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投资规模分析

投资规模分析

时间:2023-05-29 18:24: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投资规模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投资规模分析

第1篇

房地产开发投资是指用于城市土地与房屋开发建设的投资,它包括土地开发投资与房屋开发投资。20世纪90年代以来武汉市的房地产投资发展非常迅猛,见表1

表11990―2001年武汉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基本建设投资GDP及增长率

资料来源:《武汉年鉴》1989年~2002年各版

从表可以看山,武汉市房地产投资呈现山如下一些特点:

(1)年度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快。1990年武汉市房地产投资总额仅为3.35亿元,而到2001年则猛增到115.34亿元,增长34倍多。12年间的平均增长速度为51.74%。但同期武汉市的基本建设投资额的平均增幅只为27.12%。同期的GDP平均增幅为21.6%。特别在1992年~1995年最为明显。由此可知,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率大大高于后两者,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很快。

(2)投资周期性波动大。图1为1990―2001年间武汉市房地产开发投资与基本建设投资及GDP增长率的散点折线图。我们从图中可以看山,1990~2001年间武汉市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增长明显呈现山一个周期波动。1993年以前,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很快,1990年的增幅只为-2.4%,1991年为2.1%,而到1992年,房地产开发投资迅速上升,增幅上升到63.2%,到1993年增长率达到极点,为341.4%。短短4年时间就上升了7.4倍。而在1994年以后,投资增长率渐渐回落。1994年、1995年分别为131.4%、60.6%。在1996年回落得最快,只有6.2%,增幅下跌了将近10倍。到1999年房地产投资首次山现了负增长。1999年之后,房地产投资增幅又有增加趋势。

二、武汉市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趋于合理

适当和合理的房地产开发投资水平,可以拉动一国或一地区的国民经济的发展。然而,房地产投资过度将会带来空置房增多,银行贷款难以收回,严重时,有可能引起金融风波,具有强烈的副作用。而如果房地产投资不足,房地产市场上将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人们将无法(或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住房,从而影响人们的生活,同样也会给国家经济发展带来影响。

房地产投资规模是否合理,我们可以从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以及房地产投资占GDP的比重来分析。表2表明了武汉市房地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及GDP的比重的变化。

表2武汉市房地产投资与固定资产投资及GDP

从表2可知,1992年以前,武汉市年度房地产投资占年度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不足10%,市场感觉该市房地产投资不足。而此后该比值一直大于20%。而年度房地产投资与年度GDP的比值,先升后降,1992年以前均在9%以下,市场感觉房地产投资不足,房地产产品将供不应求,而1993~1998年,该比值在8.4%-24.2%之间。在这段时间,整体上来说,几乎又是递减的,但一般都小于18%。此阶段由于投资放大,房地产产品将供过于求。由此本人初步估计,武汉市房地产投资占当年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在20%-25%之间,房地产投资占GDP的比重在8%-15%可能是武汉市房地产投资比例的合理区间。由表2判断,从年度房地产投资分别占年度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及占GDP比重的角度上来说,1993年以后,武汉市房地产投资规模处于投资合理区。

为了验证上述推断的正确性,下面我从武汉市房屋的空置率情况的变化进一步加以证明。

空置率用公式表示为:

房屋空置率=报告期末房屋空置面积/近三年房屋可供应量*100%

年度房地产产品的供给即为房地产开发企业年内可供销售面积。房地产产品的实际需求可以认为就是房地产开发企业年内实际销售面积,房屋空置面积就等于年内可供销售面积减去年内实际销售面积。由于房地产市场供需不均衡,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分析,房地产空置存在有其客观的必然性。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用途的房地产,其空置率的变化规律是不相同的。

一个经济社会,房地产产品存在一定的空置面积对房地产市场是必要的。国外研究表明,在西方发达国家,当房屋空置率在3%以下时,买房人几乎找不到符合自己需要的房屋,房地产产品供不应求,此时市场上空置房屋少,市场呈现出卖方市场。而当房屋空置率在3%~10%时,市场较为平稳。整个市场供应不显得过剩,买方对房地产产品有充分的选择余地。当空置率大于10%时,则房地产产品逐渐显得过剩。达到15%以上时,存在严重过剩。当然,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不够发达,其空置率标准与发达国家是不一样的。一般认为空置率在4%~6%之间是合理的。发展中国家的空置率标准可归纳为如下:

表5列出了1990年~2001年武汉市房屋空置率情况,

表4显示,在1995年以前,武汉市房屋空置率处于空置不足区,空置率均在4%以下,各年的房屋竣工面积(小于1000万平方米)、房地产销售量(小于100万平方米)都不是很大,房屋空置的绝对量有限。此时,房地产市场处于买方市场。在这一阶段,房地产开发企业一般很少关注房地产产品的功能、配套服务、小区环境等。而在1996年以后,武汉市房屋空置的绝对量逐渐扩大,空置率也由处于不足区转变到处于合理区间(在4~6%之间),在国家决定取消实物福利分房采取货币分房以来,武汉市房地产市场供需两旺,房屋竣工面积、销售面积量放大。总之,从空置率角度来说,武汉市房地产投资规模在1996年以后达到合理区间。

这里我们会看出,从年度房地产投资分别占年度资产投资比重与占GDP比重的角度与从空置率角度推断的武汉市房地产投资规模合理区间所处的年份不一致,存在时差。为什么呢?那是因为从房地产投资到形成房地产产品的空置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个时间大约是2-3年。由此得出,我们前面关于武汉市投资规模的推断是正确的。

第2篇

关键词:政府公共投资;最佳公共投资规模;经济增长;门槛回归

一、引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不能直接介入市场微观主体的经济活动,政府投资仅限于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因此,在相关的经济理论文献中,政府投资亦称公共投资,广义上被界定为由政府投资形成资本的活动,而狭义的公共投资是指政府的基础设施类投资,本文所研究的公共投资即为后者。

长期以来,学术界关于公共投资对经济增长所产生的效应一直有很大的争议。一些学者,如Ram(1986)[1]、Aschauer(1989)[2]、Etsuro (2001)[3]、钱谱丰和李钊(2007)[4]、汪碧瀛和周源(2009)[5]等认为政府公共投资的扩大对于促进经济增长,或者拉动非政府部门增长从而间接推动经济增长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另一些学者,如Barro(1989)[6]、Vedder and Gallaway(1998)[7]、Chen and Lee(2005)[8]等认为政府公共投资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具有Armey曲线效益,即当政府投资规模较小时,它能提供私有财产的保护和公共物品,促进经济增长;但当政府投资规模过分扩张时,就会挤出非政府投资、加重社会的税负等,从而损害经济增长。还有一些学者,如Levine(1992)[9]、Garcia-Mila(1996)[10]等研究指出政府公共投资与产出增长之间的效应存在不确定性。

现有的成果中对中国政府公共投资最佳规模的研究较少,特别是还鲜见对中国不同区域的政府公共投资最佳规模的研究。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复杂,形成了由东部沿海地区到西部内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状况。因此,本文将分东、中、西部三个区域,采用Hansen(1996,2000)[11][12]提出的门槛回归方法构造实证检验模型,分别来检验各地区政府的公共投资的门槛效应及Armey曲线关系,以估计不同区域政府最优公共投资规模,为提高政府公共投资的效率,促进各地区经济增长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理论分析框架

Ram(1986)[13]建立的产出模型将产出(Y)分为政府部门产出(G)和非政府部门产出(C)。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

检验统计量F2大于临界值,意味着存在两个门槛,则应该用与上面相同的步骤来检验是否存在第三个门槛。通过重复这样的步骤,直到无法拒绝原假设,进而可以确定门槛回归的个数。

三、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截至目前,尚未有权威机构关于中国政府公共投资的统计数据,尤其是流动资产数据难以获得,因此,本文选择在现有的统计数据中能最大程度替代政府投资真实情况的数据。参照已有的诸多研究文献,由于固定资产投资是占政府公共投资的最主要部分,且该数据易于获得,故而大多以政府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数据来替代政府投资数据。本文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家标准,对2002年以前的数据,选取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作为政府投资;2002年以后的数据,选取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作为政府投资。

本文数据来源于1997—2011年各年度《中国统计年鉴》,共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据(不包括、港、澳、台)。因广东缺少1997—2000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采用张军(2004)[15]的做法,用地理和经济水平较为接近的福建省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来代替。海南缺少1997—1999年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经过比较发现该省其他年度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与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较为接近,故缺失年份数据用后者代替。为了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可比性,将GDP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等以名义价格表示的数据,折算为以1997年为基期的不变价格数据。

本文将30个省(市、区)分为东、中、西三个区域。其中,东部地区包括:辽宁、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中部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广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本文选取的变量:i省在t年的实际GDP增长率Yit;i省在t年的非政府部门固定资本投资总额与实际GDP的比率IitYit;i省在t年的劳动人口增长率Lit;i省在t年的实际政府投资增长率Git;i省在t年的实际政府投资占实际GDP的比率GitYit。

四、实证分析

(一)单位根检验

Hansen(1999)指出门槛回归对数据有平稳性要求。本文采用ADF法分区域进行平稳性检验。

五、区域政府公共投资规模适宜性分析与政策建议

(一)区域政府公共投资规模适宜性分析

根据门槛效应理论,当政府公共投资规模较小时,扩大政府公共投资规模产生的累加效应会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且增加公共投资可以为非政府部门提供公平的投资环境,从而间接带动非政府部门增长,进而促进经济增长。当政府公共投资超过一定的规模后,会对非政府部门的投资产生“挤出效应”,且会加重经济体的税负。同时由于政府掌握的资源占社会总资源的比重较高,导致资源配置发生扭曲的可能性也较大,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的影响。以这一理论为基础,本文通过门槛效应检验,分别找到了适合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的最佳公共投资规模即门槛值,下面根据这一数值进一步分析各地区政府公共投资规模的适宜性。

东部地区整体而言政府公共投资过剩,在本文实证检验的154个样本中只有30个样本小于其门槛值(13974%)。就平均数据而言① ①由于篇幅的限制,本文省略了平均数据和分省数据的测算结果,有兴趣的读者可向作者索取。,在1997—2011年这15年间,只有2004年的平均公共投资规模略低于其门槛值,其余年份均远高于门槛值。从分省数据来看,2004年以前基本上所有省份的公共投资规模均大幅超过其门槛值,而各省份公共投资规模在2004年达到最小值后又逐渐增加。金融危机之后的2009年和2010年,由于中国经济刺激计划的实施,政府基础设施投资猛增,除江苏和山东两省略低于门槛值外,其余各省份公共投资规模迅速增长,远超门槛值,而同期的GDP增长率却低于增加公共投资之前的年份,同时也低于全国水平。值得注意的是,2004年后公共投资规模未超过门槛值的江苏和山东两省的GDP增长率却在大多年份要高于东部其他省份,反映出公共投资规模超过门槛值后对经济增长的反作用。

中部地区整体来看存在公共投资不足,在本文实证检验的112个样本中只有22个样本大于其门槛值(21557%)。就平均数据来看,在1997—2011年这15年间,只有2004年的平均公共投资规模略高于其门槛值,其余年份均远低于门槛值。从分省数据来看,除山西和湖北在个别年份公共投资规模略高于其门槛值外,其他省份公共投资规模均低于门槛值。即便是在2009年和2010年也只有山西、吉林两省公共投资规模略高于门槛值,其他省份公共投资规模增长较慢,大幅低于其门槛值,而同期山西、吉林两省GDP增长率却高于区域内其他省份,凸显了公共投资的门槛值效应。

西部地区整体来看同样存在公共投资不足的问题。在本文实证检验的154个样本中只有27个样本大于其门槛值(32666%)。就平均数据来看,在1997—2011年这15年间,同样只有2004年的平均公共投资规模高于其门槛值,其余年份均远低于门槛值。从分省数据来看,除内蒙古、青海和宁夏在个别年份公共投资规模大于其门槛值外,其他省(市、区)基本上都远小于门槛值。2009年和2010年西部地区整体公共投资规模增长较快,但存在“两极分化”现象,内蒙古、陕西、青海和宁夏公共投资规模远高于其门槛值,其他省(市、区)公共投资规模依然大幅低于其门槛值。需要指出的是,2009年、2010年公共投资规模最大的宁夏,其GDP增长率在区域内并不高,这同样说明了公共投资规模超过门槛值过多致使其对经济增长产生了一定的负效应。

(二)优化区域政府公共投资的政策建议

东部地区需要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合理利用资金,避免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在控制“量”,即控制公共投资总量保证其对经济增长为正效应的前提条件下,更加要注重“质”,即合理、有效地利用资金。

中部地区应适度扩大其公共投资规模,但要把握“度”,即注意控制公共投资规模不超过门槛值,以期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增长,进而拉动中国经济总体水平上升。与此同时,也应该注重资金的合理配置,提高投资的效益。

西部地区整体上而言需要大幅扩大其公共投资规模,然而,近几年来,特别是2008年以后该区域内各省份公共投资规模存在“两极分化”现象,部分省份公共投资规模远高于其门槛值,而部分省份却出现相反的情形。因此,该区域内各省份应根据各自的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有效利用公共投资规模的经济增长正效应空间。同时,由于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投资历史欠账较多,较全国总体水平低,所以也需要考虑投资的结构问题,优先投资经济效益高的项目和领域,从而使资金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

从全国整体来看,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中国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而公共投资又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对于当前区域公共投资水平不合理的现状,在国家层面上需要进一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加中西部地区的有效资金投入,以利于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正效应。同时也可以考虑平衡各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以期更好地挖掘和释放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潜力,提升中国经济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Ram, R.Government Size and Economic Growth: A New Framework and Some Evidence from Cross-section and Time-series Data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6,76(1): 191-203.

[2]Aschauer, D. A. Is Public Expenditure Productive? [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9,23(2):177-200.

[3]Etsuro S. Public Capital and Economic Growth:A Convergence Approach [J].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2001, 6(3): 205-227.

[4]钱谱丰,李钊.对政府公共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的探讨[J].理论探讨,2007(4):108-111.

[5] 汪碧瀛,周源.政府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测度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9(11):138-141.

[6] Barro, R. J. Government Spending in a Simple Model of Endogenous Growt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0,98(5): 103-125.

[7]Vedder, R. K. and L. E. Gallaway. Government Size and Economic Growth[R].Joint Economic Committee of the US Congress, 1998:1-15.

[8]Chen,S. T. and C.C. Lee. Government size and economic growth in Taiwan A threshold regression approach[J]. 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 2005, 27(3):1051-1066.

[9]Levien, R. A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Cross-Country Growth Regression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2, 82(4):942-963.

[10]Garcia-Mila, T. The Effect of Public Capital in State-Level Production Functions Reconsidered[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96,78(1):177-180.

[11] Hansen, B. E. Inference when a nuisance parameter is not identified under the null hypothesis[J].Econometrica,1996,64(2):413-430.

[12] Hansen, B. E. Sample splitting and threshold estimation[J].Econometrica,2000,68(3):575-603.

[13] Ram, R. Government Size and Economic Growth: A New Framework and Some Evidence from Cross-section and Time-series Data[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6,76(1):191-203.

第3篇

船舶的规模或者航运公司的船队规模主要受到了港口装卸效率、航道及泊位的水深等限制,然而随着船舶技术水平的提高,影响船队投资规模的最主要因素应该是船舶可运载运输的货源,只要有了货源,港口装卸效率可以提高,深水港可以建造,货源的增加会直接拉动航运公司船队载运量的增加,因此,以货运量为核心变量,运用实物期权方法研究货运量的不确定性对船舶投资决策的影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方向。

一、基于实物期权理论的船队投资规模分析

(一)船队投资规模决策分析 当一家航运企业在考虑船舶投资时,其要考虑的问题包括:未来该航线的货运量中可由本公司运载的有多少;未来海运运费是多少;投资船舶是否有利。当获得可使用的预测数据后,航运公司就要对特定航次的船舶的投资进行决策,可以将投资决策的分析过程分为三部分:对于是否增加船舶进行决策分析;对于增加船舶的数量进行决策分析,也就是增加几艘船舶;对于船舶增加的时间进行决策分析,即如果一次性投资的话,什么时候投资最合适,而如果分期投资的的话,最优投资时点应如何确认。这三个部分就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对于是否增加船舶进行决策分析 首先,考虑最简化的船舶投资决策问题,航运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营业利润,决定增加船舶的投资,船舶的购买是

通过综合分析可以看出,对于该企业而言,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一定要扩大船舶投资规模,并且决策等待一年后投资3艘船舶对企业是最有利的,项目价值可以达到10931.77万元。

(三)决策结果分析 根据传统的决策方法,得出的最优决策是立即投资2艘船舶对企业最有利,可实现的项目价值为9918.508万元;根据本文的思路对船队的规模进行投资决策,得出最优决策为等待一年并投资3艘船舶对企业最有利,可实现的项目价值为10931.77万元。对比这两种不同的结果可以发现:第一种决策是基于净现值的大小确定最优的投资规模和能实现的项目价值,并没有考虑货运量的波动性;第二种决策考虑了货运量的波动性,并通过实物期权方法对由货运量的波动而造成的现金流的波动进行了处理分析,考虑了由于经营环境的波动对项目价值造成的影响,从而决策出最优的投资数量和可以实现的项目价值。虽然第一种决策结果是可行的,且能够为企业带来收益,然而第二种决策结果显然比第一种决策结果更能为企业增加价值,而造成这两种结果差异的原因在于研究船舶投资过程中是否合理考虑了货运量的波动和船队的投资规模。

参考文献:

[1]邵瑞庆:《国际航运船舶投资环境及对投资决策的影响》,《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第4篇

【关键词】投资 信贷 Heckman模型

信贷资金对农户投资至关重要。在我国,农户的信贷资金主要来自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两大渠道。就目前来看,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信贷约束的状况还未得到有效改善。一方面,处于规避风险的考虑,正规金融机构对申请贷款的农户设置较高门槛,使很多农户难以获得贷款;另一方面,正规金融供给主体单一,突出表现为贷款的额度和期限难以满足农户多样化的需求。作为正规金融的补充,非正规金融内生于我国农村的乡土社会,在满足农户资金需求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但非正规金融自身的特点,使其在满足农户投资资金需求方面作用有限。因此,正规金融机构不能提供及时有效的金融服务满足农户投资需求,是当前农村金融市场面临的关键问题。从这个角度看,建立一个有效的农村金融市场,满足农户的投资需求意义重大。

本文基于2007年和2008年对我国11个省近3000个农户的调研数据,应用Heckman模型定量考察信贷对农户投资的影响。研究结果证实了信贷对农户投资的重要作用。余下内容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回顾相关文献,第三部分设定模型,并给出相关变量的统计特性;第四部分给出Heckman模型的实证结果;第五部分总结全文。

一、相关文献回顾

不完全市场条件下,信贷会影响农户的投资决策,这在很多文献中都得到证实。信贷市场不完备时,农户倾向于依赖自有资产抵御外部冲击,并因此而放弃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导致投资不足,造成效率损失,对美国农场的研究证实了资金约束是影响农用机械投资的重要因素。Foltz(2004)通过研究信贷对突尼斯农业的影响发现,尽管信贷约束显著地影响农业利润率,但其对农业生产投资的影响却不显著。Petrick(2004)通过研究波兰政府的农业信贷项目发现,政府贴息的农业贷款对投资的平均边际影响小于1,表明部分贷款被用于非生产领域。Pellegrina(2011)通过比较孟加拉国农户各种形式的信贷,发现非正规金融信贷对可变农业生产投入影响显著,而正规金融信贷则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更为显著。上述研究表明,直接增加信贷供给是促进农户投资的有效手段。

国内学者多从土地产权、劳动力转移、信贷约束等方面考察农户投资行为。Feder等(1992)对吉、苏、赣三省四县区的农户的研究显示,正规金融信贷对农业生产性投资影响显著,非正规金融信贷的影响则不显著。刘承芳、张林秀和樊胜根(2002)发现亲友借款在农户借款中所占比例对农业生产性投资规模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马晓青、朱喜和史清华(2010)从信贷约束的角度考察了影响农户投资回报的因素。他们的研究表明,受信贷约束农户的投资回报远高于未受到信贷约束的农户,非正规金融未能弥补正规金融供给不足带来的负面效应。

二、计量模型与数据

(一)模型

本文采用Heckman模型来估计信贷对农户投资规模的影响。Heckman模型中,首先需要分析哪些因素影响农户进行投资的可能性,之后检验信贷的获得对农户投资规模的影响。Heckman 模型表述如下:

选择方程: (1)

结果方程:(2)

选择方程为probit模型,为二值(0-1)变量,=1表示农户进行投资,= 0表示农户未进行投资,Zi影响农户投资可能性的解释变量向量,为待估参数向量,为误差项。结果方程为线性模型,Ii代表农户投资,Xi为影响农户投资规模的解释变量向量,为待估参数向量,为误差项。

投资选择方程中,本文引入投资机会、农户财富水平、农户经营土地面积、外出经商务工收入比例及农户家庭特征等变量来分析他们对农户投资决策的影响。结果方程中,在着重考察信贷对农户投资规模的影响的同时,我们选取了投资机会、自有资金、教育和医疗支出负担及农户家庭特征等作为控制变量。

(二)数据

本文实证研究数据来自2007和2008年对我国东、中、西部11个省的农村金融调研数据。剔除部分缺失数据,有效样本为2777个。调研问卷包括农户生产、消费、储蓄与信贷活动等多方面信息,尤其是信贷与投资方面的详细资料,为进行细致的实证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

三、实证分析结果

2.括号内为标准误差。

选择方程中,投资机会对农户投资的可能性具有重要影响,这体现为以预期收入的变动衡量的投资机会在10%的水平上显著为正。面对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农户进行投资的概率增加10%,表明农户的投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遵循理性原则,只要有能够带来收入增加的机会,农户就有意愿进行投资。农户家庭特征变量中,农户进行投资的可能性与户主年龄呈现“∩”型关系,即农户在年轻时期投资意愿较强,积累的财富较少;中年以后,随着积累财富的增多,农户投资的可能性随之增加并在50岁左右达到最大值,但投资意愿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以上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农户进行投资的可能性随年龄变化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户主受教育程度对农户是否进行投资的影响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教育一方面改善了农户投资的能力,另一方面又增加了投资的机会成本,其最终影响取决于这两种作用的对比,而实证结果很难判断哪种作用居于主导地位。与预期一致,医疗和教育支出负担对投资规模的影响显著为负。这表明现阶段,虽然农村已基本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免学费及新型合作医疗的覆盖,但农村医疗和教育支出负担仍困扰着农户的消费与生产决策,部分农户可能因为教育和医疗支出而不得不减少投资规模。

四、结论

本文利用2007和2008年对我国11个省近3000个农户的调查数据,使用Heckman模型定量考察信贷对农户投资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对大多数农户而言,信贷能够显著地促进农户投资规模,从而证实了信贷资金对农户投资的重要作用。更进一步的计算表明信贷对投资的平均边际影响小于1,表明并非全部信贷资金都用于生产性投资。控制变量中,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投资机会是影响农户投资选择的重要因素,外出经商务工收入比例对农户投资决策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结果方程中,我们发现以家庭毛收入衡量的自有资金显著地促进投资规模的扩张,而教育和医疗支出负担则是抑制农户投资规模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第5篇

企业投资战略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一部分是和整体发展战略相适应的,相应于企业的创新发展和稳定发展两种基本战略,投资战略也有两种基本战略,即创新型投资战略和稳定型投资战略。企业选择创新发展还是稳定发展,取决于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取决于对市场前景和企业态势的把握。而选择投资战略方向(产品-市场选择)与确定投资战略态势(竞争分析)构成了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它们构成了企业投资战略选择的前提。在明确了企业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投资战略的选择包括投资战略类型、投资时机选择和投资项目的优化组合。

二、投资项目的选择

企业投资项目的选择决不是漫无目的的搜寻,而是应该根据企业既定的投资战略,以企业自身投资能力为基础,围绕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项目选择。没有方向性的项目选择不但浪费大量的财力、物力,而且往往无法发现真正适合企业的项目,错失良好的投机时机。

1、基于企业投资战略的项目选择

企业的投资战略为项目的选择指明了方向,稳定型投资战略要求企业的投资围绕企业现有业务领域、现有市场进行核心多元化或者至少是相关多元化投资。因此,企业在选择投资项目时,必然会围绕现有产品进行纵向或横向的信息搜寻。所谓纵向是指向现有产品的上游或下游延伸,横向是指丰富产品类型以覆盖更多的细分市场。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都要求企业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内搜寻项目信息;与此相对应,创新型投资战略要求企业跳出现有的业务框架,开发全新的产品或拓展新的市场,甚至是在完全陌生的领域进行投资。但这种投资并不意味着四处开花,毫无方向,它必须以企业的投资能力为基础,以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中心,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延伸。

2、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项目选择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同时也决定了企业拓展的能力边界。企业必须明确的知道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是品牌影响力、管理能力、人才储备、技术水平,抑或是规模实力。无论是稳定型投资战略下的纵向、横向扩张,还是创新性投资战略下的完全多元化都不应该脱离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控制范围。例如,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品牌影响力,那么企业就应该在原有行业领域内,而不应该和原有业务脱离过大,否则品牌影响力就无法得到有效的延伸;如果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人才储备,则需要进一步明确人才结构,技术人才充足的企业显然适合投资于产品的研发,而销售人才充足的企业则适合新市场的开拓。由此可见,在企业投资战略为项目选择提供了基本的方向后,企业核心竞争力再次确立了信息搜寻的范围及中心。

3、基于企业投资能力的项目选择

企业投资能力是由企业资金实力、现金流状况、筹资能力等因素共同决定的,投资能力决定了企业的投资规模,包括单个投资项目的规模和企业总体投资规模。投资项目规模的确定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投资能力决定了投资规模的可能性,就总体投资规模而言,企业投资能力决定了它的边界,超越自身能力的投资规模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对于单个项目的投资规模,它必然是在总体投资规模内的,另外从分散风险的角度,企业不可能将所有的资源投资于某一个项目,这种项目风险将会是致命性的,一旦项目失败将威胁到企业的存亡。因此,企业对单个项目投资规模的确定必须在投资能力的基础上考虑风险分散的要求;其次,客观条件决定了投资规模的可行性,这里的客观条件包括物质技术条件、市场规模以及经济效益等。物质技术条件决定了投资项目的性质,资本密集性、技术密集性和管理密集性行业所要求的投资规模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市场规模决定着项目发展的空间,进而决定了投资规模的边界。经济效益通过项目不同规模下的边际收益率和企业资金成本间的比较,准确地界定了项目投资规模的临界点。企业总体投资规模及单个项目投资规模的确定再次缩小了投资项目选择的范围,这不仅有助于企业提高项目选择的效率,而且大大的节约了企业资源的耗费。

三、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可行性研究是整个项目投资的核心部分,是项目决策的主要依据。因此,可行性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直接关系着企业投资的成败。一份良好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应该做到对项目的前景和项目未来的运行轨迹作出精确的估算,从而保证项目决策的成功率。

可行性研究有三种类型:机会研究、初步可行性研究和技术科技可行性研究。机会研究的主要任务是为项目投资方向提出建议,即在一个确定的地区和行业内,以市场调查为基础,选择项目,寻找最有利的投资机会;初步可行性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对机会研究认为可行的项目进行进一步论证,并据此作出是否投资的初步决定,是否进行下一步的技术经济可行性研究。

机会研究和初步可行性研究更多的是对项目的风险、技术方案、经济效益等要素给出粗略的评价,往往限于数据选择的补充分,评价局限于定性的层次,无法精确的描述项目前景。而技术经济可行性研究才是整个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核心部分,它必须在收集大量数据的基础上,对项目的各项要素给出完整的定量分析,用准确的数据对项目进行评价,它是项目决策科学化的重要手段,是项目或方案抉择的主要依据之一。

技术经济可行性研究包括项目前景预测、技术方案评价、财务评价、社会和环境评价等重要内容,每个部分都拥有许多成熟的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和工具,本文不欲对此做简单的罗列,而将重点对企业实际操作过程中容易忽视的环节进行讨论。

1、项目风险评价

一般而言,项目风险评价包括自然风险、政策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管理风险等诸多方面。在进行风险评价时,我们往往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组合分析。这种分析方法可完整的给出各类风险对项目的影响,但往往忽略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从而影响了评价的准确性。首先,我们在利用单因素风险分析中所确定的相关性以及根据各风险因素的重要性所确定的权重进行多因素组合分析时,忽略了各风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从而影响了整体风险评价的准确性。

其次,我们在风险评价时只局限于项目本身的风险分析,而忽视了企业同时投资的多项目之间,甚至是项目和企业自身所从事的业务之间的相关性。这关系到企业整体运行的稳定性和企业风险分散的有效性。

因此,我们在进行项目风险评价时,必须要对各项目风险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合理的估算,以准确的分析项目风险的影响程度。同时,要对各项目之间以及与企业已有业务之间的风险相关性,从整体上提高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2、项目能力分析

项目能力分析同样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它包括技术、管理、资金等各方面的因素。企业实际可行性研究中关注最多的往往是技术和资金能力的分析,因为这两个方面是最为直观,同时也是无法逾越的,但其它方面的因素同样是不容忽视的。

管理能力在项目可行性研究中容易被忽视,一方面是因为管理能力本身就无法准确的度量。另一方面,项目本身对企业管理能力的要求更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评价上的难度使得企业往往忽视这方面的考量,或者倾向于过度自信地评价自身的管理能力。这必须引起企业的足够重视,对某些项目而言,管理能力往往比技术能力更为重要。这是因为管理也是生产力,管理决定着技术成果能否成功的实现商品化。

我们在进行资金能力分析时,注重的是企业的资金实力和筹资能力,这决定着企业能够向项目投入的资金量。但正如我们前面所提及的,在能够提供项目所需资金量的同时还需考虑风险分散的要求。同时,企业自身不同的状况也制约着项目资金的使用能力。对于自身业务现金流不充分的企业,如果新增投资项目有着同样的状况必然会进一步恶化企业现金流动性。而对于负债率过高的企业,不适合投资建设期长、资金回收慢的项目。

3、经济效益评价

项目经济分析是可行性研究的核心,这方面有着大量成熟的方法和工具。在现行的方法中,一般采用的是静态和动态相结合,以动态分析为主的分析方法,采用了能够反映项目整个计算期内经济效益的内部收益率、净现值等指标,并用这些指标作为判别项目取舍的依据。

净现值法的特点是强调对投资运转期间货币的时间价值和现金流量风险的考虑。其最常用同时也最完善的做法莫过于利用经过风险调整的现金流量和资金成本率计算净现值。然而,在实际中,一项投资的实施除了能带来一定的净现金流量外,还会带来其他无形的收益(资产)。因此,作为对传统方法的补充和纠正,实物期权法在项目可行性研究中被越来越广泛的采用。这种方法要求企业将项目的每一步投资看作一个期权,项目给企业带来的除了直接的经济收益外还包括对进一步投资或在新的领域发展的期权。例如,对一项新技术的投资,目前来看经济效益不佳,但如果不投资,企业或许就永远失去了在这一技术路线上的发展机会,因此这一项目的投资意味着企业购买了一份未来继续投资的机会和权利。

四、投资项目的决策

投资项目的决策包括对单个项目的取舍和多个项目投资额度的确定和优先次序的选择。

对于单个项目,企业需要考察的是项目内部收益率是否能够达到要求,相对于企业筹资成本,能否取得正的净现金值,项目投资所带来的期权价值以及项目投资所带来的项目风险和系统性风险。

对于多个项目的决策,企业往往会根据投资项目的经济评价指标对项目进行排序,以此确定项目的投资次序。这种决策方法的问题在于忽略了项目之间风险的相关性,无法实现收益和风险的最佳均衡。因此,我们在多项目决策,即决定资源如何在项目间分配时,不仅仅需要考虑项目本身的经济效益和风险特征,还需要衡量各个项目以及新项目和企业现有业务之间风险的相关性,在确保投资效益的同时实现投资风险最小化。

鉴于项目投资对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企业在进行投资项目的选择和决策时一定要遵循科学的程序和方法,坚决杜绝决策程序的随意化和形式化,要深入的考察和权衡项目的方方面面,并将项目纳入到企业整体中加以系统的考量。这样才能确保企业投资项目的成功率,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本文对项目投资的选择和决策做了简要的思考,并对企业实际操作中容易忽视的环节进行了探讨,以期能对企业的实际工作有所帮助。

【备注】

【1】许世刚,茅宁.不确定环境下项目投资决策的实物期权方法[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4.1:65-69

【2】陈海芳,宋平.管理期权在项目投资决策中的应用[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8-20

【3】郭百钢,韩玉启.基于实物期权的项目投资决策方法科学管理研究.2004.2:73-76

【4】李向红.内含报酬率法在项目投资决策中的不足与完善[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2:32-33

第6篇

ChinaVenture认为,医药外包领域被投资机构持续关注,如ShangPharma获得TPG的3000万美元巨额投资,主要原因是中国拥有成本较低廉的专业人士、雄厚科研基础,使其成为西方医药公司外包选择地。

2007年10月份,中国市场共披露30起创业投资(VC)案例,投资总金额3.91亿美元 ,平均单笔投资金额1,302.73万美元,创业投资市场投资规模达到2007年月度投资规模最高峰。

A TMT与非TMT行业分析

2007 年10月份,中国创投市场非TMT行业投资规模继9月份以来再次超过TMT行业。其中非TMT行业披露创投案例22起,投资金额为3.36亿美元,平均单笔投资金额1,527万美元;TMT行业披露创投案例8起,投资金额为5490万美元,平均单笔投资金额为686.25万美元。

从2007年6月至10月份,中国创投市场TMT行业投资规模持续下降。从案例数量上看,TMT行业占整个创投市场案例总数27%,非TMT行业占73%。从投资金额上看,TMT 行业占整个创投市场投资总额的14%,非TMT行业占86%。

自2007 年1月份以来,非TMT 行业投资保持发展迅速趋势,在10月份,投资案例数量与金额均达今年以来最高水平。本月非TMT平均单笔投资金额较高,主要由于金融服务企业中科智获得6400万美元巨额投资,房地产服务商21世纪中国不动产获得5400万美元投资。

B 热点行业分析

2007年10月份,IT、医疗健康、金融、家居建材成为投资热点,其投资规模居中国创投市场前列。

在投资案例数量方面,IT、医疗健康行业分别占总投资案例数量的20.0%与16.7%。与第三季度3个月相比,IT产业仍然处于投资案例数量的领先位置,但TMT行业中的互联网、电信及增值行业投资案例数量呈下降趋势。此外,金融、制造业、教育投资案例数量维持一定规模。

在投资金额方面,与9月份相比,本月度金融、医疗健康、家居建材等传统行业投资金额放大,增幅均达到数倍以上。

医疗健康行业投资再创新高

2007年10月份,医疗健康产业已披露案例5起,案例数量与7、8、9月份相比增幅较大;涉及金额4,700万美元,投资金额与7、8、9月份相比大幅增加。

从医疗健康细分行业上看:在健康管理领域,国康网与好人生健康网在本月分别获得来自启明创投和软银中印基金的投资;在医药外包领域,ShangPharma获得投资;在医药研发领域,中美奥达生物获得投资;在保健服务领域,家富富侨获得IDGVC投资。

ChinaVenture认为,医药外包领域被投资机构持续关注,如ShangPharma获得TPG的3000万美元巨额投资,主要原因是中国拥有成本较低廉的专业人士、雄厚科研基础,使其成为西方医药公司外包选择地。药明康德、桑迪亚, Excel Phamarstudies等CRO(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企业成为医药产业投资热点。

金融行业投资稳步增长

从2007年7月开始,金融行业投资规模呈稳步增长趋势。10月份,金融行业投资案例数量环比增长100%,投资金额环比增长242.5%。

第7篇

【关键词】 财务公司; 资本金; 股东价值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6)01-0027-04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2006年底银监会修订后的《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明确规定:“财务公司是指以加强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和提高企业集团资金使用效率为目的,为企业集团成员单位(以下简称成员单位)提供财务管理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程继川等(2006)认为:“运用专业化投资手段,实现集团资金的保值增值是集团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进行专业化、多样化金融投资也是财务公司自身积累与发展壮大的需要。”笔者认为,财务公司作为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的平台,在追求集团整体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改变了各成员单位同原商业银行合作的利益格局,使得各成员单位在集团政策强制要求下选择利润有限的财务公司存款,从而导致成员单位在短期内可能面临利益的流失。根据历史数据了解到,财务公司资金来源除了股东投入的资本金外,主要包括吸收的企业集团成员单位存款以及进行同业拆借、逆回购等方式筹集的资金。由2010―2014年财务公司年鉴可知,企业成员单位存款占资产总额的比重达75%以上,这将导致成员单位大量与商业银行合作的利益可能流失。

为了解决该问题,实现财务公司优质客户(股东)利益与公司自身利益的双赢,本文以某集团2014年的资料为例,分析了集团成员单位存款转化为财务公司资本金后实现财务公司收入、绩效以及股东分红同向增长的可能性。

二、收入研究

在定量研究部分,主要思路是:公司的营业收入主要包括贷款收入、同业往来收入以及投资收益三部分。其中,投资规模是与资本金直接紧密相关的,而存款转增资本金即资本金扩容又会影响集团成员单位的流动性水平,从而影响其向财务公司申请的贷款金额。因此,为了研究资本金扩容的可行性,最主要的是分析资本金扩容带来的投资规模与贷款规模增加是否能促进公司拥有更高的收益空间。

在贷款部分,在分析公司贷款规模未来增长趋势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分析因资本金扩容带来的流动性紧缩对贷款规模的影响。在投资部分,通过分析历史规模结构,判断投资规模大小与市场景气与否的关联程度,若关联程度较高,则根据市场经济形势分三种情况进行讨论分析,进而了解资本金扩容规模以及相应的权益成本。

(一)贷款收入

由于财务公司是服务于集团内部成员单位的,其贷款规模主要与成员单位经营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需求息息相关。根据历史数据资料可知,近年来,公司贷款规模受限,其贷款规模呈边际递减的趋势增加。

另一方面,从流动性角度分析,通过对成员单位2014年各月净现金流量的数据观测,可以发现集团各单位现金流存在明显的不均衡性。因为成员单位的现金流呈现非均衡性,所以在此条件下收紧流动性,必然导致现金流不均衡的进一步加剧,从而触发各单位因流动性缺口产生的短期贷款需求。基于以上逻辑,对集团成员单位2014年的存贷款和现金流量的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得出流动性收紧与贷款规模扩张的线性关系:Y=0.2445X+1.6134(Y:新增贷款额;X:存款减少额)。

综合上述分析,在2010―2014年历史数据基础上,如果2015年实行资本金扩容方案,存款转增资本金金额为α亿元,即成员单位在财务公司存款减少α亿元,则2015年贷款规模为(126.62+0.2445α)亿元。由此预测2015―2019年贷款规模及收入如表1。

(二)投资收益

由于上证综合指数是一种价值加权指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经济形势,所以分别以2010―2014年各年度上证综合指数的均值度量各年度市场经济形势。同时,根据公司2010―2014年投资规模数据分析可知:企业投资规模与市场变化趋势一致即市场形势较好,公司投资规模较大;市场形势趋于不利,将缩小投资规模。

另一方面,因为投资规模具有额度限制,所以即使市场形势较好,投资规模也不可以无限扩张。该限制表现为:投资限额=(所有者权益+贷款损失准备)×70%。进一步结合历史投资数据可知,当市场经济形势较好时,公司将尽可能扩大投资规模;当市场经济形势趋于十分不利时,公司并没有完全用尽其所有的投资限额。据此,本文作出如下假设:当市场经济形势处于景气与中等情况时,公司将完全用尽其投资限额;当市场经济形势趋于不利时,将只使用其投资限额的90%。

由于投资组合性的存在,所以即便在较好的市场形势下也可能由于选择偏差,出现投资收益率极低的情况;同样,在市场不景气时,也可能存在投资收益率较高的投资组合,所以,在针对市场经济形势不景气、中等、景气三种情况进行分析时,将进一步通过好(收益率14%~28%,取中位数21%)、中(收益率4%~14%,取中位数9%)、差(收益率0%~4%,取中位数2%)的概率(由专业投资分析机构根据其历史数据资料测算提供)来反映投资的不确定性。具体如下:

1.市场不景气时如表2

在该情况下,假设存款转增资本金α亿元,则通过计算得出投资规模、收入表如表3。

表3中投资规模与收益是根据表2概率计算的期望值,并以计算出的规模和期望值为基础,计算出收益率。

2.市场中等形势时如表4

在该情况下,假设存款转增资本金α亿元,则通过计算得出投资规模、收入表如表5。

表5中投资规模与收入是根据表4概率计算的期望值,并以计算出的规模和期望值为基础,计算出收益率。

3.市场趋于景气时如表6

在该情况下,假设存款转增资本金α亿元,则通过计算得出投资规模、收入表如表7。

表7中投资规模与收入是根据表6概率计算的期望值,并以计算出的规模和期望值为基础,计算出收益率。

(三)同业收入

根据历史数据可知,公司可动用资金来源主要为成员单位存款以及所有者权益,所以贷款规模、同业往来规模、投资规模三者之和基本等于日均吸收存款余额与所有者权益之和。本文也以此为基础进行预测,具体如表8。

因此,同业规模将为实际可动用规模扣除贷款规模与投资规模。由于投资规模分三种情况进行分析,所以同业规模也需要分为三部分:

1.市场不景气时如表9。

2.市场中等形势时如表10。

3.市场趋于景气时如表11。

(四)综合分析

由前述分析可知公司2015―2019年贷款、投资、同业的收入情况,故对市场不景气时、市场中等形势时以及市场趋于景气时的收入进行综合统计得出表12。

1.市场不景气时

当实施存款α转增资本金的方案时:2015―2019年,公司营业收入均为α的增函数,因此总体而言,该方案的实施带来了公司营业收入的增长。

为达到公司的业绩考核目标,营业收入指标至少要实现上年的实际完成值,所以,2019年的营业收入应该大于2018年的营业收入,即14.92+0.04α≥14.6+0.06α,可知α∈[0,16],即当市场不景气时,公司可以在2015年实施存款转增资本金,最大额度为16亿元。

可见,资本金扩容可提高财务公司的利益。同时,为了实现双赢,在对资本金进行扩容后需对股东进行一定比例利润分红,调动其支持存款转增资本金方案的积极性,那么就要制定一个权益成本作为其股东的报酬率,该报酬率必须要大于存款利率才能有足够吸引力吸引股东支持该方案。

当存款转增资本金时,贷款和投资规模增加,收入增加;存款规模减少,利息支出减少,即债务成本减少。只有当存款转增资本金、贷款和投资收入增加额能够覆盖增加的成本时,该方案才可行,即(0.1+0.02α+α×90%×i投资×70%)×75%≥α×(权益利率-债务利率×75%)。其中i投资参照2015年投资收益率预测值2.77%,债务利率参照2015年存款利率预测值1.55%。根据上式可计算出权益利率∈[0,4.59%]。因此,当市场不景气时,公司可以实施存款转增资本金,最大额度为16亿元,同时对股东进行权益报酬率最大额度为4.59%的收益分配。

2.市场中等形势时

与市场不景气时同样的道理,对营业收入数据进行观察了解到,2015―2019年的营业收入均为α的增函数,同时,2019年的营业收入也应该大于2018年的营业收入,即15.72+0.06α≥15.39+0.07α,可知α∈[0,33]。即当市场中等形势时,公司可以在2015年实施存款转增资本金,最大额度为33亿元。

同时,根据双赢原则,需制定一定的权益报酬率对股东进行分配。由于(0.1+0.02α+α×i投资×70%)×75%≥α×(权益利率-债务利率×75%),i投资为6.95%,债务利率为1.55%,则可以得出权益利率∈[0,6.69%]。因此,当市场中等形势时,公司可以实施存款转增资本金,最大额度为33亿元,同时对股东进行权益报酬率最大额度为6.69%的收益分配。

3.市场趋于景气时

与前两种情况同样的道理,对营业收入数据进行观察了解到,2015―2019年的营业收入均为α的增函数,同时,2019年的营业收入也应该大于2018年的营业收入,即18.5+0.14α≥18.09+0.15α,可知α∈[0,41]。即当市场趋于景气时,公司可以在2015年实施存款转增资本金,最大额度为41亿元。

同时,根据双赢原则,需制定一定的权益报酬率对股东进行分配。由于(0.1+0.02α+α×i投资×70%)×75%≥α×(权益利率-债务利率×75%),i投资为15.06%,债务利率为1.55%,则可以得出权益利率∈[0,10.91%]。因此,当市场趋于景气时,公司可以实施存款转增资本金,最大额度为41亿元,同时对股东进行权益报酬率最大额度为10.91%的收益分配。

三、绩效研究

由上文的收入研究可知,仅以营业收入增长为标准判断,无论资本市场情况如何,财务公司均可实施存款转增资本金方案。但是,在央企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中权重最大的是EVA,即营业收入并不是衡量企业绩效的核心指标,营业收入增加并不一定带来企业绩效的增加,所以该部分将对市场不景气、市场中等形势和市场景气三种情况下绩效考核指标进行进一步研究,从而探讨2015年公司实施上文所述的资本金扩容是否可行。

结合上文分析计算三种不同市场条件下的公司绩效指标,得出表13和图1。

表13与图1显示,虽然在不同市场环境下,存款转增资本金都能导致公司收入、利润的增加,但在资本市场不景气或中等景气时,资本金扩容对核心考核指标EVA的影响是负面的,从而导致了公司整体绩效的下降。

四、定性研究

在总资产规模与公司相近的15家财务公司中,公司总资产规模排名十名以外,净资产总额排名垫底,但净资产收益率位列第五。同时,受军工行业结算方式的影响,集团成员单位的现金流入几乎集中在年末,货币资金的流入流出在时间上极不均衡。由于以上因素的存在,资本金扩容可能产生以下正负两方面的效应。

(一)扩容有利于满足财务公司行业监管要求

根据银监会对财务公司分类监管的要求,注册资本金的多寡和资本充足率水平是监管分类的两项重要指标。最新财务公司行业平均资本充足率水平为28%,而公司2014年资本充足率为27.05%,按新巴塞尔协议口径计算,仅为17.52%,银行业监管的要求是不低于10%。显然,按照近几年公司资产规模的增长速度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现有资本金规模可能难以适应银行业审慎监管的趋势要求,承载公司未来的业务增长。

(二)扩容有利于提升财务公司外部融资能力

财务公司外部融资主要有两种工具,一是对外拆借,二是发行金融债。按照监管指标要求和相关管理规定,对外拆借和发行金融债的额度不得高于所有者权益。增资扩股有利于扩大财务公司外部融资额度,提升其从金融市场获得低于企业银行借款利率的低成本资金的能力,进而为集团成员单位经营发展所用,尤其在当前银行融资渠道成本高企的状态下,作为集团“内部银行”的财务公司在增资扩股后,通过在外部市场获取更加低廉的资金资源反哺集团成员单位发展,从而更好地发挥为集团实现低成本外部融资的作用。同时,外部融资规模的增加也能大量扩充公司自身资产规模。

(三)扩容有利于优化财务公司资本结构

财务公司增资对象为集团成员单位,这虽然一定程度收缩了集团内部企业的流动性,但并表后的效果是集团整体流动性没有改变,资金由企业在财务公司存款转变为财务公司的资本金,其结果是降低了财务公司的负债,改善了财务公司流动性指标。财务公司资本金扩容后,流动性提升和资本实力增强的叠加将使其抵御风险的能力大大加强。

(四)扩容可能造成股东价值损失

财务公司作为“立足集团、服务集团”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其盈利增长既取决于货币市场资金价格和资本市场总体走势,也受制于所属企业集团的发展速度。在货币市场未出现大幅动荡,集团发展增速平稳的背景下,财务公司的价值创造能力更多依赖于资本市场行情。正如前文数据所显示的,在资本市场不景气或中等景气时,财务公司盲目扩大资本金规模不仅不能为股东创造更多价值,反而导致EVA的下降,造成股东价值的减损。

(五)扩容可能引发成员单位流动性紧缺

财务公司面向集团成员单位进行资本金扩容,意味着其现有或潜在股东将流动性最强的货币资金转为缺乏流动性的长期股权投资,直接导致集团成员单位资产整体流动性下降。这一方面降低了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另一方面因流动性收缩在财务指标上的体现,增加了企业在银行渠道的融资难度。以上两方面使企业可能因短期流动性不足而面临更大财务风险甚至诱发短期债务危机。

五、结论

通过上文定量分析研究可知:仅从收入角度判断,无论资本市场在何种形势下,财务公司均可以实施存款转增资本金,并对股东进行权益报酬率最大额度为4.59%~10.91%的收益分配。但是,基于国资委以EVA为核心指标的绩效考核体系,对于资金较为充裕但贷款需求增速有限的财务公司,资本市场的景气程度决定了资本金扩容的可行性,即只有在资本市场处于景气时,成员单位存款转增资本金带来的财务公司投资规模与贷款规模的增长,才能推动其获取更高的利润,EVA从增资之前的5.83亿元增加至增资后的7.24亿元,从而实现股东(即优质客户)与公司的双边共赢。但在资本市场不够景气时,受资本金扩容影响最大的证券投资业务的收入增长大幅下降,虽然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均有所增加,但EVA却较增资前减少,增资并未给股东创造更多价值。

定性分析也告诉我们:财务公司资本金扩容既是适应行业发展形势和监管要求的需要,也是其优化资本结构,充分发挥内外部资本市场桥梁纽带作用以助推集团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但是,财务公司资本金扩容可能给集团成员单位带来财务风险和价值减损,也值得重点关注。

【参考文献】

[1] 杜胜利,王宏淼.财务公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 杨棉之.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配置效率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3] 中国财务公司协会.中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年鉴[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2012.

[4] 师永,张蕴.关于铁路企业成立财务公司的探析[J].会计之友,2014(9):86-90.

第8篇

根据对国资企业“十二五”期间信息化建设的调研数据,我们发现,国资企业“十二五”信息化建设呈现四大趋势。

确定战略任务

在“十二五”期间,整合优化、支持业务创新、强化两化融合是国资企业的核心战略任务。其中,有85.34%的企业将整合优化、提升应用效率作为核心战略任务;有69.11%的企业将支持业务创新列为IT战略核心;有51.39%的企业将强化两化融合列为信息化战略核心。

IT投资大幅增加

IT投资规模有普遍增长的趋势,规模较大的企业数量在增加,投入较少的企业数量在减少。如:“十二五”期间IT投资在5000万元以内的企业比例持平或者有所降低,而IT投入在2亿元以上的企业比例均超过“十一五”期间,这意味着国资企业在“十二五”期间将大幅度增加IT投资规模。从数据来看,“十二五”期间投资规模超过20亿元的企业比例达到8.84%,而在“十一五”期间只有3.26%。“十二五”期间投资规模超过10亿元、低于20亿元的企业比例达到22.79%,超过“十一五”期间的18.60%。IT投资在5亿元以上的企业比例也从11.16%增加到15.35%。这些数字说明,“十二五”期间国资企业IT投资大幅度增加。

新技术成为重点投入

虚拟化、云计算、绿色IT、物联网等近年来发展起来的IT新技术将成为“十二五”IT投入重点。

从具体数据来看,虚拟化、绿色IT、云计算成为最有可能投入的领域。其中,有65.12%的企业考虑在“十二五”期间投入虚拟化,有59.53%的企业考虑投入绿色IT,有52.09%的企业考虑投入云计算。物联网将在一定范围内得到推广。

加大系统整合和升级

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十二五”期间国资企业IT投资规模最大的领域主要包括系统整合和优化、核心业务系统升级和改造、数据中心等领域。这也与“十一五”期间国资企业信息化投资分析结论相一致,国资企业IT投入较早,面临大规模的系统改造升级。同时,由于已经建成大规模的信息系统,系统整合和优化成为现阶段的重点问题。新一代数据中心建设以及利用虚拟化技术、云计算技术进行数据中心升级仍将是“十二五”国资企业投资重点。。

第9篇

【关键词】投资战略;投资组合;实物期权

企业的生存靠发展,企业的发展却要依赖于投资。这里的投资是广义的概念,不仅包括企业在新领域的拓展,同时也包括企业原有领域内的创新。固然,企业要进入一个新的领域,需要依托于某个项目,并投入大量的资源。但是,企业在自身业务范围内的创新,无论是产品线的延伸还是现有产品的改良,都会面临来自技术、市场方面的风险,并耗费大量的资源,这就具备了投资项目最基本的特征。因此,项目投资是企业发展的重大决策,这种选择和决策,无论是扩大再生产或是开拓新市场都将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投资战略的制订

企业投资战略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一部分是和整体发展战略相适应的,相应于企业的创新发展和稳定发展两种基本战略,投资战略也有两种基本战略,即创新型投资战略和稳定型投资战略。企业选择创新发展还是稳定发展,取决于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取决于对市场前景和企业态势的把握。而选择投资战略方向(产品-市场选择)与确定投资战略态势(竞争分析)构成了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它们构成了企业投资战略选择的前提。在明确了企业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投资战略的选择包括投资战略类型、投资时机选择和投资项目的优化组合。

二、投资项目的选择

企业投资项目的选择决不是漫无目的的搜寻,而是应该根据企业既定的投资战略,以企业自身投资能力为基础,围绕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项目选择。没有方向性的项目选择不但浪费大量的财力、物力,而且往往无法发现真正适合企业的项目,错失良好的投机时机。

1、基于企业投资战略的项目选择

企业的投资战略为项目的选择指明了方向,稳定型投资战略要求企业的投资围绕企业现有业务领域、现有市场进行核心多元化或者至少是相关多元化投资。因此,企业在选择投资项目时,必然会围绕现有产品进行纵向或横向的信息搜寻。所谓纵向是指向现有产品的上游或下游延伸,横向是指丰富产品类型以覆盖更多的细分市场。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都要求企业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内搜寻项目信息;与此相对应,创新型投资战略要求企业跳出现有的业务框架,开发全新的产品或拓展新的市场,甚至是在完全陌生的领域进行投资。但这种投资并不意味着四处开花,毫无方向,它必须以企业的投资能力为基础,以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中心,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延伸。

2、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项目选择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同时也决定了企业拓展的能力边界。企业必须明确的知道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是品牌影响力、管理能力、人才储备、技术水平,抑或是规模实力。无论是稳定型投资战略下的纵向、横向扩张,还是创新性投资战略下的完全多元化都不应该脱离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控制范围。例如,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品牌影响力,那么企业就应该在原有行业领域内,而不应该和原有业务脱离过大,否则品牌影响力就无法得到有效的延伸;如果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人才储备,则需要进一步明确人才结构,技术人才充足的企业显然适合投资于产品的研发,而销售人才充足的企业则适合新市场的开拓。由此可见,在企业投资战略为项目选择提供了基本的方向后,企业核心竞争力再次确立了信息搜寻的范围及中心。

3、基于企业投资能力的项目选择

企业投资能力是由企业资金实力、现金流状况、筹资能力等因素共同决定的,投资能力决定了企业的投资规模,包括单个投资项目的规模和企业总体投资规模。投资项目规模的确定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投资能力决定了投资规模的可能性,就总体投资规模而言,企业投资能力决定了它的边界,超越自身能力的投资规模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对于单个项目的投资规模,它必然是在总体投资规模内的,另外从分散风险的角度,企业不可能将所有的资源投资于某一个项目,这种项目风险将会是致命性的,一旦项目失败将威胁到企业的存亡。因此,企业对单个项目投资规模的确定必须在投资能力的基础上考虑风险分散的要求;其次,客观条件决定了投资规模的可行性,这里的客观条件包括物质技术条件、市场规模以及经济效益等。物质技术条件决定了投资项目的性质,资本密集性、技术密集性和管理密集性行业所要求的投资规模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市场规模决定着项目发展的空间,进而决定了投资规模的边界。经济效益通过项目不同规模下的边际收益率和企业资金成本间的比较,准确地界定了项目投资规模的临界点。企业总体投资规模及单个项目投资规模的确定再次缩小了投资项目选择的范围,这不仅有助于企业提高项目选择的效率,而且大大的节约了企业资源的耗费。

三、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可行性研究是整个项目投资的核心部分,是项目决策的主要依据。因此,可行性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直接关系着企业投资的成败。一份良好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应该做到对项目的前景和项目未来的运行轨迹作出精确的估算,从而保证项目决策的成功率。

可行性研究有三种类型:机会研究、初步可行性研究和技术科技可行性研究。机会研究的主要任务是为项目投资方向提出建议,即在一个确定的地区和行业内,以市场调查为基础,选择项目,寻找最有利的投资机会;初步可行性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对机会研究认为可行的项目进行进一步论证,并据此作出是否投资的初步决定,是否进行下一步的技术经济可行性研究。

机会研究和初步可行性研究更多的是对项目的风险、技术方案、经济效益等要素给出粗略的评价,往往限于数据选择的补充分,评价局限于定性的层次,无法精确的描述项目前景。而技术经济可行性研究才是整个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核心部分,它必须在收集大量数据的基础上,对项目的各项要素给出完整的定量分析,用准确的数据对项目进行评价,它是项目决策科学化的重要手段,是项目或方案抉择的主要依据之一。

技术经济可行性研究包括项目前景预测、技术方案评价、财务评价、社会和环境评价等重要内容,每个部分都拥有许多成熟的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和工具,本文不欲对此做简单的罗列,而将重点对企业实际操作过程中容易忽视的环节进行讨论。

1、项目风险评价

一般而言,项目风险评价包括自然风险、政策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管理风险等诸多方面。在进行风险评价时,我们往往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组合分析。这种分析方法可完整的给出各类风险对项目的影响,但往往忽略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从而影响了评价的准确性。首先,我们在利用单因素风险分析中所确定的相关性以及根据各风险因素的重要性所确定的权重进行多因素组合分析时,忽略了各风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从而影响了整体风险评价的准确性。

其次,我们在风险评价时只局限于项目本身的风险分析,而忽视了企业同时投资的多项目之间,甚至是项目和企业自身所从事的业务之间的相关性。这关系到企业整体运行的稳定性和企业风险分散的有效性。

因此,我们在进行项目风险评价时,必须要对各项目风险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合理的估算,以准确的分析项目风险的影响程度。同时,要对各项目之间以及与企业已有业务之间的风险相关性,从整体上提高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2、项目能力分析

项目能力分析同样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它包括技术、管理、资金等各方面的因素。企业实际可行性研究中关注最多的往往是技术和资金能力的分析,因为这两个方面是最为直观,同时也是无法逾越的,但其它方面的因素同样是不容忽视的。

管理能力在项目可行性研究中容易被忽视,一方面是因为管理能力本身就无法准确的度量。另一方面,项目本身对企业管理能力的要求更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评价上的难度使得企业往往忽视这方面的考量,或者倾向于过度自信地评价自身的管理能力。这必须引起企业的足够重视,对某些项目而言,管理能力往往比技术能力更为重要。这是因为管理也是生产力,管理决定着技术成果能否成功的实现商品化。

我们在进行资金能力分析时,注重的是企业的资金实力和筹资能力,这决定着企业能够向项目投入的资金量。但正如我们前面所提及的,在能够提供项目所需资金量的同时还需考虑风险分散的要求。同时,企业自身不同的状况也制约着项目资金的使用能力。对于自身业务现金流不充分的企业,如果新增投资项目有着同样的状况必然会进一步恶化企业现金流动性。而对于负债率过高的企业,不适合投资建设期长、资金回收慢的项目。

3、经济效益评价

项目经济分析是可行性研究的核心,这方面有着大量成熟的方法和工具。在现行的方法中,一般采用的是静态和动态相结合,以动态分析为主的分析方法,采用了能够反映项目整个计算期内经济效益的内部收益率、净现值等指标,并用这些指标作为判别项目取舍的依据。

净现值法的特点是强调对投资运转期间货币的时间价值和现金流量风险的考虑。其最常用同时也最完善的做法莫过于利用经过风险调整的现金流量和资金成本率计算净现值。然而,在实际中,一项投资的实施除了能带来一定的净现金流量外,还会带来其他无形的收益(资产)。因此,作为对传统方法的补充和纠正,实物期权法在项目可行性研究中被越来越广泛的采用。这种方法要求企业将项目的每一步投资看作一个期权,项目给企业带来的除了直接的经济收益外还包括对进一步投资或在新的领域发展的期权。例如,对一项新技术的投资,目前来看经济效益不佳,但如果不投资,企业或许就永远失去了在这一技术路线上的发展机会,因此这一项目的投资意味着企业购买了一份未来继续投资的机会和权利。

四、投资项目的决策

投资项目的决策包括对单个项目的取舍和多个项目投资额度的确定和优先次序的选择。

对于单个项目,企业需要考察的是项目内部收益率是否能够达到要求,相对于企业筹资成本,能否取得正的净现金值,项目投资所带来的期权价值以及项目投资所带来的项目风险和系统性风险。

对于多个项目的决策,企业往往会根据投资项目的经济评价指标对项目进行排序,以此确定项目的投资次序。这种决策方法的问题在于忽略了项目之间风险的相关性,无法实现收益和风险的最佳均衡。因此,我们在多项目决策,即决定资源如何在项目间分配时,不仅仅需要考虑项目本身的经济效益和风险特征,还需要衡量各个项目以及新项目和企业现有业务之间风险的相关性,在确保投资效益的同时实现投资风险最小化。

鉴于项目投资对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企业在进行投资项目的选择和决策时一定要遵循科学的程序和方法,坚决杜绝决策程序的随意化和形式化,要深入的考察和权衡项目的方方面面,并将项目纳入到企业整体中加以系统的考量。这样才能确保企业投资项目的成功率,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本文对项目投资的选择和决策做了简要的思考,并对企业实际操作中容易忽视的环节进行了探讨,以期能对企业的实际工作有所帮助。

【备注】

【1】许世刚,茅宁.不确定环境下项目投资决策的实物期权方法[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4.1:65-69

【2】陈海芳,宋平.管理期权在项目投资决策中的应用[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8-20

【3】郭百钢,韩玉启.基于实物期权的项目投资决策方法科学管理研究.2004.2:73-76

【4】李向红.内含报酬率法在项目投资决策中的不足与完善[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2:32-33

第10篇

【关键词】投资战略;投资组合;实物期权

企业的生存靠发展,企业的发展却要依靠于投资。这里的投资是广义的概念,不仅包括企业在新领域的拓展,同时也包括企业原有领域内的创新。固然,企业要进进一个新的领域,需要依托于某个项目,并投进大量的资源。但是,企业在自身业务范围内的创新,无论是产品线的延伸还是现有产品的改良,都会面临来自技术、市场方面的风险,并耗费大量的资源,这就具备了投资项目最基本的特征。因此,项目投资是企业发展的重大决策,这种选择和决策,无论是扩大再生产或是开拓新市场都将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投资战略的制订

企业投资战略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一部分是和整体发展战略相适应的,相应于企业的创新发展和稳定发展两种基本战略,投资战略也有两种基本战略,即创新型投资战略和稳定型投资战略。企业选择创新发展还是稳定发展,取决于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取决于对市场远景和企业态势的把握。而选择投资战略方向(产品-市场选择)与确定投资战略态势(竞争分析)构成了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它们构成了企业投资战略选择的条件。在明确了企业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投资战略的选择包括投资战略类型、投资时机选择和投资项目的优化组合。

二、投资项目的选择

企业投资项目的选择决不是漫无目的的搜寻,而是应该根据企业既定的投资战略,以企业自身投资能力为基础,围绕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项目选择。没有方向性的项目选择不但浪费大量的财力、物力,而且往往无法发现真正适合企业的项目,错失良好的投机时机。

1、基于企业投资战略的项目选择

企业的投资战略为项目的选择指明了方向,稳定型投资战略要求企业的投资围绕企业现有业务领域、现有市场进行核心多元化或者至少是相关多元化投资。因此,企业在选择投资项目时,必然会围绕现有产品进行纵向或横向的信息搜寻。所谓纵向是指向现有产品的上游或下游延伸,横向是指丰富产品类型以覆盖更多的细分市场。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都要求企业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内搜寻项目信息;与此相对应,创新型投资战略要求企业跳出现有的业务框架,开发全新的产品或拓展新的市场,甚至是在完全陌生的领域进行投资。但这种投资并不意味着四处开花,毫无方向,它必须以企业的投资能力为基础,以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中心,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延伸。

2、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项目选择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同时也决定了企业拓展的能力边界。企业必须明确的知道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是品牌影响力、治理能力、人才储备、技术水平,抑或是规模实力。无论是稳定型投资战略下的纵向、横向扩张,还是创新性投资战略下的完全多元化都不应该脱离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控制范围。例如,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品牌影响力,那么企业就应该在原有行业领域内,而不应该和原有业务脱离过大,否则品牌影响力就无法得到有效的延伸;假如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人才储备,则需要进一步明确人才结构,技术人才充足的企业显然适合投资于产品的研发,而销售人才充足的企业则适合新市场的开拓。由此可见,在企业投资战略为项目选择提供了基本的方向后,企业核心竞争力再次确立了信息搜寻的范围及中心。

3、基于企业投资能力的项目选择

企业投资能力是由企业资金实力、现金流状况、筹资能力等因素共同决定的,投资能力决定了企业的投资规模,包括单个投资项目的规模和企业总体投资规模。投资项目规模的确定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投资能力决定了投资规模的可能性,就总体投资规模而言,企业投资能力决定了它的边界,超越自身能力的投资规模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对于单个项目的投资规模,它必然是在总体投资规模内的,另外从分散风险的角度,企业不可能将所有的资源投资于某一个项目,这种项目风险将会是致命性的,一旦项目失败将威胁到企业的存亡。因此,企业对单个项目投资规模的确定必须在投资能力的基础上考虑风险分散的要求;其次,客观条件决定了投资规模的可行性,这里的客观条件包括物质技术条件、市场规模以及经济效益等。物质技术条件决定了投资项目的性质,资本密集性、技术密集性和治理密集性行业所要求的投资规模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市场规模决定着项目发展的空间,进而决定了投资规模的边界。经济效益通过项目不同规模下的边际收益率和企业资金本钱间的比较,正确地界定了项目投资规模的临界点。企业总体投资规模及单个项目投资规模的确定再次缩小了投资项目选择的范围,这不仅有助于企业进步项目选择的效率,而且大大的节约了企业资源的耗费。

三、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可行性研究是整个项目投资的核心部分,是项目决策的主要依据。因此,可行性研究的科学性和正确性直接关系着企业投资的成败。一份良好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应该做到对项目的远景和项目未来的运行轨迹作出精确的估算,从而保证项目决策的成功率。

可行性研究有三种类型:机会研究、初步可行性研究和技术科技可行性研究。机会研究的主要任务是为项目投资方向提出建议,即在一个确定的地区和行业内,以市场调查为基础,选择项目,寻找最有利的投资机会;初步可行性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对机会研究以为可行的项目进行进一步论证,并据此作出是否投资的初步决定,是否进行下一步的技术经济可行性研究。

机会研究和初步可行性研究更多的是对项目的风险、技术方案、经济效益等要素给出粗略的评价,往往限于数据选择的补充分,评价局限于定性的层次,无法精确的描述项目远景。而技术经济可行性研究才是整个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核心部分,它必须在收集大量数据的基础上,对项目的各项要素给出完整的定量分析,用正确的数据对项目进行评价,它是项目决策科学化的重要手段,是项目或方案抉择的主要依据之一。

技术经济可行性研究包括项目远景猜测、技术方案评价、财务评价、社会和环境评价等重要内容,每个部分都拥有很多成熟的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和工具,本文不欲对此做简单的罗列,而将重点对企业实际操纵过程中轻易忽视的环节进行讨论。

1、项目风险评价

一般而言,项目风险评价包括自然风险、政策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治理风险等诸多方面。在进行风险评价时,我们往往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组合分析。这种分析方法可完整的给出各类风险对项目的影响,但往往忽略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从而影响了评价的正确性。

首先,我们在利用单因素风险分析中所确定的相关性以及根据各风险因素的重要性所确定的权重进行多因素组合分析时,忽略了各风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从而影响了整体风险评价的正确性。

其次,我们在风险评价时只局限于项目本身的风险分析,而忽视了企业同时投资的多项目之间,甚至是项目和企业自身所从事的业务之间的相关性。这关系到企业整体运行的稳定性和企业风险分散的有效性。

因此,我们在进行项目风险评价时,必须要对各项目风险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公道的估算,以正确的分析项目风险的影响程度。同时,要对各项目之间以及与企业已有业务之间的风险相关性,从整体上进步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2、项目能力分析

项目能力分析同样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它包括技术、治理、资金等各方面的因素。企业实际可行性研究中关注最多的往往是技术和资金能力的分析,由于这两个方面是最为直观,同时也是无法逾越的,但其它方面的因素同样是不容忽视的。

治理能力在项目可行性研究中轻易被忽视,一方面是由于治理能力本身就无法正确的度量。另一方面,项目本身对企业治理能力的要求更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评价上的难度使得企业往往忽视这方面的考量,或者倾向于过度自信地评价自身的治理能力。这必须引起企业的足够重视,对某些项目而言,治理能力往往比技术能力更为重要。这是由于治理也是生产力,治理决定着技术成果能否成功的实现商品化。

我们在进行资金能力分析时,注重的是企业的资金实力和筹资能力,这决定着企业能够向项目投进的资金量。但正如我们前面所提及的,在能够提供项目所需资金量的同时还需考虑风险分散的要求。同时,企业自身不同的状况也制约着项目资金的使用能力。对于自身业务现金流不充分的企业,假如新增投资项目有着同样的状况必然会进一步恶化企业现金活动性。而对于负债率过高的企业,不适合投资建设期长、资金回收慢的项目。

3、经济效益评价

项目经济分析是可行性研究的核心,这方面有着大量成熟的方法和工具。在现行的方法中,一般采用的是静态和动态相结合,以动态分析为主的分析方法,采用了能够反映项目整个计算期内经济效益的内部收益率、净现值等指标,并用这些指标作为判别项目取舍的依据。

净现值法的特点是夸大对投资运转期间货币的时间价值和现金流量风险的考虑。其最常用同时也最完善的做法莫过于利用经过风险调整的现金流量和资金本钱率计算净现值。然而,在实际中,一项投资的实施除了能带来一定的净现金流量外,还会带来其他无形的收益(资产)。因此,作为对传统方法的补充和纠正,实物期权法在项目可行性研究中被越来越广泛的采用。这种方法要求企业将项目的每一步投资看作一个期权,项目给企业带来的除了直接的经济收益外还包括对进一步投资或在新的领域发展的期权。例如,对一项新技术的投资,目前来看经济效益不佳,但假如不投资,企业或许就永远失往了在这一技术路线上的发展机会,因此这一项目的投资意味着企业购买了一份未来继续投资的机会和权利。

四、投资项目的决策

投资项目的决策包括对单个项目的取舍和多个项目投资额度的确定和优先次序的选择。

对于单个项目,企业需要考察的是项目内部收益率是否能够达到要求,相对于企业筹资本钱,能否取得正的净现金值,项目投资所带来的期权价值以及项目投资所带来的项目风险和系统性风险。

对于多个项目的决策,企业往往会根据投资项目的经济评价指标对项目进行排序,以此确定项目的投资次序。这种决策方法的题目在于忽略了项目之间风险的相关性,无法实现收益和风险的最佳均衡。因此,我们在多项目决策,即决定资源如何在项目间分配时,不仅仅需要考虑项目本身的经济效益和风险特征,还需要衡量各个项目以及新项目和企业现有业务之间风险的相关性,在确保投资效益的同时实现投资风险最小化。

鉴于项目投资对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企业在进行投资项目的选择和决策时一定要遵循科学的程序和方法,果断杜尽决策程序的随意化和形式化,要深进的考察和权衡项目的方方面面,并将项目纳进到企业整体中加以系统的考量。这样才能确保企业投资项目的成功率,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本文对项目投资的选择和决策做了扼要的思考,并对企业实际操纵中轻易忽视的环节进行了探讨,以期能对企业的实际工作有所帮助。

【备注】

【1】许世刚,茅宁.不确定环境下项目投资决策的实物期权方法.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4.1:65-69

【2】陈海芳,宋平.治理期权在项目投资决策中的应用.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8-20

【3】郭百钢,韩玉启.基于实物期权的项目投资决策方法科学治理研究.2004.2:73-76

【4】李向红.内含报酬率法在项目投资决策中的不足与完善.天津市财贸治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2:32-33

第11篇

一、调控手段非科学性

投资规模的动态控制和投资结构的合理调整实质上是财力、物力、资金在归属不同的产业和企业之间不断重新配置的限量问题。多次全国性的投资紧缩、规模控制,主要是在投资结构没有得到改善的环境中用行政手段过多地干预投资领域。当前的整顿治理,其方针无疑是正确的,但压缩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阻力很大,困难重重,现今调控、压缩成绩对于达到预期目标远远不够理想。关键在于调控投资规模乃至治理整顿过程中,行之有效的经济手段与措施、政策订之过少,用之过少,执行不力,而靠产品经济时代的行政手段起作用。现投资环境和运行机制已发生相当大的变化,一定要研究出在投资运行中依现行经济规律而动的调控手段,加之一定的法律手段和在新形势下行得通并易于接受的行政手段。

在调控对象已经起了很大变化的今天,控制手段、方式及宏观调控指导思想如果不能紧跟投资形势的新发展,势必产生新的经济机制与传统的控制手段、方式、指导思想的尖锐矛盾。非科学性、非经济性并且过时的调控手段着力于投资总量控制,对我国过长的投资战线,难免疆界防守不易,操作极为不便.调控难度显然很大。在投资主体众多的情况下,若要操作成功,主要针对不同操作环境的操作对象、范围等在调控手段上有严格的限定,保证这些“限定”得到贯彻执行并且具有抵抗外来干扰因素的作用,不至于在其资金运动过程中,投资深通过不同渠道渗透到非限定区域,起着一定量的相反的异力作用。

投资利益分配机制的作用和某些财政策略的失误,使非科学、非经济手段调控步履艰难。投资领域过去高度集中或分权让利的体制已被层层控制的体制所代替,各下级政府、企业及银行、其它金融机构,具有偏离国家宏观投资调控系统行政指令的能力和权力,相互间投资结构政策很难完全一致,极易产生各自为政甚至相互抵触,唯利是“投”,成为中央和地方更为突出的投资结构矛盾的锋尖。历次调整中最常见的规模失控通症就是“表面总量被控,实际结构紊乱、行政措施‘松枷’,投资无向膨胀”。要控制这种局面、就一定要充分注意选择恰当而有效的调控手段,注重多种调控手段在操作中的相互作用,有机配合,得当运筹,建立起一个适应并追随我国国民经济总体发展的适度投资规模,以避免出现“失控—调整—更大失控更大调整”的螺旋型发展过程。

二、调控目标非长远性

五十年代以来,我国有过几次大的投资规模压缩、调整,都因在其调整目标上没有明确地突出以致力投资结构调整,主动、稳定、有效地控制投资总量,达到适度投资规模的长远目标,投资规模的压缩、调整走进了螺旋式循环怪圈。目前进行的投资规模调整,虽说在投资总量和投资结构两方面双管齐下,但至今由于种种原因,实现目标的措施、手段、政策等对于投资结构的真正改善还远远没有显示出强大威力,也就是说调整目标仍视投资总量控制为重而没能达到目的。这关键在于调控目标制订的非长远性,如此调控的将来,误入螺旋式循环怪圈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调控目标应是一个长远的、动态稳定型的科学目标,应以一定的政策、条例、法律作为它成型的理论基础和调控的实践依据。

宏观投资规模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应该保持一定的扩大再生产速度,在合理的投资结构格局中科学地形成动态的稳定型模式。在投资结构不合理的情况下,经济发展速度越快,给调控总量带来的问题和矛盾也就越多、越尖锐;即使经济发展速度平缓,也给将来的总量调控遗留下隐患和病疾;加之调控指导思想和调控目标失误,总量控制顶多能有短暂的静态稳定。从长远和科学的角度考虑,要调控规模,一定要从调整投资结构着手,进而达到动态地控制投资总量,决不是一味追求投资总t的暂时静态压缩.投资结构扭曲,比例严重失调,恶化了本来就不合理的投资规模和产业结构,加剧了资金总量的短缺,使积极投资矢量项目与消极投资矢t项目争资金、争物资、争地盘、争“笼子”、争速度,在不合理扭曲状态的投资结构格局中,资金的固定资产形成率很低,投资的宏观效益和微观效益都极不尽如人意。如果在改善投资结构问题上不能取得决定性的进展,那么投资领域的整顿治理就很难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整个投资规模的调整就难以走出螺旋式循环怪圈.目前固定资产投资调控带有强烈的一时代感和明显的经济特征,更加表现出以调整、改善投资结构来动态地控制投资总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反映出制定长远调控目标的经济规律性和科学完备性。投资活动中的经济运行有其自身的惯性,应该看到经济发展时,在其巨大的惯性冲击力下,突发式行政手段调控投资总t的失态性和扭曲性。巨大的投资需求的惯性驱动,宏大的基建规模的惯性驱动,过热的经济增长的惯性驱动,原有宏观投资思想、意识、政策、措施的惯性驱动,等等,致使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运动在强大的运动惯性驱使下很难一时在短时间内刹住、控制,它亦有一个惯性驱使的前滑过程。所以,投资规模调整“一刀切”式的总量控制行政性紧急刹车必然产生严重的摩擦而震荡,使投资总量控制难以平缓实现。造就它的“软着陆”,非调整、完善投资结构,确立适度投资规模则不可。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生活中一直缺少一种经济行为主体的自我利益约束机制,尤其是放权以后,问题日渐显露:部门、企业、地区强烈追求各自的局部利益,行为短期化,急功近利,追求政绩,地方本位,原有的投资结构性矛盾更为激化,投资总量控制无度;对在建项目的清理、压缩,涉及到还常、投资回收及管理等遗留问题处理棘手,地方项目仍然保留得多,甚至一些已停、缓建项目又“死灰复燃”。特别是在建项目多,结转工作金大与“计划笼子”小的矛盾突出,要求扩大“笼子”的呼声普遍很高,预算外投资趋增,涉外项目、开发区项目等均甩在“笼子”之外。简单、直接调控总量的结果,是对该清理、压缩的投资项目并没有真正“伤筋动骨”;而只将“脑子项目”、“影子项目”压缩上报交差,“实质性项目”突击加快工程步伐,将施工速度拉至完工的70沁的逃避“砍”;再则以发展地方工业为由,以影响对外开放、安定团结为借口,扰乱宏观投资结构的调整,变下马项目为上马项目,给投资总量压缩目标投下阴影。此外,投资结构得不到改善,总量控制短期强化,不足以遏止建筑材料和施工费用上涨趋势,全社会物资供应能力与投资需求不能协调,其惯性前滑作用还将要经历一段时间,波及通货膨胀因素,催增投资总t.尤其是墓建投资源已从财政预算独家承担变为预算内资金、预算外资金和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三足鼎立拆、贷、租、投时,预算外投资增长大大超过预算内投资增长.80年代整个中期和后期全社会投资中,预算内投资平均增长3.5%,而预算外投资增长则达30%。由于投资来源多渠道,利益主体多元化,调控考核非合理化,预算外投资量就成为了投资总量控制的“顽敌”。

固定资产投资调控中,投资结构制衡投资总量和投资规模无向膨胀是问题的实质。该多的多不了,该热的热不够,投资增长与投资结构不相宜,失衡发展,反过来又失衡控制,整体调控无序,是长久以来不合理投资结构、政策和措施在短期调控目标的牵引下造成的。如果宏观产业结构、投资结构在长远目标思想指导下定向操作,同样的投资规模、资金总量和经济发展速度会导致如此严重的投资失控,进而作为一重大因素引发通货膨胀吗?产业政策、投资政策、发展政策、调控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要不是着眼短期,失误长远,就不会造成如此尖锐的经济矛盾和社会矛盾,一时解决艰辛,举中唯危.所以固定资产调整的目标只能是依据产业政策、投资政策、发展政策等经济政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来制订,以达到投资结构合理、完善,投资规模适度,投资总量趋于动态平衡性稳定。

三、调控基础非稳定性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结构调整,总量控制是建立在企业制度、运行机制,利益机制、金融机制等基础稳定性上的。而目前地方、企业制度及运机制和利益机制的不完善,进而引起金融机制和投资管理改革中难以克服的“不适应疑难症”。地方、企业制度、运行机制和利益机制与金融机制和投资管理的联接、配合不力,造成现行经济体制改革时金融机制运行中的怪弊—资金体外循环,硬性收贷和戴帽放贷,“笼子倾斜”等,尤以预算外投资、存款投资为甚。这里的机制连带优患之所以是“不适应疑难症”,在于这些机制联接、配合运行中有如下三个障碍:一、企业机制和利益机制致使资金体外循环,存款投资、预算外基建行以“应运而生”、“市场兴旺”,金融机制运行梗塞,投资管理困难重重,结构调控陷人窘境,规模调控难以摆脱螺旋型运行轨道的引力.二、硬性收贷、戴帽放贷、“笼子倾斜”使金融机制运行因行政介入获得生机,但企业机制和利益机制对此产生逆异动力和抵触措施,出现政策和对策的不可逆较量,而现行的投资管理在这二难之境更加无能为力,规模和总t的调控路途坎坷。三、投资管理机制运行得不到企业机制、利益机制和金融机制在运行中的前后照应和有力配合,只有跟在它们矛盾运行的后面左顾右盼,力不从心地调节这个障碍是显而易见的,投资界非常清楚,心中有数,但无回天之力《投资法》难产.

四、调控前景探讨

第12篇

地方政府主导投资规模扩大,主要指地方政府出于扩大收入动机而采取相应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致使当地政府投资行为和投资规模非理性扩大的客观事实。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地方政府主导投资规模扩大的特点,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不同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在国有企业是经济主体主要组成部分的时期,政府与国有企业是所有者与被所有者关系,地方政府热衷于“办自己的企业”,即隶属于地方政府的企业,导致政府主导投资规模膨胀;在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所占市场份额增大的时期.政府基本职能定位于确保辖区内的组织和公民享受更好的公共服务,地方政府转向热衷于“办自己辖区内的企业”,如以各种优惠条件对外招商引资,导致政府主导投资规模扩大。

地方政府作为一个理性的经济主体,出于发展本地经济的动机而导致的投资规模扩大本来无可厚非,但在该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不考虑环境、资源限制,片面追求投资规模、经济产值等的扭曲投资行为,这些非理性的投资行为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地方政府主导的投资规模扩大的体制根源

从追求税收和财政收入的角度分析,地方政府主导投资规模的扩大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一)我国政府的收入主要直接来自于企业,尤其是工矿企业

无论是计划经济体制下,还是目前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企业一直是我国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直接来自于公民个人的收入仍然占政府收入的较小比重。以2005年为例,全国财政收入中,直接来自个人的个人所得税占不到7%。同时,从企业取得的收入中,又主要来自工矿企业。基于地方政府的角度分析,增加税收和财政收入规模,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的首要选择,必须大力发展当地企业,尤其是工矿企业。

(二)企业上缴给政府的收入在地方政府间主要按照隶属关系或属地原则予以分配

在经济主体以国有企业为主、政府与企业关系以所有者与被所有者关系为主导的情况下,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收入划分确定后,地方政府取得收入主要是以企业隶属关系予以划分,即某省所属企业上缴国家的收入中属于地方政府收入的部分作为该省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

在以私营企业、集体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共同构成市场经济主要组成部分的情况下,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更主要地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和公共服务成本的负担者的关系。在现行体制下,企业上缴国家的收入中属于地方政府分享的部分是按照属地原则在各地区地方财政之间进行划分,即在某省辖区内注册或经营管理地在该省辖区内的企业其缴纳的收入中,应当由地方政府分享的部分即归属于该省的地方财政收入。

在企业上缴政府的收入按隶属关系在中央政府和各地方政府间划分的历史背景下,地方政府为了取得更多的收入自然倾向于“办自己的企业”;在企业上缴政府的收入地方分享部分按属地原则在地方政府间划分的历史阶段,地方政府自然倾向于“办自己辖区内的企业”,以谋求更多的收入来源。

综合上述两方面因素,由于政府收入主要直接来自于企业尤其是工矿企业,地方政府收入又主要直接来自于其辖区内的企业,地方政府要向辖区内居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就必须获得更多的收入;要获得收入增量,就要支持办企业。这种由于体制设计而产生的地方政府的逐利驱动难免产生这样的现象;那些本身不适宜办工矿企业、自然优势是农牧业生产的地区,地方政府本应当更多地注重生态和环境保护,但出于增加财政收入、扩大财政支出、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考虑,往往采取各种优惠措施招商引资,发展工矿企业,甚至不惜污染环境、破坏生态。

三、地方政府主导的投资规模扩大的其他不合理因素分析

除上述致使地方政府主导的投资规模扩大的体制根源外,政府收入取得方式及地方分享部分在各地区之间的划分还存在其他一些不合理因素。

(一)从税收总体上看,地方政府在分享当地社会公众负担的税收方面存在不完全对应的问题

从社会公众和其受托责任人——政府的角度来看,当地社会公众通过购买商品的消费行为负担了相应的税收(特别是增值税),但对应的地方政府分享部分却分配给了商品生产、流通各环节所在的各个地方政府,而不只是分配给最终消费商品所在的地方政府。消费者所在地方政府未能完全分享当地社会公众负担的税收,却要为之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

(二)从地方政府角度看,地方政府为当地企业的经营提供了。公共服务,但当地企业缴纳的相关税收中属于地方分享的部分却有可能按属地原则分配给其他地方政府例如,渤海海域在天津注册的一个海洋石油企业,其海上钻井平台可能距山东更近,其生活用淡水补给、原油上岸等均在山东境内解决。在现行税收分享制度设计规则下,其缴纳的增值税地方分享部分全部划归经营管理地——天津市的地方财政,而山东省地方财政却没有得到因提供相应服务而应分享的部分。

为应对上述情况,地方政府往往要求在本地经营的企业必须在本地注册,这难免影响企业的自主经营。例如,麦当劳公司在美国是一个公司,在中国则在哪个省经营就在哪个省注册成立一个独立的公司,否则当地政府因分享不到其缴纳的税收,不会为其经营提供各种便利条件。这些税收分配中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正常经营的开展和经营形式的创新。

四、完善地区间收入分配制度,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思考

弱化地方政府主导投资规模扩大的内在冲动,引导地方政府主动地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不能简单地调整地方政府分享税种的范围和比例,更重要的是体制创新、完善地区间收入分配制度。

(一)基本原则

完善地区间收入分配制度的基本原则是提供公共服务与分享税收要对应。在政府与市场经济主体的关系主要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和公共服务成本的负担者的条件下,确定市场经济主体上缴的收入中,地方政府分享部分应当由哪一个或哪些地方政府分享,其基本原则是提供公共服务与分享税收要对应。比如某家连锁经营企业总部注册在某省某市,其特许经营店既有在其他城市的,也有在其他省的,除其总部所在地省市地方政府为其经营提供了公共服务外,其他相关地区的地方政府也为其经营提供公共服务,其缴纳的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增值税等税收的地方分享部分应当在相关地方政府间合理分配,实现提供公共服务与分享税收的对应。

(二)目标

1.远期目标。改革税制,将目前在各个环节征收、以增加值为税基、价内征收的增值税改为在最终销售环节征收、以销售额为税基、价外征收的消费税。

增值税的税制设计是对一件商品在各个环节的增加值征税,其最根本的特征是对生产环节创造价值和销售环节实现价值进行征税。这样做在宏观调控以生产为基点的情况下是适当的。但从作为消费者的社会公众,以及为当地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地方政府的角度看,增值税这样的流转税实际上是由消费者缴纳和最终负担的。尽管从经济学上分析,流转税也存在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由企业向消费者转嫁的问题,但税制和税收征管制度的设计应当使消费者心里清楚,购买一件商品,自己负担的税是多少,而这些税中由当地政府分享的部分应全部用于对当地消费者的公共服务。

按照这一思路,现行在各个环节征收、以增加值为税基、价内征收的增值税,应当逐步转变为在最终销售环节征收、以销售额为税基、价外征收的消费税。在新的税制设计下,当地居民缴纳的税收中地方分享部分全部归属所在地方政府,用于对当地居民提供公共服务。这样,地方政府自然关注如何改善当地的居住环境,吸引更多的人来这里就业、居住和消费,而不再去关注扩大投资规模,“铺摊子、上项目”。这种税制设计一定程度上也会遏止地方保护和地区封锁行为。

2.近期目标。在不改革税制的条件下,针对企业跨地区经营越来越多的情况,建立和完善税收收入的地区间分配办法。

从企业经营来看,其经营区域越来越大,不只是其注册地地方政府为其提供公共服务,众多的地方政府都为其生产经营提供公共服务。因此,按照提供公共服务与分享税收相对应的原则,跨地区经营企业缴纳的税收中地方分享部分也应当在各相关地区之间分配。在不改革现行税制的条件下,可以考虑通过建立和完善政府收入的地区间分配制度,处理地区间税收分配问题,使地方政府能够完全分享当地居民负担的流转税和在本地经营企业缴纳的所得税。这样,地方政府不会再要求凡是在本地经营的企业均在本地注册,有利于企业正常经营发展。同时,由于在当地注册的企业,也可能会在其他地区开展经营,其上缴的税收相应地不完全由当地地方政府分享,也会弱化地方政府扩大投资规模的冲动。

(三)政策建议

考虑到上述远期目标在目前情况下难以很快实现,建议循序渐进、逐步推进。目前应以近期目标为着眼点.完善地区间收入分配制度,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主要政策建议有:

1.将增值税地方分享的25%部分以及现在按来源地分配的税收返还部分纳入一般性转移支付体系,按各地经济贡献.支出需求和困难程度予以分配。

2.进一步完善2002年企业所得税分享改革初步建立的跨地区经营集中缴库企业所得税地区间分配制度,并扩大适用企业范围,处理跨地区经营企业所得税地区间分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