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现代散文诗歌

现代散文诗歌

时间:2023-05-29 18:24: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现代散文诗歌,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现代散文诗歌

第1篇

一、平凡的题材

刘毅生活的地方,是贵州高原的一个县城。这样的地域环境和人文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的创作涉及领域,决定了他不得不把关注的重点锁定在我们“乡土”的那些平凡而又可亲可敬的乡间物事。纵观刘毅的散文诗作品,不难看出他写作的题材主要分为几类:一是农村物什,如《裸根》《藤蔓》《树桩》《行吟青龙河》等;二是乡间人事,如《书记》《扫雪的老人》《村路》等。这样的物事一旦进入诗歌,毫无疑问会给我们一种不可抵挡的亲近感,基本上不存在阅读之初“心理上的隔阂”,很容易让读者非常自然地就进入诗人营造的艺术空间,开始审美的浪漫之旅。

二、朴实的语言

法国十九世纪著名现代派诗人、象征派诗歌先驱波特莱尔说:诗歌是“灵魂的抒情性动荡、梦幻的波动和意识的惊跳。”在这里,诗人给诗歌下了一个华丽非凡、光彩照人的定义。他的这句话一直被学者、专家们广为引用。的确,这个定义非常精当地概括出了诗歌写作的至高境界。但是,我们也不排除很多诗人因为对这个定义的崇拜而从此给创作戴上了一个难卸下的枷锁。于是创作时,纷纷开始“扭断语言的脖子”,“戴着镣铐跳舞”,于是原本应该写得很好的诗歌写成了很丑的诗歌了。恕我直言,60后、70年后的诗人大多有过相关的经历,刘毅肯定也是如此。但是不难看出,刘毅没有陷入那个泥潭,而是潇洒地走了出来,以一颗坦诚的心,怀着一份真诚的爱,走进了“平民”的内心。翻开刘毅的诗歌,这个观点就可以得到证实。在刘毅的诗歌中,很难发现一个生辟的词语或者句子。而且,每一首诗,从头到尾,都没有那种居高临下的架势。读完刘毅的诗,我们总是感觉有一个朋友面带微笑地出现在我们面前,满脸慈祥,让人倍感温暖。

三、平民的情感

情感的平民化自古以来就是文艺作品引起情感共鸣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历代名家大多深谙此道。从《诗经》《楚辞》、唐诗、宋词以及现当代经典诗词就可见一斑。那么平民化的情感有何特征呢?著名诗人、批评家王志清先生在其文章《为真情招魂:散文诗最好方式的自救》里有一段论述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即“平民化情感所以为真情的最基本元素之一,是因为这种情感超越了个人美感体验范围而获得了最为普遍的美学意义,是在情感上表达了平民意愿而又最能为平民所接受的一种深刻同情和人性关怀。”在此,志清先生给“平民化情感”提出了三个要素:一是超越了个人美感体验范围而获得了最为普遍的美学意义;二是表达了平民意愿而又最能为平民所接受;三是深刻同情和人性关怀。如果拿着这个标准去检验刘毅的散文诗,我们会发现刘毅的散文诗大都符合这个标准,比如《灯光》:

“大雪封山,全镇停电。

一粒如豆的灯光从镇政府透射出来,尽管很微弱,但使人不再感到寒夜的沉寂。

书记、镇长们围炉开会,商讨如何使这个冬季暖和起来。

哪缺衣,哪户断粮,低保户、五保户如何过冬……成了党委会的核心内容。

心动不如行动。

于是,在通往山乡的那逶迤蜿蜒的山乡小路上,闪烁着一粒粒灿如星星的手电光亮……”

第2篇

关键词 多媒体 优化 幼儿园 诗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A

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用多媒体具有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等特点以及灵活多变的方法,来实施幼儿诗歌教学,使幼儿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感到诗歌易学且爱学、乐学。如何有效利用多媒体优化诗歌教育,这是值得我们学习探究的问题。

1利用多媒体激发幼儿对诗歌学习的兴趣。

(1)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诗歌情景导入课题,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幼儿刚进入课堂,注意力还没集中起来,一般的教师语言刺激,不能够很好地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利用课件进行情景创设,在课件优美的音乐,不断更换的动画形象,视觉刺激的明亮色彩,很快就能吸引住孩子,自然地进入了上课的状态,同时,也渲染了课堂气氛,为幼儿理解诗歌提供了特定的情境。例如:散文诗欣赏《落叶》中,我们利用的PPT落叶图片是动态的,而且在视频呈现以后,通过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秋天到了,树上的树叶发生了什么变化?”直接呈现散文诗第一段内容,使幼儿进入散文诗的优美意境,激发起幼儿学习诗歌的兴趣。动态落叶图片的选用,使秋天的景象更为生动、真实,相比较静态的图片而言,起到的效果一定会更好一些,更能吸引幼儿,也更能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2)在学习诗歌过程中,教师各根据诗歌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以鲜艳的色彩、动听的音乐、优美的图案,即图、文、声、像为一体的特点,能直观形象地再现客观事物,营造如临其境的氛围,多方位刺激幼儿的感官,活跃幼儿的思维,激发幼儿的好奇心,长期吸引幼儿学习诗歌的注意力。

2利用多媒体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

(1)根据诗歌内容利用课件动画或PPT效果创设,帮助幼儿学习理解诗歌的内容。由于幼儿身心发展的限制,他们对诗歌和儿歌内在意义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有具体形象的动画或PPT图片帮助幼儿学习理解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这些具体形象的感知,让幼儿通过直观视频去理解、欣赏、朗诵,能培养幼儿对语言美的感悟以及语言表达的语感能力。而运用多媒体课件,则能以文字、声音、动画三结合的方式,有效地烘托、渲染语言欣赏的氛围,促使幼儿入情、入境。例如:散文诗欣赏《云彩和风儿》,我们利用含有诗歌内容的多媒体课件向幼儿展示,通过各种各样的云彩,引导幼儿想象:有的孩子说云朵像一匹马,有的孩子说云朵像一只兔子,有的孩子说云朵像一个仙女,真有趣呀!有的孩子说天上的云朵真神奇!有的孩子说我第一次看到这么漂亮的云接着,画面上出现了蓝天草地的背景图,蓝蓝的天空中徐徐飘着几朵白云,人物化的风儿和白云,在追来追去嬉戏玩耍,风儿一吹,云朵变成小白船,竖起桅杆,扬起风帆,飘呀飘呀,渐渐消失在远处的天空中,风儿一吹,云朵变成大狮子,张开大口,狮子吼呀,吓得羊群都逃散……在这种诗情画意的教学情境中,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那有趣的云彩,能干的风儿,伴随着教师那带有情感的讲解,合着音乐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声,幼儿充分感受到了文学作品中的文字美,感受到了散文诗中所表现的意境,陶醉在这首优美的散文诗中。

(2)利用多媒体课件声像效果欣赏学习诗歌教学,调动幼儿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有些诗歌内容比较抽象和枯燥,幼儿学习没有兴趣,最终挫伤了幼儿积极探索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而利用多媒体教学,可增强教学的直观形象性与趣味性,提高幼儿的学习效果。 如在幼儿学习反复学习诗歌中会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我便利用多媒体来吸引幼儿。可制作了一套小快板的课件,把整个教学活动设计为小快板的形式,使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幼儿听着音乐一边做动作,一边来到“剧院”看表演。表演开始了,伴随着快板节奏,电脑上依次出现小朋友拿着快板说《花灯谣》,“好姥姥,手儿巧,做花灯,闹元宵……”相应的图画也依次跳出一闪一闪的,幼儿看的高兴拍起手来,主动跟着视频学习。幼儿兴奋至极,不厌其烦地点击电脑,跟随电脑的声音学习,体验到了学习诗歌的快乐。由于我们为幼儿创设了最佳的学习情景,能使幼儿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而自觉主动的学习,从而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看来多媒体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利用多媒体形象破解教学中的重难点

第3篇

在这次的综合性学习中,我们小组的要做一个幻灯片,她们统一指定去我家做,可惜我家根本没有演示文稿的这个文件,只好去钟慧琳家做了。

说真的,开始我们有很大的兴致来做,之后,因为太多困难了吧!我们都没什么耐心,因为不仅仅是图片难找,而且内容不合适和字体的效果不好。这使我们的自信心大大减弱,做得也不大好。,因为我们一边做一边吵,根本没心思。唉~~!终于做好了!我们急切地发给老师,焦躁不安地等老师回复。老师发来一些醒目大的字:效果还不错,只是背景不大合适。

在展示的那一天我们上去讲台介绍,发现我们少了一样东西,那就是背景音乐!我们又去到钟慧琳家,马上七手八脚地弄起来,不过我们没有发给老师罢了,因为我们要修改一下。

在这次的活动中,我的收获很大,我不仅知道了诗歌中蕴含的知识,而且,我们五个人的友谊也越来越浓,变得有了自信心和耐心去做好身边的每一件事,

我好期盼有下一次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在活动的学习中我知道诗经有六义分别是: “风、雅、颂、赋、比、兴。”而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中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还学习了中国的著名诗人,李白、范大成、谢灵运......外国也有很多著名诗人。普希金、拜伦、海涅……他们的优秀诗歌。了解到了古代诗歌的分类方法如,按形式分,分为自由诗、散文诗……还有现代诗歌的分类如,叙事诗、抒情诗、格律诗、散文诗……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如何写诗。我们也还学会了如何理解诗歌,读诗歌的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象出诗人所处的画面, 用各种诗歌来做对比。

此外我们班级也开展了“诗歌朗诵会”的活动让我们更了解诗歌,从学习资料中也增长了诗歌的许多小知识。

“与诗同行”的活动虽然暂告一个段落,但我觉得这是一个让我们难忘的综合性学习,因为它可以影响我们一生。

第4篇

    开的。本文拟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分析郑振铎的译本《飞鸟集》,从读者的期待视野出发,看译者如何拉近读者与原文的审美距离从而达到视野融合。

    2.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理论中有两个重要的概念,即“期待视野”和“视野融合”。“期待视野”是解读者面对文本时,调动自己的经验并产生的思维定向及其他所希望的文本对他的满足。读者的接受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历时层面和共时层面。(马萧,2000)“视野融合”则是指接受者的期待视野与文本或生活实践视野的交融和相互影响。

    重视期待视野与审美距离是接受美学的一大特征,尧斯指出审美经验具有一种使人产生潜在反射审美态度的机制,也就是说作为审美对象的文学作品有许多“不确定性”与“空白”而留待读者在阅读活动中依靠想象去填充空白,确定意义,去进行作品的再创作。(孙 军,朱煜媚,2000)

    3.从接受美学角度看郑振铎译《飞鸟集》

    3.1期待视野

    读者原有的期待视野分为共时层面和历时层面。从共时层面看,泰戈尔散文诗进入中国的时候,正是中国诗歌从初期散漫的、缺少诗意的白话诗开始向含蓄的、形象化的转向时期,成为散文诗发展的一个特定阶段。(张羽,2004:151-152)从历时层面看,小诗在中国是古已有之的,它的出现正是在文学传统的枝桠上开出的一个现代的新萌芽。(张羽,2004:168)

    3.2视野融合——译文

    《飞鸟集》是本小诗集。小诗形式短小,多为散文体,三五行就可成诗,且不必加特别的题目。很多小诗都是无题诗。这样的时候很适合用来表达瞬间的感想,捕捉转瞬即逝的思维片段。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小诗的出现,正是过度时期最好的诗歌形式。译者郑振铎在《飞鸟集》的例言里,提到了泰戈尔诗歌在形式和内容上的特点:泰戈尔的诗歌多用美丽的文句,这种字眼是“诗的”“美的”以及“有生气的”——就是那些不仅仅为报告用而能融化于我们心中,不因市井常用而损坏它的形式的字眼;诗歌的文句总是含蓄的,暗示的。(郑振铎,1982:157-158)因此,如果译文达到了这样的效果,也就能够让译文读者更好的接受和理解《飞鸟集》。

    3.2.1 诗的、美的

    诗歌注重炼字,字词的选择决定了诗歌的生命。不论中外诗歌,首要选择那些“诗的”“美的”的,读来让人唇齿生香的字眼。例如:

    82

    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Let life be beautiful like summer flowers and death like autumn leaves.

    以“绚烂”“静美”两个词译“beautiful”,是在同为美丽的外表下感受到不同的心境。生就该充满活力,让这瞬间无比耀眼,因而是“绚烂”。而“死”已近人生之秋,在经历过那么美丽绚烂的夏天后,是收获的满足,是风雨过后的沉静,是对死亡的坦然和淡然。

    191

    弓在箭要射出之前,低声对箭说道:“你的自由就是我的自由。”

    The bow whispers to the arrow before it speeds forth--Your freedom is mine.

    对“自由”的重复既表达了对自由无限的热爱和向往,更表达了“弓”的无私和奉献。如果只是翻译成“你的自由是我的”(虽然是更贴近原文的直译),就显得“箭”不过是个工具,而“弓”也贪婪得要把别人的自由据为己有。

    3.2.2 有生气的

    泰戈尔诗歌中除了“诗的”“美的”字眼,更多的是那些常用的字词,但这些字词并没有因为市井常用而损坏了它们的美丽,读来依然可以融于心灵,净化灵魂。这就是他所谓的“有生气的”词汇。

    301

    您的阳光对着我的心头的冬天微笑,从来不怀疑它的春天的花朵。

    Thy sunshine smiles upon the winter days of my heart, never doubting of its spring flowers.

    “阳光”“微笑”“春天”“花朵”是最常见的,但每次读到,都会有温暖美好的感觉。这就是“有生气”的词汇的魅力所在。它们是美的内核,从来不因为用得太多而损坏其形式的美丽,反而在使用中融入心灵。这四个词共同烘托出了“您”  ——上帝的宽容和仁慈以及对人类美丽心灵拥有的信心。 3.2.3 含蓄的、暗示的 诗歌不论中外,总是以含蓄为美,以暗示的方式迂回曲折地表达诗人所感所想。很多诗歌,在读者看来,似乎才开始,就结束了,而其中的意义却值得人深思。有时候,这种含蓄甚至到了晦涩不可解的程度。 71 &

    nbsp;  樵夫的斧头,问树要斧柄。

    树便给了他。

    The woodcutters axe begged for its handle from the tree.

    The tree gave it

    佛经里有尸毗王“割肉贸鸽”,摩诃王子“舍身饲虎”,被迫害者向迫害者提供方便,表面看是让人无法理解的对迫害者的纵容,但它却显示了无限包容的大慈悲情怀。这样的情怀只有用最简洁的语言译出才能不显得矫情,读者只有用心才能体会到。

    4. 结论

    郑振铎翻译的《飞鸟集》不仅完美地保留了散文体的形式,同时也满足了中国读者对诗歌选词造句的要求,即诗歌词汇须是“诗的”、“美的”、“有生气的”、“含蓄的”、“暗示的”。译文在对读者期待视野满足的同时,也以其清新活泼的形式,简洁质朴却富含深意的选词,给白话文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让当时的中国读者意识了白话诗歌广阔的发展空间,为小诗运动的兴起起到了重要的铺垫作用。

    参考文献:

    [1] 马萧. 文学翻译的接受美学观[J]. 中国翻译,2000,(2),47-51

    [2] 孙 军,朱煜媚. 简论接受美学[J]. 雁北师范学院学报. 2000,16卷4期,36-38

第5篇

今年上半年,我写了二百多首杂文诗,用“杂文诗”这个名称,有些近于开玩笑,没有认真想一想什么是杂文诗。想不到有些青年爱诗兼好奇者,一本正经地搞起来了。福建福鼎县南镇海音书屋的一些青年办了个油印诗报《海音》,第一期就搞杂文诗。现寄上一份。

您是搞讨论的专家,研究这个问题也许有一点兴趣。匆此。

祝新年快乐,诗笔生花。

刘征

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廿五日

刘征同志:

您好!

大函及油印小报《海音》收到,谢谢!

您的“杂文诗”,我还是在1985年的《新观察》上拜读的。“杂文诗”这个体裁和名目,是您的独创。我第一次见到,甚感新鲜,继而一想,又不免产生疑惑:让杂文和诗联姻,会不会出现非驴非马的怪胎?以好奇的心情,用挑别的眼光,我陆陆续续地审视和品味了我所能够见到的您的“杂文诗”。

应当老实招供:我开始时的疑窦豁然冰释。我被这些短小精悍的“杂文诗”所征服。它深刻精警,如同格言箴铭;它凝练清新,类似锦言佳句;它蕴藉丰厚,仿佛老窖佳酿,既使人发迷彻悟,又让人怦然心动。一洗老套,不同凡俗。这的确是您的一大创造,值得祝贺!

文学作品的不同体裁,虽然各有特定的质的规定性,但是它们并没有不可逾越的界线。正如美国的乌尔利希・威斯坦因所说:“历史上的一切事物均有其相对性,实际上,在各种体裁之间要划一道截然的界线是做不到的,真正纯粹的原型永远不会出现。”(《文学体裁研究》,盛宁译,见《比较文学译文集》)模糊了不同体裁的独特性,也就取消了文学作品的体裁划分,当然不对;反过来,不承认体裁区别的相对性,也就否定了文学作品的共同规律,同样不妥。对于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我们既要看到它们的区别,又要看到它们的联系,还要看到它们的相互影响、渗透乃至融合,从而产生出新妁文学样式。文学创作的实践证明,由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联姻而诞生的“混血儿”,不仅扩大了文学家族,而且丰富了表现手段,拓宽了文学领域。散文诗兼有散文和诗歌的某些特征;寓言诗具备寓言和诗歌的一定长处;童话诗吸收了童话和诗歌的突出优点;诗报告将诗歌和报告文学熔于一炉;诗体小说是诗歌与小说的完美结合;剧诗和诗剧则是戏剧文学与诗歌的不同嫁接……不仅如此,文学还可以与艺术联姻,因而有歌剧、歌舞剧等的出现;文学也能同科学鲒亲,于是便有科学诗、科幻小说等的面世……假如失去这些“混血儿”。文学的庭院必然变得冷落、凄清,缺乏朝气。人民群众也套感到寂寞,乏味。因此,需要满腔热情地爱护新品种,实事求是地扶植新品种,使之茁壮生长。

您的“杂文诗”,还在试验阶段。为它做出科学的理论阐述,似乎为时尚早,而且远非我辈能力所及。不过,我仍想谈点浅见,以便就教于您。

从已经发表的部分作品看,“杂文诗”的某些特点,也初见端倪。是否可以这样说:熔铸杂文和诗歌的长处于一体,便成“杂文诗”。它首先必须具备诗的交出素质。即抒情性、凝炼性,富有诗意,其次必须兼有杂文的主要特征,即政论性、讽刺性,针砭时弊;而形象性则是两者作为文学的共同特点,自然不可或缺。

“杂文诗”类似散文诗,但又有所不同――散文诗更多地吸收了散文形式的某些优长;而杂文诗则兼具杂文内容的鲜明特色。“杂文诗”还类似哲理诗,可是两者迥然而别――哲理诗重在自然人生的理性思考;而“杂文诗”却偏于嫉恶如仇的感性抒发。“杂文诗”更接近于讽刺诗和寓言诗,却不能完全混淆――在表现形式和语言运用上,它比讽刺诗更自由、更灵活;在思想内容和题材结构上,它比寓言诗更空灵、更随便。刺世嫉邪,犀利泼辣,议论风生;抒发激情,鲜明强烈,爱憎分明。从您的“杂文诗”中,见出您的“嫉恶怀刚肠”的独特个性。

“自古成功在尝试。”一生说了许多错话,发了不少谬论,而他翻改陆游诗“尝试成功自古无”的这句名言,却是对的。“尝试”可能有失败,但是,没有尝试,不去探索,成功从何而来?您的尝试和探索已初见成效。如今,对于“杂文诗”,社会上既然有了一些作者起而响应,且办起了“杂文诗分报”――《海音》,又有一些读者――恿钝如我辈,表示赞赏,那就至少说明,“杂文诗”还可以继续‘尝试下去,直到取得最后成功。

我认为,“杂文诗”的写作,如同寓言诗的写作一样,是您对于新诗的又一贡献,也是您对于新诗传统形式和写法的又一突破。这种大胆创新,理应受到社会重视,得到舆论支持。我们不能把创新理解得过于狭窄,认为只有写些古怪诗、晦涩诗或现代流作品,才是“创新”,甚而至于认为只有青年作者才能创新――创新成了他们的专利品,中年、老年诗人一概守旧,不能创新。这显然是一种幼稚的误解和蒙昧的偏颇!《新观察》、《诗歌报》等报刊敢于公开地率先发表您的“杂文诗”,并且赫然标出这个新名目,足以反映出编者的可贵胆识和对于诗人创新的热情扶植,也应予以赞扬。

当然,任何一个文学新品种的产生,都不是心血来潮的生拼硬凑,更不是随心所欲地胡乱嫁接,而是从反映生活和表情达意的需要出发,经过诗人、作家的审慎考虑而精心创造出来的。“杂文诗”是否这样产生的呢?您说,用这个名称。“有些近于开玩笑,没有认真想一想什么是杂文诗”,显系谦辞,不足为信;或者竟是您的狡黠,故意迷惑读者。“杂文诗”出于您的笔下,看似偶然,实则有其一定的必然之理。您是讽刺诗、寓言诗的创作巨匠,又是杂文的写作圣手,熟谙诗歌艺术和讽刺文学的创作规律,加以生活积累丰富,艺术功底深厚。所谓熟能生巧,巧能生变,您能创造出“杂文诗”新品种,正在情理之中,仔细一想,也在意料之内。如果不顾客观条件,未经主观努力,随意将两种形式捏在一起,就算联姻,搞拉郎配那一套,那么,很有可能会制造出文学的畸型儿,而绝不会有“杂文诗”这样的宁馨儿。

拉杂谈来,也许都是废话。倘能引出您创作“杂文诗”的经验之谈这块宝玉,我的砖头也算没有白抛。

顺致撰安!

第6篇

电视散文的繁荣是近些年的事情,那唯美的画面、隽永的文字、深邃的思考、动人的细节,以及耐人寻味的意蕴,一经出现,便深深地折服了观众,引起一定反响,许多观众把它作为忙碌生活的小憩、干枯情感的源泉和心灵深处的港湾。

电视散文具有其独特的艺术美

电视诗歌散文从音、诗、画的结合里,蕴含着多元化的艺术美,包括语言美、画面美、音乐美、创作美、交融美、意境美、朦胧美、联想美……

电视诗歌散文表达的是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培养,其美丽的画面,对情感细节的视觉化表述,营造出亦幻亦真的情景,引发观众的想象与思考,这种对视觉化的诠释是真实的,也是美的。

如电视诗歌《菊之物语》对的描述,可以说是老话新说,摆脱单纯咏菊颂菊的常规化创作,利用文人与菊、佳人与菊、豪杰与菊等一系列独特的视角,把千百年来大众对的喜爱与借物言志的抒情有机地结合起来,文笔结构上采用古诗与现代诗相结合的手法,在电视视觉表现上采用实物画面和书法国画的古朴风格布局,以及影视画面的借用,从播音色彩的变化到背景音乐的选择,把《菊之物语》用电视诗歌的表现手法,生动活泼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既保留了名诗凝练简约的文学美,又渲染了无尽遐想的意境美,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效果,给观众营造出一种古朴、淡雅、清新的意境。

电视诗歌散文不是散文诗歌的附属品

电视诗歌散文是电视化的诗歌散文,由于电视特性的加入,使得电视诗歌散文“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具有了自身的审美特性和艺术价值,它不同于其他的电视艺术片,它有自己独特、别具一格的艺术特征。

不能只是翻译式地把文学内容原封不动地搬到电视正面,通过电视语言、电视画面的再创作,使叙述结构发生变化,使文学作品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其应容纳文学作品和电视艺术结构的双重表现特征。

在保持原文固有特色的基础上,应充分调动电视的多种表现元素,根据编辑自身对原作的审美把握和艺术思考,表现出一种声画的相互激发。

电视诗歌散文是各种艺术表现手段的多轨组合

它几乎调动所有艺术手法,有机地完成这种组合:有字幕――作者的文稿,有解说词――诗歌散文的朗诵,有画面――自然景物、演员的行动、生活场景,有同期声――使观众身临其境,有音乐――抒发更深层次的情感。这种表现手法的多轨组合,构成了电视诗歌散文的丰富多彩、意蕴深沉。

电视诗歌散文也讲求“文采”,其体现为画面语言、有声语言、造型语言,甚至光效语言、色彩语言、影调语言,特别是电子特技手段的有机组合上。

唯有真实最动人

真实几乎是所有艺术无可动摇的基石。电视诗歌散文大都用自然景物的意蕴和演员再现的方式,更好地表达散文所想要传达的情感和意向。诗歌散文在视觉艺术的表现上有相当大的难度,把情绪化的东西视觉化,这样的再现和实物意蕴准确和真实对电视编辑是极大的考验。电视散文《指如兰花》讲述了一位女性作家在做人与作文上的统一,在面对琐碎的生活、纷杂的人生和写好文章时的一种和谐心态。在《指如兰花》的拍摄中,我启用了事件的原型来进行表演,目的就是在她熟悉的环境中自己去再现自己的生活,这样对后期的艺术再创作起到了关键作用。尽管在前期的拍摄中有一定难度,但真实成为这部片子最亮的视点,取得了较好的收视效果。

电视诗歌散文是对诗歌散文的再创作,其优美无比的画面和对情感细节视觉化的表述,应引发观众的想象和思考。这种对视觉化的诠释是真实的,也是美的。但如果只有精美的画面堆砌而忘记了表现主题,就会使人感到空洞和无味。艺术的再创作是无法抛弃真实这个根基的。在多次的再创作中,真实应该贯穿整个艺术的创作。当电视观众看到精美的画面和流畅的剪辑之后,也许每个人的反应和感受是不一样的,但真实所带给人们审美的愉悦是相同的。

对电视诗歌散文的思考现状

在电视诗歌散文的摸索与尝试中,几个年头过去了,电视散文已初步定型,但关于电视诗歌散文的批评和忧虑也不绝于耳。“今天的电视诗歌散文总是喜欢表现风花雪月,一味地陶醉在山色风光之间。没有了文化的关怀精神,没有了现实参与意识,没有了一定的思想深度。”模式单一、选题单调、形式死板的缺点以及声画合一的毛病依然存在。同一信息对观众的视觉听觉进行重复的刺激,解说词说到哪儿画面跟到哪儿,这是对观众想象的限制。没有想象的依托,也就产生不了情感,更产生不了意境。成功的电视诗歌散文的语言从不重复画面的内容,而是传达视觉元素里不包括的信息。或声音抒情,画面交代背景;或画面绘形,声音阐释其内涵。从电视诗歌散文自身的艺术特点来说,在题材方面有着广泛的创作空间,关键是我们的电视工作者是不是能够放下自己所谓的艺术的美梦,用心去观察、体会生活,用艺术的手法真实地再现生活。

诗意的世界是人类理想的世界,电视艺术理应进入这个世界。电视诗歌散文通过屏幕传递的不仅仅是一份交流,而是一种过滤、共享和渗透。呈现美本身就意味着对丑的抵制和瓦解,意味着对美的认可和赞扬。自诞生以来,电视诗歌散文就以其清新淡雅的风格满足了较高文化层次的观众对电视文学的需求,让热爱文学的观众,通过这个栏目欣赏、感动、思索,达到心灵的净化、精神的启迪和审美的愉悦。

第7篇

论文关键词:詹姆斯·乔伊斯,《阿拉比》,抒情式短篇小说,瘫痪

20世纪60年代时,关于短篇小说的文类研究还处于起步状态,之前零散的研究大都采用了新批评方式,因为这样有助于教学开展。然而,那种机械式地将短篇小说划分为有情节和无情节的方式掩盖了短篇小说的本质特征。

1964年,约瑟林(M. Joselyn)提出应针对短篇小说进行真正的文类划分,主要分为拟态的(mimetic)和抒情的(lyrical)两种。拟态的短篇小说一般按时间顺序安排情节结构,有完满的结局;而抒情的短篇小说则在拟态的短篇小说基础之上,加入了诗歌的成分特点。(Joselyn) 艾琳·巴德施威乐(Eileen Baldeshweiler)也提出了类似的分类方式,她将短篇小说分为史诗式(epical)和抒情式(lyrical)两种。史诗式的短篇小说相当于约瑟林所说的拟态的短篇小说,由推理演绎的方式,利用人物冲突推动情节发展,最终以明确的结果结束全文。艾琳认为“抒情”二字与史诗式的短篇小说相比,更强调主题和行文语气。(Baldeshweiler)这些短篇小说类型的分类方式大体上都基于重视情节的传统写作手法与重视抒情式风格的现代主义写作手法之间的区别。

抒情式短篇小说产生于19世纪后期,正值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登上舞台之际。抒情式短篇小说在创作风格上与现代主义文艺创作风潮契合,它颠覆了传统的史诗式的风格,注重人物内心的发展,摆脱了依靠情节发展的旧式框架。M. 约瑟林对抒情式短篇小说的诗性元素的分析十分精辟,主要归纳为四个方面:1)摆脱传统的按时间顺序的方式安排故事;2)利用纯粹的言语修辞手法,如语气、意象3)关注意识的增强,而非完整的情节4)仅用最简洁的方式达到高度暗示性,强烈的情感。(Joselyn) 总的来说,抒情式短篇小说轻情节,注重表现人物的内心波动起伏,故事结构以情绪气氛的跌宕起伏为主线;突出抒情的特点,采用象征、隐喻等言语手法,运用简洁而具有高度启发性的语言营造丰富的意象;使用开放式结局,摆脱传统具有决定意义的结尾方式,让读者自己去寻找答案。

本文旨在通过细读詹姆斯·乔伊斯的著名短篇小说《阿拉比》,分析其抒情式短篇小说风格,探究詹姆斯在现代主义思潮下的创新性写作风格以及他精湛的文字技艺。本文将通过对该短篇小说的诗化分析,展现乔伊斯在创作短篇小说时达到了形式上和内容上的协和。他利用诗化短篇小说的手法,塑造了一个天真纯洁,内心充满浪漫艺术气息的男孩形象,反衬出这个瘫痪麻木的都柏林城。

一.淡化情节,关注人物内心发展

现代主义小说对人物精神情感的关注与淡化情节的写作方式源起于人们对复杂的精神世界的探索,因此这些作品通常从内心的角度映射出世间百态,以荒诞的、富于寓意的抽象表现方式,意图展现现代人们的精神创伤和变态心理。乔伊斯这样说道,“都柏林那即乏味又闪光的氛围,它的幻影般的雾气、碎片般的混乱、酒吧里的气氛,停滞的社会——这一切只能通过我使用的词语的肌质(texture)传递出来。思想和情节并不像某些人说的那么重要。”(戴从容 2005:11)乔伊斯的短篇小说体现了这种现代主义小说创作手法,摆脱了传统的关注情节故事发展的短篇小说形式,淡化情节的完整性和逻辑发展顺序,将错综复杂的现代意识展现得淋漓尽致。正如李维屏教授所言,“《都柏林人》的构思与布局超越了传统短篇小说的模式。它是20世纪初现实主义传统与现代主义思潮彼此交融的产物,也是作者告别传统、向现代主义道路迈出的难能可贵的第一步。”(李维屏 2011:117)

乔伊斯的著名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由十五个短篇小说组成,这些故事按照人一生的成长顺序排列。《阿拉比》是《都柏林人》中的第三个故事,也是其中最受评论者关注的一部短篇小说。《阿拉比》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叙述者用诗意的语言断断续续地回忆孩童时的一段具有特殊意义经历,读者成为倾听者,直接参与到主人公的回忆片段里,与男孩一起体验爱情的美好神圣与现实残酷腐化。《阿拉比》看似一个男孩寻找爱情的成长冒险故事,然而,乔伊斯并没有使用传统的强调外部矛盾的历险故事文学艺术论文,而是利用男孩的内心情感波动和思维方式来发展故事。整个故事没有传统意义上的,也没有总结性结尾,体现了乔伊斯开创性的现代主义意识流写作手法,也同时展现了抒情式短篇小说的文学魅力。

《阿拉比》中的男孩生活在瘫痪(paralysis)的都柏林城,年幼的他还未经世事历练,对一切事物都抱有美好幻想,拥有一颗追求美与艺术的心。男孩表面上敷衍的完成每天小孩的任务:念书学习、追逐玩耍,却时常在内心默默观察生活中一切美好浪漫的细节。他的艺术家气质与这座死气沉沉的城市以及城市里麻木不仁的市民形成鲜明对比。男孩对周遭事物十分敏感,在他的眼中一些破败腐烂的场景变得诗意化,“我最喜欢最后一本,因为那些数页是黄的。屋子后面有个荒芜的花园,中间一株苹果树,四周零零落落的几株灌木;在一棵灌木下面,我发现死去的房客留下的一个生锈的自行车打气筒。”(乔伊斯2002:21)叙述者善于描述事物细节,如颜色,状态,声音等,如同在创作一首散文诗。从《阿拉比》抒情的文风上,我们可以看出这位叙述者就像一位心思细腻的青年艺术家,或者更确切地说,一位诗人,用心遣词造句,把埋藏心底的往事用诗化的语言一一诉说。

叙述者记叙男孩去阿拉比市集前焦急等待的过程时,没有情节结构,仅以人物内心波动来展现故事,明显体现了散文化的行文结构。男孩向曼根的姐姐许诺将会在阿拉比市集带些礼物回来后,脑海里面充满了“数不清的愚蠢的怪念头”,“但愿出发前那段乏味的日子一下子过去。”(ibid:23)接着,叙述者加快语速,连用五个“I”:“我要求……我问问题……我看着……我不能……我没有。”(Joyce 1974:540)随着节奏加快,人物内心的百感交集生动地浮现在读者的脑海里。等待的时间长度是相对的,也许平时男孩与伙伴们玩耍一会儿时间就悄然过去了,但是当男孩在相同的时间内等待去阿拉比市集时,“我坐着望了一会钟,滴答滴答的钟声叫我心烦意乱。”(乔伊斯 2002:24)在与时间抗衡时,眼前的一切事物都令人烦躁。这种典型意识流的心理时间与传统的时间比起来,摆脱了直观式抒情,“梦幻、映像、心理错觉交叉出现,给小说披上一层知性和幻化的色彩”,(李丽琴 2007:101)更增添了故事的节奏感,如同诗人直面听众表述内心。

在表现爱情这一复杂的内心活动时,《阿拉比》采用散文诗的语言表达方式,从男孩的角度将爱情歌颂,用写意的手法描绘梦中情人——曼根的姐姐。“灯光从半掩的门里射出来,映现出她的身影。[……]她一移动身子,衣服便摇摆起来,柔软的辫子左右挥动”。(乔伊斯 2002:22)然而,涉世未深的男孩不敢直面爱情,连女孩的名字都不敢轻易提及,害怕惊扰了爱神丘比特,只能将胸中澎湃的爱情波涛化作崇高的信仰,“仿佛感到自己捧着圣餐杯,在一群仇敌中间安然穿过论文的格式。”(ibid:22)男孩犹如一名高尚的骑士小心翼翼的呵护着爱情的圣杯。这种对爱情的信仰使得男孩莫名流泪,甚至濒临崩溃,只能将感官关闭起来,直至失去知觉,不自觉地将内心那句歌颂爱的诗诵读而出:“啊,爱!啊,爱!”(ibid:23)男孩感官的相互交织激发了读者无限想象力,他将视觉变触觉感受:“这时,我的身子好似一架竖琴,她的音容笑貌宛如拨弄琴弦的纤指。”(ibid:23)男孩对爱情的幻想在感官的刺激下不断得到升华,读者也随着叙述者语气的强化产生共鸣。

《阿拉比》采用了散文诗式的结构,没有传统意义上情节的开始、和结尾,全篇由叙述者零散的回忆和跌宕起伏的情感描写拼接而成。故事给出了模糊的时间和地点,将主要笔墨放在人物内心对外部事件的反映上,读者作为故事直接的倾听者,不经意间忽略了这些信息,从而顺利进入乔伊斯笔下艺术家的内心世界。

二.丰富的意象,诗化的语言

抒情式短篇小说注重用暗示、象征、隐喻等言语手法,并通过意象的拼接来传达个人体验。(李丽琴 101)这些言语修辞手法渗入叙述过程后增强了短篇小说的语言意境:“使传统的抒情从追求叙述节奏的音乐化、画面的色彩化、情绪的弥漫化转移到现代主义的‘陌生化’和哲理色彩的浓重化。”(ibid:101)

诗歌中的意象将外在物象与主观情意相融合,摆脱了现实中普通的形象,附着了诗人的主观认识和情感,几个简单的意象,经诗人几笔勾勒顿时可以成为一幅宏大景象。《阿拉比》篇幅短小,语句精炼,仅依靠文中丰富的意象的运用,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瘫痪的都柏林的画面。北里奇蒙德街象征了整个都柏林城,为了描绘这个瘫痪的城市,“blind”这个词多次出现。“North Richmond Street,being blind,” “An uninhabited house of two storeys stood at the blindend, detached from its neighbours in a square ground. The otherhouses of the street, conscious of decent lives within them, gazed atone another with brown imperturbable faces.”(Joyce 1974:539)故事一开始的这两个blind分别表示“死胡同”和“尽头”,均表示没有希望。短短的三句话向读者描绘了一幅死气沉沉的街景,房子建筑毫无生气,邻里关系十分冷漠。正是在这种瘫痪的场景下,男孩艺术家的气质与周遭环境显得格格不入。语气也是抒情式短篇小说创造诗意意象的一个重要言语手法。叙述者面对这个麻木无情的社会环境时伤感低沉的语气与小心翼翼手捧爱情时的浪漫的语气相互交织,营造了丰富的意象。

象征手法的运用丰富了《阿拉比》意象,赋予叙事语言高度启发性。“blind”一词出现了3次,首先作形容词,修饰北里奇蒙德街死气沉沉的气氛,又作名词表示百叶窗。男孩不敢直面女孩,只能通过百叶窗的眯缝看到女孩的身影。男孩的动作象征了都柏林人麻木的心使得他们无法看清世界,男孩眼中的爱情也如死胡同一般,毫无希望。男孩乘坐的通往阿拉比市集的列车经过了一个名为“Westland Row Station”的车站,顿时一群人涌向车门,想要挤进车厢,却被列车员拦下,因为这是一班直达市集的专列。这个车站寓意深刻,与T. S. 艾略特的诗歌“Wasteland”《荒原》相呼应,象征了整个爱尔兰民族面对民族危机毫无斗志,长此以往变得空洞麻木,如同一群没有理想的空心人,一副思想瘫痪的状态,因此他们无法登上列车,只能徘徊于荒原中。题目“Araby”是“Arab”的古代名字,在文中是一个充满魅力的东方色彩的市集。男孩将这个市集看作实现美好梦想的地点,然而实际上,阿拉比就是一个充满欲望的黯淡无光的地方,进门要付钱,里面弥漫着钱的响声,没有想象中阿拉伯式的集市,却只有毫无生气的爱尔兰人和正在调情的英国人。阿拉比象征着当时被英国统治之下暗无天日的爱尔兰民族文学艺术论文,英国女人冷冰冰地声音与仿佛出于“责任感”似的询问,使得懵懂的爱尔兰男孩毫无防备,不知作何反应。

因此,《阿拉比》表面上看似是一首爱情颂歌,充满诗意的意象;但是,将这些富有象征意义的词汇与当时爱尔兰国内风起云涌的民族运动结合起来看,《阿拉比》其实是一首激励瘫痪的民族积极斗争的抒情式短篇小说。

三.启发性的语言,开放式的结尾

抒情式短篇小说如同诗歌,通常语句简短但却句句精辟,寥寥几行字就能表现出宏大的场景。叙述者在文中回忆了许多场景,没有像传统叙事那样给出具体的时间、地点、事件的来龙去脉,却将回忆生动展现在读者脑海里。男孩将爱埋藏在心底,终有一天压制不住内心澎湃的情绪,躲到已故教士家的后客厅内,在漆黑的雨夜里肆意歌颂爱情。“我听到雨密密麻麻泻在土地上,针尖似的细雨在湿透了的花坛上不断跳跃。”(乔伊斯 2002:23)雨滴仿佛变成了锋利的针尖在男孩和读者的心里到处乱撞。此时,男孩蜕变成一位诗人,把感官隐蔽起来,双手颤抖地合在一起,默读出爱的诗歌。叙述者用几句描绘内心挣扎的抒情诗句,反衬出这个瘫痪麻木,压抑爱情的社会。保守的社会传统如同针尖般刺向每一个爱情萌芽的角落,抑制人们的思想发展。《阿拉比》借鉴了散文诗简洁的写作手法,如此精辟的行文表达的不仅仅是对美的赞颂的主观抒情,更进一步探索了对生命和生活的思考,富有高度启发性。

艾琳指出抒情叙事关注人物内心情感波动变化,拥有开放式结局,旨在引发读者自己去领悟文本内在的含义。(Baldeshweiler)乔伊斯的短篇小说创作注重叙事留白,把某些重要问题悬置,为读者留有足够空间,让读者参与叙事构建的过程。《阿拉比》中男孩怀抱着对爱情无限美好幻想来到阿拉比,却处处碰壁,最终失望地走出漆黑一片的市集,“我抬头凝视着黑暗,感到自己是一个被虚荣心驱使和播弄的可怜虫,于是眼睛里燃烧着痛苦和愤怒”。(乔伊斯 2002:27)到底男孩的愤怒源于何事,乔伊斯并没有给出确定的答案,正如同诗歌中充满寓意的语言一样,情绪迸发,却不道出原因,留给读者空间去思考。通过运用开放式的结局,读者可以从《阿拉比》中获得更多共鸣。这篇短篇小说以警钟式的姿态呈现在当时瘫痪麻木的都柏林人面前,让人们进行自我反思:面对民族失去独立自主的权利,爱尔兰人仍然生活在麻木不仁中。每一个爱国的爱尔兰人都应该从男孩的顿悟中感受到压抑的“痛苦和愤怒”。

四.结论

《阿拉比》表现了乔伊斯精湛的意识流写作手法,脱离了传统直观的抒情和叙事方式,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由一位具有艺术家气质的叙述者向读者娓娓道来那一段关乎祖国命运和个人命运的往事。《阿拉比》作为典型的抒情式短篇小说与传统短篇小说的叙事风格不同,它不遵循时间顺序来发展故事,采用散文化行文结构,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波澜起伏;它无需使用写实风格的语言来传达世间真理,仅仅简洁的几句充满意象的话语就可为读者营造丰富的想象空间;它没有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结果,开放式结局让读者自己去寻找答案。同时,《阿拉比》中诗歌般的语言精炼而寓意深刻,通过对男孩内心浪漫气质的刻画,反衬出都柏林人在面对民族失去独立的权利时如同置身于荒原般瘫痪麻木。乔伊斯笔下这位在荒原中歌唱的诗人,用他抒情的诗歌警醒爱尔兰民族,积极参与当时爱尔兰民族运动。

参考文献:

[1]Joselyn, M. “The Grave as Lyric ShortStory.”[J] Studies in Short Fiction, 1.1

第8篇

闲时许多时间用来读书,印象最深的还是前段读过的余光中先生的《左手的掌纹》。在当代作家中,像余光中这样“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又卓有成就的作家并不多见,无怪连散文巨擘梁实秋先生对此都十分推崇,称之为“一时无两”。

读余光中的作品,有的短到数百言的小品,有的长逾万言,有的纯粹的抒情,有的夹叙夹议,有自己出书的序文,还有不折不扣的论文。其中的散文诗兴不浅,而评论文章文情颇浓。最喜欢的是那篇《听听,那冷雨》,写的是“惊蛰一过,春寒加剧”的冷雨。这《听听,那冷雨》中先生把雨比作是女性,且最富于感性。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一吟一唱把诗的律动引入。

他还把雨赋予灵性,认为雨不但可嗅、可观,更可以听。 听雨就像读雪一样,要持有静静的心态去品,要用心灵去感知,要有一颗潮湿的灵魂和雨共舞。

在繁华浮躁的现代生活中,有几人能静下心来听那疏雨滴梧桐,骤雨打荷叶的韵律,又有谁会敞开心灵去聆听那急雨如瀑布,细雨如碎玉的寓意呢。余光中就从厦门的街市听到上古的皇天厚土,从牧童遥指的杏花村到美国的高高的丹佛他山,听出了“荡胸生层云”,听出了“伤略黄昏雨”的意趣,神闲气定的状态。

他是把自己融进了自然,抛开了世事的繁杂,找到了一颗清明的心。从浪迹天涯到誉满中外的人生轨迹与心路历程,集中展示了余光中散文创作的多方面的艺术才华。这些散文随笔,叙事抒情议论自成一家,激情奔放,叙事精当,思路开阔,人情练达,知识渊博,读来美不胜收。

我不禁自问,现实生活中,究竟应该是怎样的态度?如何才能保持一份从容的心境?书中,先生用笔意告诉我们:从来不要为别人的不理解而自怨自叹,而是要积极地面对人生的道路。这让我想起了一首诗,可以说明了他处世态度的境界“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衰烟雨任平生。”好一个“一衰烟雨任平生”,还有什么凡人俗事能够纷扰他的心田呢?也只有这样才能有听雨的心境,有了听雨的心境,才能在任何风浪面前“任平生”。

这些,余光中先生做到了,我们呢?

余先生自己戏称诗歌是他的右手,散文是他的左手。对他的右手我们已熟悉不少,现在让我们好好欣赏余先生的左手,看看他左手的掌纹,真正体会那份人生的意境……

第9篇

我国是诗的国度。所有的文学载体中,诗是语言的精华,也是最凝练最美的艺术。孔子言:“小子何莫学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生活不能没有诗,不能缺少诗意。诗,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引领人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是写诗人和读诗者滋养灵魂的甘泉。

生活无处不成诗。为了扩大诗歌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以诗歌提倡一种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发现生活的美,激发对生活的热情,繁荣校园诗歌创作,营造校区良好的文化学术氛围,为广大诗歌爱好者提供一个更专业更集中的诗歌交流平台,使好的诗歌好的作品得到应有的肯定,使更多的人关注诗歌、关注文学,宣传部决定于xx年4月中旬举办“迎春吟诗”活动。

二、活动主旨

1、弘扬中国传统诗文化,丰富现代诗歌写作;

2、挖掘有才华的校园诗歌、校园诗人,为诗歌爱好者提供交流平台;

3、推介高品质诗歌作品;

4、活跃校园诗歌创作,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添砖加瓦;

5、以诗歌提倡一种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发现生活的美,激发对生活的热情。

三、活动简介

1、活动主题:在生活中写诗,在诗意中生活

2、活动时间:xx年4月 12日

4、活动对象:南阳师范学院全体在校学生

5、策划主办单位:南阳师范学院团总支

四、活动说明

(一)、活动形式:诗歌征稿

(二)、活动具体内容:

活动分五个阶段:

1、宣传阶段

(1)、积极争取校团委对本次活动的支持

(2)、时间:4月8、9号由宣传部负责出展板一块,(注:4月1号须出红纸海报两张(张贴在小黑板上,放在活动一招募现场)

(3)、向各团总支派发宣传单,争取各位辅导员的支持与落实。

2、征稿阶段

以诗歌征稿的形式向校区全体同学征稿,让他们自由投稿。

截稿时间:****年*月底(具体时间待定)

稿件要求:

(1)、思想健康,感情真挚,题材不限;

(2)、体裁限定为诗歌(包括现代诗、散文诗、古典诗词等诗歌体裁);

(3)、数量不超过三首,行数不限,行列形式正确;

(4)、来稿必须使用正规a4打印稿纸;

(5)、打印版页眉处须注明作者的姓名、年级专业班级、联系方式。

(6)、投稿方式:

电子稿发至:(***邮箱****)

纸质稿送至逸夫楼s500办公室

3、评奖阶段 初评由xx评委会执行,终评由xx指导老师执行,最后由宣传部公布评选结果.

4、颁奖阶段

(1)、宣传部负责举行颁奖大会,以创作交流会的形式进行。

(2)、颁奖时间待定,地点初定在s508。

(3)、出席颁奖大会的嘉宾有本次活动的指导老师、获奖同学,并邀请老师、学生会部分干部等有关人员参加大会。

(4)、主持人宣布获奖情况,随后由部分获奖同学自由上台谈获奖感受及创作经验,并选择适合朗诵的佳作朗诵。

(5)、由指导老师给获奖同学颁奖,并就本次活动作总结。

(三)、活动奖项设置: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

(四)、评比标准方案:

1、诗歌思想内容健康、立意新颖、文笔娴熟,思想深刻,语言意蕴丰富;

2、所有文章的评审工作将由评委会完成,并且成立监督委员会(简称监委会)对评审工作进行监督,评委会将由宣传部成员组成,由指导老师进行终评。

3、评比标准细则:参评诗歌行数不限制,要紧扣主题,内容积极,健康向上,有哲理性。作品要求写出自己真实情感,能够引起共鸣,富有真正的诗意。具体评分参照如下(百分制):

1、语言流畅 10分

2、写作技巧 10分

3、艺术手法 10分

4、意象 10分

5、主题 10分

6、节奏明快 10分

7、情感饱满 10分

8、韵律优美 10分

9、富有音乐感 10分

10、整体感受及印象 10分

(五)、评委会、监委会设置

评委会:待定

监委会:由学生会、春蕾志愿社主席团成员组成

第10篇

关键词:慧玮;诗歌;意象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11-0217-02

中国现代著名诗人艾青曾说:“意象是具体化的感觉”,同时也是“诗人从感受向他所采取的材料的拥抱”。意象的创造,就是“在万象中,‘抛弃着,拣取着,拼凑着’,选择与自己的情感与思想能柔和的,塑造形体。”[1]564这就是说,独特的意象或形象的塑造,是诗人最主要的任务,凡是有独特性的诗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审美意象,在这审美意象里,凝聚着诗人独特的生活感受和思想情感内涵。我们从慧玮的诗集《中国琴》和《月光之妖》中的大量诗作中可以看出,活跃在诗人心灵视野中的审美意象是何等的多姿多彩,诗人对审美意象是多么的敏感。诗歌审美意象的描绘并非诗人的艺术目的,而是诗人借用这些审美意象来深入表现新的人生和新的世界,呈现诗人丰富深厚的内心世界。我们对慧玮审美意象网络中的主体意象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其最钟爱的意象是风、月亮和庄稼,它们呈现出独有的意义价值和审美趣味。

一、慧玮诗作中的月亮意象

月亮是中国诗歌史中传统性较强的意象,因此已包含了一些设定的象征意义,但慧玮却有着推陈出新的能力。慧玮在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要歌咏对象的诗集《中国琴》中,“月亮”是他使用得最多也是最典型的一个意象,“月亮”以及由它衍生出的“明月”“孤月”“月光”“中秋月”“月牙儿”等相关意象,在他的诗歌中交相辉映,放射出不同意味、不同内涵的光芒。“月亮”是富含生活情趣、寄托诗人情怀的自然物象:“ 那一夜/家家的月亮/都散发着浓浓的草腥味儿”(《抽打在山羊背上的春天》)。[2]109“月亮”是中国古典文化的象征:“是夜/古大陆上空孤月飘香/五千年岁月/灿灿如花开出满山金黄/我刚刚推开临水的窗子/不慎失足/ 跌进一片仿宋体的蛙鸣”(《听蛙》)。[2]3“以日之杯斟满诱惑/ 以月之杯斟满狂想/灌我的是谁/ 一双粗糙的黑手来自背后/ 回首时却杳无踪迹 ”(《醉者箴言》)[2]18。

“月亮”是祖国与民族的图腾。“浩浩然一轮中国魂/年年高悬 月月高悬 今夜复又高悬/ 高悬于女娲留下的蔚蓝/ 此月依然如镜 如高贵纯净的玻璃/ 历经千年而纤尘不染/ 此月今夜最亮 照长江照黄河/ 照华夏子孙多愁善感的容颜/ 俯身向月 抬头问天/那手持重斧的汉子可是我的兄弟/那顾影自怜的女子可是我的姐妹/ 那万家灯火中最明或最暗的一盏/可是我寻寻觅觅的亲人”,(《中国之月》)。[2]62诗人于中秋之夜,仰望蔚蓝的天空高悬着一轮如镜、如纯净的玻璃的圆月,且深深地感受到“次月今夜独属中国”,[4]351于是,诗句写得情意深长,表达了诗人和世代生息在黄河、长江南北的华夏儿女们亲如一家的情愫,抒发出诗人作为“多愁善感”的华夏子孙的一员,在这个民族大家庭里的亲切感自豪感。 “这黄河之水打磨出的一面铜镜 /可以让我们时时照见自己/灵魂里的钙质/ 和血液里的盐份” ――《中国之月》,[2]64作为华夏子孙、现代知识分子,诗人深刻地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抒发了让爱国的热血更浓烈、爱国的情志更坚定,为祖国的强盛而奋斗的情怀和志向。

二、慧玮笔下的风意象

在以乡土、乡情和当代生活为主要歌咏对象的《月光之妖》中,风、庄稼、土地、蝴蝶、春天、雨水等意象纷纷流淌于诗人的笔端,生出熠熠光辉,而“风”则是最典型、最成功的一例。从诗歌的标题来看,与风有关的就有《风啊,风》《大风歌》《北风》《这是哪儿的风》《吹在我脸上的风》《跟风坐在一起》《在风中行走》《我想看见风的模样》《逆风而行》《风把蜡烛吹灭了》《有风的早晨》等等,而诗句中出现过“风”的作品更是多达近百首,作者把无形无影变化无常的受到历代诗人青睐的风意象写到了极致。

从表达方式和艺术技巧来看,这些不同的“风”从写实到隐喻,从具象到抽象,从瞬间到永恒,从自然到人伦,可谓千姿百态,诗意盎然。首先,慧玮笔下的“风”,不但有味道、有声响,而且有形状、有色彩。比如:“迎面吹来的风/有一种神秘的/薄荷的清香”(《早起的庄稼》)。[3]57“从大豆和玉米叶子上/吹过来的风/渐渐有了形状”(《有风的早晨》),[3]88“我看见,这一阵风/不停地变幻着自己的颜色/在树林上空是绿色的/在麦田上空是杏黄色的/在小溪上空,它几乎是无色的/与我拥抱的瞬间,又变得金光四射,香气弥漫/吹进我的身体之后/我看不见了,但我确信/它应该跟我的血液一样,是红色的”(《一阵风》)。[3]9其次,经过拟人化的处理,慧玮笔下的“风”不但具有人的情态,而且有个性、有思想。“ 风,伸出透明的手指头/数着篱笆上的喇叭花/一朵,两朵,三朵……/她的手指头一点/花儿就幸福地摇摇头”――《风,数着篱笆上的喇叭花》。[3]29在这里,“风”是“多么慈祥的一个老太太”。“北风啊,它多像一条/富人家里豢养的恶狗/专门欺负那些/无家可归的穷人” (《北风》)。[3]42在这里,“北风”是一条让人讨厌的“恶狗”。“这是哪儿的风 为什么/总在我的周围喧哗/却避开我的毛发和皮肤/风呵风 你是不是要将整个世界/都从我的身边带走/你是不是要将我倔强的灵魂/留给一个永远的静”――《这是哪儿的风》。[3]156这里的“风”,无疑有了自己的性格和思想。再者,慧玮笔下的“风”进一步升华,由具象而抽象,象征着宇宙间永恒的时间与生命。比如中央电视台“电视诗歌散文”赏析过的《行者》一诗:“大风吹过山梁 是谁/正走在回家的路上/风呵 你若从我的故乡吹来/请告诉我/村口的老槐树下是否仍站着我的老娘/大风吹过山梁 是谁/跪倒在回家的路上/风呵 倘若你能一路吹到我的故乡去/别忘了先替我喊一声娘。”,[3]160这里的“风”,虽然也可以理解为具象的风,但从全诗营造的意境来看,将它解读为形而上的“时间”更为精当。再如散文诗《大风歌》中的“第一乐章”:“起风了,风从平原的尽头吹来,如一匹神话中的野马,高扬生命的旗帜,将一切卑微的灵魂踩在脚下,风蔑视陈腐与死亡。它不惜燃一场燎原的大火,也要将所有的枯枝败叶统统埋葬,风不爱约束,无视人间的清规与戒律。它从来不需要在路上走,但它走的地方都是路;它从来不怕被谁伤害,所以怎样的利器也不能使它受伤,风不需要形象,因为每一种形象都可能是它的形象,风无家可归,它不知道自己的家在什么地方。”[5]408这里的“风”,代表着宇宙间永恒的力量与秩序,摧枯拉朽,所向无敌,人类与万物都不过是它脚下的几粒尘埃。

三、慧玮笔下的庄稼意象

相对于“风”的空灵、混沌、大气与苍茫,慧玮笔下的“庄稼”则呈现出另一种景象,显得有血有肉,更具生活的质感,其情感肌理仿佛触手可及。其作品比较完美地融合了传统诗歌的精神内涵和现代诗歌的表现手法,着力于采用白描手法来营造优美绚烂的诗歌氛围,以丰富的意象呈现了“中国农民的后代”在传统农耕生活与现代都市文明的夹缝中困惑、挣扎、奋斗的心灵历程,其感受独特而入木三分,语言朴素而犀利,意境纯粹而灵动。

慧玮的童年与少年时代都是在偏远与贫穷的乡村度过,尝过饥饿的滋味,懂得稼穑的艰难,知道每一粒粮食在农民心目中的份量,因而他眼里的“庄稼”便超越了物种的界限,变成了乡村大地上与农人同呼吸共命运的另一种生灵,被诗人看作情同手足的“亲人”。比如:“隔着雾,看地里的庄稼/ 如同隔着一种心情/ 看青梅竹马的表妹”(《雾中的庄稼》)。[3]54“站在它们中间/一辈子不爱说话的你,突然变成了一个/爱撒娇的孩子,刚把这位/喊作姐姐,又把那位/叫成妹妹 ”(《与庄稼相遇》)。[3]167“自己种下的庄稼/ 就跟自己的娃娃一样/ 是丑是俊,是黑是白/悬着一颗心呢”(《大豆》)。[3]68作为农民的孩子,诗人深切地体悟到了农人与庄稼那种血肉相连、休戚与共的特殊感情。面对瘠薄的土地,他为庄稼不能茁壮成长而倍感痛苦:“瘠薄的土地上/ 我播下种子,用汗水浇灌你们成长/可我纵使付出百倍千倍的辛劳,也无法/让你们长成一株正常的庄稼,这样的痛苦/ 谁能想像”(《与庄稼谈心》)。[3]65大旱之年,面对一场突然降临的甘霖,诗人不由得百感交集:“面对这场上天赐予的雨水/我只想在庄稼们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大哭一回”(《甘霖》)。[3]63他为庄稼的疼痛而疼痛:“玉米叶子折断的声音,清脆而又响亮/像一把刀子,猛然扎在我的心上”(《疼痛的玉米》)。[3]60他为“苦命的麦子”而向大雪求情:“大雪呵大雪,你能不能/轻一点,再轻一点/不要压断了我苦命的麦子/那一副瘦弱的脊梁”(《大雪》)。[3]73更为独特的是,作为一个贫穷而寂寞的诗人,他还把庄稼当成了自己情感的寄托和心灵相通的知音:“空落落的天穹下/我无人说话,只能紧紧地搂住/我的庄稼 ”(《塬上》)。[3]55

慧玮先生之所以用了如此多彩的意象,呈现给读者纯美的健康的精神乐园,给人以发自骨子里的阅读。首先得益于他对诗歌的“痴”,他说:“在现代汉语中,我最迷恋最敏感的一个字,就是‘诗’。无论何时何地,只要耳边响起这个美丽的卷舌音,我就不由得怦然心动,周身泛起幸福的暖流,仿佛恋爱时忽然听到女友的名字一样,所以,我有理由相信我的生命与诗有关,我情愿把自己当一把烈火焚烧的野草,只要诗歌从我的灰烬中开出更新更美的花朵。”。[6]26慧玮说:“在阅读中获得惊喜与愉悦,是我最早接触诗歌的原动力,惊喜来自于对诗人智慧的欣赏。愉悦则得自于诗歌语言独特的抚摸与催眠”。[7]10于是在学生阶段就喜欢童话、神话、传奇的他开始拼命研读屈原、李白,读艾青、郭小川,特别对青年诗人李刚和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作情有独钟;同时也兼取普希金、马雅可夫斯基以及荷马、但丁、歌德、泰戈尔、惠特曼和莎士比亚的精髓,开始写诗,自从他的处女作《中国河流》在四川阆中文联举办的“龙年全国诗歌大奖赛”中一举夺魁,他的诗作就铺天盖地,一发而不可收,屡登全国核心期刊《诗刊》《星星》等,他的诗集《中国琴》和《月光之妖》便是有力的见证。

著名作家方英文说:“说到诗,必然想到慧玮,以我的喜好,慧玮当为我商洛首席诗人,佐证是他的诗集《中国琴》”,[3]211以我说,单从《中国琴》看,仅凭他诗歌里呈现出来的艺术魅力,比如意象美、语言美和修辞美,也足以奠定他在商洛以及陕西诗坛上的领舞者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龙泉明.中国新诗流变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2] 慧 玮.中国琴[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

[3] 慧 玮.月光之妖[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9.

[4] 邰科祥,等.当代商洛作家群论[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

[5] 邹岳汉.散文诗精选[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

第11篇

无论你在哪里,国内还是国外,家乡还是他乡,旅途还是归途,车站还是广场,街头还是巷口,商铺还是灶屋……你都可以用手中的笔去记录,用眼去观察,用心去体验,将春声记录,年味镌刻。让我们去看看父母是否多添了几缕白发,看看家乡是否有了变化;去感受鞭炮声的祝福,去感受年夜饭里的亲情;去记录家乡的习俗与风情,重温家乡熟悉的场景。

不管你是在校生,还是往届校友,在此,我们诚邀你的参与,共采新春之风!用笔墨或镜头,灵感或创意,或以新闻人的视角客观报道,或以散文诗的笔调倾情抒就,或以广告人的思维随性创作。

xx学子新春采风万里行活动已成功举办6届,如今,时即丁酉年,谁为采风者,接过一头连接着兰州大学的线,不远万里报来所见所闻所感的年,是你?还是你?

活动具体细则

一、参与对象

兰州大学全体在校学生(研究生和本科生)、各届校友,专业年级不限。

二、作品类别

1、春催桃李:新闻·纪实类

体裁为消息、通讯、特写等新闻文体,作品力求客观、真实,可配以1—3张新闻图片。

2、春路漫语:札记·随笔类

内容包括采访手记、新春随感等,文体不限,可以为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等。

3、丁酉年画:摄影·图片类

聚焦民风民俗、春节面貌、人物特写等,摄影作品要求真实、典型、生动、传神,符合时代背景,反映基层面貌。以组图形式呈现,同一主题作品要求图片为5—10张,并配以图片说明。注意图片原件和图片新闻稿要一并发送。图片可做适当调整,不可改变原貌,请勿添加Logo、水印、边框等。

4、朱墨待研:创意·广告类

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获取灵感,亦可感发现代元素、地域特色,制作招贴画、Logo、文案、视频等,凸显新春气象。图片作品要求300像素,视频作品要求2-10分钟。

注:严禁抄袭、盗用。发生侵犯他人著作权、肖像权、名誉权等行为所产生的一切法律纠纷由作者自行承担。

三、投稿方式

发送邮件至邮箱xx,来稿文件命名格式为:作者学院+年级+专业+姓名+《作品名称》+稿件所投栏目名称,并随同提交个人简介。

四、投稿日期

2017年1月21日—2017年3月1日

第12篇

关键词:插图设计;书籍装帧;运用

中图分类号:TS8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4-0064-01

插图作为一种绘画的形式,它的发展史与美术史是分不开的,从人类用带有颜色的介质和锋利的工具在洞窟石壁上通过涂抹刻画来记录并传达身边所发生的事情和所见到的事物的时候开始,这些图形就已经成为了一种交流的工具,所以说插图是人类交流过程中自然衍生出来的一种信息交流的方式,像肖维特洞穴壁画,它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古老的洞穴壁画之一。

一、插图与书籍装帧的相互统一性

1.插图在书籍装帧中的艺术表现形式。(1)插图的装饰性与艺术性:装饰性直接反映了插图在书籍装帧中的艺术表现力。插图具有美化书籍的作用,插画师在创作插图时不仅要深刻理解文字内容,还要注意书籍中插图的色彩搭配、与文字之间关系、与轮廓的比例协调一致,并形成既实用又独特的视觉美感;(2)插图与书籍装帧的整体性和实用性:插图作为书籍装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设计时要考虑它与与整个版式的结构关系,与文字间的关系,插图之间相互的协调与统一的关系,这样才能发挥其艺术表现力,增强在书籍装帧中的应用效果;(3)插图与书籍设计中的版式相互统一:版式是一本书的主心骨,即在有限的空间里把文字,图形,线条,色块等根据需要进行组合,以视觉形象表现出来,插图在版式中要注意布局与构图的层次性与整体性。

2.插图对于书籍装帧的重要性。插图是书籍装帧中最能直观表现文章中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信息速食化的“读图时代”,书籍,杂志,手册,海报,包装,影视媒体,报纸,绘本的制作过程中,图文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段亦或是干脆摆脱文字直接用图形的表现手段已屡见不鲜。

二、插图设计在书籍装帧中的运用

(一)书籍插图的分类

1.文艺性质类的插图,作者把书中的中心思想用图文结合的绘画形形式现出来,以此提高读者的兴趣并加深读者对著作的理解,给予读者视觉上的享受。

小说类插图:小说类插图也分为许多种,例如古代小说、现代小说,其中又可以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和短篇小说,其次还分为历史小说、科幻小说、言情小说、恐怖小说、悬疑小说等。插图一般都是围绕着小说章节故事的的中心情节,场景,气氛来进行创作的,表现重要的场景最注重情节的描绘,反应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要非常细致的对人物心理和面部表情变化进行描绘。

散文诗歌插图:散文一般篇幅较短,有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还有议论散文,它是文学中的一种自由形式。诗歌一般分为现代诗歌和古典诗歌,讲究用字,押韵和节奏感,用简短的文字表达了独特的意境。

民间文学类:民间文学有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歌谣,谚语,口头禅,戏曲等由民间老百姓创作,并通过口头流传的文学,带有强烈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神话传说故事的插图是一种比较充满传奇色彩的作品,需要发挥插画师神奇的想象力,通过夸张的手法大胆的用色表现出来。

儿童文学插图:顾名思义,儿童文学插图的阅读群体是适龄儿童,在创作儿童文学时,要主题明确思路清晰结构单纯完整,想象力丰富,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活泼。例如《新动画大世界》是一套童话故事总汇,是典型的少儿读物,它的插图以半页插图为主。

2.科技,历史地理类的书籍。像我们从小学到高中的历史课本,这类插图可以帮助读者加深理解书本中的知识内容,一般用单幅实物图来描绘我们看到的客观结构、形状、颜色和质感,而多幅图能够呈现出一个实物的变化过程。

(二)运用于文字之间的插图

运用于文字间的插图可分为:(1)半页插图:插图的宽度与版面是一致的,运用时根据需要可以把图片放在整个版面中;(2)通栏插图:当书籍版面分为双栏,三栏甚至多栏的时候,插图可适应其双栏,三栏甚至多栏的宽度;(3)越空插图:把插入的图片的一边,或两边都超出版心的位置,形成越空的形状;(4)出血插图:让插入图片的边缘扩大到书籍页面的边缘;(5)双页插图:指插图通向左右两页,放大了插图,使整个版面合二为一,扩大插图的视觉效果增强版面整体感和视觉冲击力。(6)整页插图:把插入的图片调整大小使其与整个页面的版心一致,一般应用于美术画册,绘本,摄影图书,地理图书,杂志等书籍中。

三、现代插图在书籍装帧中的发展趋势

插图是在书籍文本的基础上对文字进行解释和再创作的视影像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插画师对文本解释的过程中需要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观察力,这样才能对当今社会生活和现实进行深入的理解、阐释,才可以用视觉方式表达文本内在的意思,在拓展读者视野的过程中给予无限的遐想空间。

四、消费者对于购买书籍的消费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