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8:24: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关于文学的手抄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手抄报;语文教学;学生需要
手抄报是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体现,对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造精神的人才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手抄报与语文教学相结合是贯彻《课标》的有效途径
作为语文教师,要真正落实素质教育,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在教学中实践《课标》精神。《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具体的“课程实施建议”中: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相辅相成。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课标》要求明确具体,我们作为新世纪的一线教师,不能继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为考而教,绝不能因为某些内容不属于考查范围就弃之不顾!要认真解读《课标》,深刻领会《课标》内涵,把《课标》精神渗透在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我们要在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组织、引导学生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2 制作使用手抄报适应当前学生学习需要
现在,学生的课余时间很多,又不要做家务。大部分学生都把时间花在看电视上。有的甚至经常光顾游戏机室。这样,白白浪费时间,荒废了学业,严重摧残了身心健康。那么,怎样让学生好好地珍惜时间,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呢?我提倡全班学生办手抄报,一星期办一期,定于下一周星期一交。每期都让全班同学一起进行评价,并在教室里开设一个专栏,把办得比较优秀的或有明显进步的手抄报张贴上去,让全班同学学习、欣赏,促使后进生努力争取进步。
对于办手抄报,为了能够上榜张贴,我班同学个个乐此不疲。平时,手抄报的主题不限,各自自由拟定。大家课余时间都忙着查找资料、搜集资料,同学之间经常互相交流自己所选的资料,有关书籍也互相借阅,久而久之,自然而然就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手中有了资料,还要进行排版设计,画插图,抄正有关内容。遇到节日,我就提醒同学围绕有关节日搜集资料,比如上周,大部分同学的手抄报是有关于清明节节,也有一部分是有关于校运会的。内容丰富多彩,版面设计新颖,我们通过一张张手抄报可以看出学生是真正花功夫的。通过组织学生办手抄报,那些学习不自觉、学习成绩欠佳的学生,他们为了向同学展示自己的作品,得到老师的肯定、表扬,他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课余时间不再贪玩,不再干坏事,而是积极地向同学求教、商讨,全身心地准备自己的作品。
3 制作手抄报要做到精巧美
如何在短期内创作出一张高质量的成功的手抄报,则是困绕学生的一大难题。本人结合几年来创作手抄报的经验,将其总结为“精巧美”三点。关于“精”:首先,内容要精,由于手抄报的读者大部分是学生,其认知水平有限,因而在内容选择上应尽量选取与学生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有教育意义或能够陶冶情操的短小精悍的文章,切忌长篇大论,也可以设置美文鉴赏,以提高小报的含金量。其次,选纸要精,在纸张的选择上应尽量选取质地较厚一点的纸张,以便于制作。第三,制作要精。在制作规格上要严格遵循手抄报的制作原则,四开为宜,确定合适的边距与中缝,报头内容要完整,应包括报名、主办班级、时间、期号、主办人姓名等,使读者一目了然。关于“巧”:手抄报内容要有很强的可观性,在选材上,应做到“巧选材,选巧材”。其次,版面要巧。大面积内容确定后,会出现一定的空隙,此时,应当做个花边或插图来弥补不足,使整个版面恰到好处,天衣无缝。关于“美”:首先是形式美,手抄报中不能是整版的一种字体,合理搭配,尤其是某一些标题、插图应通过多变的形式,给读者以清新悦目的感觉。其次是色彩美,力求在变化中寻求统一,颜色以清淡为主,不能大红大绿,一般情况下文字要用黑笔来写,以求明了。标题,花边、插图、美术作品等,可用彩笔来做,但应注意分寸,绝对不能喧宾夺主。
4 教学活动中引进手抄报形式是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
当今,语文教学改革正在步步深入。彻底改变旧观念,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特别是“手抄报”这一语文活动课,唤醒了学生的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了学生向生活学语文的方法。它是学生获得知识信息,培养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最喜爱的朋友。
5 手抄笮问绞视ρ生、教改双需要,是由其特点决定的
5.1 “手抄报”就是用手设计、亲笔抄写的自制报刊,每一份手抄报的后面都包含着编者的辛勤劳动和聪颖的智慧。它是由学生个人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搜集材料,精心安排,一笔一画制作的,是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体现,对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造精神的人才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5.2 “手抄报”能大大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得好,“兴趣是第一位老师。”有谁能在不喜欢的方面有所发展和造就?特别是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自制能力差,兴趣对他们的自主学习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语文教学一般认为学生只有在课堂上才能学习语文知识,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课下只是抄课文,写字词,为了巩固所学的字、词、句,不知要抄写多少遍。这样地机械重复,枯燥呆板,学生越学越没兴趣,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如今教师的观念改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变得生动活泼。学生不仅在语文课堂上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大胆地走向课外。因为自己心爱的“手抄报”等着他们去设计、刊登,促使着他们去读,去想,去观察思考。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学生总觉得老师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对老师充满了崇拜。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利用学生对教师的崇拜而变本加厉,要求学生对自己言听计从。因为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对教师的好感。学生的学也将变为被动的学,不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这种要求学生言听计从的做法是传统的教学理念的产物,不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当今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培养出的学生要具有新时代气息。学生的人格要得到尊重;学生的思维要得到发散;学生好的习惯要得以养成;学生的能力要得以提高,等等。这就需要我们用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笔者认为,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站在同样的高度,没有谁凌驾于谁之上。学生与教师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真诚对待彼此。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学生做模范。良好的师生关系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日常生活情况,从而指导学生的学习,同时学生也会对教师产生好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活动营造法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儿童多动手、多操作能促进智力的发展。纯粹的课本教学是枯燥无味的,教师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也可以通过一些活动来组织教学,通过活动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这样可以把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生成。比如,组织学生开展手抄报活动,教师可以根据所学内容,要求学生出一期关于什么为主题的手抄报。为了出好手抄报,学生就会想方设法查阅期刊、杂志、书籍,把用到的知识、好的句子等摘录下来,这样就可以把语文课上成让学生感兴趣的动手操作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艺术”营造法
教学是一门艺术,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努力追求优良的教学效果。好的语文课堂学习氛围需要教师具有一定“艺术”。教师要从学生的思想教育开始,逐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平等、和谐、进取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学会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用“艺术”来营造出课堂学习气氛,便于师生互动,便于生生互动。这样的教学效果肯定是很好的,教师大可不必担心为此影响教学的质量。
三、工具营造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的辅助工具也越来越多。比如,多媒体、智能平板等已成为教学必不可少的工具。在小学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更适宜用智能平板来辅助教学。智能平板因资源丰富、操作方便而深受广大教师青睐。智能平板走进课堂,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语文课堂更生动、具体。例如,教学《燕子》时,为了学生更好地形成对燕子外形的认识,我找到了一些关于燕子的图片、影像资料,播放给学生看,让学生更清楚地看出燕子的外形特征。智能平板电脑的使用也大大改变了过去语文课堂的枯燥乏味的现象,从而让学生喜欢上你的语文课,进而提高语文课堂的学习效率。
四、悬念营造法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要面临教知识和学知识的任务。在无力改变应试教育的现状下,教师生怕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不好,无法应对考试,自己一个人在课堂上唱独角戏,反复强调,学生则经常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这样的课堂就显得非常安静。没有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与学生之间就会缺少必要的交流、沟通,必然导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疏远,这就不利于教师组织教学,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师可以在开课时,事先设下悬念,让学生们积极讨论,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让学生参与问题的猜测,激发学生们智慧的火花,让他们的思维在课堂上碰撞,形成知识的生成;然后教师再加以解释;最后师生一起解决问题。悬念让班级气氛变得不再沉闷,达到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提高的效果。
五、微笑营造法
其实,在英语学习中,通过阅读――尤其是课外阅读,和语文学习一样,能让学生扩大视野,获取知识,不断巩固和提高已学过的语言知识及其运用能力。同时,旧知识在新的语境中不断复现,新语言现象的频频出现,通过反复的阅读和合理的引导与帮助,能让学生起到触类旁通,拓展视野,深化知识的作用。如果开展的较好,必能加快学生英语学习的速度,提升阅读及理解的层次,拓展学习的深度与广度,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众所周知,在中高考中,阅读的失分力一向是较高的,而学生英语的灵活运用能力正是用这一种方法进行检测的。因此,如何让这些课外读物与教材相结合与配套,共同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语言知识,发展综合运用能力,是时代给我们提出的一个新的课题。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在毕业时要达到二级目标要求――即除了能认读、理解教材上所示的单词、短语和对话、短文外,还应看懂贺卡等所表达的简单信息,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或小短文,并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正确朗读故事或短文,并看懂英文动画片和程度相当的英语教学节目。要达到这一目标和要求,仅靠教材所提供的语片和材料,肯定是远远不够的。课外材料的合理、有效利用,即是对教材的有效补充,又是对教材学习的一种检测和提升,也是提高学生英语能力的有效、直接的方式。
进行英语的课外阅读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检测和反馈。
一 、开展手抄报比赛
在教学过程的合理时机,结合课本内容,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材料,办一份手抄报,即可以独立完成,又可以小组合作,共同完成,然后拿出来展示,让大家一起来评判。如在教学5A Halloween 时让学生作了一期关于万圣节的小报。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找材料,做设计,忙得不亦乐乎,很多封存起来的书刊杂志都被找了出来,有的还从网上寻找相关资料,阅读的积极性被极大的激发出来了。结果,学生所选的内容相当精当,有些甚至是教师都不熟悉的,版面设计得也很精彩,不免让人惊叹于学生的能力。
二 、开展讲故事、作讲演、演短剧等活动阅读的直接作用就是学生词汇量的扩大和活动能力的提高。为了让学生继续保持并深外英语阅读的兴趣,有效进行课外阅读,教师应该为他们展示课外阅读成果提供一个平台。所以在每节课的开始,除了everyday English之外,还可以抽出几分钟,轮流让一到两名学生用英语来讲一个故事,笑话,或作一段演讲,甚至是唱一首英文歌曲。学生为了展现自我,同时为了避免丢脸,必会在家仔细钻研手头的阅读材料,观看久已成了摆设的英语碟片。久之对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习作能力也是一种锻炼。如果能利用口语课,让他们表演自己编排的短剧,如在教了At a birthday party 之后,让他们为即将生日的学生去自己排一次Party,开一次party, 则兴致会更高,也是对小组协作能力的培养。
三、让学生自画英语漫画作品
集知识味性于一体的漫画书小学生最喜欢看,因为漫画滑稽、夸张、幽默,对话简明、扼要,学生能通过图理解其大意。英语漫画也是一些学生英语杂志的重要内容。教师若引导学生自己创作漫画作品,即是对那些阅读材料的再利用,又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如Three little pigs 的故事许多杂志上都有,可以让学生创作一个结尾并配上一两句话,一方面学生必须阅读弄懂故事内容,另一方面又必须用英语进行思考,同时还让绘画技巧得到了一次展示。
四 背诵和改编rhyme ,chant 等和唱一些英语歌曲rhyme ,chant, songs 等是牛津小学教材中的一块重要内容,学生对这些内容通常兴趣都比较高。教师可以结合所教的内容另外提供一些给学生背诵和演唱,并可以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好恶来改编这些小诗和歌谣,这既是对阅读材料的巩固,也是英语思维能力的一种锻炼。
一、挖掘教材,培养综合运用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包括课堂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辩论会、研讨会、表演戏剧、图书馆、布告栏、报栏、各种标牌广告等。”对于小学生来说,文本是他们学习语文最主要的资源。利用好教材,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条重要的途径。《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一节中提出综合性学习评价的着眼点之一是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表现。因此,我们要挖掘语文教材的资源,利用教材资源重构课堂,根据教材的内容及特点设计语文综合性学习,促进知识体系的完善,培养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组教材《遨游汉字王国》,要求学生通过自主活动、主动探究去感受汉字的神奇有趣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个单元由三部分构成:导语部分提出了感受汉字的神奇有趣、了解汉字文化、为纯洁汉字做些实事的学习任务;主体活动包括――“有趣的汉字”、“我爱你,汉字”,都是先提出活动建议,然后给出一组阅读材料;结语部分提出办展览、办手抄报等成果展示和继续探究的建议。在学习前,我先引导学生阅读单元导语,激发学习兴趣。然后仔细阅读两个板块的“活动建议”,浏览“阅读材料”。接着成立小组,学习制定活动计划,师生一起搜集、调查、查阅资料,掌握一些汉字字谜、笑话、故事。最后各小组互动交流补充,全班展示汇报。在汇报表演中,学生们形式不拘一格,既有字谜、歇后语、错字笑话、神话传说,也有知识短文、新闻报道、新闻图片、四字韵语、书法作品等。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训练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搜集、筛选、整理信息资料的能力。
再如我们围绕单元组内容,开展一个关于动物的语文综合性学活动,如:“动物冬眠知识竞赛”。在这丰富有趣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我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引导他们或通过观察或通过实验或通过多种形式查资料,看课外书籍、上网、问大人等形式了解动物过冬的知识。在交流汇报中,有的学生说他们趴在大树下寻找蟋蟀,发现蟋蟀是躲在树叶底下冬眠的。有的学生说他们通过做实验,把蚂蚁放在冰箱逐渐给它降温,发现蚂蚁慢慢地睡着了,再慢慢地升温,蚂蚁又渐渐地醒了,从这个实验中我们发现蚂蚁也需要冬眠……在这节语文综合性学习课中,学生津津有味地讲述趣闻,头头是道地描述发现。从他们生龙活虎的表现中,我们惊喜地看到,原来学生的潜能是如此巨大!我们惊喜地发现,原来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堂就是小学生语文学习的一潭活水。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是那一片海,那一方天。学生的听说读写各种能力,在这节语文综合性学习课中,确确实实地得到了综合运用。
因此,我们要善于挖掘教材,利用教材资源重构课堂,根据教材的内容及特点设计语文综合性学习,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更好地把握知识,促进知识体系的完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综合素质。
二、跨越领域,增进各学科的整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综合性学习打破学科界限,强调语文学科与音乐、美术等其他学科相沟通。学生语文知识的获得,学习能力的提高,语文素养的形成,不仅仅是通过语文课本获得,还可以通过与其他学科的结合,与学生生活的体验、社会生活的联系获得。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学科教学的延伸成为贯彻课程综合性的最显著的形式和最有效的平台。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突破学科界限,加强与各学科的联系。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例如:在学习《向往奥运》这篇课文后,我组织学生开展《走近奥运》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以“奥运”为主线,贯穿始终,由“知奥运(史)――悟奥运(情)――做奥运(人)――办奥运(报)”这四大环节,引导学生课前先准备材料,看相关的影片;再根据内容的相同点分组探讨;最后再开展学习成果的展示汇报活动。在交流奥运史时,学生自由展示所收集到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类,自由组合成小组,根据兴趣进行精彩命名。感悟奥运情时,教师进述奥运会的历史,能够承办奥运会是国家和人民的骄傲,让学生结合观看纪录片《我们赢了》谈谈自己的心情和感想,让学生入情入境。谈做奥运人时,学生们畅所欲言,对奥运精神、拼搏精神、奉献精神以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办“奥运”报时,学习小组一起收集有关奥运会的趣闻和北京筹办2008年奥运会的资料制作成手抄报。既体现自主意识,又培养合作意识,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体现了综合学习的连续性。
三、链接课内外,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生活中孕育着教学,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皆学问。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
1.结合校园文化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完善的校园文化将使师生们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有助于陶冶师生的情操,促进师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它看似流水一样清淡,但却能在无形之中深入每个人的心灵,发掘并不断矫正他们的人生目标,让学生置身于品格化的世界里,逐渐适应、调整而融入教育者所创造的校园文化氛围之中,积极主动的接受校园文化的感染和熏陶。它不仅是活跃校园生活的手段,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渠道。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校园的教育资源巧妙设计语文综合性学习。例如:人教版第五册第二组学习“名人名言”之后,我结合我校的校园文化,开展了《走近名人》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带着学生参观学校,了解校园走廊、围墙、通道的各幅名人字画以及他们的生平简介,再进行朗诵名人名言的汇报表演。在校园浓厚的文化熏陶下,孩子们了解了陶行知的生平,理解了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懂得了高尔基“我扑到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到面包上一样”的求知精神;明白了颜真卿“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惜时精神……
2.结合地域文化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新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注重地域性文化开发,利用本土文化、本地的物产资源、山川地貌,作为课本的补充,学生比较亲近,比较感兴趣,其学习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一、英语课外阅读好处多
1.英语课外阅读有助于扩充孩子的词汇量,更多地了解英语文化。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可以加强词汇学习,因为“重复是最好的学习英语的方法”。文章是由单词、短语、句子组成的,阅读不但是单词的重复,而且使学生了解一词多义,这样新词猜测的准确率增大,扩大了学生的词汇量。当词汇量达到一定程度,会促进阅读的速度提高,吸收的内容增多,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课外阅读能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背景知识以及英语国家风俗习惯,激发对英语学科的兴趣。广泛大量的阅读可以使孩子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使他们逐步了解更多的背景知识,帮助他们扩大视野,还有助于他们理解本民族的文化,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2.英语课外阅读有助于在读中积累语言。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少”字的含义有二:一是读得少,二是记住得少。如果让学生多读点,多积累些,天长日久,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左右逢源。“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只有“博览”,才能给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的语言刺激,而且,在阅读过程中,能再次强化大脑皮层已有的语言信息,使大脑中业已形成的联系更为完整、严密。
3. 课外阅读有助于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通过大力推动英语课外阅读,让学生自己去获取,去探求,去寻觅,去掌握,从而感受读书的乐趣,激发更强烈的读书欲望,最终形成习惯。课外阅读把追求学问变成学生自觉自愿的行动,有助于实现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的目的。
二、英语图画书是最好的阅读起点
小学生学英语就如幼儿园的幼儿学识字,作为儿童文学的基础部分,英语图画书无疑是引领儿童进入英语学习的最好途径,是孩子学习英语的起点。所以,我为孩子们推荐了一些适合他们的英语图书。只要空闲,我就会让孩子们随时随地享受与英语图画书亲密接触的乐趣。我让孩子们先独立阅读,看完后让他们在每节课的free talk时段复述,这时可能会吞吞吐吐,错误百出,但在他们感兴趣后,我让他们借助英语词典等工具书再进行反复阅读,两遍三遍或更多遍后他们的表现就完全不一样了,他们不但能完整地用英语讲出所看的图画书,有时还能加入自己的语言。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很好地利用图画书,精心指导,引导孩子阅读,让孩子爱上英语学习。
三、采用多种手段,进行立体阅读
1.借助表演进行体验式阅读。据科学实践表明,利用艺术所造成的强刺激是高效率学习的重要保证。这种刺激既包括感官刺激,也包括情绪刺激。表演是造成强刺激的有效手段之一,它可以活跃课堂氛围,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使英语教学达到持久高效。
因此,我将孩子们分成若干个阅读小组,让他们将所看的图画书表演出来,表演本身是一种新奇的体验,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愿望,而且在课堂上用英语表演,更具有刺激和挑战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兴趣。
2.观看英语视频进行身临其境的阅读。一个中国孩子去到美国,不用半年他的英语就说得很好了。当然,这其中主观上的动机是关键因素。但是,毫无疑问的,在美国学英语的客观条件——英语环境也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细想起来,这个不可替代的英语环境不仅仅是到处是英语的表面现象,而更重要的是在那样的环境条件下,我们接触到的英语都是有意义的,有声音的,有情景的。事实证明,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我们的孩子们的英语能力突飞猛进。
事实证明,有影像情景的学习环境是学习英语的最佳境界。因此,我让孩子们多看英语影像视频,使他们享受原汁原味的英语,浸泡在地道的英语环境中,享受“色香味”俱全的英语大餐。
3.自制英语手抄报,展示阅读成果。在英语课外阅读过程中,我让孩子结合阅读内容,寻找材料,自制手抄报,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共同完成,然后拿出来展示,让大家一起来评判。如在圣诞节前,我要求学生办一期关于圣诞节的小报。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找材料、做设计,忙得不亦乐乎,很多已封存起来的书刊杂志都被找了出来,有的还从网上寻找相关资料,学的积极性被极大地激发出来。结果,学生所选的内容精当,有些甚至是我都不熟悉的,版面设计得也很精彩。孩子们在制作过程中阅读了大量的英语资料,学有所获,学有兴趣。
4.开展英语演讲等活动,以阅读促进口语表达能力。我在每节课的开始,除了“free talk”之外,还抽出几分钟,轮流让一到两名学生用英语来讲一个故事、笑话,唱一首英文歌曲。学生为了展现自我,同时为了避免“丢脸”,必会提前在家仔细钻研手头的阅读材料、英语碟片等,久之,其口头表达能力和习作能力得到极大锻炼。
四、注重方法指导,提升阅读质量
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是使学生终生受益的事,也是开展英语课外阅读的难点。注重科学的阅读方法,是提高阅读效率的有效途径。那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指导学生掌握那些科学的阅读方法呢?
1.粗读。所谓“粗读”就是借助图画和上下文,概括了解阅读材料主要内容,在最短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能用最简单的词和句复述。
2. 慢读。所谓“慢读”就是借助工具书查阅通过图画和上下文还不能理解的词和句,达到对阅读材料全面的理解。
那么,怎样有效、高效地帮助学生走进课外阅读的殿堂,并使他们心驰神往,乐此不疲呢?
一、激发兴趣,使之乐读
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乃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本身内容的兴趣。因此,教师应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体验读书的快乐,形成自觉读书的氛围。
1.利用课本所学,拓展延伸
有一段时间,班中兴起了玩卡片的游戏。卡片上全是关于梁山好汉的背景资料。一到下课,孩子们就三三两两地聚到一起玩起来。正巧我们在学《林冲棒打洪教头》,课上到尾声时,我问:“除了林冲,你们还知道《水浒传》中的哪些人物?”话音刚落,下面小手如林。一个接着一个说,我很清楚,这正是那些卡片起了大作用!于是我利用这一机会让他们收集资料,准备开展一个课外主题实践活动。
任务一布置下去,孩子们积极地忙碌起来。交流会以擂台赛的形式进行,他们对答如流,喝彩声此起彼伏。小选手们把108个梁山好汉按排名顺序一口气背到底,有些甚至能完整地说出每个好汉的“人物小传”……
接下来的日子,很少再见到他们伏在地上玩卡片了,而班级的“图书角”里则多了一些翻阅图书的身影。更令人欣慰的是,有十几个孩子已经捧读起《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古典文学了……
2.选讲益智、有趣的故事
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中外有许多益智、有趣的故事都符合少年儿童年龄心理发展的特点。因此,我常利用班会活动课或课余时间给学生讲一些小故事,当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时,我便顺势引导他们自己去看、自己去读;再组织学生开展故事会,比一比,看谁读得多、讲得好。这样一来,学生都乐于去读这一类课外书。
3.树立榜样,激发读书兴趣
榜样能让学生产生奋发向上的心理,并能让学生比较自己的行为,从而达到“取长补短”的作用。因此,我向学生介绍、、老舍等名人热爱读书的事例,使学生以他们的行为为楷模,时时督促自己。在作文训练时,我还让写作水平较好和写作进步较大的学生谈谈自己课外阅读的收获及取得的效果,借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4.每周一诗
我们学校根据新大纲的要求,编写了校本教材《古诗词诵读》,要求各年级段学生每周背诵一首古诗词。于是每天的早自习、下午的课前预备时间,教室里便充满琅琅的读书声。每星期抽出一节课举行诗词朗诵会,检查学生背诗的情况,对那些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能简单介绍诗词内容、并能说出诗歌的写作特点的学生加以表扬。长此以往,古诗词那精炼的语言、抑扬顿挫的韵味、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会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读诗使人聪慧”,还可以提高人的悟性,培养高雅的情趣。
二、教给方法,使之会读
1.自由阅读,做好笔记
我校在每个教室里都建立了书橱,这里摆放着由学生自己带的各种各样的图书。他们可以在规定的期限内借阅自己感兴趣的图书。在自由阅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每周做两篇读书笔记,记清所读的书(文章)名、日期、主要内容,还可以摘录重要句、段,写出自己的感悟、联想,这样把读书和生活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多读、多思。我们为它取了一个名字,叫“采蜜本”。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可以让他们给文字配上插图。教师对学生所做的笔记,每周一次进行反馈评价,在学生之间传阅那些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笔记,借此指导阅读方法,向学生提出阅读建议,切实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影视欣赏,上网浏览
现代意义上的阅读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报刊书籍上,电影、电视、网络扩大了人们的阅读空间。因此,有选择地观看知识含量高的影视节目和光盘,可以迅速增加知识。当然,这需要教师的指导与家长的监督。
如在教学《卢沟桥烽火》一课时,让学生搜集当年日本侵华的报道图片以及中国民众抗日的事迹并在课堂上展示,那么学生会对文章有更深的理解,被民众的抗日精神所感动。
3.自办手抄报
根据学校组织的活动以及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我们经常让学生出手抄报,对学生办的报纸无论好坏都张贴展览。学生在相互观摩、互相学习比较中,又会领悟到很多东西。这样的活动每学期都组织多次,使学生在办报纸的过程中,提高选择及加工信息的能力。其实在各科教学中,都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己在报刊、书籍、影视、网络上查阅有关资料,以求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所以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不只是语文教师的责任,各科教师均有义务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因为它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它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趋向完整。
课外阅读的指导,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但学生能力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和培养。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努力探索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能力,最终达到“自能读书”的目的。
罗斯福夫人的话有什么深刻的道理?科宁斯的采访为什么会获得成功呢?课文富于挑战性的生动情节,吸引着学生阅读的兴趣。
教师思考:
课文记叙了一名校报记者-----科宁斯,采访着名的罗斯福夫人的不寻常经历,激发人们热爱生活,走进生活,同时也渗透着对罗斯福夫人平易近人优秀品质的赞颂。课文以作者的心理变化为线索,语言生动活泼,层次清晰。教学时,应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抓住行文线索,结合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受到积极生活态度和正确人生观的启迪。
难点:理解走向生活的深刻含义。
重点: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设计特色:自读自悟,讨论学习。
信息资料:
1、收集文中有关人物的信息资料。
2、收集有关人生的格言警句。
教学要求:
1、懂得“走向生活”的深刻含义,结合收集的格言警句,使学生受到热爱生活,树立正确人生观的教育影响。
2、抓住课文主线,自读自悟,合作学习,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探究合作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流程:
一、预习汇报
1、汇报朗读情况,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汇报自学的字、词、句。
“初出茅庐、会晤、莞尔一笑、赋予”等词语以及自己喜欢的句子。
3、报收集到的与文中人物有关的资料。
4、通过预习,你从文中体会到了什么?
5、质疑。
(以预习汇报的形式展开教学,关注学生的认知,培养学生的良好语文学习习惯,便于教师组织,调整教学活动。通过预习也使学生初步地体会了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自读研讨,重点突破。
1、自读全文,体会“科宁斯”的心情是如何变化的呢?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变化?
2、抓住课文重点句子,体会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和一个陌生人会晤并开始一种关系,这是生活中最令人感兴趣的。”
“后来我强迫自己欢迎别人进入自己的世界--------强迫自己走向生活,终于体会到广效朋友是多么使人精神振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抓住课文的主线和重点词句,通过自读合作,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了积极生活态度和正确人生观的影响,这样摒弃了传统的串讲串问,繁琐分析,把语言积累与思想教育有机地融合起来。)
三、畅谈收获,深入体会“走向生活”的含义。
1、你如何理解“走向生活”?
2、把收集到的有关人生的格言警句讲给同学听。
(拓展学生认知,积累学生语言,给学生展示的空间。)
3、课文总结。
四、实践活动
收集格言警句或名人故事,办一期关于“人生进取”方面的手抄报。
板书:
科宁斯:紧张兴奋----胸有成竹-----始料不及-----无拘无束
罗斯福夫人:走向生活广交朋友
相关名言:
1、谁害怕暗礁而留在港湾中,虽然不会有什么危险,但是他永远不会到达我们渴望的目的地。
----列宁
2、为了在生活中努力发挥自己的作用,热爱人生吧。
----罗丹
3、不管怎样的事情,都请安静地愉快吧!这是人生我们要依样的接受人生;勇敢地、大胆地,而且永远地微笑着。
----卢森堡
4、对于人,什么是最可爱的呢?生活,因为我们的一切快乐,我们的一切幸福,我们的一切希望,只与生活关联。
----车尔尼雪夫斯基
关键词:语文课外阅读 现状分析 对策
通过多年的教学观察发现,现在的初中生不喜欢阅读,好多学生以完成作业为目标,课外阅读的时间少之又少。由于种种原因,初中语文学习走上了应试教育的路子,片面追求升学率,重课内,轻课外;重讲授,轻阅读;重死记,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这种情况既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又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教师不断探索语文课外阅读的新方法,从而将阅读教学尤其是课外阅读真正落到实处。
造成目前课外阅读情况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通过对学生的调查,主要存在于下面几点。
一、阅读时间少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将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做题上,只有这样,才能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外作业,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去进行课外阅读。
二、社会、学校、家庭没有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和良好的阅读环境
在目前的一些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学,校园文化建设薄弱,图书少或者图书不能充分被学生利用,学校也没有相应的号召和引导。另外好多语文教师及家长自身的阅读状况难于承担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重担。教师、家长本身不是一个阅读的爱好者,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就无从谈起。
三、学生兴趣的转移
目前初中生的课余时间大都花在看电视、打球、上网聊天等自己喜欢做的事上了。学生对以摄取知识为目的的课外阅读普遍不感兴趣,认为“那些书难看”,而宁可把时间用在无聊的“随便玩”上。
要解决上述课外阅读中的问题,我认为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观念问题。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教育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将无从谈起。要转变农村中学语文课外阅读的被动现状,首要的是要做好几个观念的转变。
转变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观念,真正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建设标准的阅览室,配备多种多样能满足学生不同阅读需求的图书;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素质,为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语文老师本身明确了思想,转变了观念,才有可能愿意去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同时,语文教师还一定要多读书,只有自己知识丰富了,才能有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这样,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展才能够顺利进行;转变学生及其家长的观念,根本上解决学生课外阅读的制约因素。教师要与家长进行必要地沟通,使家长真正理解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及必要性,让家长配合学校,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督促。
2.阅读方法问题。
初中学生课外阅读时间有限,方法指导就显得特别重要。阅读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对学生进行讲授,使学生掌握浏览、略读、选读、跳读和精读等基本阅读方法并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加以运用。同时要教给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材料,选用适当的阅读方法,培养自己的各种阅读能力。还要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进行摘抄、写体会、向别人转述等活动,以促进读、写、说能力的全面发展。
3.效果问题。
教师在布置好课外阅读任务后,一定要采用多种方法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检查,避免课外阅读流于形式。如可让学生做读书笔记,让学生将自己所读材料的主要内容,自己的所思、所想写出来,学生既积累了大量素材,又便于教师检查课外阅读。还可采用课前几分钟研究,手抄报等形式,让学生在领会理解所读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这样既检查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又锻炼了学生的复述能力、心理素质等,以此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
4.兴趣问题。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一种最重要的成分,它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获得较大的成功;同时,这种愉快的精神感受又促进学生对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二者之间相互促进,使学习活动更加活跃、有效,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更加和谐的发展。课外阅读也不例外,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需求是广大语文教师需重视的一个问题。
为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教师在为学生选择或推荐阅读材料时,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兴趣爱好差异、文化基础差异等因素,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种类、多形式的阅读材料供学生去选用,避免只提供给学生纯文学的东西。
总之,初中学生课外阅读能力亟待提高,研究课外阅读意义重大,它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并由此提高综合判断、分析等能力,从而从根本上提高语文素养,提升精神境界,达到人格的提高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孟庆焕.中学生阅读的现状与对策.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4.
下面,就谈一谈自己在此方面做的一些尝试。
一、 自我预习交流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前预习显得尤为重要。以往在布置预习作业时,我只要求学生先通读课文,然后勾画字词,借助工具书查阅相关资料等,能力强的学生能够较充分预习,可是一些学困生预习的内容却非常有限。为了帮助学困生,我尝试着在课前添加一个交流预习作业的小环节,因为,同龄人之间相互学习的效果有时胜于教师的讲解,这样的预习交流,不但帮助了学困生,补充了他们各自的预习内容,而且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同时,也提高了课堂听课效果。
二、 从单一走向多样
我在设计苏教版小语教材一上《练习2》中“学用字词句”作业时,考虑到本练习是对前面所学课文《人有两个宝》的一个延伸,就改变单纯就题做题的单一形式,从一年级学生的兴趣出发,这样设计作业:
一是“课堂练习作业”
1. 按照老师的样子,用彩笔在白纸上画出自己的小手,看谁画得又快又像。
其意图是让学生先学会仔细观察;接着,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体会到“手”的用途之大、之多,是人身上的宝贝,非常重要;再次激发学生动手画的兴趣。
2. 说说手还能为自己、为别人做哪些事?请按照以下句式练习说话:“我有一双灵巧的手,可以做
,可以做 ,还可以做 。”这项作业是在学生拼读过“拍皮球、拿筷子、打电脑”之后,对学生的口语和思维进行训练,认识到手能做很多事情,不仅为自己,还能帮助别人,在感受到“手”灵巧的基础上,使学生体会到靠勤劳的双手能创造一切,是幸福生活的根本,同时,体验到帮助别人的喜悦。
二是“课外练习作业”
1. 在彩纸上画出自己漂亮的小手并剪出手形,在“手”上写出带有“手”的词语或有关的儿歌等,第二天张贴在“我的小花园”展示栏里。
设计意图:让学生手、脑并用,既增加词汇量,又开拓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张贴学生的作业,是为了鼓励学生多学多用,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享受成功的喜悦。
2. 动手画一幅画或搜集树叶拼做一幅叶画。
设计意图: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当前的能力,他们识字量不多,设计此项作业的目的就是从他们直观性较强,又喜欢画画的角度考虑,培养动手能力。
以上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的几项作业,每题的具体要求都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题与题之间又有一些梯度,其多样性、综合性就是一个情智化的作业设计。
三、 走向人文,贴近生活
语文教师不仅要掌握学科工具性,还得引导学生体验语言文字中内含着的人文性。比如,在教学《三顾茅庐》一文后,结合《练习3》中关于三国故事成语的学习,要求学生课外读一读《三国演义》一书,讲一讲三国故事,再让学生出一期关于“三国”的小报,由一个点拓展到一个面,引领学生走进故事,理解成语和小说。
让语文回归生活,是语文教师倡导和追求的目标。当同学们意识到所学的知识马上就会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就越发有意义。例如,苏教版小语教材四下第一单元教学内容几乎都是描写春天的,教学时又正值初春时节,我在设计课外作业时,就布置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天的足迹,可以在春风中放风筝,可以搜集赞美春天的诗歌、散文,举行“春之声”诵读会,还可以合作编写以“春天来了”为主题的手抄报,小报上汇集了赞美春天的诗歌、散文,还有学生自己拍摄和绘画的反映春景、春趣的图片等,画面中透出生活的气息,文字中洋溢着人文性。完成这类作业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充分学习了教材上的内容,还广泛涉猎与教材相关的文学、绘画等方面的知识,充分走进社会生活。
四、 凸显趣味性
读书活动的心得体会
12月11日,在xx双语实验学校开展的“蓓蕾读书工程”活动,对我们来说,这确实是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通过观摩了四位老师风格不一,各有特色的课,以及听了的关于课外阅读课的报告,我受益匪浅。
置身于课堂教学中,看到各位老师气定神闲,信手拈来,不时激起一个个教学的浪花,他们或浅唱低呤,或手舞足蹈,或激昂文字,不仅令学生陶醉、痴迷,更让我连声赞叹。
高蕾老师教学的思路明晰,李桂花老师幽默的语言,刘淑慧老师课堂中的娓娓道来,以及代尊荣老师的举止大方,都让我学到了很多…….赞叹之余,更多是深深的沉思。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鼓励学生们多读书,读好书,勤于记读书笔记,注重表达和交流。更重要的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课内外阅读相结合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首先来自于教师课堂教学,阅读方法也来自于教师在课堂中的方法指导。我们要求教师在课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词句,抓住重点或优美词句、精彩片断多读
并指导培养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挑选一些既贴近生活又适合学生阅读的文段,这些文段或信息要求既是学生想知道的社会内容、热点问题,又文字优美,指导学生阅读,积累自己的资料信息。
并在日常教学中根据课本里学习的内容向学生推荐相关的经典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沟通课内、课外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广泛的阅读,很多学生因阅读量的迅速增加而产生质的变化,阅读能力得到很大地提高,思想也得到升华。
二、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巨大动力。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简介要读的文章内容,以激发其阅读兴趣;用故事中精彩、紧张、感人的情节创设悬念,让学生产生寻根究底的好奇心,以此激趣。
1、开展非富多彩的活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希求读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明显,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
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可开展一些读书心得交流会、朗诵比赛、讲故事、猜谜语、读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比如:我在班里开展了一次“读一本好书”讲故事比赛,参赛同学讲得滔滔不绝
观众听得津津有味,不但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阅读兴趣。所以大力开展多样的读书活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信心和热情。
2、古诗词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璀璨明珠,它句式整齐,富有韵律,易读易记,琅琅上口,深受人们喜爱。让学生从小诵读古诗词,不仅有利于发展语言,提高智力,而且能陶冶情操,培养文字鉴赏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在平时课外诗歌指导时,安排每周背一诗(词)。在每首诗词拓展引进时,采用“同题异文”(同一题材的诗词)、“同人异文”(同一作者的诗词)、“同意异文”(同一情感类型的诗词)等途径扩大古诗文的阅读量。在进行诗文感悟时,以感受为主,理解为辅。主要以诵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去美读,去背诵,去想象,让学生能上口,有滋味就行。
3、可以根据学校组织的活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自办手抄报和手抄小杂志。
三、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
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方法,这样你才可能事半功倍。读书亦是如此。然而,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阅读时往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这样就不能提高阅读的质量。因此,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也很重要。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指学生选择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
课外阅读益处多多,但开卷未必有益。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时下出版物众多,鱼目混珠,所以指导学生正确地选择课外读物非常重要。
2、指导学生有计划地合理地进行课外阅读(1)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古人云:“世间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确实在社会上处处有语文,人人时时学语文、用语文。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美,让学生接触了各种类型的文章,在老师的引领下,文字带他们进行了时空的穿梭,领略了各种风情,遨游了艺术殿堂,
在平时的课外阅读教学安排时,还可以结合一些特殊的课文,特殊的节日,特殊的事件,特殊纪念日等,有计划地开展系列活动,请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相关资料,并根据资料,配合班级或者自己进行各种形式地处理与表达。帮助学生广开信息渠道,大量储存了各种信息单元,使学生初步具备集中与扩散相结合的信息处理能力。
3、指导学生从课外读物中吸取营养,学会积累
语文学习的基本途径是积累与训练。常言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道理就是如此。
“学习的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因此,我们创造一切条件,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激发其读书兴趣,积累尽可能多的典范性的语言材料,积淀尽可能多的语感经验,不断丰富学生的“心理词典”
四、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鼓励学生勤动笔
在阅读中,方法是很重要的,掌握了方法,常常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要鼓励学生在书上做笔记,划线、打重点号,也可以边读边思考,及时地把精彩的片断、重要的材料和信息随时摘录下来。阅读后用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体会、见解,积极开展年级组内读后感和读书笔记写作比赛。促进他们做到勤动笔,及时写出自己的感受的习惯的养成。使理解消化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渗透性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榜样就在身边,我们需要更加努力!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更加明白了: 书,就像我们人生这条蜿蜒小路上一朵朵鲜花,你采撷的越多,生活便会越丰富多彩。学生广开信息渠道,大量储存了各种信息单元,使学生初步具备集中与扩散相结合的信息处理能力。
3、指导学生从课外读物中吸取营养,学会积累
语文学习的基本途径是积累与训练。常言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道理就是如此。
“学习的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因此,我们创造一切条件,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激发其读书兴趣,积累尽可能多的典范性的语言材料,积淀尽可能多的语感经验,不断丰富学生的“心理词典”
五、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鼓励学生勤动笔
在阅读中,方法是很重要的,掌握了方法,常常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要鼓励学生在书上做笔记,划线、打重点号,也可以边读边思考,及时地把精彩的片断、重要的材料和信息随时摘录下来。
【关键词】 高职院校;语文教育;问题及对策
一切素质教育都源于语文学习,在高职教育中,语文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语文教育对于培养高职生人文素养、学好其他学科,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高职语文教育的培养目标由“知识技能本位”向“素质教育”转变,面对现阶段语文教育中仍存在的诸多不足,更多教师思考如何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有效性。
1、高职院校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首先,部分院校对高职《大学语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许多高职学校认为,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因而高职生主要是学习职业技能,专业课程教学才是教师的重中之重,因而《大学语文》在高职教育中地位逐渐丧失,使得其处于边缘化的境地,这将直接导致了语文教学的课时减少,许多高职院校的一些理工科专业不开设大学语文课,而有的院校以选修课、讲座、大课方式的课堂形式进行语文教学,很多学校将高职语文教育流于形式。
其次,教师教学方法落后。许多教师在进行高职语文教学时,基本沿用了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一枝粉笔一张嘴”等单向的教学方法,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很显然已不适用于现阶段高职学生的特点和高职教育的新理念,语文课堂若是成为一家之言的照本宣科,那势必会抹杀学生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热情。
再者,忽视了语文教育中对学生素养的培养。教师强调以高职语文教材为中心,以知识教学为本,忽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教起来乏味,学生听得也极其枯燥。语文具有基础、德育功能、文化传承功能以及生活应用功能等,是培养学生素养最重要课程,但这一功能在现今的语文教育中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
最后,考评形式单一、语文教育投入有限、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等等,也是现阶段高职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语文教学的顺利进行。
2、高职院校语文教育应对策略
2.1、革新思想,重塑语文教育的基础性地位
现阶段,“教育要发展,观念须先行”,高职教育由‘技能本位’到‘综合型素质’的转变,高职语文教育应该顺应“培养综合型素质学生”的目标,发挥其应有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应重新将语文提升到基础性的地位,从教学观念上重视语文教学,行动上支持语文教育的科学实施。
高职语文学科要想求得生存与发展,首先,从高职院校的领导,到老师,再到学生,都要革新思想,转变观念,重视语文学科在职业教育中对人成长的作用,语文教学知识是对我国5000年来的语言文化的传承,是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弘扬,在处于“知识爆炸”的知识经济时代,无论何种阶段的学习,学好语文是一个合格的中华儿女必须要做到的[1],因此每个人都应树立“终身语文”的思想,提高的语文水平和语文修养,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这也是时代对我们高职院校的迫切要求。
2.2、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
一是要转换教学主体,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本位思想。高职生不是小学生,他们拥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教师应该打破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高职生在学习语文中的自主性,而教师转换成教学的实施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二是教师要善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深化语文意境、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应灵活利用多媒体手段,优化教学过程。例如,在高职语文《普通话与口才训练》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标准普通话用影音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他们感受朗诵技巧,增强模仿和学习能力;在学习《荷塘月色》等名家名篇时,教师可以将现代音乐、一些关于荷塘的景色图片、flash等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不仅可以深化课文意境,还能扩充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学生语文学习技能。
三是在语文教学渗透职业素养、人文素养教育。语文是提高高职生职业素养、人文素养最重要的课程,具有其特有的优势。除了课堂教学,教师可以将语文教材与教学相关的社会实践、知识讲座、校园文化月活动等结合起来[2],并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如“文学社”、“大学生就业协会”、“大学生创业协会”等社团和社会活动,并将这种切身体会作为语文教学写作的一个部分,寓语文教育与素养培育统一于实践之中,从而真正达到语文教学目的。
2.3、多元化评价考核
许多教师在期末评价高职生语文能力时,主要采取以试卷的形式评分,这种评价方式并未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评价过程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是一种静态的、终结性的评价,因此教师宜以学生为主体,多元化、多角度、评价考核衡量学生的语文学习。
教师应创新考核形式,这是进行语文教学改革的动力。例如,教师可采用演讲、辩论、诗歌朗诵、绘画、表演等形式检验高职生语文中“说”的能力,或用书法、打字录入、微博、影评、手抄报等形式来考核语文中“写”能力,避免采用试卷单一的考核模式,转变“分数是衡量一切的最终标准”的思想,更好地体现与语文的实用性。此外。教师还应当对高职生语文学习行为的考核,即“平时成绩”,将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平时作业等作为学生语文学习过程的考核,教师最后可把多项考核指标综合起来、以他评、自评、相互评为手段来评价考核学生,才能发挥好评价活动的引导、激励和教育功能。
3、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现阶段语文教育中仍存在的诸多不足,高职院校尤其是语文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革新思想,重塑语文教育的基础性地位,并且要创新教学方法、多元化评价考核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更好地发挥语文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在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学生评价也是重要的构成环节,有助于深化知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在评价的过程中,单一的评价方法难以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灵活选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如档案评价、表现性评价、纸笔测试等,以实现弹性评价,既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也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一、运用表现性评价法,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评价方法中,表现性评价是有机构成部分,即观察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相关表现,然后予以恰当的评价。具体而言,即进行模拟或者生活实践等评价性练习,然后根据有关标准来观察学生的反应,正确地评价学生。这一评价方法的主要形式有:收集资料、写作研究报告、进行实践操作、动手实验、展示成果或作品、课堂演讲等。表现性评价方式突破了传统纸笔测试的局限,既能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与技能的把握程度,也能观察与分析学生的表现,更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创造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了恰当评价,实现过程与结构评价的和谐统一。因此,在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教师应重视表现性评价,及时捕捉表现性评价信息,引导学生关注学习的过程,优化课堂表现。
如“我与文学名著”综合性学习活动,其目标是帮助学生认识文学名著的重要作用,使其树立高尚的审美情趣与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体会名著的艺术魅力,提高文学修养,拓宽阅读视野;可紧扣中心写出阅读文学名著的感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叙述各自的学习过程,交流阅读文学作品的感受,分享各自的阅读体会。亦或进行分组交流讨论,如外国文学作品组、当代文学作品组、古典文学作品组,然后共同欣赏与学习文学名著,品赏阅读的体会。其中,讨论的内容主要有:①你最喜欢哪一部文学名著?请说一说理由。②文学名著对你们的成长有何影响?③阅读名著对语文学习有何帮助?然后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参与性等展开评价。
二、运用纸笔测验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各地的试题出现了综合性学习题目,以引导教师重视综合性学习,考查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考试(纸笔测验)是基本的评价方法。尽管考试的方式不尽如人意,然而综合性学习考查题的出现,对引导师生关注综合性学习,稳固综合性学习地位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另一方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考试对教学与学习有着指挥棒的功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巧用这一指挥棒,思考怎样在试题上构建平台,紧扣主题展现综合性学习内容,通过多种形式来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真正落实综合性学习评价的要求。
如在单元测试或期末、期中考试中添加综合性学习题目,以引导学生重视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水平。如语文强化训练题:黄河是孕育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母亲河,有着浓厚的人文意蕴。请走近黄河,紧扣“黄河与中华民族”的主题感受母亲河跳动的脉搏吧!(1)走进动感地带:若你是策划人之一,会为此次活动设计哪些项目?请列举三项。(如“黄河颂・诗歌朗诵会”“黄河颂?好歌大家唱”等)(2)走近黄河文明:①请举出黄河流域三个早期人类文化遗址的名称。(如丁村古人文化遗址、半坡村遗址、蓝田猿人文化遗址等)②请举出两个关于“黄河”的历史人物故事、神话传说或民间故事。(如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大禹治水的传说等)(3)走近黄河文化:请分别举两个与“黄河”相关的诗歌与成语。(成语: 负石赴河、带砺山河等;诗歌: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4)关注黄河现状:水土流失、污染、断流是当前黄河的现状,请从保护黄河环境的角度出发,至少提两条建议。通过布置这些综合性学习任务,考查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将语文与历史等学科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学生完成上述任务后上交给老师,教师予以评定。
三、采用档案袋评价法,实现语文综合评价
在综合性学习中,档案袋评价法也是重要的评价方法,即收集学生的作品,基于学生的表现来评定学生的学习质量。其中,学生档案袋具有真实性与操作性特点,可反映出学生的个人风格。因为学生的档案袋记录了每个学生平时的综合性学习过程与表现,给他们提供了自我诊断与反馈的信息;收集了各种综合性学习材料、问卷调查、调查报告、语文写作作品、手抄报等,记录了学生的进步与成长,是对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的综合性评价,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同时,在档案袋评价中,评价的主体既有教师也有学生,还可让家长参与其中,共同督促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档案袋内容主要包括如下方面:①体现基本过程,如开题报告、课题研究方案、研究问卷、活动记录、影像资料、阶段计划、活动计划等。②体现基本成果,如阶段总结、实验数据、参考资料、问题解决策略等。③体现最佳成果,如结题报告、调查论文、文学作品、个人或小组研究成果、总结材料、最佳解决方案等。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电子学档,更易于统计与管理。同时,在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当教师运用档案袋评价法时,要联系教学实际,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参考材料,引导学生讨论评价标准与操作方法,师生共同制订档案袋评价标准,然后发给同学,适时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