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西医内科学

西医内科学

时间:2023-05-29 18:24: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西医内科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西医内科学

第1篇

【关键词】病案教学;西医内科学;应用

病案教学(case-based teaching,CBT)是案例教学在临床医学教育中的具体应用。是指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选择常见病的典型病例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围绕病例进行讨论,启发学生理论联系实践,提出诊断、治疗意见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与实际病例密切联系,教学方法以教师引导,学生参与为主,通过小组讨论、教师点评完成。病案教学法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同,它关注的是复杂的病人,注重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育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1]。我校是一所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由于条件有限,很难满足学生的临床见习需求,而内科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提高同学们分析,综合判断逻辑思维及推理的能力并提高教学质量,本人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体会到除了尽可能让学生在课间多一些临床见习机会外,利用病案教学,不失为为缓解、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方法。下面就如好搞好西医内科学病案教学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1.病案的选择

教学中病案的选择是很重要的,病案的内容、质量直接影响本次教学的成功与否。好的病案可以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逻辑思维及判断推理的能力,并教给同学们学习西医内科学方法。否则将一无收获或收获甚少,因此就病案的选择要注意以下几点。

1.1 以教材为中心

要结合教材的内容,根据教学进度及同学们基础知识扎实的程度选择合适病案。对每个病案中教学的重点、难点要精心设计,并尽可能指出病案重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及诊断治疗与教材之间存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1.2 精心筛选病案,选取一些覆盖面广的优秀病案

教师在课前充分准备,查阅各种书籍和临床资料,从主诉、现病史、体征、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等方面认真分析判断精心挑选或自己编写有讨论价值的病案[2]。即要注意主诉的格式、内容、字数是否正确,现病史是否从主诉写起、起病的情况、主要症状与伴随症状、病情的发展和演变,外院的诊断病名及所用过的药物、病程中的一般情况之间的层次逻辑关系、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的项目结果书写是否正确,是否具有代表性。

1.3 病案因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并能反映某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

病案的选择在深度、广度和难度上要恰到好处。每一个系统开始教学时,可选择一些简单的病例,即并发症和合并症少,病理变化过程较简单,一看一目了然。例如急性支气管炎,急性胰腺炎,消化性溃疡等。后期教学中要反映除本病发生、发展、演变的全过程。例如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等病例,让同学们了解到肺心病发展过程。从而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病案教学时机和形式

2.1 不同时期的病案教学

2.1.1 以病案导入新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首先给同学们一个病例,让同学们试着写出诊断、诊断依据、进一步检查项目和可能出现的结果、治疗措施及所用药物。然后个别提问,根据学生所作情况分析、判断、指出正误,导入新课,这样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开拓思维,继而认真听课。

2.1.2 以病案结束一节课:到一节课后半部分,学生往往昏昏欲睡,注意力不集中。这时通过病案结束一堂课,不仅可调动学习积极性,而且以病案为线索,对本堂课进行归纳总结,还可以测试掌握情况并纠正错误。

2.1.3 把病案贯穿于一堂课中:教师一边授课,一边要观察学生神态,在学生感到疑惑或讲课中遇到重点、难点时适当穿插病例,达到解说难点,强调重点的目的。

转贴于

2.1.4 把病案作为课外作业:一个系统讲完之后,可精选一些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判断、辩证思维的能力的病例,课外完成后上交老师批改,之后在课堂上集中讲解。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加深对本系统知识的理解记忆。

2.2 以教师为主进行病案教学

此法适用于开课不久,病案教学初期或开课虽久,但病案难度较大,一般放在一个系统学习之后,可举出2—3份病例,例如心肌梗死,风心病。以教师为主、引导学生逐层分析,注意疾病本身与并发症合并症之间的关系,做出正确诊断,制定合理治疗方案。

2.3 以学生为主体

讲完一个系统之后给学生2—3份病例,分组讨论,每组选一个代表。就病例的诊断,鉴别诊治疗等问题展开演讲,一开始的发言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开动脑筋,锻炼学生的口才和演讲能力,激发学习热情,培养自主能力,为以后工作打下了基础。

3.总结

病案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没有压力”的临床学习环境,有助于增强学生在接触真正病人时的自信心。案例教学经过一百多年的应用和发展,实践证明是一种应用价值很高的教学方法[3]。病案教学法通过对一个个病例的解析,完成了学生从理论知识向实践的转化,激发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可缩短与临床见习的距离,成为理论认识到临床感性认识的桥梁[3]。但值得注意的是,病案只是完成教材讲授的辅助手段,是教材内容的补充,离开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指导和支持,病案教学活动就无法进行。病案教学法也是一种互动式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参与,只有在教师积极、有目的的引导下,学生的积极配合下,其优越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病案教学不可过滥,否则把课堂教学变成了故事片,病案讨论引起学生反感。因此我们要认真备课,精心筛选病例,恰当安排好病案教学的时机和形式,可以收到好的学习效果,并弥补临床见习的不足

参考文献

[1]张振华,杨潮萍,韩雪.分类病案教学法在内科学教学中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9):115-116.

第2篇

关键词:资格考试;西医内科学;PBL教学;

西医内科学是中医类专业课中现代医学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現阶段高职高专院校的中医专业教学活动的开展为三年制专科,对西医内科学的相关内容(包括传染病学)有所涉及,在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中占有10%的比重。故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可显著提高执业资格考试的得分率,从而有利于医学生取得执业资格。

《西医内科学》为一门临床专业课,是各中医类专业医学生应掌握的最基本的课程之一,要求掌握内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能在毕业时承担适当的临床职责,而课堂教学则是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通过对西医内科学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设计,以此来提升教学活动的开展成效是十分必要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学内容既需要对教学病例的选择有效运用,也需对多媒体技术积极落实,以此来实现对现有教学方式的优化升级,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让教学活动的开展成效得以显著提升。研究者在开展西医内科学教学时,结合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综合笔试要求与PBL教学法,对高职中医专业进行改革尝试,总结分析如下。

1.教材选取,确定大纲

目前执业医师资格证考试过关率的高低已经成为判断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高低的指标之一,且执考是每一个从事医生职业必须的入门考试,故教学内容要根据其需妥而定。在大纲制定及修改时,根据国家考试中心所确定的内容,并不断补充修订。课程安排要考虑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的特点与要求,就教学内容而言,常见病、多发病是教学重点,这是以后临床工作所需要的,也是执业医师考试的重点,但仅掌握这部分内容,又达不到所要求的成绩。就考试范围的设定而言,要求全面覆盖,涉及到考试大纲的全部内容,涉及到每一个病种并合理分布。

我校选用的《西医内科学》教材为李相中、李广元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8年5月第二版,此教材为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职业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学类专业用教材。内容结合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结合PBL教学法的实际需要,选定教学内容(表1),修订教学大纲。

2.结合执业资格考试要求,把握重点内容

尽管执业医师考试覆盖面很全,没有明确的重点,在讲解疾病过程中,要结合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西医内科学考试历年真题,对各种题型逐一进行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复习、总结本次课的重难点。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发病的关键机制如胃炎、胃溃疡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关系,疾病诊断的金标准,治疗中首选的药物等要重点强调,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在见习过程中亲身体会,从而加深印象。对于这些知识,要反复提醒,同时在平时考试过程中也要适当突出。

3.教学组织与PBL教学法

PBL的基本特点是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中心。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PBL教学法优势明显:从以知识传授为中心转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从教师自我思维转向学生群体思维;从追求学习的结果转向注重学习的过程;从教师的“一言堂”转向学生的“群论台”。在讲授时就需要大量的临床病案,在讲解每章节某个疾病之前,按PBL教学法将设计好的病案先提前下发至学生进行讨论。教学过程为:展示需要讨论的病案,按临床实际与资格考试要求设计的内容包括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与其他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预防等7大部分进行讨论,之后再强调授课重难点、需要掌握的内容等,在教学过程中,边讲解、边讨论,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讲解。每堂课均结合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历年真题,复习本次课的重难点。待讲解完毕后再次回顾该病案,分析病案以达到巩固的目的。研究者将PBL教学法应用到《西医内科学》的教学中,是对《西医内科学》教学改革的一次有意义的尝试。

4.教学效果

通过组织教学,运用问卷调查法对教学满意度进行调查,发出问卷121张,收回问卷113张,空白或答题不完整8张,问卷总体有效,结果统计见表2。

5.分析总结

在问卷调查中,对基本知识点掌握促进程度包括是否是否贴近临床与资格考试、加深理解与记忆两方面;对临床综合分析思维促进程度包括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两方面进行分析,效果阐述如下:

5.1贴近临床与资格考试以执业医师为导向的PBL教学法在《西医内科学》的应用,使学生上课时就能够轻松准确地把握教学重点,有目的地学习资格考试的理论知识、积极思考,在既紧张又充满趣味的课堂和实训中掌握基础知识、操作技能与辨证思维能力。这样使学生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在有限的时间内更扎实地掌握考核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更能贴近资质考试的要求。

5.2加深理解与记忆使用PBL教学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有关问题尽可能多的当场暴露,能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讨论中可以加深对正确理论的理解,从而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便于记忆,学生的记忆牢固性较高。

5.3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PBL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创造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自己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本领。在《西医内科学》教学中使用本教学法,能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灵活运用知识,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5.4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通过学生为主体对一些临床问题及病案进行分析讨论,反复对学生进行临床医疗的模拟和实践训练,对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活跃思维、强化所学知识都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关于肝硬化疾病诊断的方法,临床学习中教师启发和引导学生抓住重点,从病史、症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几个方面去独立地分析、解决问题,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PBL教学法在《西医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善了教学状况,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之能尽快的融入临床,起到了由理论到临床的完好过渡作用。

第3篇

一、现代医学知识引入中医内科学教学的方式

1.适时讲解,重点突出在引入的形式上应切合中医内容适时讲解。在中医内科单个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各个部分中医内容讲解结束,可结合现代医学的认识进行进一步阐述,也可以在具体中医内容讲解过程中实时分析中西医认识的异同点,尤其当某个疾病的中医和现代医学描述或名词相同,但是内涵不同或有差异时,更要加以分析和讲解。例如,在教授胃痛时,重点分析疼痛的时间和性质与中医辨证分型密切相关,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提及现代医学不同胃肠道疾病中疼痛的性质和特点的差异,提示学生胃痛中医辨证分型与常见胃肠疾病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的联系和区别。在淋证的中医治疗中,清热利湿是重要的治疗法则,也是重点讲解内容,此时可以适度将淋证的发病与尿路感染,清热利湿方药与抗菌抑菌作用之间的联系加以讲解,加深学生对淋证中医诊治手段的理解。

2.引入内容需适度中医内科学的授课往往开设于中医基础和西医基础课程之后,西医内科学课程之前,学生对于中医理论的理解尚不深入,对现代医学知识的掌握也不够全面,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引入相对易于理解的现代医学内容进行讲解,不宜过多过深地系统讲解现代医学对于相应疾病的认识,特别是现代医学的具体治疗方法和药物不宜在中医内科教学中讲解,以免喧宾夺主。例如,消渴大多属于糖尿病范畴,讲课中可以提及“三多一少”症状是高血糖所致,但不宜分析高血糖的产生机制。中医与现代医学在癌症的治疗手段上差别较大,可以简单提及手术、化疗和放疗,但不做深入讲解。

3.“有则引之,无则略之”的原则在引入现代医学知识分析中医内容时,还应注意“有则引之,无则略之”的原则,即引入现代医学明确又切合中医内容的知识点,对于中医内容无明确对应现代医学知识的章节不宜生搬硬套式地分析,对于现代医学尚不确定的内容应避免引用,以免冲淡和曲解中医的内容和特色。例如,肺痨病中医认为感受瘵虫是主要病因,这与现代医学感染结核杆菌已有明确的对应关系,课中可以加以明确说明;而饮食不节和房劳过度导致水肿的发生和加剧,缺乏明确和单一的现代医学认识,教学中可以只从中医理论阐述。

4.充分利用现代医学直观的疾病信息过去中医内科学教学沿袭传统中医教材,多以文字描述为主,缺乏直观的图像信息,学生难以准确理解和掌握。而中医内科许多疾病的一些临床征象,与现代医学典型的体征描述相一致,应充分利用现代医学已有的疾病直观图像,向学生形象化地展示,弥补中医教学中的不足。有报道显示,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1]。例如,在讲授黄疸一节时,选用急性黄疸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的图片,可以直观地区分阴黄和阳黄的不同疸色。痹证中,久痹所致的关节僵硬变形可以借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典型关节肿胀畸形加以展示,加强学生的形象记忆。

二、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引入现代医学知识的意义

1.有助于对中医疾病的理解和掌握中医内科疾病从理论到临床的论述有时比较抽象和模糊,借助现代医学的具体化和客观化的描述,可以减少学生对中医内科学内容的枯燥感,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医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同时融会和区分中西医概念的内涵和差异。例如,现代药理学对中医内科一些疾病的治疗方药往往有一些治疗机制的研究,可以在教学中引入,使得学生对中医药防治疾病的现代机制有一定理解,从多角度掌握中药的作用机制。对于借助现代医学技术方法开展的中医理论、疾病证型本质以及中医诊断指标客观化的研究成果,适度的引入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并提高中医学习和研究的兴趣。

2.有助于临床能力的培养目前中医院校的学生毕业后从事临床工作,必然涉及到现代医学知识的运用,并且要求他们做出中西医的双重诊断以及必要的西医治疗干预措施。但是中医院校的中医内科和西医内科的教学多是分别进行的,两者的内容往往被割裂,与临床实际不相符合。且西医内科学教师往往缺乏中医背景,授课内容大多不涉及中医对疾病的认识。所以,在中医内科疾病的教学过程中,适度引入相应的现代医学内容,可以促进学生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认识某个疾病的诊治过程并正确地处理。例如,中医内科疾病包含诸多现代医学的独立疾病,有着不同的疾病分期、诊断手段、诊断标准和预后,而中医内科学中相关内容模糊不清或未涉及,借助现代医学的认识,可以拓展和丰富学生对疾病的认识和判断能力,提高临床诊治水平,同时培养学生从中西医不同角度对疾病现象的思辨能力。再如,现代医学把饮食疗法和运动疗法作为糖尿病的基础治疗,中医内科相应的消渴病治疗对于两者均未重点提及,这时合理引入现代医学的认识,既符合临床实际也可提高临床疗效。有一些中医院校将通过教学改革,在突出中西医特色,取长补短的基础上,进行中西医临床科目并轨教学,明显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3.有助于中医优势和特点的体现中医内科学的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显著区别于现代医学。尤其现代医学对于一些内科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治疗手段认识不清、片面或者缺乏,而中医从整体出发,通过辨证施治,确立治疗原则,找到合理的治疗方案。现代医学的临床实践更多地强调循证医学的依据,有时忽视个体化因素,但是临床中病人个体化的差异非常明显,通过中医内科教学过程中的中西医内容的比较和分析,可以突显出中医“因人、因地、因时”和辨证论治的优势和特点。总之,恰当地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引入现代医学知识,有助于提高中医内科的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临床工作,值得进一步探讨和实践。

作者:尚文斌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

第4篇

编者按:应广大读者要求,本刊特别推出“专家风采”一栏,逐一介绍本刊专家顾问,旨在为读者和专家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同时也衷心感谢专家们为杂志做出的无私奉献!

李秀钧,70岁。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分泌科。

出诊时间:每周一、四上午。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候区国学巷37号

邮编:610041

个人简介:1961年毕业于四川医学院(华西医科大学,现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医疗系。现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校及四川省重点学科(内科内分泌)学术带头人,1980~1982年公派赴美国梅奥临床(Mayo Clinic)研究院(Mayo Graduate School of Medicine)研修内分泌学2年,1994年11月在日本长崎大学医学部担任访问教授。曾任华西医科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内科副主任、内分泌科主任、糖尿病胰岛素研究室副主任。

曾任卫生部糖尿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卫生继续教育委员会第一届学科组成员,中华糖尿病学分会第一、二、三届常委,中华内分泌分会第五、六届常委,四川省内分泌暨糖尿病专委会主任委员。现任四川省卫生厅慢性非传染病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糖尿病组组长,成都市内分泌暨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糖尿病杂志》、《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等多个杂志编委。美国内分泌学会会员,美国糖尿病学会(ADA)会员。

从事医疗、医学教育及临床研究46年,在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尤其是对糖尿病、甲状腺疾病及性腺功能低下等的诊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主要研究领域为糖尿病机理,着重胰岛素抵抗与糖尿病关系方面。培养博士生17人,硕士生26人,获省科技奖二(参加)、三等各1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主、参编专著31部。其中主编的《胰岛素抵抗综合征》为国内第一部专著。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专业特长:内分泌及代谢病,重点是糖尿病。

刘建英,45岁。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出诊时间:周一上午:糖尿病专家门诊,周五上午:内分泌专家门诊。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永外正街17号

邮编:330006

个人简介:1983年毕业于江西医学院医疗系。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工作至今。2004年评为江西省卫生系统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江西省干部保健专家成员。现任内科教研室副主任,内分泌科科主任。江西省内分泌专业医学领先学科建设项目负责人,南昌大学优质课程(内分泌)负责人。曾任首届全国糖尿病足学组成员。现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第五届委员和江西省老年学会常委,内科学会委员、内分泌学会委员。曾参加《胚胎胰岛组织冷冻保存及其在临床移植中的应用研究》,该课题获江西省高效科技成果三等奖。成果鉴定一项,现主持课题8项,担任国际协作课题《ADVANCE》江西地区中心负责人。20余篇,《内科学试题库》副主编,参与三部书的编写。获江西医学院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2002年组建了江西省首家糖尿病教育中心,组织编写了《糖尿病知识手册》。目前正在进行2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病因素的研究。

专业特长:擅长于治疗糖尿病、甲亢、甲减、垂体瘤、垂体前叶功能减退、更年期综合征、尿崩症等,尤其擅长糖尿病足病和重症甲亢的治疗。

相关科室信息:2005年被江西省团委授予“青年文明号”,2006年《内分泌学》被评为南昌大学优质课程。2006年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被评为“第二轮第三批江西省医学领先学科建设项目计划”。率先在江西省开展糖尿病教育和胰岛素泵的治疗。

叶山东,42岁。教授、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安徽省立医院内分泌科。

出诊时间:每周一上午,周四下午专家门诊;每周五下午知名专家门诊。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庐江路17号

邮编:230001

个人简介:1987年毕业于皖南医学院,1995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获内科学、内分泌代谢病专业博士学位。从事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近20年。现为中华内科学会委员,安徽省内科学会主任委员,安徽省内分泌学主任委员,安徽省内分泌学会常委兼秘书。以第一作者发表医学论文、综述和专题讲座80篇,指导研究生和下级医师60余篇,主编专著四部(《内科疑难杂症诊断和误诊剖析》、《糖尿病诊断治疗学》、《临床糖尿病学》、《糖尿病和冠心病》);参编专著5部。现担任7家杂志编委或副主编。

第5篇

1949年以来,国内众多专家对中医内科疾病名称规范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中医内科学》教材从第1版到第7版,其内容不断更新,质量也不断提高。特别是《中医病证诊疗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简称《国家标准》)、《中医诊断与鉴别诊断学》(简称《国标配套》)、《中医内科疾病名称规范研究》(简称《中内规范》)的相继出台,对促进中医内科疾病名称的规范、促进中医的国际交流,以及对指导中医内科临床、科研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比较上述几个标准,笔者也发现其中有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概念上欠清楚、疾病名称重复、阐述不一致等方面,现就有关问题阐述如下。

1 关于心动悸

心动悸源于《伤寒论》太阳病篇“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国家标准》谓是由诸种原因使心脏气机紊乱,心动异常,以阵发心悸、胸闷气短为主要表现的心系疾病;《国标配套》称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称的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概念很广,按其发生的原理分为:①冲动形成异常所致的窦性心动过缓、过速、逸博、期前收缩、阵发性心动过速及心房、心室扑动、颤动等;②冲动传导异常所致的窦房传导阻滞、房内和房室传导阻滞、束支或分支传导阻滞等。按其心跳快慢又分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缓慢性心律失常。临床上,心律失常患者或呈阵发性,或呈持续性,或有心悸症状,或心悸不明显,或根本无症状。因此,单以阵发性心悸来概括“心动悸”,未免失之偏颇。

临床实践中,心悸患者的脉搏可显示正常、过缓、过速、不齐等不同节律,治法各异。基于《伤寒论》中脉结代与心动悸之间的相关性,笔者认为,将“心动悸”一病化解为“结代脉证、迟脉证、疾数促脉证”,这样,既可以克服“心动悸”的局限性,又切合临床实际;既充实了中医内科的疾病谱,又较易为临床医生所接受,可谓一举两得。

2 关于骨痹与顽痹

《国家标准》有骨痹、顽痹两种疾病,病因均与风寒湿邪久羁、年老体弱有关,病机均与骨失所养有关,其不同点为后者有“劳累损伤”,两者所描述的症状也大体相同。分类上,骨痹则单独成章,而顽痹则分为项痹、肩痹、腰痹、膝痹、足跟痹等。《国标配套》称骨痹常见于西医学所指的退行性骨关节病。顽痹见于方药中主编的《实用中医内科学》,为痹证中实证的5个证型之一,实际是指风寒湿三气杂至而成的“痹证”。严格地讲,痹证本身就是一个病程长、反复发作、久治不愈的顽症,因此,在痹证分类中再分出一个顽痹实属多余。《国家标准》顽痹分类中的项痹、腰痹、膝痹、足跟痹,在《国标配套》中分别称相当于西医的颈椎综合征、腰椎骨质增生、膝关节增生性关节炎、跟骨骨刺等疾病,如此看来,《国家标准》混淆了骨痹、顽痹的概念。确切地讲,顽痹指《国家标准》中“三痹”久治不愈者;骨痹是一个总称,而项痹、腰痹、膝痹、足跟痹则属于骨痹的几个类型。

3 关于肺热病与风温肺热病

肺热病见于《素问 ·刺热论》,风温肺热病见于《中国医药学报》1986年第3期。此两病在《中内规范》中首选文献均引自《素问·刺热论》“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热争则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太息……”;《中内规范》又引用了《伤寒论》之“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从名称上看,肺热病源于《素问》;风温病源于《伤寒论》,是伤寒论中温病误治的一种变证。应该说明的是,《伤寒论》的“风温”与温病学的“风温”是名同实异的两个不同概念。《中内规范》称肺热病见恶寒身热、咳喘、胸痛;风温肺热病症见发热、咳嗽、咯痰、口干渴,可以说是大同小异,唯肺热病的病情较风温肺热病为重。肺热病、风温肺热病两者的X线检查、末梢血象也大同小异。两病的中西医病名粗略对应《中内规范》,称肺热病可见于急性气管炎、肺部感染等,风温肺热病多于西医的急性肺炎、支气管炎等,其基本内容也大致相同。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急诊学》中的风温肺热病引证的《内经》原文与前者相同,但对风温的引证原文则是陈平伯的《外感温病篇》“风温为病,春月与冬月居多,或恶风、必身热咳嗽、烦渴”。看来,《中内规范》与《中医急诊学》对“风温”的认识完全不同。由此可以这样理解,风温与肺热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原因就在于两者除了引用的肺热病文献相同外,又各自引用了不同的“风温”文献作为自己的立论依据,最后把风温与肺热病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新概念——风温肺热病。

《国家标准》载肺热病,未见风温肺热病,但在《国标配套》中谓肺热病有称“风温肺病”、“风温肺热病”、“肺炎”、“肺炎喘咳”者。如此看来,肺热病、风温肺热病应该是一个概念。《中内规范》将其分为两个疾病就没有必要了。

就临床而言,《中内规范》中除了肺热病的咳喘、胸痛与风温肺热病的咳嗽、咯痰显示出轻重程度差异外,其他症状大体相同。在临床分类及中西医病名对应中,《中内规范》将肺热病与急性气管炎、肺部感染相对应,将风温肺热病与急性肺炎、支气管炎相对应;《中医急诊学》将风温肺热病与急性肺炎、支气管周围炎、急性支气管炎等相对应,看来基本内容也大致相同。对风温肺热的分类,《中医急诊学》将其分为三期(早期、中期、晚期)、五证。三期之分不完全符合临床规律,一个急性气管炎的患者能分三期吗?《国标配套》将其分为风热犯肺证、肺热炽盛证、热闭心包证、邪陷正脱证等8个证类,体现了中医治疗学的特点,较为符合临床规律。

基于肺热病、风温肺热病在引证《素问·刺热论》原文上观点一致,加之在风温渊源认识上的分歧,笔者冒昧提出,风温肺热病立论牵强,实有标新立异之味。因此,立肺热病,弃除风温肺热病,避免病名重复之弊,既能体现中医特色,又有利于促进中医学术的发展。

4 关于肾衰与关格

肾衰在《国家标准》中分为急性肾衰与慢性肾衰两种,此在临床上已为大家所熟悉。《中医急诊学》与此观点相一致。《中内规范》称肾衰相当于西医的慢性肾功能衰竭,“关格”相当于西医的急性肾功能衰竭。21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内科学》则称“关格”见于慢性肾功能不全。如此具有一定影响的标准和教材在说法上各不相同,使学者又如何适从呢?以笔者之见,此两者保留“肾衰”,弃除“关格”,既符合临床规律,也便于学习者掌握。

5 关于心水与心衰

《国家标准》有“心衰”而无“心水”之名。《中内规范》称“心水”多见于西医的全心衰、右心衰等心功能不全的一类疾病,以心悸气短、动则更甚、口唇紫绀、烦躁不安、胸满腹胀、肢体浮肿、小便少、咳喘时作、不能平卧为特征。“心衰”多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功能不全,分类中有急性期和慢性期,其中慢性期的临床表现与“心水”大致相同。《中医急诊学》称“心衰”是指心体受损、脏真受伤、心脉“气力衰竭”,无力行气运血所致的常见危重急证,古有“心衰、心水”之名。可见,“心水、心衰”实乃一病,没有区分为两种疾病的必要。

6 关于真头痛

真头痛出自《灵枢·厥病》“真头痛,头痛甚,脑尽痛,手足青至节,死不治”。《国标配套》称其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高血压脑病。《中内规范》在真头痛正名项下引证《济生方·头面方·头痛论治》及《难经·六十难》均指“厥头痛”,而在别名项下引《灵枢·厥病》之“真头痛”,此两处主次安排欠妥。

在病因上,《中内规范》称与风寒暑湿、气郁及饮食有关,而《国家标准》与《国标配套》均认为属风阳上窜、气血上逆、扰乱清阳所致,此在病因学上显然不同。从中西医对照结果看,《中内规范》称真头痛与西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或部分脑占位性疾患有关,而《国标配套》则称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高血压脑病,此两者又不相同。临床实践表明,蛛网膜下腔出血在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神经病学》(第5版)属于脑血管病的范围,此可概属于中医中风病的范围之内。高血压脑病在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内科学》(第6版)中属于高血压并发症之一。由于古人多局限于症状学诊断,又缺乏先进的科技手段,提出真头痛这一概念可以理解,而在科学发展的今天,我们还局限在古人单纯症状学的圈子里,那就未免“泥古不化”了。

鉴于《中内规范》已有头痛一病,笔者认为,《中内规范》中的真头痛就没有必要另立门户了。

7 关于暴喘、喘病、哮病

哮与喘在中医学中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医学正传》谓“哮以声响而言,喘以气息而言”。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痰鸣气喘性疾病,哮必兼喘,故有哮喘之称。而喘证以呼吸困难,气息急促,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的一种疾患,喘未必兼哮。《国家标准》有“哮病”,无“喘病”,但在症状性名称中有“气喘”。《中医内科学》有“哮病”、“喘症”,两者均无“暴喘”之名。《中内规范》有“喘病”、“哮病”、“暴喘”,称喘病多见于西医的喘息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哮病多见于西医的支气管哮喘、过敏性哮喘、哮喘持续状态;“暴喘”多见于突发性过敏性哮喘、支气管哮喘持续状态、喘息性支气管炎持续咳喘及肺源性心脏病等患者的持续哮喘,Ⅰ、Ⅱ型呼吸衰竭,成人呼吸窘迫征,急性肺梗塞。将哮喘持续状态、喘息性支气管炎列入“暴喘”范围恐有不妥,从“暴喘”所列述的症状,基本包括了喘证与哮病的大部分内容,只是在病情程度上有轻重之别。为了删繁就简、便于掌握,笔者认为,对喘病的内容加以补充,分为急性喘证、慢性喘证两大类,删除“暴喘”之名,则比较切合临床实际。

8 关于胰瘅、脾热证、急性脾心痛

“胰瘅”出自《国家标准》,《国标配套》称“胰瘅”即西医所说急性胰腺炎。《中内规范》谓“脾热病”多见于西医的“急性胰腺炎”,文出《素问·刺热篇》“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俯仰,腹满泄,两颔痛……”。《中医急诊学》称“急性脾心痛”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性胰腺炎”,文引《灵枢·厥病》曰:“厥心痛,痛以锥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从此两者所引的原文来看,似应以后者较为确切,因为腹痛常为急性胰腺炎的主要表现,且痛势剧烈,如刀割、钻痛或绞痛。如此3个具有权威性的文献对西医的一个疾病,竟分别提出3个不同的中医病名,实在令学者难以适从。作为一个标准或教材,对规范临床医生治疗、对培养学生都至关重要,如此各执其词,必将会影响中医学术的发展和中医的国际交流。

9 结语

第6篇

入学考试

1、初试时间:初步定于2016年3月12日-13日(如有变化以准考证为准)。

2、初试地点: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部。

3、初试科目:外国语、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均为笔试,每科考试时间为3小时,具体考试科目详见招生专业目录)。

4、初试外国语考试科目参加卫计委国家医学考试中心组织的统一考试。

5、初试专业课考试科目中内科学、外科学、肿瘤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课考试包括公共与专业两部分,各占50%。其中,内科学公共部分含诊断学30分,心内、呼吸、消化、血液各5分;外科学公共部分含总论30分,泌尿外、神外、普外、骨外各5分;肿瘤学公共部分为肿瘤学概论50分;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考试科目中影像诊断学公共部分含超声10分、CT10分、磁共振10分、X线10分、介入5分、核医学5分。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课考试含中西医结合和肿瘤学各50分。

6、复试时间:复试以面试形式进行,在初试结束后的第二天考生到报考导师所在学院研究生管理部门报到,由各学院组织进行,复试成绩记入总成绩。

新东方网校推荐:2016年考博课程!!点击进入免费试听>>

第7篇

笔者近年一直从事七年制中医骨伤专业中医儿 科学的教学工作。中医儿科学的教学因其‘‘小”本 来就面临不少困难,对于七年制骨伤专业的教学面 临的困难更加突出。中医儿科学大多安排在4~5 年级,在中医内科学和西医内科学之后,由于中医儿 科学与中医内科学有不少内容重复,这些重复的内 容如何教出新意,给儿科老师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如果结合西医学,又与西医内科学有所重复,教师面 临同样的困境。对于七年制的学生,他们的学习能 力更强,思维更活跃,尤其不喜欢老师在宝贵的课堂 教学中重复_些在教材中随处可见的内容。特别对 于骨伤专业的学生来说,_些学生认为中医儿科学 与他们将要从事的骨伤专业关联性不多,学习目的 不强,热情不足。因此,如何吸引这些学生学习中医 儿科学是老师要面对的更大挑战。

1强调儿科学的特点

    学生们很实际,第一堂课都来体验,倘若教师讲 课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以后教师在课堂上就很少 见到他们了。因此,第一堂课一定要精心准备,充分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的第一堂课是中医儿 科学基础,上课伊始,谈到学习儿科学的意义时,除 了讲述一般的意义,还应特别强调学习儿科学对于学生个人生活的重要性。学生都是20出头的青年 男女,恋爱是他们必然经历的重要事件,结婚生子是 他们不久将要面临的现实问题。提醒学生,应该将 儿科学作为未来生活的必修课。儿科学有自身特 点,不是内科学所能代替的。因为孩子不是成人的 简单缩影,小儿有自己的生理病理特点,需要特别了 解。如望闻问切四诊的应用,小儿与成人就有很大 不同。问诊在成人四诊中很重要,而儿科素有‘‘哑 科”之称,问诊有一定困难;小儿寸口部位短小,又 易哭闹,切脉亦难。但小儿肌肤柔嫩,反应灵敏,因 此望诊和闻诊在小儿四诊中尤为重要,年轻父母和 医生对小儿的反应要像艺术家一样有挑剔的眼睛、 敏感的耳朵,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抓住要领,不 至于酿成不良后果。例如怎样从孩子的哭声判断其 诉求与病状,从孩子的唇色了解病情等,这样将枯燥 乏味的理论与学生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引起同学 很大的兴趣。

在讲解临床各论时,也时时注意突出儿科特色。 如讲授口疮一病时,学生以为口疮即相当于西医学 的口腔溃疡,似乎与过去所学没什么特殊区别。老 师应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找出口疮与口腔溃疡 的不同点。经过启发,学生发现口疮是小儿特有疾病,为外感风热之邪所致,有发热症状,病在表,多为 实;而口腔溃疡不独小儿,成人亦患,是慢性反复发 作的疾病,一般不伴发热,病在里,多为虚。通过这 样的比较,学生既加深了对原有口腔溃疡的认识,又 增加了新的知识,拓展了思路,知道同样的口腔溃疡 有不同的内涵。这样的学习方法很好地激发了学生 的思辨力。

2注意结合中医经典

    中医经典是中医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但学习 临床课程时能够回忆起中医经典的学生为数不多。 大多数学生的经典知识与临床内容是脱节的。根据 笔者的临床与教学体会,临床实践中灵活应用经典, 既能提升学生临床认知能力,也能加深对经典的理 解。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很注意结合经典。小儿疾 病以外感热病为多,最常涉及《伤寒论》及《温病学》 内容。儿科学中时行疾病学生容易与温病联系,有 些疾病不易联想到温病,如肺炎、川崎病等。容易理 解的疾病,要让学生理解得更透彻。如麻疹、丹痧为 热毒温邪,皮疹为红色斑丘疹,病在肺卫,要引导学 生用卫气营血的辨证体系认识;水痘、手足口病则为 湿热毒邪,皮疹为丘疱疹,病在肺脾,就要用三焦辨 证体系认识。对于那些不易联想到温病的疾病,要 引导学生寻找温病学的证据,如流行性、传染性以及 卫气营血各个阶段的表现。学生自己找到了证据, 理解自然就很充分。通过具体病例的学习,学生既 对温病学中的一些理论有了切实的了解,又能从温 病学理论的高度对具体疾病有所认识。教学没有停 留在照本宣科上,学习便有了深度。

经典理论如此,经方的应用亦如此。小儿为 “纯阳之体”热病多见,一般认为《伤寒论》之经方 辛温大热,似乎少有应用,实则不然。咳喘之疾是儿 科临床最主要的病证,麻黄汤、小青龙汤多有作为。 如在“肺炎喘嗽”一病中,三拗汤从初期用到极期, 功不可没。但笔者提醒学生要时时注意小儿脏腑娇 嫩、脏气轻灵之特点,对麻黄、桂枝大辛大热之品,不 可堆砌,取其中病即可,故选用麻黄汤去桂枝之 三拗汤,而弃用麻黄汤。通过这样的解读,学生对小 儿特点、肺炎喘嗽以及经方在儿科临床的应用有了 提纲挈领的认识。这是学生自学不易体会的,教师 的教学作用显而易见。

3引导鼓励学生创新

    中医理论中医学是门古老的学科,学古用古是必要的,但 是如果只有继承没有发扬就会缺乏生机。事实上中 医学这门学科历经千年弥久不衰正得益于历代医家 的不断创新发展。如汉代张仲景在《内经》《难经》 基础上创立了外感病六经辨证体系,清代叶天士、吴 鞠通创立了温病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体系,补充完 善了外感病的辨证理论。21世纪是个飞速发展的 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的发展也是日新月 异,以往模糊不清的问题已然明晰,未知的领域有了 不少探索。笔者认为中医高等教育不应只是图解传 统中医理论,应对西医学科学的发展给予足够关注, 进而完善发展创新中医理论。中医理论主要是建立 在抽象、推测和经验基础之上,对内在的解剖生理等 物质基础重视不够,因而使中医理论有模糊粗糙之 惑。如“肺炎喘嗽”一病可纳入温病学之“春温”范 畴,乃感受风热之邪所致,按卫气营血传变,邪在卫 在气容易理解,在营在血不易理解,因患儿只有热咳 喘,未见皮疹出血等营血表现。笔者带领学生复习 西医学中肺炎的病理知识时,讲到温热邪毒闭阻肺 脉,肺泡壁的毛细血管气血交换障碍,此即热入气 营,气滞血瘀,血溢脉外,即是血证。从微观病理看, 肺炎极期确实有营血证表现,实际上此时加入清热 凉血、活血化瘀药确实取得事半功倍之效。这是依 靠西医学对中医证候的积极预测,是治未病,为上 工。通过这样的联想式教学鼓励学生博学广纳,不 仅要回看先贤,还要放眼今朝,兼收并蓄,用科学理 论完善中医科学。在这样有理有据的教学中,学生 不再感觉中医学枯燥晦涩,而是生动鲜活,他们的学 习热情自然提高了。

中医儿科学是临床应用学科,要求教师不仅要 有坚实的中医基础理论,还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善 于理论联系实践。特别需要教师对中医儿科临床有 总体把握,了解中医的优势与不足,优势如何继续发 扬光大,不足如何补充完善。教师尤其不能没有科 学依据随意夸大中医优势,让学生盲目自大;更不能 因中医的不足轻易否定中医,让学生无所适从。应 该看到中医七年制的学生对中医的兴趣可能比普通 五年制中医学生更高,骨伤专业的学生亦如此,教师 有责任有义务保护鼓励他们的这种兴趣,应努力讲 好每一堂课,无论是专业课还是小科目。像儿科学 这样的小科目,尤其遇到像七年制骨伤专业这样相 关性不强而基本要求较高的学生,作为一个负责任 的教师确实需要付出努力。

第8篇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中医疗法 临床观察

根据我国2007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1](以下简称指南)中定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与肺部对香烟烟雾等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近期对我国7个地区20,245成年人群进行调查,COPD患病率占40岁以上人群的8.2%,其患病率之高十分惊人[1]。自2008年1月-2009年10月本科收治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中医综合疗法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84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均来自门诊及急诊收住呼吸内科的病人,全部符合指南中的临床及实验室诊断标准,病情处于急性加重期,中医辨证属于“肺胀”范畴,年龄在50-65岁,病程5-30年,患者知情同意。排除合并肺炎,肺部肿瘤,肺结核等疾病。随机分为治疗组(使用中药)和对照组(未使用中药),治疗组42例中,男30例,女12例;年龄40-68岁,平均52.66岁;病程8-30年,平均15.33年。对照组42例中,男31例,女11例;年龄49-75岁,平均53.33岁;病程9-35年,平均14.79年。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以七版内科学COPD急性加重期治疗原则为基础,治疗组加用中药辨证治疗。疗程2周,疗程前后行相关项目检查。

西医常规治疗(七版内科学COPD急性加重期治疗):急性期加重是指咳、痰、喘比平时加重或痰量增多或成黄痰,⑴支气管扩张药,如应用沙丁胺醇或抗胆碱能药异丙托溴铵或两者联合雾化吸入缓解严重喘息症状。⑵低流量吸氧。⑶抗生素的应用,最多见的急性加重原因是细菌或病毒感染,⑷糖皮质激素,在COPD的急性加重期,尤其是在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短期使用GC(口服或静脉给药)有助于改善FEV1,减轻喘息症状。⑸袪痰药溴己新或氨溴索酌情应用。(6)支持治疗。(7)并发症处理。

中医辨证施治(《中医内科学》周仲瑛主编)[2]:(1)痰浊蕴肺证用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治疗,药用:苏子15g,前胡15g,白芥子12g,半夏10g,厚朴20g,陈皮15g,白术15g,茯苓15g,痰多,胸满不能平卧,加莱菔子15g,葶苈子15g,(2)痰蒙神窍证用涤痰汤加减,药用:法夏10g, 茯苓15g, 枳实10g, 橘红15g,竹茹15g,胆南星12g,石菖蒲15g, 郁金15g,远志15g,桃仁10g, 甘草8g;(3)阳虚水泛证用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药用:熟附子12g(先煎1小时),桂枝12g,茯苓30g,白术15g,猪苓12g,泽泻15g,生姜10g,赤芍15g;(5)肺肾气虚证用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加减,药用:党参15g,黄芪20g,炙甘草8g,冬虫夏草5g,熟地20g,胡桃肉15g,脐带12g,五味子15g,灵磁石15g,沉香15g,紫苑15g,冬花15g,法半夏10g,橘红15g。

3 观察项目

进行总疗效(治疗前后症状和体征),对照方法与统计学处理:根据观察指标和数据的不同,使用SPSS 11.0数据统计软件包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分析,所有资料均采用均数±标准差形式,P

4 结果

治疗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显效18例,有效22例,无效2例,显效率42.86%,总有效率为95.24%;对照组显效12例,有效18例,无效12例,显效率28.57%,总有效率为71.43%,两组显效率和总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5 讨论

COPD属于中医学喘证、肺胀和痰饮范畴,与肺、脾、肾有密切关系,中医辩证治疗临床疗效显著,“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能使这类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更快的控制。

参 考 文 献

第9篇

关键词:半夏泻心汤;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属于中医的胃痛,又称胃脘痛范畴。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证。笔者自2000年以来应用半夏泻心汤治疗该病,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140例均为本院门诊患者,2000年~2012年在我院胃镜检查。诊断:慢性胃炎。随机分为半夏泻心汤治疗组(以下简称治疗组)100例。陈香露白露片对照组(以下简称对照组)40例。治疗组:男55例,女45例,年龄25岁~70岁;平均年龄45岁。病程1年~20年。对照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25岁~70岁;平均年龄45岁。病程1年~20年。两组间性别、年龄、病程长短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均排除胃癌。消化性溃疡、胃切除手术后等。

1.2诊断标准

1.2.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及《中医内科学》[3]。

1.2.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3]。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 采用半夏泻心汤,药物用制半夏15g,黄芩15g,干姜15g,党参15g,甘草10g,大枣10g,黄连10g。1剂/d,水煎,取汁500ml,分3次温服。1个月1个疗程。

2.2对照组 采用中成药陈香露白露片0.3g*5片,口服,3次/d。奥美拉唑肠溶片20mg,1片 2次/d, 口服,疗程均为1个月。疗程结束后对两组疗效进行比较,两组治疗过程中忌暴饮暴食、忌食辛、辣、酒等。要少食多餐,保持心情愉快。

3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参照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慢性胃炎的疗程研究指导原则》[4]拟定。临床治愈:临床主要症状消失,次要症状基本消失,胃镜复查活动性炎症消失,慢性炎症好转达轻度。显效:临床主要症状消失,次要症状基本消失,胃镜复查粘膜急性炎症基本消失,慢性炎症好转。有效:主要症状明显减轻,胃镜复查粘膜病变范围宿小1/2以,炎症有所减轻。无效:达不到有效标准,而未恶化者。

3.2治疗结果 两组疗效统计见表1。治疗组100例,临床治愈例,显效例,无效例,总有效率95%。对照组:40例,临床治愈例,显效例,有效例,无效例,总有效率87.5%。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差别(P

4讨论

慢性胃炎,病程日久常寒热、虚实错杂,为本虚标实之证,其本在脾胃虚弱。以致脾胃升降功能失常,寒热错杂之邪侵入中焦而出现胃脘部胀、痛、痞、满等症。治宜寒热平调,扶正祛邪,审证求因,辩证施治。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具有和胃降逆,开结除痞的功效。方中:半夏、干姜辛温开结散其寒;黄连、黄芩苦寒,以泄热开痞;党参、甘草、大枣甘温益气补其虚。七味相配寒热并用,苦降辛开,补气和中,邪去正扶。在此方基础上如,湿热偏重加白花蛇舌草20g以清热,利湿;胀痛甚加元胡10g,郁金15g以理气止痛;气虚偏重加黄芪20g,白术15g以补气健脾;阴虚重加沙参20g,麦冬20g以养阴益胃等灵活加减应用。

综上所述:半夏泻心汤治疗胃炎效果很好,是古为今用的好方。

参考文献:

[1]张伯臾.中医内科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33.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4.

第10篇

【关键词】消化内科 临床带教 问题对策

对于内科学习,特别是消化内科而言,临床实习是整个医学学习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而这一部分的教学质量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实际操作的质量。因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十分重视该部分的教学管理,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计划,对学生的临床实习进行严格管控。但是,受到市场环境以及学习氛围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消化内科临床带教一直以来都存在着许多漏洞,从而降低了学生的临床效果。临床实习是医学生走向社会、服务病人的第一步,是他们真正执行医生职责的一个关键步骤,所以对于临床带教老师而言其本身就肩负着重大责任,应该积极面对临床教学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从而提高学生的临床实习效果。

一、消化内科临床带教中存在的问题

消化内科临床带教中所出现的问题并不是最近几年才显现的,它是一个长时间的积累结果。不管是从消化内科临床带教的教学方式来看还是从其教师自身来看,都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共同影响着消化内科临床带教的成效。

第一,临床带教方式的落后。对于内科学而言,注重的是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而这也是未来消化内科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是今后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领域。但是目前的消化内科临床带教却仅仅将关注点投入在西医临床实习上,忽视了中医与西医的结合,从而使得学生的临床实习知识面狭小,长期以往不利于学生今后的个人发展。

第二,实习医学生自身因素。一般而言,实习医学生在临床实习的中后期将会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并且开始忙于就业问题。而这势必会影响到学生在临床实习中的投入时间与精力,降低整个临床实习的效果。同时对于医学生自身而言,有部分学生认为消化内科属于内科学领域,因而其将来的工作效益不如手术科室,从而对于该学科的临床实习失去了兴趣,影响了学生对消化内科临床实习的钻研。

第三,带教老师的因素。担任临床教学任务的老师一般身兼多职,比如医疗、教学以及科研。这样繁重的工作内容以及过重的工作压力必将会使得老师在临床教学上不能够投入更多的精力,从而影响了临床带教的效果。另一方面,在对临床医师进行考核时一般以与医疗和科研相关的指标为参考,从而降低了带教老师对教学实践的重视。

第四,消化内科疾病谱本身的客观因素。随着现在生活质量的提高、健康意识的加强,以及消化系统疾病的季节性、周期性等特点,在较短的临床实习期内典型的消化内科临床表现逐渐降低,从而使得医学生的实习经验以及医疗实践机会越来越少。这样一来,消化内科临床带教的意义得不到真正体现。

二、解决消化内科临床带教问题的对策

消化内科临床带教中存在的问题是有多方面因素所共同组成的,而这些不同的方面涉及不同的工作部分。但是对于医学院校的教学而言,应该在提高教师自身教学质量以外还需要从学生角度出发,提高学生临床意识。

第一,明确实习的重要性,提高实习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开始消化内科临床带教时就首先向医学生灌输相关知识。比如,消化内科在临床表现上一般具有多样性,并且与其他系统疾病的表现具有重叠性;在现代快节奏生活方式下,突发性的消化系统疾病比较常见,其临床表现较为多变。通过灌输此类信息可以加强医学生对消化内科的认识,从而明确消化内科的相关知识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是一门十分重要的临床学科。同时,还需要强调消化内科的专业知识在临床实习中的重要性,并且在医学生中还需要普及脾胃病等知识,建立一套较为系统的知识结构。最后在实习过程中要树立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以及人生观,要让医学生切实认识到临床技能以及自身专业素养是今后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且明确实习经验将会在后续的深造中产生重大的积极影响。

第二,教师自身要对教学工作有高度的责任心。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明确临床带教工作并不会影响到医疗以及科研方面的工作。相反,临床带教的工作为教师的医疗以及科研工作提供了更多的临床经验。其次,在对医学生进行临床教学时应该严格要求,切实落实临床带教中的各个环节,保证临床带教教学的质量。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该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考勤纪律以及实习纪律,便于教学中的管理。最后,要让医学生在整个实习过程中掌握基本的临床技能,比如要训练学生对典型病例的“视触叩听”以及“望闻问切”等,并积极参加查房、疑难杂症的讨论、病例汇报等活动中,帮助医学生建立正确的认识。

小结

消化内科的学习以及研究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十分密切关系,因而整个临床工作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不容忽视。虽然说现在的消化内科在临床带教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到了医学生临床实习效果。但是,通过提高学生对消化内科的认识、加强教师自身责任心建设,相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这一现象进行改善。本文只是对消化内科临床带教问题进行了浅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后续医疗工作者能够在这一领域继续努力,从而提升消化内科临床实习的质量。

【参考文献】

第11篇

广东省丰顺县中医院,广东丰顺514300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病综合征的临床价值。方法:将脾肾阳虚型肾病综合征患者6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糖皮质激素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中药汤剂。结果:治疗2个月后,治疗组有效率93.3 %,高于对照组82.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24h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血胆固醇定量变化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疗效对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水肿消退时间、激素副作用发生率、疾病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有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西医疗法相比,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病综合征临床疗效满意,并可降低激素副作用发生率、降低疾病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温阳补肾利水法;脾肾阳虚;肾病综合征

【中图分类号】R69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4-0080-02

作者简介:陈学裕(1982-),男, 硕士研究生, 主治医师, 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临床。

肾病综合征是由多种病因和病理变化引起肾小球病变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目前西医多采用激素及细胞毒性药物治疗,虽有一定疗效,但易复发,还会出现激素依赖或耐药,预后较差;此外,激素及细胞毒性药物副作用很大。中医中药配合激素治疗肾病综合征,在改善临床症状、减少并预防复发、降低激素副作用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笔者采用中医温阳补肾利水法配合激素治疗脾肾阳虚型肾病综合症患者3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7月至2013年11月我院收住院辨证属于脾肾阳虚型肾病综合征患者60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22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0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16~55岁,平均年龄(40.75±4.01)岁;对照组30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19~53岁,平均年龄(42.13±4.5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西医诊断参照第12版《实用内科学》肾病综合征诊断标准[1]:①大量尿蛋白(≥3~3.5g/d);②低白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30g/L);③水肿;④高脂血症。中医诊断参照《中医内科学》水肿诊断标准[2]:①水肿初起多从眼睑开始,继则延及头面、四肢、腹背,甚者肿遍全身,或水肿先从下肢足胫开始,然后及于全身;②轻者仅眼睑或足胫浮肿,重者全身皆肿;③如肿势严重,可伴有胸腹积水,出现腹部膨胀、胸闷心悸、气喘不能平卧。

1.3治疗方法对照组:嘱患者注意休息、饮食疗法,予以糖皮质激素治疗:成人给予泼尼松lmg/(kg·d),每日最大量不超过60mg,晨起一次顿服,连服8周或尿蛋白转阴后逐渐减量。每1~2周减总剂量的10%,一般每次减5mg;当减至半量0.5mg/(kg·d)时将两日量改为隔日顿服,坚持服3个月;减至维持量时0.2 mg/(kg·d),再服1年或更长,至逐渐缓慢停药。视患者具体情况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抗凝治疗、利尿治疗、降血脂治疗。

治疗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以温阳补肾利水为治疗总则,自拟方如下:制附子(先煎)30g,茯苓皮 30g,白术30g,白芍30g,干姜20g,桂枝30g,熟地30g,山药30g,山茱萸15g,仙灵脾20g,巴戟天15g,黄芪100g,陈皮15g,砂仁(后下)15g,泽泻15g,甘草6g。每日一剂,水煎去渣至400ml,分两次饭后温服,3个月后改为隔日一剂,半年后改为每周两剂,疗程1年。

1.4观察指标治疗前和治疗后2个月,进行24h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血胆固醇含量测定,然后将相关数据作治疗前后的组间及组内比较,同时对比组间水肿消退时间;治疗1年后进行激素副作用发生率、疾病复发率比较。

1.5疗效判定根据2003年第七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肾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肾脏疾病诊断及疗效评价标准[3],将疗效分为以下4个等级。①完全缓解:临床表现完全消失,尿蛋白定量测定<0.2g/24h,多次测定尿蛋白阴性,血清白蛋白、血胆固醇接近正常或完全正常;②显著缓解:尿蛋白定量在0.2~1g/24h,血清白蛋白、血胆固醇显著改善;③部分缓解:尿蛋白定量测定<3g/24h,多次测定尿蛋白有所减轻,血清白蛋白、血胆固醇有所改善;④无效:临床表现未消除,尿蛋白、血清白蛋白及血胆固醇无明显改变。

1.6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治疗前后指标比较24h尿蛋白定量、血白蛋白、血胆固醇定量变化组内比较,治疗后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治疗方法优势比较治疗组水肿平均消退时间为(15.56±5.37)d,对照组水肿平均消退时间为(23.72±7.7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随访观察6个月,治疗组有1人出现水牛背、满月脸等激素副作用表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对照组有17人出现上述体征,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6.7%。两组患者随访1年,治疗组有2人复发,复发率为6.67%;对照组有10人复发,复发率为33.3%。以上资料两组比较,治疗组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疾病复发均发生在病程6个月至1年之间。

3讨论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在中医学中属“水肿”“尿浊”“虚劳”等症候范畴。水不自行,赖气以动,故水肿一证,是全身气化功能障碍的一种表现,涉及腑脏亦多,但病本在肾。其病机为肾阳亏虚,水湿不运,聚而为水,久则瘀水互结。本自拟方中制附子温肾助阳以化气行水,兼暖脾土以温运水湿,黄芪健脾益肾,补气利水消肿,两者共为君药;仙灵脾、巴戟天温肾助阳,熟地、山药、山萸肉益气养阴、补脾肺肾,炒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利水,干姜温中散寒、温肺化饮,桂枝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共为臣药;茯苓皮、泽泻利水渗湿,陈皮、砂仁温中健脾,化湿行气共为佐药。白芍亦为佐药,其义有二:一者利小便以行水气;二者可防止制附子燥热伤阴,利于久服缓治。甘草为使药,调和诸药。纵观全方,攻补兼施、扶正祛邪、协调阴阳及气血平衡,使肾气旺、湿毒祛。本临床观察表明,与单纯西药治疗肾病综合征相比,中西医结合疗法可提高有效率、显著降低尿蛋白、提升血浆白蛋白、降低血胆固醇、缩短水肿消退时间、降低激素副作用发生率、降低疾病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157.

[2]田德禄.中医内科学[M].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03.

第12篇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是以中医为主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是卫生部首批四所中药临床药理基地之一。

龙华医院心内科(含上海市中医特色专科的高血压专科)是一个集医、教、研为一体的中西医结合的心血管科室,为上海中医药大学A级重点科室,上海市中医特色专科,为教育部中医内科学重点学科组成部分,是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科室内含中医心内科、中西医结合、高血压、西医心内科几个部分。拥有门诊、病房,CCU监护室、心导管室,并附有2个名中医工作室,现有教授五名,博士生导师三名,硕士生导师二名。承担有多项国家级、市部级课题、市科委、教委中西医攻关科研项目,以及新药的临床评价工作,曾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上海市医学进步三等奖。获国家专利1项。科室长期承担中医大研究生和毕业生、外国留学生、夜大生等的中西医内科课堂教育及临床带教任务。

心内科采用中医传统医学理论与现代医学知识相结合的手段,以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为原则,通过运用活血化瘀。益气养阴等中医方法为主,辅以西医药治疗各种心血管疾病,其中尤以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疗效良好。采用中西医结合、辨证论治的原则,根据高血压不同证型,综合实施以平肝潜阳、活血祛瘀、化痰泄浊为主的中医药治疗,协同各类降压药物的运用,为各期高血压及有心脑肾并发症患者提供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科室亦以冠脉造影、冠脉内支架术、起搏器安装等手术救治急性心梗、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科室拥有治疗心血管疾病特色的舒心饮。复律宁。活血潜阳胶囊。白蒺藜总皂苷自制制剂4个。

何燕主任擅长运用中医四诊八纲及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诊治各种心血管疾病。诸宁主任负责西医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诸宁主任每周一下午,何燕主任每周三上午、周六上午有专家门诊)

周 端 教授

周端教授1950年生,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主任医师。副院长,并任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中青年委员会特邀委员。

长期从事中医心血管专科临床工作,擅长治疗冠心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等,尤其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先后主持开展上海市教委课题、上海市科委课题研究各1项,曾作为主要参加者承担上海市科委课题和国家新药基金课题各1项,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周端教授每周五上午有特需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