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描写秋雨的作文

描写秋雨的作文

时间:2023-05-29 18:24: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描写秋雨的作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描写秋雨的作文

第1篇

特邀撰稿教师:上海市闵行区航华二小 郁政S

(小学语文高级教师,区级后备骨干教师,上海市小学生优秀作文征文活动中荣获指导奖)

要求:

选择一个喜欢的季节,仔细观察并描写季节的特点。可以把这个季节所特有的气候、自然现象、动植物活动或生长情况等关联的内容描写出来,表达真实情感。

快乐导航:

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你听着春的声音,闻着夏的气息,看着秋的颜色,对着冬的寒冷……是否有着不同的欣喜和感动?请选择一个你最喜爱的季节写下来。通过具体的景物、动物或事物写出季节的特点,写出喜欢这个季节的故事。

我爱你,秋天

上海市闵行区航华二小四年级 桂梦瑶

我爱那百花齐放的春天,我爱那烈日炎炎的夏天,我爱那冰天雪地的冬天,但是,我更喜欢那色彩斑斓的金秋!秋天,在诗人的笔下是那么的迷人,那么的美丽……

秋天,虽不像百花盛开的春天那样富有生气,也不像绿树成荫的夏天处处充满生机,但它却以那美丽的景象、诱人的果实和丰收的喜悦吸引着人们。

漫步在秋天的田野,一片片金黄的稻田随着风姑娘摆动、舞蹈,穗子低下头,好像在害羞地笑。秋风中,由远而近的金色波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让人感到眼里满是金黄的色彩,仿佛置身于一片金色的海洋。

秋姑娘又来到了果园。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果园里,大多数的果树都已经成熟了,你瞧,那苹果树上的苹果又大又红,还散发着一阵阵香味儿;那黄澄澄的香蕉如同一个个弯弯的小月亮,很是可爱;那些个葡萄,紫莹莹的,一小颗一小颗,就像无数的紫色珍珠串在一起,真漂亮;柿子树上长满了一只只大柿子,就像一个个灯笼挂在树上……

“哗啦啦,哗啦啦……”下雨了,细雨淅淅沥沥地流淌着,似乎是秋姑娘正在向人们倾吐一些埋藏在心里的秘密。树木们在秋雨中尽情地舞蹈,让雨点打落夏天所留下的炎热。雨停了,抬头一看,碧空如洗,蓝得清澈、纯净,让人心旷神怡。

秋雨过后,树上的一些黄叶落了下来,地上就像铺了一层黄地毯,踩上去,软绵绵的,很舒服……就在这落叶飘零的秋天里,我们快乐地学习着,吸收着知识,涂抹着纯真的色彩,憧憬着那美好的未来。

我爱这秋天的细雨,它不像其他时候的雨是一大滴一大滴并且冰冷地掉落下来,它是一丝一丝、轻柔地从天空中缓缓飘洒下来。在路上,你打着伞,看着水珠从雨伞的边缘慢慢滑落下来,听着雨点“滴答,滴答……”地落在水塘里的声音,你会觉得,那种感觉很美妙。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是欢乐的季节,更是金色的季节!

啊!秋天,我爱你,爱你的一切!

开头运用排比句总起全文,让读者领略四季之美,更加突出金秋的迷人与美丽。

漫步在秋天的田野,过渡自然。描写稻田的一段十分生动。

描写了秋天的果实累累,抓住其特点描述。

这三节语言细腻,侧重描写了秋雨,令人心旷神怡,令人憧憬未来,更令人陶醉,这种秋天的美顿时跃然纸上。

句段加油站: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

――选自朱自清《春》

词语加油站:

风和日丽 百花盛开 烈日炎炎

第2篇

张广志:当然是可以看得更清楚啊。美国大片里那些撞车的画面,车速那么快,要是按照正常速度播放,还没看清,汽车就已经爆炸了,那多没意思。有了慢镜头,就能看清汽车碰撞的全过程,那才过瘾呢!

刘殊含:我觉得慢镜头特别适合抒感。在电影里看过这样一个镜头:男女主人公在树林里漫步,金黄的秋叶飘落下来。因为是慢镜头,每片树叶的形状和飘落方向都能看清。它们好像有生命,都有自己的选择。这样充满诗情画意的情景,自然更能让人体会到男女主人公的幸福。

滕 倩:慢镜头能让人物的心思变得更细腻。我陪妈妈看过几次韩剧,韩剧在表现人物心情不好的时候,特别喜欢用慢镜头。比如这样一个镜头:女孩听到男朋友出车祸的消息后,手里的茶杯一下子跌落下来。因为是慢镜头,茶杯的跌落显得既缓慢又沉重,我的心好像也随之跌落到地上,和茶杯一起碎了。

王老师:其实,在作文中也可以使用“慢镜头”。作文中的“慢镜头”是利用细节描写,把原本很简短的故事情节转化为角度多变、过程清晰、动作连贯、语言生动的动态画面,使故事的节奏放慢,让读者更充分地品味文章的内容和感情。

那么,怎样在作文中进行“慢镜头”式描写呢?“慢镜头”描写有什么作用呢?请看下面的作文是怎样运用慢镜头的。

妈妈的手

妈妈有一双漂亮的手。

妈妈的手指又细又长,爸爸说这是钢琴家的手。可是,这双钢琴家的手因为天天和锅碗瓢盆打交道,早已失去了原来的细嫩和弹性。冬天,因为经常泡在水里,手指上还会出现好多令人心疼的裂口,所以经常缠着胶布。

妈妈掌心的纹路密密麻麻,纵横交织,不像我和爸爸的掌心只有几条粗纹。姥姥说手心的纹路细碎意味着天生是操心的命,妈妈却说这说明自己手巧,因为纹路多,肌肉分工比较细,动作更灵敏。我说妈妈的手心里有一张细密的网,打捞着全家人的幸福。

妈妈的手很瘦,透过白皙的皮肤,能清清楚楚地看见淡青色的血管。妈妈说这叫骨感,还说我的手太胖,像小猪蹄。但我不只一次发现,每当看到和自己年龄相近的女人丰满白嫩的手时,妈妈总会流露出羡慕的神情。

妈妈的手很温暖,无论什么时候握住妈妈的手,都有源源不断的热量传递给我;妈妈的手很有力量,我遇到困难时,只要拉住妈妈的手,就有了战胜困难的勇气……

王秋雨:本文从手指、掌心的纹路、手背三个角度写妈妈的手,非常细腻。

宋苏南:指的那一段,先总指的特点——“又细又长”,然后写裂口。由总体到局部,手的特点得到了细致的表现,突出了妈妈勤劳、爱家的特点。

王 馨:小作者不仅写了妈妈的手,还写了自己的感受和对妈妈的感激。好比作者带我们看电影,在每个慢镜头之后进行解说,让我们对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王老师:用慢镜头对妈妈的手进行细致刻画,先从手指开始,然后镜头慢慢转移到手心的纹路,再聚焦到手背皮肤下面的血管。除了用画面表现手的特点,还写出了自己的感受,侧面表现了妈妈的性格特点。

不过这篇作文有点儿像纪录片,侧重于静态描写,同学们有没有兴趣“拍”一部动作片呢?看看谁写得好。

陆金路:我写的是昨天语文课上的情景,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恼人的苍蝇

陆金路

上语文课时,教室里忽然飞进来一只苍蝇。

这是一只很大的绿头苍蝇,它在空中盘旋几圈,准确地落到了小胖的奶茶杯上。它边吮边前进,眼看就要进到杯子里面了。小胖用手碰了奶茶杯一下,沉醉其中的苍蝇突然被惊醒,恋恋不舍地飞了起来,绕着小胖飞了好几圈才转移阵地。

它又飞到最爱干净的吴心洁身边,绕了几圈,大概是发现无处下嘴,就落在了吴心洁的头上。降落之后摩拳擦掌了一会儿,便开始东蹭蹭,西挪挪,好像是在探险,又好像是在开矿。吴心洁发现苍蝇落在自己头上,惊叫一声,忙不迭地用手赶。

可能是事发突然,也可能是被吴心洁的头发绊了一下,这次它起飞时有些踉踉跄跄,在空中划出了一道歪歪斜斜的弧线,摇摇晃晃地撞到了玻璃窗上,发出啪的一声。坐在窗边的尚雪红眼疾手快,用手中的课本一下子将它拍得肚破肠断。正在大家为她喝彩的时候,尚雪红看着脏兮兮的课本,撇了撇嘴,一下子哭了起来。

徐艺哲:我觉得本文的动词用得特别准确,比如“盘旋”“吮”等。还有一些词语特别生动,比如“摩拳擦掌”“蹭”“挪”,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苍蝇的神态刻画得鲜活生动。

姜 雯:我最喜欢“探险”和“开矿”这两个动词,虽然没看到苍蝇,但是通过这两个词能想象出苍蝇的动作,太形象了。

王老师:这篇文章是一部精彩的“动作片”。小作者通过细致的慢镜头描写,把苍蝇的动作描写得惟妙惟肖,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上面两篇作文,同学们大概已经掌握了在作文中运用“慢镜头”的技巧——用生动的细节描写,从各个角度写出事物的特点,表达自己的感情。

第3篇

莫泊桑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他的短篇小说侧重摹写人情世态,构思布局别具匠心,细节描写、人物语言和故事结尾均有独到之处。他曾经说:“对你所要表现的东西,要长时间很注意地观察它,以便发现别人没有发现过和没有写过的特点。”这里所提到的“很注意地观察”,我理解为“用心感知”。

一、用心感知需要调动各种感官

有一次语文课做练习,下课铃响了大家仍不搁笔,我不忍打扰就顺水推舟没有下课。我发现教室里很安静,饮水机烧水的声音时断时续,窗外熙熙攘攘的学生川流不息,隔壁移动桌椅的声音哐哐当当,我们班的同学却岿然不动。终于,大家练习做完了,可上课铃也打响了。然而我说:“下课”。大家很惊奇,我解释道:“刚才下课时“敌动我静”,现在上课了,“大局已定”。我们从来都身处安静的大局之中,却从没有作为旁观者去感知一下这份上课铃打响后的安静,今天不妨出去感受10分钟。”大家果然各种好奇,连平日下课少见出去的学生,竟也蹑手蹑脚地摇“晃”出门外。

回到教室,我给大家临时出了一道作文题:投入。我说,大家静静地钻进自己的回忆,体味一下刚刚的两种投入。一种是“敌动我静”之时,13班的全神贯注;一种是“大局已定”的时候,我作为旁观者瞥见的别人的投入。

批改后我把下面两个片段印发给大家:

教室中十分安静,只能听到笔与纸张之间的微小摩擦声,同学们都很投入,眼睛一直盯着自己的作业,他们好像被封闭了听觉,周围任何一缕声音都无法对他们造成影响。突然,一声胶带的撕扯声响了起来,仿佛沙哑的呐喊声,就像一声号角,一瞬间,整个教室如平静的湖面被投入一粒石子般嘈杂了起来。凳脚声,窗外风吹树叶的“沙沙”声,饮水机加热的声音……一切声响犹如解开束缚似的沸腾起来。可竟无法维持很久便消失了,被同学们投入的气氛压缩,直至消失。空气中氤氲酝酿着一股静谧的气息,这种安静缓缓地凝固了起来。(徐炜杰)

匆忙的脚步迈向厕所,一行人婆娑的背影后留下一串密集的脚步声在廊间回荡,我轻声的一步一步走过长廊,途经别的班级的教室,透过笼满水气的玻璃,模糊看到一排排不清晰的面孔高昂着望着教室前方。似乎没人注意到我这个窗外的过客。我继续走着,拐角处转弯,我轻轻旋动脚跟,将身子微转,生怕破了这美好的宁静。我听见我的心脏搏击的声音,随着脚底与地面的摩擦声在大理石面上回旋。(陈敏)

大家都觉得徐炜杰和陈敏的作文描写生动,体味细致。归结出来发现,原来是因为他们的感知比别人更用心,他们把听觉用的神乎其神,用声音反衬出了安静,透过动中之静,扣住了投入的主题。

我趁机总结道:当大家用心体悟世界的时候,会发现我们的五官都会活跃起来,而不仅仅是大家平时用的最多的视觉。现在徐炜杰和陈敏的例子是否告诉我们,除了视觉,其他感官也同样重要?甚至巧用各种感官,文字会产生非同寻常的动人细腻,笔下的世界亦会灵动而丰润。

就当大家认可了这个发现的时候。我立马提出要求,让他们修改或者重写。这次我把要求放宽,题目仍为“投入”,但主题自选。

后来我在班上读了吴飞飞的《投入》:

还记得上次回去,奶奶呼呼地拉着木质的风箱,火苗在灶里一跳一跳,锅里的馓饭咕嘟咕嘟地哼着小调,古老的生活,变更了沉重的步调,从未停止前进,端几碗温润飘香的热粥,一家人围坐,总觉得很暖,分别的时候,奶奶站在红褐色的格子窗前,那串声音总是会响起。(节选)

飞飞的语文基础是欠佳的,但是从这次作文可以看出,她竭尽所能地把眼、耳、鼻、口几乎都用上了。我欣慰地感受着她的进步,同时对我们班整体记叙文水平的提升也更添信心。

二、用心感知会发现风景浸润着悲喜

古今文章有一个共同的经验,凡由文字传达出的风景,无不浸润着作者的情感。作者喜,风景便喜;作者悲,风景便悲;作者喜,风景即使冷瑟,也会瑟中有乐;作者悲,风景哪怕明丽,也必乐中藏悲,甚至以乐景衬悲,更显悲愁。

一旦用心感知,所感知的风景必会浸润心的悲或喜。其实学生对此不该陌生,一来这是人之常情,当他们心情舒畅时,看到的树叶会更为鲜润,当他们心情糟糕时,眼见的鸟儿也似愁眉苦脸;二来他们常做诗歌鉴赏的练习,精炼传神的诗词少不了借景抒情,老师也会常跟他们讨论诗词中情与景的关系。

然而问题是,在记叙文写作时,学生往往没有运用这样一个重要经验的意识。作文中要么根本没有景物描写,要么景物描写过于客观,显得孤立而单调,有些语言功底还不错的,景物描写唯美动人,然而总觉得缺失了情感的浸润,少了心的参与。由此也可以看出,学生往往是为了作文而作文,或者为了插入风景而进行景物描写。很少带着一颗真心去感知身边的风景,然后有意识地流淌进笔间纸上。

这一点提醒我,学生熟悉一种方法未必等同于他已经能够自然而熟练地运用它。我必须有意识地带着他们进行一些片段练习,渐渐让他们主动地用笔下的风景去浸润悲喜,而非仅仅在诗歌鉴赏或者阅读课上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去分析那些已然经典化了的情景关系。

还是从诗歌鉴赏入手,只是视角有所变更。我把重点转移到记叙文写作上。有一次讲到李白的《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和姜夔的《点绛唇》:“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我和学生一起品析:“伤心”、“清苦”这些形容词,诗人用他们来形容“寒山”、“数峰”,分明是因为诗人自己有如此情感,所以眼中的风景才懂得伤心,才晓得清苦,也正因为伤心清苦,所以诗句中的漠漠平林,如织的烟雾,还有略带的黄昏雨,才都浸润了诗人的那份伤心,那点清苦。

大家很快明晰,作者用怎样的心境去感知风景,风景就会呈现出怎样的风情。于是我随即让大家练练笔。只写一个关于风的小片段。要求是渗入自己的心情。互相交流的时候,发现同样是写风,心绪爽朗的,便说“飘飘而下”,情绪郁郁的,便说“萧萧”或“飒瑟”。而这些各式各样的风,无不烘托着作者的内心,通过互相的点评和交流,大家不约而同地感慨,原来风真是随心而动的。

现在看来,再简单的道理或者所谓达成共识的经验,还是要经过亲自操作历练,才能真切地化作自己的经验,从而完成经典方法技巧的传承。

有一次赏析白居易的《长恨歌》,其中一段是:“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垂泪?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我们一起品赏:玄宗还宫以后无比悲怀,所以看到依旧的池苑会觉得物是人非,看到如面的芙蓉和如眉的柳会念到故人,春风桃李虽然花开兴荣,心情却似秋雨梧桐叶落那般凄落。一切景语皆情语,池苑、芙蓉、柳枝、春风、桃李,无不轻松曼妙,可是加上依旧二字,浸润玄宗的悲怀,虽个个是乐景,却与“秋雨梧桐叶落时”对比反衬出更加浓烈的愁绪。

学生都很有悟性。大家在接下来《幸福花开》的作文中随即出现了许多浸润悲喜的风景描绘:

一阵凛风吹来,我打了个激灵,使劲嗅嗅鼻子,竟嗅不到丝毫的温度。夜风在周围盘旋着,缠绕在树叶上发出尖锐的“沙沙”声,仿佛在嘲笑我,嘲笑我的无能,像质问一样,一声声砸在心上,而我却无言以对。

乌云悄然退去,月亮吞吐着安详的光华,夜风也好似在耳边呢喃,抚平我的心。幸福之花发出阵阵花香,晶莹的花瓣在月光下流转出白色的光。一派安宁,一切的苦痛都随风而去了。幸福之花在心中盛开。(黄琳湘《幸福花开》)

夏的灿烂阳光催开了百花却独留下这盆茉莉是因为少了外公的还是丢了外婆的幸福。(邵淋晶《幸福花开》)

第4篇

但是在作文教学中却往往一味地追求作文外在形式上的华丽,而忽视作文内容的选择与提炼,忽视真情实感的抒发,造成作文中虚情假意、空话套话连篇的状况。或平淡叙述故事,无情可抒,苍白单薄;或杜撰模仿,人云亦云,情感失真失度;或情感不够健康,使人难以接受。因此,记叙文写作教学注意真情实感,既是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需要,也是育人的需要。其实学生作文的过程就是从生活中求真、求善、求美的过程。我们应该让作文成为学生表现生活,抒写真情实感的工具,成为学生做“真人”的写照,把有真情实感视为学生作文的生命。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那么怎样才能写得感人呢?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做到“真挚”。 所谓“真挚”,就是要求学生在作文中能够自然地表达真情实感,使感情的流露能够给人以真实感。“感情真挚”是中学生作文最为基本的写作要求。在写作记叙文时,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写出真情实感的记叙文来。

1观察生活,精选材料,事情要真实

感情往往寄寓在一定的事情中,感情“真”首先需要事情“真”。记叙文的写作要做到事“真”情“真”,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选材问题。为此,必须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细心观察生活,用心品味生活。在生活中积累丰富的素材,培养丰富的情感。生活是作文之源,没有生活,作文便会失去源头活水;生活是作文之根,没有生活,作文便会成为无本之木。面对生活中的素材,还要会选择和取舍,讲究真实、新颖,即生活中确有其人其事,并能赋予其新意。自己熟悉的领域,如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等,平时要注意积累。当然,阅读也是形成作文材料的重要途径。优秀高考作文《爸,你进来吧!》,考生选取的就是自己考试前夕的生活经历。临近高考,“我”和父亲一起住在校外,劳累过度的父亲得了腰椎病,疼得起来了,使“我”不能安睡,于是“我”呵责了父亲。可是,随即自责涌上心头,面对着心灵的选择,作为儿子的“我”终于喊出了颇为动人的一声:“爸,您进来吧!”这一声呼唤,浓浓的父子之情突现出来,心灵深处的人性浮现出来。如果学生每天都能用一双发现的眼睛去欣赏我们身边的世界,去寻找让我们感动的、欣喜的、值得思考的点点滴滴,就不至于麻木、冷漠,他们也就能通过作文来表达自己的生活,表露自己的真情实感。

2感情真挚,妙笔生花,刻画需细节

细节描写是指对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以及景物片断等进行具体细腻的描写。叙述语言可以把人物事情场景说清楚,但不容易写生动。因此,写记叙文,不能只会叙述人物的言行和事情的来龙去脉,还要学会细节描写,生活中那些打动人、震撼人、冲击心灵的细节往往成为真情实感的直接载体,细节的多少和真实与否,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体验程度,也直接关系到文章的感情真挚程度。朱自清的《背影》,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承载父爱的难忘背影;余秋雨的《门孔》中弱智儿阿四催人泪下的举止;高考作文《站在老屋的门口》中就有许多成功的细节描写:“他喜欢坐在门口,一口又一口优哉游哉地抽着自卷的旱烟。”一个“优哉游哉”状态描写就写尽了爷爷的悠闲自得。这些描写都是典型的细微之处见真情。如果文章中都是些笼统的、概括的叙述,即使是亲身经历过的,也往往会给人不深切的感觉。

3真切深刻,言情明理,情理要结合

写作是一种精神体验,一种生命活动。学生抒写真情,还要从思想发展实际出发,这里的“思想”就是“理”的体现。高中记叙文,已不能满足于把事件本身记叙清楚,如果只停留在平铺直叙一个过程,那么叙述得再清晰也是不够的。写作时应当让事件载着自己对生活的关注、认识与思考,展示自身思想成长、升华的过程,并且用恰当的抒情、议论表现出来。只要懂得去开掘,哪怕是最寻常的事,也可以表现出自己富于个性的感悟来,也能给人许多回味与启迪。哪怕是一些琐碎的细节,也可以掘出有价值的主题来,使文章因为有思想、有深度而登上新的台阶。言情明理,情与理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使文章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精要而有深度的认识与见解,在让人感受真情的同时,更能体味更高的认知境界。高考优秀作文《父亲的布底鞋》,“父亲当年大学毕业后毅然放弃优厚的待遇回到村里,带领大伙儿开办企业”,致富以后,成了“响当当的大人物”,但他“一直都穿着布底鞋”,其目的就是不忘根本,“不能只图自己过得好,还要多替别人想想”。作文以父亲一直穿布鞋这一不合时宜的举动为引子,用父亲发自肺腑的真心话来表现“人不能光活自己”的道理。情与理有机结合,读后让人感动,令人敬佩。

4表露真情,情感跌宕,表达巧构思

第5篇

英语作文1:The Fall

It is autumn. The sky is clem and cloudless. The summer heat is gone. The autumn wind brings us cool. At once the version comes to my mind, "Autumn is rich with fruit and grain. " Actually I see pomegranates red and round on the stall in the market and the pcars big, yellow and juicy. My mouth waters for them. The grains have been harvested, the rice, wheat and corn.

The laurel trees give off fragrance. The perfume makes its way stralght into my nose. The brlght red canna are standing behind rows of tall plane trees. I am waiting for their leaves to turn yellow.Then l can trample on the fallen leaves on both sides of the ground.

At times the autumn rain keeps falling silandy on the trees and flowers and the ground. It washes everything clean. When the sun comes out, the droplets shine bright on the yellow leaves.

What a beautiful painting! Autumn is the season for harvest no pains, no gains. I must study hard so that I can have a big harvest in all my subjects.

秋天,已是秋天了,天空晴朗,万里无云,夏热已逝,秋风送爽。我顿时想起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市场上已可见到红红的石榴和黄橙橙而又的大梨,实在令人垂涎。此时,稻子、小麦和谷子等庄稼也已开镰收割。

桂花吐香,芬芳扑鼻;在一排排高大的梧桐树后是鲜红的美人蕉。我在等待树叶变黄,热后踩着满地的落叶。

有时,秋雨无声地落到树上、花上和地上。它洗涤一切。太阳出来时,晶莹的水珠在黄色的树叶上闪闪发亮。

一幅多么美丽的油画。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而不劳者将一无所获。我要努力学习,以便所有的功课都获得丰收。

英语作文2:The Fall

It gradually turns cool. The sunlight is no longer so strong and the cicadas have stopped crying. The hot summer went by at last. The favorite season in the year is coming.

Everywhere we can see the scene of bumper crops: on the fields is golden rice,on the trees are ripe fruits. The farmers faces are full of smiles. They are now expecting a good harvest through a summer's hard work.The autumn evening is especially beautiful. When the setting sun goes slowly down to the west, the sky over the mountains is covered with red rays of evening sunlight, which shines upon the blue sky and floating clouds, just as the maple leaves fall onto the sky.

It is getting cool at dusk. The wind blows, the moonlight shines on the ground,the frogs croak and insects chirp in the fields. Such a situation will make you forget all the unhappy things in the daytime.

英语作文3:The Fall

Call - call - call! Hear the voice of wind. Ah! Autumn is finally here!

Garden, chrysanthemum competing opened! There are white the light yellow of ... .... Colorful chrysanthemums flourish in light wind, as if greeting them with people! Sweet-scented osmanthus trees out of the light yellow flowers. A wind blowing, a fresh wind into the nose, ah, really incense!

Orchards, the apple red, like little brother's face. Aunts and uncles are tiptoe with apple picking. Thunk! A ripe apple from the tree fell down. Persimmon tree, hanging on a persimmon tree, far from looking like a red lantern! Grapes on a channeling channeling a , as one finally purple beads, purple was black, people really want a bite it.

Fields, the endless golden rice, just like the earth covered with a layer of gold to the carpet. Farmers are busy on the busy man under, while cutting rice, while rice into basket. Face expression of joy and happiness.

Autumn is a season of charming scenery, it is a harvest season. Ah! The fall, you really beautiful you!

呼-呼-呼!又听到秋风的声音。啊!秋天终于来了!

花园里,竞相开放了!有雪白的、浅紫的、淡黄的……。五颜六色的争奇斗艳,在秋风中轻点着头,好像在跟人们打招呼呢!桂花树上开出了淡黄的小花。一阵轻风吹来,一股清香飘入鼻中,啊,真香!

果园里,苹果红彤彤的,就像小弟弟的脸。叔叔阿姨们正踮着脚跟摘苹果。咚!一个熟透的苹果从树上掉了下来。柿子树上,一个个柿子挂在树上,远远望去像一个个红灯笼!葡萄架上的葡萄一窜窜、一簇簇,像一颗颗紫色的珠子,紫得发黑,让人真想咬它一口。

第6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提出了全新的理念,明确了各个学段的作文教学要求,但由于“课标无细目”“教学无课本”“教材无序列”“评价无标准”等原因,作文教学效率仍然低下。

课程标准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把写作在第一学段中定性为“写话”,在第二、第三学段定为“习作”。二年级学生初学写话,许多教师目标不明,人为拔高,致使低年级写话出现了不少误区。2011版课标对第一学段写话目标的定位是这样的:“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从目标中可以明确,这一阶段的指向是尽力减少对学生写话的束缚,不给写话设置条条框框,旨在通过乐写、多写达到会写,然后进入相应的句式表达性的规范。要求是学生习作的重要标杆,只有明确要求,学生才能把握习作的方向。作文的很多东西需要学生自悟,但要在教师“以生为本”的理念下进行科学指导,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遵循序列,努力找准年段写话训练点

翻阅二年级教材,教材中每个单元的口语交际和写话编排是这样的:

综观教材的编排,整个二年级只进行了5次写话训练,要达到课标对二年级写话提出的目标似乎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结合教材特点,对单元主题和口语交际内容进行开发、细化、整合,让写话的内容更细致,更有操作性。

二上一共八个单元,可以对每个单元的写话内容进行重新编排,要求都是写几句话,第八单元稍微宽泛一些。其中第一、第二单元还提供了句式,体现了教学的梯度。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处于感性认识阶段,通过看图和观察,培养学生捕捉事物现象的能力。这个阶段的语言发展,重点是说一句完整的话或几句连贯的话,切不可提出过高的要求。

二、扎实起步,有效指导走好写话每一步

下面以重组后的第单元为例,谈谈如何指导低段写话。

(一)根据年段特点,把握写话目标

小学低段是学生想象活动的敏感期,教师应努力通过创造性的想象写话来培养学生再现表象的技能。如教材中第一单元口语交际《秋游》的要求是这样的:秋天多美呀,我们建议老师组织一次秋游吧咱们先商量 下到哪儿去、干什么、做哪些准备,再向老师提出建议。

从要求中发现,如果以口语交际中的内容作为写话的内容,就太宽泛,建议也不好写,所以我觉得可以调整为“写出自己在某一个地方看到的秋天的样子”。这样的调整能使学生学会这样的句式:谁到哪几干什么,看到了什么怎么样。符合课标对第学段提出的写话要求:“能用几句话写出自己的观察和发现,能写几句通顺连贯的话。”

实践证明,小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形成,必须经历从口头到书面、从说到写的过程。写作训练也应根据儿童学习语言的规律,从低年级开始处理好从听到写的过渡,以说促写,说写并重。扎实完成口语交际的内容是保障写话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

(二)训练语言表达,推动条理写话

1.仿课文形式,在模仿中起步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说过:“模仿是学习的必经之路。”在写话教学中,让学生适当地仿写课文,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写话能力,而且能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巩固,从而达到以写促读、以读助写的效果。如写秋天,可以模仿第一单元《秋天的图画》以及学习园地中的《秋天到》。同样,后面几个单元也可以找到模仿的课文和范例。

这样的模仿,既有仿写的痕迹,又有新创的内容,通过原文复现,使学生逐渐学会迁移重组。儿童的语言就是在反复的模仿中渐渐丰富起来的。

2.教写话顺序,使言之有序

要让学生写出通顺、有活力的话语,必须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写作顺序和程式。基本的、常见的顺序有先概括后具体(常见的总分段式):先具体后总结;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按地点的转换;写一件物品,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里到外,由近而远,从形状到色彩:写景时先写植物再写动物;写一件小事,按“先……接着……然后……最后……的顺序;写一个小场面,按“有的……有的……还有的……”顺序,等等。

这些写话顺序的教学,可以借助课文段落教,可以借助课外范文教,也可以借助班里学生现场的作文教。在学生领悟了典型段落的精妙结构、掌握了带有规律性的语言之后,教师适时组织语言模仿的迁移练习,打开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引导他们写出结构严谨、主旨集中的语段。如《秋天》的写话顺序,可以用总分段式,可以按地点转换,也可以按从远到近或从近到远的顺序。

写话思路的指导,在无形中降低了写话的难度,给了多数学生一架写话的梯子,更重要的是不会让学生对写话产生畏惧心理,同时他们也会自然而然地按照不同的思路去写。

当然,“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也并不是天马行空,胡编乱造,而是应该依托现实,合理创编,语言规范,文从字顺。在“自由”与“规范”之间寻求平衡,充分发掘“自由”的要素,高度关注语言之“规范”,让“自由”与“规范”相得益彰。

(三)推荐语言素材,丰厚表达积累

众所周知,学生最头疼的事情莫过于写作时无话可说,有话不会说。只有储备了大量的写作素材,在需要的时候才可以信手拈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多角度地积累语言、组织语言,从而形成能力。通过大量素材的积累,使学生感悟、积淀一定的语言素养,在潜移默化中规范口头语言,有助于书面语言的表达。

在这个以《秋天》为主题的单元写话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有关秋天的语言素材,丰富他们的写作材料。

1.连词成句,让美丽串串呈现

二年级学生的词语运用能力是有限的,有些词语在生活和学习中见过,但学生未必能在写话时加以运用,教师应适时向学生推荐词语,让学生有选择地加以运用,这也是学生积累词语、运用词语的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如在《秋天》为话题的写话中,可以推荐以下词语:“金风送爽、秋风习习、一叶知秋、秋雨绵绵、丹桂飘香、春华秋实、天高云淡、秋色宜人。”这些词语大部分是教材中出现过的,学生记忆犹新,非常感兴趣。但是这些词语用得过多,也会使得学生的文章干人一面,如何在掌握这些词语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也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2.妙语连珠,让精彩纷纷呈现

写话过程中,从词到句子,层层铺垫,由易到难,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儿童的言语天分被充分激活,也才会有写话过程中的妙语连珠,精彩纷呈。

描写秋雨的:秋雨如同满天发亮的珍珠,飘飘扬扬地挥洒着。

描写秋风的:一阵阵秋风吹来,一片片落叶在林间飞舞。树林里像铺了厚厚的地毯,踩上去发出“沙沙”的响声。

描写的:看,开得多么热烈!黄的、红的、白的、紫的……一朵朵,一簇簇,迎着秋风,争奇斗艳,芬芳扑鼻。

3古诗内化,让璀璨慢慢凸显

写话过程中恰当地运用诗句会提升作文的品质。如在《秋天》为主题的写话中,可以推荐下面的诗句让学生运用。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应根据学情,关注学习起点,有的放矢地进行必要的点拨,让学生真正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而不是鹦鹉学舌,能将课文中的语言在不同的情境下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四)重视病句诊断,锻炼修改能力

古人为文往往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斟字酌句,反复推敲,锤炼语言,才能学会准确运用语言。二年级学生在写话时经常会出现一些语句上的毛病,在作文指导过程中,教师可提供学生经常出现的毛病以引起关注。

这样的引导基于学生的起点,从说到写,从写到改,让学生亲历了写话的整个过程,使他们乐于交流,易于表达。

有了教师这样扎实细致的指导,才有了下面这些优秀的学生习作。

秋天,树林里可美啦!你看,火红的枫树一棵连一棵,远远望去,好像一团红色的云霞,又像一片红色的海洋。风儿吹过,几片调皮的枫叶离开了枫树妈妈,真像是一只只艳丽的红蝴蝶在空中起舞。我忍不住伸手去接,它又淘气地飞走了,它是在邀请我与它捉迷藏吗?

(焦傲)

果园的味道,是那么的香甜。圆圆的柿子娃娃,涨红了小脸,正摇起小手欢叫着:“我可甜啦,赶快来尝一口吧。”石榴公主穿着满是宝石的衣服,咧开小嘴朝我们甜甜地微笑。咦,翠绿的树上怎么挂了一盏盏黄灯笼?原来是橘子姑娘穿着黄澄澄的礼服在迎接秋天的到来呢!啊,“正是橙黄橘绿时”,秋天的果园一定是小朋友的最爱!

(沈孙源)

朱光潜先生说,在同一棵松树面前,木商看到的是松树的实用价值,科学家探究的是松树的成长规律,艺术家则持欣赏的态度。因此,对同一件事,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体验,同样的体验有不样的表达。同样是写秋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写了自己眼中的秋天。大胆的想象、流畅的表达、准确的用词、语言的灵性,超出了二年级学生的写话范畴,内容具体,想象丰富,语言生动富有灵性。下要保底,上不封顶,这也是低段写话所需要的。

第7篇

富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往往具备这样几个特征:兴趣广泛而又专一;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求心理;能独立选材,题材新颖、风趣,审美感强;对环境的感受力高,能观察到别人容易忽略的事实;心智活动思路畅通,审美敏捷;能见微知著,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提出卓越的见解,有内在的评鉴力,观点明确,立意高远。这样的学生在写作时就能体现出自己的创新能力。而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写出富有创新意识的议论文,在安排结构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凸现别致的外观美。这里的外观美指的议论文结构形式的变化。文章讲求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如何将自己所选择的材料用最适当、最新颖的形式表现出来,是我们行文前首先要认真思考并切实加以解决的问题。内容充实甚至新颖、外观死板的文章是很难“出彩”的;相反,材料一般但形式新颖的文章,一定程度上却能以外观来弥补内容上的某些不足,这是不争的事实。像我们在安排议论文的结构时,都知道用并列式和递进式,但如何恰当地使用呢?各人都有不同的看法。这就需要我们多探索、多实践,在尝试中走向成熟,那么在写作时创造出别致的外观美的文章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二是凸现动人的感性美。这里感性美指的文章内容与结构的统一。请不要以为这“动人的感性美”是记叙文的“专利”。在写议论文时,我们很多同学除了列举几个老掉牙的事例之外,恐怕再也无所作为了。那么,我们有没有想过借助于描写来加强表达的效果呢?2003年满分作文《因为亲近,所以美好》中就写道:“心灵上的共鸣使我们感到事物的美好。看飞流直下三千尺,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豪迈;看傲雪青松屹立北风,我们感受的是不屈不挠;看一轮明月高挂天空,我们想到的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事物本也无情,是我们心灵上的亲近使我们感到它们是如此美好。因此,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看到雁排长空,虎啸深林,鱼跃水面,落英缤纷,秋雨梧桐都能发出心底最深处的一声长叹。”这段文字在结构上前半部分是并列式,后半部分是递进式。加上生动的描写,使文章充满了灵性。

三是凸现深刻的理性美。具有一定的理性美,能够有效地提升作文的层次,使我们的文章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体现在结构上就是要合理布局,巧妙安排。如有一位同学在读了《精卫填海》这篇寓言后写道:“精卫的努力是徒劳的,因为它的力量实在太微小了,可它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衔木石不止,填海不止,顽强地拼搏着。这是一种执着精神,一种在困境中追求、在凄迷中奋进的可贵气质。正是在执着的追求中,精卫显示了它的价值。我们无论干什么,无论在哪里,有所执着,才能对常人眼中的得失、毁誉不预计较,为了心中的目标,默默不懈地努力。这样,才会有一种笑傲人生的旷达和洒脱。”这段文字充满理性美。结构上采用的是递进式,与文章主旨是一致的。

这就告诉我们,议论文在结构上应该具备什么条件才能创新,只有有创新的文章,才是成功的佳作,才更吸引读者的目光。

第8篇

在以往的作文教学中,由于中学生生活阅历简单,没有积累下丰富的写作素材,加之缺乏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导致学生的作文内容空洞、陈旧,缺乏独到的见解,也对作文失去兴趣,产生厌烦。另一方面,教师不能及时批阅、讲评学生的作文,使学生作文水平得不到大幅度的提高。所以,作文教学成了语文教师的最大难题,“教师怕教,学生怕写”的现象非常普遍。

显然,传统作文教学模式已经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作文教学需要重新思考!近年来,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被广泛应用,这就为以往的写作教学模式输入了新鲜的血液。为了提升学生写作能力,我在教学中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巧用信息技术,创设写作情境

信息技术可以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融于一体,以其图像直观,动态感强,信息量大的优势,调动学生的感官、激感的共鸣,从而使学生很快进入写作心理状态。

1.制作精美课件,引导学生进入写作状态。

在指导学生写“雨”的作文时,我先用电脑课件创设情境,给学生呈现春雨绵绵、夏雨滂沱、秋雨萧瑟、冬雪飘逸等不同景象,展示雨中的山村、城市、动物、植物,各种人事活动的场景;然后展示课件中师生共同收集的有关描写雨的诗词佳句,让学生诵读赏析。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观看着唯美的图画,品赏着经典的诗句,学生的创作激情很快被调动起来。在学生的笔下,我看到了雨中美丽的风景,听到了雨的诉说,感受到了雨中细腻的情思……信息技术的介入,使作文教学活起来、动起来,使学生真正有物可写,达到“我要写”的写作心理状态。

2.利用网络提供的“新鲜”素材,营造写作氛围。

父爱是含蓄深沉、不易理解的,往往被我们忽略。去年春晚晚会上,王铮亮的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成为最催人泪下的歌。筷子兄弟的《父亲》,引发我们思考现实生活中父亲对我们独特的爱。在作文课上,我播放MTV、视频图画,激发学生对父爱的理解,对亲情的体会。于是,学生泛舟记忆的长河,追寻成长岁月里的那些感动的瞬间,将至爱至善的亲情展现了出来。在他们的笔下,我看到了骑在父亲肩头上放风筝的快乐、拐弯处含蓄的父爱、手术前父亲深情地拥抱等真挚而细腻的抒写。

二、巧用信息技术,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写作必须拥有与作文相关的感性表象,包括生活中所积累的材料以及在特定的活动中通过观察所获得的材料。”这就要求学生在作文前必须对生活进行全面而仔细的观察,从而积累写作素材。而现实生活中,学生平时并未做“生活的有心人”。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在信息技术下,我们教研组主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1.制作网页:信息技术下的作文教学。该网页共设置了六个板块:美文鉴赏、教苑天地、学生风采、互动论坛、写作点津、素材图库。

2.建立班级QQ群,让学生上传文章,关注群动态,参与各项活动。

3.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博客,粘贴自己读到的精华作品。

4.学会写博客,每周抽时间欣赏同学的博文,并认真的回复。

5.将积累的素材按类收藏:名言警句、生动事例、文学人物、精美语段、写法点拨、哲理反思等。

三、巧用信息技术,进行作文互动评价

叶圣陶当年对传统作文评改感叹道:“我当过语文教师,改过的学生作文不计其数,得到一个深切体会:徒劳无功。”在信息技术下,如何改变传统作文评价中诸多弊端,实现师生的互动?

首先,我改变以往细读精批的批改方法,采用浏览式大体了解全班习作情况。从是否切题、语句流畅程度、感情渗透等方面做到心中有数。其次,我在初步阅读学生文章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具体写作情况及本次作文要求,制定出评改标准和具体方案。再次,选取习作中的典型案例,借助投影仪展示,根据评改标准和方法,师生参与互动评价。最后,四人一组共同完成小组成员习作的评改任务。每组选出优秀评改,电脑展示,师生共同欣赏点拨。

对于在电脑上的写作,我要求学生写完后将其设为共享文件,每个人随时都可以阅读,都可以跟帖评论。这既可以使每个学生参与互动评价,也可以大大节省时间。巧用信息技术,改过去老师埋头苦批为师生共同批改,这样,批改作文的效率大大提高了。

四、巧用信息技术,传递网络正能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信息,传播正能量,鼓励学生不断矫正自己的行为,努力克服消极情绪,保持健康心理,形成良好的价值取向。

每年九月份的《开学第一课》,其主题总是引人注目,从关注“安全”讲述“中国梦”,到注解“幸福”聚焦“身边之美”。围绕这些立意深刻的主题上好第一课,是我每年作文课的必修内容。通过观看影片,学生树立了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欣赏“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道德楷模”颁奖词。聆听模范们的感人事迹,感悟他们用自己言行诠释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用自己的执着信念、无悔付出,为我们书写出中华民族美德的壮丽画卷。通过观看,学生被深深的感动了,进而反思了自己的言行,树立了正确的价值取向。

第9篇

三到六年级,小学生要写很多种作文,看图作文、编写童话、写小动物、写小物品、写信、写景、写事、写人、写新闻、写报告、写建议书、写请假条、写读后感以及扩写改写等。学生学得应接不暇,这个刚上手,还没捂出点热气,又塞来个新东西;新东西还散着新气儿,又来一个新新东西。“猫头上抓抓,狗头上挠挠”,什么都学,什么都没学出个样,只好“猪头肉,三不精”。

钢琴、手风琴、小提琴、大提琴、琵琶、吉他、笛子、箫,乐器种类繁多,学乐器,没有人说,要从“钢琴”到“箫”,所有乐器通学一遍。篮球、排球、桌球、乒乓球、橄榄球、手球、羽毛球、网球、高尔夫球,球类也多,学打球也没有人说,要从“篮球”到“高尔夫球”,所有的球通学一遍。爱读书,好事;你若想,古代的、现代的、流行的、经典的,还有黄皮肤、白皮肤与黑皮肤作者的书,全不放过,通读一遍,哪有那么傻的人。

作文,真要学那么多、学那么全吗?

一个人再有天赋,也禁不起瞎折腾,姚明如果要从“篮球”打到“排球”、“排球”打到“橄榄球”、“橄榄球”打到“羽毛球”,一轮下来,估计姚明该宣布退役了,想必,那个姚明也没资格宣布退役。琼瑶不会放下自己的爱情小说,去学余秋雨的文化散文;金庸不会放下自己的武侠小说,去学顾城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每个人只要找到自己的“点”,就能成为“最好的自己”。一个人如果浑身上下都是“点”,这些“点”想要同时“开花结果”,那人就不是“人”,是“树”了。

人身上的“花”,大都一朵一朵地开,果,一个一个地“结”。难的是开出第一朵“花”,结出第一个“果”。第一朵“花”开了,“果”结了,第二朵、第三朵,也就容易了。那些大师,既是文学家,又是评论家、哲学家,然而,他们不是一下子成就的,大都是一个一个地成就的。孩子练作文,要从“全面展开”的“全面平庸”里解放出来。姚明、易建联,一看那“海拔”,打篮球的料,“挖”篮球。作文这东西,放眼望去,哪个学生适合写童话,哪个学生适合写诗歌,哪个学生适合写新闻,谁也没那个眼力啊。

孩子学作文,不要在形式上折腾,外在的形式折腾不出什么;要在内在的“核”上折腾。不管练啥“拳”,少林拳也好,武当拳也罢,都得练桩功、掌功,那是“核”,谁都丢不开。

儿童作文的“核”,名叫“故事力”。讲清、讲好自己的故事,那是儿童最基础、最重要的作文能力。故事力,好比练武之人的桩功、掌功;各种文体,好比各路拳术的一招一式。桩功、掌功没练好,招式再漂亮,一上阵马脚尽露,花拳绣腿禁不起人家结结实实的一巴掌。

三年级作文,老老实实地学写故事;四年级五年级,老老实实地学写故事。咬定故事不放松,打好“写故事”的底。桩功、掌功练好了,其他好办。一个会写故事的人,我不担心他不会描写,不会抒情,乃至议论。一个会写故事的人,写封信没什么难的,不清楚格式,好办,拿样本看着写,错不了。一个会写故事的人,写新闻一搜“新闻写作格式”,三下五除二入门了。有了“故事”,写童话,好办了;有了“故事”,看图作文,好办了;有了“故事”,写“人”,好办了;有了“故事”,写“动物”,也好办了……

故事力,作文的童子功。童子功,什么时候练最好、最适宜?当然是“儿童期”。

看到孩子哭了,没有一位年轻的妈妈会说:“孩子乖,妈妈给你读一段马斯洛的人本哲学。”也没有一位妈妈会说:“乖孩子,不哭,妈妈给你读一段朱光潜的《谈美学》。”那样的妈妈不止会把孩子吓住,也会把老公吓住。妈妈对孩子的启蒙教育,不是故事,就是儿歌、童谣,“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扑通扑通扑通跳下水”,那儿歌、那童谣,90%以上具有故事性。

识了字,能读书了,儿童读的第一本书99%是个故事。走进教室,有孩子正读课外书,你借来一翻,99%是讲故事的书。曹文轩、张之路、秦文君、杨红樱、梅子涵、沈石溪,那些炙手可热、深受孩子们喜爱的作家,都是写故事的高手。儿童具有“故事属性”,儿童喜欢故事。你给学生讲道理,他不听。你讲故事,道理藏在故事里,他要听了。不管你讲什么,最能吸引孩子的,大都是有“故事”的那一段。有了故事,孩子便被你抓牢了。

小的时候,没有电视只能听收音机,“故事连播”成了我的最爱。听“故事连播”不够过瘾,又听评书、评弹。儿童天然地具有倾听故事的欲望。现在,电视机取代了收音机,孩子喜欢动画片,每一个吸引孩子的动画片,都是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所有的制片商,不约而同地选择“故事”。

第10篇

这些生拉硬拽的习作,不但不利于同学们作文水平的提高,还会对同学们诚实做人的人品产生不良影响。那么,怎样才能写好课堂作文呢?

一、写琐事

有不少同学喜欢写大的题材,如汶川地震,抗洪救灾,国庆场面,上海世博,国际风云等。对于初中生来说,不是说这些大的题材不能写,而是说它们难以驾驭,很难写深写透。最好的方法是写身边的琐事,即小事。可以说,每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小事不胜枚举:妈妈为我洗衣叠被,爸爸为我买来豆浆油条,爸爸妈妈一起去看望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妈妈坚决制止爸爸抽烟喝酒,我帮妈妈洗碗扫地,我为爸爸揉揉双肩捶捶背,老师上课表扬我或批评了我,我与同学之间发生了矛盾有了隔阂……关注平凡生活中的琐事,再用生动的文字把它们再现出来,是写好课堂作文的一个法宝。

二、写细节

生活的事大多是琐事,要写好它们,就必须关注细节。如朱自清写父亲的“背影”,鲁迅写三味书屋寿镜吾老先生,杨绛女士写老王,都非常注意细节的刻画。所谓细节,就是人物在音容笑貌、为人处世、言谈举止乃至心理外表等方面细小的特点。如张之路《羚羊木雕》中妈妈问“我”羚羊的去处时,“我”与妈妈的对话和神态:“爸爸不是说给我了吗?”我小声地说。“我知道给你了,可是现在它在哪儿?”妈妈的目光紧紧地盯着我。我发现事情不像我想的那么简单。这里的“小声地”表明“我”因怕父母知道“我”自作主张把羚羊木雕送给人后不能预知的后果,“紧紧地盯着”表明妈妈对“我”的追问,也表明事件的严重性。细节描写可以更准确更生动地对人物或事件进行渲染,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三、写普通人,小人物

在我们一生中,接触到的大多是普通人,小人物。我们一生绝大部分时光都在与这些普通人和小人物打交道,因此,普通人和小人物更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正因为如此,平时的作文(包括中高考作文)把普通人和小人物作为主人公来描写和表现,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古今中外许多文学名著都塑造了很多不朽的普通人和小人物的形象。如:雨果《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卡西莫多,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老渔民圣地亚哥,曹雪芹《红楼梦》中的村妇刘姥姥,当代作家冯骥才《俗世奇人》中的刷子李、泥人张,等等。日常生活中,同学们应该多与这类人打交道,熟悉他们的语言,关注他们的生活状态,知道他们为人处世的方法,等等。只有了解了他们才能写得真实生动。

四、写身边人,身边事

平时写作中,最容易上手的人和事,是身边人和身边事,因为这些人和事同学们最为熟悉,最有感受,最有发言权。每天活跃在我们身边的人有:父母、老师、同学、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以及各种熟识的和不熟识的人。每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也有许多:父母的细心照顾,老师的不倦教诲,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疼爱,熟识的和不熟识的人之间的交往,这些人自己身上发生的故事,“我”与他们之间发生的故事,等等。这些人各自的性格、外貌、行动、心理、神态等又各有千秋。只要我们善于开动脑筋,无论是写人还是写事,都有写不尽的素材。为了积累更多的素材,同学们平时应多接触社会,多与他人沟通交流,善于从他人身上发现闪光点,为我所用。

五、写家庭生活,学习生活

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离不开学校,所以写家庭生活和学习生活,是最上手的题材。家庭生活包括:发生在父母身上的故事,“我”与父母之间发生的故事,“我”与爷爷奶奶等长辈之间(包括亲戚)发生的故事,以及“我”在家庭生活中的表现和感受等。学习生活包括:师生之间发生的故事,“我”与同学和老师之间发生的故事,“我”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曲折,以及成长和感受等。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后半部分,就是写他小时候学习生活的故事,《藤野先生》是写他成年到日本留学时学习生活的故事;魏巍的《我的老师》也是写作者少年时代与老师之间发生的故事;而巴金的小说《家》,全篇都是以家为背景写成的名作。由于家庭生活和学习生活,同学们几乎每天都要经历,不少同学反而容易忽视,这一点应引起同学们的高度关注。

六、关注自然和社会(尤其是自己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是人类的母亲,关注自然,就是关注人类自己。自然界的日月山川、花开花落、春去秋来、风云雨雪,等等,都是自然。可以说没有一个人不喜欢大自然,不热爱大自然。每到节假日,人们都喜欢去踏青郊外,游山玩水。对于同学们来说,经常到户外或乡下走走,适当地游览一些山川名胜,不但可以开阔视野,愉悦性情,还能积累丰富的“自然资源”作为写作的素材,特别写游记和写景抒情散文,就不能离开自然。余秋雨《文化苦旅》中的许多优秀篇章,都是游记。此外,在游览自然的同时,还能感受到不同的风土人情,遇到各种不同的游人,这就是社会资源的积累了。有了这两种资源的积累,无论写何种体裁的作文,题材都会信手拈来。

七、多看作文刊物和经典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除了以上介绍的方法外,还应该多看作文报刊和阅读经典,学习揣摩他人的写作技巧,包括文章的语言风格,谋篇构思,刻画人物的方法,叙事的方法,以及主题的表现,等。有些同学们也喜欢看这些书,而且看的还不少,但只注重情节的过瘾,很少去细心揣摩作者写人叙事的方法,缺乏对人物语言的欣赏,忽视文章的结构,更甭说有写作方面的收获了,这些都是不可取的。另外,阅读是一个人终身的事,同学们应树立终身阅读的习惯。

第11篇

我们读武侠小说,知道金庸《天龙八部》里的“南慕容北乔峰”;学画画,知道“南张北齐”;如果是习武,更加清楚“南拳北腿”。写文章同样如此,对历史文化散文感兴趣的朋友,我相信他也知道“南秋雨、北充闾”。

“充闾”,王充闾先生也。王先生是中国当代散文大家,曾官至辽宁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年轻时曾做过老师、记者,可以说,这些丰富的阅历和独特的经历,都为其历史散文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充足的养分。

近期,王充闾出版了一本新書:《国粹:人文传承书》。看到书名,相信充闾先生的很多老读者都会竖起大拇指。当然,有些读者也会大摇其头———什么人这么自信,自称是“人文传承书”,不读来验证怕是说不过去的。这一读不要紧,只会“越陷越深”,怎一个酣畅淋漓了得。

正如作者所说,历史文化传统是一座精神富矿。读人通心,与古代的传统对接,与古人的心灵撞击,就能传承一颗永远的中国心。

也难怪作者有这样的野心。作者认为,读历史,主要是读人,而读人重在通心。读史通心,才可望消除精神障蔽与时空界隔,进入历史传统深处,直抵古人心源,进行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如作者读“”的视角可谓别出新意。在曾公家书、传记、诗文被炒得热火朝天的时候,作者认为“这位曾公似乎并不像某些人说的那样可亲,倒是十足的可怜”。他是一个“终身置身炼狱、心灵备受煎熬、历经无边苦痛的可怜虫”。所谓“功名两个字,用破一生心”。他自从背负上从儒家那里承袭下来的立功扬名的沉重包袱后,便坠入一张密密实实、巨细无遗的罗网,他既是道德观念的“人质”,本身也是矛盾、悖论的化身……这无疑是对那些盲目崇拜的人的一声棒喝。

同时,作者又说,在读人、通心过程中,不仅仅限定在作为客体对象的历史人物身上,也可用于对作史作文者进行体察,注意研索其心迹,探其隐衷,察其原委。作者写李白,“他的不朽,不仅由于他是一位享有世界声誉的潇洒绝尘的诗仙,而且,还因为他是一个体现着人类生命的庄严性、充满悲剧色彩的强者”。作者将我们对于李白的热爱、膜拜,归结于“千古文人心”,因为解读李白人生和作品的典型意义,在于他的心路历程以及其际遇所带来的苦乐酸甜,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几千年来中国文人的心态。

历史是宏观的,也是微观的。作者读史,也很关注个体心灵世界,重视瞬间、感性、边缘及其意义的开掘。比如书中写“女杰”,将我国古代与花木兰齐名的女英雄———明末驰骋南北、战功卓著的秦良玉的形象描写得异常丰满传神,这与作者善抓细节、善于捕捉心理瞬间是分不开的。虽然那是几百年前的历史,但是因为这些细节历史显得更加厚重,也更让人尊重。

作者:岸晓风

第12篇

一、静读,进入学习角色

语文教学中,读是有效的学习方式。很多教师在课堂上会开展多种形式的读,如小组比赛读,比的就是哪个小组声音最大。余秋雨曾经说过:“阅读是个人的事,字字句句都要由自己的心灵去默默感应,很多重要的感受无法诉诸言表。”这句话说明有时阅读“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课堂上教师要多安排学生默读,让学生一边读,一边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文章传递的情感。

苏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社戏》一课,文中人物的年龄和学生相仿,学生与文中主人公有着相似的志趣与心理,如果教师安排学生默读感悟,学生可以把自己也融入到文本描写中,随着作者的描写徜徉在朦胧夜色中,偷豆的情节更会让学生流连不已。文中几个小伙伴的淳朴、善良无需教师分析讲解,学生在静读中完全可以感受得到。“双喜”的无私更会打动学生的心,情感教育在静读中也得以实现。

静读,是阅读的一种形式,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安排静读时间,做好静读指导,如指导学生勾画、批注等,让学生在静读中有更多的收获。

二、静思,品味课文内涵

静思是课堂的核心,静思的过程是学生汲取、消化知识的过程。学生进行想象和联想,发散思维,静思文章的主题,升华认识。笔者在听课的时候经常遇到“赶时间”的教师,他们提出问题后,留给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很短,急不可耐地把答案展示出来,然后赶下一个问题,学生的思维跟不上教师安排的课堂环节,没有时间品味语言文字。这样的课堂虽然比较完整,却没有效果。让学生感悟文章透出的思想,应以“静思”为前提。尤其是一些写景的文章,更需要让学生静思、品味。

教师在教学苏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多彩的四季”时,要让学生在静思中体会春的盎然、夏的热情、冬的响晴以及三峡山水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色。《春》一课中有很多经典描写,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等,教师要让学生在静思中体会,只有让学生静思、品味,才能使学生真切感受春天小草萌发的情态。该文拟人手法和叠词的运用,需要学生细品、内化。

静思,是加深理解的过程。只要学生在思考中有突破,并且通过解疑、释疑不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就是有效思考。

三、静听,调动学生思维

学生除了静读、静思,还需要教师的点拨,教师在讲授时,学生需要静听。教师要营造良好的“听”的氛围,引导学生步人文本的字里行间,与作者的心灵进行对话。

语文教学就是要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但是大多数学生“听力”较差,捕捉信息的能力不够,不能有效总结所听的内容。语文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听力”训练,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从教师的语气、语调中体会文章感情。每一节课,教师在讲解重点时都要组织学生认真听记。教师还要抽出时间,读课外的内容给学生听,可以是片段,也可以是整篇,学生听后要有总结感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类文阅读,通过一组文章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静听,也是语文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安静的课堂中只要学生的思维在动,就是高效课堂。

四、静写,提高表达能力

目前语文课堂的写作训练大多集中在作文课上。教师应该把写的环节安排在每一节课中。静写,有利于学生理清思路,拓展延伸,训练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学生刚开始进行写作训练时,会有畏难情绪,教师在训练时可以从仿写句子开始,仿写句子是语言训练的有效方式。《春》一文有大量的比喻、拟人的句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仿写。如让学生研读文章最后三段:“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春天像小姑娘……春天像健壮的青年……”并引导学生运用比喻和拟人相结合的方法仿写。仿写是为了创新,在仿写中,教师应要求学生有所创新,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静写,最好有时间限制,有时间限制可以快速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集中精力学习。限时训练还可以增强学生考试时的应变能力,提高答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