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声音的传播速度

声音的传播速度

时间:2023-05-29 18:24: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声音的传播速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声音的传播速度

第1篇

例1 赵刚把耳朵贴在一根长铁管的一端,李明在铁管的另一端敲了一下,那么,赵刚听到的声音情况是:

A.响了一下,声音是从铁管中传来。

B.响了一下,声音是从空气中传来。

C.响了两下,声音是从铁管中传来。

D.响了两下,声音是从空气中传来。

讲解 题目考查的是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教材中明确告诉我们:声音在钢铁中的传播速度是5 200m/s,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由此可知,赵刚应该听到的两次声音,铁管传来的和空气传来的,而且,首先听到的是铁管传来的。从这道题目,我们还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固体比气体传声效果好。所以,我们只能选C。

在上面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把“长铁管”改为“装满水的铁管”,那么,根据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 500m/s,可以知道,赵刚将会听到三次声响,依次为铁管、水和空气传来的。

例2 关于声音,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B.不同频率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不同。

C.只要有声源,人耳就能听到声音。

D.声音的传播实际上是能量的传播。

讲解 这道题目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灵活性。(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是不同的。学生比较容易判别。(2)同学比较容易被B蒙蔽,我们要真正理解“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m/s”这一结论。(3)C中忽略了声音传播需要物质这一必要条件了。(4)关于D,我们应该明确,声音是以声波的方式向四周传播的,声波是具有能量的。这样,这道题目选“D”就很肯定了。

例3 请设计一道简易实验,证明固体也能传播声音。要求写出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分析和结论。

提示 方法1:

(1)实验器材:大广口瓶、橡皮塞、小闹钟。

(2)实验步骤:

①把小闹钟调至响零状态,然后轻放到大广口瓶中,听小闹钟的铃声,要求能听到明显的铃声。

②用橡皮塞盖在大广口瓶瓶口上塞紧,要求不漏气。然后,再听小闹钟的铃声。

(3)实验分析与结论:

瓶内空气与瓶外空气完全被大广口瓶和橡皮塞隔离,如果此时仍能听到小闹钟的铃声,则可证明铃声是通过大广口瓶和橡皮塞传播出来的,即固体也能传播声音。

讲解 根据要求,在设计实验时,声音必须是通过固体来传播。一定要通过对比来区分声音在固体和气体(或液体)中传播渠道的不同。

教师还可以再提供实验器材:白纸、铅笔、长条桌,让学生模仿实验:

实验步骤:

①同学甲在长条桌的一端用铅笔在白纸上用力均匀地写“一”,同时,同学乙在桌子另一端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甲在白纸上写“一”的声音,重复几次,都可清晰听到。

第2篇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正在传声的介质处于振动状态。传声介质是指能够传播声音的媒质,声音必须通过媒质传播,如气体、液体和固体。声音在三种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传播最慢。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声介质指能够传播声音的媒质,媒质的性质包括该媒质的状态、温度、压力等与声波传播速度和方式等有密切关系。如声音在气体中传播以辐射特性为主,在固体中传播以传导特性为主,而在液体中传播时以上两种特性均存在。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

例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电磁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B.电磁波频率越高,传播速度越快

C.电磁波波长越长,传播速度越快

D.电磁波频率越高,波长越短

解析:电磁波具有光波所具有的一切性质.它的传播与声音不同的是,在真空中电磁波传播的速度最快,并且不同频率的电磁波在同一均匀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等.根据公式v=λf可知,在波速相同的条件下,频率f越高,波长λ越短.故选D.

二、电磁波与广播

例2当你正在收听收音机时,有人进入你的房间,反复开、关墙上的壁灯,此时你会从收音机中听到什么声音?为什么会这样?

解析:会听到“咔、咔”的声音.因为收音机的工作原理是接收广播电台发射的一定频率的电磁波,然后将其还原成声音.而反复开、关屋内的壁灯时,电路中产生了变化的电流,变化的电流能够产生电磁波,这部分电磁波被收音机接收到,从而发出“咔、咔”的声音.

三、电磁波与电视

例3从前在一些边远山区,看电视是一件难事,因为有时根本接收不到半点儿信号;但是,自从有了同步通信卫星以后,山里基本上都能收看到电视节目了,为什么?

解析:电视是利用电磁波来传递声音和图像信号的,电视节目的发射和接收所使用的电磁波的频率比较高,因此波长(λ=ν/f)很小,属于微波.微波很容易被地面吸收或被地面上的金属物隔离,且能够穿透电离层而不被反射,所以它既不能依靠地面传播,也不能依靠大气层反射,只能够沿直线传播,因此需要设置一个个中继站才能实现远距离传播.由于地面上的中继站反射的电磁波所覆盖的范围半径不超过50km,而有一些大山的直线距离远远超过50km,使得微波信号无法传播.现在有了地球同步卫星,它“站”得高,反射的电磁波覆盖的范围自然就大.因此,以前微波无法传播到的大山里,现在也能通过卫星接收信号,收看电视节目了.

四、激光

例4激光通信与电磁波通信相比,具有更多优点,主要是因为激光本身具有许多特性.激光不仅应用于通信方面,在很多领域也有独特的用处.例如机械加工方面,利用激光束能够很快将一块厚厚的钢板烧穿一个洞.你能根据激光的特性说明一下吗?

第4篇

2.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_____,

不能传声.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___________.

3.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叫做_______,单位是________,简称为______,符号为________.

4.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的____________有关.

5.频率高于20 000Hz的声音叫做__________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_________声波.

6.声音的__________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系.振幅越大,________越大.

7.声音的三个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8.噪声是发声体做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9.动画片《星球大战》中,“神鹰号”太空飞船将来犯的“天狼号”击中,听到“天狼号”“轰”地一声被炸毁,“神鹰号”宇航员得意地笑了.你觉得这段描写符合科学道理吗?为什么?

10.用牛皮纸刮动梳齿,纸片振动起来,并发出声音.快速刮动梳齿比慢速刮动梳齿纸片振动得,快速刮动纸片发出声音的音调.

11.贝多芬晚年失聪,将硬棒的一端抵在钢琴的盖板上,另一端咬在牙齿的中间,通过硬棒来“听”钢琴声,这说明.

12.遇到大风天气,路旁架设的天线会“嗡嗡”地响,这种声音是由于电线的产生的,我们能听到“嗡嗡”声是靠 传播.

13.“不见其人,只闻其声”也能判断出是谁在讲话,这主要是根据不同的人声音的不同来判断的.

14.目前,国内、国际航空公司已经在大量使用超音速客机,以超过声速的速度运送旅客.超音速客机每小时飞行的距离至少在km以上.(空气温度为15℃)

15.下列说法中不能说明液体能传声的是().

A.海豚能随驯兽员的哨声在水中表演节目

B.花样游泳运动员能随音乐起舞

C.掌声会吓跑鱼塘中的鱼

D.枕着牛皮箭筒睡在湖边的士兵,能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

16.在“引吭高歌”和“低声细语”中,“高”和“低”指的是().

A.音调的高低

B.响度的大小

C.前者指音调高低,后者指响度大小

D.后者指音调高低,前者指响度大小

17.音乐课上,当老师发音偏高时,到了高音区,多数同学唱不上去的主要原因是().

A.音量不够

B.响度不够

C.音调不够

D.音色不好

18.噪声有时也做一些有益的事情,以下各项中不属于噪声有利应用的是().

A.有经验的工人凭机器发出的噪声判断故障的原因和部位

B.足球比赛时,观众喝彩的噪声能鼓舞运动员的士气

C.某同学听到有人高声说话,影响了他的学习

D.大型乐队中利用锣的噪声烘托演出的效果

19.科学家们根据回声定位的原理发明了声呐,利用声呐系统可以探知海洋的深度.已知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450m/s,用声呐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过4s接收到回声,求海水的深度.

20.第一次测定铸铁中声音传播速度的实验是在巴黎用下面的方法进行的.在铸铁管的一端敲一下,在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这是怎么回事?若管长931m,两次响声间隔2.5s,如果当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求铸铁中的声速.

21.一场大雪过后,大地披上了银装,这时我们会发现周围显得格外的寂静,周围环境中的噪声到哪里去了呢?

22.小王爱听收音机,他发现收音机里的报时声“嘟、嘟、嘟……”共有六响,从第一响到最后一响,前后间隔10s,最后一响音调比较高.有一天,他听手中收音机响过最后一响后,远处楼里又传来最后一响的报时声,这是为什么?

23.把耳朵靠近空暖瓶的瓶口,你能听到“嗡嗡”的声音,往暖瓶里加一些水,再把耳朵靠近暖瓶口,听到的声音有什么变化?再加一些水听一听,听到的声音又有什么变化?你能解释这种声音的产生及其变化的原因吗?

第5篇

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考试中的探究性试题可能考查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也可能考查探究过程中的部分环节。本文针对科学探究提出问题环节进行策略和技巧辅导。结合试题分析解决该环节问题时需要注意的问题。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所收获!

科学探究是围绕问题展开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前提和核心。爱因斯坦曾说:“发现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这类题目。往往要求同学们根据题目中提供的物理实验、日常现象或一段文字资料等进行发散思维。提出一个或多个有探究价值的物理问题。此类问题往往具有很大程度的开放性。但也不是随便提出一个问题就可以得分的。

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词是:甲(物理量)与乙(物理量)有关吗?甲(物理量)增大或减小,乙(物理量)也增大或减小吗?为什么?怎么样?是什么?有什么规律?等等。关于如何提问题,从标准上讲,要符合三条:(1)提出的问题与物理有关。避免出现提出的问题和没学习过物理的人提的问题一样。(2)提出的问题有探究价值。避免简单、无价值的提问。(3)提出的问题要能探究。有明确的探究方向。隐含着探究的方案。避免提出的问题无法实验操作。

在操作上的建议是:(1)要使提出的问题与物理知识有关。同学们要尽可能用课本上的语言表述。不要用口头生活语言。许多同学往往忽视这个问题。例如。在探究音调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我们可以直接提出:音调的高低与物体的振动频率有什么关系?(2)针对某一现象提出一个与某物理量有关的问题效果最好。例如。小刚观察到大雾天,高速公路一般都要封闭;普通的公路上,司机都打开黄色的雾灯。雾灯还一闪一闪的。针对此现象。我们可以提出:雾灯用黄色光的原因是什么?黄色光与其他颜色的光相比穿透能力如何?不同颜色的光穿透雾的能力是否相同?等相关物理问题。

例1 住楼房的同学有这样的体验:一楼的居民在室内说话。楼上的住户是不易听到的;但一楼的人轻轻地敲击水管。声音就沿铁管传播出去。楼上的住户能听得很真切。请对上述现象中的条件和结果进行分析。提出一个可探究的物理问题。

分析:对这样的题。同学们可能会提出如下问题。现列举并分析如下:

1.声音传播的远近和介质(材料)有关系吗?(√)

2.声音在铁管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快吗?(√)

3.为什么人们能够听到铁管的声音?(×)

4.为什么人们能够听到铁管的声音。而听不到说话的声音?(×)

5.人说话和敲铁管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6.物体振动就会发出声音吗?(×)

上面问题1和2抓住了两个不同现象的共同特征。抓住了问题实质(说话和轻轻敲水管,说明声音的大小基本相同,关键是声音传播的介质不同,导致声音减弱或消失)。提出的问题使用了物理语言。与物理有关,可探究。有价值。属于较好的答案。而问题3和4提出的问题是生活语言。且问题的本质不是物理问题。所以错误。问题5和6虽然使用了物理语言陈述,但没有找到二者的本质联系,也不正确。

例2 在日常生活中。小明发现妈妈往暖壶中灌水时,不用看,往往听声音就能够判断出水位的高低。快满时灌水就停止了。小明很好奇。针对此现象。请你提出一个可供探究的物理问题。

分析:处处留心皆学问。妈妈根据声音判断出暖壶中水位的高低。这要联想到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灌水发出声音是暖壶内的空气柱振动产生的,随着水面高度增加,空气柱长度变短,振动的频率增大。音调变高,妈妈可根据音调高低变化判断暖壶中水位的高低。所以。我们可以提出如下问题:

1.音调的高低与频率有什么关系?

2.灌水发出声音的音调和暖壶内空气柱的振动有什么关系?

3.妈妈是根据声音的什么特征来判断暖壶中水位高低的?

4.妈妈是根据音调的高低来判断暖壶中水位高低的吗?

例3 两人相距较远说话时。听不到对方的声音。但同样情况下,用自制的土电话就可以听到相互的说话声:耳朵贴在铁轨上能听到远处火车开动的声音。而站起来就听不到了。对此。请你提出一个要研究的问题。

分析:同样响度的声音从不同介质中传播。人可听见的距离不同,所以应从声音传播的能量损失或传播的最大距离与介质关系方面来提问。

1.声波在固体中传播时能量损失比在空气中少吗?

2.声音的传播距离与介质有关吗?

3.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距离比在空气中传播的距离远吗?

自我检测:

1.我们知道,在雷雨天,先看到闪电,然后听到雷声。对此现象。你能根据所学的物理知识和生活常识,提出一个物理问题吗?

2.一天饭后。孙青同学帮妈妈收拾桌上的碗筷时不小心将一杯水碰倒。他忙拿干抹布去擦。却发现很难将水擦干。妈妈见状拿了另一块干抹布擦。很快就将桌上的水擦干了。他感到有些奇怪。忙问妈妈是怎么回事?妈妈只是告诉他:“我拿的抹布是棉布做的,你手里的抹布是涤纶的。”他不禁想到了一个可探究的物理问题。你知道孙青想的问题是什么吗?

参考答案:

第6篇

1. 波的基本特征:所有的波都是在传播周期性变化的运动形态。这里的运动形态又可分为:凹凸相间和疏密相间两种。

2. 波的参数

振幅:我们把波源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叫做振幅,用字母A表示,单位是米(m),它反映了波源振动的强弱。

周期:波源振动一次所需要的时间叫做周期,用字母T表示,单位是秒(s)。

频率:波源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用字母f表示,单位是赫兹(Hz)。频率与周期反映了振动的快慢。它们的关系是:T=。

波长:波在一个周期内传播的距离叫做波长,用λ表示,单位是米(m)。

波速:波的传播速度,用字母v表示,单位是米/秒(m/s)。

3. 波长、波速、频率、周期的关系:v==λf。

4. 电磁波

(1)电磁波是在空间传播的周期性变化的电磁场。

(2)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即光速),c=3×10m/s。

(3)电磁波谱:

从电磁波谱图可知,电磁波包括无线电波、微波、光(包括红外线、可见光和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等。

典型问题

例1 打开收音机的开关,将旋钮调到没有电台的位置,并将音量开大。取一节旧的干电池和一根导线,靠近收音机,将导线的一端与电池的一极相连,再用导线的另一端与电池的另一极时断时续地接触,会听到收音机发出“咔咔”声,这一现象验证了电磁波的存在。现将收音机放入玻璃罩,用抽气机抽去罩中的空气,重复以上实验,却发现听不到收音机发出的“咔咔”声,试分析:

(1)收音机放在真空玻璃罩中听不到“咔咔”声的原因是 。

(2)谢老师在一次乘坐镇江商业城的电梯时,发现性能完好的手机接收不到信号,请问这是什么原因?

(3)请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你的判断。(简述实验方法)

解析: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而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不过,电磁波容易被金属外罩屏蔽。

答案: (1)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电梯对电磁波有屏蔽作用。

(3)将手机设置到响铃状态后放入密闭的金属容器,试用另一手机呼叫盒内的手机,如果听不到盒内的手机声响,就说明金属容器对电磁波有屏蔽作用。

点拨:电磁波与声波属于两种不同性质的波,它们的传播特点不一样,这是我们解答问题的着手点。

例2 微波炉是一种方便洁净的炊具,但是如果微波炉发生微波泄漏则容易造成对人体健康的损害。你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家里的微波炉是否有微波泄漏。

解析:先用手机拨通家里的固定电话,当固定电话的振铃响起时,将手机放入微波炉,并关上炉门,观察家里的固定电话的铃声发生什么变化,来判断微波炉防微波泄漏的情况。若铃声减弱直至无声,说明微波炉的防泄漏功能较强;若仍能听到铃声,说明微波炉的防泄漏功能存在问题。

点拨:微波炉是一种方便高效的电器,只要我们按照操作规则使用它,是非常安全的家用电器。

例3 人们看电视节目时,如果附近有汽车路过或有人使用冲击钻时,在电视屏幕上会出现成串的不规则雪花点,使电视图像受到干扰,为什么?

第7篇

1.声与光的基本知识

声音和光是我们周围世界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体收集身边信息的主要渠道,古人靠听声响来判断哪种猛兽在附近神出鬼没,靠观察判断何时奋勇出击。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有快慢、强弱之分,于是就产生了不同音调和响度的声音。振动的频率越高,声音的音调就越高;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响。不同材料和结构的物体产生的振动还会导致音色不同,我们平常就是根据音色来辨别是谁在说话或是哪种乐器发出的声音。音调、响度和音色是声音的三个要素。物体的振动带动周围介质振动,形成声波向四周传播,在空气中声音传播得比较慢。

光是物体能量的一种释放,它的本质是电磁波,能被我们眼睛感知的电磁波就叫光。让太阳发出的光经过三棱镜会被分解成赤、橙、黄、绿、蓝、靛、紫等许多颜色,这些颜色的光所对应电磁波的频率是越来越高的,这就是著名的牛顿色散实验。当包含这么多色光的太阳光照射在物体上时,有的颜色光被物体吸收,有的被物体反射,人的眼睛接收到哪种颜色的光,则物体就是哪种颜色;太阳的光全部被反射,这个物体就是白色;所有光都被吸收,则这个物体就是黑色,这就是物体颜色形成的原因。所以,色即是光,光即是色。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非常快。

2.耳与眼的工作原理

在人的五官中,耳朵与眼睛分别与声和光相对应,是人体非常重要的器官。耳朵负责收听周围的声音,眼睛则进行对光的观察,他们为人体接收到的信息量占据总量的百分之九十以上。

人耳漏斗状的耳郭能收集传过来的声波,经外耳道传到鼓膜,使鼓膜振动,听小骨将振动放大后再传入蜗牛状、充满液体的耳蜗,声波穿过这些液体使从听觉细胞上伸出来的纤毛摆动,导致听觉细胞产生神经信号传到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由物体反射过来的光穿过极其透明的角膜进入眼球,可以调节大小的瞳孔根据光强控制进光量。这些光再经晶状体成像于视网膜上,视网膜上分布着许多对光很敏感的视觉细胞,视神经把视觉细胞获得的信息传入大脑,经大脑处理汇总,这样人就看见了物体。

人耳与人眼除了分别具备听力和视力外,还有一个重要功能,那就是定位功能。由于人有双耳和双眼,他们在空间上有一定距离差,这样声和光经过双耳和双眼时,会在时间、强弱、角度等方面产生差别,大脑会根据这些差别对声源和光源作出正确定位。先天性的聋子,因为听不到声音,也就不能准确发音,成为聋哑人。同样,盲人因为看不见光,他就无法理解什么是色彩,不知道什么是花朵,什么叫绘画。

所以能拥有一对健康的耳朵和一双眼睛聆听虫鸣鸟叫,观赏青山绿水是多么幸福,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是对眼睛和耳朵性能的充分肯定。

3.声与光的高度相似

声与光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它们都是一种波,声波属于机械波,光波则是一种电磁波;声波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光波频率决定光的色彩;声波越强,声越响,光波越强,光越亮;耳有听觉范围,眼也有视力范围;人耳有听不到的声波:次声波和超声波,人眼也有看不见的光波:红外线和紫外线;人耳听到的声音叫可听声,人眼看到的光叫可见光;声的多普勒效应会使听到的声音音调改变,而光的多普勒效应会使看到的光的颜色发生改变。在天文学中,恒星的谱线红移成为宇宙膨胀的有力证据。听声音的有双耳,看光线的有双眼。

声与光也有不同的地方,其中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就不同,在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为每秒340米,而光速则达到了惊人的每秒30万千米,相当于每秒钟绕地球七圈半,由于两者着巨大的差异,因此在几百米以外,伙伴讲话的口形与你听到的话语会难以吻合。口形以光的速度传到人眼睛,几乎被同时看到,而说话声音传到耳朵会滞后很多。闪电与雷鸣,虽然同时产生,我们却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都是由于光速远比声速快而先到达的缘故。

4.声与光的艺术形式

第8篇

一、选择题:(22题×2=44分)1、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中,描写轻舟运动时所选的参照物是 ( )A、 轻舟 B 、山 C 、河中的水 D 、轻舟上的人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某个同学的身高是180cm B、东岭到惠安县城的距离大约是20kmC、学校百米纪录是13min D、乒乓球的直径是40mm3、当喇叭里响起“我和你,心连心,共住地球村……”的男声演唱时,小明和小亮齐声说:“是刘欢在演唱!”他们作出判断的依据是:不同演员声音的( )A.音调不同 B.响度不同 C.音色不同 D.声速不同4、如下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5、为了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小明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几个实验。你认为能够完成这个探究目的的是( ) 6、白天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桌子等物体,这是因为( )A.这些物体都是发光的 B.眼睛发出的光射到这些物体上C.射到这些物体上的光发生了镜面反射D.射到这些物体上的光发生了漫反射7、我们通过平面镜看到物体的像是( )A.倒立等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C.倒立放大的实像 D.正立等大的虚像8、小明到湖边游玩,他看到了以下现象。这些现象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面形成的是:(   )A.水中的太阳 B.阳光下的树的黑影子 C.湖中的游鱼D.人在水中的倒影9、芭蕾舞演员练习时,站在平面镜前2m处,则镜中的像与她的距离是:(  )A.2m B.4m C.6m D.8m10、下列各成语所反映的情景中,能说明光反射的是()A.镜花水月 B.坐井观天 C.海市蜃楼 D.立竿见影1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测量时,刻度尺不能歪斜 B、读数时,视线应垂直于尺面C、误差是由于测量时不遵守操作规则而引起的D、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只能减小1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潜望镜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B、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C、在漫反射现象中,反射角可能不等于入射角 D、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13、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甲、乙两物体,它们的速度之比为2︰3 ,通过的路程之比为3︰1 ,则它们所用的时间之比为:(  )A、1∶2 B、 2∶1 C、9∶2 D、2∶9 14、电视机的遥控器能够发射出一种人眼看不见的光——红外线。把遥控器的红外线发射窗对着电视机的红外线接收窗,分别按不同的键,就能控制电视机进行选台、调节音量、改变色彩浓淡等等。但有时把遥控器的红外线发射窗对着电视机对面、侧面的墙壁和天花板等,也能控制电视机,这是利用了光的:( )A、直线传播现象 B、反射现象 C、折射现象 D、色散现象15、下列关于乐音和噪声的叙述中叙述错误的是( )A、乐音悦耳动听,给人以享受B、乐器发出的声音一定是乐音,噪声是机器发出的声音C、 噪声使人烦躁不安,有害于人的健康D、乐音的振动遵循一定的规律,噪声的振动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循16、下列现象不能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的是:( )A、一叶遮目不见泰山 B、在平静的水面上形成树木的倒影C、日食、月食现象 D、我们不能看到站在墙后的人 17、在如下图所示的各图象中,用来表示匀速运动的图象是:(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②③18、在校运动会上,田径赛计时员应该:( )A、看到发令冒烟开始计时 B、听到发令枪声计时C、看到举枪时计时 D、看到运动员起跑时计时19、火车的速度为72km/h,上海地铁一号线的速度为20m/s,则( ) A、两者速度一样大 B、火车的速度大 C、地铁的速度大 D、无法确定20、为了减弱噪声,下列措施中不可行的是( )A、将噪声大的机器换成噪声小的机器 B、在公路和住宅间设立屏障或植树C、在耳孔中塞上一团棉花 D、关闭所有的电源和不用任何机器 21、关于平面镜,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一定是虚像 B、同一个物体离平面镜越远,所成的像越小C、利用平面镜可以改变光线的传播方向 D、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一定是正立的22、下列对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A、雨后彩虹是色散现象 B、看到水中的鱼变浅了是折射现象C、三基色是红、绿、蓝 D、小孔成像不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二、填空题:(14×1分=14分)1、如果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4s内通过20m的路程,那么它前2s内的速度是①_______m/s,2min后它通过的路程是②_________m。2、当锣被敲响时,用手按住锣面,锣声消失了,这是因为锣面停止了①___________,这说明物体的振动停止了,发声②_________(“停止”或“继续”)。3、李白诗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①__________。女同学说话声音“尖细”,是指女同学声音的②________高,这是因为女同学说话时声带振动比较③______(“快”或“慢”)的缘故。4、在古诗词中,也有许多描述光现象的诗句,如“潭清疑水浅”说的就是光的①_____________现象,“池水映明月”说就是光的②_________________现象。5、乘电梯上升的站着的乘客相对地面是①_________,相对电梯厢是②_________。如右图在空中加油时,加油机与受油机是相对③_________(“运动”或“静止”)。 6、一个人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5米处,他的像距离平面镜①_________m,当这人向平面镜走去时,他在镜中的像将②_________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三、作图题与问答题:(9分)4、闪电和雷声是同时产生的,为什么我们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2分)四 实验题:(共22分)1、如图所示,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①________,被测物体的长度是②________cm。2、以下各图是我们学习过的有关声现象的小实验,其中:(1)如图1所示,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划得快时,发出声音的音调①______(高、低),这说明音调跟振动的②_________有关;(2) 观察图2,你能得出的结论是: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观察图 3,你能得出的结论是: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观察图4,你能得出的结论是: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两位同学做测平均速度的实验,某次实验过程如下图所示:(1)实验中需要使用的测量工具是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③_______(选填“大”或“小”);(3)该次实验中,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④v1=_______m/s,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⑤v =_______m/s。(钟表每格为1s,结果保留两位小数)4、如图A所示为研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其中O点为入射点,ON为法线面板上每一格对应的角度均为10°。实验时,当入射光为AO时,反射光为OB;当入射光为CO时,反射光为OD;当入射光为EO时,反射光为OF。请仔细分析下面表格中数据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反射角与①_______角是②_______(“相等”或“不相等”)。 如图B光屏转一角度看不到反射光线则说明了③______线、④________线、⑤________线在同一平面内。实验序号 入射光线 入射角 反射角1 AO 50° 50°2 CO 40° 40°3 EO 20° 20°5、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在玻璃板的一侧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在玻璃板的另一侧放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B,当寻找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①________蜡烛这一侧观察(选填“A”或“B”).在得到像的位置后,应该用刻度尺分别测量物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然后归纳得出结论:平面镜所成的是②______(“实”或“虚”)像,像与物体的大小③________,像到平面镜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④________,像与物体相对平面镜⑤________(“对称”或“不对称”)。五 计算题:(共11分做在答题卡) 1、小明同学在跑100m时,他用了20S。求他的平均速度?(3分)2、声音在海水中传播的平均速度为1500m/s,为了开辟新的航道,探测船的船底装有回声探测仪器,探测水下有无暗礁。探测船发出的声音信号经0.6S被探测仪接收,求障碍物与探测船间的距离?(4分)3、一列火车长150m,以20m/s的速度过一座长为250m的大桥,它从车头进入大桥到车尾离开大桥得需要多少时间。(4分) 一、选择题:(22题×2=44分)1 2 3 4 5 6 7 8 9 10 11B C C C D D D B B A C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C C B B B B A A D B D二、填空题:(14×1分=14分)1、①5m/s, ②600m。2、①振动, ②停止。3、①响度。②音调, ③快。4、①折射, ②反射。5、①运动, ②静止。③静止。6、①5m, ②不变。 三、作图题与问答题:(9分) 3、闪电和雷声是同时产生的,为什么我们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2分)答:在空气中光的传播速度远远大于声音的传播速度,所以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

四 实验题:(共23分)1、①1mm, ②2.05cm。2、①高, ②快慢/频率; ③一切发声物体在振动;④液体可以传播声音;⑤真空不能传播声音。3、(1)①卷尺、②停表/秒表/钟表;(2)③小;(3)④v1≈0.13m/s, ⑤v =0.16m/s。4、①入射角 ②相等。③入射光线、④法线、⑤反射光线。5、①A ②虚。③相等、④相等、⑤对称。五 计算题:(共11分)1、小明同学在跑100m时,他用了20S。求他的平均速度?(3分)解: 答:略 2、声音在海水中传播的平均速度为1500m/s,为了开辟新的航道,探测船的船底装有回声探测仪器,探测水下有无暗礁。探测船发出的声音信号经0.6S被探测仪接收,求障碍物与探测船间的距离?(4分)解: 答:略3、一列火车长150m,以20m/s的速度过一座长为250m的大桥,它从车头进入大桥到车尾离开大桥得需要多少时间。(4分)解:s=150m+250m=200m

答:略附加题:1、在军事演习中,一门反坦克炮直接瞄准所要射击的静止的坦克模型,射击后经过0.6s,射手看到炮弹在坦克模型上爆炸,又经过1.5s才听到爆炸的声音,则坦克模型到射手的距离是多少?炮弹运动的速度是多少?(设炮弹做匀速直线运动,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取为340m/s)略

第9篇

一、选择题:(22题×2=44分)1、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中,描写轻舟运动时所选的参照物是 ( )A、 轻舟 B 、山 C 、河中的水 D 、轻舟上的人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某个同学的身高是180cm B、东岭到惠安县城的距离大约是20kmC、学校百米纪录是13min D、乒乓球的直径是40mm3、当喇叭里响起“我和你,心连心,共住地球村……”的男声演唱时,小明和小亮齐声说:“是刘欢在演唱!”他们作出判断的依据是:不同演员声音的( )A.音调不同 B.响度不同 C.音色不同 D.声速不同4、如下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5、为了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小明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几个实验。你认为能够完成这个探究目的的是( ) 6、白天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桌子等物体,这是因为( )A.这些物体都是发光的 B.眼睛发出的光射到这些物体上C.射到这些物体上的光发生了镜面反射D.射到这些物体上的光发生了漫反射7、我们通过平面镜看到物体的像是( )A.倒立等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C.倒立放大的实像 D.正立等大的虚像8、小明到湖边游玩,他看到了以下现象。这些现象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面形成的是:(   )A.水中的太阳 B.阳光下的树的黑影子 C.湖中的游鱼D.人在水中的倒影9、芭蕾舞演员练习时,站在平面镜前2m处,则镜中的像与她的距离是:(  )A.2m B.4m C.6m D.8m10、下列各成语所反映的情景中,能说明光反射的是()A.镜花水月 B.坐井观天 C.海市蜃楼 D.立竿见影1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测量时,刻度尺不能歪斜 B、读数时,视线应垂直于尺面C、误差是由于测量时不遵守操作规则而引起的D、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只能减小1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潜望镜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B、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C、在漫反射现象中,反射角可能不等于入射角 D、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13、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甲、乙两物体,它们的速度之比为2︰3 ,通过的路程之比为3︰1 ,则它们所用的时间之比为:(  )A、1∶2 B、 2∶1 C、9∶2 D、2∶9 14、电视机的遥控器能够发射出一种人眼看不见的光——红外线。把遥控器的红外线发射窗对着电视机的红外线接收窗,分别按不同的键,就能控制电视机进行选台、调节音量、改变色彩浓淡等等。但有时把遥控器的红外线发射窗对着电视机对面、侧面的墙壁和天花板等,也能控制电视机,这是利用了光的:( )A、直线传播现象 B、反射现象 C、折射现象 D、色散现象15、下列关于乐音和噪声的叙述中叙述错误的是( )A、乐音悦耳动听,给人以享受B、乐器发出的声音一定是乐音,噪声是机器发出的声音C、 噪声使人烦躁不安,有害于人的健康D、乐音的振动遵循一定的规律,噪声的振动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循16、下列现象不能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的是:( )A、一叶遮目不见泰山 B、在平静的水面上形成树木的倒影C、日食、月食现象 D、我们不能看到站在墙后的人 17、在如下图所示的各图象中,用来表示匀速运动的图象是:(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②③18、在校运动会上,田径赛计时员应该:( )A、看到发令冒烟开始计时 B、听到发令枪声计时C、看到举枪时计时 D、看到运动员起跑时计时19、火车的速度为72km/h,上海地铁一号线的速度为20m/s,则( ) A、两者速度一样大 B、火车的速度大 C、地铁的速度大 D、无法确定20、为了减弱噪声,下列措施中不可行的是( )A、将噪声大的机器换成噪声小的机器 B、在公路和住宅间设立屏障或植树C、在耳孔中塞上一团棉花 D、关闭所有的电源和不用任何机器 21、关于平面镜,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一定是虚像 B、同一个物体离平面镜越远,所成的像越小C、利用平面镜可以改变光线的传播方向 D、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一定是正立的22、下列对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A、雨后彩虹是色散现象 B、看到水中的鱼变浅了是折射现象C、三基色是红、绿、蓝 D、小孔成像不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二、填空题:(14×1分=14分)1、如果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4s内通过20m的路程,那么它前2s内的速度是①_______m/s,2min后它通过的路程是②_________m。2、当锣被敲响时,用手按住锣面,锣声消失了,这是因为锣面停止了①___________,这说明物体的振动停止了,发声②_________(“停止”或“继续”)。3、李白诗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①__________。女同学说话声音“尖细”,是指女同学声音的②________高,这是因为女同学说话时声带振动比较③______(“快”或“慢”)的缘故。4、在古诗词中,也有许多描述光现象的诗句,如“潭清疑水浅”说的就是光的①_____________现象,“池水映明月”说就是光的②_________________现象。5、乘电梯上升的站着的乘客相对地面是①_________,相对电梯厢是②_________。如右图在空中加油时,加油机与受油机是相对③_________(“运动”或“静止”)。 6、一个人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5米处,他的像距离平面镜①_________m,当这人向平面镜走去时,他在镜中的像将②_________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三、作图题与问答题:(9分)4、闪电和雷声是同时产生的,为什么我们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2分)四 实验题:(共22分)1、如图所示,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①________,被测物体的长度是②________cm。2、以下各图是我们学习过的有关声现象的小实验,其中:(1)如图1所示,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划得快时,发出声音的音调①______(高、低),这说明音调跟振动的②_________有关;(2) 观察图2,你能得出的结论是: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观察图 3,你能得出的结论是: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观察图4,你能得出的结论是: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两位同学做测平均速度的实验,某次实验过程如下图所示:(1)实验中需要使用的测量工具是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③_______(选填“大”或“小”);(3)该次实验中,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④v1=_______m/s,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⑤v =_______m/s。(钟表每格为1s,结果保留两位小数)4、如图A所示为研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其中O点为入射点,ON为法线面板上每一格对应的角度均为10°。实验时,当入射光为AO时,反射光为OB;当入射光为CO时,反射光为OD;当入射光为EO时,反射光为OF。请仔细分析下面表格中数据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反射角与①_______角是②_______(“相等”或“不相等”)。 如图B光屏转一角度看不到反射光线则说明了③______线、④________线、⑤________线在同一平面内。实验序号 入射光线 入射角 反射角1 AO 50° 50°2 CO 40° 40°3 EO 20° 20°5、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在玻璃板的一侧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在玻璃板的另一侧放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B,当寻找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①________蜡烛这一侧观察(选填“A”或“B”).在得到像的位置后,应该用刻度尺分别测量物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然后归纳得出结论:平面镜所成的是②______(“实”或“虚”)像,像与物体的大小③________,像到平面镜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④________,像与物体相对平面镜⑤________(“对称”或“不对称”)。五 计算题:(共11分做在答题卡) 1、小明同学在跑100m时,他用了20S。求他的平均速度?(3分)2、声音在海水中传播的平均速度为1500m/s,为了开辟新的航道,探测船的船底装有回声探测仪器,探测水下有无暗礁。探测船发出的声音信号经0.6S被探测仪接收,求障碍物与探测船间的距离?(4分)3、一列火车长150m,以20m/s的速度过一座长为250m的大桥,它从车头进入大桥到车尾离开大桥得需要多少时间。(4分)

一、选择题:(22题×2=44分)1 2 3 4 5 6 7 8 9 10 11B C C C D D D B B A C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C C B B B B A A D B D二、填空题:(14×1分=14分)1、①5m/s, ②600m。2、①振动, ②停止。3、①响度。②音调, ③快。4、①折射, ②反射。5、①运动, ②静止。③静止。6、①5m, ②不变。 三、作图题与问答题:(9分) 3、闪电和雷声是同时产生的,为什么我们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2分)答:在空气中光的传播速度远远大于声音的传播速度,所以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

四 实验题:(共23分)1、①1mm, ②2.05cm。2、①高, ②快慢/频率; ③一切发声物体在振动;④液体可以传播声音;⑤真空不能传播声音。3、(1)①卷尺、②停表/秒表/钟表;(2)③小;(3)④v1≈0.13m/s, ⑤v =0.16m/s。4、①入射角 ②相等。③入射光线、④法线、⑤反射光线。5、①A ②虚。③相等、④相等、⑤对称。五 计算题:(共11分)1、小明同学在跑100m时,他用了20S。求他的平均速度?(3分)解: 答:略 2、声音在海水中传播的平均速度为1500m/s,为了开辟新的航道,探测船的船底装有回声探测仪器,探测水下有无暗礁。探测船发出的声音信号经0.6S被探测仪接收,求障碍物与探测船间的距离?(4分)解: 答:略3、一列火车长150m,以20m/s的速度过一座长为250m的大桥,它从车头进入大桥到车尾离开大桥得需要多少时间。(4分)解:s=150m+250m=200m

答:略附加题:1、在军事演习中,一门反坦克炮直接瞄准所要射击的静止的坦克模型,射击后经过0.6s,射手看到炮弹在坦克模型上爆炸,又经过1.5s才听到爆炸的声音,则坦克模型到射手的距离是多少?炮弹运动的速度是多少?(设炮弹做匀速直线运动,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取为340m/s)

第10篇

1. 主要概念和公式

(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声音可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是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一般情况下,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液体中次之,空气中传播最慢,声速还与温度有关,即使在同一种介质中,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声速也是不相同的. 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2) 声音的三要素

响度表示声音的强弱,由声源振动的振幅决定;音调表示声音的高低,由声源振动的频率决定,声音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决定,音色不同,声音的波形不同.

(3) 噪声

噪声通常是指那些难听的、令人厌烦的声音,它的波形杂乱无章. 从环保的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声音,即“人们不需要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例如,在休息时,即使是美妙的音乐也是噪声.

噪声轻则影响人的睡眠、休息、学习和工作,重则使人神经衰弱,甚至引起心脏病和高血压.

噪声的控制: 控制噪声的声源(改变、减少或停止声源的振动) ;阻断噪声的传播(隔声、吸声如植树造林等) ;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戴护耳器如耳罩、耳塞、头盔等) .

2. 基本物理方法

(1) 科学推理法: 课本在研究介质传播声音而设计的实验中,手机发出的声音开始通过空气传声效果好,空气稀薄时传声效果差,推理到真空不能传播声音,这里的探究实验中合理应用了科学推理.

(2) 转换法: 鼓面的振动同学们不容易观察到,实验中在鼓面上放些碎纸片,因此我们说因碎纸片在振动而推知鼓面在振动. 这种将不容易直接观察的细微现象,通过某种方式转化成直观、形象的现象表现出来,这种转换思想也是常用的一种方法.

3. 易错易混的问题

(1) 认为振动都是人的肉眼能直接观察到的

不少同学只认识到明显的振动,即肉眼观察到的振动,如钢尺的振动、音叉的振动和音箱喇叭的振动等. 说这些振动明显,其实是其振幅大,易于观察. 但是也有很多振动,因为其振幅太小或时间短,不易被肉眼直接观察,如敲击桌面时的振动、气球爆炸时的振动等,对这些振动可以根据其发出的声音的特点推断它的存在;朋友与你讲话交流,你并没有看到声带的振动,是因为你根本不可能看到声带的振动.

(2) 声音随声源停止振动而消失

用手按住音叉,音叉不振动了,声音没有了;用手按住锣面,锣面不振动了,声音也没有了. 其实,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应理解为振动停止后,停止发出声波,而已传递出去的声波仍会在介质中传播. 如人对着正前方的山崖(或高大的建筑物) 喊一声,经过一段时间,还能听到被反射回来的声音;成语“余音绕梁”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3) 声音响度大,音调就高;音调高,响度也就大

在日常生活中,由于用字表达不准确,“高”、“低”含义不是唯一的,有时指音调,有时指响度. 例如,合唱时有人说“那么高的音,我唱不上去”,或“那么低的音我唱不出来”,这里的“高”、“低”指的是音调;而“引吭高歌”、“低声细语”里的“高”、“低”指的是响度. 科学用语要求清楚明确、含义唯一. 声音的“高”、“低”只用来描述音调,而音调由频率决定;声音的“大”、“小”只用来描述响度,而响度由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决定. 驴叫声和蚊子嗡嗡声相比较,驴叫声响度大,音调却低,而蚊子嗡嗡声响度小,音调却高.

(5) 有振动未必就一定有声音

不是所有的振动都会发出声音. 主要原因有三点: 一是有无声音是由人的听觉器官――耳朵决定的,由于生理机制原因,人耳能听到的声波频率范围一般在20~20000Hz范围内,在此范围以外的声波――超声波和次声波,人耳是无法感觉得到的,也就是说听不到声音;二是声音靠介质传播,若在真空中振动铃,人耳是不会听到声音的;三是响度足以能引起人耳鼓膜的振动. 以上分析换个角度说: 人能听到声音需要同时满足四个条件,一是有声波到达人耳;二是人的听觉系统不出现故障;三是到达人耳的声波要达到一定的强度;四是声音的频率在某一范围内.

二 考点聚集

1. 命题趋势

近年来对声现象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怎样防治噪声、超声波(次声波) 的应用、乐音的特征等内容上,其中噪声污染、超声波及次声波是新课标考试的热点,值得关注.

在今后的中考中,考试的题目仍然会以基础性较强、难度不大的题目为主. 环境保护等社会热点问题会集中体现在如何减弱(控制) 、防治“噪声污染”等方面. 如2006年江苏淮安的中考试题把城市高架道路的两侧设有透明板墙与防止噪声污染结合起来 ;实验探究题越来越受到命题专家的青睐,如2006年江苏南通第13题考查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而且把物理方法列入考试范围,比如控制变量法、实验观察法、转换法、推理法等;创新试题有所增加,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是人类进步的加速器,近两年来中考特别注重这一点,需要突破常规思维进行创新,这样不但考查物理知识,同时向同学们传递了创新的方法,希望引起同学们的注意.

2. 典题解析

题 1 除夕夜,热闹的春节文娱晚会进行到午夜时,大家都会等待新年的第一声钟响,在人们敲响大钟后,有同学发现,虽然停止对大钟的撞击,大钟仍“余音不止”,其原因是() .

A. 一定是大钟的回声

B. 有余音说明大钟仍在振动

C. 是人的听觉“延长”了时间

D. 大钟虽已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

解析 根据声音产生的条件可知,有声音发出,则物体一定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随之停止. 题目中“余音未止”说明钟一直在发声. 回声是声音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其效果与余声不同,听觉延长只是主观臆测,空气只能传播钟声,而不能产生钟声. 答案选B.

点评 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不能叙述为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而原来发出的声音仍然可继续存在并传播.

题 2 如图1所示,两个中学生用细棉线连接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对该实验的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

A. 用“土电话”通话,表明固体能够传声

B. 用金属丝代替棉线听到的声音就大些,是因为金属丝振动得快

C. 听到声音就能分辨出是谁,是根据音色不同

D. 实验时若不张紧棉线,对方就听不到由“土电话”传来的声音

解析 在用“土电话”通话时,图1中听者的右耳会听到由“土电话”传来的声音,说明固体(细棉线、纸杯) 能够传声,故选项A的说法是正确的;用金属丝代替棉线听到的声音就大些,是因为金属传声的能力比细棉线强,而不是因为金属丝振动得快,故选项B错误; 不同的人发出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我们根据不同的音色,能区分是谁发出的声音,故选项C正确;实验时若不张紧棉线,话筒方说出的声音无法通过线的振动传到听筒方,也就是说对方就听不到由“土电话”传来的声音,故选项D正确. 所以应该选B.

点评 同学们对“土电话”并不陌生,甚至很多同学曾制作过. 试题考查的是最基本的物理知识,是中考经常考查的内容,试题呈现了一个真实的生活情景,将所要考查的知识融于具体的活动情境中这也引导同学们要勤动手、善动脑.

题 3 2006年春节联欢晚会上,从《星光大道》走出来的农民歌手阿宝,以其金属般的嗓音、极其罕见的高音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一位专家在评价阿宝的演唱时说:“你的歌曲唱得很有味道,能唱到两个high C,比世界著名的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帕瓦罗蒂还高出整整八度.”其中“金属般”和“两个high C”描述的是声音的和.

解析 乐音的三要素是音调、音色和响度,演员在演唱时声音通过话筒传到机器放大后播放,这其中改变的是响度,而保持原有的音调和音色不变. 阿宝金属般的、极具穿透力的声音,描述的是与众不同的音色,而“两个high C”描述的是声音的音调. 正确应填: 音色、音调.

点评 有关响度、音调和音色在中考中也是出现频率较高的知识点,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三者之间的区别: 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它是由声源振幅决定;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它是由声源振动频率决定;音色是由物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也就是决定于自身.

题 4 我们看到闪电之后5s,听到了雷声,请问发生雷电的区域大约离我们有多远?

解析 一次雷电过程中,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发生的,但是由于闪电是以光的速度传播的,非常快,而雷声是以声音的速度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相对于光的速度很慢很慢.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光从有限的距离传过来到达我们的眼睛不需要时间,所以我们就认为看到闪电之后声音才开始传播过来(实际上是同时传播的,只不过在我们看到闪电的时候,声音传播的路程可以忽略) . 即这5s是声音从雷电发生区域传播到我们的耳朵所用的时间.

s=vt=340m/s × 5s=1700m.

点评 这里要注意一个问题,如果涉及到回声的话,要考虑声音所走过的路程是实际距离的两倍. 比如利用声呐探测水中鱼群的位置,声音从发出到回传被接收到,实际走过的路程是距离的两倍.

题 5 在一些城市的繁华街道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种装置(如图2所示) ,请问它是什么装置?下面表格中列出了一些声音的分贝数和人的感觉,结合表中内容,从图中你看出了什么问题?应该采取哪些具体措施?(答出一条即可)

解析 图中的装置是噪声显示牌或噪声检测、监测或显示装置(仪器或设备) .

从图中可以看出噪声达到90dB,已影响人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会影响听力,并引起多种疾病. 具体措施: 机动车严禁在市区高声鸣笛;在道路两旁植树;安装隔声板;临近路旁生活的居民在车辆高峰期应关闭门窗;戴上防噪声的耳塞等.

点评 课程标准要求我们不但要学好科学知识,还要关注社会,因此很多社会的热点问题(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等) 成了中考命题的热点,我们一定要予以重视.

题 6 超声波是人耳听不见的声音,但它有广泛的应用. 在下列设备中,利用超声波工作的是() .

A. 验钞机 B. 微波炉

C. 电视遥控器 D. 潜艇上的声呐系统

解析 验钞机是利用钞票上的荧光物质在紫外线的照射下能够发光的原理制成的;微波炉应用的是电磁波中的微波使食物中的水分子剧烈运动,振动中,分子与分子互相摩擦,产生很多内能使温度升高从而快速将食物煮熟的原理制成的;电视遥控器应用的是红外线使被照射物体发热的原理制成的;声呐应用的是超声波定向性好、在水中传播距离远等特点制成的,利用它发出的超声波碰到水下物体反射形成的回波来发现潜艇、鱼群等水下目标,还可以测位置. 应选D.

点评 这道题要求同学们对多方面的科技知识有所了解,作为考试,一般同学能够凭借记忆作出正确答案,但是作为平常学习,除了要搞清所有基本知识点,还要认真阅读、理解课本中的“生活・物理・社会”及章后的“信息库”. 希望大家做个有心人,学会关注科学、技术、社会,如温室效应、热岛效应、以声消声、光污染、喷雾治伤、人工降雨、火箭、 卫星等,平时学习时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三 创新试题

1. 请你想象一下,如果“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变为0.1m/s”,小华看到前方小李正在步行前进,于是一边奔跑一边对着小李大声喊道:“小――李――,快――停――下. ”此时发生的情况是() .

A. 和正常时一样

B. 小李什么也听不到

C. 小华先追上小李,然后听到“小――李――,快――停――下”

D. 小华先追上小李,然后听到“下――停――快,――李――小”

2. 阅读与探究

小明在家中听音响时,忽然想到课本上说声音能使空气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并以此将声音传到远方. 小明想:“声音的这种波动我为什么看不见?这种说法到底对不对呢?”

小明想了一会儿,起身找来一个小碟、一段铁丝和一勺洗衣粉. 小明将洗衣粉倒入碟子中,加水溶解: 然后将铁丝弯成一个带把的铁圈,将铁圈放在水中,使铁圈附上一层薄膜. 小明将铁圈放在音响的喇叭前,打开音箱. 这时,他发现,薄膜随着声音不断的在发生变化,如图3所示.

小明对实验进行了分析,获得了结论.

请你回答以下问题:

(1) 小华通过实验可以获得什么样的结论?

(2) 小华的研究大致上经历了什么样的探究过程?

(3) 小华在实验的过程中成功运用了什么物理学的探究方法?

3. 小明自己制作了一个哨子,如图4所示.

在筷子上缠一些棉花,做成一个活塞,用水蘸湿棉花后插入两端开口的塑料管. 吹管的上端,可以发出悦耳的哨声. 这哨声是由管内空气柱产生的. 上下推拉活塞,可以改变声音的(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

第11篇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8分。)1.下列几种估测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人步行的速度约为5m/s B.全新的2B铅笔长约18cmC.课桌的高度约为1.5 m D.一张试卷厚度的大约1mm2.关于运动和静止,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以同样的速度前进时,以拖拉机为参照物,联合收割机是静止的B.站在上升的观光电梯上的乘客认为电梯是静止的,是因为他以身边的乘客为参照物C.站在地球上的人认为地球同步卫星在空中静止不动,是因为他以自己为参照物D.飞机在空中加油时,若以受油机为参照物,加油机是运动的3.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由速度公式 可知,物体的( )A.速度大小恒定不变 B.速度与路程成正比C.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D.以上说法都对4.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他们的位置如左图所示,右图中能正确反映两人运动距离与时间关系的是( ) 5.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噪声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C.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D.声音的传播速度在固体中一定比在液体中快Xk b1 .Com6.在同一架钢琴上,弹奏C调“3(mi)”和“1(dou)”这两个音,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音调一定不同 B.响度一定不同C.音色一定不同 D.音调、音色和响度都不同7.小明的发言声音太小,老师要他大声重复一次,老师是要求小明提高声音的( )A. 音调 B. 频率 C. 响度 D. 音调及响度8.在0℃的环境中,把一块0℃的冰投入0℃的水中,将会发生的现象是( )A.冰全部熔化 B.冰有少部分熔化C.水有少部分凝固 D.冰和水的原有质量不变9.如下图所示,表示非晶体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是( ) 10.春天河里的冰块会慢慢地变成水,冰变成水属于下列物态变化中的( )A.熔化 B.汽化 C.液化 D.升华11.热现象在一年四季中随处可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春天的早晨经常出现大雾,这是凝华现象 B.夏天揭开冰棒包装后会看到冰棒冒“白气”,这是升华现象C.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小露珠,这是液化现象D.初冬的早晨地面上会出现白色的霜,这是凝固现象12.下列做法不能使水的蒸发加快的是( )A.用电热吹风机将湿头发吹干 B.用扫帚把地面的积水向周围扫开C.把粮食拿到向阳的地方晒 D.把水果用保鲜膜包好放在冷藏柜里13.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用久了的电灯丝变细是升华现象B.秋天的早晨,大雾逐渐散去是液化现象C.气温低于水银凝固点的地方不能使用水银温度计D.夏天,游泳后刚从水中上岸的人会感到冷,这是水蒸发吸热的缘故14. 甲、乙两物体运动的路程之比是2∶3所用的时间之比是3∶2则它们的速度之比是( )A. 4∶9 B. 9∶4 C. 1∶1 D. 2∶3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8分)15.单位换算:12nm= m 2h15min = s 108km/h= m/s16. 2011年11月3日1时23分,“神舟八号”到达“天宫一号”30米停泊点,开始以0.2m/s的相对速度向“天宫一号”缓缓靠拢对接。从30m的停泊点到相互接触共耗时 s。对接完成后,若以“天宫一号”为参照物,“神舟八号”是 的。17. 一列长200 m的列车,以20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 若整列火车通过1.9km的某一大桥所用时间是 s。若整列火车通过大桥所用时间是150s,那么这列火车的速度是 。18. 教室内老师讲课的声音,是由老师的 振动产生的,并通过 传播到学生的耳朵。“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 来判断的。19.人们以 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人耳听到的声音频率有一定的范围,人们把 的声音叫做超声波。20. 医院利用超声打掉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音可以传递_ ;汽车上的电子防盗报警装置,在汽车被撬开时能发出报警声,提醒人们车辆被盗,这是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 。21.噪声已经成为严重污染源,防噪已成为日常课题。说出下列控制噪声的措施:教室外面出现嘈杂的声音,关上门窗: ;工人戴防噪声的耳罩: ;工厂里的靠近学校的路段禁止鸣喇叭: 。22 . 科学工作者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2s,收到回波信号,则海洋中该处的深度为 米(已知声音在海水中传播的速度是1531 m/s);这种方法 (选填“能”或“不能”)用来测量月亮到地球的距离,这是因为 。23. 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种,在①冰、②石蜡、③松香、④铁、⑤海波、⑥沥青这些物中,属于晶体的有 。(填序号)它们的根本区别是 。 24. 气体液化有两种方法:石油液化气是通过 的方法使气体液化装入钢瓶中的;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寒冷的室外走进温暖的室内时,镜片上会出现一层水雾而变模糊,这是通过 的方法使水蒸气液化形成的。25. 环戊烷是一种既容易液化又容易汽化的物质,而且环保,一种新型环保电冰箱就是利用环戊烷代替氟里昂进行工作的。如图所示,环戊烷在管子里流动,当它流经冷冻室时就会发生 ___________(液化/汽化)现象,并 _______(吸收/放出)热量。26. 如图所示,是一个骑自行车的人与一个跑步的人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该图像能够获得合理的信息有:示例:信息一:他们同时开始运动;信息二: ;信息三: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共32分) 27.(4分)(1)物体的宽度是 cm;(2)停表的读数是 min s;(3)体温计的读数是 ; (4)温度计的示数是 。 28.(2分)下表列出了几种物质中的声速。请你至少写出两条信息:几种物质中的声速(m/s)空气(15℃) 340空气(25℃) 346软木 500煤油(25℃) 1324蒸馏水(25℃) 1497 海水(25℃) 1531铜(棒) 3750大理石 3810铝(棒) 5000铁(棒) 5200(1) ;(2) 。29.(3分)小强找来7个相同的啤酒瓶,装入不同高度的水,如图所示。用嘴贴着瓶口吹气,发现能吹出“1、2、3、4、5、6、7”的声音来。请你回答下列问题:(1)用嘴贴着瓶口吹气,发出的响声是由瓶内 的振动引起的。(2)吹 (填序号)瓶时,发出的声音音调,其原因是该瓶内空气柱振动的 最快,所以发声的音调。 30.(7分)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1)实验原理是 ;(2)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有 、 ;(3)实验时应使斜面的坡度小些,这样做的目的是 。

(4)某次实验的过程如图所示,图中的电子表分别表示小车在斜面顶端、中点和底端不同时刻,则该次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m/s,小车通过斜面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 m/s。(5)小车从斜面顶端到底端时,做 (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31.(8分)如图所示,是锡的熔化和凝固的图象,根据图象回答:(1) 锡的熔点是______,凝固点是______。(2) 在BC段,锡处于____________态;在DE段,锡处于 态。(3)锡的熔化用了______min,它熔化过程中要______热,但温度_______。(4)锡从10min到12min这段时间间隔内处于 态。32.(8分)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 (1)实验使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 规律制成的。(2)如图甲为某同学实验时测沸水温度的情形。他的错误之处是 。(3)纠正错误后,他观察到从开始加热至水沸腾,所用时间过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4)他对实验进行了改进之后,每隔1min记录温度计示数(见下表),直到水沸腾一段时间后停止读数,根据表中的数据在图乙中画出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时间t/min 0 1 2 3 4 5 6 7 8 9温度T/℃ 90 92 94 96 98 99 99 99 99 99(5)他们观察到水沸腾时的现象应该是图中的 图。从实验可得出,液体在沸腾过程中要 热,但温度 ;实验测出水的沸点为 ℃。 四、综合应用题(本题共12分。要求写出所依据的物理公式和必要的计算过程)33.(6分)小华一家驾车外出旅游。经过某段路时,小华发现一标示牌,如图。(1)若小华爸爸驾车通过这段路程用了30min,则车的速度为多少km/h?(2)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试计算从标示牌到熊家塚最快需要几分钟?34.(6分)汽车以25m/s的速度匀速行驶,司机突然发现前头有紧急情况,经过0.5s(反应时间)后开始制动刹车,又经过4.5s滑行60m车停止。求:(1)汽车从发现情况到完全停止的这段时间内汽车通过的路程是多少?(2)这段时间内汽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m/s?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8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答案 B D A D B A C D B A C D B A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8分)15. 1.2×10-8 8100 3016. 150 静止17. 105 14m/s18. 声带 空气 音色19. 分贝(或dB) 大于20000Hz20. 能量 信息21. 阻断噪声的传播 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防止噪声产生22. 3062 不能 真空不能传声23. ①④⑤ 晶体有熔点而非晶体没有 24. 压缩体积 降低温度25. 汽化 吸热26. 他们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骑车者运动的速度比步行者大(其他答案若合理都给分)三、实验探究题(本题共32分)27. (1)1.40 (2)1 39.8 (3)37.8℃ (4)-12℃28. 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声音在同一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或固体、液体中的声速比气体大等)29. 空气 G 频率30. (1) (2)刻度尺 停表 (3) 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长些,便于测量时间 (4)0.18 0.225 (5)变速31. (1)239℃ 239℃ (2)固液共存 液 (3)4 吸 不变 (4)固液共存32. (1)热胀冷缩 (2)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底部 (3)水过多(或水的初温太低) (4)略 (5)a 吸 不变 99℃四、综合应用题(本题共12分,要求写出所依据的物理公式和必要的计算过程)33. (1)t=30min=0.5h………………………….………1分 …………………………………………1分 ……………………………1分(2) ………………………………………………1分 ………………………………..………1分 ………………………………1分34.(1)s1=v1t1………………………………………..………1分=25m/s×0.5s=12.5m………………………………1分 s=s1+s2=12.5m+60m=72.5m…………………………1分 (2)t=t1+t2=0.5s+4.5s=5s………………………………1分 平均速度: ………………………………………1分

第12篇

关键词:情境教学;初中;物理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086-01

情境教学是一种普遍应用于各学科的教学方法,其主要是指教师以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为指导,利用生动形象的具体事物,创设出易于学生理解或常见的场景,帮助学生快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点,同时提高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教学模式。

一、情境教学对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及学生学习的重要作用

1、情境教学能够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初中阶段,学生对专业物理知识的接触刚刚开始。由于时间较短,学生的理解能力可能会稍弱一些,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导致教师的教学目标也不容易实现。而情境教学通过使用学生较熟悉的素材和生动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加容易掌握知识,促进教师教学目标的实现。例如在学习第一章有关声音的部分时,教师想让学生理解声音在气体和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哪个快的问题。教师可让学生欣赏一段古装电视剧中有敌人骑马来袭时,另外一方的人耳朵贴在地上的视频。然后提问学生:“大家从这段视频中能够看出来声音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快还是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快?”可能很多学生不是很理解。教师此时可将学生继续深入的带入这个场景之中,“为什么他们不站着听,而是要趴在地上听呢?”可能这时候就有学生能够明白,因为空气中的声音还没到,所以站着听不见,而地上的声音已经传播到了,自然就能听到。由此使学生明白,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

2、情境教学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

由于情境教学是站在学生的认知水平角度,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因此能最大程度的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及自身能力的提高。例如学习第二章《物态变化》的时候,对于物质三态以及汽化、液化、融化、凝固等概念学生都比较容易理解,生活中的例子也特别多,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就能掌握。但是对于升华和凝华,由于它跳过了一个形态直接转化,导致学生即使掌握了基本概念,还是有可能存在理解困难的情况。因此教师可用一个小小的实验使学生明白。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樟脑丸碾成粉末放入烧瓶,并在烧瓶中放入一截松枝。用酒精灯微微加热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过一会儿烧瓶内就会出现洁白的人造雪。由此使学生明白固态直接变化为气态这一现象。

二、情境教学在初中物理课堂上的具体运用

1、运用实验法创设情境

实验法是物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手段之一。实验法能使学生更直观的明白实验原理,得出实验结果。例如在讲解第四章《透镜及其应用》中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并让学生填写实验报告。以凸透镜成像规律为例,教学前教师先将实验所需的凸透镜和蜡烛等器材准备好,教师根据教学情境提出问题,即:蜡烛摆放位置的不同对凸透镜后的影响有何影响。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在实验中探究实物距离同凸透镜成像间的关系,使学生快速理解掌握知识,帮助其灵活运用。

2、运用生活中的现象创设情境

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多不胜数,涵盖了声学、光学、力学、热学、电学等各个方面。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往往有更深刻的体会,初中物理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多使用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来展开话题,吸引学生的兴趣。以热胀冷缩知识点为例,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提出问题:为什么冬季往保温瓶里倒入开水后,瓶盖会跳。教师先让学生思考几分钟之后回答,然后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这是因为拿出瓶塞时,冷空气会进入保温瓶。倒完水盖紧瓶塞后,进入保温瓶的冷空气受到瓶中热量的影响膨胀,导致压强增大,从而使瓶塞跳动。教师在讲解完毕之后,还可让学生列举自己所知道的关于生活中热胀冷缩的例子。教师通过这一方法,一方面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掌握物理学原理,另一方面还能鼓励学生去探索更多的生活现象中所包含的物理学知识。

3、用问题来创设情境

用问题创设情境能够勾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被物理学习所吸引,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可在本次课程结束前,提出下一次课的问题,让学生先自行寻找答案,然后上课时共同探讨。例如在学习第十二章《机械能与内能》时,上次课已经讲解了机械能,本次课讲解的是内能,那么教师就可以在本次课程快结束时提出问题:“大家课后自己查找资料,探索内能和机械能之间的关系,看它们相互之间是如何转化的。大家还可举出自己熟知的关于机械能和内能转化的例子”。在下一次课刚开始的时候,教师对学生进行提问,师生共同交流对这一问题探索的结果。

4、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创造情境

相比于传统的以理论教授为主的教学方式,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采用声音、画面等形式,从不同角度使学生更加直观的看到一些物理现象或模拟的物理现象,从而使物理课堂更加生动。例如在学习电路部分知识的时候,由于电路图比较复杂和抽象,对初中学生来说很难理解,教师的讲授可能使学生的思绪更加混乱。因此教师可采用PPT的形式,将电路图画出来,并添加上动画,对学生进行逐步的引导。如果讲解完毕之后学生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可回放PPT,再次对学生进行讲解。这样既可让学生在多次的PPT播放过程中了解电路图的原理和实物接法,又可以避免使用实验法时由于学生操作不当导致的烧毁电路设备的现象。

结束语:综上所述,情境教学能够使物理课堂更加具有趣味性,从而吸引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并使他们更加形象的理解物理现象及原理,最终提高物理课堂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