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乡土美术

乡土美术

时间:2022-10-05 22:39: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乡土美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乡土美术

第1篇

在中学美术教育教材中有一部分是乡土教材,对乡土教材的开发和利用往往带有较强的随意性,这为很多美术教育工作者带来难度,那就是如何发现、收集和整合乡土教材的问题。笔者就长期以来从事中学美术教育对乡土教材的使用作一管之见,以供同仁参考指正。

一、大自然馈赠了丰富的乡土美术教材

笔者的家乡地处美丽富饶的黄海之滨、江汉平原。这里曾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从青墩文化的厚重到改革开放的繁荣,无不体现着这方水土孕育的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的人文精粹。在文明的身后则是由无数文明的元素组成,其中最有生命力的恐怕就是民间艺术了。

“靠海吃海”的传统,使人们在长期的渔业生产活动中对劳力资源无比重视,民间有以生子为贵的观念,正因为“生子屋檐高三尺”的观念使得家家堂前都供奉“保子禄”的画匾,这不是迷信,也不是宗教,而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因为渔业是高风险的的作业,也是男子专营的事业,人力资源得到保证,人们安居乐业的理想就得到保障。在民间喜庆用床上就有非常丰富的“多子多福”的雕刻画面。

在科学落后的古代,渔民对大海的丰富物产和惊涛骇浪是充满敬畏的,他们从心灵深处希望平安,于是像闽南地区多“妈祖庙”一样,这里则多“龙王庙”,人们认为“龙王”可以带来平安和吉祥。于是就产生了独特的“龙王”文化。

沿海地区的生产生活模式具有多样性。这里既有渔猎,也有农耕,伴随时展,如今更是百花齐放,工厂、商铺,鳞次栉比,科学的发展带给人们海上作业的安全,同时也带给他们富裕的生活,尽管如此,民间美术的符号仍然被很好地传承下来。大自然馈赠了丰富的乡土美术教材,这对中学美术课上挖掘乡土教材提供了很丰富的资源。

二、民间美术是不娇柔的艺术

只要留意,我们就会发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一年四季均包含了民间美术的符号。以春节为例,春节是民间最重要的节日,腊月初八“腊八粥”的色美味香。腊月二十四的“送灶王”、大年三十的祭“关帝”、“土地”、“龙王”、“财神”,新年家家张贴的“喜饯”、“门神”……在忙碌、丰收后的节日里,人们用大红大绿的彩绘、剪纸、年画等畅叙着丰收的喜悦、节日的喜庆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这种种美术符号伴随新年的庆祝活动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多姿多彩的彩灯与盎然的春意相映成趣,浓烈的色彩虽无文人画中的恬静优雅,但却充满了视觉的冲击力,劳动人民需要这种色彩,淳朴的劳动本色需要激发斗志的色彩。其形象多以夸张变形为主,这更体现了劳动人民原生态艺术模式下的浪漫主义色彩。这种美术形式是毫不娇柔的形式。

三、热爱家乡一定要热爱家乡的美术

“六爱教育”是时下教育的新主题。其中热爱家乡则是“六热爱”的核心内容,一首《太湖美》唱遍大江南北,彰显着江南人对自己水乡甜美生活的讴歌,无独有偶,陕北人也以他们独特的方式歌唱《山丹丹花开红艳艳》、《黄土高坡》,台湾人则高唱着《阿里山姑娘》……这些文化现象说明天南海北的人虽同文同宗,但一方水土养育着一方人,人人都说家乡美,人人都爱自己的家乡,这不正是最好的德育教材形式吗?爱家乡必定爱家乡的文化艺术,家乡美术是家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黄海人孕育的是丰富和独特的黄海文化,这种文化特点是以特定艺术符号的方式加以继承和发扬,在传承的过程中人们是充满快乐和享受的。作为这种美术乡土教材的开发利用也必定是建立在同学们愉悦之上的。

本地地方乡土教材资源的丰富性还表现在这里既具沿海独特文化特点又具内地多元文化特点,每年一度的“青墩文化艺术节”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审美享受,这里有大气、庄重的蓝印花布,这里有精致、巧妙的竹编、藤艺,这里有精美、飘逸的丝绸艺术,这里还有畅销海内属于工艺美术范畴的剪折弯机,这些无不体现着家乡人的勤劳和智慧,他们用辛勤的双手谱写了幸福的篇章,他们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生活,同时他们也创造了祥和的精神生活,物质和精神高度结合、智慧和文明和谐统一,其中的美术信息符号则是这种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中协和的产物,这种种民间美术的形式不是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而是促进了时代的进步。作为一名美术教育人,应本着对家乡教育事业负责的态度,努力发掘地方乡土教材,培养同学们的热爱家乡的美德,从而将美术教学推向一个崭新的局面。

第2篇

关键词:乡土文化;南通风筝;美术课程;完美结合

乡土是指学生成长、生活的地方,并因此产生浓厚的、特殊的感情,且深受其影响。乡土文化是指能提供学生认识、熟悉的人、事、物,并进而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的教学内容。南通地处江海交汇,有山有水,通江达海,自然资源尤其是乡土资源和社会资源都较丰富,人文荟萃,名家辈出,民间艺术精品纷呈。这些宝贵的乡土文化资源为我们的美术学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它们使学生对家乡的文化艺术历史有一个比较系统而全面的认识,从而培养其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1992年教育部公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美术教育大纲》中规定:“要按10%~20%的课程比例补充乡土教材,以反映当地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美术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尽量注意学科间的联系;课外美术活动是学校美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风的魅力》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第十课的课程。这节课主要是介绍如何利用风能制作纸玩具,这其中风筝是最突出的代表之一。风筝属于民间工艺,民间艺术是相对宫廷艺术、文人士大夫美术和专业美术而言的,被鲁迅先生称之为“生产者的艺术”,是指以劳动人民为主体作者,为了满足劳动人民的衣、食、住、行、用等生活需要和审美需要而创造的。它在艺术上集壮美和朴素于一身,南通民间艺术源远流长,门类齐全,其中就有通派风筝。

一、课程导入部分

谜语导入课题——风,向学生们提问利用风能制作的纸玩具,学生们很感兴趣,并且能说出答案,这其中也包括纸风筝。学生们都见过风筝,也基本上都放过风筝,但对风筝相关的历史知道的就很少。在这个环节上教师要给学生们普及风筝的历史文化知识,当然作为美术教师这个环节都会做到。但在我们这样有着关于风筝悠久乡土文化历史的城市,仅仅对学生们讲讲风筝历史是远远不够的。

南通地方放风筝历史悠久,习俗成风。南通风筝俗称“板鹞”,为世界一绝,历来以其优美的造型,精巧的工艺和独特的音响效果而闻名于世,被国外友人称为“空中交响乐”。作为南派风筝的代表,清代末期南通板鹞与北京、天津、潍坊等地的风筝齐名而享誉全国。2004年哨口风筝被正式定为首批江苏省民族民间保护工程项目,这无疑给哨口风筝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福音。2005年5月18日,长三角地区唯一的风筝主题博物馆——南通风筝博物馆隆重开馆,地址选在风景秀丽的濠河边。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可以带学生们亲身到风筝博物馆里看看,了解厚重的风筝文化,熟知巨大的风筝贡献,欣赏精彩的风筝世界以及亲密接触我们的乡土文化——板鹞。有了乡土文化的紧密生动的结合,学生们在学习《风的魅力》这一课时,就不仅仅是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对风筝背后的文化,对自己家乡的乡土文化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学生们对自己的家乡有这样了不起的乡土文化成就产生了自豪感。

二、新授部分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乡土美术教育就是以学生生活为出发点,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南通风筝博物馆里有专门的风筝展厅,比如:《大团结鹞》《160年嗡声》《诚信鹞》《蛋品飞天唱圆满》等等,学生们看到这么多的风筝就像置身于风筝的海洋。在欣赏的同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们讲解风筝的色彩运用和造型特点。有这样的乡土文化背景资料,教师教起来和学生学起来都会更加相得益彰。欣赏完以后就到了学习风筝制作环节了。美术课本上介绍了风筝的“十”字形制作方法:①用两根竹条做斜杆,用薄纸蒙在骨架上。②用一根线在横杆与竖杆的交点上,另一根拴在下端。这样简单的制作步骤学生们都能接受,但具体操作起来却不容易做得完美。

在南通风筝博物馆里有风筝制作室和影视厅,详细而直观地介绍了风筝的制作步骤,学生们学习起来又更容易一些了。当然除此之外,我们还有和乡土文化更加零距离接触的机会。因为通派风筝的历史悠久,所以民间有许多制作风筝的达人,也有许多风筝达人组织的活动。美术教师可以组织风筝达人们和学生们面对面地,手把手地传授风筝的制作工艺,除了课本上介绍的简单制作方法外,学生们还可以和风筝达人们探讨更多更新的风筝制作方法。比如风筝造型方面,我们的乡土风筝多采用一些对称的吉祥造型。这些独特的造型都是课本上没有的,有漂亮蝴蝶动物的造型,有可爱的卡通造型,有威武的脸谱造型等等,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另外乡土风筝的最大特色就是加入哨音,人们都称这样的风筝是空中交响曲,我们的乡土风筝利用了气象学、几何学、声学、力学、美学,总结了千年历史经验,真是了不起。《风的魅力》与乡土文化的完美结合使乡土文化在某种程度上也得到了传承和创新,学生们对乡土文化也有了更深的了解和热爱,美术教师也能够积累经验,更好地把乡土文化和课本教材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三、评价总结部分

陶行知先生说:“让我们解放眼睛扔掉有色眼镜,要看事实,看未来;解放头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巾,要想得通,想得远;解放嘴巴,享受言论自由,谈天,谈地,谈出真识来;解放双手,甩去无形的手套,大胆操作,向前开辟;解放空间,把学生从文化的鸟笼里解放出来,飞向大自然,到大社会去寻觅,去捕捉。”教学评价环节在整个美术教学活动中也是极其重要的。《风的魅力》一课到了评价环节时我们不仅仅是看学生们的作业风筝色彩、造型等等方面,还应该看看风筝里有没有乡土文化的“影子”。当然真正与乡土文化结合,我们可以让学生们把自己制作的风筝交给民间风筝达人们打打分,也可以带着自己制作的风筝和我们正宗的乡土风筝一起飞上天,看看谁的风筝更漂亮,飞得更高。课后学生们也可以把自己与乡土文化与民间风筝达人学习切磋的心得写下来,命名“风筝的故事”,和亲手制作的风筝一起展示给其他同学学习交流。在交流中获得更多的建议,获得更大的进步。

将乡土文化引入到学校美术教育中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乡土美术因学校教育的延续而能免遭断裂与消亡的命运;学校美术教育因为有乡土美术文化资源的加入而能增加新的活力。乡土美术文化资源中蕴含的人文思想、传统艺术观念能给学校美术教育中的美术教学提供借鉴与启示,同时,充分利用乡土美术资源,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美术与情感、美术与社会、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生活的关系,有利于贯彻实施新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和理念,给城市与农村学校美术教育带来发展的新契机。

参考文献:

[1]侯令.美术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第3篇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每个幼儿园都会有其独特的乡土美术资源。我们应充分挖掘美术的乡土教育资源,将美术教育延伸到更广阔的社会背景和生活空间中,让幼儿更加关注本土生活, 因地制宜地把地域文化资源运用到教学中去,从中取材,开发本土化、生活化的美术活动题材,采用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丰富幼儿的美术活动,以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一、创设本土化的环境,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感知美

美术是视觉艺术,视觉是审美感知最主要的官能。给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感知素材,为幼儿营造充满乡土美术气息的环境氛围,则是培养审美感受能力的第一步。为此,我园不论是学校的走廊环境、班级环境还是班级的区角环境都精心布置,乡土美术气息充斥着整个校园,让幼儿沉浸在充满乡土美术气息的环境中,从不同角度把握事物的色彩、线条、形态,从不同方面感悟事物形象的审美特征,久而久之,幼儿的审美感受能力便得到了提升。

在班级环境布置中,我们结合主题活动,融入了诸多古镇文化元素。如中班在开展《家乡的桥》这一主题中,老师带领幼儿参观了东庙桥、龄嘉桥、善嘉桥等各种不同类型的桥,让幼儿寻找家乡的桥在古老与现代中的异同,并充分运用已有的审美观念,把自己设计的桥布置到墙饰中区。孩子们设计的桥形态各异,充分展现了每位幼儿不同的审美取向。在这样的创造中,幼儿的审美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二、走进大自然,让幼儿心旷神怡地体验美

自然界的千姿百态、斑驳陆离、纷繁变化,正是幼儿美术活动时鲜活的想象之源、创作之源。为了激发幼儿对生活中美术活动的兴趣,就应该让幼儿细细体会生活,走出幼儿园,走向大自然。幼儿与家乡是同呼吸的,往往因为司空见惯而容易让人忽略的乡音、乡情、家乡的文化等,似乎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但却实实在在走进了孩子们的生活,只不过这些东西都被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所熟悉,没有意识到这就是家乡的本土文化、本土资源。组织幼儿欣赏大自然的美、社会生活的美以及各种艺术的美,寻找色彩、感受色彩。

为了更好地让幼儿感受自然之美,在我园塑胶场地的一角,设有一片植物园,种了一些玉米、向日葵、马兰头、小青菜等,孩子们一有空就会要求我带他们去那里观察。幼儿在认识和适应大自然的同时,也陶冶了情操,培养了美感,丰富了想象,幼儿也因此萌生了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三、挖掘地方特色美,让幼儿引以为傲地欣赏美

利用本土资源培养幼儿审美能力主要发展幼儿对乡土特色的感受力,让其能动地观察大自然的风景,观察生活,让他们感知这个美好而又神奇的世界,激发幼儿浓厚的学习兴趣。

1.水乡建筑之美

我园地处江苏吴江盛泽,是江南水乡的名镇。这里有二十多座桥梁,其中有建于晋、唐年间的东庙桥、龄嘉桥、善嘉桥;建于明初的登春桥、观音桥等古桥和先蚕祠、目澜洲、石塔、济东会馆、华阳会馆、徽宁会馆等胜迹。另原有圆照庵,现改建成目澜洲公园。这些古桥、古会馆、古宅、古弄都为我们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对于这些古建筑的欣赏和认识,都是培养幼儿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带领幼儿去小弄堂走一走,到先蚕祠坐一坐,到中和桥看一看,让孩子从这些古迹中去探索美、发现美、欣赏美。

2.戏曲艺术之美

戏曲艺术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情感、认知、审美、创造等多方面的教育价值。能有效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在我们镇有先蚕祠,是供奉嫘祖,作为祭祀蚕丝行业祖师的公祠。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满”,是先蚕祠最热闹的时候。小满戏第一天是昆剧,第二天(正日)及第三天是京剧。我们组织幼儿观看表演,了解演员的服饰、道具、妆容,回到学校后,我们又通过唱、念、做、画等多种形式,帮助幼儿实际感受戏曲的丰富和优美,使幼儿对戏曲艺术风格和特点有初步的了解,培养幼儿对戏曲艺术的审美情趣,促进幼儿情感、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协调发展,激发幼儿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丝绸文化之美

盛泽是著名的绸都,“日出万匹、衣披天下”,印染、纺织是本镇的龙头产业,丝绸市场内图案丰富、色彩鲜艳的各种丝绸布料真可谓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为此,我们开展了“美丽的丝绸”系列活动:在校园种植桑树,在活动室一角开辟蚕房,让幼儿参与养蚕,每天给它采桑叶,观察它的几次蜕皮、吐丝、结茧的过程;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参观纺织厂和印染厂,了解一系列制作程序:缫丝、纺丝——织造——印染——织物后整理、深加工——服装、服饰等制成品;利用多媒体让幼儿观看用丝绸做成的日用品及工艺品,观看丝绸时装秀,最后孩子们用自己收集的各色丝绸边角料及围巾互相打扮,在音乐声中模仿模特儿走起了台步。在一系列探索、欣赏、扮演、创作等过程中让进一步了解丝绸的魅力,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四、开展乡土区域活动,让幼儿随心所欲地创造美

新《纲要》中指出:“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可以通过培养得以提高,教师应当在幼儿自身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环境的影响,着力培养和加强幼儿的创造力思维。展开丰富多彩的区域创设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丰富的乡土区角活动蕴藏着许多智慧和活力,在活动中幼儿犹如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不断地飞翔,如在建构区“小小建筑工”们运用土豆、藕、葫芦、南瓜等各种农作物搭建出一座座高楼大厦;美工区内,各种色彩鲜艳、图案精美的布料,让幼儿在欣赏感知美的同时更激发了幼儿想自己动手印染的积极性。为幼儿提供染布的颜料、工具、白坯布,让幼儿通过亲自尝试、操作设计各种颜色、图案的布料。当孩子们因自己的大胆尝试而设计出不同的花样图案时,他们是那样的欢欣鼓舞。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得以发展。在美工区我们还为幼儿提供打卷用的纸管、各色碎布头和大量的农村自然材料,供幼儿操作、摆弄、拼贴、尝试。在社会区里,我们又以近期的节日、本土习俗为主要内容,提供相应的材料。让幼儿在清明节做青团子、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做月饼、春节包春卷等。

第4篇

关键词:乡土艺术元素;美术教学;关系;措施

在现代美术教学中,融入乡土艺术元素,对学生进行乡土美术教学,既能够增强学生的艺术修养,陶冶学生情操,又能帮助学生树立民族价值观,弘扬本土文化,这不论是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还是对于本文艺术文化的延续来说,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意义。

一、乡土美术与现代美术教学之间的关系分析

(一)乡土美术是现代美术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各个学科的教学工作都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且有效的改进了教学措施,提高了教学质量,对学生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起到了有效的推动作用。在新课程标准所带来的改革中,美术教学工作必须要关注于学生身边的乡土化、生活化艺术元素,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领略艺术的所在,去感受艺术的美与力量,以此增强学生的艺术修养,陶冶学生的情操,并帮助他们树立民族价值观,保证乡土艺术的传承与延续。所以,在现代美术教学中,我们必须要将乡土美术带进校园,因为这是实现美术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二)乡土美术本身就是现代美术教学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

美术教学工作涉及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人文精神到自然学科均有囊括,而不只是单纯的艺术形式表现。乡土美术不是某一个体的创作产物,而是多代人经过生活与艺术创作实践而逐渐累积形成的,它是本土人文精神与社会意识的一种集中体现,对这些人文精神与社会意识的了解,将为艺术创作提供深厚的精神文化底蕴,帮助艺术创作塑造内在灵魂,增强艺术创作的感染力。而在现代美术教学中,在教会学生基本的美术创作技巧与表现形式的同时,更要代领他们去领略其背后的深厚人文精神,这样才能让他们以正确的价值观去创造与欣赏艺术。而对于人文精神与社会意识的了解,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径莫过于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开始,所以乡土美术本身就是现代美术教学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

二、乡土美术在现代美术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一)对传统的美术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为乡土美术教学的应用与实践提供良好平台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老师和学生的注意力与视野都集中在课本内容上,而且通常都是老师在讲台上讲解,学生就在座位上边听边记,这样的教学形式很难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艺术的美与力量所在,这一是由于教学环境的限制,因为老师没有办法带领学生去进行实地的感受,二是由于教学理念的限制,没有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审美与实践空间,降低了学生对艺术的主观体验与感受。

要将乡土美术带入校园中,老师必须要调整教学方式,一是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艺术感受空间,二是要注重学生对乡土艺术的主观体验与感受。对学生进行乡土美术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美术教学的环境限制,因为很多的教学题材就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老师完全有能力带领学生去进行实地的美术教学,例如将美术课堂开设到当地的名胜古迹中,或是将当地的地方艺术创作形式带入校园课堂,让学生完全身临其境的进行艺术感受与审美。让学生更加近距离的去了解本土美术文化的历史、发展与现状,让他们思考如何将乡土艺术传承与延续下去,尽可能的让他们在感受完乡土艺术后,提出自己的想法,尊重他们的主观体验,解除传统美术教学中对学生的思维与感受限制。

(二)引导学生从建筑或自然风景中去感受乡土艺术

从学生的特性特征来说,相比于封闭的课堂教学环境,他们更加希望开放式、自由式的教学空间,所以有很多的学生在美术教学中,都希望可以进行实地的美术参观。但由于各种因素限制,学生的这点要求一直都难以实现,但是在乡土美术教学中,老师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和任务安排,组织学生到当地美术馆、博物馆、古文化遗址、古建筑、艺术作坊、艺术家的工作室或当地风景区等地,现场观摩和欣赏艺术作品与自然景观。

(三)指导学生进行本土艺术操作

为了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美术实践空间,老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本土艺术操作,例如制作各种富有地方特色的手工艺品,如果条件允许,学校甚至可以直接邀请本土手工艺人来学校进行现场创作教学,并向学生详细讲解手工艺的起源与发展过程,从本质上加深学生对本土艺术的认识。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一方面能够让学生了解这些艺术品究竟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又是怎样由本来无生命的材料变成了有了灵气和艺术感的艺术品的,另一方面又能加深学生对这些艺术品的人文背景认识,这不论是对于学生的美术素质能力发展来说,还是对于乡土艺术的传承与延续来说,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意义。

(四)让学生策划、布置乡土美术展览

在完成一个教学阶段后,特别是对本地乡土文化的学习和创作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策划布置美术作品展览。美术展览要尽量做到严谨和正式。从整个画展的总体策划、到场地的选择、再到到作品的装裱、如何布置大的背景、设计制作展板以及邀请函的设计和制作等等。教师可让先让学生去当地的美术馆、展览馆进行参观咨询和采访,也可通过网络查询所需内容。这样对于培养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动脑、动手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可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乡土资源;美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8-0168-02

课程资源按照划分标准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我们把超出学校地域的课程资源归为校外课程资源,主要有校外图书馆、展览馆、网络资源、乡土资源等。乡土资源是农村学校得天独厚的校外课程资源,包括乡土地理、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生产生活经验等。

在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等资源中,乡土美术占有半壁江山。如今,乡土美术保留完好的地方,主要集中在远离城嚣的农村。农村,有许多未被挖掘的宝藏,有许多鲜为人知的自然资源。“‘资源’能否被发现,其价值能否被认识到以及它能否被开放出来,关键在人……所谓资源的价值,亦即资源于人的意义,它能否被发现和利用取决于人的需要及其强度”。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大有作为”,当年鼓励知识青年支援农村建设时曾说过这句话。现在,我国仍有80%的人生活在农村,一半以上的中小学建在农村,农村依然是我们建设的主要阵地。“西部大开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一系列措施,无不把目光聚焦在农村,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异鼓劲。

一、立足农村,办出特色美术教育

农村学校坐落于乡村,有着丰富的乡土资源,却迫于经济、交通以及师生自身资源等条件的限制,一些学校不得不把美术课改上其它文化课,只有等到“检查”的时候才应付一下,使教育有悖于新课改“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现在,新课程在要求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课程开发能力的同时,也突出了教材内容的综合性及弹性力度,为教学留有更多可支配的余地,鼓励教师把课上活,上出特色,杜绝千人一面没有个性的教学形式。试想,在交通闭塞,信息相对落后的农村,要求学生画自己陌生的“恐龙世界”、“海底公园”、“遨游太空”等作品会得到什么结果呢?要北方学生做椰雕办得到?因此,领会新课标驾驭教材是上好美术课的关键。面面俱到既无这个可能,也没这个必要。重要的是将美术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在选择和使用教材上找好切入点,把教材与“乡土”有机结合起来。既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调动学习积极性,又在“润物细无声”中完成美育任务,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水平,为学生今后的创业夯实基础。

人们对乡土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乡土美术对健全人格和培养学生的价值观等方面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广东潮州地区是我国陶瓷史上“民窑”的代表地之一,现有陶瓷企业近万家。为弘扬家乡特色,中小学美术课都拓展了“陶艺”内容。假期中,学生主动到陶瓷企业打零工,既可填补己用,又可熟悉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生产流程。学生从小受到陶瓷的熏陶,继而与陶瓷结下不解之缘,并树立以陶瓷创业的奋斗目标。贵州龙里县的巴江中学,把当地农村蜡染工艺进行变通,将布匹换成画纸,单一的蓝靛染料换成丰富多彩的水粉色,一个新兴的绘画形式——“农民画”诞生了,并采取兴趣班的形式组织教学,学生作品多次参加各类中小学生美术竞赛活动并获奖。贵州贵定师范附小在2003年的时候,为迎接新课改检查组的到来,学生制作了几十幅漂亮的“种子画”布置教室,让人耳目一新,得到专家组的高度赞扬。专家们指出,种子画不仅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还看到了产业化的端倪,希望作为一门特色课程继续发展下去。农村没有种子画,妙就妙在种子是土生土长的资源,是农村的重要标志。

二、农村,带着“土”味的美术资源库

乡土美术是美术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主要表现形式是民间工艺。在农村,用于工艺制作的材料十分丰富,从形状上大致可分为点材、线材和面材三类。点材有各种豆类、菜籽类、米粒、植物种子、碎果壳、果核,沙粒、螺壳、卵石等;线材有藤条、枝条、竹丝、秸秆、马尾、鬃毛、棕丝、棕叶、鱼骨以及半加工的麻绳等;面材有各种树皮、玉米壳、通草片、竹片、竹笋壳、棕布、板材、叶材等。手工艺制作大都是相通的,种子画实际就是镶嵌画,只是所用材料不同而已。烙画既可以在木板上操作,也可以在葫芦上进行,葫芦还可以用来雕刻。藤编亦可变作竹编、柳编。玉不琢不成器,宝藏不开发就永远是宝藏而无价可言。

三、开发乡土美术是教育需要

教育仅有特色是不够的,还必须考虑价值。作家王宏甲在《新教育风暴》一书中表示:“如果各地教学能到位地把家乡资源开发为教育资源,学生日后的生存能力、建设家乡的实际能力,都会因此而显著提升……把家乡资源开发为教育资源,就是在开拓大脑认识和容纳世界的能力,在培养生存能力,在促进成才”。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由此看出,开发乡土资源是教育赋予的使命,农村学校在开发乡土资源的同时还要肩负为经济发展服务的重任。

四、开发乡土美术是传承的责任

农村人自给自足,与世无争的生活习惯,也保留了生活的原生态。小锅酿酒,葫芦做瓶,牛角当杯;片木造椅,雕板围屏;融蜡靛染,拼缝成衣;刺绣挑花,与银同辉。对他们而言,这不是工艺,只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没有人把它当作艺术。由于没有文字记载,“艺术”通过“技术”凭言传身教传承下来。正是这些带着泥土味的“产品”无声诉说着一个民族的发展历程,使民间变得淳朴而厚重。然而,在经济利益短期效应的怂恿下,不少农村青壮年走出大山,背井离乡去淘金。同时,也接受着先进文化的洗礼,接受着观念的革新。加上新材料、新工艺的涌现,传统工艺逐步失去生存环境,慢慢退出历史舞台,走进博物馆。

学校教育具有群体优势,一传十,十传百,使民间工艺的继承和发展看到了希望。农村美术教师常年穿行在乡间民舍,对当地能工巧匠耳熟能详,了如指掌,为民间工艺技术的收集整理提供了便利。况且农村孩子与这些“工艺品”以及工艺大师们朝夕相处,耳闻目染,为民间美术教学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另外,农村孩子购买课本所需的学具有一定困难,而民间工艺用的材料主要是原始材料,对于他们可谓信手拈来,为民间美术教学的实施创造了有利条件。

广州市广中路小学为了“让孩子在动手过程记住一段历史”,联合广州博物馆、广州青年美术家协会等单位,在学校特别设立了“通草画学堂”,成功还原了通草画的制作过程,使已失传的广州通草画手艺得以延续下去。

作为美术教师,应积极领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髓,不断提升自身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多渠道去开发乡土资源,把美术教育办出特色,授人以渔,弘扬民族文化,为地方经济做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孙乃树,程明太.新编美术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

第6篇

关键词:乡土文化;美术课程;实施方法

如何更好的将乡土文化引入美术课程,如何将这一个教育理念贯彻落实到我们的美术教学当中,是美术教育研究者和广大美术教师当今的重要工作任务。为了将这一工作落到实处,我们今后的工作重点和方向在于以下几方面:

一、落实各项政策到各个地方及学校

关于在美术课程和教学活动中进行乡土美术教育的制度,在当前正在实行的相关政策文件中都有提到。例如,对于初中的学生而言,国家规定每所学校初中三年级的学生都应该开设美术课程,并且,每学期学校美术课程应该达到十六周,但是至今许多学校还未达到。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欣赏、评述”领域要求欣赏各种乡土美术,还应邀请当地的美术家和乡土艺人来学校进行展览和交流讲座等活动。“设计、应用”领域要求学生合理利用多种材料,尤其是具有当地特色的媒材和工具进行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在对教材编写的原则中提到要适应具体的教学情境,考虑不同地区学生的基础,地方资源及文化特色,要具有多元选择性。

教育教学政策具有权威性,是各地方学校进行美术教学的重要依据,直接指导和制约美术教学,因此,要更好地将乡土文化引入美术课程的任务完成的第一步是要使相关的政策落实到每一个地方尤其是学校。同时还要求上级部门应及时检查督导,并且在评定一所学校的整体教育水平时,艺术教育的好坏应该作为重要的评定标准。

二、落实乡土美术教材及参考资料的编写与整理工作,高校美术学类教师、研究生应积极参与

教材是根据国家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编写的系统表现美术教学内容的教学用书,是教师和学生进行课堂教学与学习的最基本材料,由于乡土美术教学没有专门的教材,并且长期缺乏高质量的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重要的是相关的乡土美术资料不集中,非常难收集,目前教师们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收集资料,满足教学要求。在教学一线调研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一线教师课时普遍较多,工作较庀,有些教师非常想在将乡土文化引入美术教育的教学上做拓展和尝试,但是,由于工作忙,没有时间搜集乡土文化的资料,搜集的途径也非常有限,所以很难完成在此方面想做的工作。因此,许多教师建议很希望能有一些经过系统归类总结的乡土文化教材和资料。因此,编写乡土美术教材和相关参考资料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高校的教师及研究生,主要职责就是做科研。那么在美术乡土文化课程的开发方面,我们从事美术教育的教师及研究生,有着时间和精力以及义不容辞的责任来参与此项工作,从而。为此项工作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积极探索多样灵活的乡土美术课程教学方法和模式

美术教学过程是进行乡土文化引入美术教育的重要环节。因为任何美术教育目标的实现,都要通过美术教学活动和过程来完成。由于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存在着教学方式较为单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方法不灵活、在教学环境与方式上也以室内的教学为主,较少开展室外和集体性的教学活动等问题。因此学生的积极性很难被调动,从而束缚了我们的学生的创造力、影响了我们的教学效果。由此可以说,我们今天的乡土美术教育能否取得更大的收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积极探索多样的、灵活的美术教学模式和方法。

(1)教育者应该做到的是努力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边像观众一样听,而在乡土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课前让学生主动深入到实践生活中,多动手、勤动脑,尽可能多的搜索相关乡土文化的资料、信息,然后放到课上来交流、探讨,发现乡土美术的特色和风格,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认识乡土文化的历史、发展、现状,让学生体会艺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再将所学的美术知识到生活中加以运用,去创造未来更美好的生活。

在打破传统的学习和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始终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交流合作学习,让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得多样化。

(2)让学生在参观与欣赏中领略乡土文化的魅力。

在我的学生调查问卷中已经清晰的反应出学生对乡土美术的兴趣、学生在初中阶段好动的天性以及非常喜欢在上乡土美术课时去实地参观调查。但由于没有机会,605以上的学生却没有去过。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和任务安排,在上乡土美术课程的时候,组织学生到当地美术馆、博物馆、古文化遗址、古建筑、艺术作坊、艺术家的工作室或当地风景区等地,现场观摩和欣赏艺术作品与自然景观。

十七大上明确指出:博物馆、美术馆等场所以后将免费开放。这无疑也为乡土美术课程课程提供了更为直接的课程资源。

(3)在动手制作中传承本土美术创作技能,延续和发展乡土文化的命脉

制作教学非常适用于于初中阶段的学生,乡土美术中有许多需要动手制作的东西,如各种手工艺制作等等,由于这些作品都是由特定的材料、工艺,经由特定的制作方法来完成的。例如:在陶艺工艺中,需要捏、刮、盘、点、画等等才能完成。因此通过乡土美术教学来学习其特定的技能技法,让学生们了解这些艺术品究竟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又是怎样由本来无生命的材料变成了有了灵气和艺术感的艺术品的。让学生在动手制作中既传承本土美术创作技能,延续和发展了乡土文化的命脉。

(4)指导学生策划并布置美术展览

经过一个单元、一学期或一学年的美术学习,特别是对本地乡土文化的学习和创作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策划布置美术作品展览。美术展览要尽量做到严谨和正式。从整个画展的总体策划、到场地的选择、再到到作品的装裱、如何布置大的背景、设计制作展板以及邀请函的设计和制作等等。教师可让先让学生去当地的美术馆、展览馆、高校美术学院展厅进行参观咨询和采访,也可通过网络查询所需内容。这样对于培养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动脑、动手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可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7篇

一、摒弃功利,以放松自在的心态感知乡土资源

美术教学以感知美、欣赏美和创造美为教学的核心目标。美术的灵魂在于对社会生活中美的捕捉与创造。因此,美术教学在结合乡土文化时,应该摒弃功利主义思想的侵袭,切不可在等到需要运用乡土资源时,才带着学生进行乡土资源的参观。一旦如此,学生就自然地背负着压力,而在参观感受的过程中就难以以自然轻松的状态感受乡土资源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美感情愫。作为美术教师应该秉承着对美的赏析,在教学日常之余通过多种途径,带领学生进行乡土资源的开掘与感受。这种方式可谓多种多样,既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中的图片与视频进行赏析,有条件的还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同时也可以通过讲解员的讲述以及文字说明的方式给予学生充足的资源补充,让学生感受乡土的独有文化。

我们溧阳隶属于文化古城,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古迹和乡土资源非常丰富:蔡邕读书台遗址、太虚观遗址、古林禅寺等都是值得开掘的美术教学资源。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放松心态,走进这些人文古迹,进行自主性地赏析和感知,促进学生整体感知能力的提升。

二、发挥优势,以美术专业的视角运用乡土资源

在具有传统历史价值的乡土资源中,建筑资源无疑是重要的美术资源。古典建筑不仅仅是当地历史文化传承的见证,更重要的是这些建筑本身就是美术范畴的重要内容。紧扣这些建筑资源进行美术教学,不仅能为学生鉴赏古代美术文化提供宝贵的教学资源,还能让学生在欣赏美、鉴赏美的过程提升学生对地方历史文化的体验能力。

以溧阳蔡文姬故居为例,其整个建筑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具有鲜明的古代建筑的艺术风范。即便在今天看来,也是具有较强艺术价值的建筑代表作。而在教学中,教师事前可以将这些建筑拍成图片,通过自主制作形成幻灯片播放给学生。图片拍摄的方法有着其自身独到的优势。学生在实地参观考察过程中,出于对安全因素的考量,只能从固有的视角进行观察,这就严重窄化了对古建筑观察的角度。而视频和图片资源,教师则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进行拍摄,让学生能够轻松而全方位地感知古典建筑。

当然,对于一些需要近距离观察的内容,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从而以美术专业的视角进行鉴赏。通过这种活动让学生提升美术的综合素养,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乡土特有的艺术魅力。

三、扣准联系,以点拨引导的角色整合乡土资源

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一直呼吁教师角色的转变,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教师不再是教材的使用者和遵守者。为了契合不断发展的社会文化资源,教师更应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而小学美术这门学科呈现出强烈的开放姿态,能够融入到范畴中的资源非常丰富。这就要求教师要能够从学校以及学生现实生活所处的资源中进行选择,要充分结合学生接受能力和地域实际进行考量,从而在相应教学目标的支撑下通过遴选、整理以及串联形成一系列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和利用各种素材,挑选出较为适切的教学内容。例如,在我们溧阳大溪水库中,建设了有名的大溪滨水休闲区,其中既有愚公岛、鸟岛等人文自然景观,也有赛龙舟以及现代水上运用项目,经常在此地举行各种龙舟和水上项目的比赛。因此,这对于学生而言就是非常可贵的乡土文化资源。笔者在带领学校美术兴趣小组时,就曾带领学生到实地对赛龙舟进行了一次现场体验。在学生观看的整个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不仅仅要将自己定位于一个观众,更要定位于一个专业美术从业者。从而借助这种难得的有趣资源,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自身的观察能力,形成学生以美术的方式表达自己体验和感受的习惯意识。

其实,在溧阳像这种可供美术教学使用的资源还很多。例如,诗话长廊、琴湖公园、古琴博物馆、虎鹤公园、半月亭……只要教师善于观察、善于运用,找准与小学美术链接的对接点,从而使得这些可贵的教学资源为小学美术教学服务,为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奠基。

第8篇

幼儿教育应该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并贴近幼儿的生活,所以要积极开发利用本土的特色资源及材料,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引导幼儿用眼睛观察周围,用心感受大自然的美,为幼儿奠定一个良好的色彩基础。我充分利用家长资源,积极与家长沟通联系,引导家长带领孩子走进乡村田野,寻找身边最真实的美丽与色彩,感受家乡的自然美。果园里各种各样的水果、田野边风味十足的草房子、菜场的各式贝壳与海鱼等画面,形象且深刻地印在了孩子的脑海中,然后我再组织幼儿进行美术活动,孩子就有事可做了。色彩的语言丰富了,绘画时可以直接从具体过渡到抽象,所以活动丰富顺利。如在教学《各种各样的水果》、《海洋之家》时,首先我引导他们回忆有关的生活经验并观察实物,然后通过网络、课件等,引导他们更深入地感受色彩,在幼儿对它们的形态、色彩等有了深刻的认识以后,操作起来就简单多了,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使用乡土资源材料,培养幼儿感受和体验美术色彩

美术活动涉及的乡土资源材料是非常多的。对幼儿来说,尝试、使用这些材料本身就是好奇心所致的探索行为,所以除了我们平时常用的蜡笔、颜料、棉签等,还要准备一些乡土材料,如利用各种蔬菜瓜果制作的印章、各种形态各异的树叶等。教学《夏日的服装》时,在教孩子们利用各种蔬菜印章印画各种各样的靓丽服装时,让幼儿模仿老师讲述和示范印章印画的技巧。在印画的时候,孩子们个个都像小画家一样埋头苦干,非常认真,小脸上挂满喜悦的笑容。操作完以后,他们互相欣赏对方的作品,还忍不住地说:“太漂亮了!这是我们自己制作的衣服。”一次美术活动就在轻松的气氛中圆满成功了,孩子们意犹未尽,在自己的作品前流连忘返,最后再来一个活动的延伸,准备一个小舞台,指导幼儿将自己制作的服装贴在身上走模特秀,使整个活动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在这个活动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每个孩子都非常能干,只要活动形式多样,寓教于乐,孩子们就会在活动中感受到美术活动的无穷乐趣,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与满足。

三、结合乡土资源材料,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大班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注意力已经比较稳定,为了让幼儿延长其在活动中的注意时间,我结合乡土资源,努力创新教学方法,开展多种教学游戏,让幼儿在游戏的情境中自主活动,大胆创作,从而在游戏的牵引下对活动产生兴趣。如在活动《过春节》中,我以游戏“舞狮”的形式开展活动,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十分浓厚,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创作,大胆选择自己喜欢的工具、材料、颜色装扮“狮子”,大家共同合作完成了作品,非常开心,“玩中学、学中玩”的最大意义莫过于此。在平时的活动中我们常用些简单的小游戏。

1.我画你学:这是美术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游戏,既简单、有趣,又能吸引幼儿。

在引导幼儿绘画的过程中,我首先创设一个有趣的游戏情境,然后用生动的语言吸引幼儿跟我一起进行绘画,等游戏结束了,幼儿的画也就画好了。

2.颜色玩玩乐:这游戏能充分满足幼儿求乐、贪玩的心理特点,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纸团印画、滚珠画、刷画、手指点画、棉签画等色彩游戏,如纸团印画,团纸对于大班幼儿来说实在太简单,也没有挑战性,可是,利用团纸沾上各种颜色,印“美丽的衣裳”、“花瓶”“春天的花朵”等,却十分吸引幼儿。又如在活动《我是能干的粉刷匠》中,我请小朋友当“小小粉刷匠”,帮助动物王国的小动物们装修房子,让幼儿练习使用水粉笔和水粉颜料,在各种房子上涂色。在玩色游戏中,幼儿觉得整个活动都很好玩,意犹未尽,并在整个活动中大胆创作,发挥想象,从而达到较好的效果。

3.听听画画:幼儿喜欢念儿歌。儿歌简短、精练,便于幼儿掌握,因此,在美术活动中,我常常把活动内容的重难点编成顺口溜,教幼儿边说边做(或画),由于形象性强,因此幼儿学得快,记得牢,并且产生创作兴趣。如在制作牙签画时,我说:“火柴棒,一根根,我拿棒棒拼小人,拼个小人立正站,拼个小人跨步走……”这首儿歌正好是课堂上学过的,幼儿操作的时候边说边做,更好地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如《快乐的节日》中,利用故事导入活动,幼儿了解了春节是我国一个很重要的传统节日,在家长的帮助下了解了很多春节风俗文化,之后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更高,在故事情节中逐步、共同完成作品。使用儿歌、故事、游戏会让幼儿不知不觉地被吸引、感染,从而在轻松的气氛中愉快地完成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合乡土资源材料,引导幼儿认识并大胆运用色彩

第9篇

【关键词】 客家乡土 美术 课堂 教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33.9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10-086-01

教学是一个充满师生生命力的系统,是一个以学生的认知、实践和发展主体的特殊认知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人际沟通交流过程。我认为,要达到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建立和谐的教学关系,使追求艺术素质变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教师们必须做到充分考虑学生群体特点和学生个体性格相结合,考虑到时代赋予学生的思想特点,尤其要考虑到地域性对学生情感的养成性特点。

美术教育特别要注意做到因地制宜,不能泛泛而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将学生身边实实在在看得到、摸得着的美术资源有机地融合到具体的教学中去,这样才能真正使我们的美术教育和教学落到实处,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美术知识和美术教育目标,而且还能使学生产生亲切感,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家乡的文化艺术,只有这样,这才能真正意义上的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我所教授的学生几乎都是赣南客家人,他们像所有客家人一样,勤劳、善良、尊师、重教。在他们的生活中,处处能看到和接触到具有浓郁本土气息的美术资源,将这些他们熟悉的客家乡土美术资源引入课堂,根据美术教材的基础内容和要求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必要的补充和说明,是我多年进行美术教学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教学手段。

将客家乡土美术资源引进课堂教学,以实现新课程改革既要重视美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又重视学生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体验和认识;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肯定;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更重视处理好教师和学生间的关系。

客家乡土美术资源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如客家建筑、建筑装饰雕刻及图案,客家服饰、刺绣及印染,客家首饰及日用品,还有用于生产的手工艺品等等。这些宝贵精美的的客家乡土美术资源集中体现了客家人的审美、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了客家人独有的生活观念与人生理想。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几大方面着手:

首先,运用客家乡土美术资源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发现美。

“美”,从来都不缺乏,缺乏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只要你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用心体会,我们会发现世间很多东西是美的。我在上《美术鉴赏及意义》这节课时,加入了一些同学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生活和生产工艺品,从它们的功能、造型、色彩和装饰,分析它们所蕴含的科学性、文化内涵以及它们的审美情趣,让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接受课文知识的同时也加深了对客家美术的了解和热爱。比如,我向学生出示了客家妇女的荷包,我首先从它的作用讲到它的样式,从而让学生明白荷包设计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再从荷包的图案装饰讲劳动人民的文化观念、和情感意义;最后从荷包的色彩搭配讲到劳动人民的审美情趣。通过我这样详细地讲解,学生们才领略到的客家妇女荷包原来包含了这么丰富的内涵,学生们纷纷说,没想到平时司空见惯东西原来这么“美”啊!

其次,运用客家乡土美术资源营造情景,让学生感受美。

“美”,虽不是具体可见的有形物体,但它却是我们用心就可以体会和感受到的,感受美,不仅可以使人得到精神上的享受,也能陶冶人们的情操,润泽人们的情感,更能激发人们智慧,传承和发展人类的文明。

我在上《中国民间美术》这节课关于“民间雕塑”这个内容时,展示了大量关于赣州市赣县白鹭村古建筑的门、窗、梁、柱、飞檐等上面的装饰雕塑以及雕花床、雕花桌、椅、洗脸架的照片资料,还展示了运用于客家古建筑上的一些不同类别和不同图案的砖雕。由于我准备了很多教学资料,使学生首先对“民间雕塑”有了直观的认识;接着我仔细地分析了这些雕塑图案的表现充分运用了我国传统的象征寓意和祈望的手法,将客家人的哲理、伦理等思想和审美意识结合起来。雕塑形象通常是形声或形象来表达。如用狮、麒麟表示吉祥、瑞庆、权势,牡丹有富贵之意义,用莲花托大斗(斗与升同形),斗中置三层,意为连升三级等。这些图案花纹大多反映了客家民众的吉祥愿望、幸福追求,以及风俗习惯等,使学生不仅了解了客家民间雕塑文化内涵;还透过那些概括、大方和精美的图案及色彩了解了客家人的欣赏趣味,美学观念和艺术审美,使学生强烈地感受到客家民间雕塑带给他们的美的震撼和享受,使他们对“美”有了真切理解和共鸣。

再次,运用客家乡土美术资源引导学生创造美。

爱因斯坦说:创造能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创造能力几乎概括了这个世界的一切,它推动技术进步,它甚至是知识的源泉。正如心理学家米尔格拉姆认为的: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是创造的果实,没有创造,世界注定是乏味的、毫无生气的。

第10篇

关键词:幼儿 乡土资源 美术 教育

儿童的美术教育是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教育教学活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幼儿园应“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开展幼儿美术教育呢?

一、利用乡土资源,培养幼儿书画情结

恩格斯说,只有热爱家乡,才能热爱自己的祖国。通渭是一个人文资源丰富的地方,秦嘉、徐淑的五言诗是东汉文人五言抒情诗成熟的标志,杨子恒2006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院士,是获此殊荣的首位大陆旅英华人,精于书法绘画艺术的魏岳嵩,把书画二者有意的结合起来,把书法形式的法则巧妙的运用在绘画上,画面更有意味,更耐人寻味,他们是通渭人的骄傲。我们应该利用这些名人资源,让事实来说话,有效地对幼儿进行宣传、教育,以名人为榜样,走近人物,走进历史,陶冶情操,健全人格。要通过书画橱窗,着力构建富有特色的幼儿园文化,使师生有积极健康的兴趣爱好,有高尚的精神追求,使幼儿园有浓烈的文化气息。

在《美丽的线条》一课的教学中,首先让幼儿欣赏了我县书画家魏岳嵩、刘小农等同志的作品、我园教师李慧的绘画作品和班级同学的作品,并向他们作了简要介绍,让幼儿真正感受到书画艺术在自己身边,让幼儿真正喜爱书画。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幼儿的身心特点,结合《纲要》“通过艺术活动激活兴趣,发挥艺术活动的愉悦功能”,我把活动重点落在“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各种不同的材料变出美丽的线条”,在“变”的过程中,帮助幼儿充分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同时,活动以层层递进的方式使幼儿逐渐认识“红、黄、蓝”三原色,帮助幼儿积累必要的色彩知识。

作为老师,我们就应该学会筛选,学会经验的迁移,于是我就设计了《夸夸我们的家乡》的主题活动,在向幼儿介绍通渭书画的同时,还向幼儿介绍了一些家乡的特色小吃和特产,如荞圈、油煎饼、土豆、苦荞茶等,让幼儿知道家乡的文化特色,萌发他们爱家乡的情感。

二、利用乡土材料,培养幼儿美术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充分利用乡土材料,更能激发幼儿学习美术的兴趣。上学期,我班幼儿在幼儿园的一个角落里发现了蜘蛛织网,每到课余时间,他们就结伴去看,有的还向同伴述说了自己的发现。有的幼儿问我:“老师,蜘蛛为什么织网”……为此,我特意设计了“蜘蛛网”的美术活动,让幼儿了解蜘蛛网的特征及功能,并大胆用色彩表现蜘蛛网。课前,我就带领幼儿认真地观察了蜘蛛网,让幼儿明确蜘蛛网是从一点向四周发散出去的,呈放射状,并且是又紧又密的。课堂上,由于幼儿对蜘蛛网有了初步了解,因此蜘蛛网的画法就很容易被孩子们接受:手拿棉线蘸一蘸颜料,躺下来,拉一下。从圆点出发画出放射状的蜘蛛网,蜘蛛网画得又紧又密。并要求棉线用好后,要放回颜料盘中,并把手握的一端挂在颜料盘的边缘。

雪花在常人的思维里都是白色的,七彩的雪花就像幼儿五彩的生活一样,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在《七彩雪花》的教学设计中,打破了传统中白色雪花空中飞舞的思维模式,让幼儿自主选择表现雪花的色彩。有的幼儿把一片雪花涂成了五颜六色的,有的幼儿则只用了一种颜色,有效地激发了幼儿创作的欲望,体会到创作的乐趣。随时随地取材,因材施教,既能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又能教育孩子对生活的认识:生活处处是美术,美术时时在身边。

三、利用乡土材料,丰富班级区角活动

班级区角活动是根据孩子们的爱好、学习生活的需要而设计布置的,所以大部分幼儿都非常喜欢区角活动,因为在区角活动时,幼儿都能找到自己最喜欢做的事。

在农村,泥土随处可见。许多孩子喜欢捶打、揉捏泥巴,从中体验创造和接触大自然的乐趣,这几乎成为他们快乐童年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泥土这一丰富的自然资源,我们积极引导幼儿获得有关泥土的知识,发展他们的探索能力。为了让孩子们玩得随心所欲、自由自在,我就“玩泥巴”这一主题活动设计了“看泥、和泥、玩泥、用泥做“小湖”这四个教学步骤。既使幼儿了解了泥土里藏着些什么(小石子、树叶、草根等),感知到了干泥土与湿泥土的不同以及加水量的多少与泥土湿度之间的关系,使幼儿在玩泥的过程中,体会到生活的快乐。

第11篇

近年来,在闽南地域出现了形式多样的校本课程和富有特色的地方艺术课程走进了课堂,使美术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多姿多彩,这种充分利用本土有利资源,促进美术教学的发展,不但能弥补国家在课程改革上的不足之处,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生动活泼的课程更加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众所周知,作为文化底蕴浓厚的千年古城――泉州,这里蕴藏着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传统绘画和别具一格的手工制作等文化底蕴。晋江深沪镇就是这样一个充满诗情画意,艺术氛围浓厚千古名镇,有着以发扬光大本土艺术资源为目的无私奉献的民间社会团体――晋江市深沪书画社。画社成员中有位德高望重的收藏家、篆刻家陈树林先生,多年来无偿地为深沪和海内外的美术爱好者讲授书画篆刻等知识,并教出一批批书画、篆刻能手;旅港漫画家、企业家吴煜煜先生是香港界有名的漫画家,在香港的各大报刊杂志发表的漫画作品不计其数。近年来出版的三本漫画书籍是我校师生青睐的对象。这两位老先生非常热心于本土的教育事业,经常无偿地为学生讲座和传授知识,使本校的学生受益匪浅,有些人很早之前就拜在他们的门下当学徒。这为我们利用本土有利的美术资源开化和研究铺好道路,为我们开发和研究校本课程,让地方资源走进教育领域创造了有利条件。所以经过多方的探讨和研究,我们把陈树林先生的篆刻艺术和吴煜煜先生的漫画艺术作为学生学习的内容,也成为我们研究和开发的对象。

二、课程研究和开发的实施方案

1.研究的目标

(1)充分体现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资源的有机结合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学生的艺术技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2)在挖掘和研究过程中,不但提高专业教师的艺术技能,而且使学生对地方文化资源有着更深刻的了解和领会。

(3)课程研究和开发的同时,能极大的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为我校的特色办学和有效教学提供现实依据。

2.研究和开设的内容

针对本校的实际情况,新开发内容主要面向七、八年级的学生,并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可以自由选择一项先尝试学习,时间为一学期。学生也可以交替学习,或者在第二学期初可以另外选择项目学习研究。

3.实施的办法和过程

(1)首先,学校成为“乡土文化进校园”传习班,报名学习的对象是美术教师、有兴趣的科任教师和部分学生代表。邀请陈树林、吴煜煜、陈著文、林修波等篆刻、漫画能手进行现场教学,交替传授的方法。学生方面组织篆刻兴趣小组和漫画兴趣小组,主要由参加培训美术教师授课。

(2)学生的学习时间是安排在中午和下午放学后(中午两课时、下午两课时)或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时安排在周末进行学习和研究。

(3)制定培训和学习计划,邀请专家为教师传授知识的同时,定期为学生讲座和参与兴趣小组的指导工作。

(4)兴趣小组成员的组织形式,是严格按照自愿报名,自主学习,量力而行的原则。注重学生本能和兴趣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学习。教学进度和学习内容,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的安排有所不同。

(5)注重学科渗透和知识的拓展,学以致用。学生在学习和研究的同时,教师应把传授的内容和课本或现实生活的事例相结合。例如,在漫画教学时,应结合七年级上册第二课《我的故事》,把学习到的绘画技巧,创作依据和课程知识相结合。《篆刻艺术》应和八年级的《黑白世界》,《方寸之间》相结合。

三、课题开发和研究的效应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美术有关活动和竞赛。

有了这两个兴趣班,通过实践,不仅使学生专心学习美术技能,积极参加各项美术技能竞赛活动,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2.以点带面,相互学习,相互影响,为学好美术创造一个良好的艺术氛围。

3.促进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加强学校和社会的联系。

通过教学,专家、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只是知识技能的学习和培,而是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不仅得到地方传统文化的熏陶,促进师生更加热爱和爱护本土文化资源,并且利用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传承和发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行列中去。

四、意义与思考

第12篇

我们于2008年开始从事《挖掘地方美术资源,开展乡土美术教育》研究,其间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历时近3年时间,已完成了预期的研究目标,现结题汇报如下: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美术课程标准非常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活动、事件和环境等)进行美术教学。”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方式的实施,为校本课程的建设提供了有效保障,并要求“教材编写要有开放性和弹性,鼓励教师积极、大胆地开发地方课程资源”。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鼓励学生在感受、体验、参与、探究,思考和合作等学习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体会美术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形成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美术教学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要积极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通过思考、讨论、实践,创造性地运用美术知识,开展美术活动。本课题的研究适应了这一需要。

2、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美术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全国统编教材内容涵括美术概念的各个方面,各地方又应实际情况补充了乡土教材。地方性的乡土美术文化立足于本土而适应本土民间民俗习惯,以体现地方民族特色,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不被其他形式所同化。补充乡土美术文化教育,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当地社会与经济文化、历史的发展,更新美术教学观念,使美术教育不断适应社会多元化发展的要求。

3、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使命。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生活方式的改变,特别是商业文化的冲击,许多古建筑正在加速消亡。因此抢救、保护、传承、弘扬民间文化刻不容缓。《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我们的美术教育要“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走进中国民间美术文化,去感知、体验、保护、传承、弘扬民间美术特色文化。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研究将分二条线六个类别按中学组、小学组共十二个点进行(含人员分工)。

第一条线:从兴化的人文自然景观中窥探乡土美术文化,以人文景观为线索进行乡土美术教育。负责人:陈丽萍李霞

1.第一类是以古建筑为主体的传统人文景观。负责人:顾建英冯云仇越

2.第二类是以现代建设为主体的新人文景观。负责人:杨东玲谭森翟建云

3.第三类是在具有诗情画意的自然风光。负责人:平勤香刘涛 朱健凤

第二条线:从兴化的历史文化名人中寻绎书画名家,在相关课题研究中进行乡土美术教育。负责人:杨平兴蔡峥周宇

4.自南宋至清末,从这里走出了262个举人、93名进士、1名状元。仅明代,就出了高谷、李春芳、吴甡三任宰相……其中,兴化书画界名家济济,代不乏人。据相关史籍记载,自宋、元、明、清至民国时期,大约产生各类书画家600余名。负责人:徐爱明 曹霞 戴云娟

5.明代有高谷、李春芳、宗臣、陆西星等书法家,被载入及明代学者笔记、《中国书画家大辞典》中。负责人:凌军冯云朱俊

6.乾隆年间,书画家李鱓(复堂)、郑燮(板桥)更是“扬州八怪”的重要代表人物。负责人:施双红倪恒祥张海涛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做法:网络搜索、专家走访、座谈、讲座、实地考察、史料研究、实验课、研究课等。

四、预期课题中期成果:

1、与课题相关的论文

2、地方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专题教案设计

3、地方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专题课件设计

4、地方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专题优质课

5、专著:《挖掘地方美术资源,开展乡土美术教育》(教学案例集)初稿

6、论文专集初稿

五、课题最终研究成果:

1、课题终期研究报告

2、课题理论研究专辑

3、课题实践过程材料

4、课题影像资料

5、兴化历史文化名人书画艺术赏析图库

6、专著:《挖掘地方美术资源,开展乡土美术教育》(教学案例集)

7、《挖掘地方美术资源,开展乡土美术教育论文集》

8、成立兴化市第二实验小学历史文化名人研究会

9、 以“我知道的兴化市历史文化名人”为主题的硬笔书法大赛及作品集。

10、举办兴化市水乡风光为主题的师生书画、摄影作品展。

六、最终成果转化:

1、通过展示课向推广、展示研究成果。

2、通过研究课寻求新的突破。

3、通过乡土教材传承地方文化。

4、通过专集宣传兴化市美术教师群体及其科研能力和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