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人生哲理的格言

人生哲理的格言

时间:2023-05-29 18:24: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人生哲理的格言,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人生哲理的格言

第1篇

1、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唐)白居易格言

2、生活若剥去了理想、梦想、幻想,那生命便只是一堆空架子。

3、光荣的路是狭窄的,一个人只能前进,不能后退;所以你应该继续在这一条狭路上迈步前进,因为无数竞争的人都在你背后,一个紧随着一个。——莎士比亚《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

4、事业是栏杆,我们扶着它在深渊的边沿上走路。——高尔基《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

5、当秩序成了混乱的时候,就不得不用混乱来维持秩序。——罗曼·罗兰《哥拉·布勒尼翁》

6、劳动是一种创作。——高尔基《苏联的文学》

7、人的一生是短的,但如卑劣地过这短的一生,就太长了。——《莎士比亚戏剧集》

8、发光并非太阳的专利,你也可以发光,真的。

9、名气就像某些特别的鲜艳的花儿一样含有毒性物质。——巴尔扎克《莫黛斯特·米尼翁》

10、一个人光溜溜的到这个世界来,最后光溜溜的离开这个世界而去,彻底想起来,名利都是身外物,只有尽一人的心力,使社会上他多得你工作的裨益,是人生最愉快的事情。——邹韬奋

1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1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13、人类的真正区别是这样的:光明中人和黑暗中人。——雨果《悲惨世界》

14、全人类的充沛精力要是都集中在一个的头颅里,全世界要是都萃集于一个人的脑子里,那种状况,如果延续下去,就会是文明的末日。——雨果《悲惨世界》

15、人生有情泪沾衣,江水江花岂终极。——(唐)杜甫格言

16、说慌是美妙的。在人类的一切发明中,最美妙的发明是善良的上帝!——罗曼·罗兰《母与子》

17、人生多求复多怨,天公供尔良独难。——(宋)苏舜钦格言

18、明天的希望会让我们忘了今天的痛苦。

19、享受着爱和荣誉的人,才会感到生存的乐趣。——莎士比亚《查理二世》

20、生活中若没有朋友,就像生活中没有阳光一样。

21、弓弦越拉得紧,生命之箭射得越远。——罗曼·罗兰《母与子》

2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荀子·劝学》

23、奶奶发明了妖怪来吓唬小孩,也发明了耶和华来吓唬大人。——雨果《悲惨世界》

24、愚者用肉体监视心灵,智者用心灵监视肉体。

25、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

26、获致幸福的不二法门是珍视你所拥有的、遗忘你所没有的。

27、社会是一个泥坑,我们得站在高地上。——巴尔扎克《高老头》

28、人生只有一生一死,要生的有意义,死的有价值。

29、一个人,快乐舒畅地作了今天的工作,同时快乐舒畅地迎接明天的工作,是应该受到人们的赞扬和鼓励的。——狄更斯《游美札记》

30、人生芳秽有千载,世上荣枯无百年。——(宋)榭枋得格言

31、在你发怒的时候,要紧闭你的嘴,免得增加你的怒气。——苏格拉底

第2篇

余生性蠢钝,年逾不惑而一事无成。眼看着身边的朋友经商的赚了大钱,走仕途的则大大小小有了个职务,位子、票子、房子、车子一样不少,个儿个儿都混得人模狗样,风风光光。自己除过偶尔也在脑海里闪过一丝的感慨外,依然过着衣食无忧,与世无争的悠然自得的日子。自己事业上无成,就连业余生活也乏味的可怜。本人一不会打牌,二不喜欢赶场子、凑热闹、无所事事、浑浑噩噩。工作之暇,更多的时间则是独处一隅,展开唐楷、汉碑、晋帖,流连于翰墨之间,沉浸在与古代圣贤的心灵相约之中,手摹心追,如醉如痴。时间长了,字也倒写得有了几分模样,圈内圈外渐渐有了些小名气。于是,就有一些或真正喜爱书法或附庸风雅的人前来索字。余性格豪爽,爱结交朋友,但凡是朋友或者朋友介绍的朋友前来,也基本上能做到有求必应。所写的内容,除朋友自己点名题写的什么格言、警句、座右铭或如祝寿、贺喜等特殊场合应用的词句外,如自己随意发挥,我写得最多的是“厚德载物”四个字。

“厚德载物”出自《周易》中的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奋发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地最大,它包容万物。对天地的理解是:天在上,地在下;天为阳,地为阴;天为金,地为土;天性刚,地性柔。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焉,四时行焉。没有天地便没有一切。天地就是宇宙,宇宙就是天地。这就是古代中国人对宇宙的朴素唯物主义看法,也是中国人的宇宙观。所以八卦中乾卦为首,坤卦次之;乾在上,坤在下;乾在北,坤在南;天高行健,地厚载物。然后从对乾坤两卦物象(即天和地)的解释属性中进一步引申出人生哲理,即人生要像天那样高大刚毅而自强不息,要像地那样厚重广阔而厚德载物。

“厚德载物”,即人有聪明和愚笨,就如同地形有高低不平,土壤有肥沃贫瘠之分。农夫不会为了土壤贫瘠而不耕作,君子也不能为了愚笨不肖而放弃教育。天地间有形的东西,没有比大地更厚道的了,也没有不是承载在大地上的。所以君子处世要效法“坤”的意义,以厚德对待他人,无论是聪明、愚笨还是卑劣不肖的都给予一定的包容和宽忍。

余喜赠朋友四字,意为把增厚美德,以容载万物作为自己人生崇高不变的追求,修身立品,读书明智,涵泳心性,恢扩才情,养得一片宽快悦适的心灵,流泻出一段清气、文气。朋友亦喜此四字,也是想以此为鉴,提高自己的人生品位。在社会生活中,在人际交往中,多一些君子的雅量,少一些小人的刻薄;多一份宽容,少一份狭隘;多一份理解,少一份自私;多一份忍让,少一份争执;多一份和气,少一份傲气。只有这样,人与人之间才能真诚相对,坦诚相见,和睦相处,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3篇

一、关注人物的美好人性

《诚实的孩子》这篇课文首先打动读者的,不是文章的语言和写法,而是几岁时屠格涅夫诚实的高尚品质。而这,正是该文独特的人文价值之所在。学生透过字里行间,能够受到这样的感染、这样的熏陶、这样的浸润、这样的沐浴,他们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也就受到了一次独特的人文力量。这种关于诚实的人文关怀,将成为他们的一次独特的生命体验、一次高尚的精神洗礼、一次深刻的情感升华。文章不是无情物,所谓“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脱离了情感的语言是静的、冷的、僵的、死的,这样的语言无法植根于学生的经验世界、情感世界、心灵世界。

朗读课文,读通文章,读懂文章,这是感悟文章美好人性的精髓。阅读中我注意培养学生静心读文思考,养成边读边圈边划的好习惯。在小组学习中,我的方法尽可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让每一个孩子都有说话的机会。以读为本展开阅读,但读文有层次,先读通课文,再通过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最后再读出感情。你觉得屠格涅夫是个怎样的人?你来称赞称赞他!此时的学生做到了读中悟情、读中动情、读中入情的境界,与作者的感情形成共鸣,达到了“情文相生”的目标。水到渠成地读出佩服的语气来,他们深深感受到屠格涅夫是个“诚实的孩子”,屠格涅夫是个“怎么想就怎么做的孩子”,屠格涅夫是个“不说谎的孩子”。

仅仅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表面的感观,学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渐渐淡忘,让学生自己寻找诚信格言、摘抄积累诚信格言、活学活用诚信格言。这样语文课堂,学生不仅受到了一次真善美的人性的洗礼,同时也学到了怎样在课外如何拓展语文知识,丰富了学生对语言的积累能力。

生活的语文,就是要自觉地将生活资源开发成语文课程资源,或将语文课程资源向学生的生活延伸,让学生自觉去发现、挖掘与课文有关的资料服务于语文。《诚实与信任》、《手捧鲜花的花》让学生再一次受到诚实的人格的震撼。

人性感悟的语文、资源拓展的语文、以读促悟的语文,这是老师心中的语文,也是我们大家共同的语文。由于我处处关注人物的美好形象的陶治,这样一来,人物的美好形象在孩子多次感观的刺激下,印象深刻,而且记忆深远,真正起到了长远教育、无形的影响,教学目标也就不折不扣地完美地完成了。

二、挖掘人物的美好人性

《一个忠告》讲的是两个朋友在遇到危险,其中一个朋友只顾自己爬树逃跑求生,而不顾朋友的安全。朋友不会爬树只得装死蒙混大黑熊才得以求生。当树上的人问“熊在你耳边嘀咕什么”时,朋友说出了一句十分耐人寻味的话语:“你不能和遇到危险只顾自己而不管别人的人作朋友。”

人性的语文,就是要挖掘课程中蕴涵的美好人性。人性的语文,就是要培植学生心中的美好人性。课文中蕴涵的美好人性,只有成为唤醒学生心灵的源泉和动力,才能实现其育人的价值。

本课学生很容易把文中主人翁的形象加以批判,而忽视真正的人物的美好人性的赞赏。针对这一可能的现象,在教学设计时,作为教师的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帮助学生挖掘、领悟人物的美好人性。

那个不会爬树的人所说的话,虽然谴责了朋友的不真情,实际上也就告诉我们,当朋友遇到困难时,我们要伸出帮助之手。这才是真正朋友应该做的事,这才是一个永远值得赞美的人格人性。

同时,我依据话题,我设计了一段拓展想象说话:那个人听了朋友说的忠告后,他会怎么想?怎么做?

小朋友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这样一来,就把学生往美好人性这一方面引导。通过讨论,学生普遍认为,那个人,如果再遇到困难时,会不顾一切地照顾朋友。

这时,我进一步进行行为强化,假设了一种场景,他们再次遇到了危险,他们各自是怎么做的?

第4篇

一、基础知识的积累

基础知识是课本学习的基础。包括:字词句(优美语句、格言警句)、文学常识(文章背景、作者简介)、作文素材等,教师要从课本内容出发,注重学生对文本基础的有效掌握。

建议:

1.指导学生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记忆。

2.开展好语文阅读课,拓展学生的视野。

3.记写读书笔记(摘录、感悟、评析)。

4.总结病句类型,找准病因,举一反三。

5.对于好的句子,加以背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为写作奠定基础。

文学常识:涉及文章创作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的相关情况,特别是古诗词文(作者、朝代)的考查,了解背景及作者能更有效地理解文章,把握时代脉搏与文章主旨。

如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去世,是我国文学发展的遗憾、损失,更让我们认识季老的一生,是笔耕不辍、创作的一生,让我们在感叹他的文学内涵、魅力的同时,感受他生活的清贫,精神的富有,这是他留给人类历史的宝贵财富。

建议:

(1)引导学生在品读作品的同时,也要去关注作者。(2)注重诗词的分类积累、背诵、默写,学以致用。

二、方法技巧的积累

在学习文本知识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谋篇布局的特点、写作技巧(确定题目、立意、构思、结构安排、语言表达等)以及分析文章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建议:

1.课内阅读得法,课外阅读获利。

2.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

3.在与师生的交流中获得知识。

4.注重知识的“整合归一”,提炼答题技巧,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三、情感态度的积累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语文教学必须关注的内在的情感体验。源于作者创作的背景、环境优劣对作者的影响,或是文章内在情感的抒发、或作者对生活的感悟、体验的真实表露等,教学中,应引领学生用心品读、理解、感受,拨动心灵的琴弦,体验那份情感的温馨与态度的平和。

建议:

1.关注情感类文章。如涉及“亲情”的――母爱、父爱、友情等。

2.从现实的生活中发掘“素材”,体验感情。

3.借用写日记的方式,吐露内心思想情感。

4.关注社会焦点,如:《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等。

5.学会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6.适时点拨激发学生内心脆弱的情感火花(富有人生哲理的诗文启迪)。

第5篇

思想政治工作的精髓就是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锤炼形成又反过来激励员工的一种精神支柱。对此,枣矿集团柴里煤矿在实际工作中注重把总结出的丰富经验和成熟理论,融入并始终贯穿于培育员工企业精神之中,成立了专职的文体宣传中心,大力举办各种形式文化活动,如知识竞赛、辨论会、专题征文、文艺汇演、体育竞技等,使思想政治理论在活动中得到具体体现并为员工认同。

设立了《企业文化报》和内部期刊《柴煤大学》杂志,利用这些平台载体大力宣传企业的文化理念、目标任务和政治思想,得到了广泛认同。在此基础上,把企业精神“做最难的,交最好的”植根于每一位员工心中,使员工自觉地树立起“主人翁意识”,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使之产生强大的向心力和内聚力,从而有效地解决了员工的精神支柱问题。

(二)将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相融合,要重在塑造员工的价值观念,为企业的生产与发展创造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

思想政治工作的宗旨就是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把思想政治的价值观教育融于对员工对企业的价值观教育中,通过开展多种文化思想的宣传,如企业发展史、企业优良传统、企业各项改革成果、企业发展前景、企业文明建设等,反复灌输,反复强调,并结合理想、信念、道德 纪律等教育,使这些文化理论思想中蕴含的共同价值观转化为员工的基本行为模式,使之成为指导员工的无声命令,引导员工增强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的意识,从而有效解决员工的行为规范问题。枣矿集团柴里煤矿专门建立了以企业发展史为主题的企业文化展室,分批组织员工参观学习。

2002年开始,在全矿范围内实施了准军事化管理,对全员进行定期军训,不仅极大地规范了员工个人的行为,而且提升了员工的执行力。目前全矿令行禁止、知行统一、纪律严明、井然有序、落实高效、执行有力,处处体现出以人为本、从严治企的可喜局面。

(三)将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相融合,要重在激发员工的创造能力,为企业生产与发展提供稳固的人才资源。

思想政治工作最具特色的功能是教育培养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和责任意识。因此,应把责任感和责任意识教育运用到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鞭策与激励功能之中。通过提出多种文化格言和文化警句,如:“我靠企业发展,企业靠我辉煌”等,使这些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的格言警句,融于员工的心灵深处,激发员工的深层次潜能,使其形成内在的动力和奋发向上的精神,自觉主动地掌握生产技能和管理策略,从而有效地解决好员工内在能动性问题。枣矿集团柴里煤矿从2003年起,就大力开展了全民参与的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并持之以恒,坚持至今,使员工牢固树立起了“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和终身学习的理念。专门申请成立了企业三级培训机构——柴里大学,不仅抓好了员工的技能培训,而且更加注重素质提升培训,连续多年开展了全员素质提升活动,有近百人被聘为金蓝领、员工技师。多年来,因技术过硬、素质全面而被提拔重用走向领导岗位的员工达200多人。100多项技术和管理成果在国家级、省级评选中获得奖项,一大部分还获得了专利申请。

(四)将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相融合,要重在塑造员工的人格信念,为生产与发展营造一个充满亲和力的人际环境。

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引导形式多样,在不断改进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效。枣矿集团柴里煤矿摒弃过去那种“你讲我听”的单向灌输方式,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了企业文化建设之中,充分体现出了“人文文化”,强调尊重与信赖,坦诚与沟通,采用交互式如深度汇谈、亲母节、感动人物评选以及盛大的颁奖典礼等活动方式,扩大了与员工交流、沟通的空间,使员工真正感受到自己的人格在企业内受到尊重,真正形成了一种平等、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从而营造了良好的充满亲和力的工作环境。

第6篇

很多人在有了孩子之后,就把重心放到了培养孩子上。然而,我们更需要重视的是自身的成长。对孩子真正重要的,不是父母表面上做了什么,而是父母是怎样的人。育儿也是育己,只有不断的自我觉察、学习和实践,我们才会多一点淡定,少一点焦虑,多一些力量,少一些犹豫。

一、吃――吃苦吃亏

做家长一定要多吃两样东西:一是吃苦,二是吃亏。

人这一辈子,要活得有意义,有所成就,那必须先学会吃苦。

一个不懂得吃苦,怕吃苦的人,往往与成功失之交臂。

吃亏,谁都不想,但有些亏还是要吃的。

郑板桥以“吃亏是福”“难得糊涂”为最高处世哲学,并身体力行。这两句饱含人生哲理、代表他毕生智慧的名句,虽历经三百多年,却依然脍炙人口。

郑板桥在跋语中写道:“满者损之机,亏者盈之渐。损于己则利于彼,外得人情之平,内得我心之安。既平且安,福即是矣。”可见,郑板桥吃亏不是为获得报酬。自己受损失,有利他人,他人不嫉妒,自然对我心平气和;我没因为获得私利去损害别人,所以也心安理得。平安,就是福。

在古代民间,百姓家的楹联有“能守苦方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的句子,这和郑板桥的“吃亏是福”“聪明难、糊涂更难”是相吻合的。

在吃苦与吃亏的过程中,磨炼的是自己的毅力,坚定的是自己的信念,树立的是自己的信心。

请好好珍惜周围抛过来的苦与亏,千万不要放它们走!

因为,只要你学会品尝,学会吞咽,那么你就能成为一个幸运者,一个后福人,一个成功者!

二、喝――喝彩赞美

在同伴里,常有这样的人:自己有了成绩、荣誉,就欢呼雀跃,神采飞扬;别人有了进步,却往往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甚至挖苦、嫉妒、冷嘲热讽,很少真正从心底里为他人喝彩。

为别人喝彩是一种胸襟、一种气度。只有胸襟开阔、气度恢宏的人,才能容纳百川,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人际吸引力,更好地成就事业。

学会真正为别人喝彩,说到底是一种人格修养,对于自己逐渐走向成熟和完美有着直接的影响。西班牙学者巴尔塔沙・葛拉西安在《智慧书》中写到:“一个人总能在某一处胜过别人,而在这一处上又总会有更强的人胜过他。学会欣赏每个人会让你受益无穷。智者尊重每个人,因为他知道各有其长,也明白成事不易。”由此可见,为别人的成绩而喝彩还是一种智慧。这种智慧,其实就是做人的智慧,对生存能力、合作能力、发展能力的增强和提高,都大有裨益。

三、拉――团结拉拢

电视剧《大浴女》中一位父亲在女儿走入社会时,给女儿送了四句话,听后颇有感受。

他说:在你走入社会时,要学会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一是要把别人当自己;二是要把自己当别人;三是要把自己当自己;四是要把别人当别人。这四句话看似简单,也有点绕口,但细细琢磨,蕴含着深刻的做人学问和人生道理,真要做到确实不简单。

这四句话真可谓做人的格言。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成功不是一个人的成功,拉拢是与人为善团结友爱,拉拢能获得人心获得友谊,拉拢是最终获得成功的基础。

刘备从桃园三结义,拉拢了关羽、张飞,再到三顾茅庐拉拢了卧龙孔明,最终使得蜀国成为三国鼎立的一员;刘邦从一个小亭长,拉拢了一帮为他卖命的流氓混子,慢慢发展到拉拢萧何、张良,再到拉拢了英布、彭越、韩信,最终夺取了天下。

我所说的拉拢,就是有团结他人的能力,不是贬义上的拉帮结派。

四、撒――张扬个性

我所说的撒就是张扬个性。个性就是展现自我的风采,展现自我的才华,展现自我的见解。个性张扬有利于个人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我所提倡的“个性张扬”必须是针对自我的内在和潜能。只有真诚,诚实地秀出自我,才能张扬个性。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个性,张扬着爱国之心;于谦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个性,张扬着纯洁正直清白之心。

失去了个性不仅仅是失去了走向成功的钥匙,更是失去了自己鲜活的人格。个性给予我们更大的自由空间,让我们去发现,创造,感悟。

在教会翻云覆雨的时代,地球中心说已根深蒂固,但布鲁诺不畏强权,坚定地竖起哥白尼的地球绕太阳运动的大旗。八年的牢狱生活没有使他屈服,临刑前还大声疾呼:“地球是围绕太阳运动的。”你会看到他身上散发出追求真理的个性。

个性不是固执己见,在张扬自己个性的同时,也要兼顾到友人的想法和集体的利益,要学会让步和听取意见,只有在张扬个性与顾及集体和他人利益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才能处理好与别人的关系,为集体带来利益,为自己成就独具特色的美好人生。

家庭教育的方法和技巧,只是孩子成才的冰山一角。有时候,孩子的教育,拼的是功底,拼的是父母的处世态度和人生感悟。也就是说,父母的整个人生,都会参与到教育中来。教育孩子的王道,是执著地栽培自己。孩子的起点,是父母的肩膀。所以,我敬重那些勤奋好学、不放弃自我成长的父母。

第7篇

“禅风竹韵,乐享宜丰”。宜丰县城职业高中创办于1985年,1988年列为省级示范性职业中学,1992年评为江西省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14年评为江西省达标中等职业学校。现在在校学生968人,开设有电子电器,计算机应用,学前教育等专业班和“三校生”高考班。这些年,学校规模在不断扩大,教学质量在不断提高,社会形象在不断好转,社会声誉和认可度在不断提升,这些成果的取得归结于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积极的探索与实践,找准了学校发展与校园文化的契合点。现就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明确部门职责,努力营造良好环境

我们成立了校长任组长,各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处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宜丰县城职业高中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制订了《宜丰县城职业高中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将校园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并以各种形式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和要求进行了广泛的宣传,从而使全校师生统一了认识,明确了方向,转变了理念。

二、紧扣目标任务,科学设置建设内容

学校依据国家职业教育的相关政策和发展形势,结合我校作为农村中职学校自身实际和家长学生的愿望,经过认真调研和反复探索,最终确立了“三有”“一训三风”,“三有”:“升学有希望,就业有优势,创业有本领”,体现了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办学思想;校训:“求知,明德,务实,创新”,通俗易懂又规范科学;校风:“团结、文明、勤奋、活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敬业、爱生、奉献,创新”的教风体现了老师们教书育人的最高境界,“谦虚、刻苦、博学、多思”的学风,符合学生自身的发展特点,是培养学生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根本所在,也是校园文化的集中体现。我们还就制度文化建设,校园建设,教风建设,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及相关的保障机制明确了软硬性建设内容。

三、创新制度载体,夯实校园文化建设基础

制度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必要保证,是学校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在教育教学和教师评价上,我们制定了《教师考核方案》、《教师教学常规管理考核方案》、《教师教学成绩考评办法》、《教师听课制度》、《学生评教制度》、《教研组常规工作及考评细则》等制度体系。

在人员管理上,我们制定的《教职工评优评模考评方案》、《教师师德考评方案》、《教工考勤制度》、《班主任工作考核细则》、《食堂工作人员岗位职责要求和奖惩暂行规定》等。

在学生管理中,引入文明学生,文明班级,文明寝室评比制度,建立晨读,出操,值日,上课,课外活动等规范性要求,制定了《学生一日常规》、《学生管理及操行评分细则》、《学生请假制度》、《纪律处罚条例》等,并与学生、家长签订学生安全责任状。

四、创新环境载体,营造浓厚校园文化氛围

人造环境,环境育人,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陶冶学生情操,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主阵地。学校加大投入,不断完善校园整体布局和规划,在校园绿化、美化,净化上下功夫,让师生在干净、整洁,优美的环境中学到美的熏陶和感受。教学楼,实训楼悬挂着紧扣我校特点的富有教育含义的名言警句格言。如教学楼镶上的“挫折与挫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的放弃与堕落”,“为灿烂明天而学,留一个无悔年华”,实训楼镶上“技能改变命运,本领点亮人生”,学在苦中求,技在勤中练等等格言励志学生学好知识,学好技能,在宿舍内悬挂“优美环境你我创,温馨宿舍齐共享”,“珍惜同窗的缘分,爱护我们共同的家”等营造出温馨和谐的寝室文化氛围,在学校的食堂里,花坛中,围墙上,一草一木,一墙一角,我们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及各种人生哲理名言,安全提示张贴出来,潜移默化引导规范师生的一言一行,同时做到绿化,美化,花化。

五、创新活动载体,保持校园文化活动常青。

近年来,学校着眼于文化育人,不断丰富创新活动载体,激化校园文化建设活动。

1、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活跃校园文化。

文化艺术活动对于丰富学校文化生活,营造文化氛围,展示学生风采,陶冶学生情操有重要作用。每年的迎新晚会,游园会,田径运动会,元旦文艺会,书法大赛,学生才艺大赛等,展示了学生的运动天赋和艺术才华,既锻炼了学生自己,又提升了学校品位,使学校校园文化呈现多样性,群体性,艺术性。

2、坚持主旋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法制教育,引导学生增强爱国之心,报国之志。

以每周一升旗,班会,学生表彰大会,重大节日,纪念日为契机,开展“秉承传统文明,弘扬民族精神”,为主题的爱国活动。

利用宣传栏,班会,宣讲安全知识,普及安全常识,加强法制教育。

3、开展感恩活动,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利用主题班会,宣传板报,感恩征文活动,让学生懂得去感恩,懂得付出与回报,懂得去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懂得去关心帮助他人,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4、开展以“播种良好习惯,收获健康人生”为主题的养成教育系列活动。

一是通过每学期一次的养成教育专题活动,如“爱护环境,从我做起”“做文明健康有技能的学生”等专题,通过这些专题活动,使学生养成遵纪守法,言行规范,文明自律,全面发展的良好习惯,二是通过宣传橱窗,教室走廊的文化牌的提示语,名人名言,使学生理解“习惯就是素质”的内涵。

第8篇

[摘要]“有创新”是新时代的要求,也是新世纪语文教育形成的新理念。“有创新”就是要构思精巧,推理想象有独到 之处,材料新鲜,见解新颖,有个性特征。激活创新意识,就是要引导、启发学生对已成定论的观点、见解、格言及成语等生疑质疑。鼓励创新,就是引导学生从自己所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搜寻出“心灵上实际体会到的一个或几个强烈的印象”,对生活素材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捕捉那些蕴涵于生活深层的闪光点,说自己想说、愿说、会说的话,进而写出“真经验真知识真感受”,写出鲜活思想,写出个性色彩。

[关键词]创新 构思精巧 新颖生动 感受生活 引导激活 有个性特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帮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表达、运用,学会创新、创造,从而实现至善至美的人生境界,是语文作文教学的重要追求。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也明确提出作文要“有创新”。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更是倡导创新,弘扬学生个性,鼓励学生写出有新意的作文。这一理念有利于激活高中学生的写作创新思维,发挥他们的特长。

自我省实行新课程改革以来,作文考试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发展等级的一个方面就是“有创新”。“有创新”是新时代的要求,也是新世纪语文教育形成的新理念。“有创新”就是构思要精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材料新鲜,见解新颖,有其个性特征。也就是说学生在写作中要运用独具特色的语言,采用灵活多变的结构,以新颖别致的材料,创造出新意象,提出新的问题,发表新的见解,克服思维的狭隘性,保持思维的广阔性。即“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多层次地寻求相关素材,写心中所想,言人所未尝言。简单地说,创新就是让学生具有新颖独创的思维方式,让学生更加聪明。

但是,由于旧的教育模式,作文训练在内容上、文体上,甚至在思想立意上对学生限制过死,自觉不自觉地诱导学生言不由衷地说大话、说假话,毫无真情可言。学生在写作中套话太多、公式化倾向严重也就不足为奇。在这样的思维训练下,学生早已习惯于这样的固定模式:面对燃烧的蜡烛,一定要赞美默默奉献的中国知识分子;看见老黄牛,一定要歌颂起早贪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动人民;面对悬崖峭壁上的洁白梅花,一定要抒发逆境成材的人士;欣赏圆圆的中秋之月,自然想到祖国大家庭的统一。这些都会造成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弊端:同自己的密切生活相隔离,与自己的美好心灵无关。总的来说,就是学生的作文缺乏创新,不能吸引阅卷老师,自然就不能得到高分。

因此,作文教学应鼓励学生创作具有创新力、具有鲜活生命力、充满个性魅力的文章,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这就必须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给学生以创造性作文的自由,引导学生解放思想,解除作文的种种心理束缚,让学生在忠于自己心灵和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勇于冲破陈旧的思维模式,写出自己对生活、对人生的独特感受,使自己的心灵能够自由的飞翔,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也就是说,写作过程是学生心理和情感的体验过程,日常教学教师应大胆鼓励学生创新,多多观察生活,从生活中积累素材,以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使学生乐于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主张,阐发人生哲理,积极培养学生的自我欣赏、热爱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

激活创新意识,就是要引导、启发学生对已成定论的观点、见解、格言及成语等提出疑问、解决疑问,作文构思立意时,站在对立面的角度去思索,去探讨,去分析,学生应该学会多角度地看问题,学会换位思考,学会捕捉生活中的新鲜事物,用新眼光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尽可能多地提出与旧有思想截然不同的观点、看法,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新颖见解,或者表达力求形成自己的个性和风格,直抒胸臆,阐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也就是“见人之未见,发人之未发”。

鼓励创新,就是引导学生从自己所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搜寻出“心灵上实际体会到的一个或几个强烈的印象”,对生活素材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捕捉那些蕴涵于生活深层的闪光点,说自己想说、愿说、会说的话,进而写出“真经验真知识真感受”,写出鲜活思想,写出个性色彩。如果学生不勇于、不敢于在自己的文章里说出真话,写出真事,抒发真情,那么他们的文章必然缺乏生活的气息,缺少生命活力。

那么,培养学生作文创新思维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首先就是题目要新。学生根据写作要求拟写一个符合要求的具有新意的作文题目,以求耳目一新,吸引阅卷老师。其次内容要新。有了一个全新有创意的题目,仅仅是创新作文的第一步。从哪里入手,怎样围绕话题立意,写哪方面的内容更是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只有写出富有丰富内涵的文章,写出别人不曾想到的内容,才会获得好评。再就是语言、写作技巧要新。文章的布局、结构安排与众不同,方能显出个性,显现出作者的独特之处,以获得高分。

总之,培养学生作文创新思维,就必须指导学生突破思维上的定势,克服思维上的懒惰性,让学生去积极思考生活,主动地探索生活,调动起自己学习上的创新意识、主体意识,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去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去感受生活,领悟生活,展现生活,引领学生走进一个崭新的精神境界,使学生拥有美的情趣,美的思想,美的志向,美的人生,为日后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以期成为建设国家的高素质人才。而学生作文要出新,不落俗套,就要勇于点燃思维的创新火花,其思想敢于跳出窠臼,寻求新颖,寻求不同,寻求鲜活,寻求变化。学生的思维一旦冲破思想的桎梏,跳出思维的羁绊,必然会迸发出创造的激情,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去展现自己眼中的世界和心中的灵魂,写出不同凡响、充满诗情画意的文章!

(作者单位:潍坊峡山第二中学)

第9篇

一、疑团设置法

这种方法最突出的优点就是能“抓人”。不管文章立意、结构和语言文采如何,都会吸引读者把文章读下去。对于考场作文来说。这一点真的太重要了。例如:

我不喜欢雨季,但它还是来了。雨缠绵地下着,我躲在伞下。伴着雨点儿的敲击声,独自品尝着雨季的苦涩。(《倾听孤独》)

“为什么不喜欢雨季?”这一问题紧紧地抓住了读者。引发读者进一步阅读的兴趣。

二、景物传情法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尤其是写文章,我们可以通过景物描写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将自己的情感融在其中并将它传达给读者。例如:

当夜色悄无声息地降,临到人间的时候。它给了那些有伤口的人最幽暗的空间。让他们躲在一个小小的角落里,慢慢地舔着,舔着,舔到痛苦弥漫了整个空间。呛鼻的烟味儿熏得自己流下了泪水,从抽泣到痛哭,哭到了光明不再来临也没关系……(《一串没能留下的脚印》)

这一开头渲染出一种幽暗、悲伤的氛围与情调,为全文打下了感伤的基调,产生出很强的感染力。

三、名言警句引用法

这种方法就是引用古今中外哲人、名家的名言警句作为全文的总领,起到揭示主题的作用。引用名言警句开头是议论文常用的手法。这样的开头,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例如:

宽容是人类的一种美德。这种美德让人与人之间和睦友好,让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和平共处。西方有一句谚语“错误在所难免,宽恕就是神圣”,这是对宽恕的肯定。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类似的谚语警句不胜枚举、俯拾即是:“退一步天高地阔,让三分心平气和”;“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说的都是宽容。(《多一点宽容》)

这一开头有二处引用,其中有西方的谚语,也有中国的格言警句。这些引用,既点了题,又增添了文章的气韵和说服力。又如:

佛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还有人说:“心灵才是真正的世界。从一朵花中看世界,世界是一朵花;从一粒沙中看世界,世界是一粒沙。世界上本没有阴影,如果有的话,是你自己遮住了太阳。”(《让心明亮》)

这一开头先是以引用禅语表现人生哲理,然后引用名言给人以人生的启迪。每一句都充满睿智,每一句都耐人寻味。

四、妙用修辞法

这种方法就是运用排比、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力求营造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例如:

毅力,是千里大堤一沙一石地凝聚,一点点地累积,才有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壮丽;毅力,是春蚕吐丝一缕一缕地环绕,一丝一丝地坚持,才有破茧而出重见光明的辉煌;毅力,是远航的船的帆,有了帆,船才可以到达成功的彼岸。

(《征服自己》)

一系列具体形象的比喻,生动地告诉读者,毅力对于一个想要成功的人的重要性。

五、诗歌表意法

这种方法就是用一个诗意的开头。揭示文章想要表现的主题。例如:

也许你无法拥有深邃的蓝天,但你可以做一朵飘逸的白云;也许你无法拥有浩瀚的大海,但你可以做清幽的小溪;也许你无法拥有辽阔的草原,但你可以做一块朴实的绿茵。换种思维,你的生命更精彩。(《改换思维方式让快乐走近》)

这一开头充满诗意。“深邃的蓝天”、“飘逸的白云”、“浩瀚的大海”、“清幽的小溪”、“辽阔的草原”、“朴实的绿茵”,都是作者要表达的意象,“也许……但……”的句式反复使用,形成了一唱三和的诗歌韵律。抒情性语言则表达出浓浓的诗意。

小练习:

1.阅读下面文章的开头,请你说一说,它们采用了上述的哪种方法?

①美学大师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今天,受这位富有创新精神的学者启发,我想说:“答案是普遍存在的,对于我们的脑袋,不是缺少思考,而是缺少角度。”许多时候,我们都迷惑于问题的不解或徘徊于多解的选择路口,怎样走便成了心中的疑团,往往举棋不定,左顾右盼,这时,就有换个角度考虑的必要,这样会给你带来更多成功的机会。

②青春是用意志的血滴和拼搏的汗水酿成的琼浆――历久弥香;青春是用不凋的希望和不灭的向往编织的彩虹――绚丽辉煌;青春是用执着和坚韧筑起的一道铜墙铁壁――固若金汤。

③试试看――不是像企鹅那样静静地站在海边,翘首企盼机会的来临,而是如苍鹰一般不停地翻飞盘旋,执着地寻求。

试试看――不是面对杂草丛生的前路枉自嗟叹,而是披荆斩棘,举步探索。

试试看――不是拘泥于命运的禁锢,听凭命运的摆布,而是奋力敲击其神秘的门扉,使之洞开一个新的天地。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

④天边残阳如血。

第10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渗透;德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3-0050-01

语文学科是中学课程中的基础学科,它对学生基本学习能力的提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形成,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都起着奠基作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思想。应该注意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之中。"因此,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在使学生获得语文知识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渗透,使学生能全面地、健康地成长。

1.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时代的发展为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关系注入了新的内涵:民主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变"尊师爱生"为"互尊互爱",学生的人格、个性才能得到尊重,教与学才会有更多的平等对话和互相沟通,教师在起好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变知识、能力传授为知识、能力、觉悟的培养教育,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超越自我,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学习活动中达到体验和内化教育。同时,教师还必须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底蕴、丰富的情感、健全的人格。"身教重于言教",语文教师在为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自身所具有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品质、治学态度等,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教师要用人格力量教育学生,用敬业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影响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

2.充分利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

学生的情绪往往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就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导课就显得尤为重要。如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在每个家庭中,父亲和母亲都是伟大的,母爱如水,父爱如山,如果让你来写自己的父亲,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学生一听,议论纷纷,都争着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通过外貌、有的说通过事件、有的说通过语言、有的说通过行动……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情绪被调动了起来,在这个基础上我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学们都说得很好,我们以前学过的写人的文章,一般都是抓住人物的正面特征来写,从而表现人物性格,但是今天的这篇文章,作者却选择了一个特殊的角度---背影,来写父亲,现在就让我们随着朱自清先生去感受父亲背影里的爱。"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就更高了。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最后,我自然地引出了平时生活中父母对我们的付出,引导学生思考自己该怎样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对我们的爱。学生都积极的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有几个学生还检讨了自己平时对父母的不礼貌行为。在整个过程中,我就是充分利用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激活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体验和思索了"爱"的伟大和永恒。

3.创设情境,带领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创造和渲染气氛,使学生置身于情境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如在都德的《最后一课》中,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自己当做文中的小弗郎士,用饱含感情的语言描述课堂上庄严肃穆的场景,描述韩麦尔先生的神情、语言、动作以及他内心的痛楚和期望,深切体会故土沦陷、亲人离别的悲痛。在这种气氛的感染下,自然而然地激发起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4.在诗词讲解中渗透人生哲理

诗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生活的升华。它不仅具有鲜明的形象,给人以美的感受,而且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量,能激发人的斗志,震撼人的心灵。特别是哲理诗,还闪烁着真理之光,给人以睿智、启迪和教益。在初中语文课程中,含有哲理的诗词很多,如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等。这些诗句或明快爽朗,令人耳目一新,或深婉含蓄,奏出弦外之音。其中蕴含的哲理给人以真理的启示,被历代人们当作名句格言广为流传。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诗词中蕴含的哲理,引导学生在感受诗意的同时明白一些人生的道理。如在教学的《卜算子咏梅》时,词中的梅花虽处在冰冻百丈的悬崖之上,环境恶劣,但她却迎寒盛开。"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这里不仅含有冬去春来的自然规律,也蕴含了在逆境中奋起抗争的精神。"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在这里梅花不与群花争春,只想把春天即将到了的喜讯报告人间,待到山花遍地盛开,她却隐在花丛中和百花一起欢笑,共享春光。这里的梅花显得俊逸、机智,风霜奈何不得,严寒使她备加精神。在这首词中,就蕴含了人民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不可战胜的;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和坚贞不屈、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通过教学,让学生受到感染,从而敢于向困难挑战,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观。

5.在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景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展、重组,并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和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如在教学《白兔与月亮》这则寓言时,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白兔得到月亮后为什么反而勾起得失之患?白兔最后放弃月亮的行为表明了一种怎样的生活态度?"等问题时,教师就可以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实例,通过交流、分析、比较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财富观、人生观。

6.利用榜样的力量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

中学生具有求知欲强、富于幻想、善于模仿、可塑性大等特点,他们容易受到来自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人物的思想意识和人格行为的影响,往往不自觉地以他人的人格行为作为自己的仿效模式在自己的身上再现出了。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除注重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外,还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一些小说、影视、人物传记里的典型人物作范例,有目的地指导学生阅读、评价、欣赏,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时尚追求,如迷恋网络、对影视歌球星的崇拜、求酷心理等,教师要能运用理性思维,挖掘时尚对学生性格塑造的有利之处,使学生在时尚中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在网络问题上,引导学生接触他们感兴趣并有益于他们健康成长的东西;在追星、求酷的问题上,教师可以列举一些中外名人,利用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去追求真正的美,从而激励学生努力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7.在讲评学生作文中发挥育人的作用

第11篇

关键词 西游记 俗谚

中图分类号:I242.2 文献标识码:A

俗谚亦即俗语和谚语的合称。吕叔湘先生说:“典型的俗语是所谓的谚语。”什么是谚语呢?许慎《说文解字》注:“俗,习也。”“谚,传言也。”段玉裁做了更详尽的解释:“习者,数飞也。引申之凡相效谓之习。”“传言者,古语也。”俗语,也就是“相效之语”,《广雅・释诂》:“谚,传。”是流行于民间口头上的通俗语句。由此可知,谚语具有很强的口头传承性。《现代汉语词典》中做了如下注释:“在群众中问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这种口传性决定了谚语在形式上一般比较注重整齐性与对偶性,有时还需要押韵,这样才可以易于记忆,便于流传。温端正先生说:“广义的谚语与俗语是一个概念,它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一是为人民群众所创造、所使用,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二是语句简单凝练,在结构上具有相对的固定性;三是流传在群众的口头上,具有鲜明的口语性。”

《西游记》中出现的俗谚有266条,很多都是关于生产生活哲理、为人处事法则、社会生活事理、人生智慧灵性等方面的启迪与经验的总结。本文在所举例证后面均注明回数及页码,且以黄肃秋校注的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的《西游记》为底本。

1《西游记》俗谚分类

1.1人生哲理,社会经验类

(1)【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祖师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悟空闻得此言,叩头礼拜……”(2/21)

(2)【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暂时祸福】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暂时祸福’。你怎么就保得无事?”(9/110)

其他还有【过耳之言,不可听信】(9/111)、【好手不敌双拳,双拳不如四手】(14/170)、【要知山下路,须问去来人】(21/258)、【日久见人心】(26/322)、【走三家不如坐一家】(50/610)、【黄金未为贵,安乐值钱多】(55/672)、【解铃还须问铃人】(71/864)、【远来的和尚好看经】(72/870)、【曾着卖糖君子哄,到今不信口甜人】(72/876)、【在家不是贫,路上贫杀人】(73/884)、【有风方起浪,无潮水自平】(75/912)、【蛇无头而不行,鸟无翅而不飞】(77/941)、【远路没轻担】(80/970)、【口开神气散,舌动是非生】(82/991)、【起头容易结梢难】(96/1147)、【珍馐百味,一饱便休】(96/1150)、【只有错拿,没有错放】(97/1156)

1.2生活事理,民情风俗类

(1)【赊三不敌见二】 “我老孙不去!不去!俗语谓‘赊三不敌见二’,只望你随高就低的送一副便了。”(3/31)

(2)【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 “正是‘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那里人家,更无此善。”(15/186)

其他还有【好借好还,再借不难】(16/197)、【与人方便,自己方便】(18/217)、【当家才知柴米贵,养子方晓父娘恩】(28/340)、【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40/943)、【匙大碗小】(47/579)、【耳闻不如眼见】(48/590)、【胜败兵家之常】(52/637)、【干鱼可好与猫儿做枕头】(55/673)、【不冷不热,五谷不结】(59/714)、【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62/756)、【吃了饭儿不挺尸,肚里没板脂】(94/1129)、【打不断的亲,骂不断的邻】(94/1129)、【槽里吃食,胃里擦痒】(96/1148)

1.3惩恶扬善,劝人上进类

(1)【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正是人生却莫把心欺,神鬼昭彰放过谁?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10/126)

(2)【人生却莫把心欺,神鬼昭彰放过谁】 “正是人生却莫把心欺,神鬼昭彰放过谁?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10/127)

其他还有【宁念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12/151)、【避色如避仇,避风如避箭】(20/244)、【千日行善,善犹不足;一日行恶,恶自有余】 (28/339)、【道高龙虎伏,德高神鬼钦】(29/351)、【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32/383)、【好人头上祥云照顾,恶人头上黑气冲天】(33/397)

2《西游记》俗谚结构

从结构形式上看,俗谚一般都可以分为三类:单句形式俗谚、紧缩句形式俗谚、复句形式俗谚。

2.1单句形式的谚语

2.1.1主谓句形式

(1)【一客不犯二主】 “‘一客不犯二主。’若没有,我也定不出此门。”(3/31)

(2)【和尚是色中饿鬼】 “常言道:‘和尚是色中饿鬼。’那个不要如此?都这们扭扭捏捏的拿班儿,把好事都弄得裂了。”(23/280)

其他还有【鹭鸶不吃鹭鸶肉】(24/291)、【君子不念旧恶】(26/319)、【父子无隔宿之仇】(31/378)、【仙体不踏凡地(33/404)、【功到自然成】(36/433)、【鬼也怕恶人】(36/440)、【家无二主】(39/472)、【龙无云而不行】(41/499)、【冤家路儿窄】(45/549)、【晦气星进宫】(50/611)

2.1.2非主谓句形式

(1)【愁海龙王没宝哩】 “古人云:‘愁海龙王没宝哩!’你再去寻寻看。若有可意的,一一奉价。”(3/30)

(2)【强中更有强中手】 “今日孙悟空不用争持,把这虎一棒打得稀烂,正是‘强中更有强中手’!”(14/166)

2.2紧缩句形式俗谚

紧缩句是用单句形式表达复句内容的一种特殊的句子格式,原本是上下句之间取消了停顿,形式上变得简洁凝练。

(1)【中看不中吃】 “你这个老儿,忒也没眼色!似那俊刮些儿的,叫做中看不中吃。”(20/240)

(2)【不看僧面看佛面】 “哥啊,古人云,‘不看僧面看佛面。’兄长既是到此,万望救他一救。”(31/381)

其他还有【国正天心顺】(37/445)、【巧者多劳拙者闲】(46/566)、【道化贤良释化愚】(50/611)、【现钟不打打铸钟】(68/823)、【告人死罪得死罪】(83/1002)、【山恶人善】(93/1117)、【起头容易结梢难】(96/1147)、【望山走倒马】(98/1167)

2.3复句形式俗谚

根据上下句之间的关系,复句形式俗谚可以分为如下八种。

2.3.1并列复句

(1)【禽有禽言,兽有兽语】 “古云:‘禽有禽言,兽有兽语。’众猴都道……”(1/4)

(2)【依着官法打杀,依着佛法饿杀】 “常言道:‘依着官法打杀,依着佛法饿杀。’去也!去也!还不如捉个行人,肥腻腻的吃他家娘!”(8/90)

2.3.2承接复句

(1)【借你口中言,传我心内事】 “休走!借你口中言,传我心内事。我乃正南方花果山水帘洞洞主。你家甚么混世鸟魔,屡次欺我儿孙,我特寻来,要与他见个上下!”(2/24)

(2)【今朝有酒今朝醉,莫管门前是与非】 “‘今朝有酒今朝醉,莫管门前是与非!’说不了,一起小妖又跳来道……”(5/58)

2.3.3递进复句

(1)【人未伤心不得死,花残叶落是根枯】 “那怪虽是肚腹绞痛,还未伤心。俗语云:‘人未伤心不得死,花残叶落是根枯。’他听见叫张口,即便忍着疼,把口大张。”(66/804)

(2)【在家不是贫,路上贫杀人】 “说那里话?古人云:‘在家不是贫,路上贫杀人。’你是住家儿的,何以言贫!像我们这行脚僧,才是真贫哩。”(73/884)

2.3.4选择复句

(1)【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 “日久年深,山遥路远,御弟可进此酒: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12/151)

(2)【宁少路边钱,莫少路边拳】 “常言道:‘宁少路边钱,莫少路边拳。’那时节,他拦住了吵闹,却不是个仇人也?”(72/875)

2.3.5转折复句

(1)【龙生九种,九种各别】 “此正谓‘龙生九种,九种各别。’”(43/528)

(2)【留得在,落得怪】 “师父,不要拿过了班儿。常言道,‘留得在,落得怪。’我们且住一个月儿,了了他母子的愿心也罢了,只管忙怎的?”(96/1149)

2.3.6假设复句

(1)【若要有前程,莫做没前程】 “古人云:‘若要有前程,莫做没前程。’你既上界违法.今又不改凶心,伤生造孽,却不是二罪俱罚?”(8/90)

(2)【阎王注定三更死,谁敢留人到四更】 “胡说!‘阎王注定三更死,谁敢留人到四更!’趁早跟我去,免得套上绳子扯拉!”(76/924)

2.3.7因果复句

(1)【老虎进了城,家家都闭门】 “古人云:‘老虎进了城,家家都闭门。虽然不咬人,日前坏了名。’”(36/437)

(2)【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 “哥啊,常言道:‘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哩。你与他相别五六百年,又不曾往还杯酒,又没有个节礼相邀,他那里与你认甚么亲耶?”(40/943)

2.3.8条件复句

(1)【人有善愿,天必从之】 “‘人有善愿,天必从之。’汝若肯皈依正果,自有养身之处。世有五谷,尽能济饥,为何吃人度日?”(8/90)

3《西游记》俗谚来源

《西游记》俗谚来源很广泛。“或出于世俗社会,或源于古人名言,或见于小说戏曲,历经世代流传,千锤百炼,众口成俗,遂成流行语,广泛流传于明代社会各个阶层,尤其流传于明代世俗社会。”这些俗谚有的直接沿用《西游记》之前已有的结构形式,有的则对其中个别字词稍加修饰改变以后进行运用。尽管来源多样复杂,但大部分都经过作者精心的加工、改造和提升,无论是用在作品中的人物对话,还是用于作者的叙述,都很贴切准确,流畅易晓,显现出了较强的艺术魅力。归纳起来,《西游记》中的俗谚大体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3.1源于对先前戏剧、小说等文学创作语言的继承

如“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暂时祸福”,在元代就已经出现了。刘唐卿杂剧《降桑葚》中有云:“婆婆,便好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你这病是轻灾浮难,不必忧心。”这里将“旦夕”改为了“暂时”。类似的俗谚还有“黄金未为贵,安乐值钱多。”见于元代戏剧《琵琶记》;“要知山下路,须问去来人。”见于元代戏剧《荆钗记》;“借你口中言,传我心中事” 见于元代戏剧《东坡梦》;“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旱与来迟”、“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得胜猫儿欢似虎”、“福无双降,祸不单行”等均见于之前的《水浒传》。

3.2源于佛教与道教。如“吉人自有天报”,源于佛教

佛家思想向来劝人行善去恶,并认为一个人无论是善行还是恶行,上天都看在眼里,都会给人恰如其分的结果加以应验;“口开神气散,舌动是非生。”源于道教。道教认为人有“精气神”,而一旦“神气散”则意味着人的灵气丧失,显然是不符合道教修道的原则的。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中说:“嗜好不节,则神气亡散,神气亡散则疾病交构”相似的俗谚还有:“休言不报应,神鬼有安排”、“远来的和尚好看经”、“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立行藏”、“半路上出家”、“因过道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迟与来早”、“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道化贤良释化愚”等,都反映出了佛教或道教的教义与特征。

3.3源于世俗典籍与民间流传

如“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不信直中直,需防仁不仁”等皆出自于明代万历年间出现的《增广贤文》(又名《古时贤文》、《昔氏贤文》,以韵文的形式编排汇集古人论及人际关系、读书、处世和关于人生命运的格言,总括了古人待人接物的智慧和经验。);而像“有借有还,再借不难”、“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尿泡虽大无斤两,秤铊虽小压千斤”、“打不断的亲骂不断的邻”等,则是当时流行于世俗社会的一些经典俗谚,体现着浓郁的人情世故与社会现象。

3.4作者自创

有一部分俗谚在《西游记》产生之前均不见其出处,仅见于或最早见于《西游记》,应该是作者吴承恩对当时社会状况、人际关系、世俗习惯等现象的归纳总结,或是对已有的相似表述语言的发掘提炼与改造。如“愁海龙王没宝哩”、“吃了饭儿不挺尸,肚里没板脂哩”、“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说金子幌眼,说银子煞白,说铜钱腥气”、“依着官法打杀,依着佛法饿杀”、“货有高低三等价,客无远近一般看”、“鸡儿不吃无工之食”、“只有错拿,没有错放”等。

参考文献

[1] 温端正.中国俗语大辞典・序言[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2] 温端正.谚语[M].商务印书馆,2000:5.

[3] 田同旭.论中俗语谚语[J].运城学院学报,2004(4).

第12篇

一、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从生活中积累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有人认为当今中学生接触面太窄,生活单调,缺乏体验,缺少素材。其实,当今中学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接触面是宽广的。随着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各种信息传递手段的日益先进,传播速度的加快,是以往任何时代无法比拟的。学生每天接触的不仅仅只限于课堂上、书本中,有许多是从家庭、社会和他人的交往、广播电视、电脑网络中得来的。他们接受的、脑子里储存的各方面的信息是相当丰富广泛的。学生不缺少生活,不缺少材料,而是缺少对生活的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大胆创新。正如罗丹所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一)培养“眼睛”。指导学生写作就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善于观察的“眼睛”。观察要勤,时时处处,不忘观察;直接间接、具体抽象,都须观察。观察要广,既可围绕一个特定对象做系统的观察,也可由此及彼,进行扩展观察。观察要敏锐,要提高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水平,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让他们用哲学的眼光,懂得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不能用静止的“眼光”去观察认识事物;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不能用孤立的“眼光”去观察认识事物;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不能用片面的“眼光”去观察认识事物,应学会用全面的、辩证的“眼光”多方位、多角度去观察生活,认识社会。

(二)“运用脑髓”。有了善于发现的“眼睛”,还要有独立思考的头脑,即在观察的同时还要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善于从五彩缤纷的生活现象中,从纷繁芜杂的事物中发现生活中美的东西,发掘出事物的本质,寻找出事物的各种原因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勇于创新。要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每一次写作都是创作或创新的过程,它需要加工提炼,把观察所得的感性材料加以扬弃,分解出生活的精华和糟粕。写出富有鲜明生活气息、形象生动、见解深刻的文章。

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积累情感素材

积累写作材料,就应该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引导他们关心热爱身边的事物,激发他们对生活的兴趣和体验,从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体验感受中引出情感活水。当今中学生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思想活跃、兴趣广泛。

同学们爱什么就让他们写什么,写作贴近了学生生活,学生不再感到写作是无米之炊的事了,写作兴趣越来越浓,积极性越来越高。经过两年多的积累训练,同学们都养成了良好的练笔习惯,记生活写兴趣,记思想写感受,作文能力很有进步。

生活是学生写作的主要源泉,而每个人的爱好兴趣又是他们写作的主渠道,学生只要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写作之源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三、引导学生把思维钻头钻入课文,从教材中发现素材

除了从学生的生活、兴趣爱好中帮助学生开写作材料之源外,还引导学生把思维的钻头钻入课文,钻入古今中外的优秀文章所反映的生活中,发掘出社会、人生更深层的东西来。教材上的文章大多选自古今中外名家精品,高度典型概括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内容,凝聚着前人的生活经验,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到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思想认识,塑造理想人格,还可以让学生从书本中获取许多写作素材,掌握写作之道。

(一)深入开掘题材,让他们写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功过得失,让学生去思考去评说,以提高他们认识和分辨事物的能力,开拓他们思想的深度和广度,使他们成为“思想家”。

(二)充分利用教材,扩展学生写作空间。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可以成为学生写作所需的来源。课文中所表现的生活、塑造的形象可以成为学生写作中最好的素材,课文中所描绘的山川风物、自然景观可以成为学生写作参照的对象,许多古诗文中留下来的至理名言、格言,可以成为写作中很好的标题、论据。如表现热爱自己祖国和人民的屈原、文天祥等爱国人物形象,表现爱人民恨敌人的鲁迅等革命者形象,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布鲁诺等科学家形象,祥林嫂、水生嫂、尼洛夫娜等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妇女形象。还有表现人物 崇高气节的孟子的“舍生取义”,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传统美德的“满招损,谦受益”“先天下之忧之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等名句,都是学生们写作时极好的素材、有力的论据,如能恰到好处地引进文章中赋予新的内容,一定会使学生写出见解深刻、情文并茂的文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