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杨万里的诗

杨万里的诗

时间:2023-05-29 18:24: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杨万里的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改写《舟过安仁》

作者 ygsh

一天,杨万里乘船来到了安仁(现湖南省东南部)。

忽然游到了一条河中。河里有一条小船,船上坐着两个小孩,他俩在上面玩笑嘻戏。可船长收了上来撑船的竹杆,停了船桨坐了上来。可是大晴天他打一把伞干什么呢?杨万里上前问了问才知道不是拿伞遮阳光,而是把伞当成帆来使。

杨万里心里想:这小机灵鬼真是机灵,不用竹杆不用船桨就能让船缓缓行驶。

这时杨万里的诗意大发,挥笔写到:

一叶渔船两小童

収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杨万里高兴地念着,想了想,写了《舟过安仁》这个题目,为后人留下了他的诗!

第2篇

中小学语文教材中,选人了不少杨万里的诗作,品析诗歌中的童趣与理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引领学生赏析诚斋诗。

一、杨万里诗歌中的童趣

传统的山水田园诗人如王维、孟浩然等,他们的诗大多是静观其物,读之会有一种优雅宁静感,但不易引起我们的欢愉之情。杨万里的诗,有不少是以在大自然中玩耍嬉戏为题材的,诗中处处充满童趣。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如下:

1.童“心”之趣

在他的笔墨之中,大自然万物似乎都活了起来,充满了生机和灵性,让人读着读着就会有以一颗童心亲近自然、拥抱自然的质朴。

诗中所写的溪水,就像活泼淘气的小孩,扑腾着向前,却被山坡挡住去路。于是,溪水便争吵起来,等到冲出阻碍后,又欢快地流向广阔的大地。这种拟人化的描写,不但赋予溪水生命,同时让读者顿生童心,仿佛身融其中,体会那一丝欢愉之感。透过诗歌,我们可以感受到杨万里就像个顽皮的孩子一样,他在用孩童的眼睛看待大自然万物。这不得不令人感叹。

初夏时节,闲居无事,此时奔竞之心尽消,与自然贴近,与儿童贴近,用童心感受初夏的闲情,有一种说不出的满足:梅子味道很酸,吃过之后,余酸还残留在牙齿之间;芭蕉初长,而绿荫映衬到纱窗上;春去夏来,口长人倦,午睡后起来,情绪无聊,闲着无事观看儿童戏捉空中飘飞的柳絮。诗人童心复萌,似乎也变成“捉柳花”的孩童。

杨万里笔下的山山水水、花鸟虫鱼,莫不被赞叹一番、游戏一番,无怪乎姜夔会赞叹他说“处处山川怕见君”。杨万里把物我统一,把物我的喜悦融为一体,带着一颗童心,欣赏到了人与大自然的乐趣,让人们领会了童心童趣的不灭之美。

2.童“眼”之趣

童年是生命的起点,很多美好的回忆都会留在童年。儿童文学作家陈伯吹指出:“儿童文学创作要善于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以儿童的耳朵去听,以儿童的H艮睛去看,特别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杨万里并非有意识地创作儿童诗歌,但是在他那童心不泯的笔下,也有不少诗作,用童“眼”看世界,从儿童视角来展现童趣。

阳春三月,正是山花烂漫、鸟语花香之时,诗人抵制不住春天美好的诱惑,沐着春风踏着春光欣然前往乡村。到了山村,映人眼帘的是那通向远方的小径和小径两边稀稀落落的篱笆,以及远远近近金灿灿的油菜花。突然,一阵笑声把诗人的日光吸了过去,原来是一群可爱的顽童正在捕蝶。这时,有一只蝴蝶落在了菜花上,一个小孩蹑手蹑脚地走近它,闪电般地抓住了它。可兴奋过度,手一松,机灵的蝴蝶飞走了。等孩童反应过来,蝴蝶早已飞人菜花丛找不到了。花蝶相映,如此之景,带着孩童的稚气。

泉眼很爱惜地让泉水悄然流出,映在水上的树荫喜欢这晴天风光的柔和。鲜嫩的荷叶那尖尖的角刚露出水面,就已经有蜻蜓落在它的上头。形象地描绘了初夏小荷花池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景象。

油菜花、蝴蝶、泉眼、小荷、小荷上的蜻蜓这些常见之物,都成了诚斋眼中的创作来源。只有孩子才会以那种耐心好奇而又细致的眼睛去看世界,这些细小的生物在孩子眼中是那么的新奇和美妙。诗人以孩子的视角去观察世界,在孩童之中寻找灵感,这些微小的事物在诗人笔下才会如此的逼真与纯真。

3.童“乐”之趣

除了童心,杨万里还写了不少儿童游戏的诗。诗人把自己的全部情感都融人其中,和儿童共享喜乐。

这首诗写冬天孩子们的一场媾戏:一个小孩子,早上起来,从结有坚冰的铜盆里剜冰,一块大冰被穿上彩线,当作锣来敲打,声音倒也清越嘹亮。忽然冰锣敲碎落地,发出打破玻璃的声音。孩子如此天真兀邪,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天,也能从玩冰中寻找乐趣。字里行间流露…诗人对孩童嬉戏游乐的向往,“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从声音的变化可以看出冰给孩子带来的乐趣,“乐从自然”,令人神往。

在《舟过安仁》中,诗人也是直接把日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

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奇怪的是,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原来,孩子们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风让船前进啊!两小童模仿成人制造风帆的可爱模样逗乐了诗人,诗人从奇思妙想的小童形象中感悟到那份纯真的快乐。

二、杨万里诗歌中的理趣

1.自然理趣

杨万里是一个心忧百姓、淡泊名利且爱驻足于自然的诗人。当时与陆游、范成大齐名,在宋代诗坛声誉甚高,并且得到北方金代一些人的推许,采用“活法”无微不至地“斧藻江出,追逐风月”。他怀着一颗童心记录自然万物的同时,往往又不乏对自然哲理性的思考,而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却不似理学家那样严肃,往往亦庄亦谐,白成风骨。

这首诗写得诙谐幽默,一笔一转,一转一境,令人日不暇接。诗的前半部议论:勾画出下岭人以为下岭不难而产生一种洋洋得意的神态;殊不知,下岭了才发现山岭像有意与自己作对一样,下了一山又一山,而山岭始终拦住下岭人的去路。读来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下岭人的无奈,也可以感受到山岭似乎有一种童子的淘气,颇富趣味性,创造了一种深邃的意境。“莫言”二字,像是白诫,又像是提醒别人,耐人寻味。第二句补足首句,“赚得行人空喜炊”,“赚”字幽默风趣。行人心日中下岭的容易,与它实际上的艰难形成鲜明对比,因此说“赚”――行人是被自己对下岭的主观想象骗了。一个“空”字突出表现了“行人”被“赚”后的失落神态。诗人在这里点出而不说破,给读者留下悬念,使下两句“放”“拦”等词语的运用更引人注日,赋予“万山”人的思想和性格,使万山活了起来。“一山放出一山拦”,人生在世岂无难,攀过了一山,还有新的“一山”等在那里,生活就是不断攀过“一山”,再被“一山”“难”的过程。

正如篙师行船一样,如果在水流平稳的时候不预先做好过激流险滩的准备,事到临头便手足无措,轻则“却被惊湍旋三转,倒将船尾作船头”,重则桅折船沉,葬身鱼腹,付出血的代价。行船如此,行事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2.生活理趣

诗人在坎坷的仕途人生中,始终用心体味着一种普通人的乐趣,在衣食住行中发现人生的道理,说理如话家常,亦能给人大雅大俗的美学体验。

第3篇

1、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诗意: 这是一首描写暮春农村景色的诗歌,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景可爱的儿童,头两句“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释义:篱笆稀稀落落,一条小路通向远方,树上的花瓣纷纷飘落,新叶长出还尚未形成树阴)”点出儿童捕蝶快乐,天真的背景。

2、这首诗运用白描手法,平易自然,形象鲜明。杨万里为官清廉,曾遭奸相嫉恨,被罢官后长期村居,对农村生活十分熟悉,描写自然真切感人,别有风趣。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

茶百戏又称分茶、水丹青、汤戏、茶戏等等,是一种能使茶汤纹脉形成物象的古茶艺,其特点就是仅用茶和水,不用其他的原料就能在茶汤中显现出文字和图案。

有关“茶百戏”的记载有见于五代至北宋人陶谷(903-970)的《清异录》,在该书的《荈茗录》中记载:“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书中详实记载了茶百戏是使茶汤“汤纹水脉”形成“禽兽虫鱼花草”等图案的一门技艺。

有关“分茶”一词早期有见于唐代,“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韩岸说“晋臣爱客,才有分茶”,在他看来分茶从晋代开始。但有关分茶及茶汤形成景象的描述多见于宋代诗文,如宋代文人杨万里(1127-1206)在《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中云:“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纷如擘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万变。银瓶首下仍尻高,注汤作字势姚。”诗中形象地描述了分茶是使茶汤形成文字图案的神奇艺术。

分茶(茶百戏)是伴随着点茶法的形成而产生。据目前的史料考证,点茶法在唐代中晚期已形成,而分茶也随之产生。早期在茶碗的茶汤中形成图案的描述多见于唐代的诗文。刘禹锡在《西山兰若试茶歌》描述:“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诗中生动地描述了茶汤中形成“白云”和“花”等图案。此外卢仝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写道:“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皎然在《对陆迅饮天目山茶,因寄元居士晟》记载:“投铛涌作沫,著碗聚生花。”这些都是早期在茶碗的茶汤形成图案的描述,说明分茶在唐代已初步形成。

宋代,茶百戏得到较大发展,主要得益于朝廷以及大批文人、僧人和艺人的推崇。茶百戏已成为当时文人雅士的一种时尚文娱活动,并广泛运用于各种茶会和斗茶活动中,这在宋代的诗词和文中有大量描写。其中,皇帝的推崇对茶百戏的推广起到很大作用,宋徽宗不仅撰《大观茶论》论述点茶和分茶,还亲自玩分茶(茶百戏)赐宴群臣。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对点茶和分茶有如此论述:“……先须搅动茶膏,渐加击拂,手轻筅重,指绕腕旋,上下透彻,如酵蘖之起面。疏星皎月,粲然而生,……”许多文人如陆游、李清照、杨万里、苏轼、史诰、王之道等都喜爱分茶(茶百戏),留下了许多描述分茶的诗文。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中写道:“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杨万里在《谢岳大用提举郎中寄茶果药物三首日铸茶》中云:“松梢鼓吹汤翻鼎,瓯面云烟乳作花。”史诰《临江仙》词中有“春笋惯分茶”之句。女词人李清照在《满庭芳》中写有“生香薰袖,活火分茶”,在《摊破浣溪沙》中还有“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等描述分茶的诗文。王之道有《西江月·和董令升燕宴分茶》等等。有宋一朝,分茶活动非常普及,男女老幼都会分茶,带来分茶文化的空前鼎盛。

元代后由于点茶和斗茶不再盛行,分茶也开始逐渐衰落,但仍有文人雅士喜爱。关汉卿套曲《一枝花·不伏老》:“花中消遣,酒内忘忧;分茶、竹,打马藏阄”。说明当时分茶仍是文人喜欢的娱乐活动。

明清后泡茶法逐渐取代了点茶法,点茶法不占主流,但仍有分茶流传。明代张辂在《赠陈士宁》中有“佳人雪藕供微醉,童子分茶坐晚凉。”明代文徵明在《暮春二首 其一》中有“老怯麦秋犹拥褐,病逢谷雨喜分茶。”清代文学家高鹗在《茶》中写道:“瓦铫煮春雪,淡香生古瓷。晴窗分乳后,寒夜客来时。”诗中的“分乳”是古人对茶百戏的常用描述,因茶百戏的特点就是能使茶乳分成各种的深浅变化从而形成图案。晚清词人蒋春霖在《渡江云》中云:“半窗松影碎,小语分茶,日暖唤青禽。”到清代后几近失传。

茶百戏的现代恢复是茶学专业人员不懈研究的结果,荣幸的是笔者经二十多年研究于2009年恢复再现了这一技艺。2010年茶百戏已正式列入武夷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使这项与中国茶文化密不可分的艺术形式可以重见天日。

第5篇

一、注重古诗朗读,品味语言美,打牢学生古诗学习的基本功

只有有感情地诵读,才能体味诗的韵味。朱熹也说过:“诗须是沉潜讽诵,玩味义理,咀嚼汁味,方有所益。”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分享自己对古诗的所感所思所想,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教师可以讲解、纠正、补充学生的观点,但一定让学生参与到对古诗的理解中。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古诗学习的基本方法。

二、拓展学习,扩大学生阅读量,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

古诗教学,源于教材,但不能局限于教材。教师要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脚伸向更广阔的天地。例如,学完王安石的《梅花》后,可以问一下学生是否还知道其他咏物的诗;学完杜甫的《绝句》、杨万里的《小池》后,可以问一下学生是否还知道杜甫、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杜甫同时代的诗人还有哪些等。这样有利于打开学生课外阅读的视野,也有利于后续古诗的学习。

除了课堂上启发鼓励学生自由背诵外,拓展学生阅读的方式还有很多。如:组织诗歌朗诵;利用上课预备铃到正式上课的间隔,由一位学生领背古诗;组织学生把自己学过的诗词收集起来,配上插画,做成诗文集锦,在班级内互相传阅……学生有了一定的数量积累后,就可以跳出教材,进行组诗的学习。

三、教师要具备自我提升的意识

教育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产生影响。语文教学尤其如此。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就古诗教学来说,教师只有具备足够的诗歌阅读量,对诗歌的思想精髓和艺术魅力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将诗歌的内涵用授课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只有“胸中有墨”“口中有文”,教师才可以随时为学生范读、讲解。

所以说,语文古诗教学的质量归根结底是语文老师的质量。师范类院校应重视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提升学生的诗歌积累量。

第6篇

一、2012年各地高考诗歌鉴赏题盘点

从表中可见,今年各地诗歌鉴赏题基本稳定在去年的考查形式上,体现了各地基本固定的考查模式,主要表现在:

1.题量基本在2-3题,分值稳定在8分左右(只有3份试卷在8分以上,4份试卷在8分以下),题型以表述题为主,上海、北京沿用表述+选择的考查形式。考查的能力点以诗歌的内容、手法、语言为主,语言考查侧重于炼字。个别省份(上海、湖南)还考查了作品的风格和体裁等文学常识。

2.在诗歌体裁的选择上,以唐宋诗词为主。从表格中可见诗12首,词6首。在12首诗中,唐诗占5首,宋诗占4首,二者可谓平分秋色。还有2首元诗,1首明诗。在6首词中,宋词3首,金词2首,唐词1首。

3.在诗歌题材上,以写景、咏物、抒情为主。其中写景诗6首,咏物、抒情各4首,其余边塞诗、羁旅诗、闺怨诗、送别诗各1首。

4.就考查的作者而言,中学课本上出现过的作家9位,这些作家同学们或多或少都能知道一些,属于基本熟悉之列。其余不熟悉的作者7位,基本上也是各占一半,有利于同学将课本内学到的知识用到课外去。

二、2012年各地高考诗歌鉴赏 “十三宗最”

1.分值最多的考题——北京卷

北京卷围绕明代隐士(山人)金銮的《柳堤》(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睛苑,千条锁故营。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出了两道选择题,其中一道单选题3分,一道双选题4分,另外出了一道阅读延伸题:

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鹤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任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其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不少于150字)(10分)

与去年写读后感式的阅读延伸不同,北京卷今年阅读延伸题特地要求考生脱离文本,分析“其他同类诗歌”,强化了对外部诗歌材料的运用,总的说来还是围绕诗歌鉴赏做文章,这样,北京卷诗歌鉴赏题共计17分,占全卷(150分)的11.3%,堪称货真价实的分值最多的诗歌鉴赏题。

2.题型最全的考题——上海卷

上海卷围绕张九龄的《春江晚景》(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出了三道题目,一道填空题:“与诗歌题目中‘江’字直接照应的词语有‘江林’‘ ’和‘客船’”;一道选择题:“对本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一道表述题:“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三道题目三种题型,可谓题型最全的诗歌鉴赏题了。

3.最受关注的作者——杨万里

今年各地诗歌鉴赏题涉及18首诗词,唯独宋代杨万里的诗出现二首,一首是安徽卷考的《最爱东山晴后雪》(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一首是天津卷考的《野菊》(未与骚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可以称得上是本年度最受出题者关注的诗歌作者了。

4.最受关注的作者群——苏门四学士

今年高考诗歌鉴赏题除最受关注的杨万里外,还有最受关注的作者群。这一群体就是“苏门四学士”,往年四学士中的黄庭坚大受热捧,今年除黄外,其他三学士悉数登场。山东卷考了晁补之的《吴松道中二首(其二)》(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江西卷考了秦观的《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辽宁卷考了张耒的《初见嵩山》(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其受关注的程度可见一斑。

5.考查最多的题材——咏物诗

今年各地试题中,考查的诗歌题材较多的是咏物诗。全国大纲卷考了修睦的《落叶》(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只应松自立,而不与君同),四川卷考了曹伯启的《子规》(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天津卷考了杨万里的《野菊》(见上),浙江卷考了钱珝的《未展芭蕉》(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元好问的《同儿辈赋未开海棠》(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共计5首,较其他题材,可谓首屈一指。

第7篇

古时候的儿童,从小就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品格。宋代诗人范成大在田园组诗《四时田园杂兴》中这么写道:“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描写的是夏天农村紧张劳动时的情景,农村的儿童虽然还不会耕田织布,但看到大人除草搓麻线,便也在桑枝底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起瓜来。短短二十八个字,使孩子那种懂事的形象跃然纸上。

在古代,并非所有的孩子都是这么懂事,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池上》一诗中,就反映出了孩童的另一面:“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天真活泼的孩子,他们撑着一只小船,偷偷地去采人家的白莲花。回来的时候,他们不懂怎样掩盖留下的踪迹,只好划动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荡开,船后却留下了一道清清楚楚的水路,从而暴露了自己的行踪。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将“偷莲”小孩的憨态描绘得惟妙惟肖。

宋代诗人杨万里也是写儿童天真可爱的高手,他的《宿新市徐公店》里有这样的描绘:“篱落疏疏一径深,枝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诗人先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春末夏初的画面,接着从画面里跃出一个“急走追黄蝶”的儿童。那黄蝶被追急了,一下子隐没在菜花里。虽然诗至此处戛然而止,但我们不难想见,那飞奔的儿童怎样一下子站住,又在菜花地里东张西望的神态。

反映古代孩子童真童趣的诗,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吕岩的《牧童》: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一个“铺”字和一个“弄”字,不仅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而且还彰显出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神地写了出来。更为绝妙的是后两句,作者把牧童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当然,透过全诗,我们也不难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除此之外,无论是杨万里的“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还是袁枚的“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抑或是李白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都充分流露出孩子们在那天真无邪的岁月里,对大自然的一种可爱感觉。

读着这些诗词,清新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浓郁的生活情趣洋溢在字里行间。从那充满灵气的诗句里,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儿童的生活场景,感觉那遥远的、古人童年的生活;那一幕一幕生活的场景,一经诗人的生花妙笔,就变得生动、鲜活起来,虽时隔千年,却犹如发生在身边。

第8篇

一、描写夏天炎热的词语

暑热、热浪、滚热、灼热、炙热、炽热、火热、沸热、炎热、酷热燥热、毒热、闷热、烦热、湿热、热腾腾、火辣辣

二、描写夏天炎热的成语

挥汗如雨、烈日当空、暑气蒸人、骄阳似火、流金砾石、赤日炎炎、烈日当空、夏日炎炎、酷热难忍、三伏暑天、热不可耐、夏阳酷暑、闷热难当、热浪滚滚、郁热沉闷、烈日灼灼、大汗涔涔

三、描写夏天炎热的句子

1、夏天里的太阳,就像一个大火球,热的让人无处躲闪。

2、那些铁器,被夏天的太阳一晒,就像一个个烤熟的红薯,让人不敢碰一下。

3、今年夏天,热的让人走在街上,就像进了蒸汽浴室一样难熬。

4、夏天来得那么的急,没几天人们便深刻的体会到什么叫酷热难耐了。大街上的柏油路在太阳的炙烤下变的软软的仿佛踩在橡皮泥上;街边的梧桐树像一把巨大的遮阳伞,给伞下的市民带来一丝可怜的阴凉时,自己也泛着耀眼的绿光;整个城市如同一个巨大的蒸锅,城市里的人们便在蒸锅里哗啦啦的淌着汗,觉得自己随时就要熟了。5、我喜欢,我喜欢满目苍翠的夏天,因为夏天可纵情泳池游泳。夏天给孩子们带来欢乐,他们是夏季里最快乐的天使。我喜欢,我喜欢狂风暴雨的夏天,因为夏雨是那么豪爽干脆。夏天的荷花给我们露出笑脸,夏天的荷叶向我们展示魅力。6、空中没有一丝云,头顶上一轮烈日,没有一点风,一切树木都无精打采地、懒洋洋地站在那里。

7、太阳刚一出头,地上像已着了火。

8、天气是那样炎热,仿佛一点星火就会引起爆炸似的。

9、烈日似火,大地像蒸笼一样,热得使人喘不过气来。

10、走在路上,迎面的风似热浪扑来。

11、大清早,蝉就高声大叫,告诉人们又一个火热的日子开始了。

12、夏日炎炎,小鸟不知躲藏到什么地方去了;草木都低垂着头;小狗热得吐出舌头不停地喘气。

13、知了不住地在枝头发着令人烦躁地叫声,像是在替烈日呐喊助威。

14、夏天,草木特别茂盛,冬青树的叶子油亮油亮的,老榆树枝繁叶茂,给人们撑起了一片浓浓的绿阴。

15、夏日里,

清清的小河成了孩子们避暑的好去处,你看,他们在水中嬉闹着,一会儿打水仗,一会儿扎猛子摸鱼,玩得十分开心。

16、夏天的太阳像个大火炉,把大地烤得发烫,就连空气也是热烘烘的,人一动就浑身冒汗。

17、水牛早就躲到了池塘里,整个身子埋在了池水中,只露出一个头在水面上透气。

18、静止的柳条上,知了一动不动的趴着,沉闷的空气中,它的叫声好象在不停的说:热死了——热死了——

四、描写夏天的诗句

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青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2.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有约》

3.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翁卷《乡村四月》

4.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5.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6.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高骈《山亭夏日》

7.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8.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杜甫《绝句漫兴》

9.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戴叔伦《题稚川山秀》

10.自来自去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杜甫《江村》

第9篇

夏赏绿荷池,自古就是暑天之快事。去年盛夏之时,我出差杭州,但见西湖荷花翠盖红裳,风流丽质,使夏日的西湖多了别样风情,正如宋代杨万里所吟咏的“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西湖赏荷,对我来说并不陌生。在杭求学四年,每当荷花盛放之时,去西湖赏荷成了我大学时代的固定节目。大学里植物学老师介绍西湖荷花的情景至今还记忆犹新:“绕郭荷花三十里”,盛赞荷塘广阔,花繁似海。宋代文豪坡在《夜泛西湖五绝》中,写西湖荷花溢香的诗句有:“荷花夜开风露骨。”宋代诗人杨万里吟咏西湖荷花的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更是惟妙惟肖地描绘了西湖荷花的盛景。如今,西湖荷花主要分布于西湖北线的14块荷区里,共有1.5万余株,总面积130余亩,以断桥、湛碧楼、曲院风荷、平湖秋月四处最多。每届花时,放眼西湖,但见红蕖万朵,娉娉凫凫,碧叶连天,翠盖摇滟,一派“万杆高荷映镜光”的迷人景色。

西湖荷花以“曲院风荷”最为出名,人们都说:到西湖赏荷,曲院风荷不容错过。的确如此,曲院风荷为西湖十景之一,布局精巧,古朴典雅,最吸引人眼球的是这里的荷花。公园内大小荷花池中栽培了上百个品种的荷花,其别迷人的要数风荷景区,这里以水面为主,分布着红莲、白莲、重台莲、洒金莲、并蒂莲等名种荷花。置身园内,但见那田田莲叶摇曳着绿色衣衫,妩媚动人。一枝枝婷婷玉立于碧波之上的荷花,白荷带雨,洁白无暇;粉荷带露,盈盈欲滴;红荷映霞,灼灼似火。细看那荷花,未开的,似少女忍俊不禁而抿笑的小口,欲启未启;绽放的,如丰姿初发的姑娘,舒展那绿色的外衣,袒露出鲜艳多姿的淡红色娇衫,独领。景区水面上架设的造型各异的小桥,更为赏荷增添了妙趣,人从小桥上而过,如在荷中行,画中游,荷花露出笑脸相迎,荷叶翩翩起舞相送,情趣无限。

西湖赏荷最浪漫的,当是泛舟湖上品赏荷花,此时既可追逐妩媚灿烂的荷花仙子的身影,又可体味荷花仙子散发出的阵阵清香,真是醉眼看花花不语,花不醉人人自醉。泛舟穿梭于红衣翠裳间,人倚花姿花掩人,人花两相恋,恍若置身于如诗美景中,真有“粉尖花色叶中开,荷气衣香水上来”的感受。倘若赶上清晨或雨后,坐在舟上,便会发现眼前圆圆的荷叶面上停着些小小水滴,轻风徐来,梗动叶摆,碧碗倾摇,水滴便变成晶莹的水珠,来回滚荡,飞珠走玉,银珠戏跳,正是“荷盘敲雨珠千颗”,“碧玉盘中弄水晶”,妙趣横生。

西湖赏荷在晚上别有情调,晚上的西湖多了几分宁静和幽雅,少了白天的烦躁和喧嚣,即使在荷区的湖岸坐坐,也会有“荷花池畔暑气收”、“万柄清风动晚凉”的感觉。尤其是月上柳梢,清辉泄池之时,月笼荷塘,荷花印月,清影娇倚,恰如“凌波轻弄锦焦浮”,美妙无比。此时,不管在西湖西泠桥两侧荷区、北山路荷区,或是在平湖秋月荷区、曲院风荷荷区……,那月光下的荷塘更富诗情画意,你看,那层层的叶子中间,不时地点缀着荷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真是一幅醉人的月下赏荷图,令人陶醉,坐享弥久。

西湖荷花与潋艳的湖光、叠翠的山色交相辉映,带给人们的是无限的遐思和美好的憧憬!

第10篇

祝融南来鞭火龙,火旗焰焰烧天红。

日轮当午凝不去,万国如在洪炉中。

(高温环境热得像大洪炉)

2、《苦热》南宋·陆游

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

无因羽翮氛埃外,坐觉蒸炊釜甑中。

(日光火辣辣的,人觉得如坐在蒸笼里,身上汗水滂沱。)

3、《仲夏即事》北宋·晁补之

红葵有雨长穗,青枣无风压枝。

湿础人沾汗际,蒸林蝉烈号时。

(闷热得没一丝风,屋柱下的石墩都湿透了,树林里的蝉被热气蒸熏得疯了似的号叫着。)

4、《和蔡仲谋苦热》宋·梅尧臣

大热曝万物,万物不可逃。燥者欲出火,液者欲流膏。

飞鸟厌其羽,走兽厌其毛……

(天气热得干柴将要起火,禽兽也想剥了自身的皮毛,真是热到极点了。)

5、《苦热行》 南朝梁·萧纲

六龙鹜不息, 三伏起炎阳。

寝兴烦几案, 俯仰倦帏床。

滂沱汗似铄, 微靡风如汤。

(日神被六龙拉着在天上狂跑,床席火燎似的灼热,盼望风快点吹来,可是风即使来了也犹如烧开的滚汤。)

6、《书斋夏日》宋·郑刚中

五月困暑湿,众谓如蒸炊……

幽禽荫嘉木,水鸟时翻飞。(农历五月,暑湿炎热,人们如放炊笼中蒸。禽鸟躲藏在树阴里……)

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复古《大热》)

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李昂《夏日联句》)

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岑参《休亭送华瞬王少府还县》)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亭幽。(杜甫《忸村》)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不含“夏”字的写夏景的诗句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有约》)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翁卷《乡村四月》)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高骈《山亭夏日》)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杜甫《绝句漫兴》)

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戴叔伦《题稚川山秀》)

自来自去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杜甫《江村》)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

宋·赵师秀《有约》:“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红紫:泛指各色花朵。

宋·陆游《初夏绝句》:“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

《采莲曲》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钓鱼湾》储光羲

垂钓绿湾春,春深杏花乱。

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

《夏夜叹唐》/杜甫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

昊天出华月,茂林延疏光。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虚明见纤毫,羽虫亦飞扬。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

念彼荷戈士,穷年守边疆。何由一洗濯,执热互相望。

竟夕击刁斗,喧声连万方。青紫虽被体,不如早还乡,

北城悲笳发,鹳鹤号且翔。况复烦促倦,激烈思时康。

描写夏天的古诗和描写夏天的名句

《诗经·小雅·四月》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首夏:孟夏,农历四月。歇:盛及而衰。

南朝宋·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丽景烛春余,清阴澄夏首

春余:春末。夏首:夏初。

南朝梁·王僧儒《侍宴》

麦随风里熟,梅逐雨中黄

北周·庾信《奉和夏日应令》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写夏季傍晚日落、月上、乘凉之景。

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小池残暑退,高树早凉归

唐·沈佺期《夏晚寓直省中》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轩:窗。

唐·杜甫《夏夜叹》

绿阴生昼静,孤花表春余。孤花:一枝花。春余:春天剩余之景,时已至初夏。

唐·韦应物《游开元精舍》

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岚:雾气。

唐·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

夏半阴气始,淅然云景秋。夏半:夏季过半,农历五月半后。淅:风吹拂的样子。

唐·韩愈《送刘师服》

残暑蝉催尽,新秋雁带来

唐·白居易《宴散》

第11篇

关键词:咏梅诗,萧德藻,以丑为美,咏梅

中图分类号:l.1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9-0000-01

一、萧德藻的生平

萧德藻,南宋诗人。字东夫,自号千岩老人。闽清(今属福建)人。生卒年不详。绍兴二十一年(1151)进士。初任尤川县丞,后为湖北参议,再调湖州乌程令。因爱当地山水之美,遂移家乌程,住县中屏山,其地有千岩之胜,所以自号“千岩老人”,表示归隐不仕。

萧德藻的诗歌曾经名动一时,在当时有很大影响。萧德藻曾向曾几学诗。杨万里《淳熙荐士录》列他为第13人,说他“文学甚古,气节甚高,其志常欲有为,其进未尝苟合。老而不遇,士者屈之”。杨万里将他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并举,称为“四诗翁”、“四诗将”。

萧德藻著有《千岩择稿》七卷,在萧德藻死后由其好友杨万里为其作序并刊行,可惜在元代时,在永州被毁,所以后人无法看到他的诗集了,这不免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遗憾。《全宋诗》也只辑录了他的十二首诗歌和若干残句。由于萧德藻的存诗不多,宋诗的研究者对他也没有给予很多的重视。各种文学史、诗歌史均未对其人其诗予以评价。所以直接导致当时名噪一时的大诗人至今的销声匿迹,人们对他的了解也是少之又少。真的成了他所期盼的“隐士”。

二、宋代的咏梅诗

梅花是中国古老的花卉之一。今天提起梅花我们总是能想到它与松、竹合称“岁寒三友”,又同兰、竹、菊被誉为“园林四君子”。但是任何事物想要被认识都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梅花虽然在今天被大众所熟悉喜爱,但是最初它也是不被关注的。咏梅诗最早发源于《诗经》。但是直到宋代才发展到顶峰,宋咏梅诗的诗人没有清代的人多但是由于宋代文人对咏梅的偏爱,所以宋代的咏梅诗数量反而多于清代。宋代的咏梅诗数量比前代的咏梅诗数量加起来都多。足见宋人对咏梅的偏爱程度。宋代的咏梅诗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宋人用梅来表达思乡之情,用梅来表达对隐士情怀的向往,表达个人感情,通过咏梅来言志。不仅有个人情感的表达也赋予了梅深刻的内涵。可以说宋人的咏梅诗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甚至还出现了记载梅的专著。在宋代几乎每个诗人都写咏梅诗,咏梅成为一种风气。

三、萧德藻的咏梅诗赏析

《全宋诗》中收录的萧诗这些诗每一首都有很高的艺术水平,有几首甚至堪称佳作。萧德藻的咏梅诗就是萧德藻七绝诗中最具有独创性的诗歌。

《古梅二首》(其一)

湘妃危立冻蛟脊,海月冷挂珊瑚枝。

丑怪惊人能妩媚,断魂只有晓寒知。

《古梅二首》(其二)

百千年藓著枯树,一两点春供老枝。

绝壁笛声那得到,直愁斜日冻蜂知。

萧德藻的第一首咏梅诗是这样描写这枝古梅的,他首先把梅花比喻成湘妃这样的美女,可是这位美女却是立在冻僵了的蛟龙的脊背之上。萧德藻还把梅花比喻成像月亮一样的海中贝壳。可是这美丽的贝壳却是挂在珊瑚枝之上。这里的“冻蛟脊”和“珊瑚枝”都是对梅枝进行的比喻。通过这两个比喻我们能形象的感知到这枝古梅的丑陋、奇怪。可是接下来又写到这枝丑怪的古梅也有他惊人的妩媚,只是这惊人的妩媚却不是每个人都能知晓的。只有晓寒能为之极致的妩媚所吸引,再无其它的欣赏者。很有几分孤高、凄凉的意味。也抒发了作者的知音难觅、缺少知己的感叹。作者好似有意的描写古梅的丑陋、奇怪,有几分“以丑为美”的意味。作者的比喻也比较新颖、奇特。我认为作者有以这枝丑陋且奇特的古梅自喻的意味。作者与古梅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同样的孤高、冷傲。同样感叹知音稀少,能理解自己的人不多。

第二首诗描写了一株被千年的苔藓附着着的枯树,它的古老的枝桠上只开出了一两朵花。这枝老树开放在绝壁之上,笛声很难传到这悬崖峭壁之上,可是这株老树根本不担心这个问题,它只是担心在这寒冷冬日的黄昏被冻蜂知道它已悄然开放,要来打扰它生活的宁静。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这株古老的梅树所具备的孤高品格,以及厌烦尘世的纷扰的心情。我们也可以通过这首诗看出作者的归隐之志。

萧德藻所描写的梅都是丑陋的奇怪的,他们有古瘦,冷峭等特点,作者好似故意“以丑为美”,萧德藻所采用的比喻都比较新奇,用典多但是都很精确。将江西诗派的“点铁成金”的理论运用的惟妙惟肖。用字用词全是精心琢磨,精炼而准确。可谓是字斟句酌。萧德藻笔下的古梅个性鲜明,形象突出,精神鲜活,形神兼具。萧德藻的诗句看似简单易懂实则含义深远,韵味悠长。

我们还可以从他对“老梅”、“寒梅”、“瘦梅”的咏叹声中,看出萧德藻的气节情操,超凡脱俗、洁身自好的美好品质。可以看出他作为一位封建文人所具有的独立的文人品格意识。封建文人有着高洁的人格意识,萧德藻也不例外。高洁的人格意识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品行端方,有正义感;二是贞洁自持,出污泥而不染;三是超凡脱俗,不趋附权势,有独立的人格。萧德藻的高洁品格从他的两首古梅中就可以体现出来。它的梅就像他的人一样。

四、萧德藻的咏梅诗与其他人的咏梅诗的比较

在文学史上写咏梅诗最出名的可谓是“梅妻鹤子”的林逋,林逋的《山园小梅》这首咏梅诗历来受人们推崇。

山园小梅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料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欲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钾,不需檀板共金尊。

林逋的诗前两句写的是花园中的花已经落尽,只剩下梅花在园中独自开放,占尽风情。颔联是历来为人们称道的神来之笔。描写的是梅花的影子倒映在清浅的水中,淡淡的香气在黄昏的小园中浮动。颈联描写的是蝶儿、霜禽为了梅花而疯狂,写出了梅花所具有的强大的、无法抵挡的魅力。最后两句写了梅花不为霜禽、蝶儿所动,只愿与诗人相钾而不愿与蝶儿、霜禽进行觥筹交错的应酬。林逋的《山园小梅》写出了梅花的清秀淡雅,不愿被世俗污染的一种高洁的品质。

虽然林逋的咏梅诗与萧德藻的咏梅诗都写到了梅花的高洁,不愿被世俗所扰,想要回避世俗的纷扰,想要归隐的品质。但是两个人的手法是明显不同的。萧德藻描写的梅花是丑陋的、奇怪的,没有什么魅力的。大有“以丑为美”的意思。萧德藻笔下的梅花是枯瘦、冷傲,生存环境也是艰苦的远离世俗的。而林逋笔下的梅花是美丽的,清幽的,典雅的。生存的环境也是很好的。而且也是很有魅力的。近代人陈衍评云:“梅花诗之工致,此可叹为观止,非和靖所想到矣。”认为萧德藻的咏梅诗高于林逋的咏梅诗,但是也有人不这么认为。清代的潘德舆却不喜欢这种风格,他认为:“宋人萧德藻梅诗,有‘湘妃危立冻蛟脊,海月冷挂珊瑚枝’看似倔强,实与‘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一太熟,一太生,同是诗家左道。凡学诗者,入手即辟此二种,方有根基可望,勿认萧君二语胜于季迪也。”我认为萧德藻的瘦硬、丑陋,奇特,虽然不一定能胜过林逋的咏梅诗,但是却也绝不是“诗家左道”。只能说是萧德藻在有意另辟蹊径。不愿亦步亦趋,单纯模仿。他能创造出“丑怪惊人能妩媚”的古梅形象也是实属不易的。

综上所述,可以说萧德藻的咏梅诗是在宋代诗人大量写作咏梅诗,咏梅成为一种风气的基础上,另辟蹊径所作的与一般咏梅诗不同的,采取的“以丑为美”的独特写法所创造出的风格独特的咏梅诗。

参考文献:

[1] 潘德舆《养一斋诗话》中华书局,2010年8月

第12篇

夏季骄阳似火,酷暑难耐,古人在没有风扇、没有空调等消暑设施的情况下,只能或栖于遮阳处,或躲于树荫下,或倚靠水畔旁,或走入深山中,完全采用自然的条件进行纳凉。而古代文人尤其是宋代文人笔下关于消夏避暑的诸多诗句,咏诵之时,常给人带来丝丝清凉。

北宋文学家秦少游有一首诗,标题就叫《纳凉》:“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其首句用“携”“来”“追”三个动词,逐级递进地表达诗人追寻理想中纳凉胜地的内在感情,幻想着在绿柳成行、画桥南畔处闲倚胡床的美妙图画。月明之夜,船家女儿吹着短笛,在水面萦绕不绝,晚风初定,池中莲花盛_,沁人心脾。这种由外而内的凉意让人沉醉,燥热也自然退去。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有首诗为《六七月之交山中甚凉》,只是看看这个题目就令人心忘躁热,其诗云:“城市方炎热,村墟乃尔凉。拂窗桐叶下,绕舍稻花香。”

宋代诗人葛元怀喜欢在休闲消夏时观察大自然的情状,以此寻求乐趣,他在《夏日》诗中云:“晓荷承坠露,晚岫障斜阳。树下地常阴,水边风最凉。蟑移惊鹊近,鹭飞得鱼忙。独坐观群动,闲消夏日长。”炎炎夏日,正是大自然充满勃勃生机的时节,诗人一边乘凉消夏,一边欣赏着眼前的景色,真是情趣盎然,乐在其中!

宋代人消夏是很讲究去处的。诗人真山民爱到山中亭子里避暑,他在《山亭避暑》诗中说:“怕碍清风入,丁宁莫下帘。地皆宜避暑,人自要趋炎。竹色水千顷,松声风四檐。此中有幽致,多取未伤廉。”尽管是炎炎夏日,但身居山亭中,哪儿还会有暑热之感。

夏日的寺庙也是乘凉的好去处,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梅尧臣有一首题为《中伏日妙觉寺避暑》诗:“高树秋声早,长廊暑气微。不须河朔饮,煮茗自忘归。”盛夏,城镇赤日如烤,而山中则清风绕屋,禅房内花木葱茏,长廊曲径幽深,于此避暑品茗,自然乐而忘返。

“唐宋家”之一的坡却十分乐于水边纳凉,他在《洞仙歌・冰肌玉骨》中写道:“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倚枕钗横鬓乱。”

而被誉为“一代诗宗”的南宋杨万里有一首《桑茶坑道中》,则描写了一个牧牛的小童为避酷暑睡卧柳荫之下的悠闲情趣:“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梅子是果梅树结的果,亦称青梅、酸梅等,具有生津、止渴、祛暑等功效。夏天正是梅子成熟的季节,南宋的诗人们自然不会忘记将梅子入其诗句。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范成大在《四时田园杂兴(其二)》中写道:“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此诗写了金黄的梅子,读来令人口角生津、暑气全消。

杨万里则在《初夏睡起》诗中曰:“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到了夏天,酸味十足的梅子吃完,牙齿上还残存着一丝丝酸味,午睡醒来,看到孩子们捕捉飘飞的柳絮,这时你还会感觉到夏天的阵阵热浪吗?

宋代的消夏诗妙趣横生,纷纭繁多,可谓盛产,这里只是列举一二。炎炎夏日,品读这些脍炙人口的消夏诗,仿若有清风吹走了燥热,又如清凉的山泉浸透了暑热难耐的躯体,令人感到爽快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