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8:24: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空城计课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 要]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京剧艺术活动时,要做有心人,多动脑,多用心,合理地使用电教手段,不断激发幼儿的兴趣,培养愉快的情绪,并以此为动力丰富幼儿的经验,提高他们的技能,鼓励他们创造性地表现事物。这是一个层层相扣,紧密联系的整体,教师只要能发挥好这个整体的力量,就一定会提高幼儿参与京剧艺术活动的效率。
[关键词]京剧艺术;电教手段 ;有机结合一、化虚为实,激发幼儿对京剧艺术的浓厚兴趣
有人认为京剧艺术对幼儿而言显得有些高深莫测,他们年龄小,不懂事,不会欣赏高深的京剧。其实,幼儿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天模仿,特别是对于有趣的故事、独特的旋律、别致的动作、鲜艳的色彩的喜爱都是不一般的。而且,幼儿的认识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直接影响,他们总是积极主动地探索和认识他们感到好奇和有需求的事物。教师要使他们从小就对京剧艺术活动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持久的兴趣,激发起他们对京剧艺术的探索精神,就必须从现在起把握好幼儿的心理特点,帮助他们用一种积极情绪去参与京剧艺术活动。因此,教师要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巧妙运用电教手段,采取正确的策略,恰到好处地发挥录音机的播放功能、视频转换仪的放大缩小功能、录像机的写实功能以及多媒体课件的可灵活设计功能等,化虚为实、激发幼儿兴趣,培养幼儿的积极情绪,带领他们走进京剧艺术活动的殿堂,使他们获得的京剧体验深刻而具体。
例如,一位教师在引导幼儿欣赏京剧片段《空城计》时,便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制作了操作性很强的多媒体课件。先用幼儿喜欢的动画片形式帮助他们理解了《空城计》的故事内容;再带领他们欣赏京剧《空城计》片段;然后,用点接图片的方式,将动画片与京剧片段中的内容相对应,使幼儿不仅很容易就看懂了京剧片段,而且体验了京剧艺术活动的乐趣。
二、由远而近,营造体验京剧艺术的宽松环境
京剧对3~6岁幼儿来说是非常陌生的。京剧作为一门综合的戏曲艺术,它与幼儿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再加上笔者的家乡-泰州,是京剧大师——梅兰芳的故乡,特有的人文环境所营造的京剧氛围,又成为最可利用的教育资源。笔者把从梅兰芳史料陈列馆、民间京剧团拍回来的相关照片悬挂和布置在校园内;把拍回的京剧票友表演的录像和收集的京剧影像资料,在适当时间里播放给幼儿欣赏;并利用晨间活动时间,通过播音器,播放朗朗上口的京歌或幼儿熟悉的京剧选段给他们听……巧妙利用多种电教手段在园内一切地方创设赏心悦目的宽松的京剧环境,通过具体、直观、可感的美的环境,使幼儿在由远而近地直接感知事物的过程中,对京剧艺术有了更感性的认识。
三、积少成多,丰富幼儿对京剧艺术的认识
幼儿接受能力强,更要深入观察、丰富感知,不断积累知识经验和技能经验,才能使他们对京剧艺术内容的了解和模仿更广泛生动、形象逼真。因此,教师不仅要在日常生活中,处处注意引导幼儿去主动观察,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地使用电教手段,将远离他们的事物拉到孩子们的眼前,让他们观察得更多、更广、更细、更真实。例如,笔者在班上开辟了京剧角,用数码相机把幼儿每次参与京剧活动的情况拍下,制成照片,让幼儿在回忆的基础上,把照片归类和排序。幼儿通过不断地积累和操作,使自己对京剧艺术的认识得到巩固和加深。
四、从简到繁,提高幼儿对京剧艺术的创造力
京剧艺术活动本身就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活动,而“创新意识又必须从娃娃抓起”。这就要求教师要在京剧艺术活动中,巧妙使用各种电教手段,努力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如笔者在引导幼儿欣赏设计京剧脸谱时,就从网上收集了大量的脸谱资料,供他们点击欣赏;并设计多媒体课件,灵活地引导幼儿感受京剧脸谱的对称美,色彩美;最后,鼓励他们根据所学的技能,创造性地设计出不同的京剧脸谱,并通过视频转换仪或幻灯机等电教设施展示自己的设计,从而使他们真切得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又如,幼儿通过电视、录像观看京剧演员的表演,直接感受到京剧的虚拟性,在后来的“京剧小剧场中”他们便用纸棍当马骑,用布绳当马鞭,用本子当扇子……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进一步发挥。
关键词:多媒体;语文教学;思考
随着科技的发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得以成为现实。因为通过文本、音响、图片、影视、动画等,多媒体的“声光电”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就能真正实现新课程的目标,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初中语文创新多媒体教学
1、运用多媒体激发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愉快而和谐的教学气氛中,学生心情舒畅,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接受信息处、理信息迅速而敏锐,让他们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敢于发表不同见解,进行创造性学习。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可以创设情境,充分调动情感因素,为学生创设一个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在课前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让学生在欣赏歌曲美丽旋律、动人画面的同时,寻找春天的足迹、春天的画面,感受春天的气息,可以为学习《春》打下一个良好的情感基础。学生很容易投入到诗的意境中去,整个精神力量都受到了激发。
2、运用多媒体释疑解难.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突出重点,释疑解难 运用多媒体将初中语文课文中抽象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化难为易,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识,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改变了以教师分析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静止平面的教学方式,使平常的教学跳出时空的界限,学生迅速进入动态的教学环境,从而学得生动活泼,学得兴趣盎然,同时,课文的重难点也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地化解了。
3、运用多媒体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初中语文课是语文信息的变换过程。语文教学要提高质量,就要高速、大容量地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从而发展智力、形成能力。巧用多媒体技术,整合资源,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如教学名著《空城计》,可以把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空城计的部分剪辑下来,应用到教学中。既能丰富教学资源,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又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指明了方向,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了学生语文难学的思想负担。
4、运用多媒体提高创新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如果教师能利用多媒体的特殊演示功能,创设富有变化的、能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学习情景,启迪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思维的灵感。如《皇帝的新装》一课,通过多媒体,为皇帝设计服装,打开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教师抓住两个骗子是怎样给皇帝设计新装这一契机,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掌握课文大意。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发挥,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
5、运用多媒体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功感.可以鼓励学生,对学习评价具有激励性 在课堂教学中,多多鼓励学生能够给学生带来成功感,给知识的学习带来趣味感,给学校生活带来意义感。教师的激励、引导会逐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功感。
二、运用多媒体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1、借助多媒体导新课。一是在新课开启时播放与课文内容及情感相应的情景故事,能很好地拨动起学生心灵的情弦,把学生导入课文的特定情境中。二是由于听觉形象和美感之间是构成直接的情感呼应关系,所以听觉往往可以直接地唤起美感。教师用录音播放语言标准且的感情的课文朗读,让学生边看边听,当学生的情弦被拨动起来后,对课文具体而真切的美感体验就油然而生了。三是借助音乐伴奏进行感情朗读,能使学生沉浸在喜怒哀乐的情境之中,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四是一些与课文配套的图片信息使学生能愉快地进入课文的特定氛围,并使之见其形、闻其声,如临其境,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印象。如在上九年级语文课文《范进中举》时,让学生通过比较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图片,感受文中传达出的浓浓的讽刺意味。
2、利用多媒体透析教材文本。一是在文言文教学中,常涉及古地理等文化常识,学生对此较陌生,给理解课文造成了障碍。如果能配合地形示意图等幻灯,加上教师的导语,那就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化难为易了。初中教材中的游记,多是内容复杂,所写景点多而广,学生难于了然于胸。借助游踪图投影辅助教学.可以解决这一难题。二是在讲读课文时,利用画面投影,不仅可引起学习兴趣,而且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知及总体把握。特别是语文段落分析时,关于重点字词的分析,可以用图片提示或着重提示,起到帮助学生总体把握课文内容的良好效果。三是投影教学可节省繁复的板书时间,增大课堂教学信息量,使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教学效率。特别是讲授文言文,需要板书的内容多,使用投影板书增加教学信息量及省时的作用就更明显。另外,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设计不同形式的一些训练题相继投影出来,让学生据课文解答,这样,训练的效率就高了。四是教师在课前预先设计好课文分析的板书,然后制作成幻灯片或投影片,使板书内容按讲析程序逐一展现出来。
3、巧用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应适当地留有“空白”,让学生在“空白”中开始,让学生在“空白”中想象,让学生在“空白”中无限延伸。一是在“空白”的时间里,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调动学生自己去寻找、去探究、去发现。二是:一些好的导语、结束语,往往学生听了很感动,但是过了就忘记。利用多媒体,可以把一些好的美的结束语和同学分享,加深学生印象。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的角色将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是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那么,怎样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享受学习的快乐呢?这就要求在课堂上要把握好教师的导。
1、注意课堂中问题的设计
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有一个符合逻辑的“序”──由已知到未知,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即由认识的低层次向认识的高层次过渡和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难简适度,既要保证优生在课堂上不会因为太简单而没有学习兴趣,又要保证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会因为太难而茫然失措。所以课堂提问必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认知的新高度,最终才能达到“跳起来摘桃子”的理想境界。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最后一句话“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这个句子所表达的意思比较隐晦,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其深刻含义,可依序设计如下提问:①小女孩曾经幸福吗?为什么幸福呢?②她跟着奶奶走向新年的幸福中,这个幸福指的什么?③这两个幸福的意义相同吗?第一个问题学生通过读课文可以知道,小女孩曾经是幸福的,因为奶奶活着的时候非常疼爱她。从课文中还可以看出,小女孩是在幻想、幸福与欢乐中死去的,所以她感到很幸福。第二个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小女孩跟着奶奶到了另一个世界,她没有了生命,没有了思想,所以也没有了痛苦。第三个问题就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小女孩在有人疼爱的时候是幸福的,但当疼爱她的人死去后,她生活在贫富差别悬殊的资本主义社会,过着没有温暖,没有幸福的生活。在大年夜这个本应得到欢乐和幸福的日子里悲惨地死去,这就使幻想与现实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加深了人们对小女孩的同情。
再如《穷人》的第二段中有一句话:“没什么可抱怨的。”老师先问:“‘抱怨’是什么意思?”帮助学生弄清词义后,进一步设问:“桑娜为什么会感到没什么可抱怨呢?”这一问题开始触及实质,但还可以在课文中找出原句回答,体现不出学生思维的过程。于是再问:“桑娜如此辛苦;而得到的仅仅是‘孩子们都还健康’,她可以抱怨些什么?现在为什么不抱怨?这又说明了什么?”这样,问题层层拓展,步步深入,由现象到本质,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总之,教师设计课堂提问时,应该做到心中有学生,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规律、心理发展规律以及语文课堂教学规律,而要坚决反对为图课堂热闹一问到底的形式主义的所谓“启发式”。只有这样,才能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提高独立思考、自能读书的能力。
2、注意情境的创设
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是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探究,设问激疑引发学生思维,交流互动促进学生发展,让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教师在创设情景时,不仅要注重课本的知识,还要注意联系课本以外的知识。如《田忌赛马》一课,教师在让学生复述课文、比较田忌两次赛马的异同后,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你们认为齐威王、田忌、孙膑各是什么样的人?这时学生的思维像打开的闸门一样。有的认为齐威王是个骄傲的人,从课文中”洋洋自得”、“轻蔑”等词语中看出;有人马上反驳,说他从课外书中得知,齐威王是个善于纳谏的人。关于孙膑足智多谋的故事更多了,《围魏救赵》、《苦肉计》、《空城计》……特别是有人提出,孙膑教田忌赛马的计谋是他能胜齐威王的好办法,除此之外,别无他计。同学们在和谐民主的气氛中,巩固了课本知识,开阔了视野,学到了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广泛阅读的良好习惯。
另外,在创设情境时,还要多联系生活实际,如《匆匆》一课,我在学习完课文之后,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你每天是怎样过的?你觉得你的生活充实吗?学生们陷入了沉思,有的学生想了一会儿说:“我学了这篇课文才觉得我的很多日子都白白地浪费了。我每天玩的时间比做事的时间多。”有的学生说“有时候我觉得时间过得太慢,现在想想,就是因为我的生活太空虚。”通过学生们自己的感受,他们认识到了时间的宝贵,从而要好好珍惜时间,不虚度光阴。
3、合理利用课件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在社会生活中逐渐普及,并且逐渐走进课堂,成为教师们教学的一种辅助工具。确实,电脑课件对加深学生的理解,开拓学生的视野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电脑课件都能够发挥它的作用,而要看教师在运用课件时是否得当,是否必要。如《詹天佑》这篇课文,利用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詹天佑在修筑居庸关和八达岭两条隧道时使用的不同方法,就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学生们很容易明白为什么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凿隧道。如果不借助课件,学生凭空想象,很难想象出这两种不同的凿井法用在这两个地方有什么区别。再者,在设计课件的时候要注意内容不要太多,在整个教学中的比例不能过大,以利于课件在教学中的合理利用。
当然,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方法很多。总而言之,语文课堂教学要变“灌”为“导”,也就是“导趣、导疑、导思、导创”,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使其能在积极的参与中得到主动、全面的发展。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导”的作用最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学习的方法,但如果没有第一个“教”,也无从谈“不教”。巧妙的“导”的设计是指引学生自读自悟地最佳途径,正确、科学的使用教师的“导”,不仅不违背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推动力。教师“导”的艺术,将是我们要致力研究的问题,愿每一位教育同仁能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艺术与学习方式。
【关键词】教育技术;语文素养
新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包括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1]。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教育技术,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优化教学过程。因为教育技术的多媒体技术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积极向上的心理态势,所以这个对学生个体的发挥、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有着事半功倍之效。因此,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是现代教学的要求。下面我就以初中语文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利用教育技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把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把多媒体引入了课堂,它像一个百变的精灵,融图片、动画、计算机、音响、录像、实物投影为一体,灵活、便捷、形象、直观的优势特别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尝试着把“听、说、读、写”的教学巧妙地和多媒体结合在一起,可使学生印象中枯燥、乏味的语文学习变得生动、鲜活起来[2]。
一、利用教育技术提高资源的丰富性,拓宽学生语文阅读的知识面。
语文学习需要一个广阔和天地,不能仅局限于课本和课堂,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在学习《空城计》的时候,可以预先让学生在网络上广泛涉猎有关课文的小资料,在讲课过程中还可以放映该文改编过的的影视,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在教学古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时,教师可在多媒体教室里,先打开备课时准备的素材,找到与这首诗风格相近的送别诗,然后公布一些相关的古诗词网站,引导学生去查阅相关的内容。这样,一节课下来,教学容量必然大大提高。课后还可以让学生回家在网上找,在电脑上设置自己的古诗卡,最大可能丰富了学生阅读的知识面。
二、利用教育技术的工具性,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
教育技术是一个很好的工具,所谓“鼠标一点寰宇游,上下纵横几千年。”它所具有的无与伦比的可查阅功能,它的这个特点,可以很好地用来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3]。它能使语文教学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中,使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能够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使语文教学能够校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使封闭的语文教学变为开放的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在学习《春》时,先让学生在网上找出描写一年四季景物的有关资料,然后让学生对比阅读,看作者是如何描绘四季美景的,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再由学生分类整理归纳积累,这样一来内容就非常丰富多彩了……,虽然都是网上的资料,但学生所获得的信息量和知识结构,却不是老师三言两语所能说得清楚的,可见,现代教育技术确实拓宽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
三、利用教育技术的交互性进行课外辅导,加强学生课后阅读。
可以把语文教学的内容以网页的形式呈现在校园网上,条件允许也可以建立相应的语文辅导网站。建设这类网点最大的学习意义在于可以帮助学生随时随地地学习,如果学生当堂没有学好,课后可以自己登陆网站找到相应的模块来学习,教师不必要浪费时间个别辅导。教师只要把自己的授课课件或是讲课录像上传到网站上,学生就可以通过互联网访问网站找到需要的教学内容,反复来观摩学习,也可以把重点挑出来看,这样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双赢的,教师不用再消耗精力解决个别学生某个内容没学好的问题,学生也没必要为一节中没弄明白的内容而担心影响以后的学习。同时,教学网站的建立,教师还可以把与之相关的众多的教学资料、包括试题、背景知识等不能在课堂上很好使用的有益教辅材料放到网站上供学生选择学习,促使学生更好更深入更有兴趣的学习,有效地利用网络传播学习内容,对学生来说不无裨益。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因材施教,丰富了学习内容。
为适应不同程度的学生的发展,运用教育技术,进行分层次,因人而异地设计习题内容[4],以便更好地检验教学效果,增加反馈信息。在基础知识的教学设计中,如:字词拼音的读写,词语搭配练习,选词造句练习,补充或改写句子练习等等,有效地利用教育技术往往可以把教学内容细化,使学生通过“练习”的形式更容易掌握知识。另外,利用现有教学软件,根据教学需要制作出实用的课件来再现课文中的情境,能改变文字枯燥的呈现形式,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唤起他们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主动去“读”课文。这是教育技术所带来的直观而生动的效果。例如,在学习《济南的冬天》一文时,大部分学生没有去过济南,而对于一些南方的学生来说,从来没有见过雪,虽然课文中已有介绍,但是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而通过播放课件,将美妙绝伦、风景如画的“冬天济南”展现在学生们面前,图文并茂,激活他们的感官,他们对课文内容就有了更深的理解。当学生听着配乐朗读时,脑海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幅画面,情感自然被激发,他们在语言与思维的碰撞中,想象着美景、品读着课文优美的语言,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也就油然而生[5],课文教学内容也就水到渠成地圆满解决了。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已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势。将教育技术恰当地运用在语文教学中,能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更直观,更具有感染力;同时,也丰富了语文课堂的内容,拓宽了学生视野和知识面,它是语文教学的得力助手,只要充分合理地发挥它的优势,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2011年).
[2] 何克抗 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7(3,4).
[3] 于漪 于漪文集[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关键词:经典国学 高中政治 教学实践 课堂教学
在高中政治课的哲学教学实践中,我发现采用喜闻乐道的国学经典三国故事作为教学素材,灵活运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体会有以下几点:
一、 风趣幽默 引人入胜
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现在一些学生对政治课有一种逆反心理,缺乏热情,通常的政治课堂是“老师滔滔讲,学生默默听”。要上好政治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课程导入,可以创设出热烈而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心态,发掘出学生自主学习潜力。所以教师需要研究讲课技巧,可以用形象、生动、富有哲理、情趣的语言来“粘”住学生。三国故事本身并无多少幽默之处,但后人对三国的认识形式多样,我们可以借助一些经典的有趣的表达方式,将三国中的人物呈现给同学们,既可以激发他们对政治课堂的兴趣,又启发他们的创造性。三国故事,人物各异,情节跌宕,引人入胜,更为课堂增添了一份吸引力。如:有一段顺口溜这样描写“皇叔是仁德的;爱民是如子的;特长是会哭的;眼泪是充足的。孔明是伟大的;治国是有方的;用兵是如神的;放火是专长的。 曹操是奸诈的;性格是多疑的;手段是毒辣的;下手是无情的。孙权是中庸的;父业是继承的;胡子是紫色的;眼珠是进口的。 周朗是俊美的…… ”材料风趣的概括了三国中主要人物的特点,同学们在非常轻松诙谐的氛围中明白了教材中的道理:矛盾是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二、博大精深 用之不尽
《三国演义》是一部包涵“人生训、处世方、成功法、用人术、战略论”的“百科全书”。具有博大而深厚的思想内涵,塑造了很多传奇故事与形象,对于哲学课堂而言,是一个难得的教学素材,许许多多的哲学道理在这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中得以体现,引人深思。如:“隆中对”,诸葛亮未出茅庐即知天下三分,不是靠先知先觉,而是依靠“从实际出发”;“望梅止渴”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f明“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体现了“矛盾的相互转化”;“借东风”体现了“抓住机遇,注重外因”;“杨修知退兵”体现了“现象与本质”;“失街亭”中街亭虽是不起眼的小地方,但却是出祁山整个战局中的重点和关键,诸葛亮错用马谡,大意失街亭,导致全线被动,被迫冒险上演空城计,才避免全面溃败的结局。这充分说明正确区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抓重点和关键的重要性……如此充满智慧光芒的一部作品,我们应珍惜它的课堂价值,将其作为提高政治课教学艺术和效果的持久动力。
三、分享故事 学会做人
在课堂上,每当讲到一些三国故事,同学们都听得津津有味,有了解故事情节的同学甚至自告奋勇给其他的同学讲述,主动参与,时光一下倒流到1700年前,老师、学生都陶醉在三国故事中,整个课堂围绕着同学们感兴趣的话题渐入佳境……《三国演义》内容丰富、底蕴深厚,他不仅讲述历史,展现古代人物的聪明才智,同时他启迪人们的思想,教人忠、义、做人。使学生在分享故事的的同时,无形中学会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如:在讲到《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处,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义利之辨”,请学生发表见解,一位同学用关羽的故事和吕布的一生进行对比,最后分析得出结论:吕布惟利是图,关羽重情重义,小人取利,君子取义。故事应用生动且很有说服力,同学们也从故事中真正理解了如何取舍,相信在现实生活中也会作出正确选择。三国故事,不仅老师可以作为教学素材,很多同学也都读过,可以引导学生引用,培养表达能力,分析能力,也更容易引起共鸣。
四、因势利导 回归家园
三国走进政治课堂的意义远不只这些,易中天在央视《百家讲坛》节目主讲了“汉代风云人物”系列讲座。他的品三国,赢得了广大听众的喜欢。大家喜欢他,除了因为语言通俗,见解独到之外,最根本的是传统文化本身的魅力。人们对传统文化有一种向往,那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易中天的讲解,从政治课教学角度反思,是在补课。中学生所面临的信息纷繁多样,但他们内心深处也有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渴望。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去满足学生们的内心需求,为什么不顺势去引导,使其在得到知识滋养的同时,弘扬和培育我们的民族精神。我想这才是我们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五、而教师要想应用好这一宝贵财富也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不断的充实自我。政治教师不仅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涵养。人文涵养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只有教师有了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三观,才能在专业基础知识之上会灵活运用优秀的传统文化,给学生以正确引导。读书是最好的充电方式之一,静到极处的阅读,也是思绪万千翻腾之际、心声萌动之时,天籁之声,生命之曲,只有在专心于阅读之中,才闻听得真真切切。只有在持之以恒的专心阅读中,才能不断提高教师文化素养。同时要提高人生修养,培养高雅的文化情趣也要读书。读书不仅要读与三国故事有关的书,应博览群书,增加知识储备量。读书避免走马观花、浅尝辄止。
2、应用方式要不断创新。可以教师讲述的方式,可以学生共同讨论的方式,有条件的可以制作成课件,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投影、电视、电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以简洁、形象、直观的特点给政治课的教学注入了新的生命力。通过形象、生动的描述,跨越时空的深沉思考,能大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在关于三国故事的资料也非常丰富,《三国演义》的电影、电视、易中天的品三国、其他学者对它的评价等等。
3、主次分明,不能喧宾夺主。三国素材丰富多彩,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但各种材料应为政治课堂服务,不能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忘了真正该学的知识。故事是辅,更为重要的是要总结出故事中体现的哲学道理,不能本末倒置。
关键词:教材 案例 本科教学 组织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当今世界进入了信息化时代,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开始运用多媒体等资源来为学生授课,教材的地位遭到质疑。但从中国的大学教育实践来看,本科教学不能完全脱离教材,不依托教材而采取的教学方式容易产生部分学生开小差或很难与教师的思路同步等问题。自然,由于专业及课程的不断变革,一些课程也存在暂时缺乏直接配套的教材或者教材不一定完全适合学生和课堂的情况。在《组织社会工作》的教学过程中,面对缺乏直接配套的教材且学生无相关基础的情况,笔者依托相关教材重点讲授若干案例,并引导学生积极讨论,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对当前教材利用的一些初步分析
对于当前大学的教材利用,有论者指出,虽然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教材的供应量大为增强,但一知名高校每年领用教材的教师和选购教材的学生和用书量呈持续减少趋势,这直接体现为教材的价格在不断上涨而总码洋却持续下滑。据《中国教育报》的报道,社会上甚至出现了“扔掉教材”的声音。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结合教材展开了讲座式的教学实验。同时也有一些教师往往使用自己的课件,课程进度并不依赖教材。甚至一些教师干脆就不指定教材,课堂上学生完全跟着其课件走。
在笔者看来,从理论的角度而言,本科教学不应该脱离教材。本科生阶段所讲授的知识基本上还是基础知识,更新、修改的余地并不大。虽然当前由于种种原因教材质量参差不齐,但一些知名出版社出版的教材的编纂者往往都是具有多年经验的专家,不能认为一线教师要比这些教材编纂者考虑得更全面。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也是借助良莠不齐的网络资源来制作课件,其质量不一定能够得到保障。
从实践的角度来看,教材往往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而课件或数字教学资源可以随时更新,但在教学过程中也会有不少问题。对于全部依赖多媒体的教学而言,如果教师的幻灯片背景调整的不是很合理,容易出现坐在角落的学生不一定能看清楚或者容易出现视觉疲劳现象,这直接会导致课堂上学生开小差或很难与教师的思路同步的问题。有论者指出,虽然数字教学资源的使用过程中,有部分学生却利用电脑在进行娱乐。笔者前几年在观摩北京一所知名师范类院校的本科课堂时也发现,曾经有学生以记笔记为名,带着电脑在课堂上进行娱乐。由于现阶段中国的本科教学过程中要达到教师能够掌握台下使用电脑的学生的动态成本比较高,技术上也比较困难,因此课堂纪律就不易控制。特别是考虑到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兴趣不高的情况,要在课堂上要求学生通过电脑自主学习往往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当前方兴未艾的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也存在着接受效果不甚理想的问题。
自然,由于专业或课程的快速发展以及大学教师编纂教材的兴趣下降,一些课程也存在暂时缺乏直接配套的教材或者教材不一定完全适合学生和课堂的情况。对于这种情况,笔者认为需要结合学生和课程的不同情况,在诸多教材中选择较为合适的一种,并配以适当的教学方法。下面就以《组织社会工作》的教学来尝试说明。 二、对学生和教材情况的具体分析
笔者自2013年春天起,开始承担《组织社会工作》课程理论部分的教学。(需要说明的是,在笔者所在的单位,该课程分为两部分,笔者负责理论部分的教学,另外有一名老师负责实验教学部分。为论述方便计,题目中以《组织社会工作》课程的教学概之。)该课程为内蒙古工业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学生(除特殊情况外,下面以“授课对象”称之)的必修课,时间为大三的下学期。当前《组织社会工作》的理论部分并没有直接对应的教材,主要还是使用组织社会学方面的教材。但组织社会学自身发展历程尚短,知识体系不够完善,这就给学生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以前的教学采用于显洋的《组织社会学》(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以下简称“于书”)这本教材。自然,还有部分学校使用周雪光的《组织社会学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以下简称“周书”)。但“周书”涉及到经济学、管理学诸多学科,不少基础一般的授课对象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相关内容,因此笔者选择“于书”作为教学的主要依托教材,鼓励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阅读“周书”。
在主要依托教材选定之后,笔者对该课的教学进行了新的尝试。每一章结合一到两个案例深入分析,并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对组织社会学知识有大致的了解,同时了解一定的管理学、经济学知识,从理论层面去努力把握组织的运行及其规律,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社会工作的实践运用或参照这些理论。 三、具体的《组织社会工作》教学实践
在三个轮次(各14周,每周2节)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主要在相关的教材内容基础上选择了若干案例进行讲授,引导学生思考及分析。并申请了相关邮箱,提供了一些相关资料以及笔者对一些授课对象课下提出的问题的解答。
1.《绪论》部分。在《组织的概念及其运行》一章的讲授中,用美国挑战号航天飞机失事、前联邦德国青年驾驶小型飞机飞抵前苏联红场来引入掌握组织运行规律的重要性。在《组织社会学的理论发展》一章的讲授中,以《摩登时代》视频片段和谷歌公司的员工待遇为例,组织学生讨论科学管理理论和关于员工工作源动力的X、Y理论假设在企业中的应用。在《组织分类及研究方法》一章的讲授中,组织学生讨论社工组织在不同的分类体系中从属于哪些组织,并以霍桑实验为例讨论不同研究模型的优点及其局限。
2.《组织系统的要素分析》部分。在《组织目标》一章的讲授中,从浪莎袜业等一系列浙江企业进军光伏产业遭遇困境说明企业目标以利润为导向可能遇到的风险,在此基础上结合SWOT分析谈企业定位及愿景问题。在《组织结构与设计》一章的讲授中,结合动画片《三个和尚》谈夫妻店、家族企业与股份公司的效率对比问题。在《组织群体及相互关系》一章的讲授中,结合王安石变法中朝廷官员的 “君子”与“小人”之分讨论组织中非正式群体之间的关系,并利用《洛城机密》中警察局内的互相包庇的视频片断引导学生思考组织中的非正式群体如何对“告密者”施加压力。在《组织文化》一章的讲授中,以“中国式管理”为切入点讨论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对当前中国企业的实际影响,以《读<孟尝君>传》引入对战国四公子招徕门客的效果的讨论,探讨什么的组织文化才能吸引到或者培养出真正的人才。
3.《组织的运转过程》部分。在《组织权力与冲突》一章的讲授中,借助《天下无贼》的若干情节引导学生讨论黎叔团体为什么会出现内讧乃至失败,并引导学生结合社会工作的起源思考竞争的负面作用以及特定组织设计竞争制度的注意事项。在《组织的决策过程》一章的讲授中,以《空城计》视频片段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理性决策理论遇到的挑战,并以当前中国钢铁业效益不好但生产规模日趋扩大的情况说明沉淀成本问题以及企业决策的复杂性。在《组织的沟通过程》一章的讲授中,结合教材提供的网络留言没有被及时接受的案例讨论传统沟通手段在现代企业特别是员工激励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不同主体对于信息发出、接受、传播的影响。在《组织的领导过程》一章的讲授中,以盘庚迁都、孝文帝迁都面临的阻力以及迁都后的效果为例引导学生思考领导与民意的复杂关系,并以李广为何难封、唐僧是否为一个好领导为切入点讨论领导若干必备素质。
4.《组织系统的变迁与发展》部分。在《组织变迁》一章的讲授中,以中粮集团一度因全产业链扩张陷入困境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企业扩张的成本及风险,结合若干奶企因与风司签订对赌协议陷入困境这一现象组织学生讨论“做大做强”思想对中国企业发展的影响。在《组织发展》一章的讲授中,以雅安地震发生后若干地方的高速公路收费站以没有接到通知为由继续向救援车辆收费一事切入点组织学生讨论科层制在未来社会的前景,结合戴尔公司、阿里巴巴公司等公司的崛起谈当代企业功能的分化。
综上所述,此种教学方式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从结课后所搜集的三个年级共173份课程感受及建议来看,授课对象普遍感觉在生动的案例中学习到了组织社会学相关知识,并引发了兴趣,但也提出了课堂中留给他们的讨论时间较少、一些案例需要深入介绍以方便学生理解等问题。基于此,笔者以后除了坚持基于教材内容在现实生活和相关视频中提炼合适的案例外,还会摸索教授深入分析案例及引导学生充分讨论的结合点,以继续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原建庆.教材在本科教学中的作用[J].河南教育(高教),2013(6):49-50
[2]李益众.扔掉教材:危言耸听还是转型必需[N].中国教育报,2014-2-15(2)
[3]雷宇辉.讲座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8):10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