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感恩作文结尾

感恩作文结尾

时间:2023-05-29 18:24: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感恩作文结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感恩作文结尾

第1篇

一、开门见山,落笔扣题

所谓“开门见山”,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指的是直截了当地切入要旨。

如:《白杨礼赞》一开头就触及题旨:“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这种写法干脆利落,入题快捷。

二、引用经典,彰显底蕴

开头引用警句、名言、诗句或俗语,能增强开端的气势,使人感到高远,达到吸引读者、突出中心的效果。

1、诗词开头

以诗句开头,气势磅礴,震撼人心。

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我和小西亲如姐妹,形影不离……

2、俗语开头

以此开头,倍感亲切、激发兴趣。

如:“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体现团结就是力量。

3、名人事例

如:写贡献,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孔繁森将自己的一生奉献于阿里。他们以无私的奉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社会进步作出巨大贡献,为世人称赞。

4、声音开头

对话、琴声、歌声、风声、雷声,都可以用来开头,渲染气氛。

如:《羚羊木雕》中,“那只羚羊哪去啦?”妈妈突然问我。“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听到这熟悉的旋律,就会想起应多关心空巢老人,关爱留守儿童。

三、精辟修辞,韵味悠长

用修辞开头,易抒写作者心灵的感悟,引发读者赏读的情趣。

1、比喻

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如:父爱如山。母爱如冬日里的一缕阳光。

2、对比

对比开头,可以加强文采,有力突出主题。

如:古今中外,凡是在事业上有所造就,取得成功的人,其成功没有不是用辛勤的汗水换来的;反之,那些懒惰昏庸的人,则无法成就事业。由此可见,勤则成事,惰则败业。

3、排比

用排比句开头,句式整齐,增强情势。

如:写师生情,有一种职业最美丽,那就是教师;有一道风景最隽永,那就是师魂;有一种情感最美丽,那就是师生情。我们拥有一颗炽热的太阳,我们拥有同一片广阔的天空,在同一片天空下,我们用爱撒播着希望……

4、设问

设问开头,铺排文势,先声夺人。

如:写分享,孤寂人生,谁来聆听你心中的清音?放眼未来,谁来领略你眼中的精彩?山青青,水盈盈,弹一曲“高山流水”,震彻群山,激扬层浪。于是,俞伯牙与钟子期共同欣赏这份相遇相知的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四、借物联想,引趣

文章的开头或从远到近,由此及彼,从别的事物写起,再联想到要写的事物上来,借以烘托要写的事物。

如:写路,路有大路、小路,亦有正路、邪路。

五、场景描写,渲染气氛

描写法即借助某种修辞或某种描写技巧,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渲染气氛,烘托氛围,为下文写人物或事情的开端做好衬托铺垫。

如:《故乡》,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渲染一种凄凉的气氛。

六、巧用倒叙,暗渡陈仓

此种用法造成悬念,能增强文章的吸引力。

如:《我的老师》,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有一学生作文开头:“咚”一拳击在桌上,爸爸铁青着脸。“啪”的一声,我心爱的小熊被摔得粉碎,妈妈也不甘示弱。一场家庭战争全面爆发了。因为我要和同学周末去旅游。

七、抒发感情,先声夺人

直抒胸臆,渲染气氛,达到以情感人。

如:写感恩,落叶在空中盘旋,谱写着一曲感恩的乐章,那是大树对滋养它大地的感恩;白云在蔚蓝的天空中飘荡,绘画着一幅幅感人的画面,那是白云对哺育它的蓝天的感恩。因为感恩才会有这么多彩的社会,因为感恩才会有真正的友情,因为感恩才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真谛。

常言道:“文无定法”。是的,作文的开头往往是由作文的内容、体裁、读者、构思技巧和作者的写作功底等综合因素所决定,并无固定的格式。要善于结合实际,灵活变通,才能写出好的文章。

然而结尾是文章的帷幕。当帷幕拉上的瞬间,给读者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是文章结尾义不容辞的责任。收好豹尾,可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首尾呼应式

能唤起读者心理上的美感,产生一种首尾圆和,浑圆一体的感觉。

1、与题目呼应。

如:《敬业与乐业》中结尾,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

2、与开头呼应。如:《白杨礼赞》中结尾,“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二、画龙点睛式

在全文即将煞尾时,把写作意旨交代清楚。

如:《荷叶 母亲》中结尾,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在《紫藤萝瀑布》中结尾,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三、用短句、哲理句收尾

短句,短小精悍。哲理句,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达到“言已尽,意无穷”的效果。

如:《走一步,再走一步》,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小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如:写理解,相信总有一天误会能变成一朵美丽的花,因为它由理解来浇灌!

四、用抒情结尾

表达作者心中的情愫,激起读者心中的波澜,引起共鸣,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如:《面对大海》,大海神秘吗?大海美丽吗?大海欢乐吗?我不知道。但我想,我会知道的。

第2篇

1、首先明确要写的习作属于下面哪一类

(1)写人习作:A,写父母或老师的 B,写自己的C,写同学的 常见题目如,一个我最敬佩的人、一个我熟悉的人、这就是我等。

(2)写事习作:A,成功的事B,有趣的事C,感恩的事 常见题目如,一次成功的尝试、童年趣事、( )的一幕等。

(3)写景习作:A,游览某一处景点B,自然现象

(4)状物习作:A,动物 如我家的小狗B,植物 如秋菊C,静物 如我的小台灯

(5)读书类:A,和书有关的故事B,读后感

(6)写爱好的,如我喜欢( )

2、写人习作要点。格式:共5段,如下:

第一段:这个人是谁,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第二段:写人物及人物外貌。

第三段:详细写表现品质的第一件事。

第四段:简单写表现品质的第二件事。

第五段:总结全文,点明人物品质。

备注:开头结尾要相互照应。

3、写事习作要点:

开头:抓住作文要求,开门见山点明要写的事情。

经过:重点具体叙述事情的经过,注意对人物的描写。

结尾:照应开头或揭示中心。

4、写景习作要点

开头:交代观景的时间、地点。

经过:有条理、有重点地描写景物的特点。

第3篇

针对这种现状,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必须在强化积累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多看、多借鉴、多写作,同时教师应加强必要的技法指导。具体适用教学策略如下:

一、“以小见大”,突破瓶颈

初一学生的作文题材多以亲情、友情、师生情,同学交往、童年趣事等为主,学生以现在的经历只有写这些,因此只能教会学生学会转化,从而化腐朽为神奇。

具体做法有:结合课文及片段材料,先让学生理解什么是“以小见大”;启发学生结合材料反思自己有没有类似的经历,思考可否如法炮制;钻研中心句、主旨句,尤其是学习结尾段如何画龙点睛,提升立意高度的写法;教给学生必要的方法,如从展现同学、玩伴友谊的事中加入“理解、尊重、信任”等关键词;从童年趣事、难忘经历事件中加入“教训、收获、体验、启发、财富、珍惜”等关键词;从理想愿望题材中加入“实干、勤勉、做人”等关键词;从亲情、师爱等题材中加入“感恩、铭记”等关键词并予以突破等。

二、反弹琵琶,出奇制胜

多数学生由于基础积累不够,对语言的驾驭能力不足,用惯用思维写作很难实现质的突破,因此,教给这些学生用逆向思维来作文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在立意上先人一招,以立意的新奇来掩饰自己在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方面的不足。如写“行”这类作文,可让学生尝试写作“感谢对手”、“感谢我还年轻”、“感谢挫折”等;对以“保护环境”为话题的作文,可以让学生尝试写“1+1=绿色”、“眼泪——最后的一滴水”等;当然,这样的构思和拟题往往不是一般学生能做到的,教师需要点拨引导,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指导学生怎样构思行文,最好是帮助学生修正好写作提纲,这样才能确保学生不至于跑题、偏题。长久坚持下去,学生定能不断进步。

三、改变形式,优化结构

1.学写“总分”式写法。

文章采用“总分”、“分总”或“总分总”式,在构思时先拟好本文主体部分的几个基本点,然后在写作时将每个基本点以中心句的方式放在段首,这样可以做到思路清晰,一目了然。当然还应注意课文首尾的呼应和行文中的过渡。

2.尝试写“题记”“后记”式作文。

首先让学生认识题记语和后记语的特点:题记语或是全文“引子”,或是总领全文,文句优美,蕴含哲理,多引用名句;而后记往往总结全文,深化主旨,呼应文首或设置悬念。这其实就是常规作文结尾的写法,不过是语句更精炼、优美而已。

其次教给他们具体的方法:(1)坚持独立写题记和后记。学生刚开始写时会有“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尴尬,但必须要迈出这一步。因此,平时可以多让学生练习仿写,多写暗喻句、排比句、排比段,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2)学会“借”和“引”。当独立写很难让自己满意或很难出彩时,建议学生恰当引用自己平时积累的名言、格言、警句、诗词、歌曲等素材。如何才能引得准,用得当?这就要启发学生扬长避短,做到因人而异。如满腹诗书的可多引用古诗词及名篇名句;爱唱歌的可以恰当引用歌词;爱看小说、故事书的可以让其学会套用故事、创设情境、或是借鉴小说设悬念的方法等。

3.尝试写“小标题”式作文。

初一学生写作重叙事,往往会出现这样两种情况:一是全文写几件事,但过于平均用墨,详略不当;二是只写一件事,故事讲完就结尾,犯了“以偏概全”“以点带面”的毛病。小标题式作文恰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叙事能力差的可以通过多写一两件事来解决,叙事单一的同学也可以通过增设小标题式来增加“点”,做到“多点开花”。但教师应把握好两个关键:一是教会学生处理好概写和详写的关系;二是教学生拟好小标题,并处理好各小标题的内在逻辑联系。

四、凸显亮点,扬长避短

第4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小学生 写作能力

有效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是当今小学语文教师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小学生写作是其中的难点及重点,如果做不好,将会直接影响到小学生今后进入高年级语文知识的学习。然而,怎样才能真正的使小学生写作能力提高一个层次,达到一定的水平呢?下面我将分别从“听”、“说”、“读”、“写”、“改”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及阐述怎样有效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

一 、引导学生“听”作文

“听”是辅助小学生作文的一个重要途径。听作文也就是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听,学会听以致用,将自己所听到的感触及认识写到作文中来。记得有一次我和我的学生们一起出去郊游,在郊游的过程中我们有说有笑。当时我随意性的给学生们讲了关于感恩的一个生活故事,故事大致内容是这样的:有一个乞丐在下雪天乞讨时,没有乞讨到一点点东西,后来有一户人家看着乞丐快不行了,就接济了他,十几年以后,乞丐自己做生意有了钱,就回来报恩这么一个故事。我意在让学生们通过这个故事,学会感恩身边的每一个人,当时学生们都没有太在意,后来在我布置的以“我的家”为题的作文中,有一个学生引用了这个故事,还谈了自己的看法,谈到自己家的每一个人,感恩自己家里的每一个人,充分地将自己的认识体现到整篇文章当中。因此,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听作文,是非常重要的。

作文来源于生活,只有我们认真到生活中去听作文,才能将作文的水平提高一个层次。听作文能够锻炼学生的听读能力、判断能力、表达能力。听生活中的作文,听大自然中的作文,在听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去识别所听之物为何,判断所听之物的好坏,在通过自己的总结及思考将所听之物性质表达出来,这是听作文的一个过程,需要长期坚持,长期训练,才能达到自己预期的目标。 如教师在作文课上,可以放一首歌,如《让我们荡起双桨》,让学生们听,听完后,在让学生们对所听到的音乐及音乐所展现的场景进行描述,有利于提高学生听作文的能力。

二、引领学生“说”作文

“说” 作文有多种方式方法。在作文课上,学生说作文占据80%时间。在指导小学生作文时一般采用的方法是:第一种先说部分,将文章分为开头、中间、结尾三个总部分,一个部分一个部分的说。教师可以请几名学生说出自己的文章开头,如果文章的开头好了,文章下面的内容也就跟着出来了。在学生说出开头的同时,引导学生评议作文,开头部分好,好在什么地方,开头部分不太好,那么,应该怎么修改,应该补充哪些内容等等。只要将文章的开头作好了,文章中间及结尾就不是太难了。第二种是说全篇,在学生将文章全篇整体说出后,引导学生评议及修改。第三种是看图说作文,小学生的一大特点是喜欢图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进行作文教学。给学生展现一幅图画,让学生描述图画上所画的景别,或写出景别所作的含义等。

说作文的不仅仅能提高学生作文的能力,锻炼学生当众说话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声音洪亮,口齿清楚、完整有序的表达自己以的意思,还能发挥能力强的学生的传、帮、带的作用,给作文有困难的学生带条出路。可见,说作文在有效是高小学写作能力的过程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要求学生“读”作文

“读”作文的方式有三。一是读自己写的作文,要求小学生学会欣赏自己的作文,有感情的朗读自己的作文,才是“读”作文的训练重点。只有反复读、大声读,学生才会知道哪一句话有没有语病,哪一句话需要修改,哪一句话是多余的,词与词之间的搭配是否合适。让学生自己读自己的作文,实际上就是在自己的作文中寻找毛病,寻找不足,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二是读别人的作文,可以读同班同学的作文,可以读同龄小朋友的作文。要求小学生读他人的作文,实际上就是学习他人写作写得好的地方,取长补短。三是读小学生优秀作文,小学生优秀作文都是经过评比及修改过的,是文章的最终成品,是值得小学生借鉴的作文。

四、指导学生“写”作文

勤写,是“写”作文的关键。多读多写多练才能达到一定的写作水平。勤写有两大方法,一是多自己写,按照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思路进行写作,写自己想写的,写自己爱写的,写自己命题写的等等。二是多仿写优秀作文,仿写文章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一大重要途径。有一句话是这样的:多读胸中有本,勤写笔下生花,因此无论是自己立题写,还是仿写都要勤写。好的作文基本上都是平日写出来的,在教学过程,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写读后感,建立课堂小练笔记,帮助学生养成勤写的写作习惯。

五、教会学生“改”作文

“改”作文有两种方式,一是自我修改。强化自我修改,发展学生自己动手修改作文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己养成动手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学生自我修改写作的过程,是一个再学习,再创造的过程,通过朗读,发现不足,找出自己文章中的病句,再动手改,改后再读,读后再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我修改能力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二是相互修改。在作文课上可以同桌之间相互修改作文,也可以建立小组,小组之间相互修改作文,找出对方作文的不足之处及优秀之处,相互学习,相互补足,从而达到相互提高的目的。

有一句话是这样的: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所以文章写得怎么样不太紧要,最紧要的是文章改得怎样,优秀的作文往往不是一触而就的,而是经过多次推敲及反复修改出来的。改作文还可以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帮助,帮助别人的优秀品德,使学生人格得到健全的发展。

总之,要想有效的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最关键在于“听”、“说”、“读”、“写”、“改”这几个方面,只要将这几个方面如上述认真的做好,长期的坚持及训练,就可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第5篇

[关键词]中考;复习;实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06-0032-01】、

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积累和实践的过程,中考语文重在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内容多,要求高,要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全面高效地复习,中考前的科学指导对考生语文成绩的提高是不容忽视的。如何在复习过程中加强实效性,关键在于教师能否运筹帷幄,删繁就简,使学生在“温故”的基础上举一反三,在“知新”的基础上实现更完整更深入的理解与感悟。

首先,平日教学要按教学要求保证对学生各项能力的训练,加强学生基础,培养学生能力,为中考复习赢得时间。基础知识中像生字、解词、诗词课文背诵默写、文学常识、文化知识、修辞、仿写等内容,要在单课学习时,就要认真学习,扎实训练;单元复习时要系统整理,查疑补漏,检查巩固。在单课学习时要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尤其是注重学生答题方法的训练。此外,要注重单元作文训练。单元作文都是根据单元课文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要求设计的,单元课文是写作最好的范文,学生易于模仿,如长期坚持训练,对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谋篇布局、构思立意都很有帮助。有了扎实的各项训练,在中考复习时,只要系统看一遍,再选典型试题训练检查,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语文复习要研究中考试题,精心设计,复习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中考语文考查内容多,对学生的语文能力要求高。积累运用里有考查字音、形、义的掌握和运用,有文学常识、文化知识、文学名著、背诵默写等语文积累的考查,有修辞、标点、判断并修改病句、仿写、对联、筛选概括信息能力等语文能力的考查;阅读中有小说、散文、诗歌、说明文、议论文等现代文阅读能力的考查,有古诗文的释词解句、分析理解及赏析能力的考查,写作中既要考查学生三种文体的写作能力,更要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认识水平、思想境界。所以,在组织复习时,教师一定要对复习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根据各题在试卷中的分值比例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安排课时,作专项复习。

(一)基础知识琐碎,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好分类整理和分项训练,根据历年中考的考察方式和学生知识点的薄弱环节,分重点训练标点、病句、修辞、仿写、改错别字等内容,而将背诵默写、文学常识、名著阅读让学生重点记忆后再作专项练习来查疑补漏和巩固。

(二)文言文的复习则应紧扣课本,我们应明确一个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求字字落实,忠实原文。重点放在九年级两册书的文言文复习上,并对所学知识点进行系统归纳和整理,以课内文言文带课外文言文。侧重文言实词、古今义、一字多义、“之”“而”“于”“者”“焉”等常见文言虚词、重点文言语句的翻译,进行比较阅读,理解思想内容等。七、八年级的文言文捡重点篇目复习,重在疏通文义、理解思想内容上。古诗词重在背诵默写,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赏析文章的遣词造句。这部分是学生知识上的难点,故要花较多课时,但也要注意不能费过多课时。

(三)现代文读,中考中所占分值比例大,学生因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限制,易失分,所以要分文体训练,教给学生有关的文体知识及答题方法和技巧,并多做阅读训练,学生是能掌握的。

(四)在写作训练上,首先要加强基本功,平时可按照中考作文在立意、内容、语言上的要求,进行一些单项训练。要体现“六个一”:拟好一个题目,写好第一段,写一组排比句,引用一句名言名句,写一个好结尾,写一副好卷面。注重文章的整体性,体现“五个好”:好题目,好开头,好例子,好段落,好结尾。

第6篇

最近一部叫作《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受到了大家的欢迎,美食唤醒了国人舌尖上的滋味,而它在满足人们食欲的同时,还勾起了人们的故园情思、亲情百味等滋味。生活中处处充满滋味,美食的滋味,亲情的滋味,人生的滋味。

纵览近几年的各地中考作文,这类话题也不时地被关注。2013年,湖北宜昌卷以“人间有味是清欢”为题,这道命题作文直接要求考生着眼生活,体察人间百味,感受“清欢”的滋味;湖北孝感卷以“滋味”为话题,引领考生体验生活的滋味;重庆卷以“微笑的味道”为题,引领考生关注生活的真善美,品味微笑的滋味。其实,从大范围来看,生活体验类作文题都可归类于“滋味”这类话题。2012年中考中,安徽省卷以“ 在其中”为题,这道半命题作文,也是引导考生感受生活,写出在某件事情中感受到的生活滋味;江苏无锡卷以“幸福就是现在”为题,引领考生品尝幸福的滋味。

那么,我们初中生如何写好此类话题的作文呢?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审题化大为小。

话题作文的“话题”一般十分宽泛,如果笼统地去做文章,势必内容空泛、文意散漫。所以,写好话题作文的第一要务是在一个宽泛的范围内,择其一点,不及其余,弱水三千,只取一瓢。这就是“化大为小”的功夫,把话题具体化。也就是要给“滋味”一个限定条件,比如,什么样的滋味,在哪里品尝到的滋味。抓住一点,给自己提供一个充分发挥、具体表现的好舞台,写出立意鲜明集中、内容具体充实的好文章。

二、叙写以小见大。

别人给我们的帮助、激励,在我们内心是感激的“滋味”;做错了事,在我们内心是愧疚的“滋味”;回报了别人的帮助,在我们内心是感恩后的愉悦的“滋味”……“一滴水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越是生活中的细节越是能够贴近人心,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我们要擦亮眼睛,选择一个独特的视角,从小的方面表现深刻的主题,这就是“以小见大”。也就是说,不一定非要写惊天动地的大事,选取生活中的温馨小事,从一个小事中品味“滋味”,感悟生活,发现生活的美好。

三、抒发人生感悟。

不同的人,人生经历不同,对人生的看法也不同。写作中可以结合生活的某一方面,谈自己对生活的看法。这要求考生,先要充分进行叙事,把从生活中感受到的“滋味”写具体,由此激发出内心的感受。然后在结尾有针对性地进行升华,把这种“滋味”上升为人生感悟,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第7篇

关键词:初中作文 命题 情感 体验 积累

中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是语文教师最为关注的热点,那么,如何更好地进行作文教学,以便让学生写出感人的习作呢?笔者以为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给学生创设有话可写、有情可抒的作文命题

作文教学中学生最头疼的就是无话可写、闭门造车,在作文过程中套话连篇,写不出真实的作文。究其原因,除了学生自身的写作功底不深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教师不能给让学生提供可以抒写真情实感的作文题目。如“二十年后的我”“感动中国”等,这些作文命题无疑范围过大,而且远离学生的写作范畴,因而导致学生写作时凭空虚构,无法写出真实情感。鉴于此,我们教师在布置作文题目时应该尽量选择贴近学生现实的作文题材,让学生觉得有内容可写,如“成长的路上,你牵着我的手”等。因为对学生而言,他们成长过程中,会有许多人给予自己帮助和鼓励,如父母、教师等,那么,像“成长的路上,你牵着我的手”等这样的话题无疑会给学生广阔的作文空间,让他们能够怀揣感恩之心,抒写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写出对给自己以帮助和关心的人的感恩之情。再如,有关励志的作文命题“为自己喝彩”其实就是要求写出自信、写出自己独特的个性风采,、张扬出自己与众不同的个性等。对于这样的作文命题,学生写起来就会得心应手。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在给学生布置作文题目时既要考虑教材要求,还要使作文命题能够贴近学生,让学生真正用心灵写出自己的习作,这样,我们的作文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给学生创设能陶冶道德情操、提升道德修养的作文命题

初中阶段正是学生人生价值观、道德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他们各种优秀品质的形成和作文教学有很大的关系。学生对父母的感恩、对教师的尊敬、对同学的宽容、对自然的敬畏……如此等等,都需要我们教师去关注,进而通过作文命题让学生写出来。记得在七年级学习完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后,我顺势引导学生:我们的父母也为我们做了许多平常但是又饱含着挚爱的事情,你能说出一些吗?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说出了父母对自己关心疼爱的许多事例。然后,我又引导学生:你为父母又做了哪些事?学生陷入了沉默。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许多“小皇帝”“小公主”已经习惯了父母的疼爱,把一切都当成理所当然,把一切都当成合乎情理。于是,我继续引导学生:你今天回家后能为父母做点啥?他们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第二天回校后,我让他们说出自己给父母做事后的感受。有一个孩子说,他给母亲洗脚,起初母亲难为情,后来他洗的过程中感觉母亲的眼泪掉到他的手背上……这位学生最后总结:不是父母不需要孩子的爱,只是孩子做得太少了!这次作文,我以“父亲(母亲),我想为你……”命题,让学生作文。结果,学生写出了许多感人肺腑的文字,虽然文笔稚嫩,但是却折射出了孩子们闪光的心灵。我们总说现在的孩子不够孝顺,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其实我们是缺乏引导。孩子们的心灵是纯洁的,只要我们正确加以引导,相信他们会拥有许多美好的品质,会用善良的心态对待身边的人和事。

当然,这仅仅是一个例子,我们在作文中始终要关注学生各方面的优秀品质,培养他们健康的心态,让他们常怀感恩之心,用一颗善意的心去关心身边的人,学会与人交往的宽容之道,并用自己的笔写出来。这样,我们的作文就回归到了本旨:作文即做人!

三、给学生创设体验成功喜悦的机会

作文不仅仅是学生写了、教师批阅了就完事的过程。我在作文教学中经常会将优秀作文朗读给学生,当然,许多教师也这样做,但是我们忽略了一点,就是任何学生的作文,包括成绩一般的学生,他们的习作也有自己的闪光点,哪怕一个句子,一个观点!这就需要我们每位语文教师用一颗平等的心去面对学生的劳动成果。我们也要把成绩一般学生的作文范读给大家,只要他的作文有可借鉴之处。

记得一位毕业学生步入了社会,他在校时成绩并不理想,现在他在一家汽车修理厂打工,干得不错。他回电话给我说:“老师,您当年范读了我的作文,那次范读作文给了我许多鼓励,我在人生的道路上一直感激您,因为你给了我自信!那次作文让我找到了勇气, 我不再自卑……”也许我们教师认为这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是我明白这不只是一次作文的范读经历,这更是对学生认可和鼓励的一次过程。所以,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肯定优秀学生的作文,又要去关注学困生的作文,让他们都能够体验到作文的快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作文就会成为学生喜欢的事,在此基础上,学生会渴望作文、渴望作文课堂。因为他们知道,每次作文就是展示自己才智的机会,每次作文,教师都会肯定他们的任何一个闪光点!

四、学会积累,厚积薄发,让作文教学成为源头活水

第8篇

留心观察爸爸(妈妈)为家庭、孩子都做了什么。用具体的事例来证明人物的辛苦,把事情表达清楚,抒发真实的情感。

快乐导航:

每个人生命中都有值得感恩的人,尤其是我们最亲的人――生我们养我们的爸爸妈妈,在我们成长的路上,他们对我们无怨无悔地付出。不同的家庭、不同的人物,留下的是不同故事。写最亲的人是如何辛苦劳作的,最好是把他们辛苦的具体表现写出来。

词语加油站:

描写辛苦类的词语:

不辞辛苦 长途跋涉 披星戴月

日晒雨淋 风尘仆仆 吃苦耐劳

名言加油站:

1.妈妈经常不能好好休息,眼睛里布满了血丝……

2.我只看到母亲的背影,突然觉得母亲的背竟有些弯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母亲乌黑的头发开始多了银丝,母亲白皙的双手开始变得粗糙,母亲明亮的双眸开始变得模糊。岁月无情地在母亲的身上刻下印记,母亲再也回不到过去。

爸爸真辛苦

上海市文馨学校四年级 胡俊杰

我的爸爸和千千万万的农民工一样,是从外地来上海打工的,用他自己的话说,不努力,在上海是站不住脚的。这话我信。(语言诚恳,能拨动人的心弦。)

我的爸爸是做销售的,他曾经告诉我和妈妈,他每天的工作就像有人拿着鞭子跟在后面,鞭策他越跑越快。对他来说,上班时间是自由的,可是他却永远没有节假日,就算是过春节那几天,爸爸还一会打电话给客户,一会上电脑做什么我们不懂的计划书。他每天精神抖擞地出去,总是灰头土脸、一身疲倦地回家,手提包往沙发上一放,连话也不想说。(对爸爸工作后回到家疲劳状态的叙述,给人带来视觉上的冲击,爸爸的辛苦跃然纸上。)

暑假里,爸爸妈妈正商量着,我在上海读完小学,是回老家读书还是继续留在上海读书。听说本地中学是不好进的,父母双方至少有一方是高学历才行。妈妈说:“要不让我回家带孩子读书吧,孩子读书是大事情,就辛苦你一个人在这里照顾自己了。”爸爸说:“孩子才上四年级,不急,船到码头车到站,等等总有办法的。”妈妈开始犯愁了,嘀咕了半天,大概的意思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提醒爸爸早做安排。(爸爸是性情中人,他在家人面前表现得很从容。)

时间在流逝着,有一天,我突然发现爸爸头上的白头发又多了,整个人好像瘦了很多。跟以往不同的是,他一下班回家,就钻进书房,紧紧地关上房门。我很纳闷,爸爸这是怎么啦,是不是工作上遇到瓶颈了?(研究爸爸,对爸爸的奇怪表现充满了好奇,表现了小作者对爸爸的关注,入情入景。)

有一天我半夜起来上厕所,突然发现爸爸屋里的灯还亮着。我很好奇地敲了敲门,爸爸在里面应了声:“怎么啦?有事情吗?没事情睡觉吧,爸爸也要睡了。”

第二天我问妈妈,妈妈对我说:“儿子,你不知道,你爸爸正在自学,准备拿大学本科文凭,每天都在刻苦学习呢。他想让你留在上海读书,为你创造条件呢,他觉得上海比老家的教育好一些。儿子你再不努力,真对不起你爸。”(妈妈的语言从侧面告诉孩子,为了孩子的将来,爸爸在努力拼搏。)

爸爸,为了这个家,为了我,你真是太辛苦了。(结尾点题,表明作者深刻感受到爸爸的辛苦,从而对爸爸充满感恩之情。)

指导老师 何池香

第9篇

[关键词]写作素材 积累运用 考场作文

高考作文评分细则“基础等级”内容项要求:材料丰富能够充分表现主题的,可视为“内容充实”;“发展等级”中“丰富”和“有创意”,就分别包含了“材料丰富:与“材料新鲜”两项内容。如果单独审视材料项,它在作文中的运用情况,就决定了作品的不同等级:

写作素材,是用语言负载思想的。材料丰富,语言和思想也会随之斐然。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作文的差距,是由材料造成的。现在,一方面作文素材方面的报刊、书籍非常丰富,另一方面。很多学生纷纷反映,作文材料背过了,却用不上;用上的,却用不好。面对优秀作文,学生感慨无限:里面的材料我也知道!――别人文中有,而自己笔下无。

可见。材料是有效提升作文水平的关键,也是制约作文成绩的瓶颈。

在作文素材中。大部分为人物类材料。人物事例是学生作文中出现最多的素材类型,问题也最大。比如大都采用“篇+材料1+材料2+材料3+结尾”的结构模式。并且,对人物事例仅仅叙述,然后生拉硬扯地挂靠题意。整篇文章有拼凑之嫌,干瘪无味。

下面,我按照材料使用的顺序,就人物类材料的分析处理与运用谈几点看法。

一、掌握材料要善于“抓词”

在诸多作文素材资料中,不乏对古今中外各个领域中知名人物的介绍,少则几百字,多则上千字。如何有效掌握这些材料呢?从提取关键词入手!把大篇幅的材料概括成几个关键词,可起到化繁为简的作用。让关键词统领材料的主体内容,在人物和词语之间建立起联系。一旦想到某个人物,就会自然联想到这几个词语。

换个角度,我们面对一个写作题意时,通过表达题意的词语,去联想与之相关的人物素材。这些关键词就成了选材的“标识”。如此,便可做到任意调用材料。既解决了看过很多材料却用不上,用了又不恰当的问题。

这些关键词分开看,可当作独立的写作话题:合起来则能相互关联,深入思辨,提高文章的思想性。

比如:[海子]――幸福、完美、行走、自杀;[黄舸]――感恩、信念、82个城市、13000公里路程;[马云]――阿里巴巴商务网站、坚持;[科比]小飞侠,大神,蜕变,总冠军,刻苦。

二、分析人物要善于抓特征

善于分析并概括人物的主要特征为一句话,目的也是化繁为简,较之提炼关键词语。句子则使认知更加具体化,话题指向也更明朗。便于进一步挖掘提炼。

比如:[王进忠]――知恩图报,记住别人的好。[杨丽萍]――追求自由的鲜明个性;成功的奥秘(舞蹈天赋,热爱自然,不懈追求,个性与自由,勇于创造等)。

以上是积累阶段,是应试写作不可或缺的准备阶段。

三、运用之法――善于“点”亮

通过是抓“点”。来“点”亮你的文章。

什么是点?点在哪里?

“点”是人物身份事迹中的“反差交结”处,是事情起因和根源,是能“见大”之一、或“细节”。比如:季羡林的“点”是成就之高与做人调子之低;马云的“点”是身材、相貌条件之差与见识非凡、性格坚毅勇于坚持。

善于抓点,就可以浓墨重彩地去挖掘、探究、评议。如:

[科比]NBA赛场上不乏篮球天才,而科比的成功却另有原因。当年湖人教练在科比与奥尼尔之间进行选择的时候,他选择了前者,理由不是科比如何出色,如何技艺纯熟,如何具有潜力,而是科比是继乔丹之后,又一个能够“刻苦训练”的人。

[黄舸]一个重病少年,却把足迹遍及82个城市、行程13000公里,是什么支撑着他完成了一个健全人都不易完成的壮举?是信念!这个信念并非轰轰烈烈,而是一个再朴素不过的愿望:向曾经帮助过他的人说一声“谢谢”。感恩,就是黄舸的信念。生命之躯可以终结。而信念之火可以熊熊燃烧。

怎么来“点亮”?

相对于“介绍说明”,评点则是一种提炼和挖掘,变更视角后的再认识。具体操作:

A.重组词语或事迹:一般人物事迹大多按时间先后顺序介绍的。选料入文时,可根据表达需要,按新的角度重组。深入思考,挖掘提炼,选好角度。同一个材料,可以提取不同的角度,总有一些角度是最恰切的。――石墨与金刚石成分相同而结构各异,性质和价值则有天壤之别。

[史铁生]他有充足的理由自怨自艾、自卑自恋,然而,他却在双腿失去自由,用双手奔跑、用心灵去飞翔,并赢得了他人的敬佩和爱戴。也许,他永远失去了行走的快乐,然而却拥有了无数的读者。

B.引入一些其他的词语、材料(人物或事例)。

引人词语:比如针对李嘉诚之子李泽楷13岁到美国加州自励之事,可引入“富二代”的教育与成长等话题。

引入人物:讲述史铁生,可以引人海子――一个是诗人,一个是作家;都用文字寻求世界的完美。各自关照社会与生活的情怀不同,一个弃世,一个坚强生存,一个为人痛惜,一个人为人敬佩。

C.对照:包括人物素材内部的自身对照和引入事例人物的对照。按其性质。可分为同类衬托和异类对比。

比如塞万提斯:

西班牙斗牛士名磨灭与而塞万提斯笔下的主人公却骑驴留名:

西班牙塞万提斯与丹麦安徒生――文学家更受人爱戴:

西方最著名的文学与东方泰戈尔对比

文坛上永远高悬的太阳与日不落大英帝国i一文学不朽

非常倜傥之人(报任安书语)的传奇经历与穷困潦倒的经历对照:

通过这种比照,可以让作品的思想更加深刻,主题--鲜明突出。

D.提高语言表达的力度――浓墨重彩,极尽铺陈渲染之能事。

[李四光]在黎明的曙光初绽之际,他以爱国、归国、报效祖国为光荣:他用自己扎实雄厚的地质理论知识为国家寻找石油,为国家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为国争了光;给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带来了一片光明。

评析:相对于时下的影视明星而言,李四光算不上新鲜的材料,但是文段利用他名字中的“光”巧做文章,写得妥帖真切,富于感染力。

[李白]当诗仙宽袍弃履,举起樽而邀明月,沐月华而影三人的那刻,这一丝浸透了蟾晖的酒香便飘飘摇摇了千余年,萦绕在数万才子的鼻尖挥散不去,似是还携了月下那人的三分不羁。这瞬间的感悟,便在孩童清亮的诵读声中变为醉人的永恒。

因为不凡,那些即逝的侧影竟跃过了文明的更替,仅凭一个瞬间,缔造了无尽的永恒。

2009年福建省作文“这也是一种……”

四、有关材料运用的教学构想

1.每天一料。

要求学生每天课前介绍一则材料,板书重点内容或词语,可以是某一人物的事迹、言论也可以是关于此人的评价文段。选材要典型新颖。突出时代性与代表性,最好有具体易记的细节。趁热打铁,介绍完后立即构思成短文,第一次是为用而用,可以续写、扩写、仿写、改写……不一而足,目的在于理解它、熟悉它。

2.“供料”作文

作文前,给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形式各异的作文素材,让学生从中选用。素材选取要求大多数与本次题意相关,还可以提供一些不相关的素材让学生分析鉴别。每次作文素材不重复。任何一个材料,最少用过两次后,才能变成自己的,进而在实战中做到信手拈来。

第10篇

“有创新”,是对文章立意、选材、结构、表达等方面的总要求,具体包括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见解新颖。就是要能“言他人之所未言”,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事物上发现出“新”来,而不能老生常谈。文章立意首先应求准,进而要求新。新奇的立意,独到的见解,能使作文个性鲜明,给人以心灵的撞击,精神上的鼓舞。只有这样,才能使文章“标新领异”,才容易吸引人,打动人。古人的“千古文章意为高”就是此意。要使见解新颖,方法主要有:1。反向立意。即转换思考方向,对大多数人的见解说“不”。2。新异立意。作文题目的内涵往往是多层、多义、多向的,大都具有多层次、多角度开发的可能性,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分析,仔细梳理,把混沌的具体的表象加以分解,对构成事物的各个侧面、各种因素以及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相互转化作具体的剖析。3。高远立意。一般同学在把握题意后,往往会产生一种求稳、求保险的心理,即顺着题意很“自然”地进入到某一惯常的思路中,于是考场上出现了大量立意肤浅的平庸之作。而那些精品作文,则往往是另辟蹊径,用一种更加高远的立意使题旨得到深化与发展,从而占据了思想上的制高点。

材料新鲜。在规定性很强的考试作文中,新颖,往往就体现在材料的新颖上。其中的“材料新鲜”,是指选材时除了注意材料的典型、真实外,还要力求选择新颖的材料。新鲜别致的材料,才能表现生动活泼的内容。首先要选择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时代气息的材料,其次,材料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这与选择富有时代感的材料是相辅相成的。对于人们熟知的材料,用当代人的眼光加以观照,用现代意识进行改造,或者从独特的角度切入,在常人意想不到之处挖掘出新的内涵,也能写出个性来。借新编的形式,演现代生活的“剧情”,读来情趣盎然。在这里,提醒大家要敢于跳出第一人称。围绕自己的生活经历选材,容易给人以真实感、亲切感,但是,如能跳出第一人称,突破“我”的局限,选材的天地就广阔得多了。“我”的事,你的事,他的事,亲身经历,所见所闻,合理虚构,都可以写。这一点也是选材上求新的重要方法。只要多留意生活,生活就会给你很多。

构思新巧。作文“有创新”首推构思富有创意,这是最有价值的创造性思维。从确立主题到谋篇布局,从过渡照应到遣词造句,都属于作文构思的系列思维活动。要做到“新巧”,就得把握整体,进行创造性劳动,求得与众不同的文思。如从经历过的日常生活中、阅读过的书报杂志中、体味过的点滴感悟中,机智地“抓拍”几个特定镜头,加以横向剪辑,就能够创造出全新的主旨和丰富的内涵,收到化平淡为神奇的构思效果。如在明晰的发展脉络上巧妙地点缀几颗“珍珠“——闪亮的事件,逐层拓展开丰富的内涵,使文章迸射出强劲的纵向穿透力。还有其他的如巧设悬念,妙用伏笔,可使读者产生急切的期待心理;巧设误会,不但能使文章结构跌宕多姿,而且会使人物情感的波澜层层递进;设置巧合以造成情节的戏剧性,增加波折;着意蓄势,突然打破积蓄已久的定势,事情出现逆转,从而造成一种久蓄而猝发的艺术冲击力;抑扬相生,运用得当可使文章摇曳多姿。

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想象是创造的开始,是腾飞的双翼。富有创造性的想象和描述,就是一种独到之处。推理,也只有抛弃人云亦云,才会有“独到”。独到,是根植现实而又有超越,因而它不是违反生活逻辑的“瞎说”或荒诞。推理想象的实质是把逻辑推理的基本程序应用在形象思维领域之中。那么,怎样推理想象才有独到之处呢?就是要将文章写得“与众不同”,写出一些“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内容。其原则就是: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有个性色彩。这是对作文“创新”的最高要求,即用我手写我心。写作是一种最富有个性色彩的劳动。承认个性、张扬个性,是一种人本的回归。要写出有个性色彩的文章,就是用自己的言语写自己对生活的独到感悟。抛开这一点,很难有个性色彩可言。这就要求大家注意立意的个性化、材料的个性化、构思的个性化、语言的个性化。要善于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别人见过的平常事物,激起自己的情感冲动,获得深刻的感悟、真切的体验、新奇的想象和富有创造性的见解等。盲目追随他人使你迷失,但过分相信自我使你封闭。因此,“有个性色彩”要恰到好处,张扬力度不够则个性不显,张扬过度又失之偏颇,把握适度则要靠长期的积累和实践。

优秀范文一 人之常情

天津考生

我是一粒沙,一粒随风飘泊了千年的沙。

我飘过一群行色匆匆的男人。他们手执各种工具,风尘仆仆,汗水直滴入脚下的土地。拐了个弯,稍远处依稀可见炊烟袅袅升起,女人牵着孩子站在屋前,神情充满企盼。男人们纷纷劝起为首的男子:“禹,回家去看看吧,你已经三年没见嫂子了,还有没见过面的儿子。”男人山一般的强壮身躯微微有些震动,随即坚定地摇了摇头:“不,还是治水重要。她……会理解。”重又踏上了向前的道路。我飘上前去悄悄问他这是为什么,禹憨厚地笑了笑:“不过是人之常情罢了。”我有些疑惑。

我飘过一户满目缟素的庭院。女人们身着素衣却并未落泪,只是那满脸坚毅仍挡不住红了的眼眶。我继续看下去,这奇怪的一家似乎姓杨。只见她们将长枪换上白缨,在灵堂前齐齐下拜。最年长的老妇人声音有些颤抖,她说:“纵然夫离子散,也定要守住这大宋江山。”起身再拜后,女人们毅然跨上了征西的战马。我飘到老女人耳边悄悄地问这是为什么,老妇人凄然一笑:“不过是人之常情罢了。”我更感到疑惑了。

我飘过一群人,看到一旁立着的碑上写着黄花冈。人群中,七十二人傲然昂首挺立,身后是挥舞着屠刀的刽子手。为首的女人愤然地说:“愿以我众人之鲜血,换明日中国之新颜。”其余众人皆高声附和,他们坦然闭上了双眼。我飘上前问这是为什么,她淡然一笑:“不过是人之常情罢了。”我愈发疑惑。

我飘过一间会议室,一群身着白大褂的人正神情激动地商议着什么。我凑上前去细听,哦,非典爆发,医生们正抢夺着第一线的岗位。银发老者拍案站起:“我去,我年纪大了就算有事也没什么可惜。”不顾大家的劝阻,老人穿起防护服走出了会议室。我飘上前去问他这是为什么,他一笑:“不过人之常情罢了。”又是这句话,我更疑惑了。

我飘过一座县城,昔日的繁华已成一片废墟,哀鸿遍野。一群人围着昏迷的年轻战士抢救着,他却突然坐起:“我要去抢救群众。”人们劝他歇歇吧,他已经不眠不休几天了,他急得仿佛快要流泪:“就让我再去抢救一个群众,就一个也好。”我飘上前去问他这是为什么,他羞涩地一笑:“不过是人之常情罢了。”

看着这年轻的战士,回想起以前的经历,我忽然懂了。这一心为他人为国家的“人之常情”,早已深深地镌刻在了这个民族的骨髓里,流淌在了这个民族的血液中。我暗暗做出决定,要将我的经历与感悟随风传播到每个地方,我相信,唤醒了这样“人之常情”的民族,定能如巨龙般腾飞。

【要点评析】

构思新巧,有个性色彩。文章构思奇特、大气,富有创新。作者想象自己是一粒沙子,随风漂泊,见证几千年前的大禹治水、杨家将西征、黄花冈烈士就义、白衣天使抗非典和震灾中年轻战士救灾。结尾以“一心为他人为国家的‘人之常情’,早已深深地镌刻在这个民族的骨髓里,流淌在这个民族的血液中”点题升华,见解新颖深刻。

优秀范文二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湖南考生

“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是多么清爽。”史铁生如是说。

人生漫漫长途中,有多少次,我们置身其中却往往忽略其所在!友情、亲情,还有我们这儿的万千日子,无不在忽略中远离。远离了,才看清它的珍贵。

仍记得老狼《同桌的你》中一句残酷的歌词:都说毕业遥遥无期,转眼间各奔东西。三年高中生活转瞬即逝,离别不期而至。回首往事,才忽然记起:有多少次,你为生病的我盖上你的被子;有多少次,你悄无声息地塞给刚打完球的我一片手帕纸;有多少次,你悄声唤起睡眼惺忪的我,告诉我现在上哪一章哪一节……不记得有多少个“多少次”,只想起自己对你的不冷不热、不闻不问,为一件小事发脾气,觉得你“一脸的谄媚”……要毕业了,终于开始后悔。不,不后悔,来日方长。

真的来日方长么,妈妈?鬓角斑白的您早已失去昔日的风采,您念叨着:“老了,真的老了。”您的辛酸、您的无奈,我真的懂了。“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满文军深情的歌声唱出了您的伟大,唱出了我的无知。您老了,我大了,一天天远离您,您却永远记挂着我。我不想您的馄饨,不想您精心绣出的荷包,不想您每晚那一杯热气腾腾的牛奶。我不想,虽然远离,这一切都将永远握在掌心。

同学散了,亲人老了,七千多个日子也一去不复返了。我坐在这里,听风吹过树叶沙沙的响声,突然感觉到岁月不再的沧桑。我们日复一日地过着,青春是我们的资本,没有人意识到,我们的青春也在随那一轮落日渐渐隐没,等待蓦然回首,才像朱自清一般感叹:“八千多个日子,都去了哪里?”

平庸是可怕的,无知更令人痛心。为什么一定要在失去后才知道珍惜?置身近处更要领悟到这实际存在的爱与真情。

明天,我们要这样感叹: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要点评析】

本文最大的亮点在于构思。友情、亲情、万千日子是作者关注的重点,因为“远离了,才看清它的珍贵”与结尾“置身近处”遥相呼应,很好地诠释了远与近的关系。“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标题与结尾互相衬托,给读者以启发。文章内容贴近生活,选取生活细节去诉说对生活的感悟,同学的关心、母亲的记挂历历在心头,并提醒我们“置身近处更要领悟到这实际存在的爱与真情”,见解新颖独特。

失误例文一 难忘的日子

陕西考生

十九年了,在我的生命当中,有着不少欢声笑语,也有着不少的痛苦与悲伤。当然,在这十九年当中,也有着不少令自己难忘的事。可是我今天要说的不是这些,不是关于我个人的事,而是关系到全中国人民的事,甚至于每一个人。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当时大家都在上课,注意力基本上都在课堂上,突然间,我感到地板在晃动,看见天花板上的吊灯乱摆,可怕的地震来了。对,是地震,没错。然而我们的老师非常镇定,有序地将我们安排到大操场上。但此刻我的心情依然没有平静。我慌忙地拿出手机,可是手机信号全无,一个电话也打不出去。我太急了,不知该如何是好。后来老师们让我们大家各自回家,我狂奔到家门时,我的心终于放下了,老妈老爸还有奶奶都安然无恙。家里一切都好。地震没过多长时间后,我们才知道是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大地震。

这突如其来的灾害使每一个人都非常害怕,但我们每一个人都没有被吓倒。

地震过后的第二天,我清清楚楚地看到中央电视台播报的灾区情况。当我看到那些画面时,心里的感受无法言表。楼房几乎已经全部倒塌了,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全部被埋在底下,数不尽的呼喊声从底下传上来,当主持人在描述这一情景时,我们全家人都落泪了,没有比这更令人难过悲伤,从来都没有。接下来传回的画面使我心中产生些许感动。救援官兵们一个个手拿工具,奋力的在拯救那些被无情地震深深伤害的人们。我看到这样一幅画面,一个被困儿童,在从底下上来的那一刻,他用他稚嫩的小手,向救他的官兵们深深地敬了一个礼。全场所有人都被这年仅三岁的小孩子感动了。一个不懂事的三岁小孩,让所有成年人对他产生了敬佩之情,因为他从小就学会了感恩。

最后我想说的是,四川的灾民你们是可敬的,你们是坚强的,全中国人民都在为你们加油,为你们祝福。我相信,迟早有一天,你们会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家园。

【失误点击】

作者首先在立意上陷入了误区,以“难忘的日子”为题展开思路,给读者以低幼化的感觉。在此基础上来论述灾难给人的启迪,鼓励人们坚强,这样的立意肤浅平庸,无法体现出当代中学生的思维层次,更难说个性色彩了。其次是构思,全文读来有些散乱,原因就在于文章像流水账一样平铺直叙,没有任何的波澜起伏,结尾也缺乏有力的收束,而这正是考场作文的大忌。

失误范文二 平凡,没有什么不可以

北京考生

或许每个人都曾有这样的梦想,要拥有一个轰轰烈烈的成功的人生。可是往往事与愿违,生活在每天紧张的节奏间飞驰而过。不知不觉间,我们都成了社会中最普通、最平凡的人。

在历史潮流中总会涌现出这样一些人物。他们都曾经推动过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发展。他们在光辉闪耀前都如沾衣细雨、落地闲花般默默无闻,可是最终他们都被世人铭记。他们曾经都是最平凡的人,最终都成了有所作为的人。

西晋文学家左思花费了十年工夫写完了《三都赋》。此文一经传出,人们马上争相传阅,赞不绝口,都抢着买纸来抄写,因此,一时间洛阳纸贵。就在这匪夷所思的十年间,左思一直都在默默努力,身份卑微的他在别人不屑的目光中奋斗辛苦了十年。他平凡劳动了十年,然而他的成就却震撼了文坛千年。

建国初期,我国以邓稼先、钱学森为首的一批科学家抛妻舍子,隐姓埋名来到偏远的地方,在恶劣的环境中悄无声息地为祖国研制核武器。轰然一声雷响,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了,接着研制的氢弹也成功了。那时满怀欣喜的人民是何等的骄傲和自豪。当我国宣布成为世界第三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的时候,国家又因而进一步强大,不可侵犯。

最终取得成果固然可喜,难道经过无声无息的工作没有走向成功的人生就毫无意义么?

每天都可以看见环卫工人们在认真清理着地面,不论严冬酷暑。可是白天从街中穿行而过,满是清洁明亮,心情也如阳光一样明朗;又一座大厦拔地而起,那是建筑工人一砖一瓦积累的杰作,城市的新风貌又出现了一个新的亮点。农田里又长出了一茬新的蔬菜,农民们小心翼翼地在地里为它们除草,积肥。那些清脆欲滴的蔬菜在风轻云淡的早晨,吮吸着泥土的芬芳,凝视着湛蓝的天空,愉快地歌唱。

……

这些平凡的人们似乎没有成功可言,但相对于整个社会他们的确做出了了不起的事业。

淡泊明志,厚积薄发固然很好,而默默无闻地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不平凡的工作的人生,谁又能否定他的精彩与价值?那么,平凡又有什么不可以?

第11篇

关键词:语文;写作;欣赏;修改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2-0067-02

21世纪是“创作教育的世纪”,2011版的语文课标提出的目标就是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打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作为各门学科的基础,担负着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任务。通过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习得语言和运用语言的同时,学会学习和创造。

一、更新观念,揭开写作的神秘面纱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尽量肯定学生的优点,用委婉的话指出不足之处。学生的作文不可能尽善尽美,但总有闪光点,大至选取材料,布局谋篇,小至一个词。每挖掘到闪光点,都要及时加以肯定,同时,推荐发表学生的优秀作文。这些成功的体验,都是培养学生作文兴趣的动力。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观察生活,以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必须寻到源头,方有清甘的水喝。”这“源头”就是我们的五彩缤纷的生活,让生活成为学生自己真正的创作源泉。

笔者经常引导学生要以一颗感恩的心去与周围的人相处,学会为生活感动,善于从身边选材,从小事中挖掘其深远的意义。体会细微之处见真情,引导学生多观察身边的人或事物,让学生多观察,多发现,多动脑,多动笔,让学生体会到写作的源泉所在,充分调动起他们的情感因素,让他们提高写作素养,培养审美情趣,积淀文化,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突出学科特点,建立“欣赏—修改”教学的初步框架

新课标提出: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培养学生欣赏与修改能力与提高学生日志水平息息相关。

1.强调情感教育,在欣赏中激发修改的兴趣。

(1)写评语激趣。平时,在改日志中采取写评语鼓励的方法激发学生修改的主动性,培养学生修改的兴趣。在学生的日志上,我们不仅有眉批、尾批,更随机批闪光点,写些鼓励性的评语:“这句话说得真精彩,改得真妙。”“这个结尾这样一改,比原来更有鼓动性了,说明你听讲评的时候特认真。”实践证明,老师把情感倾注于笔尖,化作激励的批语,会激发学生改文的积极性。

(2)用比较引趣。先启发几个有日志功底的学生修改日志,然后张贴出草稿和改稿,再让全班同学参观、评议。学生一对照,就发现改后的日志明显比改前要好。结果,先走一步的同学尝到了乐趣,后面的同学也会跃跃欲试。

(3)借榜样激趣。把日志中修改的原稿摘剪下来张贴在学习园地里;把较好的修改原稿传上博客,让学生浏览、学习。好的日志经常念,提供班级发表园地,满足学生的发表欲。

2.指导修改的方法。

(1)教师示范。学生初次修改时,往往出现较多的随意和不合理,甚至感到无从下手。然而写作的技巧大多又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此,多给学生提供一些精巧的范例就成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选取切合学生的实际的范例,示范修改,启发学生,然后综合学生修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讲评课上有选择地指导、点评。既有利于培养学生鉴赏文章的自觉,又有利于逐步提高学生的日志水平。

(2)学生自改。学生日志完成后,老师收上来,冷放数日,再发下去,让学生再读,精心修改。文章是自己辛辛苦苦写出来的,所以完稿后,往往有些问题看不出来。经过一段时间拿出来再看,不用高人指点,自己就可以发现毛病了。再过一段时间再拿出来看,就又有不满意的地方了。教育学生,鲁迅就是这样做的。文章经常修改,才能出佳作。

(3)同桌互改。学生写完日志后,不要急于让他们把日志草稿交给老师,而是安排专门的时间让同桌读自己的草稿。同桌朗读自己的文章,查看标点符号的使用是否正确、语句是否通顺、段落层次是否分清、文章中是否存在错别字等,发现问题要及时改正。

(4)小组轮改。班级采用学生循环日志,将全班学生分为10个组,每组5人。每天每组安排一人习作,5天一个循环,第二天习作的学生负责修改头一天学生的习作,并做出点评,写评语。写得好修改得好的日志全班念。一个循环下来,看看哪个小组念的日志多,就被评为优胜组。学生将登台朗读自己的作品视为莫大的荣誉,积极性很高。

(5)全班集体改。笔者在学生们的课内外日志训练中挑选日志水平中等的学生的文章,每次选几份打印出来,每组发两份,在组长的组织下分成小组分别在这些文章上进行修改、点评。完毕,各组再将修改、点评后的文章贴到专用黑板上,一方面是供全班同学学习之用,另一方面是接受全班同学的第二次评价,即各小组的评价是否能为原作增色不少。在这样的读读、评评中使学生们认识到“文章不厌百回改”,从而强化评改意识,培养修改能力。

第12篇

提到材料作文,中学老师和学生都不会陌生。特别在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材料作文更是经常出现的一种作文考查形式。分析2013年全国18套语文高考试题,其中17套(除湖北卷采用“材料+话题”的作文形式)均采用了材料作文。材料作文被大量采纳的现象已经持续了数年。这足以看出材料作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如何教好材料作文自然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得明确“何为材料作文”,“给材料作文又叫‘条件作文’或‘限制性命题作文’这种形式是与传统的单一性命题作文相对而言的”。形式上,材料作文大多采用“材料+限制”的形式出现。“限制”主要是文体、字数等方面的要求。而“材料”则比较复杂,它承载了作文的观点,写作过程中立意的选择和内容的确定都要以它为依据。材料作文命题是否成功,主要就是看命题者选择的材料是否得当。由此可见,对材料的准确、整体、有效的把握是写好材料作文的第一步。对材料的分析也应是老师进行材料作文教学的难点和重点。

虽然材料作文早已出现,但从学生的写作实际和老师的教学实际来看,“不少师生闻材料作文‘丧胆’,‘跑题’成了束缚写作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学生方面来看,他们在写作时往往出现审题不清、单方论述偏离主题、观点片面等问题。学生这些失误的出现,与老师不能教授正确的材料分析方法有很大关系。通过分析网络上的课堂实录和实际中的作文课例发现,许多老师都采用如下教学方式进行材料作文教学:第一步,找出关键词句。第二步,根据找出的关键词句,揣测命题人的命题倾向和意图。第三步,确定这则材料的观点和其他可能的观点。这种教学方法的弊端显而易见,首先,学生一拿到材料便着眼于材料中的个别词句,将材料肢解得支离破碎,这无疑是管中窥豹,只见一斑。这也正是出现单方论述偏离主题、观点片面这些失误的根源所在。其次,根据个别词句来揣测出题人的意图,确定材料主题,这本身就是一种因果关系倒置的做法,一则材料的出现并不是先有文字再有主题思想,而是材料组织者先有了一个确定的主题,再组织能服务于这个主题的有效文字,最后形成材料。由此可见,老师的这种教学方式,是一种“变态”的阅读方式,正常读者绝对不会首先着眼于文中的个别词句,他们必然会阅读全文,并形成自己对这篇文章主题的理解,如有必要,再分析文中的词句,看这些词句是如何为主题服务的。

“教育上的问题有两个层面,制度问题和教育理念问题”。前者仅凭个人力量很难解决,但理念问题却有解决的可能。要解决材料作文教学中的这些问题,一个有效途径就是把语文教育中的整体观理念运用于材料分析中。所谓语文教育的整体观,是指“在语文教学中也不进行或尽量少进行机械琐碎的分解式讲授和训练,而更多地是从整体着眼进行大量的阅读实践,由此内核生成包括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在内的综合语文素养,强调语文能力的整体发展”,而中国现存的这种教学模式是受了西方理性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而形成的。

将整体性原则运用于材料作文的材料分析中,这也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写作教学的教学建议: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材料作文所要考查的是学生阅读、概括、分析材料的能力,无论材料以何种形式出现,审题的关键是明确和理解材料表达的某种观点,并由此确定自己行文的观点,这样,作文的中心与话题才会一致。有的学生虽然对材料进行了阅读,但却没有发掘出材料的内容和思想,只是抓住材料中的一两个词句就开始写作,结果离题万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老师首先应该运用整体性原则,为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阅读材料,让学生思考这则材料表达什么事情或社会现象。其次,引导学生根据材料中的事件思考命题者所要传达的观点,再让学生发散思维,从多个角度审视作者的观点,进而形成自己的看法。最后,再让学生从材料中找出一些能够为自己的看法服务的词句,用于佐证自己的观点。这种教学方式可归纳为“整体――部分――整体”(从整体出发形成自己观点,再从细节入手找出佐证,最后回到整体证明观点)的过程。这种方式比传统的“部分――整体”(从个别词句中得出观点)方式更为科学、全面。

传统方式从某种程度上看,只是一个分析的过程,“一般来说,学生写个别事物,个别现象比较容易,要对众多现象,众多事物加以概括,加以抽象,深入到事物本质就有相当难度”,而这种概括就是综合能力。如果对综合能力不加重视,学生的认识水平往往只能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写出来的作文也会有片面、机械的问题。而从整体出发再到部分最后落脚于整体的方法,将综合和分析结合起来,有效解决了传统做法中的弊端,也培养了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例如下面一则材料:

一位大学生,在校花销吃紧,发短信向在乡下种地的父亲要钱。短信只有三个字――“爸:钱。儿”这条三字短信传开以后,人们议论纷纷。请以这位大学生同学的身份就此给他写一封信。

分析这则材料,首先应从整体入手,抓住材料中心内容是三字短信。材料中的人物是父与子的关系,正常情况下这种关系应该是骨肉关系、亲情关系,可是在儿子的三字短信中,除了用“钱”将“父”与“子”连接外,再也没有其他文字和话语,甚至在开头和结尾连一两句简单的问候语都没有。这就说明儿子与父亲的亲情已经淡化,他们之间的关系已经变得不再正常。究其原因就是儿子缺乏孝心。因此,以同学的身份给他写一封信就要劝导、教育他要懂得孝敬父母,知道感恩。但有的同学只是着眼于三字短信中的“钱”,或抓住“花销吃紧”这些字眼,在节约上大做文章,显然不能切中问题的要害。

总之,材料作文教学中的材料分析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只有让学生理解了材料,他们才能准确立意,写出具有深刻见解的文章。而老师在教学中要时刻注意整体性思想的运用,不仅要重分析更要重综合,只有做这样的努力和坚持,学生才能从给定的材料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观点,充分利用材料,妙笔生花。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