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8:24: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对孔融让梨的看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国千百年来流传着一个德育故事――中国东汉末文学家孔融的真实故事,教育人们凡事应该懂得谦让的礼仪。《三字经》中“融四岁,能让梨”即出于此。许多父母把它作为家庭教育的模板,在孩子很小时就给孩子讲“孔融让梨”的故事,告诉孩子要像孔融一样懂得谦让。
然而,父母们忽略了一点,那就是,任何故事在流传的过程中所传达的道理、价值观等,都是在排除了其他的可能性之后所提炼出的精髓。在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时,故事仅仅只能作为某一方面的参考,教育者应结合生活实际,用开阔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孩子,而不能让一个故事左右你对孩子的看法。
世间万物皆有规律,孩子有他那个年龄的天性,对孩子任何方面的教育,都不能忽略孩子的天性。如果孩子不懂得“让梨”,而去选择了“大的那一个”,那是他们本真的一面,是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心灵追求,我们没有理由去剥夺孩子自由选择的快乐。反之,孩子选择了“小的那一个”,却未必是孩子心甘情愿的选择,那很有可能是孩子为了讨好你而表现出的一种假象。
或许在古代,对孩子的礼仪教育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有其固定的模式和重要性,像孔融这样在4岁就能够懂得“让梨”的孩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是在遵守当时的礼仪教育。而生活在当下的孩子们,他们所处的教育环境是相对轻松、自由的,要结合他们的实际进行礼仪教育。
在我们所接触的文化信息中,像“孔融让梨”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当下正流传着全新的“两个苹果”的故事。孩子拿来两个苹果,在每个苹果上各咬一口,当妈妈正要责备时,孩子用甜甜的声音说:“妈妈,我要把最甜的一个给你吃。”于是乎,妈妈转怒为喜。
孩子因为爱妈妈,天真地采用咬苹果的方式来为妈妈送上最甜的苹果,这份孝心当然值得我们称赞。可是,当这个故事在生活中快速、广泛地传播开时,它同时也有着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借用这个故事来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时,也要考虑其中的多种可能性。
比如有个妈妈买了一袋水果,孩子趁妈妈不注意时,在袋子里的每个苹果上都咬了一口。当妈妈发现时,孩子机智地说:“妈妈,我要把最甜的一个给你。”这时,这个故事不但没有对孩子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反而成了孩子故意犯错、撒谎的工具。
在给孩子讲故事时,家长要分析故事中所传达的道理、价值观等,考虑到故事当时的特别情景。然后,根据孩子的年龄和理解能力,和他展开讨论,并结合孩子的实际去正确引导孩子。
【关键词】幼儿礼仪 实施策略
引言
从现在的儿童行为上来看,他们大多对长辈没有礼貌,任性霸道,我行我素,无理取闹,争强好胜,不懂谦卑礼让,在公众场合大声喧哗,随地吐痰扔垃圾,欺负比自己小的孩子,抢夺别人的玩具等,所有这些行为都反映出了儿童在幼儿时期没有加强礼仪教育而导致的结果。在我国的教育事业中,往往重视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能力培养,没有把礼仪教育跟文化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造成学生礼仪素质的缺失。针对这种现象,我国的各个幼儿园也采取一定的改善措施来对幼儿进行礼仪的普及教育,希望从小抓起孩子的礼仪教育。
1 幼儿礼仪教育的内容
针对幼儿的性格特点和实际情况,幼儿园在对他们进行礼仪教育的时候,首先是要教会幼儿生活礼仪和学习礼仪。学习礼仪主要指的就是要幼儿在上课的时候遵守课堂秩序,不无理取闹,保持安静,回答问题要举手,不打断别人说话,要学会尊重别人的意见和看法,即使是和自己相反的观念等[1]。生活礼仪则比较广泛,包括用餐礼仪,要求幼儿不浪费粮食,不挑食,保持桌面的整洁,细嚼慢咽;公共场所礼仪要求幼儿学会尊重老人和孕妇等弱势群体,主动给他们让座,遵守交通规则和社会秩序;仪容礼仪则包括要穿戴整洁,注意个人卫生,有良好的坐姿、站姿和走姿等。学习礼仪和生活礼仪都是幼儿礼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以后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交往礼仪则是幼儿和别人之间保持友好来往的重要前提之一[2]。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虽然现在我国已经没有以前古代那么苛刻的交往礼仪要求,但是拥有良好的交往礼仪也是必要的。父母不能过于溺爱自己的幼儿,不能让他们养成公主病、王子病,要求幼儿慢慢地学会独立,懂礼貌,知道孝敬父母和长辈,尊敬师长,和小伙伴们友好和谐相处。礼仪教育对于人来说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因此就应该从幼儿时期就做好相关的礼仪教育。
2 幼儿礼仪教育实施策略
2.1在中外节日中融进幼儿礼仪教育
幼儿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就是喜欢过节日,爱热闹,不管是中国的春节、儿童节,还是国外的狂欢节、圣诞节等[3]。老师也可以利用这些特有的节日来鼓励幼儿亲手制作贺卡和礼物。比如在父亲节、母亲节、教师节的时候,让幼儿制作自己设计的贺卡,写上对父母、老师的祝福,为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知道感激父母和老师的恩情。这样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幼儿知恩感恩、关心他人的友好礼仪习惯。
2.2 在游戏活动中融进幼儿礼仪教育
幼儿时期的孩子们都有好玩的本性,因此幼儿老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个特性来进行教学。在游戏活动中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可以更好地让幼儿在快乐中学到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学唱《数鸭子》这首儿歌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设计好场景,可以安排幼儿扮演成小鸭子,让幼儿随着音乐一边学唱一边表演,在整个过程中,老师要在一边进行礼仪指导,告诉幼儿们要学会团队合作,在扮演的过程中尊重别的幼儿,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还可以加深幼儿对礼仪知识的印象。再比如可以开展《孔融让梨》的游戏表演,让幼儿扮演各自的角色,把孔融让梨的整个过程表演出来,然后启发幼儿对伙伴之间应该互相谦让的问题进行讨论。通过游戏活动的方式来进行幼儿的礼仪教育,可以玩得高兴,学得深刻。
2.3 在日常生活中融进幼儿礼仪教育
我国的教学倡导情景教学法,要求把课本知识放到实际生活中去学习,幼儿的礼仪教育当然也不例外。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内容都十分丰富,这对幼儿学习礼仪知识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具体的教育实施策略可以通过情景表演的形式来进行,假定好一个日常生活场景,比如帮助盲人过马路。一个幼儿扮演盲人正准备过马路,其他的幼儿负责搀扶盲人,帮助盲人顺利地过马路。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在一旁做指导,告诉幼儿应该主动上前去搀扶着盲人的手,等交通灯变成绿色之后再过马路,然后要礼貌地跟盲人说“再见”之后再离开。通过这样的生活场景模拟教育,可以让幼儿将学到的礼仪知识充分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感受到做文明人的自豪感。除了情景表演的方式之外,在实际生活中,老师也要随时注意培养幼儿的礼貌习惯,比如主动跟别人打招呼,饭前便后洗手,自己做错的地方要跟别人说对不起,对于别人的帮助要说谢谢,不欺负其他小朋友,自觉收拾餐具等。
3 结语
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的实施策略有很多种,礼仪习惯也不是仅仅通过老师的教学一瞬间就可以形成的,这需要老师结合多种教学策略,将礼仪教育知识真正地融入进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培养他们形成礼仪习惯并且指导于生活和学习中。对幼儿实施礼仪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相信我国的幼儿礼仪教育会发展得越来越好,在幼儿礼仪教育的指导下可以培养出一批有素质有文化懂礼貌的好学生。
【参考文献】
[1]罗翠麟.浅谈开展幼儿园礼仪教育的措施[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1,55(09):622-623.
[2]陈俊嬴.家园合作:幼儿礼仪教育的关键因素[J].家庭与家教(现代幼教),2013,45(11):34-35.
[3]张乃艳.利用《弟子规》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J].家庭与家教(现代幼教),2013,66(11):13-14.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语文素养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老师要以学生作为整个教学的重心,这样能够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我们开展教学的根本目标。通过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让学生的语文水平有一定的提高,可以让学生释放出他们自己的潜能。我们要从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文化品位,让学生有正确的情感态度和思想观念,成为一个富有内涵的人。
一、小学生素养的现状
老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总是过多地重视成绩,忽略了对学生进行人文教学,导致了他们的人文素养不是很高。在语文知识学习的时候,学生只是按照老师的教学来进行背诵,没有自己的想法,缺少对文学知识的理解。中华文化可以说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但是现在的很多小学生都缺乏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这是因为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生活环境和生活节奏都发生了变化,很多学生都会受到这些社会风气的影响,忽视了语文素养的重要性,这样就会导致一些问题的出现。因此,我们在对小学生进行培养的时候,要提高他们对文学潜在内涵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样才能使学生成为具有审美情趣、个性品格、高尚的思维品质的优秀人才。
二、小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策略
1.加强经典文化教育
经济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物质财富和享受空间,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问题,精彩的物质文明淹没了我们的精神文明。尤其是在经济发展大潮中的这一代人,他们喜欢的食物是肯德基,他们已经失去了对中国饮食文化的欣赏,他们喜欢的是搞笑的漫画和日本卡通片,失去了对中国水墨画的深入了解,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的时候最好加入一些经典的故事内容,这样可以让学生对中国的古典文化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古典的文化里面有很丰富的语文素养,我们可以给学生讲授孔融让梨的故事、孟母三迁的故事……通过这些简短的古典故事,让孩子了解到中国文化中的仁孝,让孩子从小就养成尊老爱幼的好习惯,明白父母要他们苦学的苦心,懂得父母对他们的爱。我们最好在课下多给学生传授一些相关的古典文学知识,可以组织进行弟子规的背诵,通过背诵来让学生记忆,并且给学生讲解其中的含义,整个讲解的过程中最好有故事的融入,这样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并且更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我们通过教育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时,在今后的写作中可以对里面的故事进行运用,通过背诵来加强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
2.开设人文类的选修课程
学生在一种比较宽松的环境里面学习,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所以,我们可以运用选修课的方式来进行教学。现在孩子主动阅读时会有很多发散性的思维,他们比较喜欢自己思考,所以我们可以让孩子在选修课上进行名著的阅读,而很多男孩子对《三国演义》非常感兴趣,我们可以通过组织学生以阅读讨论的方式来学习。在阅读草船借箭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学生被诸葛亮的聪明睿智深深地折服了,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用语言表达出对里面人物的看法,描绘出人物的特点,说一说为什么喜爱他们,为什么崇拜他们,这样不仅能够培养他们的文学理解能力,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获得知识和提高道德品质。
语文素质可以贯穿学生的一生,我们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培养就是为了让他们在今后的生活中不断地对自己进行完善。语文是一门文科类比较强的学科,我们在教学的时候通过语文中的文学著作来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个人素质修养,让他们不仅仅学到知识,还要学习做人,这样可以让学生受用一生。
关于法律与道德, 两种作为主要存在方式来调整着社会关系,在构建和谐社会,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进程中有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其实道德与法律从根本上来说是相通的,是一致的。主要的观点价值是鼓励人们正直、善良、正义。这样就很容易让人混淆。法制对于道德而言,是以一种制度形式来规范行为,道德则属于一种社会意识,没有明文规定,却迫使人一样的遵守,因此,法律与道德是可以相互为用的。
1 历史的原因逐渐使道德权威性的弱化
1.1 中国古代所形成的是以德为主刑辅理念
在中国的古代,道德具有一个非常受重视的地位,古代又被称作为礼仪之邦,他是统治者进行国家治理,对子民进行思想控制,笼络民心。思想道德的形成和规范更多的是合乎自然发展要求。古代有着很多耳熟能详的小故事时时提醒着现代人道德的重要性,孔融让梨的故事人尽皆知,家有六个兄弟,他排行老六,因为活泼、随和,大家都喜欢他。一次家里来了客人,带来了一些梨,让孔融来分,孔融先将最大的分给客人,然后爸爸妈妈,大一点的分给哥哥,自己捡了最小的来吃,于是大家传颂起来,年幼的孔融就知晓此等美德,可见古代人对于道德常识的重视,融入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古代纵使有法律,却往往是法律依附于道德之上,道德高于法律的社会地位,而人们也都遵守着。
1.2 现代法治观念下的道德地位在弱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之我国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体系与过去的体制天壤之别,我们推崇构建社会管理法治化,将法治文化推到时代的前沿,成为最主要的时代任务。法律与道德作为两个单独的个体存在,却缺一不可,想要社会稳定必须两者相融合,彼此进行互相补充,又可以彼此借鉴着去执行。作为判别人们行为的主要手段,法已经不是过去的依附在道德上了,而是独立的存在着,发挥着它独特的作用。依照法律事实求是,依法治国,绳之以法等等,这些观念与过去的道德观念出现了很大的分歧。更随着法律观念不断的深入人心,过去那种以道德规范为主要的方式去处理社会关系的方式已经改变,人们更多的时候是选择通过法律的手段来处理复杂的社会关系。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中,遇事先考虑依据法律的规定我要怎么处理,就比如现如今的人性漠视,遇到弱者受欺凌,只是道德层面,不受法律的约束,故袖手旁观的越来越多。道德对于社会的约束力几乎看不到了,他以往的权威性已受到严重威胁。法律很积极地参与社会之中,而道德显然掉队很久,法律与道德在调整社会关系时扮演的社会角色很自然的发生了互换。
2 道德与法律的价值在社会实现中存在差异
其实道德与法律从根本上来说是相通的,是一致的。主要的观点价值是鼓励人们正直、善良、正义,警告人们遵守规则,避免犯罪。二者缺一不可,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 两者显然在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观念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而且对于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的评判标准也存在着不一样的看法。道德的只要内容即为善与恶,它最基本的评判标准就是:善就是道德行为,恶就是不道德行为。道德的评判标准是善恶之分,即公平与偏见、光荣与耻辱、正义与邪恶等等。然而对于法律的说法却不是如此,现代的法学理论是这样认为的,从大体上来权利与相应的义务是法律所明文规定的核心内容, 法律问题无外乎就是权利及义务问题。也就是说,法律的核心内容是保护人们的合法权益不受到侵害,同时要求人们必须履行法律所规定的责任和义务。在这个条件下,法律基本评判标准就变成了:在不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的同时履行了法律所规定的义务和责任,这种行为就归结为合法;反之,如果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或没有按要求履行法定义务和责任, 这种的行为是违法的。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 无论是从核心内容还是从基本的评判标准,道德和法律应当属于两个不同的意义范畴,它们对于价值评判标准是存在着很大差异的。与此同时,法律与道德在各自的约束体制上又有着不同:道德是主体的内在本性要求,是其内在良心、善、知、仁、勇等自律规范,它直接源于人的个体的内在心声,它作为个人价值行为的自我协调和自我规范,可称之为个人自律道德。而法律作为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它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是国家机器这种外在约束力才使得法律在社会中得以实行和遵守。法律着重于塑造和形成理性、原则性和合理化,接受外在规范,是属于一种他律性的规范。正是由于这样的区别存在,法律和道德在对某些社会行为进行调整的时候会产生这样的社会效果:合法的不一定就是道德的,非法的不一定就是不道德,反过来也是这样。由于人的道德自律性减弱,法律他律性的加强,社会中不道德的但却合法的行为就越来越多,也就增加了人们诸多的道德困惑的感慨。人们从最初的法律意识淡薄,法律观念不强,法律知识匮乏到现如今的懂得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遵纪守法,法制观念甚是得人心。
3 社会转型时期道德的价值观念尚须逐步发展
对当今的法律与道德关系做出正确的认识与判断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建立和谐的社会发展体系,我们有必要重申法律与道德的微妙关系。与其用道德滑坡来形容这种道德状态,我个人觉得有些偏激,更想用道德的失衡来形容一下,更为让人们所接受。我们可以利用法律来惩罚一个罪犯,却不能用道德来严惩一个品德败坏却没有触犯法律的人,只是谴责。因此,人们常常在法律与道德中做比较,显然道德的力度远远不及法律来的更加真实,这就让人们更加的困惑,到底道德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道德和法律作为调整社会关系、化解矛盾冲突的主要方式,是有着各自独特的特征得,相互之间既有着相得益彰的联系,又有着很大的区别。这就是为什么我国社会主义法制时期有这么多的道德困惑,诸多原因皆可证明。因此,在社会主义转型时期我们应该逐步形成和完善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念体系,与法制体系相结合,共同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道德与法律不论在古代还是在现在,两者之间的关系在维护社会安定,社会秩序,协调社会各种矛盾冲突之间的关系上是缺一不可的。在推崇社会管理法治化的社会下,虽然会出现一些道德行为丢失的现象,不得让人们感受法律的冷血,对于道德而产生困惑。但个人观点如若发展法治在法治化逐步深入的当今社会,这种现象是必然的。不过,作为现如今的社会,虽然出现一些道德失衡的现象而使人们产生对道德的困惑,但我认为那是法治化深入的必然现象。不过,作为多元的社会,对于法律与道德这两种社会调控手段不能分出孰轻孰重,但应该相同的给予重视,正如我们现在对于道德缺失的困惑一样,只要我们遵守法纪,重视道德培养,那么社会上的一些不文明行为将不会出现。构建和谐社会,人人有责。
家庭是孩子人生第一课堂,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家庭教育是一种有别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一种特殊教育形式。因此,要想取得家庭教育的成功,家长必须首先明确和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心理健康的概念;了解孩子心理与行为的发展特点;把握住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父母心理健康对孩子的影响;家庭教育的误区;家庭教育的内容;家长的使命等。
人生的路从出生到死亡是漫长的,而儿童时期是人生中既宝贵又短暂的。这时的儿童对社会认知的发展是呈趋势性的:1、要注意儿童从外部特征到深刻品质的特征。2、从问题出现到多方面多角度地看问题;3、对问题早期的认识到生活的认识;4、对个人及即时事件的关心到对他人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心;5、对事物具体的思考到抽象的思考;6、从弥散性的、间断性的想法到系统的、有组织的综合想法。由此可见,儿童时期是人格形成的最关键的时期。因此观察孩子的个性差异,引导孩子个性的发展是父母责无旁贷的任务。
教育是一门爱心的艺术,所有爱孩子的父母都具备成为教育艺术家的前题条件。大量事实表明,有许多文化水平低的父母,反而为国家培养了栋梁之材,他们用自己善良正直的本性和自己勤奋耐劳的品德及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自己的行为影响着孩子,为孩子做出人生的榜样,引导孩子积极向上成就大器,同时也有些文化水平和社会地位很高的父母,由于疏忽了对孩子的教育,称不上合格的父母。
如何把握儿童的心理健康,不只是每个家庭的焦虑,也是整个社会的焦虑。根据调查表明,我国儿童17岁以下未成年人中,约有3000万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其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而在校园屡屡发生的暴力事件则更让成人对社会产生极度的忧虑;儿童心理抑郁、自杀、离家出走,也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
一个健康的社会需要更多安分守己的普通劳动者。那么,我们的教育,就不能追求单项的知识教导、精英式教育,更主要的是开展民族文化教育。身为父母,我们肩负历史的使命。家庭的教育任务就显得格外艰巨,格外困难。儿童由幼儿园进入小学以后,他们的活动都是以集体为单位进行的,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他们相互交流,相互帮助,不仅发展了社会交往技能,提高了社会认知的水平,培养了合作互助的集体精神,自我意识也进一步发展起来,儿童在集体活动中,逐渐掌握多种基本的行为规范,也了解了自己在集体中的权利和义务,责任心、意志力,个性得到了发展。童年时期的自我意识,正处在客观化时期,是获得社会化自我的时期。在这一阶段,儿童受到相对多的社会文化的影响,这为角色的确立提供了条件,使儿童的社会自我观念趋于形成。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儿童期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表现出以下趋势:1、从小一到小三处于上升时期,小一到小二的上升中角度最大,是上升期中主要的发展时期;2、从小三到小五处于平稳阶段,其年级间无显著差异;3、从小五到小六,由于青春期的临近,开始第二个上升。可见儿童成长的每个阶段都伴随着心理的成长和变化。与此同时,儿童的社会交往也有发展的特点。与父母的关系:1、进入小学以后,父母与儿童交往的时间及内容发生变化;2、父母在儿童教养方面所处的日常问题的类型发生变化;3、儿童与父母的冲突减少;4、父母的控制模式发生了变化。
曾有儿童心理专家提出了一个关于儿童行为控制模式的三阶段论:
第一阶段:父母控制,6岁以前,大部分决定由父母做出;
第二阶段:共同控制,6-12岁,父母与儿童一起协商解决一些问题;
第三阶段:儿童控制,12岁以后,儿童自己做出更多的重要决定。
二、与同伴的关系:
在小学阶段,儿童与同伴一起活动的时间很多,发展起了同伴间的友谊。心理学家提出儿童同伴友谊发展的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3-7岁,儿童还没有形成友谊的概念,儿童间的关系只是暂时的游戏关系,朋友的意义更多地与实利、物质属性成邻近性相联系。
第二阶段:4-9岁,单向帮助阶段,要求朋友能服从自己的愿望,如在游戏中能把握顺从自己的人当朋友,否则就不是朋友。
第三阶段:6-12岁,双向帮助阶段能做到合作与互惠,具明显的功利性特点。
第四阶段:9-15岁,亲密的共享阶段,可以做到心理上互相信任和支持。
第五阶段:12岁以后,是友谊发展的最高阶段。除此之外,儿童的社会关系也部分体现在与教师的关系等方面。综上所述,一个人的健康心理每个阶段的形成,都是在儿童时期打下的基础,只有健康的心理才能造就完美的人格。
只有从儿童时期就注意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长大后才有健康的人格,才能保证体力和智力,知识和道德,性格和才能,理性和直觉等诸方面高度和认识的发展。健康的心理必须具备独立、宽容、开朗、谨慎、坚韧、有制、合群、博爱、勇敢等优良品质,健康的心理必然表现出富有创造性,高度自主性,对新鲜事物的敏捷性,具有崇高的理想,不怕困难,宽以待人,与人为善,有无私的心,真诚的爱,牺牲精神等优秀品质。
培养良好的心理,还要避免狂妄自大,自私自利的不良心态,中国古代故事《孔融让梨》可以说是流芳百世,家喻户晓,4岁时的孔融是对吃最贪婪的时期,而他却对“梨”这种强烈的诱惑所不动,又想着长辈,又想着弟弟,自己挑了一个最小的,这样可贵的利他行为,出现在4岁儿童身上,不能不让人想到他的家庭的文化教养,父母的言传身教,和几千年来我们民族文化教育的精髓。
现在我们许多家长为了孩子奉献全部的爱心而却忽略了教给孩子给别人一点爱,因此也成了许多孩子的认知误区:认为父母和别人给的爱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的,理所当然的,爱的体验习以为常,当父母、亲人,稍有差异,他们便心不爽情不愿、发脾气、哭鼻子。这样的孩子情商还会高吗?他们会关心别人、爱护别人吗?会有知心朋友吗?会孝顺父母吗?所以,这是当今家长们必须深思的一个问题,培养儿童健康的心理,不能只是注重智商的培养,忽略了情商和品德教育,只有孩子智商、情商都健康成长,他们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与祖辈、父母、兄弟、姐妹等人的良好关系,建立良好的师生、同学、朋友关系,才能把自己置身于群体中,不寡交,不与人疏远,在家庭、学校与朋友中,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才能成为深受欢迎的集体成员。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引导孩子克服在成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鼓励他们大胆的交朋友,尤其是交同年龄的朋友,认真倾听他们和同伴交流的内容。在倾听中可以发现他们这一代人对问题,诸如:对老师的看法,对追求时尚、金钱和某些社会问题等等一系列问题的看法。听后坦诚地谈出自己的想法,让他们明白社会中存在的美好与善恶。
培养健康的心理,儿童时期要让他们有挫折体验和承受能力。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常常会遇到各种困难、挫折和失败。一个人所处的环境有满意和不满意的时候,当自己遇到困难或所处环境不尽如人意时,能运用可行的办法,调整自己对现实的期待和态度,即使遇到挫折、失败也能采取健全的、成熟的方式,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
【关键词】幼儿教育;寓教于乐;实施
1.关爱孩子,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关爱每一个孩子,经常与幼儿交流、沟通,在沟通中,让幼儿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注、尊重,使幼儿有一种被接纳感、被看重感,感到自己为教师所关心,喜爱,从而得到一种安全的愉快的情绪体验,这是开展科学教育的前提。如果孩子对幼儿园的环境和老师感到恐惧和陌生,就无法发挥孩子天性,心理上产生焦虑情绪,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一些教育方法和教育形式无法开展。所以,作为教师要善于和幼儿打成一片,要多通过学习、游戏和各种活动让幼儿熟悉你、喜欢你、信任你,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觉得你是他们的一分子,是知心的朋友,才能成功的开展教学活动。
2.音乐教育让孩子快乐成长
一位哲学家曾经说:“音乐往往能够造就出天才。”当然,他所说的天才已经超出了音乐范畴。孩子接受音乐教育不仅为他成为音乐家提供了可能,也为其他方面的发展创造了极佳的条件。教育领域的一些试验也证实,音乐教育有助于使幼儿大脑得到完全的发育。学习音乐会使孩子聪明。老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唱儿歌,听音乐故事,跳舞等形式,让孩子更多的理解音乐,掌握节奏,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音乐就像一个大大的礼盒,里面盛放着很多很多美好的东西。随着成长,他会发现,这些东西是值得用一生的时间来慢慢领略、慢慢享受的,音乐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3.美术教育发展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对于孩子的作品,只要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及发展规律,充分体现他们的创造力,着眼于事物的特征,就应当给予充分的肯定。鼓励能给予幼儿一种认可、一种信心,使他们在创作活动中有一种协同感,并不断产生创造的欲望。有教育家认为“幼儿都是朝着老师鼓励的方向发展。”每个孩子在创作时,都有创造的意愿,创造的思维,创造的能力。天资差异的存在,使有的孩子想创造,可结果却和别人一模一样,于是,老师像沙里淘金似的,找出不易为常人所发现的创造金点,肆意夸张:“真不容易,你想的和别人的都不同,很有创造性。”这样的语言会让幼儿把自己想象的东西,大胆地表现出来。有的孩子天生爱创造,善于创造,为了及时地、进一步地打开孩子们的想象之窗,更有力地启发和引导孩子的创造思维,首先用语言对他们大胆创作给与支持、鼓励,这不但增强此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而且会影响到全体幼儿使他们也用于表达。美术教学中,切勿以成人眼光来评价儿童画,不要以“像不像”、“应不应该”来评价幼儿的绘画。往往,孩子的天性所成的、稚拙的、夸张的作品,都会让你忍俊不已。
4.故事是孩子成长的伙伴
故事教学是稳定幼儿情绪,促进幼儿语言、智力发展,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手段。在现实生活中,情绪对儿童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机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情绪直接指导和影响着儿童的行为。愉快的情绪往往能导致儿童的积极行为,如:遵守纪律、努力学习等;而不愉快的情绪则会直接导致各种消极的行为,如:攻击行为、拒绝服从教师的合理要求等。同时,故事也能促进儿童语言、智力的发展。能提高幼儿语言的连贯性和口语表达能力,故事成了孩子们生活中的“语言教师”,在听故事、讲故事的过程中,幼儿不断地学习着故事中的规范语言,学习着把话说清楚并富有表现力;这对他们清楚、准确的发音,连贯性的独白语言的发展是十分有意义的。 另外,故事是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手段,学前期儿童正处于发展成长时期,由于知识和经验有限,又好模仿,是非辨别能力差,所以,要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只用口头说教是难于达到的。而儿童故事集中、典型地反映现实生活,以活生生的形象反映思想感情,是非鲜明,感染力大,所以通过故事内容本身来对幼儿进行教育,要比任何形式的干巴巴的说教力量大得多。如:《孔融让梨》,教会了孩子们谦让是美德;《拔萝卜》,使孩子们知道了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故事,教会了孩子们真善美,改变了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儿童故事在儿童思想品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故事对儿童成长起着积极而深刻的影响作用。教师只有深入地体会故事,把故事的思想感情变成自己的思想感情,并恰当、灵活、创造性地运用故事,才能使幼儿受到影响,得到教育。
我喜欢给孩子们讲故事,投入感情,使用夸张的语气给他们讲,孩子们很喜欢听。有时,我讲上句,他们讲下句,几遍后,整本故事书他们就能从头讲到尾了。讲故事的过程中,语言的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同时,故事也教会了孩子善良、勇敢、懂礼貌。
5.游戏是孩子最好的学习方式
不要胡乱给孩子灌输术语和公式,而要诱导他们自由地发挥出天才潜在的能力。对于孩子来说,最佳的诱导方式当然是游戏。十九世纪学前教育之父福录贝尔提出对幼儿进行游戏教育的主张。在他创立的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里,实施以游戏为基础的教育取得好效果。60年代以来,各国教育心理学家在对幼儿发展规律的研究中,对游戏教育有一致看法。他们指出:幼儿期蕴藏着丰富的发展潜力,这些潜力可在游戏中挖掘。因此,为使孩子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实施教育的正确途径与方法是组织好游戏活动。我国在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法规中把游戏作为对幼儿实施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可见,游戏教育是对幼儿进行的科学的育儿教育。
关键字:情感教学;小学;思想品德教育
一、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及现状
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观点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以“五爱”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分行教育和一般的政治常识教育,教育学生心中有他人、有集体、有祖国,主要是培养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为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打下思想基础。小学阶段正处于人的发展的基础阶段,可塑性强,目前小学生中基本都是独生子女,从小都是被父母和家里的老人当做掌上之珠来娇生惯养着,必然导致其思想品德滋长了一些不良倾向,如果教育不好,很有可能向不良的方向发展。因此加强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小学教学的重要方向。
目前,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主要还是重课堂、轻课外,在教学的方式上也是以教师说教为主,课堂实践与学生参与和户外锻炼的机会很少,对小学生这个群体的效果很不明显,容易挫败小学生的积极性,甚至出现厌学现象。小学生作为一个年龄段较小的特殊群体,其学习的动力主要源于兴趣而非责任和志向,因此,情感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情感教学的内涵
现代教育论认为:教师的教,只是学生学习的外因,这种外因只有通过学生的内因才能起作用。情感教学是指教师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通过激发、调动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促进教学活动积极化的过程,是一种与从认知维度研究课堂教学相对应的教学,“情境教学”、“愉快教学”、“成功教育”等都是这一教学模式下的探索。情感教学的目标不仅包括知识的掌握和认知,而且更注重学生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在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情感领域内得到发展与提高,有意识地培养小学生的意志、兴趣和与人交往的能力、自我意识等心理品质与能力。
三、情感教学的应用方式
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的过程,传统的教育观念多偏重于理论知识讲授,把学生当作被动的接受体,忽视学生的情感。情感教学要求教师转变思想,树立主体教育观念,注重学生的情感,只有把学生当作是引起、展开、参与和评价各种学习活动的主角,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以身作则,充分发挥教师的影响力
一些老师在学生、家长和社会上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往往不是以严出名,而是以德服人。法国儒贝尔说过:“对孩子来说,范例之重要远胜于批评。”儿童的心理特征表明,小学生最善于模仿,他们的意识行为,尤其是道德行为主要靠模仿形成。教师本身是学生前进方向上的指明灯,老师的思想、行为、作风和品德时时刻刻被学生作为榜样来学习,对学生有巨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因此,老师自身应以身作则,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例如,在教授《遵守交通规则,安安全全上学》一课时,教师明确要求学生如何遵守交通规则,那在日常的生活中,老师自身就要随时注意交通规则,因为随时都会碰到自己的学生,言行一致是老师必备的素质。
(二)采用趣味性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因此,教学的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思想品德教育本身的理论性比较强,如果只是机械的照搬课本知识点,让学生背诵,只会令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趣味性问题即问题情景,就是借助提问来创设情景。从教学的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恰倒好处地提出问题,能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正确、迅速、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课堂教学最优化。总之,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是密不可分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是作为一个有感情的人存在于我们的周围,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充分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对于学习效果的能动作用,
(三)灵活运用多媒体,增强情景真实性
在信息化时代,多媒体教学显得越来越重要。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其信息量大、直观、形象的特点被广泛运用。多媒体课件综合利用了声音、图形、文字、动画等媒体,变抽象为具体,显得形象直观,营造了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提高了课堂的效率。例如在学习孔融让梨、女烈士刘胡兰等事迹时,可以利用动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高尚情操。
(四)联系生活实际,理论应用于实践
情感教育的目的最终要落实到学生的日常道德行为中。学生通过学习有了初步的道德认识后,还要进一步加强情感体验实践训练,强化巩固正确的道德认识,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习惯。比如在教授《学会做客》时,就可以创设在“朋友家”、“亲友家”、“长辈家”、“病友家”等情境,让学生先自己去想一想,该怎样做客,才会受欢迎;接着进入角色,体会做客;最后让主人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待评价客人。这样,学生可以在活动中进行自我表现评价,也可以感受到来自老师同学的客观评价,自觉进行行为纠正,逐步实现行为规范。另外,与同学相处的过程中,如果其它同学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作为伙伴要热心地伸出援助之手;在劳动时,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对待人有礼貌等。
(五)与家长联合,强化思想认识
家庭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合抱之木,生于毫木;九层之台,始于垒土”,在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工程。家长是小学生感情上的依托者,父母的言行举止以及对周围事物的看法对儿童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目前家长对儿童的态度主要有三种,即民主的或宽容的;权威的或独断的;放纵的或溺爱的。不同的态度使得儿童在家所处的地位不同。过于独断或者溺爱的方式都会使得儿童在学校所受的思想道德教育受到挑战,使儿童怀疑其所学,所做,最终改变他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因此,学校教育要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段海清,李丽松,谢学任.浅谈品德教学如何通过活动实现知行统一[J].当代教育论坛,2010(10)
【关键词】儒家 实践伦理 高职生
文化价值观 构建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C-
0021-02
文化价值观是指个人和社会群体对文化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说得通俗一点,即认为什么样的文化是好的,认为什么样的文化是不好的。价值观是由世界观和人生观决定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同时价值观在一定情况下也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对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反作用。文化价值观与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系也不例外。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领域的主流,其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最高道德伦理,在实践中强调仁者爱人、正直勇为、恭谨谦让、智圆行方、忠诚守信,以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的人伦关系。站在的立场批判地审视儒家的实践伦理思想,用其积极部分指导高职生更好地构建文化价值观,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仁者爱人
“仁”是儒家思想伦理的核心,一个人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应该怎样以“仁”的思想为指导去处理好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呢?“仁者爱人”是一条非常辩证的为人处世方法论原则。“仁者爱人”出自孟子《仁者爱人》:“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意思是仁者是充满慈爱之心,满怀爱意的人;仁者是具有大智慧和人格魅力的善良的人。仁者爱人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自己要首先成为一个仁者,为此必须不断地加强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塑造理想的人格,一个思想品德高尚的人才懂得自觉地去尊敬、关爱别人,这是前提条件;二是怎么样去尊敬、关爱别人的问题,一个文化知识水平高的人未必就会具有尊敬、关爱他人和社会之心,一个希望去关爱别人的人未必就知道如何践行。因此,只有尊敬、关爱别人的条件、态度、路径等要素都具备了,才可以真正做到仁者爱人。
高职生在构建文化价值观过程中,首先,必须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修养,因为一个人的文化价值判断、取向正确与否根本上还是取决于个人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否正确。虽然文化相对于社会存在来说属于上层建筑,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是归根结底还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那种宣扬“文化无国界”、“文化与政治脱钩”的观点是有害的,其主要目的是诋毁意识形态为指导的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让资本主义文化意识形态占领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的头脑,最终成为资产阶级的文化附庸。其次,必须摒弃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的文化价值取向,努力培育集体主义的文化价值观。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不是最终目的,也不是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如果不把自己所学所养运用到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实践中去,那么即使文化水平、文化修养再高也是无用的。
二、正直勇为
“义”是指公正合宜的道德、道理或行为,如正义、道义、见义勇为等。孟子对于“义”的阐述是:“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在具体实际中践行“义”必须提倡正直勇为的精神。正直就是公正刚直,不偏斜,不弯曲,出自《左传・庄公三十二年》:“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孔颖达疏:“襄七年传曰:‘正直为正,正曲为直。’言正者能自正,直者能正人曲,而壹者言其一心不二也。”正直体现出儒家为人处世的方法论思想和道德标准,即中庸之道。中庸指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调和折中。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而勇为则体现出儒家实践伦理思想里面积极向上的入世精神。为人在世不是一味地采取消极避世的态度,应该勇敢地融入国家、社会、集体的大熔炉中接受锻炼,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水平。
正直勇为的实践伦理精神启示,高职生在构建自身文化价值观时,必须采取中庸的态度来建构自己的文化价值判断和取向。文化的价值或优劣势不能用一种态度或标准来衡量,否则往往容易走向极端而陷入先入为主的“文化自我中心主义”的泥淖。比如我们就很难从主观上去判断中西、古今文化到底谁是最好的。每种文化都有它的可取之处,不偏不倚,折中调和,融贯中西、古今文化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另外,高职生学习各种文化知识不应仅仅为了提高自身的思想文化修养,而是应该运用自己的所学积极投身于社会当中,用乐观积极的态度去迎接人生的一次次困难、挑战,找到合适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处。
三、恭谨谦让
第一道题目:
我的孩子在幼儿园里是个“落寞小孩”。
小朋友不和他玩!和大家玩游戏时,不是当怪兽,就是当坏蛋……真担心孩子在幼儿园里不合群,或者总处在被动的一方。
士兵们的猜想:
袁朗漫不经心地佯装天下太平,他觉得这是让孩子学着坚强的机会,因为“人在绝望的时候才会尽最大的努力”;伍六一气愤地骂了老师一顿然后给孩子转园;史今耐心地鼓励孩子参与小朋友的游戏,多次请小朋友们到家里来玩;成才给老师送礼,请老师帮忙“照顾”孩子;许三多教育孩子只要不放弃努力,总能找到好朋友。
专家看法:
与别人交往是否容易,和孩子的气质特点有关。有些孩子气质敏感、谨慎、适应新事物慢,结交新朋友就会比别人更困难一些。也许我们该换个角度去看,这样的孩子其实是比较沉稳小心的,这种特点对他也有好处,至少惹祸和遇到危险的可能性要比那些大胆的孩子小一些。
孩子也许处在一系列的矛盾之中。他也许喜欢参与一些热闹的游戏,但是热闹的游戏群体他参与不进去。本来他可以参与一些不热闹的游戏群体,但是这又不是他所向往的。如果是这样,他就需要自己权衡。你可以做的是,帮助他把这些关系理清,让他的思路清晰起来。
交往需要有共同的话题。如果孩子缺少和别人的共同点, 比如相类似的兴趣、知识、技能, 对他的交往也会有影响。但是只要和其他孩子多接触,这方面的差距就会逐渐缩小,你也可以有意识地帮助他。
从兴趣入手,更容易让他找到玩伴。如果他对打打闹闹的游戏兴趣不高,那么可以准备一些安静的游戏,找到这方面有共同兴趣的孩子,也许会有些突破;发现孩子某方面的特长,和老师沟通,如果老师能够表扬他这方面的优点,对帮助他和别人建立好的关系是会有帮助的。
融入不了大的群体,在一个小的圈子里,或者玩一对一的游戏应该相对容易一些。
给他安排长时间接触一个小朋友的机会,让孩子积累和别人玩的经验。这样,即便他在一个大些的群体里仍然不太适应,但至少有了玩伴,跟别人玩的本领也会比原来多一些。
特别提醒:
孩子的个性及交往的特点不尽相同,没有必要要求他和别的孩子一样。没有很多朋友的孩子会另有一番天地。我们要让孩子学会喜欢自己的处世方式, 喜欢自己的个性――这比让他像别人一样更重要。
第二道题目:
在别人眼里,我的孩子是个“恐怖小子”。
动手打人、抓人; 抢别人的玩具、书……每天把他送到幼儿园就害怕他会伤害到其他小朋友。
士兵们的猜想:
伍六一大赞孩子够“血性”;成才当着对方家长的面批评孩子,背地里高兴,并指点孩子,有些情况自己不用亲自出面,可以假手他人;史今亲自带着孩子去给对方小朋友道歉;李梦决定找孩子谈话,但最终以回忆他自己的“激情”岁月而告终;许三多不知道怎么劝,告诉孩子以后想打架就来打他。
专家看法:
过去,孩子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待在家里,不容易出现这类争执;现在,他需要学习在集体中与别人相处,学着处理小朋友间的冲突,出现一些问题是难免的。
“伤害”行为背后的原因需要我们实时地去分析。
如果只是想逗弄别人:也许要让孩子知道怎样“逗弄”别人是受人欢迎而不让人生厌的,告诉他有些孩子不喜欢别人逗弄他,有时表示逗乐的举动在他那里也是不受欢迎的。
如果是心里有气要发泄:了解孩子为什么会有情绪,帮助他解决引起情绪的问题,同时告诉他如何发泄是被允许的。
如果一个孩子刚开始用打人的办法处理事情成功了,以后更容易用打人的办法来处理其他事情。如果大人的态度不坚决,不明确,孩子打人的行为可能就不能得到有效遏制。重要的是,孩子有没有看到一种除了打人以外的处理好这件事情的方法,他的打人的行为是不是受到了适当的惩戒。如果是这样,孩子会从这件事情的处理中学到对他成长有益的一面:应该如何处理事情才更有效。
有时候,孩子打人虽然不对,但是事情本身也许对他是不公平的。这样的事情如果处理不当,孩子感到委屈,情绪不好,会影响到他以后处理类似事情时的状态。孩子脾气坏,动不动打人,有可能是这种情况的后遗症。所以,简单制止孩子打人并不能最终解决问题,让孩子学会如何处理好自己的情绪,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
这样的孩子通常精力旺盛。多做些运动,甚至让他去学一两样适合这个年龄段孩子的体育课外班,对他应该也会有帮助。
特别提醒: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并不是很强,有时候事情本身也许无所谓,但也会引起孩子很大的情绪反应。控制情绪是一个大课程,需要慢慢学习,父母的耐心很重要。
第三道题目:
孩子受“欺负”,伤了我的心。
孩子在幼儿园里被其他孩子抓伤了,更让人受不了的是,对方家长竟然无动于衷。作为父母,下次再遇到此类情况应该如何教孩子应对?
士兵们的猜想:
伍六一大怒,要和对方家长干一架;袁朗表面上漠不关心,但却给孩子报了搏击班;吴哲利用自己丰富的法律知识,和对方家长辩论;许三多想,这不和当爹的我小时候一样吗?和孩子分享了自己小时候被“欺负”时是怎么“装怂”来保护自己的。
专家看法:
我们处理这类事情的方式会给孩子留下很深的印象,影响孩子以后自己处理这类事情的方式和态度。
保护自己,是基本的态度。小孩子打打闹闹,一般不是认真的,但是也可能造成伤害。如果被打的孩子自己能够反抗和保护自己,我们也许不必干预太多,但是如果孩子不会,我们就要教他。
表达愤怒,也是必要的。冲着对方大声说,甚至喊叫,都是可以的。动物受到伤害,也会发出叫声,一则是发出信号,让同类知道,二则也是对对方发出信号,自己可能会反抗。大声说话和喊叫,对打人的孩子来说也可能造成威慑。
反抗。要求自己的孩子让着别人,或者让孩子人不犯我我不犯人,都是有道理的。这要看父母自己的观念和孩子的性格。保护好自己不受伤害,但是不和别人一般见识,不理他,这是可取的;保护好自己,同时回敬对方一下,警告对方不要为所欲为,也未尝不可。毕竟,这也是一种社会适应的方式,只要不造成伤害。
特别提醒:
保护自己,表达愤怒,反抗,教给孩子什么,就看父母希望孩子做到哪一步。不管怎样,如果孩子被别的孩子打了,而对方的父母不予理睬,那么作为父母要站出来制止,至少向对方说明这会伤害到人,同时安慰自己的孩子。这至少表明:你会关心和保护自己的孩子,你敢于主张自己的权益。让孩子感受到这些,没有坏处。
相关链接:中新两国父母这样调解冲突
在一项中国和新西兰的对比调查中,我们看到了两国父母表现出对待孩子冲突的一些不同观点,这些观点背后有着文化和教育的渊源:
新西兰父母
更多地关注孩子身体受伤害的情况。如“我的第一个直接反应是对Michael 说:‘你伤着了吗?伤着哪儿了?’然后检查一下他什么地方疼,并拥抱他”。
承认孩子们情绪方面的不平衡状态。如“我要说:‘我看见了两个不高兴的孩子。’然后让他们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他们看到的情景”。
让孩子做出选择。如“我建议我们做点什么,让他们在能做的事情中加以选择”。
表现出幽默。如“我会采取开玩笑的方式――大笑、假扮成一只鹅……这对化解孩子小小的冲突是很棒的。有时我会装成一个正在玩玩具的孩子在他们旁边玩,或者讲个类似的故事。也许我还会拿起吉他,把刚才发生的事编成一首幽默的歌来唱”。
与孩子讨论“安全表达愤怒”的方式。如“我要对Charlie 说,你很生气,这可以,但我们不要打人。一旦他平静下来,我将和他谈谈他的愤怒,然后讨论安全表达愤怒的方式,如跺脚或说‘我生气了!’”
提出接纳多种观点的主张。如“应该告诉孩子们,有时候人们持有的各种观点并不都是正确的,但我们的所有观点都是有价值的”。
中国父母
多数回答建议给孩子讲道理。如“一定要批评小林的霸道行为,讲清打人是非礼行为,对成人而言是违法行为”。
要求孩子控制消极情绪的表达。如“给天宇讲明白,不该因自己的情绪影响别人,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并要求两个小朋友重新和好”。
较多的回答要求孩子谦让。如“两人发生争抢时应互相谦让”。
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让我们自觉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做礼貌、美德少年。自觉学法、知法、守法,增强法治观念。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法制主题教育发言稿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法制主题教育发言稿一
敬爱的各位教师,亲爱的同学们:
今日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守法明礼”。
法是什么?《说文解字》中讲,法的本意“从水”,表示法律公平如水。现代概念则认为,“法”是国家意志和社会公意相结合的产物。纯粹法学派创始人凯尔森讲:“法律是一种强制性的秩序”。的确,有了法律,社会才有公平和秩序,否则,我们将生活在一个极度混乱的世界里!
法律约束着人们的行为,却给整个社会包括遵守者本人带来毋庸置疑的益处。正如交通公益广告中说的那样:“没有红灯的制约,便没有绿灯的畅通。”同理,在我们学校,没有校规的制定,不可能有我们踏实的学习;没有班规的执行,便没有课堂的和谐。所以,进校门时,上课时,就餐时,购物时,图书馆阅览时,做实验时,就寝时……都需要我们有对法律、对规则的敬畏心理,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法、行之有效。
“明礼”,是指明白道理、礼仪,正确选择为人处世的方法,即遵守公共秩序,公共道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我们的先贤用他们的思想和智慧为我们这个民族赢得了“礼仪之邦”的美称。古有程门立雪的尊师,有孔融让梨的尊长,有三顾茅庐的恭敬,有负荆请罪的谦让团结等等。其实,做到讲礼貌、讲礼仪并不难。其中一部分同学身体力行,已经成了我们学校一道明礼的独特风景线。
在此,期望所有的同学都能以一颗明礼的心对待身边所有的人,以明礼知耻崇德向善约束我们的言行,做一个明礼知耻崇德向善的好学生。
一、早读:勤奋好学争分秒,贵在自觉效率高;文理学科同重要,书声琅琅气氛好。
二、两操:出操集队快静齐,动作规范做好操;每一天眼操做两次,持之以恒视力保。
三、上课:铃声一响教室静,专心听讲勤思考;举手发言敢提问,尊敬师长听教导。
四、课间:课间休息不吵闹,礼貌整洁要做到;勤俭节俭爱公物,遵循公德要重要。
五、学习:各门功课要学好,遵守纪律最重要;预习复习要自觉,环环扣紧才生效。
六、作业:审清题意独立做,格式规范不抄袭;簿本整洁字端正,保质保量按时交。
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让我们自觉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做礼貌、美德少年。自觉学法、知法、守法,增强法治观念,做守法好公民。自觉遵守《xx中学生“令”》,做守法明礼的二附人!
法制主题教育发言稿二
教师们,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今日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增强法制观念,增强维权意识。
同学们,我们是祖国的期望和未来。在学校里,我们虽然掌握了必须的生活常识,有了必须的独立意识,普遍期望得到社会、学校教师的支持、理解、尊重和赞扬,以体现自我在社会中的价值。但年龄特点决定了同学们的某些方面的不成熟,在出现诸多问题时可能做出一些不该做的事情。甚至因为法律意识的淡薄,而导致一些违法现象的发生。当我们走出学校的时候,不会利用法律武器增强自身维权意识,可能就会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我们有些学生因为法制观念不足,辨别是非本事有限,心理往往会有阴影,进而模仿学习了社会上不成熟的处事方法,当受到不良因素刺激时候可能会行为失当,进而违法犯罪。
所以,我们完全有必要一齐来学习有关的法律知识,借此机会,我异常向全校师生提出以下几点倡议:
一、首先从各位教师出发,要认真学习《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在学生中树立标榜,以自身实际行动宣传法制教育,依照法律的要求切实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人格尊严及保密权等,坚决杜绝学校内的边缘性违法行为。学校能够成立督查小组,保证中小学教学及各项工作有序稳定的开展。
二、各位同学,法制教育先从认真学习、贯彻和执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入手。它是规范学生们行为、提高学生们素质的最好的教材,期望你们能用校纪校规约束自我的行为,做到严格遵守。因为遵守纪律是遵守法律的最基础的环节。自我要明确的明白什么能够做,什么不能够做。明白法律与法规所具有的强制性与约束力。学会对自我行为的控制,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本事。
三、今日午时各班要在班主任教师的带领下召开一次以法律在我身边为主题的班队会,要在本周内出一份法制教育宣传的黑板报。学校做好法制教育的宣传与普及,营造和谐的、安全的学校环境。
同学们,“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期望我今日国旗下的讲话,能进一步唤起每位同学的法律意识,你们要认识到法律无处不在、法律无时不在,遵法、守法应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活中的我们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都应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要做到既避免伤害别人,又要懂得如何用法律武器保护自我的合法权益。
我的讲话完毕,多谢!
法制主题教育发言稿三
敬爱的教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今日我讲话的题目是:知法懂法,争做守法小公民。
学生时代是人生中一个最重要的时期,做一名知法守法的学生是对我们的基本要求。
一个人在小时候就不遵守法律法规,没有知法守法的意识与习惯,犯了错又不及时纠正的话,那么这个人长大了就很难说他会成为一个守法的公民。
现代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小学生更应当学法、懂法、守法。可是,学校中违纪的现象却屡见不鲜。有的同学认为违纪与违法是两码事。违反校规校纪,大不了扣几分罢了。其实这种想法对自我十分不好。
因为习惯成自然,就怕以后到社会上,干些违法的事,违纪就成了违法,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小时偷针,大时偷金”,相信这句话大家都已经很熟悉了,它的意思大概就是,“如果你小的时候就开始偷针,天长日久,只要你养成了“偷”的习惯,长大了就很有可能偷金。”
也有同学认为如今追求个性化,认为讲纪律就没有自由,讲自由就不能受纪律的约束。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俗语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自由是有条件的。鸟在空中飞翔,它们是自由的;鱼在水中嬉游,它们是自由的。但如果把鸟放入水中,让鱼离开了水,那么它们不仅仅得不到自由,并且很快就会死掉。人走在马路上是自由的,但如果不遵守交通规则,乱窜马路,被车辆撞倒,那就失去了行走的自由。学校如果没有校纪校规,那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又该如何保障?如当你走进阅览室,里面静悄悄的,只能听到偶尔翻书的沙沙声。对于想看书的人来说,这一片宁静多么宝贵!因为人人都遵守阅览室规则,大家能够享受这静心阅读不受干扰的自由。若有人不守纪律,高声谈笑,这自由就消失了。所以,知法守法是每个公民应尽的社会职责和道德义务。
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小公民,我们要严格要求自我,规范自我的行为。在学校里,看见地上的果皮纸屑,伸手去捡;看见小朋友摔倒了,扶他(她)起来;看见同学在打架,勇敢地上前阻止;看见没关紧的水龙头,伸手关上。上课时认真听讲,进取发言,不做小动作,及时做课堂笔记;见到教师热情地打招呼;在同学无助时,给予他们一些帮忙;尊敬长辈,尊重同学,热情待人,彬彬有礼。给身边的人一份关爱,自我也会多一份欢乐!
知法守法是一种被人们公认的美德。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校有校纪,知法是守法的基础,我们正处在长身体、学知识的黄金时期,期望同学们要认真学习《中小学生守则》、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知法守法,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
[关键词]说理教育劝导态度心理机制方法机制
说理教育是指运用事实和科学论证说服学生确立或改变某种思想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其特点在于通过正面教育和循循善诱启发学生自觉形成某种思想认识,这于教师而言既不是一个喋喋不休的说教过程,也不是一个用威慑力强制、压服的过程,而是一个依靠雄辩的事实、科学精辟的道理、鲜明真实的榜样和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进行劝导的过程;于学生而言,他需要经过一个由“懂”到“信”的转化过程,只有“信”,才会自觉,而这种“信”,恰恰就是一种态度。所以,运用“说理教育”方法“说服”学生的过程主要就是运用劝导有目的地促使学生形成或转变一定的态度、观点或行为。而要保证劝导的效果,教育者必须根据内容和对象的实际,采用不同的方式,即需要从心理和方法上建立适当的劝导机制。说理教育能否成功,主要取决于劝导机制是否成功,所谓的劝导艺术,其玄机也莫过于此。
一、把握劝导目标(态度)的心理形成机制
态度是在一定情景下个体对人或事以一定的方式进行反应的一种心理倾向,奥尔波特说过:“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系统化了的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对个人的反应具有指导性或动力性的影响。”这种带有倾向性的心理准备状态,是人们对特定对象所持的一种稳定的评价和反应倾向,既影响着一个人对事物、对他人及各种活动做出定向选择,还会改变个体的行为反应方式:人们总是趋向自己持肯定态度的部分而力避自己否定的部分。从这个意义上看,态度决定人的一切。因此,形成或改变某种态度是劝导首要和核心的目标。在说理教育中,要使学生自发地形成某种思想意识并能贯彻落实到行动,首先应劝导学生形成对有关思想肯定的态度。
根据个体心理活动中知、情、意三部分的系统性、连贯性以及态度所处的位置,态度应包括认知成分(认知的结果,对客观事物的信念或真实知识)、情感成分(直接引起人某种情绪体验)和行为成分(对客观事物的外显行为)。把握态度的心理机制,就是分析三种成分的变化机制及其对态度整体的影响,并以此作为劝导的突破口。
(一)认知评价决定态度的内化过程
人类心理的实质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态度的形成和认知的客观现实密切相关,但这种信息不是直接从外面的世界移到脑子里“以态度形式自居”,它需要个体经过一个“懂——透——化”的内化处理过程,这由人的认知活动来完成。通过认知,个人可以对事物产生认识和理解,最重要的是能产生评价意义,之后才会形成赞成或反对的态度。“一个人知道了善的知识未必真心向善,还要看他对善是持肯定还是否定的评价。”所以,态度能否形成或形成什么样的态度关键是看主体怎么评价有关信息。影响个体评价的因素很多,首先,人的心理结构是社会化的结果,不同社会文化教给人们不同的评价标准,如美国小孩会认为孔融让梨是因为哥哥比他力气大,或这只梨是坏的;其次,个人的需要是多维而不是平面的,有的完全矛盾但又合理共存,它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影响对事物的评价,“欲寄征衣君不还,不寄征衣君又寒”的两难境地中究竟哪种评价占上风影响态度,还得比较量定;第三,态度主体总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协调自己的认知结构,能建立既有态度的“自我防卫倾向[1]”,比如爱屋及乌。因此,在认知过程中。知识要影响态度,但完成劝导,最重要的是要取得对方认同性的主观评价,关键则是要把握价值观的多元化、需要的冲突性以及个体认知的协调性等带来态度改变复杂性和顽固性的因素。
(二)情绪体验是态度的动力系统
个体通过认知,会将获得的信息与自己的需要相比较,对待合需要的部分产生肯定评价,并伴有诸如喜爱、尊敬、同情等积极的情绪体验;对不合需要的部分则形成否定评价,随之产生诸如厌恶、蔑视、冷淡等消极的情绪体验。肯定或否定的态度会引起个体积极或消极的情感。人对喜爱的事物或活动,一般会保持积极的态度;对厌恶的事物或活动,又会保持消极的态度。认知对于态度是理智成分,当个体理智与情感不一致时,就会缺乏行动意向,其间情感起了重要的动力作用。在实际活动中,当个体参与比较具体的社会环境时,情感成分起很大的作用(而在较高层次的活动中需要个体对极为复杂的社会情景进行分析和理解,此时认知成分就占很大的比重)。情感与态度这种密切的关系说明,劝导者利用或设置特定的场境引发主体一定的情绪体验来巩固或消除某种态度是必要的。
(三)行为实现态度外化和内化过程的统一
态度行为是指态度与行动相联系的部分,是一种带准备状态的外显行为倾向,“即准备对一定的对象作出反应的意向[2]”。态度通过行为来表达时,二者关系变得非常复杂。正常情况下态度和行为是一致的,但有时一个人的表面态度与具体行为很不一致,甚至是矛盾的,特别是口头表态与具体行为之间距离更大。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拉皮尔做的一项调查表明,人们的态度和行为表现有时并不一致,这是由于在态度的三种成分中,有时情感因素起较大作用,有时认知因素起了更大作用,或者是其他情境因素在其中发生作用。菲什拜因和艾赞的研究表明:行为取决于意向,而意向又取决于态度与主观规范之间的相对重要性;态度与单一行为的相关是低的,与多重行为的相关较高。所以,判定一个人的态度不能单凭口头表态或单一行为,应以多重行为为依据。不仅如此,行为作用于外部事物后最终的结果会引发诸多来自于他人或自己的思考和评价,这为态度再次构建了一个内化的认知评价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态度的去留。
(四)态度的转化机制
认知使客观事物转化为主观(影像),形成态度,这是一个内化过程;情感和行为则是主观对客观的态度反馈,这是一个外化过程。内化决定外现,外现反作用于内化,从而构成了一个循环往复的相互作用过程:外(客观事物)内(认知评价客观事物后形成态度)外(态度表现为一定的情绪和行为)内(情绪和行为的情境、过程和结果被认知评价后形成新的态度)。如果学生的认知与他们的情感成分相一致,我们就有可能预测学生的行为;反过来也是一样。同理,形成或改变态度可从认知开始,也可从发挥情绪行为的反作用人手。
二、建构劝导的方法机制
按照“外内外内”这种态度形成心理机制以及态度三成分正逆向相互作用的原理,促使态度形成或改变的劝导思路既可从顺向(认知)开始实现第一个“外内”,又可从逆向(情绪和行为)开始实现第二个“外内”。根据哈弗兰德提出的说服模型:信息源(信息和劝导者)——沟通过程(方式方法)——目标靶(态度主体)——情境,不管是顺向还是逆向进行,劝导过程都要求劝导者运用沟通手段、创设或利用某种情境将信息传递并说服具有各种主观条件的目标靶对该信息改变或形成某种态度。
(一)形成或改变主体认知,建立顺向的劝导机制
认知是对一定对象的认知,本环节中劝导者传递的信息、传递的方式及劝导者本身的特点都是认知的对象,而对象本身及其呈现方式会直接影响认知的形成。心理学研究证明:信息与态度主体的立场差异越大,态度改变的压力越大;但劝导者的可信度高,接受者可能支持差异大的信息。㈣所以,教育者一是要精心组织和策划内容,将符合学生需要、兴趣、爱好和价值观等支持性信息鲜明地突出,充分展现信息内容和学生的一致性,以便学生作出定向选择;二是要增强自身的可信度:教育者衣饰打扮、神态表情甚至言语声调等外部特征与内容愈有着内在的一致性,传播的期望效果便愈明显,“身穿俗艳花格运动衣的人不应该去为慈善机构募捐,如果他去表演小品或者为马戏团插混打科会更受到人们的欢迎[4]”;熟悉是信任的筹码,教育劝导者若是学生的亲人、朋友、同乡、战友,特别是彼此之间有着共同的经验或认知(喜欢)时,对态度改变的影响更大;可信性更深层的含义还包括了权威性,受过专门教育或专业训练、拥有的法定地位或权力、群体的支持等都会提高劝导者发言的说服力,如专家于普通百姓、教师于学生、群体于个人。权威能否建立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劝导者的人格特征,如传达信息是否客观和公平,发表见解时实事求是,毫无偏见,不是为个人私利而发表,可以增强可靠性。如果权威与熟悉相结合,劝导的力量将成倍增强。如果二者不尽一致,一个可信的选择或许是:假如矛盾发生在学生熟悉的人经验可以判定的范围,那么熟人的话更为可信,假如不是,那么多少应该重视专家权威的意见,“越是专业的知识,学生越是依赖权威”。
劝导者除了处理好上述问题,还要充分认识到目标靶有几种典型的心理状态和人格特质会影响他对信息内容的接受程度。第一是承担义务,主体如果在态度的基础上采取过行动或是已作了公开表示,他就不会轻易屈从劝说而改变它;而一个人只在心里想不曾显露过,他就不会因为改变看法而使自己在众人面前感到为难。其间诸如自尊心等人格特质也在发生着特别的作用,如自尊心高者更强调独立性,较不易屈服于他人的压力;自尊心低者恰恰相反。因此,在准备改变学生的态度以前,先了解一下其对原有态度有无义务承担感以及人格特质等是必要的。第二是个体自我卷入程度,个体对涉及自我和不涉及自我的事卷入程度(关心程度)是不同的:如果对象与自己密切相关,或于自己意义重大,自我卷入程度就深,形成相应的态度则容易,改变则困难;否则相反。在劝导学生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分析比较某种态度行为的正反结果及其与本人的利害关系,让学生对某种态度的利弊明了,无异于为态度的形成或改变提供一种动力。第三是认知失调状况:根据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提出的认知失调理论,当个体遇到诸如经济或物质利益受到损失,个人的面子感到难堪,生活环境突变等状况时,认知和行为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认知失调),为了克服由此带来的紧张和焦虑,个体要么改变原有认知使其与行动一致(改变态度);要么维持原有态度,但必须增加一种辩护理由(新的认知成分)。在这非常之时,个体心理严重失衡,原先具有的预见能力不复有效,整体态度结构是脆弱无力的,因而是进行劝导的最佳时机。教育者应利用或主动造成学生主体的失衡心态,及时提供一些新的观念,驳倒一些歪理,并引导他们发生一些新的行为。第四是归因分析:被劝者不仅要看一个人怎么说,而且还要知道他为什么这么说,只有将其动机与行为统一起来,才能确定自己的态度,如当面称赞,总不免有面谀之嫌,谁知有什么心思呢?换个环境,背后称赞,因为它没有影响自己的企图,让人觉得更多是发自内心的,也就更为可信。所以,教育者劝导时的目的愈为自然或隐蔽,愈会减弱对方的警戒心理或免疫效应,那么成功的可能性越大,特别是隐蔽动机反而有着高尚无私的目的,一旦被对方察觉,还能产生更大的劝导力量。
(二)从主体的情绪和行为入手,建立逆向的劝导机制
主体的态度通过情绪和行为表现出来,而这种情绪和行为给对象带来的影响结果又会反馈给主体:这样做是对还是不对?如认为对,会巩固其态度;如认为不对,会动摇其态度。所以,劝导者帮助主体形成适当的行为并及时提供对行为的反馈评价应是该机制的核心。
态度主体建立行为的一个重要且有效的途径是模仿,它使个体更具有主动性,更为自觉自愿。模仿效果大小取决于榜样的名望和地位,榜样与自己在诸方面的相似程度以及榜样行为的结果,如子女模仿父母,学生模仿教师,追星族模仿明星都是常见的。“严责于一人,威加于三军”,则可理解为模仿的防范之举。这说明,教育者在劝导过程中除了“说理”,还要“行理”,做到言行一致,同时适时提供恰当的榜样,确立并贯彻行之有效的奖惩制度。
行为建立后结果的好坏会直接左右态度:行为情境中的积极因素(使人欢快的因素)和消极因素(使人不愉快的因素)一旦和说服性信息伴随出现,可以起到提高或降低信息的作用:诸如积极的因素使个体处于很好的精神状态或具有积极的强化作用,因而也增加了信息的肯定性。而信息到底是让人愉快还是不愉快,这首先是比较的结果。“人们能否得到激励,所得的报酬仅仅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比较别人得了多少报酬,即公平的感觉取决于比较的矢向。”[5]显然,劝导者可借改变比较的矢向来改变一个人的态度,李笠翁退一步改变比较对象获得精神胜利的“贫贱行乐法”便道出了比较的奥妙之处。其次,参照群体对行为的评价和态度影响个体的感受。由于从众心理,群体和个人之间的特殊关系可以引起诸多劝导说服意义上的思考:个体往往希望自己与群体成员相同,并在和群体比较中估价自己;个体对群体有依附性,如果个体与群体意见一致,就得到群体的赞同和支持,否则将受到群体反对和排挤。可见,群体对个体的态度,常常是目标靶接受或抵制他人说服的潜在条件。劝导者在确定或利用参照群体时要充分考虑到:一是参照群体在态度改变上发生有效影响的原因是人们在喜欢和相似性的基础上,才会重视群体信息的可靠性与对群体的信任;二是群体的首领可借助群体的认同功能自上而下地灌输信息;三是群体对个人所扮演的角色有所期待,而个人也竭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以博取奖赏,贴标签的方法往往也成为群体劝导的有效方法,如乖孩子、好学生、老实人等,它会成为个人行为的预期目标;四是群体的行为和态度可以互相感染、互相鼓励,为了保持群体的一致意见,必须严厉惩罚偏离者。
参考文献:
[1]王丽.运用态度改变理论,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J].社会心理科学,2005,(3).
孩子的心灵是比较脆弱的,压力太大可能会给孩子造成负面的影响甚至丧失学习的兴趣。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了家校共育立德树人家庭教育公开课第九期学习心得,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家校共育立德树人家庭教育公开课第九期学习心得1
孩子,是每一位父母心中的宝贝,我们都盼望着她们茁壮地成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除了老师之外,父母也扮演着重要的主角。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样至关重要。
女儿今年6周岁半,刚上小学一年级,在教育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最深的体会是:
一、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源泉
家是孩子们主要的活动场所,家庭气氛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父母绝不能经常在孩子面前拌舌头吵嘴,那样会使孩子产生恐惧、自卑甚至厌恶的心理。不仅仅会疏远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在同伴之间还可能会出现偏激行为现象。给孩子一个安全、舒适、温暖的家,是教子的第一步,家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和睦相处。在这方面,我们是以实际行动让女儿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
二、逐步培养孩子的优良品德很重要
女儿从3周岁起上幼儿园,步入正规的教育系统,我们要为她的人生的第一步打好基础,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培养她一些优良品德,借此也可改掉“以自我为中心”的当代独生子女的通病。比如:给她讲讲“孔融让梨”的故事,并付诸于实际行动,让她明白尊敬长辈的道理;告诉她帮忙别人是件很开
心的事,让她明白就应助人为乐;在和小伙伴之间嬉戏时要相互谦让等等。闲暇时,常和女儿做连句的游戏,我说上句:“妹妹摔倒了。”女儿连下句:“我立刻把她扶起来。”……乐此不疲。
三、让孩子“自我来”,培养孩子的动手和自理潜力
成人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孩子是否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人重视与否,教育方法正确与否,首先是观念问题。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学习上不断加大压力,生活上关怀备至,却将良好行为习惯置之脑后,听之任之。我认为孩子爱劳动良好习惯尤为重要。让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不仅仅能够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和勤劳的品德,而且能够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职责感、自信心、意志力等良好素质和各种潜力。因此,在我女儿很小时,我就开始让她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如:收拾玩具、穿衣、洗手绢、洗袜子、整理床铺等,当然,孩子干活常常不必须能够干不好,就此我们不能以成人的标准去评价他们。只要孩子作出了努力,家长就要充分肯定。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挑战,需要孩子付出很大努力。
四、让孩子少一点压力,多一份简单。在学习之余要注意让孩子适当放松,每晚抽出半小时进行散步、慢跑,并利用这一时光,了解孩子的精神需要,并经常和孩子谈心,随时观察其身心的变化,善于利用生活小事,敞开心扉,学会用欣赏的目光看待自我的孩子,善于捕捉她身上的闪光点,不要将子女与别人的孩子相比,将子女的此刻和过去进行比较,纵向看进步,及时发现和肯定自我孩子所获得的任何一点成绩,使孩子感受到我们的赞美和鼓励,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孩子的心田是敏感的,撒下什么样的种子就会开出什么样的花果,就会有什么样的收获,因此,我真诚地期望家长们撒下的是美丽、善良、友爱的种子。让美丽、善良、友爱的花开满孩子的心田。不要让“望子成龙”的心理变成孩子的压力,顺其自然,因材施教,让孩子轻简单松学习,要相信: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
家校共育立德树人家庭教育公开课第九期学习心得2
进入小学,是孩子接受正规教育的开始。孩子的受教育过程,离不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方面。其中,家庭教育在其一生的成长中始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做好孩子的家庭教育,引导启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呢?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粗浅看法,不妥之处,请老师和家长们给予指正。
首先,要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在孩子的心中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要想让孩子有浓厚的学习兴趣,父母就要以身作则,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在家里,孩子学习和作业的时间,我们就不会看电视、玩电脑。在其他的闲暇之余,也尽可能和孩子一起看些书,历史文学什么都有,慢慢地孩子对书产生了兴趣,这样,既培养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又拓展了孩子的知识。
其次,要引导孩子对学习有个正确的态度,不能因喜好而偏科。现在,他们就语文、数学和英语三门主课,不能因为孩子爱学语文就放松数学和英语,或是爱好数学、英语而放松语文。作为家长,我们也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如果从小对学科有了好恶,那往后的学习就会出现偏差,单科成绩不好不说,更重要的是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像赵艺樯,刚开始对学习英语很没兴趣,还说中国人为什么要学外国话。针对她的这种情况,我从她想当科学家引导她:我们国家现在的科学家,你看有谁不懂外语呢?你现在不学好英语,以后怎么看外国的科研资料,怎么出国留学或者和国外的科学家交流?英语可是当今世界好多国家通用的语言。通过这样的对话,使她懂得了学习英语的重要性,慢慢地她对英语也不再排斥,成绩也有所提高。
再有就是要善于正确引导孩子对待学习过程中的一些事情。小学阶段的孩子对老师的依恋很重,尤其是一入学就代课的老师。中途调换老师,有些孩子就不能马上适应。记得是数学老师的调换,当时好像很多孩子都出了“状况”。我当时对孩子说:新来的老师名叫张衡,那你知道我国东汉时期有一个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不等我说完,孩子就抢着说:那是发明地动仪的张衡,和我们新来的数学老师名字一摸一样。我接过孩子的话头对她说:那你们知道张衡老师有多大本事吗?你们只有好好听课,和老师相处的时间长了,才能知道呀,说不定张老师厉害的本事还多着呢。这样,在轻松的氛围中,使孩子对老师没有了抵触情绪,自然也就喜欢学习了。
最后,作为一名家长,要善于和孩子交朋友,多和他们沟通。对待处于贪玩时期的孩子,要有耐心,不能因为孩子没按要求完成作业或者其他事情,就对他发火,轻则骂重则打的办法无济于事,只有耐心地引导,说服,让他明白做错事的不利后果。当然,看到孩子的缺点我们提出了批评,那孩子的优点,我们也要及时给与表扬,这样才能使孩子不骄傲不气馁。
以上几点,是我粗浅的看法,望老师和家长们多提宝贵意见。因为我们有着共同的目标:希望孩子健全人格,健康成长,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家校共育立德树人家庭教育公开课第九期学习心得3
(1)父母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学校用心引导,双方共同努力
我们认为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以身作则,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只有自我做了,孩子才会跟着学习。如果光说大道理,而自我不能作为孩子的榜样,那么,这种教育,但是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教育,是丝毫起不了作用的。同时,学校的教育也是同等的重要,只有双方共同努力才能出效果。
儿子的母亲目前是一所大学的研究生,对孩子而言,这是他引以为自豪的事,也是一种促进力量。虽然他不明白母亲考研的历程有多么辛苦,但母亲深夜还在静静的看书的景象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是一个榜样,使他明白只有勤奋努力才会梦想成真。孩子已经上初一,虽然母亲不在身边,孩子在爸爸和学校老师的谆谆教导下,不仅仅在学习上有进步,其他各个方面都有了可喜的进步,成为了一个懂事的好孩子。
(2)营造家庭学习气氛,让孩子养成自觉学习习惯
听我的同事讲过他家女儿和侄女双双同年考上大学的事,他的心得体会是营造家庭学习气氛,让孩子养成自觉学习的好习惯。每一天晚上吃完饭后,他和妻子就出去散步,女儿和侄女两个孩子收拾完桌子,就去写作业,他们回到家,在孩子做作业时,从不看电视,各自拿一本书看,时光久了,孩子就养成了良好的作息习惯,女儿和侄女经常相互比,看谁学习好,看谁学的晚,去年高考,两个孩子双双以优异成绩考取梦想的大学。
(3)培养孩子的兴趣,兴趣是的老师
儿子小的时候很喜欢玩电脑游戏,我对他说,玩能够,你也能够玩出新花样,比如,做幻灯片之类,拿给别的孩子看时,多有成就感啊。于是儿子学会了制作幻灯片,时常还叫别的孩子欣赏,并教会他们。儿子此刻喜欢上了英语,刚开始的时候,我同学家的女儿去学英语,让他也去跟着学,如今,他已经越学越有兴趣,对妈妈说:“我班上有一个英语说得很好的同学,我也要跟他一样”。看到孩子这样爱学英语,我很欣慰。我明白儿子的语文不太好,我有时替他着急,真期望他能把语文提高一下,可儿子说要继续报名学英语,我还是高兴的答应了。
(4)处罚孩子要适当,用心引导孩子,做孩子的好朋友
记得儿子在小时候,有一次拿家里的钱,没有经过父母同意,买了许多玩具,我们明白后,让他退回了玩具,并打了他,打得很重,以后他再也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儿子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写字很差,我让他把写错笔画的字重写10遍,结果我们吵打起来,儿子说他已经尽力了,一时难以改变,我向儿子认了错,同时指出他打我也是不对的,儿子也认了错,此刻我和儿子有时像朋友一样聊天,其乐无穷。
家校共育立德树人家庭教育公开课第九期学习心得4
小学教育是一个人一生中最早接受到的正规教育,搞好小学教育,对于孩子从小培养形成健康地品格和良好地学习情趣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何开好“头”至关重要,它有时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人生以后走什么样的道路,决定一个人今后的品行如何。小学生像春天的花朵,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纯真无瑕,而分辩是非能力差,同时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及模仿接受能力。因此,应根据小学生的特征“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善于引导,想方设法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小学生茁壮成长。
如何教育和培养自己小学阶段的子女是每个家长共同期盼解决的问题,在此我愿把教育孩子过程中的一点心得体会与大家交流和分享,抛砖引玉,以便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
一、注重孩子人文品格的培养与塑造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崇拜和模仿的对象,是影响孩子行为习惯最重要的信息来源。孩子的言行举止无不体现着家长们的思想意识形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习惯、是非标准、待人处事的态度、道德观念等诸多方面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对孩子今后人生道路的成长影响深远。“当父母不容易,当好父母更不容易”。因此,作为家长应以身作则,自觉加强修养,言传身教地将有关尊老爱幼,相帮谦让,宽容大度,待人以诚等优良传统道德品质的实践活动示范于孩子。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使孩子真正做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要培养和塑造孩子良好个性品质,家长自己还必须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为孩子树立的学习榜样,使孩子从小树立起远大的理想,从而激起心灵深处无穷的动力。只有这样,才能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发挥自己独特的教育作用。
二、采用“严、宽”相济,因势利导的教育方式
大学者曾经这样说:“一个人小的时候,最是要紧,将来成就大圣大贤大英豪大豪杰,或者是成就一个大奸大盗小窃偷儿,都在这家庭教育四个字上分别出来”。如今社会独生子女多了,家庭条件好了,而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很多家长往往忽略了对孩子的严格教育。无形中造就了孩子这种“娇生惯养”、“自私”、“以我为中心”的性格特征。小学时期,孩子还比较听话,好管教,容易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这个阶段是教育的关键期,这时我对孩子采用以严为主。教育孩子知道理,明德行,诚实守信,不染恶习,从要求孩子不说谎话、不乱丢垃圾这样的小事做起,在家尽量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给大人盛饭、洗碗筷、扫地等家务。出现问题时,要因势利导,及时对孩子给予严格指正,使孩子在明白道理中产生深刻印象,在挫折磨练中会慢慢体味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哲理,更能够明确目标,端正态度,树立方向。同时,要注重跟孩子进行交流,对孩子采取爱而不娇,严格而又宽容民主的态度,孩子的性格情操大多会表现为热情、直率、活泼、独立、大胆、自信,既不屈服、又尊重别人。这个阶段培养孩子的各种良好习惯最易见效,抓住这个环节就等于抓住了孩子的以后。
三、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意识
作为刚踏进校园的孩子,要教育孩子立大志。志向是一个人的奋斗目标。只有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明确方向,才有不断的进取精神。因此,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尤为重要。而贪玩是孩子的本性,需要家长督促和引导,让孩子养成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上课专心听讲,课后及时复习,认真完成作业,独立思考,勤学好问等良好的学习品质,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同时,配合学校的要求,根据孩子的特性,制订计划,同步抓好孩子德、智、体等方面的教育。老师要求家长每天签字是很有道理的,这是督促和了解孩子的有效方式,是联系学校和家庭的一个互动的平台。家长可以及时了解掌握学校的教学安排、学习内容、学xxx度,孩子在校的表现等,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做得不好。与孩子一同分享老师的表扬,告诉孩子要再接再厉;与孩子一起分析表现不好的地方,告诉孩子为什么那样做不好,以后该怎么做。在实际生活中要随时随地注意磨练孩子的意志品质,培养独立意识,善于观察自然,观察生活,鼓励孩子克服困难,努力实现目标,不断增强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帮助孩子全面、真实地认识自己,形成良好的持之以恒的学习、生活习惯。
四、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开发内在潜能
兴趣是孩子成才的动力。小学阶段孩子的理想、信念尚未形成,因而学习的动力,多靠已形成的兴趣左右。小学时期的学习,要有伴随愉悦的体验。要告诉孩子“学习真快乐”。其实人生的乐趣就是求知,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知识的获得对未知世界的了解构成了人类的精神享受。在福建的一所奥林匹克学校,学校的校训不是我们常见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而是“数学好玩”。这就抓住了孩子好玩的心理,让孩子觉得学习数学不是一件难事,而是一件好玩又令人开心的事情。因此,在平常的家庭教育中,要善于引导,创造条件,尽量把学习的内容应用到生活和游戏中去,让孩子感到学习的乐趣。如孩子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我们都会表扬她:表现不错!很有进步!这个主意太好了!想像力真棒!你可以当爸爸妈妈的老师了!等等,让孩子感到高兴,觉得很有成就感。做得不够好时,我们会殷切鼓励她说:相信下次会做得更好。孩子的学习情趣在无形中得到充分激发。积极的学习兴趣能丰富人的知识,开发智力和内在潜能,在人才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达尔文曾说过:“我之所以能在科学上成功,最重要的就是我对科学的热爱,对长期探索的坚韧,对观察的搜索,加上对事业的勤奋”。孩子有了兴趣,有了信心,学什么都会变得容易起来。
五、坚持课余学习相结合,注重艺术教育的熏陶
知识是需要不断积累的,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除在学校汲取知识外,我们还为孩子在课余制订了学习、锻炼计划,让孩子参加兴趣班培训。如练习口算、背诗词、阅读文章、演奏古筝、绘画、声乐、武术等内容,按学期、周末交替进行,不断扩大学习视野,增长了不少知识。特别是引导孩子把兴趣触角伸向艺术领域,接受艺术教育的熏陶。美国教育专家曾指出:没有艺术教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音乐的魅力在于它能使生活更有情趣,思维更有创意,学习更有效率,人生更加丰厚;真正具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既要具有专业知识,又要具有审美和包括音乐在内的文化艺术修养。因此,注重对孩子的艺术教育有助于智力开发,通过调节左右脑功能,促进发育,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增强记忆力和注意力,激发孩子的学习情感,提升鉴赏、审美能力,陶冶情操,为孩子智力发展和完善型人格的形成打下基础。
六、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培育孩子的健康心理
我们家庭和睦、幸福,为孩子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家庭环境。在工作过程中,我们也需要不断学习,获取新知识。作为父母,应起到表率作用。我们在家都喜欢学习并能长期坚持,不管书本知识还是网络知识,我们有意识地在家中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如多读书多看报,这样对孩子起到了潜移默化地作用。并努力给孩子创造一个学习小天地,使孩子感受到读书是种享受。同时,我们注重培育和塑造孩子的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尤其在孩子遇到困惑、挫折及犯了错误时,及时与孩子沟通,予以正确引导,调整好孩子的心态。帮助孩子从容应对挫折和挑战,培养孩子的乐观精神,使孩子将来在逆境中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意志,能从顽强不屈的斗志中对抗挫折,百折不挠。俗话说:宝剑锋利,从磨砺出;梅花清香,自苦寒来。一切创造与发明以及事业的成功,绝不是一帆风顺的,要经历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才能实现。让孩子用良好的心态面对现实,真正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
家庭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家对孩子的教育还做得很不够,而且一些方法还在不断地摸索。我们将尽不懈地努力,汲取别人家庭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与老师、家长们共同探讨学习,使孩子们能够全面协调发展,紧跟时代脉搏,成为一个“有智慧、有德行、有觉悟”的高素质人才。
家校共育立德树人家庭教育公开课第九期学习心得5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道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我国思想家陶行知曾说“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性格态度多半能够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揭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应及早抓起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