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发展现代农业论文

发展现代农业论文

时间:2022-03-11 15:15: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发展现代农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发展现代农业论文

第1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基地,现代农业

 

农业是安民心、安天下的产业,而发展现代农业则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和农业结构调整,全力打造现代农业基地,为经济社会步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

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

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具有四大特点: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四是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

发展现代农业是一个历史趋势,也是一个世界潮流。从各国的实践看,发展现代农业的模式也不相同,如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资源丰富,劳动力短缺,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走的是用资本和技术替代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规模化经营的道路。而人多地少、农业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如日本、韩国、以色列,走的是以资本和技术替代土地、水等稀缺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集约化经营的道路。这启示我们,由于我国人多地少、水资源短缺,发展现代农业应该选择用资本和技术替代土地、水等资源,走集约化经营的道路。

二、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问题及总体思路

由于我国农业发展长期滞后,发展现代农业也面临一些问题。首先是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投入不足,资金分散。近年来,中央在增加农业投入方面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农业投入不足的矛盾得到很大缓解。但从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看,农业投入仍严重不足,这既表现在国家公共财政资金投入不足,也表现在金融支持力度不够。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分散在1 0多个部门,增加了管理成本,也降低了农业投入的使用效率。其次是科技水平落后,人力资本水平不高。比如,农民文化素质较低,许多农民不会应用科学种田技术,不会操作配方施肥,不懂科学养殖,盲目使用化肥、农药,过量使用各种添加剂等。科技论文。第三是农业基础设施欠账较多,许多农业设施陈旧、老化。第四是农业管理体制不健全,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第五是要素市场特别是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市场发育不足,影响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土地、金融等要素市场化程度低,劳动力流动市场不完备。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的条件下,城乡差距扩大,农民收入水平偏低,劳动力转移缓慢,影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

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总的思路是:必须着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三、茌平县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利条件和发展对策

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农业、农村工作思路,围绕建设现代农业,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稳定粮棉生产,全面推进枣乡建设,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培植壮大乡镇特色产业,促进了全县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菌菜、畜牧、林果、水产、桑蚕等五大主导产业,先后被林业部确定为“大枣生产基地县”、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粮食生产先进县”、“园铃大枣之乡”。

我县的农业经济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目前仍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起步阶段,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经过长期而艰苦的努力。科技论文。我县具有发展现代农业的许多有利条件:一是自然资源得天独厚。我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度适宜、雨热共期、无霜期长,农业生产条件十分优越;二是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为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生产与加工提供大量的劳动力资源;三是农业经济具有较好基础,我县广大干部群众长期以来积累了发展农业生产的丰富经验,经济结构逐步优化;五是工业经济发展迅猛,目前,全县形成铝加工、密度板、味精、纺织、制药等五大支柱产业,工业经济的飞速发展,为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六是区位条件和外部环境优越。我县地处鲁西北平原,国道105、省道804、济聊馆高速公路、济邯铁路纵通中部,区位优势明显;东接济南,西靠聊城,外部发展环境优越。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单元,区域经济要强大,首先是县域经济要强壮。而现代农业是县域经济的产业基础,是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条件。按照县委、县政府到2011年“跨入全国百强县”的奋斗目标和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我县发展现代农业应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构筑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快现代农业基地建设

我县在致力“工业强县”的同时,农业工作重点首先是打造传统产业园铃大枣。科技论文。其次应继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设以农户经营为基础,有一定规模、有各乡镇特色的农业产业基地上。第三需要政府在农业基地开发、技术培训、标准化指导、无公害认证的方面加大投入。第四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充分利用地方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建设开发特色基地、品牌基地。

(二)构筑农产品加工体系,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一是重视培育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继续制定和落实一系列扶持优惠政策,设立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项资金,促其健康持续发展。二是加快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切实解决农产品销路问题。三是建立健全动物防疫体系和农产品质检体系,大力培育农产品名优品牌。

(三)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加大投入,保障农业基础地位。针对我县农业基础脆弱、比较效益低的现状,对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实施倾斜政策,加强对农业的投资和支持,确保拨出一定比例的财政资金用于大中型农田水利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农村户用沼气、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建设,引导促成多元化的农业投资格局。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是重视农村教育,保证农村正常的教育经费,保证适龄儿童的正常入学。二是继续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培育新型农民。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为农村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和管理人才。

3、向上积极争取项目、资金。重点引进产业关联大、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项目,多争取国家、省部级资金。

4、发挥好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带动作用。

现代农业基地的要求是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现代农业基地,培植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是夯实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建立农业生产基地,可以提升农产品质量,增加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叶利民.浅谈现代农业基地的规划与实施[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0,(02):29,106

2.张国秀,张秋玲,林俊凤.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构建山东农业产业新体系[J].吉林农业,2010,(06).

第2篇

[关键词] 新时期 农业推广 模式拓展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1-0037-01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前的首要任务就是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而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是科学技术,要通过农业推广工作把使用技术教给农民。新时期农业推广工作主要是应该对农业科技推广与服务的体系进行完善,同时对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之间的转化进行加强,农业推广是指通过对农民进行相应的示范与培训等,使之把农业技术运用于农业生产全部过程的活动。我国现行的农业推广体制的主要任务是在我国建设和发展的特定历史时期,保证国家粮食安全,解决人民温饱作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等的深入发展,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的农业推广其思维方式、组织结构、运行方式出现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和新的挑战,必须随着体制转轨而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文章通过农村的现状、农业的特点以及农民的需求,从农业推广的体制、理念、队伍以及模式等方面,对现代农业推广体系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索,以使农业推广工作能够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的需要。

一、完善推广体制

我国现行的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是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发展起来的,它的运行都是按行政模式,目标也主要是体现政府的行为,已无法适应市场化发展要求。当前我国农业推广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农业推广体制滞后、机构分散、管理效率低、技术市场发育滞后等。为更好的推广农业,则应该对传统农业进行全面改造,构建现代化的农业、知识农业。首先,积极进行推广机制创新,努力实现多元化推广体制。既要实行推广队伍多元化,大力发展非政府农业推广组织;又要实行推广形式多样化,开辟多种渠道。同时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教育、科研、推广三位一体的农业推广体制,使其能够构建以国家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为主,同时农业科技企业、中介组织、专业技术协会以及农村合作组织并存的多元化的推广模式,探索并形成“政府十技术十示范”的政府组织型推广模式,产品先导型、龙头企业拉动型的“公司+基地十农户”的推广模式;行业引导型的“技术+中介组织十农户”的推广模式;大户带动、农户连动的“技术十大户能人+农户”的能人效应型推广模式。

二、创新推广理念

目前我国进行农业推广的过程之中尚未认清工作的中心,没有把主要工作重心放在以人为本、以农为主、以经济为重点和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核心之上,仍旧只是以技术为本。在新型的推广模式之中,应该树立起新的农业推广理念、拓展服务的领域,在当前的状况下,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应充分考虑农民的实际需要,开展全程式的服务,使农民进行生产的过程之中能够得到相应的技术指导与及时的信息服务,并给农民的经营管理与社会生活等带来切实的帮助。在进行现代农业推广之时,应充分注重技术推广与科技教育并重,使科技推广不再是单纯技术推广,而是开始培养有技能的新型农民。应该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以及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深入开展种活动,从而培养具有现代农业意识新型农民,并带动其他农民发夹致富,充分把农业技术推广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相互结合,使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与生产管理能力均得到相应的提高。只有不断拓展服务范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三、优化推广队伍

目前许多乡镇站专业技术人员普遍偏少,年龄普遍偏大。从事农业推广的人员中,掌握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的技术的人员太少。因此,应该不断调整队伍的人才结构以及进行推广的人员的知识结构,加强对现有的推广人员的培训。在培训内容上,应该注重新技术与新知识并重。农业技术中心应该定期举办农业现场学习会,积极组织专门技术人员、推广员和农民参加。在培训方式上,以在岗学习为主,鼓励在岗人员进行在岗学习,从而提高在编人员的学历水平。同时,对年轻的推广人员要有计划地选送到高等院校进行继续教育,特别是对具有本科学历的优秀推广人员要鼓励他们攻读农业推广硕士等。在考核方式上。不仅以编写论文的数量多少来衡量,而更重要的是根据所承担工作的质量和数量,对农户所做的贡献。

四、拓展推广模式

在推广方法上,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最为合适的推广模式。根据各地农业资源禀赋程度、农民自身的特征、对技术的具体需求,逐渐建立起以农户为中心的推广机制。解决当前农民对科技的需求与当前的推广机制之间的矛盾,充分按照农民的实际需求与各地的资源状况进行推广。有计划、有组织的对较先进、适用性强、成熟的农业技术成果进行推广与运用,使农民能够把新型的农业技术转化成相应的成产力,提高农业技术推广进村入户的到位率。同时还应该选出一批文化水平相对较高、接受能力相对较强并且善钻研以及乐于助人的农户,对其进行相应的培训,使其掌握新技术、新品种,并带动全村的其他农户学习新技术、新品种,真正做到新技术入村到户。并逐步使之成为有效连接政府、专家和企业的基点,点连线,线成面,形成新型科技服务网络。

在新时期,农业推广工作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要不断完善推广体制 、更新推广理念、逐步建立一批高素质的推广队伍,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推广模式,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保障。

参考文件

[1]王慧军主编 《农业推广学》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

[2]高启杰 现代农业推广学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年12月

[3]刘恩才 我国农业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研究探讨 农业经济 2005(2):21

[4]方天坤 美国农业推广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农业经济问题 2000(12)57-58

第3篇

农业科技只有为农业生产实践服务,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发挥建设现代农业的支撑保障作用。强化农业科技服务生产实践,要整合资源,创新机制,抓住创新成果的适用性、推广方式的有效性和技术应用的主动性三个关键环节,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把科技人员引入生产第一线,把科学技术引入农村第一线,为现代农业提供持久强大的发展动力。

促进农业科技服务生产实践,要多出农业生产真正实用、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利益的自主创新成果。农业科技创新要紧扣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面向农业生产和农民实际需求,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带有全局性、前沿性、方向性的重大科技问题,深入开展综合研究和协同攻关。不断推动科研单位与成果应用主体之间建立起内在的有机联系,促进农业科技上中下游的紧密对接,解决科研与生产脱节的问题,使科研课题切实来源于实践、成果直接应用于生产。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集中力量创造出更多有用的科技成果,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千万家”,促进科技成果更快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促进农业科技服务生产实践,要大力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水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既是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环节,又是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但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国现行的农技推广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难以满足农民增收致富的需要。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存在机制不活、手段单一、投入不足、科技与生产脱节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农业科技成果就难以更好地转化和应用,农业科技就难以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我们必须加快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步伐,积极探索加快科技成果推广的新模式,加快适用科技成果组装配套和推广示范,大力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水平。

促进农业科技服务生产实践,要大力增强生产经营主体的技术吸纳能力。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最终要靠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提高他们理解、掌握、运用科技成果的能力。近几年来,我国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还比较低。特别是随着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和非农产业,农民队伍结构急剧变化,留在农村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农业劳动者素质呈现出结构性下降趋势。加强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素质,显得更为紧迫。要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健全培训体系,创新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增加培训投入,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农民接纳和应用农业技术的能力。

各级领导干部应心系农民,强化服务意识,带头深入农村,切实解决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实际问题。要树立贴近生产、贴近农民的良好风气,在政策、信息、技术等服务方面,在资金、项目、人才等方面,创造良好条件,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要大力弘扬实事求是、脚踏实地、无私奉献的良好作风,力戒华而不实、急功近利的浮躁风气,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解决农村和农民的实际问题,为农业农村发展多办实事。

第4篇

论文摘要:真正从业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民没有得到应有的教育和培训,农民作为受教育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农村依然表现出农民素质偏低的现象。只有加强对现有农民的教育,重视对新一代农民的培养,突出农民是受教育的主体地位,提高农民教育的实际效果,才能为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能否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关键在于提高农民素质。只有不断分析研究新时期农民教育的特点,完善农民教育体系,改进农民教育方式,使真正的农民内在素质“质变”为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具有更可靠的保障。

一、农民教育中存在的缺陷

长期来国家不断加大农民教育的投入力度,通过开展“绿色证书工程”、“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等多渠道、多形式农民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农村依然表现出农民素质偏低、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得不到充分应用、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不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农产品竞争能力不强、农民收入不能稳定提高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归根结底在农民教育中,真正从业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民没有得到应有的教育和培训,农民作为受教育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

(一)“农民”定义上的不清晰,使得农民教育的主体地位不突出

农民是指农村中从事种植、养殖等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居民,而人们习惯上不是以农村居民的职业特性界定农民身分,往往是以农村户籍为依据,将农村户籍的居民统称为农民,模糊了农民与农村居民的概念。农民教育则应以农业科学技术为内容,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村居民为对象,以提高农民素质和科技水平为目标的教育活动。由于“农民”定义不清晰,使得农村开展的各种技能培训和教育活动,自然也就纳入农民教育的范围。同时由于农业生产经营的特殊性和鳃决农村居民养老保险问题的复杂性,使得从业农民从未设定也难以设定年龄界限,在年龄段上也不易明确农民教育应突出的主体对象。习惯上或广义上的农民概念,极容易忽视真正从业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民的受教育问题,使得农民是农民教育的主体地位不突出。

(二)对解决“三农”问题理解上的偏差,使得农民教育的方向发生偏移

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发展现代农业是农村增收、农民致富的两个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我国有8亿多农村居民,农村劳动力4.8亿左右,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只需2亿,农村富余劳动力通过培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对增加收入,富裕农村,改变农村面貌等有着积极作用。为了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和素质,增强农村劳动力输出后从业的适应性,有必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以高素质的农民为基础,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同时,并不能放松或忽视农民教育工作。事实上在农村教育和培训过程中,往往出现重劳动力转移培训,轻农民教育现象。农村劳动力转移又是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为主体对象,这部分农村劳动力通过培训得到转移后,农民教育又不能同步开展,更突显农民素质低下和农民老龄化问题,农民接受教育的程度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制约因素。

(三)接受教育的需求意识不强,使得农民自我放弃接受教育的主体地位

农民接受农业科技知识具有眼见为实的特点,农民获取的农业科技知识较多的是通过农民之间的信息传递和示范影响,加之“学者不农、农者不学”的传统意识和传统耕作方式的沿袭,影响了农民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农民接受教育在时间和经济上必须有一定程度的付出,农民的收入状况和接受教育后获得收益的滞后性,同样影响农民接受教育的积极性。更突出的是农村劳动力中38%左右是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49%左右是初中文化程度,增加了农民接受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难度,降低了接受教育的欲望和信心。农民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某种程度上是自我放弃接受教育的主体地位。

(四)农民教育的体系虽然健全,但培养新一代农民的重视程度不够

建国以来,我国十分重视农民教育工作,高等农业教育、中等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无论是教育职能,还是地域分布的覆盖面上,都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农民教育体系,这是由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农民教育或农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特殊地位。然而,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加之社会对学农、务农的偏见,农民教育体系中培养新一代农民的职能有所削弱。农业院校不断向多科性、综合性学校发展,农科专业学生数在学校中只占30%左右,同时学生“服务农村、献身农业”的观念比较淡薄;农村职业教育并没有突出培养新一代农民的办学理念,往往偏重于以劳动力输出为培训导向;农村基础教育不仅缺乏对学生“学农、务农”的必要引导,往往以跳出“农门”作为激发学生勤奋学习的动力。现代农业是以相对完善的生产条件和物质装备为基础,有效运用现代化的生产手段、农业科学技术和管理方式等要素来组织和经营,要求农民需要具备农学、机械学、管理学、信息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因此,要取得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果,不能仅仅依靠对现有农民的教育和提高,更重要的是确立培养新一代农民的教育理念,着力于对新一代农民的教育和培养工作。

二、突出农民是受教育的主体地位的措施

我国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坚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理念不可动摇。发展现代农业就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惟有进一步重视农民教育工作,加强对现有农民的教育,重视对新一代农民的培养。只有突出农民是受教育的主体地位,才能提高农民教育的实际效果,才能为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基础。

(一)推行农民登记制度,合理界定农民教育的主体对象

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民历来没有从业条件和职业要求,使得农民教育的实际效果不能显现。推行农民登记制度,就是从职业特性和年龄要求上明确农民从业条件和职业要求,从机制和制度上确定农民的职业身分,真正意义上赋予农民与工人、教师一样具有职业内涵。农村居民通过系统的农民教育获得“农民从业资格证书”,使农民有表明职业身分和职业技能的“工作证”,或是农村劳动者从业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准人证”。只有推行农民登记制度,合理界定农民的职业资格,规范农民的从业条件和职业要求,才有利于突出农民是受教育的主体地位,提高农民教育的针对性,让从事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民真正得到教育和提高。

(二)发挥国家宏观调控职能,调动农民接受教育的积极性

农民无论是受教育的程度,还是收入水平都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农民的素质状况和收入水平直接关系到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农民教育不仅是要加强引导,使农民从关心自身利益的角度提高接受教育的自觉性。农民教育更重要的是社会问题,国家必须从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高度,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和法规,建立相关保障机制,推动和促进农民教育工作的开展,调动农民接受教育的积极性。

1.运用现代企业制度发展农业,从制度上调动农民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实行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小规模、家庭式的经营方式已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在保持农村现有行政组织体系的框架下,注册成立多种形式的农业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建立新型的农村政企关系,运用现代企业制度发展农业。农民在新的生产组织形式下,必须主动接受教育,获得“农民从业资格证书”,使农民更新传统农业和经验农业理念,提高文化知识水平,掌握现代农业科技,真正在素质上“质变”为社会主义新型农民,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要。同时运用现代企业制度发展农业,能够有效地开拓农村就业市场,吸收更多的接受高等农业教育的学生回到农村创业,从而改变农民的整体素质状况。

2.进一步调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方式,让受教育者有施展才能的空间。由于土地是农村居民赖以生存的基础,为了显示公平,农村居民均享有土地承包权。随着农民家庭人口的变化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分散、小规模的土地承包经营方式必须调整,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的状况必须改变。鉴于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性质和农村居民享有土地承包权的特殊性,农村居民可将土地承包权以入股的方式流转到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并参与分红,使土地相对集中达到适度经营规模,实现土地承包权与土地经营权的分离。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根据生产经营的需要,将通过农民教育取得“农民从业资格证书”的农民吸收为职工,参加生产经营活动并获得劳动报酬,同时在失业、养老、医疗服务等方面纳入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实行农村居民土地收益与农民劳动收益的分离。

3.建立健全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机制,让农村居民获得基本保障。确立农民职业化,提高农民教育的成果,离不开社会保障机制的支撑,实行农村居民土地收益与农民劳动收益的分离更离不开社会保障机制的建立和健全。

首先,建立健全农村居民转移后的社会保障机制,解决其离开土地后的后顾之忧。农村居民转移到城镇后不论从事何种工作,往往都被称谓“农民工”,在社会地位和劳动报酬上均难以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公平。农村居民通过技能培训后转移到城镇就业,国家必须实施强制性政策措施,使之在失业、养老、医疗服务等方面纳入城镇社会保障机制,保障农村居民转移后的基本权益。

其次,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障机制,让老龄农民老有所养。目前农村还没有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老龄农民不得不依靠承包土地的粗放经营来维持生计。如果让老龄农民在维持土地承包权的前提下退出农事操作,必须发挥政府职能,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障机制,使老龄农民的生活通过承包土地的股份分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等途径得到基本保障。

第5篇

[关键词] 服务三农 新农村 职业教育 新型农民 培养

[中图分类号] F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6-0231-01

新型职业农民的提出不是偶然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的产物。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从乡村流动到城镇,从农业转向非农产业,这是一个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规律。人口流动及其选择性,加速了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妇孺化趋势,特别是农业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问题尤其突出。当前我国农民工总量约为2.3亿,每年仍以900—1000万人的速度加速转移,务农农民尤其是青壮年农民急剧减少,一些地方出现了明显的农村空心化、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现象,老人、妇女成了农业生产经营的主力军。随着农民外出就业规模逐渐扩大,务农劳动力整体素质不断下降,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初中文化程度已经占到70%以上。据有关部门的抽样调查显示,农民对种植业生产过程中一些常见的良种、化肥、农药和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仅有1/3左右表示“知道一些”。不少农村新生代劳动力对农业生产不熟悉,因此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在结束求学后选择外出务工。未来“谁来种地”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已经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视。

我国农业职业教育“轻农、去农、离农”现象已经相当严重。农村家庭孩子不愿学农务农现象更是根深蒂固,即便是就读农科类专业,毕业后也争相“跳农门”。如果维持现状,不加快改革现有教育制度,建立符合实际的农民教育制度,我国涉农专业职业教育将面临崩溃,为建设现代农业培养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将成为一句空话。

因此,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战略举措,是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需求,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也是走中国特色农业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一、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战略意义

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新型职业农民对农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耕地资源和水资源的有限性制约着我区的农业发展,使农业科技转化率和贡献率偏低;农作物周期较长,有些农户不愿承担常并存而来的自然和市场风险,导致劳动力资源逐渐矛盾。农业发展过程中,劳动力结构和素质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首要因素。在新形势新要求下,老龄化、妇孺化农业劳动力难以建设新农村,传统农民、兼业农民难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在未来确保耕地有人种、科学种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种形势下,新型职业农民所发挥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只有加紧加快新型职业农民以及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培养,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才能有根本支撑。大力开展教育培训工作,培育更多的新型职业农民来发展农业,才能有效保障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为现代化农业的建设和农业发展模式的转变提供新型人力

“要致富农民,必须减少农民;要发展农业,必须加快工业化步伐;要繁荣农村,必须加快城市化进程”已经是国民普遍共识。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使外延式的农业扩大再生产无法再满足新形势的需求,内涵式农业扩大化再生产势在必行。在这一发展道路中,加快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是实现内涵式发展目标的重要前提基础。目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模式向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时期,成功转变农业发展建设方式,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供给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发展现代农业建设,需要克服资源、环境等现实约束,落实农业发展方式向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转变。农民是农业生产中的直接作用者,在农业生产经营中所产生的影响决定着农业总体的发展效果,所以农民的素质关系重大。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建立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形成提供了基本条件和发展空间,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也为农业科技产业体系、农业信息产业体系、农业教育培训体系、农业装备产业体系、农业食品产业体系、农业文化产业体系、农业生态产业体系的形成提供了基础。现代农业及其生产方式的转变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是互相依托的。存进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快速形成,必将能够有力地推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三、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措施

导致城乡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村人口多,土地分散,难以形成适度规模经营。加大城乡统筹,促进社会公平,可以从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入手。一方面,通过各种惠农政策、就业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继续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并使其真正融入城镇;另一方面促进传统农民分工分业,培养并扶持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保证有人“种地、种好地“。通过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养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与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良性互动。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也为提高政府强农惠农政策的针对性创造了条件。目前的惠农政策由于务农农民界定困难,耕地规模小而分散,减低了惠农政策的效应。新型职业农民群体的培育和确立,为农情调度、市场信息、政策分析,以及农产品数量、结构、价格、区域布局调整等,确定了明确的目标群体。对发挥农业政策的集群效应和激发新型职业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都具有重要意义。

四、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提高农民主体地位的基本途径

无论是科学技术的传播和应用,还是农民组织的成长与和谐新农村的建设,农民主体地位的确立都至关重要。当前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诸多为题集中体现在农民主体地位缺失。新型职业农民不仅是把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主体力量,更为农民的现代化和全面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准备。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缺乏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优良品种、先进技术、现代装备难以发挥作用。农民的现代化程度决定着农业现代化的实现程度。美国著名的现代化问题专家英格尔斯曾指出,若国民之中没有我们确认为现代人的素质的普遍存在,无论是快速的经济成长还是有效的管理,都不可能发展;如果正在发展,也不会维持太久。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与时俱进是每个人必备的素质,而不再只是一种追求。它们不是派生于制度现代化过程的边际收益,而是这些制度得以长期成功运转的先决条件。国民的现代人素质,不是发展过程的产物,而是国家发展本身的先决条件。简言之,没有农民的现代化,也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农民的现代化始于新型职业农民。

参考文献

[1]马怀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实现产粮50亿斤目标[N];鸡西日报;2008年.

[2]孔云秀;不断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N];大理日报(汉);2011年.

[3]翁为民;;农民教育培训应重视的四个方面[J];农民科技培训;2009年12期.

[4]潘鸿;中国农业科技进步与农业发展[D];吉林大学;2008年

[5]郜艳丽,李峰.农村职业教育在培育新型农民中的意义和发展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834-835.

第6篇

审美不是人类天生的禀赋,也不是人类在进入艺术领域后才增长的才干。审美作为人类特有的有意识活动,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产生而产生的。美产生于劳动,美的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它直接呈现于对象的感性形式(色彩、线条、形体),在这些感性形式中凝结着人们的劳动和创造。这些形式成为人的智慧、灵魂和力量的标志,能唤起人们的愉悦而成为美的事物。因此,随着生产实践的发展,美也在不断发展。我们用上述观点来观照古今农业科技就能发现,农业科技景观旅游的美学因子实则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农业美学本身,具有的形式美、动态美、韵律美、艺术美。二是体现了美的创造者———劳动者及劳动本身的美:人工美、功能美、技术美。三是农业美赖以产生、发展的社会美、时代美。人们在农业科技旅游中,能够深切体悟、领会农业美

学本身无穷的迷人魅力,同时,通过对农业科技的了解,认识劳动者的精神世界,从而增强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再次,认识农业的发展,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美学的发展,把握社会、科学、美学发展的规律,以利于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因此,农业科技旅游可以提高对农业科技的认识,更好地发扬农业科学精神,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意识的觉醒和提高。这种农业科技活动,是人的社会实践的扩大,同时也是人们审美范围的扩大,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的互动,自然而然提高了审美主体的审美能力,在审美的同时,又受到思想的洗礼,知识的丰富,这就是农业科技景观旅游有异于它种旅游形式,是满足现代人审美需求的重要途径。基于以上分析可以认为,农业科技景观旅游必然地会成为当前一个时期内我国旅游的又一个热点,且会越来越热。

二、农业科技景观的审美内容

农业科技景观是地球上的一种景观形式,它除了具有一般景观所具有的客观的地物、地貌特征外,它更是社会的一种空间,是人类生活的栖息地、生产劳动的场所,因之,它也就具备了视觉审美的内容。农业科技景观内容,从宏观上,所有与农业科技有关的地物、地貌和人群,都可包含于内,从微观角度分析,即以人的视觉所观察到的具体的农业科技景观,有水利、梯田、农具,技术及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及其设施等,这些景观各自有不同的审美内容。(一)水利设施的社会美、动态美我国从古到今,有关水利建设的成果不可胜数,工程景观多有遗存。从远古的大禹治水,劈山导洪,古今之龙门,传为禹所开凿,今人睹之,亦称其奇。四川都江堰、京杭大运河,陕西关中农田水利,新疆坎儿井等均为天下名胜,近现代以来的长江三峡工程等大型水库,均为世上奇观。在技术上,过去自然条件的自流灌溉,到今天的节水灌溉,材料、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水利设施景观旅游,人们首先受到震慑的是它的社会美。当人们看到巨大的山峰被劈成两半,或滔滔大江被拦腰锁住,或暗河百里而清流欢腾,或“玉龙”随着人意而畅流不息,自会感叹人类的力量是伟大的,是无坚不摧的。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正是这种强大的力量,才创造了我们今天的繁荣与进步。笔者曾于2003年参观了新疆吐鲁番地区的坎儿井,对这一点感受颇为深切,曾作诗一首对其赞颂。诗云:“生民自居造化力,掘地饮水举世奇。雪水奔涌五千里,清凌润口兼沁脾。灌出良田碧似洗,育得果瓜含饧饴。我披骄阳饮此水,江山同醉花影迷。”这恰是这次旅游产生的效果。同时,通过水利景观的旅游,可以加深人们对水的认识。人们对水的传统的认识是人与水的对立,水只是一种物,随人处置,故或视其为洪水猛兽,排之去之,或视水为索取无厌的物,灌溉、发电、不加节制地利用之,浪费之,污染之。要说审美,水之美也仅仅成为哲学家思想家借水论人,诗人、作家借物抒情,画家、音乐家发泄牢骚的寄托物罢了。现在,环境的恶化使人们对水的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亲水意识增强了,爱水护水,人与水和谐相处,通过水利科技景观,特别是节水灌溉技术、设施的参观,更能很好地理解人喜择水而居和依水傍水的环境美,依供定需、量水而行的规律美,人水共处、相得益彰的和谐美。我国古代的水利工程,其技术美亦令人叫绝。被称为“活的水利博物馆”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已有22600年的历史。它以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为其特色,位居成都平原顶端、岷江的出水口,居高临下,分为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要工程。鱼嘴分水,飞沙堰泻洪排沙,宝瓶口进水,三者珠联璧和,协调运行,互相制约,饮水入田,分洪减灾。特别值得称道的是,都江堰工程科学地解决了引水泄洪排沙的世界水利技术难题。由此可见,古代水利工程确实具备了科学美。(二)梯田景观蕴含的韵律美、智慧美梯田是“在坡地上沿等高线修筑的阶台式或波浪式断面农田”。[2]一般说来,在磅礴逶迤的山坡峻岭上修建的梯田,将巍巍山岭依起伏之势,劈山积土,累石为界,便形成了高阜之田,其平如盘,层层映绿。[3]是体现农业进步的一种科技景观资源。梯田景观在世界各地均比较引人注目,其有名的如菲律宾伊富山上,2000多年来一直沿山修筑水稻梯田,位于马尼拉以北250公里的安第斯山上的水稻梯田,它被誉为“当地土著……通往天堂的天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梯。”世界文化委员会已将巴纳韦高山梯田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我国从古至今,华夏儿女生生不息,辛勤劳作,开山劈石,垒土造田,在荒山秃岭上开掘出了梯田。创造了举世震惊的成就。著名的云南哈尼梯田至少有1300年以上的开发历史,并至今持续使用和发展,以森林、村寨、梯田、江河“四素”共构人类生产生活空间的传统人居环境和农耕文明的典范,上百万亩农业生态奇观,既是人文景观,也是自然景观,更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科技活动的结果,是民族文化、古代科技、自然生态的巧妙结合的典范。当我们欣赏哈尼梯田时,一面面山坡,一道道山梁,一片片梯田,纵横交错,气势磅礴,让人惊艳,30多公顷的梯田世界是中国大陆的最神奇的景观之一。20世纪的最后一年,哈尼人为其千百年来创造的梯田奇观申报了世界文化遗产。在我国各地,在中国各个历史阶段,都遗存有大量的梯田景观。其中最著名的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大寨梯田,山西昔阳县大寨村的七沟八梁一面坡上,大寨几辈人数十年的艰苦劳作,改变了原来本

的生产条件,人力造出的梯田首尾相连,层层依偎,高低错落,绵延不绝。当我们欣赏这些高低错落、蜿蜒在等高线上的田块时:观赏水田,则田如层境,波光粼粼,细瀑清泉,飞花溅玉,水车飞鸟,别有天地;观赏旱地,则绿波涌涛,千迭起伏,山随田动,田随山高,一派生机,尽奔眼底。此时,梯田形成的“蛇形线”沿山转,宽适当,长不限,绘的是“灵动”的感觉,这就是梯田本身所具有的形式的韵律美。当然,我们观赏梯田,往往被劳动人民的力量所折服,被劳动人民的精神所震慑,越是条件艰巨的地方,劳动人民越能发挥聪明才智,创造奇迹,创造出新的生态环境,这就是梯田所带给我们的社会性的人工美。(三)技术景观蕴含的技术美、功能美在我国漫长的农耕文明发展史上,技术的发展往往成为农业科技发展的标志,在农业生产实践中,人的本质力量———自由自觉的创造和才能、智慧、意志、情感等最直接、最集中地表现出来,推动农业技术的发展和运用,推动了我国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以至现代农业的发展,也证明了劳动人民征服自然的能力越来越高,例如,精细农作技术的形成多熟制的应用,水利设施的多样等,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和效率,也提升了劳动人民的生产知识层次。在这里,重点例说的是我国的天文历法知识。这种知识,在我国远古时代就非常普及。《尚书•尧典》有:帝“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故“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4]《尚书尧典》有:帝“乃命羲和,钦差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远古时代,是民由渔猎而进入耕稼,因而仰视天文以测寒暑季节,以备衣食住行之需,农耕稼穑,皆侍观察昏旦中星。所以我国极其丰富的天文历史知识,为我国传统农业科技的发展奠定了物候学基础。现在保存下来的北京古观象台,模仿元代仪器,制成筒仪、浑仪、浑象、圭表等,还有紫薇阁、漏壶房、晷影堂等建筑。清康熙年间耶稣会士监制西式黄道经纬仪,赤道经纬仪,地平经纬仪,象限仪、纪限仪、天体仪等。清乾隆初年戴进贤制作玑衡抚辰仪,这里有世界现存古观象台中保存最旧的连续观察记录。倘佯在这些古代人们精心发明出来的科学观测仪器中间,我们怎能不为其精巧绝伦而摄心动魄,感受到祖先的聪明才智,从而激发我们民族的自豪感呢?我国传统的历法,就是本着“闰以正时,时以作事,事以厚生,生民之道于是乎在矣。”(顾炎武,日知录卷三十“天文”条)的原则设立的,所以年分十二月,又订立了二十四节气,还在一年中有许多与各地农业生产活动相适应的节日,这些都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容,当我们随着农业生产实践活动,来审视这些古代历法、节气时,便可体悟出我国传统农业发展到何等发达的程度。当我们欣赏春兰夏荷秋菊冬梅四季花木,或历经春种夏收秋播冬藏各种农时时,我们在这种游览中体验到的是一种美的律动,美的演变,自当令人陶醉,从中我们看到了农业技术发展、应用的作用和魅力。(四)农具演进中蕴含的形式美和艺术美在人类历史上,工具是生产技能的客观化,是科学技术的物化。农业科技的发展,在农具的演进中得到充分的肯定。我们在农业科技旅游中,去欣赏从原始农牧业到现代农业生产工具,除深刻地了解农业发展历史外,更能欣赏农具中蕴含的形式美和艺术美。我们知道,新旧时期的石器,便具备了砍砸功能,如现知最早的非洲奥杜韦文化的阿舍利手斧,一端较为圆润,适宜手握,一端锐利,适宜砍砸。我国山西丁村尖状器,也体现了这种双重需要。在劳动过程中,人们又发现了对称、圆形、椎形、方形等行制,同时又体现出光滑、比例和谐、均匀对称等美感要求。在传统农业活动中,我国农具丰富多彩,仅元代《王祯农书》所描述的农具就有200多种。在历史上发生重大作用的如曲辕犁、三角耧、龙骨车(翻车)等。各地都有多种多样的适宜当地农活的农具,无论从材料、形制、功能等方面,把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下不断地解放出来,才会发展到今天的农业机械化农具的开发应用。我们说,人类从事生产劳动的直接动力是满足生存的物质需要,但劳动工具的发明创造以及使用,却体现人的本质力量,人的自由,使人从自己创造的成果———工具中看到现实对人的智慧、理想、意志和创造力的肯定,并由此产生愉悦的情感,因此,生产工具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逐渐获得了审美价值。所以,当今天人们在一些博物馆,特别是农业或农史博物馆时,在农舍小院看到各种仍在使用的农具时,当我们看到现代农机具的既有科学原理,又制造精美、使用便捷省力的特点时,我们便深深地获得了一种历史演进的审美享受。因此,我们在农业科技景观旅游中,对农具的形式美、艺术美的欣赏表现为:首先,审美的意义。人们制作农具,就是为了实用,而农具的外观的美一般要服从实用,所以,农具的外观就具有了形式美,例如整一、对称、均衡、比例、和谐、多样统一等,在实用的前提下,符合了普遍的形式美规律。其次,农具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晶,设计师、能工巧匠在制作过程中,凝结了他们的聪明才智,显现了劳动人民的创造力,这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农具产品上直接体现自己的本质力量,故而美便存在于其中了。再次,农具在社会的演进过程中,有些转化为工艺品,用于装饰或者其他生活领域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如我国春秋时期用作身份地位区别的礼器圭、璧等,据考

学家考证,它们的前身就是石器时代的石斧、石环等。而石铲则发展为玉铲,用于佩带,成了一种饰物。即使在现代,我们为了美观,给有些器物如儿童玩具手枪柄上刻上交叉斜纹等,也是这样,早先在真正的武器手枪柄上刻交叉斜纹是为了防滑,而在儿童玩具手枪柄上只起装饰的审美作用。所以。当我们发现农具的这种作用时,就使得其审美价值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五)现代农业科技景观中体现的时代美、技术美随着现代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科技日新月异,这种变化速度快,涉及面广,与传统农业科技形成鲜明对照。在农业科技景观旅游中,我们能强烈而清晰地感受到这一点,即时代的流动性、革新性,并由此引起时代观念和审美需求的变化,这就使农业科技具备了时代美。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引起了农业生产的根本性的变化,如设施农业(即大棚农业)改变了千百年来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动植物克隆技术开拓了育种保种的新的领域,无土栽培技术把农业从赖以生存的土地中“解放”出来……这些无不闪烁着技术的光芒,同时也使我们从农业科技景观旅游活动中充分得到技术审美。在现代农业科技景观旅游方面,在全国范围内,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的农业科技景观旅游具有代表性。在杨凌示范区的众多景点中,不同的景点分别代表了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最新水平,如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设施,光、温、湿均采用电控装置,蔬菜花卉种植采用无土栽培,计算机自动控制滴灌技术,运用基质、水培等多种栽培方法展现了现代农业全新的发展模式。昆虫博物馆是国内展览面积最大、展出昆虫种类最多、展览档次最高、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昆虫科普基地。中国动物克隆基地集教学、科研、参观、游览于一体,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胚胎克隆山羊群体,有世界上首例体细胞克隆山羊,以及它们的“基因”传代。国际节水科技博览园荟萃了国内外节水设备的精品,体现了节水技术的丰富性、综合性、先进性。人工模拟降雨大厅是世界第二大规模的人工模拟降雨试验设施,能够非常逼真地模拟自然界的各种降雨情形。还有世界名优牛羊良种高科技繁育示范园拥有世界十大著名优良品种。中富绿色硅谷的克隆植物工厂化育苗、设施农业、自控温室以及各种名优特种质资源令人叹为观止。这些农业高新科技已超乎人的想像,指示出人类可以一步步运用智慧控制自然和改造自然,赢得更大的生命自由,并据此可以期望人类憧憬的美转变为惬意的生活现实,对高科技的美学诠释,就是人类本身潜能的自我审视和陶醉。同时,当下时兴的“农家乐游”人们也并不是一味去寻找原始的农村风貌乡俗,实际上也是对现代农业经营的一种观照和认识。我国的现代农业呈二元结构表现出来。其表现一,在同一家庭小规模经营体制下,传统的农业经验、技术与适用的农业机械、必要的农业技术设施、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如生物工程技术等并存,依靠自然力、人力、畜力的传统生产技术与依靠机械力、生产力及社会力的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其表现二,同一农业生产区域内,小规本论文由

模的家庭经营与较大规模的农业企业或农业园区的农业技术相结合,这种二元农业技术结构,通俗地说,就是“镰刀+收割机”并存。故我国现代农业是一个传统农业与高科技农业并存的时期。在这种情况下全国各地开展的“农家乐游”,可以使我们在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鲜明的对比中,更清楚地领略现代农业科技的内容,从而提高旅游者的文化性,产生审美愉悦,同时受到教育,升华认识层次,收到审美活动“净化”心灵的作用,更深刻地认识现代农业科技的时代美、科技美。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国各地迅速的兴起了农业科技游,而且我们相信,这种旅游活动也必将越来越广泛,越深入。

参考文献:

[1]杨陵区发展计划局.《杨凌区观光农业建设项目》招标书[Z].2004.

[2]贾恒义.中国梯田的探讨[EB/OL].中国经济史论坛,2003209227.

第7篇

关键词:农技,推广服务,五项措施

 

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是满足农民需要、维护农民利益的重要工作,是实现为农民群众服务的重要手段,是加快当前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保障,是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2010年初,澧县农业局建立起了“以钱养事”的农技推广新机制,在全县32个乡镇中建立了农技服务推广中心站,将公益性事业与经营性业务分离,有效地化解了“重经营轻推广”的现实矛盾。乡镇农技服务推广体系作为县农业局派驻基层的一级服务机构,开始深入到农村基层和农业第一线,将农业科技、市场信息和各项惠农政策传播到田间地头和千家万户,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支主力军。

但就当前农技推广工作与现代农业发展、广大农民的需求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一是乡镇农技人员自身学习不够,知识更新慢,参与专业培训少,对现代农业新技术的熟悉程度和操作能力不够,对新技术、新品种的接受和推广力不从心;二是在推广中对农民引导不够,表现在布置任务多,检查督办少,找村组干部多,深入到千家万户少,使群众对我们的示范推广工作认识上不来,对技术推广缺乏信心;三是农技推广环境有待改善,都说政策越来越好,农民素质却无明显提高,许多农户“等、靠,要”思想严重,他们等技术上门、靠技术员帮着做、甚至向上要生产物资,给新技术推广,带来难度。故新形势下我们的农技推广工作既迎来了新的机遇,同时却面临着新的挑战。论文参考网。如何做好当前的农技推广工作?笔者谈五点粗浅的见解:

1.加强学习,提高政治素养和业务技能

加强学习,是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的根本保证,是提高工作能力和保障工作效率的前提,也是农技人员提高自身素质的主要途径。首先是加强政治学习,提升政治素养,增强全体农技推广服务人员的大局观念和全心全意为“三农”服务的意识,爱岗敬业、听从指挥、尽职尽责、乐于奉献。再是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推广技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要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农技人员必须通过自学或培训掌握多项专业知识,不但要学好农技知识,学习发展现代农业需要的科学、技术与信息,还要学习各项惠农政策,只有提高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水平,才能增强自身在市场竞争中的活力。论文参考网。我们技术人员推广任何一项新技术,自己都要通过自学或参训学习,了解该项新技术的增产原理、详细的操作程序等,在实际推广时才能够做到会讲解、会指导、会排难、会现场示范,这样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我们的新技术才能得以顺利普及和推广。论文参考网。

2.端正态度,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效能

农技推广是将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用适当的方式传输给农民,并在生产中得到应用,从而提高产量、增加收入。农技推广把农民的需求与科学技术紧密接结合起来。农民对于高深的道理不懂,只需要实实在在的东西,传授的技术在短时间内见到效益,才能让他们对推广的技术感兴趣、有信心,才能让他们认识到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和地位。这就说明我们在实际推广工作中,不能局限于只在村办技术讲座、下发技术资料的传统做法,要以示范为点,在田间现场面对面的向广大农户讲授先进技术要领,采取边操作边指导的方式,解答农户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这样传授技术更贴近农民的实际需求,具体实用,针对性更强。每个生产环节和具体过程都向农户进行详细讲解,具体回答农户所提的问题,使农户懂得种地关键在细节,每个生产环节都须用心管理,才能获得优质高产。这样具体的现场讲解,使农户对配套技术理解的更深更透,百姓能一看就懂一用就灵,让农民在看得见摸得着中学到农业实用新技。

3.强化培训,创新培训方式和培训技能

农民教育培训是提高当前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科技实际应用水平的主要途径,也只有提高了农民素质,我们的新技术、新方法才会有较好的推广运用。要做好新阶段的农民培训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培训要适时。为将培训工作贯穿到各个生产环节,针对每个生产环节的关键技术实时培训,同时培训与指导相结合,有针对性地为农民解答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了培训实效。二是内容要丰富。既要有农民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急需的新技术,也要有市场信息和政策法规方面的知识,达到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和经营能力的目的。三是要因人施教。提高培训效果,受打工经济的影响,留守农村的劳动力大多是妇女和50岁以上的男性,他们的听力、记忆力都较差,文化水平低,对新技术的接受和理解能力较差,所以在组织农民培训时,要采取适当的方法,尽可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鼓励他们从动手中学,从经验中学,农民之间互相学习,从而达到提高认识、种植技能的目的,我们可以请当地先进示范户“现身说法”讲经验,如在介绍旱育抛秧技术时,重要环节可以组织有关农民一起边操作边介绍此项技术带给自己的实惠,让农民亲自看到技术运用的方法和效果,用活生生的事实引导农民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种植方法。四是要创新。和农民交知心朋友,让广大农民从“等服务”向“要服务”转变,我们不但要借助会议、媒体推介我们的工作,我们还可以通过编顺口溜、张贴标语横幅宣传我们的工作,使群众不断增强接受新技术、应用新技术的自觉性,从而克服“等、靠、要”的不良倾向。

4.加大示范,积极推进农村新技术的应用

农民的价值观较为现实,对新技术多持观望态度,一般都是等别人成功了自己再跟着用。即便是敢于作第一的人,也存在极大的顾虑,在新技术的采用上始终有所保留。我们只有通过培植文化水平较高,善于应用技术,对周边的农民有很强的示范、辐射作用的先进科技示范户,并帮助他们办高产高效示范园,让农民亲眼目睹了科技带来的实惠和依靠科技可以致富的事实,从而培养了学科学、用科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澧县金罗镇联盟村就是很好的例子,07年秋播施业海等几户示范户带头应用大棚蔬菜“一菜两用”新技术获得丰收,08年秋播该村3个小组主动找我们要求应用此项技术,09年又和我们共同建设500亩高产脱毒马铃薯示范园。

5.健全网络,建立农业咨询和网络服务体系

建立农业咨询服务系统是新形式下进行农技推广服务工作最直接、最快捷、最有效的沟通方式。如果建立了乡镇 “农技110”咨询电话,农户只要一个电话,我们就能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帮助农民解答生产中遇到的困难,降低损失,同时还可以把相关农业知识、技术及信息通过信息平台传授给农民,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技术服务。如去年澧县金罗镇金圆村一农户在水稻得了稻曲病,却以为是种子带的病毒,没有用药防治,到最后颗粒无收,当我们介绍稻曲病不但可以预防,发病初期用粉锈宁等药物喷雾还可以控制后,她感叹的说:“如果我知道你们的电话,这一亩多田就不会白忙活了。”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建设,把大量有用的农业知识、信息、技术、材料、新品种等通过网络及时传递给广大农民,让他们了解市场动态、农业动态及病虫害发生动态,有目的地进行农业生产,不断提高自身抵抗风险的能力,不断增加农业生产收入。

引导农民增产增收是农技人员的一项主要工作任务,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我们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更新知识,提升政治素养、提高业务技能,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完善的服务举措,开创农技推广新局面,更好地为现代农业发展出力,为新农村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第8篇

【关键词】畜牧业;发展现状;对策

1978年以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畜牧产品需求不断提高,东辽县畜牧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2011年,东辽县畜牧业总产值175081万元,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57.7%,与1978年改革开放相比增长16.8倍,虽然畜牧业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但是目前畜牧业的发展速度远远满足不了人民日常生活对高质量畜牧产品的需求,可见,东辽县畜牧业向产业化和区域化发展有着巨大的提升空间。

1.东辽县畜牧业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后,东辽县畜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近几年,畜牧业的产量连年增长,其中禽类增长速度最快,2011年比2010年增长4268090只,是2010年的1.24倍;肉鸡是禽类增长速度快的主要原因,2011肉鸡总产量是12505980只,比2010年同比增长了7892730只,是2010年的2.71倍;猪的总产量从2001年465932头增长到2011年755737头,增长了61.7%;牛的总产量从2001年341164头增长到了2011年598642头,增长了57%;羊的总产量从2001年41991头增长到2011年57359头,仅增长了0.73%。

2009年东辽县,全县畜牧产品肉总产量就已经突破10万吨,2011年东辽县畜牧业产片肉总产量是142882.92吨,比上年增长了22923.82吨,猪肉产量是34078.3吨,牛肉产量是51781.39吨,禽肉产量是55950.88吨,其中肉鸡产量是40883.61吨,蛋鸡产蛋量是46016.09枚。2011年同上年相比,每种畜禽的产肉量和产蛋量都有大幅度的提高,这跟东辽县加大对畜牧业扶持力度有这莫大的关系。

2011年东辽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是303384万元,其中畜牧业总产值是175081万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57.7%,是2001年畜牧业总产值的3.58倍,农业总产值是115811万元,是2001年农渔业总产值的2.85倍;林业总产值是7121万元;渔业总产值是1691万元。在2001年的时候,东辽县畜牧业给人均带来的收入是450元,而到了2011年畜牧业带给的人均收入增长到了3500元,所以大力发展畜牧业是养殖户希望看到的,也是增长东辽县经济的一项重要的措施。

2.东辽县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资金投入不足和良种繁殖能力差

吉林省粮食产量由年产不足1000万吨上升到2500万吨水平,这和国家大力支持吉林省农业也不开,但是吉林省在农业方面对畜牧业的投入资金和给予的政策都不能很好的提高畜牧业的发展。

2011年,东辽县畜牧业的繁殖能力是仔猪年413760头、仔牛79353。但在选购牲畜幼仔的时候,很难购买到提抗力强,产肉量高的幼仔,目前东辽县牲畜幼仔繁殖大部分依靠散户农民的养殖,所以没有完善的良种繁殖体系。

2.2疫情防治无体系

在冬春和秋冬两个季节交替的时候,是疫情的高发期,也是牲畜幼仔销售的好季节,但由于无合理的防疫体系,在收购和出卖的时候,使病毒进入养殖区域,致使疫情爆发;另一个疫情防治关键就是畜禽死后尸体的处理方式不够规范,是导致疫情爆发的重要原因。

3.东辽县畜牧业发展对策

3.1国家应加大对畜牧业的投入

中国应该加大对“三农三牧”的投入力度。增加农牧业的投入,是提高农牧业基础、发展现代农牧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迫切需要。当前要抓住经济发展较快和财政增收较多的时机,推动国民收入分配切实向“三农三牧”倾斜,提高对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的资金投入。我国农牧业基础设施非常简陋,是制约农牧业发展的瓶颈,必须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建设步伐,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努力向现代农业方向发展,提高农牧业收入水平。

从东辽县几家规模化养殖场来看,每家规模化养殖场的贷款也就30多万元,而贷款利息高达9-11%,对于一家规模化的养殖场来说这点钱,和场子的实有资产比起来简直是微乎其微,但为什么用养殖场作为资产去银行抵押,而贷不到钱呢?原因是多数银行受“家有万贯,带毛的(资产)不算”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使得养殖户在银行当中贷不到钱。

3.2合理运用“以草以饲兴牧”这一理念

“以草以饲”是近几年提出的一种养殖理念,用小草来代替现有喂养畜禽的粮食,这样以来能节约大量粮食,也能降低养殖的成本,而且吉林省是玉米种植的大省,每年都剩余不少秸秆,在农村是废弃物,垂手可得,取之不尽。东辽县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全县粮食总产量每年在84万吨左右,年农作物秸秆126万吨,荒山草坡11万亩,每年草量可达30万吨,这种前提下东辽县更适合运用”以草以饲”这一理念。

目前我省“以草以饲”并没有推广开,因为养殖户受原有的思维影响,怕畜禽吃了草做的饲料,不能正常生长导致出栏期延后,所以东辽县应加大对“以草以饲”这一理念的宣传,挨家挨户进行系统化的指导和讲解,从而为农户带来更大利益。

3.3建设沼气池使资源循环利用

沼气池在南方的农村里,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运用,但是在吉林省沼气池貌似还不太流行,农户还不太了解沼气给农业、畜牧业带来的利益,虽然一次性投资大,但沼气池给农户带来的利益是长远的。

建立一个8m3地下水压沼气池需要投资3000元左右,农户修建一个沼气池每年可生产350-450m3的沼气,可以满足3-5口之家农户的炊事用能,每个农户每年实用沼气可节约生活用能开支600元左右,所生产出的沼肥(沼液、沼渣)是优质的有机化肥,用于农业生产每年可节省农药、化肥开支500元左右,而且农户平时饲养的畜禽的粪便也得到了很好的处理,没有沼气池,畜禽的粪便对环境的污染日趋严重。

4.结论

畜牧业在东辽县的今后发展中有这重要的地位,因为东辽县主要的经济发展就是以农业为主,而畜牧业恰恰是带动东辽县农业发展的关键。由于东辽县的地理位置因素,导致东辽县幅员内,自然资源不够丰富,旅游、矿产都不能和其他地区相比,所以今后要想带动东辽县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就要合理的利用这片土地资源,发展畜牧业,随之带动其他附属产业的大力发展。 [科]

【参考文献】

[1]2001年——2011年东辽县统计局.统计年鉴.

[2]2001年——2011年东辽县畜牧管理局工作报告.

[3]2011年东辽县牧业管理局,“未来五年发展规划”报告.

[4]2001年——2011年东辽县牧业管理局 牧业生产情况统计表.

[5]张守莉.吉林省发展精品畜牧业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吉林农业大学,2004.

[6]刘丽红.吉林省发展现代畜牧业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吉林农业大学,2006.

[7]张林国.延边畜牧业发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延边大学,2009.

第9篇

论文摘要:高台特色蔬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对推进全县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浅析高台特色蔬菜现代化发展的状况与问题、思路及对策。

特色蔬菜是高台蔬菜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动向,不仅特色明显、优势突出、安全环保,而且生产规模大、标准化程度高、经济效益好,在机遇和挑战中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对高台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1特色蔬菜现代化发展的基本现状

高台县地处河西中部黑河中游地区,境内海拔1260~3140m,属典型大陆性温带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光热水土资源丰富。全县辖6乡3镇,135个行政村,4.60万户,15.8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09万人,耕地面积21333.30km2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3962元。县内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优越,灌溉方便,交通便利,渠、路、林、电等基础设施完善,服务体系健全,信息快捷,适合特色蔬菜的发展。目前,全县建成了具有地方优势的加工番茄、脱水蔬菜和日光温室及塑料大棚瓜菜、制种瓜菜等强势特色产业基地,种植特色瓜菜5940.50km2,占全县瓜菜总面积7532.50km2的78.90%,特色蔬菜总产量达到3.1439亿kg,总收入2.0978亿元,纯收入1.3317亿元,全县农民人均1026元。特色蔬菜已经成为我县农民增收的主渠道之一,对推动我县现代农业发展和促进新农村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主要表现特点有六个方面:一是现代设施农业平稳发展,目前形成了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品牌西葫芦、强势辣椒及瓜果类为主的蔬菜生产基地,新技术新品种得到了集成装备配套,现代化程度和水平日益提高,设施农业总收入达到9259万元,实现纯收入6230万元,人均479元,成为全县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二是现代加工业争相崛起,以八家特菜加工企业和九家制种企业为龙头的“企业+基地+农户”的共赢产业链和订单农业迅速发展,带动农户种植加工型特色蔬菜3305.90km2、制种瓜菜799.20km2,联动效益日益强化,实现了企民联动、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目标,社会经济效益极为显著。三是市场现代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市场牵动作用明显,服务环境优越,信息快捷,互动性强,批发市场年集散量达到23.80万吨,零售市场年销售量达到10万吨,给农民群众发展特色蔬菜提供了一个宽松的交易平台。四是蔬菜专业协会应用而生,全县20多个蔬菜加工、运销、种植协会,20多家运销组织,300多名从业经纪人和加工企业经营人员活跃在国内和东南亚及欧美国际市场,流通渠道顺畅,产品竞争力增强,特色蔬菜产销两旺。五是标准化生产基地初具规模,建成农产品质量监测检验站1处、2333km2的无公害蔬菜中心示范区1个、千亩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示范点7个,西葫芦、辣椒干特色产品取得产品认证,菜篮子消费日益安全,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进展顺利。六是园艺技术推广和培训体系健全,上下、内外互动服务到位,培训和推广渠道畅通,引进推广和转化增值正常。

2特色蔬菜现代化发展中存在问题

2.1设施农业技术配套集成水平低,效益提升不快,明显影响了发展进程。

2.2利益分配不够公平合理,市场现代化、规范化管理程度低,压级压价和损害菜农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订单农业合同惠民让利的吸引力不强,农户得利小企业转利大,专业协会、经纪人和贩销队伍作用有限,特菜外销渠道不够广阔。

2.3特色蔬菜加工分级启步缓慢,规模小,包装粗糙,特菜品位和价格优势发挥不够。

2.4市场导向作用发挥不完全,农民种植特色蔬菜有一定的盲目性,如去年大面积跟风种植的洋葱价格低、无市场。

2.5特色蔬菜产业规模效益不够准确,不能科学评价和反映特色蔬菜生产水平和经济能力。

2.6标准化水平低,监测手段滞后,安全意识不强,专柜专营和准入机制不健全,优质不优价,不能发挥特色优势和品牌效应。

3特色蔬菜现代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3.1基本思路。坚持用市场和工业化理念谋划现代特色蔬菜,按照安全环保、培植特色、提升效益、创新品牌的思路,依靠龙头企业调优种植结构,不断加快特色蔬菜生产基地的开发建设,提高特色蔬菜生产的现代化水平,增加农民和龙企收入,实现富民兴企,兴企强县,互惠共赢,和谐发展的重要目标。

3.2措施与对策

3.2.1强化组织协调,制定鼓励政策,健全激励机制,推行目标管理,分级分产业负责,政府部门、龙头企业、市场经营者和种植户共同谋划现代特色蔬菜的发展。

3.2.2发挥协会作用,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和经营者与农户签定订单农业合同,合理均衡利益,既照顾好龙企和经营方的利益,又保护好农民的利益,同时杜绝压级压价损害农民利益的现象发生,全力构建企民联动、公平合理、互利共赢、联手和谐、共谋发展现代特色蔬菜的新局面。

3.2.3合理区域布局,紧紧依靠龙头企业和市场,着力实施品牌战略,不断加快10个特色瓜菜生产基地的开发建设,做大做强品牌和强势产业,力争到2010年建成900km2的日光温室品牌西葫芦和强势辣椒为主的蔬菜基地,533km2的塑料大棚强势瓜果类为主的蔬菜基地,2867km2的黑河灌区无公害番茄基地(含2667km2的加工番茄基地),700km2的川区无公害西葫芦基地,667km2的沿山冷凉灌区无公害马铃薯洋葱基地,233km2的辣椒干生产基地,200km2的加工类甜椒、四季豆生产基地,并建成1867km2的制种瓜菜基地,加快特色蔬菜建设。

3.2.4严格统计标准,按占地多少挤干水分报实面积,因样点大小采用加权平均数计算产值效益,如实反映实际情况,为科学评价和决策提供依据。

3.2.5从培育特色蔬菜示范典型和培训菜农素质入手,加快推广温室集成技术,最大限度的挖掘潜力,提升效益,紧紧围绕特菜基地培育和建立冬、夏季特色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点,创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品牌优势的高标准、高水平的新典型,带动现代特色蔬菜基地建设。

3.2.6引导农民树立市场观念,大胆调整种植结构,合理种植现代高效特色蔬菜,重点种植温室精品西葫芦、强势辣椒和加工番茄、辣椒干、脱毒洋芋、制种瓜菜等品牌特色蔬菜。同时,鼓励扩大特菜加工规模,精细包装,分级上市,充分发挥特菜品位和价格优势。

第10篇

论文摘要通过分析当前蔬菜产业现状及育苗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现代蔬菜产业,最关键的是要解决蔬菜育苗的现代化和专业化问题,并指出我国蔬菜育苗的发展方向。

蔬菜作为重要的生活消费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蔬菜安全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据统计,目前我国蔬菜的播种面积已超过1800万公顷,蔬菜产业的稳定与发展在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繁荣市场、农业提质增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我国蔬菜产业现状

1.1我国蔬菜产业发展形势

1.1.1生产稳步发展。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7年全国蔬菜播种面积1860万公顷,较2006年增长40万公顷,增长2.2%;总产量5.99亿吨,较2006年增长1700万吨,增长2.8%。2007年秋冬以来,我国蔬菜生产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据农业部农情调度,2007~2008年度秋冬种蔬菜播种面积866.67万公顷。

1.1.2价格稳步增长。据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网监测,2004年以来我国蔬菜价格一路攀升,2007年我国蔬菜批发价格指数(年平均值)124.83,较2006年上涨4.73%。

1.1.3质量稳步提高。2006年,农业部组织有关质检机构分5次定期对37座城市60种蔬菜18523个样品中的农药残留进行了检测,按国家标准判定平均合格率为93.0%,比2005年上升了l.6个百分点。

1.1.4出口稳步攀升。据海关统计,2006年我国出口蔬菜732.69万吨,较2005年增长7.7%,出口额54.26亿美元,较2005年增长21%,蔬菜贸易顺差53.34亿美元,居农产品之首;截至2007年11月我国累计出口蔬菜(含鲜冷冻蔬菜、加工保藏蔬菜和干蔬菜)736.66万吨,同比增长10.23%,出口额55.78亿美元,同比增长l3.49%。

1.2我国蔬菜产业目标任务

农业部发展现代农业“十大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十一五”末高效经济作物和园艺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在稳定面积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结构,提高单产、质量、效益及供给能力。具体任务是:全国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2000万公顷,产量将达6.5亿吨;产品农药残留合格率稳定控制在95%以上;出口增速保持在10%以上,到2010年出口量达到l200万吨,出口额75亿美元;良种覆盖率由85%提高到95%以上,工厂化育苗覆盖率达到30%;商品化处理率达到50%,精深加工率达到20%;蔬菜产业对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额提高到500元。

2目前蔬菜生产育苗技术存在的问题

面对蔬菜产业的机遇与挑战,蔬菜产业在质量不稳定、价格波动大、生产技术落后等方面问题突出。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蔬菜栽培采用了育苗移植的方式,因此在整个蔬菜生产中育苗占有重要的地位。

2.1蔬菜育苗极为分散

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有4000万户以上的蔬菜种植户,绝大多数采用自育自用方式,育苗成本高,秧苗素质差。

2.2育苗设施简陋

一家一户的育苗设施简陋,防寒保温和遮阳降温效果差,影响幼苗生长发育,培育出的秧苗质量不高。

2.3育苗方式方法滞后

目前我国蔬菜育苗方式以传统的床土、营养钵育苗为主。传统的蔬菜育苗基质为营养土、有机肥等,存在营养土配比难以掌握、育苗工序难以简化等问题,并且易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影响作物生长;而且熟土累积有大量的病菌和虫卵,易导致苗期甚至是大田期土传病虫草害发生蔓延难以控制,必须使用大量的农药来控制,因而易造成苗期有害物质的积累,影响蔬菜质量,造成环境污染,危害人类健康。

3蔬菜育苗的发展方向

蔬菜育苗是蔬菜栽培的关键环节,也是促进蔬菜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环节。蔬菜种苗良种化、育苗工厂化、供苗商品化、种苗标准化是当今世界育苗的发展方向,可缩短育苗时间,节约用种量,提高育苗的保险系数,对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外来良种以及提高成功率等方面起到重要保证;同时对提高土地的复种指数、解决土地危机、保护环境有积极作用。

3.1蔬菜育苗现代化

农业标准化建设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基础。没有蔬菜育苗的标准化,就没有蔬菜生产的现代化。只有把蔬菜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纳入标准化轨道,才能加快蔬菜生产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才能提高蔬菜生产的科技含量和经营水

平,才能完善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实现农业现代化,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

3.2蔬菜育苗专业化

我国蔬菜育苗方式正在发生变革,蔬菜育苗专业化以轻基质为代表的漂浮育苗等集约化育苗技术发展迅速。蔬菜集约化育苗技术包括4个方面内涵:一是集成,即把以往繁琐的育苗环节和复杂的秧苗技术集成起来,实行规范化管理;二是集中,改分散育苗为集中育苗,有条件的地方实行工厂化育苗;三是节约,即能够体现省工、省药、省种,从而实现增产、增收、增效;四是安全,即减少农药施用,降低农药残留,保证产品质量,达到农产品的安全、优质、营养的目的。

3.3漂浮育苗

漂浮育苗是国际上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推广的高新技术,它代表了育苗技术的发展方向。是一种无土育苗方法,就是在温室、塑料大棚和小拱棚内,将种子直播在填有基质的带有锥形孔室的泡沫塑料育苗盘上,盘子漂浮在装有完全营养液的池中,让种子萌发、生长、成苗。其基本原理是用基质代替土壤固着幼苗根系,并提供少量养分,由营养液通过毛细管作用上渗到基质,代替土壤全面提供养分供生长需要,从而使整个育苗过程脱离了土壤,摆脱了土壤的束缚,摆脱了因土壤传带的病、虫、杂草的危害。漂浮育苗由人工控制室内温度和湿度以满足幼苗生长需要,从而减轻了外界自然条件的不良因素,如寒流、大雨、冰雹等的影响。因此,漂浮育苗能够在人为控制下培育出更为健壮的大田用苗。该技术可监测与调控育苗全过程,有利于实现育苗技术规范化和成苗质量标准化;能抗御低温伤害,减少早花现象,达到生长整齐一致、早发、快发的目的;能够将病菌侵染源减少到最低限度,减少农药使用量及次数,降低农药残留,提高产品质量。

3.4无公害蔬菜集约化漂浮育苗

无公害蔬菜生产是当前蔬菜生产的发展主流。要生产出无公害的蔬菜产品,关键是要有符合无公害生产标准的幼苗。集约化漂浮育苗由于采用无土轻基质,克服了土传病害,避免了取土对土壤的破坏,减少了农药对幼苗和环境的污染,培育的幼苗完全能够符合无公害蔬菜生产的要求。因此,集约化漂浮育苗的市场空间和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有效地把漂浮育苗技术与蔬菜产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对蔬菜产业走向产业化、突破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扩大出口、保护环境、解决农药残留污染、增加农民收入、增进人民身体健康、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能促进蔬菜产业又快又好发展,做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推进农业的长足发展。

4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湘西州;农业;扶贫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1-0093-02

一、湘西州农业扶贫主要模式

1.特色文化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湘西创意农业的民俗文化植入的模式,就是通过创意的手段将蕴含在湘西农村的优秀的民俗文化与农业相结合,形成以民俗文化为特色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如上所知,湘西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民族歌舞文化资源,民族体育文化资源,因此在发展创意农业是,要充分的运用这些资源。如湘西茶文化产业模式湘西风俗丰富多彩,要善于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如当地的苗族文化,土家族文化就在旅游业的带动下走向世界,在国内外有很大的知名度。湘西古丈县可以运用当地名人宋祖英宣传古丈的苗族文化,开展古丈的茶文化,并结合古丈的茶资源,开展自己的茶文化特色,形成知名度和产业化,以此促进当地的茶事业的发展。

2.特色产业为依托的创意农业发展模式。湘西景色优美,森林覆盖率高,有丰富的物种,并且在政府的倡导下合理利用当地的土地资源,气候资源,大量的种植柑橘和猕猴桃,在当地成立了湖南老爹农业科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实行“公司+大学+协会+农户”的运行模式,在湘西建设优质猕猴桃生产基地达5万亩,以优质猕猴桃为原料,生产加工成老爹猕猴桃饮料、猕猴桃果汁、猕猴桃果王素等品种达10余种,特别是依靠吉首大学的科研成果对猕猴桃果王素提炼成功,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在全球也是独一无二的新产品,是中国猕猴桃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湘西也可以与农业科技合作,培育猕猴桃和椪柑新品种,比如可以培育出保鲜时间更长,味道更鲜美的品种,或者是可以培育出在每个季节都能生产的品种,这样人们就能在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湘西生产的猕猴桃和椪柑。

3.低碳生态强化模式。如今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特别是气候变暖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湘西山区面积广阔,森林覆盖面积也很高,因此湘西创意农业可以以生态涵养为前提,在市场的导向下运用科技手段发展绿色生态休闲于一体的创意服务业体系。如观光牧业,即兴建观光性的牧场、养殖场、打猎场、森林动物园等,养殖各种兽、鸟、畜等,让游人观光和参与喂养等。湘西地属丘陵地带,林地宽广,所以适合发展山间养殖厂如现在流行的柴鸡蛋、绿鸡蛋就是把鸡放到山间自然喂养,以满足都市人们自然健康的需求

4.特色服务创意式。创意产业蕴含以人为本的精神,是一种人本化现代知识服务业,创意农业主要为人们提供精神服务和精神享受,而不仅仅是为了向人们提供衣食住行等物质性的服务。服务特色发展模式主要是针对当地的消费群体,湘西经济比较落后,因此娱乐活动和娱乐方式也受到限制,所以具有特色和创意的娱乐模式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发展特色的服务模式,一定要结合当地的资源优势,降低成本和风险。

二、湘西州农业扶贫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耕作方式和无保护使用土地。近年来,湘西州地区自然资源和森林植被,一直处于一种过度的开发现状,主要体现在农业、矿业和林业等方面,使得这些资源和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石漠化加速。资料显示:湘西州境内的土壤侵蚀量为年3 150吨/平方公里,河流含沙量呈逐年增多态势,水土流失面积和石漠化面积都比较多。据调查,因为无保护使用土地以及过度施用无机化肥,湘西州土壤有机质每年以1%的速度下降,据农业、国土部门2005年对耕地勘测表明:全州中低产田比重高达85%,且比重呈逐年上升态势。据历史资料显示:2007年湘西州耕地资源利用率(农作物复种指数)仅为198%,比全省平均水平低4%。湘西是长江下游、包括洞庭湖区域的生态屏障,湘西生态环境对整个湖南利害攸关,其生态环境好坏直接影响到自身的生存和下游地区经济的发展。因此,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地肥力、降低土地石漠化速度、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2.工业污染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矿产品加工企业作为全州的支柱产业,除极个别企业外,绝大部分企业都是小规模运作,根本达不到国家特殊行业的基本准入条件。目前湘西州采矿企业矿产资源开采回收率不到50%,废渣回收率只达到15%,工业废水、废气得不到有效治理,使生态环境由点污染向面污染转变,严重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致使工业区周围的农田失去了农用价值,直接影响着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的提高。而排放工业废气形成的酸雨,影响地区更为广阔,危害则更深远。

3.农业投入相对不足。农业投入不足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农业的比较利益相对较低,据资料显示,每元资金投资于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其收益比例大概是1∶2.5∶2,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受比较收益原理支配,农业生产诸要素如资源、人力、土地向比较利益高,机会成本低的非农产业流动,从而导致农业投入不足。由于投入不足,湘西州农业基础脆弱,农业基础设施体系不完善,发展后劲不足,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并且,也由于教育和技术投入的不足,政府对持续农业发展的教育宣传力度不够,农民保护资源与环境的意识不强。在这样的条件下,谈发展持续农业,保护资源与环境,就是一句空话。

4.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下。湘西州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经过几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成效比较显著。产业基地已形成一定规模,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初现,产业链条利益连接机制初建。但湘西州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产业基地与龙头企业发展不平衡,由于湘西州农业产业化没有一个完善统一的科学规划,产业基地和龙头企业自发发展状态比较突出,具体表现在:产业基地发展不均衡,多的柑桔近80万亩,少的秦简茶、花椒只有2~3万亩;龙头企业发展不均衡,产业分布不合理,偌大的柑桔和蔬菜产业没有一家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而中药材、畜牧业等产业都集起多家龙头企业;产业基地与龙头企业发展不匹配,相当部分龙头企业没有足够的原材料,生产不足,不能满足运转,如万发薯业一年生产时间只有3个月,秦简茶业也只有4个月;金凤凰公司也因目前只有5 000吨产量的叉尾鲴原料,只能满足企业第一期加工车间1/3的加工量,这就造成设备闲置。目前,从总体上看,我州农业产业化,形成比较稳固链条的还只有猕猴桃产业,“老爹”公司一年可持续生产9个多月的时间。

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为农产业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这是发展持续农业的前提条件;市场或流通是农业发展的关键,持续农业发展有赖于由稳定的销售渠道、健全的流通网络构成的各类市场,发挥正确的市场导向,充分地占有市场信息和积极有效地参与市场是持续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同时,只有将农业纳入市场体系,利用市场机制来促进、引导农业的发展,才能更为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

三、湘西州农业科技扶贫对策研究

1.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科研成果,用现代农业技术改造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必须重视科技在农业中的推广和应用。湘西州农业发展已经落后于全国其他省市和地区,要想实现跳跃性的发展,赶上或超过其他省市和地区,第一,必须加强技术的投入力度,发展现代农业,资金投入是关键,投入过低,显然会对农业现代化带来不利影响。第二,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强与高等院校合作以及其他各部门的合作,获得高等院校的人才支持,指导农业生产,把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同时政府还应该大力支持建设一个技术推广平台,农民可以及时和农业专家沟通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问题,指导农民提高农业生产力;建立一支较大规模和具较高水平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用科学技术来武装农业,实现湘西州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技术目标。

2.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湘西农业现代化很大的一个障碍就是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据2009年数据统计,湖南省平均通汽车村比重为90%,通电话村比重为89.2%,而湘西分别为83.5%和82.6%;湘西人均用电量为46千瓦时/人,低于全省平均水平99.2千瓦时/人。再加上公路通畅率不高,全州县乡公路、乡村公路硬化率不到5%,因此,政府应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实现湘西农村公路硬化,保障公路通畅,继续加快电网建设,使农村用电得以保障,才能进一步保障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现。

3.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注重环境效益。发展现代农业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注重环境保护和环境效益。基于湘西自然环境比较脆弱,要实现湘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于生产方式的转变,减少生产污染,维护退耕还林、还草的成果。发展绿色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生产使用洁净能源和生态肥料。由于湘西旅游资源比较丰富,湘西已经在筹划建立一个以张家界、凤凰为中心的旅游圈,因此,湘西应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如观光农业,根据湘西的特色产品桐油、猕猴桃、古丈毛尖、保靖岚尖、泸溪柑桔等建立相关的旅游纪念产品产业,在改良湘西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的同时,增加农业附加值,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参考文献:

[1] 魏晋堂.实施三大战略 开创农业扶贫新局面[J].云南农业,2004,(11):2-3.

[2] 张琴.农业扶贫重在信息扶贫[J].中国国情国力,2004,(12):36-37.

[3] 庞守林,陈宝峰.农业扶贫资金使用效率分析[G]//中国扶贫论文精粹,2001:7.

[4] 孙丰,张晓磊,张立强.科技创新为农业扶贫提供强劲动力[N].承德日报,2013-03-03(001).

[5] 庞守林,陈宝峰.农业扶贫资金使用效率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0,(2):20-23.

[6] 扎西才郎,宋华清.海西州农业扶贫开发综述[J].柴达木开发研究,2008,(5):51-54.

收稿日期:2013-06-19

第12篇

关键词:特色农业;农业产业化;河北农业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9月17日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它实质上是指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这种经营模式从整体上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加速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一、河北蠡县麻山药特色农业产业化现状

保定蠡县麻山药已有3,000年种植历史,是当地农民长期栽培、生产过程中培育出来的特色产品,2004年12月,蠡县投资2,000多万元建成麻山药标准化生产示范区,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列为第五批国家级示范项目。2005年,蠡县麻山药被正式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05~2010年蠡县麻山药种植面积稳定在7万亩左右,为全县农民人均增收千元左右,安置富余劳动力2万多人。2011年,全县麻山药产业实现产值10.5亿元。

二、河北蠡县麻山药特色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一)生产基地规模化程度低。千家万户生产的“小农”格局应该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如果农业进入市场的“原”字号产品格局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即使形成了一定优势的产业,但专业化、规模化程度不高,有基地、没规模,有产品、没品牌的现象较为突出,在蠡县麻山药基地走访中发现大多数农户仍然是“小而弱”、“小而全”的经营方式,与当前现代农业大市场、大生产需要之间的矛盾还很突出。

(二)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差。麻山药产业相关的龙头企业数量少,大部分企业经营规模小,加工技术含量低,初级加工农产品比较多,精深加工产品少,高附加值产品少,更缺乏有竞争力的拳头产品、精品产品、名牌产品,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三)社会化、服务化、组织化程度低。社会化、服务化、组织化程度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育滞后,跟不上农业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的要求,有些专业经济服务组织与农民的联结就会处于松散型状态。围绕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建设的市场比较少,已建成的专业市场仅仅停留在一般性的农贸市场上,缺乏专业特色,仍是传统的自产自销模式。加工、运销等企业与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互助协作、联动发展的互惠互利的关系不紧密,带领和组织群众参与市场竞争的作用发挥得不够。

(四)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投入不足。市县财政紧张,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投入不足,导致诸多龙头企业和农户资金短缺,难以实现规模壮大和可持续发展。同时,由于大部分龙头企业总体规模偏小,抗风险能力较差,有效的抵押物不足,银行信用等级不高,普遍存在贷款难、筹措流动资金难的局面。

(五)现行的服务体系不能满足产业化发展要求。目前,蠡县抓农业产业化还停留在就产业抓产业、就企业发展企业、就项目上项目的水平上,对农业生产缺乏整体把握和规划。政府部门提供的现行服务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和广大农民的需求,在农民急需的销售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资金服务、法律服务方面的作用发挥得不够。

三、加快河北蠡县麻山药特色农业产业化建议

(一)种植户方面

1、联合种植户,走农业合作道路,实现种植规模化。蠡县是麻山药之乡,麻山药种植面积全国最大,但蠡县麻山药的种植是小农户个体种植,种植业比较分散,没有形成规模化种植,而且种植户收获麻山药之后也是自行销售,销售没有统一,就是说蠡县麻山药没有形成种植销售一体化,虽然有个别地方有麻山药收购销售的企业,但为数不多,也没有种植销售一体化的企业,这导致种植户融资只能通过个人向亲友借款和向小额贷款公司贷款获得资金,融资渠道单一,融资金额有限。所以,我们建议蠡县麻山药真正形成产业化,首先要联合种植户,建立特色农产品产销合作社,实现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种植,统一管理。

2、建立供销一体化,形成品牌企业。在种植一体化的基础上建立麻山药企业,形成麻山药产业,统一种植,统一销售,将全国各地的销售商组合成销售连锁,形成蠡县麻山药品牌销售,供销无间断、有关联。专做麻山药供销,既方便收购销售,又有利于向农业发展银行贷款,改变融资现状,扩大企业声誉,带来更多效益。更可以在供销一体化的基础上做麻山药加工企业,做麻山药饮料、麻山药粉等,充分利用麻山药,丰富麻山药产品,发展成品牌企业。

3、学习新技术,做新型农民。麻山药的种植加工需要技术的支持,必须坚持技术的创新,以技术改革带动产量增加,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千千万万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现代农民应是觉悟高、懂科技、善经营的新型农民,由于生产者是生产力中的决定因素,所以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麻山药产业中,农民需要不断学习新技术,凭借自身力量提高产量。

4、借助政府或银行政策,实现种植户和银行、政府的相互对接。特色农业产业化的道路需要资金的支持,但仅凭种植户和企业单个的力量无法筹集到足够的资金支持产业化的发展,这些年来,政府出台了惠农政策以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业发展银行也就根据相应的宏观政策调整贷款投资策略,种植户如果根据这些政策进行种植,会更加顺利,特色农业产业化道路也会越来越好。

(二)政府方面

1、加大支持力度,引导特色农业发展。政府对麻山药产业的大力支持对其发展是十分有利的,政府的支持可以使麻山药的产业化之路更加通畅,还可增加麻山药产业中相关人员的信心。具体做法有:引导种植户走合作化之路,为麻山药的规模种植搭建平台,给予相关政策指导;以政府的力量寻求种植中先进的技术帮助;实施奖励优惠措施,对于突出的种植户、企业进行一定的奖励和优惠等。

2、坚持技术创新,发展现代化特色农业。麻山药不可在同一块地里连续种植,重茬影响产量,而且麻山药地面鞅长,鞅杆的搭法都需要新的技术,新技术的引进让种植户自己去搞会面临一定困难,政府出面更好解决。对于麻山药企业,政府需要提供技术信息,支持技术改进创新,以技术创新推进产业化发展。

3、重视人才兴业。任何一个产业都离不开人才的投入,麻山药产业也如此。在麻山药种植阶段需要技术人才来改进生产提高产量质量;在加工企业,需要懂技术的人才来操作机器,还要有科研人才搞创新;在销售阶段也需要营销人才;将来产业化做大后,企业中少不了管理经营人才。所以,人才要从现在抓起,它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三)农业发展银行方面。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国家的政策性银行,支持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具有利息低、投资大的优点,但是要取得农业发展银行的投资(贷款),要走相对复杂的程序,并要有一定的条件才行,农业发展银行并不支持个人贷款,这些制约着麻山药产业化中向农业发展银行集资以促进麻山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通过调查,我们总结了以下建议:

1、适当扩大投资规模,降低投资门槛。农业发展银行对农业的投资要求必须是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不对个人投资,并且企业在向农业银行申请贷款时要有两处房屋作为抵押,因此投资规模有局域性,这就限制了贷款。银行可以在制度允许的基础上对投资要求稍作调整,降低投资门槛,争取更多的投资项目。很多小企业对于银行的高门槛投资项目望而却步,若投资门槛降低一些后,可能会吸引更多的企业贷款。

2、加大宣传力度,透析投资制度。农业发展银行的投资项目并非很多,有它本身投资条件限制,但也有农业发展银行及它的投资条件不为很多企业所熟知而不去寻求贷款的原因,并且我们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很多企业对农业发展银行的投资条件都不了解,所以我们建议银行方面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企业了解农业发展银行,了解相关的支持政策,促进麻山药企业的形成,使企业向银行要求的条件迈进,争取农业发展银行的大额贷款,实现互利共赢。

3、建立合理的还款督促制度,降低信任风险。银行贷款在符合条件的基础上最关注的就是企业的信用,有些企业即使达到了条件要求也会因为信用的问题无法取得贷款,或者有些企业往往无法及时还款,这就要求银行建立完善合理有效的还款督促制度和一系列的失信处理措施,降低信任风险,让银行放贷放心。

主要参考文献:

[1]许建国.河南省特色农业发展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