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致终将逝去青春

致终将逝去青春

时间:2023-05-29 18:25: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致终将逝去青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致终将逝去青春

第1篇

无可奈何花落去,人生中最无法挽回的事情也就不过是往事和花样年华了。铅华洗尽时,朱颜素影却成了刹那永恒。当我们如绽放盛期中繁花时,往往在蝶的流连、蜂的追捕中便已浮华半生,当从半醉人间中醒悟过来时,早就已经浮云不再。我们往往在年迈岁月里忆起年少的轻狂时淡淡的微笑,人生呐·······

紧紧地握住手,然后松开,手心里除了湿透的汗珠什么也没有剩下。或许这就是我们的青春,因为年轻,所以可以肆意挥霍;因为无知,所以倔强的将头转向现实的背面;因为幼稚,所以无所顾忌的朝着梦想迈进。也许,也就是这些摇曳在年华间的点滴,使得我们的青春更为之动人。不管曾经有多少刻骨铭心的故事,不管那些挫折和荆棘是否让自己为之惊颤,也不管留下了多少遗憾和错过。在多年后的忆起片刻里,已经没有了那些轰烈与激动,剩下的只是平静和淡然。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还记得伏在奶奶的腿上,老人家轻轻地抚摸着我的黑发,淡淡的微笑:“孩子啊,好好珍惜青春啊,最是人间留不住啊”从那时开始,我便懵懂中明白青春终将逝去,仿佛日出还是躲不过日落的结局般。我的青春如手中的沙漏,点滴流过,不复重返。

人生没有时光机,寸寸荏苒,千寻站在镜子前面,看着自己的倒影,她在微笑、在哭泣、在皱眉、在惊讶。走过20多个的春秋里千奇百怪的姿态如此清澈的呈现在镜子里。不管何种姿态,在千寻的印象里,他都是存在的,微微笑的牵着千寻的手,任她安心的走在路边的墙路上。可是千寻忽略了,那些印象已经停滞不前,在另一个自我的面前,突然失去了寻找答案的能力。她恍惚中看到了自己独自走在墙路上的摇摆,也许过不了多久,就会有另一只手伸过来,也许,一直下去的路边都仅是匆匆过客。人生的列车上从来就没有规定谁会陪着谁一直等下去,直到火车油火燃尽。不像手中命定的掌纹样般一旦注定,便不可更改。

在路上,是的,我们都一直在马不停蹄的赶着路,期待着找到自己的彼岸花开的目的地,平坦大道、肠道小路,我们总是千帆过后,明明看到彼岸就在不远处,却已经疲惫不堪,再也没有力气向前追赶了。老人们总说路有很多种,每一条都可以到达目的地,可是我们往往走遍了所有,却都发现到不了的远方依然在远方。如此这般,原地便成了彼岸花开。青春向左,生活向右,相背着各自离去,没有眷恋、没有回头,可是在微弱昏黄的灯光下,我分明看到了生活脚下低落的泪水,安静的感觉不到悲伤······

总会过去的,我们怀念的、我们曾经紧紧握在手上的,我们曾经不屑一顾的,都会随着时光而逝去,至于青春,渐渐的化为斑斓的泡泡,在阳光下一闪而逝······

第2篇

不知道是否你还记得我第一次叫你们爸爸妈妈时的喜悦,不知道你是否还记得为我跨上书包的时刻,不知道你是否还记得你为我准备行李的时刻,不知道你是否还记得火车渐渐远去的背影。

————亲爱的父母你们还好吗

不知道是否你还记得我们儿时的诺言,不知道是否你还记得曾经嬉闹的伙伴,曾经的我们在一起摸爬滚打,不知是否还记得我挨打你为我报仇,不知你是否还记得我们曾走过的每一条路,包括曾经我们一起喜欢的那个女孩。

————亲爱的朋友你还好吗

不知道你是否还记得我们当初的相见,不知道你还是否记得我们每个夜晚发的信息,不知道你是否还记得我在威风中为你披上的衣服,不知道你是否记得我们在黑夜的街道走过多少个来回,不知道你是否还记我们曾同吃一碗饭的幸福,不知道你是否还记我们有过多少句的我爱你,和多少句的对不起。

————亲爱的曾经你还好吗

第3篇

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结局观后感

相比电影的《致青春》我更喜欢原著的结局,郑微是注定和林静一辈子的!其实,女人一生大概需要两类男人,年轻的时候陪她轰轰烈烈,年长时陪她细水留长,但往往这两者都不是同个人所以,林静第一次见陈孝正,就对郑微说:他不适合你。

赵薇的导演处女作《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26日起在全国上映,截止26日23点,据不完全统计,该片首映日票房已经超过4500万,超越《泰囧》的首日票房3500万,刷新2D电影史华语片首日票房纪录。26日零点点映,午夜场以3.1万人和101万票房创下2013年午夜场的最高纪录。

看完《致青春》这部电影。心绪难平,发人深省。他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不一定都有美好的结局,对青春也没有挥之不去的遗憾!大家在一起的青春无论开心还是不快都是用来怀念的!不存在对与错,只有淡淡的释怀!这,才是最好的结局。

几个主人公都有各自的爱情观价值观,郑微是像太阳一样的人,敢爱敢恨,应该有赵薇自己的影子,她的青春有遗憾却没有后悔,可惜她的这两个男人都没那么完美,可她最终学会了如何去爱。

青春是用来怀念的”,致青春的结局让人思考。许开阳和曾毓结婚了,郑微这个敢爱敢恨的玉面小飞龙最后谁也没有选择。错过了就是错过了,阿正的选择我个人觉得无所谓对错。真没有想到那个送满天星的是张开。很欣慰看到小北过得很好就好,青春的我们总是容易冲动。

《致青春》:在时间的熔炉里,没有什么可以不朽。如果真想不朽,只有在最高点最炽烈最灿烂的时候,戛然而止,或是感情,或是那个人。就像男人,总会怀念得不到的女人一样。感谢在我生命中绽放过的青春,如果当初,我们再勇敢执着一点,结局会不会不一样?

这个世界上一定有美好的结局。青春的路上,没有对与错,没有谁亏欠谁,因为曾经一起走过青春的路,所以或许永远不必对青春抱有挥之不去的遗憾。珍惜眼前的日子就是给青春最好的结局吧。

和你爱的人去看《致青春》吧,电影终了,执子之手,告诉她:“青春虽已散场,幸好,你在身旁!”这是多少人羡慕的“致青春”的最好结局。

第4篇

1、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剧情:18岁的郑微(杨子姗饰)终于如愿考上青梅竹马邻家大哥哥林静(韩庚饰)所在学校的邻校,等她满怀期冀地步入大学校园,却遭遇打击——林静出国留学,杳无音信。郑微倍感失落,患难时刻与室友朱小北(刘雅瑟饰)、阮莞(江疏影饰)、黎维娟(张瑶饰)及师哥老张(包贝尔饰)结下深厚友谊,同时富家公子许开阳(郑恺饰)对郑微展开了疯狂的追求,而备受男生欢迎的阮莞用她特有的清冷守护着对于爱情的忠贞。一次偶然的误会使郑微与老张室友陈孝正(赵又廷饰)结为死敌。

2、在一次次地反击中,郑微发现自己爱上了这个表面冷酷、内心善良的高材生,于是疯狂地反击演变为死缠烂打地追求,而陈孝正也终于在强攻之下缴械投降,欢喜冤家终成甜蜜恋人。大四毕业之际郑微的生活再次经受考验:陈孝正迫于家庭压力选择出国留学,却迟迟不敢告诉郑微。感觉再次被欺骗的郑微痛苦地离开陈孝正,却遇到搂着新欢的许开阳。

3、多年后,郑微已蜕变为职场上的白领丽人,竟再次品尝命运的无常:带着悔意和爱意的林静和陈孝正同时回到她的生活里。

(来源:文章屋网 )

第5篇

一、去世俗化与潜在欲望

校园与职场是《致青春》的两大叙事空间。两大空间里安放着两段不同的生命历程,前者记录着主人公们的大学时光,而后者诉说着主人公们的社会蜕变。前者以青涩的恋情为内核,而后者以混杂的欲望为本质。影片的叙事重心显然在校园恋情上。从时间安排上来说,影片至少花费了1小时30分钟的篇幅展示校园恋情,情节的铺展舒缓而从容,对于开学、上课、吃饭、娱乐等生活细节的展示生动又细致。而到了职场部分,画面的切换变得急遽而仓促。快节奏的叙事语调、高密度的情节铺陈使得影片的连贯性出现断裂,逻辑性略显紊乱。象牙塔的纯洁与从容是远离险恶和喧嚣的,同时以此对抗着社会的世俗与平庸。从艺术再创造的角度来看的话,影片也作出了“去世俗化”的努力。原作《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辛夷坞作,2007年)在下半部中集中描写了主人公们步入社会后的职场生涯。纠结缠绕的三角恋情成为作者极力渲染的重点所在,阴晦、、权谋等噱头无不落入庸俗主义的泥潭。影片过滤掉了办公室恋情,抛开了成人世界的纸醉金迷,它选择了对于青春校园的执着坚守。这其实关联着影片内在的价值取向,它通过对于感情的一再提纯维护着象牙之塔的纯洁,以抵抗的姿态对视着物欲横流的世俗社会。

然而,对爱情的提纯不能在绕开庸俗主义泥潭的同时,又掉入理想主义的陷阱之中。任何远离现实生活逻辑的艺术都是漂浮在空中的无根之花。爱与欲共同构成了男女之情的完整面孔。只执一端的做法显然是失之片面的。《致青春》在阐释纯爱的主格调之下,并不回避人物内心实际存在的隐秘欲望,当然也没有为了赚取卖点极度渲染。

尽管在影片中处于缺席状态,然而怀孕则是以男女之间的原欲为必然前提。这在影片中体现为一种隐而不彰的欲望叙事。其中的两次流产其实恰切而精准地折射出了《致青春》的爱情逻辑。赵世永让一个女孩怀孕的消息令人愤怒,然而阮莞却在悲戚之余以异于常人的坚毅替他收拾残局。她向老张借钱,甚至陪同那个女孩一起去医院做流产。酒后乱性成为两人放望的陈词滥调,然而无爱之欲终究是对爱的背叛,阮莞的勇敢与宽容其实表明了爱对欲的原宥。爱的圣洁超越了欲的卑污。如果说这次流产处决的是欲望之果的话,那么阮莞的流产终结掉的则是爱情之花。当她在赵世永的眼中寻不到爱的踪影时,她把怀孕说成一个“玩笑”,在郑微的陪同下做了流产。她宁肯独自咽下苦水,暗自忍受身体和心灵的创伤,也不愿在爱情逃逸的欲望里自欺欺人。爱情的幕布一经撕去,欲望的躯体便将无处藏身。即使她至死都深爱着赵世永,但当她感觉不到对方的爱,宁肯挥泪斩断这种无爱之欲的沿袭。这其实是对爱的彻底捍卫。

无论是爱对欲的原宥,还是爱对欲的舍弃,都透露出爱对欲的战胜与降服,然而这种战胜与降服并不仅限于男女。对于迷失在名利场中的凡夫俗子来说,爱同样具有唤醒迷途羔羊的强大力量。陈孝正的初迷途而终后返便是极佳的例证。人生将他摆放到一个摇摆不定的十字岔口,左手爱情,右手美国。爱情弥散着天真的承诺,浪漫然脆若裂帛;美国绽放着现实的诱惑,世俗却牢不可破。陈孝正选择了后者,他圆了自己的美国梦,却最彻底地揉碎了郑微的爱情梦。一个梦想的实现要靠着另一个梦想的泯灭作为祭旗之血,这才是成人世界最残忍的道德逻辑。然而影片并未就此止步,当他在名利的泥潭里摸打滚爬换取所谓世俗成功之后,才发现爱情的稀缺与可贵。爱情赋予他战胜世俗欲望的决心,也给了他追回校园恋人的勇气。所以,即便生活将他变成他年少时讨厌的那一类人,他依然不肯放弃对于青春恋情的追索,语调坚定地告诉郑微,“我回来是为了重新爱你”,“谁也不要阻挡我的新生”。欲望让人迷失,爱情赐人新生,这新生是双重意义上的,既拯救陈孝正于世俗之中,又解脱郑微于痛苦之中。这不可不谓之《致青春》最终昭示的生命逻辑。

二、去伤感化与内质悲情

似乎是为了有意突破“青春”这一主题的“感伤”气质,《致青春》明显表现出去伤感化的艺术尝试,用心营造了“暖色青春”的故事氛围。“暖”的色调主要凭依了借喜化悲与以喜代悲两种润笔方式。借喜化悲,即在充满悲情的场景中加入喜剧元素,通过悲喜的同步呈现进而达到弱化悲情的艺术效果。如影片开始时,郑微奔赴林静宿舍寻人未果,并得知林静远走美国。他的不告而别对郑微而言不啻为晴天霹雳,被遗弃的失落与痛苦可想而知。然而,一本安徒生童话却变身为借喜化悲的艺术道具。它既是郑微向林静表情达意的信物,又是仅穿底裤的林静室友的遮羞“挡板”。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当泪雨滂沱的林静与手捂裆部、一身慌乱的男生就安徒生童话展开争夺时,剧场顿时爆笑如雷。郑微的傻气与林静室友的慌乱令人啼笑皆非,而悲与喜的共融,泪与笑的交织才应是青春完整的面孔。喜剧因素的介入的确达到了弱化悲情的实际效果,这与影片“暖色青春”的主题追求暗相交合。在电影的另一个片段中,当郑微发现自己对“敌人”陈孝正产生微妙情愫的时候,她失魂落魄地给电台主持紫娟姐姐打电话。接下来,郑微的泪哽语噎与紫娟姐姐的矫揉造作的同步呈现与前述情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达到了如出一辙的剧场效果。

与此略有不同的是,以喜代悲则是通过情节的置换与翻转,以喜剧化的加工手段完成变悲为喜的情节逆转。这里说的置换与翻转,是就电影对于原作的改编而言。限于篇幅,笔者在这里仅就两个比较关键的改编展开论述。一个是郑微在晚会上自告奋勇演唱《红日》。此时的郑微与陈孝正处于冷战僵局,心情低落而苦闷,而与陈孝正素有暧昧的曾毓在舞台上迸射活力的表演暗中刺激了郑微的心。她毛遂自荐,在众人的唏嘘中登台献唱,既是对于曾毓的挑战,也是对于陈孝正的“示威”。相对于原作中《爱的代价》,影片别出心裁地将歌曲置换为《红日》,一扫前者的忧愁伤感而代之以一种越挫越勇的青春风格。正如歌词所倾吐的那样:“命运就算颠沛流离/命运就算曲折离奇/命运就算恐吓着你做人没趣味/别流泪/心酸/更不应舍弃/我愿能/一生永远陪伴你……”郑微的倾情演绎不可不谓气场十足,动感的节奏加上励志的歌词以及现场观众的热情互动,将青春的自信与无畏挥洒得淋漓尽致。毫不夸张地说,这一成功改写在凸显人物性格,深化影片主题的同时,更增添了久绕心间、挥散不去的艺术感染力。另一个是以海豚馆的浪漫回忆作为结局。电影在小说的基础之上进行了艺术再创造,形成一个独立的审美单元,然而这种独立并不意味着封闭。恰恰相反,电影颠覆了小说的情节安排,呈现了一种相对开放的结局设置。海豚馆的浪漫回忆也是影片最后掷出的一枚“甜蜜的催泪弹”。当郑微与陈孝正被社会机器煅淬得失了棱角,被爱恨情仇打磨得心力交瘁,被生离死别撕扯得百孔千疮,关于青春爱情的纯洁记忆又将两人送至曾经充满温情的海豚馆。电影以“解谜”的方式将镜头重新回溯至多年前的青春岁月。“触摸海豚”其实成为一个沟通过去和当下的意义符码,“分手礼物”的心理图式被“结婚礼物”的浪漫承诺所无声瓦解。在生命的碎片中,成年之后的男女主人公与年少时的自己,与年少时的恋人构成四重对话关系,并最终完成了跨越记忆的情感沟通。电影并没有展现谜底揭开之后男女主人公的肝肠寸断,而是将镜头永远定格在了他们年少时那无知无畏的笑脸上。

可以说,《致青春》在“去伤感化”上做出的种种努力,传递出影片内在价值诉求的一个维度。而如导演赵薇所言:“这就是青春,一道闪亮的伤口。”闪亮与伤口的明暗交替才构成了青春的辩证法。暖色即闪亮,它又绝非单薄的闪亮,肤浅的乐天。就影片而言,暖色之下其实潜隐着一条悲伤的暗流。两者的明起暗伏,此消彼长使得影片对于“青春”的探讨走向立体化,变得厚重而又充满质感。阮莞的命运其实就像是这抹“闪亮”之下的一道伤。在影片开头,四个少女席地而坐,举起啤酒罐的时候,阮莞一语点破了影片主题:“我唯一的梦想就是青春不朽。”她的自信其实沾染上了一股理想主义激情。青春不朽,也只能是个梦想,终将逝去是它无法避免的命运。在不朽和逝去的裂缝中,这群少女品味着青春这杯酒,有甘甜,有苦涩,迷醉过,又必须醒来。然而在点滴逝去的青春里,阮莞的爱情首先遭遇最彻底的腐朽,甚至残存心底的一丝爱情幻想最终也将她送入死亡的血盆大口。悖论就此出现了。以阮莞的悲剧命运为载体,腐朽的青春在死亡的挟持下居然达到了真正的不朽。然而这种不朽却是令人黯然神伤的,是阮莞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换来的。阮莞的悲剧命运为青春作出了一个充满悖论的注脚——“青春是白色的,它最纯洁也最绝望。”

三、去商业化与隐性资本

影像叙事的特殊性决定了它需要在艺术和商业之间展开拉锯战,过分偏向任何一方都会导致一部影片综合价值的倾斜甚至坍塌。过分拔高艺术而无视商业,或者一味追逐商业而贬低艺术,都是对于大众观影品位的肆意挑衅。由此,如何借助影像叙事恰当地调和艺术追求与商业利润之间的关系成为一部影片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笔者以为,《致青春》在这一点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这里所说的“去商业化”不是市场营销意义上的,而是仅就电影本身的荧屏叙事而言。与以往“商业味”较浓的影片相比,“怀旧风”无疑成为《致青春》的强大武器。简单而不失清纯既是影片叙事的核心语调,也是青春气质的精神内核。它选择了充满小清新的文艺路线,而摒弃了以往商业片拼时尚、秀、比暴力、曝低俗等惯用元素。格局陈旧、色调昏暗、墙皮剥落、设施简陋的学生宿舍无一不在积极营造出一种怀旧之风,将观众拉回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大学校园。《致青春》的取景实地多为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风景优美且有着深厚人文底蕴及历史积淀的多所南京知名高校。可以说,这些高校悉心保留的百年古树及民国建筑不仅使大学校园充满了远离尘嚣的脱俗之气,更充溢着古朴雄浑的历史遗风。置身其间,不仅是暂别俗世的身体行走,更是触摸历史的灵魂洗涤。这些都为《致青春》增添了不少的怀旧筹码,直接将场景挪移其中即可,而无需在人造影棚中苦心造景。与后者的矫揉造作相比,前者的古旧是浑然天成的,且自历史深处而来。然而怀旧格调仅仅是一种平面化的荧屏呈现吗?这里面其实有着更深的价值探求值得玩味。心理学家威廉·恩斯坦曾说过:“怀旧意识抓住的与其说是对过去的关联,不如说是与未来的关联。”基于此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恩斯特·卡西尔人进一步指明,“人更多地生活在对未来的疑虑与恐惧、悬念和希望之中”,因此,“思考着未来,生活在未来,这乃是人本性的一个必要部分”②。由此,尽管怀旧是以一种“向后看”的生命姿态回顾着逝去的点点时光,但它绝不限于沉溺在往事的堆砌中无法自拔。它的精神诉求恰恰是直指当下,面向未来。在消费主义大行其道的时代语境下,《致青春》精心为观众沏就了一杯色清香淡的怀旧之茶。它唤醒了逝去的青春记忆,缓解了当前的生存焦虑,同时也播撒下未来的生命期许。凡上种种,无一不在暗暗传递出《致青春》以“校园怀旧”清除商业气息而作出的种种艺术探索。

“去商业化”主要折射观影群体捕捉到的一种情感体验,并不绝对关联影片本身的价值评判。实际上,与此情感体验相辅相成的是,《致青春》同样折射给观众“去商业化”这座冰山的水下部分。这就是接下来文章将稍作探讨的“隐性资本”。首先,青春、爱情这类话题本身即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能够充分满足观影群体的心理期待。《致青春》为观众提供了一个自由对话的场所,观众在别人的青春里追索自己的青春,在别人的爱情里感怀自己的爱情。不妨以80后群体为例来论说。他们大多完成了从校园到社会的过渡,在社会这座大染缸里,高傲的理想、纯洁的爱情几乎成为难再企及的虚妄神话。面对现实的生存压力,“校园情结”几乎成为一种群体无意识层层压抑起来。压抑层内自然也包含了他们无处释放的情感焦虑,无以言说的生命痛感。而《致青春》则以一种全景式的叙事展现了理想与现实的碰撞,青春与成年的对接,爱情与世俗的博弈,本身就是对于有限人生的一次高空俯瞰。这无疑为他们提供了一条极佳的宣泄通道。

其次,赵薇自身的吸引力。仍以80后群体为例,毫不夸张地说,赵薇本身就成为这一群体青春记忆的一部分了。就其早期成绩来说,愣头愣脑的小燕子为观众带来了数不清的欢笑,而命运坎坷的陆依萍则给荧屏留下了一段万般缠绕、令人揪心的爱恨情仇。80后在赵薇出演的影视剧中历经了由青年到成年、由校园而社会的人生蜕变,同时也见证了赵薇在影视艺术中一次次的脱胎换骨与华丽变身。我们只需从中挑出几个名字,便可窥斑知豹——安心(《玉观音》2003)、姚木兰(《京华烟云》2005)、佩蓉(《画皮》2008)、花木兰(《花木兰》2009)、田苏菲(《一个女人的史诗》2009)……由此,赵薇不仅关联着80后观影群体的青春记忆,亦由始至终未曾离开过当下的生活。这样一系列深入人心的角色不仅见证了她影视生命的步步成长,也为《致青春》这部导演处女作积累了无形而巨大的艺术资本。除此之外,杨澜、韩红、王菲等人的友情客串或倾心献唱在令观众眼前一亮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升影片的吸引力和知名度。

影片落幕时,王菲的空灵歌声将《致青春》由潮落涌向潮涨。“短暂的狂欢/以为一生绵延/漫长的告别/是青春盛宴……贪恋的岁月/被无情偿还/骄纵的心性/已烟消云散……良辰美景奈何天/为谁辛苦为谁甜/这年华青涩逝去/明白了时间。”婉转低回的乐调,语淡情深的唱词,再加上王菲孤傲冷艳的音色,与影片构成互文之势,在提升影片艺术品位的同时,也大大强化了观众们的观影记忆。尽管《致青春》并非白璧无瑕,无可挑剔,它在极个别地方也确实存在细微的艺术黑点和逻辑漏洞。然而,它以自身的艺术勇气为沉浮在消费时代的痴男怨女们复原了一个校园之梦。这个梦唤醒了他(她)们沾满灰尘的青春记忆,也拂去了他(她)们辗转俗世的灵魂疲惫,仅凭这一点,我想《致青春》足以在收获观众之时实现其价值意义。

注释:

{1}如首日票房4500万,超《泰囧》3500万,刷新2D电影史华语片首日票房纪录。

第6篇

白日莫闲过,青春不再来。

——林宽

青春,是一个被赋予太多期望的词汇,有人说,青春就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是狂妄的,勇敢的,是有激情的;有人说,青春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是饱含着智慧与希望的;也有人说,青春是一只迷途的鸟,在天空盘旋着,却怎么也找不到方向。

青春,在别人看来,是迷人的大海,而在我们心底,却是空白的世界,我们徘徊在光明与堕落的边缘,不知路在何方……

而青春的我们就是这样,叛逆、嚣张、不羁是贴在我们额头上的标签。我们渴望成长,却又在通往未来的道路上彷徨。我们渴望摆脱种种束缚,却又发现自己羽翼未丰。我们渴望被别人认可,我们怀揣着热情,却又不敢释放。

直到我们想为自己空白的世界填充一些绚丽的红色,绿色,蓝色时,回首却发现,我们曾经犯下的错误,已经涂上了难以抹去的黑色印记,它显得格外刺眼。

青春是火,燃烧我们年轻的激情,青春是灯,照亮我们美丽的豆蔻年华,青春是路,指引我们从青涩走向成熟……

年少轻狂的我们一直在路上,一直在奔跑。一路跑,一路体验;一路跑,一路收获;一路跑,一路成长……

山东威海荣成市蜊江中学初三:张潇丹

第7篇

正因为曾经有过跌宕起伏的爱,才能在后来平凡的幸福里甘之如饴。

正如故乡是用来怀念的,青春就是用来追忆的,当你怀揣着它时,它一文不值,只有将它耗尽后,再回过头看,一切才有了意义――爱过我们的人和伤害过我们的人,都是我们青春存在的意义。

曾经我们都以为自己可以为爱情死,其实爱情死不了人,它只会在你最疼的地方扎上一针,然后我们欲哭无泪,我们辗转反侧,我们久病成医,我们百炼成钢。你不是风儿,我也不是沙,再缠绵也到不了天涯,擦干了泪,明天早上,我们都要上班。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真正可以对另一个人的伤痛感同身受。你万箭穿心,你痛不欲生,也仅仅是你一个人的事,别人也许会同情,也许会嗟叹,但永远不会清楚你伤口究竟溃烂到何种境地。所以,无谓把血痂撕开让人参观。

在时间和现实的夹缝里,青春和美丽一样,脆弱如风干的纸。

再好的过去,回忆的次数多了味道也就淡了。

月光再亮,终究冰凉。

一个人要是伤害了另一个他爱的人,绝对比被伤害那个更痛。

一辈子那么长,一天没走到终点,你就一天不知道哪一个才是陪你走到最后的人。有时你遇到了一个人,以为就是她了,后来回头看,其实她也不过是这一段路给了你想要的东西。

也许这才是成年人的感情,放在天平上小心计量,你给我几分,我还你多少。我们可以付出的东西是那么有限,再也经不起虚掷和挥霍。而年少时不计代价去爱的我们又到哪里去了?

我的人生是一栋只能建造一次的楼房,我必须让它精确无比,不能有一厘米差池――所以,我太紧张,害怕行差踏错。

他已经走得太远,而她不可能永远等在原地,也许他们真的就再也找不回对方,这些他早已知道,他只是后悔回头,就像登山者沿着一个注定的方向往上爬,途中多苦都在意料之中,但是唯独不应该回头望,因为回头的那一瞬,他才惊觉自己身在悬崖。

是我的,就是我的,走了的,只能说明他从来没有属于过我,也许爱情是刚性的,婚姻却是柔性的,我们都得学会妥协。

少年人的爱恋,也许爱情的方式是错的,然而爱情的直觉永远是对的。

人世间的感情为什么不能像打地基一样,挖一个坑,就立一个桩,所有的坑都有它的那根桩,所有的桩也能找到它的那个坑,没有失望,没有失败,没有遗恨,永不落空。

青春是有限的,不能在犹豫和观望中度过。

青春是场远行,回不去了;青春是场相逢,忘不掉了;青春是场伤痛,来不及了。

碰到什么样的男的都不要紧,就怕遇到了传说中的洋葱王子,你想要看到他的心,只有一层一层地剥掉他的外衣,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断地让你流泪,最后才知道,原来洋葱根本就没有心。

那么,疯狂吧!在最美的年华里!青春是终将腐朽的,时间对谁都公平,谁都只有这几年新鲜,谁都输不起。

可是生活就是场灰色幽默。很多人是很好的,只是不够幸运,遇不到合适的人。因为即使愿意将就,其实也没那么简单。

第8篇

这怀旧关乎友情、关乎爱情、关乎那些永远无法回去的美好岁月,生命中渐渐远去的有很多,你最在乎的是什么?

当我怀旧时,我在想些什么?

小时候,未来对于我们很遥远。如今,我们就呆在曾经遥不可及的“未来”中,而青春却成了无法回去的美好时光。于是我们聆听老歌,阅读怀旧文字,纵然老友相逢,也总是谈起那些过往,不胜唏嘘。当我们沉浸在怀旧的情绪中,我们珍惜的是记忆,怀揣的是希望。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爱情

爱情是所有怀旧故事中最容易打动心绪的话题,无论是夏日蔚蓝的天空,还是冬天温暖的地瓜,太多人的青春爱情故事都有着相近的情节,所以任何一个元素都能轻易带领我们回到曾经的过去。并不是说如今的爱情不够美,只是长大成人后,太多现实的因素让爱情变得不那么纯粹。又或许,爱情仍然很纯粹,只是我们再也回不去“分吃一碗牛肉面也觉得无比幸福”的青涩时光了。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友情

小时候总是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却“为赋新词强说愁”,身边朋友多多,却总认为没有人懂得自己。多年后即便面对陌生人也能轻易地叫出“亲爱的”三个字时,才明白“亲”虽多,还能躺在一张床上彻夜谈心的却早已寥寥无几。昔日的朋友如今还有几人在身边?新换的手机中是否还保存着老同学的号码?夜深入静寂寞时,你能打给谁?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纯真

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在我小时候,我极力装得像个大人,当我不再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又希望自己是个孩子。”时光流逝,每一个人都被推着一路向前,无论你是否愿意。时光机器永远是发明家们热衷的研究对象,我们想要找回的究竟是什么?一个阳光和煦的午后游戏?一场失败后想要重现来过的考试?还是面对玻璃橱窗中的甜甜圈垂涎三尺的纯真表情?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梦想

每个人年轻的青涩岁月里,都会有很多不羁的想法,有很多天马行空的梦幻,但是当大家30多岁的时候,而立之年悄悄过去,生活就像一把无情的刻刀,改变了我们的模样,我们是否真的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们是否仍然记得年少时充满信心的自己?给自己一点怀旧的时间和空间,也许真的有机会再一次鼓起追逐梦想的勇气。

青春怀旧正流行

每一年,青春怀旧都是经久不衰的主题,

而“追忆美好往昔”自然也是所有被时间强推着渐渐长大的每个人最好的话题。一万个人,就有一万个专属于自己的回忆。在热热闹闹的怀旧大军巾,触发我们记忆的,有时或许不过是一个再微小不过的细节。

连环画、不倒翁、变形金刚、塑料口哨、铁皮青蛙、奇多圈……这些都是“80后”们再熟悉不过的玩具,而淘宝上居高不下的销售数字总是分外清楚地告诉我们,无论隐藏得多深,夜深人静的时候,把自己反锁在房间中玩小火车的“成年小孩”都大有人在。志代表:小齐(32岁医生)

“如今的小孩子最喜欢玩的就是各种触屏设备,甚至连吃饭的时候都放不下,不知道等他们以后长大了,能够回忆的是不是就只剩下电子设备了。虽然已经当了妈妈,不过我仍然非常迷恋小时候那些游戏,直到今天踢毽子仍然是每天早上的晨练必修课。每天我都会带着女儿一起玩,因为我想和她分享记忆。”

吃货群

能勾起吃货群对于过去时光的怀旧情结的,永远是形形的美味。北冰洋、小浣熊、大白兔、果丹皮、棉花糖、浪味仙……很多时候,让我们无法忘却的,只是在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中,用最少的零花钱满足小小欲望的那一丝熟悉的味道。

吃货群代表:Vivi(29岁 网店店主)

开了一年多网店,vivi的零食生意可谓相当红火,作为一名资深吃货,vivi对于零食的热爱简直可以用“无零食,不成活”来形容,而这也正是她选择以卖零食为事业的主要原因。“我相信一定有很多人跟我是一样的,对于小时候吃过的那些好吃的一直都没有办法忘记。也许后来我们吃过更多更好吃的东西,但是总有一些味道是无法被取代的。”

动漫派

有人折服于黑猫警长的威武神勇,有人最热衷圣斗士的力量无边,也有人遇到了难题就要学一休哥打坐冥想……那些生动活泼的动漫人物带给所有人的,不仅仅是6点准时坐在电视机前的心潮澎湃,还有更多成长过程中的乐观与积极、坚韧与勇敢。动漫派代表:拉拉(30岁 记者)

抱着手机疯狂猜图的时候,拉拉最抓狂的就是动漫题目,只因为动画片对于她而言,所有的记忆仅限于“啄木鸟乌迪”。“朋友都说我的童年是不完整的,所以长大以后就拼命地补课,那些动画电影除了带给我新鲜的感受外,还让我有一种回到童年的感觉,如果可以重新来过,我希望能多看一点动画片,多体验一下那种单纯的乐趣。”

看电影,忆青春

逝去的青春,流逝的爱情,洋溢着怀旧情怀的电影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共鸣,无数观众走进影院,一起寻找曾经的记忆。

Ta用文艺致青春——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这部电影之所以引起热议,应该说导演赵薇的功劳占了很大一部分。初出道时上蹿下跳的“小燕子”本身还是许多人青春记忆中不褪色的风景,而今天她竟又换了一个身份带着我们找自己。红领巾、篮球鞋……校园爱情的美好与青涩在赵又廷一句“你神经病啊”中,引人捧腹不已,却也难免心下黯然。而一瞬间席卷网络的各种“致我们终将逝去的……”句式中,唯有一句“致我们终将逝去的胶原蛋白”,才是听起来最让女同学们泪流满面的吧。

“谁年轻时也要走过一些弯路,错失一些东西,放弃一些初衷。反正都是懵懵懂懂的;回过头看,有对有错,该坚持的没坚持,该放弃的放弃了。虽然电影和逝去青春有关联,可我相信青春可以一直陪伴我们。它只是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以不同的面貌陪伴藿我们!她的力量就像薪火与热情,与岁月其实毫无关系!”——赵薇

Ta用物质致青春——《小时代》

郭敬明首秀大银幕作品《小时代》将娱乐氛围再次推向新的。作为青春题材,《小时代》无疑是华丽的。这华丽背后,或许是郭敬明内心无数梦想的投射,也或许他本人异常清醒,但却精明地懂得如何去抓住当下同龄人甚至是更加年轻的“晚辈”们的心理,为大家营造出一场精美的梦境。无论是哪一种可能,他都成功地吸引到了所有人的注意。而撇开那些似乎格外脱离现实的桥段来看,留给观众的,似乎在“怀旧”之外,更多了几分“为何我的青春无法做到如此绚丽”的感慨。

“我希望写一部反应我们现在这个年代的青春心灵史,把《小时代》做成一个系列,写5年,连载5年,为我身处的时代,为我们都曾经历过的青春,更为多年以后,当我们回顾曾经的岁月而不曾遗憾。”——郭敬明

Ta用纯爱致青春——《天台》

第9篇

摘要:随着赵薇导演处女作《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上映,致青春成为时下最火的网络词。本文以模因论为理论依据,从新的角度剖析网络流行语的复制与传播,分析蹿红的原因。

关键词:致青春 梦想 模因论

一、引言

自2013年4月26日赵薇的处女作《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上映以来,票房节节攀升。截至5月29日,票房7.08亿,超过了《画皮2》(7.02亿)坐稳内地影片票房排行榜第四位《致青春》引发的青春情结,成为大众文化生活的热议话题。

自首映起,“致青春”这一关键词就雄踞24小时热门微博、实时热词、网络流行词汇、影视热搜等多个话题榜首,各大网络、广播、电视关于“青春”的风靡讨论。新浪微博有关“致青春”的微话题已经有3202万人次讨论。不同时代的人用自己的方式缅怀自己的青春。其中的经典台词:青春是用来怀念的,青春永垂不朽等和剧中的情节也被大家广泛复制传播,本文将用模因论进行分析,解释语言发展进化的规律,更好的促进语言的应用。

二、模因理论

英国学者Richard Dawkins于1977年在其专著The Selfish Gene 一书中,模仿gene 杜撰出了meme,而“模因”一词则是模仿了“基因”一次翻译而成。Dawkins 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说明文化进化的规律,在他看来人类文化进步的基本单位是meme(何自然,何雪林,2005)。Meme是一种通过非遗传的方式来传播或模仿的单位因子。模因现象几乎无处不在。任何想法、说法或者做法都有可能称为模因。任何字、词、短语、句、段落及乃至篇章,只要通过模仿得到复制和传播,都可以称为模因。Dawkins 把模因定义为:文化传递的单位,它通过一个过程而从一个人的头脑跳入另一个人的头脑中。这个过程广义而言,可以被称为模仿。(Dawkins,1976:192)根据Dawkins,“词义、概念、妙句等,都是meme(模因)。由此推出模因可大可小,小到一个词的妙用、一段曲调、一个概念、一句妙语,都是meme;既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如概念学说、主义等)。上面所列举的事物可以具体地化为一个个的学说、观点、思想、习俗、行为方式、言辞表达等,从一个个体人的头脑或者言行中传到另一个个体人的头脑或言行中,从一代人传到另一代人,从甲传到乙地,实际上模因就是充当了思想和文化传播的载体。Dawkins认为,模因是以实在形式存在的。他认为达尔文的进化论这种学说,它作为一个模因,就是一切认识达尔文理论的人头脑中关于达尔文主义的共有概念;但在不同人的头脑里面有不同的认识。Dawkins认为模因具有稳定性、渗透性、长寿行、生殖性和复制能力。

1.模因与追忆青春的方式

观众看完《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在现实生活中用自己的行动告诉自己青春是无悔的,我们的青春不朽。例如:重庆大学图书馆前日在其官网消息:凡是重大应届毕业生都可以在A区图书馆旧馆二楼办公室或虎溪图书馆十楼办公室领取档案袋、封条一份;毕业生们可以珍藏手稿(信件、日记、读书笔记)、图稿原件、照片、试卷、奖状、证书、聘书、学生证等物品,封存进图书馆——当然,与之一同封存的,还有关于大学、关于青春、关于爱的记忆……据重大图书馆介绍,封存年限有即时公开、5年、10年三种选择。封存期内,学生本人可随时回校查阅。不过,过了封存期,这笔记忆就是重大图书馆的馆藏物,校内外的人都能来查阅了,封存人不能反悔拿走。同学纷纷赶来,将自己梳理的青春记忆,带进图书馆,小心翼翼装进档案袋,贴上了封条。这种方式既能封存青春,又能给自己人生路上留下美好的回忆,这样就能继续前行追寻属于自己的梦。

在《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主人公郑微用自己方式追忆青春,有些人复制郑微追忆青春的方式,有些人用自己的方式缅怀青春,其实郑微追忆青春的这种行为也是模因,我们可以自行改编不同的语言方式,一旦被接受并复制,也可以称为新的模因。

2.模因与追忆青春的梦想

模因在很大程度上是文化的基因,它能够通过非遗传的方式,把一些思想行为观念传播下去。人民日报的官方微博推荐该片:“好像所有人都在寻找青春。在这个功名利禄、房价工资无时不牵绊住手脚的年月里,不妨谈谈青春吧……有时,只要勇敢一次,便有青春不腐。”而“青春”成为法宝。在《致青春》播放的时间正好是毕业生即将离开象牙塔踏入社会,已经踏入社会的70后、80后在浮躁的社会心态下回想起自己的青春,有些人曾经怀揣着青春时,觉得一文不值,当青春耗尽后,在回过头来看,一切才有了意义。在《致青春》中,曾豪情万丈、充满理想的张开,在毕业聚会时,在小饭馆拿着酒瓶醉意吟诗——“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那一时刻浓缩了多少大学生毕业时刻的青春热血。青春,梦想是我们一直执着追求的,青春让我们勇往直前地奔赴梦想。在片中反映的这个主线切合现在国家所提出的中国梦,说:“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3.模因与追忆青春的语言

语言的感染现象是模因的表现形式,电影中语言的仿制与传播,在现实生活中的流传都是依靠模因的“魔力”。模仿的人在效仿他人的行为的同时,试图创新,由此将此种模因渗透到方方面面。长春大学毕业生另类毕业照致青春,穿着学位服摆出各种另类姿势,动作高贵风趣,想用这种非同寻常的方式纪念青春,为大学时代留下美好回忆。他们灿烂的笑容等5年甚至10年过后,他们在回首看的时候会很欣慰。今年699万大学毕业生用他们独有的方式“致青春”,青春让他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地奔赴梦想。著名演员姚晨在微博上说:“青春已逝,理想不老”。

三、结语

《致青春》这部电影是赵薇对大学时代青春岁月的描述,但是青涩的校园恋情和真挚的友谊让所有人找到了青春的影子。电影中角色的青春在现实生活中有人效仿,得到了复制改写进而促进了新的语言的模因产生流传。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Dawkins,R.The Selfish Gene[M].NewYork:OUP.1976.

[2]Blackmore,S.The Meme Machine[M].Oxford:OUP.1999

[3]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语言,交际[R]第九届全国语用学研讨会会议报告论文,2005

[4]何自然,语用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6)54-64

[5]何自然,谢朝群,陈新任,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第10篇

青春IP成 “泛青春”题材的中流砥柱

辛弃疾历尽沧桑、饱受愁苦之后,赫然写下“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青春向来是文人雅士所歌咏留恋的时光,也是影视剧作品颇为偏爱的题材。这一垂直领域的细分性极强,比如,专注校园风情的《十六岁的雨季》《十八岁的天空》;台湾经典偶像剧《恶作剧之吻》《绿光森林》;内地偶像言情剧《一起来看流星雨》;励志奋斗系列《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以及以“青春”为核心,穿着军旅、谍战、古装外衣的其他“泛青春”题材。

“泛青春”题材的普世性强,能够激起全民共鸣,比如去年的现象级电视剧《花千骨》。而叙事范围相对较窄的校园青春题材,看似相对小众,却是最能触发受众心弦的小旋律与小感动。今年的《最好的我们》与《致青春》,两者具有相似性又各具特色,它们均由原著小说改编,代表的是IP青春的两种走向。

《最好的我们》改编自八月长安的同名小说,原著小说豆瓣评分8.8分,网剧堪称黑马,评分达到8.6分,实属难得。《致青春》改编自辛夷坞的小说,豆瓣评分7.9分。2013年赵薇导演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豆瓣评分6.7分。作为导演的毕业作品,必然是掺杂着个人情感的怀旧之作,大银幕的表达艺术相对小屏幕更自我,想必受众范围也更受局限。但是,《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之火,还在于它带热了“伤感青春风”,青春片不再是课堂、考试、食堂,而是开房、堕胎、车祸等更多将“痛感”撕裂开来的作品,让人们感觉到这份痛彻心扉的伤感情怀。

而后的青春题材电影《同桌的你》《栀子花开》便席卷而来……

此类题材普遍出现了令业内人诟病的问题,比如,讨巧地切入历史事件串联剧情,网络段子与韩剧煽情起飞,大学生开房、出国留学成为必不可少的桥段,甚至还有“抢婚”这样的无厘头元素。

总之,东拼西凑的拷贝式编剧法,不顾前因后果的牵强逻辑。国产青春剧泛着一股浓厚的成人臆想风,少男少女说着不切实际的情话,堕胎、车祸为的是给“狗血”剧情添砖加瓦。究竟是我们老了,还是青春不在了?其实是因为过度地追求商业噱头,忘了青春该有的模样。

青春剧如何把握住他的写实性与商业性?如果表现得过于写实,会让观众觉得像纪录片;如果拍得太狗血太浮夸,又背离了原著作者与观众想要的初衷,而这,也是创作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被狗吃了的青春”才是你我的青春

《最好的我们》导演刘畅说,他拍了一部24集男女主角连手都没牵过的电视剧。其实在大结局有这样一段“趁着黑夜,耿耿强吻表白”。但那是成年耿耿,所以这是后话。全剧前22集讲的都是围绕“耿耿、余淮”为主线的高中生故事,一群穿着校服的孩子,准确无误地诠释了青春的样子,并将它不偏颇、不刻意地表现出来。

也有人吐槽,“该剧情节、细节同质化,与同类青春剧作品其实都是一个套路,除了增加无谓叹息,没有多大的观看价值。”但平心而论,这部剧之所以火爆全网,成为上半年话题王,无异于能够激起人们的“同理心”。

这个时代“同理心”太重要了。

紧张繁忙的生活节奏使得很多人不得不被贴上冷漠的标签,缺乏共情能力。注意力经济时代最重要的是你能够把目光停留在对方身上,进而产生“同理心”。

《最好的我们》的成功之处不在于超高点击量,不在于火爆话题度,更在于能够让观众深入剧情,迫切地感受到――“这就是我的青春”,没有牵手、没有kiss、没有滚床单,不靠卖萌、不靠卖腐、不靠洒狗血。青春片照样能够做得好看与动容。因为这就是大多数人的青春,曾被调侃过的“被狗吃了的青春”。

相对于《最好的我们》的写实性显著,剧版《致青春》的商业“噱头”俯拾即是。比如,男女主人公一见面就是在浴室,还半状态,这样的剧情给人一种“演得过头”的感觉;还有,两位男主上演接吻戏码,一言不合就“搅基”;而且,郑微与许开阳“一吻定情”后的相爱相杀也显得过于刻意和矫情。

当然,这并不是说《致青春》一无是处。辛夷坞曾说,“青春不只存在于校园,更存在于曾经拼搏努力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职场是另一段青春的开始,有了职场的历练,经过成熟的蜕变,青春才算完整。”对于主人公进入职场的情节,小说里有10万字的描写,所以很多忠心的原著粉认为,“剧版《致青春》最大程度地对原著进行了还原。”

“青春感”应贯穿剧本开发到演员选角

《最好的我们》给我们上了一课――平平淡淡才是真。听过很多次这个道理,可还是无法复制下一个“当时的他,是最好的他,可是很久以后的我,才是最好的我。最好的我们之前,隔了一整个青春。”刘昊然饰演的“学霸”余淮,笑起来眼眯成一条线,可爱的小虎牙,诠释这样一个角色本色出演刚刚好。而比他大七岁的谭松韵本就长得少女感十足,满脸的胶原蛋白把“学渣”耿耿演活了,该剧的总制片人戴莹曾说,“他们都是上升期的潜力股。”可见制作团队对演员的考量也是极为重要的。

在选角方面,《致青春》也可以说是毫不逊色。当年赵薇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捧红了杨子珊,大大提升了江疏影、郑恺等配角的知名度。而剧版《致青春》选择了新晋小花陈瑶来演“玉面小飞龙”,观众的接受程度很高。但从播出后的造型来看,网友普遍反映,“扮相略老”。 而杨W也从之前的大暖男,摇身一变成了渣男一号“陈孝正”,他对此表示,“被骂也是一种褒奖,证明自己演得挺好的。”就像《致青春》导演杨文军所说,“现在这拨演员我觉得很合适,第一他们年轻,第二他们洋溢着青春活力,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他们都是很会演戏的,悟性很高。”

剧情方面,两者有原创青春IP小说加持,原著作者的号召力自不在话下。但相比《最好的我们》这匹突出重围的黑马,剧版《致青春》豆瓣5.4分的评分确实令人感到尴尬。毕竟它有着很好的基石,精良的创作班底,演技与颜值俱佳的主创。

第11篇

第23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将于9月24日至27日在甘肃省兰州市举行。自1992年金鸡奖和百花奖二奖合并以来,金鸡百花电影节已经走过了23个年头。作为我国最重要的国家级电影节之一,本届金鸡百花电影节紧紧围绕“中国梦”的时代精神,将主题定为“中国梦・兰州梦”。

此次在兰州举行的第23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主要分为开幕式、电影展映、学术论坛、电影艺术家走基层采风、大众电影百花奖颁奖典礼及闭幕式这5大主题活动。目前仍保持着神秘色彩的电影节开幕式将在9月24日于甘肃大剧院举行。整台开幕式演出分为筑梦、追梦和圆梦三个篇章进行。第32届百花奖颁奖典礼与闭幕式将在27日举行。

关键词:百花奖影后

今年百花影后的争夺,颇有一股门庭冷落之态。汤唯、余男和章子怡获得提名并不出人意料,新晋女星姚星彤和杨子姗的入围成为了此次影后争夺战中最大的亮点。虽然前有“国际咖群”竞争,但外界对姚星彤拿奖的前景非常看好,单是百花奖最佳女主角的提名就已经是对她们最大的认可。

关键词:百花奖影帝

相较于影后提名的“意料之中”,本届百花影帝的争夺战只能用“厮杀”来形容。候选名单中的每一位大腕都有大批狂热的铁杆粉丝追捧,硬生生地用票数将最佳男主角的战局打平。当“华鼎奖”最佳男主角吴秀波撞上了“金爵奖”影帝张家辉,到底是暖心大叔还是肌肉硬汉更胜一筹,两种不同类型的好男人令不少女性观众开始纠结手中的选票。而让媒体感兴趣的是,此前凭《泰濉反聪缕狈可窕暗男灬空饣啬芊穸嵯隆鞍倩奖影帝”的称号实现名利双收?当然,在这些重量级的大咖中绝不能遗漏了功夫界的“老大哥”成龙。虽然与最佳导演提名失之交臂,但凭成龙大哥的实力,他与百花奖最佳男主角的距离并不遥远。

TIPS

自2005年起,专家评审的金鸡奖与观众评选的百花奖开始轮流举办。前者在单数年评审,后者则逢双数年评选,但合称为金鸡百花奖,而今年恰逢第32届百花奖评选。

LINK

百花奖主要提名名单:

最佳影片候选:

《一代宗师》

《中国合伙人》

《北京遇上西雅图》

《的四个昼夜》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最佳导演候选:

王家卫 《一代宗师》

陈力 《的四个昼夜》

陈可辛 《中国合伙人》

赵薇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薛晓路 《北京遇上西雅图》

最佳男主角候选:

成龙《十二生肖》

吴秀波《北京遇上西雅图》

张家辉《扫毒》

徐峥《泰濉

黄晓明《中国合伙人》

最佳女主角候选:

汤唯《北京遇上西雅图》

余男《全民目击》

姚星彤《十二生肖》

第12篇

2013年5月3日,影视红星赵薇执导的处女作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下简称《致青春》电影)上映8天,票房突破3亿元。同一天,电影同名小说作者辛夷坞与其之前合作出版商之间关于“违约加印”诉讼的二审第二次庭审在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

 

《致青春》小说因影视改编而大火

辛夷坞,原名蒋春玲,1981年生,广西南宁人,是小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下简称《致青春》小说)的原创作者。虽然辛夷坞在小说界不是无名小辈,但她真正的一炮而红却是因为目前创造6亿多元票房的《致青春》电影。

 

据《羊城晚报》、新华网等媒体对辛夷坞的专访显示,《致青春》小说并不是辛夷坞的初笔之作,而她本人也并非自始就是一位专职作家。

2004年从广西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后,辛夷坞曾在一家电力国企做了多年的文秘工作。当时的日子悠闲平淡,在富足的空闲时间中她萌生了写作的念头。2006年一个周六的中午,她在电脑上敲出了第一部作品,也就是在网上连载的第一部小说《原来你还在这里》的开头。从此她一发不可收拾,辞职成为一名专职作家,目前是起点中文网的专栏作家。

 

《致青春》小说描写20世纪90年代大学校园中的纯真时光,上市之初便掀起了一股青春热潮,频频登上各大媒体销售的排行榜,连续7年傲居青春文学销量榜首,总销量突破300万册,为辛夷坞带来“青春文学新领军人物”的称誉。

 

2008年,《致青春》小说影视改编权的出让在辛夷坞与影视明星、新秀导演赵薇之间擦出一束炫丽的缘分火花。辛夷坞在接受采访时说,当初写书之时确实想到赵薇,虽然那时二人并不认识,但赵薇在荧屏上给观众的印象让她认为和书中女主角“郑微”有着同样的特质——“理想主义者,同样单纯、勇敢、重感情,愿意为自己所追求的东西不顾一切地往前冲”。电影上映之后,赵薇在采访中也提到,在她导演系硕士毕业之际,身边多位读过《致青春》小说的师长向她推荐辛夷坞的这本书,认为书中女主角和她很像。

 

可以说,影视改编的攻势,特别是赵薇的“光环效应”,极大地推动了《致青春》小说的销量。然而,蒸蒸日上的图书销量却没有掩盖住辛夷坞与出版商之间发生的诚信合作矛盾。

 

原著作者与出版商因加印闹决裂

辛夷坞与出版商北京阅读纪文化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阅读纪”)的合作始于2007年。当年的6月3日,双方签订了一份《出版合作协议》,约定辛夷坞在2007年5月25日~2012年5月24日期间所著作品交由阅读纪策划出版并担任著作权人。在此合作期间,双方先后签订了包括《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原来你也在这里》《我在回忆里等你》等多部原创小说的图书出版合同。

 

合作后期,因图书的印刷数量、报酬的具体计算方式等产生矛盾后,双方决定友好分手。2011年3月11日,双方签订了一份《补充协议》。在协议中,双方约定包括《致青春》小说在内的6本书的版权合同和授权书自2011年6月30日终止。自终止之日起,阅读纪不得继续加印这些作品;截至2012年6月30日,所有作品的存货,阅读纪不得再向销售渠道发行,销售渠道中的尾货由销售渠道自行消化;否则,需支付违约金50万元。

 

一切似乎都很妥善。然而,2011年7月1日,印刷厂对《致青春》小说的再次印制和装订行为导致双方决裂,甚至走上诉讼之路。

已经从相关渠道获得阅读纪对《致青春》小说加印信息的辛夷坞委托人,在北京市长安公证处工作人员的陪同下,于2011年7月1日到北京市平谷区某印刷厂对工作人员正在制作相关图书制品的过程予以证据保全,现场取得照片28张和视频资料1份。从辛夷坞的律师北京恒都律师事务所张常青向记者提供的这些照片和视频资料可以看出,印刷厂的工作人员正在对大量名为《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典藏版)》的书进行装订作业。

 

7月5日,该印刷厂出具的一份简介中明确表明,虽然6万册《致青春》小说印刷的订单是在6月20日承接于阅读纪,并于6月20~25日印刷完成,但是,因为阅读纪未能及时供给《致青春》小说封面,导致印刷厂在7月1日才开始对6万册图书进行集中印制和装订,到7月4日全部完成装订,并在7月6日入库。

 

随后,辛夷坞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阅读纪销毁违约加印的图书,支付违约金50万元,并且负担诉讼费用。由于阅读纪的住所地在北京市大兴区,于是,2011年10月11日,案件被移交至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法院审理。

 

在庭审中,阅读纪否认在协议约定的终止日后加印辛夷坞的任何作品,称其于2011年6月16日委托印刷厂印制《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典藏版)》6万册,并于6月22日印制完毕,所有的印刷工作均在6月30日前完成。同时,还指出2011年7月1日当天的装订作业不属于印刷范畴,所以,其行为不构成合同中约定的“继续加印”行为。

 

法院对于阅读纪的抗辩没有予以认可,认为装订是制作图书的必要环节,构成了印刷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阅读纪应当严格遵守协议规定,确保全部印刷行为在协议约定时限内完成。

 

2012年8月8日,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认定涉案的装订作业实系涉案批次印刷行为在2011年6月30日之后的持续,构成了“继续加印”的违约行为。阅读纪应当承担违约责任,支付违约金50万元,并承担8800元诉讼费用。

 

同年8月20日,阅读纪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对“印刷”与“装订”的概念认定提出了异议。阅读纪认为“装订”和“印刷”都属于“制作图书”的一部分,“印刷图书”不能等同于“制作图书”。因而,“装订”也就不属于“印刷”的一部分,一审判决中对“印刷”的概念进行了夸大解释。阅读纪进而认为“继续加印”并不涵盖“继续装订”,而一审法院已经认定“印刷”的行为在2011年6月30日之前完成,所以,印刷厂在2011年7月1日的“继续装订”行为并不构成违约“继续加印”。

 

除此之外,阅读纪还认为约定中“2011年6月30日之后不得继续加印这些作品”应该理解为“2011年6月30日之后不能继续增加印刷这些作品”,即“不能在此日期后向印刷厂下达订单要求继续印刷这些作品”,而并非一审法院认定的“确保全部印刷行为在协议约定时限内完成”。

 

2012年12月21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以原审判决事实不清为由撤销了一审判决,将案件发回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法院重新审理。目前,案件仍在审理阶段。

截至记者发稿,阅读纪的关联公司北京某物流公司因在法院调取涉案图书的出库单时当场撕毁证据而被判罚款10万元。2013年5月14日下午,该物流公司已将10万元支票缴纳至大兴区人民法院。

 

延伸阅读

引进作家经纪制度是规避纠纷的良方

作者是图书内容的创作人,而出版商是图书作品的制作人,二者的通力合作可以为读者奉上精彩的精神食粮。然而,由于双方未能依法履行义务,因维护权益而导致的纠纷案件时有发生。

 

韩寒的《小镇生活》《早已离开》两篇小说未经许可被古吴轩出版社仅凭一份未经核实的授权委托书的传真件便合编成新书《纸上的青春》。2005年,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判定古吴轩出版社侵犯了韩寒对涉案作品享有的复制权、发行权、修改权以及保护作品完整权。

 

2006年,电视剧《士兵突击》的剧本被改编为小说出版,但相应的著作权许可使用费却迟迟未能给付编剧。2008年,双方成诉后经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调解达成协议,合同解除,出版社分期支付所欠稿酬。

 

2011年,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对杨澜“被出书”一案作出判决,认定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未经许可使用杨澜姓名出版《杨澜给女人的24堂幸福课》,侵害了杨澜的姓名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