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8:25: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人与动物的故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单元主题阅读教学,可以围绕主题对教材进行重组、删减、补充,选编与主题同一题材的素材,作为阅读教学延伸的辅助读物,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尽量多地接触大量的语文材料。这一过程可以使学生得到比较系统的语言积累,丰富情感体验,从而达到自主内化的目的。
单元主题阅读教学使多篇文章汇聚于一个焦点,着眼于语文学科的内涵,具有较强的冲击力。把语文教育的范畴扩大到生活的范畴,提供给学生的是开阔的视野,渗透人文精神、情感体验,深入到学生的心灵。
综上所述,教师可以利用单元教学的内容特点,进行梳理和整合,按照学生的发展特点和需要,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能最大限度地运用教材,提高效率。下面就以苏教版四下第五单元为例,谈谈我的思考与做法。
第一阶段:整体阅读,主题认知整合
这个单元有三篇课文:《鸟语》《天鹅的故事》和《生命的壮歌》,我引导学生通过横向比较,挖掘文本的内涵,发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归纳这一单元的主题。
1.解读文本。对文本进行深入的比较阅读,学生发现三篇课文思想内涵的相同之处,讲述的都是人和动物之间的浓情故事:《鸟语》表现了人与鸟类心灵相通的美好境界;《天鹅的故事》《生命的壮歌》讴歌了生命的可贵。用主题词概括其核心价值,那就是“朋友”“生命”“和谐”……人和动物应该成为“朋友”,在大自然里“和谐”共处,表现“生命”的伟大和存在的意义。
2.递进主题。在比较它们的不同时,学生发现《鸟语》体现出“我”对鸟儿的“喜爱”之情,《天鹅的故事》则表现的是,斯杰潘老人对老天鹅奋不顾身带头破冰和整群天鹅齐心协力破冰的“敬佩”之心,而《生命的壮歌》则展现了游客们对外层蚂蚁和老羚羊为了种群的延续,甘愿牺牲自我的“敬畏”之意。由“喜爱”,到“敬佩”,再到“敬畏”,不同的故事展现出不同的“人”,对相关动物的情感呈现出逐层递进、逐渐加深的状态,令人回味。
3.彰显内心。在已经形成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用画简图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这组课文主题的理解,既激发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借助绘画表达情感和对文本思想内涵的理解。学生兴趣盎然,一幅幅形态各异却颇具匠心的简图新鲜出炉了。
有的画成阶梯形,主题词:生命
还有长短不一的线段、一颗比一颗大的心形、金字塔形等图形,丰富多变的构图表达出同学们对这组课文主题思想内涵的理解,其创造性令人欣慰。
以“话题”或“主题”为主线寻找切入口,围绕单元主题,整合单元内容,让学生对单元有整体的认知,然后从不同角度补充与主题相关的阅读内容,并联系生活进行拓展和延伸,加深学生对本单元主题的认识和理解,提升学生对生活的认知能力和生活素材的积累,进一步感受生活。
第二阶段:主题挈领,阅读点面整合
在学生深刻理解、剖析、归纳了主题之后,开始阅读《智慧背囊》这套丛书中有关“人与动物”的故事。学生们一边阅读,一边写“读书卡”,记录故事的主要内容,写写阅读后的点滴感受,画画故事中的人和动物等。目的就在于激发同学们课外拓展阅读的兴趣,进行广泛的主题大阅读,由“点”带动“面”,让学生的课外阅读走向更广更深的舞台。
第三阶段:主题对话,阅读方法整合
在学生进行分散性的广泛主题阅读的基础上,我又通过集中性的主题阅读指导,引导他们逐步归纳、掌握“人与动物”故事的一般性阅读方法。
1.交流阅读感悟,筛选阅读篇目。学生阅读了那么多的“人与动物”故事:《如果你不想让天鹅死去》《狮子和野牛》《钓鱼的故事》……有的同学被动物的形象深深吸引,有的明白了人生的真谛,有的同学心灵受到震撼……经过交流、比较、层层筛选,同学们比较喜欢这三个故事:《驴的自救》《受伤的狮子》《老狼碑》,决定作为集体研究阅读的篇目。
2.集体阅读故事,发现阅读规律。学生重新细读《驴的自救》《受伤的狮子》《老狼碑》,通过几个逐层递进的“阅读单”,发现、归纳“人与动物”故事的一般性“阅读背囊”。
“阅读单一”:原先你对驴、狮子和老狼是怎样的印象?读了三个故事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在他们已有的印象中,驴是“愚蠢”的象征,狮子是“凶猛”的代表,狼是“奸诈”的典型。可学生读了三个故事后却发生了改变:驴在生命遇到危机时表现出的“镇定”和“智慧”令人惊叹;受伤的狮子在驯兽师声声呼唤下的一举一动就像“温顺”的大猫;老狼为了救狼崽可以“不顾一切”挣断腿,毅然转身跳崖,就像“宁死不屈”的勇士。学生通过交流发现,阅读这些故事可以丰富自己对动物的认识,因为不同的故事会表现出各种动物不同的形象。由此归纳出第一条“阅读背囊”:在比较阅读中重新认识动物新形象。
“阅读单二”:我们对三种动物新形象的认识主要来自于细节描写,请画出每个故事中最打动你的一处描写并品读,作简要批注。
《驴的自救》最打动学生的描写是,当人们决定放弃救助要把驴埋了,驴子令人称奇的反应。在反复品读后,他们感受到了“永不放弃”“有信心就有希望”等人生哲理。《受伤的狮子》最打动学生的描写是,因车祸严重受伤而要发狂的狮子,在驯兽师的呼唤中它一步步向驯兽师走近,最后深情相拥的场景。这段描写让他们体会到了“信任的无穷力量”“慈善能创造一切奇迹”。《老狼碑》中打动学生们的细节描写主要有两处:一是老狼明明知道猎人们是用狼崽作诱饵诱捕它,可它还是不顾一切甚至不惜挣断一条腿;二是老狼跑到悬崖边的回头注视,猎人们才从它“深陷的白色的”眼睛中发现,居然是一条瘸腿狼,老狼纵身跳下了悬崖。他们有太多的感受要表达,给“老狼碑”写下“墓志铭”:“母爱永存”;“你用残缺的身躯践行了一位母亲、一个勇士的承诺”……表达对老狼的敬意。
学生通过交流发现,好的“人与动物”的故事会用一处处精彩的细节描写打动人们,表现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深”……由此归纳出第二条“阅读背囊”:在比较阅读中体会细节描写的精彩。
“阅读单三”:用第五单元整体阅读的方法,通过横向的比较阅读,先给每个故事提炼相关的主题词,再用画简图的方式表达你对不同主题之间相互联系的理解。
由于在整体阅读第五单元时运用过这种图文结合的表达方法,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了“阅读单”。
[例一]主题词:爱
学生通过交流发现,主题阅读还可以对一组文章进行横向比较阅读,深入挖掘同一主题下的不同内涵,是一种创造性的理解和表达。由此归纳出第三条“阅读背囊”:在比较阅读中深入感悟故事的“灵魂”。
3.阅读整本书籍,拥有阅读智囊。学生继续阅读整本的动物故事书,有跃居“美国最伟大的十部儿童文学名著”首位的童话书《夏洛的网》,“动物小说之王”沈石溪的作品《狼王梦》等,这些“整本书”的阅读会把学生的“主题阅读”引向更广阔的空间。
如果你是第一次看到《动物档案》这个书名的话,一定以为是一本介绍动物的普通书籍,然而它却描写的是发生在动物收容基地内,一只只流浪小动物的感人故事。
文中的主人公,是近两三年来,在国内乃至境外各大媒体中频繁出现的一个名字——张吕萍。这个中年女子在以往十多年的时间里,耗尽了经商所得的数百万家产,创办了迄今为止中国最大的民间小动物收容基地——北京市人与动物环保科普中心,先后收养了上千只无家可归的流浪伤残动物,使之成为它们安全的庇护所。
书籍篇幅不长,一个章节就是一个感人故事,但最令我难忘的是“黑孩儿的故事”。“黑孩儿”是一只普通的狼狗,从小由主人江岸养育长大。但由于家庭住址的变迁,居民区不能养大型犬,江岸的父亲极力反对把“黑孩儿”带入新居,无论江岸是如何的伤心。它被遗弃了,成了名副其实的流浪狗,住进了小动物收容基地。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黑孩儿”时而坐立不安,时而无精打采。张吕萍似乎看出了什么,带着它穿街走巷。终于有一天,在张吕萍的爱心帮助下,在“黑孩儿”的执着努力下,“黑孩儿”回到了江岸的身边。江岸也更是倍加关心,精心呵护。可是,“黑孩儿”不能随意的走出房门,不能大声的吼叫。但对它来说,已经“心满意足”,也就比以前更加温顺了。并且,对于江岸一家来说,“黑孩儿”的重归,还避免了一场灾难的降临。因为在一天夜里,“黑孩儿”奋不顾身的抓住了一个入侵他家的强盗。
我想,这就是爱心的奉献与感恩了吧!这不禁使我想起08年“5.12”汶川大地震中,三岁的小郎峥被官兵从废墟里救出后,躺在一块小木板做的临时担架上,用他稚嫩的右手向8位抬着他的叔叔敬了军礼。正是这张照片感动了无数的中国人。
我想,这也是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的一种和谐吧!
中华民族真是一个值得骄傲的民族,我为生活在这一大家庭中而感到无比的幸福。
关键词: 《动物园的故事》 荒诞派 现代社会 生存状态
一、引言
荒诞派戏剧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兴起于法国的反传统戏剧流派,此后流行于欧美各国。荒诞派戏剧家放弃了传统的形象塑造与戏剧冲突,强调动作、道具、布景的作用,运用支离破碎的场景、简单而怪异的道具、模糊的人物、胡言乱语式的对话来营造一种特殊的情境,从而表现现实的荒谬、人生的痛苦,达到一种抽象的荒诞效果。《动物园的故事》是美国作家爱德华・阿尔比写于1958年的作品,也是美国荒诞派戏剧的代表性作品之一。作为一部独幕剧,《动物园的故事》全剧剧情非常简单,只有两个人物:杰利和彼德,彼德于星期天来到公园的长凳上看书,突然一个身份不明的人――杰利走过来与他攀谈。杰利先迫使彼德承认生活不如意,后又讲动物园的故事,说一切生物都被栅栏彼此隔离着,无法交流。他建议彼德为保住自己在长凳上的地位而搏斗,他把匕首递给彼德,自己扑上去,让匕首刺穿胸膛,满意地死去。《动物园的故事》是一部荒诞剧,作者以黑色幽默的笔法凸显了现代西方社会的荒诞,以及荒诞社会中人的孤独感、异化感和人与人交流的困难,体现了西方世界带有普遍性的精神危机和悲观情绪。人生活在一个无法沟通的世界,与周围的人、动物等都无法交流,这令主人公恐惧不安,进而表现出不合逻辑、非理性、虚无、荒诞甚至于疯狂。
二、荒诞气氛的营造
一个星期天的下午,在美国繁华的都市纽约的中央公园。一个中产阶级的体面人士,彼德,正坐在长凳上看书。一个流浪汉杰利走了过来。两人邂逅,杰利开始向彼德讲故事。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个很现实的情境,但这种看似再正常不过的邂逅最终发展成两人难以沟通的尴尬。杰利为了和彼德对话,大声说了三遍自己“去过动物园了”,并不断向彼德发问,而彼德只想自己安静地待会儿,杰利坚持要和彼德交流,彼德只好敷衍,对他的问题并没有进行认真的思考,杰利絮絮叨叨地讲述自己的生活、自己和狗之间的矛盾,而彼德对这些并不感兴趣,于是杰利更加渴望和彼德交流,不断地向彼德的凳子移动,最后坐到了彼德的凳子上,此时的彼德不再有耐心,杰利的语气也越来越重,彼德想要离开,两人的冲突进而激化,此时戏剧荒诞的气氛越来越浓,杰利最后自杀,荒诞达到顶点。全剧情节极其简单,突出强化气氛。观众被人物简单的对白带离现实,进入一个荒谬的精神世界,从而发现人类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包括荒诞。彼德代表了大多数美国人的状态:有职业,有家庭,生活稳定舒适,但精神麻木。他不关心别人的状态,也不希望被打搅。而杰利是一个租住在寄宿公寓中的流浪汉,始终在寻找自己的精神归宿,他苦苦挣扎、力图找回人性,却又不得不面临绝望。他缺乏和他人的情感上的沟通与交流,没话找话,主动讲述自己住的公寓楼,谈到了一个个格子式的房间和没有交往的房客,细致地描述自己身边的所有物件,以及自己的父母和性生活。所有的这些描述中透露出一种不可抑制的孤独和荒凉的气息,一种缺失和渴望。彼德的生活是人们普遍理解的世界,而杰利的生活是一个不可理喻、荒谬的世界。在杰利的描述中,社会如同动物园,“人人都被铁栅栏隔开”,这样的世界是陌生的,充满敌意的,因为失去了人的情感沟通,生活充满了荒诞感。
三、象征与隐喻的运用
动物园、公园、电视、长凳,这些都是社会的象征。剧本里杰利一开始就反复说自己已经去过动物园了,几次提到“动物园里的故事”,但从来也没有正面讲述它。实际上它是一个隐喻,发生在动物园里的故事就是发生在美国社会的事。人们如同动物一样,呆在各自的笼子和栅栏里。有一个动物决定冲破这个栅栏去和另一个动物最大限度地亲近,但却被后者视为一种威胁和侵犯,于是它因此而丧命――这就是“动物园的故事”。动物园是隐藏的公园,戏剧的发生地公园则是动物园的具体体现,它们都象征了社会这个大观园。彼德和杰利占有的长凳分别代表他们各自在社会中的位置。彼德稳稳地坐在长凳上,表面上看似乎拥有了一切,实则只不过是这么一张长凳和上面的一个位置而已。而他现在从长凳上被杰利挤下来,就如同他在生活中并没有真正的立足点一样。他为之奋斗的东西也是很荒谬的,就像为了长凳而发怒一样。彼得陷身这样一种窘境,其实是他现实处境的一个隐喻。杰利提到的“电视屏幕”上的大众的“脸”传达了一种强烈的“表达”意愿。戏剧的最后,杰利倒在匕首上说:“你知道你会在电视里看到什么了吧,还有我告诉你的那张脸……我的脸,你现在看见的这张脸。”他知道,自己的事情经媒体报道,自己的脸上了电视屏幕,就会被大众了解、认识,就会得到社会的关注。这里的“电视屏幕”代表大众、社会,而“杰利的脸”则代表个体。
四、剧本反映的现代人的生存状况
在某种意义上荒诞派戏剧是一种现实主义的表达。《动物园的故事》不仅描述了荒谬的现实,而且反映了现代西方社会中真实的现代人的生存状况。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物质财富的日益庞大,一方面带来人们所期许的舒适生活,而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人们始料不及的精神危机。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人的异化。在社会化、单一化、工业化的大城市里,人日益被固有的秩序异化,作为自然人的本性逐渐丧失,而服从于生产、盲从于大众,自由、个性逐渐丧失。剧中的彼德是典型的被异化了的代表,他生活在秩序中,回避问题,拒绝改变。
2.无序与混乱。现代社会的秩序表象下掩盖的是无序与混乱。杰利的叙述语无伦次,同时也表现出他的生活是混乱的。他的母亲在他十岁的时候,就扔下他和父亲到南方各州搞“巡回通奸活动”,后来死在阿拉巴马州。他的父亲把母亲的尸体运回来以后不久,也死在市区公共汽车的轮下,于是杰利搬去和姨妈一起住。在他高中毕业那天,姨妈倒在楼梯上死了。他和“娇小美丽”的女士有过性关系,但他又是一个同性恋者。他给狗投毒但并不希望狗死,他想看看他和狗之间能产生什么样的新关系。杰利所代表的整个世界就是破碎、混乱的,无法组织成为一个有完整意义的世界。
3.人类普遍的孤独感。各种社会原因造成现代人孤单感加强,无法与人沟通,在一个毫无意义的世界上存在着。由于交流困难,人作为个体越来越孤独,常伴有寂寞、郁闷、无助、绝望等不良情绪反应和难耐的精神空虚感。剧中的杰利无法和人交流,就先和动物交流,但动物对他“不感兴趣”。他想用溺爱来害死狗,可他的牛肉饼并没有得到狗的理解,毒药也没有毒死狗,最终也没有得到狗的理解。人和动物的交流尚且如此困难,可见,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理解更为困难。在剧终,杰利为了和他人交流,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4.无望的抗争。杰利作为一个个体,在西方高度发达的文明世界中独自挣扎。由于人与社会的隔阂、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个体承受着被隔绝的痛苦,杰利的痛苦在于他没有选择像彼德那样糊涂地活,而是选择清醒地斗争。他有清醒的自我意识,想要与人交流、融入社会,从而摆脱“植物”的状态,摆脱孤独,他甚至勇敢地选择了自己的生存方式――自杀,以证实自己的存在。
参考文献:
[1]Max F Schulz.Black Humor Fiction of the Sixties[M].Ohio:Ohio University Press,1973.
[2]李公昭.20世纪美国文学导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我们拥抱着取暖
“自由”是一只小白头鹰,看到它美丽优雅的样子,你一定想不到它被发现时的惨相:尚未长满的羽毛被折断,浑身都是虱子,十分饥饿,它很可能是被强壮的兄弟姐妹赶出了巢。野生动物护理中心的志愿者吉德里负责照顾它。不会飞的鹰常常会死去,但这只雏鹰却不愿意放弃生命。吉德里帮它清洗,通过管子喂它软软的食物。尽管它永远不可能展翅高飞,但它活了下来,吉德里给它取名“自由”。“自由”慢慢长大,吉德里训练它戴上皮带扣,这样他就可以戴着手套牵住它,他们在森林里漫步。两年后,他不幸患上非霍氏淋巴瘤,朋友向他推荐了“形象化疗法”,就是让患者通过集中注意力于一个积极形象的方式帮助治疗。吉德里一下子就想到“自由”,他一直想着这只不会飞却顽强活着的鸟儿,8个月后,病好了!回到野生动物护理中心的那天,吉德里和“自由”去森林里散步,当吉德里要为它系上皮带扣时,它张开双翅以戏剧化的拥抱姿势围住了吉德里的头――鸟类从不这样打招呼!
“滑板车”曾经是一只脊椎断裂生命垂危的小猫,它明亮的眼睛和招人怜悯的叫声让肯农医生决定收留它。她给它进行一系列注射,喂它吃东西,它无法移动后腿,但很快它就开始用前腿把自己往前拉。医生给它起名叫“滑板车”,并联系了为残疾动物制造手推车的公司。“滑板车”像是胜利者似的熟悉着自己的新轮子。肯农相信“滑板车”能很好地和人沟通。她带它去康复医院,让它作为一只参与宠物疗法的猫参加一次试疗。它的第一个病人是一位中风两天没和任何人说话的老妇人。“滑板车”跑到病人身旁,依偎着她的面颊,轻轻发出呼噜声。老妇人看着它,“小猫咪。”她居然和它讲话了!后来,“滑板车”一个月要花10个小时和从各种伤害中恢复过来的病人待在一起,一次又一次地为别人带去希望和安慰,正如一位腿部截肢的病人所说:“如果它能做到,那么我也能。”
素材运用方向:动物对人的帮助,有时远远超出人的想象;人与动物互相帮助,世界才更温暖美好。这两个小故事适合“互助”“沟通”“人与动物和睦相处”等作文话题。
动物界的爱因斯坦
我们通常认为动物是傻傻笨笨的,殊不知智慧是动物与生俱来的能力。
珍纳和丈夫养了一只僧帽猴,名叫“贝里先生”,它个性顽皮,喜欢搭车兜风,而且一定要坐前座,自己把钥匙插入钥匙孔。“它喜欢到路口时躲在车窗下,车一停,就跳起来对邻车怪笑,让人吓一跳。”珍纳说。“贝里先生”热爱绘画,会用不同的笔触画出色彩鲜艳的抽象画,还颇有画家之风,作画时不喜欢别人打扰。珍纳说:“它一旦拿起画笔,没一小时停不下来;除非它自己愿意,谁都别想让它停笔。它作画时,神情看得出是在思考构图,好看极了。我们养它之后,就不再看电视,因为它比电视节目还精彩。”
艾力克斯是一只29岁的非洲灰鹦鹉,据说认知能力相当于5岁小孩,由派珀格博士负责教养。艾力克斯懂得辨认五十种东西、七种颜色、五种形状、一至六的数字,以及比较大小 、相同或不同,还会说“对不起”,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派珀格坚称艾力克斯懂得推理判断。研究人员做了一个实验,把不同颜色的方块组成两个一组、三个一组和六个一组,给艾力克斯看,问它哪一组有五个方块,结果艾力克斯回答:“没有。”经过多次试验,结果都是一样的!
素材运用方向:北美草原的土拨鼠的沟通系统复杂得惊人,各族还有不同方言;大象记忆力超强;红毛猩猩基因和人类有97%相同,脑力发达……本文故事可用于“精彩的瞬间”“智慧”等作文。
月熊,不要哭泣
Robinson Jill是一位生活在香港的英国女人,1993年的一天她与一大群游客在广州郊区的一个养熊厂参观。其他人在采购时,Jill无意中走进了熊房。
黑糊糊的空间里的画面让她惊呆了,数十只铁笼里关着数十头熊!每个铁笼里都有一头黑熊在挣扎、着,难受地撞着铁笼。铁笼对熊来说太小了,他们的身体被狭小的空间卡死,而每头熊的肚子上,都插着一根金属管,是用来取胆汁的。
突然,她的后背被轻轻拍了一下。她一回头,是一头大熊从笼子里探出的前掌,本能地,她一下子握住了熊掌,熊也轻轻地捏了捏她的手心。人和熊的目光凝视在一起,人,读出了熊眼中的求救信号。黑熊温柔的眼光刺穿了她的心,她要为黑熊做点什么。
月熊,又称亚洲黑熊,是一种性情温和、常年食草、只在饥饿与哺乳时食肉的熊,以胸口金黄色月芽纹出名。他们的胆汁属于药材,上世界80年代,民间兴起养熊业。像两支香烟那么长的金属管会刺入熊的胆部,一天取两回胆汁,这样的熊患肝癌的比例很高,野熊正常寿命是25岁,动物园里的大都能达到30-35岁,可养殖场里的熊,往往活不到一半时间。
之后的时间,Jill始终为月熊奔走,1998年,她和朋友们创办了亚洲动物基金会,为了筹款,奔走在世界各地,募款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基金会的捐款90%来自全世界一个个普通的家庭,一批批被解救的黑熊来到了拯救中心。
在救助中心,黑熊们拥有大花园,园中有树林草地、竹林、喷水池和攀爬架,月熊中心设计了各种玩具。夏天,黑熊们喜欢吃冰糕,冰糕五颜六色,每个都有一个油漆桶大;在熊舍中,黑熊睡在特制的吊床上,他们最喜欢的姿势是四脚朝天……
月熊墓地中,每块石头上有黑熊的名字,墓地中一排座椅让人们坐下来静静思考人和熊的关系。
还有人和自然的关系。
素材运用方向:一念之善,拯救了动物,也警醒了人心。在“善待动物”“人与自然的关系”“救助”等文章中不妨运用这个故事。
让我的宠物当演员
乌鸦一看到妮可・基德曼就目不转睛地盯着她,并用嘴狂热地撞击树枝。“继续和它说话,双手做出些动作,它正在向您献殷勤呢,正对您说它很有力量。”卡迪奈低声对基德曼说。电影《人性的污点》拍摄一气呵成,深谙动物的卡迪奈功不可没。30年来,如猴子般滑头、狐狸般精灵的他自学成才,训练动物们扮演各种角色,在广告片、电视、电影里频频出境。
卡迪奈出生、成长于加拿大魁北克圣海拉尔山区,至今深爱着这片动物们的王国。从小,他就和各种动物接触,经常带一群小动物回家,上学时口袋里会装着水蛇或松鼠。阅读障碍影响了卡迪奈的成绩,但凭着惊人的记忆力和强烈的好奇心,他开始自学动物方面的知识,常常被外界否定的他通过观察动物、看记录片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20多岁时,他开了自己的宠物店,同时也开始为蒙特利尔当地电影业提供各种各样的动物配角。1999年,他变卖一切,开创动物演出公司,并买了一块自己的地,在那里培训他的动物演员们。
与杂技团驯兽师不同,卡迪奈从不采用恐吓手段达到目的,他一直强调要尊重动物。他的方法很简单,动物们很小的时候就来到他身边,他用奶瓶哺育它们,让它们自小熟悉人类的气味,接着,他会观察它们,利用条件反射训练它们。比如当老虎跳起来时,他就喊“跳”!时间长了,老虎就把行为和命令联系起来了。
卡迪奈懂得怎样赢得动物的信任,“我知道我的限度,也知道动物的限度,而且从不逾越这个限度。”
除了为影视业出力,卡迪奈还鼓励人们与动物进行各种接触,欢迎任何想与他的宠物们共度时光的人。正是这种交流的想法,加上时常想起自己童年的艰难处境,他做了个“孩子们的拱桥”项目,以期帮助被各种问题困扰的儿童找回自己的人生轨道――让他们更接近、感知自然,特别是感受动物们和植物们。当提及他的偶像圣方济各(西方动物、商人以及自然环境的守护圣人)时,他说:“他靠动物们来布道,而我,我靠它们帮助年轻人。因为无论在哪个年代,动物总吸引着人类。”
素材运用方向:动物帮卡迪奈找到了自己,“尊重动物”“和动物做朋友”“找到自已的专长”等文章中都可以运用卡迪奈的经历。
【素材演练】
随处可见的小动物,总会让每个人心里留下这样或者那样的故事,请你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写你与它们的故事。题目自拟,主题不限,文体自选(诗歌除外),字数不少于600字。
【佳作示例】
一路相随,感谢有你
江苏省如皋初级中学 严涵
时常沉醉于题海中,抬起头,眼眸有些迷离,时常迷茫于高楼林立中,睁开眼,发觉自己原来如此渺小。于是我想起你,想起你们。亲爱的,你们是否还在我心里?
乡下的晌午,是极热的。热浪一阵阵袭来,清凉的冰水似乎也不见效。我难以入眠,只得闭起双眸,安静地躺着。有一瞬的静谧,似乎连风拂过发梢的微响都能分辨出来。辗转,倏地听到一阵微妙的声音。
“嚯嚯,嚯嚯……”那是屋外传来的,屋外的梧桐长得高大繁密,此时此刻,应该有不少的喜鹊在上边欢歌吧?想到此处,心儿似乎得到了某种慰籍般,竟不可思议地入睡了。
记忆的石子投入光阴的碧水,碎碎的,清风拂过,每道褶皱里,都是柔软与温情。乡村多喜鹊,一大群一大群的,密密麻麻地从空中掠过,很是壮观,在田野上空喳喳,憨厚得很。只要扯开嗓门,似乎没有什么在它那儿是过不去的,仿佛从不知忧愁。我是喜欢它们的,常常背着家人在自家院子里撒几把小米,等着鹊儿们下来啄食。只有在这时,我才能近距离地接触它们。喜鹊是不怕人的。见了你,漆黑的小眼珠滴溜溜地转,昂首阔步地,似是国王巡视般,在小院里耀武扬威,神气着呢。
天气开始转凉的时候,村庄里的鸟儿,都远飞温暖的他乡去了,空旷的天,此时连一抹浮云都不见了。只有喜鹊,还守着它们的窝,一板一腔地过着自己的小日子。风一阵紧过一阵,刺槐树上的叶子,掉了。苦楝树上的叶子,掉了。直到一个村庄的叶,都掉得差不多了。小村开始变得死寂。光秃的枝桠上,喜鹊的窝,有些孤零零的,它们更像是最后一片叶,守着树和村庄。我向喜鹊窝下跑得更勤了。每次去都会带些东西,或一把小米,或一兜花生,洒在喜鹊窝下。坐在树根处,静静地看着,守着,等着它们来觅食……
也许是城市的喧嚣纷闹,使我听不到这自然的天籁,也许是初中生活的繁忙,使我忘却这自然的窃语。那又有多少自然的声音,被噪声遮掩,被繁忙阻隔。人与自然的联系,似乎渐渐淡化了。我只想去唤起,那久违的天籁。
听说过Robinson Jill的故事吗?她是一位动物的朋友,曾拯救无数月熊于生死间,虽然她也付出了很多,但从未有过任何悔意。这不得不说是人性与自然最默契的结合。当然,我不强求每个人都做到如斯地步,但,人与动物之间那最本质的情意,请不要随意丢弃,好吗?
故事讲的是一个猎人的老母亲病了,别人告诉他一个药方,其中一味很重要的药需要从熊的身体上获得。猎人没有犹豫,天刚亮就扛着枪来到山上,来到了熊经常出没的地方,找了一个很隐蔽的地方躲藏起来,等候熊的出现。等了很久,终于出现了一只熊,而且是一只很大的熊。猎人很高兴:母亲总算有救了。正当猎人举起猎枪准备射击的时候,随着叫声出现了一只小熊。猎人这才知道原来它还有一只刚刚出生不久的小熊。看着大熊细心地喂小熊的情景,看着它们亲密的样子,猎人犹豫了,他慢慢放下了手中的猎枪 ……
我被故事中描写的伟大的母爱感动了,但是我更被猎人最后的举动所感动:他没有为了自己的母亲而去伤害别的母亲。我为猎人尚存的人性所感动。我想猎人的母亲最后一定会好起来,因为他有一个善良的儿子。
当今社会中像猎人这样的人越来越少了,起码的人性也被人们渐渐地淡忘了。为了自己的私欲,为了一时的利益,人们开始不择手段,索取,索取,索取……
人类对野生动物的过分猎取,已使许多动物灭绝。动物们只有离开我们才能找到自己的天堂;牧歌声声、牛羊成片的草原美景已不复存在;昔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动人景象如今也只能到历史中去追寻了。树木的过度砍伐、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 ……人类正在上演着古代巴比伦王国的悲剧!
森林少了,鸟叫声渐渐远去,我们将要亲手毁掉自己的未来 ……
太阳落山了,它把最后的光辉、最后的温暖留给了大地,留给了人间。而明天,当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把自己的一切奉献出来之后,它还会随着太阳一起升起吗?
主题点评
当今社会,有很多人在不知不觉中,道德水准在下滑着。很多人还觉得自己不错,比别人强得多。要知道,已经降低了的道德,再用降低了的标准去比较,怎么能不大打折扣呢?有很多人把自己的利益看得极重,把自己的家庭看得很重,甚至为了自己或亲人的利益可以不择手段地伤害别人。当然不是说好人就没有了,好人还是有的,正是因为还有好人在,才撑起了人类良知的一片天空,维系着生命的和谐。
本文讲的故事可以说就是一曲生命高尚境界的颂歌。母亲病了,需要用动物生命做药方。儿子带枪去寻找,正当扣动板机便可以猎获动物时,儿子的良知善念被触发出来:他不能仅仅为了自己的母亲,就去伤害一个小动物的母亲。这种高尚境界感天动地。当今人类社会就是缺少这种精神,当今社会就是需要呼唤这种精神。只有人类的道德得到普遍的回升,才能真正达到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大自然的和谐。那样怎么还会有接连不断的天灾人祸发生呢?本文揭示了这种被人忽视的因果轮报的自然法则。
选材点评
本文主要是以一段感人至深的小故事为核心,从而展开主题思想,揭示了造成生态平衡遭破坏、物种灭绝的症结所在。以此来警示世人,呼唤良知的回归。
布局点评
开头部分,触景生情,联想起一段感人的故事,过渡自然。
中间部分,先是讲了故事的情节,后展开议论:“我被故事中描写的伟大母爱感动了……我想猎人的母亲最后一定会好起来,因为他有一个善良的儿子。”“人类正在上演着古代巴比伦王国的悲剧!”
结尾部分,以反问句留下悬念收尾,引人深思,使主题进一步深化。“而明天,当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把自己的一切奉献出来之后它还会随着太阳一起升起吗?”
语言点评
文章的语言朴实、自然,富于哲理。综合运用了记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使文章内涵丰富而又灵动多姿。
开头部分用了拟人句,使人读来有一种亲切感,使人愿意读下去。如“太阳努力地释放着自己的光辉,不情愿地慢慢落下去……”。为文章定下一种感情基调。
另外,本文的又一特点是没有用华丽的词藻和豪情壮语,而是以讲故事的形式,通过故事中的情节使人受到良知的感染和熏陶。
今天我看了《风铃儿叮当》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位灵芝老人和一只瘸腿老狼之间。
在一片寂静的森林里住着一位灵芝老人,树洞里住着一只瘸腿老狼,他们互相关心着对方。这只老狼本性凶狠,吓跑了森林里所有可爱的小动物,灵芝老人用捕狼器活捉了老狼,因为怜悯之心又放了老狼,甚至天天给它做草药治它的伤腿。在老人的关怀下,老狼的腿伤好了,它的性格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会了关心老汉,关心他人,原本凶恶的老狼变得有良知了。
从这篇故事里,我知道了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都要以诚相待,只有真诚的付出才能换得一个人的真心,同时每个被关心的人也要有一颗感恩的心,要学会关心他人,在关心他人的同时,自己也会变得快乐幸福。
我们同学之间也常常会出现一点点小误会,引起一些摩擦矛盾,其实我们只要以一颗宽待的心去对待他人,就不会有矛盾发生。
让人人充满爱,世界将变得更美好!
大爱无疆
这次幸运的获得作者的《灵狐的秘密》,感谢@书香随行 @双螺旋童书馆给予我和孩子的试读机会。
这是我第一次阅读麦克?莫波格的作品,不禁被作者所描述的故事深深打动了,他的作品语言优美,描述细腻,情节动人,悲伤中透着快乐,冷漠中闪烁着温情,读来情绪起伏波动,却又感觉心里温暖熨贴。书中的故事教育我们珍爱生命,关爱动物,勇敢面对困境,坚强的微笑,无论环境多么糟糕,不放弃,坚持心中的信念,以乐观的态度生活下去,心中有爱,有希望,幸运之神终会降临,美好的一天光明的未来终会来到身边。
《灵狐的秘密》讲述的是一个刚出生就被遗弃的孩子,被很多人很多家庭领养过,但他却永远都感到无法融入身边的环境。他说话结结巴巴,总是独来独往,学习成绩也不好,不是一个招人喜欢的孩子,他上学后在学校也没有朋友,独来独往,与生俱来的孤独感自卑感一直折磨着他。
直到有一天比利发现了一个新世界,位于河岸边的废弃教堂成为唯一能让他感到活跃的地方,他在这片土地上得到了心灵的慰藉,因为大自然和各种动物在倾听他的心声。在这里,他从一群喜欢折磨动物的小孩手中救过一只小天鹅,和天鹅一起说话让他矫正了自己的口吃,他还在这里发现了一窝狐狸,里面有四只嗷嗷待哺的狐狸幼仔。在狐狸妈妈死去后,他责无旁贷象妈妈一样承担起照顾小狐狸的任务来,但不幸的是,有三只小狐狸被人打死了,极度伤心的比利决定与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只小狐狸一起跳河逃生,开始流浪生涯。
颠沛流离的流浪生活,使得他们相依为命,比利的日子也变得丰满而充实,此时,不禁深深的感到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请善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个小动物。他们在森林里一起面对困境,相互依靠,一起渡过危险,直到他们来到驳船上碰到了好心的乔。乔教会比利要学会放手,让小狐狸去大森林生活学习技能和本领,大自然才是它的家,幸运的小狐狸回野外了,比利也不再孤独,他幸运的被乔收留了,他也有了自己的家。
整个故事还有一个隐秘的线索,那就是被比利救治的天鹅,它一直默默的在帮助关心着比利,也给比利带来了好运,最后,这只天鹅也仿佛偿还了自己的债务,圆满的飞向天空。
整个故事处处充满细腻的温情,也充满对动物的关爱,处处流淌着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的关怀,尤其是故事的结尾,乔化身为野生动物保护者,教会我们爱护动物,保护动物,保护大自然,并让动物生活在自己的天地里,不要破坏生态平衡。
令人欣慰的是,不仅小狐狸是幸运的,比利也是幸运的,即便是失去了儿子的乔夫妇也是幸运的,他们都找到了自己的归宿,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圆满,这是一个圆满的结局,皆大欢喜,让人时刻为比利担忧的心也踏实了,终而明白,每一个生命都是珍贵的。
让我们心中再多一份爱,多一份关怀,关怀那些需要救助的人和动物,大爱无疆,伸出我们的友爱之手,让这世界处处充满温暖的爱,.
郑州贝贝妈
灵狐的秘密(小男孩和小狐狸陪伴闯天涯的传奇故事!《柑橘与柠檬啊》《奔向荒野》作者莫波格温暖心灵的杰作。著名儿童作家梅子涵、语文报小学版主编闫银夫、北京四中语文高级教师连中国倾情推荐)(双螺旋童书馆出品)
本书原名《幸运的小狐狸》,为"莫波格经典成长小说系列"第5本
英国儿童文学不朽的经典,一本可以从小一直看到大的书
英国《卫报》、《观察家报》等国际一流媒体温馨推荐
畅销百万的英国儿童桂冠作家、《柑橘与柠檬啊》《奔向荒野》作者麦克莫波格温暖心灵的杰作
国际大导演斯皮尔伯格评价他的作品"故事传达出的灵魂和感受在每个国家都会引起共鸣"
著名儿童作家梅子涵、《语文报小学版》主编阎银夫、北京四中高级语文教师连中国倾力推荐
作者简介:
2012年3月到7月间,盘锦广播电视台策划拍摄了一部反映辽东湾斑海豹生存状态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第一次以高清影像的方式集中向观众展示辽东湾斑海豹这一珍稀的野生动物,通过真实记录揭秘了辽东湾斑海豹的真实生存状况,并以戏剧化方式穿插讲述有关斑海豹与人类的动人故事。可以说是集神秘性、观赏性和科学性为一体,本片已入围第九届半岛国际电影节,并将在电影节期间进行展播。
作为本片的编导,笔者深刻体会到创作这种反映野生动物生存状态的纪录片的艰辛。BBC的一些资深的野生动、植物摄影专家对反映野生动物的创作作品提出明确的看法:“一部好的影片,必须要有观赏性,同时又有知识性,而最重要的必须要有故事性。”纪录片《辽东湾斑海豹》也在这三个方面有着自己的创作特色。
一、观赏性
怎么样才能让观众最为直观地看到辽东湾斑海豹的生存环境,这是我们在拍摄这部片子面临的重要的问题。每年1月份辽东湾斑海豹在冰上产仔,为了拍摄斑海豹产仔的镜头,我们随斑海豹保护协会的志愿者多次冒着-20℃的严寒到辽河入海口的冰面上寻找,但遗憾的是没有成功。3月,冰雪消融,大量的冰排随潮涨潮落往返于河海之间。这时,斑海豹群落也乘坐冰排进入辽河口。于是,我们摄制组就在海边斑海豹保护站的简易板房里驻扎下来,一呆就是一个月,等待潮涨潮落。为了更近距离地拍摄斑海豹的活动画面,我们每一次都会穿越两公里的冰雪沼泽地,并在岸边搭起草窝,一守就是五六个小时,从各种光线、各种角度、各种神态来表现辽东湾斑海豹。斑海豹在冰上产仔、冰排上的斑海豹夫妇、水中嬉戏的小斑海豹、在海岸上休息的斑海豹群落、觅食的斑海豹……一组组堪称经典的镜头令人惊叹。在今年3月29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新闻直播间节目《关注辽东湾斑海豹》资料片中所采纳的镜头都是由我们提供的。纪录片《辽东湾斑海豹》不仅是一部画面精美的纪录片,更是一部内容生动、帮助观众了解辽东湾斑海豹生存的专门影片。
二、知识性
拍摄野生动物的纪录片最重要的是要向观众传达野生动物的生活、行为和习性,也必然涉及到其迁徙路线、行程、背景、原因等等,所以就不能缺少大环境的展示,更不能缺少宏观的大视野,也只有在大视野中,才能更好地展示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在拍摄辽东湾斑海豹时,我们采访了多位了解熟悉斑海豹的人。
比如,当地保护斑海豹志愿者协会会长、辽东湾渔民、斑海豹保护站的工作人员及辽宁省海洋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科学研究已经确定:辽东湾斑海豹是唯一能在我国海域繁殖的鳍脚类海兽。
特别是近年来在对渤海斑海豹种群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中,通过对斑海豹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的测定、分析,初步认定辽东湾斑海豹种群与其他地区斑海豹种群间无基因交流,有明显的遗传差异,分属不同的地理种群。也就是说两者间有地理隔离现象,因此辽东湾斑海豹是一个独立的地理种群,至今还保持着非常纯正的辽东湾血统。辽东湾斑海豹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偏低,种群生存能力较弱,辽东湾斑海豹的数量在1000只左右,其中有100多只生活在辽河入海口,更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同时,我们还拍摄到了装在斑海豹身上的卫星跟踪仪所传达的斑海豹洄游路线,准确地表现斑海豹在整个渤海海域的活动范围。为了让观众近一步了解斑海豹,我们还远赴烟台、大连等地拍摄斑海豹的活动情况,斑海豹的智商相当于一个两三岁的孩子,一般它们会通过自己的行为来表达情感。经过人工驯养的斑海豹也会表演各种各样的动作,亲近人类。相信看过这部片子后,会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保护辽东湾斑海豹的行动中来。
三、故事性
在中国的背景之下,越来越多野生动物纪录片是关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野生动物电影节上很多入围的是人与动物主题的纪录片,所以很多有趣的人与动物之间的故事才能吸引人的眼球。在拍摄辽东湾斑海豹的时候我们希望拍到故事,恰好一个渔民救助了一只斑海豹,而这个渔民也曾因为卖过斑海豹而被处罚过,这一次因为救助斑海豹而被奖励。在拍摄斑海豹的日子里,我们与斑海豹朝夕相处,深入“生活”,它们就像我们的亲人,我们更希望用我们自己的镜头和语言讲述斑海豹的故事。我们把它构成了一个故事,虽然是野生动物题材的纪录片,但是把它做成一个剧情片,再加入非常经典的情节,比如说有主角、有剧情,这样会拉近斑海豹与人类的距离。被救助的小斑海豹是我们征求了网友的意见给它起名为裤儿斑,因为它是在一个叫做裤档沟的海滩上被发现的,之后我们又帮助裤儿斑回归大海,我们还利用卫星跟踪仪一直跟踪它从3月到5月间在渤海湾活动的情况,最终跟踪它到达韩国白翎岛以南的海域。整个15分钟的片子有5分钟是写裤儿斑的故事。怎么介绍主角的出场,怎么介绍整个故事的背景,这样来讲述一只小海豹的故事,更能激起观众的共鸣,也能够激起观众情感的投入。
关键词:动物形象;人文关怀;生态意识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8-0011-01
迟子建总是用温暖的笔调通过一个个苍凉的故事讲述人间的真情。她的小说几乎每篇都要出现一个动物形象,这些多姿多彩的动物形象在故事的叙述之中起着重要的情节推动作用,她让这些具有纯真特性的动物陪伴在人们身边,给故事的主人公以温情和抚慰。
一、动物形象的分类
迟子建小说中的动物形象是复杂多样的,她塑造了一系列的家畜形象。这些动物形象构成了迟子建小说中动人又感人的灵性世界。这些动物形象按照不同的特质可以分成三个类型:具有动物性的动物形象、具有人性的动物形象和具有神性的动物形象。
迟子建写出人类和家畜之间亲密的情感,展示了家畜身上美好的动物性。她所表现的动物性是动物本性中的良好特质,比如《北极村童话》中傻子狗的忠诚、《一匹马两个人》中马的勤劳等,在这些动物身上人们可以感受到温存、忠诚、勤劳、勇敢等美好的特质。这些家畜不再是人们的食材和劳动工具,而是和人类共处的伙伴。这些动物以本性中的美好与人类结交下深厚的情谊,甚至在人们悲伤、绝望、无助的时候给人们以安慰和帮助。
迟子建笔下还有一批具有人性特质的动物。当现代社会的物质欲望让人们变得麻木不仁、冷漠相生的时候,她试图让具有人性温情的动物唤起人们内心对真善美的共鸣。《一匹马两个人》中老马陪伴老两口一起走过多年的岁月,它勇敢、勤劳又善良、宽容,这些品质超越了动物性自身,是一种人性的体现。
迟子建笔下的动物形象还具有神性。比如《逝川》中会流泪的鱼,《额尔古纳河右岸》、《洲国》中为主报仇的猎鹰、托梦延长老猎人寿命的狐狸等等。这些神性动物形象的创造与迟子建从小受萨满文化的影响密不可分,她创造的神性的动物形象可以寻见这些宗教文化的身影。她笔下的神性动物形象具有感恩助人、佑人平安的作用,主人公与这些动物形象之间形成了一种宗教崇拜式的关系,表达了迟子建对大自然的尊崇和礼赞。
二、弱势人物与动物相伴的模式
迟子建总是把动物形象放在一些弱势人物的身边,构成了一种由弱势人物和动物相伴的叙述模式。让动物以自己的动物性、人性和神性来弥补这些弱势人物在社会中的某种缺失,最终形成一种人和动物相处的和睦模式。
迟子建的小说总会出现一些相对弱势的人物,他们身处在社会的边缘,多为智障者、残疾者、赢弱的老人、孩子。这些人物都是外表看起来残缺、不健全的,但内心世界却是极度纯净、纯真的,他们在功利的社会里保持一颗纯真之心,退出功利的争夺,以真挚的赤子之心来面对这个世界。在小说之中。动物往往成为这些弱势人物的同盟者与忠实的伙伴。这些动物拥有的美好品格和这些弱势人物本身的纯真之气是相互吸引,相互补充的。他们都拥有一颗纯真的心,他们的心灵世界是相通的,情感上是互相抚慰的。在这些人生活困顿之时,动物会来安慰他们;在动物受难之时,这些人往往给予保护。动物用自己天性中的善良、忠诚来护卫主人的世界,甚至为了主人而牺牲自己的生命。
三、动物形象在作品中的意义
迟子建在动物身上寄寓了对美好纯朴人性的呼唤,她表现的是现代都市生活中最缺失的原始的纯真。在无意识之中。她也表达了自己的生态意识观念。所以,这些动物形象身上显性的意义是对美好的礼赞,隐性的意义是对生态自然的呼唤。
迟子建笔下的动物虽然作为动物而生活,但却都具备了人性上的某些特性:忠诚、勇敢、纯真、正义、善良、温存等。迟子建认为这些品格正是现代城市文明进程中人们逐步缺失的,随着工业化、信息化的逐渐进步,人类也相应地疏远了,人与人之间越加的冷漠。迟子建在作品极力呼唤纯朴的人性,她在弱势人物身上设置了纯净之气,他们在功利的世界里不去争夺,退出争夺用纯真的眼睛来看世界。
迟子建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过自己的生态观念,但她在作品中无意识的体现了生态意识。她认为“生物本来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但是由于人类的存在,她们却被分出了等级…一尊严从一开始,就似乎是依附着等级而生成的。”①这种对自然界万物众生平等的思想观念是一种对以人类为中心的价值观念的质疑。迟子建的生态意识在动物形象的创作上体现出来,她尊重动物。特别是家畜作为自然生命的价值与尊严。她在表现人与动物之间情谊的过程中,隐秘地完成了对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念的颠覆,展现出不同生物各自的尊严,从而展示了天人合一的境界,达成了对生态意识的书写。
注释:
①迟子建.雾月牛栏・寒冷的高纬度[M].华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刘国兵同学激动时有些口吃,但讲起故事是却口若悬河,是同学们公认的故事大王。他平常很留心生活中的大事小事,凡是耳闻目睹的趣闻逸事,坐在教室里挠几下脑袋,稍加“创作”,他就能津津有味的讲给同学门听。有时他向老师放映班上发生的事情,也是手舞足蹈,绘声绘色,常常摆出一副说是人的架势,把老师和同学们逗得哈哈大笑。同学们有时因一些小事产生的矛盾,也大多会在他的调侃中被化解。
一次,刘国兵同学给大家讲动物传奇故事,《猎人与狼》。他讲得很投入,就像演戏一样。他时而学猪叫,时而学狼嚎,同学们都被惊险刺激的故事情节吸引住了。当他见到老猎人第二次遭遇野猪时,没想到结巴的毛病又犯了。只见他脸上露出惊恐的神色,讲到:“老猎人上狩猎,又看见一只野……野……野猪。他要开……开枪,野猪一扑,那一枪……打歪了……”讲完后,老师问他为什么讲到关键的地方又结巴.他风趣地说"我扮老猎人,老猎人快要被野猪扑……扑倒受到惊吓,说话就……就不利索了。”
后来,在学校举行的故事比赛中,刘国兵同学凭着他丰富的表情和别具特色的“结巴”表演风格,让《老猎人与狼》这个节目一举夺得了讲故事比赛的大奖。
关键词:热闹派;儿童本位;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I28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8-0000-01
“十二生肖童话”是郑渊洁从1986年到1992年历时七年创作的一部系列童话故事,我国民俗文化中有十二生肖,郑渊洁根据十二生肖创作的生肖童话故事也共有十二本书――《鼠王做寿》《牛王醉酒》《虎王出山》《兔王卖耳》《龙王闹海》《蛇王淘金》《马王登基》《羊王称霸》《猴王变形》《鸡王画虎》《狗王梦游》《猪王照相》,这些生肖故事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郑渊洁的十二生肖系列童话以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的生肖动物作为主要艺术形象,然而并不同于民俗生肖文化对于十二生肖动物性格的定位,童话以大胆的想象和奇特的夸张编织出一个个全新而生动的故事。郑渊洁的童话故事不仅仅适于儿童阅读,还往往能给成人读者一些人生启示。
郑渊洁的童话有一种热热闹闹的喜剧效果,其故事想象丰富、奇特,具有极强的趣味性。由于不被现实生活的真实性所牵制,其童话故事滑稽怪诞,人物与环境多因极度的夸张而产生形变,给人一种诙谐幽默、戏谑有趣之感。儿童文学作品,尤其是趣味性极强的童话作品往往需要借助曲折热闹的情节来激发儿童阅读的兴趣。在郑渊洁的十二生肖系列童话里,故事情节往往紧张热闹甚至是稀奇古怪,作者将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加以艺术的变形和夸张,给人一种陌生化的效果,然而,仔细体味,往往又能发现作者潜藏于夸张之下的现实关怀。如在《蛇王淘金》中,蛇王投胎为凡人阿奔,并作为凡人上幼稚园、学前班、被绑架、成为明星……故事跌宕起伏,充满曲折趣味甚至还有一丝惊险。在这些激发阅读兴趣的曲折情节之下,作者还为儿童发出了呼声,指出现实中家长以及学校教育给儿童带来的种种束缚。郑渊洁童话的热闹不仅得益于曲折有趣的情节,同样得益于幽默快乐的语言。童话故事的表述、情节内容的传达无不依靠语言这一载体,适合儿童审美趣味的语言对于儿童的阅读很有裨益。郑渊洁在其生肖童话中运用了一系列快乐活泼的语言,让孩子们能够津津有味地获得知识。如在《牛王醉酒》中,牛王喝醉以后说话时变得断断续续,说话不清:“现。……现。……现在。……我。……是全。……全世界。……界的。……的大。……王,大。……大牛王。如……果。……有谁。……对。……对咱们。……牛。……不尊重。……重,立,……即。……禀。……报。……”在这些断断续续的话中人们不难想象到牛王东倒西歪的情状,再加上像人一样的酒话,令人不禁捧腹。再如,在《蛇王淘金》中,记者采访妈妈在怀神童时爱吃什么时,写到“妈妈一通乱侃,恨不得说自己是圣母再生,怀孕时天天吃星星,喝银河”,讲妈妈自得骄傲渴望出名的心情刻画地淋淋尽致。
郑渊洁童话吸引人的地方并不完全在于其热闹的风格,它的魅力还同样得益于儿童本位的教育思想。郑渊洁对儿子郑亚旗的教育完全地体现出了其教育思想的人性化、个性化特色。郑亚旗小学毕业之后,厌恶大陆教育方式的郑渊洁就决定自己教育他,给他编纂了有趣的教材,通过童话故事、讨论等方式完成了中学的课程。郑渊洁的童话故事同样体现了他的以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快乐成长为目的的儿童本位教育思想。在他的十二生肖系列童话里,郑渊洁非常善于从儿童的角度去观察世界,从儿童的心态与自然交往,用儿童的心灵去体会自然的奥秘。《小老虎进城》写一只充满儿童天真无畏心理的小老虎进城游玩,来到了幼儿园和孩子们一起游戏,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小老虎在和亚旗等孩子们相处的过程中得到了孩子们和幼儿园长的真挚友谊,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相信小老虎的单纯可爱,成人世界中的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被小老虎伤害,动物园的工作人员想把小老虎捉进动物园……这些成人以固有的陈旧而残忍的方式对待小老虎,遭到了幼儿园小朋友们的反对,最终儿童天真纯洁相信善良的本性战胜了世俗固有的思维,小老虎在尽兴地游玩以后回到了山林。这篇故事以儿童的思维和眼光看待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抛去了成人世界附加的人与自然对立的模式,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体现了儿童天性的自然属性。在十二生肖童话故事中我们发现,作者不仅主张尊重儿童的自然天性,而且主张维护儿童的权益。孩子们并不是学习的工具,也不是家长获得尊重的手段,而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他们需要玩耍、游戏,也需要获得家长和老师的尊重,同家长老师等成人平等相处。在《蛇王淘金》中,作家旗帜鲜明地主张维护儿童的权益。投胎凡人的蛇王享受到了家长们的疼爱,同时也受到了家长们带来的种种束缚,他们按照自己的意志想要阿奔学外语,学书法,学音乐,他们“生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的自尊心得到满足”。而阿奔的反抗代表了作家的立场,他让阿奔想着法改变家长的心态,反抗家长,从而争取自己应有的尊重与权利。十二生肖童话在内容上充满了现代意义的生活内容,在艺术手法上却很少追求怪诞的表现手法,童话故事充分考虑到儿童的审美倾向与审美能力,符合儿童的审美趣味,同时也体现了作家为儿童创作的儿童本位思想。
之所以说郑渊洁的十二生肖系列童话不只适于儿童阅读,同样适于成人阅读,是因为小说的一些内容体现出了作家对社会现象的深入思考。童话中令人发笑的现象其实正是现实社会的现状,动物们性格上的缺陷也正是现实中人类言行心态的缺陷。如《鼠王做寿》中,鼠王为了自己长生不老,通过闹钟偷时间,然而最终仍是老死了,让人不禁联想到古代服食丹药以求长生不老的君王,作者以鼠王的失败讽刺了人类的贪婪。《虎王逗鼠》虎王屡次被老鼠欺骗却不自知,只是因为老鼠满足了虎王的虚荣之心,虎王的无知与昏庸令人发笑,在发笑之余不难发现虎王的无知正是人类虚荣的投影。《放弃兔年》中世界上的兔子不远万里聚集一起开会,因种种顾忌没能开成会,却在外界得到了良好的名声。故事以极具讽刺性的笔调写兔子们只慕虚名,无所作为,实际上批判了不务实际、徒慕虚名、把胆小懦弱当作韬光养晦的当权者。这些充满哲理性和寓言性的故事,带有浓郁的黑色幽默的色彩,表现出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批判和反思。
郑渊洁的十二生肖系列童话以非凡的创造力将现实生活与幻想世界、童话王国与传统民俗、儿童激情与社会批判有机地结合起来,丰富了童话创作的主题。他的童话摆脱了传统说教的模式,充满了现代生活的气息,以满足儿童阅读兴趣、张扬儿童个性、保护儿童权益为旨归,体现出了作家对于儿童读者的关怀。同时,对于现实社会现象的思考也体现出作家对于人类发展的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 郑渊洁.十二生肖系列童话[M].湖南: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2.7
[2] 周小波.《“热闹派”童话源流琐探》,浙江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
关键词:儿童立场;生态道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阅读课程;艺术课程;影视课程
当今社会,生态问题日益严峻,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意识到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共进,社会才能得以持续发展。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对小学生展开生态道德教育,不能是枯燥乏味的说教,也不能是生硬呆板的规定,而是要基于儿童立场,发现和保护童心,理解并顺应天性。基于儿童立场的生态道德教育,是指以儿童的认知水平及生活实践为起点,关注儿童的成长与发展,努力从生态问题出发,引领儿童以儿童的方式亲历自然,体验感悟,使生态认知、情感和行为等自然地建立和生长,从而提高儿童的生态道德素养。事实上,课程是实施生态道德的载体。如果没有相关的生态道德教育校本课程,那么相对应的生态道德教育策略方法研究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因此,应将研究的着力点放在基于儿童立场的生态道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上。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以校本课程开发为抓手,开发和构建基于儿童立场的生态道德教育校本课程体系呢?
一、挖掘生态德育内涵,开发“古典诗词”“动物小说”阅读课程
许多古典诗词、动物小说作品均蕴含着丰富的生态道德教育素材,这些素材是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渗透和熏染的良好载体。为此,笔者搜集和系统地阅读了古典诗词、沈石溪动物小说等,研发了富有个性特色的生态道德教育的阅读课程,旨在阅读中渗透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
1.古典诗词感悟生态美
许多描写自然风光的古典诗词情景相融,意境优美,表达了诗人对自然风景的赞美。如果从生态美学的视角来审视这些作品,不难发现其中描写的种种生动鲜活的生命形象和清新雅致的自然风景,往往隐藏着生态美学的意蕴。古典诗词的教学,教师要善于挖掘其生态美学价值,引导学生发现隐藏于诗词中的生态美,感悟其所揭示的生命意义,让古典诗词教学成为渗透生态道德教育的一条新路径。不妨从美形、美情、美理3个方面让学生感受古诗词中的生态美。例如,体现鲜明的色彩美的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通过由表及里、以浅入深,从感性认识至情绪体验,循序渐进地以板块组合法推进教学,引领学生感知、领略和欣赏古诗中生态美的情愫,发展他们的审美情趣。
2.动物小说亲近自然
儿童是大地之子,较之成人,他们与大自然、与动物世界靠得更近些。儿童阅读动物小说,更容易走进动物故事中的情境,更容易破译动物故事的情感密码,在对文本的解读过程中,儿童会在不经意间受到故事的感染和熏陶。在《沈石溪动物小说》阅读课程开发中,笔者精选《狼王梦》《第七条猎狗》《保姆蟒》《刀疤豺母》《鸟奴》《最后一头战象》6本小说作为生态道德教育阅读课程选读书目,组织学生展开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围绕“怎样关心和保护动物”“怎样理解动物之间的情感”等主题进行阅读交流。在动物小说中,相亲相爱的情豹布哈依,对主人忠心耿耿的保姆蟒,让孩子改变了对动物的“成见”,原来动物也是有情感的。孩子们还学到了多样的生态环境,那里有高山深涧,有森林湖泊,还认识到各种动物的不同生活习性等。教师引领学生在阅读中领略大自然的神奇、生命的瑰丽,促进学生对动物故事的深入解读,触动学生心灵,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情感和意识。
二、凸显生态道德教育元素,开发“‘护生画集’欣赏”艺术课程
艺术课程中含有大量的生态德育元素,在对儿童展开艺术欣赏时,渗透生态道德教育非常自然、适切。如丰子恺先生的《护生画集》,不仅具有巨大的艺术审美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生态道德教育因素,对当下的生态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笔者以丰子恺的《护生画集》为依托,凸显生态道德教育元素,开发生态道德教育艺术课程——“护生画集渗透生态德育案例”,精选《护生画集》中20个适合高年级学生欣赏的作品,设计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反复观察、品味、表达,准确理解画面和文字的内涵,引导学生将作品欣赏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深入其境,感受画面的生态美。具体地说,如在《护生画集》第2集中的“襁负其子”这一画作的欣赏中,教师首先让学生理解配文“母鸡有群儿,一儿最偏爱,娇痴不肯行,常伏母亲背”的含义,让学生感受动物之间的亲情和母爱,让学生由物及人,思考人间的真情,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振,触动儿童心底深处最柔软的地方。再如,在“蝴蝶来仪”画作的欣赏中,教师可先让学生说一说在画面中观察到哪些事物,这样的情境让你有怎样的感想?接着让学生理解配文“不为瓶中花有蜜,只缘听读护生诗。欲去又迟迟”的内涵,引导学生围绕核心问题展开小组讨论“蝴蝶为什么迟迟不愿离去”,并在班级内讨论交流。通过讨论交流,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感体验愈加强烈,在无形中激发和陶冶了他们的生态道德情感。由于画集中的有些文字偏深,教师在编写生态道德教育案例时须查阅相关资料,给学生难以理解的字词加以注释,促进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同时,教师还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读原文,在文本的逐层理解中感受和欣赏画面的生态道德意蕴。对于作品中经典的诗句,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吟诵,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拓展生态道德教育题材,开发“绿野寻踪”影视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