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变色龙的作者

变色龙的作者

时间:2023-05-29 18:25: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变色龙的作者,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变色龙的作者

第1篇

关键词:电子选举;变色龙签名;双线性对

中图分类号:TN918.1

电子选举是密码学在电子政务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应用,它以密码学技术为基础,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来完成整个选举过程。与传统人工选举比较,电子选举具有节省资源、安全公正、高效实时等优点。投票人可以通过互联网用任何一台计算机进行投票,节省大量人力物力。

电子选举研究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提出的典型电子选举方案,如Chaum提出的“Untraceable Electronic Mail,Return Addresses,and Digital ‘Pseudonyms’”[1]。Cohen和Fisher[2]提出了一个基于数论中平均剩余困难问题的集中式电子选举方案。该方案能够实现认证性并具有健壮性,但是在实际运用中无法避免权利机构作弊。enaloh和Yung[3]运用分布式计算和密码技术对上述方案进行改进,分散权利机构的权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安全性,但当所有权利机构合谋作弊时,仍存在作弊安全性问题。1992年,A.Fujioka等提出了一个能够适用于大规模选举活动的电子选举方案FOO[4]。此方案易于实现,网络通信量小,保证了选票的秘密性和选举的公平性。但该方案的缺点是无法避免选票碰撞问题,缺乏对投票者以及计票人的有效监督,并且不允许投票者弃权。叶炜等人提出了一个解决弃权问题和选票碰撞问题的选举方案[5],保证了选举的公平性。张碧军等提出一个基于盲签名的电子选举方案,该方案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高效性,但不适用于大规模电子选举[6]。随着电子选举更广泛的应用,设计安全、实用、高效的电子选举方案,保证选举的安全性、公正性,仍是密码技术应用中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1 变色龙签名

变色龙签名是由Krawczyk和Rabin[7]首先提出的。一个变色龙签名方案由一个普通的签名方案和一个变色龙哈希方案构成。变色龙签名具有不可否认性、不可传递性、面向特定的接收者、不可伪造性、匿名性等特性。

变色龙签名的过程包括一下步骤:

(1)变色龙哈希函数及其公钥和私钥的生成,其中公钥和私钥是由签名的接收者根据一个特定的算法生成的,在这里,私钥是一个随机值,每次使用都不一样,防止有人窃取私钥,用来保证签名的安全性,公钥可以由私钥按照公式计算得出。(2)签名者生成其公钥和私钥,私钥保密,公钥公开。(3)签名者计算被签名消息的哈希值。(4)签名者使用他的签名私钥对生成的变色龙哈希值签名,生成变色龙签名。(5)接收者验证签名的真伪性。

2 相关定义

2.1 双线性映射及相关困难问题

4 性能分析

4.1 机制的优势

本文采用基于身份的变色龙签名方法,有效的避免了传统PKI中的密钥分配问题。通过对每一张选票编号,使选票具有唯一性,避免了选票碰撞问题的发生,验票中心虽然掌握着陷门信息,可以伪造选票,但是,它无法向任何第三方证明选票的有效性,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权利机构伪造选票现象的发生,是一个很实用的电子选举机制。

4.2 机制安全性分析

命题1:当投票者和验票中心因为选票的有效性发生争执时,此机制满足不可否认性。

命题2:当验票中心展示伪造的选票时,没人相信选票的有效性,此机制满足不可传递性。证明:由于验票中心掌握着主密钥,因此,他很容易就能够找到与原始消息M不同的另外一条消息M’,因此,验票中心无法向任何第三方证明签名的有效性。

命题3:当验票中心想要伪造选票时,此机制满足不可伪造性。证明:验票中心收到投票者的选票之后,可以利用自己掌握的主密钥去伪造选票内容,但是,选举结束之后,计票中心会对选票结果进行公布,而每一位投票者都可以对结果进行验证,一旦验票中心伪造了选票,必然会被投票者发现,因此,验票中心即使掌握了主密钥,也无法伪造选票内容,保证了选举的安全性和公平公正。

5 结束语

本文在变色龙签名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基于变色龙签名的电子选举机制。该方案利用发放唯一投票编号的技术,解决了选举过程中的选票碰撞问题,利用变色龙签名的不可否认性,不可伪造性,不可传递性等性质,较好的解决了选票的伪造问题,是一个较为适用的电子选举方案。

参考文献:

[1]DChaum,UntraceableElectronicMail,ReturnAddresses,andDigital Pseudonyms,Communication of the ACM,(1981)24.84-88.

[2]Cohen J,Fisher M,A Robust and Verigiable CryptograPhically Secure Election Scheme,Proceedings of the 26 Annual symposium on Foundation of computer Science,IEEEE,(1985)372-382.

[3]JBenaloh M.Yung,Distyibuting the Power of A Government to Enhance the Privacy of Voters,ACM Symposium on Principles of Distributed Conputing,1986:52-62.

[4]A. Fujioka,T. Okatoma,and K. Ohta. A Practical SecretVoting Scheme for Large Scale Elections[J].Proceedings ofAuscrypt,1992(92):244-251.

[5]叶炜.FOO协议的改进及其在电子投票系统中的应用[D].武汉理工大学,2009.

[6]张碧军.基于盲签名的电子选举协议的研究[D].西华大学,2013.

[7]Krawczyk H,Rabin T.Chameleon Signatures[C].Proceedings of NDSS’00,2000:143-154.

第2篇

要提升初中学子的语文素养,毫无疑问教师要在读和写上下功夫。笔者认为,课堂上要将读写结合的教学思想融合到教学设计中,就应该在课堂伊始,用提问思考的方式取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在课堂处,以写促读来促进学生输入和吸纳语文素养的能力;在课堂尾声,以读促写来促进学生内化语文素养。这样的分段设计课堂,从“思,读,写”三个方面共同促进,能切实提高初中学子学习语文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下面笔者将以苏教版的八年级课文《变色龙》为例,详细说说如何在课堂上实现“以思促学,写读相促”。

一、以思促学

读和写的前提都离不开思考,所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是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基本,所以在读和写环节教学的前奏,必须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的空间。而且,不管以读促写还是以写促读都要先在读写之间构建起学生愿意读和写的自由桥梁,才能唤起学生学习的心思,所以“以思促学”是教学的第一步,通过思考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在《变色龙》课堂教学伊始,教师可以先设计三个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提升对小说学习的热情:第一是鼓励学生查找资料或者翻阅小说,思考变色龙的“变”从何而来;第二是概括小说情节,试着推敲小说内人物各自性格,思考变化的规律,“变色龙”主指小说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第三是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其实这三个问题只是为学生提供一个思考的方向,鼓励学生建立属于自己的阅读思维和语文思维。学生经过思考,汇聚成这样一条信息链,为下文的读写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小说取“变色龙”这题目主要是为了讽喻像奥楚蔑洛夫这样见风使陀的谄媚小人。奥楚蔑洛夫是小说的主角,而小说的核心事件是狗咬人事件,主人公在处理事件的态度上不断地“变”,全因不知道狗的主人是谁,与“变色龙”这种根据周围事物颜色来改变自己本来肤色的四脚爬虫形象高度一致,因此作者用此作题目,巧妙暗喻主人公典型的“狗腿子”性格。

以思促学,先让学生构建属于自身的语文思维信息链,能很好地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发展理念,而且,上面提出的思考问题都围绕小说的人物理解,是在学生的可自学可思考范围内,符合教学实际。

二、以写促读

课堂教学,文本解读是学生输入语文思维的重要途径,但是初中学生的玩性较大,很难专注地听老师讲解课文,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化被动为主动,将“老师要教,老师要讲”的课堂形式转变为“学生要学,学生要讲”的课堂形式。而课堂时间有限,为了节省课堂时间,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解读课文的过程中写出自己的见解,等解读完某一部分,教师可以随机抽取一位学生对相应部分的见解以“画外音”的形式在课堂展示,这样学生在文本剖析解读时自然不敢马虎。

例如,教师在分析课文6-8段时,当教师简单分析:“主人公一开始主张弄死那只咬人的狗并要惩罚狗主,那时候主人公并不清楚是哪家的狗”后,就可以鼓励同学们写出自己的见解来达到学生对文章理解的深化。然后教师可以抽取一位同学的见解并让它自己来完成“画外音”的课堂活动。一学生说出了这样的画外音:“奥楚蔑洛夫一开始是站在赫留金的立场上说话,他的义正言辞,故作正义的样子,似乎在宣示着他这警察是人民公仆,一定会秉公办理并为赫留金讨回公道。”

以写促读,唤起学生创作和读文的兴趣,在课堂上学生都是怀着期望和求知的心情去分析解读文章,这样的状态下学习经典文本,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能得到显著提高。

三、以读促写

当学生学习完文章后,会有相应的知识输入,这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去内化输出,这样所学知识才能内化成学生自己的东西,教育才有成效。

例如,人物描写细致生动是这文章的优秀之处,学生剖析解读文章后应该有所吸收,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创造经典”,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积累和理解,改写原文,展示自身的个性思考。例如,一生对课文第十节主人公脱大衣时的情境进行了如下改写:“竟然是席加洛夫将军?!这不是真的吧?!奥楚蔑洛夫如同被雷击倒那般,脸瞬时白了,僵了,眼珠似乎也不知道如何转动。若这真的是将军家的狗,而我刚才对它如此不敬,将军怪罪下来,我项上人头还怎么保得住?想着想着,他脸色越发苍白,眉头紧锁,那肥硕的五官挤成一团,似乎都在找寻着出路。这样一看,感觉还真像一个在思索案情的警官。突然,他灵光一闪,若全把问题推导赫留金身上,自己自然可以全身而退。这样一想,他脑袋绷紧的弦一松,才发现自己冷汗直冒,赶紧脱下大衣,准备推卸责任的说辞。

有读必有感,有读必有得,把自己的感悟和所得写下来,学生既能深化对文章的理解,也能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这样语文素养自然也能相应得到提高。

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实践;

一、品词析句,培养语感

吕叔湘老师曾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感呢?以《装满昆虫的衣袋》的教学为例。

《装满昆虫的衣袋》讲述的是法国昆虫家法布尔对昆虫入迷的故事。我先是一边让学生看着课文,一边给学生朗读。第五自然段描写的是法布尔在放鸭子的途中观察池塘边的昆虫并采集昆虫的事情。里边有一句“他边叫边用小手扑过去,敏捷地捉住它。”这时,我故意将“捉”字读成“抓”,心细的学生一听就听出来了。于是很多学生纷纷都提醒我说:“老师,是捉,不是抓!”我故作疑惑状道:“哦?是吗?”定睛一看,露出惊讶的表情:“果然,还是同学们仔细。”于是我走上讲台,将“捉”和“抓”两个字大大地写在了黑板上,并在“抓”的后边加了个问号。

师:“这两个字的意思不一样吗?为什么文章中用了‘捉’,而没用‘抓’呢?”

听到这个问题,同学们都疑惑极了,教室里鸦雀无声,都瞪着大眼睛望着我……

师:“你们平时有捉过小昆虫吗?有哪位同学愿意上来表演一下捉昆虫的过程呢?”说着,就有好几个男同学举起手来。我挑选了一个学生进行了绘声绘色的表演。接着又让学生表演了一下“抓”这个动作。两个小表演相比之下,学生立刻就明白了这两个词之间的不同,都会心地笑了。

以上的教学片段中,一方面,教师的范读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有一定的帮助;另一方面,师生通过纠错、品读,引导学生认真倾听,抓住关键,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感。

二、模仿迁移,提高应用

学习迁移理论认为迁移是学习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方面,通过迁移能够获得知识和能力的进一步检查,充实和熟练;另一方面,迁移是知识技能的掌握过渡到智能形成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模仿迁移,提高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以《变色龙》的教学为例。

《变色龙》讲述的是作者发现、观察、放色龙的过程。这篇文章脉络清晰,尤其是第九自然段对于变色龙外形的描写顺序上,非常值得学生学习。

师:“第九自然段详细地描写了变色龙的外形特点,那么,作者都描写了它的那些部位呢?”

生:“头、嘴、眼、身躯、背部、腹部、脚、尾巴。”学生不仅找的准,而且顺序也没有打乱。

师:“说得非常对。那么,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的呢?这样的描写顺序又有什么好处呢?”

面对这个问题,学生支支吾吾的不知道怎么说。

师:“那这样好了,大家看着变色龙的图片,老师再重新读一下这一自然段,你们感受一下。”这次朗读,我打乱了描写的顺序。很快,学生就听出了不一样的地方,认为原文的描述更加自然、舒服。

顺势,我便说起学生上周的作文《我的老师》的情况。

师:“老师上周在读你们作文的时候,根据你们的描写,老师就抬头,低头,抬头,低头好多次地打量自己,第二天都有点落枕了呢……”同学一听,噗呲就笑了。“所以你们以后写作文,描写人物时,也应该像本文的作者这样,有一定的顺序,这样老师读起来就不会那么受罪了。那么,现在我们就来试一试吧。”于是,我让学生自己写一段话,描写一下老师,或者同桌、好朋友等,小试牛刀,效果很明显。

通过以上的教学片段,学生不仅对于课文中的经典段落有了更深的了解,而且还能通过实践模仿和迁移,得到语言运用能力的增强。

三、角色扮演,加强实践

活泼好动是小学生的最大特点,我们在教学中应多设置一些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苏教版的教材中,有很多故事性强的课文,非常适合改编成剧本进行角色扮演。以《嫦娥奔月》的教学为例。

《嫦娥奔月》讲述的是一个神话故事,其中第五自然段是故事矛盾最激烈的地方,也是全文的重点段。我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亲身演绎了一番。一说要演戏,学生瞬间就高涨了起来。等我将角色和演绎的内容分配下去之后,学生都热情洋溢地开始琢磨并练习起来,还不时有学生问我,这样的心理状态该如何表现等等。在正式的表演中,学生都认真极了,人物的动作、心理表现得惟妙惟肖,获得了满堂彩。

通过这样的角色扮演,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让学生学会表达,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第4篇

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能使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环境、模式及学生思维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可让学生更快捷有效地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如何让探究性学习有机地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呢?以下是本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探究性学习的几点做法。

一、引导性教学,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充分进入教学课堂,作为教学主体的位置而存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了解学生的个性及兴趣爱好,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思维来学习课文知识。教师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来了解学生喜欢的教学模式及学习方式,然后结合教材对教学过程进行精心设计。探究性的学习方法主要体现在课前预习和课后作业上。因此,教师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预习和完成作业的时间。充分的预习配合适当的课堂教学模式,再加上精心设计的课后任务,必定能让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兴趣,有效提高学习质量。

例如,在《变色龙》的教学中,可采用有效的形式来进行课题导入:“听老师口令,做动作。睁一只眼睛,闭一只眼睛,然后两只眼睛看左边,看右边,看前面,看后面。一只眼睛看前面,另一只眼睛看后面。同学们能做到吗?为什么呢?有谁知道这叫什么本领吗?”“这叫做一目二视。”“那你们知道谁会有这独特的本领呢?”“变色龙。”这样的导入就让学生对变色龙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探索课文知识的热情。然后教师再结合图片,让学生说说变色龙的“怪”,并提出问题:“变色龙真的会变色吗?”“从观察小动物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启发?”让学生在整个课堂中都是带着问题进行探索、学习。最后,进行激发探索:“你还收集到了变色龙的什么资料呢?”让学生进行集体交流。教师再进行探索性总结:“同学们,我们的大自然是一本奥妙的课本,它里面蕴藏着丰富的宝藏和无穷的奥秘。有很多动物跟变色龙一样,有着自己独特的功能。你们看,(课件展示枯叶蝶、蚯蚓、避虎等各种神奇动物)动物世界里有很多奇异现象等着我们去研究呢。”

二、生活化教学,降低探索性学习的难度

课本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方式及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探究性学习就是让学生通过探究的形式来接受知识,掌握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需用心钻研课本知识,发掘教材与学生生活的契合点,联系生活,将课本知识拓展到生活中,让学生联系生活对知识进行探究,从而实现对知识点的掌握。

例如,苏教版语文第五册《第一次抱母亲》的教学。教师可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分别来扮演“我”“母亲”“护士”并读出相应的内容,旁白部分则由教师来读。通过对课文精彩语句的品读,营造了母子情深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课堂气氛中走进了作者和母亲的内心世界,品味到了“我”的思想情感,学生借助语言文字,体会到了母爱的伟大。在这样一个前提背景下再进行课文知识的讲解,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和掌握课文知识点了。这大大降低了学习知识的难度,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三、 悬念式教学,激发探索意识

只有发现问题,才会产生探究性思维,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悬念是活跃学生思维的火把,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有效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及生活实际,精心设计悬念进行知识的讲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在《诚实与信任》的教学中,可这样导入:“大家有没有听说过‘狼来了’的故事呢?”学生讲述故事后教师再提问:“这个孩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凄惨的下场呢?”学生先自由回答,教师再进行总结:“这个孩子喜欢撒谎,得不到别人的信任,所以……只有诚实的人才会得到别人的信任。”从而进入新课的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自主体验,感悟诚信。问题可设为:“为什么小红车的主人还要感谢他?”“让小红车主人感动的仅仅是这张字条吗?”“小红车的主人通过这件事真正明白了什么?”给学生设置一系列悬念,然后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分组对问题进行讨论。当学生弄清这些问题的时候,他们也就基本掌握了课文知识。最后,教师再进行总结:“同学们,这个感人的故事到这我们已经学完了,但老师还有一个小问题——课文最后一段写道:‘但他的话确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他的话’主要指哪句话?谁能告诉老师?通过对这个故事的学习,相信大家对“诚实和信任”都有了更深的理解。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呢?请大家用一句话概括出来。”然后,通过自由举手发言的形式,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讲述出来。这个环节既可验收学生的学习效果,又可实现学生间对学习体验及感受的交流。

第5篇

【关键词】小说;情节

【Abstract】A good novel, having to have enough details then can move a reader, cloud of Su Shi:"Horizontal see into a Ling side to become Feng, far near Gao Di Ge4 dissimilarity."The scenery of the nature is ever-changing, versatile, but article positive such as scenery general, request the turns and twists be vivid, touch the heart, positive so-called" text see mountain not pleased and even.

【Key words】Novel;Details

一部好的小说,要有足够的情节才能打动读者,苏轼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自然界的景物千变万化,多姿多彩,而文章则正如景物一般,要求曲折生动,感人肺腑,正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

说起短篇小说,大家肯定对三位卓越的短篇小说家印象深刻,他们都是写短篇小说的奇才,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柯夫和美国的欧亨利。他们三人虽没有一个活过五十岁,但都留下了丰厚的文学遗产,很多学生都很爱看他们的小说,在写文章时纷纷效仿,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在此,我想就短篇小说的情节安排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1.所选题材要有现实基础

正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如契柯夫的《变色龙》,在世界短篇小说的瀚海里虽是一朵小小的浪花,但它显得那样新解,活泼有力,令人回味不己,它像一面镜子,使人们看清了沙皇统治下充满丑恶的社会现实。

楚洛夫审理“案件”的过程,是小说情节的发展和,作者以十分个性化而又颇具幽默感受的语言,生动地描述了这位沙皇警官多次“变色”反复无常的种种丑态。

奥楚蔑洛夫是一挤进人堆,便在公众面前在耍其威风,专横地吆三喝四,大喊大叫,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当他听了首饰匠赫留金的申诉,因不知狗是谁家的,便装腔作势,声色俱厉地断然决定,要把狗弄死,并且要惩罚狗的主人,可当听到这狗是将军家的狗时,他立刻变了色,,胆怯地浑身冒汗 ,竟反过来训斥赫留金是出了名的鬼东西,是自己把手被小钉子弄破的,但又听巡警说这狗不是将军家的狗时,他又变了色,转面大骂小狗,而且在赫留金全面前显出一副公正嘴腔,赫留金,你受了,我们决不能不管……”活似秉公执法的青天大老爷。可又听别人说:“没错是将军家的!”于是他又变了色,大骂赫留金是“浑蛋”,称赞小狗是“名贵”的动物,而且是将军家的厨师又否定狗是将军家的,他又变了色,骂狗是“野狗”,“弄死他算了”但厨师又说那是将军哥哥家的狗食,他顿时来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脸上洋溢着含笑的温情”在奥楚蔑洛夫裁决狗咬人的案件的过程中,十二次对话中竟有六次“变色”而他阴阴阳阳,变来变去,又完全取决于对狗“身份”的估计,这就淋漓尽致的表现了他骄横虚伪、欺下媚上,见风使舵,反复无常的变色龙丑态,由此我们可以明白作者将“变色龙”——这种皮肤能随环境的颜色而不断变化的小动物作为小说标题的用意,这一标题不仅富有讽刺意味,而且形象醒目,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2.情节安排合理化,有相应的辅助和暗示

《项链》中有一系列出人意料的情节。小说写女主人公一直向往上流社会,可是接到部长的情帖后,却“懊恼”“发愁”,她在舞会上大获成功,眼看时来运转,却又丢失了项链,赔完项链,最后才得知项链是假的,然而这些情节看似出人意料,却是合乎情理的,这与作者作了一系列铺垫是分不开的。且看小说开端,作者大段大段介绍玛蒂尔德向望过上流社会的心理,这就为下面描写人物懊恼发愁,遭到挫折提供了依据。小说还提到女主人公与她的朋友佛莱思节夫人的关系,看似无足轻重,却是下文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女主人公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还债务,发现项链是赝品,都与此有关,在借还项链时,佛莱思节夫人毫不在意,这蕴藏着一个暗示,项链不是值钱的东西。小说最后点出是假的,读者再想到上文的暗示,会恍然大悟。

3.情感变化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6篇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具体到教学中,我认为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特点,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他们创造性地学习,创造性地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使他们获取创造性的学习效果。那么在语文课堂中,如何进行启发式教学,让语文课堂活跃起来呢?

首先,摆正师生关系,营造民主气氛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视学生为学习活动的主体的教学方法,强调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教给学生如何“学”的方法,在启发式教学中,首先要转变教师为“中心”、教师是“权威”的观念,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求实创新的学风。所以教学中以学生活动为主,要尊重学生,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相信学生是愿意学习而且是能够学好的。

其次,置学生于“愤”“悱”状态

实施启发式教学,教师要善于使学生处于“想求明白而不得,想说出来却不能的愤、悱状态,然后引导他们去探索、去发现,使他们成为知识形成的参加者和发现者”。因而教师在对教材仔细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要适时地把学生置于问题的情境中,引导、启发学生去质疑问难,对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各种问题,不是以教师给出正确答案为目的,而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相互讨论,或者辩论,自行解决问题。对学生的问题,教师不必急于讲解而是启发他们带着问题去研读教材,去讨论、分析、研究,教师只作巡视,作学习方法的指导。对学生理解不正确或不完善的地方,教师则根据学生“错误”之所在,提出补充问题点拨学生深入思考。例如:我在教学《变色龙》时,让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根据教师提出的目标提出问题:作品中的主人公与自然界中的变色龙有什么共同之处?作品是怎样描写主人公的“变”的?等等。通过相互提问、讨论、解答,不仅了解小说中的故事情节,也把握了主人公阿谀奉承、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卑鄙心理。

第三,优化教学过程,实施点拨教学

“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启发,而引导、启发的关键就是点拨。所谓点拨,就是教师针对教材重点、难点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思维和心理障碍,运用画龙点睛和排除障碍的方法,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自己去思考与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以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所谓“点”就是点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如在学习《变色龙》时,学生普遍容易忽视小说中的第一段:“四下里一片沉静……”这几句话描写环境的句子,实际是一个关键点,作者再现了一个黑暗、缺乏生机的俄国社会现实,是对后面主人公的出场烘托。教师对此不点拨,就无法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总之,运用启发式教学,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中以高度的智慧创造出一个很好的氛围,充分地让学生动起来,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作者单位:河北省三河市新集镇张庄小学

第7篇

我国著名语文教学法专家李伯棠教授在《从尝试中来,走自己的路》一文中 指出:“尝试教学法能否移植到语文教学中来呢?答案是肯定的。数学教学可以先练后讲,语文教学又何尝不可呢?

叶圣陶也曾说过:“培养阅读书籍的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惟有让他们自己去尝试。”

“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 2011年春,尝试教学落户翠屏区,便在翠屏大地绽放异彩。通过对邱学华的“尝试教学”的学习和实践中,让我深刻的认识到,“尝试教学”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课堂主体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倡导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

先试后导、先练后讲为新型课堂方式的教学模式。将新课程的理念真正的落实到了教学中。在对“尝试教学”进行不断的学习与教学尝试中,让我深深的体会到:尝试,给语文教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一、 尝试让学生设计导语,还课堂予学生。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往往是教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来设计导语,从而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实施新课程改革以后,我认识到这种做法仍然是没有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上来对待,仍然是把教师看作是学生惟一知识源。在学习了尝试教学法以后,我首先尝试让学生自己来设计导语,这样从一开始就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上。具体做法是:学习课文前,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参与导语的设计,看哪一个小组设计的导语更精彩,将由精彩的小组进行课前的导入。

在这一过程中,同学们设计的导语,思路之开阔、语言之精炼优美、创设情境之巧妙,真让我刮目相看。如在学习《变色龙》一文时,有的小组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还记得贾雨村吗?他在不知道护官符内容前,在不知道薛蟠是贾家的亲戚时,他摆出一副秉公执法,公正严明的姿态,而当他知道了护官符的内容、知道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后,却徇私枉法,胡乱断了案,同学们,你们说,他像自然界中的哪一种动物?”同学们回答:“蜥蜴”“这种动物还叫什么”“变色龙”“对,贾雨村是一条变色龙,是一条中国的变色龙,其实在外国也有像贾雨村这样的变色龙,同学们想知道这条外国变色龙是谁吗?请翻开课本《变色龙》,读课文,看他是怎么变的?”这则导语,注意了前后课文之间的联系,紧紧扣住了课文的内容,而且极具鼓动性,比我在课前想让同学们了解有关变色龙的知识,然后再导入新课的方法要好得多。再如学习《背影》一课,学生拟的是这样的导语:“亲情是一道岸堤,在你心灵脆弱时,为你筑起坚强的信心;亲情是一道彩虹,在你经历风雨后,为你画上美丽的灿烂;亲情是一点云朵,在你落寞时,为你绣上一朵美丽的花朵。亲情是远方的守候,守候你的归来;亲情是永久的思念,思念你的一切;亲情是离别后不尽的哀伤,哀伤你远去的背影;亲情是团聚时无限的快乐,快乐着你的平安及归来”。类似这样的导语,真是数不胜数。当某一小组拟的导语得到老师的肯定,同学们的赞赏时,我发现这一小组所有同学上课时眼睛都是亮的,我相信有了一次两次或者更多次成功尝试的学生们,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真的是象上了发条的钟摆一样,想停都停不下来。同时,让学生设计导语的另一好处就是,引导学生主动的预习了课文,试想,如果没有对课文内容的初步理解,怎么可能设计出符合课文内容,激发同学们学习兴趣的导语呢?

二、 尝试让学生设计思考题,还文本予学生。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疑,创设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感到有问题要学;同时更要启发他们思考,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此过程中让他们的思维活起来。如在学习《孔乙己》一课时,同学们在自主探究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拟一至两道有价值的思考题,有的小组拟的是:“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孔乙己在那个年代是一个学习很好的人,但是作者却给他设计了一个‘命悲因书误’的结局,在废除了科举制度的今天,我们学习这篇小说的现实意义是什么?是不是说对于那些没有希望考上大学的人而言,书本知识学多了没用呢?”;还有的小组拟了这样一道题:“课文结尾说:孔乙己大约的确是死了。我们可以设想孔乙己的命运有两种可能,活或者死,假如咸亨酒店的人知道他死了会怎样议论他,如果这些喝酒的人在鲁镇以外的地方见到了孔乙己,他们又会怎样议论他呢?请同学们展开想像,描写这一情景。”听到同学们所拟的题后,我忍不住要拍案叫绝了,这样活跃的思维、这样有价值的思考题是传统的课堂上所无法见到的,如此,谁还能怀疑尝试教学法在培养学生思维方面的独特作用呢?

三、 尝试让学生写赏析性文章,还创造予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教师的语言情感引发着学生的情感,所以人们都说教师是耍嘴皮子的职业,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似乎有着天生的激情,一走上讲台便滔滔不绝,一发而不可收,真可谓痛快淋漓地展示了自己的嘴上绝活。教师是说痛快了,过了一把又一把的演讲瘾,久而久之,我们发现课堂上学生成了光会听不会说的录音机,学生表述问题时,语言干干巴巴,空洞枯燥,更谈不上精彩,语文课堂没了语文味。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一方面我在导语设计、课文探究、质疑问难等环节的教学上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尝试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赏析文章语言、学习文章语言。

在初一阶段,我引导学生用“我喜欢词,因为它写出了”“我喜欢这句话,因为它”这种方式来进行基本的赏析训练。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要求的程度也在不断的提高,我开始尝试引导学生们从文章的语言、内容、写法、读后的联想和感受方面写赏析性的文章,一开始我要求他们选取一点写50字左右的赏析小短文,随着学生赏析水平的提高,学生们发现老师所要求的50字已不能满足他们的赏析需求了,同学们的赏析角度在不断拓宽,赏析短文的字数也自动自觉地从50字上升到了150字。我惊喜于学生们赏析水平的不断提高,惊喜于学生们课堂语言的精彩亮丽,凡是到我班听过课的老师总会说这样一句话:你班学生的语言真好。当同学们发现了课文语言的妙处以后,自然而然地会加以学习模仿,久而久之,学生的作文语言也丰富了、精彩了。

第8篇

一天晚上,我做了个梦,梦见自己经过多年的努力,设计了很多衣服,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方便。(习作开头用“梦”导入,给现实与未来架起了一座神奇的桥梁,使得习作内容自然有趣)我的“多功能”服装研制工作终于取得突破进展,并获得了专利,而我也成为了当今世界最有名气的服装设计师。(“多功能”是一个“大包袱”,而且也很有悬念性的吸引力,让人急于知道小作者的“多功能”服装到底有什么功能。)

先看我研制出的专供小朋友穿的“多功能”服装吧。(“专供小朋友穿的”这是最吸引小读者的语言,因而这是小读者最为关心的,这个提示语非常有用)这种衣服有三大特异功能:(“特异”就是奇特、特别,这个词强调了作者设计的服装功能不一般)第一,自动调温功能。这种衣服冬天能给小朋友供暖,夏天能为小朋友降温。穿上它冬暖夏凉,让你感觉四季如春。(“冬暖夏凉”概括了适宜小朋友生活的需要,是最理想的温度条件,完美无比。再加上“四季如春”的打比方,让人回味春季生机勃勃的景象,享受服装所带来的舒适)第二,自动变色功能。这种衣服能根据小朋友的需要而自颖浠谎丈,你想让它变什么颜色它就变什么颜色。(这“多功能”变色服装,比变色龙还厉害!变色龙只能根据环境颜色的变化而改变身体表面的颜色,而这件“多功能”服装则能根据小朋友需要而自动变色,刚才还绿色青蛙仔,转眼变成了红孩儿,多有趣呀)第三,自动保洁功能。这种衣服耐脏保洁,永远也不用洗,而且永远和新的一样。(小朋友好动,尤其是男孩子,经常会把衣服弄得脏兮兮的,让妈妈妈洗起来非常困难,有时甚至少不了挨妈妈的批评,我们谁都想穿一件永远不用洗的衣服。)

再看我研制出的专供大人穿的“多功能”服装吧。这种衣服除了拥有和小朋友衣服一样的功能外,还具有超级携带功能,任何东西都能轻易放进衣服口袋里,且放进口袋后都能自动缩小,需要用时再从口袋中取出,这些东西又能自动恢复原样。(“超级携带功能”是多么美好的一个愿望呀!“能自动缩小……又能自动恢复原样”,这有点像孙悟空的金箍棒,能大能小,或者像猪八戒耳朵眼里藏银子一样,有魔法的“口袋”,真有趣!)

我还研制出了一种应用型的“多功能”服装。它有几个按钮,按第一个按钮,衣服里面就会伸出一把雨伞。按第二个按钮,衣服的旁边就有两只翅膀,你想飞就飞。(有了翅膀能上天,“想飞就飞”,随心所欲)第三个按钮,衣服充满了气体,可以像鱼儿一样在水中畅游。(充气的衣服能下水,让我们像鱼儿一样游泳,这是多么惬意)按第四个按钮,衣服会自动弹出美食来,在你眼前任你挑选。(服装里可能还隐藏一个皇家厨房,不然“美食”不会弹出来的)按第五个按钮,当你碰到难题时,它会帮助你解答。(学习生活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服装这时变成了智囊团,凸显了服装功能的奇特。)

呵呵,梦醒了!(照应了开头,回到现实)把我的梦想告诉你,怎么样,是不是很想试试我设计的“多功能”服装呢?我要为实现我的梦想而刻苦学习,努力拼搏,(梦想是美好的,实现梦想需要脚踏实地,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表现作者为实现美好梦想的决心)将来真正研制出更多的“多功能”服装,来供不同行业、不同年龄的人穿。(这里点明了自己以后的努力方向,照应了开头。)

总评

我们的各种想象都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因此写想象作文时,一定要从生活实际出发,展开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并注意应该把你头脑中的想象用生动的语言具体描绘出来。你看本文在想象未来的服装时,就善于展开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并把自己研制的“多功能”服装的功能具体描绘出来了!先介绍小朋友穿的“多功能”服装,接着介绍大人穿的“多功能”服装,再介绍应用型的“多功能”服装,条理非常清晰。其中小朋友穿的“多功能”服装最详细,具体介绍了它的三大特异功能。这也正是本文的最大亮点。在介绍“多功能”服装的每个段落时,作者都采用了“总分”的段落格式,具体描绘出每种“多功能”服装的奇特之处。让人读了,对这种“多功能”服装产生强烈的好奇心理。此外,小作者还注意运用比喻、设问等修辞手法,使得习作的语言更生动、形象,让人爱读。

(王栋祥)

第9篇

【关键词】寄宿制小学 英语学习 资源整合

引言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迁,寄宿制小学在越来越多的城市中兴起。它具备许多优点: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强、学校内文化设施完备等。但是其隐性的缺点也慢慢显现:住校生的学习资源缺乏多样性。针对这个问题,如何能够依据城市寄宿制学校校内和校外有利资源进行整合,促进学生在快乐中高效地学习英语,是城市寄宿制小学英语教师应该仔细思考的问题。笔者对此谈一谈自己的想法。

一、整合学校提供的英语学习资源

首先,教师可以帮助、引导学生阅览图书馆的英文期刊和图书,充满趣味的英文书籍可以激起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对课内英语学习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可以联网的“班班通”,在教学任务完成后,适当给学生播放一些有英文动画片,动画片中蕴含的英美文化元素也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量,更加理解一些课内教学中出现的文化现象。再次,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等媒体。在课间,利用校园广播播放动听的英文歌,既能有效调节学生在学校紧张的学习生活,也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城市寄宿制学校一般都有先进的办学条件,所以要充分利用以上现代化的校内资源。

二、有效整合英语绘本和英语课内学习资源

城市寄宿制学生在校时间比较长,因此英语教师应该利用这个特点,为学生们精心准备一些课外学习资源。如何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现实生活中鲜活的学习资源呢?笔者认为把孩子们喜爱的英语绘本阅读和小学课内英语教材有机结合起来是一种可以尝试的办法。

绘本一词来源于日本,英文名称为Picture Book,指的是文字与图画相辅相成的图画故事书,是表达特定情感和主题的读本,是通过绘画和文字两种媒介,在不同向度上交织、互动来说故事的一门艺术。简言之,英语绘本就是指用英语来讲述故事的绘本。优秀的英语绘本都有以下共同的特点:图画精美、语境真实、语言简洁、内涵深厚、思维发散、回味无穷。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帮助学生在语境中学习语言、开阔视野、丰富情感体验。

如教师在教授PEP三年级起点三年级上册Unit 2 Color时,可以把美国儿童文学作家、画家Leo Lionni的绘本 A Color Of His Own作为拓展资源。A Color Of His Own讲的是一只变色龙寻找自己真正颜色的故事。在故事前半部分,作者用简约的图形和浓烈的颜色表现了不同的动物都有属于自己的颜色。“Parrots are green. Goldfish are red. Elephants are gray. Pigs are pink.”但变色龙却没有特定的颜色。“On lemons they are yellow. In the heather they are purple. And on the tiger they are striped like tigers.” 最后,变色龙虽然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特定的颜色,但是却找到了可以一起变色的另一只变色龙好朋友,从此他们一起快乐的生活。这个绘本里面虽然有高于三年级孩子的生词,但是教师可以在不影响故事内容的情况下进行改编,使它更适合三年级的学生。

三、密切家校联系,提高家庭教育的有效性

学校应该发挥自身的教育功能,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协同学校,一起让学生更加快乐健康成长。面对这个问题,学校应该采取多种方法,如建立家校委员会,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的建设中来,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建立学校网站家长讨论区,为家长提供一个交流沟通的官方平台,能得到最权威的回复和答疑;召开家长会、学校开放日,让家长更加理解学校平日的工作,加强对学校决策的理解;印发家校联系卡、家庭教育资料,增加学校和家庭的联系渠道,每周都能让家庭和学校有效沟通和交流,并且家长们能定期阅读到学校搜集整理的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建立班级博客、QQ群、微信群,实时和学校的老师和其他家长沟通,也是信息共享的良好渠道。

四、充分发挥学生资源,提升教学效果

孩子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总有学生接受能力强一些,加上之前有的学生在幼儿园阶段就接受过一定的英语教育,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这些学生的主动性。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充分利用早读、课前三分钟时间。英语早读时可以先找程度较好的同学当“小老师”在前面带读单词和句子,之后再让全班同学轮流上台当“小老师”。2.合理分组,巧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英语学习效率。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以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导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具有既能锻炼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又能营造宽松课堂氛围的特点。

英语学习绝非一朝一夕就能成功,而英语学科的特点需要学校和英语老师有效整合社会、学校、家庭、学生等资源,充分发挥各项资源的优势,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学习的能力。而作为寄宿制小学的老师,则更应该认真思考、严谨筹划、有效实施一系列教育教学措施,让越来越多的学生爱上英语,体会英语学习中的无限乐趣。

参考文献:

第10篇

古人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当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心理互动的过程。通过情感的传递去影响学生,也能很好的达到课堂最佳效果。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进入角色,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感悟作者在字里行间渗透的情感,取得情感的共鸣,然后再去感染学生,这才能做到以情激情。教学中情感因素的运用,方法与途径多多,这里笔者谈几点体会。

一、朗读激情法

朗读是把无声语言变为有声语言,是对文字信息的再创作。声情并茂地朗读,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如我们在授《变色龙》,朗读课文的时候,通过言语表情模仿人物的语气、神态,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同时伴随朗读播放带有笑声的录音,每读到令人发笑之处,收录机里便传出一阵笑声,学生受到感染也发出阵阵大笑,在充满着讽刺喜剧效果的氛围中,学生理解了“变色龙”的深刻含义。再如朗读《沁园春.雪》,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读时要气宇轩昂,热情饱满;下阕评说历史人物,上下几千年,气雄万古,读时要舒缓,沉着稳重;结尾是全词的“眼”,读时要更高昂,激情豪迈。通过这样的朗读,赢得了学生情感的共鸣,进而体会到当今英雄空前伟大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二、导入意境法

在教学中,教师绘声绘色的渲染,使学生眼前仿佛呈现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将学生导入艺术的境界,受到感染和熏陶。教材中,有不少以景寄情、情景交融的精美篇章。教师在钻研教材时,要努力发掘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要正确把握作者的感情。

例如,老舍先生的散文《济南的冬天》,谋篇布局井然有序,紧紧抓住“温情”的特点,以生花的妙笔,勾勒了一幅幅济南冬天特有的画卷。山秀气,水多情,山水之美寄寓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挚爱。学生只要接触课文就会被优美的意境吸引。文中那精妙传神的描写,生动贴切的比拟、设喻,都会给学生带来美的熏陶。老舍先生真不愧是语言大师,情景交融的写法把冬天的济南山水写得非常有灵气。写“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逸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写山坡上的小雪,在微黄的阳光下,“害羞”的情态,“粉色”的容颜;写“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让学生尽可能在我们的导引下一起进入文中所展示的艺术佳境,接受作者对济南冬天的赞美之情。

三、引想法

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去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当学生驾驭联想的骏马驰骋纵横的时刻,心中的爱憎感情就会不可抑制地迸发出来。

例如,教授《愚公移山》这篇课文,我们着重分析愚公九十高龄还带领全家,每天挖山不止,不怕智叟的嘲笑,坚定信念,最后得到了移山的成功。此时,学生的情感就会被掀动波澜,对愚公产生钦佩感,而对智叟则不屑一顾,感觉自己也一定会像那个小孩一样支持愚公,加入移山的行列。这时,我们只要及时启发,推动波澜,把学生的情感引向深层次。并且,以期待的口吻告诉学生:“在时,就号召我们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那么,今天我们还需要这种精神吗?”学生自然就会立刻联想到克服困难,有学习上的、生活上的、个人情感上的・……“愚公移山”的精神照亮了学生稚嫩的心房。

语文教材是美的天地,是情感的海洋。作为教师,只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把作者寄寓作品中的情感,化为自己的情思,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传染给学生,从而达到师生之间心理相融,情感相通,就一定能创造课堂的最佳环境。

(作者单位:广西藤县太平镇第三初级中学)

第11篇

一、准确地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语文教材提供了丰富的情感因素。“诗言志”,志者,感情也,诗来自感情。“五情发而为辞章”“文质附乎性情”“情者文之经”等等,这些无不说明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文章是一个承载多种情感信息的载体,由各类文章构成的语文教材是一个储满情感的仓库,因此教师就要依据文章情境创设教学情境,展现多层次、多形态的情感场,以“文章情”为基调,用“教师情”来诱发、唤起“学生情”。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具备一桶水。要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使“文章情”表露出来感染学生,教师就要熟练地掌握教材,细心地体味感情。罗曼・罗兰说:“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教师要把知识和感情传授给学生,必须在备课时首先增强自身对课文的真切感受,应拥有丰富的知识和饱满的思想感情,应运用已有的语言文字知识,去熟悉、研究课文,对文学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并通过作品语言领会作品内容,通过自己的感情来领悟作家情感的脉搏,引起感情的共鸣,并把这种感情保留下来,作为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的前提条件。

二、巧设情境,激感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如果能以灵活多变、新颖独特的导入语,或是有意识地创设一些能引起学生精神活跃的问题,把学生带入新鲜的情境中,就很容易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情感。比如教师讲授《变色龙》时,首先说:“今天我们来学习《变色龙》,变色龙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接着又问:“这篇课文就是写这种动物吧?”学生回答:“不是,是写人的。”老师又说:“既然是写人的,为什么要用‘虫’来命名呢?这个名字真令人费解!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近‘变色龙’吧!”教师这样明知故问,就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以饱满的情绪投入课文的学习。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获取知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借助朗读,激发学生情感

文学是借助语言来描写的。许多优秀文学作品都蕴含着美的情感,给读者赏心悦目的美感。作为语文教师应具备饱含感彩的语言,这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情感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语文教师的朗读,成功的表情朗读,可直接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它会将无声的语句变为有声的语言,把课文中最美、最富情感的地方凸现在学生面前,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手段,以情发声,以情带语,根据不同作品的不同内容,用不同的语音、语调来进行朗读,让浓郁饱满的情感进入学生的心田。如朗读《春》中的“春风图”一节:“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一句中引用的诗句要读得一字一顿,“母亲的手”和“抚摸”两处用重音连读,读得语重而情深,让人感觉到春风的和煦、舒坦和柔情。“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这句要读得气徐声柔。“泥土的气息”和“青草味儿”读重音,给读者以嗅觉上的美感。“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这句用亲切的态度、欣喜的感情、气满声高的色彩,将“清脆”“宛转”“应和”还有“短笛”“嘹亮”等词语重读,使人感到耳畔似乎响起一支充满青春活力的迎春交响曲。通过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词句篇章,领会其语言的感彩,再现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把学生吸引到作品意境之中,使之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唤起感情。

四、营造融洽、和谐的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课堂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的过程。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具有独立地位和认识潜能的实践者,因而要把教学过程组织成学生动脑学习、积极获取知识、增长智慧和才干、陶冶情操的过程。当面对一个问题,学生有自己的看法、不同的观点时,就要鼓励他们敞开思想、畅所欲言,发表不同的见解,冲破知识“”。一旦发现学生思维中萌发出新知的幼芽,则给予更大的鼓励,激发他们向更广泛、更深层次的知识领域探求的热情。实践证明,融洽、和谐是教学过程中师生情感交流的剂。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就会爱屋及乌,爱你所教的学科。

那种基于强迫性,要求学生绝对服从自己的课堂气氛肯定会死气沉沉,消极冷漠。作为教师来说,不能心存偏见,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商量的语气,亲切的微笑,信任的目光,肯定的手势,营造这样一种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无不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和自豪感。语文教学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就必须激励学生情感,增加感情投入,使课堂弥漫着一种和谐、融洽的情感氛围。

由此可见,成功的课堂,教师的一句话、一个手势、一个眼神都像高明的琴师,在学生的心弦上拨弄出动人的乐章。所以,教师走进课堂,不要吝啬自己的微笑,要营造轻松、愉快、富有朝气的课堂氛围,做到嬉笑而不失态,哀痛而不失声,端庄中见微笑,严肃中见柔和。

第12篇

关键词:小学 标点符号教学

大家知道,汉字是一种符号,每个汉字符号有音、有形、有义,选字组词、连词成句都有一定的法则。标点也是一种符号,与汉字这一符号不同的是除了有名称外有形无音,但标点绝不是无“义”,标点的“义”不是直抒而是蕴涵的,标点的使用也是有自己的严格规定的,这就像聋哑人靠约定俗成的手势、形态、身姿来表“义”一样。如果汉字构成的是有声语言,那么标点构成的就是无声语言,就像聋哑人的手语一样。

一、小学阶段必须要重视标点符号教学

(一)落实课程标准就必须要重视标点符号教学

新课标对标点符号教学很重视,明确提出了如下要求:

1.第一学段(1—2年级)

(1)阅读: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2)写话: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2.第二学段(3—4年级)

(1)阅读: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2)习作: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

3.第三学段(5—6年级)

(1)阅读: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2)习作: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这些内容同过去实施的《大纲》是完全不同的。《大纲》没有明确、具体地规定小学阶段要掌握哪些标点,而新课标站在语文课程标准的高度,明确提出了在小学的不同年段应该掌握的标点。《大纲》是要求学生达到的理想境界,新课标提出的则是最低要求。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新课标对于小学阶段的标点符号明确提出了以下八种:逗号、句号、问号、叹号、冒号、顿号、分号和引号,七种点号一种标号。所以,学习和掌握标点符号是落实新课标的具体要求。

(二)标点符号有重要的功能,必须要重视标点符号教学

标点符号的作用万万不能小看。叶圣陶曾说过:“标点很要紧。一个人标点不大会用,说明他语言不够清楚。”郭沫若也曾说过:“标点一定要恰当。标点好像一个人的五官,不能因为它不是字就看得无足轻重。标点错了,意义也错了。”前者是作为语文教学家提出的看法,标点同语言表达清楚与否直接有关;后者是作为大作家在谈文风问题时提出的看法,标点同语言表达的意义是否准确直接有关。两位名家的话都强调了标点符号的重要性。

1.表语气停顿

这一点,大家都会承认,也不会提出疑义。语言的表述,不管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都会有间歇,这间歇有长有短,需要用不同的符号来表示。读者根据这些不同的符号,随之注意这或长或短的间歇,从而去领会和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情和意。

一般人都认为表语气停顿的只是点号,标号不表语气停顿,这是一种误解。实际上,任何标点符号都有提示间歇的作用,只是点号更明显一些而已。

语气停顿有长短之分,长的显得缓慢、稳重,短的显得急促、有序,语气随之出现高低、快慢之分。为了表示停顿的语气有所不同,又配之以相应的符号。

2.有修辞功能

要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离不开标点符号的调遣和使用。许多修辞学的著作把修辞的内容规定为:用词、炼句、调音、设格、谋篇几个方面,把正确选用标点符号这一项排除在外。事实上,上述修辞内容一个也离不开标点符号,它们需要标点符号的帮助才能达到修辞的目的。例如:似睡非睡的变色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刷”地伸出它那长得惊人的舌头——舌头的长度超过它身长的一倍,刹那间,那只彩蝶已被卷入它的口中,成为美餐。(《变色龙》)如果把原句改成“似睡非睡的变色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刷’地伸出它那超过它身长一倍的舌头,刹那间,那只彩蝶已被卷入它的口中,成为美餐”,也是可以的,意思没变,甚至还简洁一些。但改动后的句子不符合客观实际,因为“我”看到变色龙伸出舌头,第一个感觉是长,之后才把舌头与它的身长作比较,看出“舌头的长度超过它身长的一倍”。用上破折号,既有时间差,又有对“舌头”长度的说明,用得很恰当。再如,《狼和小羊》中:“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这里省略号的意思又怎是句号可以表达得了的呢?

3.起语法作用

标点符号在语法现象中有明确的位置并发挥重要作用。例如:汤姆说:“放心吧,爸爸……”(三年级下册《“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是主谓倒装句,倒装了,就要借助标点,在主谓间用逗点隔开。

又如:这些泉有的白浪翻滚,好像银花盛开;有的晶莹剔透,好像明珠散落;有的声音洪大,听起来如虎啸狮吼;有的声音低细,听起来如秋雨潇潇。(四年级上册《泉城》)逗点与分号组合,人们一看就知道是个并列关系复句。

标点符号的语法作用大,大到可以改变文章的题材,如杜牧的《清明》,是首七言律诗,前句实写,后句一问一答,饶有情趣。变换标点,就可以成为优美的散文,还可以变成朗朗上口的小令和耐人寻味的短剧,有兴趣的可以试一试。

4.可表情达意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水”。我们把它构成独词句,并用上不同的标点,情意立即改变。

水。(表陈述)

水?(表疑问)

水!(表惊叹)

水——(表祈使)

一个字用上不同的标点,竟会出现这么大的变化,可见,标点符号表情达意的能力是十分巨大的。

这四种功能,尤其是语气停顿和表情达意这两个功能与小学生作文的联系最为紧密。小学生要准确地按照自己的意图来表达意思,必须学习标点符号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