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描写动物的古诗

描写动物的古诗

时间:2023-05-29 18:24: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描写动物的古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描写动物的古诗

第1篇

关键词:古诗句;浑然一体;动物发育;课堂教学

苏科版八上生物第19章第2节《动物的发育》,主要简述了三种动物的发育:鸟类、两栖类和昆虫类的发育。编者把三种动物的发育安排在一节,看似各自独立,比较零散,其实在备课时只要巧妙运用三首古诗中的一些重要诗句,就可以让本节课的教学浑然一体,过渡自然,让学生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情境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思维得到启迪。以下就浅谈一下三首古诗在课堂教学中的妙用。

一、妙用诗句导入新课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黄莺是公认的春天歌唱家,听着她们那婉转的歌喉,使人感到春天的妩媚;燕子是候鸟,她们随着春天一起回到了家乡,忙着重建家园,迎接崭新的生活,看着她们飞进飞出地搭窝,使人们倍加感到生命的美好。这句诗描写了鸟类的什么行为?诗句的运用,调动了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在课堂上仿佛置身于西湖的春光中,细心体会大自然带给人的美感,从而引导学生体验一种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回归,在充满轻松愉悦的心情中开始一节课的学习。

二、妙用诗句由鸟类发育过渡到两栖动物的发育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或“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春末夏初,青蛙“呱,呱,呱”的叫声此起彼伏,连成一片。青蛙的叫声有什么意义呢?鸣叫的是雄蛙还是雌蛙呢?诗句的运用,调动了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在课堂上仿佛置身于宁静而又生机勃勃的乡村夏夜景象中,细心体会大自然带给人的美感,在充满轻松愉悦的心情中,自然由鸟类发育的学习过渡到青蛙等两栖动物发育的学习。

三、妙用诗句由两栖动物发育过渡到昆虫类的发育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形象地描写了家蚕这种昆虫的发育,自然而然地由两栖类动物的发育过渡到昆虫类的发育。至于从生物学角度来说,这句诗有没有不准确的地方,向学生提出疑问:难道真是“春蚕到死丝方尽”吗?事实上是“春蚕丝尽没有死”。丝,与“思”是谐音字,“丝方尽”意思是除非死了,思念才会结束。这样的疑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而且还能抓住问题的实质,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成准确的生物学知识。

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语文教学

中国的古诗词如同一座丰碑,彰显了一个民族浑厚博大的文化底蕴。小学语文课本从第一册到第十二册选入的几十首古诗词以及新课程标准推荐诵读积累的优秀诗文70篇均为古代各个时期的名家名篇,字字珠玑,是百读不厌的经典之作。但是小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还是有一定的难度,那么如何使小学生更好地掌握古诗词的学习。

一、把握好诗人的思想感情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是学习语文的基础阶段,必须切实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加强思想教育,发展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编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都是从孩子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编选的。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和美丽风光的;(2)描写自然景物和吟咏天成之美的。如骆宾王的《鹅》。其中“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一句,寥寥几字将鹅的外貌、优雅的在水中游动的身姿描绘得栩栩如生,从而从小培养孩子热爱小动物的品质;(3)歌颂劳动和劳动人民的;(4)抒发爱国主义情感和亲情、友情、乡情的,如:李白的《赠汪伦》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表达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感情,这些古诗的教学,可以从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和热爱亲人、朋友的健康情感。

二、在诗境中领会诗意

诗的美,不仅是它的画面美,更是承载了诗人的情怀和思想。如《江南春》的前两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当学生读到这两句的时候,这是一幅唯美的画,这也是对后面要表达的情思的铺垫,这就是所谓的借景抒情。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是后两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诗歌是诗人在特定的环境中对特定事物的思想情感的抒发,作者只是通过看到了这样的景物而引发了忧思,也正是这样的景物触碰了作者心灵深处的万千感慨。这首诗也是作者通过对美好景物的描写来反衬朝代更替的哀伤。如何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体会情感呢?要想把学生真正地拉进作者的诗歌,我们要给学生还原创作作品的当时背景以及诗歌所叙事的背景,才能体会这一组组的意象所渲染的意境。学习诗歌,教师的引导和对学生情感的激发是尤为重要的。诗歌的诗性美,仍然重在体会,重在领会诗的神韵。

三、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及,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正如《老子》中所说的这句话,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就是教给学生们打开古诗宝库的钥匙。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1.析诗题与知诗人。

分析歌题目,了解作者写作风格及创作背景。这对掌握所学古诗基调,了解所学古诗内容,体悟所学古诗情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是学好一首古诗的基石。

2.读诗文与晓诗意。

通过学生预习,能够读通诗文,在此基础上,能够读出古诗的韵律美和音乐美。通过结合注释、查字典等方法了解古诗中重点字词的意思。需要注意的是,二者是相互交融的,读诗文是了解诗意的重要方法,晓诗意能促发学生更好地读诗文,不能将这两点割裂开来。

3.入诗境与诵诗情。

在理解了古诗意思之后,教师就要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及年级班级特点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们进入诗歌的情境。

四、熟读成诵,整体感知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诗词也是如此。古诗词短小精悍,语言富有韵律,是最适合朗读的了。在教学时,教师应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感知诗词的语句美,感知诗词的意境,感悟诗词的意蕴。此外,教师还应采取多种多样的朗读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如分小组朗读、男女生朗读、配乐朗读等等。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更能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内蕴,从而陶冶情操。

五、把握好诗人的思想感情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是学习语文的基础阶段,必须切实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加强思想教育,发展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编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都是从孩子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编选的。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和美丽风光的;2.描写自然景物和吟咏天成之美的。如骆宾王的《鹅》。其中“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一句,寥寥几字将鹅的外貌、优雅的在水中游动的身姿描绘得栩栩如生,从而从小培养孩子热爱小动物的品质;3.歌颂劳动和劳动人民的;4.抒发爱国主义情感和亲情、友情、乡情的,如:李白的《赠汪伦》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表达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感情,这些古诗的教学,可以从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和热爱亲人、朋友的健康情感。

小学阶段是小学生记忆力旺盛的时期,学习一定数量的古诗,引导他们感受一点中华优秀文学遗产的精华,体会理解诗中的意境与哲理,这无论对小学生学习,还是促进其情感、想像、记忆的发展,都是大有益处的。古诗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在不同的阶段我们要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通过逐步的积累和运用,提高学生的修养和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让这样一个精品文化得以传承。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课外阅读;儿童积累;促进策略

在大语文环境建设中,人人都在思考学生的课外阅读,都在思考着学生课外阅读的践行,且相当多的人感到学生的课外阅读质量不是很高,学生积累的也不怎么丰富。自从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所倡导的主题性大单元“教育促进儿童道德成长”的命题见诸报端后,笔者也产生了主题阅读促进儿童积累的相关

思考。

一、促进儿童积累课外阅读可赖于文本

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这不仅仅是对高年级学生的要求,也是对中、低年级学生的要求。小学生要进行比较广泛的阅读,就是低年级学生也是一样,目的是让学生对语言文字产生正确、灵敏、丰富的感受。让低年级学生去读些什么?从相关意义上讲,应当与教材所入选的内容相当。纵观苏教版小学低年级教材,都以儿歌、寓言、童话居多,这比较符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的规律。从相关意义上说,让低年级学生进行相关的阅读积累,不可超越这样的范围。应当说,新课程标识缘湍昙堆生的阅读也提出了比较明确且又适合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要求。譬如,低年级学生学习了比较浅显的寓言和童话之后,再给他们提供难易适当的童话,让他们去阅读,不仅仅能够吊起低年级学生阅读的胃口,还可能一定程度地提高学生进行阅读的能力,获取比较理想的促进效果。学生们去阅读《豆瓣的旅行》《小蝌蚪找妈妈》等童话作品,是那样的充满着洋洋喜气。如学生阅读着《豆瓣的旅行》至少也从豆瓣的旅行中获取到咀嚼食物的意识,虽然不能说出某些食物营养方面的道理,但有一点是完全可以坚信的,学生能比较肤浅地知道,进食需要细嚼慢咽。

二、促进儿童积累之课外阅读可赖于语言

低年级学生所接触到的语言都是比较浅显易懂的,低年级学生所读的语言文字也多是喜闻乐见的。孩子们的喜闻乐见最为主要的体现,儿歌的朗朗上口,叙事性文本也多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去行文,去安排故事情节。尤以相关的动物、植物等非人物或非生命的东西进行着活泼的对话,展开故事情节。虽然低年级学生对拟人化的童话在体裁作用上还不是很理解,但对它们仍然十分青睐。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低年级学生的主题性阅读,我们既不能去好高骛远,也不要去拔苗助长。在相关低年级学生的主题性阅读中,人们过多思考学生精神意义上的成长,多在相关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上做文章。这样的思考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是有失偏颇的。笔者以为,低年级学生的主题性阅读,还应当以朗朗上口的语言为重。在平时,人们都看到相关的古诗,虽然仅是相关田园景色的描写,但那些则是让低年级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精品力作。低年级学生就似和尚念经,但只要不断地去念,也是极具其意义的。低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实践告诉人们:学生阅读丰富了,一些语言,孩子们就算还不懂任何意义也能不自觉地利用起来,就像孩子们看相关的外国影视片那样,一些外国人就这样在相互之间的交往比较有趣地进行对话。

三、促进儿童积累之课外阅读可赖于主题

也许人们会这样去思考,谈起读物之主题,不就是人们为人为事的精神和品质?离开了这样的底线,何谈其主题?其实这样的理解是不够准确的。因为小学低年级学生还只是天真无邪、幼稚无知的孩子,对其提出相关的人格和精神还为时过早。如同相关德育教育专家不提倡对小学生进行见义勇为的教育一样。所以,人们需要选择相关的充满正能量的主题,让小学低年级学生去阅读但不一定就需要选择那些革命英雄主义主题的作品。所以,在让低年级学生进行相关的主题阅读中,笔者力求做到选择合理的主题作品。如古诗多选那样描写山水景物的古诗,多选那些田园风光的古诗,多选那些孩童玩乐嬉戏的古诗。在古诗词中,有不少古诗词,围绕一个物象,就有好多的诗篇。如围绕田园风光就有不少的古人进行诗词描写;围绕田园风光,一位作家就写出好多诗章。这些古诗虽然不及那些革命英雄主义题材的古诗,但可以增进低年级学生对生活的热情,对世外美丽风光的无限热爱,其实也是在奠定孩子未来热爱美好自然的基础。又如选取比较短小精悍的童话古诗,童话故事所说明的道理并非就是如何的深刻,但也是相当丰富的。

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积累,从低年级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师需要思考的比较广泛。我们不能因孩子还小,就等闲视之,甚至是某些意义上的漠不关心。

参考文献:

[1]王世英.谈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9(3).

第4篇

关键词: 德育教育; 古诗教学; 爱国主义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9-0172-01

生活中有美,古诗中也有美。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流传下来的能够选入小学课本里的古诗更是精华中的精华,可谓字字珠玑。小学古诗的教学,对于小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陶冶高尚情操,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一、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维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民族团结和经久不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一直是学校德育的主旋律。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热爱祖国的教育。“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他在《示儿》一诗中写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临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的和平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王昌龄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绝句》都抒写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做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自己的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热爱家乡的教育。古人言:“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足见对家乡的热爱。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久别故乡的深深思念。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诗也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自己对家乡的恋恋不舍。教学时,我们可抓住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

(三)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包括了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说过:“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可见人民群众在历史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他们身上闪烁着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光芒。热爱劳动人民是学生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唐代李绅在《锄禾》一诗中写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教学时,我们应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热爱劳动人民,热爱他们的劳动成果,做一个爱人民的好孩子。

二、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谊教育

(一)亲情教育。亲情是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亲情教育是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重点。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每逢佳节倍思亲”,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孟郊的《游子吟》歌颂了伟大的母爱。魏朝曹植的《七步诗》则从反面教育我们亲人之间不可互相迫害,应和睦相处。教学时,要启发学生感受亲人对自己的关爱。努力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高尚品质,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亲情关系,使其有一个和谐的亲情网。

(二)友情教育。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对学生来说,与朋友的交往是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朋友的学生,不仅会孤陋寡闻,而且心理是不健康的。因而友情教育是不容忽视的。古人一向重视朋友之间的交情,如李白的《赠汪伦》,表现了诗人和汪伦之间纯朴而深厚的感情。高适的《别董大》、王昌龄的《芙蓉楼送别辛渐》、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诗都是为朋友而作,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要珍惜朋友之间的感情。

三、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观的教育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课题。在注意环境保护的同时,我们可结合古诗教学,着重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一)热爱水资源的教育。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教育学生节约用水十分必要。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写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幅壮丽的瀑布图,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赞叹之余,我们不禁要反思:假如没有了水,还会有瀑布吗?大自然的许多与水相连的神奇景观还会存在吗?

(二)热爱鸟类等动物的教育。鸟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们是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动物的生存,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在古诗中,涉及写鸟的比比皆是。如孟浩然在《春晓》中写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处处鸟语,使春天显得有了气息。杜甫在《绝句》中也写道:“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鹂的鸣唱和白鹭的飞翔,充满了一派生机,从侧面反映出自然环境的美好。此外,骆宾王的《咏鹅》,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等诗都是环境教育的良好素材。如果恣意破坏鸟类等动物的生存环境,那么绝不会有“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诗)的动人美景。

(三)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的教育。叶绍翁在《游园不值》中写道:“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以出墙来的一枝红杏赞美了满园春色。杨万里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写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以荷花的美来衬托西湖的美。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仅描写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而且表达了自己对小草的深切赞美。贺知章在《咏柳》中写道:“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这两句将柳树、柳条描写得非常美,既写出动人的形态,又写了碧绿逗人的色彩。杜牧的《山行》、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等均有相关描写。这些用来教育学生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具体直观,具有很强的教育性。

(四)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苏轼在《题西林壁》中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赞美了西湖美丽宜人的风景。李白的《望天门山》写出了天门山的巍峨险峻;刘禹锡的《望洞庭》写出了秋夜月色下的洞庭美景;张继的《枫桥夜泊》则描绘了枫桥一带的夜景……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好与神奇,强调了以自然为友,以山水为师。是向学生介绍祖国壮丽山河的生动、凝练的语言。它们不仅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而且能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

四、 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第5篇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那么,作为蕴涵着丰富中华文化传统的古诗在教学中该从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呢?下面浅谈四点:

一、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维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民族团结和经久不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一直是学校德育的主旋律。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应做好以下几点:

1、热爱祖国的教育。“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他在《示儿》一诗中写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临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的和平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王昌龄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绝句》都抒写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做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自己的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2、热爱家乡的教育。古人言:“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足见对家乡的热爱。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久别故乡的深深思念。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诗也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自己对家乡的恋恋不舍。教学时,我们可抓住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

3、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包括了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说过:“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可见人民群众在历史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他们身上闪烁着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光芒。热爱劳动人民是学生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唐代李绅在《锄禾》一诗中写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教学时,我们应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热爱劳动人民,热爱他们的劳动成果,做一个爱人民的好孩子。

二、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谊教育。

1、亲情教育。亲情是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亲情教育是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一个重点。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每逢佳节倍思亲”,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孟郊的《游子吟》歌颂了伟大的母爱。魏朝曹植的《七步诗》则从反面教育我们亲人之间不可互相迫害,应和睦相处。教学时,要启发学生感受亲人对自己的关爱。努力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高尚品质,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亲情关系,使学生有一个和谐的亲情网。

2、友情教育。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对学生来说,与朋友的交往是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朋友的学生,不仅会孤陋寡闻,而且心理是不健康的。因而友情教育是不容忽视的。古人一向重视朋友的间交情,如李白的《赠汪伦》,表现了诗人和汪伦之间纯朴而深厚的感情。高适的《别董大》、王昌龄的《芙蓉楼送别辛渐》、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诗都是为朋友而作,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要珍惜朋友之间的感情。

三、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观的教育。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课题。在注意环境保护的同时,我们可结合古诗教学,着重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1、热爱水资源的教育。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教育学生节约用水十分必要。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写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幅壮丽的瀑布图,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赞叹之余,我们不禁要反思:假如没有了水,还会有瀑布吗?大自然的许多与水相连的神奇景观还会存在吗?

2、热爱鸟类等动物的教育。鸟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们是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动物的生存,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在古诗中,涉及写鸟的比比皆是。如孟浩然在《春晓》中写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处处鸟语,使春天显得有了气息。杜甫在《绝句》中也写道:“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鹂的鸣唱和白鹭的飞翔,充满了一派生机,从侧面反映出自然环境的美好。此外,骆宾王的《咏鹅》,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等诗都是环境教育的良好素材。如果恣意破坏鸟类等动物的生存环境,那么绝不会有“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诗)的动人美景。

3、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的教育。叶绍翁在《游园不值》中写道:“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以出墙来的一枝红杏赞美了满园春色。杨万里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写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以荷花的美来衬托西湖的美。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仅描写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而且表达了自己对小草的深切赞美。贺知章在《咏柳》中写道:“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这两句将柳树、柳条描写得非常美,既写出动人的形态,又写了碧绿逗人的色彩。杜牧的《山行》、《江南春》、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等诗均有相关的描写。这些用来教育学生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具体直观,具有很强的教育性。

4、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苏轼在《题西林壁》中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赞美了西湖美丽宜人的风景。李白的《望天门山》写出了天门山的巍峨险峻;刘禹锡的《望洞庭》写出了秋夜月色下的洞庭美景;张继的《枫桥夜泊》则描绘了枫桥一带的夜景……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好与神奇,强调了以自然为友,以山水为师。是向学生介绍祖国壮丽山河的生动、凝练的语言。它们不仅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而且能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

四、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第6篇

【关键词】古诗词复习;小学;积累;领悟

在五上语文期末检测中曾出现这样一题:本学期我们学了《梅花魂》,古往今来,也有很多诗人赞美过梅花。例如宋朝的王安石在《梅花》一诗中用()夸奖梅花不畏严寒;元朝的王冕在《墨梅》中写了(),借梅自喻,表达自己的高尚情操。这道题目却牵出了教学中的一个死角。

一、满目疮痍为哪般

上过《梅花魂》的老师都知道,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借梅花表达了侨居在异乡的外祖父对祖国深切的热爱和眷恋之情。在期末复习时,我给学生搜索了所有思乡的诗句,却被这道梅花诗的考题弄得措手不及。改卷的结果比想象中的还要糟糕。王安石的《梅花》是二上的教材篇目,简单的两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竟然难倒了将近一半的五年级同学,还不包括各类错别字。王冕《墨梅》中的“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因为是六下的内容,完全写正确的全班才一个;诗句的框架基本具备,“乾坤”一词错得五花八门的大概五六个;瞎造一气,不甘心留白的十多个;剩下二三十个同学想必是不知所措,留着一个醒目的空格。面对满目疮痍,我不由陷入深深的反思。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记忆的规律使然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告诉我们,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经验表明,学生对课文的记忆有效期一般为一学期,期末考一结束,本册课文内容大部分被自然地从脑中删除,腾出空间准备储存下学期的背诵篇目。时隔太久,《梅花》的记忆不是被分割得支离破碎就是更严重的荡然无存。

(二)教师应试教育的错误观念所致

在考试的指挥棒下,古诗词教学沦为背诵。而且因为语文学习时间的被挤压,我们往往直奔主题,追求“高效”的教学。就像我复习了思乡的诗句,却猜不到命题的另辟蹊径。由此暴露了,只为考试而教学的错误观念不仅会自食其果,还会对学生成长带来不良的导向,更是对古典诗词的不恭曲解。

二、亡羊补牢不为迟

古典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中国文化的长廊里,她一直占据着尊贵之席。作为小学语文老师,担任着中国文化启蒙者的主角,理应义不容辞地挑起这份重任,让古诗词这颗蒙尘的明珠,重新焕发出熠熠光辉。学生升入六年级,这是小学和初中之间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时间段,我们有必要对古诗词作一个系统的归纳梳理,权作一块引玉之砖,开启古诗词的记忆之门,用积累来拓深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文化沉淀。

(一)“古诗考级”,让成功的喜悦为积累助推神力

新课标推荐背诵的70首古诗词,都是历代名篇佳作,不仅内涵丰富,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

第一关:诗词回头看。本关主要是背诵全十二册教材中的古诗词篇目,是对课内诗词的记忆唤醒,分为三个小级。一级:第一至四册共计十六首;二级:第五到八册共计二十首;三级:第九册至十二册共计二十一首。

第二关:必背全搜索。本关主要是针对《小学生必备背古诗70首》剩余篇目的一次扫盲,初步罗列了一下,还有《江南》等二十六首,作为考四级的内容。

第三关:拓展大冲浪。本关是提高性的训练,主要针对宋词及初一上册诗词的背诵。

五级:小学生必背宋词——苏轼《水调歌头》《念奴娇》《江城子》《蝶恋花》;李煜《虞美人》《相见欢》;李清照《一剪梅》《声声慢》《武陵春》《醉花阴》;岳飞《满江红》;晏殊《浣溪沙》;秦观《浣溪沙》;辛弃疾《青玉案》《丑奴儿》;欧阳修《生查子》《蝶恋花》;陆游《钗头凤》;范仲淹《苏幕遮》等共计十九首。

六级:七上古代诗歌《观沧海》等四首及课外古诗词背诵《龟虽寿》等十首。其中三级所有同学都必须达到,颁发诗词考级达标章;四级90%以上同学能达到,颁发良好章;五级70%以上同学能达到,颁发优秀章;六级50%以上同学能达到,颁发诗词小状元奖牌。梯度的设置让每个同学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级别,获取伸手可摘的荣誉,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使考级变得生动而信心十足。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能过六级的同学,到毕业时不说满腹诗文,应该也有相当的诗词底蕴,能够很快地适应初中对诗词积累更高的要求,并逐渐成为自觉的行为。诗词的拓展训练,可以说是为初中和小学的衔接创设了一个很好的台阶。

(二)“化整为零”,让诗词的清韵为校园增添典雅

一百多首的古诗词背诵,对六年级的同学来说确实是个不小的负担,所以在时间上不可过分集中,以免造成“欲速而不达”的被动局面。达标级的争章放在六上前半学期,每个同学应该都能轻松过关,后半学期安排四级的过关。五六两级是针对中上生的考验,放在六下,要求可以比较宽松,中下生在仍可以继续巩固前四级的内容,获取加强章。

每一节语文课前,由抽签和自荐相结合的“诗词小擂台”可以有效复习一至两首古诗词。根据背诗的流利、正确、有感情的程度选出擂主,擂主即为当日语文科代表。此举能“化整为零”,在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好的记忆效果,而且同学会兴趣盎然,乐此不疲。最先到老师这里背出的同学作为“诗词小考官”,掌握着其他同学的“生杀大权”,这也是一个不小的诱惑。

每天中午十分钟的古诗词背诵时间,会让大多数同学顺利完成当天的任务,不感到有明显负担。学有余力的可以适当提前,暂时不过的同学定会在上下学的路上念念有词而不致掉队。

一段时间的熏陶后,教室传出的朗朗童音,伴随着浓浓的古诗情韵,典雅的意境在校园里渐渐自成一道风景。

(三)分类巩固,让科学的方法为诗词加深领悟

诗词考级的出发点无疑是好的,但是如果学生为了拿到奖章,囫囵吞枣,一味地死记硬背,不求甚解,不但容易引起反感,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亵渎。所以除了运用多种激励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最重要的是要让他们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分类巩固就是笔者尝试的一种效果不错的方法。如:

思乡主题:《静夜思》《秋思》《长相思》《泊船瓜洲》等。

送别主题:《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等。

分类的方法很多:按时间分,可找出描写春夏秋冬景色的诗;从特征上分,可找含数字的诗,写动物的诗,写植物的诗等等;还有些托物言志的诗,如《墨梅》《竹石》《石灰吟》等,内在的表达志向的意味需要细品;更有不少蕴藏特殊含义的诗句,如赞美师爱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歌颂母爱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褒扬奉献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更是值得我们珍藏的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当然这些古诗的趣味活动不占教学时间,可以在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开展主题队会,检验学生一阶段的学习成果,也更多地激发对古诗词吟诵的兴趣。

此外,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也非常重视新旧知识对学生思维的碰撞,不断增强互迁移,既减轻记忆负担,也不断架起古诗词之间的关联桥。如教学《墨梅》时,带出其他描写梅花的诗句;教学《泊船瓜洲》时,串起思乡愁绪;教学《长歌行》,联系另一首汉乐府《江南》,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名句又可以重温惜时的箴言;由曹植的《七步诗》,自然地过渡到了曹操的《观沧海》和《龟虽寿》……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加强学生对古诗词的积累,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但坚信只要我们执着地行走在这条路上,不断摸索创新,终能迎得满怀诗香。我们也相信古诗词这座社会文化教学的孤岛,一定会褪去荒芜和冷清,重新焕发出熠熠的光辉。

【参考文献】

[1]巫新秋.小学古诗教学任重而道远[J].基础教育,2006(11).

第7篇

根据审美对象(文本)和审美主体(学生)的特点,精心制作画面,创设精美的审美情境,形成对比鲜明的页面效果,会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审美情感的熏陶起到重要的作用,正如有了丽日晴空,方显水光明艳;有了奇幻的雨点,才显山色空蒙。

一、“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动静对比

动作顺畅、自然逼真的动态页面,能让学生尽快地置身于文章所呈现的情景中,不知不觉得到美感体验和审美乐趣。而静态的页面给人以稳定、准确、优美的感觉。如果页面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两者相映成趣,就使得画面活泼而不失稳重。

《海底世界》(苏教版第六册)的第二自然段,先指出“当海面上波涛汹涌的时候,海底依然是宁静的”。然后,又告诉我们:“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只是我们听不到而已。”紧接着,作者用比喻等手法,列举了海底各种动物的声音。我在设计课件时,按先后顺序,分别出示了两幅迥然不同的画面,再现了文本的自然美:一幅是静谧安详的大海,另一幅是悄然萌动的大海,只要点击画面,就能发出文章所描述的海底声音。学生在注视两幅画面时,不仅观赏到静态的大海,而且聆听了各种各样的动物鸣叫声。在一静一动的审美活动中,学生对海底景物获得深层的审美情趣。同时,唤起了他们五彩缤纷的审美想象,他们对海底动物的其他声音展开了无与伦比的模拟和譬喻:有的说像牛的“哞哞”声,有的说像小鸡的“唧唧”声,有的说像小鸭的“嘎嘎”声……

二、“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明暗对比

在一天中,朝暮的景色最富于变化,正如袁宏道所说:“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阳未下之际。”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常会采用明暗交融的手法来描摹景物光影参差的特点。明亮的画面清新爽目,灰暗的画面朦胧迷离,明中带暗,暗中露明,画面就显得突兀、神奇。

《西湖》(苏教版第五册)的第四自然段,描绘了“夜幕初垂,明月东升”的西湖情状。我在制作页面时,选择了一幅“月夜图”,创设了一个“遍地月华清辉”的审美情境:黑幕拉开时,一轮皓月升起,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有的被镀上了一层白银,有的投下了斑斑驳驳的黑影,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一切显得那么恬静,那么柔和。学生在轻柔、优雅的乐曲声中,情不自禁地带着一种对西湖月色美景的憧憬和沐浴西湖月夜风光的审美情感,进入了文章的情感世界,萌发了情感的共鸣。这种情感的共鸣,转化成学生自觉审美的“催化剂”,使他们产生新的审美追求――西湖的月夜,还有哪些迷人的地方呢?有哪些诗句写了月色下的西湖美景呢?……带着一系列的审美追求和困惑,学生主动深入文章构筑的内部世界,去领悟和探索《西湖》的艺术真谛。

三、“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色彩对比

《文心雕龙〈物色篇〉》说:“物色之动,心也摇焉。”心理学家也证明,色彩具有情感因素和传情功能。色彩对比,是色彩情感因素的表达方式之一。但是,在页面的制作中,如果将对比色均匀分布,或者随意涂染,就不能很好地发挥色彩的怡情作用,有时,甚至会让人头晕目眩。古诗中,“万绿丛中一点红”,就道出了色彩对比的巧妙之处。

《荷花》(苏教版第六册)第二自然段,以恬淡、简洁的笔调,呈现了荷叶的千种风情,荷花的万般姿态。在课件页面的设计上,我运用以少胜多的美学原理,把挨挨挤挤的碧叶作为画面底色,让星星点点、姿态万千的荷花浮出水面,使页面具有了“粉荷冒绿水,密叶罗青烟”的审美意境。学生在耳濡目染这幅淡雅、清新的水墨画后,对荷花、荷叶有了具体的审美感知。并且,在绿叶与粉荷互补所形成的美妙神韵浸润下,一种对荷花与荷叶的喜爱之情,在学生的内心逐渐建立起来。这种强烈的审美情感支配着学生创造的激情,当我问到:“这些姿态不一的荷花似乎在向游客说些什么呢?”学生的审美想象顿时如潮水般涌起,“你看我含苞待放,就像即将出生的宝宝,多可爱呀!”“我粉红的脸蛋,嫩绿的围裙,是不是很漂亮啊?”……

四、“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虚实对比

虚实结合是古典诗歌中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触摸到的部分;所谓“虚”,则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就课件页面而言,显者为实,隐者为虚。虚实结合的课件页面,可以促使学生耐心咀嚼文本潜藏的深沉情感,给他们以无穷的审美想象和审美回味。巧妙利用页面中的“虚”景,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发掘文本中的内在美点,揭示作者通过描写景物美或形象美等各种客观美所表现的深层性的审美情趣,也会使学生的审美创造独具个性,描绘出入乎诗内又超乎诗外的斑斓美景。因此,在制作古诗课件页面时,可以遵循古诗虚实互存的原则,让画面实中隐虚,虚中传实。

古诗《望洞庭》(苏教版第七册)中,诗人刘禹锡遥望月夜,驰骋想象,将美妙绝伦的洞庭月色描绘得淋漓尽致。在选择与诗境相一致的课件页面时,可以选取文本中的插图,使清澈透明的湖水、郁郁葱葱的君山、皎洁灿烂的月光交相辉映,而诗人却掩映其中。教学时,对照画面,我引领学生观察,引导他们对诗歌进行审美理解,进而感悟诗歌的审美意蕴。在此基础上,我借助于景色宜人的洞庭月色图,先让学生把自己转换成诗人的角色,再让“诗人”变换审美感知的立足点,如把“诗人”置身于图上的凉亭、宝塔等观光角,任其遐想洞庭的各种景色,真正领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审美意境。

第8篇

 

一、前言

 

由于我国中小学教育的逐渐进步,学生学习的内容也有所改变。通过古诗词的传承来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已经是许多中小学培养学生的重要的引导学生健康的成长与发展,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工作内容。随着古诗词在教育中所占的位置越来越重要,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也使古诗词的传承成为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的重要的手段。但是目前的教学方式还无法将古诗词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因此需要对古诗词传承方面出发,探讨促进古诗词教学的发展的方法,从而使中小学教育得到健康快速发展。

 

二、古诗词的对中小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

 

首先因为古诗词具有内容多样、感情充沛、语言洗练等优势。虽然古诗词的篇幅不大,但是却描述了完整的故事、美丽的景物或者表现了生动的人物。动物的形象,充分表现了诗人或者词人的丰富的感情。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去学习的优点,有利于我们将这些优势应用于诗词或者文章的写作当中。其次老师要充分要古诗词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从而体会古诗词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诗人感情、景物之美、山水之奇,并且也要使学生学会语言的运用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学习韩愈的《早春》的时候,其中写道:“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在这短短的比较典型的诗句中,有古朴的街道、润如酥小雨、嫩绿的小草等景物,诗人使用这几个景物就充分表现了早春的美丽景象,也表现了当时比较和平安定的社会局面。老师可以通过这首诗,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一下诗人所处的环境,从而使学生可以生出向往自由的感觉。最后老师要通过诗中所应用的比喻的手法,引导根据这种方法来自由写作,老师从旁协助,帮助学生灵活使用这种方法于诗歌写作或者作文写作当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对古诗词进行传承,不仅需要将古诗词编入中小学的课本当中,也要重视古诗词在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方面的重要性。老师需要根据优秀诗句所描述的美丽的景色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也可以使从诗人抒发的感情中领悟到人生和生活的意义,另外学生的思想水平的进步,不仅可以有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也对促进学校教育的完善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古诗词的对中小学生的鉴赏能力的培养

 

古诗词中蕴含的对人生的看法以及处理事情的方法,均是我们应该进行学习的精华。同时在古诗词中也包含着道德的标准、奉献精神以及科学道理等,需要人们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在古诗词在大多追求美好的社会和安定的人生,因此老师可以需要引导学生根据古诗词的内容,挖掘古诗词的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同时要想学生更加容易古诗词中所表现的对生活的追求,老师应该要注意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才能使学生可以透过诗词的表面意思,了解到诗词中所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使学生的思想可以作者产生共鸣,从而获得古诗词中所包含的人生道理。例如在学习《清平乐·村居》的时候,诗中“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充分表现当时的社会一片祥和的状态。这首诗词的特点在于使用平和的语句,描述了农家里比较和谐的景象,也表现了诗人的喜好农家安定生活的思想感情。因此老师在进行教导的时候,需要引导学生从诗人的感情进行学习,从而可以深入诗人的内心,了解到诗人所需要表达的感情。另外老师也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诗词之后,从古诗词的写作手法、表达方法以及感情抒发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了解整首诗的精华之处。

 

从古诗词的写作目的进行分析,诗人在写作的时候,多是要抒发自身的思乡之情、爱国之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诗人的景色描写、人物塑造中看到诗人的情感。例如在描写悲凉景物的时候,可以看出诗人在对时过境迁的无奈以及物是人非的感伤。并且从这些悲凉的景物中从自身人生的何去何从的无限感慨。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诗人的角度看待问题,才能更好地理解当时社会的现状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此同时,学生可以从简短的诗句中获得对人生、自然的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水平,最终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当学生的思想境界已经提高的时候,中小学的教育也会随之蓬勃发展。

 

四、古诗词的对中小学生的积极心态的培养

 

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老师需要从学生的思想方面进行改变,从而使学生可以抛弃生活中不好方面,并且可以深入到诗词中,了解到诗词中美好境界。也可以帮助人们对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从而提高自身的人生价值。由于我国的古诗词的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其中蕴含着大量的社会经验和人生道路。因此需要将古诗词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比如在学习歌颂祖国的古诗词的时候,可以让学生领悟到祖国山河的壮大,从而提高心中的自豪感;在学习立志报效国家的古诗词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从而为壮大国家而努力奉献;在学习抒发内心不满的古诗词的时候,使学生可以了解到诗人心中的苦闷以及笑对生活的豁达,从而使自身的思想得到升华。

 

在我国许多古诗词多以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诗人在抒发感情的时候,可以使人们了解到当时的社会背景,而且可以看到诗人的落魄状态以及奋发图强的精神。例如在学习刘禹锡的《乌衣巷》的时候,诗中写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中充分表现了物是人非的思想感情。燕子是一种候鸟,年年会回来,但是以前的繁华景象已经一片落败,使得燕子只能在普通人家进行筑槽来抵御寒冷。这些景象充分表现了世族的衰败,以暗示目前正在繁荣的贵族也会有衰败的一天。也表现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希望当朝有所重视的中心思想。通过这些诗句的描述,表现了当时比较动荡的局势,也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目前生活的安定幸福。同时诗人的不攀附权贵,奋发向上的精神也会感染到学生,从而使学生可以提高进行奋斗的决心。

 

五、古诗词对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的作用

 

古诗词教学的不仅需要使学生可以领悟到诗中所描述的美丽景色和优秀的文化,也可以使学生提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奋发图强的精神。不是只有经历过才能领会生活的疾苦,学生在阅读古诗词的时候,可以通过诗中的景色和人物来了解到当时动荡的局势以及困难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珍惜身边所拥有的幸福生活。但是安逸的生活中,也不能放松对自身的严格要求,更需要为自身确立一个长远的目标,从而使学生可以领悟到个人的价值,并且实现自身的价值。例如:通过学习杜甫和李白的诗词的时候,可以发现处于不同社会状态的人,所作的诗和所追求的理想完全不同。李白处于唐朝的鼎盛时期,因此他的诗词所描写均是要一展抱负的思想感情。而杜甫属于局势动荡的晚唐,国家正在遭受战争,因此他所写是诗词比较沉重,多是表达自身渴望和平的感情。因此通过对这两个诗人的了解,学生可以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从而可以减少内心的消极情绪,多一些积极向上的感觉,从而可以提高学生进行学习的积极性。

 

在古诗词教学中所蕴含的社会道理和人生哲学均是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所需要具备的优秀的品质,因此对古诗词进行传承,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积极向上的心态,从而可以专心进行学习,最终促进中小学教育的健康发展。

 

六、总结

 

我国的古诗词数量众多,不但表现了古代丰富的智慧结晶,也可以表现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因此中小学教育注重对古诗词的传承,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也可以完善学生看待事物的心态。同时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注意对古诗词的教学,要引根据优秀诗句所描述的美丽的景色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并且领悟人生的真谛。而且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能力,从而发现古诗词中所蕴含的人生道路和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第9篇

关键词:农谚;古诗词;生物学

很多文人墨客、庄稼能手,借助大自然,动植物的生理特征、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等,以抒怀,讴歌大自然。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章节内容,风情地貌,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引用不同的农谚、古诗词,解析其蕴含的生物学原理。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学知识,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生态环境;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创新能力;尝试收集文学素材,拓展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提高教师教学的艺术性。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唐朝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同种植物由于地势高低的原因,在同一季节,山里气温相对较低,桃花生长迟缓,生长在平原地区的桃花,四月就已凋谢,而山里的桃花才刚刚开放,说明气温影响植物的生长。

“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日出山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朝刘禹锡《陋室铭》)表示春天气温回升,阳光明媚,水中的藻类植物大量繁殖,这些绿色的小生物在水中漂浮,使春水荡起绿波。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增广贤文》)形象说明柳树等植物的繁殖能力很强。一些植物在移栽过程中,由于根系遭受破坏,吸水性能较差,蒸腾作用丧失大量水分,很难成活。而有些植物如:柳树、月季、番薯、葡萄树、鱼腥草、椒草、秋海棠的茎、叶容易生根,繁殖能力很强。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唐朝李绅《悯农》)农田生态系统中,杂草的竞争力非常强,农民要在中午时把它们除掉,使之失水死亡,使更多的能量流入作物中,农民顶着烈日辛勤地劳作,汗滴禾下土。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宋朝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在生态系统中,农作物害虫青蛙。这是一条食物链。农作物被害虫危害,而青蛙主要捕食农业害虫。听到青蛙在稻田里欢快地“歌唱”,害虫减少了,农作物生长茂盛。所以,“稻花香里说丰年。”又如,“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黄鼠狼跟鸡之间就是一种捕食关系。又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暗含一条食物链,树蝉螳螂黄雀。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在农田生态系统中,杂草与农作物的关系是种间竞争。一般农作物竞争不过杂草,如果人疏于管理,就会出现“草盛”而“豆苗稀”的

景象。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朝李商隐《无题》)春蚕“作茧自缚”后并没有死而是化蛹成蛾,属于变态发育。把“春蚕到死”改为“春蚕化蛹”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既符合家蚕生活史又不失艺术性。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唐朝杜甫《江南春绝句》)同种动物会因为觅食、防御、繁殖等原因而生活在一起,这就是动物的群集现象。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的《钱塘春湖行》)“几处早莺争暖树”反映鸟筑巢时的占区行为。莺类栖息在树枝上,常常将巢筑于树上或树洞中。早春气候还冷,莺为筑巢而争占暖树(向阳的树枝)。“谁家新燕啄春泥”反映燕子的筑巢行为。燕子在选定好筑巢的地点后,用喙衔泥、草根和草杆混合自己的唾液,在屋檐下筑成半个碗形的巢。

“我有迷魂招不得,一唱雄鸡天下白。”(唐朝李贺《致酒行》)古时农村家庭没有钟表,根据“公鸡打鸣”推断时间是几更。公鸡对光线特别敏感,当天刚刚发亮时,就能感到光波报晓。海边根据海生动物的生活活动规律,掌握涨潮退潮时间。

“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强调水分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一个重要非生物因素。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代诗人苏轼的《题惠崇春江晚景》)将早春的暖意和生机描写得细致入微。

农谚说:“有收无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对于庄稼来说,它的成活、生长和收获,在于浇水方式、方法,而庄稼收获多少在于对它施肥时间、方式和施肥量的多少,这说明水肥对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性。

“清明时节前后,种瓜点豆。”清明时节前后,气温回升,降雨量逐渐增多,适于种子萌发和幼苗的生长。

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将夕阳之下浓郁的秋色尽收笔下,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描写了田园生活的乐趣,给人以返璞归真之感。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茅盾的《白杨礼赞》,的《松树的风格》等,作家借助植物抒发高洁情怀。孟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对母爱感言至深,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描述了国家战乱之苦,忧国忧民之心。

第10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信息技术;有效整合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培养与养成,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课堂教学中,我恰当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研读文本,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高效地完成了阅读教学任务。

如《黄山奇石》这篇课文即有抽象概括的描写,又有具体形象的描写,作者形象生动语言文字极具感染力地把祖国的黄山奇石描写得活灵活现。但就我的学生来讲,很少有人到过黄山,缺少对黄山的直接感触,如果只是让孩子们通过阅读课文,就要求他们去理解黄山的奇美特色显然是不够的。于是,我就上网搜集了一些有关黄山的视频资料和文本内容,将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相结合制作成教学网页来再现黄山奇石的秀美景观。课堂上,学生们通过“视频点播”反复的观看黄山的怪石磷峋、危峰突兀,他们的视觉、听觉受到强烈的冲击,再加上其他图片和文字的介绍,更加深了对黄山的认识。接下来我又提出问题让大家讨论:喜欢黄山吗?我们刚刚看到的、听到的课文都写得很具体。现在请同学们重新走进课文,在语言文字中和黄山再次亲密接触,感受黄山的奇美秀丽,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到此,本课的教学目的也就基本实现了。在这里,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极大地突破了地域局限和感官局限,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欲望,从而兴趣盎然地进入课文,研读文本。

2.变静为动,突破重难点。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改变阅读教学中逐段讲解的繁琐活动,教学中我把一些难以口头表达的内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化静为动,创设情境、激发想象,有效地突破了重难点。

教学古诗文的时候,经常因为学生对古人生活体验不够,而无法准确把握其主旨,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把诗歌中的意境用图画或者动画表现出来,将呆板的文字转化成生动的图文,就会改变这一切。如教学:“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句诗时我利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示:奔腾不息的长江中,一叶小舟在远处渐行渐远,与浩渺天际融为一体,最后,不见友人,只见长江,那是何等难忘的离情别绪!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边想象是个描绘的意境边有感情的朗诵古诗,自然有声有色。如果仅靠老师一张嘴、一支笔,就算讲到口干舌燥,学生也仍是一头雾水。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活化这些学习信息,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文章的主旨,获得深刻的印象,陶冶情操的同时,又提高了审美能力,有效地突破了重难点。

3.观察体验,真情表达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在指导学生写文章时,由于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不够,如果仅仅依靠老师的一张嘴,往往是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无从下笔,写出来的文章干巴无味。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则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缩短学生认识和客观事物间的距离,在学生心中唤起强烈的真实感,增强习作学习的效果。如习作《可爱的××》,写一种小动物,在教学前,根据习作要求,我让学生事先选一种自己最喜爱的小动物进行观察,教学时,我播放事先制作好的课件(拍几组动物活动)指导学生观察,没看清或记不下来还可重放,再看,再观察,写作时注意抓住动物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来写。在观察的基础上再加上自由联想创意,使一个可爱的小动物展现在眼前,通过直观展示,节省了很多时间,提高了效率。此外,我还通过投影仪将学生的习作投在大屏幕上,让大家一起来浏览,修改,不仅真实直观,还有利于扩大学生交流的范围,使改作文不再成为教师的专权,更好的提高教学效率,将作文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还到学生的手上,让其自由地进入运用的广阔天地,找到自身写作能力的差距,体验到成功与进步的喜悦,获得增强语感能力、养成积累习惯、促进语文知识向写作能力转化的“原动力”,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拓展延伸,发展个性

利用网络教学使课内外结合,帮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主动地感悟语言文字、受到熏陶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主动性,发展了个性。

每学一课我都利用网络提供相关资源供学生参考,让学生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阅读相关文章,课堂上用习题当场进行阅读效果的检测并由电脑做出即时评价,指导学生有效地阅读。如教学《奇妙的克隆》时我将相关网站推荐给学生,学生在网上快速阅读,了解“克隆”是什么?然后根据需要选取最有用的文章或段落进行精读,由“面”及“点”筛选出“克隆技术”对人类有哪些益处同时又存在哪些弊端?等有价值的问题作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并鼓励学生通过读课文和查阅老师提供的资料库寻找答案,学生经过反复深入地研读课文,并在论坛交流心得,辩论:该不该克隆人?成功地把学生从课内引到课外。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信息素养得到共同提高。在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发展了学生的个性。教学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一名向导和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

5.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语文教学要与生活紧密联系,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的某种感受,怎样与老师交流。怎样与同学交流呢!在英特网环境下,自己的学习成果可以瞬间传递给对方,也可瞬间得到对方的指导和帮助。如:我教完《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后,我想知道谈迁的精神对学生到底有多大的影响,我为学生留了一个家庭作业----学了课文后你有何感想?让学生给老师发电子邮件,与老师交流感情。因为学生在课堂上往往不能深刻而真实地表露自己的思想,而在网上则可以自由地发表看法,尤其是性格内向的学生。家里有电脑的学生晚上纷纷在机上抒发自己的感想和愿望,不少学生给我发e-mail,我针对不同学生的想法给予鼓励性或指导性的评语,在网上与学生交流,学生特别喜欢老师这种“热线服务”,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熏陶。学生在与老师、同学交流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文字写作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及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等。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学生 审美教育 途径 研究

在全面践行新课改要求的过程中,基于多元化教育格局下,实现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促使学生实现全面成长、成才的重要保障,也是当前各学科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在此背景下,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则就需要积极针对学生审美教育的途径展开探索,借助行之有效教学方法的实施,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树立起审美意识理念,并逐步具备良好的审美能力,以此来满足学生个性化、全面化发展之需。因此,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审美教育的有效途径展开研究与探索,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基于小学语文教学下积极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价值

从素质教育的全面要求出发,对于小学语文学科而言,承担着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重任,而实现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培养,则是践行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人文艺术性特点,其中,语言文学促使语文学科具备了自身的审美性,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多种文学载体的融入使得其具备了审美教育的功能。而借助审美教育的开展,则能够在丰富语文教学内涵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学习的兴趣,进而以兴趣为老师,促使学生在审美教育的渗透与影响下,能够从语文知识中善于发现文学艺术之美,并在欣赏美的基础上具备创造美的能力,促使学生在具备审美能力的同时,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营造良好的审美意境以实现审美教育理念的渗透

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语文教材中的文本本身饱含美的因素,对于教师而言,则就需要在善于发现美的同时加以充分的挖掘与利用,进而将这些美的因素进行外显,将审美教育理念进行充分渗透与融入,为学生打开独属于语文学科之美的大门,促使学生在发现美的同时,沉浸在美的意境中来感受美,促使学生逐步树立审美意识理念。在实际践行中,教师要有在树立审美教育意识的基础上,针对教材进行深入解读,在此基础上,结合小学阶段学生身心发育的特点与实际需求,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

比如:以《火烧云》这一教学内容为例,针对文中描写火烧云变化的排比句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借助抑扬顿挫的语调来促使学生透过优美的排比句,在脑海中生成火烧云变化下的丰富色彩,在反复阅读中促使学生沉寂在美的意境中,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审美能力奠定基础。再如:以《春》为例,在实际讲解文本的过程中,为了促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笔下春之美,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深入且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营造出清新明媚的春之意境,促使学生在透过文字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与春天的美景,以此来树立起良好的审美意识理念。

(二)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为桥梁来强化学生审美情趣

在全面践行新课改要求的过程中,实现教学手段的创新是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的重要保障,而借助现代教育手段的融入,以多媒体为桥梁,能够搭建起学生与语文审美教育g的桥梁,为强化学生的审美情绪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供保障。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诸如散文诗歌等都是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以状物写景的方式来展现出大自然之美,或是借景抒情、借物言情,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能够在积极主动走进大自然美景中的同时,更好的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内涵,为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与文学素养奠定基础,教师则可积极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运用,将文本信息与动画、图片以视频等相结合,以直观且具备冲击力的视觉效果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比如:以《鸟的天堂》这一课为例,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的运用,从动物世界以及地球脉动等影像素材中,需找到与课文内容相呼应的画面或是视频片段,促使学生身临其境般的感受到何为鸟的天堂,在学生陶醉于其中的同时,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并实现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与提升奠定基础。

(三)借助古诗词的解析鉴赏来开展联想教学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古诗词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传统经典文化的见证与传承者,而在小学语文学科中,古诗词作为重点教学内容之一,借助对古诗词的解析鉴赏,不仅能够为学生更好的理解与记忆古诗词奠定基础,还能够为渗透审美教育提供途径,同时也是传承传统文化之路。从古诗词自身的特点出发,内容精炼、对仗工整且言简意赅,但通常都蕴含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或是以借物言情的方式来抒发自身的爱国之情等,借助联想教学法的运用,能够通过剖析古诗词字句之美来营造出诗情画意般的景象,进而在这一意境之中来更好的把握住作者的思想情感,在此过程中,能够以诗词之美来实现审美教学的有效开展。

比如:以《江雪》为例,整首诗营造出了一幅万籁俱无声的雪景图,画面中只有渔翁独钓,给人一种超脱世俗之外的清冷孤傲之美,为了促使学生能够在脑海中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对作者写作背景以及诗词遣词造句的解读,去感受每一句诗所描绘出的画面,然后构成完成的画面,在感受美的同时,学会创造美,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并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三、结语

综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了实现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培养,就要求教师要在树立审美教育理念的基础上,从小学语文学科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特点出发,在明确落实审美教育重要性的基础上,创设良好的审美意境,以实现审美教育理念的渗透,并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来强化学生的审美情趣,同时借助古诗词的解析鉴赏来开展联想教学,进而实现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培养,为提升该学科教学有效性并落实教改的全面要求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邱姣娇,王宗海.小议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审美教育[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01).

第12篇

一、新课标下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1.促进学生感悟自然能力的培养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诗人在表现个人的内心情感时较为隐晦,往往通过隐喻的方式表达个人思想。很多爱国主义诗人在抒发自身的爱国情怀时,往往会添加对美丽自然景观的描述。小学生的内心世界无法达到诗人那样的丰富,便会通过空间想象能力来勾勒出诗中的自然情景,通过自然情景的想象使学生对自然感悟的能力得到培养。

2.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力

古诗词人文教育中所展现出的思想文化都是当时社会背景与诗人自身心理的反映,其中蕴含着诗人写作时的心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古诗词进行教学,能有效地让学生领会到诗人当时的心境,让学生在空间想象的过程中使自身的思维创造力得到提高。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在诗人所宣扬的情感中被感化,逐渐形成古诗词中诗人的良好修养,对一些爱国情怀和人生哲理进行创造性的感悟,进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3.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众所周知,当前我国小学诗词课程资源涉及历史、科技和文化,这些课程资源中也包含着各个时期的文化。强化小学人文素养教育,能够将古诗词中人文素养中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行渗透,进而让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文化时使自身的思想观念得到矫正,让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文化时形成全新的经验与理念,做到有所思、有所感和有所悟。

二、新课标下优化小学语文古诗词人文教育的有效路径

1.融入古诗词的背景文化,强化学生人文情怀的感受

我国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选材都是经典古诗文化,每一首诗词的发生背景都有极大的差异性。古诗词的表面文字抽象、难懂。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为此,教师在古诗词中要尽量将每首诗词的文化背景进行讲解,让学生从诗词讲述的故事中进行深入学习。当学生对每首诗词的背景文化有一定了解之后,便能更加准确地体会当时诗人作诗时的心情,进而透彻地了解古诗词所表达的文化内涵。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一定要组织好相关的语言,确定科?W的教学目标,并强化学生对人文情怀的感受。

教师在对小学语文六年级的古诗《别董大》进行教学时,学生只能对其中的“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进行字面理解,而不明确高适对景物的描写是出于什么原因。为了让学生更加明确此诗的深层内涵,教师便可以将《别董大》的故事发生背景进行简单陈述,使古诗词的背景文化留在学生的脑海中,并按照 由大到小的方向进行介绍。例如,教师可以先告诉学生这是一首送别诗,之后再详细地介绍。如此一来,学生在详细的文化背景下便明确了古诗的产生背景,使学生的人文情感得以强化。

2.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情境创设的教学方式在我国语文教育中的应用极为广泛,学生能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提高学习兴趣。古代诗人在进行作诗作词时,往往会融入个人的生活感受,然而其所描述的生活又高于其生活。通过情境创设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式。第一,导入情境,教师在对《商山早行》进行教授的过程中,可以将创设出的情境定位在烟雾蒙蒙的早晨,通过各种动物的叫声打破宁静,这种画面感十足的情境能让学生身临其境。第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鉴于之前情境的创设,学生便会迫切地想知道为什么早行?要去哪里?这种求知欲望便会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三,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对创设的情境进行感悟,进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商山早行》是唐代诗人温庭筠所著,虽然唐代离我们的年代已经很久远,但通过情境的创设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激发,学习效果也十分明显。

3.对古诗词的诗句细化解析,提高学生文化情感

对于学生而言,古诗词中的诗句十分抽象,但从字面的理解很难明确诗词中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和内涵。这是因为古诗词是诗人通过文字的浓缩形成的,在诗词的制作中,很多诗句还采用倒装的方式进行组合,并对一些潜在的含义进行省略。这正是学生在学习古诗词中的障碍。为此,教师必须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对古诗词进行讲解,对诗句进行细化解析时要具有针对性,进而使学生对古诗词形成正确的理解。

比如,教师在对李白的《赠汪伦》进行讲解时,要对诗句进行细化解析,让学生体会到诗句中抒发的友情。同时,教师也要对“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的自然景物进行分析,让学生在深入感悟李白内心情感世界的同时,进一步感受中国诗词文化中那种独特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此外,教师还要对诗词中的特殊表达形式进行解释,例如诗中“忽闻岸上踏歌声”的“踏歌”,学生往往不能理解是什么意思,教师便需要对“踏歌”进行单独的解释,即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

4.深入探究古诗词的教学方式,强化学生的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