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8:25: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我们怎样做父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作者金涛
人物
王老虎父亲
王小虎儿子
[幕启舞台上两张桌子两部电脑象征两个房间
[王老虎在电脑前上网
王老虎嘿,《谈谈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念)我们怎样做父亲,现在的孩子该怎样教育,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严峻问题,就拿我的儿子王小虎为例吧……嘿嘿嘿,好了!(起身运动了一下身体)
[王小虎上
王小虎爸,爸!
王老虎怎么来的,这么早就放学了?
王小虎爸,今天早点回家,是为了告诉你一个好消息。
王老虎什么好消息,你别给我坏消息就算好消息了。
王小虎这回可真是好消息!
王老虎什么好消息?
王小虎听了,你可别激动。
王老虎我不激动!
王小虎你别激动!
王老虎我不激动!
王老虎我不激动!哎,我说你有完没完?
王小虎爸,我的作文,这次得了第一名。
王老虎什么,第一名?别是倒数第一吧!
王小虎看你,眼睛瞪的像铜锣。
王老虎我就不信,上次还是倒数第一,这次就第一名了?
王小虎爸,你别老眼光看人了,现在科学发展了,就不能变了吗?
我呀,是转基因。
王老虎你这个转基因,把我这个作家老爸的基因都转没了!
王小虎爸,你不信,可以考靠考我。
王老虎好,考你。今天就给你出个作文题,就叫《谈谈我们怎样做父亲》。
王小虎好,你等着。(欲进房间)写出来给多少?
王老虎什么,你要钱?
王小虎经济学家说,这是教育经济,看,这是报纸!
王老虎好好,教育经济,给,给,吉利数字一百八十八。
王小虎好,我写,我写!(见王老虎挡了道)哎,别挡住我了,人家说“好虎不挡道,挡道不好虎”。
王老虎不对,那是好狗不挡道,挡道不……哎呀,你,小子……
王小虎爸,那可是你说的,我说的是好虎,老虎的虎!
王老虎嗨,快去作你的作文去,
王小虎(进房间坐下在电脑前使用电脑)嘿,上去了,对了,谈谈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对了,检索,pk,出来了,耶!
王老虎(坐下喝茶)哼,看你这个小子,怎样写当父亲。喂,小子,写出来了吗?
王小虎爸,你看,写出来了,你看!
王老虎念!
王小虎(念)《谈谈现在怎样做父亲》,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现在的孩子怎样教育,是我们当前的严峻问题……
王老虎什么?
王小虎(继续念)就拿我的儿子王老虎做例子吧……
王老虎你,你这小子,抄你老子的文章!
王小虎爸,我没完全抄。
王老虎你还没有完全抄,连口气都是一样的。
王小虎我,还是把王小虎改成了王老虎了吧!
王老虎你,你,气死我了,你,你这个兔崽子!
王小虎不,爸,是虎崽子。爸,给钱吧,188。
王老虎你,就是得这样的第一?我揍你个一百八十八的,你别走!
王小虎哎呀,我得走,抱头虎窜!
王老虎小子,不对,我不认你这个儿子,你是抱头鼠窜!
关于我的父亲,我想说的实在很多。
我们一家五口人,大姐正在上大学,二姐正在为上大学做最后的冲刺,而我,也在为上高中竭尽全力地奋斗着。母亲一个女人家,自然干不成什么大事,整天洗衣做饭,父亲便成了我们家的顶梁柱。
听母亲说,父亲在三十几岁的时候很能干,家里算不上是非常有钱,但总算还凑合。正因为有了这种生活水平,父亲开始变得嗜赌;输了很多钱,为此还经常与母亲闹别扭。说实话,那时我很埋怨父亲。后来,他又在山西经商亏了本,本来生活在外地的我们不得不搬回老家,那时我对父亲不是怨而是恨了。再后来,我们都长大了,家里的生活也逐渐变得紧张起来,而父亲也渐渐变了,变得知道该怎样去节约,怎样才能让家里生活得更好。这一点,我在三年前就已感觉到了。
那时我还在读小学五年级。应该是过春节的时候吧,父亲抽空回家看看,我们一家人也只有这时候才能聚在一起。父亲与我闲谈时最爱讲大道理,每次见他高谈阔论时,我都会觉得他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其实,父亲不过才初中毕业。父亲爱抽烟,年轻时整齐洁白的牙齿,而今已是黄黄的,仿佛昭示着岁月的沧桑。晚上,父亲与我们聊了很久,借着昏暗的灯光,我猛然发现父亲老了。我心里一酸,不争气的眼泪涌了出来,我转过头,拭干了泪水,便去睡觉了。可父亲没睡,他翻箱倒柜,像是在找什么东西。我便问他找什么,而父亲只说闲着没事,随便翻翻罢了。哦,我猛然想起,父亲近几年总爱注意那些剩饭剩菜,常常督促母亲尽快处理掉它们,没坏的就吃掉。突然,我看到父亲从柜子里拿出一块灰白的东西,父亲说话了:“这是年糕吧,哎,发霉了,不过还行,我有办法。”只见父亲掰开年糕,嗅了嗅,又向厨房四周看了看,最后将年糕放在一个能晒到太阳的地方,边摆弄边嘀咕道:“晒晒太阳,也许还能吃呢,凡事啊,得节约……”父亲的举动让我感到很奇怪,但更多的却是震撼。这一刻我很恨我自己,恨平日的巧克力、牛奶、蛋糕……我那不争气的泪又一次涌了出来。父亲真的变了,他已不再是那个年少轻狂的他了,他变得很有责任感了……
父亲常年在外,生活肯定是很寂寞的,尤其是节日的时候。于是,每当过节时,我总会给父亲发短信。这次国庆节,我又用母亲的手机偷偷地给父亲发了一条短信,内容是这样的:“爸爸,在外面要多注意身体啊,放心吧,我和妈妈都很好,我会好好读书的,祝你国庆快乐!”
很简单的几行字,表达了我对父亲诉不尽的思念和诚挚的祝福。不一会儿,父亲回信了,同样也很简单:“嗯,知道了,要听妈妈的话,踏踏实实地读书啊!”
这次我没哭,我觉得坚强比眼泪更好。父亲是爱我的,我决不能辜负他,我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父母过上好生活。
此时,我不知道该怎样来表述我的心情,我只是想对我那再平凡不过的父亲说:工作累了,多休息一下;觉得孤单的话,就给家里打个电话;我时常挂念着您,您是我最亲最爱的好爸爸!
(指导教师熊德斌)
1919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发表文章《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针对当时的情况,鲁迅提出了对“大家长家庭”的反对,他认为对子女应该坚持三个必要的原则:理解、指导和解放。从家庭的角度上,应该放孩子们“进入宽阔光明的地方去”。
鲁迅的文章无疑具有先哲的洞察力。时光如梭,此文虽然写就已近百年,而我们现在仍在鲁迅当年的“问题漩涡”中打转。但现今时代早已不同,中国也很少有几世同堂的大家族了,原来权威家长的形象更有了极大的弱化。那么鲁迅的原则真的是否还合适?
再分析这篇文章,发现它的终极核心其实根本不在父亲如何做,而是:哪里才是“宽阔光明的地方”?这恰恰也正是我们所要考虑和面对的迫切问题。
现在,一提起孩童的这个“宽阔光明的未来”,专家、学者、父母甚至亲朋好友都满口培养独立、自由公民等等。但这些不过也是19世纪以来的成人们灌溉出来的概念。实质上,儿童们是否真的必须如此呢?
想要重新琢磨这个问题,就必须逆转鲁迅先生的思考方式。或者说,先要站在儿童的角度上,把他们当成与成人同等的人类去看待。
儿童一样有自己未来应该展开的生命,对于此,我们不能强以为知。作为“父亲们”最需要做的,应该是陪伴和协助他们的成长。而不是有威严的去指导和解放他们的未来。
换句话说,倘若儿童与成人拥有同等的生命和尊严,它的未来同样存在无限的可能性,那么谁有资格来指导和解放他们呢?
如今的现实并不尽如人意。很多人即使承认阿猫阿狗的生命和尊严,却绝不肯承认儿童亦然。我们看到那些“父亲们”,仍然“聪明地”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解放”儿童,却从不努力学习领会儿童自身的成长方式,并去协助他们具备释放自己潜能的力量。
有些更不堪的“父亲们”,甚至把自身的希望也压在儿童的头上,偏要给他们生生的造出一条路来,用残忍而沉重的私爱和千年之道德,压制子女们去追求虚无缥缈的未来。这又是如何的荒谬?
鲁迅说:父亲们应该“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但更多的时候,那些“父亲们”只是在自以为扛住闸门之时,把双脚放在了儿童的肩膀上罢了。
或许,这个问题今天应该倒过来由孩子们来问才对:我们现在怎样做儿童?
“一把决定石娃和姐姐命运的铜勺在缓慢地旋转着。突然,勺柄冲向了石娃。七岁的石娃兴高采烈地欢呼:‘我能上学啦,我能上学啦!’而姐姐和父亲却沉默着……”
“父亲因为石娃逃课三天,巴掌一下一下落在了石娃的身上。石娃虽有委屈,却‘坚强’地一声不吭。姐姐在门外痛哭流涕,让父亲别打石娃时,他却哇地一下大哭起来……”
“当姐姐嫁给一个有钱的呆子后,石娃质问父亲石大,并对父亲说出了‘我恨你’三个字,被在旁边的二大爷打了一拳。父亲却阻止了二大爷打石娃的举动,任石娃摔门而去。”
“姐姐出嫁了,父亲又瘫痪在床。石娃既想照顾父亲,又不想耽误学业,便变卖了家产,背起父亲,毅然走出生他养他十几年的马莲河……”
这样的情景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看着石娃背父亲离去的背影,我心潮澎湃,激动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背起爸爸上学》的主人公石娃不需要华丽的辞藻,不需要牵强附会的说词,只需要最真诚的心声,最真实的经历,就能让人潸然泪下。
石娃在七岁时就要面临辍学和上学这一决定命运的选择。上天没有给他富裕的家庭,甚至没有给他一个完整的家。他上学不久,就亲眼目睹了因马莲河泛滥而被淹死的女同桌。因为这件事,他畏惧马莲河,三天都没有上学,父亲冤枉了他,以为他逃学,打了他一顿。虽然被冤枉,但是他却不说出自己的委屈。之后,父亲带他来到马莲河边,他畏惧河,不肯过,父亲将他背过了河,一路告诉他:“马莲河有涨也有落,但学是要天天上的,一天也不能含糊。你是男娃,做啥事都要有个结果的。”石娃十分懂事地“嗯”了一声。以后上学他依旧每天要过那条让他恐惧的河,但他没有服输,他苦苦挣扎在面对和逃避的边缘上,他只是一个七岁的孩子啊!更何况,他长大后面临的还有姐姐出嫁、父亲瘫痪等种种困难呢?
生活的艰苦,让他在上不上学的边缘上挣扎过,因为父亲的跳井,他才决定上师范的,选择背父亲上学,也就预示着有一段艰苦生活的开始。电影到这里戛然而止,留给我们的不只是感动,还有石娃撑起这个家的决心和毅力,他艰难迈向的是充满希望的未来。石娃所做的在他看来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他在困境中所能做的微弱挣扎。尽管石娃只身一人背负着这样一个残破不堪的家庭,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他却仍坚持着,不放弃。他所做的已经远远超出了他这个年龄所能承受的事情。失去亲人和朋友的痛苦,家境困难……这一切让石娃面对挫折早已习以为常,使他做出了背起爸爸上学的惊人之举。
也许石娃并没想或没来得及想,他能做的唯有在贫穷里挣扎,在恐惧边沿挣扎,在辍学边缘挣扎,在父亲与未来边缘挣扎……他习惯了挣扎,习惯了挑战,在挣扎中他迎得了希望。
也许在新的求学历程中,还有一系列的挫折等着石娃,等待他去锻炼,等待他去成长。但不管怎样,石娃最后一定会成功。因为他有顽强挣扎、自强自立的精神,和一颗永不言败的心,这些最终会使他破茧成蝶,翩翩起舞。
就如影中所说,“你是男娃做啥事都要有个结果的”石娃挣扎的结果是精彩的人生。我的结果还是未知的,在面对挫折时,我该怎样做的呢?我的学习条件自然比石娃优越,家庭环境也比他好,我该怎样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呢?猛然间,脸有些烫,想起那次,面对一道特别难的数学题,我百思不得其解,一赌气,把它扔到了一边。回想着石娃离去的背影,那样坚决,身为“公主”的我还有什么困难呢?从石娃的身上,我明白:困难和挫折不可避免,只有坚定信念,不断努力,顽强拼搏才能变逆境为顺境,“给自己折一只小船,将自己摆渡到对岸”。
我们是年轻的一代,是祖国的希望与未来。在漫长的求学之路中,一切都要通过实践去摸索,去开创。这就需要我们有百折不挠、顽强拼搏的精神和勇气,我们应当以石娃为榜样,学会在挫折中奋起。
父爱如山,母爱如水。当我接触到小学三年级的课本时我已懵懂感恩。母亲是我的第一任老师。但是没有父亲的严厉管教我怎们可能成为一名特棒的好孩子。而我们在感恩时却往往偏重于母亲而父亲这时在我们心中的地位几乎完全被我们疏忽了。当父亲看到这种情景他绝对不会说出来往往选择的是默默地咽在心里从不在面部表情中透漏出来。父亲这时的心情将会怎样恐怕我们都难以体会。这痛将会在心里烙下多深一道疤痕呀。
从照顾上看母亲付出的可能比较多可是在我们的成长中父亲的作用虽不体现出来但无疑在隐形中父亲给我们做榜样、教我们做人的道理等。所以我们也更要感恩父亲,而不是选择忽略。
在我的成长生活中,父亲的角色并不突出可他的经历和他的做法没有不影响到我的也无不激励着我前进。
父亲是一位知难而进,昂扬向上,奋斗进取的一位好党员。他的经历在我的脑海里已有许多难忘的镜头。如:大概在2005年的时候父亲在村党支部选举中荣幸的被选为党支部书记,他在工作中克尽职守、敬业爱岗。再一次禁烧活动中,天色已晚那时我们一家人正在吃晚饭父亲接到通知说某方位的秸秆燃烧了,话音刚落父亲骑着摩托车向某方位赶去。一件渺小的事情我记忆犹新,这是父亲给我做的榜样,他是党的好同志。我相信这件事放在每一位支部书记身上他们都会没有任何怨言去做。
在一次公务员考试当中父亲以全县第二的优异成绩被录取(他当时已经近32岁),可在调研组来调查时,有的人以一些不符合实际的理由来胡编乱造。父亲当时也不气馁只是微微一笑说了一句“可能还是我做的不太好罢了”一句平淡的话语。可他内心的痛又有谁知晓。
父亲处处在为我做着榜样,他是一位好同志。我一定要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河南平顶山宝丰县宝丰县第二初级中学初二:思涵
――扎克伯格
人到四十,同学家的孩子读小学、读初中、读高中了,而我才做起了爸爸,有时难免有“晚了”这样的感慨。但有所失必有所得。现在的我,父性更加醇厚,父性更好地觉醒了。想想如果是20多岁就有了宝宝,自己还没有真正成熟,那时做父亲,也会稀里糊涂的。这种对比让我想起了傅雷先生,他写了一本非常出名的书――《傅雷家书》,用186封书信,跟儿子谈艺术,谈人生,“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相信每一个读到这本书的父亲都会被他那伟大的父性所感动。我却把《傅雷家书》看作忏悔之作,忏悔的是父性的回归。年轻时的傅雷算不上是一个好父亲,教育孩子是简单粗暴。写《傅雷家书》时,傅雷先生已经46岁了,那时的他,父性才真正地萌发、流露。
正是因为成熟,加上我的发展心理学专业背景,使我对如何做父亲有了更多的认识,愿意在这个专栏里跟更多的父亲们分享做父亲的感想和做法。同时我也更加觉得,这个年纪的我成为爸爸,就像是摒弃了青涩但又未陈旧的葡萄酒一样,味道刚刚好。 做父亲是一种幸福
记得女儿被护士从产房里推出、我看到她第一眼时,就激动得一时说不出话了,那种不可言传的幸福感瞬间传递了全身的每一个细胞:我当爸爸了!我内心里默默地告诉自己:我愿意用我的一生去守护她。现在女儿1岁多了,我几乎没有错过她的每一个“成就”:第一次翻身、抬头、坐立、爬行、站立、蹒跚学步,第一次叫爸爸、妈妈……在她的身上,我们感慨造物主的伟大,还能感受到生命活力的流淌。每次回家,不管再累,看到女儿那灿烂而纯真的微笑,那种求抱抱、求关注的表情,劳累顷刻间就烟消云散。看到女儿坐着安静而专注地玩玩具时,无数次地想起老子那句话:“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做父亲是一种体验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做父亲之后才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体验,才有机会去看到那些过去经常被忽视的事情,思考那些过去未曾想过的事情。驾车经过路口遇到缓缓而行的婴儿车时,我更愿意停下车,不再像过去那样不耐烦地摁着汽车喇叭。乘坐地铁或公交时,我会毫不犹豫地第一个给刚上车的抱着婴儿的人让座。看到那些当众讽刺辱骂甚至打孩子的行为时,我有更强的冲动去制止。 做父亲是一种成长
我现在会更多地去想:为了孩子,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这与脸书的创始人扎克伯格的想法一样。他最近在给新生女儿的一封信中这样说:“你的降生,让我们有理由去重新审视这个你将要居留的世界。” 做一个好父亲不仅仅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还对夫妻关系具有重要的影响。一位孩子眼中的好父亲更有可能同时是一位妻子眼中的好丈夫,这两个角色也是相互促进、相辅成长的。养育孩子也会让父亲有机会看到自己的过去,回顾自身的童年,治愈自己孩童时的创伤。
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扮演许多的角色:子女、父母、丈夫和妻子、领导或下属……在这么多的人生角色中,我最看重的是父亲这个角色,因为这个角色能把一个刚出生时几乎一无所能的婴孩养育成一个独立的、有爱心、有道德、有责任感的青年,那是多么令人向往和开心的事情啊!
爸爸去哪儿?爸爸哪儿也不去!爸爸要回家,回到孩子身边,爱着她,陪伴着她!
编后语
在一次家庭教育国际论坛上,李文道老师的报告主题和研讨话题都与父亲有关,同时,我也知道了他是位新手爸爸。
曾有一则资料:有一个人常在海外工作,但待遇优厚。父亲去世的消息让他猛然一击,并非常遗憾。所以决定辞职回老家照顾母亲并把父亲的技术传下去。这件事可能会引起许多人的深思。因为亲情,我们可以放弃许多东西,然而他为了亲情放弃了一份好工作,宁愿熬苦也要珍惜亲情。
所以亲情可贵,它并不能用钱就能买到,错过了就没有了。所以珍惜属于我们的亲情。
这则资料中的小伙子通过自己的努力有了一份很好的工作,但因为工作不能陪在父母身边,就连父亲去世也没看上一眼,他是多么的遗憾悔恨,他没有照顾好父亲,虽然能够赚很多钱,但是有了这些钱又能怎样呢?父亲已经离他而去,他再也没有机会去孝顺父亲了。所以我们要珍惜属于我们的亲情。
然而为了不让自己再次遗憾终生,他决定放弃这份来之不意的工作,回家照顾母亲,并要发扬父亲的技术。或许这是他这一生无悔的决定。因为他把握了现有的机会,珍惜与母亲在一起的时光,珍惜属于他们的亲情。如果他不这样做,或许连母亲都要孤独终老,即使发生什么事都不能第一时间陪着她。这样他可能会再次面临失去与母亲的时光,所以把握现在,珍惜与父亲相处的时光,珍惜亲情。
时光一去不复返,珍惜亲情吧。
父亲,父亲。
父亲,我该怎么看您,那如山一般的巍巍雄姿。
父亲,我该怎么报您,那如山一般的荡荡亲情。
父亲,我该怎么爱您,那如山一般的渺渺胸襟。
父亲,我该怎么描述您,用我这微不足道的语言,怎能描绘出这如山如海一般的亲情。父爱如山,我攀在巨人的臂上,借您的助力,我看到了更高更远的地方。可是,您却缓缓沉入海底,化为灰,化为泥,化为石,永久地拥抱我,看我飞向更高更远的地方。
父亲啊父亲,从我牙牙学语就会轻念的单音,简单的字眼究竟包含了怎样宏大的亲情啊。像奔腾的江水,汇成了我的身躯;像挺拔的青松,拔挺了我的灵魂;像穿石的滴水,渗透了我的心弦。
人啊,一个干枯的四肢,怎能撑起一片广袤的天空。
人啊,一个孱弱的躯体,怎能从平地拔起坚挺的山。
人啊,一个渺小的沙粒,怎能凝聚一方浩渺的沙丘。
人啊,因为上天赋予了他们情,所以他们有了这个臂力,雕刻出整个奇异的世界。
那么我的父亲,您究竟有了怎样伟大的力量,才能有这如山如海的伟岸!
有我这么个不懂事的孩子,您是不是比那贾府的“宝塔尖儿”不知忙了多少倍?
世事更迭,山海常在,您常在!
在垒砌的岁月里,什么都不能磨灭了这淡薄似水又坚定如卵的情。
我从小在山里长大,看的是青青的山,广阔的连成一大片青翠,耳畔,就是大山那雄厚的声音在低低的呼唤。大山的声音,从林子的那边,悠悠的传到我这边,这是多么的雄浑有力。大山的肩膀,可以撑起山林里的几十户人家,早晨,东方的天际,总会早早的飘起几缕炊烟。
这就是我爸的家乡,一片山旮旯里的小村子,那个清贫的年代,却温情悠然。
现在的我,可以在山里撒欢儿地跑,大山深处是明净的池,可以辉映出整片蓝蓝的天,数年,沉淀的泥沙只能在岁月中消逝,绝不能撼动这平静的池。
后来,我到了县城,由我老早就远出在外工作的爸爸照顾。
哪个夜晚,您会盏着灯,在微弱的灯光下逐字逐句地审查我的作业。哪个黄昏,您会耐着性子,一字一句地教导我做数学题。哪个清晨,您不顾寒霜,在北风呼啸的大街上送我上学。现在,我还记得,您那时关切地问我,饭有没吃饱,冷不?我还真真切切的知道,您只穿了件大衣和毛衫,早饭还来不及吃就送我上学。而我平平淡淡地摆了摆手,转了个身,晃着背影走进校园。哪记得背后,您关切的目光。
此时此刻,背后的目光,依旧温暖。
父亲,是不老的姿态,脊梁坚挺却如古木参天。
父亲,是永久的誓言,海枯石烂却如昙花一现。
父亲,是一世的牵挂,相隔万里却如近在咫尺。
雨夜,天空中呼啦啦的雨向江水从天而至般一泻而下,骤然挂起一幕水帘。
路旁还有很多焦急的人们,商店里的雨伞被哄抢一空,一个个身影渐渐消失在雨下,身影模糊。我焦急地看着我家的方向,不安的四处张望。
我们刚在外面吃完饭,手里只有一把伞。对这突如其来的雨,您不显慌忙,一拉一撑,打起伞,对我爽朗一笑:“乖女儿,我们走嘞!”
两个身影奔入雨中,紧紧挨着,在浓浓雨雾中大步前进。溅起的水花打湿了裤子,我提着裤腿,在坑坑洼洼间奔来奔去。他一手把我拉过来,然后牵着我,飞速地奔跑。雨几乎打湿了他的衣服,大本个身子露在雨中,而我却似乎熟视无睹,习惯于您的照顾。一把伞几乎全部倾斜在我这边,您一声不吭,回了家,默默地更衣。
前天,爷爷得了重病下来县城住几天,看他枯瘦的身躯,我陡然鼻尖一酸。是啊,父亲,如果您也白发两鬓,我该怎样痛心。
在山旮旯里,您也会吸吐那山里冰凉的空气,一声声咳嗽沉重如石子般敲打,无力地依靠在门旁。天天站在家门口翘首,在大片片的青山里,几条蜿蜒的小路,成了全部的盼望。偶尔打几个电话,也不敢提起病况,生怕儿女担心。看着天,嗫嚅着唇角,还是一句不吭。看着这天,看着这地,看着这片流淌亲缘的故土。直至重病了,儿女还得从别人那得了消息了,才急匆匆回家接老人家看病。躲在房间里,我两眼一闭,温热而愧疚的泪流便两颊。
我们之间,血浓于水。
我们之间,情深似海。
我们之间,岁月重叠。
岁月倏忽,对于一个孩子,要养大成人,绝大时间还是要有父母教导。养一个孩子,从落地到走向社会,多累,多苦,而父母却乐在其中。喂饭,洗衣,照看,一种种安排一件件事情逐渐现出清晰的眉目,等父母一一落实。
那么,我的父亲,您究竟为我付出了多少,而我该怎样回报您?那如山的亲情与付出。
人活着,本来是件乐事,只是许多人白白走了这一遭,倒多了些许沉痛。
从娘胎里开始就有了许多生存考验,才能呱呱落地,要是健康就是上天的恩赐。
人一生出来就有两个亲人,母亲,父亲。平凡如我,对父母的爱也是一份平平淡淡的似水之交,一家三口里倒也和和睦睦。今天是父亲节,尽管我对母亲也有难分难舍的爱,也就之说父亲。
我只是这个飞速发展的世界里的一粒沙,平凡的像水分子,我有一个三口之家,血浓于水。
在我心里,父亲,圣洁如冰雪,温暖如娇阳,更伟岸如山海。
我的父亲,如山般高大,比家乡的高山更广阔,袒露了一片宽广的胸怀。
我的父亲,如海般广阔,比惊涛的大洋更汹涌,澎湃了一方坦荡的情怀。
此书系我国现代着名儿童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于1925年着成出版,至今再版20余次,可谓经得起历史考验,日久弥新。
本书用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实际经验的语言介绍了儿童的心理,列出了若干的教导原则与方法。详细讲了卫生习惯、游戏、害怕与哭、接人待物、责罚和创造良好环境。即尊重孩子,又符合国情实际。
例如,针对孩子独自睡觉一事,陈先生这样说到——“做父母的不应当因为小孩子不肯独自睡就去抱他(很多父母祖辈很不愿或者说很怕孩子哭,一哭就抱,一哭就哄骗),也不应当听他哭不去睬他(也有些父母以为这就是好的教育方法,狠下心让孩子一个人哭到昏睡过去。福爸的同事就曾让1岁多的孩子一个人哭了2个小时,哭睡了),应当用种种方法去安慰他使他独自睡去(其实何止对待独睡问题,对待孩子的多数问题都可以采取这类方法)。假使我让他去哭而不去安慰他,他虽然因为哭的疲倦会睡的,但是他的心境是很不安宁的。我用这种方法去教育他(即让他哭一阵子,过去抱抱他歇一下,如此几个晚上就能独睡了),一方面使他知道他应当独自睡的,一方面使他心里觉得很安宁,这种方法是宽猛并济的,比较纯用硬逼的方法是好得多了。”
对于孩子的提问,书中说——“我们做父母的不要拒绝小孩子的问题,也不要以‘有问必答’的方法对付他。我们应当利用他的问题来实行我们的理想教育。”如何利用问题来施行教育呢?书中举了个例子——5岁的孩子同父亲去散步,看到有个小孩放风筝,就问父亲那个小孩在做什么。父亲说你要去看看吗,就同孩子一起过去看。走到近前,父亲说那个在空中的真好看,你看那小孩子手里拿了什么东西,要走近看一看吗。孩子离开父亲走到那个小孩子旁边,看到了他手里的线,回来告诉父亲是线。父亲又问你要同那个小孩子那样做吗。孩子说要,父亲就领他去买了纸竹等材料,回家做了个风筝给他,第二天一同去放风筝。这比起直接回答孩子的问题不知要好多少倍。
对于阅读的评述,可谓点中做父母的死穴——陈先生在东京,看见黄包车夫在没有生意的时候看报纸,还是英文报,并且告诉陈先生报上说现在上海霍乱很厉害。不禁感叹道“一个黄包车夫竟然也爱看报,这种习惯多么好!这种习惯,影响着小孩子多么大!试问我们中国的家庭怎么样?我们的社会怎么样?不少受过教育的男女除了学校之后,对于看书,也都没有大的兴味,好像书是属于学校的,于本身的职业,于本身的修养,于本身的娱乐,是没有多大关系的。实在要叹有血多人对于世界大事的认识程度是非常浅陋的,就是对于国内的事,也不甚关心,什么各种科学上的新发明,史地上的新发现,都置若罔闻。这种环境,怎样能引起小孩子喜欢看书阅报呢?”说来惭愧,回顾我工作8年间的买书记录,除了在读研究生时为了写论文,买过100来块钱的书外,到了有孩子前就没买过几本书。感谢孩子的降临,那种使命感促使我重新与书结缘,2年多陆续购进了5000元的书,大多是家庭教育和童书,少部分是饮食健康家政的书。有朋友问,买了那么多书,有时间看吗?有!时间从来不缺乏,只是看怎么用和用来干什么。怀孕和产假期间,我在床头、洗手间、客厅都放置了若干本书,走到哪看到哪,就是坐在饭桌前等齐家人开饭前我也可以看上几段文字。刚开始看书,分不清好坏(指的是作者的独创性,观点合理否),但当积累了一定的阅读量后就能自然而然分辨出了,不再从头看到尾,遇到不好的书,略看几眼便打入冷宫,省出来的时间就去看好书了。正是有了这些明人智者的言辞,才把我从一个粗陋的母亲引入了正确的道路,甚至还能够为身边的朋友育儿给出合理有效的建议。这种成就感远比我的代码通过测试来的强烈的多!
书中用整章篇幅讨论对孩子的体罚问题,他的结论是:如果做父母的自身受过良美教育并能施良美教育于子女的,体罚当然可以免用。但是普通的父母虽不应常常鞭挞孩子,然有时也可能用到。如果能用别的良法指导孩子那是最好不过,如果不能用别的良法而不得不用体罚,也要善用。陈先生非常忧虑一般做父母的不知道怎样责罚孩子,以致损害孩子和自己的人格。他详细列出了责罚小孩子的条件,真的是用心良苦。:
这本书是陶行知先生推介的,他写道“愿与天下父母共读之”。里面的确有很多科学的教育方法。看来其实在我国不乏善育人者,只是少了善学育人者。再好的老师也只能带动周围少数的家庭,我们不能把孩子的希望完全寄托于名师名校,关键还是做父母的自身努力,施以良美教育。所以,父母们哪,甚至祖父们哪,如果你们想要教育孩子,请先教育自己做好(祖)父母,拿出对生命的崇敬,拿出谦卑之心态,从读书开始学习吧!
阔步走进候机大楼。便不见了父亲的身影,人群中我苦苦搜寻,才发现父亲正在帮助一个抱着孩子的父亲。孩子要小便,大人手里的行李太多,接应不过来,父亲便过来抱着孩子,结果孩子的尿溅了他一身。我跑过去刚要制止,却发现父亲笑意十足,他一边掸着残留的液体,一边夸着这个家伙分量大、尿液足。
我苦笑,父亲还是拿着乡下人的眼光来看待都市里的事情。刚跨过一步,父亲却又停下脚步,他一眼看到了洒落一地的记事本。这记事本不知道从哪位不小心的乘客包裹里掉下来,纸张随着人群的走动飞舞着,好像一地的鸡毛。
父亲跑过去捡拾,说有碍观瞻。工作人员以为是父亲的东西,一边帮助捡,一边批评着:老先生,这儿是公众场合,请您注意点自己的行李。
父亲没有反驳,只是将记事本拾完后,塞进垃圾桶里。然后若无其事地叫我的小名,与我一起进入候机大厅。
我问父亲为什么不解释呢?父亲说道,就当是我落下的,总得有人承担哪!估计是哪个人不小心落下的。
我们坐在大厅里,我去洗手间,叮嘱父亲一定不要多管闲事,这儿鱼龙混杂。回来时却发现父亲被两个乞丐模样的人缠上了,他们跪地求财,现场形势一片惨烈。我知道父亲的善心又发作了,便跑上前去驱赶乞丐,父亲则拦住了:出门在外,哪会没事?这孩子病了,得治病,给一百吧。
我说他们是骗子,父亲说我认了,否则我一路上会不安心。
乞丐走后,父亲与我僵坐无言,我想继续责怪他,却找不到合适的理由。
父亲则苦口婆心地对我讲道:人要学会善良,就是被骗了又能怎样,他们穿的没有我们好,孩子可怜巴巴的,就算给孩子压岁钱啦。
我终于忍不住了,反驳道:善良的事情可以做,可是总不能走一步做一件善事吧,做善事也要量力而行。
1989年,一次8.2级的地震几乎铲平美国,在短短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夺去了3万多人的生命!
在彻底的破坏与混乱之中,有位父亲将他的妻子在家里安顿好后,跑到他儿子就读的学校,而触目所见,却是被夷为平地的校园。
看到这令人伤心的一幕,他想起了曾经对儿子所作的承诺:“不论发生什么事,我都会在你身边。”至此,父亲热泪满眶。目睹曾经的学校成为了一堆瓦砾,真叫人绝望。但父亲的脑中仍然牢记着他对儿子的诺言。
他开始努力回忆每天早上送儿子上学的必经之路,终于记起儿子的教室应该就在那幢建筑物后面,位于右边的角落里,他跑到那儿,开始在碎石砾中挖掘,搜寻儿子的下落。
当这位父亲正在挖掘时,其他束手无策的学生家长赶到现场,揪心地叫着:“我的儿子呀!”“我的女儿呀!”一些好意的家长试图把这位父亲劝离现场,告诉他“一切都太迟了!”他们全死了!“这样做没用的”,“回去吧,这样做只会使事情更糟”。面对种种劝告,这位父亲的回答只有一句话:“你们愿意帮我吗?”然后继续进行挖掘工作,在废墟中寻找他的儿子。
消防队长出现了,他也试图把这位父亲劝走,对他说:“火灾频现,四处都在发生爆炸,你在这里太危险了,这边的事我们会处理,你回家吧!”对此,这位慈爱、关切的父亲仍然回答:“你们要帮我吗?”
警察赶到现场,对他说:“你现在又气又急,该结束了,你在危及他人,回家吧!我们会处理一切的。”这位父亲依旧回答:“你们愿意帮我吗?”然而,人们无动于衷。
为了弄清楚儿子是死是活,这位父亲独自一人鼓起勇气,继续进行他的工作。
他挖掘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38小时后,父亲推开了一块巨大的石头,听到了儿子的声音。父亲尖叫着:“阿曼德!”儿子的回音听到了:“爸爸吗?是我,爸,我告诉其他的小朋友不要着急。我告诉他们如果你活着,你会来救我的。如果我获救了,他们也就获救了。你答应过我,不论发生什么,我永远都会在你的身边,你做到了,爸!”
“你那里的情况怎样?”父亲问。
“我们有33个,只有14个活着。爸,我们好害怕,又渴又饿,谢天谢地,你在这儿。教室倒塌时,刚好形成一个三角形的洞,救了我们。”
“快出来吧!儿子!”
1.让学生了解感恩,即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感恩。
2.让学生懂得怎样去感恩。
班会过程:
一、播放歌曲《感恩的心》,导入班会主题。
我们每一个人都获得过别人的帮助和支持,应该时刻感谢这些帮助你的人,感谢上天的眷顾。一个人的成长,要感谢父母的恩惠,感谢国家的恩惠,感谢师长的恩惠,感谢大众的恩惠。没有父母养育,没有师长教诲,没有国家爱护,没有大众助益,我们何能存于天地之间?所以,感恩不但是美德,感恩还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条件!
二、讨论:自己怎样认识感恩的?
学生1:所谓“感恩”,就是要记住别人对自己的恩惠,学会报答那些给自己帮助的人。
学生2:我认为我们在生活中就是要多帮助父母,多体谅老师,那就是感恩。
学生3:感恩是一种品德,是一种生活态度。我们只有学会了感恩,生活才会快乐,生活中才会有真挚的情感。
学生4:生活中我们要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一切帮助过我的人。
教师总结:刚才几位同学都说了自己对“感恩”的理解,非常好。老师想,在生活中,我们首先要感恩的是父母,因为他们生养了我们;其次,我们要感恩的是老师,因为他们教育了我们;另外,我们还要感恩朋友和对手,因为他们促进了我们的成长;甚至我们还要感恩自然,因为自然给了我们阳光雨露,蓝天碧树,四季变换。可以这样说,面对生活,我们就要怀着一颗感恩之心。
三、讨论:
1、为什么要感恩父母?
2.为什么要感恩老师?为什么要感恩自然和身边的人?
学生先自己考虑,然后再进行小组交流。
四、继续讨论:
1、怎样感恩父母?
2.怎样感恩老师?
3.怎样感恩自然和身边其他的人?
学生针对以上三个问题进行讨论,而后教师总结。
1.分组讨论发言2.教师总结
五、感恩小故事:
六旬老父捐肾救子:2003年2月,湖北60岁的农民父亲胡介甫将自己的肾脏移植给了患“尿毒症”的儿子,固执的父亲不容拒绝地告诉儿子胡立新:“没什么比你的命更重要?我宁可自己没命,也不能看着你死!
六、结束语:
做老师的有两个希望,一是希望你们做好人,二是希望你们学习好。有人把人才分为四类:有德有才,有德无才,有才无德,无德无才。我相信我们的同学都是人才,因此希望你们做有德有才的人,不要成为有才无德的人。要成为有德有才的人,就必须养成良好的习惯,做文明的学生。父母养育你们,老师栽培你们,虽然这些是父母与老师应该做的,但大家应该怀揣一颗感恩的心,用心去体会父母、老师对你的好和爱。学会感恩,你才会去帮助应该帮助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