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8:24: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浅水洼里的小鱼,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五六年后听一位教师教学课文《浅水洼里的小鱼》,就没了原先的感动,我觉得好奇怪,是什么因素让我失去了感动?除了课文题目变换了一下,文章里少了几个词外,没多大变化。课后仔细地思考了一下,觉得这篇文章给二年级的孩子读太可惜了,二年级的孩子哪能体会到“这条小鱼在乎”啊?于是乎,教师就变成了说教者,很简单地告诉孩子要热爱生命,要保护动物,文章的原味全没了。
又是五六年后,有幸聆听方卫平教授讲课,课中他提出:“这条小鱼在乎”与“浅水洼里的小鱼”,哪个题目更好?我顿时感到不好意思,教学这么多年从来不知道去比较原文与课文的题目。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条小鱼在乎”好,因为标题直指个体生命的可贵。可转念一想,两个题目都来自文章本身,一个是出自小男孩的话,另一个是出自小鱼的处境描写。编者改题肯定有他的用意,这“浅水洼”是有隐喻的,从大海到浅水洼,这不正是生命处境的变化吗?生命何时走向浅水洼?可能不是个体能主宰的。刚想到这,方教授便提问我了,我便结结巴巴地说出了自己的这些想法,出乎意料地得到了方教授的表扬,这激起了我深入思考的欲望。
我想先从课文内容分析起。
文中小男孩的行动令人肃然起敬。他将小鱼儿一条一条地捡起来,用力扔回大海。他不是凭着一时的好奇在玩着一种游戏,而是在执着地完成一项使命。这么多的小鱼,他是捡不完的,但他在尽力地捡着,扔着。在他眼里,一条小鱼就是一个生命,捡一条小鱼就是挽救了一个生命!生命是多么宝贵,多么值得珍惜呀!这应当是作者的表达目的。而大多数教师在教学时一般从小鱼的感受着眼,通过海里与浅水洼里的对比、从小男孩的执着而得出结论――爱护动物的生命,这就理解偏了。
此文原是一位教授给即将毕业的医科大学学生做的讲座引子,旨在教育那些准医生们要珍视生命。对于个体来说,生命只有一次,不论是达官贵人还是黎民百姓,生命都同等重要,每一个无奈的个体都是在乎的。也许你救不了所有的人,但你可以救你遇上的人。作为医生,要有文章中稚童的救生心灵和执着的态度才好。
作为教师的理解,我觉得不能仅限于生命的生死上,而要拓展,要从肉体生命的生死拓展到心灵的“生死”。在教师的一生中,他的学生也同那成百上千的小鱼一样,多得可以不在乎,但每一个孩子对每一个家庭来说,都是唯一的,都是十分在乎的。每一个孩子无论其有多优秀,在成长过程中都会有陷入浅水洼的时刻,这时教师是以成人的世俗之心还是童心去对待,这就是对教师的启迪意义。回过头来说,教师也同样会处于“浅水洼”中,当有一天我们从大海转到浅水洼里时,又会是怎样的心情呢?
因此,本文中的“我”即成人的发现、想象、情感、行为,与稚童的发现、想象、情感、行为构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由此得出一个结论:对待“浅水洼”里的所有生命,我们应当怀着一颗稚童之心去行动,而不是以被世俗浸化后的心去冷眼旁观。
从内容的理解来比较题目,就有了清晰的结论。“这条小鱼在乎”直指每一个个体生命的价值,对于任何一个动物而言,生命只能有一次,因此而显得极其珍贵与厚重,失去了就永远地失去了。“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揭示了每一个具体生命的珍贵。珍惜、关爱每一个具体的生命是文本所要传达的社会价值。
题目“浅水洼里的小鱼”显然弱化了这一功能,但它强调了另一功能,即文本的教育价值,面对浅水洼里的小鱼,我们是何种态度,何种行动?人生处处都有浅水洼,生活在浅水洼里的你对生命有何祈求,生活在浅水洼外的你就应当用将心比心的态度去行动。它强调了生命在特殊环境里的需求、渴望心理,用这一心理去对待生命,有更浓的教育味。
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之一,也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只有抓好了语言文字训练,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够更扎实,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逐步提高。那么怎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抓准切入点,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呢?下面结合我所执教的《这条小鱼在乎》这节课的课堂实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1.由关键字入手。
师:(屏幕出示:它们被困在浅水洼里,尽管大海近在咫尺,却回不去了,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就会。)这句话里有一个生字,谁发现了,帮助大家?
生:(齐答)咫。
师:(屏幕突出显示"近在咫尺",而后"咫"字变色显示:)大家仔细观察,"咫"是由哪两个字组成的?
生:"咫"是由一把尺子的尺和一只小狗的只组成。
师:同学们猜一猜"咫尺"是什么意思。
生:距离很近。
生:"咫尺"的意思是形容距离很近,那近在咫尺的意思就是……
生:很近很近的意思。
师:(屏幕出示图片)你认为图中被困在浅水洼里的小鱼离哪儿近在咫尺?
生:离大海近在咫尺
师:是的,小鱼离大海近在咫尺(相机板书大海),同学们,大海就是小鱼的家,我们还可以说小鱼离什么近在咫尺?
生:离它的家近在咫尺。
生:离自己的家近在咫尺。
师:有了家就有了幸福生活,就有了生的希望,我们还可以说小鱼离什么近在咫尺?
生:离生的希望近在近在咫尺。
生:离它的亲人近在咫尺。
师:把句子说完整,小鱼离……
生:小鱼离离它的亲人近在咫尺。
师:是呀,困在浅水洼里的小鱼离它的家人,离生的希望近在咫尺!让我们这个词送回这几句话原文,齐读:(生齐读)。
教师由一个字"咫"到一个词"近在咫尺",再到用这个词练习说话,力求让理解字词和体会情感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是孤零零的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不是脱离文字凭空的去感悟去体会,而是尽量让这三个维度整体推进,让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落到了实处。
2.由关键词语入手。
师:那么看到面临死亡的小鱼,文中的小男孩是怎么做的呢?(生读描写小男孩救小鱼的句子,再指名读。)
"他边走边看,不停地在每个水洼旁弯下腰去,捡起里面的小鱼用力地把它们扔回大海。"
师:请同学们把这句话画下来(生动笔画,师屏幕出示:他,在水洼旁弯下腰去,捡起里面的小鱼把它们扔回大海)发现屏幕上的这句话与你刚才画下的那句话有什么不同吗?
生:少了"边走边看"这个词语。
师:再仔细看看,还有吗?
生:不停,用力。
师:同学们,这句话与文中描写小男孩救小鱼的句子相比少了"边走边看"、"不停"、"用力",那么用上这三个词语好在哪儿呢?同桌之间交流你的看法。
生:如果加上这三个词语句子写得更生动。
师:那从"边走边看"这个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从"边走边看"这个词语中我体会到了小男孩是很认真的,他边走边看水洼里有小鱼吗?
师:是呀,从边走边看可以体会到小男孩救小鱼时非常认真,那从"不停"和"用力"这两个词语你又体会到什么?
生:我体会到小男孩很有爱心,因为他不停的救小鱼,要是不加上这个词他可能是捡几条就走了,还有用力地说明他想把小鱼送回它的家。
师:是呀,他不停地捡着又用力地扔着,我们感受到小男孩特别……
生:(齐)高兴
师:高兴的是小鱼得救了,但他的身心又特别的-----
生(齐)累。
师:同学们加上这三个词语可以看出小男孩救小鱼时非常认真细心,在这句话(屏幕出示文中描写小男孩救小鱼的句子)除了这三个加点的词语,还有哪些词写出了小男孩救小鱼时的辛苦和费力。
师:你发现了,来说说。
生:捡起 弯下(随即在这两个词下加点)
师:还有吗?
生:扔回
师:同学们用上这几个词可以看出小男孩为了让更多的小鱼回到大海,他多认真多仔细多辛苦呀,谁愿意来读读这句话?
教师透过词语来体现人物内心的方法来理解重点词句,感悟小男孩的美好品质,进行词语训练,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就实际效果来看,以上的语文素养目标基本上达成了。
3.由关键句子入手
师:孩子们,小男孩的行为也打动了文中的这位先生的心,假如我就是文中的这位先生,我想问你:(走到一同学边)孩子水洼里有成百上千条小鱼你是救不过来的,你知道吗?
生:我知道。
师:那你为什么还要不停地捡,不停地扔呢?
生:因为小鱼太可怜了,如果不救它的话,它们就会。
师:(走到另一学生前)那你为什么也要去救呢?
生:因为小鱼也有自己的爸爸妈妈
师:(走到另一学生前)那你呢?
生:就算水洼里有成百上千条,可是能救多少就救多少,那也不能眼看着小鱼死。
师:那你这样做谁在乎呢?
生:小鱼在乎
师:是的,小鱼在乎,让我们一起用心回答。(屏幕出示:这条小鱼在乎!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
生:(齐读)
师:被困在浅水洼里的都在乎什么呢?(相机指着黑板上的小问号)
生:都在乎自己的生命,在乎自己的家庭。
生:都在乎人们去救它们,在乎人们珍惜它们的生命,在乎人们把它们送回自己的家。
生:这些小鱼在乎人们把它们送回家去。
师:是呀,同学们读懂了这么多的在乎,真不错.
师引读:孩子们,成百上千条小鱼仅凭小男孩一个人的力量是救不过来的,但他还是尽力地捡着扔着,因为他知道:
生齐读:这条小鱼在乎!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
师引读:小男孩不是凭着爱好在做一种游戏而是在完成一种神圣的使命,因为他知道:
生齐读:这条小鱼在乎!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
师引读:同学们,小男孩在乎的仅仅是一条小鱼吗?通过你的读告诉大家
生齐读: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
师引读:成百上千条小鱼他都在乎着,因为他知道:
生齐读: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
师:同学们,鱼儿在乎自己的生命,小男孩在乎鱼儿的生命,所以他才会用实际行动去关爱,善待生命(板书 关爱生命 善待生命)
教师创设情景,由"这条小鱼在乎!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引领学生去体会小男孩执着依然的内心世界,去触摸小男孩关爱生命、善待生命的美好品质,也让孩子们在入情入境的真情体验中达到心灵净化。
语言文字训练是我们语文教学最基础的东西,教材中可作训练的因素很多,关键在于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和不同年级的教学特点,潜心研究教材,在文本中选准切入点,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才能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汉字是人类文化的载体,记录着人的思维和情感,具有人的“灵性”,它积淀了民族的精神、智慧和文化。那么,我们如何在识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呢?
一、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
“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的内容反映的是丰富多彩的人生情趣,深远广博的人类文明,而这就人文性。离开了人文的文章就不再是文章,离开了人文的语文也不再是语文,那么语文教学就失去了生命而暗淡无光。
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汉字的人文性。学“绿”字时,告诉学生左边是绞丝旁,右边是山和水的变形,青青的山倒影在碧绿的湖水中,这样让学生一见到“绿”字眼前就浮现出青山绿水的景色。这样,学生既掌握了字形又了解了字意,可谓一举两得。《浅水洼里的小鱼》中有个“蒸”字,教师问学生怎么记住这个字的?当学生说到,那四点底就是浅水洼里的海水,在阳光的照射下,浅水洼的海水被蒸发得越来越少,教师顺势一问:“水洼中的小鱼快要渴死了,谁来救救这些可怜的小鱼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异口同声:“我来救!”多么富有人情味的话语!从识字折射出人性关怀,这就是人文性的体现。
二、注重教师的言传身教
语文教学自始至终是人与人的相互接触、相互影响,教师本身就是一本充满人文精神的教科书。教师的学识与人格不仅直接影响着学生人格的塑造,而且影响着学生的一生。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要有人文关怀,真诚地热爱、理解、信任和尊重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要充满信心,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不压抑学生的个性。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肯定和赞扬学生的闪光点,不要心浮气躁、盛气凌人、冷嘲热讽,要心平气和、循循善诱、和风细雨地滋润学生的心田,建立一种充满人文思想的师生关系。
三、关注写字的人文引领
写字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学生感受汉字无穷无尽的变化,他们或挺拔如峰,或清亮如溪,或浩瀚如海,或凝滑如脂。看到“山”想到连绵起伏的青山,雄伟的高山,中间的一竖要写得挺拔如峰。指导学生在观察、描写的同时,领略汉字的神韵和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汉字的情感。引导学生在写字的过程中潜心静气、闭气凝神、陶冶情操,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崇高的审美情趣,真切地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语言不仅仅是交际的工具,而且是人生命中最美丽的花朵,培养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就是培养人的本身。因此,我们在识字教学中应处处培养学生的人文性精神。
【案例一】
小鱼在乎
一位教师在执教《浅水洼里的小鱼》一课时,出示小鱼被困在浅水洼里的图片,然后描述:“浅水洼里的水越来越少,越来越少,小鱼儿,你们怎么了,你们在想什么,说什么啊?”孩子们的小手高高举起,他们说,“我想回到大海,和爸爸妈妈在一起”,“我好想像以前那样快乐、自由啊”,“我好难受啊,谁来救救我啊”……教师说:“孩子们,你们说出了小鱼的心声。看,有个小男孩来帮它们了!”接着,出示小男孩捡鱼扔回大海的图片,继续描述:“小男孩头也不抬地捡鱼,他明明知道捡不完,却还在捡,谁在乎呢?”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小鱼在乎,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教师接着说:“此时此刻,如果你就在大海边,你又会怎么想,怎么做呢?”有的说:“我会和男孩一起把小鱼捡起来扔回大海。”有的说:“我会劝海边的人都来帮助小鱼。”有的说:“小鱼也有生命,我们应该保护动物,爱护生命。”教师满意地总结:“是啊,小鱼也是有生命的,当它们被困在浅水洼里时,男孩救了它们,小鱼是多么在乎啊!动物是我们的朋友,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来保护动物,珍爱生命,我们这个世界一定会更美好。”接着板书:保护动物,珍爱生命。
【反思】
课伊始,情已生。教师通过角色的转换,让学生变成了被困的小鱼,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贵。课渐行,情更浓。当男孩对被困的小鱼伸出援助之手时,学生们心里都明白,最在乎这一举动的是那些被困的小鱼,于是都愿意和男孩一起捡鱼扔回大海。通过教师的点化,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的意识在学生们心中已悄然萌生。本案例中“生命教育”的渗透,是在师生自由对话中生成的,事实上,也是教师对潜在的教学资源进行挖掘的结果。
【案例二】
爱护环境就是爱护我们自己
在教学《美丽的小路》一课后,我引导学生:“小朋友,我们周围的人有没有破坏环境的行为?”学生自由讨论后,纷纷举手回答,“我在上学的路上看见有人吃水果,乱扔果皮,我劝他不要乱扔果皮”,“我爸爸在公园抽烟,随手乱丢烟头,我主动把烟头捡起来”,“我看见有的小朋友在校园里乱扔废纸,我就把它捡起来”……我满意地总结:“我们生活的环境有时被人破坏,我们该怎么办呢?”大部分学生说:“我们应该把美丽的环境找回来。”我接着说:“怎么找?”有的说:“我们把脏东西打扫干净。”有的说:“我们可以做一块牌子,提醒人们爱护环境,保护环境。”这时,我顺水推舟:“请小朋友们课后自己设计这样一块牌子,看看谁最有创意。”课后,我把学生做的小牌子收上来,一块块内容丰富,充满智慧的牌子让我吃惊、欣喜。如 “不乱丢垃圾,世界就会更美丽”,“做文明人,干文明事”,“爱护环境,就是爱护我们自己”……
【反思】
生成在于活动。学生的成长是在其亲身经历的各种活动中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自我构建的。教师的作用在于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和组织符合学生需求并富有意义的活动。本案例的教学活动是在教师组织引导下由学生完成的,是一种师生的对话与沟通,学生在对话中感悟到环境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了保护环境、珍爱生命的意识。
【案例三】
生命的价值
曾经看过这样一则报道: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里的小男孩,常常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
院长总是笑而不答。
有一天,院长交给男孩一块石头,说:“明天早上,你拿这块石头到市场上去卖,但不是‘真卖’,记住,无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
第二天,男孩拿着石头蹲在市场的角落,意外地发现,有不少人对他的石头感兴趣,而且价钱愈出愈高。回到院里,男孩兴奋地向院长报告,院长笑笑,要他明天把石头拿到黄金市场上去卖。在黄金市场上,有人想出比昨天高10倍的价钱来买这块石头。最后,院长叫孩子把石头拿到宝石市场上去展示,结果,石头的身份又涨了10倍,由于男孩坚决不卖,这石头竟被传扬为“稀世珍宝”。
男孩兴冲冲地捧着石头回到孤儿院,问院长为什么会这样。
院长没有笑,望着孩子慢慢说道:“生命的价值就像这块石头一样,在不同的环境下就会有不同的意义。一块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惜售而提升了它的价值,竟被传为稀世珍宝。你不就像这块石头一样?只要自己看得起自己,自我珍惜,生命就有意义,有价值。”
【反思】
小学生充满生命的张力,但由于缺乏一定的社会阅历,在成长过程中,他们也有烦恼;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他们也有困惑。本案例中的院长无疑是位智者,他没有对男孩直接进行空洞的说教,而是交给他一块石头,叫他拿到不同的市场上去卖,从而在自由对话中让男孩意识到自己就像这块石头,只要看得起自己,自我珍惜,生命就有意义,有价值。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像案例中的院长一样,做一位智者,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生活意义、生命价值及学生的自我生成。
面对二十一世纪激烈的竞争,教师肩负着历史的责任。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才能培养出新时期的建设人才。通过《新课标》的学习,认识到过去的教学,教师讲得多,学生听得多,实践少,“导致学生语文运用能力偏低”,这样下去,学生将来是不能参与激烈竞争,挑起建设祖国重担的。《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阅读、写作强调学生自己读和写”。“阅读教学以学生阅读为前提,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少做题,多读书”。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在将来的工作、生活、学习中,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能力,去搞好自己的工作,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出力。明确了语文实践能力重要,于是,我在备课和教学中,力求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在阅读方面我是这样做的:
一、对于文字浅,图文对应的课文,要求学生图文对照,自学课文。先抽生读,其余学生听并看图,使学生对图画内容有先入为主的鲜明印象;再让学生图文结合自读,而且给一定时间读,目的是通过阅读实践,理解课文内容;最后采用不同形式读,使学生读懂了课文内容。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秋天的图画》我就采用了此种教法,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不仅培养了阅读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懂得利用图画来理解课文内容。
二、对于人物语言、动作多的课文,让学生通过表演,来理解课文内容。例:《浅水洼里的小鱼》,讲了许多小鱼被困在海边浅水洼里,太阳一晒,浅水洼被晒干,鱼就会。小男孩弯腰,捡鱼,扔回大海的行动,表现了他珍惜生命,爱护动物。我先让学生读课文,整体感知;接着让每个学生边读边用动作表演,使其独立理解课文内容;再接着分小组,一人读书,其余根据课文内容表演动作,根据课文语句意思,互相纠正动作;最后,推出代表上台表演,全班评价是否正确表演出了课文内容。于是让学生思考小男孩语言、行动表现了他什么?这样教学,教师讲得少,学生实践多,兴趣高,人人参与都有所得,不仅培养了阅读能力,而且培养了语文实践能力。
三、借助学生课前搜集的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信息,让学生利用它自学课文。例:《窗前的气球》写了科利亚得了传染病被医院隔离,感到孤独,同学们从窗户升起气球去慰问科利亚,科利亚心情好些了,表现了同学之间的友情。课前我让学生了解:传染病医院会对病人会用什么方法?上课之前再问:“假如你得了传染病被隔离,你有什么感受?”新授课时要求学生带着以上问题,去阅读课文。第一步自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第二步自学课文理解科利亚被隔离的孤独;第三步自读理解同学用气球问候的真情。由于有了课前搜集的信息,学生自学结合其思考,较容易懂了课文内容,体会到同学之间的真情,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四、利用简介和图画,让学生自学古诗,初步了解大意,从而体会思想感情。在教《回乡偶书》、《赠汪伦》采用了此教法,学生能初步自己理解诗意,培养了阅读能力,而且培养了语文实践能力。
其次,在理解课文后,开展一些拓展实践,如:画一画、说一说(迁移),编一编、演一演等。
识字方面,在学生已有知识上,通过自学,小组讨论音形义,推代表“夺红旗”,使学生自主识字。课外在生活中主动识字。
词句方面,让学和结合生活实际,结合语境自学理解,收效较好。
我将继续探索,去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索养和语文能力,使学生成为新世纪的祖国的建设人才。
一、多样的课堂队形,营造积极参与的氛围
小班班级规模小,人数少,座位排列可以根据课的特点进行变换,教师的位置也发生了变化,不是只站在黑板前或讲台后,而是在更大范围内来回走动于教室之中,如:创设“八字型”、“半圆形”、“圆形”、“三角形”等课堂队形,从而方便教师最大限度地和每一个学生接触,这样师生之间空间和心理的距离大大缩短,使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较之于大班有了更大的可能。新型师生关系建立后,学生有话敢说,有问敢提,教师利用师生近距离相处让每个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如在《我也追星》实践活动中,创设字型课堂,组织小组讨论时,教师走到学生中间一起参与;并且让每个学生走到讲台上介绍自己崇拜的偶像,教师则在下面当听众;为每个学生创造了发言的机会后,课堂上就形成了一个融洽、愉悦、民主的气氛,当谈及“如何正确追星”时,允许学生以相同观点为原则调整座位,形成“追星利大于弊”和“追星弊大于利”两个辩论阵营,坐到U形的两端,民主选举的三位裁判则坐在U形的低端,每个学生都积极地有理有据地亮出自己的观点……整个课堂营造着“让每个学生处在不断参与,不断尝试自我实现”的氛围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展现机会,同时在愉悦的积极参与的课堂中学会了正确对待追星。
以多样化的课堂队形,拉近师生的距离,营造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氛围,让每一位学生融入课堂,享受自我展示的喜悦,这是小班化教学的一个亮点。
二、细心的差异关注,实施尊重个性的教学
小班化教学的另一大特色就是可以做到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因此小班化教学要求我们教师充分地了解每一个孩子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小班化教学由于学生数少,教师可以做到对每个学生的情况都了如指掌,及时发现他们的独特性,对于优生鼓励他们冒尖、创造,在教学中可以给他们创造合适的发言机会,培养自信。对学习吃力的学生加强对他们的个别辅导,耐心帮助,给他们充分的学习时间,对于不同性格的孩子采取不同的引导手段。如在教学说明文《苏州园林》时,让学生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结合文本内容,上网找出苏州园林的图片,运用文本知识,自己来对于图片进行说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的时候,教师要关注一些不善于发言、胆子小的学生,鼓励他们在组内展示自己的预习材料,让他们在人数较少的小组内畅所欲言,让每个组推荐出介绍说明最好的一位学生上台展现,展现时要求学生结合文本,运用说明文的有关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知识点来介绍自己手中的苏州园林画,这时,一些优秀的学生或者敢于创新的学生或者善于展现的学生乐于自告奋勇走上讲台,结合组内的讨论结果,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并让一些学习吃力的学生对他们的图片说明进行评价,在他们的评价中,教师结合他们掌握的知识对薄弱点进行及时的补充,帮助他们及时掌握说明文的重要知识点。这样充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课文学习中能深入了解说明文的特征与要点,无形中摆脱了说明文单调乏味的桎梏,从而主动地参与课堂,高效地学以致用。
细心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结合学生的独特性进行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得到最大的发展这是小班化教学的又一个亮点。
三、弹性的教学设计,体现平等民主的教育
我曾看到过一则令我深有感触的故事――《小鱼在乎》:退潮了,许多被潮水卷上岸来的小鱼被困在浅水洼里。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都会的!有一个小孩不停地在水洼边弯下腰去,捡起水洼里的小鱼,并且用力地把它们扔回大海去。这时有个游人忍不住走过去:
“孩子,这么多的水洼里有几百、几千条小鱼,你救不过来的。”“我知道。”小孩头也不抬地回答。“那你为什么还在扔?谁在乎呢?”“这条小鱼在乎!”小男孩一边回答,一边拾起一条小鱼扔进大海。“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那一条……”
对我们来说,我们的学生就像这海边的小鱼,也许因为精力和时间的限制,因为班额的数量过大,我们总不能做到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可喜的是,我们的小班化语文教学为关注到每一个孩子提供了可能性,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尽最大可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因为他们都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力。体现在语文教学设计中,我们正努力做到:
1.让每个学生积极地成为课堂中受关注的“鱼”。对于不举手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引导。如有些学生腼腆、胆小,教师要结合举手的优点,帮助他们克服心理弱点,并用适合他们的问题来提问,从而让他们通过一次一次顺利精彩的回答来树立自信。对把不举手误以为是成熟的学生,则抓住他们的心理,因势利导。总而言之,要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中乐于发言,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中都成为被关注的“鱼”。
2.精心设计教学细节,为每位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如在教学《刻舟求剑》这篇课文时,学生以六人组为单位,相互讨论,完成课文大意的疏通,然后,探究中完成人物形象的分析,接着要根据组内每个学生的特长,分配角色,有课文旁白,有剧情表演,有画外音,有表演反馈……从而在合作中完成整个课本剧的表演和对课文重点的把握。组内的每个学生都有角色和任务的分配,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课堂的机会。如在教学诗歌节奏时,爱唱歌的学生可以让他以唱的形式来表现出他对诗歌节奏的理解,爱朗读的学生可以让他以朗读的形式来感受他对诗歌节奏的把握,爱表演的学生可以以动作加诗句内容的形式来展示他对诗歌节奏的诠释,喜欢创新的学生可以用方言来传达出他对诗歌节奏的揣摩……每位学生都根据自己的特长,找到能展现自己亮点的表演方式,平等地享受教学的每个细节。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自主学习能力;能力培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要因材施教,懂得因个体差异的不同,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以满足学生学习的不同心理需求,教师应提倡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提升新时期学生的自主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已经成为教学的最终战略目标。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通过转变教学观念、营造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兴趣等手段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能够引导学生成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的求知者,而且能够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自主提高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创新意识,形成具有一定创新思维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通过创新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我国传统教学多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老师是在教学过程中长期处于中心地位,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教师传授什么,学生就接受什么。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创造型的社会,故步自封的教学模式无法培养出现代社会所需求的创新型、实践型人才,这种教师模式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相违背。
例如在《坐井观天》一文教学中,传统课堂中教师往往是反复机械化的告诉学生,坐在井底的青蛙眼界狭窄,看到的天也只有井口那么大,同学们不要将自己关在有限的空间的,要多与外界接触,开阔思维。但这样的灌输式教学忽视了让学生自行体会的过程,学生既无法真切理解小鸟和青蛙由于视野上的差距导致认知上出现偏差,也无法深刻认识这则寓言故事的哲理。因此,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应转变教学观念,明确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明确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后,教师要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以导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但是有部分教师在提出问题导入教学内容时,并未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和讨论时间。在提出问题后就采取“自问自答”的方式将答案给出,或是在学生回答以后轻易否定学生思考的成果。这些做法都是错误的,也是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表现。教师在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时,要认识并充分发挥教师作为引导者的作用。在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可以对其积极思考、主动回答的行为给予语言上的表扬,鼓励其再接再厉。在探究、思考和讨论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通过鼓励教育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学校是一个既令人感到好奇又令人感到畏惧的地方。低年级的小学生结束学前教育,第一次接触到系统的语文学习,第一次走入正式的课堂,如果教师不能对这些好奇且畏惧的情绪进行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的畏惧将有可能转变为恐惧,更甚者会转变的抵触心理和厌学情绪。为此,教师可借助眼神、语言和行为进行鼓励教育,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在小学二年级上册两首古诗(《赠刘景文》和《山行》)的学习中,对于刚进入小学阶段不久的学生来说,想要领会文中的诗意、体会诗中的情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这时候,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直面诗词学习中的困难。同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利用图文、动画等方式展示诗中描绘的画面,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三、通过引导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产生对未知知识的求知欲望,在主动探究中进一步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掌握自主学习技能和方法。
在学习《浅水洼里的小鱼》一课时,教师首先出示“大海里鱼儿的美景”这一课题,在多媒体上展示大海中鱼儿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理解课程,以此导入新课《浅水洼的小鱼》。然后根据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进一步挖掘学生对鱼儿的认知和感情,“同学们,我们刚才看到了很多大海里的小鱼,你们喜欢吗?如果现在有一条鱼不小心掉进浅水洼里你怎么办呢?如果浅水洼中的小鱼有一百条、一千条甚至更多,你喜欢吗?”学生通过自我思考、自我探究来学习这篇课文,将最真挚的感情自然引入到课文内容中,与文中小男孩的感情产生共鸣。学生通过一步步思考与探究,结合自己情感上的共鸣,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逐渐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并进一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四、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新课程标准指出,要以语文实践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活动机会,激发小学低年级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学习《小柳树和小枣树》一文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请两名同学分别扮演小柳树和小枣树,并从外形和性格方面进行自我描述。学生在描述时,既可以课文内容为基础,也可以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所看到的柳树和枣树为基础。通过生动形象的表演,小柳树骄傲得意和小枣树不懂礼貌的形象活灵活现的展示在大家面前,课堂上的学习氛围轻松有趣,进一步小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结语
教师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不教”,而“不教”的唯一途径是教会学生“怎么学”。所以,这就要求教师要理解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现代化的素质教育,全面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能自主动手解决问题。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在长期学习中潜移默化形成的。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坚持“以生为本”,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课堂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活动,让学生成为课堂实践活动的主体,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参考文献:
【关键词】阅读教学 美读策略 学习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086-01
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理想就是使所有的儿童都成为幸福的人。”什么是“幸福”?《新华词典》中的解释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可见,“幸福”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体验,正像心理学家毕淑敏曾在《提醒幸福》中写道的那样:“幸福是一种心灵的振颤。它像会倾听音乐的耳朵一样,需要不断地训练。”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幸福感,从而建立起学生语文学习自信心,使他们感受到语文学习的成功感、满足感、愉悦感呢?实践证明,阅读教学中的美读策略能有效提升小学生语文学习幸福感。
叶圣陶先生提出:“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读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可见“美读”不同于一般的“读”,它是指阅读者通过口、眼、心、耳等各种感官全身心地进入文本,把作者的情感用声音、表情、肢体语言表达出来,从而产生审美愉悦,激发审美创造,陶冶心志的一种审美阅读活动。它是一种由“悦耳悦目”到“悦志悦神”的愉悦的审美心理过程,不但给人以认知,更给人以精神享受。
一、创设美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语感主要应具备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而三者又以形象感为基础。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图片、录像等),讲激情故事、设置悬念、安排表演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创设一种具有强烈感染力和鼓动性的“情绪环境”,尽快使学生入文入画,入情入境。学生将获得更为直接、更为丰富的感受,引发他们情感上的共鸣和强烈的求知欲,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学《浅水洼里的小鱼》一课,开课导入时配乐播放五彩小鱼畅游海底的视频,学生一边欣赏一边不住地赞叹:“哇,真美!”当问到学生“看到这情景你想说些什么”时,学生有的说:“大海里可真美,有那么多小鱼!”“ 大自然真神奇,在大海里有这么多小鱼在成群结队地游动。” 还有的说:“小鱼们自由自在的生活可真幸福,我都羡慕了!”学生是又激动又快乐,仿佛真的来到了大海边。这时,教师以ppt出示巨浪滔天的画面,话锋一转:“可是,有时海浪也会发脾气,掀起巨浪,把小鱼无情地卷上岸滩后,又悄悄离去,把这些小鱼留在沙滩上的浅水洼里,再也回不了大海了。”随后,以ppt呈现小鱼被困浅水洼的情景。此时,音乐、画面和语言的情境创设,使学生如临其境,他们脸上写满悲伤,恨不得马上站到沙滩上去挽救小鱼的生命,为理解“珍惜生命”的主题做了很好的情绪铺垫,学习欲望被充分唤起,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
二、多种美读形式,创造和谐氛围
美读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实际,采用多种方式的读,如个读、,赛读、选读、表演读、分角色读、手势引读、配乐读、师生共读等。对于重难点段落,教师精点拨,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来练读,充分调动每个学生读书的热情,使每个学生都想读、爱读、能读,读出情趣、读出感情、读出能力。同时,在各种形式的合作共读中,师与生、生与生平等交流,创造了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在相互合作中体会到新型师生关系的平等与美妙。
教学《去年的树》一课,品读鸟和树、树根、大门、小女孩的四次对话时,第一次对话进行分角色朗读,由男、女生分别读大树和鸟,教师做旁白,合作共读中体会鸟与树的深情,和鸟一定要飞回森林为树唱歌的决心。而其后的三次对话则以读代讲,由学生在组内自由选择角色,合作练读,再以小组赛读的方式汇报,评读中体会鸟找树时的艰辛。分角色读、小组赛读及评读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不知不觉中学生已把自己当成了文中的主人公去体验感情,感悟文字,与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当呆板的讲台成为充满生命活力、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时,教师不仅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更是他们的合作者、促进者、引导者。课堂自然而然地形成充满关爱的民主、和谐与平等的教学氛围,学生身心愉悦地参与其中,激情洋溢地主动学习,尽情享受着学习的无穷乐趣。
三、积极美读评价,增强学习信心
比尔・盖茨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励进一步追求成功的努力。”美读教学中,评价的目的在于反馈情况,肯定优点,提出希望,给予指导,激励学生自主提高美读水平。评价中正视学生差异,变批评为鼓励,变评判为指导。在欣赏、指导、鼓励中,引导学生学会悦纳他人,鼓励他人,学习他人,超越他人。以积极的心态看待自己和同伴,以饱满的信心迎接学习和挑战。
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评读课文中海底鱼多一段时,学生有的评价说:“我特别喜欢你读的刺鱼那一部分,读的很有趣。” “你的朗读使我看到了海底那成群结队的小鱼,真美。几个‘有的’读的再有趣些,就更好了。”“你夸张句读的很好,使我感受到了西沙群岛的富饶。”一个欣赏的眼神,一个满意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课堂上每次积极的学习体验,都使学生如沐春风,享受着美读策略带来的成功感、快乐感,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渴望在这方舞台上,再次展示自己,超越自己。所以,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往往充满自信,常常大胆表现,“这部分我还想读!”学习信心、学习热情都空前高涨。
美读教学中,睿智、激情的情境创设,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样、灵活的美读形式,能创造民主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享受和谐师生关系的美妙;热情、积极的教学评价,能满足学生的学习成功感,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让美读如一脉灵性涌动的春水,使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幸福感。
这个班践行着魏书生老师的班级管理理念:当我不在教室里,四大班长齐出动――纪律班长按班主任老师自编的纪律歌的标准管纪律;学习班长检查、督促同学们写作业;卫生班长负责班级、卫生区的卫生;常务班长则面面俱到,好像我这个班主任老师是多余的。
在这个班里不但散发着魏书生老师管理班级的味道,还充满着“积累与应用”的味道。
我用“积累与应用”的社团活动为孩子们搭建了仿说、写话的平台。首先借助课文中的好词、佳句、优美段落,让学生积累语言,仿说练习,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比如学了课文《浅水洼里的小鱼》后,学生们都画出并摘抄了文中的好词,我又专门让孩子们画出了好句:“他走得很慢,不停地在每个水洼前弯下腰去,捡起里面的小鱼,用力地把它们扔回大海。”圈出了里面表示动作的词,还让学生边读边表演,边体会动词的妙用。紧接着让学生仿说。于是从班中一男孩口中蹦出这样的句子:“下课铃声响了,我和樊文杰把书装进书包,冲出教室,跑进厕所,出来后就尽情地玩玩具汽车。”在学了课文《找春天》后,张舒涵说出了这样的句子:“我走进家门,悄悄地溜进卧室,打开电脑,尽情地玩游戏。”
我除了利用课本资源外,还借助一本本绘本培养班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譬如借助绘本《爷爷一定有办法》教给学生看图的方法。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设计出了这样的特色作业。
人物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第六次
爷爷 毯子
老鼠
把这本绘本浓缩成了这样一段话:
一块奇妙的蓝布料
被爷爷剪成
一条奇妙的毯子
一件奇妙的外套
一件奇妙的背心
一条奇妙的领带
一块奇妙的手帕
一颗奇妙的纽扣
爷爷真的有办法
引导学生编出了“老鼠一家真有办法”:
一些零零碎碎的蓝料子
被鼠爸鼠妈做成
厚厚的毯子
美丽的头巾
神奇的背带裤
漂亮的窗帘
柔软的小坐垫
装扮自己的家
鼠爸鼠妈真的有办法
不但课文、绘本是我引导学生写话的工具,《许昌晨报》小记者专版更是我引导学生说话、写话的得力助手。
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已经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语文教学要力求真实,还语文本来的面目,要真正地反映教学的原生态,如实的反映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可是,在众多的语文教学活动中,特别是在观摩课和比武课上,教师为了追求所谓的视听效应,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教学的误区――作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一些看似热闹无比的“新招”“创新”层出不穷:走马观花式的检查一下字词,丝毫没有落到实处;“课件满堂飞”,有用没用地让学生沉浸在色彩绚丽的画面中,但却忽略了对语言文字本身的理解和感悟;“眉毛胡子一把抓”,面面俱到,加上补充大量资料,把好端端的语文课上得像思想品德课;“盲人摸象,只盯一处”,容量太小,一节课只抓一两段,密度小,效率低……“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抓训练”似乎成了一件十分遥远的事,“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成为我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
近一年来,我校每一位教师都积极地参与“课内比教学”这项活动之中,教师针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认真总结,深入探究,不少教师的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我校有位教师执教的《浅水洼里的小鱼》,令我受益匪浅,这堂课不仅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扎实、朴实,更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真实性。
教师用朴实的语言精心预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地参与体验。让学生融入故事情境中去感悟,正如常言所说的入情入境,这样才能称之为学习情境。这位教师打破了常规,把文章的第一自然段作为教学重点极度渲染,也正是因为文中成百上千条小鱼困在水洼里,生命危在旦夕,就是在这危急的情况下,小男孩挺身而出,援救那些小鱼,正是有了这种特定的情境,小男孩的行为才更让我们震惊,令我们感动。所以这位教师对教材的大胆处理非常高明,令人耳目一新。
课堂上,教师不必进行过多的讲解,而是通过教师引领学生自读课文,在难点处教师范读引领,让学生读课文,品语句,悟情感,放手让学生真正去领悟、理解课文内涵。在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省略号所表达的意思这一内容时,教师通过学生试读,教师范读,再让学生反复自读等方式,让学生理解了省略号这一难点内容。
众所周知,要体现语文课堂的有效性,达到理想的效果,上到最佳状态,必须体现一个“实”字。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读”占鳌头。通过这些,我总结出了一点:一切从真实中来。因为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虽然他们的个性不同,但是只要教师的引导得法,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将眼光放长远一点,让“本色语文”回归课堂。要想让课堂优质高效,真实就是最好的方法。
(作者单位 湖北省利川市汪营镇民族希望小学)
关键词:语文课堂;氛围;激趣
活跃的课堂气氛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新课标强调教师由传授者转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教师要摒弃“师道尊严”的旧观念,设身处地为学生创造轻松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一个接纳性、宽容性的课堂气氛,形成一个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如何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呢?从课堂教学过程来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课堂之初,轻松入境
上课开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唱唱歌,背背诗,讲讲故事,也可播放视频。这样,学生从课间的活动中进入学习状态,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巧设民主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想要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教学情境,首先就要教师以微笑的面容、亲切的话语、饱满的激情去感化学生、亲近学生。并且教师还要善待学生,当学生出错时,教师不训斥,不惩罚,要耐心指导,当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时,应给予及时地肯定,并鼓励他们。如在教学时,还可换位教学。将自己也列为学习的一员,与学生们一起操作、一起讨论。对表现出色的学生以“你真行!”“你真棒!”“你很好!”等来表扬他们。除了言语上的奖励,还可以用亲切的动作来表达――拍拍肩膀,点点头,微微一笑。每节课笔者尽量多赞赏学生,不光赞赏一个两个,而是赞赏一群一批,甚至全班;不是虚伪的、应付的,而是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有了赞赏这一“添加剂”,学生在学习中就能常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习的乐趣,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果好。对学困生不厌恶、不指责,而是耐心地指导他们、鼓励他们。常鼓励他们说“你能行!好好想一想,慢慢来”等,使他们感到老师和他们一起动脑,一起学习。我班曾有这样一个学生,成绩很差,性格又内向,只要一开口,同学们就会笑他,所以他特别自卑。我很想帮他。终于在一次课堂上,我找到一个机会,半鼓励半引导,打消了他对老师和同学的惧怕及隔阂心理,终于在轻松愉快的合作学习中完成了学习任务。这样不仅帮他树立了信心,而且改变了同学对他的看法。
三、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动力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学生只要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就会促使各种感官,共同引起对学习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活动提供了最佳的心理准备。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教材入手,努力寻找能够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切入点。例如在教学《浅水洼里的小鱼》时,我问学生鱼离开水会怎样?学生回答说鱼走不了,会死亡。我先让学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中讲许多小鱼被困在海边浅水洼里,太阳一晒,浅水洼被晒干,鱼就会。接着我让每个学生边读边用动作表演,使其独立理解课文内容。再接着分小组,一人读书,其余根据课文内容表演动作,根据课文语句意思,互相纠正动作。最后,推出代表上台表演,全班评价是否正确表演出了课文内容。至此,学生的激情被彻底点燃。小男孩弯腰,捡鱼,扔回大海的行动表现了他什么?表现了他珍惜生命,爱护动物。这样教学,教师讲得少,学生实践多,兴趣高,人人参与都有所得,不仅培养了阅读能力,而且培养了语文实践能力。
四、提供参与机会,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能表现自我。对于那些文质兼美的课文,无论是布局谋篇还是作品的形象、意蕴等,都值得学生去咀嚼欣赏。这些都是学生语言积累的好素材。作为语文教师,真想让学生把每篇文章都熟读成诵,积累语言。可是,这太费时,可操作性不强。所以我尝试让学生复述并表演课文。例如《草船借箭》一课人物形象生动,故事情节生动,很适合表演性复述。学完课文后,我让学生组合成小组,每组三个主要角色:诸葛亮、周瑜、鲁肃。我让学生把握住人物特点,然后根据人物特点在表演中恰当演绎出动作、语言、神态。还可以适当地想象,进行艺术加工,表演课本内没有提到的人物表现。可以想到,这种形式的表演学生是很乐意参与的,劲头很高。这样学生既掌握了课文内容,又调动了积极性。他们在复述中寻找创新,最终实现了语言文字的有效积累。
五、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创设情境,披文入境
朗读是小学语文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极具意境的美文,在教学这样的文章时,如果能引领学生进入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意境中,让学生在意境中徜徉,在意境中流连,则能使学生得到由内而外的美的享受。在这样的情境中让学生来朗读,学生就会情由心生、情不自禁,在情与境的交融中读得声情并茂。
比如我在教学二年级下册《雷雨》一课。在教学“雷雨前”时,我通过录音让学生听雷声,看闪电,感受“雷雨前”的紧张气氛。教学“雷雨中”时,我让学生看课件,听大雨哗哗的声音,并不时穿插轰隆隆的雷声,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教学“雷雨后”时,我请学生欣赏课件,听蛙鸣、蝉叫、鸟啼等各种自然界的声音,并配以优美动听的音乐,看精美的图片、彩虹、太阳……感受“雷雨后”的美丽。就这样,我把学生带进文本,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引领他们感受大自然的变化,激起他们探究自然奥秘的欲望。
二、想象补白,融情入境
美文佳作都具有极佳的意境美,而这美常常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正所谓“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朗读可将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美展示出来,而这意境美是需要借助想象实现的。众所周知,想象是树立形象感的核心,是激感的关键。学生朗读时,不仅要以语感出发,而且还要始终伴随对具体形象的感知、联想、想象。由想象开启的生活图景,比语言文字打开的天地更广阔,更具有形象感,因此也就能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德国戏剧家席勒指出:“想象越生动活泼,就越能引起心灵的活动,激起的情感也就更强烈。”想象直接指向学生的内心世界,并推动着情感。
如教学二年级上册第7单元的课文《浅水洼里的小鱼》时,我引导学生想象现在大家就是被困在浅水洼里的小鱼,你们的心情怎样?(担心、着急、伤心等)接着请用不同的心情读出不同的感受。下面的沙子要吸,上面的太阳要蒸,本来就只有一点点的水,很快就要干了!小鱼就要了。时间紧迫,情况危急,这危难时刻,小鱼们,你们在想些什么呢?现在你就是那条被男孩救起,送回大海的幸运的小鱼,你想对他说些什么?通过几次想象补白,学生与小鱼的情感已融为一体,体验角色的心理活动,强化感受,从而产生共鸣,在共鸣中入情,在共鸣中动情,在共鸣中生情。
三、感悟体验,表演入境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与作品的表现对象同喜怒,共哀乐,借助角色效应,缩短与对象的距离,增强了情感体验和领悟。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
小学语文新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课文,如《称赞》《画家和牧童》《三个儿子》《丑小鸭》等这样的文章适合于学生的表演。对于这类文章,可以让学生担当课本剧中的角色,进行绘声绘色的表演。学生通过对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和表情进行模仿,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了理解,那么再回过头去朗读课文的时候,他们就能很好的把文中的感情表达出来。教师应让学生自由地练习,充分地交流讨论,反复地比较和揣摩,不断地提高认识,加深理解。而学生确信自己有能力熟练自如地朗读时,自然会跃跃欲试。此时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朗读,如表演读、诵读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学生通过想象再现了语言文字可描绘的情景,产生了真情实感,大大提高了朗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四、激情示范,赏读入境
赏读,便是“赏语言,赏人情,学表达,明事理”,这种朗读方式对于语言和意境较优美的诗歌和散文较适合。文质兼美的课文往往音韵和谐,琅琅上口。小学语文新教材所选篇目,文质兼美,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人文精神,非常适合朗读。但小学生的生活阅历浅,知识面窄,对某些课文的理解,还简单地停留在故事的情节和词语的表面意思上,也就无法准确地有感情地读出文章的意、情、境。此时,教师若能绘声绘色地范读,便能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心领神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