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表演专业培养方案

表演专业培养方案

时间:2023-05-29 18:25: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表演专业培养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表演专业培养方案

第1篇

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艺术类专业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在许多学校都已经开设,戏剧影视表演专业人才也在市场大环境下,十分的匮乏,客观的说,一方面文化产业发展的缺口需要大量的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的演员从业和发展;另一方面,专业学生如何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成为这个行业的专精人才,也是现在高校对戏剧影视表演教学提出的新的要求。所谓戏剧影视表演专业是指戏剧表演和影视表演的合称,一般情况下,是通过人物的塑造形象来完成表演的过程,戏剧表演是现场表演,与观众是直接的沟通和交流,因此其表演难度和表演要求都大于影视表演,戏剧表演对演员的临场表演要求是很高的;影视表演是通过人物塑造来完成表演任务的,但是实际上给观众的沟通却是通过摄像机和影视后期处理技术后才给观众见面的,对表演的要求又有新的要求。因此,因为市场对戏剧影视表演人才的需求,在新时期,如何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服务文化产业的一批批优秀的市场戏剧影视表演专业人才,成为了高校戏剧影视表演专业教学新的要思考的方向,从师资和培养,从人才培养方案都要着手转型戏剧影视表演教学的新的发展思路。

一、新时期戏剧影视表演教学必须注重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

传统的戏剧影视表演教学比较注重精英教学,也就是百里挑一万里挑一的针对性教学,但是随着影视产业的发展,市场的需求缺口也越来越大,另外对戏剧影视表演教学的学生也不是每一个人都是自身形象好,需要从人才培养方案上着手有针对性的对戏剧影视表演教学进行全面的改革和教学。人才培养方案是任何专业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方向,对于戏剧影视表演专业来说更应该注重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从公共课程到基础课程再到专业课程都必须根据实际的专业情况来进行合理的设置,既要有理论和文化的补充和底蕴的培养,也有要实际的培养的方式和模式。对于戏剧影视表演来说,是一种艺术学科,作为艺术人才的培养和培养者自身的素质是分不开的,因此人才培养方案更要把握好培养的方向,尤其是针对戏剧表演和影视表演的学生更应该从不同角度来培养学生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丰满和有血有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会专业的能力,并且更好的把自己的专业学好。

二、新时期戏剧影视表演教学要和实践教学相结合

戏剧影视表演专业从专业教学的角度上来说是科学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完美结合,但是,其实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其实又是属于艺术学科,艺术的专业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灵活的教学,并且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来进行教学,因为艺术其实是一种反映现实比现实更典型的社会意识的形态,艺术来源于生活,但是实际是高于生活的。艺术是一种感性的灵感,任何艺术都不能简单的用科学的理性的量化来诠释艺术的概念,因此艺术教学也是一样的,科学的定义教学内容和目标有可能抹杀学生的艺术天赋和演绎角色的丰满的打造,因此实际上,戏剧影视表演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更是要注重艺术的规律,并尊重艺术规律的前提下来对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的教学进行规划。因而,在实际对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的教学中,实践教学是很重要的,尤其是表演类的实践教学和其他学科的实践教学更是不一样,要充分的让学生在名剧和著名的影视剧鉴赏的基础上,根据实际的情况来学习好自身的专业。实践教学目前是高校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因为传统的教学都是以理论为主,因此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实际上是学习的十分枯燥的,但是如果引用实践教学,学生可以在实习场地或者在剧组真正的了解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的学习的精髓,才能更好的完善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加深自己表演的功力。

三、新时期戏剧影视表演教学要根据学生自身特色量身打造

在新的时期,尤其是新媒体时代,戏剧影视表演专业早已经不是传统的培养模式和教育内容了,面对形形的专业学生,和各种需求的角色扮演,戏剧影视表演教学内容必须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才能够更好和更高要求的打造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学习的兴趣。首先,在戏剧影视表演教学中要全方位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情景教学、案例教学、个性教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量身打造学生学习的目标和学习的方向,多渠道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兴趣是学生学好专业的关键,学生在表演学习中也有一定的情绪化偏好,所谓台上一刻钟,台下十年功,戏剧影视表演需要学生长期坚持学习,才能够把自己的水平全面的表现出来,因此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学生的学习的动力加以了解,选择学生适合学习的方向,是学校教育的重点。另外,学生的学习需要学校、教师的有效的引导,让学生明白现在国家影视行业发展的方向,学习才有目的性,学生要学会吃苦,练就好的基本功,在未来的就业中才能更好的把握自己就业的方向,诠释好自己演绎的角色,为广大观众带来好的作品,成就自身的事业。

综上,在新时期,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的教学有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学校的教育和教学,不能像传统的教学方式一样,必须针对性的根据表演艺术专业的特色开拓新的教学思路,这样才能在大环境下做好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的教学,才能适合文化市场的需求,适合社会的要求,多产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好的正能量的作品和培养出优秀的表演人才。

作者:田一然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艺术学院舞蹈戏剧表演系

第2篇

【关键词】音乐表演 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环节

一、音乐表演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多数地方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对于实践教学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实践教学工作中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专业教学与实践能力脱节

音乐表演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其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是为社会培养演艺类专业人才,因此,其人才培养方案中以培养学生专业表演技能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占有相当的比例,这些课程的基本教学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相应的表演能力。长期以来,音乐表演专业教学普遍存在着重技能轻实践的问题。而专业技能和专业实践能力并不是一回事,技能只是完成表演的基本技术,主要在课堂教学中完成,但表演却是舞台艺术,需要在舞台上展示,因此,这一专业的实践能力主要应体现在舞台上。以往的专业教学目标单一,重点在技术的传授,保证学生完成演唱或演奏完整的作品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有的甚至认为上台主要是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因此缺少相应的指导训练,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和舞台上的表演质量形成很大反差。

(二)实践环节落实不到位

由于专业特点所致,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也安排了一些实践环节,如见习、实习、第二课堂活动等,但由于缺少对实践教学的足够重视,往往导致在专业教学中这些必要的实践环节得不到全面落实。例如,第二课堂活动形同虚设,没有认真组织活动;专业见习走过场,应付了事;即使像专业实习这样重要的实践环节,也随着近些年各院校对实习工作的管理越来越松散而缺少严格的组织管理,学校不帮助联系专业实习单位,学生分散到各地,有工作的,有打工的,也有在家闲逛的。

(三)实践活动缺乏普及性和开放性

虽然近年来有些院校也开始重视各种演出活动,或组建演出团体积极开展各种演出活动,当然这是专业性最强的实践活动,但由于这种演出与某些活动相关联,如校庆、国庆节、元旦等,需要保证演出效果,因此多是选择专业水平较好的学生参与。这部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是件好事,但其他学生则较少参与和锻炼,结果是部分能力较好的学生水平越来越好,其他学生则能力越来越差,出现两极分化的非良性循环现象。而即使部分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相对较多,活动范围也大多限制在学校范围内,能够参与社会领域的实践活动机会很少。因此,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也只是相对的。

(四)实践教学缺乏科学系统的设计

由于对实践教学缺少足够的重视,有些学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一般依据学校统一下发的指导性文件设计,符合学校基本设计要求的即算过关。但学校的指导性文件是针对所有专业的,较难照顾到各专业的特殊性,如果仅以符合学校基本要求为标准,则势必导致实践教学体系专业特色不鲜明、专业适应性不突出,导致其体系缺少科学性、系统性,难以做到与本专业特点和实际有机结合,无法完成人才培养基本目标与规格。

二、音乐表演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高等教育要“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及校外活动”,这实际上为音乐表演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指明了基本方向,即将本专业教育教学与社会艺术实践密切结合,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一)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深刻体现专业特点

音乐表演专业的突出特色在于表演性,学生无论是学习声乐还是学习各种器乐、舞蹈,核心目标是成为一个能够进行舞台表演的演职人员。从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未来的职业方向来看,音乐表演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学生毕业后的主要去向是社会文艺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的相关部门,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不仅有艺术表演,更多的是艺术活动的组织、指导、策划、实施等,这就需要他们了解、熟悉音乐表演及相关工作的特点、方式、程序、细节等,具备相应的工作能力。因此,进行本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首要一点就是必须牢牢把握专业特点,突出实践教学活动的表演性特征。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注重实践课程的开发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不能凭空进行,更不能与专业课教学完全分开,成为各自独立的部分,这势必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不符合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更不符合音乐表演专业的专业特点。也就是说,要拓展专业课程中的实践空间,以理论指导实践,在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强化实践训练,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统一。在此基础上,拓展开发以实践为主的教学环节,如有针对性地增设部分实践课程,设置部分实践活动,强化某些重点实践环节的训练,将实践训练引向更高、更具体、更全面的综合层面,突出实践教学的专业化、科学化、体系化特点。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以就业为基本导向的,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参与社会活动、适应社会环境和社会工作的实践能力,这种能力在课堂上是无法培养的。因此,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要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签订合作协议,为学生提供艺术实践的专业平台,将学生的艺术实践制度化、规范化,使学生直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全过程,而不是模拟性参与。

第3篇

音乐表演专业成为近年来的热门专业,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音乐表演专业,招生规模也呈现出逐渐增长的趋势。培养音乐表演人才是为了服务于文艺团体、繁荣艺术舞台、满足并提升人们的审美需求,是为了适应社会演出市场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同时也为音乐表演教育的延续积蓄人才,加强对这一领域发展的研究。多年来,高校音乐教育重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恰恰需要加强对音乐心理学知识的学习,而这方面的资料与研究也在近年呈现出逐渐发展的态势。我国的音乐表演专业自1927年国立音乐院开设以来,在音乐教育史上已有近九十年的历史。音乐表演涉及声乐和中西器乐的表演。纵观我国音乐表演教育的历史,音乐表演的培养方案主要包括声乐或器乐演奏(独奏、重奏、合奏)、视唱练耳、作曲和配器、中西音乐史、中国传统音乐以及艺术概论等专业课程,之后一些专业增加了相应器乐(如钢琴、弦乐、管乐)的艺术史或文献阅读等,而与目前在专业音乐院校、综合院校(含师范院校)以及理科院校开设的音乐表演专业培养方案比较,并无大异。可见,音乐表演人才的培养模式已经相对比较稳定。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这种培养方式是最理想的模式,或者说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目前的音乐表演教学过程更多地停留在感性的经验教学,即教师根据经验指导学生练习。随着现代教学设备的引入,一些有条件的学校会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录音或录像,然后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并进行教学效果的前后比较,但依然停留在较为感性的层面,而在音乐表演教学过程中渗透的科学知识和科技分析的含量相对较少。①进入21世纪,高校除传统的课程外,音乐表演也逐渐开设了音乐心理学的课程及研究,音乐表演成为音乐心理学的研究范畴之一。音乐表演是一种复杂的音乐活动,涉及声音、情感、动作、意识等多个方面。面对如此复杂的音乐活动,音乐心理学研究者利用现有的或针对研究目的而设计的科技设备,结合声学、生理学、运动学、心理学对音乐表演过程进行综合研究。研究者们关注某些音乐技能的心理活动、不同乐器的声学特点、②表演者和教师的经验、③创造性、音乐交流、即兴、演奏的生理和心理现象、少数族群跨文化特点、④早期音乐能力发展特点、⑤音乐人的脑神经机制⑥等诸多方面,希望利用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培养音乐表演人才,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练习和表演的过程,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演奏能力。然而,这些方面的研究往往需要音乐表演教师和音乐心理学家共同完成,在培养方案中设立相关的课程也需要教学管理方面的支持。⑦高校人才培养过程经常会考虑“效率”,所谓“效率”就是投入和产出比。对于音乐表演学生来说,“投入”就是在练习过程中所花费的时间、努力程度以及金钱的支出;“产出”是他们经过训练后所呈现的表演水平或能力,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质量以及在以后人生中音乐对他们的影响。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需要借助科学研究的成果和方法。以下将关注演奏中的练习过程、音乐表现和表演焦虑等,结合音乐心理学的研究重新审视这三个方面常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一、练习过程

首先是练习过程。演奏水平的提升或一个新曲目的磨合都需要反复练习。一些教师和学生的观点认为应该保持或尽可能增加练习的时间,哪怕是牺牲音乐理论课或其他文化课的时间。曾有心理学家研究了众多领域专家(音乐家、运动员、棋师等)的练习时间,一般要经过一万个小时的练习才有可能成为该领域的专家;而且尽管个人先天能力或学习动机等方面存在差异,但足够的练习时间仍是“铁打的定律”⑧。这个结果也许令许多音乐专业学生感到欣慰,他们的练习时间没有白费,还需继续充实地在琴房积累小时数。但学生们可能很少对练习策略进行思考,以为时间是通往成功之路,不曾想过可有其他替代的方法。因为过度练习会适得其反,可能产生一些心理或身体伤害,比如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带来的心理不适或肌肉损伤等。为避免这些问题出现,可以通过心理练习来代替,即想象练习的过程,想象演奏某个乐曲的指法动作、音响特点或肢体表现,可以在自然状态下进行想象练习,也可以结合录音进行。也许有些教师认为想象练习没有作用,但想象练习的确也是演奏大师常用的练习方法,而且现有的研究表明想象练习几乎能够达到和实际练习相似的效果,尽管也受到作品难度和长度等方面的影响;如果能把实际练习和想象练习相结合会得到更好的练习效果⑨。音乐表演和运动领域的神经科学研究结果表明,在想象练习过程时人脑的运动区域也会被激活,能够达到一定的练习效果。除此之外,对练习过程的反思也是提升练习效率的重要过程,能够分析练习过程中的优点和缺点,有助于自主制定明确的练习计划。这就是心理学中常说的“元认知”,对练习过程不断反省和思考才能达到对练习过程的监控和调节,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方式。

二、音乐表现

其次是音乐表现。如何表现某个音乐作品,一般是由直觉产生的,或是通过模仿教师或录音习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少给出明确的关于如何表达一段音乐或应该表现什么情感的指导,更多的是通过启发的方式激发想象,而很少对音与音之间的关系、音乐结构等进行分析。这需要音乐表演者思考音乐表演要给观众传递什么信息,是传递情感,还是呈现音乐结构。这似乎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然而,两者在表现形式上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情感表现式的表演也需要具有结构性,乐句的结尾或新乐句开始时的力度、时值和肢体变化都表现了一定情感。音乐心理学家曾经研究了表演者如何为听众呈现音乐结构,他们认为如果能够说明某种结构与表现方式之间的关系,可能会有助于表演教学。情感表现的表演一般是通过速度和力度的变化来实现情感交流的目的。表演中有两种方式可以吸引注意力:一种是谱面标明的要强调的部分,即“内在的”特点;另一种是表演行为带来的特殊的音乐处理,即“表现的”特点。“内在的”特点可以是旋律轮廓的最高点,或乐句的开始;“表现的”特点可以是渐慢的速度,延迟或延长某个音,增强或减弱某个音的力度。演奏者通常会通过“表现的”特点来突出表现“内在的”特点,以此来吸引听众的注意力。⑩这些细微的特点有助于系统地研究音乐表演这一复杂的现象,也帮助人们从意识层面了解直觉的表达方式是否存在某种规律。演奏中“表现的”特点也是由一系列根据直觉的艺术选择来决定的,比如“内在的”特点哪些需要突出,是否能够被清晰地感知到,通过什么样的身体控制得以实现等。一般演奏者没有意识到他们是如何处理“表现的”特点的,通过分析演奏过程帮助他们了解并调整在练习过程中处理作品的表现方式,这些表现方式和演奏技巧同样需要学习。同一情绪可以有多种表现方式,比如愤怒可以通过较大音量、尖锐的音色、复杂的噪声、长短音的对比、对不稳定音的强调、渐快等方式实现。选择什么样的表现方式来演奏某种风格的音乐,更好地传递情绪表现,需要表演者自己决定。目前一些可视化的分析软件已经能够胜任这样的分析任务,通过图像呈现表现的“效果”更直接、更有说服力。呈示音乐结构的表演是建立在作品分析的基础上。学生首先要对正在演奏的作品进行分析,画出谱面上各种“内在的”特点,然后聆听自己的演奏录音并分析:如何处理“内在的”特点前后的音,哪些需要“表现”,如何表现,哪些不必强调,不同风格的音乐是否表现方式不同。这样引导学生进行以表演为导向的分析,并意识到自己的表演策略,会有利于他们形成自己的表演风格。研究表明这种分析有助于表演者的情绪表现,也为分析音乐表演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三、表演焦虑与音乐医学

表演焦虑是音乐表演中不可避免的问题。适当的焦虑有助于表演的发挥,对听众、周围环境以及临时出现的音乐事件作出适当的反应;而过度焦虑则会引起临时失忆、动作失控等问题。适当的表演焦虑依赖三个因素:表演者的人格特征、技巧的掌握程度和对演出场景的认知。对于出现表演焦虑的表演者可以从这三方面进行分析来解决他们所面对的问题:对于不管演奏与否,容易在人群面前紧张的演奏者,可以通过心理治疗的方法来解决;如果是技术问题,需要练习提高技术;如果焦虑是由表演者的自我期待带来的,特别是与观众和演出场景有关,那么就需要通过系统脱敏等方法来改善,使其尽可能现实地、积极地面对观众的反应。其他改善表演焦虑的方式还有冥想、身体放松、呼吸练习、瑜伽、有氧运动、催眠疗法、亚历山大技术、引导想象等。音乐表演者常受到各种职业病的困扰,“音乐医学”就是解决平日练习带来的慢性疾病和不适,比如同样的动作要经过上万次的练习,而身体的其他部分相对僵化,由此带来的肌肉弹性减弱或脊背疼痛等问题。不同乐器演奏的动作和保持姿势不同,带来的问题也不一样,当然还可能与经常练习的曲目特点以及演奏者的人格特点有关。学生了解一些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知识,可以帮助他们合理安排练习时间,避免过度疲劳产生的身体不适以致形成慢性病,或当出现伤病时知道如何调养,从而延长演奏生涯。以上提到的这些知识不仅是在知识层面的扩充,更重要的是让音乐表演者对音乐表演有完整的认识,能够分析音乐表演的过程,并全面地认识这样一个复杂的音乐活动。音乐表演不仅仅是表演技巧,还需要表现作品的内涵,并与他人产生共鸣。因此音乐表演不仅是一个技术活,还需要发展其他的能力。音乐表演者通过长期练习后在某些方面还会超越从事其他职业的人。脑神经科学研究表明,长期对音乐表演进行全面分析的音乐家,其连接左右半脑的胼胝体结构较大。心理学家对音乐人与非音乐人的认知方式和能力进行了对比,发现音乐人在言语记忆任务中表现较好,而非音乐人在逻辑任务中表现较好。这也许与音乐人对听觉信息整体加工的特点有关。因此,应该培养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具有整体的分析的思维,他们会从中受益,为以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基础。目前一些有条件的高校开设了“表演与创编”的选修课,表演的内容主要涉及音乐表演的历史、演奏风格、演奏姿态、音响版本比较、练习策略、识谱与眼动、情绪表达、表演焦虑与调节等。学生在了解这些知识后重新审视自己的练习和表演过程,会对表演有更深刻的认识,并有意识地对自己的练习和演奏进行些许调整。但这类课程还没有作为音乐表演专业的培养方案中的一门选修课或限选课固定下来,大多数音乐表演专业学生没有机会接触此类课程,也就不能从中受益。因此,在高校音乐表演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加强整体学科知识的建构。内容可以包括表演技巧方面的问题,比如演奏乐器的物理、生理和心理基础,即兴、表现、读谱、记忆、音准;也可以包括演奏者个人的发展和职业技能的发展,比如动机、练习、元认知和自我效能感、表演焦虑、音乐医学,以及个人生理和心理健康等方面。从音乐心理学的角度认识音乐表演过程不仅为教学经验提供了理论和实证支持,也有助于学生“理性地”了解“感性的”音乐表演,自主调整练习策略和表现方式。总之,将研究成果真正服务于音乐表演,更加有效地培养音乐表演类人才,是音乐心理学研究的真正意义之所在,也是当代音乐表演教学之所需。

作者:蒋 聪 〔奥〕理查德•帕恩卡特 单位: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格拉茨大学系统音乐学中心

第4篇

学生实践教学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实际教育和教学工作能力训练的基本形式,是培养合格的人才必不可少的环节。为使舞蹈专业学生在思想上、业务上得到全面锻炼,从而掌握专业技能,尽快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根据《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实习课程标准》和《舞蹈专业学生实践教学协议书》,特制订本方案。

一、教育实践领导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员:

二、教育实践安全组

组 长:宋贵盛

副组长:王曦 冯瑞

成 员:胡俊 张琰陈莹媛

三、教育实践业务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员:

寻梦莲花湾负责人:

四、教育实践地点时间

1.教育实践排练时间为2020年8月31日至2020年9月5日全天排练(在校舞蹈实训室)。

2.2020年9月5日至2020年10月8日演出,下午六点从学校出发到潇河文艺小镇吃饭、化妆,八点演出,九点结束后返校。

3.实践地点:潇河文艺小镇寻梦莲花湾

五、教育实践学生

19级舞蹈教育1班 19级舞蹈教育2班19级舞蹈教育3班

19级舞蹈表演班

(具体名单附后)

六、教育实践目的任务

(一)通过参与演出工作,使学生逐步树立起现代课程观、人生观、职业观和学生观。

(二)使学生加深理解和运用所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通过实际排演工作的参与,了解培养职业演出的技能和能力。

(三)通过接受职业道德的教育和训练,体验和感受职业的责任和使命。

七、教育实践具体要求

1.学生应按指定的排练演出时间,在场地内进行排练表演活动。

2.必须严格遵守表演的各项规定,表演前后及表演过程中,不管在任何原因下发生矛盾,都应顾全大局,确保表演正常进行,表演结束后告知带队教师与对方共同参与调查,明确责任后对违纪者进行处理。

3.进入演出场地后,带队教师始终跟随监督维持好队伍秩序,学生严格遵守演出纪律、安全、卫生条例。

4.从学校出发前和表演前带队教师要进行点名、学生队长需配合清点核对实践学生;化妆期间,带队教师、学生队长负责检查监督学生表演前的服、化、道准备工作;同演出方服、化、道管理人员认真核对领用物品数量,签字领取,使用完毕后如数交还。

5.表演结束后,带队教师、学生队长负责收回领用的服装道具,集中后与服装、道具管理人员认真核对物品数量和使用情况。

八、应急措施

(一)乘车安全措施

1.出现行车安全情况,乘车人员务必保持冷静,应急领导小组立即进入工作状态,坚守岗位,现场处理有关事宜。

2.出现车辆碰撞、翻到等事故时,带队教师现场总体指挥,学生负责人协助现场指挥。带队教师负责与系领导和学校值班人电话及时联系;学生安全员负责指挥伤员的救治;学生负责人负责维护现场并照相记录。

3.乘车人员要保持高度的警觉,注意乘车规范,服从安排,服从领导。

(二)疫情防控安全措施

1.实践班的班主任认真做好晨午检、因病缺情要登记追踪,发现学生有咳嗽、高烧、肌肉酸痛等症状,要在第一时间向学生处和系领导报告,同时联系学校医务室医生,让学生在原地等待治疗。

2.学生在演出场地发现有身体不适的要及时报告带队教师,带队教师及时上报系领导和寻梦莲花湾负责人,按寻梦莲花湾防疫要求执行。

3.师生要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做好自身防护措施,在来回路上和演出场地不去人聚集地方,要按导演要求佩戴口罩,按要求路线行走,不乱跑,不乱吃。

(三)急救电话

校办:急救电话:120 交通事故:110

九、带队教师与学生组织机构

带队教师:

1.学生管理组织机构

学生负责人:

第一队:19级舞表班女生

负责人:

第二队:

第三队:

2.学生安全组织机构

第一组:6人安全员:

成员:祁柏宁杨鑫煜 李鑫林李相宏孔世

第二组:7人安全员:

成员:

第三组:8人安全员:

第四组:8人安全员:

第5篇

论文摘要:幼儿教师专业化的独特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专业技能,专业技能是幼儿师范院校对学生进行培养训练的一个重要内容。幼儿教师的专业技能概括起来主要有语言、艺术和教学三大类。学生要想习得这三大类技能,学校必须通过课程,日常管理.教育活动等培养对策来实现。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教育事业的日益发展,教师队伍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化已提到议事日程,并有了广泛的研究。我国幼儿教师队伍随着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专业化也在悄然进行中。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幼师生也无一例外地要高质量地习得幼儿教师的专业态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其中,幼儿教师专业技能有其专业特殊性且形成需要长时间的学习、训练,因此,寻找科学、合理的幼儿教师专业技能培养的对策是每位幼儿教师教育工作者重要任务之一,必须加以深入研究。

1 对幼儿教师专业技能的阐释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概括起来不外乎一般能力和专业特殊能力,一般能力包括诸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等。另外,教师还须具备从事专业活动所必须的特殊能力,即了解学生及同学生交往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育科学研究能力。

幼儿教师的专业技能是指幼儿教师在幼儿教育工作中因教育目标、教育对象的年龄特征的特殊性而要求具备的特有的从教能力。这里强调:幼儿教师专业技能与其它教师的专业能力有显著的不同,幼儿教师既要有教师的一股的专业能力,还要具备其它教师无需具备而其必备的特殊技能。例如,儿童化的语言表达技能、儿歌弹唱与鉴赏能力、舞蹈表演与创编能力、等等。

2 幼儿教师专业技能的内容

1996年6月1日原国家教委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对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目标的规定,蕴含着对幼儿教师专业技能的要求。主要从三方面来指出了幼儿教师应具备语言、艺术、幼儿教学等方面的特殊技能。

2.1语言类技能

语言类技能是指幼儿教帅能够规范化、儿童化地运用语言、文字与幼儿进行交流及引导幼儿正确运用语言进行表达、交流的能力。主要包括书写、普通话、讲故事、英语口语等能力。

书写能力是指幼儿教师应该具备诸如工作日记、工作计划、总结、教育研究论文等基本的应用文的写作能力,以及规范地用钢笔和粉笔书写汉字的能力。

普通话水平要达到二级甲等以上的水平。讲故事技能要求幼儿教师能运用儿童化的语言和肢体语言,充分突出故事中不同人物性格特点为幼儿演讲故事的能力。

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是要求幼儿教师具备准确、生动、流利的英语会话与交流能力。这是双语幼儿园中对幼儿教师的基本要求。

2.2艺术类技能

艺术类技能是指幼儿教师具备的艺术表现及审美方面的基本技能。其主要内容有弹唱及儿歌欣赏,舞蹈表演与创编、绘画与美术鉴赏等。

弹唱及儿歌欣赏能力是指幼儿教师借助钢(风)琴,运用声乐技巧自弹自唱儿童歌曲及对儿童歌曲艺术性、思想性的理解能力。

舞蹈表演与创编能力是指幼儿教师要掌握多种形式的民族舞蹈基本表演技巧和根据不同的儿童乐曲编制儿童舞蹈的能力。

绘画与美术鉴赏能力指幼儿教师要掌握基本的绘画手法和儿童美术作品的基本鉴赏能力。

2.3教学类技能

教学类技能指幼儿教师为顺利实现幼儿教育目标所具备的适合幼儿特点的基本的设计、组织、制作、创编等能力。主要包括游戏组织与创编、幼儿活动设计、玩教具制作等技能。

游戏组织与创编能力是幼儿教师根据达成教育目标需要自行编制并组织幼儿进行游戏的能力。幼儿园中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各方而教育目标都要寓教于游戏之中。

幼儿活动设计能力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要求和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教育内容的实际,预先设计教育活动方案的能力。幼儿活动设计是实现幼儿教育目标的前提和基本保证,是幼儿教师最基本的教学技能之一.

玩教具的制作能力是幼儿教师根据活动、游戏的需要自己动手制作玩具和教具的能力。

3 幼师生专业技能职前培养策略

(1)课程策略:幼儿师范院校通过开设必修课、选修课、实践课程、开发校本课程等手段,对幼师生进行专业技能培养与训练。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计划中将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学前儿童游戏、钢琴弹奏、美术与手工等7门课程作为必修课开设,做到有足够的教学和训练课时、有考核、有验收;将写字、普通话等开设为必选课;通过实践课程和校本课程提高技能训练水平,保证对技能训练的指导与拓展。

(2)管理策略: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校通过有效的指导、训练、检查、验收考核等方式对幼师生在校期间的基本技能的训练进行有效管理的策略。制定《幼师生专业技能训练、验收实施方案》,使学生明确技能训练的内容、要求与验收标准,安排不同内容的训练时间、指导教师及督促检查办法,实施分年级考核验收,验收不合格不予毕业。

(3)竞争策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评比、竞赛等活动,激励学生技能训练的积极性、自觉性,并把优者优先推荐就业的机制引入技能培养之中,进而形成竞争机制的培养策略。幼师院校围绕专业技能内容开展诸如讲故事比赛、舞蹈大赛、卡拉OK大奖赛、书画展、摇篮杯幼教技能大赛等形式多样的竞赛评比活动,激发学生技能训练的热情。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上优先推荐技能优胜者就业。

第6篇

关键词:旅游酒店管理;服务与管理;教学目标

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改革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使之与当前的市场需求相吻合已势在必行。情境教学模式是旅游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教师将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自身对知识的研究进行有效整合,设计出较为合理的模拟工作环境,通过学生对真实工作环境的模拟实验,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高职旅游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情境教学模式实用并易于操作,适合应用于职业教育。

一、结合教学目标设计合理的情境

在旅游酒店管理情境设计过程中,教师要依照教学目标进行设计,这样才有利于更好地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实施情境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在现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对真实情境的适应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在对教学情境进行设计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设计难度适中的教学情境,避免教学情境的设计超过学生的能力范围。教学情境的设计要具有实用性,还要适合教师把握,这样教师才能在情境教学中更好地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

二、科学设计各个教学环节

在情境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每个环节。比如对事件相关的人物关系,涉及的知识内容,事件发生的背景,需要表演的内容等环节,教师在设计情境时都要详细了解,然后进行合理的设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征进行角色分配,要对情境设计内容和材料进行收集,对表演排练、课堂内容、内容讨论和点评等环节都要做好预测;对各个环节所占据的时间、可能会发生的事情、解决问题的对策等问题都要提前考虑到。对情境教学场景的安排,对教室环境的设计以及道具的准备都要有全面准备,要增强情境的真实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表演兴趣,促进情境教学的高效开展。

三、在编排演练时做好引导工作

在整个情境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好自身的引导作用,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这样才能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进而提高学生表演的积极性。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为学生分配演练任务,这样学生就会有目的地对相关材料进行收集和整理,进而设计出更为丰富的教学节目,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在整个排练和表演过程中,要提供合理的引导,使情境教学节目有效开展,提高学生的旅游酒店管理专业能力。

四、进行合理的点评总结

在表演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该表演进行总结点评,对表演的每个环节进行分析,对每个学生的表演情况进行评价。同时,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对表演中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让学生总结在表演过程中出现的知识点。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应变能力,还加强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进而提高了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教师还要对学生的总结进行评价,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这样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在现实工作中的反应能力。

五、结语

根据上文分析,可以看出情境教学模式在旅游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情境教学的设计过程中,其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制订合理的情境教学方案,以提高学生对现实工作的适应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钜嫘拢韩泽民.澳大利亚旅游酒店管理教学特色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0(4):47-49.

[2]李丽,朱巧芳.酒店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24-26.

第7篇

1、对于各舞种的风格特征把握不足

在隆荫培和徐尔充老师的《舞蹈艺术概论》的舞蹈分类中,他们指出“舞蹈按照不同的风格特点可以分为古典舞、民间舞、现代舞、新风舞”。对于这几个舞蹈种类,当前普通类大学中所开设的一般有古典舞、民间舞和现代舞。对于普通的高中生来讲,由于很多他们在进入大学之前只会压压软开度,跳个简单的剧目。所以他们很少接触舞蹈的风格问题,进入大学之后,他们大部分的时间可能都花在练习软开度和技术技巧上,即使在古典舞、民间舞课上去尝试着做到老师对风格特点的要求,但是由于自身条件的局限性,他们很难完美的把握各个舞种的风格特点。以中国古典舞为例,中国古典舞在经历了“土芭蕾”、“样板戏”的时代后,人们在学习和认识中国古典舞上有了新的飞跃,建构新的古典舞风韵,在中国古典舞身韵课上所追求的“精、气、神”中,“气”的巧妙运用,最终讲求的就是这种“身体韵律”表现,而“神”就是这里的“身韵”。那么对于刚刚接触舞蹈不久的高中生,他们理解的中国古典舞可能就是很表面的外部形态,比如:山膀、托掌、按掌、提襟等等,很难做到中国古典舞所要求的精、气、神以及风韵。

2、表演意识的欠缺

一个好的舞蹈演员一定能用自己的肢体动作来抒发人物情感,从而达到震撼心灵的艺术效果。不管是多么好的软开度,多么高超的技术技巧,还是多么纯正的舞蹈风格。它们都是为了使舞蹈演员更好的表演来服务的。对于我们的教学对象普通的高中生来讲,在进入大学之前,他们所认为的舞蹈就是简单的压腿、软开度或者说还有一个简单的剧目,表演意识对于他们来讲,不仅仅陌生而已。从舞蹈的本质来看,舞蹈是一门传情达意的艺术,是舞蹈演员用自己的身体去给他的观众倾诉一个故事、一种情感。如果舞者考虑的仅仅是自己的动作,那么怎么能达到“传情达意”的地步呢?随着全国各地普通类高校舞蹈专业的开设,舞蹈的高等教育也开始普及开来,但是又由于大多数生源都来之普通高中,底子薄、基础差,针对这样一个现实情况,如果还照搬专业院校的办学模式。以培养高、精、尖的舞蹈人才为主,事实上是不切实际的。普通类院校该怎样面对这个矛盾的事实呢?我认为这需要学校、教师、学生联合起来,共同努力。

首先,普通师范类院校。

(1)及时调整培养目标。面对基础差、底子薄的普通高中生,如果照搬专业院校的以培养尖子人才为目的的培养目标,肯定是不可行的。笔者认为作为普通师范类高校应该及时的调整自己的培养方案,明确自己的人才培养定位。针对高中生文化底子较中专生好的特点,舞蹈学科全面推进,增加理论课的学习。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培养的舞蹈人才全面发展。而不仅仅局限于舞蹈演员的路子;

(2)制定切合实际的培养方案。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培养方案。在课程的设置方面,相对于专业院校,增加理论课的课时量,增开一些普及型以及舞蹈经营性的舞蹈课程,培养舞蹈全面人才,如中小学舞蹈教师、舞蹈经纪人等等。普通师范类院校,还可以以综合资源的优势为依托,是舞蹈学科与学校其他专业相结合,重视舞蹈领域的科研。

其次,舞蹈教师。

(1)提高师德。面对一个教学班级里有一部分中专生,一部分高中生。作为教师首先就要一视同仁。对于专业课不是太好的学生要积极的对待,鼓励他们。培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当他们去的进步的时候应及时的予以鼓励和表扬,给他们以信心,使他们敢于去表现,这样才能善于表现。同时还要让学生在心中树立起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对即将面临的困难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样才能锲而不舍,迎难而上。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灌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没有苦中苦,哪有甜上甜”的思想,并让学生把“苦是乐,严是爱”当成自己基训课的座右铭。让学生发自内心的热爱舞蹈,自觉投入到训练中,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2)教师的教法。老师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者,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围绕着教师来进行。在面临一个程度参差不齐的班级时,教师除了要用言传身教的教学方法外,还应因材施教。对于程度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因势利导、因人而异的进行推进教学。最后,学生。作为普通高中生,首先需要端正学习态度,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目标一定要切合实际,既不能高不可攀,也不要毫无吸引力。在自己的前进道路上,一定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向前走。面对中专生,不用自卑。发挥自己文化底蕴的优势,与中专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作为普通师范院校的高等舞蹈教育,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会面临很多的问题。面对这些文化底蕴稍高的学生,一定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科研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使普通师范类院校的舞蹈高等教育逐渐由照搬专业院校的高、精、尖的培养模式向舞蹈素质教育转变,为中国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作者:沈庆轮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第8篇

导游服务技能竞赛作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重要赛项,是旅游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评价也是实现旅游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本文以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以下简称“三峡职院”)为例,以职业技能竞赛与人才培养相结合为切入点,就改革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

一、三峡职院参加导游服务职业技能竞赛的情况综述

三峡职院旅游管理专业为湖北省高职重点专业,以“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旅游人才培养理念,通过多年积累和探索,将导游技能竞赛的内容融入到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中,技能竞赛成为提高旅游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自2005年起参加各级导游服务职业技能竞赛19次,先后获得了1个国家级一等奖,5个省级一等奖,1个市级一等奖的优异赛果,收到了竞赛成绩和人才培养质量双丰收的良好效果。

二、职业技能竞赛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模式的构建

职业技能竞赛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模式的构建使得三峡职院获得了竞赛成绩和人才质量双丰收效果。这是基于深入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一)以导游服务职业技能竞赛方案为指引,改革人才培养方案

导游服务职业技能竞赛方案以行业标准和服务流程为基础,并结合了前沿、先进的导游技能服务理念。三峡职院将技能竞赛方案中的竞赛理念、比赛标准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内。

(二)以导游技能竞赛为标杆,创新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此,三峡职院旅游专业以导游服务职业技能竞赛方案为驱动,创新课程体系,着力培养高素质导游人才。

1、将导游技能大赛开设为一门素质拓展课程

素质拓展课程结合学生发展特点和需求开设,不仅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奠定基础,也帮助学生某方面的技能得以提升。导游技能大赛通常由包括形象风采展示、导游讲解、知识问答、情景再现、才艺展示等环节组成。将竞赛各环节集中通过一门素质拓展课程开设,使学生通过该课程学习能提高综合素质和带团技能,课程最终将以校内导游大赛的形式作为课程考核,以此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设置艺术类选修课程

在课程体系设计上还注意突出兴趣性和开放性,除主干课程外,还专门设置艺术类选修课程如声乐、舞蹈、演讲与口才等课程,培养学生在舞蹈、唱歌、朗诵、乐器演奏、书画表演、魔术杂技等方面的才艺特长。以提高导游素养为主题,为学生创设出灵活、开放的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以及才艺展示环节的要求,使之在比赛中能获得优异成绩。

(三)与导游服务职业技能竞赛相融合,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导游服务职业技能竞赛体现了导游人员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是行业企业对导游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也是行业职业标准与技能规范的凸显。三峡职院旅游管理专业以《导游服务规范》国家标准(GBT 15971-2010)为依据,全面改革并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1、以校外实训基地为依托,锤炼学生实践技能

实践是导游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以校企合作为契机,让学生前往景区、企业进行专业认知、模拟导游实训、旅行社实训等校外实训。将职业环境资源引入到教学进程。通过新生对旅游专业的直观认识和深刻体验,二、三年级在一线岗位上实际工作,帮助学生增强对专业及行业背景的认识,提高学生操作能力,形成学生的职业素养,为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奠定坚实的基础。

2、以校内实训基地为平台,完善导游技能竞赛训练方式

“实践教学可以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提供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场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与能力”。为此,三峡职院以数字化模拟导游实训中心为主要竞赛训练场所,为学生提供实景的模拟训练;另一方面,利用导游微格实训室,让学生熟悉导游的相关业务规范和操作流程,掌握导游的带团技巧。通过两个校内实训室交替训练,实现了教学、纠偏、提高的良性循环,学生训练效果优良,为取得优异成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与导游服务职业技能竞赛相配套,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竞赛指导教师团队

“技能大赛不只是比学生素质更是比指导教师专业水平”,导游服务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核心竞争力是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竞赛指导教师团队。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竞赛指导教师团队在赛制研究、各赛项环节准备、选手心理调节等方面运筹帷幄。竞赛指导教师团队分为导游词撰写、讲解,理论知识,才艺表演,后勤保障四个小组,各小组分工合作,逐项突破各比赛环节,为取得优异的导游技能竞赛成绩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第9篇

在幼儿园里,教师的语言是孩子们的模仿对象,教师的语言素养对孩子产生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因此,构建合理的学前教育专业语言课程体系与培养模式,提高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语言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学前教育专业语言课程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

目前,大部分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语言类课程一般包括大学语文、普通话与教师口语、幼儿文学、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等等。学前教育的每个领域都贯穿了语言教育,语言课程的改革和发展势必会影响其他领域与其他学科的改革和发展。但是,大部分高等师范院校在落实语言课程的时候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从学生方面来讲

目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语言素养并不乐观,大部分学生语文基础较差、运用语言的能力存在许多问题。比如:一些学生方言较重、词汇贫乏、病句较多,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也较差,不能很好地即时演讲、辩论,等等。有学生认为,语言类课程没有必要作为重点,自己已经说汉语很多年了,没有必要再进行专门的训练。这些,都会使得我们落实语言类课程的时候困难重重。

2.从教师方面来讲

(1)课程内容更新较慢,没有做到与时俱进。

部分教师在讲授语言类课程的时候,年复一年地使用旧有课程内容,即使有所创新也没有做到真正与时俱进。比如,大学语文与幼儿文学两门课程,大部分教师只参照教材讲授名家作品及诗词歌赋、只参照教材讲授很多年前的儿歌和文学作品,而没有关注当今社会文学发展的风向,没有把当今社会中一些最新的、前沿的、正能量的文学作品融入教学中。虽然他们也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使得教学和社会脱节,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

(2)课程内容没有充分体现专业特色。

学前教育专业有非常明显的专业特色,语言类课程的教学必须充分体现其专业特色,才能达到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目的。但是,有一些课程在落实的时候却忽略了其专业特色。比如,大部分院校在开设《普通话与教师口语》的时候,只是单独开设《普通话》课程,而忽略了《教师口语》课程。其实,“普通话”与“教师口语”是意义不同的两个概念。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除了应具备普通话水平以外,还应该注重作为幼儿园教师如何运用教师语言。学前教育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专业,它所面对的群体也是一个特殊群体,即3-6岁的儿童。在实际教学中,有些院校往往强调“普通话”而忽视“教师口语”,这说明他们没有深切领悟到学前教育的专业特色,没有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3)教学形式单一,实践机会偏少。

大部分语言类课程教学中,主要是由教师“教”完成的,虽然在教学中,也有一些实践环节,但是作为技能类课程,语言类课程的实践环节还是太少了。语言类课程除了要加大课上的实践环节外,课外的实践也不可缺少。

(4)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语言类课程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教学内容,只是停留在完成作业、取得好成绩的层次,没有达到“我要学”、“我要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的高度,这跟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关。

3.从学校方面来讲

(1)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学时安排不够合理。

部分院校在落实语言类课程时存在偏见,要么在制订培养方案时加大其他理论课程的安排,忽视语言类课程,把语言类课程划拨到选修课程中,可选可不选;要么在实际教学中学时安排不够多,只注重理论的教学而忽视了实践的练习。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学时安排方面存在问题,直接导致教师和学生思想上不够重视语言类课程,更难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2)语言教育类师资比较薄弱。

教师和学生思想上不重视语言类课程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学校忽视语言教育类师资的引进与培养,使得语言教育类师资比较薄弱。师资力量薄弱,我们就难以充分利用和开发语言教育资源,难以提高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学生语言素养。

(3)语言素养的提高缺乏系统性与反馈机制。

一个人的语言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通过多年的积累、不断的学习与练习才能形成,它与一个人的职业素养、专业素养、自身素养是息息相关的。但是,我们在落实语言类课程的时候,还仅仅停留的教授课程的层次,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言素养的培养缺乏系统规划、评价与反馈。虽然有些院校设置了一些口语技能类课程,但是在真正落实的时候是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的,缺乏对学生的监督、评价、总结,这些技能类课程也没有实现应有目标。

二、学前教育专业语言课程体系改革及教学策略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不论是高校的老师也好,还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也好,都要树立正确的语言类课程教育观,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讲授与学习语言类课程的目的和重要性。学生要利用在校几年的时间合理规划,将语言素养的学习与积累贯穿自己学业的始终,目的是深厚语文基础、提高普通话水平、提高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教师口语技能,进而提高语言素养与职业素养。老师不能只是停留在完成教学任务上,而应该进一步思考与实践如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与职业素养。

2.构建合理的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方案及语言类课程群

语言类课程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因此高校在制订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方案时一定不能忽视语言类课程的重要性,不能把语言类课程放在可有可无的地位。在制订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方案时,应专门设置语言类课程模块。在语言类课程模块中,我们要为学生开设一批既能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学生又感兴趣的语言类课程群,如幼儿教师口语技能训练、故事讲述技巧训练、朗读与朗诵技巧训练、表演与主持技巧训练、剧本表演、家园沟通技巧,等等。

3.构建高效的学前教育专业语言类课堂与课外活动

(1)利用多种手段,多渠道搜集信息,不断充实教学内容。

我们要从学生方面、从幼儿园方面、从社会方面了解课程的不足,从学前儿童的实际情况与需求出发,不断改进语言类课程的教学内容。我们还可以聘请专家或有经验的幼儿园教师为学生讲授国内外语言教育的新动态、讲授语言课程改革的新形势,搜集社会中关于语言教育的最新信息等,让语言类课程更加立体、更加饱满。

(2)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与形式组织教学。

随着社会与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单一的教学手段已经做不到吸引学生了。因此,我们必须摒弃旧有的教学手段,利用多种媒体手段与形式组织教学。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查阅相关资料扩大学生的知识广度,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谈话、演示、表演、竞赛、辩论等途径学习新内容、掌握新技巧,并从中发现学生的优点与缺点以便更好地因材施教。

(3)加大课程的实践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习知识不是最终目的,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能够学以致用。因此,课程的实践远远比理论的讲授要重要得多。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算不上真正的课堂;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只能是死气沉沉的课堂。新课改以来,无论是国家也好还是学校和老师也好,都在强调学生的学生方式需要发生改变,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倡导学生主动学习。除了学生要主动学习外,教师也要在课堂与课外的各种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利用专业知识与技能,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加强学生语言素养的考核与评价机制

完成教学活动、实现培养目标有一个重要环节是考核与评价。语言类课程属于技能课程,技能课程的考核与评价,是不能仅仅依赖于笔试完成的。我们应当通过朗诵、讲故事、辩论、演讲、剧本表演、学生教学大赛等多种形式考核与评价学生的语言素养水平。考核、评价之后,针对出现的问题,一定要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水平提供依据。

第10篇

(一)声乐教材方面

第一,教材缺乏针对性,我国高职学校的声乐教学使用的课本多是艺术类普通高等院校使用的教材,主要有《声乐实用基础教程》和《声乐教学曲选》等,虽然具有通用性,但缺乏高职表演专业声乐教学的针对性。第二,高职院校自行编写的教材不成体系,内容陈旧,缺乏实用性。由于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声乐教学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因此,适用于高职教学的教材还不成体系,不具权威性。第三,部分教师不愿选用高职教材。大多数高职院校把教材的选择权交给教师,但对大多数教师而言,旧教材使用时间长、使用次数多,用起来得心应手,因此,很少有教师选择使用高职教材,多数教师对选用高职教材存在一定排斥和拒绝心理。

(二)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高职院校声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是“技术型”人才,与普通高等院校培养“学术型”人才的教育方针完全不同。但是,通过对多所高职院校表演专业的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表演专业的课程目标都是参照普通高等院校制定的,人才培养模式承袭了中国高等教育一贯的作风,存在盲目模仿艺术类院校和普通高校的现象,造成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艺术类院校的人才培养重叠,导致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无法实现。此外,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使高职院校忽视了两类院校的差异,造成多种教育资源的浪费。

(三)声乐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绝大多数高职表演专业设置的课程科目数量过多且杂乱无章,缺少系统化和体系化。第一,课程设置盲目参照艺术院校或普通高等院校的课程体系,多数高职院校主观地认为学生应学哪些课程,于是把其他高校的课程堆砌在一起,导致课程杂乱无章,课程间缺乏联系,且不符合学生实际。第二,实践课程教学形式化。据调查发现,大多数高职院校仍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多数高职院校缺少实践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方案,实践教学目标模糊不清。此外,各高职院校受经费、场地、师资等因素的制约,也导致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二、高职表演专业声乐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一)构建“课堂+舞台”的教学模式,实现“一体化”教学

高职院校教育的主要优势是重视对学生实用和方法的培养,使学生在毕业后能真正适应社会、符合工作岗位的需求,且能在社会各类文艺活动中真正做到演出不怯场。因此,除采用传统的琴房教学模式外,高职院校表演专业声乐教学也应侧重教学与舞台的结合,使声乐理论教学与艺术实践教学有效结合起来,构建“课堂+舞台”的教学模式,实现“一体化”教学。在课堂上,使学生准确掌握音乐的基础理论知识,并树立正确的发声观念;同时,教师还要围绕“舞台表演”进行实践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在舞台上进行歌唱表演提高学生的演唱技能。

(二)改善传统声乐教学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传统声乐教学法显然已不适应当前声乐教学的需要,因此,对传统声乐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刻不容缓,高职表演专业声乐教学要及时引入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例如,在基础声乐教育初期,可采用创新的小课教学模式,针对教学进程和学生主体的不同,选用微格教学法。在分向教学阶段,可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把教师“精讲”与学生“自学”结合起来,教师可采用给小组或个人布置任务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自觉性。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积极引进高素质且综合实力强的声乐专业人员到高职院校担任教师,强化教师团队,提升教师队伍综合实力是当前各高职院校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首先,在师资引进过程中,高职院校要注重教师的实践技能,严把能力关,或从相关行业引进具有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其次,各高职院校要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对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在不断提高其学历层次及理论水平的同时,有计划地让他们到一线或相关行业进行锻炼,从而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最后,完善相关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考核评价机制,设立教师等学术成果奖励机制,使教师自觉践行继续教育。

三、结语

第11篇

明确培养目标,量身定做教学计划。综合性地方院校都在为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艺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对本校艺术专业的发展争相改革。如何让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综合能力,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特别是为本地服务,是地方院校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虽然大家都认识到问题的严重,但是基于很多现实原因,大部分院校还是在套用艺术院校或师范类艺术学院的教学计划,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业时总有“水土不服”等问题。

目前东莞基础教育人才的需求情况来看,东莞经济发达,吸引了大量从业者,给地方院校学生就业带来很大压力。2000级学生毕业时,艺术系学生还有不少能在东莞中小学校找到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情况越来越不容乐观,很多学生毕业后都改行。综合性地方院校不得不去探索一条更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东莞经济发达,企业较多,各镇区的群众文化事业开展得都不错,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就业市场。为此,东莞理工学院瞄准这个大市场,重新制定了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适应东莞基础教育和文化事业对音乐人才需求的动态变化,创建一个地方特色鲜明、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在本校达到特色专业标准的重点专业,为东莞的基础教育和文化事业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能够从事音乐教育并能组织群众文艺活动的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与策划人才,这其中,舞蹈技能非常重要和实用。针对培养目标,怎样在有效的时间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更好地胜任工作,是我们舞蹈教师理应思考的问题。

原有的舞蹈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毕业工作后,存在综合能力较差,特别是实践能力差的问题。我们针对毕业生反馈的信息对问题进行了总结,发现原有的课程设置过于效仿专业艺术院校,过于考虑学生的专业水平,忽视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在课程设置方面也做了相应的调整。

为本地输送人才是我们的终极教学目标。以往舞蹈教学只是作为音乐学专业的一个交叉学科进行辅助教学,舞蹈课程一直固守学院派的教学模式,本土化教学实验探索几乎为零。随着学院音乐学群众文化方向培养计划的开展,舞蹈的本土化教学探索就显得尤为迫切了。

针对目前存在的几个问题,通过明确目标、修订制定教学大纲、妥善设置课程,进而从优化课程设置、加强教学管理、革新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讨。

根据培养目标,重新修改和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目前,通过从事群众文化组织与策划的毕业生就业后反馈回来的信息中,我们认识到之前的舞蹈教学存在着很多不足,过于重视学生的舞蹈表演能力,忽视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此,我们调整专业课的比例,加大舞蹈编创课程的比重,舞蹈教学中汇入本土舞蹈,加强有关舞蹈理论知识和舞蹈欣赏方面的课程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群众文化活动组织与策划中,艺术专业人才基本上充当了导演的角色,真正上台表演的机会比较少。其中舞蹈工作人员要像“万金油”一样,对舞蹈种类有着丰富的了解。如仅仅开设芭蕾舞、古典舞、民族舞、现代舞,显得远远不够。需要增加很多适应群众性文化活动的舞蹈种类,比如国标舞、街舞、爵士舞,甚至包括健美操,特别是本土舞蹈艺术,是需要重点学习的。挖掘本土文化,增加本土舞蹈的教学模块,重点在于了解、收集、整理、模仿、组织、再造本土舞蹈的过程,学生通过本土舞蹈的学习,可以进一步了解东莞文化,尽快适应工作,缩短磨合期。为此我们在教学中针对此情况安排了很多教学板块,丰富舞蹈语汇和舞种,使学生能够胜任群众文化活动的指导工作。

还要重点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大舞蹈创编课程的教学比重,主要针对群众文化组织与策划来开设,所涉范围更为广泛,挖掘本土文化,将本土文化与舞蹈编创有效结合,创造出有地方特色的舞蹈作品。大力改革舞蹈创编课程,使其更具有群众性、本土性。

群众文化活动组织与策划需要“能说会写、能编会跳”的综合能力较强的全能型人才。在组织与策划群众文化艺术活动过程中,往往写方案是第一步,写出来的方案交领导审批,再决定这次活动开设与否。因此,群众文化活动组织与策划中,写方案是非常重要的一步。随着文艺活动越来越多,人们对活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有创意和有新意的方案更能符合人们的要求。我们也开设了“大型活动的指导”这门课程,但由于基本为理论课,也没有针对群众艺术活动,所以课程形同虚设,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笔者认为,应根据群众文化的特点来开设一门群众文化活动组织与策划课程,理论联系实践,并且以实践课为主,实现从写方案到具体实施“一条龙”式的教学。

另外,增设有关舞蹈理论知识和舞蹈欣赏方面的课程,建立舞蹈教学实习基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其更符合地方文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

对于地方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顺应社会对多元人才的需求,结合自身的培养目标和学院实际情况,借鉴同类院校办学经验摸索出一套适合自身的教学计划,完善教学大纲,改变教学模式,对教学内容进行革新,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12篇

[关键词]高校教育培养模式民族音乐表演

[作者简介]莫晓文(1967-),女,广西南丹人,广西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系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声乐表演与教学。(广西南宁530022)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7-0121-02

高等艺术院校民族音乐表演人才的培养是在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日益重视的今天应运而生的。高等艺术院校教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包含的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等都肩负着重要的保护、抢救、利用及传承发展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如何建立一个完善、科学的民族音乐表演人才培养模式,使之能承担起对民族音乐挖掘、整理、传承和创新的大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各高等艺术院校当前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高等艺术院校民族音乐表演人才培养现状

高等艺术院校虽然在音乐表演人才培养方面经过多年的发展,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这些年也为繁荣我国的音乐文化艺术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我们也看到,我们音乐的教学一直是以欧洲古典音乐体系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同样也以欧洲古典音乐教育体系的评判标准评判教学成果。欧洲古典音乐教学体系虽然对我国音乐教育的规范化和系统化曾起到过巨大的推动作用,但由于在教学中过分强调其价值,导致我们的教学效果也存在很多弊端。突出的一点就是我们教育出来的学生,不了解、不喜欢自己民族的艺术文化,更不会欣赏自己民族的文化艺术,更别提在这之上的继承、发扬和创新。学生们只是教条地学习了别人的技能、技巧和一些表面上的知识,却把自己最应该学的、最应该掌握的放弃了。因此,当国家发展到开始进入强国之列时,我们却不能在自己民族的音乐领域,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完整的音乐教育理论体系。以声乐教学为例,教学中所依靠和应用的发声技能技巧及最后的评判标准都是以西洋美声唱法为基础和样本,呼吸、共鸣、位置的强调,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西洋美声唱法的技能要求,我们完全放弃了自己的京剧、昆曲中经典的唱腔特点、行腔韵味,使得整个声乐领域充斥着洋腔洋调,听到的都是别人的曲调、别人的语言、别人的行腔,即使是听到我们的曲目,那也是很大程度上变了味的,已经失去原有风格特色的唱法,从而形成了全国上下一致的评判标准:没有共鸣的声音不是好声音,没有统一的歌唱位置就不叫唱得好。使声乐教学走进了一个不中不西,不土不洋的怪圈。再就是由于我们在教学中过多地忽视了本民族艺术文化的存在,整个欣赏、评价、舆论的导向都偏离了我们最初的方向;我们的评价标准也处于极不健康的状态,这不能不说是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失败。面对这样的现状,政府部门及艺术工作者也意识到并开始予以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的公布就是在向全社会宣布了对民族文化重视的这一重要信息,同时也对我们的教育及高等艺术院校办学提出了新的方向及新的思考。

二、高等艺术院校民族音乐表演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必要性

探索一个适合在高等艺术院校培养“民族音乐表演人才”的模式,这一做法在全国上下的艺术院校已经铺开。如贵州大学艺术学院的“侗族大歌”进课堂;新疆艺术学院的“木卡姆”进课堂;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的“呼麦”“长调”进课堂以及近两年来广西艺术学院直接成立的民族艺术系,为挖掘整理原生民歌设置专门的系部,把挖掘、整理、传承广西原生民歌作为主要培养目标等做法,这都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民族音乐表演人才的需求而设立。这些院校都在尝试转变过去传统、单一的教学。在制订培养方案时打破其原有的固定不变的框架重新调整,不再墨守成规;培养方案突出和强调本土艺术内容及特色课程的进入;把挖掘、整理民族艺术中的“原生”部分,使那些濒临灭绝、失传的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得到有效的保护、整理、传承放入教学内容。尤其广西艺术学院在把“原生民歌”作为声乐教学主要教学内容的同时,大胆地改变其原有以西洋唱法为评判标准的审美习惯,以当地的审美习惯作为主要评判依据,使学生们通过学习,逐步建立以本土的审美习惯作为艺术评判标准;对自己的民族文化、艺术文化有更深的了解与认识。这一大胆的尝试,得到专家们的肯定,希望通过这一尝试,探索出一个有自己特色的、符合中国国情、有科学理论价值的适合在中国高等艺术院校中推广的民族音乐表演人才的培养模式。

三、高等艺术院校民族音乐表演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1.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民族音乐表演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重要前提。科学、合理地制定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能否成功建立的前提。广西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系民族音乐表演人才的培养方案就特别强调其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具有民族音乐表演相关知识技能,并具备较强的本土民族音乐表演、传承及文化解读能力,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另外,其毕业生的就业主要面向各专业文艺团体、艺术院校、文化馆(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文化产业及旅游服务等行业,从事民族音乐表演、教学、研究及保护工作。这就意味着所有的教学环节必须围绕着这一目标制定和实施教学。

2.构建合理的课程设置,开设特色课程。民族音乐表演人才培养目标强调培养学生的本土民族音乐表演、传承及文化解读能力。课程设置的合理构建是完成这一目标的重要环节。首先,在教学课时、教学内容上应科学、合理地分配和安排,把某些在以往都是出现在选修课环节的课程重新定义;合理开设像民族语音、本土艺术、地方戏曲、民间音乐、民歌排练、民歌演唱等特色课程。在专业必修理论课、专业技能课和选修课环节更多地考虑民族课程内容的介入。其次,重视社会实践教学环节,努力重现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央音乐学院请民歌手张天恩、朱仲禄等教唱陕北、山西民歌和青海花儿,上海音乐学院请京韵大鼓艺人王秀卿传授曲艺唱法,请民间艺人丁喜才教榆林小曲的场面。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走向社会,走向田间地头向民间艺人学习民族音乐,形成民间与院校相互交流的学习氛围。只有这样,挖掘、整理失传的民间艺术才能不再停留在口头上,高等艺术院校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了解民族音乐的优秀的民族音乐表演人才。

3.根据培养目标重新编写教学大纲,凸显民族特色。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吸收新的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式是教学的正常调整,但其基本上是在原有模式不变的情况下所做的一些微调。我们现在所提的重新编写教学大纲,主要是指在培养目标改变的前提下,把每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安排、考核形式、评分标准等一系列具体的做法、要求作相应的调整和改动。首先,应在教学大纲中调整原有的以西方古典音乐体系作为教学主要内容的做法。如声乐教学课程,民族音乐表演专业的声乐教学,在制定教学大纲的时候应更多地考虑以中国歌曲作为主要的教学曲目;而随着近年来人们对原生民歌的关注,应考虑把原生民歌作为教学内容,使其进入课堂;在基础训练中更注重发挥嗓子原有的特质,遵循中国民歌演唱的发声规律,不要过多地、刻意地改变其原有的风格唱腔;西洋唱法可以学,但要强调这不是歌唱的唯一方法,演唱中国民歌并不是时时需要西洋唱法中的“共鸣”,不能为了追求技能的提高而太多地改变中国民歌中原有的风格、韵味,这就是当下中国的声乐界出现的“千人一声”的主要原因。我国风格各异的各族民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其独具魅力的唱腔、风格,把握这种歌唱中的唱腔、神韵是民族音乐表演人才最应该具备的,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声乐演唱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其次,对于一些涉及民族内容的课程,教学大纲中对其考核的形式与评分的标准也应进行相应的改动。重新思考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评判学生学习的成果,如在演唱中是注重技能、技巧训练还是注重歌曲的情绪、风格完整表达?评分标准的切入点和习惯还是应仔细斟酌。因此,结合实际,建立一个符合我们培养目标,能正确引导学生审美取向的,合理、科学的评分标准,是教学大纲编写的重要之处。

4.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高质量地完成教学内容。适当改变遵循多年的教学时间安排,把集中授课、阶段授课、讲座、社会实践等授课形式根据教学的需要交叉进行。为突出特色课程教学,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教学方式。“走出去”就是某些特色课程可以走上田间地头,让学生走向民间,走向社会亲身感受民间音乐的精髓,向民间艺人学习;“请进来”,聘请社会上有名望的专家进课堂讲学;请民间艺人进课堂示范;教学形式灵活多变,可以增加教学的信息量,同时也时刻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便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注重特色课程教材的编写是培养模式成功的前提和保障

好的教材是教学成功的前提。前面提过因为音乐表演专业长期以来都是以西洋古典音乐体系作为教学内容,因此在教材的选择上也基本上是“拿来”的做法。而这些年来,虽然我国的音乐工作者也在这方面有很多的努力,先后编写了大量的音乐学科教材,但因这些教材基本上是以原有教材也就是西洋古典音乐体系教材为蓝本,因此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并没有太多创新,基本遵循原有的教学理念。而特色课程,尤其是涉及“本土”或“原生”的特色课程,一直以来很少有这方面整理,更别提规范的教学教材。我们的很多民间艺术靠的是“口传心授”“口口相传”。随着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科学信息的不断冲击,越来越多的民间文化、民间艺术已走到濒临灭绝或失传的境地。广西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系成立之初,其民族音乐表演专业在订教材时就遇到这样尴尬的局面,找遍书库、书目,找不到一本集中了广西本土原生民歌的书作为教学教材,最后只好把现有采风搜集来的曲目、一些老艺术家自己的私藏、还有早期的一些音乐杂志等稍作整理暂时代替原生民歌课程教材。在高等艺术院校里培养民族音乐表演人才不能再像民间那般也采用“口口相传”,我们应利用自身的优势,注重把从民间收集、整理的材料,结合培养目标需要以及教学、学习特点认真编写特色课程的教材,规范的教学教材是完善培养模式不可或缺的前提保障。

五、结语

探究民族音乐表演人才培养模式,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民族音乐表演人才将肩负着让世界了解真正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同时也承担着对民族音乐文化挖掘、整理、传承的重要使命。学生们通过在校几年有计划、有步骤地学习,不仅系统地掌握了专业基础知识技能,更对民族音乐文化拥有更强的解读能力和自觉的保护意识,因此其在引导人们理解民族音乐的过程中更具优势。当然,我们也看到,随着社会文化的转型和人们艺术欣赏水平的提高,要求民族文化尤其是民歌演唱原封不动地“代代相传”是不现实的。这就更需要民族音乐表演人才在抢救、保护、继承、发展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创造适应时展的新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