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基础教育成果

基础教育成果

时间:2023-05-29 18:25: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基础教育成果,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基础教育成果

第1篇

中小学教育在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中小学教育量大面广,教育水平的高低关系到各级各类人才的培养和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关系到全民素质的提高。目前,国际竞争十分强烈,但国与国之间的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在于教育的竞争。美、德、日之所以成为经济大国,与他们一流的、高质量的、高效益的教育密不可分。国家要强大,教育必先行。目前教育的深刻危机不在数量,而在于质量和效益。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始终是中小学建设与发展的重点。为了促进中小学办学效益的提高,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都十分重视对学校的督导评估工作,并不断完善评估的标准和办法,对学校的发展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教师培训、教育科研也得不到很好的落实。教育工作不计成本,不讲效益现象十分严重。办学效益意识淡漠,用办学水平评估代替办学效益评估的现象屡见不鲜,用学校发展的绝对水平掩盖了学校教育的实际增长,这种不科学的评估导向,在相当程度上造成中小学教育大量浪费。因此,改进和完善学校评估体系,加强对学校办学效益的评估势在必行。

二、课题的界定

效益:经济学术语,是指项目对国民经济所做的贡献。

办学效益:就是教育成本投入和教育成果获得的比较。教育成本,是指培养学生所支付的所有费用;教育成果,是指学校培养合格学生的数量以及学生、教师、学校发展的总和。

办学效益评估:就是依据办学效益评估的指标体系,运用科学可行的方法,对学校的教育要素、过程和效果进行价值判断,从而提高学校的自主发展的过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了六项具体目标,其中一项就是:“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三、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通过评价可以对本区域内中小学的办学效益有个正确判断,以便进一步调整教育结构,优化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学校布局和办学规模更趋合理,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从而加强对学校教育的宏观调控和科学管理,促进中小学办学质量与办学效益的整体提高。

通过办学效益评估,能够引导学校科学利用有限的教育经费,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发挥教育投资的效能,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规范办学行为,提高管理水平,促使学校健康发展。

四、研究的政策依据和理论基础

(一)政策依据

近年来,国家对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尤其是农村教育备加关注。国务院颁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 ,文件中强调坚持把农村教育摆在重中之重的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六十三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经费的监督,提高教育投资效益。《河南省教育督导暂行规定》第四条:“教育督导机构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本行政区域内中等以下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办学方向、办学条件、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等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综合评估。”

(二)理论基础

1.义务教育投资理论 :“义务教育要通过立法对投资主体进行法律规范,具体规定其在义务教育投资中应履行的义务与承担的责任,使义务教育具有稳定的来源,减少投资的随意性或不稳定性。

2.办学效益理论 :办学的内部效益就是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所花费的教育成本和所取得的教育成果之间的比率。办学的外部效益是指受教育者接受教育过程,通过其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成为劳动者或专门人才进入物质生产部门并且创造了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后所取得的经济效益。

3.学校规模经济理论:学校规模是否适度,是影响办学效益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学校规模适度,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办学效益可以达到理想的高度。 当学校规模过小时,会导致平均成本的上升,从而使办学效益降低。确定适度的学校办学规模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及办学效益的前提条件。

五、研究的对象及内容

研究对象是张良中心校管辖的部分中心小学和两所初级中学,即张良第一小学、张良第二小学、张良第三小学、鲁山第四初级中学和鲁山第二十四初级中学。

研究的内容是年度办学效益,也就是教育成果和教育成本的比较。教育成果包括年度内培养的合格学生数量和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情况。合格学生是指德智体美劳等都达到了学校要求。教育成本是社会与个人为教育直接或间接支付的教育费用的总和,既包括国拨教育经费,主要用于教师工资、奖金、福利、教学器材的购置、修缮费等,有包括学生家庭和学生个人直接支付的教育费用,如学费、杂费、书费、文具费等。

六、研究方法与过程

在本研究中,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文献法。

(一)问卷调查法

问卷主要包括学校情况、教师情况、办学条件情况、义务教育质量水平、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及教育经费情况等六大方面。为了确保问卷的信度,研究者采用当场填写当场回收的办法。

(二)访谈法

为获得问卷调查难以反映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信息,使访谈对象坦言真实访谈情况。研究者在问卷中列出一些访谈提纲,选择代表性学校进行较为全面、深入地访问调查。

(三)文献法

通过网络和图书资料,广泛收集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同时借鉴先进的评估经验。

在本研究中,将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10年11月——2010年12月)制定方案,申报课题阶段。

第二阶段(2011年1月——2012年8月)实验研究阶段。设计调查问卷、访谈提纲,适时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做好调查结果分析,得出研究结论。

第三阶段(2012年9月)全面总结,结题准备阶段。形成本课题研究报告。

第四阶段(2012年10月)课题研究结题阶段。整理组卷结题所需资料,组织结题鉴定。

七、调查结果及分析

第2篇

解放思想的实质就是通过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与时俱进地开展工作,以取得工作和事业上的更大成功。不解放思想我们就会固步自封,在发展的老路上徘徊,工作得不到良性发展和快速提高。相对基础教育来说,解放思想尤为重要。

解放思想,基础教育应实施智育、素质教育两手抓工程。我们要用哲学的观点来看待和处理好智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智育与素质教育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教育中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把工作侧重于智育或素质教育的某一方,就会由教育工作的量变而引发教育成果发生质变。无数事实证明,过份的抓素质教育,会使学生课本知识成绩一落千丈,而专搞应试教育,又会使学生得不到全面发展。西方国家重视素质教育,而中国的唯智教育却根深蒂固。有专家认为,倘若把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教育合二为一,则是最完美的教育方式。因此,我们应实施素质教育与智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两手都不能放松,使学生既有良好的智力,又有过硬的素质;既会用头脑思考问题,又能动手解决问题,操作实践。从而达到教育的最高、最完美的境界,培养出最优秀、最合格的基础教育人才。

解放思想,基础教育应改变完善管理体制和评估监督机制。当前,不少地方的教育正深陷在唯智教育的道路上不能自拔。明地里举着“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旗帜,实质上却干着唯智教育的事情。无论是管理体制还是评价监督机制,都侧重于智育。如某地抓教育质量,实行质量告诫,告诫的科目只有语、数、外、史、地、政、生、物、化,没有体、美、英、劳等科目。原因是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进行的质量评比没有纳入音、体、美、劳等科目。长期以来,这些科目被大众视为“副课”而倍受冷落,有的学校干脆不开这些课程。其实,这些所谓的“副课”与语数等科目一样都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与语数等科目一样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我国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接班人。在此,笔者质疑,我们众多的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专家为什么就没有察觉到这一点呢?这种应试教育的管理体制和评价机制不仅表现在了质量告诫上,还体现在了对教师的职称晋升、工资评定和评优评先上。对于教育单位来说,质量抓不好,则给挂黄牌警告、创佳评差的牌子,对班子进行诫勉谈话,对职工集体扣发奖励工资等处理方式。于是,便演绎了智育重蹈覆辙的老剧。我们必须立即清醒头脑,悬崖勒马,通过改变管理体制和评估监督机制的办法解决问题,把素质教育放在一端是智育的天平上。

解放思想,要正确认识教育质量。教育质量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不是单指学生的科目考试成绩,还包括学生的素质,具体到了学生的道德、劳动、技能、思想等成长与发展的各个方面。要评价一个学校的教育质量和一个学生的成绩如何,就要克服改变这种片面的错误的思想观念。要从整体出发,从实际出发,综合、全面看待评价。另一方面,对于学校教学质量的评判,应通过它所培养的人才去定论,学生的考试成绩只是一个暂时的、表面的结果和现象。受教育者从被教育成长、成人、成才再到取得成就的这几个环节,成就最为关键。人民教育必须为人民服务。受教育者在成为人才后如果为社会和人民所作的贡献越大,就表明了他所受的教育质量越高,那么,这种教育就是最成功的教育。“人才+贡献=教育质量”的评价公式,遵循了认识的辩证发展规律理论原理,是目前科学、合理、全面、超前的评价标准。这对于基础教育单位中小学来说,要建立“学生终身成长档案”,并以此去衡量教育质量水平。因为基础教育对成长中的学生的知识技能、人格和道德的形成与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起到了一定的奠基作用。

解放思想,基础教育应抓好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基础教育是启蒙教育,是教育的基石,教育的成败从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基础教育。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基础教育必须做实、做细、做牢,来不得半点虚假,杜绝一切形式主义、漂浮主义和本本主义、教条主义。一旦基础教育工作失实失真,就会使教育的大厦沦为空中楼阁。同时,基础教育要做大作强,要敢于创新。我们应重视基础教育,要把基础教育当作一项富民强国的产业来抓,在还没有能力搞“肥猪添膘”的情况下,倾资扶持基础教育,着力解决贫困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不足、优质教育资源紧缺和校舍不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在开展教育活动的过程中突出因地制宜,一个地方应根据自身的实际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在工作中不断总结、探索、创新。真正实现解放思想推动基础教育的进步与提高。

袁冲

第3篇

[关键词] 美术 基础教育 革新 社会接受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甚至到现在,或在将后更长一段时期内,对美术基础教育的普及问题的理解和判断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明显是一个难题,起码我们当下大多数人都是这么认为的。如果我们能够真心诚意地把美术基础教育当作是现代基础教育中的一门不可或缺的重要学科,那么,我们一定就会维持某种赞许,并且会必须做出相应的某种价值评判。但是我们并不能设定这一点,我们觉得对最合适的美术基础教育的价值准则一定也与那些产生于我们社会文化极为不同的教育氛围中的其它事物有关。另一方面,美术基础教育的革新在很大程度上还存在社会的接受问题。当然,鉴定革新有利与否的标准是看这个事实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否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当然,现代教育实践已经无可辩驳的证实,美术基础教育对人的发展无比重要,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

也许,造成我国美术基础教育落后的一个原因是将无意义的简单基础美术教育和有意义的全面的美术基础教育事实两者混为一谈倾向的缘故,但我们得分清如下三个独立的问题:基础教育单位在社会中充当美术基础教育的施教者或反施教者的角色的问题;我们用于区分个别基础教育单位的独特美术基础教育手段的问题;美术基础教育单位或个人对待个体创造、革新的问题。

因此,我们须分清一个基础教育单位关于美术教育的关于创造性教育的主张和它们是不是富有创造性教育手段的问题。如果这一基础教育单位并不是崇尚创造的教育主体,那它很可能不在它的教育过程中着重表现创造性和独创性。则它常常会用这个社会所接受的术语――它会说它遵循教学大纲――来解释其基本的教学过程。本来,“这种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增加艺术作品的趣味性,特别是使儿童感兴趣。另一个目的是帮助人们通过不同的方法理解和利用艺术作品。”①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中国的美术基础教育很少强调美术的创造性教育和美术的社会功用教育,忽视了美术对人的成长意识的功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基础教育的改革,美术基础教育的创新问题和社会功用问题将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

“在一个传统文化中,创造性不太可能建立起一个新的传统,但它或稍稍减受既存传统的作用。”②各种因素使得我们难以在素质教育中的美术基础教育问题上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当然,在这过程中,会有不少人认为革新是可以接受的,另外一些人则会认为革新是危险的。其实,美术基础教育革新与否最终还是要被社会所接受和检验的结果。这是因为“艺术教育不是一般的艺术活动,而是注重艺术活动的功能和效应的教育活动,艺术教育学研究如何通过符合一定价值取向的教育媒介实行定向控制,从而获得明确的教育目的。因而,艺术教育是具有定向性、调控性、有序性的教育行为,也是在施教者严格的调节、控制、引导下有序进行的艺术活动”。③

“任何改进都是进步”。当然,美术基础教育的革新势必将会带动美术基础教育的发展。我们知道,美术基础教育革新问题包含着这样两个层面――教育革新和美术革新,在这里美术与教育是既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在美术基础教育实施中,美术方面本身也包含有教育的要素,教育本身也包含着美术的因素。

我们做了这样的调查,将受过良好美术基础教育的和未受过良好美术教育的两组中学生分为两类。结果我们吃惊地发现受过良好美术教育的那组学生心态乐观,对事物的认识主观而恳定。而未受到良好美术基础教育的那组学生心态较为消极,对事物的认识客观而不太恳定。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我们不妨再来看下面一个例子:一组爱好学习美术知识的小学生认为画上的苹果是幸福的象征,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愿意学习美术知识的小学生则认为画上的苹果是吃的东西,只是水果的一种。这是两组截然不同的答案,在这个问题中,美术教育的结果显然起了非常大的作用。虽然如前所述,但我们不能只以对某一问题的看法来鉴别人的创造力或对某种教育成果的肯定,但我们却绝不怀疑亚德佩巴的观点,即革新是创造力的一个因素。

在我们仔细地划出这些必要的区别之后,我们就会发现美术基础教育革新以来的美术基础教育有利于培养人的创造性,但它并不注重单科知识的简单灌输,也并不整体划一地使人都成为艺术家;也并不等同地使人感受到传统社会的赞赏。而是使人发展成为一个全面的综合性人才,至少不会对美术知识完全是一无所知的状态。这样,美术基础教育的革新问题才可以完全被社会所接受。

注释:

① 托马斯・门罗《走向科学的美学》,中国文艺联合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514页。

第4篇

1.我国基础教育的教育财政投入不足

国家是教育的最大受益者。因为办教育,培养各级各类专业人才,能极大地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昌盛,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所以国家理应承担教育投入的大头。一般来说,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的大小,既可以反映政府对教育的“努力程度”,又能较准确地反映出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就世界范围而言,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4.9%,发达国家为5.1%,欠发达国家为4.1%。我国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1992年为2.73%,1993年为2.52%,1994年为2.62%,1995年为2.45%,1996年为2.47%,1997年为2.54%,1998年为2.61%,1999年为2.79%,2000年为2.87%,2001年为3.19%。①从这组数字可以看出,我国的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徘徊在2%-3%之间,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我国政府在教育投资上大力倾斜于高等教育,这使基础教育的资金更加短缺。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经费投入的基本格局是:地方负担为主,中央和省级只提供少量的补助。大多县乡政府财力原本就较为薄弱,却负担着绝大部分义务教育经费。这使我国的基础教育的发展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联系在一起,从而导致了我国教育的不均衡发展。一般来说,城市及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基础教育发展较好,而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处境却越来越困难。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经费压力大

我国1986年实行征收教育费附加的办法,这在基础教育资金筹措方面做出了一定贡献。2000年,我国实行了减轻农民负担的“税费”改革制度,取消了农村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这样一来,农村的义务教育投入除了来自收取在校学生的少量学杂费外,主要靠各级政府的财政拨款,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教育经费短缺的矛盾尤显突出。

(2)基础教育投资差异愈加明显

加入WTO后,我国农业经济将面临巨大冲击,农村基础教育相对薄弱的情况会进一步加剧。社会、个人以及国外集团力量由于利益的驱动,其投资重点会相对集中于城市,这将进一步拉大城乡基础教育的差距,致使农村基础教育陷入更加困难的境地。

(3)拖欠教师工资问题还未完全解决

从2001年开始,教师的工资由县统一发放,使得长时间、大面积拖欠教师工资的势头得到遏制。但是,由于地区间、城乡间、机关与学校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局部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仍然存在。

(4)农村信息化教育难以落到实处

当今社会已步入信息化时代,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已列入信息技术教育这一内容。但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农村中小学特别是贫困地区,几乎都不能按规划进行信息化建设。

2.投资比例欠妥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教育的要求首先是普及义务教育。按理,基础教育应是国家投资的的重点,其次才是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可是我国在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方面的投资比例欠妥,把有限的教育经费过多地投向了高等教育。据《中国教育经费统计资料?“九五”教育经费及相关指标统计数据》,我国义务教育应由国家承担的教育费用占不到35%(世界发达国家约为50%——资料来源:原国家教委财务司编《中国教育经费统计资料》),而非义务教育阶段的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却占了相当部分资金。我国适龄儿童的人口基数大,人头平均费用很少,这不符合义务教育的要求。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大学阶段投资的比重太大,从我国大、中、小学生均经费情况看,我国培养1名大学生的费用相当于培养6名中学生、66.5名小学生的费用,即比例为1:6:66.5(发达国家的比例约为1:1.7:4)。②这种不合理投资的结果,使得耗费大量教育资源的某些大学学科和专业的学生,因供过于求而被闲置起来,不但严重地浪费了教育资源,而且加大了政府的就业压力和失业补贴。[1]另一方面,基础教育得不到应有的投资,致使教育公用经费严重不足,教育设备老化,校舍不能及时改建、新建、一些农村学校危房情况甚为严重。

3.缺乏科学的管理监督

教育投资效益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强有力的投资管理和科学的投资方式。长期以来我国教育财政管理比较薄弱,缺乏科学的管理体制,尤其是采用无偿性财政拨款方式进行教育财政资金的分配,助长了人们不重视提高投资效益的倾向,教育经费浪费现象比较严重。

(1)教育经费运用不当

在我国许多贫困落后地区,九年义务教育还没有普及,许多老百姓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可一些行政部门领导为了自己的升迁,纷纷花公款“读研”、“读博”,这些人上学的费用包括学费、往返于学校的费用,甚至“孝敬”导师的礼物,都出自国家财政和单位小金库。[2]这无疑加重了财政负担。由于我国教育财政没有单独立项,而是融入一般财政之中,是财政总支出的一部分,这就很容易出现一些行政领导利用职权之便挪用教育财政资金的现象,势必影响到当地政府对基础教育的财政拨款。

(2)学校收费管理混乱

我国基础教育经费来源之一是收取学生一定的学杂费,以做为教育预算外资金,弥补教育经费的不足。可某些学校利用教育经费不足浑水摸鱼,搭车收费,异化为乱收费,为某些人大开方便之门。乱收费已成为我国许多家庭沉重的经济负担,但真正用到教育上的并不多。[3]另外,在我国财政拨款中的教育基本建设经费和教育事业中的公用经费,由于事权和财权分开,一些人便在这里大做文章,谋取私利,致使我国教育经费出现较大浪费。

(3)办学效益不高

根据经济学原理,办学达到适度规模以后,可以增加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从总体上讲,我国办学规模效益还不高。在我国各类普通学校中,师生比比日本、英国、韩国等国都低得多。[4]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学校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工作量不足,工作效率低下。全国每年1000多亿元的政府预算内拨款,绝大多数被“人头吃掉了”,用于教育事业发展和教学条件改善的寥寥无几。另一方面,我国广大农村人口居住比较分散,学校规模不大,这也是一种教育资源的浪费。

二建议

1.国家加大投入,加快基础教育发展的步伐

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做为一种强迫教育,从根本上讲,它应是机会均等的教育,政府有义务合理设置办学条件相对均衡的学校,以满足广大城乡受教育者的需要。目前,世界上多数国家都是由中央和省级政府负担相当部分的基础教育经费。在欧洲多数国家,中央政府负担基础教育经费的比例一般为50%以上,有的高达92%以上,即使在美国这样高度分权的国家,中央政府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也达到了71%。[5]有鉴于此,我国政府必须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严格按照法律关于教育经费增长的规定安排教育经费预算,确保财政投入主渠道的到位和预算内教育拨款的稳定增长,确保预算内教育拨款的增长高于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同时,政府必须在现有的教育资源配置上做些调整,要通过一系列制度来保证教育的均衡发展。从政府调控来说,鉴于目前学校之间存在这么大的差距,政府不可能也不应该通过削弱好的学校去同薄弱学校“均衡”,因而要重点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增加投资,逐步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具体可采取如下一些措施:

(1)开征教育税

众所周知,办教育离不开物质保证,这些物质条件可用货币形式来计算,即以货币资金形态出现。为此,只要社会还需要教育,国家还需要教育,那么,一定的财政资金投入就必不可少。而事实上,我国既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上教育规模和任务最大的国家,且各项事业都要发展,需要资金,这就决定了我国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仅靠财政拨款提高国家投资水平较为困难。笔者认为,要解决此问题,开辟新的税种即教育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首先,因为基础教育受益范围是全民的,完全应该由所有社会成员共同承担。通过税收的形式所聚得的教育财政收入具有无偿性,将不再归还纳税人,不会给政府带来“额外”负担。其次,税收是通过法律条款形式加以规定后强制实施的,其收入的来源和数量比较稳定、可靠,能保证教育财政收入的稳定性,不易受外界各种因素干扰。

(2)建立规范的基础教育财政逐级转移支付力度

要明确各级政府的基础教育财政责任。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掌握了国家的主要财力,他们是义务教育转移支付的主体,基础教育转移支付应是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转移支付。国家要依据一定的规则,科学地计算确定一个生均义务教育经费定额标准,依靠县财力无法达到的部分经费由省财政补足,依靠省财力无法达到的部分经费由中央财政来支付。这样就可以保证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经费相对均衡。

2.根据居民收入合理分担教育成本

教育具有“公共品”和“私人品”双重属性。从经济利益方面考虑,一方面,受教育者个体素质得以提高,可以为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作贡献,使社会及国家受益,就此而言,政府财政应保障教育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教育过程结束后,最终的直接受益者主要是受教育者个人,它可以提高受教育者个人的劳动技能与知识水准,扩大就业的选择空间。[6]就后一种情况而论,做为教育成果的接受者,有义务支付相应的费用。这是基本的经济原则。笔者认为,受教育者所承担教育费用的多少应与其家庭收入水平联系起来,因为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客观存在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

例如,有的家庭用几十万元让孩子出国学习,而贫困地区有的孩子连最起码的义务教育都不能享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育投资仍采取平均分配的办法,且受教育者承担教育费用不加以区别对待,教育机会不平等的现象将很难消除。对此,国家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对于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应按不同的比例交纳学生的学杂费,高收入家庭多交,低收入家庭少交,那些交不起学费的特因户可以免交,以保证其子女能够接受最低限度的义务教育。这样,可以缓解教育财政拨款的压力,充分发挥社会的一切积极因素的作用,逐步实现地区间、城乡间教育的均衡发展。

3.加强教育经费的管理监督

(1)教育事权与财权统一

我国的教育财政支出分为教育基本建设费支出和教育事业费支出。由于实行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没有调动地方和部门当家理财的积极性,造成了教育财政支出层层上报,家家都有。这不利于节约资金。鉴于此,应实行教育经费预算单列,将教育经费的分配权和管理权划归教育部门;教育经费在各级各类教育和学校之间的分配、管理、监控由教育部门负责,以使教育发展与政府对教育的拨款相协调,实现教育事权与财权的统一。

(2)彻底根除中小学乱收费

必须标本兼治,建立一套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的收费方式,实行收钱与花钱、管钱分离的制度。教育部门要根据省级政府制定的统一收费标准,委托当地银行介入,银行工作人员从学校收取学杂费后管理起来,如果学校需要时,可向教育部门提出申请,获准后方能从银行支取经费。[7]

(3)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实行政府采购可以降低教育成本,减少浪费,从而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和使用效益。政府采购,也称公共采购,是在财政的监督下,以“法定的方式对货物、工程或服务的购买。政府采购不仅是指具体的采购过程,而是采购政策、采购程序及采购管理的总称,是一种对公共采购管理的制度”[8]。政府采购做为国家财政支出的一种形式,同样也适用于教育财政支出行为。在实际的采购活动中,由于采购商品和服务的资金直接交付给贷商和服务提供者,减少了资金的流通环节,从而可以避免各单位挤占、滥用财政资金,大大节约公共资金,提高教育投资效率。国际普遍认为,通过实行政府采购制度,采购费用平均可节省10%。从工程建设角度来看,我国每年教育基本建设费用需要很大一部分资金,如果推行政府采购制度,可节省数目可观的一部分资金。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各级各类学校需要教学设备的数量很大,若能推行政府采购制度,定能弥补学校教育经费不足和避免浪费现象。另外,政府采购制度因其采购由封闭分散的形式转变为开放统一的形式,可以使政府每年的教育开支公开化,便于监督;同时,也因其带来利益格局发生变化,有利于杜绝采购人员损公肥私行为的滋生。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1]夏再兴,教育的“无效投入”不可忽视,教育与经济,1999(3):28-30

[2]徐水平,公款上学,教育的另类黑洞,教师博览,2002(10):31

[3]王之飞,从农村中小学乱收费说起,教师报,2002-09-25:(3)

[4]陈培瑞,教育大视野,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28

[5]胡孝玉,探索建立与农村税费改革相适应的教育投入新体制,教育发展研究,2002(6):24

[6]范先佐,教育经济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11

[7]任春荣,农村教育经费的筹措、管理与使用,教育情报,2002(1):28

第5篇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热烈诊视第个教师节,在此,我代表镇委、镇政府以及全镇两万多人民,向全体教师以及教师家属致以诚挚的节日祝贺和崇高的敬意。同时,也向所有关心、热爱、理解、支持教育工作的各界友人致以亲切的慰问和深情的感谢。

近几年来,我镇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基础教育不断提高,教学成绩空飞猛进,教育工作成果可喜可贺,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全体教职工的辛勤劳作,是你们立足三尺讲台培育了万代英才,是你们殚精竭虑,披肝立胆,谱写教育新篇章,又是你们励精图治,辛勤耕耘,描绘了神州千秋基业。全镇两千子孙永远牢记你们,两万父老乡亲永远感谢你们。

今天,我们隆重召开全镇第二十个教师节庆祝大会,足以说明镇委、镇政府对教育事业的关心和重视,也中心说明,今年的教育成绩可喜可贺,召开今天的大会,旨在总结过去,表彰先进,树立典型,传播经验,抓住机遇,与时俱进,为全面提高人口素质,科技兴镇,科技兴国打下坚实基础,从而不断开创全镇教育工作新局面。确立这样的主题,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是全镇两万多人民寄予我们“子成龙,女成凤”的殷切希望,是实现小康社会、富民强镇、强国的必要保证。

下面,根据党委、政府的意见,我讲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至学年度,我镇教育工作的简要回顾一年来,全镇的教育工作,在镇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在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支持下,经过全镇广大教职员工的辛勤努力,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其主要标志是:

一.基础教育成果得到巩固

全镇中小学民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贯彻“两基”、实现“两全”为目标,,较好地完成了《教育目标管理责任书》中规定的各项工作和任务,推动了全镇基础教育的蓬勃发展。

2.控流工作效果显著

在控流工作中,各校能够按照上级有关精神,在求真上下功夫,在务实上做文章,都采取了:校长包学校,中层领导包年级组班主任包班级,科任教师包学生等一系列包保措施,有效地扼制了学生流失。在这项工作中,广大教师付出了辛苦的劳动,一中的张福金老师,延用休息日,多次往返于河夹信子、长江、周家窝堡等村,行程几十公里,每到一户,都耐心地与家长谈心,与学生谈心,做家长工作,苦口婆心地劝流失生返校,工作中,常常听到“孩子愿不愿意上学,不用你瞎操心”,“考上大学,你拿钱供啊?大学毕业,你负责找工作啊?”等等不尽人情的话,不懂事理的话。但是他为灰心,不气馁,无怨言,直到流失生返校。可以说,每个流失生返校,都包含了教师的辛勤与汗水,包含了教师的爱心与热情,在此项工作中,教师听到了本不该听到的尖酸刻薄、不尽人情的嗑,理解了本不能理解的愚昧无知、不懂事理的话,承受了本不刻承受的委屈,但是为了我们的教育事业,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为了父老乡亲的希望,教师们忍了、认了,表现出广大教师高风亮节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控流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基础教育成果得到了巩固。

3.教学成绩明显提高

几年来,一中校长赵成友同志,带领全班子及全体教师,负重拼搏,取得了令人欣喜、令人振奋、令人鼓舞的成绩,彻底扭转了被动局面,今年,一中升入重点7高中人,良好的中考成绩,开创了我镇教育工作的新局面,直接或者间接带来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同认可。最明显的是,由原来本乡镇学生向外县跑,到现在外乡镇学生来我镇一中就读,目前,已有180多名学生从双山等外乡镇、外市县到一中读书,从某种角度说,一中在教学质量上打了翻身仗,提高了办学知名度。这就是植下梧桐树,专候凤凰来。

对于小学的教职员工来讲,虽然没有升学压力,但他们能够自我加压,自求奋进,始终把提高教学质量、抓好基础教育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象互助小学,由一个教学质量较差的学校,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教学成绩逐年提高,跃居全镇11所小学前列。其中,互助小学王冬梅老师教的二年一班,平均分达到94分,名列全镇同年级组榜首。

无论是中学,还是小学,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成绩,得益于全体教职工的辛勤劳作,得益于学校领导的治校有方,换句话说,有一个好的校长,好的领导班子,好的教师队伍。

4.教学条件明显改善

全镇中小学校容校貌布局合理,新颖别致,特别是一中,不等不靠,积极争取,先后争取资金100多万元,对教室、办公条件都进行了较大的改善。

5.全民办学意识明显增强面对千头万绪、纷繁复杂的农村工作和经常紧张和现实,我们的各级干部始终心装百年大计,情系教育事业,牢记“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的宗旨,把有限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更多的投入到教育事业中来,互助村为使小学能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财力非常紧张的情况下,筹措1万多元,为学校修了围墙,各村能够在教师节时,为教师送去温暖。

6.教育管理日益强化各中小学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宗旨,不断加大内部管理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教学方式管理上,一中、二中、中心校和部分中小学实行封闭式教学管理,杜绝外来因素的干扰,净化教育环境。

在基础教育上,足以校采取领导分线包片的办法,把教学成绩与评先选优、评职晋级挂钩,与班主任津贴和各项奖励挂钩,这一制度,激发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今年,小学的先进校、先进教师,均是教学成绩名列前茅的村小和教师。

在升学教育上,初中面对升学的压力,不断加大管理力度,引进竞争机制,抽管理要成绩、要成果。近几年,一中在教学管理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他们首先打破了把关制,采取跟的办法,根除了教一年不管二年,教二年不管三年的思想。其次是打破了大锅饭采取班自核算的办法,进而激发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在后勤管理工作中,全镇中小学在狠抓教学管理的同时,也把后勤管理作为重要内容,纳入主要日程,抓细、抓实、抓好,小学建立备品损耗报废制度,所有备品登记造册,不到使用周期,不经校长批准,备品不准擅自更换,一中、二中不断加大校田地和相关物品的管理,筹建学生宿舍和食堂,为前勤教学工作提供良好的服务。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各中小学结合自己的实际,扎扎实实做好各项教育工作,小学开展了名师评选活动,实话了名师带骨干,骨干带全校的活动,中学开展传帮带、公开课竞赛和走出去请进来的教学活动。广大教师不仅在业务上精益求精,而且在其他工作中,能够勇挑重担,象….在领导班子建设上,多数校领导能够自觉践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努力做到廉洁自律,身体厉行,双身示范。象…….

7.教育投入日益增加一年来,镇委、镇政府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始终坚持忘啥不忘教育,亏谁不亏教师,苦谁不苦孩子。尽最大努力,加大教育投入,从去年到现在,在镇政府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先后投资17万余元,为一中、二中、中心校维修校舍,各村累计投资4万余元,为村小修围墙,维修校舍,各中小学也把有限的奖金,用在刀刃上。回顾我镇过去一年的教育工作,可以肯定地说,是励精图治、负重拼搏的一年;是求真务实、奋力进取的一年;是出成果,出人才的一年;先后涌现出一中等6个教育工作先进校,互助等3个尊师重教先进村,赵成友等14名先进教育工作者,张福金等29名优秀教师。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清楚地意识到,在教育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与发展教育事业不相适应的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个别校领导形象不佳,表率作用不强,缺乏公仆意识、管理意识、服务意识和廉政意识。工作期间喝酒,酒后上班现象时有发生。

二是教师整体素质还有等于进一步提高,少部分教师思想水平、文化知识、业务能力远远不适应当前教育工作需要,个别教师工作不细心、不尽心、纪委松弛,不上进,结工作不负责作,应付了事。

三是教育教改工作不够深入,成果不够显著。没有彻底解决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且要彻底、认真加以解决,否则,不仅影响自己的形象,误人子弟,同时也将阻碍我镇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年至年学年度,我镇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

本学年度,全镇增长率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理论伟大旗帜,努力践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贯彻执行国家、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针,以提高教学质量为重点,以深化教育改革为手段,不断优化教师队伍,进而抓住机遇,与时俱进,全面开创我镇教育工作新局面。

按照这一指导思想,今后,应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实践证明,管理变,则一变百变;机制新,则一新百新。为使增长率这块阵地长兴不衰,我们必须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

一要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教育管理体制。要实行结构工资制,符号学榇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精神和要求,结合本校实际,认真研究,具有针对性地实行结构工资制,排在平均主义,大锅饭,改变上班领钱,守时得奖的一贯式传统做法。要结合劳动,教学质量,实行结构工资制,做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绝不能干的不如说的,说的不如看的,看的不如不闻不问的。通过结构工资奖优罚劣,奖勤罚懒,从而调动广大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要不断引入竞争机制,让所有的教师都有名次意识、责任意识、危机意识,特别是要有危机意识随着私立学校的发展和学区内生源的减少,教育改革已成为必然。我们每一位教师都面临着竞争上岗,下课培训的紧迫形势。要对每个教师、每项工作进行量化、细化,进行全年跟踪考核,要把个人工作与个人荣誉、待遇紧密联系在一起。要让那些事业心不强、工作不认真、成绩上不去的教师在学校无容身之地。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者,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人才的关键所在,。振兴中华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为此,要大张旗鼓地树立典型表彰先进,要大胆起用新人,培养年轻人,使绝大多数青年教师成为骨。要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一个具有凝聚力、战斗力和向心力的领导班子,就能带出一支勇往直前、无坚不摧、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教师队伍。领导班子要弘扬正风正气,打击歪风邪气。要任人为贤,不能任人为亲,对于在其位,不谋其政,担其职,不尽其责的领导,要该撤的撤,该换的换,该淘汰的淘汰。学校领导必须建立能上能下的制度,打破终身制,改变能上不能下陈规陋习,把身分管理转向岗位管理。

2.进一步加强控流工作控流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工作,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许多家长看不到教育的长期效益和潜在的效益,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个别学生受不良思想的侵蚀,荒废学业,不思进取,因此,必须加大控流力度,切实把控流工作纳入议事日程,要持之以恒抓好。还要搞一阵风,一阵热,要建立本应的包保制度,与评先选优、提职晋级、工资奖金挂钩。要想千方,高百计围堵流失生的漏洞,使适龄儿童全部入学,该受教育的受到教育,进而落实“两全”,实现“两基”,巩固“普九”成果。

3.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必须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相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相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相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相统一,坚持成才与成人教育相统一是,就我镇而言,要重点抓好知识教育,向上一级学校输送尖子生。

4.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

镇委、镇政府将一如继往地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采取重点抓,抓重点,重点突出;经常抓,抓经常,常抓不懈;领导抓,抓领导,融会贯通。对于重点校,重点设备,要该修的修,该建的建,该买的买。镇里把有限的奖金,尽最大努力,向学校倾斜,各村也要尽可能的各村小多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各中小学要学会过紧日子,既要搞好建设,又不要盲目、重复建设,更不许借债搞建设,要根据实际情况,自身承受能力,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大教育投入,要把几根线拧成一股绳,多方筹措奖金,用于教育事业,紧缩银根,增收节支,开源节流,多创效益,要把有限的奖金用在刀刃上,从而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

第6篇

体育 教学资源 均衡配置

教育作为一种提升社会发展水平,实现人的发展的事业,提升教育资源的均衡性,获得教育公平,成为教育事业追求的目标之一,也是构建以人为本社会的必然途径之一。学校体育教学,是保证学生有一个良好的身体和锻炼习惯,作为提升学生身心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实践,如何实现学校体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是带动整个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关键内容之一。学校体育在教育实践中的重要意义,要求我们不断地加强对我国学校体育资源均衡配置的研究,为每一名在校的学生创造良好的体育学习和锻炼条件,这是学校体育资源均衡配置的目标。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基础教育阶段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显得更为重要。因此,本研究以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体育教学资源的均衡配置为研究对象,以期提升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体育教学资源配置的均衡性和有效性,促进基础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

一、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体育教学资源配置的现状与问题

学校教育是我国人才培养的阵地,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教育是发展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的关键阶段。对于每个学生来讲,学校教育在其人生中占有很长一段的时间,接受教育的时间是学生综合素质不断获得提升的发展期。因此,学校体育教学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和均衡性,成为影响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的主要因素。相关的研究和实践调查表明,当前我国因为人口基数和区域经济的原因,体育教学资源的配置存在着不均衡的问题。

首先,在学校体育硬件资源配置上,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基本上都具备了标准的田径场、体育器材设施等。而西部等欠发达地区的学校,基本的体育设施都不能保证,先进的体育器材更是无从谈起。其次,在学校体育软件配置方面,一些重点学校、示范校等体育教师队伍配置合理,教师工资待遇等较高,而欠发达地区教师队伍配置不合理,体育教师缺少或者不专业的问题存在较多。再次,在学校体育经费保障方面,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其学校体育经费保障到位,为学校更好地发展体育事业创造了条件。而欠发达地区的学校,其体育经费往往不能够按时或者按标准完成。第四,学校内部的体育学习与锻炼的不均衡,在基础教育阶段,主要表现在面临升学的六年级,其体育课的数量和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往往会因为升学任务的要求而打折扣。上述这些体育教学资源不均衡配置问题的存在,成为影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探寻这些问题的成因与解决办法,成为急需解决的教育问题。

二、造成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原因分析

1.制度层面的影响

首先,因为我国人口数量多,使得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基数大,这就使得有限的体育资源在配置的过程中,不能够完全保证生均体育资源的拥有量。在一些条件较好的学校,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使得学校体育教学资源配置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学校体育器材、体育场馆等,在不断增长的学生数量下,显得越来越不能够满足开展学校体育的需要。同样,体育教师的上课数量和教学精力也在接受着学生人数多的挑战,无形之中使得教师的工作量增加,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质量有所下降。

从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目标分析,当前我国的城市发展要先于农村发展,这也造成了体育资源分配的城乡差异。在我国的一些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学校体育资源配置标准低,并且很容易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在政府财政拨款方面,重点与非重点学校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些教育规划方面的差异,也是造成我国学校体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因素之一。

在教育事业开展的过程中,教育公平是实现每一位学生在校期间享有完善的教育资源,进行更好的学习和锻炼。但是,因为地方教育事业发展目标和发展能力的问题,一些地方政府在制定教育发展政策时,往往偏重于重点学校,这就造成了更多的体育教学资源倾向于这些重点学校,造成了学校体育资源的不均衡配置。

2.学校体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

学校体育教学资源是教育资源的组成部分,其作为社会公共资源,公平分配、均衡配置是实施以人为本教育的基础。但是针对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整体状况而言,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使得政府在进行教育资源分配时,一般会向重点学校进行资源投资,这在一定的层面上使得非重点学校的学生享受优质学校体育资源的机会变得更少。学生在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的过程中,影响了学习和锻炼的效果。

学校体育师资队伍配置不均衡,主要表现在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优秀体育教师资源的配置上,由于工资待遇等的影响,经济欠发达地区往往不具备足够的条件吸引优秀的教师。这就使得这些欠发达地区的学校在开展体育工作的时候,其智力支持不具备优势,影响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质量。

在相同的学校里面,部分地区存在着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同工不同酬的问题。体育教师因为所带学科的原因,其重视程度不同。对于经济条件好的学校,往往受重视程度较高,对于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学校往往没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学校体育教学中,这也造成了学校的不重视。在级别不同的学校层面上,对于体育教师的职称评定、教学评比、专业培训等方面,机会的不均等也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这种潜在的教育实践问题,导致各个地区的不均衡差异,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增大了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体育教学资源均衡配置的失调问题,影响了我国学校体育的教育教学质量。

3.教育观念对学校体育资源配置的影响

受到应试教育等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部分地区的学校领导存在着重视文化课,对体育课等重视不足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学生和教师在思想认识上存在着不足。此外,因为一些学校的教学资源不足,使得学校在进行教育资源补充和投入的时候,会优先考虑“语数外”等考试学科,而体育作为学校的副课不能够得到足够的重视,影响了学校体育场馆、体育器材设施的投入。同样在我国学校体育开展的过程中,家长对学校体育教学价值的判断和认识不足,也影响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使得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的态度受到影响。这种重文轻体的思想,是学校、家长、学生多方的价值判断失调,如何调整和改变这些教育主体的认识,成为克服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重要内容。

三、提升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体育教学资源均衡配置的策略

1.以学校体育资源实际为出发点,科学配置学校体育教学资源

教育是提升综合国力和发展速度的基础,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条件下,要通过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方针来优化我国学校体育教育资源的配置。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对于学校人数较少的情况,可以采用小班化教学的方法,按照学校的具体条件调整学校的师生比例。在现有教学条件的基础上,不断地加强学校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条件优势较强学校同条件较弱学校的合作,共享优质的学校体育教学资源。加强学校体育教育资源配置政策的科学化水平,对于不发达地区,要通过融资渠道加大对学校体育教育资源的投资和科学化配置,最大程度上保证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体育教学资源的均衡配置。

做好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体育教学资源的调查,针对那些体育资源配置不足的学校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做好地方和国家学校体育投资的政策,对于经济薄弱地区的学校,通过科学的措施来加强对这些地区学校体育资源的补充和新建,无差别化地促进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体育资源的建设力度。在学校体育硬件设施、体育师资队伍配置方面,要通过科学的政策支持、财政支持等,不断地提升体育软、硬件资源的配置水平。通过专业培训等途径,切实提升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体育师资队伍的成长速度,鼓励经济欠发达地区学校体育资源配置策略的试验。在不断缩小地域差异的同时,强化优势学校和弱势学校的合作和共赢,以此来全面提升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体育资源均衡配置的有效性。

2.不断提升体育教学在学校教学中的重要性认识

在学校教育开展的过程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与全面发展水平,是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体育教学作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升学生健康意识的主要平台,需要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认识、家长对学校体育重要性的认识。在提高学生和家长对学校体育重要性认识的基础上,学校领导和教师要不断地创新学校体育工作思路和方法,以更为有效的体育教学来实现学校体育教学目标和体育资源的有效配置。

3.构建科学的学校体育资助体系

构建科学的学校体育资助体系,是在我国区域经济差异条件下,实现学校体育资源均衡配置的有效策略之一。通过前期的调查,掌握所在区域的学校体育资源配置状况,积极开展学校与学校、学校与政府、学校与其他社会组织之间体育资源的相互支持和扶持。通过科学的资助机制,来完善我国学校体育资源配置,尤其是完善经济欠发达地区学校体育教学资源的配置。通过合理的配置,提升学校体育教学的有效性,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一条有效的资助途径。

4.重视对学校体育参与主体的思想教育

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体育教学开展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加强对学生、体育教师、学校领导、家长等学校体育参与者的思想教育。从学校体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学校体育对学生终身健康的重要性、学校体育对学生优秀人格培养的意义等内容出发,不断地强化学生从事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的兴趣。不断地增强体育教师教学创新性和责任意识,通过学校体育来增强学生的信心。提升学校领导的学校体育教学工作重要性认识,以及学校体育工作对学校内涵建设和发展的意义。提升学生家长对体育学习和锻炼积极意义的宣传,让家长认识到体育学习和锻炼带给孩子的乐趣、更健康的体魄和心理。只有学校体育的重要性得到了学校、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完全认可,才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开展和创新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才能够收获更多健康、积极、向上的学校体育成果。

5.做好地区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挖掘,提升体育资源的丰富性

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条件的影响,需要我们在整合校内外的体育人力、物力等资源的基础上,进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改造和创新,在更大程度上解决体育资源配置不足的问题。通过因地制宜,实施体育项目创新和改造工作,有效提升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的质量,降低地区之间的学校体育资源配置差距。我们从长远来分析,因地制宜实施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挖掘,是提升学校体育可持续发展水平,实现学校体育资源均衡配置的有效措施。在实施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开发的过程中,需要遵循科学的开发原理,开发适宜学生使用和从事的体育项目,以此来弥补因为经济条件带来的影响,更好地提升我国学校体育资源的丰富性和有效性水平。

综上所述,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体育教学资源的均衡配置,是提升我国学校体育教学工作开展效果,实现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学校体育教学资源的配置不均衡原因主要是由于学龄儿童人口基数大、教育政策倾斜、教育主体认识等方面的原因造成。因此,为了更好地提升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体育教学资源的均衡配置,需要从学校体育政策制定、学校体育主体认识等方面实施具体的策略,以此来提升学校体育教学资源的均衡性,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优质教育成果。

――――――――

参考文献

[1] 王振生.邢台市农村中小学体育资源配置的现状调查与分析.邢台学院学报,2009(4).

[2] 陈斌,李国泰.重庆市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

[3] 刘小平,陶玉流.资源配置理论下我国高校体育资源及其社会共享探讨.体育与科学,2007(3).

[4] 王小美,张翔.河南省农村中学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对策研究.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6(4).

第7篇

一、基础教育投入与基础教育工作者待遇公平问题

由于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世界上还处于较低水平(2008年只达到3.48%)。但就各级教育的投人比例来看,基础教育的投人更少。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改变了国家单一投资的传统模式,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教育资金筹措方式多样化、教育成本多方负担的格局。高校拥有人才优势、科研优势,创收与自我发展的能力比较强。我国高校的经费状况近年来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这从近年来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高校基本建设的投资加速、高校教师收人已位居各行业前列可以看出。而各级政府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太少,特别是初中和小学的经费状况比高中更差。由于初中和小学承担着国家义务教育重任,其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它没有人才、科研等优势,没有自我创收能力,办学经费主要靠政府投入。在许多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财政维持教师工资往往都有困难,办学经费十分有限。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与生活条件差,工作负荷大,福利待遇低。由于收入不公平导致中小学教师人心不稳,工作积极性受挫,也难以吸引优秀的教师到基层学校,特别是到农村基层学校去工作,导致基础教育的总体质量难以提高。基础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的根本,基础教育不稳将给我国整体教育带来严重损害,也危害着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因此,国家与地方政府必须正视基础教育的投入问题,改善基础教育的条件,提高基础教育工作者的收入,使基础教育获得发展生机、基础教育工作者得到公平的社会利益分配。2008年8月29日,总理在国家科教领导小组会议(以下简称“科教会议”)上说,“要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把农村义务教育作为重中之重。2008年,中央财政用于教育保障机制改革的资金达到570.4亿元。自‘两免一补’以后,2007年又大幅度增加奖助学金经费”。《纲要》专门设“义务教育”一章,从巩固义务教育成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适应城乡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学校布局、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等方面作了具体规划。其中重点提出要“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实行县(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实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切实解决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等”“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完善津贴补贴标准”。

二、城乡教育公平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步拉大,城乡之间教育的不公平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一是政府在城乡教育上的投人不公平。据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课题组的研究资料显示,以2002年为例,全年全社会各项教育投资为5800多亿元,而占总人口60%以上的农村却只获得其中的23%。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乡村教育的基本设施、师资、质量都远远落后于城市,使同一蓝天之下城乡学生所享受到的教育条件、教育质量有天壤之别。二是政府政策的不合理。比如,城市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比农民高得多,但是他们不必分摊城市基础教育基本建设的费用,而农村学校基本建设的相当一部分费用却转嫁给了农民。又比如,国家投资使城市基础教育拥有更好的条件,但进城的农民工子弟却不能一视同仁地享受,而必须交纳更高的学费或赞助费。三是政策制度的不完善。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我国教育发展进入新阶段,但影响和制约教育公平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依然存在。一些已经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合理的制度,如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加剧了教育不公;省级政府统筹管理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机制尚未建立。同时,对新出现的一些问题,如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初中后教育”等,还没有可供依据的法律和制度规范。国家“十五”规划课题“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组最近的研究结果显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重点高校招收的新学生中,农村学生的比例呈下降趋势。而地方非重点高校招收的新学生中,农村学生的比例则呈上升趋势。城乡教育的不公平阻碍了农民这一弱势群体社会地位的改变,使得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社会的两极分化与城乡矛盾加剧。总理在科教会议上说,“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这是我常想的一件事情”。温总理的话恰恰触及了城乡教育的不均衡这一问题。2005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把义务教育工作重心转移到均衡发展上来。《纲要》提出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城乡和区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目标,“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率先在县(区)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鼓励发达地区支援欠发达地区”。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强调,要“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比较困难的行业和群众。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缩小城乡差别,必须首先缩小城乡教育差别,进行教育扶贫。没有农民教育的现代化,就不会有农村的现代化,就不会有全国的现代化。政府应该充分认识解决城乡教育公平问题的重要性,清理那些不合理的歧视性政策,通过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等措施,使教育经费的投入更多地向乡村倾斜,向农民等弱势群体倾斜,促进城乡教育和谐发展。

三、重点与非重点学校公平问题

政府设置重点学校,其初衷是起到示范带动作用,提高社会的整体教育质量,但其发展过程中实际上却造成了新的教育不公平。近年来,虽然国家取消了重点学校制度,但重点学校本身长期积累的名牌效应依然存在,人们形成的固有概念也很难改变,这些学校依IIii够吸引大量的社会资源和优秀生源,加剧了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造成了城乡间甚至同一区域内学校之间两极分化的局面。这首先造成公民享受平等教育的权利无法实现,形成事实上的不公平;其次,重点学校教师的收入与福利待遇普遍优于普通学校,造成了同行业收入与福利待遇的不公平;再次重点学校的畸形演变严重地伤害了城乡弱势群体的利益。由于重点学校十分有限,广大家长和学生趋之若鹜,高额的“择校费”必然把城乡许多贫困家庭学生拒之门外。此外,重点学校往往成为权力与金钱角逐的场所,助长了不正之风,破坏了招生的公平原则与社会的公正信念。公办基础教育在相当程度上体现着国家保障社会公平的功能,由国家投资的公办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理所当然地应该为所有的公民提供同等的受教育机会。政府必须担当起维护教育公平的责任,建立公平合理的教育拨款制度,使各学校得到平等的发展机会,使它们在平等条件下进行教育竞争。《纲要》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不得设置重点学校和重点班”,要“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

四、高等教育公平问题

在我国现阶段整个国民教育资源中,高等教育是一种更为稀缺的社会资源。这种有限资源的分配涉及千家万户的利益,必然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自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曾经被公认为是最公正的领域。但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录取制度的改革,高等教育的不公正也开始凸显出来,并且成为近年来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问题。首先,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是高校录取分数的不公平问题。考卷一样而各地录取分数线却不一样,在一些省区只能上专科的分数,在另外的省市却可以上重点大学,这与选拔性考试分数优先的录取公平原则是背道而驰的。高考单独命题的实施,只是表面上掩盖了这种不平等,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其次,高考移民现象也引起激烈的争论。考生移人的地区认为这侵占了本地区考生的录取指标,但高考移民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目前全国高考录取分数线不统一,采用相同试卷的各省区高考录取分数线却极其悬殊。再次,个别高校“点招费”等权钱交易现象严重。艺术类等特殊专业招生中存在的人情交易、金钱交易现象,败坏了社会风气,破坏了社会公平与正义,引起社会舆论的愤慨与强烈谴责。同时,通过“定向生”方式降分收费录取以及向专升本学生高收费等,使大学的录取政策向有权力者和富裕阶层倾斜,录取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高考准则被金钱与权力肆意践踏。此外,特长生、保送生、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加分等政策,也往往受到权力、人情等不正常因素的干扰,给教育公平蒙上了阴影。教育不公平是最大的社会不公平,因为一个人的教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在社会中的位置,影响着一个人乃至其家庭在社会利益中的分配。教育不公平危及社会公平正义,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政府是维护教育公平的社会主体,应该坚持教育科学发展观,在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每一个受教育者都站在公平的起跑线上,将教育公平作为教育公共政策的根本价值观。

第8篇

素质教育是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提高教师素养是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教师素质的提高,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它又的确是关系素质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为此,要采取有效措施为提高教师素养创造良好的条件,通过多渠道、多方式的教育,不断提高教师整体素养。

一、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首先要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先导,也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教育思想滞后,教育观念陈旧,是当前制约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一大思想障碍。只有教育思想转变了,教学目标才能由单纯的传播知识转变到在传播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上来。教育部对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提出了具体的“三个转变”,即要把唯社会价值或唯主体价值观念转变为在满足社会的前提下,充分尊重人的主体价值,使社会价值与主体价值协调平衡的价值观;要把传统的知识价值观转变为含知识、能力等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要把急功近利的教育发展观转变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发展观。这就为实施素质教育指明了具体的、明确的方向。

二、提高教师素养重在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

应该说目前的教师队伍业务素质普遍较高,但业务素质并不能替代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是灵魂,文化素质是基础。加强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重中之重是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教师素质重在师德建设。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教育的质量,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只有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才能为素质教育的实践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义务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教育,强调素质教育并不是轻视或忽略基础教育,而是如何将知识、能力、素质融为一体,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发展潜力大的基础人才。

三、提高教师素养要培养教师的科学创新精神

教师是引导学生进入科学殿堂和激励学生攀登科学高峰的领路人。崇尚科学,弘扬科学精神,进行科学创新,是教师的主要职责。科学最基本的要求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教师的科学精神要体现在教学的方方面面:在教学中敢于提出疑问,提出自己的新见解,并不断地探索真理;将自己的创新成果自然地融入到授课内容之中,既要灌输知识,更要教授方法,既要遵循规律,又能突破陈规。教师只有树立科学创新精神,才能把学校办成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才能有效推动素质教育。转贴于

第9篇

关键词:设计基础教学;形式语言;现代艺术;创新思想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5-0245-01

对于中国设计基础教育大约分为两条路线:一是建立在建国以后以苏联为主的西方绘画基础之上的传统教育;二是基于“工艺美术”概念的设计基础教育。前者把西方的绘画素描和色彩作为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后者则是将“三大构成”作为设计专业的基础训练。两者都是模仿了所谓的西方先进教育模式,却忽略了中国国情下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虽然进入21世纪以后,传统的基础教育在改革的推动下开始发生动摇,同时根据中国当前具体情况而进行本土设计基础教育的尝试也不断涌现,但是不加分析、不加创新的拿来主义还是屡见不鲜。

一、“站起来并环顾四周”

怀海特在《教育的目的》中指出:在中学阶段,学生们一直采用“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方式专心于自己的功课;而在大学里,学生们应该从仅仅把提高成绩作为唯一目标的片面想法中解脱出来,应该“站起来并环顾四周”,让我们抬起头来看看日新月异不断变化的世界。

在大一进行设计基础教育时,被培养者应当具有观察的能力,是真正的认知者,而这也是素质教育的目标。虽然国家很早以前就提出对中小学艺术课程进行素质改革,但是因为高考应试制度的问题,高中美术素质教育成为了空话。从而在高考体制下走出来的大一学生普遍存在着创新能力的欠缺、眼界狭隘和思维定势的弊病。所以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应该让学生们通过设计基础教学得到思维开发和创作力的培养,并且把艺术的想象力思维和设计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结合起来,以开启学生的心智。因为我们知道,现代设计基础教学面对的是:人。教育应当是充满人性的、关注人而非常识的教育。

二、“看不见的未必不重要”

几十年来,“素描是基础的基础”一直是基础教学的主流观点,甚至在设计基础教学中存在着素描跟设计脱离的现象。传统的基础教育提倡技法训练,完美的艺术作品需要扎实的素描技法和绘画基本功做基础,这种教育观点本身是正确的。但是在设计基础教学中,过度地以描绘和再现现实对象做为衡量教学成果的好坏却是片面的。受到20世纪现代艺术的各种影响,现代设计在创造物质世界的同时,也在表现着精神世界,在艺术视觉表现中,外在的造型特征通过形式说话,而且只有通过形式才能把话说好。所以“看不见的未必是不重要的。”特别是大一的学生,他们在高中时期都是经过“考前班”的训练,他们养成了固定的、程式化的绘画价值观和审美标准,将描绘的“像”与“不像”作为绘画的最终目标。这样的后果是到了大学阶段,学生们已经把描绘外形形象是否真实作为学习的唯一目的,完全忽视了艺术当中更重要的,却是看不见的要素――空间、点线面、构图和色彩等视觉形式语言。因为视觉形式语言决定着如何将画的内容以怎样的方式完美地表达出来,恰当的形式语言能让绘画作品更具有感染力,更能表达创作者的内心想法和创作意图。所以这些看不见的要素未必是不重要。

三、“大艺术与大设计”

“大艺术与大设计”是在设计基础教学中必须坚守的教学理念。改革惯有的教学方法与课程体系、突破过窄的专业界限的认识障碍是设计基础教学过程中的改革重点。作为大一课程的重点部分,设计基础教学要承担起注重设计本身特点的重任。很多学校大一时期的设计基础课完全脱离了设计,仅仅运用固定的教学方式和刻板的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完全与现代设计脱离,更谈不上为今后的设计教学打基础了。

第10篇

全组成员在学习、领会学校办学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教研组特点,充分利用新区教育区划调整的良机,以政治教材研修为平台,注重落实,不断加强资源队伍建设和课堂教学改革,提升教研品质和教师队伍;加强基础管理,总结优秀经验,推动教学质量整体提高,努力把政治教研组建成先进教研组。为把我校建设成镇江市一流名校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工作策略

1、目标:更新教育观念,提高理论素质

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与研讨,提高理论水平与专业素质。

利用集体活动时间(7-8次),组织本组教师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 学习课程标准,正确把握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和方向性,以降低工作的盲目性。本学期以《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教育评价的多元化》、《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等为主要内容。

2、目标:加强管理,创建一流教研组。

措施:

(1)加强组风建设,继承和发扬本组的认真、踏实、实效、相互协调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以教研组长为中心,以备课组长为关键,加强交流,尽量把本组建设成团结、和谐、创新、富有朝气的学科组。

(2) 针对本组教师年纪轻、创新精神强的资源特点,加强学科资源库建设,以本组信息员为中心,以备课长为主要责任人,努力使每个备课组的教案科学化、规范化、电子化,在此基础上,努力实现网络教育目标、资源的整合,为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3)搞好教科研工作。以教研组为单位,以备课组为基本协作单位,人人参与课题的学习和研究,进一步加紧在教学实践中的摸索,以期取得理论上的成果。

3、目标:抓好课堂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措施:

(1)抓好以备课组为基本单位的集体备课制度。在实践中坚持以备课组成员分工协作为基本形式,备课组长负责制为基本核心,教研组长加强监督为基本功能,把“六认真”落实到位。

(2)要求每一个组员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包括学校电脑教育网络)来为教育服务,以加强政治课教育的生动、形象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打造精品,以信息员为主要代表,参加学校的网络教育成果展示。

(3)以备课组为基本单位,积极开展组内相互听课,提高政治教研组在我校的知名度,为争创先进教研组增加筹码。

(4)协助班主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每一位课任老师督促学生及时完成预习、作业等任务;要求每一位教师确实做到“四有四必”,并实行备课组长负责制,教研组长不定期的检查督促制,以使把这项工作落实到位。

三、其它工作

1、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在七、八年级开设一至两门适合学生兴趣的选修课和活动课:以时政讲座的形式为主,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加强对考试命题的研究,帮助学生提高应试成绩。

(1)不管是否担任毕业班的教学工作,要求每一位教师都 要关心中考的形势,弄清命题的基本原则、方法、热点、趋势以及应试策略,并渗透到平时的教学实践中。

第11篇

教育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教育要适应社会的需求,他能让社会不断进步,教育要为社会的进步而服务。高中的体育教学在21世纪体育教育改革中是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怎样才能适应高中教育的发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有关的几个概念的理解

学校体育:是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组织开展的一切体育活动的总和。包括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早操、课间操、课余体育训练、学校运动会和体育节,以及学校组织的其它体育活动。

体育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为实现除课余训练外的学校体育目标而选择的体育内容总和。它包括体育课堂教学以及在教师指导下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体育活动。

体育课:通常指每周两节或三节体育课堂教学,是实施“体育课程标准”的基本形式。

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必然延伸,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组织的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校外体育活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自我锻炼能力。

健康: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界定是“人的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是生理方面、心理方面和社会方面都处于一种安宁完全状态”。具体指:一是身体不虚弱,没有疾病;二是心理要健康;三是适应社会能力强。影响人的健康有多方面因素,如遗传、自然环境、营养、生活习惯、医疗卫生以及体育锻炼。另外人格特征和社会文化环境等也是影响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

健康教育:是研究人类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诸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它与现代医学、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相互渗透、交叉,促使人们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现代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有:①人体生长发育;②个人生理健康与卫生健康;③心理和情感道德健康;④人与环境健康;⑤消费健康与公共健康;⑥安全教育及意外事故的防止;⑦营养学;⑧慢性病及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⑨烟酒对人体的危害等。

二、新时期高中体育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思想观念落后。目前普通高中的体育教学,还是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教师和学生只重视以掌握运动技术技能为目的的“教”而“练”,忽视以锻炼身体为目的的“学”与“练”。

2.教学方法、手段单一。许多学校体育教育在教法手段上有所改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教学方法仍为传统式的传艺式教学,学生缺乏自主性、独立性,在教学手段更新上缺乏现代化教学技术的运用。

3.考核和评价标准的科学性问题。一是以体育成绩来评价学生的体育水平,而体育成绩考核却又以《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来评分。二是考核项目的局限性,造成考核什么,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练什么,缺乏培养学生个性和特长的空间。

三、新时期高中体育教师教学改革的对策

1.确立全面发展的教学质量观。

高中阶段的体育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在掌握体育与健康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的基础上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的毅力,而且要特别注意对本门课的新科技、新文化的渗透。一定要使高中体育教师认识到,高中体育教学是基础教育时期体育教育的最高阶段,其教学目标的确定,既与基础教育的其他阶段有共性,又应有特殊性。在健康水平上要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以适应将来的大学教育或走向社会就业工作的需要;在体育保健知识、技术和技能方面要学有所长,形成基本的体育能力,养成体育意识和习惯,为今后的终身体育打下必要的基础。只有克服全面均衡发展的思想,克服片面追求体质发展或运动技能提高的思想,才能切实提高高中阶段体育教学实效。

2.更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高中体育教师要善于更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模式多样化的改革。这些模式有的倾向于各种模式的综合运用,有的倾向于师生关系,有的倾向于学生之间的关心,有的倾向于教学内容,有的倾向于教学安排,有的倾向于技能学习与学生心理发展。例如,要让学生了解如何跑得更快、跳得更高,应懂得人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和人体形态结构,从而使学生选择跑步、弹跳最合理的姿势和用力的科学方法。教师要为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创造有利条件。在进行讲解示范和辅导时,教师在每个教学环节上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积极开动脑筋,把所学的知识变成感知。

3.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满足学生的创造欲,不必过分强调行动一致,提倡“形散神不散”,为学生创造活泼的学习氛围。学生是课程改革试验的主体,只有他们积极参与,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果。教师是课程改革试验的具体执行者,必须提高教师的课程改革意识帮助他们把握课改方向,努力探索贯彻课标新理念的课堂教学新模式。但目前还没有什么新的模式方法可供参考,即使有一些经验总结,也不成熟,也不一定符合每个人的实际。为此广大体育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结合实际进行灵活多样的试验。课程改革试验是有一定难度的,我们要有遭受失败的心理准备与心理承受力。任何一项有价值的科研成果的取得,都必须经过艰苦努力,而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

4.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第12篇

一、20__年工作完成情况

(一)统筹兼顾,扎实推进各类教育科学发展

1、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补助公用经费及贫困寄宿生生活费1891万元,免费教科书376万元,惠及义务段近8万学生。从5月1日起,扩大了“蛋奶工程”覆盖面,新增享受“蛋奶工程”寄宿生4241人,全县“蛋奶工程”享受人数达23094人,占义务段学生的31%。

2、项目建设有序推进。截止5月底,投入资金4100万元,完成29所校安工程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官村中学等8所学校灾后重建项目进行主体施工,马召镇群联小学等3所捐赠项目进行基础施工。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积极实施,竹峪乡育芳爱心小学等3所学校主体完工。西周中学正在进行主体施工。

3、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快速发展。编发了《学前教育工作手册》,指导民办幼儿园依法规范办学。评选表彰了20__年民办教育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成功举办民办教育成果展览。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圆满竣工,完成了学校领导班子配备,调配了文化课教师并全部进行了业务培训。

4、职业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分解下达了20__年招生指标,各职校招生工作扎实开展。落实职教扶持政策,拨付资金105.28万元,资助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658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人人技能工程”培训320人。

5、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骆峪九年制学校、楼观台九年制学校建成并投入使用,改善了山区学生上学问题。特殊教育学校按期完工,为秋季开学奠定了良好基础。__二中、__六中成功晋升为__/:请记住我站域名/省标准化高中。辛家寨中学和永流中学“治薄”工作有序开展。哑柏初中被申报为“省规范化学校”,待省上评估验收。

6、教育信息化得到全面推进。完成102所学校基础教育专网的接入工作,注册用户1000余人,全县中小学基础教育专网覆盖率达43%。投资19.6万元,完成翠峰乡史务小学等7所学校多媒体教室建设任务。举办信息技术应用培训3期,培训224人。开展“现代教育技术成果评选”及“中小学生电脑制作评选”活动,遴选181了件作品参加西安市“第一届优秀基础教育资源征集评选”活动。

(二)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

7、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加强。积极开展“中小学生科技节”活动,提高了学生科技创新意识。评选出省、市级三好学生352人,优秀学生干部45人,树立了一批学生榜样。重视学生时事教育,我局被《时事报告》杂志社评为时事教育先进集体。组织开展向西南旱灾地区捐款献爱心活动。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全县中小学捐款33.8万元,帮助灾区人民共度难关,重建家园。

8、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推进。深入基层进行课改调研,课堂研究,教学指导,积极开展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评选活动,引导教师更新观念,改进方法,提高质量。加强“语言”教学工作,二曲镇东街小学、辛家寨乡中心小学两所学校被确定为市级小学语言教学“国韵拼音”实验试点学校,提高了全县中小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研究水平。积极参加基础教育教学优秀成果展评活动,30人获西安市优秀教育教学成果奖。

9、体育卫生艺术教育进一步加强。各校积极开展“两节一会”活动,把“阳光体育运动”推向深入,丰富了学生活动内容。举办了全县中小学生篮球、乒乓球赛,700多名学生参加比赛,提高了学校体育工作水平。在__省第三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取得了第三名的优异成绩。

10、教育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加强教师转任交流工作和支教工作,选派19名城镇教师到农村边远学校支教,安排42名教师转任交流。积极接收莲湖区对口支援21人来我县支教,加强对外交流,提升了教学理念。

11、教师培训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实施“强师兴教”工程,对全县中小学中层以上干部进行了培训。组织部分教师参加了第十一期小学 校长高级研修班培训、农村中青年教师成长发展专题培训、西安市第三十五期校长任职资格培训、艺体教师培训和寄宿制校长培训等,共培训395人。第三、四期师德培训及安全与应急管理培训、心理健康培训等工作积极开展。启动实施继续教育学分认定工作。

(三)、坚持依法治教,教育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12、充分发挥教育督导的监督、保障、导向和激励作用。认真实施“__省学校发展水平督导评估316工程”,对 37所幼儿园和59小学进行了督导评估,学校办学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今年全县初中学生辍学率为0.32%。

13、教育科研得到进一步加强。组织开展“课例研究”活动,参与听课教师__9人。参观考察了山东、河北“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及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学习先进教学经验。组织教研员深入辛家寨中学等进行有效课堂指导和调研活动。组织小学英语教师参加西安市“新课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观摩活动 ”,取得了优异成绩。

14、义务教育学区划分工作不断完善。通过调研,召开专题座谈会、热点学校校长研讨会、警示教育会等形式,完善了义务教育学区划分。制定下发了《__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籍管理细则》,组织全县义务段学籍管理员参加培训,进一步完善学籍信息化管理,使学籍管理做到了“四统一”。

15、依法治教工作不断加强。坚持教科书的“目录管理”。认真执行省、市关于用书及循环使用教科书的有关规定,严禁盗版教材进入课堂。联合工商、公安等七部门,开展了清理整顿违法违规社会办班专项行动,严肃查处所谓的“奥数班”等乱办班、乱补课现象,全县违规办学现象得到明显遏制。11 所学校被评为教育收费规范学校。

16、全力保障校园安全。发放安全宣传资料10000余份,中小学安全管理培训400多人。组织市级校园安全宣讲团为1万多师生做了“平安创建”宣讲报告。针对今年全国各地连续发生校园恶性暴力事件,对全县中小学、幼儿园物防、技防现状进行了摸底统计,各校成立护校队,健全了各类安全制度,并做到制度上墙,严格落实。为县城学校招聘专职安保人员16人,为各校统一配发四件套物防器材886套,为23所沿公路学校划定了斑马线,设置交通警示牌46块,为23所学校安装视频探头121个。安全工作的扎实开展,有效遏制了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保障了师生生命安全。

(四)、深入开展作风纪律整顿活动,党的执政能力不断提升

17、机关作风纪律整顿活动取得实效。紧紧围绕“整顿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的总体要求,扎实地做好学习自查、整改提高和总结完善阶段的各项工作,对影响全县教育发展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制订了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并积极进行整改完善。作风纪律整顿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机关工作作风明显好转。

18、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制定下发了《中小学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和《中小学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办法》,坚持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完善领导班子议事制度,坚持重大问题集体研究决定。为局机关公开选拔团委副书记工作有序进行,增强了用人工作的透明度,提高了用人的公信力。

19、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认真贯彻党风廉政各项规定,加强党员干部廉洁从政教育,建立了基层领导班子的廉政自律档案,为局领导任用干部提供了依据。严格监督检查工程建设、物资采购、资金管理以及项目审批工作,切实保证直属单位基建和招标工作的规范运行。及时调查处理群众举报事项,维护了社会稳定。

20、教育创强工作积极开展。对楼观镇、集贤镇“教育强乡镇”创建工作和富仁乡“省级示范乡镇农技校”创建工作进行了初步评估,现已申请省市验收。

21、创卫工作深入推进。巩固创卫成果,印发《创卫宣传手册》、《创卫知识读本》20__余份,师生创卫知识知晓率达100%。把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开足、上好健康教育课,中小学健康教育开课率为100%。“国家卫生县城”创建工作全面启动,创“国卫”工作有序开展。

22、教育宣传工作全面加强。重视信息报送和宣传报道工作,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不断加大正面宣传力度,提高了宣传质量,为教育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今年以来,在《西安市政府网》、《西安教育电视台》、《西安教育情况》、《金__》等刊发教育信息、播发涉教新闻100余条(篇),编发《__教育》35期,及时报道基层工作动态,教育发展赢得社会广泛关注。

二、存在困难和问题

1、教育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不够强,职业教育发展规模滞后于社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

2、优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

3、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整体素质不高,还不能完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4、改善办学条件任务艰巨。学校需要维修和改造的项目较多,重建任务十分艰巨。

5、安全隐患较多,各类矛盾时有发生,维稳安全责任依然很大。

三、下 年工作思路及措施

下年度,我们将按照“两手抓”(一手抓教育教学,一手抓项目建设)、“两加强”(加强重点工作推进和重点项目建设,加强日常考核和综合目标考评)、“两提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全县教育发展整体水平)的思路,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强规划,科学布局,有序推进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全面完成今年校舍建设任务。

二是加强高中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发挥三所省级标准化高中的示范作用,带动其他高中加快发展,提升全县高中发展整体水平。

三是紧跟市场发展形势,加强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圆满完成今年职教招生任务,促进职业教育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