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供应链系统

供应链系统

时间:2023-05-29 18:24: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供应链系统,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供应链系统

第1篇

关键词:供应链 供应链管理 信息系统 信息集成

1.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竞争国际化和IT技术的广泛运用。市场资源组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企业逐步由单一专业化向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方向发展,庞大的供应链网络正在飞速形成。供应链信息系统的应用是提高供应链竞争力与客户服务水平的关键因素。信息系统在供应链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减少牛鞭效应产生的需求不确定性;二是为供应链成员企业提供决策支持,同时极大地增加了决策的正确性;三是降低了供应链成本。

本文在综合分析近年来供应链信息系统的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依据主要内容对供应量信息系统的几个主要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对其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和展望。

2.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虽然关于SCM的文章众多,但是还没有形成统一的针对供应链的定义。其中最为普遍采用的定义是,供应链是包括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顾客在内的系统,在该系统中,物流从上游(供应商)向下游(顾客)方向流动,而信息流双向流动。其它学者将战略性的决策作为供应链的特色,其中包括oilver和webber(1992),认为供应链应作为一个单独的实体存在,由战略性的决策所支配。他们强调系统集成是促使SCM成功的主要因素。Gneyrt(1996),O'Brine和head(1995)考虑到在对供应链进行管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政府规章制度的影响,因此将政府引人到链条中。

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对供应链的定义是: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及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和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

关于供应链管理,目前也没有统一的定义。SGSCF(Stanford Global Supply China Forum)将供应链管理定义为"从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到客户的物流和信息流的协调和集成"。

WillianC.Copacino对供应链管理的定义是"管理从物料供应者一直到产品消费者之间的物料和产品流动的技术"。

Harland认为,供应链管理是管理以下范围的企业活动和关系:组织内部、直接供应商、第一层与第二层供应商及供应链上的顾客、整个供应链。

陈国权认为,供应链管理是对整个供应链系统进行计划、协调、操作、控制和优化的各种活动和过程,其目标是要将顾客所需的正确的产品(RightProduct)能够在正确的时间(Right Time)、按照正确的数量(Right Quantity)、正确的质量(RightQuality)和正确的状态(Right Status)送到正确的地点(Right Place)---即"6R",并使总成本最小。

马士华认为,供应链管理就是使供应链运作达到最优化,以最少的成本,使供应链从采购开始,到满足最终顾客的所有过程,包括工作流、实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均高效率地操作,把合适的产品以合理的价格,及时准确地送到消费者手上。

3.供应链信息与供应链信息流

供应链信息流具有如下特征:一是种类多、流量大、流速快;二是来源多样化;三是更新速度快;四是传递交时性和互动性;五是高度安全性;六是传递具有明确的传输协议和标准。

供应链信息是供应链系统内外的用于描述组织之间连接点的特性知识差。信息的传递形成信息流,供应链信息流是有一定方向的,否则将陷入混乱。M.C.Bonnty等人根据信息流的流向,将供应链运作方式分为推进式(Push)和牵引式(Pull)。

彭剑等(2008)认为处理供应链信息流必须考虑3个方面的问题,并讨论了第三方信息流处理中所存在的问题。信息流是供应链中流动最频繁、流量最大、变动最快的一支,也是国内外学者研究供应链信息一体化的基本对象。但是,目前绝大部分的供应链信息流研究侧重于模型的思考,较偏重战略层面,而对运作层面的实证研究较少;同时对信息流的具体内容和分类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4.供应链信息集成

供应链信息集成作为供应链信息共享的手段之一,也是供应链信息一体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供应链信息集成是指将分散的各种因素或单位结合成一个更加和谐的整体,共享供应链内外部资源使得整个系统获得更好绩效的过程。供应链信息一体化继承了这一思想。

林勇和马七华提出了基于EDI的供应链信息组织与集成模式;王东勃等研究了基于XML技术的供应链信息集成。

Mehmet和杨浩雄分别利用供应链集成度(DSCC)和物流信息耦合度(DLIC)方法对供应链信息的量级和有效性进行了度量。提供了度量供应链中一个企业与其成员间物流信息集成程度的通用方法,但缺乏对整个供应链信息集成度的度量。

C.M.Harland等通过4年多时间对4种中小型企业供应链不同部门进行了纵向研究,获得中小型企业供应链信息集成的主要障碍是信息化平台的孤岛现象。

Anna Nagumey提出了一个通过供应链网络集成从而对横向合并的战略优势进行量化和评价的框架模型。

Juha-MiikkaNurmilaakso(通过对欧洲329家公司从基于EDI的电子商务框架到基于XML的电子商务框架的转换研究,运用线性回归和逻辑回归模型分析了JT技术在供应链集成中的重要性。

Gang Li等在分析IT实施、供应链集成和供应链运作置者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概念结构模型,以揭示IT实施是如何通过供应链集成来直接或间接影响供应链运作的。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企业供应链信息一体化是指根据企业的目标和用户需求,在信息集成理念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方式将包含在企业供应链活动流程及企业和客户之间的各种信息流要素整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且通过博弈分析企业与企业间、企业与客户间的互补和协同作用。优化并提升企业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从而实现企业供应链信息管理效率与水平整体提升的过程。

5.结论与展望

供应链信息一体化研究要在对价值链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供应链运作过程来对供应链的信息流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的研究焦点包括:一是运用博弈论思想从供应链不同参与者角度考虑信息问题,为结合供应链实际应用考虑对运作层面进行深入研究;二是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和研究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以及最终用户的信息需求;三是信息构建方法在供应链信息一体化中的优化作用。在日益多变的、内外环境不确定性增加的竞争环境下,企业供应链及时响应来自市场各方而变化的能力,包括柔性和速度,是其在激烈竞争中获得时间上竞争优势的关键。各种信息尤其来自最终用户的需求信息对于提升企业供应链敏捷性和压缩企业供应链各方的运作提前期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黄小原,卢震・多分销中心供应链模型及其牛鞭效应的H控制[J]・中国管理科学,2003,11(1):42-47.

[2]张钦,达庆利,沈厚才・在ARIMA(0,1,1)需求下的牛鞭效应与信息共享的评价[J]・中国管理科学,2001,9(6):1-6.

[3]黄河,但斌,刘飞.供应链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工业工程,2001,4(1): 16-20.

[4] Simon Croom.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critical literature review[J]. European J.ofPurchasing&Supply Management,2009(6):67-83.

第2篇

关键词:系统科学;系统;供应链;供应链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3.7 文献标识码:A

供应链及其管理是现代管理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供应链的理论、方法和实施过程做了多方面的研究,也有不少学者利用供应链的某些思想研究了供应链,如东南大学白世贞(2006)对供应链管理复杂系统中Agent的行为进行了研究[1]。张光明等(2008)分析了供应链文化的系统特征,提出从系统的角度构建供应链文化[2]。只有少数学者把系统科学思想应用到整个供应链的管理研究中,如北京大学的孙道银(2008)提出了利用系统科学思想管理供应链的策略:供应链整合、供应链结构、供应链中的信息传递和共享以及供应链机制设计等[3]。常林朝等(2008)从系统的整体性、层次性、相关性、开放性四个角度论述了供应链管理成本策略[4]。利用系统科学思想指导供应链管理,对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将利用系统科学思想提出供应链系统的特性和供应链管理应注意的几个原则。

1 供应链与系统科学的联系

1.1 供应链的定义

供应链(Supply Chain)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并在90年代被广泛应用,但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Stenens较早给出了供应链的定义[5]:“供应链是一个系统,包括通过前向物流和反向信息流连接在一起的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工厂、配送服务和顾客”。

关于供应链的定义有很多。马士华[6]对供应链的定义是: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

1.2 系统的概念

系统科学形成于20世纪,是一门综合的、横断的新兴科学。系统科学以具有系统意义的现象或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系统的活动规律,探讨有关系统的各种理论和方法。钱学森指出,从系统的角度观察客观世界所建立起来的科学知识体系就是系统科学。系统科学思想为研究复杂的事物提供了新的综合方法,大大拓宽了人类研究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系统是系统科学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所谓系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按照一定的客观规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而组成的有机整体。

1.3 供应链是一个系统

从供应链的定义中可以看出:①供应链由多个企业组成;②企业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③企业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能产生整体功能。所以,供应链是一个系统。Stenens的定义[5]就明确提出了“供应链是一个系统”。在各种关于供应链的定义中都包含有一个共同的含义:“供应链是一个系统”。所以,供应链是由若干相互关联的部分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和行为的整体,各个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具有系统的属性。

2 供应链的系统特性

供应链是一个系统,供应链系统具有整体涌现性、目的性、动态演化性、开放性等特性。

2.1 供应链系统的整体涌现性

供应链系统是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最终用户等环节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各个环节的企业都有实现利益最大化的自我目标。如果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都独立地制定目标,只关心自己的资源和效益,相互之间很少沟通与协作,进而产生信息的扭曲和时间的滞后,就会相应削弱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造成“1+12”的效果。这就是供应链的整体涌现性。

供应链的整体涌现性主要是由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按照供应链的结构方式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相互制约而激发出来的,是一种组分之间的相干效应,即结构效应、组织效应。在供应链管理中要充分注意各组成部分或各层次的协调和连接,产生涌现性,提高供应链的整体功能和竞争力。

2.2 供应链系统的目的性

供应链系统有目的性,具有不同特点的供应链系统有着不同的目的,如:反应性供应链的目的是对市场需求迅速做出反应;有效性供应链的目的是协调物料流和服务流,使库存最小化,最终获得供应链上的制造和服务效率最大化。不同供应链系统的最终目的都是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价值最大化或者利润最大化。一方面,以顾客为中心,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把客户满意度作为衡量指标,提高供应链系统的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过建立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各企业的优势,资源共享,取长补短,提高利润和效益,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

供应链管理中的目标管理,就是一种根据供应链的总目标,来协调各个实体的分目标,通过反馈作用,调节和控制供应链,使供应链的发展顺利地达到预定目标。供应链系统的目的是供应链的主导,决定着供应链中各个实体的组成和结构,引导着供应链的行为,实现供应链的功能。

2.3 供应链系统的动态演化性

供应链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由于市场的变化和不可预测性,供应链处于不断重构的过程中,这就是供应链系统的动态性。供应链系统的动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供应链结构的变化,如:当一种产品的生命周期结束时,这种产品的供应链系统就会分化,根据市场的需求又组成了新的供应链;而在某种产品的生命周期期间,供应链节点企业种类或数量也会有增减,企业之间的关系也可能有变化等。二是在供应链结构不变的情况下,信息、物料和资金的流动,如信息流的前馈及反馈、物料流的反馈等,都体现供应链系统的动态性。

供应链演化的动力有来自供应链内部的,如供应链的各个实体之间的合作、竞争、矛盾等,导致供应链的规模改变,特别是各个实体之间关系的改变,进而引起供应链功能及其他特性的改变。供应链演化的动力也有来自于供应链外部环境的,环境的变化及环境与供应链相互关联方式的变化,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导致供应链系统内部发生变化。所以,供应链是在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的共同推动下演化的。

2.4 供应链系统的开放性

系统与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是通过交换物质、能量、信息实现的,系统能够同环境进行交换的属性称为开放性,系统阻止自身同环境进行交换的属性称为封闭性[7]。供应链系统是受环境的影响,不断地与外部环境之间进行着物质的、能量的和信息的交换,它不能独立于环境而存在。供应链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如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质量、宏观政策的变化等,供应链的组成模式、运行模式、内部结构即实体与实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也会相应发生变化。所以,供应链是一个开放系统,开放固然有风险,但如果供应链系统具有良好的个体品质、结构形式与合作机制,就可以提高供应链系统的鲁棒性能,使系统在学习、校正中不断发展。

3 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几个系统论原则

供应链的目的是实现利润最大化,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产生了供应链管理的概念,马士华教授给供应链管理下的定义为[6]:供应链管理就是使供应链运作达到最优化,以最少的成本,让供应链从采购开始,到满足最终顾客的所有过程,包括工作流、实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均能高效率地操作,把合适的产品、以合理的价格,及时、准时地送到消费者手中。

从供应链定义中看出,供应链管理就是要对传统的、自发运行的供应链进行人为的干预,使其能够按照企业(核心企业)的意愿,对相关合作伙伴的工作流程进行整合,从而达到供应链整体运作绩效最佳的效果[6]。为了达到这个效果,我们应用系统科学思想提出指导供应链管理的几个原则:

3.1 还原论分析与整体论综合相结合

要了解某个供应链系统,首先要对其进行细致的分析:一要清楚供应链由哪些实体构成;二要确定供应链中实体与实体之间是按照什么样的方式相互关联起来的;三要对供应链的环境进行分析,明确供应链所处的环境和功能对象,供应链与外部环境相互如何影响,供应链外部环境的特点和变化趋势等。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利用还原论把供应链系统从外部环境中分离出来,孤立起来进行研究。然后把供应链系统整体分解为部分,即各个实体,把高层次的还原为低层次的,对各部分进行解剖、分析和研究;再利用整体性观点,从整体上把握观察各实体的品质、特性和功能,分析清楚供应链系统的结构,并提升各实体子系统的品质和性能。

其次,要对供应链进行综合,把供应链中所有节点企业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从整体出发进行综合,以达到对系统的全面认识。如果不还原到各个实体,不了解供应链的结构,对供应链整体的认识只能是直观的、笼统的;如果没有整体观点,对供应链的认识就是零碎的,片面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很难产生供应链的整体效果,难以掌握竞争的主动权。

3.2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定性分析是侧重于质的方面的分析评价,主要解决“是什么”、“是不是”等问题。而定量分析则是对事物属性进行数量上的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判定事物的性质和变化,解决“是多大”、“有多少”等问题。定量分析必须以定性分析为指导,其研究结论是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综合体现。对整个供应链的整体运行绩效、供应链节点企业、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所做出的评价时,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定性包括顾客满意度、柔性、信息流与物流整合度、有效风险管理等方面;定量包括成本、顾客响应等方面。例如,如果要建立供应链合作伙伴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就要研究合作伙伴评价问题涉及的众多因素,其中既有定量因素又有定性因素,所以要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不过,定量指标要有清晰的概念和确切的计算方法,定性指标要能恰当地反映指标的性质。

3.3 正确界定供应链的外部环境

供应链在一定的环境中产生,又在环境中运行、延续、演化,供应链的结构、状态、属性、行为等或多或少都与环境有关。供应链环境中的不同事物之间总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并且根据与供应链的联系形成更大的系统。所以,也要用系统的观点来认识供应链的环境。

供应链的外部环境包括: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自然环境等。如:自然环境,是供应链系统所处的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包括土地、河流、海洋、生物、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等方面,这些因素影响到供应链系统的产品改进与革新等重大问题,供应链系统的自然环境与供应链系统联系又组成了更大的系统。用系统的观点来认识、界定和分析供应链的外部环境,可以清晰把握供应链系统的特性和功能,提高供应链系统管理的效能。

3.4 适当利用模型

给对象实体以必要的简化,用适当的表现形式或规则把它的主要特征描绘出来,这样得到的模仿品称为模型[7]。模型有形象模型、数学模型、计算机仿真模型等。模型具有代表性,它可以应用到许多类似的供应链系统问题,可以通过对参数的调整和仿真代替烦琐的实验和计算。

在供应链管理中建立模型,恰当地整理和组织观察数据、资料、信息,可以对供应链系统的行为特性和运行演化规律做出解释,使问题规范化,加深对供应链系统的理解。

例如,建立供应链管理流程结构模型,可以形象、简洁的表示出供应链的流程结构。用重心法或混合整数规划法对物流系统配送中心的选址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用遗传算法对其模型进行求解,可以找出运输总费用最少的配送中心的位置,从而使企业花费最低的成本为顾客提供好的服务。建立物流系统的计算机仿真模型,可以在方案投入实际使用之前模拟该方案的应用情况,分析影响因素,预先发现问题,避免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

物流系统中分拣环节是整个再用、循环和再加工过程中物流网络能否成功和是否有效的制约瓶颈,可以用Flexsim、AutoMod等仿真软件对分拣系统进行仿真及对其结果进行分析,发现问题,找出影响因素,为分拣系统的建立提供科学的依据。

3.5 全面协调与集成,重视整体优化

供应链管理的核心理念是系统观念,强调从供应链系统全局出发,对内部实体进行全面协调性的合作管理,不仅要考虑核心企业内部的管理,还要注重供应链中各个环节之间信息的共享、资源的利用、技术的交流与合作以及资源的配置。供应链管理的目的是以最少的成本达到供应链整体运作效果最优、利润最大。供应链整体的利润最大,不代表供应链中各个实体的利润都最大,供应链中各个实体也可以采取措施追求自身利益和价值最大化,但个体最优不一定是整体最优,如果他们只顾追求自己的利益,各自为政或只是简单的业务衔接,相互之间缺少合作与协调,就会进入“囚徒困境”,使得供应链整体运作效果最差。如果供应链中各个实体能够友好的合作和协调,加强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例如分享“需求与存货”的信息以减少或消除供应链成员之间的缓冲库存等,彼此信任,互相合作,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使供应链上游企业可以用最低的成本为下游企业提供最好的服务,就会使供应链系统效益最大化,取得“1+1>2”的效果,使供应链整体成本最小,每个实体获得最优的结果,达到双赢的目的。

用整体性观点管理供应链,强调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用户的用户所有节点企业,以及采购、制造、分销、零售等所有过程之间的一体化,企业之间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相互信任、合作、协调,可以使供应链管理发挥最佳效果,实现供应链利润最大化,使供应链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不过应当注意的是,协调的前提必须首先确立正确的目标及合适的途径,如果目标选择错误,其结果将会适得其反。

4 结束语

供应链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具有系统的许多属性。利用系统科学方法,既有助于认识供应链系统各企业成员的品质与性能,也有利于人们从整体上进行全面地、系统地思考和分析供应链的管理,从而促使供应链达到整体运作绩效最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白世贞. 供应链管理复杂系统中Agent的行为分析[J]. 科学技术与工程,2006(3):562-568.

[2] 张光明,李平,等. 从系统的角度构建供应链文化[J]. 系统科学学报,2008(7):73-76.

[3] 孙道银,李东. 供应链管理中的系统科学思想[J]. 经济与管理,2008,22(1):77-82.

[4] 常林朝,吴晓宣,周荣户. 基于系统论的供应链管理成本策略研究[J]. 现代管理科学,2008(1):22-23.

[5] Stevens, G. C. Integrating the Supply Chai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Materials management, 1989(19):104-106.

[6] 马士华,林勇. 供应链管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

[7] 许国志,顾基发,车宏安. 系统科学[M].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8] Whang, S. Coordination in operations: A taxonom[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1995(12):81-89.

[9] 力,王宏安,戴国忠. 供应链管理的复杂性研究[J]. 系统仿真学报,2002,14(11):1439-1442.

[10] 刘丽文. 供应链管理思想及其理论和方法的发展过程[J]. 管理科学学报,2003(4):81-88.

[11] 毕新华,刘彦. 供应链协调管理研究述评[J]. 社会科学战线,2008(9):231-233.

第3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系统理论;整体涌现性;动态性;自适应性;机制设计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8)01-0077-06

一、供应链是一个系统

供应链(Supply Chain)概念于20世纪80年代末最先由咨询公司的管理顾问提出,并在90年代被广泛使用。在此之前,商业上使用“物流”和“运营管理”来表达相应的一些内容。Stevens(1989)较早的给出了供应链的定义,他认为,“供应链是一个系统,包括通过前向物流和反向信息流连接在一起的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工厂、配送服务和顾客。”

随着供应链管理的深入人心,又有不同的学者提出对供应链的定义。Lee、Billington(1992)认为,供应链是一个企业获取原材料、生产半成品或最终产品,通过销售渠道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网络。Kopczak(1997)则认为,供应链是通过原材料流、产品流、信息流连接成的包括供应商、物流服务提供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在内的一系列经济实体。森尼尔・乔普瑞、彼得・梅因德尔(2003)给出一个比较新的定义,“供应链由所有的满足客户需求时相关的直接或者间接的流程组成,包括制造商、供应商,还包括运输服务商、仓库服务商、零售商甚至客户。”他们同时指出,供应链是一个动态系统,包括不同环节之间持续不断的信息流、产品流和资金流。

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供应链的定义,但是主要是视角不同,本质上并无大的差异。无论是何种观点,他们都认为,供应链是一个系统,包含有具体的元素(制造商、供应商、零售商等,具体形式有所不同),有着特定的目标(满足客户需求,或者实现供应链的价值最大化等等)。Stevens(1989)在最早的定义中,明确提出,“供应链是一个系统。”其他人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供应链是一个系统的论断,但都间接表达了这样的论断。如Kopczak(1997)认为供应链是一个经济实体,其组成元素有供应商、物流服务、提供商、制造商等。

二、供应链的系统属性

供应链是一个系统,更重要的是,供应链具有一个系统所具备的很多典型特点,如整体涌现性、稳定性、动态性、开放性、自适应性等(王许斌、李文立、戴伟辉,2003)。下面结合系统科学理论、供应链管理理论以及企业案例管理实践,分别对这些特点进行论述。

(一)供应链的整体涌现性

“1+1>2”是系统整体涌现性的形象表达,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整体具有的性质在各个部分中不一定具有。西蒙认为,已知部件的性质以及它们相互作用的规律,也很难把整体的性质推断出来。在某些情况下,会出现整体性质等价于部分性质之和,但是多数情况并非如此。整体涌现性是非还原性和非加和性,即整体具有但还原为部分便不存在的性质;整体涌现性是由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共同产生的,一般情况下,是结构效应发挥着决定性作用(许国志,2000)。

供应链作为一个系统,也具有整体涌现性,并以一种特殊的形式表现出来。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包括原材料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消费者以及物流服务提供商,多数是分属不同产权所有者的实体,都有着自己的存在目标。各个实体可以采取措施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但是如果没有合作和协调,也仅仅是在其他实体采取特定策略下的纳什均衡,不一定是最优结果。“囚徒困境”正是供应链成员非合作情况(一种混乱状态)的一种理论,即个体最优不一定是整体最优(Whang,1995),有时个体最优策略甚至会导致总体最差结果。但供应链作为一个系统存在时,若得到有序的协调,将会实现混乱状态下各个子实体不能实现的结果,如供应链整体成本最小、反应速度最快,每个子实体获得最优结果等。这些特征正是整体涌现性的表现,需要供应链成员之间有效合作才能获得他们期望的结果。

(二)供应链的稳定性

为了实现供应链系统的存在目的,即追求价值最大化,供应链中的各个企业必须紧密合作,增加信息共享并互相提供支持。这时候,供应链的稳定性就非常重要。厂商只有在保持稳定的供应商和分销商的情况下,才能够进行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和各个成员之间的合作,才能通过供应链的整合实现供应链的目的和企业发展目标。

企业在采购原材料或者产品与供应商合作的时候,存在两种成本,一是原材料成本,一是交易成本。供应商数量越大,相当于引入的竞争者越多,越有可能降低原材料成本,另外,供应商数量越大,竞争性越强,企业越看重原材料价格,那么供应商变动就越剧烈,从而交易成本也就越高,这种交易成本包括寻找供应商、鉴定供应商资质、与供应商签订合同、监督供应商交付原材料以及原材料质量鉴定等活动的成本,这些都是不菲的成本。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以及大企业的出现,交易成本降低的潜力越来越大,尤其是与少量优秀的供应商建立固定的合作关系,从优质的供应服务中所能获得的利益越来越大,即降低交易成本的潜力越来越大。这时,精简并稳定供应商就成为了很多企业的必然选择。企业和企业之间通过建立对口的信息系统,通过投入专用资产,建立稳固的长期关系并以关系合约代替纯粹的市场交易关系。

(三)供应链的动态性

供应链是稳定和运动的对立统一。其动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供应链结构不变情况下的有序运动,另一个是供应链系统结构的动态变化(见图1)。

在典型的供应链体系中,一般有三种“流”,即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是最基本的流动,主要是原材料和产品从初级供应商、供应商、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到客户的有序流动过程,称之为正向物流。也有部分物流是反向运动的,如部分不合格商品从客户经由零售和批发商返回制造商,还有部分废弃商品返回原材料厂商二次利用,当然返回路线和正向物流会有所不同,称之为反向物流。正向物流和反向物流构成闭环供应链。信息流主要是传达需求信息和资源存量信息,是供应链上各个节点之间的互动。如消费者需求信息经由零售商和批发商传达至制造商,制造商在计算出需要的原材料向供应商定购原材料。另一方面,原材料厂商会向制造厂商传达自己的原材料供应种类和供应能力等信息,制造商也会向批发和零售商传达产品的库存和制造能力信息等。资金流则和物流相对应,是一种逆向对等流动,是交换的一种形式。另一种变化是供应链结构的变化。现在的企业越来越追求稳定的合作伙伴,制造商正在精简供应商,保持少而精的供应商有利于双方的协作和管理,从而降低成本。优秀的制造商对供应商有着严格的要求和筛选程序,一旦供应商不符合制造商的要求,将会被淘汰,进而更换为一批更优秀的供应商。制造商对经销商也有同样的要求,并采取动态更新策略,表现为动态性,这是供应链成员的变动,或者说是系统要素的变动。然而更剧烈的变动是供应链系统整体结构的变动,这些变动往往会引起该供应链系统呈现质的变化,比如供应链中的某些要素被精简,或者增加了新的供应链组成要素。最典型的例子是DELL公司的直销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处于中间环节的零售商不再存在,新的供应链系统因为环节的减少从而成为快速反应型供应链。消费者网上定购DELL的计算机,一周之内即可送到,这一周包括了消费者网上定购,DELL公司向供应商定购零部件,组装,然后通过物流系统配送到消费者手中。DELL公司迅速成为全球计算机公司的市场领导者,对计算机产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结构变化的另一种形式是供应链系统中各个成员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尽管供应链成员种类没有变化。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沟通速度和沟通效率也发生了质的飞跃。最初的供应链形态是链状结构,但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厂商对利润的追逐,一种网状结构形成了,即以核心企业为中心,供应商、制造商、物流服务商和消费者围绕零售商形成了环状结构(假设零售商是核心企业),零售商成了信息的中心,所有成员同时共享信息,消费者的需求信息同时被零售商、制造商、原材料供应商以及物流厂商获得,改变了过去那种“消费者零售商制造商供应商”逐级传递的模式,既加速了信息流动,又减少了信息扭曲,既减少了所谓的“牛鞭效应”,又使供应链变成了供应网,成为了快速反应型组织。

最近零售商的崛起正是供应链结构变化的一个反映。最近几年,沃尔玛连续多年成为世界500强企业的第1名,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在以前是不可想像的,这表明零售企业正在壮大和崛起。一部分大型零售企业已经在产业链条上成为领导型企业,他们占有巨大的市场份额,具有了无可比拟的谈判筹码。国际上的沃尔玛、家乐福,国内的国美电器、大中电器等就是代表。事实上,零售企业的崛起并没有改变供应链的形态和相互关系,但是,产业链中的领导企业发生了迁移,在很多产业中,领导企业不再是制造商而变成了零售商,这是产业发展的最新趋势。当然,制造商为主导的产业以及大型原材料供应商为主导的产业仍然大量存在,零售商占主导地位是日用商品产业的最新态势。

(四)供应链的目的性

系统的存在都有其特定的功能,但并非所有的系统都有存在的目的性。供应链是一种特殊的经济组织,是一种特殊的系统,具有目的性。供应链的各个组成部分都是经济实体,具有经济人属性,追求利润最大化,这种局部性质最终决定了供应链的目的性,即追求供应链整体的价值最大化,然后再在内部各个实体之间进行利益分配,供应链组织越成熟,供应链中组织的联系越紧密,这种目的性越强。相反,供应链中的组织越松散,作为一个系统,其存在的边界就越模糊,其目的性就越弱。

系统具有相对性,一般的系统都是作为更大系统的子系统而存在,供应链系统也不例外。当系统的边界非常模糊时,人们就不再把该系统看作一个“系统”。这时候,所谓的目的性也消失了。在早期的社会经济时期,各个经济实体间的关系非常不固定,相互之间的交易甚至只有一次,那么这时候供应链实体就不是一个固定的系统。但随着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各个实体之间具有固定关系的供应链系统越来越多,内部实体联系也越来越紧密,目的性也越来越强。

供应链管理追求价值最大化,或者说是利润最大化,一般来说,其会采取两种模式,一种是成本节约型供应链,供应链的主要目的就是降低成本,从降低成本中获得更大的收益。另一种是提高供应链的服务价值,这样可以向客户收取更高的费用,从而增加整个供应链上的增值数量。有一种特殊的供应链――敏捷供应链,追求反应速度,我们可以把这种供应链看作是一种策略,用来实现成本的降低或者供应链价值的提高。因为反应速度的提高可以减少库存时间、降低库存成本,从供应链整体来看,就是提高了资本的运转速度,使单位资本回报率更高。另外,由于较快的反应速度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了消费者需求,消除了部分需求和供应时滞,从而给客户带来了更大的价值。

(五)供应链的自适应性和开放性

供应链是一个系统,但是,这个系统是生存在更大的环境里的,是更高层级系统的子系统。因此,供应链系统不能独立于环境而存在,是开放的系统,受到环境的影响。供应链系统与外界环境存在着物质以及信息的交换。外界环境的变换必然会引起系统的变化,因为供应链系统是一个有着其生存目的的经济实体,为了生存,为了创造更多的价值,它必然根据环境变化灵活调整自己。这种随着环境变化进行自我调整的能力就是自适应性。比如,当变化成为主旋律,市场环境变得更加动荡不安时,供应链系统就必须适应这种形式,变成灵活性的组织,变成快速反应型组织。从另一个层面而言,此时供应链系统的自适应性增强了。供应链在自我调整的时候,一方面可以利用结构改变产生质变来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应付环境的变化。另一方面还通过与外界的物质交换来增强自己的适应性。如吸引优秀人才,加强战略联盟,使用信息技术,加强供应链整合等举措就可以增加供应链的自适应性。

三、利用系统科学思想管理供应链

(一)供应链整合协调

供应链管理是对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进行设计、规划和控制,从而增强竞争实力,提高供应链中各成员的效率和效益。它是确保顾客满意的一个主要环节,即保证在正确的时间把正确的产品或服务送到正确的地方。Ellram、Cooper(1993)提出,供应链管理即用集成化的方式来管理从供应商到最终客户所有环节的整个业务流程。

供应链管理的本质是供应链整合。利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各种资源,通过供应链链条上各个环节上企业的信息合作与共享,使整个链条上的企业达到多赢的效果,实现整个供应链的更大的价值链增值和更快速的客户服务。扩大系统边界,从供应链整体层面应对挑战。

供应链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是“整合”,目的是让供应链中的成员建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观念,行动如一,协调一致,摆脱“囚徒困境”。因此,要打破本位主义思想,从供应链整体出发考虑问题,努力建立一定的协调机制,加强供应链中各个成员之间的合作,整合供应链资源,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取得“1+1>2”的效果。

(二)调整供应链结构,进行供应链动态管理

在不同的竞争环境下,供应联系统应该采取不同的供应链结构模式。因此,当竞争环境发生变化时,企业不能固守传统,不做改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大量涌现,DELL公司创造了直销模式,对产品进行大规模定制,并从信息技术、供应商选择和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调整(与传统制造和销售模式相比),从而在计算机产业成了一匹“黑马”,脱颖而出,并迅速成长成为计算机行业的“领导者”。联想最初选择的是传统的分销模式,并由此构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随着竞争形式的发展,联想公司也在进行自身的调整,引入了双渠道模式,逐渐改变完全的传统分销渠道模式。

目前在调整供应链结构方面典型的做法有如下几种:(1)简化供应链环节,减少成本,增加反应速度。DELL的直销模式即采取了这种方式。DELL公司简化了中间销售商,直接把产品送到客户手中,节约了大量的中间利润截留,并降低了库存,提高了资金流转速度。(2)采用固定供应商的合作方式。减少供应商数目,与选中的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固的联系,这样可以大量降低交易成本并获得更高的服务水平,反应速度也得以提高。(3)部分企业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增强自己在供应链中的谈判力量,成为供应链中的主导厂商。国美电器即是一例。国美电器因为拥有大量的终端消费者,具有很大的谈判筹码,就可以直接和供应商合作,消除了中间的批发分销环节。而且,供应链中的主导厂商由制造商转变成为零售商,零售商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利润。

(三)加强供应链内部信息的共享和有效流动

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1)信息技术的企业内应用。其主要是在个别部门的应用,最初是财务部门,随后生产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等也开始应用信息技术。但是,各个部门信息技术的应用是独立进行的,互相之间没有数据交换。(2)部门之间的信息整合阶段。在这个阶段,信息技术的应用开始打破了过去部门割据状态,信息孤岛问题得以解决,各部门之间信息共享、沟通更加及时充分,合作更加紧密。(3)企业和企业之间的信息整合。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成为可能,由此出现了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电子商务应运而生,随后出现了电子供应链的概念,企业和企业之间的信息整合被提上议事日程(见图2)。

目前部分企业已经处于信息技术应用的第三个阶段,即企业之间的信息整合阶段,我们也可以称之为电子供应链阶段。电子化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应用有电子销售、电子采购、电子协作(Lee、Whang,2002),其分别代表了企业和客户、企业和供应商、企业内部的协作情况。通过这些信息技术的应用,供应链管理有了更好的条件进行一体化运作,供应链中的资源得以整合,一个企业拥有的信息也可以及时为其他企业所用,加快了供应链中决策效率,提高了决策效果,使供应链系统的竞争力增强。

联泰公司是一家以制衣为主的企业,它们采取供应连整合策略,提出了“从设计到商铺”的理念,并通过信息技术的使用,把供应商以及客户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更加紧密的供应链系统。IT技术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供应链管理,生产控制,仓库管理和企业资源计划管理。联泰公司已经跨越了部门信息化阶段,通过信息技术把各个部门连接起来,形成真正的一体化。同时,联泰已经开始了信息化的第三个阶段:跨企业信息整合。通过信息技术的使用,使联泰、供应商与客户之间的信息沟通更加畅通、准确、及时,实现了信息共享,促使供应链系统提高效率,使供应链系统的整体涌现性得到了更高层次的展现。

(四)设计合理机制,让系统内成员自发协调

尽管供应链是一个整体,但是其中的各个成员的目标是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他们的利益并不完全和供应链系统的目标一致,这时就会出现搭便车问题、人问题,甚至“囚徒困境”等等。供应链系统是一个自适应性系统(贵春、李从东、李龙洙,2005),但这并不代表供应联系统天生就是自适应性系统,自适应是有一定条件的,可能有一些供应链系统或供应链成员因为不具备这些条件而又不能及时调整自己而被淘汰。设计合理的机制就是一个重要的应对策略。

外界需求在变化,市场竞争环境在变化,政府的政策也在变化,那么,在一个供应链中,各个实体拥有的资源不一样,掌握的信息也不一样,如何让各个成员共享对其他成员有利的真实信息,如何让各个成员自动地选择有利于整个供应链利益的决策就非常重要。每个供应链里包含着多个经济主体,他们都有自己的独立的利益追求,他们的追求目标是不一样的,甚至是互相矛盾的。事实上,局部最优的行为可能并不是全局最优(Whang,1995),即很容易出现“个体理性,集体非理性”的情况。供应链合约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这个问题,合理的供应链合约能够诱使成员说真话,能够诱使供应链成员选择有利于整个供应链的行动。其中利益分配和风险分配是合约的关键问题。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约方式有很多种,典型的有收入共享合约(Giannoccaro、Pontrandolfo,2004;Cachon、Lariviere,2005),批量折扣合约(Taylor,2002)和返货协议(Eppen、Iyer,1997)等。

总之,供应链是一个系统,进行供应链管理要从整个供应链系统来考虑,同时考虑供应链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充分理解供应链系统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采取相应的对策来增加供应链的价值增值,增加供应链的竞争力,反过来增强各个成员的利润和竞争能力。

四、总结与展望

笔者把系统科学思想和供应链管理理念结合在一起,总结了部分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更系统地提出了供应链作为一个系统所具有的特点,尤其是根据这些特点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具体地论述了供应链系统的动态特征,提出了供应链动态变化分类框架,这个分类框架是论述供应链动态特征的基础,是根据供应链系统动态特征分析管理策略的基础。

从系统科学的角度研究供应链管理有很多研究机会,尤其在两个方向上有很大的研究潜力。一是挖掘系统科学深层次理论,如复杂系统、自适应系统等理论来研究供应链管理;二是针对具体的系统科学方法,如系统的动态性等,结合供应链管理理论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Cachon, G. P. and M. A. Lariviere. 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with revenue-sharing contracts: Strengths and limitations[J]. Management Science,2005(1).

[2]Ellram, LM. Cooper, MC.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d Keiretsu[M].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1993,(1).

[3]Eppen, G. D. and Iyer, A. V. Backup agreements in fashion buying - The value of upstream flexibility[J]. Management Science,1997(11).

[4]Giannoccaro, I. and P. Pontrandolfo. 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by revenue sharing contrac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4,(2).

[5] Lee, H. L., V. Padmanabhan, and Whang, S. J.. Information distortion in a supply chain: The bullwhip effect[M]. Management Science,1997,(4).

[6]Lee, H. and S. Whang. The impact of the secondary market on the supply chain[J]. Management Science,2002,(6).

[7]Lee, H. L., V. Padmanabhan, and S. J. Whang. Information distortion in a supply chain: The bullwhip effect[M]. Management Science,1997,(4).

[8]Lee,H.L., Billington,C. Managing supply chain inventory: pitfalls and opportunities[M]. 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92,(3).

[9]Stevens, G.C. Integrating the Supply Chain[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Materials Management,1989,(19).

[10]Taylor, T. A. 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under channel rebates with sales effort effects[M]. Management Science,2002,(8).

[11]Whang, S. Coordination in operations: A taxonomy[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1995,(12).

[12]李贵春,李从东,李龙洙. 基于CAS的供应链网络结构动态分析[J].工业工程,2005,(3).

[13]马士华,林勇等.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14]聂茂林.供应链管理中的系统思想剖析[J].经济师,2002,(10).

[15]【美】森尼尔・乔普瑞,彼得・梅因德尔.供应链管理:战略、规划与运营(第二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第4篇

关键词:协同电子商务;协同信息中心;感知与响应

1、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现状分析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企业市场竞争形态已经从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跨国集团与跨国集团之间的竞争,发展演变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在这种急剧变化的情况下,现有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信息系统分散性、异构性大,供应链节点企业不能畅通交互

目前,供应链的各节点处于分散、自治地位,系统异构性极为突出。各单位使用的系统拥有不同的硬件平台和实现技术,甚至基本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不同企业的系统进行交互的障碍较多。另外,由于开发时间的不同,系统对于相同功能的实现技术具有不同的层次和新旧程度差异,这也为系统功能模块以及不同单位系统间的交互设置了屏障。

1.2传统供应链的同盟关系灵活性差,企业不能降低运营风险

供应链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具有层次多样、功能庞杂、内外关联性强、功能要求差异大、信息化程度要求高等特点。在该系统中,传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立在直接连接企业的基础上,减少了节点企业的数量,降低了成本,但对于瞬息万变的市场,这种关系缺乏动态性,而且这种关系的建立需要一定时间的考察积累。所以随着信息的增长,在这种传统关系下运作的信息系统必然会使供应链的整体运营成本增加,各节点企业因与其他节点的密切联系而承担巨大的运营风险,甚至面临被“淘汰出局”的情况。

2、基于协同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

2.1基于协同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概念

协同电子商务(CollaborativeE-Commerce)是一种崭新的商务模式,其集成和协作的思想与供应链管理的核心理念不谋而合。协同电子商务是在数据实时传输过程中,帮助生产部门和销售部门、采购部门协调一致,用一项业务带动另一项业务的集成模式,也是企业跟供应商、企业跟消费者、企业跟合作伙伴、企业跟员工、企业跟第三方物流企业、企业跟第四方物流企业之间协调工作的业务模式。

基于协同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是在协同电子商务理论的指导之下,利用以Internet等为特征的新兴技术为依托,在满足核心企业本身的活动能力的基础上,将供应链内原来没有联系或联系不紧密的各企业及具有共同商业利益的合作伙伴进行信息系统的横向一体化整合,组成为具有特定功能、紧密联系的新系统,建立快速感知与响应需求的柔性供应链,并实现彼此间的信息共享、工作协同、商务协作和即时生产供应的协同化的网络信息系统。

2.2基于协同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意义

基于协同电子商务的供应链,是一种在协同电子商务理论的指导下,为了适应信息化变革、实现供应链管理集成化、信息化的手段。

从协同电子商务角度来看,基于协同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是企业协同电子商务系统中外部协同的发展,是在供应链的基础上实现企业外部协同与内部协同的统一。这意味着,一方面要将核心企业内部部门之间的业务协同、不同业务指标和目标之间的协同以及各种资源约束的协同;另一方面,要将整个供应链协同、整合,统一计划和数据模式,形成动态联盟和协同。同时建立一个统一的信息平台,将合作伙伴纳入集成的、统一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中,实行信息的高效共享和业务的一系列链接。

从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的角度来看,基于协同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是实现供应链集成化管理的一种手段。协同思想下的供应链管理跨越了供应链上多个环节或功能来协调计划的机制,它改变了旧有的客户管理、采购、定价及衡量内部运作的模式,再造了供应链的整个业务流程,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集成传统商业活动中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同时帮助企业集中精力于核心业务,把自己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业务外包出去。供应链中所有成员在统一计划的运作下,进行产品的协同开发、物料的协同采购、生产、分销和交付;供应链上各成员之间形成以定单为中心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基于协同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促成供应链向动态的、虚拟的方向发展,加强了用户“Pull”机制,各个合作伙伴的竞争优势整合,协同工作,及时地、同步地对相关事宜做出反应,共同创造和获取最大的商业价值以及提供获利能力,从而最终实现供应链集成化管理和协同供应链网络管理的目的。

3、基于协同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方案

3.1系统建设思想及要求

当今市场环境及企业发展趋势要求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必须具备可重构性、异构性和敏捷性特点,使系统在遵循共有标准的硬件资源基础上,通过调整系统的结构、功能使供应链中的所有成员能够实现信息交互、共享,从而具有快速适应需求变化的能力。针对现有供应链信息技术应用情况以及协同面临的问题,基于协同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既可以是改造后的已有的高级信息系统,也可是从无到有的新系统。其建设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3.1.1应用感知与响应的管理模式

建立供应链集成管理的战略思想,将各节点企业及消费者整合为一个整体,应用感知与响应的管理模式,实现柔性运作。商业虚拟网络组织的多功能化体现了组织结构的柔性,而通过利用先进信息技术以及因特网实现信息共享、快速感知、需求跟踪、调整适应和决策修订则体现了信息技术的柔性。在制定相应信息安全保障机制及信任制度的基础上,跨组织协调外部关系,全方面信任战略伙伴,通过建立协同信息中心实现不同柔性层次协调适应的供应链网络,一方面,使价值链中各节点企业能够实现自同步适应,通过集成化的业务、信息处理共同创造最优的联合价值;另一方面,不再追求供应链的最佳优化,而是实现具有高度灵活和柔性,并能够随时应对可能的变化的供应链。国外商业供应链管理成功经验表明,固定的供应链组织结构将被跨组织联盟结构所取代,这种结构将具有模块化、可动态重组能力。

3.1.2从不同维度分析、提取并响应需求

在应用感知与响应管理模式的供应链中,需求不再主要依赖预测,转而依赖对需求变化的感知和响应能力,所以感知和响应的方式及手段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协同层次上来讲,可分为需求协同和供应协同。增加需求信息在供应链和上下游成员之间的透明度,可以提高需求在供应链中的能见度和计划性,消除“牛鞭效应”。其核心是集成预报,减少存货和消除无价值的附加劳动。明确供应信息,提高了已购产品的在运透明度,便于供需双方掌握产品动态信息。

从协同范围上来讲,可分为横向和纵向协同。横向协同分为两个阶段,其一是内部协同,包括企业内部管理决策层、计划调度层和生成控制层的协同以及预算、采购、生产、销售、考勤、人力资源管理等部门的协同,从而有效地降低内部成本、提高效率和效益,并为企业与外部的协同做好基础;其二是外部协同,即企业与供应链上其他节点以及供应链外部社会部门的协同,将内部的Intranet与外部供应链上其他节点企业联系起来,在Internet上实现网上的需求和库存信息共享、同步计划制定、业务流程协同、签约、交易和结算等活动,以实现降低外部成本、以需定产、实时控制等目的。

供应链的纵向协同是对供应链及各个企业的各业务环节的双向协同,实现产品从设计、开发、采购、生产、储存、经销、使用、维护保养直到回收再用处置的全寿命周期管理。

3.2系统框架结构

协同的信息管理模式与以往的信息平台不同,它建立了一个协同信息中心,它可以是独立于供应链的各个节点之外的新的功能节点,即运作中心,也可以整合到大型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中,其根本目的是让数据在受权范围内区分权限、无障碍地流通,并在高层汇总融合,促进了公平竞争,进一步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基于协同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构架。

3.3系统运行控制机制

基于协同电子商务理念下的协同信息中心,按协同的思路,在互联网条件下,站在合作伙伴企业虚拟供应链的高度,把企业供应链集成的思想和业务模式固化在软件当中,对价值链的整体进行管理,把核心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各个合作伙伴及社会其它相关部门紧密联系在一起,帮助企业实现国际化、社会化管理。它整合了一切可以动用的资源,使供应链上成员针对生产安排、预测补充采取联合设计和执行计划,利用共享的信息进行具体生产运营措施,用互动的方法来实现企业与合作伙伴的管理和协同商务。

协同信息中心作为中立方,对进入协同信息中心的企业信息进行相关的审查及认证。对申请成为供应商的用户,进行生产能力、供货能力等与供应商能力相适应的审查。对申请成为第三方物流企业、第四方物流企业的公司,进行物流运输能力等方面的审查。

供应链中的所有成员可以在协同信息中心提供的相关信息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供应商、第三方物流企业及第四方物流企业。他们之间可以通过一定的标准(CML11.0)进行数据的交换,不需要经过协同信息中心。当供应链的使命完成时,企业可以暂停、中断、终止这种关系,重新构造新的供应链,这增加了供应链的敏捷性和开放性。

公共对象请求结构(CORBA)的应用,跨越了同系统之间的差异性,无障碍地穿越供应链中各成员独立的防火墙。它解决了系统平台、操作系统、编程语言、数据库、网络通讯协议和应用程序版本的兼容性问题,最终实现对多种数据源和数据库、应用程序进行无缝连接。在这种结构下,供应链中的信息、技术及产品数据得到集成,使“用户”的需求贯穿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在协同信息中心中,除了满足供应链成员的业务数据共享需求外,还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其决策信息需求。数据仓库的建立,汇总了即时业务数据及外部数据。在此基础上,MOLAP根据供应链中成员的不同需求,以及相应的制度约束,生成具有差异性、个性化的决策支持信息。通过协同信息中心的数据展现服务器,不同的供应链成员就可以获取所需信息。新晨

协同信息中心针对客户及供应链中各成员各自的标准制定动态指标,如客户的等候时间、需求满足率、产品可用性、抵达目的地速度、完成重新部署所需时间、企业的库存时间、退货处理情况、客户满意率,等等。对供应商、第三方物流企业及第四方物流企业利用不同指标进行评价,并定期公布评价结果,建立一个开放式的评估体系,为企业寻找合作伙伴提供一个公正客观的依据。同时,CORBA提供的一些安全服务的API参数,一方面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另一方面,通过量化手段提高了评估结果的可靠性。

供应链中的供应商负责综合集成各客户企业的需求信息,并将产品进行协调分配;供应商的客户负责将实时的需求信息发送到协同信息中心,并根据协同信息中心的反馈信息调整需求及采购方案。另外,不同企业将对于服务及产品的反馈信息发送到协同信息中心,为评价供应商提供依据。在这种协同及共同参与的运行机制下,各企业都是该系统的重要成员,它们实时“输入、输出”信息的功能极为关键。

第5篇

(一)供应链的概念

供应链这一概念始于美国,并且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发展,但是至今为止没有一个明确概念。就当前而言,对于供应链释义为一件产品的供需网络,而这个网络贯穿于生产到面向市场的始终。供应链是产品的信息链、物料链、资金链,而且在各个流通环节中产品都会增值。

(二)供应链系统的概念

供应链系统顾名思义,指企业所有业务流程和业务关系的集合。供应链体系中囊括内容比较广,最简单表现为:一件产品从原料供应商开始到面向市场、面向消费者的整个过程,直接服务于终端客户或者为其提供相关商品。

二、供应链系统下企业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

尽管新形势下我国企业物流管理发展迅猛,但是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企业物流运作效率低下,很多企业物流职能并未及时完善,因而物流纠纷事件时常发展,不仅难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而且还阻碍了企业自身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未能充分打破传统物流思想的限制,致使企业物流效率低下

就我国企业物流管理现状来看,绝大部分企业仍然采用供销一体化和仓储、运输一条龙的传统经营方式,物流活动多依靠于企业内部完成,并没有有效运用第三方物流企业,加上采购、仓储、配送等职能具有重合性和真空地带使得相关工作难以进行,上述问题都直接影响到供应链系统物流管理效用的发挥。再者,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加上消费者购物形式多元化,基于此,消费者对企业物流服务标准提出了更高层次要求,但是在实际中发现企业会将这一有限资源进行平均分配,无疑影响到物流服务水平和顾客满意度。还有部分企业物流服务,只是由物流部门单独完成,使得企业管理部门不能实时掌握物流信息,直接影响物流服务效果,种种现象都可以归结为新形势下企业物流管理未能打破传统物流思想的限制。

(二)信息化程度低

我国企业物流设备整体呈现出:设备陈旧、信息化程度低、功能单一等特点,因而很难高层次满足现代物流发展需要。例如:缺乏标准规范、物流设备陈旧,直接导致的是物流在运输或者储备等环节中很难实现整体性流动,不仅人力成本加大,物流效率也将受到影响。当前我国物流领域内信息技术整体呈现出不平衡态势,企业与企业之间交流、沟通匮乏,并没有实现信息共享。加上企业相关管理人员并未充分认识到电子商务技术的重要性,因而企业物流作业自动化水平低下。从另一方面来说,供应链系统下的企业物流管理,如若缺少现代信息技术的辅助,大量物流信息将分布于不同部门中,影响到不仅仅是一个节点企业物流运作效率而是整体,物流成本将直线增加,不利于自身竞争能力的提升。

三、提升供应链系统下企业物流管理水平的具体措施

供应链企业物流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已不再是单纯确保生产过程的连续性,而是通过有效物流网络活动,缓解甚至于改变供应链系统节点企业之间的关系,为企业与企业之间有效合作创造条件,以此增强市场反应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应当将物流管理上升到战略高度

在上述中也提及到,企业要想更好参与到市场竞争中,除了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发展战略外,还需要企业将物流管理上升到战略高度,供应链物流管理应当立足长远发展,而不是单纯注重眼前利益,在不久的将来企业之间除了人才竞争外,就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基于此,企业应当高度重视供应链物流管理,及时找出运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找出解决办法,并且同其它企业形成物流战略联盟,为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可能,将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效用充分发挥出来。

第6篇

道德风险问题一直是保险业、金融业关注的话题之一,但近些年来,由于商业欺诈等问题的增多,道德风险已引起全社会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忧虑。道德风险最早是在保险业中被发现的一种现象,个人购买保险后,就会产生一种依赖心理或思想上的麻痹。以至于反而降低了他防范风险发生的努力行为,为此经济学家将把涉及到契约或合同的其他经济领域本质相同的问题,称之为道德风险。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2) 与

灰色模型 灰色预测模型主要用于单一时间序列预测,但无法反映多个变量间的相互影响、协同发展的情况, 灰色模型主要描述变量间的关系,一般那不用于预测,因此,对于含有多个相互关联的因素的复杂系统,任何单个模型都不能反映系统的发展变化,必须考虑建立系统模型才能有效地预测,一般情况下,在对系统做出准确的分析之后,对独立的特征观察值,即主导因素建 模型,对非独立的特征观察值,即关联因素建 立模型,然后,将这n个多元微分方程联

立求解,得出系统的预测值[5]。

对于n个变量的系统,若已给定1至k个时刻的特征观察值数列

于各个因素之间存在共生性,即各个因素存在于供应链复杂系统的整体中,所以,要充分考虑各因素之间的联系和内在的制约关系,使各道德风险结构能够充分反映其在整个道德风险中的地位,这样不仅能提高各子函数的预警精度,还能实现四者的有机统一,以确保供应链系统能在低风险状态下运行[4~7]。

在这个四维模型中的稳定函数和协同函数不应是某个时段内或某个企业的稳定与协同,而是必须建立在整个供应链系统所能承受的损失控制之中。其中 、 、 、 四者可自独立对供应链道德风险预警起作用,即任何一个维度超过警戒的范围,均被认为是有发生道德风险的可能,只有当四者 、 、 、 同时都在允许范围内,才能认为发生道德风险的可能性极小。

本供应链道德风险预警模型,添加了状态向量预测模块,可以有效地预测出未来供应链道德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分析出道德风险发生的原因,计算出道德风险造成的损失,判断出道德风险危害的范围,所以,可以起到较好预警作用,在现实中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在全球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每个供应链组织都面临着一个变化迅速的市场,而供应链道德风险的存在,增大了供应链的管理的难度,有效控制管理供应链道德风险,从而实现供应链节点企业协同发展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从对供应链道德风险的产生原因开始探讨,认为不确定性是产生道德风险最根本原因,确定了具有能够描述大小、频率、传递(节点企业之间)、协同化等四种结构的供应链道德风险的特点和危害性,并运用复函数的思想,建立了四维度量模型,在模型中可以充分地反映出道德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损失、传递程度等性质;建立GM(1,n)点预测模型以及区间预测模型,与所确定的不同警区结合实现对动态变化的供应链道德风险进行预警。经过分析得到以下结论:采用复熵方法表示具有结构性变量的大小这一方法既能表示各分量的大小,又能表示所描绘变量的整体大小;稳定程度和传递程度等各种结构性分量乃至于道德风险的大小取决于各个状态向量的权函数大小以及弹性密度函数;多维度量模型中可以表示各个分向量之间的共生性,还可以说明不同维度在特定环境中的重要程度;综合考虑以上内容能够建立比较准确的系统道德风险预警系统,该系统对道德风险的控制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对降低系统冗余、提高整个供应链的价值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7篇

(一)供应链含义分析

供应链其实是一种供需网络,各种产品在生产与流通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间供需网络,这个网络涉及到了生产商、批发商以及消费者等等,这样来看也可以认为这是一个网络式的物流体系。各个企业是这个体系中的一个节点,而节点之间又是相互需求与供应的关系,供应链不仅实现了连接供应商与用户的纽带作用,也使得商品在生产、流通过程中增值[1]。

(二)供应链特征分析

多个企业采用节点方式组成节,因此也就出现了模式与类型多样的企业,供应链结构也就比较复杂,这是供应链的复杂性。第二个特点是系统性,供应链实际上就是一个网状供需系统,系统中的各个要素互相联系彼此相依。系统有共同的任务与目标,各个要素以竞争或者是合作形式完成这个目标,改变了传统的采购、制造等活动分离的模式。供应链系统中的企业不仅是一个独立的主体,也是其他供应链的构成部分,企业在运行时是动态变化与相互交叉的,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地改变自己的运行机制,更好地迎接挑战与解决问题。

二、供应链系统中的企业物流管理不足之处

(一)企业物流管理观念陈旧

虽然我国物流管理取得较大发展,但是仍旧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首先来分析其观念问题。我国多数企业采用的仍旧是传统产品供应销售方式,只是单纯地在企业内部实施物流管理,企业物流管理的职能也就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不利于企业进行系统合理分工,供应链下的企业物流管理也就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与作用。我国人民的消费水平与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物流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因此应该积极改变陈旧落后的管理思想与理念,提升企业物流服务效果。

(二)企业物流设施设备落后

我国大部分企业的物流设备都是比较落后的,没有将信息化技术充分地运用到其中,物流管理的服务效率也不能提高,物流设备较为落后陈旧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物流发展的需要。与物流设备陈旧落后相对应的就是物流管理规范缺少,企业在物品储运过程中不能实现整体管理与运转,物流管理自动化水平偏低[2]。

(三)企业物流管理人才缺少

经济发展日益全球化,我国与外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多,交流业务范围也在不断深入与广泛,现在物流企业需要的不仅是具有很强素质的人才,更加需要具备很强外语能力的人才。但是我国现在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是比较落后的,无法培养出真正满足企业物流管理体系要求的人才,极大地制约了我国企业物流管理的发展与进步。

三、改进供应链系统中企业物流管理水平的方法

(一)改变陈旧落后的物流管理理念

企业物流管理要想真正地实现大发展大进步,就要在思想上认识到它的重要性,然后从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企业物流管理系统特点,计划制定出合适的供应链系统物流管理方案。改进改善企业供应链物流管理水平,还要在思想观念上改变,现代性的企业应该逐渐地改变企业经营方式,树立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思想理念,重点关注物流服务内容创新、拓展服务类型等的服务理念。物流服务不能够仅仅停留在实物服务方面,还应该给客户提供特色信息服务,积极主动地与客户形成战略合作关系,形成自己一套专业与特色的服务方式与理念,取得独特的竞争优势。

(二)积极使用信息技术开展企业物流管理

现在发展得比较成熟的信息网络技术也可以应用到企业中去,实现信息、资金等方面的信息化管理,提高物流工作效率,企业在开展信息流服务工作时,应该以实物物流为基础,从而做到物流服务体系的完善,除此之外,物流企业还要与客户结成战略联盟伙伴关系,拓宽物流服务渠道。电子商务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日益成熟并且在现代企业物流管理上充当着重要角色,这种电子贸易方式充分地将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结合在一起,以顾客需求作为导向,紧密地将供应链系统中的节点联系起来,有效地提升了供应链系统的运行效率,又吸引了新客户加入,拓展了物流服务新项目[3]。除此之外,我国还要借助使用西方先进国家的先进信息技术力量,更换物流服务设施设备,缩小与西方国家的差距。

(三)培养企业物流管理人才

物流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持,物流企业要想实现创新管理等最终依靠的还是专业物流管理人士,这些人才成为了物流企业进行供应链管理的关键。为了更好地为企业培养多种物流管理人才,一些高职院校必须制定一整套完善的符合企业物流发展的人才培养计划,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选拔制度,积极履行优胜略汰人才选拔原则,给表现优秀人才提供好的工作机会。人才培养的另一种方式就是鼓励其积极进行进修,努力学习外国先进的物流管理方面知识与技术经验,根据我国物流管理发展的实际情况,培养一些有管理才能与创新能力的物流管理人才。

四、结语

第8篇

关键词:供应链系统管理 风险控制 现代化企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5-279-01

供应链是围绕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到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由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最终用户组成。

供应链管理是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通过计划、协调、控制及优化,最终使供应链产生的总价值最大化,其目标是每个运作计划都能够相互协调,使总成本最小化、客户服务最优化、总库存最少化、总周期最短化。

一、供应链管理的流程

供应链管理分为五个流程:

1.采购管理。供应链采购管理的核心内容是供应商的选择。在选择供应商时,不仅要考虑成本,同时应综合考虑供应商的信用等级、产品质量、产品价格、售后服务、财务状况。通过对供应商的评价与选择,合作关系的建立与维护,以确保在任何情况下,企业以低成本及时获得所需要的产品或服务。

2.生产管理。供应链的生产管理是生产商管理生产并协调与其他合作者之间的关系,目的是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是在保证生产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库存最小。库存是指用于将来的目的而暂时闲置的资产。生产管理的核心是减少库存,同时又能保证生产过程顺利进行。

3.销售管理。供应链的销售管理是以客户为中心,及时满足客户需要,销售的产品使客户满意。在当今竞争激烈、变化莫测的市场中,保持终端客户的满意至关重要。一般采用平衡计分卡方法,采用财务和非财务的指标,对财务、客户、内部业务、学习与成长等方面来描述和评价,提高企业内部的管理水平,使客户得到最好的产品和服务。

4.信息化管理。供应链的信息管理是对系统内部存在和运行状况的不确定性的描述。如果没有对信息的准确描述,供应链中各环节就可能缺乏联系和协调,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有效的供应链管理离不开信息技术提供的支持,信息技术可以收集资料,加工、保存,并对其进行分析,信息管理系统的采用是供应链管理的必然要求,收集的信息包括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信息。信息系统能否正常运行关键是资料收集要充分,设计思路要清楚,应对方法要灵活。

5.成本管理。供应链的成本是指在供应链上发生的成本损耗。供应链的成本管理可以说是以成本为手段的管理方法。企业可以通过获得高层管理的支持,选择合适的信息系统等途径来降低供应链的成本。

二、供应链流程中的不确定因素

供应链在正常运行中存在一定的不确定因素,最终产生各种各样的风险。不确定因素的来源有三个方面:(1)供应商的不确定性。供应商的不确定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供应商的生产发生故障导致供应不足或者延迟,供应商信用发生危机等等。(2)生产者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生产者本身系统是否可靠。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因为生产过程的复杂多变,导致计划不能完全执行,如果计划不能准确反映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就要对生产环境重新进行预测,不可避免地导致实际与计划的偏差,造成生产不足或过剩的风险。(3)客户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需求预测的变化、顾客的心理和个性及购买能力的变化,这些变化容易受外界市场及个人心理的诱导,不确定性因素很多,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需要随时的修正。

存在不确定性就存在风险。对于任何存在不确定性的事件,正确的处理方法就是在事件的收益和人们对它的信心之间作出选择。在手段适应结果的过程中,对于一个一切都已“安排就绪”的世界,人们避之唯恐不及,所以理竭力将不确定性降到最低限度,将风险降到可控范围内。不确定性能否降低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事件的不确定性要小于个别事件,二是不同的人群对不确定性认识的差异。

三、如何做好供应链系统中的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指通过对潜在意外和损失的识别、衡量和分析,以最小的成本、最优组合对风险实行有效规避,实时监控,以保证供应链的安全、连续和高效。供应链风险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外部风险包括社会环境风险、政策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内部风险包括偏离风险、中断风险等。对供应链的风险管理要经过四个环节:风险识别、风险度量、风险处理、风险控制。

企业内控制度的设计要从以上五点业务流程出发,在风险控制的过程中,按照内控制度对存货与生产管理环节、采购与付款环节、销售与收款环节的主要控制目标,找出各环节的风险点,分析业务流程中的各种潜在风险,制定出相应的关键控制活动,按照风险点结合内控制度要求采取控制措施,从而实现共同防范企业风险的目的。

风险控制措施从三个方面展开:

1.分工。供应链的信息管理以业务流程为基础,按照公司战略实施要求,把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所有资源重新进行配置,建立适合企业发展要求的组织框架。按照分工步骤,结合内控制度,在每一个环节上找出风险点,制定控制措施。

2.流程设计。各项作业的不断重复一个业务循环,内部控制根据业务循环进行设置,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控制业务流程的运作,将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

3.信息技术。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之一是信息和沟通,运用信息技术将所要涉及的各个业务以工作流的方式认定,将业务循环分解成各项活动,将各个活动点的运作记录下来,进行事后监督,提高循环运作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刘永胜,杜志平,肖晓娟著.供应链管理

第9篇

一、企业建立供应链物流系统的不确定因素分析

随着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不少具有利益共生关系的企业进一步加强企业间物流合作,以提高企业运营效率。但供应链系统物流管理是在多重不确定环境下开展的,需要重视这些不确定因素。

1.物流成本不定

物流环节作为市场产品原材料购买、生产与消费中间环节,在战略联盟供应链物流计划中处于重要地位。物流环节顺畅,物流节点之间链接及时有效,事关企业产品生产销售是否达到预期市场目标。但是,我国目前物流产业成本不一,出现很多不确定性。物流成本主要包含运费、仓储费用和其他费用。运费在物流成本中的不确定性最大,由于国际油价市场波动,造成运输成本经常处于波动状态。在油价较低时,产品运输成本相应下降,有利于企业获更多边际效益。此时物流企业会更加积极承担产品运输任务,以获得高额回报。但在油价较高时,产品运输成本会相应上涨,减少物流企业利润。企业为降低运输风险,会减少产品运输。2012年国际油价再次攀升至每桶100美元以上,我国物流产业运营成本大大提升,极大影响了物流环节顺畅性。除此之外,仓储费用和其他费用的变动虽然不大,但也造成物流成本的不确定性。

2.消费需求个性

消费者需求是供应物流链的最终末端环节。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内居民消费层次提高,消费结构完善。不少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常规消费,追求个性化消费成为一种时尚。以往传统企业供应物流链受这种个性化消费影响,传统上通过供应物流链生产、运输、消费大量同类产品的做法已面临个性化消费终端挑战。以家居消费为例,2012年国内家居市场出现个性化消费趋势,即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大众化家居产品,而是希望自己购买的产品更加个性,符合自己独特审美观念。以宜家家居、吉斯家居为代表的国内外家具品牌开始注意到这种消费者消费趋势的变化,进行了大胆个性化产品创新,进一步巩固甚至占领更多国内家居市场份额。而多数中小家居企业没有看到这种市场消费终端变化,还是进行常规家居产品设计与生产。这造成自2012年开始,他们产品销售量逐渐下降,市场份额逐年减少。

3.市场行情多变

现代市场经济理论很早就指出市场经济本身存在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弊端,这些市场本身固有的弊端经常会带来市场行情多变,如果企业不能把握市场行情波动规律,制定相应应对策略,就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2008年,受当时世界金融危机影响,造成我国很多企业产品出口受阻。以我国传统纺织类产品出口为例,2007年纺织类产品在国外畅销,让很多纺织企业加强了出口纺织类产品生产。但是,2008年国际纺织产品市场行情急转直下,让我国纺织企业蒙受重大损失,企业产品积压,流动资金不足甚至资金链断裂。山东魏桥纺织是国内最大的外贸纺织产品出口企业,经过十几年辛苦努力建立的供应物流链几乎全线告急,2008年―2010年三年间该企业利润逐年下滑,企业生存发展受到致命影响。该企业上游供应商、下游销售商,中间物流企业经受不住市场行情变化,出现企业倒闭破产现象。

4.国家政策不定

国家制定产业发展政策一般具有时期稳定性,但有时也会进行相应调整,以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因此,从战略联盟供应物流链运作看,要重视国家政策不确定性这一因素,才能让整个供应链运转更加高效有序。2008年我国开始出台新能源发展战略,如风能,太阳能灯,新型能源产业发展一时风光无限。但这对我国传统能源产业链产生明显负作用,煤炭企业首当其冲。加上我国过去十年煤炭企业长足发展,带来生产效率提高,煤炭产品出现一定市场饱和现象。如山西煤炭生产企业从2010年开始,生产利润逐年下滑,不少小型煤炭企业破产或被兼并。以往依托煤炭产品生产、销售建立的物流产业链也面临严峻挑战。国家对能源产业政策的改变,让我国煤炭生产、销售企业明显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因此,从这个方面看,要想建立高效运转的战略联盟供应物流产业链,必须要重视国家政策的不确定性。如果无视这一不确定因素,将会给战略联盟供应链物流带来严重影响。总之,我国企业之间要想建立高效有序的战略联盟供应链物流,必须重视上述不确定因素,采取灵活机动应对措施。

5.生产效率不一

供应商、制造商、零售商、物流企业是供应链上最主要的节点企业,产品制造商是中心环节。但不同节点企业生产效率存在一定差距,不可能实现产品从生产到销售完美的运作。2006年,我国棉纺织企业产品销售一片火爆,但是生产企业效益增加却不明显。除物流和零售环节利润增厚因素外,上游产业链供应商成为最关键因素。由于当年我国棉田种植面积极度萎缩,如新疆地区棉田种植受到去年不景气影响,种植面积减少三成以上。加上2006年极端气候影响,全球农作物减产明显。这些造成棉纺织产品原材料出现一度紧缺,新棉上市价格最高达到每千克12元。上游供应商面临无棉可收的窘状,造成原材料供应不及时,这些给棉纺织企业的生产带来极大影响。因此,从战略联盟供应链物流中各个节点企业看,只要一个节点出现问题,往往会很快波及整个供应物流产业链。不同物流节点企业生产效率的产异性,对整个战略联盟供应链运转产生影响。

二、优化供应链系统下的企业物流管理建议

1.建立产业链协动机制

对于不同企业生产效率不一的问题,笔者建议可建立产业链协动机制,理顺不同节点企业的生产效率。这种协动机制应当以生产企业为中心,由它具体负责与上下游企业的沟通。生产企业应按照自己年初制定的企业发展规划,如产品生产计划,及时通知上游原料供应商,让它们提前做好原材料储备,同时还要通知下游销售商,让它们做好产品销售计划安排。当然,对中间物流企业也要第一时间通知,让它们提前留足产品运输工具和仓储设施等。凡事预则立,只有提前做好各种准备,供应物流链运转才会有条不紊。因此,理顺不同节点企业的生产效率,建立产业链条协动机制对于优化供应链系统下的企业物流管理十分重要。

2.保持物流成本相对稳定

物流环节运转直接关系到整个供应物流链是否顺畅。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持物流成本的相对稳定性。笔者建议各企业应建立物流成本统一协调方式:以季度为单位,每年制定四次物流协定成本。即按照上一个季度物流成本,结合对下一个季度物流成本预判,共同商定物流保底成本价格。当然,如果中间出现因各种不可控因素造成物流成本极大变动,可通过上下游企业间协调机制灵活处理。建立物流成本统一协调方式,可有效避免物流环节产生的各种运营风险,让整个物流链计划高效运行,实现最初制定目标。总之,要重视物流成本相对稳定性,才能够带来整个供应物流链的相对稳定发展,提升企业物流管理水平。

3.加快信息数据处理速度

物流信息是连接运输、保管、装卸、包装各环节的纽带,物流环节信息通畅和及时供给是物流活动时间和管理效率的保证。产品从生产到消费过程中运输数量和品种、库存数量和品种,装卸质量和速度、包装形态和破损率等信息都是物流活动质量和效率的保证,是搞好物流管理的先决条件。物流企业应该做到克服物资供应各个环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通过信息活动形成联系运输、储存、装卸、包装、加工等各环节的纽带,保证物资供应链各环节的信息通畅和及时供给,创造物资流通整体效用,以最快速度的信息处理效率改善企业物流管理水平。

4.创新个性化产品产业链

面对当前消费者对产品更多个性化的追求,各节点企业要改变以往常规产品设计与生产思路,更加注重个性化产品开发。一个供应物流链能否运行顺畅,和供应链上的产品有着直接关系。具体做法:一是要对当前市场消费趋势进行仔细调研,考察消费者出现的新消费动向;二是要建立具有前瞻性意味的企业产品创新部门,把各种潜在消费热点提前变成未来企业生产销售的产品构想;三是要实现传统供应物流链条上的产品与新型个性化产品和谐共存,更加重视具有个性化消费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四是不断对消费者展开直接问卷调查,让他们提出更多改进意见等。当然,如某个企业具备雄厚资金实力,可建立自己的个性化产品直达消费者供应链,如某些企业借助淘宝、京东等电子网络平台进行直销等,在提升企业经营效益的同时也加大了对物流管理的重视。

5.建立灵活市场调研机制

要想优化企业供应物流链系统下的物流管理,就必须重视市场本身弊端带来的各种波动风险。笔者建议各企业要建立灵活的市场行情调研机制。具体做法如下:一是要在原有企业市场风险部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市场调研部门职能;二是不但要充分调研国内市场,还要对国际市场进行宏观把握,把上面所讲的国际市场波动对国内企业物流产业链的影响降到最低;三是各企业之间要经常进行市场信息沟通和交流。笔者建议可借助现达信息网络技术,建立企业间信息沟通网络平台,通过信息数据共享,发挥群体力量实现对市场信息全面的把握。最后,还要制定相关市场风险的预警应对方案,把各种潜在的市场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避免对企业后期物流管理造成阻碍。

6.及时掌握国家管理政策动态

实现企业供应物流链计划优化,必须重视对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政策的把握。只有紧紧抓住国家管理政策变动的脉搏,才能真正制定企业供应链物流宏观规划。国家政策具有相对稳定性,但每隔几年总会依据国家经济发展状况进行适当调整。因此,政策本身具有相对稳定中的不确定性,要重视政策本身的不确定性。如上所讲,国家新能源发展战略对传统能源产业冲击,在这一战略颁布之初,传统能源产业就应当能够预见对自己生产经营的影响,调整自己供应物流链宏观计划,尽可能降低政策风险,最终对企业物流管理风险做到有效预控。

第10篇

Abstract: For getting through the information barriers between industry and commerce in tobacco industry, promoting the efficiency and benefit of logistics, to design and develop Just In Time-Direct Supply System (JIT-DS) . The system mainly includes data sharing and exchange intelligent platform and Just In Time-Direct Supply platform. Data exchange platform completes the data integration of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enterprises orders data and RFID scanning data. JIT-DS platform uses the data exchange platform as technical support. It provides a unified logistics operating platform for industry and commerce. The results of application showed that the system integrated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storage resources, and it reduced the operation, and enhanced the level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 logistics lean management.

关键词:烟草行业;JIT-DS;供应链;存销比

Key words: tobacco industry;Just In Time-Direct Supply (JIT-DS);supply chain;ratio of storage and sales

中图分类号:TP391.4;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8-0064-03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精益物流[1]”理论的快速发展,烟草行业物流也在积极通过开展精益物流建设[2],不断探索整合资源、优化流程、挖掘管理潜能的精益发展模式,全面提升现代物流建设、运行和管理水平。但是,我国烟草行业中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之间信息孤岛现象严重,阻碍了烟草行业物流的发展。因此,打通烟草行业工商企业间信息壁垒,提升物流效率和效益,成为了建立烟草行业工商一体化物流的关键。借鉴汽车制造业零配件的供应链协同管理理念[3],设计和开发了精准直供系统(Just in time-Direct Supply)。JIT-DS(Just in time-Direct Supply)系统的设计,是以“精益物流”理念为指导,立足于网络信息技术和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4],对当前工商企业营销、物流和生产流程的一种革新探讨。

1 系统结构和设计方法

1.1 系统架构

实施JIT-DS系统主要是为了打通工商企业间的信息壁垒,减少物流配送环节,实现物流上下游、各环节无缝对接和一体化运作。因此,在实施JIT-DS系统过程中,要对现有的营销、物流、生产等关键环节进行再造和优化,建立一系列统一的管理标准,并遵循以下设计原则[5]:

①通用性原则。项目模式改造不能变更一号工程项目要求的数据核算与审核流程,与行业各企业打扫码的业务要求保持一致。②准确性原则。项目改造后,打码、入库、扫描各环节业务数据必须与实际业务数据相吻合,以保障行业物流数据统计的准确性。③适用性原则。此次项目改造,必须符合物流公司所规划的“工商物流一体化”整体业务要求,保障其改造后,符合新的业务模式,基础数据传输、采集、汇总与审核各流程环节清晰准确。④标准性原则。此次模式改造,本身在物流业务发展规划上具备一定前瞻性,可将此次改造作为未来模式改造的一个通用版本,形成一个标准的业务操作模式。

本系统主要包含稻莨蚕碛虢换恢悄芷教ê图词敝惫┬同平台两大平台。系统整体架构如图1所示。

数据共享与交换智能平台(以下简称“数据交换平台”)需要集成两部分数据:商业企业和工业企业的订单数据,其订单数据包含了行业数字仓储、行业物流在途系统、一号工程的订单数据明细,并形成数据关联;一号工程工业端、商业端的扫描数据、托盘数据以及储位数据等。

即时直供协同平台,为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提供统一的物流运作平台,为市场、计划、生产、仓储和运输之间的协同工作提供更为直观与便捷的通道。

1.2 数据共享与交换智能平台

1.2.1 数据交换平台系统架构

数据交换平台主要包含两大体系:数据整合体系和数据支撑体系。依靠这两大体系制定了数据交换的标准,完成了对工商企业的订单数据和RFID扫描数据两部分数据的数据整合,为即时直供平台的运作提供了技术支撑。

①数据整合体系主要包括:接口层:对各业务系统建立统一接口,包括数据源、数据对象、对象特征描述等。整合层:主要对数据进行整合与加工,包括数据联邦、数据转换、数据解析、数据缓存、数据、数据存储。服务层:提供对外数据服务的接口,包括数据支撑接口、业务支撑接口、交换接口、资源管理接口。

②系统支撑体系包括:数据交换标准与规范:用于规范数据的基本格式、传输标准、指标规范[6]等。数据质量管理系统:用于创建、管理和审计数据质量,使得整合的数据完整、有效、准确、可用。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建立了统一口径的数据元标准,并提供数据的标准接口。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通过权限控制、数据加密等手段,对数据访问权限进行分级,以保障数据的保密性与安全性。

数据交换平台整体架构如图2所示。

1.2.2 数据整合

数据整合是为了把多个业务应用系统、多种异构数据源信息整合到一起,实现数据的跨系统、跨平台共享,使得不同业务系统间互连互通。

数据交换平台以“单据合同号码”作为唯一识别标志,可以将一号工程、物流在途、数字仓储的信息进行整合,整合后的数据包括两部分:通用信息和独立信息。

通用信息:各系统都统一存储的单据基础信息,如交易双方、规格、数量、单价、金额等信息。独立信息:除通用信息之外,各系统独立存储的唯一单据明细信息。

1.3 工商卷烟JIT-DS(即时直供)协同平台

即时直供协同平台,基于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提供统一的物流运作平台,为市场、计划、生产、仓储和运输之间的协同工作提供更为直观与便捷的通道,形成了五位一体的平台协作。平台主要包括以下8个功能模块:需求预测与分析、订单组织货源、合同管理、工业入库、物权转移、分拣领用出库、库存查询与统计和工商信息共享。本文主要介绍工商协同操作流程及功能模块中的工业入库、物权转移部分。

1.3.1 工商协同操作

工商协同操作流程如图3所示。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通过即时直供协同平成从制定“需求表”到“同步库存”一系列的业务流程如下:

①商业企业人员录入“周产销滚动需求表”;②协同平台根据“周产销滚动需求表”进行产能与库存评估、调整,然后将“周产销滚动需求表”传递给工业企业;③工业企业人员根据“周产销滚动需求表”制定“周生产计划”,并下发车间组织生产;④商业企业人员登录协同平台,获取“周生产计划”,根据计划进行商业访销与订货等销售活动。⑤工业企业将生产下线及入库的信息及时上传协同平台,商业企业同步库存信息,并制定新的“周产销滚动需求表”。

1.3.2 工业入库

工业企业生产的卷烟,一旦生产下线后,工业立库管理系统生成工业入库单,由工业扫码组盘软件生成托盘与件码关联映射,并将托盘信息传递给立库管理系统进行储位分配,然后将工业入库单、储位、托盘信息回传给协同平台。

在工业入库时,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工业组盘扫描,其流程如下:①工业生产下线后,凡商业企业的卷烟,对件烟进行顺序扫描,并按24件烟进行码垛,将件烟信息与托盘信息回传至工商协同平台。②工商协同平台根据件烟与托盘的信息,建立24件烟件码与托盘的映射关系,并将该信息写入托盘的RFID芯片中。③现场作业人员将托盘移往入口,在入库环节进行整托盘入库扫描,并将信息回传至工商协同平台。④整托盘卷烟移入货位后,将托盘与货位的对应关系信息,回传至工商协同平台。

1.3.3 物权转移

双方根据订单签订的工商卷烟销售合同,由工商卷烟即时直供协同平台操作,完成物权转移过程,并自动生成一号工程工业出库操作的业务数据、商业入库操作的业务数据。

库内物权转移,可以由业务人员操作直接完成,无需库内作业,物权转移流程如图4所示。

①由工商协同平台获取工商销售合同信息。②工业端通过协同平台获取合同号,并根据合同号生成出库单据,将出库单据信息回传至工商协同平台。③仓库操作人员根据出库单据信息,可以通过工商协同平台选择需要出库卷烟的货位,并根据货位与托盘的关联、托盘与件烟的关联,获取24件烟的条码信息,回传至工业端。④工业端根据接受的条码信息,模拟工业出库操作,并进行工业出库确认。将确认信息回传至工商协同平台。⑤制证人员在准运证系统进行合同信息的上传,生成相应的准运证信息。⑥商业端接收合同信息、准运证信息、工业出库的件烟信息,模拟商业入库操作,并进行商业到货确认。将确认信息回传至工商协同平台。⑦工商协同平台如果接受到工业出库确认的信息,以及商业入库确认的信息,可视为物权转移完成。⑧整个过程中,原则上卷烟实物位置未发生转移,实现了卷烟“同城共库”管理[8]。

1.4 一号工程改造

一号工程与工商协同平台要建立统一的数据接口,获取卷烟从生产下线到仓储运输、零售市场等各个环节的业务,从而使工商共享平台获取及时、有效、准确的生产经营数据,为周需求滚动预测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一号工程与RFID关联的应用,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码垛(托盘件烟信息关联)、垛调整(托盘件烟信息更新)、垛扫描(使用托盘件烟信息)、剁清除(如图5)。

2 应用效果

与传统的烟草工商企业间的配送相比,JIT-DS系统的应用,减少了配送流程,达到了提高库存周转率、减少存销比的目的,使得工业向商业的配送模式由“按合同交货时间配送”转变为“按分拣需求配送”,实现了“工业按订单组织生产”和“商业按订单组织货源”的模式。卷烟厂使用1个巷道做为公用仓库实施JIT-DS系统。自实施该系统以来,共完成直供卷烟39万件,商业企业卷烟月存销比由之前的0.68下降至0.43;同城生产卷烟分拣前单车周转时间由4小时降为0.86小时,作业时间大大缩短;工商双方共减少卷烟装卸次数110万次,减少了作业人数,使得工商双方经济效益同步提升。实现了工商零供应链环节的无缝对接,切实提升了供应链的精细化运营水平。

参考文献:

[1]王茂林,赵涛,吴永华.我国制造业应如何有效实施精益物流[J].工业工程,2007(1):39-42,86.

[2]薄航.L烟草物流中心精益物流运营管理体系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5.

[3]潘婧.汽车零配企业的供应链协同管理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3.

[4]张红.RFID技术在烟草物流系统中的应用[J].物流技术与应用,2016(3):121-124.

[5]王金亮.烟草行业信息应用系统总体技术框架研究[J].烟草科技,2001(5):3-7.

第11篇

[关键词] 供应链金融;资金流;整合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0 . 020

[中图分类号] F06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0- 0033- 02

1 引 言

供应链金融(Supply Chain Finance,SCF)是一个处于供应链管理协作和金融交叉的全新的经营理念和运作模式,供应链金融利用供应链间业务往来频发的优势可以有效突破借方与贷方的信息不对称藩篱,日益受到学术界和管理实践的推崇。

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为高效整合供应链中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降低供应链整体财务成本而提供的系统性金融解决方案。其中,资金流是交易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环,也是供应链得以运转的“血液”。企业外部环境系统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顾客、供应商、竞争对手、资本市场等因素,它们既影响公司治理系统,又影响企业管理系统,还构成公司治理系统的一部分。企业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能支持企业内外的有效决策和有效行动,它是公司治理系统和企业管理系统的共同组成部分和赖以有效运作的共同基础。由于资金流与物质流、人才流、信息流之间的关系,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中最重要的治理机制,而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核心。

然而,目前国内金融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相对滞后,使得供应链金融中信息整合技术含量偏低。由于供应链的信息量庞杂,在供应链金融中又加入了其他监管机构对资金流的全面的监督、管理和控制服务,并且由于供应链金融模式中的银行与制造商的成本函数相互具有不对称信息,信息不对称是对特定供应链结构均衡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而金融信息化已经成为引领金融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不但在建设方便、高效、安全的金融服务体系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而且对于提高金融机构的内部管理水平与资源配置效率更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国内金融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发展的相对滞后,使得供应链金融中信息技术的含量偏低。作为一项高操作成本的业务,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与操作成本节约高度相关。目前在单证、文件传递、出账、赎货、应收账款确认等环节的劳动密集型特征,是对供应链融资业务经济性损害最大的问题,同时也是风险的额外来源。虽然,电子商务手段有助于增强贸易背景可视度、降低交易成本,但国内商业银行普遍没有将供应链金融有机整合到这类平台之中,由此带来贸易环节和融资环节额外的割裂成本[1]。因此,SCF 管理机构必须在供应链核心企业与银行之间搭建起资金流信息沟通桥梁,从而能够最终实现 SCF 模式中信息流通状态的Pareto 改进[2]。

目前,国内外大部分学者倾向于研究供应链金融中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协调发展以及对资金流的控制等方面。其中,Xiang Min[3]分析了基于Stackelberg主从博弈论,对分散型供应链的信息化建设融资进行研究,并提出信息化建设的融资模式。李广明[4] 针对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系统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变化性的需求、普通技术在服务提供和选择方面缺少灵活性等问题,提出了基于SOA架构的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系统模型,并对实现该架构的关键问题进行了分析。林飞 等[5]论述了第三方物流作为供应链融资中控制风险的关键要素,较好地解决了银企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向荣[6]构造出公司治理与企业管理的整合分析模型,该模型包含企业外部环境系统、公司治理系统、企业管理系统、企业信息系统四部分。

2 供应链金融资金流整合平台

2.1 构建供应链金融资金流整合平台

基于系统科学与知识科学理论,“整合”一词的内涵不仅仅是“综合”,而且包含系统多方面要素的整理、协同、综合、系统化、集成、融合等含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促使信息的存量和流量显著增加,因此,信息流整合将是指组织不同来源、不同载体、不同内容、不同形态的信息,按照其本身所具有的规律通过新的排列组合、交叉和创造,实现信息的应用、传递、创新和共享的过程[7]。

因此,本文提出创建供应链金融资金流整合平台,如图1所示,该平台主要整合银行的资金流管理系统与第三方物流监管公司的资金流系统,建立三类目标客户体系: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以中小企业居多)和银行(既是目标客户又是供应链金融信息流整合平台不可缺少的合作伙伴),通过Internet技术进行整合,突破信息壁垒,达到使各层级信息流能够在目标客户群中畅通无阻、透明地获取、传递、转化、应用和创新。同时,供应链中所有企业的资金流在“资金流整合平台”中集成或流转,资金流由银行进行管控,传递发生在核心企业和上下游的中小企业中。

2.2 整合模式

市场竞争已经不仅仅局限在企业与企业之间,而是转向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各行业利润率趋向社会平均利润率的前提下,企业增加利润的途径逐步由外延式的规模扩张向内敛式的精益管理发展,在行业利润率趋同的趋势下,如何提高实物与货币的周转率成为决定企业利润率的关键。而精益管理的核心是提高四流(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效率,体现在企业财务指标上就是:资本(规模)×行业平均毛利率×周转率(实物、货币)。而信息不对称则是造成目前资金流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例如在零售行业中,零售企业和上游供应商为了保证不断货,都要设定安全库存,无形中形成了两个安全库存量,商品实物的周转率大大降低。

因此,核心大企业与上、下游中小供应商及银行之间需要及时的信息沟通,从而提高资金流的使用效率,最终在资本(规模)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提高实物与货币的周转率,为参与各方带来更大的利润。因此,本文提出创建的供应链金融资金流整合平台集成了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核心企业、第三方物流监管公司以及银行等各个主体,在这个系统中,企业不仅可以向上游节点企业提交订单,还能对下游节点企业的业务请求做出及时的反应[8]。并且供应链金融资金流整合平台在供应链融资中控制风险的关键要素中能够较好地解决银企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供应链金融资金流整合平台使参与各方获益:

(1)优化业务结构,降低对存、贷款利差收入的依赖性。在为供应链核心企业提供一系列综合服务的同时,增加中间业务收入。

(2)优化客户结构,协助银行发展大量优质的中小企业客户,降低由于客户结构不合理带来的经营风险。

(3)通过供应链金融资金流整合平台,参与交易的相关企业在简化操作流程、减少失误的同时,各环节的停顿时间也大幅度降低,生产周期、存货周期得以缩短,企业的资金周转率、利润率将大大提高。

(4)大量、实时的资金流信息,为银行贷款评估提供依据,降低中小企业不良贷款的风险。

(5)提高银行货币的持有数量和使用效率,提高资金的周转率,减少占用资金,提供更多的可用来放贷的货币。

(6)银行深度介入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增强与企业的黏合度,摆脱低层次竞争,形成核心竞争力,为银行开发更多的,更加个性化的金融产品提供了机会、平台。

(7)简化资金流程通道,提高资金流效率,提升上下游中小供应商、合作伙伴管理水平,信息技术的应用,降低核心企业的管理成本,进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核心企业是最大的受益者。

3 实证研究

本文以A银行的供应链金融案例进行实证研究,并且实证此资金流整合平台能够在供应链金融中控制风险的关键要素,从而能够更好地解决银企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A银行与某大型钢铁生产企业BG合作构建了供应链金融信息流整合平台,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BG的总产值规模达到1 000 000万元,比2010年增长了21%,产值比2010年增长了58%。通过建立BG供应链信息整合平台,提高了供应链上企业的效益,对于库存及库存周转率:

每年库存周转次数提高1次

总产值 ¥100 000

库存成本-25% 25 000

库存投资-每年周转2次 12 500

库存投资-每年周转3次 8 333

库存降低 1 250

库存管理费用-25% × 0.25

节约库存投资 ¥3 125

利润和现金将是: 提高的利润=¥3 125

增加的现金=¥12 500

4 结 论

供应链金融资金流整合平台将核心企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以及银行信息系统进行模块化整合研究,集成了中小企业、核心企业、物流监管企业以及银行等各个主体。在此平台上,企业不仅可以向上游节点企业提交订单,还能对下游节点企业的业务请求做出及时的反应。有物流、融资需求的企业还可以通过该系统向物流公司和银行发出业务请求。通过该平台,银行能够清楚地掌握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的资金交易信息,从而为有融资需求的企业提供授信。通过这个平台,参与交易的相关企业在简化操作流程、减少失误的同时,各环节间的停顿时间也大幅度降低,生产周期、存货周期得以缩短,企业的资金周转率、利润率将大大提高。此外,银行对交易信息的了解也大幅降低其贷款风险。

主要参考文献

[1]深圳发展银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供应链金融”课题组.供应链金融――新经济下的新金融[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

[2]M Ozbilgin,M Penno.Corporate Disclosure and Operational Strategy: Financial vs. Operational Success[J]. Management Science,2005,51(6): 920-931.

[3]Xiang Min,Yu Liting. Financing for Information-based Construction of Decentralized Supply Chain Based on Stackelberg Game Theory[J]. Business Management and Electronic Information,2011(1):821-824.

[4]李广明. 基于SOA的柔性化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系统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0(25):14129-14131.

[5]林飞,闫景民. 供应链融资模式下第三方物流消解信息不对称研究[J]. 金融发展研究,2010(11):13-16.

[6]向荣. 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区别、联系、系统整合与互动关系[J].商业研究,2002(1):85-87.

第12篇

【关键词】供应链风险;风险数据;数据挖掘;数据处理

1.引言

供应链中的数据信息对供应链风险管理的意义重大,应该把信息看成是战略性的资源加以利用,减少信息曲解。将供应链看成是一个系统,但是由于供应链的节点企业多,并且涉及到企业各个层次、部门的数据,数据类型多种多样,对数据进行处理成为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数据挖掘是从数据集合中自动抽取隐藏在数据中的那些有用信息的非平凡过程。这些信息的表现形式为:规则、概念、规律及模式等,可帮助决策者分析历史数据及当前数据,从中发现隐藏的关系和模式,进而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行为。怎样对供应链系统风险数据进行处理是一个难题。本文将借助数据挖掘技术中的模糊综合评价理论对供应链系统风险数据进行处理。

2.数据收集

在不考虑外部风险的情况下,供应链数据包括需求信息、供应信息、生产制造数据、配送数据和质量数据等等。首先识别风险数据,收集供应链系统风险数据并进行分类,本文将供应链作为一个系统来看,在不考虑外部环境的情况下,将供应链风险数据分类如表1。

3.数据挖掘

3.1 数据预处理

数据预处理用于对原始数据的采样、收集、整理,由于不同途径获取到的数据不一定能够得到有效的信息,所以数据的预处理是非常必要的。预处理主要是针对原始数据汇总不完整、喊噪声、冗余的或不一致的数据进行整理和补充的过程。可以根据数据本身的特征与重要性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

3.2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数据挖掘模型

(1)首先需要建立识别评价指标集

根据风险数据评估体系,将因素集。

(2)根据评估的要求划分等级

根据评估的要求,将供应链风险数据指标划分等级,对每一个分别进行模糊综合评价。设评价等级域为:本文中,分别代表{高风险,较高风险,一般风险,较低风险,安全}五个等级。

(3)指标矩阵

设第i类单因素评判矩阵为:

其中:。

(4)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本文采用的是无量纲化法,一般情况下,数据可以分为成本型和效益型。

通过变换,所有数据均为正向指标,最优值为1最差为0,得到标准化后的特征矩阵。

(5)分级评判并进行归一化处理

利用模糊数学理论得到第i类因素的模糊评判为:

4.实例研究

下面就一个简单的供应链系统进行数据处理,某烟草行业供应链有2家供应商,1家烟草加工厂,3家销售商,分销商若干等等。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专家打分尽可能的收集所有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用户的风险数据,从中选取关键数据并对其进行预处理。

以该供应链成员协作风险数据处理为例,首先根据供应链的现有数据和情况,经过筛选从风险数据库里选取对供应链风险有影响的指标,建立因素集,第一层可表示为:

={供应链节点合作水平,战略决策风险,供应链整体运营风险}

第二层从属于第一层可表示为:

={信息沟通能力,信誉水平,技术管理水平,物流,供应链成员变动率,响应速度}

{战略计划,经营决策,战略投资}

{资金,成本,产销(需)率}

根据风险评估的相关文献及该企业供应链的实际经验,可以把企业供应链的风险程度划分为建立5个评估结果组成的评估集并确定分值,对相应分值设计了风险等级信号表(见表2)。

将上述数据分为效益型指标数据和成本性指标数据,并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标准化后的评价指标矩阵R1,R2,R3:

由公式得到供应链节点企业合作水平风险的熵和熵权值为:

最终得到综合权重:

根据公式:

从最后的打分来看,对该供应链成员协作风险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供应链节点合作水平,且风险最大,基本符合该烟草供应链的现状,说明该模型对处理风险数据的有一定有效性。

5.结论

供应链风险数据的处理是供应链风险智能维护系统中的一个首要步骤,是进行后续工作的基础,能够帮助识别供应链产生各类风险的可能性。在供应链风险管理快速发展的今天,把数据挖掘技术用于供应链风险智能维护中,从海量数据中发现隐藏的形式、趋势和关系,有助于供应链企业利用得到的知识提高决策质量和风险管理效率,建立供应链的竞争优势。但是目前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刚刚起步。

参考文献:

[1]马士华.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刘同明.数据挖掘技术及其应用[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1(9).

[3]毛国君.数据挖掘原理与算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