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有关学习的谚语

有关学习的谚语

时间:2023-05-29 18:24: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有关学习的谚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有关学习的谚语

第1篇

2.读一书,增一智。

3.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

4. 不向前走,不知路远;不努力学习,不明白真理。

5.树不修,长不直;人不学,没知识。

6. 用宝珠打扮自己,不如用知识充实自己。

7. 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

8.劳动是知识的源泉;知识是生活的指南。

9. 知识是智慧的火炬。

10.宝剑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

11. 茂盛的禾苗需要水分;成长的少年需要学习。

12.星星使天空绚烂夺目;知识使人增长才干。

13. 造烛求明,读书求理。

14. 粮食补身体,书籍丰富智慧。

15. 世界上三种东西最宝贵——知识、粮食和友谊。(缅甸谚语)

16.书籍备而不读如废纸。(英国谚语)

17.积累知识,胜过积蓄金银。(欧洲谚语

18、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第2篇

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风浪里试舵手,困难中识英雄。

风吹不动泰山,雨打不弯青松。

奋斗,事会成功;勤劳,幸福必来。

刀在石上磨,人在苦中炼。

胆大漂洋过海,胆小寸步难行。

挫折能增长经验,经验能丰富智慧。

春天不忙,冬天无粮。

船乘风破浪才能前进,人克服困难才能生存。

成名之路多坎坷。

才华是刀刃,勤奋是磨刀石。

不吃苦中苦,难得甜上甜。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

暴风雨折不断雄鹰的翅膀。

第3篇

关键词:英语名人名言;合理选择;帮助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015-01

名人名言是提炼出来的语言精华,涵括了众多伟人、名人的丰富经验、心灵感悟、成长箴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最丰富的精神土壤。

一、英语名人名言的选择

在选择名言时,我通常有几个依据:一是鼓励学生珍惜时间读书,充实自己或树立远大的志向;二是与近期正在学习的语法项目有关;三是与所学内容主题有关;四是选择与学生水平相适应的语句,注重词汇量的扩充,在教授中不断整理的名言进行删减或补充,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有积极意义的名言。

二、名人名言对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帮助作用

1、学习英语名人名言有助于学生词汇量的扩充

中职生学习的英语单词大多属于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词汇。然而,由于教材内容的限制,大多数学生对教材中基本词汇的理解很肤浅,对其意义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在谚语中讲授单词、将词汇与谚语结合记忆无疑是帮助学生掌握基本词汇的有效途径之一。例如,在教授lie, take, wait, wash, love时,我引用 “Let sleeping dogs lie. It is better to give than to take. 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 Don't wash your dirty linen in public. Love me, love my dog.”这些谚语语言简洁精炼、通俗易懂,学生不仅学会了单词,同时了解了文化背景知识。

利用谚语讲授单词还有利于使学生记忆一些固定搭配,了解一词多义的用法。例如,He who makes no mistakes , makes nothing. Don't tell tales out of school. 这两个谚语中的 “make mistakes” 和 “tell tales” 为固定搭配;There's a black sheep in every flock. There is no royal road to learning. The early birds catch the worm. 这三个谚语中的“black sheep”“royal road”和“early bird”分别是含有比喻意义的固定搭配, 其意思分别是 “害群之马”“捷径”和 “早起的人”。又如,A still tongue makes a wise head. Still water runs deep. “still”在这两个谚语中为形容词,意为“静止的”,而非“仍然”; “A wise man reflects before he speaks”中“reflect”的意思是“思考”,而非“反射”;“Beauty is but skin deep.”中的“but”意为“仅仅”,而非 “但是”。

2、记忆英语名人名言有助于学生掌握语法

语法是中学生学习英语中“最难啃的硬骨头”,让很多学生对学英语“想说爱你不容易”,教师在选择名句时注意与正在学习的语法相联系,精心挑选的句子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比较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便于学习和掌握。英语谚语的语言通常简洁凝练,教师可将语法知识通过一些结构正确规范、语言通俗易懂的谚语展现出来,让学生通过一条谚语掌握一条语法规则。例如,在教形容词比较级时,“Health is better than wealth”;教副词比较级时可用“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教最高级时则可用“The worst wheel of the cart creaks most”。当然,借用谚语不仅限于以上例子所列举的语法项目,它可以用于任何一个语言点的教授过程中。例如,讲without时,教师可以引用A man without a smiling face must not open a shop. There is no smoke without fire. 讲as时, 教师可引用When in Rome, do as Romans do;讲worth时, 可引用If a thing is worth doing, it is worth doing well。

总之,教师在讲授语法和语言点的时候,若能恰当地引用相应的谚语进行知识讲解,并要求学生记住这些谚语,就能促进学生的语法学习,尤其能促进其对难点和重点的理解, 并能迅速、长期记忆这些语言点。

3、学习英语名言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经常让学生诵读名言,对他们口语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为他们的作文增色,学生背诵一定量的名言,有了一定的积累,就能在朗诵、辩论等口语表达中“语出惊人”,在考试作文中“锦上添花”。

首先,教师应训练学生在作文中引用谚语。英语中许多生动的谚语体现了民族的睿智与幽默,是劳动人民从生活与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是英语语言的宝贵财富。学生在英文写作中如能恰到好处地引用一些精辟生动的谚语,会增加文章的亮点,升华文章的主题。其次,教师可以训练学生利用自己积累的谚语,将之模仿、套用或改写,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使作文质量得到提升。

三、名人名言是生动的德育材料

学习名言是对学生的精神洗礼和文化熏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名言将对他们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在名言之河中畅游,思想境界也会得到升华。这些谚语浓缩了一条人生哲理:少说空话,多做实事。

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学生渐渐养成了学习、背诵、运用名言的习惯,名人名言将会像一颗颗智慧的种子,播种在他们纯洁的心田,为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远航指明方向。

参考文献:

[1] 郭建民.英语言语研究[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2.

[2] 胡春洞主编《英语教学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9)1:26.29

第4篇

关键词:高中英语 新课程 文化知识

在新课程的英语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还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1]特别是在高中英语课堂中,如果我们抽出一点精力,换一个角度,从西方文化入手,让学生感受英语的真正魅力所在。就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同时也会使大多数学生实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

一、结合中国文化,欣赏英语谚语

每一种语言都有其沉淀的文化精华--谚语。在课堂中,开展 Guess and Translation专栏,学生分组做竞猜,通过多媒体课件每显示一个英语谚语,各组内每个成员都可起立翻译,前提是用汉语的谚语的翻译。例如:Today is yesterday's pupil. (直译为:今天是昨天的教师)学生要译成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为最佳,该组得分最高。再如, Living without an aim is like sailing without a compass. (直译:活着无目标,就如航海无指南针。)显示该谚语后,教师先向学生提出第一个问题:What does the word “compass ”mean? 即compass一词词意是什么?根据sailing 航海一词, 学生都会根据这一词猜出compass是指南针之意,再翻译该谚语,“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这句中文谚语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想到英语中有关航海的众多词汇,最后引导学生想到这是由西方航海技术的兴起与迅速发展有关系的,航海技术的发展与西半球的海洋偏多的地理概况也密不可分,再深层次地思考一下:可以体会到为什么海盗(private)一词在西方盛行,而武术却在中国大陆上兴起。

二、对比中西节日,学习背景文化

每个国家都有其特有的节日,随着文化的融合,中国节日特别是传统节日倍受外国朋友的青睐,如灯笼节又叫元霄节(Lantern Festival),清明节(Tomb-sweeping Day),龙舟节又叫端午节(Dragon-boat Festival),中秋节(Mid-autumn Day),重阳节 (Double-Ninth Festival or the Elder's Day)。同样,学习英语了解西方的文化也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开展 “中西节日大PK”Festivals exchange专栏,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收集关于西方节日的相关信息资料,图片、音乐、或影片,可用所学的power point 做成展示课件,向“中国人”简介西方节日的相关习俗知识;另一组收集中国的节日,同样用英语向“外国人”介绍其由来,习俗等等。由此学生可以了解到众多的西方节日的知识。例如圣诞节(12月25日)是基督教徒纪念耶酥基督(Jesus Christ)诞生的日子,了解众多相关的词汇Christmas tide圣诞节期、Christmas Eve圣诞前夜Santa Claus/ Father Christmas圣诞老人Christmas carol在Christmas eve时唱得圣诞颂歌、Christmas dinner圣诞大餐中的火鸡(turkey)或烤鹅(roast goose)、布丁(puddings)以及各类小甜饼(如golden butter cookies,fruit cookies)等等。

三、玩味老美口中常用的酷句

众所周知,Language is from communication , is in communication and for communication 语言来自交流,融于交流之中,最终是为了交流。而英语中最常用的日常用语在我们的英语教学中涉及的不多,因此课堂中开展“快人快语”quick-speaking 活动。每两个学生为一组,进行对话,其中使用老美口中的常用酷句。例如:A: I happened to know a secret.(我碰巧得知了一个秘密) B. What is it ? (什么秘密?)A. Between us,(你知,我知) I will tell you.(我就告诉你)B: Sure thin! (当然)A: Helen has affair with Sarah's husband.(H与S的老公私通)。学生通过这个很简短的对话,却学到了很多在生活对话中很实用的句子。

还可以采取教师给出一些酷句The line is engaged.(占线) Let's bag it .(先把它搁一边) How big of you .(你真棒)A thousand times no!(绝对办不到)It's up to you .(由你决定) Big mouth(多嘴驴)Get down to business(言归正传)None of your business(不关你的事) I'll kick you ass(我要炒你的鱿鱼) I am all ears (我洗耳恭听)You piss me off. 你气死我了。Take a hike! 哪儿凉快哪儿歇着去吧You're a jerk! 你是个废物/混球!Are you insane/crazy/out of your mind? 你疯了吗?Knock it off. 少来这一套。 You stupid jerk! 你这蠢猪!. I'm fed up. 我厌倦了。 等,由学生创设语境,迅速说出来。此方法简单易行,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快人快语”的活动中来。

四、巧用动物渗透文化知识

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动物都有特殊的寓意,如:汉语说壮如牛,英语却说as strong as horse 壮如马;汉语说亡羊补牢,英语说cock the stable door after the horse is stolen. “亡马补牢”;从以上的关于动物的习语中可能联想到在语言形成与一个国家的社会形态是密不可分的,中国是农耕民族,以牛为主要的劳动力故出现“壮如牛”一说,西方是以游牧为主的,所以西的马在他们的生活中格外重要,故出现“壮如马”“亡马补牢”的说法,也就不足为奇了。同样西方对狗是情有独衷的,所以英语中有大量的关于狗的习语,如lucky dog幸运的人,top dog优胜者,under dog 失败者,Every dog has it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Barking dogs seldom bite.会叫的狗不好人,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按功行赏等。在教学中渗透有关此类的文化知识,并鼓励学生收集相关动物的习语,开展“动物晚会”Animals' Party的活动。

参考文献

1、李建平 聚焦新课程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8月版

第5篇

关键词:谚语猫语义文化背景

中图分类号:J5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2-0000-02

一、引言

“谚语是包含了尖锐的讽刺、规诫、知识等内容,世代相传的简洁语句。谚语是劳动人民通过观察生活、总结经验,长时间积累形成的。谚语的大部分表达都简洁且容易记忆,寓意鲜明且富有时代批判色彩。因此,谚语可代替冗长的说明,运用恰当则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①

日语谚语研究的代表学者奥津文夫在其著作《日英谚语比较文化》中提出,“世界上的大部分国家都有谚语。无论在哪个国家,谚语都是民族的智慧、生活习惯及价值观等的体现,作为国家的重要文化遗产代代相传。”“谚语是基于各国国民的思想体系、思维方式、幽默度等被创造出来的表达形式。”②在日语表达中,谚语的表达用词简洁、内容丰富,所以需记忆内容多,不易掌握使用。但如能熟练的掌握和运用谚语,能让日语学习者的日语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因此,在中高级日语的学习中,日语谚语的学习和使用成为了日语学习者的一大难点和重点。日语谚语的学习,首先需要准确地理解、掌握谚语的语义。想要使用谚语了解其包含的语义是学习的第一步。其次,学习者还需探究谚语背后所关联的日本社会、文化。语言是由人类创造,用于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文化等各个方面。所以,语言的学习亦不能脱离它所处的社会。

日语谚语的种类繁多且内容丰富,多出现于江户时代。谚语来源于生活,是劳动人民的智慧宝库,更是语言与生活智慧的完美结合。日本在与世界各国相互交流的同时,也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文化、风俗习惯。特别是日语中的谚语更是反映出日本独特的地理位置、文化底蕴和国民性格特点。在日语谚语中,常常借用各种动物来表达人物性格、人生哲理。其中与猫相关的谚语数量要远远领先于其他。从中可以看出日本这个民族对于猫的喜爱。本论文以与猫相关的谚语作为对象,探讨谚语学习的要点和方法。

二、日语谚语的语义分析

1、谚语中较为晦涩的语义

(1)「猫の――“狭窄(的场所)”

学习者如果只从字面意义推敲,很难联想到它的语义。在学习这个谚语时,必须想到脑门儿指的是发际线到眉毛之间的距离。但猫的发际线不像人类一样明显,所以猫的脑门儿可说有亦可说没有。由猫的这一特征延伸出了描述狭窄得可有可无的土地。

(2)「猫舌――“吃热食怕烫(的人)。像猫那样不能吃热食(的人)”

只有充分了解猫的习性,才能推测出此谚语的语义。其实怕吃热食的动物不仅限于猫,但是作为人类的好伙伴,猫的特性被善于观察的日本民族记录下来,并用来体现人类的特性。

(3)「借りてきた猫――“借来的猫,温顺异常”

个性鲜明的猫,虽长期和人类生活在一起,但仍然保持着其特立独行的性格特点。对环境变化敏感的猫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时,会采取与平时不同的态度――小心谨慎地去适用新环境。此谚语采用了借喻的手法,描述人在面对陌生环境时的特点。

2、谚语中易望文生义的词例

(1)「猫ばば――“掩盖坏事,昧为己有”

此谚语是由「猫「ばば两个词组合而来,但其语义并非简单的意义叠加。需要学习者探寻其词源。关于这个谚语的词源有两种说法:

词源1、此谚语是由「猫+「(ばば)两个词组合而来。源于猫在方便后,会用后腿拔沙土掩埋粪便的习性。

词源2、此谚语是由「猫+「婆(ばば)两个词组合而来。据传说,在德川中期的江户(即东京)有一位爱猫如痴的老奶奶。这位老奶奶是一位医生的奶奶,由于家境殷实,她饲养的猫多达30余只,除了为这些猫准备房间,还专门雇女佣人来照顾它们。但是,这位老奶奶有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喜欢借别人东西从不归还。时日一长,人们便在背后称这位老奶奶为“猫婆婆”。而“猫婆婆”一词就用来表示“将别人东西占为己有,不归还”的行为。

(2)「猫を被る――“假装老实,佯作不知”

谚语的理解,切忌“望文生义”。「猫を被る从字面、语法来推敲,马上让人联想到将猫像戴帽子一样顶在头上的场景。但是,光从字面意义无法想象为什么“头顶着猫”就是“假装老实”。其实,这个谚语最早的表示是这样的“头顶着用麦秆和绳子编成的大草席”,其中“大草席”一词的日语为「ねこだ,后将词尾的「だ省略并用读音相同的“猫”一词来代替。因此,追寻词源后可确认,此谚语中的“猫”仅是一个假借字,与它本来意思并无关联。

3、谚语中结构相似的语义辨析

(1)「猫に――“馋猫守鱼(喻身边放着心爱之物,难保不动心)”

(2)「猫にマタタビ――“正中下怀,立竿见影”

(3)「猫にサザエ――“面对心爱之物,却无从下手”

以上三个谚语,都是描述将猫喜欢的东西给予猫。但是,猫所喜欢的这三样东西分别有着各自的特点。「即干松鱼,是猫最喜欢的食物,但也是人类的食物,所以人会留在自己吃,不会全部喂猫;「マタタビ即猫薄荷,又名木天蓼,这种植物只对猫起作用,能让猫变得激动,但是人却不需要;「サザエ即蝾螺,因为包在坚硬的螺壳里,猫尽管喜欢却不能自己打开壳把螺肉剥出来。虽然都是「猫に搭配猫所喜爱的东西,但是它们所表达的语义却完全不同。

(4)「猫に袋――“后退,退缩”

(5)「猫に――“吓得直跳,掉头逃跑”

(6)「猫に小判――“投珠与豕,对牛弹琴”

同样是「猫に搭配给猫的东西,但所给予的并非都是猫所喜爱的。当面对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时,猫也会有不同的反应。虽然,猫平时非常喜欢钻进各种纸袋、纸盒、纸箱中,但是如果是人给它罩上一个纸袋,它就不会钻反而不停后退。如果在猫面前突然打开一把伞,猫的反应不是吓得直跳起来,就是掉头就跑,找个隐蔽的地方躲起来。而将人类觉得非常珍贵的金币给了猫,它会觉得没有任何价值并不理睬。

以上6个谚语的结构均为「猫に搭配东西的表达形式,但是由于搭配的内容不同,谚语的语义大相径庭。此外,即使同样搭配猫所喜爱的东西,每个谚语的语义也不尽相同。所以,日语学习者在学习表达形式相似的谚语时,辨别语义就尤为重要。

三、日语谚语中的文化背景

据考证,猫是日本到中国的遣唐使带回去的。猫首先出现在日本宫廷里,成为贵族的宠物,到了江户时代,才进入“寻常百姓家”。也正因为这种“贵族性”,日本人对猫的宠爱也就更多一些,众所周知“日本民族是世界上最喜欢猫的民族”。

猫在日本的社会、文化、语言、文学等领域都占有一席之地。日本人养猫、爱猫,把猫当做家人、朋友。每天与猫生活在一起,对猫的观察可谓“细致入微”。因此,日语中借用“猫”的谚语表达不胜枚举,成为日本民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据笔者统计,与猫相关的谚语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语言,特别是谚语源于生活,是折射社会文化的一面镜子。在学习中,不能将谚语从日本社会中剥离出来,要理解语义的同时了解它背后所关联的文化。通过探究文化,能帮助学习者加深对谚语的理解,已达到学以致用、运用自如的效果。

四、结语

学习一门语言,让我们掌握了一种新的交流工具,打开了一扇通往不同世界的大门。在日语的学习中,除了需要记忆单词、学习语法之外,谚语的积累也非常重要。谚语学习中,正确理解语义、了解谚语所关联的文化,二者相辅相成。做到了以上两步,才能更好的学习掌握日语谚语,提高日语的表达水平,在与日本人的交流中产生文化共鸣。但日语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所以还需要日语学习者脚踏实地地学习。

注解

①金田一春彦,林大,柴田武.「日本百科大事典[M].大修店 1995.5

②奥津文夫『日英ことわざ比文化.大修店 2000

参考文献

[1]金田一春彦,林大,柴田武.「日本百科大事典[M].大修店,1995.5

[2]奥津文夫『日英ことわざ比文化.大修店,2000

第6篇

在英语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还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如果我们抽出一点精力,换一个角度,从西方文化入手,让学生感受英语的真正魅力所在,就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同时也会使大多数学生实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

一、结合中国文化,欣赏英语谚语

每一种语言都有其沉淀的文化精华——谚语。在课堂中,开展 Guess and Translation专栏,学生分组做竞猜,通过多媒体课件每显示一个英语谚语,各组内每个成员都可起立翻译,前提是用汉语的谚语翻译。例如:Today is yesterday’s pupil. (直译为:今天是昨天的教师)学生要译成“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为最佳,该组得分最高。再如,Living without an aim is like sailing without a compass. (直译:活着无目标,就如航海无指南针。)显示该谚语后,教师先向学生提出第一个问题:What does the word “compass”mean? 即compass一词词意是什么?根据sailing 航海一词,学生都会根据这一词猜出compass是指南针之意,再翻译该谚语,“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这句中文谚语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想到英语中有关航海的众多词汇,最后引导学生想到这是由西方航海技术的兴起与迅速发展有关系的,航海技术的发展与西半球的海洋偏多的地理概况也密不可分,再深层次地思考一下:可以体会到为什么海盗(private)一词在西方盛行,而武术却在中国大陆上兴起。

二、对比中西节日,学习背景文化

每个国家都有其特有的节日,随着文化的融合,中国节日特别是传统节日倍受外国朋友的青睐,如灯笼节又叫元霄节(Lantern Festival),清明节(Tomb-sweeping Day),龙舟节又叫端午节(Dragon-boat Festival),中秋节(Mid-autumn Day),重阳节 (Double-Ninth Festival or the Elder’s Day)。同样,学习英语了解西方的文化也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开展“中西节日大PK”Festivals exchange专栏,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收集关于西方节日的相关信息资料,图片、音乐或影片,可用所学的power point 做成展示课件,向“中国人”简介西方节日的相关习俗知识;另一组收集中国的节日,同样用英语向“外国人”介绍其由来、习俗等等。由此学生可以了解到众多的西方节日的知识。

例如圣诞节(12月25日)是基督教徒纪念耶酥基督(Jesus Christ)诞生的日子,了解众多相关的词汇Christmas tide圣诞节期、Christmas Eve圣诞前夜Santa Claus/ Father Christmas圣诞老人Christmas carol在Christmas eve时唱得圣诞颂歌、Christmas dinner圣诞大餐中的火鸡(turkey)或烤鹅(roast goose)、布丁(puddings)以及各类小甜饼(如golden butter cookies,fruit cookies)等等。

三、玩味老美口中常用的酷句

众所周知,Language is from communication, is in communication and for communication. 语言来自交流,融于交流之中,最终是为了交流。而英语中最常用的日常用语在我们的英语教学中涉及的不多,因此课堂中开展“快人快语”quick-speaking 活动。每两个学生为一组,进行对话,其中使用老美口中的常用酷句。例如:A: I happened to know a secret. (我碰巧得知了一个秘密) B. What is it ? (什么秘密?)A. Between us,(你知,我知) I will tell you.(我就告诉你)B: Sure thin! (当然)A: Helen has affair with Sarah’s husband.(H与S的老公私通)。学生通过这个很简短的对话,却学到了很多在生活对话中很实用的句子。

还可以采取教师给出一些酷句The line is engaged.(占线) Let’s bag it.(先把它搁一边)How big of you .(你真棒)A thousand times no!(绝对办不到)It’s up to you.(由你决定) Big mouth.(多嘴驴)Get down to business.(言归正传)None of your business. (不关你的事) I’ll kick you ass. (我要炒你的鱿鱼) I am all ears. (我洗耳恭听)You piss me off. 你气死我了。Take a hike! 哪儿凉快哪儿歇着去吧。You’re a jerk! 你是个废物/混球!Are you insane/crazy/out of your mind? 你疯了吗?Knock it off. 少来这一套。You stupid jerk! 你这蠢猪!I’m fed up. 我厌倦了等等,由学生创设语境,迅速说出来。此方法简单易行,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快人快语”的活动中来。

四、巧用动物渗透文化知识

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动物都有特殊的寓意,如:汉语说壮如牛,英语却说as strong as horse 壮如马;汉语说亡羊补牢,英语说cock the stable door after the horse is stolen. “亡马补牢”。从以上的关于动物的习语中可能联想到语言形成与一个国家的社会形态是密不可分的,中国是农耕民族,以牛为主要的劳动力故出现“壮如牛”一说,西方是以游牧为主的,所以西的马在他们的生活中格外重要,故出现“壮如马”“亡马补牢”的说法,也就不足为奇了。同样西方对狗是情有独衷的,所以英语中有大量的关于狗的习语,如lucky dog幸运的人,top dog优胜者,under dog 失败者,Every dog has its day. 凡人皆有得意日,Barking dogs seldom bite. 会叫的狗不好人,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 按功行赏等。在教学中渗透有关此类的文化知识,并鼓励学生收集相关动物的习语,开展“动物晚会”Animals’ Party的活动。

第7篇

关键词: 来源 民间创作 结构模式 汉译

一、俄语谚语的形成与来源

俄语谚语是在漫长的语言文化发展历史中形成的。各个时代都运用语言进行交际,创作出各式各样的言语作品。其中一些最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单位经屡次引用和反复加工,逐渐趋于稳定,凝结成谚语并流传下来。它们大部分源于人们对社会生活的观察,是最普遍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概括地反映了人们在探索客观世界奥秘过程中所获得的实际经验和思维成果。纵观俄语谚语的形成来源,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1.有些谚语源自俄罗斯民俗作品、英雄赞歌、童话、谜语。Мужик тонул―топор сулил,вытащили―топорища жаль.是说一个农夫掉到了河里,答应谁救他出来就给谁一把斧子,可是当把他救出来后,他连斧把也舍不得了。讽刺“过河就拆桥”的人。Услужливый дурак опаснее врага.(热心帮忙的傻瓜比敌人更危险;好心干坏事),Щуку бросили в реку.(把梭鱼抛到河里;纵虎归山),А Васька слушает да ест.(猫儿边听边吃,充耳不闻;置若罔闻,我行我素)。

2.源自俄罗斯重大历史事件的谚语。Незванный гость хуже татарина.(不请自来的客人比鞑靼人还坏)。这一谚语反映了俄罗斯历史上鞑靼人入侵这一史实。1240年,成吉思汗之孙拔都远征到伏尔加河流域,击败俄罗斯诸公国后,建立金帐汗国,开始了鞑靼人对俄罗斯的统治。直到1480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才摆脱了鞑靼人对俄罗斯的统治而独立。俄罗斯人在鞑靼人的统治下生活了240年之久,受尽压迫和欺凌,所以十分痛恨鞑靼人。不受欢迎的客人突然到来,主人不得不接待,而心里又很不高兴,所以说Незванный гость хуже татарина.

3.俄罗斯文学作品中不仅大量地运用了民间艺术创作的精华――谚语,而且不断产生、创作着新的谚语和俗语,这些大量产生于文艺作品中的谚语和俗语不断地丰富着民间谚语的宝库。尽管从来源上讲它们是个别作家独创的惊人妙语,但反映的却是群体的经验和智慧,由于它们已得到普遍的认同,在民间广为传播,而慢慢转化为了谚语或俗语。

Счастливые часов не наблюдает.(幸福的人不看钟。)

Любви все возрасты покорны.(各种年龄的人都为爱情所左右。)

4.有些俄语谚语的形成来源于俄罗斯民族独特的风俗习惯。这样的谚语带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若缺乏俄罗斯民族文化的背景知识是难以理解其中的含义的。В Тулу со своим самоваром не ездят.如果我们不知道是самовар何物,不知道以Тула盛产самовар著称,我们就不能理解这句谚语的含义。这句谚语的字面意义为“不要带着茶炊去图拉”其中固定转义的关键是,原来图拉是俄罗斯著名的手工业城市,以生产茶炊闻名,根据这一地名的背景文化,我们推知谚语的意义就是“多此一举”。

二、谚语的界定

谚语是一种简洁、形象、有韵律的民间创作,概括了一代代人的历史和社会生活经验。谚语鲜明而又深刻地描述了人类生活、活动的各个方面以及人类周围世界的种种现象。从形式角度来说,谚语总是以句法完整的句子形式表现对世界的评价。俄语中пословица,поговорка,крылатое выражение,афоризм,изречение,фольклор,фразеологизм等称谓在表示相关概念时常常内在相互联系并交织在一起,这里有必要确定哪些语言现象属于我们的研究对象。下面来看一下相关词条的解释:

谚语: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如: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俗语: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固定语句,简练并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愿望。如: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精辟、简洁的定型词组或短句。汉语的成语大多有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如:小题大做、朝三暮四。

熟语:固定的词组,只能整个应用,不能随意变动其中成分,并且往往不能按照一般的构词法来分析。如:慢条斯理、无精打采。

格言:含有劝诫和教育意义的话,一般较为精炼。如:满招损,谦受益。

三、谚语的句法结构

谚语形式上是句子,谚语采用句子作为其表达形式,主要是因为谚语在其产生之初所表达的是特定的现实情景,并因此获得了句子所具有的表达与现实特定的关系的句法语义特征――述谓性特征。“谚语,是一种简短的民间格言,具有教益的内容,是民间的名句。”“格言”和“名句”是句子,至少是单句。

单句除具有一切语句共有的特征外,还具有其它的重要语言特征,其中之一为述谓性基础或称结构模式。

结构模式反映有形式结构与语言意义的句法模式,或指一个包含了最小、然而是最充足意义的抽象样板。这种模式是从无数具体句子中抽象出来的,构成非扩展句产生的依据。这种模式可能由几个词的形式构成,也可能由一个词的形式构成。

俄语中具有句子形式的谚语,是否表现出俄语句子所有结构模式的特征呢?实际的情况看来并非如此。毕竟谚语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句子,理论上与后者的主要区别应在于:首先,谚语是人们一辈辈、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具有传承性;其次,谚语的意义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归纳总结出来的,是对经验、自然、社会生活的艺术的记录,因此具有知识性;再次,谚语的结构在时间的锤炼下几乎没有多大的变化,具有稳固性。

四、俄语谚语的学习及翻译

学习俄语,必须掌握一定数量的谚语,并能够恰当地运用谚语。这样,在口语中就能使让人刮目相看,在书面语中则言简意赅,表达生动有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然而,由于一个民族的谚语往往与本民族的生产、生活、风俗习惯、宗教、文化历史有着紧密的联系,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因此对于缺乏这方面背景知识的外国人和初学者来说,往往难于理解。俄汉两种语言又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在表达方式上差别很大,这也给学生对俄语谚语的理解和运用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谚语的翻译工作在俄语谚语的学习和研究中也因此具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下面介绍俄语谚语的几种汉译方法:

1.从总体而言,全人类的思维规律基本上是相同的,在社会环境中生活的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有很多相似之处。对比俄汉谚语,我们会发现其中许多在字面意义、词语形象、修辞色彩和所述道理上都存在着共同之处。翻译这些在两种语言中文化感彩基本相同、没有独特的民族内涵、反映人类普遍生活经验的谚语时,我们可以采用直译法,例如:

Близкий сосед лучше дальней родни.(远亲不如近邻。)

Добрая слова лежет,а дурная бежит.(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2.汉语词的组合搭配能力很强,如四字词组等,这些词组言简意赅、表现力强、节奏感美,汉语中这些四字词组常被看作成语,然而在俄语中这些与汉语含义相同的词的组合严格来说属于谚语,在广义的熟语范畴内。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不必严格拘泥于形式,俄语谚语汉译时可采用四字成语的形式,以求更准确地表达原谚语的意味。

Куй железо,пока горячо.(趁热打铁)

В чужой монастырь со своим уставом не ходят.(入乡随俗)

3.翻译蕴含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的俄语谚语,还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即翻译时要注意避免使用汉民族色彩过浓的词汇,在翻译过程中一般不宜用汉语惯用的形象去生搬硬套俄语。例如:

Ум хорошо,два лучш.е(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人多智广)

У семи нянек и детя без глазу.(三个和尚没水吃;七个保姆,孩子没人管:人多不干活)

以上这些谚语的前一种翻译汉民族色彩太浓,应当避免,而后一种译法则更科学。

五、结语

通过学习和研究俄语谚语,我们不仅更深入地领会到了俄语语言的奥妙和精华,精练了修辞,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从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俄语语言国情知识,扩展了知识面,有助于提高俄语学习的效果和兴趣。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新课程;中国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8-169-01

在新课程的英语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还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特别是在初中英语课堂中,如果我们抽出一点精力,换一个角度,从西方文化入手,让学生感受英语的真正魅力所在。就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同时也会使大多数学生实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加之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能打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下几点是我对英语与传统文化的一丝见解,供大家参考:

一、愚人节,圣诞节等外国节日慢慢的进入到我们的生活,而与中国传动节日相比,在英语方面有和联系与不同

每个国家都有其特有的节日,随着文化的融合,中国节日特别是传统节日倍受外国朋友的青睐,如灯笼节又叫元霄节(Lantern Festival),清明节(Tomb-sweeping Day),龙舟节又叫端午节(Dragon-boat Festival),中秋节(Mid-autumn Day),重阳节 (Double-Ninth Festival or the Elder’s Day)。同样,学习英语了解西方的文化也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开展“中西节日大PK”Festivals exchange专栏,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收集关于西方节日的相关信息资料,图片、音乐、或影片,可用所学的power point 做成展示课件,向“中国人”简介西方节日的相关习俗知识;另一组收集中国的节日,同样用英语向“外国人”介绍其由来,习俗等等。由此学生可以了解到众多的西方节日的知识。例如圣诞节(12月25日)是基督教徒纪念耶酥基督(Jesus Christ)诞生的日子,了解众多相关的词汇Christmas tide圣诞节期、Christmas Eve圣诞前夜Santa Claus/ Father Christmas圣诞老人Christmas carol在Christmas eve时唱得圣诞颂歌、Christmas dinner圣诞大餐中的火鸡(turkey)或烤鹅(roast goose)、布丁(puddings)以及各类小甜饼(如golden butter cookies,fruit cookies)等等。不仅增加了学生们的兴趣,也扩宽了学生们的知识面。

二、结合中国文化,欣赏英语谚语

每一种语言都有其沉淀的文化精华—谚语。在课堂中,开展 谚语专栏,学生分组做竞猜,通过多媒体课件每显示一个英语谚语,各组内每个成员都可起立翻译,前提是用汉语的谚语的翻译。

三、告别中国式英语,创立情境,学习真正的美式英语

众所周知,Language is from communication , is in communication and for communication 语言来自交流,融于交流之中,最终是为了交流。而英语中最常用的日常用语在我们的英语教学中涉及的不多,因此课堂中开展“快人快语”quick-speaking 活动。每两个学生为一组,进行对话,其中使用美国人口中的常用句子。例如:A: I happened to know a secret.(我碰巧得知了一个秘密) B. What is it ? (什么秘密?)A. Between us,(你知,我知) I will tell you.(我就告诉你)B: Sure thin! (当然)A: Helen has affair with Sarah’s husband.(H与S的老公私通)。学生通过这个很简短的对话,却学到了很多在生活中很实用的句子。

还可以采取教师给出一些句子The line is engaged.(占线) Let’s bag it .(先把它搁一边) How big of you .(你真棒)A thousand times no!(绝对办不到)It’s up to you .(由你决定) Big mouth(多嘴驴)Get down to business(言归正传)None of your business(不关你的事) I’ll kick you ass(我要炒你的鱿鱼) I am all ears (我洗耳恭听)You piss me off. 你气死我了。Take a hike! 哪儿凉快哪儿歇着去吧You’re a jerk! 你是个废物/混球!Are you insane/crazy/out of your mind? 你疯了吗?Knock it off. 少来这一套。 You stupid jerk! 你这蠢猪!.I’m fed up. 我厌倦了等,由学生创设语境,迅速说出来。此方法简单易行,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快人快语”的活动中来。

四、巧用animial却别中西方文化

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动物都有特殊的寓意,如:汉语说壮如牛,英语却说as strong as horse 壮如马;汉语说亡羊补牢,英语说cock the stable door after the horse is stolen. “亡马补牢”;从以上的关于动物的习语中可能联想到在语言形成与一个国家的社会形态是密不可分的,中国是农耕民族,以牛为主要的劳动力故出现“壮如牛”一说,西方是以游牧为主的,所以西的马在他们的生活中格外重要,故出现“壮如马”“亡马补牢”的说法,也就不足为奇了。同样西方对狗是情有独衷的,所以英语中有大量的关于狗的习语,如lucky dog幸运的人,top dog优胜者,under dog 失败者,Every dog has it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Barking dogs seldom bite.会叫的狗不好人,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按功行赏等。在教学中渗透有关此类的文化知识,并鼓励学生收集相关动物的习语,开展“动物晚会”Animals’ Party的活动。

总之,对与英语的学习,我们不能一味的去死记硬背,英语是门语言,我们应该多去寻找方法,使得英语融入我们的生活,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研究初中英语和中国文化间的关系,提高学生们的学习能力,为学生们以后的发展奠定下基础。

第9篇

1.借助俗语、谚语、古诗导入

生物学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密切相关,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创作出了大量的生动活泼的语言,有俗语、谚语、古诗等形式,如“一山不容二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等就为人们所熟知。它们大多是对生物现象的生动反映和精辟概括。教学时,教师恰到好处地应用这些生动活泼的语言,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从而为本堂课的成功奠定基础。

例如在讲授“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时,教师先列举“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及“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等俗语,并提问:“这些俗语讲述的是自然界的何种现象?”然后引导学生集体讨论并分析:龙的后代仍然是龙,凤的后代仍然是凤,老鼠的后代也仍然保持其打洞的特性……这实际上都生动地反映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利用这些俗语把深奥、抽象、难于理解的遗传变异现象转化为简单、直观、通俗易懂的歌诀,大大降低了知识的难度,学生也就能够快速进入新课的学习,教学效果自然好。

应当注意,借助俗语、谚语、古诗导入是个好方法,但是所引用的俗语、谚语、古诗必须短小精悍、浅显易懂,不能给学生的学习增加新的难度,也不能因为引用这些俗语而使教学目标发生偏离,否则教学效果会适得其反。

2.借助科学史、趣闻轶事等导入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可以利用与课题有关的生活实例或故事(科学发现史的典故、趣闻轶事等)导入新课。这种导入不仅符合中学生的认知特点,还能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新课产生浓厚兴趣。生物科学史料既是对学生进行生物科学素养培养的良好载体,也是课堂中再现问题情景的极好材料。

在学习“细胞质遗传”一节时,由于学生大脑中的原有认知是孟德尔的两大遗传定律,教师在课始可以介绍科伦斯的紫茉莉杂交试验和结果:紫茉莉F1植株枝条的颜色,完全取决于种子产生于哪一种枝条,而与花粉来自哪一种枝条无关。也就是说,F1的性状完全是由母本决定的,后代不出现一定的分离比。这与孟德尔的两大遗传定律不符。这是怎么回事呢?此时学生发现新知识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相悖,从而产生了认知冲突。他们在努力求知、解决认知冲突的过程中,思维得到了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3.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导入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可以超越时空限制,为学生提供一系列生动、具体、形象的多维化、立体式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种感官并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一课时,教师在新课开始利用多媒体播放《新闻调查之拷问食品》的开始部分。当播放到不法商贩为了牟取暴利而在食品中添加禁令化学品时,学生已完全被影片所吸引,紧盯屏幕,屏息凝神,急切地想知道接下来会如何。这时教师暂停播放,请学生思考该如何应对食品安全问题。学生兴趣盎然,很自然地产生了学习本课的强烈愿望。

第10篇

一、泉州文化作为德育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

1.在泉州文化学习过程中,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通过对泉州文化的亲历感受和观览鉴赏,深化热爱泉州文化的感情,认识泉州文化的丰厚和源远流长,吸收泉州文化的营养,陶冶性情,提高道德修养。学会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学会尊重多样文化。

3.学会交往,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在合作中学习,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注意观察泉州文化现象,培养主动探究精神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学会自信,在泉州文化认同中养成自我认同感和“爱拼才会赢”的坚毅品质。

4.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泉州传统文化价值,用现代观念审视泉州文化,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局限。

二、泉州文化作为德育校本课程的内容结构和进度安排

泉州文化校本课程是高中开设课程,在课程安排中,坚持循序渐进,由感性到理性,逐步提高的顺序,不同年级各有侧重,但都围绕课程目标安排。(如下表)

说明:①表中内容为泉州文化德育校本课程的内容和课时进度安排。

②实施时间为高一、高二,总共历时两年。

③进度安排上将泉州文化分为党史、名胜古迹、名人、习俗、民间文艺、谚语六大系列,每一系列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顺序安排,逐步提高。

三、泉州文化作为德育校本课程的实施方案

在实施德育校本课程之前,严格按照格式,编写所开设课程的实施方案和详尽的《课程纲要》。一般来说,教师操作层面的校本课程方案应包括两个基本部分:一是一般项目,列举说明开课教师、教学材料、课程性质和类型、学习时限、参加对象等;二是具体方案,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活动安排、课程实施说明、考核评价说明等。

下面是泉州文化德育校本课程的方案(略案)或叫课程纲要(只列举部分章节)

一般项目:

课程名称:感受泉州文化

授课对象:高一、高二学生

课程类型:思想品德类,自选课

教学材料:自编纲要

授课时间:每周一讲,每学期15讲,共开两年

具体方案:

(一)课程目标

1. 感受泉州文化(民间艺术、名胜古迹、人物等),提高人文素养。

2. 亲历泉州文化的研究步骤(搜集、整理、参观、访问、参与民间艺术品制作),完成认识、鉴赏。

3. 选取某一泉州文化的具体问题进行主动探究。

(二)课程内容与活动安排(节选二个课节)

第三专题:郑成功研究性学习(之五)

教学目标:比较全面地了解明代郑成功的生平、事迹和历史上的地位及贡献。

教学方式:学生搜集资料、信息、讨论、演讲,教师指点,讲解。

组织形式:

在教师指导下自由讨论,组织演讲。

教学要点

1. 学生搜集郑成功生平资料、主要事迹资料

2. 郑成功所生活的泉州社会文化环境

3. 泉州文化对郑成功的影响

4. 郑成功的泉州文化气质

第六专题 泉州谚语研究

教学目标

1. 了解有关泉州谚语,特别是哲理类。

2. 了解几位有影响的泉州谚语搜集者。

3. 在实际生活中,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的谚语。

教学方式:学生搜集泉州谚语资料、信息,小组交流。

组织形式:学生分小组讨论。

教学要点

1. 学生搜集谚语,小组交流

2. 泉州谚语的分类

3. 泉州谚语的发展

4. 泉州谚语的应用

四、泉州文化作为德育校本课程的评价

1. 评价的原则

(1)重视文化认知活动实施过程中,学生在感受、领悟、欣赏和思考等每个阶段的表现,对每个阶段都给予相应的权重分数。

(2)不仅重视学生对每个文化专题的研究结果,而且重视描述学生在研究鉴赏过程中的多种收获与体验、多种能力与品质。注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分析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

(3)重视评价学生对于德育与其他学科文史知识的联系情况。

2. 评价的实施

泉州文化德育校本课程是根据学生的参与程度、讲座发言的表现,发现问题、提出质疑的敏捷性、深度、表达水平(发言、演讲的口头表达能力、作业的书面表达能力)、搜集资料、小论文的质量进行评价。

(1)等级评定,用于文化主题活动课、小组讨论课。由指导教师填写主题活动课评价表(见附表1)。

(2)分值评定,用于学生提交的书面结果,如小论文、赏析文章、观感作文及搜集资料的全面准确情况。具体可分为老师评定、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

第11篇

一、文章辅助教学。

我想作为初中生都学过《死海不死》一课,这篇科普说明文,它不仅说明了“死海”得名的原因,死海的形成,死海的昨天和明天,而且还讲了一个很有趣的故事:“传说大约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攻到死海岸边,下令处决俘虏来的奴隶,奴隶们并没有沉到水里淹死,却被波浪送回岸边。狄杜勃然大怒,再次下令把奴隶扔进海里,但是奴隶们依旧安然无恙。狄杜大惊失色,以为奴隶受神灵保佑,屡淹不死,只好下令将他们全部释放。”但当我讲到世界地理的“亚洲”时,学生还没有学到这篇课文,我便用这个典故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至于死海为什么会叫死海,它是如何形成的等方面的知识,暂且不讲,而是让学生自己课下去阅读《死海不死》的课文,下一节课我提问时发现绝大部分的同学都搞清楚了死海不死的谜底,当然,两千多年前的罗马统帅狄杜将军在当时是无法明白俘虏淹不死的原因的,而把它归咎为俘虏有神灵的保佑。这样把地理教学和语文知识穿插起来。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二、诗歌增光添彩。

我国古代的许多诗歌,语言优美,对仗工整,韵律和谐朗朗上口,易读易背,其中有不少是描写我国自然风光的,它不仅是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而且它们所反映出来的自然现象,对地理的课堂教学也有很大的辅助作用,在课堂上若能根据教材内容,恰当的选择其中的一二首典型作品穿去,既娓娓动听,又诗情画意,会使学生对相关的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对学生来说受益匪浅,对教师教学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讲我国地形中的内蒙古大草原时,我先让他们看着视频中的北朝民歌《敕勒川》对内蒙古草原自然风光的描述:“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莽莽,风吹草低现牛羊。”同学们马上进入了状态,用自己的话语描述诗的意思:“一马平川的敕勒草原,坐落在阴山的脚下。四垂的天象个蒙古包,笼罩着坦荡的原野。天是那么深邃蔚蓝,地是那么广阔无边。丰茂的牧草被风吹得一起一伏,一群群 的牛羊现在眼前。”诗歌中描绘了大草原的优美风光,牧草丰茂,牛羊成群的景象,俨然是一幅游牧民族的典型的风俗画,而且生动准确地表达了内蒙古高原的地形(平坦,辽阔),气候(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植被(温带草原)和主要从事的职业(畜牧业)等,这样内蒙古草原的特点不言而喻。

三、谚语生动活泼。

谚语是群众中流传的固定的语句,常用简单的通俗语言反映出深刻的道理,言简意赅,其中不少与地理知识有关的,上课时若能灵活引用,也可以成为我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帮手请看“耕南山,住北屋。”其大意是:发展林业生产的山应该是坐南朝北的,而人居住的房子却正好要坐北朝南,理由何在呢?由于太阳的东升西落和黄赤交角的存在,如果北半球的房子坐南朝北,相对来说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少则显得阴凉,这恰好是适合林木的生长,坐北朝南的房子却获得较多的太阳辐射,而较温暖,对于人的居住来说再合适不过了,特别是旧社会缺医少药的年代,温暖的环境,对于人的生活,生产就更显得重要了,连同家庭饲养的牲畜都会生长得更好,因此“住北屋”更能人丁兴旺,以前的人不明白这个道理,而是把它归咎那是“风水”好,其实这是地理科学,在房屋建造上的运用,而并非迷信。同样现代的许多建筑也多采用坐北朝南的布局,一方面是较温暖,另一方面是因为太阳的东升西落,这样可以避免阳光直射房间,做到冬暖夏凉。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更是不胜枚举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东轰隆西虹雨。”“日晕三更鱼,月晕午时风。”“日出东方红,无雨便是风。”等等,都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的过程中对天气变化规律的一种总结。

当然上面所用到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还有一些诗词、民谣、谚语,如: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绘的是天气特征。

2、“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这个时节反映我国春末夏初的时节,其降雨类型属于:锋面雨。

3、“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所描述的是:我国西北内陆的温带大陆性气候特征之一,说明其日温差大。

4、“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一词是指:来源于太平洋上的东南季风 。

5、“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是描绘的是我国的横断山区的自然景观,是气候垂直变化的形象写照。

各科之间是相辅相成,在教学中我们得做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这样我们才会从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只有在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上下工夫,才能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当然也不能扯得太远、太多,否则就会喧宾夺主了。

向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学习。优秀的教育工作者身上集中体现了当前社会所倡导的优秀品质,他们生动的体现了当前社会对于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向他们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己对职业道德修养的认识。

第12篇

摘要: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 , 更能折射出不同的文化信息。文章从地域环境。历史背景。国俗语义。价值观念这四个方面通过举例对比的方法,分析了英汉习语产生的涵义,指出不同的语言承载各自不同的文化,使英语学习者了解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文化差异,英汉习语,民族特色

作者简介:黄晓林(1963-),女,壮族,广西田林县人,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1-0143-02

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拥有大量经过千锤百炼而凝成的习语,它们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广义的习语包括成语、典故、俗语、谚语等,是一种历史和文化沉淀的产物 ,具有鲜明的文化烙印,意义和结构比较稳定。每个民族都有体现本民族文化的习语。这些习语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历史条件和社会现实中形成的,具有特殊性。反映了该民族对世界、生活的态度和观点,是反映各民族文化差异的窗口。学习、比较和研究英汉习语,可使人尽情地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魅力。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缘由,旨在帮助英语学习者对习语这一典型文化现象有着更进一步的认识。

一、地域环境差异

英汉习语中地理生态环境对一个民族的文化模式的形成。发展和 变有着重要影响。骆世平认为:文化的形成脱离不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特定的地理环境科学造就了特定的文化,特定的文化又产生特定的表达方式。

1、地域生存环境差异

英国土地面积不大,但四面环海。航海对英国经济的发展和海上霸主地位的确立起了重要作用。英国人在长期的海上生活中,把观察到的现象和积累的经验应用到语言中,形成了许多与海上生活息息相关的习语。如know the ropes原来指的是在帆船时代,船上众多的风帆都是由一整套绳索系统来控制的,熟练的海员必须对这些绳索的功能了如指掌,才能在变化无常的大海上操作自如;后来他们把这一习语加以引申,用在其他地方表示知道窍门的意思。类似的源于海上生活的习语很多。如:

Let another’s shipwreck be your seamark.

别人的沉船,就是你的航标。(对应的汉语谚语: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As close as an oyster(对应的汉语谚语:守口如瓶)。

Many drops of water will sink the ship.

积聚成多会沉掉航船(对应的汉语谚语:水滴石穿)

Plain sailing(对应的汉语谚语:一帆风顺)

上述谚语都能体现英国岛国文化的特点。而与它们相对应的汉语谚语都有大陆文化的特点。中国的航海业未能成为国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航海有关的习语数量较少,汉语中的海多有神秘、遥远、不可思议的意义。石、树、缇、路、车都和陆地活动有关。这些表达方法,无论是英语的,还是汉语的,都是比喻用法。英汉语的鲜明区别在于英国人用航海经验作为生动机智的谚语的源泉,而中国人却从陆上活动的经验中吸取营养、产生谚语。

2、山川物产的差异

英汉习语中也明显地体现出山川物产差异。我国盛产竹子,汉语中有很多习语与竹子有关。如胸有成竹、势如破竹、竹报平安等等。例如;中国人常用“雨后春笋”来比喻新事物蓬勃再现。而且中国历来文人赏竹、咏竹、慕竹之高洁与坚贞。如郑板桥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咏竹名句,千古流传。竹之神韵,修竹挺拔,高风亮节,清风拂影。反映了中国人的高尚情趣,凝聚了中华民族仁人志士虚心、坚贞、旷远的文化心理。欧洲特别是英国不是竹子的产地,英国人在本土没有见到过竹子。根本不知道竹子长的是快是慢,根本无法想象“雨后春笋”的气势。所以,在英语里没有任何的联想意义,也不可能有同竹子有关的习语。

二、国俗语义的差异

国俗语义是语义民族性的一种表现,它反映使用该语言的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情风俗,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两种语言中具有同一实体指称意义的词语,其国俗语义都往往大相径庭。

汉语中有“狗急跳墙”比喻坏人走投无路时,不择手段地蛮干;“狗仗人势”比喻走狗、奴人依仗着主子的恶势力欺压老百姓。中国有句俗话说“挂羊头卖狗肉”这体现出汉族褒羊贬狗的传统特点。中国人一般都认为狗是比较卑贱的动物,所以狗常用来形容坏人坏事。而英语中有关“dog”习语有:a gay dog(快活人),to help a lame dog over a stile(助人于危难)。再如“老狗”和“old dog”表面上看是对应的词语,但它们的国俗语义却不同:前者是骂人语,后者含褒义,指“年事已高而经验丰富的人”。这些都体现了东西方对狗的不同的传统看法。

国俗语义差异还体现在英汉习语中设喻的喻体不同。如:英民族用狮子而汉民族用老虎来比喻权利,勇猛和危险。这是因为在汉文化中“虎”乃百兽之王,如“虎跃龙腾” “虎踞龙盘”等词语中的“虎”都有“兽中王”的宏伟之意。“虎”用来比“勇猛威武”、“生龙活虎”等。

在习语方面,英汉的对应词上也出现了一种不对等的部分对应,即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表达的却是相同的国俗语义。例如,

“to rob Peter to pay Paul”和“拆东墙补西墙”,“the kiss of Judas”和“口蜜腹剑”,“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和“挥金如土”等等。

三、价值观念的差异

中国人有着很强的家庭观念,“在家千日好,出门时时难”。相比之下,英美的家庭关系松散。对于婚姻,英美人特别注意爱情这一前提,而中国人对爱情很含蓄、深沉、保守,很少有爱情方面的习语。

中国人比较崇尚集体主义价值观,它体现为倡导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友爱和团结合作关系。汉语“独木不成林,单丝难成缕。”体现的就是一种典型的集体力量。英美价值观念是个人主义,崇尚个人相对社会的独立自主性。谚语“Don’t put your finger in the pie(不要多管闲事)”体现的就是英美社会奉行的个人主义处世哲学,它告诫人们不要多管别人的闲事,专心搞好自己的事才是上策。“Don’t expect strangers to do for you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self(不要指望别人为你做自己能做的事情)”。表明每个人是自主的,独立的,而不应该依赖别人而生活。

英美价值观体现在时间观念上的守时,追求效率和乐观态度。谚语“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虽形似汉谚“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但它侧重于告诉人们应该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不断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含有浓厚的经济色彩,体现了进步观中的财富无限论。谚语 “Punctuality is the soul of business(恪守时刻,为立业之本)”反映了人们对守时的重视,成为西方国家所崇尚的观念,虽然汉语谚语也有“浪费时间等于谋财害命”之说,但总体上讲,中国人的守时观念相对较弱。

受个人本位价值观念的影响,英美人士十分重视个人的隐私,故年龄、收入、宗教信仰以及私人住宅等均列入个人隐私范围。英谚“An Englishman’s home is his castle”(英国人的家是独立王国)即为一例。从传统上讲,中国人的隐私观念不强,生活中没有英美人那么多的“秘密禁地”。

英美价值观还体现在社会关系取向方面。中国传统价值伦理原则的核心是一种具有民族特点的仁爱思想。孔子思想中的“仁”是道德的最高原则。这种原则就是要舍己利人,舍己爱人,而且强调这种爱应该是从无私的动机出发的。正因此才有相传宋代王应麟《三字经》的总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种人性论观点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发展的道路。西方古代哲人,尤其古代宗教先知是明确的人性本恶论观点的代表者。基督教《圣经》和基督教神学中关于人性本恶论的观点普遍地为西方人所接受。“Who sows ill reaps ill.”(谁种下灾祸,谁就遭殃。)表达了人性本恶的观念。

四、历史背景的差异

社会历史的发展对语言的影响是巨大的,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历史文化的痕迹主要存于习语当中。英语习语背后都有一个历史故事或传说。如;“drop the pilot”原为航海用语,指船到泊或过了险区后,就叫领航员下船。1890年3月29日,英国《笨拙》(Punch)杂志刊登了一幅漫画,画的是德意志帝国首相俾斯麦(Bismarck)身穿领航员服装,被解除职务。此人曾任首相等职,为德国在澳洲确立霸权地位立下汗马功劳,后因与皇帝威廉二世意见不一,于1890年3月被解职。Drop the pilot便被用来表示成功后抛弃得力助手或功臣,相当于汉语的“过河拆桥”之意。

英语习语源自古希腊的较多:Achille’s heel “唯一致命的弱点”,cat’s paw直译为“猫爪子”,源于《伊索寓言》,比喻“受人愚弄或被当做工具使用的人”;Pandora’s box直译为“潘多拉的盒子”,意为“无穷的灾难”;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直译为“披着羊皮的狼”,意为“危险人物,貌善心毒的人”,源于《伊索寓言》、还有sour grapes“酸葡萄”(把得不到的东西,说成是不好的,聊以)。中国的习语许多是和特定的历史内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相关联的。如秦汉之际,山东出了不少丞相(萧何、曹参、韦平、孔翟等),山西出了不少名将(白起、公孙贺、傅介子、成纪等),所以汉时有“关西出将,关东出相”的习语。三国时代的吕布,人美勇武,所骑的赤兔马骄骏善弛,所以流传“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一说。宋代的名将岳飞用兵“善以少击众”、“猝迂敌不动”,所以金兵中有此说“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三国时期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家喻户晓,老百姓中流传着这样一条习语“死诸葛走生仲达”。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英语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与古希腊、罗马文化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深深地打上了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烙印,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自成一体,古时几乎没有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

结束语

我们进行英汉 idiom(习语)文化差异性比较研究,是相对于英汉习语相同性而言。任何语言,它们之间一定会存在着相同的结构、表达方式。对其差异性的探讨与研究,将有利于人们跨越不同的文化背景,准确理解和把握文化所赋予英汉谚语丰富独特的内涵。在跨文化交际中,正确把握这两种谚语必须建立在其文化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准确理解其蕴涵的哲理以及幽默所在。

参考文献:

[1]李红.从英汉习语看民族文化特征[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

[2]黄碧蓉.翻译视角下的习语文化差异探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3]刘振铎.汉语辞书大全.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