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8:25: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学生心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学生的写作心理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变化,构思能力随其变化而逐步形成。学生平时有了生活感受可以写成作文,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了留心生活、注意积累、正确认识、及时表达的一些习惯。每个人手头几乎都有生活札记本,也有不少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这是他们表达心声的伙伴。在中学阶段,学生已经积累了不少的感性认识,例如在写《牵挂》的时候,他们往往第一时间想到自己的父母,心中有了父母关心自己的实例。例如在写《绿色生活》时,就想到自己用环保袋的问题。学生建立了一些写作文的方法和技巧,这为他们写作奠定了基础。也就是说,学生接触作文知识之前,头脑中就已形成了许多影像概念(也许有的还很模糊),为进一步写作提供了心理准备。
二、中学生写作心理障碍分析
1.意志障碍。学生意志品质,对实现教学目的、教学任务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我们发现,认为作文难写的学生,往往不是由于智力问题,而是意志力薄弱。其具体表现为这样几点:
缺乏写作的自觉性。人的意志受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的影响,就写作困难生中的多数而言,往往缺乏理想、目的,往往认识不到写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写作只是为了应付,他们的注意力不易集中,社会、家庭等外界一些微小的刺激都会对其产生极大的干扰,使之大大地减慢完成写作的速度和增加误区的数量。
缺乏写作的坚韧性。意志行动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行动,意志力的培养只有在克服困难的意志努力中进行,离开困难,砥励意志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没有什么习惯可言。
2.情感障碍。教师或家长对学生提出合适的要求,有利于学生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可是,有的学生写作基础本来就薄弱、知识面窄,然而教师或家长却要求他们和尖子生一样,在相同时间内完成同样的写作任务。而在同样的时间内,这些东西往往是离他们想象的较远、无法全部接受的。由于脱离了他们的实际,所以心理负担过重,抵触情绪萌生,从而导致了他们害怕写作,甚至厌恶写作。
三、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动机
1.激发写作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兴趣是在心理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一个有写作需要的人,可能先对某文章中好的词句发生兴趣,当掌握了一部分后,又会对语段及篇章感兴趣,进而大量积累。
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自身强烈的表现欲。学生大都有参与的意识,不但要让他们投身生活,大胆表现,还要让他们积极参与评改自己的习作,如让学生《班干部的竞选》《一次演讲活动》《星空的遐想》等作文竞赛。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抓住学生爱表现的心理,不断培养参与的意识。会产生极大的兴趣,随着年级的升高,从而了解更多的知识以及它们的实用价值。
第二,名著名作家的效应。学生通过对古今中外名作家写作过程的了解,了解他们探索写作规律的曲折道路,热爱写作,献身写作的精神,处理写作中问题的技巧,可以激发学生极大的写作兴趣。
第三,教师的教学艺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写作的知识结构,而且还可以给学生以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据调查发现,在中学生最喜爱的学科的各种影响因素中,“教师引导得好”居首位。
2.强化写作动机与效果的关系,促进学生写作心理转变。写作动机一般来源于下列三方面:
第一,求知欲,即来源于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例如,学生知道了一个新词,就想知道用在什么样的句子中,继而写作一句话或几句话的表达,从而产生了解有文采的文章的欲望。
第二,明确的目标。写作过程中,目标越具体越好。每堂课都应有明确、具体的目标,教师应围绕这个目标去创设写作情境,探索实现目标的途径,促进学生写作动机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正确的评价。教师批改作文时,应正确评价,使学生知道自己的成功与不足。课堂上适时的表扬也可以激励学生的上进心。
【关键词】中学生 数学学习心理
Simple discussion on students’ mind of learning mathematics
Yang Xu
【Abstract】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the writer has analyzed the reason that students do not develop evenly in mathematics learning and summarized the measure for changing that situation.
【Keywords】Student Mind of learning mathematics
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在我国教育改革正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发展不平衡,学生个体之间为什么会存在差异?现在学生的学习心理又是怎样的?带着这些疑问,笔者调查了部分学生,了解到学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除了感到数学难学外,还有如下几种情况:
1.来自外面世界的诱惑。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现在的中学生对一切充满好奇,对新鲜事物总想了解它,可是由于年龄因素,他们在接受新事物的同时,无法不受不利因素的干扰,游戏、网吧等的吸引力对他们来说要比书本上知识的吸引力更大。我熟悉的一个学生因沉迷于电子游戏,连生活费也搭进去了,同学的帮助、家长的恳求都不能使他悬崖勒马,任课老师做他的思想工作,班主任在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校长时常对他晓知以理、动之以情,遗憾的是他还是没有走出网吧。
2.来自家庭、学校的无形压力。来自家庭、学校的无形压力往往使现在的中学生喘不过气来,父母的关爱和老师的教诲在对其形成动力的同时,也形成无形的压力。学生在和我交流时强调:谁不想成为人才,谁不想成为父母的骄傲,谁不想受到老师的表扬,但有时看到自己在数学学习上与别人的差距,就会缺乏信心,而且总觉得数学学习没有头绪,付出的劳动和成绩的提高没有成正比,甚至于有问题也不敢问老师,怕被同学笑话和被老师轻视。
3.缺乏恒心。有的同学在现在学习生活中时常会被一些事感动着,也很容易下决心,尽管知道数学学习应当勤奋,但无法持之以恒,容易原谅自己,不喜欢听老师空动的说教,如勤奋学习等,喜欢听一些摧人奋进的、真实的故事,但也只有三分钟热度。在他们心中,老师和他们是有代沟的,尽管他们也尊重老师,但对老师还是有畏惧感,在他们心里无法和老师建立起一种平等关系。
4.青春期的困惑。青春期的萌动、对异性的好奇使学生好表现,从而学习更有动力,这本是好事,可是如果男女同学交往处理不当,则会严重影响学习。同学之间的矛盾以及偶而出现的嫉妒心理,都是影响学习的不利因素,再加上各门学科在时间上不能合理安排,以及学习态度和方法的不同,这就导致了学生存在个体差异。
如何改善这种状况,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我觉得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做到如下几点:
1.教学模式的转变。改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不能采用填鸭式教学,不断改变教学方法吸引你的学生,引导你的学生经历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回到实践中验证结论的正确性这一完整的过程,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这样不仅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利于数学兴趣的培养。目前,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以自己学的好坏来确定的,有的学生由于数学基础差,对其采用的是逃避的方式,教师的耐心、细心和教学方法的转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真正做到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
2.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要爱学生,不能做“教育警察”,而是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你对他的关爱,使其愿意将心中的困惑告诉你,并能和他一起面对困难,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不能轻视你的学生,要尊重他们,和他们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关系,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多赏识你的学生,让他们有成就感,觉得学习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做到由原来的被迫学转变为主动学。
3.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循循善诱,对男女同学交往不能横加干涉,当众批评,要正确引导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同学友谊。要成才先成人,激励机制要落到实处,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每天表扬进步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训练,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并持之以恒,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控忍耐、坚毅等品格。
关键词: 中学生 心理特点影响因素 健全途径
“90后”的中学生生活环境优越,是父辈、祖辈的心肝宝贝,面对色彩缤纷的世界,有更多精神养分供他们汲取,但伴随着更多的诱惑。作为祖国的未来,“90后”们承载着祖国发展的未来,所以他们的思想动态格外引人注意。
一、中学生心理特点概述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情绪波动大,遇事冲动,缺乏理智和自我控制能力,初入社会,易受不良信息的诱导,误入歧途。身体上发生变化,对心理产生影响,紧张,好奇,甚至恐惧。青春期是中学生独立意识觉醒和形成的时期,对中学生性格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表现为情绪低落、消沉、易怒。
(一)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与看问题的片面、主观、偏激的矛盾。
中学生自我意识觉醒,认为自己是一个能独立思考的成年人,有强烈的独立感;接受的知识由形象转向抽象,思考问题的方式向抽象思维靠近,逐渐形成自己的思维习惯。但是这样的思维往往是不完善的、偏激的。因而导致分析问题,处理生活和学业中遇到的问题带有很大的情绪性和片面性。
(二)好奇、敏感、争强好胜与感情脆弱、缺乏意志力的矛盾。
中学生精力充沛,勇于拼搏,但是自我控制力不足,缺乏意志、毅力。一旦挨了批评、遭到挫折,很容易心灰意冷、悲观失望。厌学的学生多是从一次或连续几次失败开始的。
(三)生理上迅速发展与心理发展滞后的矛盾。
青春期的中学生身体上开始变化,他们对这些变化缺少必要的知识和心理准备,一部分学生心慌甚至恐惧,另一部分学生会产生比较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想获得这方面知识,但限于环境的局限性,找不到学习这方面知识的正当途径,又羞于对家长和老师说出自己的困惑。平时表现比较内向的学生往往在这一时期表现得更消沉,不愿和别人沟通,更内向和孤僻。
二、影响当代中学生心理的因素
一个人的性格如何,是否开朗大方,是否积极向上,不仅是他本人决定的,更多的是由客观环境决定的,如他所处的家庭、学校环境及生活周边的社会环境。这些客观因素共同铸造了一个自我意识还不很完善的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如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自卑且具有强烈的反叛心理,不服管束;一个“贵族”学校的学生更容易学会攀比,将注意力放在除学习以外的地方;学校周围充斥着形形的网吧、游艺厅等娱乐设施的地方,学生更容易受到诱惑而误入歧途,可见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会对中学生的心理有重要影响。
(一)家庭因素。
家庭是中学生心理特点形成的首要影响因素。
家庭教育有两种形式:一是家长有目的有意识地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对子女产生影响。如对孩子进行表扬和批评等,这是一种显性教育;二是家长利用和控制家庭环境并使之对子女产生积极的影响,如注意自己的言行、布置家庭环境等,这是一种隐性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更多是来自家庭的隐性教育。
(二)学校因素。
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对中学生心理特点的影响同样重要。
中学生的任务是学习,学习文化知识、社会知识。老师、同学们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周围同学产生类似于家庭隐性教育的影响。在学校中,以班级为单元,学生自觉将自己归属于这个集体,班主任的工作很重要,处理不当会让学生产生不公的心理,认为老师有意偏颇,形成心灰意冷、故意反叛的心理特点。
(三)社会因素。
社会环境对中学生心理特点的影响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中学生自控力不足,很易受到诱惑。现在对中学生影响最大的社会因素是网络,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给学生带来好处,对中学生产生不良诱惑。校园周围的暴力是一个不能被忽视的问题,由于模仿因素的存在,学校周围的暴力不仅会危及学生的身体健康,更会对他们的思想产生危害,影响学生心智完善和发展。
三、健全中学生心理的途径
为给中学生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必须从多方面着手,有针对性地解决中学生学习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心理问题,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中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环境。
(一)努力给中学生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一位哲人曾说,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竞争是国家和民族的母亲们的竞争。父母是中学生天生的老师,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孩子一生的奠基。
1.家长的思想观念要更新。很多家长都没有进行过专业的学习,教育孩子基本凭借上一辈的经历。而这种代代相传的经验良莠不齐,有好有坏。曾清华曾说:“家长素质不提高,观念不转变,那就只有让孩子承担代价。
2.要坚持全面性。学校教育管的,家庭教育要管;学校教育不管的,家庭教育也要管。社会教育要完成的,家庭教育要完成,社会教育触及不到的,家庭教育责无旁贷。参与人员全面,家庭成员都要参加教育孩子的工作,共同做好家庭教育。
3.要具有示范性。家长在潜移默化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用积极的暗示。小孩子模仿就是学习,做父母的要严格以身作则,自己的言行要做到:孩子在看着我,对于事情要乐观,不抱怨社会,不埋怨他人,对老人孝顺,夫妻友善;面对孩子时,要对他们满怀希望,给予他们信心,不以居高临下的身份压制孩子的想法,积极沟通,了解孩子们的思想,给予尊重。家庭生活中,由于生活压力等原因,争吵不可避免,一旦发生分歧,请远离孩子,尽量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这影响他们的一生。
(二)努力给中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中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时间是在学校,在这期间,班主任要做好辅导工作,不能让学生感觉被冷落,被忽视甚至被遗弃,要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爱:老师无时无刻不在注视着你。班主任不可自外于班级,应当与所带班级融为一体,力求以一颗仁爱平等之心对待每一位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体验他们的内心感受,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必须协调科任教师、家长、社会等各种教育力量,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对学生进行协调一致的影响。班主任要做好家长、学校之间的纽带,建立家庭、班级、学校三者之间的完善系统,及时沟通学生的心理动向。这就要求班主任和家长建立良好的关系,保持密切联系。心理健康教育课要按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心理健康教育规律施教;正确运用现代心理科学的研究成果;合理运用心理测量工具、心理咨询技术、方法和手段;要采取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如学科渗透、专题训练、咨询和辅导等。同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向全体学生,不能局限于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学生,而应促进全体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要指导学生积极适应,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挖掘学生的潜能,消除心理问题,形成正常的智能,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培养乐观进取、自信自律、负责守信、友善乐群、开拓创新、不畏艰难的健全人格和社会适应能力。学校活动对中学生良好心理的培养是很重要的,动手动脑的课外活动能引起好动中学生的兴趣,培养中学生的动手能力,活跃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增强生生之间的合作,不断锻炼与人相处的能力,让他们的心理更活泼健康。
(三)努力给中学生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改善中学生的社会环境,要改善中学生生活周边的环境,让黑网吧、黑游艺厅远离中学生的生活。可以建立一些针对中学生的网站,吸引中学生,使中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受到教育。其次让中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健康的方向上。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判别是非的能力,使其能远离不良信息,并使用网络为自己服务。引领中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培养社会责任感。政府和媒体要注意传媒中的宣传,让不利于中学生成长的一切信息远离荧屏等信息媒介。
只要调动家庭、学校、社会等各种力量且协调起来,一定可以为中学生营造适合他们心理健康成长的环境,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张学珍.中学生现状喜忧参半[J].中国妇女报,2009-11-28.
[2]佐斌.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现实考察[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5(4).
[3]马肃霜.基于学生健康人格的班级环境构建[J].基础教育参考,2010(3).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
一、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1、学习类问题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差、思维迟缓等。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了厌学情绪。国家教育委员会的一位负责同志在一次教育会议上说:“中学生厌学的大概达到了30%,有的县区甚至高达60%。”可见,在中学厌学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了焦虑泛化现象。
以上问题主要是由学校教育结构、学校教育指导思想、学校教育方法的影响而形成的。
2、人际关系类问题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仰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如今90后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习惯了被家人视为“心肝宝贝”、“掌上明珠”的感觉,主要表现为任性、自私,自尊心、好奇心特别强,过高地估计自己,以自我为中心,看问题片面,总把错误归于别人,处理问题时忽略别人的感受。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一方面世界观还不够成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行为能力等;另一方面又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意识,主要表现为好逞强、好与人争斗、做事鲁莽、不顾后果、逆反心理强烈、对父母有较强的抵触情绪。民主型的家庭能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而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易造成青少年孤僻、专横的性格。自由放纵型的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也由于缺乏必要的管教和沟通,易造成青少年散漫、任性、甚至狂野不羁。
3、青春期心理问题
(1)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因而闭锁心理问题主要是指处于消极情况下的心理而言的。中学生若在消极情绪控制之下,封闭与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征兆。
(2)情绪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一个微笑可以使情绪飞扬,彻夜兴奋,然而他们内心里激动、高兴或苦恼、消沉而表面上似乎很平静;他们有话有秘密想与别人倾吐,可无论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
(3)早恋。中学生一般尚未成年,我们把中学生这种未成人时的恋爱称为早恋。中学生处于青春的萌动期,对异性感兴趣,有爱慕心理,对两性关系意识朦胧,他们渴望与异往,但是在同异性相处时又感到害羞不自在,对与异往有误解,这说明他们还很不成熟,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引导。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
1、“心理有病”的人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旨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有效地应对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使学生更有效、更积极地适应社会、适应自身的发展变化,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
2、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心理咨询。根据各级教育部门的要求,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需要在开展心理咨询的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高。然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主要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而不应仅面对个别学生和家长的特殊需要。心理咨询只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方面,它不应成为全部内容。心理咨询室可以被视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为依托,应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广播、刊物等各类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与教育活动。
3、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开设心理课。开设心理课使心理健康教育在时间上有了保证,并有了稳定的传播知识的途径,但是认为开了心理课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部内容就太片面了。首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有许多属于非知识性的内容,单单在心理课上是达不到教育目标的。它需要让学生通过活动、实践、训练等亲自体验才能获得,而课堂教学所能提供的活动空间、实践机会是极有限的。其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除主题内容外,还包括测验、咨询、班团会活动、野外训练等,而这些内容是无法由心理课来涵盖的。再次,心理课侧重解决一般性、整体性及共性的心理问题,而无法深入地解决特殊的、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
4、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德育工作。例如,一位学生最初在课上捣乱,可能他就是为了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只是他以不恰当的方式表现出来了。如果教师以传统的德育的眼光看待这位学生课上表现出来的捣乱行为,这位学生很容易就会被纳入到坏孩子的行列。如果教师重视并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他就会觉察到这位学生行为问题背后的心理需要,更多地给这位学生以积极的关注,这位学生需要关注的心理需求得到了满足,就不会在上课的时候以捣乱来引人注意了。
三、开展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1、培养中学生有效调节自己的情绪。青少年学生正处于精力旺盛、充满活力的时期,他们情绪变化强烈,易冲动,不善于用理智来控制自己的情绪,容易感情用事。如果是在正确思想引导下,激情状态能使他们做出对自己和他人成长有益的事;但如果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也可能干出危害他人及社会的事情。因此,教会学生调控自己的情绪是增进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2、加强中学生性知识教育、性道德教育和情感教育。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身体和生理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性器官迅速发育并趋于成熟。他们这时会对异性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接近了解异性的要求和愿望,并且在性本能的驱使下,他们逐渐产生了性意识,有了性的冲动,心理学上称这一时期为“暴风骤雨的时期”。中学生对这种迅速成熟带来的巨大的生理和心理冲击缺乏一定的心理准备,他们对异性表现出眷恋和向往,但又不知道这是成长中的正常现象,于是可能会产生悔恨、恐惧、自卑等矛盾心理,造成精神紧张,影响身心健康。所以在这一时期加强对中学生的青春期性心理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首先要加强对中学生良好情感的培养;另外,可以根据中学生的个性特点开展健康人格教育;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不能忽略中学生的性知识和性道德教育。
3、结合班级、课外活动和学科教学开展心理辅导。不把心理辅导作为一门课程单独开出、列入课程计划,而是结合班会活动、课外活动、团体活动和学科教学来进行,其有利的一面是能把心理辅导与班级、教学、课外活动以及学校的其他例行活动结合在一起,便于发挥这几项工作在统一的育人活动中的整体功能。但要注意的是,心理辅导仍须有自身的目标和内容,不要让心理辅导被班级、教学以及团队的日常活动所代替而丧失自己的特色。
4、学校应与家长、社会一道,共同推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光是学校的事情,更是全社会和所有家庭都应该关心的一件大事。人从出生起就紧密地和社会融合在一起,社会是只大染缸,既可以使人奋发向上也可以使人产生问题。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是不容忽视的,它为我们亮起了警告信号,作为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挑起这副担子,不能仅仅把工作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层次上,而是要着手尝试去解决这些问题,使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实际的意义。同时,只有加大社会对青少年学生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力度,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祖国需要的人格健全的创新型人才,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姜莹 游川 丁辉 北京市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妇幼保健,2008。
[2]王丽敏 吕杰 哈尔滨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心理健康教育对策.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
[3]李燕 龚洁 杨旭 武汉市中学生心理应激因素的初步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
[4]陈纪方 梁彦秋 等 学生心理健康维护.学校管理心理学,1988。
[5]姚本先 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东方出版中心,2002。
[6]林崇德 等《学校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7]郑日昌 陈永胜《学校心理咨询》.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8]王浩《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的一些思考》.《教育与管理》。
[9]彭德华 等 学校管理心理.学校管理心理学,1992。
[10]陈仲庚 心理与健康.实验临床心理学,1992。
学生的健康成长一直都是每位老师和家长关心的热点问题。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学校和家长更为关注的则是中学生的身体健康、学习成绩等方面,而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关注甚少。而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阶段,正是心理问题出现的高频阶段,如果不加引导和关注,往往会酿成难以弥补的后果。
目前,导致中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四点。第一,学习竞争的不断加大是造成中学生心理压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处于初三、高三阶段的学生,学习压力大,心情随着月考成绩跌宕起伏,成绩进步了,可以高兴几天,成绩退步了,各种恐惧、焦虑的情绪随之而来。第二,随着教学任务的加重,学校对学生的心理教育辅导的课程不断减少。学校的教学任务和压力增大,把心理健康教育课改成文化课,使得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机会减少。第三,绝大多数家长对孩子关爱的重点放在身体健康和学习成绩上,而对心理健康方面关注甚少。家长也不注重了解心理健康的知识,当小孩出现心理问题时,家长不能正确对待,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加剧。第四,在互联网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影响面广,一些低俗的网络信息极易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使得中学生的自我认识出现偏差,极易产生心理方面的问题。
中学是学生青春期的重要阶段,是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时期。但是现今,中学生面临着升学的巨大压力,学业的压力往往让更多的中学生承载了沉重的心理压力,故进行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学校和家长关注的重点,同时对中学生进行自我的心理教育也是一门必修课。针对中学生出现心理疾病的原因,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
从学校的层面来说,一方面,学校可以多举办亲子互动活动,通过各种心理测试等小游戏,让家长多了解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同时拉近学生与家长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针对各个年级的学生,学校可以成立心理咨询专业小组,为学生及时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让学生的心理压力有地方可以缓解,有人可以倾诉,有人可以理解。
从家庭层面来说,家长有时可以放下家长的架子,以朋友身份与子女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多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鼓励并陪同子女多参加社会活动,以言传身教和激励的方式帮孩子健康度过青春期。同时,家长应多了解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形成对中学生心理问题正确的认识。
从社会层面来说,地方政府应该多关注中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如政府开展一些关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会展,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向社会传播心理健康教育对中学生的重要性,鼓励播放激发青少年正能量的影视电影,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吸取正能量。
当然,解铃还须系铃人,心理压力等问题主要是靠自己调节和解决。如何在学习强度如此之大的环境中调节自己,学生首先要对自我有正确的认识,对自己学习成绩和能力进行合理的分析,从而制订正确且切实的目标。第二,要注意劳逸结合,在完成学习任务之后,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提高自身的交际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适时放空自己,缓解长期积累的压力。第三,多阅读,多了解时政。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理念逐渐被淘汰,学生应多了解世界发生的事情,开拓眼界,不做井底之蛙,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关键词】 态度;精神卫生;统计学;问卷调查;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395.6 G 4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8-0948-02
Development of Mental Health Attitude Scale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ZHOU Jing. School of Teacher Education,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4081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velop a mental health attitude scale f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to provide instrument for the measurement. MethodsBased on theory analysis, open investigation,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and factor analysis, the Mental Health Attitude Scale of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was compiled and its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were tested. Results The mental health scale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as composed of cognitive bias, emotional support, knowledge requirement and seeking help and it had a good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ConclusionMental Healthy Attitude Scale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s a evaluation tool of mental health attitudes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Key words】 Attitude;Mental health;Statistics;Questionnaires;Students
近几年,健康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健康观才能更加吻合社会的进步,更加符合国人的身心特点,已成为心理学的一个热点问题[1]。心理健康观是心理健康态度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社会心理学家对态度概念的理解并未取得一致,但绝大多数人都同意,态度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3种成分,决定着人们在现实生活环境中注意什么样的对象,决定着人们怎样加工有关对象的信息,决定着人们对于有关对象的体验性质,也决定着人们对有关对象进行反应的倾向。全面了解中学生对心理健康概念、内涵,一般心理的行为表现、影响心理健康因素以及如何保持心理健康等问题的看法和观点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供指导,对于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人口质量具有重大意义。因此,迫切需要开发信、效度较高的专门测量工具,提高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1 研究方法和程序
1.1 被试取样 被试为渝东南地区在校中学生。被试包括3个部分,第1部分是开放式问卷调查的被试,共100人,其中男生55人,女生45人。第2部分为初始问卷调查的被试,发放问卷500份,有效问卷480份,其中男生246人,女生234人;初二年级236人,高二年级244人。第3部分为正式问卷调查的被试,发放问卷720份,有效问卷708份,其中男生366人,女生342人;初二年级340人,高二年级368人。
1.2 开放式问卷 开放式问卷调查了5个问题:(1)你认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最典型特征有哪些表现?(2)你认为“一个心理不健康或具有心理疾病的人”最典型特征有哪些表现?(3)你认为可以采取哪些方法来促进心理健康?(4)你需要心理健康方面的帮助吗?(5)你在当前学校教育中获得了心理健康方面的帮助吗?笔者根据回收资料进行了内容分析。
1.3 问卷维度的理论构想 根据以往研究的资料,在开放式问卷和个别访谈的基础上,提出中学生心理健康态度的理论构想。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态度的主要维度包括以下3个方面:(1)心理健康的认识;(2)心理健康的情感;(3)心理健康的行为倾向。
1.4 问卷项目的选择 根据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态度的理论构想,结合开放式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编制了共32个题项(其中含2对4道测谎题)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态度初测问卷。项目采用的记分方法是自评式5点记分方法,由“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评定为1~5分。对初测结果进行项目分析和因素分析,剔除标准差低于0.90、与总分相关低于0.20、因素负荷值小于0.40、共同度小于0.20以及不合乎因素构想的题目13个。最后剩余19个题目组成正式问卷。
1.5 程序 在理论构想的基础上编制开放式问卷。根据开放式问卷的回收资料和访谈资料编拟初始问卷题目。正式问卷的确定分2个阶段实施:第1阶段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卷”的初始问卷进行团体施测。对初始问卷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确定问卷的因素结构,并根据相关指标剔除问卷项目,形成正式问卷。第2阶段对正式问卷进行信度与效度检验。用正式问卷对被试进行团体施测, 半个月后,抽取被试中的一部分,用正式问卷进行重测。检验问卷的重测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内容效度、构想效度,分析被试反应的特点。
1.6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1.0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2 结果
2.1 探索性因素分析 通过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来考察中学生心理健康态度问卷的因素分析的实切性。检验结果表明,KMO的检验值为0.777,说明样本大小适合进行因素分析;Bartlett球形检验的卡方系数为903.300(P
表1 中学生心理健康态度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题项共同度因素负荷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认知偏差(特征值2.29,贡献率14.31%)
14.孤僻的人心理不健康0.6150.766
7.不善交往的人心理不健康0.5670.745
11.害羞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0.5830.743
17.愚蠢的人心理不健康0.5730.652
情感支持(特征值1.98,贡献率12.41%)
29.扩大人际交往,有助于心理健康0.5630.743
23.有烦恼向朋友倾诉,是维护心理健康的好方法0.4860.670
3.自我压抑不利于心理健康0.4000.589
28.如果朋友出现心理不健康的行为,我会更关心他0.3990.483
知识需求(特征值1.96,贡献率12.22%)
16.我希望校园里经常有心理健康讲座或活动0.6680.815
19.学校应开设心理健康方面的课程0.6550.795
13.我想知道有哪些方法能保持心理健康0.4320.553
寻求帮助(特征值1.94,贡献率12.12%)
10.有心理困扰去找老师求询是件难为情的事0.5420.715
21.当我遇到心理问题时,我会及时求助0.5520.683
4.父母对我们的心理健康不够关心0.3650.597
6.如果我有心理问题,我会尽量不让别人察觉出来0.4030.585
18.如果我有心理问题,我会远离老师和同学0.3660.507
注:4,6,7,10,11,14,17,18为逆向题。
4个因子共解释总方差的51.06%,在可接受的范围内,题项的最高负荷值为0.815,最低负荷值为0.483。因素的命名遵循2条原则:一是参照理论模型的构想维度命名。看该因素的题项主要来自根据理论构想模型编制的初测问卷的哪个维度,哪个维度贡献的题项多就以哪个构想维度命名;二是参照因素题项的负荷值命名。一般根据负荷值较高的题项所隐含的意义来命名。在原来的理论构想的基础上,把正式问卷的4个维度,分别命名为认知偏差、情感支持、知识需求、寻求帮助。观察实际的因素分析结果,与理论构想比较吻合。
经过初测问卷题项的筛选,共删除13个题项,得到包含19个题项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态度正式问卷,其中包括2对测谎题,题号分别为3与22,8与31。问卷题项采用5级评定法计分。
2.2 正式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2.2.1 信度检验 采用Cronbach alpha系数(同质性信度,又称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作为信度指标,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结果见表2。各维度及问卷总体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和分半信度系数均较好。说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作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态度的测量工具是稳定可信的。
表2 中学生心理健康态度量表的信度分析
因素Cronbach α系数分半信度
认知偏差0.7340.727
情感支持0.5980.562
知识需求0.6460.499
寻求帮助0.6060.521
总体问卷0.7410.601
2.2.2 效度检验 内容效度的确定方法主要是逻辑分析法,其工作思路是请有关专家对测验题目与原定内容范围的吻合程度作出判断[2]。Maio等[3]认为,判断测验题目与原定内容范围的吻合程度高低有2个标准:一是确定好内容范围;二是对于已经确定的内容范围,测验的题项是否具备代表性。该问卷的维度构想和题项编拟是基于理论文献综述、开放式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几方面综合考虑的结果,在问卷初测前后多次请心理学专家进行审查和修订,基本保证了问卷的维度和题项能够涵盖中学生心理健康态度各方面的特征,并具有代表性,因而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
问卷的构想效度检验运用相关分析法。根据心理测量理论,问卷的各个维度之间应该具有中等程度的相关,如果相关太高说明维度之间有重合,有些维度可能并非必要;如果维度之间相关太低,说明有的维度测的是与问卷总体拟测量的完全不相关的内容。一般认为,一个良好的问卷结构要求维度与总测验的相关在0.30~0.80之间,各维度之间的相关在0.10~0.60之间,在这些相关全距之内的项目为测验提供满意的信度和效度[4]。中学生心理健康态度各维度之间及维度与问卷总体之间相关情况见表3。各维度与问卷总分相关在0.576~0.716之间,有中等程度的相关;各维度之间的相关均在0.172~0.388之间,相关适中。说明各维度间有一定的独立性且又能反映总问卷所要测查的内容。因此,问卷结构是合理的。
表3 中学生心理健康态度问卷各维度之间以及维度与总体的相关系数
因素认知偏差情感支持知识需求寻求帮助
认知偏差1.000
情感支持0.2671.000
知识需求0.1720.3881.000
寻求帮助0.2120.2430.1931.000
总体0.6480.6670.5760.716
3 讨论
本研究首先在渝东南中学生中做了开放式问卷调查,并征求了教师和专家的意见。从信、效度的结果看是比较令人满意的,各项信度指标多在0.6以上;通过对因素结构的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理论构想和实际研究的结果稍有出入,但这只是对其中一些题项的合并、筛选和重新组合,这更体现了研究结果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本研究中,对探索性因素分析抽取出的4个维度进行相关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说明本问卷具有较好的效度。可以认为,自编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态度的问卷为探索中学生心理健康态度的具体特点和规律提供了测评的工具和解释的参考,有着较高的实用价值,可以作为测评中学生心理健康态度的工具。
为了加快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许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尤其是叶一舵教授提出了“建构具有本土化特色的各种类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每一个地区乃至每一所学校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发展,开发适合具体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也就显得日益重要。了解中学生心理健康态度的特点,考察中学生心理健康态度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关系,可以更好地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支持,为各类地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立提供依据,更好地构建学生和谐的人格。
4 参考文献
[1] 金勇,郭力平.心理健康观的历史演进.心理科学,1998(3):465-466.
[2] 戴海崎,张峰,陈雪枫.心理与教育测量.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93-95.
[3] MAIO GR, OLSON JM. Relations between values, attitudes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s: The moderating role of attitude function. J Exper Soc Psychol, 1995,31(2):266-285.
[4] 戴忠恒.心理教育测量.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382-414.
[5] 叶一舵.现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疾病
近年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提上了各学校的日程,学生的部分心理问题得到了干预和疏导,目前大力推行和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各中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在一线工作10余年的心理老师,我谈谈自己的一点工作经验和总结。
一、导致在校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1.压力
适度的压力会使人的情绪处于一种兴奋状态,这时人的思维活跃,反应速度加快,有正面效应。当压力过大,就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很严重的负面影响,会让人产生不舒服感,并且会带来不愉快的情绪,其中最主要的是焦虑和沮丧。焦虑中含有不安和忧虑的成分。使人的注意力大大下降,记忆力下降,直觉范围缩小,思维也比较刻板、固执、缺乏弹性,创造性思维功能更是明显下降,影响人的自我判断能力,会做出一些错误举动。过高的焦虑值,使学生的学习效率降低。沮丧中含有失望、抑郁,甚至悲伤的成分,当尚未找到应付的新途径,情绪产生陷入低谷的倾向,长期压抑得不到释放,就容易引起各种心理疾病。
(1)大量的咨询个案显示,来自学校和家庭的压力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性严重下降,甚至产生逃学、厌学、自伤等行为。
(2)频繁对考试的强调和强化导致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
2.人际关系紧张
(1)青春期特殊的心理发展特点导致了中学生必然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时刻体验着矛盾。一方面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另一方面封闭心理又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他们有话有秘密想向别人倾吐,可无论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
(2)一些特殊的原因导致的人际交往困难。比如,较为突出的单亲家庭子女,留守家庭子女,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出现问题的比率在我的咨询个案中是相当大的。
(3)性的觉醒和网络等信息通道的发达导致了中学生在性启蒙上可能出现成人始料不及的各类问题。
3.引导不足
(1)学校心理教育虽然已经普及,但是工作的持续开展和深入依然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导致了专业的心理工作者配备不足,各类辅助工具严重缺乏,这些必然导致心理工作的疏漏。
(2)家长更关心分数,父母对子女教育投入的时间不足,导致了家庭教育的缺失,学生心理教育工作大部分依赖于学校教育。而心理方面的关注和辅导,学校教育是无法替代家庭教育来完成的。
二、加强和深入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思考
1.普及心理健康课程
要求心理健康课程有专业性、活动性。
2.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1)设立个体心理服务室,进行个体心理咨询与治疗。个体心理咨询保证了心理咨询的私密性和深入程度。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
(2)设立心理咨询团体活动室,开展团体活动。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弥补心理从业者不足的局面,大面积地开展不太重视私密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比如,针对新生适应、学习方法提高等主题。
(3)加强学校领导和各科教师的心理培训,重视全校心理工作的整体配合。心理工作的暗示性和影响性只有在整体配合的基础上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否则学生内心反而会产生矛盾和质疑。
3.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来培养,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
参考文献:
[1]刘富强.学生心理健康枕边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2]李远,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希望出版社,2008.
[3]高永金.中学生心理健康.科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中学生;攀比心理;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6-0041-02
中学阶段是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而在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攀比心理。面对社会中大量好的和不好的信息,处在人生十字路口的中学生,由于心智尚未成熟,思维能力欠缺,往往缺少正确的判断能力,社会上的攀比之风就会对其产生不良的影响。攀比心理的危害是比较严重的。过分攀比不仅会造成心理负担,耽误中学生的学习,同时加重家庭经济负担,形成个人的不良品格,甚至使人铤而走险,违法犯罪。中学生攀比现象,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要克服中学生的攀比心理,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学生自我共同努力。
一、家庭教育
(一)家长以身作则,严格要求
家长对孩子的影响非常重要,家长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家长通过日常生活对孩子产生影响。父母的穿着打扮、言行举止将成为孩子学习的对象。如果父母的审美情趣不高雅,穿着求新求奇,生活奢侈浪费,那么孩子便会进行模仿。因此,家长要提高自身的素质,规范自己的行为,为孩子树立榜样,言传身教,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品质。在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孩子便更容易形成良好的习惯,不盲目与同学进行攀比。同时,独生子女越来越多,许多家长由于对孩子的溺爱,无限度满足孩子的要求,有的甚至是无理要求,即使家长勒紧裤腰带,也要让自己的孩子不比别人的孩子差,别的孩子有的自己的孩子也得有,这样助长了孩子的攀比风气。父母应该对子女严格要求。对于孩子的要求不该是一味满足,而是让孩子了解劳动成果的得来不易。对于孩子的无理要求,父母要敢于说“不”。
(二)转移中学生的攀比焦点
当发现自己的孩子与别人攀比时,不该对孩子进行一味的责备,而是要抓住时机,使孩子将攀比内容向积极方面进行转移。家长要及时将孩子的不良攀比心理转化为动力,转化为竞争意识,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品质。父母可以引导孩子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培养孩子在文学艺术、自然科学、体育运动等方面的兴趣。
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指导,为孩子创造健康的生活环境十分重要。对于孩子“比”的心理要进行正确引导,将攀比心理转化为拼搏的动力。同时,可以鼓励学生们与自己比,鼓励学生超越自己。例如拿自己的今天与昨天比,拿自己的这个月和上个月比、这学期与上学期比。在这种特别的比较中,看到自己的进步,并且在欣赏自己的过程中超越他人。
二、学校引导
(一)教师引导
教师是学校这个小社会中学生接触最多的人,教师的言谈举止、穿着打扮、精神面貌等等都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教师很容易成为学生模仿崇拜的对象。教师应该因材施教,善于引导,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了解,及时指导。中学生处在人格发展的重要期,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克服不良攀比心理。当教师发现自己的学生有攀比的迹象时,要采取正确的方法,因势利导,让学生走上正确的“轨道”,形成良好的性格品质。教师应该自己以言传声教告诉学生怎么做人做事,而不是盲目攀比,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二)班级活动
班集体是一个大家庭,班级活动对于中学生产生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作为教师,一定要树立良好的班级风气,开展有益学生身心发展的班级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受到深刻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受感染,受启示。教师应该多举行一些鼓励大家刻苦学习和倡导勤俭节约的班会活动。同时,将竞争与合作引入学习和生活中,可以采取小组活动的形式,让同学们参与,促进大家在活动中相互激励,相互竞争,从而将攀比心理变成学习动力,让学生在学习中克服不良攀比心理。
(三)心理教育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动机是由多种不同层次与性质的需求组成的,每个人都有七种基本的需要: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宿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创造的需要(后三种属于自我实现的需要)。人们在满足低层次的需要后,就会追求高层次的需要”。在人们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的今天,许多学生的物质攀比不再是因为生理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而是想通过物质的满足来得到被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中学阶段是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青少年的独立思考能力、辨别能力尚未发展成熟,抵抗社会诱惑的能力差,容易受到来自外界或他人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对于学生的不良攀比心理,教师要进行及时纠正。同时,中学学校也应该设立专门的心理课程,当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可以获得帮助,克服恶性攀比心理。
三、社会影响
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国家和社会应该形成正确的风气,抑制攀比之风,为青少年营造健康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社会团体、社区、街道等应该多举办宣传节约、奉献、献爱心等活动,让青少年在这种环境中感染熏陶。
在媒体宣传方面,少一些做秀节目,多一些励志感人的节目。比如在每年的《感动中国》节目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甘于奉献、忠于职守、顽强拼搏的人们,他们可以对中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促使他们刻苦学习,而不是盲目攀比。
社会团体可以开展一些面对中学生的集体活动,比如夏令营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可以锻炼学生的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习惯,使学生感受生活的艰辛和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有的社会团体组织进行国际化活动,让不同国家的学生在活动中相互学习,互相影响。许许多多的报道中指出了中国学生在与国外学生比赛时的差距,这让我感触颇深。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社会团体应该多开展一些公益活动,组织中学生参与,让中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砥砺言行,自立自强,不盲目追求不该追求的东西,克服攀比心理。
四、自我改善
通过自我教育,增强自信。中学生应该在正确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培养良好的心态。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和他人竞争,从而在人生路途中少走弯路。当自己产生了不良的攀比心理的时候,应该冷静思考,敢于自我剖析、自我反思,并积极寻找解决方案。
将攀比心理转化为竞争动力。由于攀比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有的甚至产生妒忌心理,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状态。中学生应该化压力为动力,将攀比心理转化为自己竞争的动力,要求自己不断进步,刻苦学习。教师要为学生树立正面样板,激励学生超越自我,寻找古往今来那些刻苦拼搏、努力奋斗、甘于奉献的人作为自己的榜样,激励自己不断进步。在日常生活中,要求学生注意自己的言行,尽量纵向与自己进行比较,查看自己的进步,不断超越自我。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心理健康不仅是时展对教育的必然要求,而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卫生处指出:"学校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最适宜的场所,学校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技巧,并通过特殊问题的干预和心理咨询,转变学生的行为。"所以重视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心理偏差的纠治显得十分重要,既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也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下面谈谈中学生心理偏差的纠治。
一、思想教育法。
1、强化理想教育。首先,传统上的理想教育有许多合理之处,但从现在的社会情况及学生情况看,必须强调让学生清楚社会和个人现实,明确自己的未来,后确立远大的理想。每个学生的生活实际不一样,家庭经济实力有差别,家庭相关背景不一样,将来对学生个人教育的支持、就业的提携也就完全不同。如某一学生家庭贫困,而确立的理想是成为一名科学家,就不够现实。学生明确了这一点,就不致于使理想和现实产生矛盾,产生心理障碍。"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悲剧并不少见。
其次,让学生明确,美好的未来对每个人的努力都是公正而均等的。每个人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必须以现实为出发点,从现在做起,必须为可能的将来奋发攻读。我们要教育学生千万不可在努力的问题上徘徊,不可为前途产生无端的忧虑,因为只有具备扎实的知识功底和能力基础,才能实现每个人的既定目标。这样,才能使学生以正常的心态对待学习及挫折。
2、青春期教育问题。中学生容易产生的异性情感和对异性的想往,甚至做不切实际的追求。要防止一味的批评、指责或鄙视他们的现象出现,因青春期教育不当而造成的心理偏差在中学生中比例很大。作为教育者,对中学生的异性情感要注意疏导和迁移,我们不可以把其贬为一种不光彩的行为,我们对学生要从思想上进行疏导,解除学生的思想包袱。除了让学生掌握青春期有关知识外,还可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进行迁移,如书法、绘画、歌咏、体育比赛等,使学生的异性情感融于知识的荟萃、情操的陶冶和集体氛围的情趣之中。
对青春期思想上易产生问题的方面可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让学生明是非,如"为什么中学生不能早恋?""当有早恋倾向时怎么办?""什么样的婚姻观才是健康的?"等等。可把男女生分开,就一些较敏感的话题指定专门的人组织探讨,以防有些话题说不出口而影响教育效果。"婚姻的理想"和"理想的婚姻"应成为中学生青春期教育的一个重点,包括"结婚的理想年龄"、"理想的婚偶"、"理想的家庭模式"等问题都应认真讨论,组织者可联系现实生活中幸福与不幸的婚姻例子教育学生,以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青春期的思想教育应放开一点,大胆一点,过去进行青春期教育时欲言又止、"犹抱琵琶半遮脸"的做法已不适合思想开放的现代中学生。
二、劳动矫正法。1、适量的劳动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础。对劳动的需要是人的正常的心理需求,任何心理需求的满足都有一个适量的问题。现代中学生普遍的劳动不足,也是造成他们心理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他们不承担一定的劳动,久而久之,自然把别人对自己的照顾和保护看做理所当然,渐渐地,周围的人在他们的身边逐渐缩小,他们重视自己的需求,忽视他人的存在,只想到索取,忽视付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凡事都得依赖,这本身是一种不健康心理。只有成功的劳动教育才能使中学生体会到劳动者劳动的辛苦,才能培养出稳定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因此,中学生承担适当的劳动是获得健康心理的基础。
2、劳动能从行为过程对心理偏差进行纠治。"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人已体会到,不健康状态及心理对人的危害,艰苦劳动对人的坚强意志及健康心理有巨大作用。有这样的一种经历,许多人可能都体验到:当心情恶劣时,有时我们就选择一种体力劳动以发泄。在劳动中,经历了许多艰苦的细节,当我们满身大汗地完成任务时,心里的愉悦是难以言喻的,这时候对原来的问题的看法已截然相反,甚至惊异于自己竟会产生如此的想法;这时候,只觉得周围阳光灿烂,鸟语花香,一切都是那么美好,自己已充满了信心。--劳动的魔力竟有如此之大。因此,安排劳动以纠治心理偏差是一个有效且必要的措施。
三、体育锻炼法。利用体育锻炼手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体育锻炼改善心理环境,增进心理健康,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实验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常人。有的学生怕羞、自卑感强,可多安排游泳、跨栏、单双杠、跳高等项目的锻炼,使他们克服胆怯、害怕心理,以勇敢的精神战胜困难跨越心理障碍,既锻炼了胆量,也增强了自信心。有的学生性格内向、孤僻、不合群、则多安排一些集体活动项目,如足球、篮球、排球、拨河等,使他们逐渐与同学相互沟通感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遇事急躁、易冲动的学生,应多参加太极拳、越野等需持久的项目锻练,以帮助他们调节神经中枢系统,有效缓解和改善急躁、易怒、冲动等不良情绪,增强自我控制能力。
四、心理咨询疏导法。中学应设立心理咨询处、心理咨询信箱、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使个别学生的心理疾病得到治疗,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就当前各学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活动情况看,心理咨询活动开展得较少,应有的效益没有体现出来。
在学校的心理咨询活动中,要注意给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以安慰,以疏导,不仅要使其开心,更要力图使其将不愉快的经历当作自我成长的良机。心理咨询活动要竭力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看待个人所经受的挫折与磨难,从危机中看到生机,从困难中看到希望。要竭力使来心理咨询的学生自己想通问题,自己认清问题的本质,知道该怎么做,达到了人们常言的心理平衡。要使学生从挫折中认真反省自我,总结经验教训,增强生活智慧,以更好的应付日后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挫折。要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认识自我,开发自我,激励自我,避免依赖他人,增强个人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形成健康的心理。
五、活动纠治法。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课内外、校内外,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中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1)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特别是课堂上,要多给学生爱和尊重,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创造**和谐的环境气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了这些,学生健康心理就有了基础。(2)集体精神是积极向上的,是一种凝聚力。经常参加集体活动,可以消除同学之间或师生之间因不健康心理而产生的紧张的关系及敌对心理,形成互相友爱、关系融洽、密切合作的良好人际关系。同学之间彼此亲近,相处愉快,在困难与挫折面前就能互相帮助,互相安慰与鼓励,获得积极健康向上的力量。
六、自我调整法。心理的健康和个人的善于调整有极大的关系。在对中学生的心理偏差进行纠治时,可要求学生用如下方法进行自我调整:
一、中学生吸烟的几种心理
中学生吸烟这一不良行为并不是外界的不良影响单方面所决定的,而是通过学生的主观认识和意向活动才形成的。通过调查分析,发现目前吸烟的中学生存在以下几种心理上的偏差:
(一)好奇心理
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许多新事物和新行为对他们都有很大的诱惑力。这虽然是学习新知识的强大推动力量,但由于他们对所接触到的一切事物都想试探一番,追索一下,因此看到成年人口叼香烟,时而萤火闪闪,时而云雾腾腾,好不自在,便以为里面定有无穷妙趣,于是便急欲试越禁烟的“雷池”,要亲自品尝一下这吞云吐雾的滋味。
(二)模仿心理
中学生模仿心理强,他们在看到自己钦佩的、有较好印象的,或一些与众不同的特殊人物抽烟的姿势、动作、风度,很想学他们的样子做做。这些被模仿的的人物有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也有影视节目中的艺术形象。他们有时跷着二郎腿,中指、食指间夹着烟,一口口吸烟,一圈圈吐烟,脑中出现的则是被模仿的那个人物的形象,自己似乎就是那个人物。
(三)从众心理
有的学生本不愿抽烟,也深知吸烟的害处。但是,在一种抽烟的环境中,抽烟的人讽刺、嘲笑、打击不抽烟的同学,为了不受孤立,不被排挤,不被看作没有胆量的人,从不得不抽到认为抽了也没什么不好。这类学生大多是独立性差、自信心弱者。
(四)反抗心理
中学生自我意识强,又处于反抗时期,对家长、老师的批评、训斥不敢当面顶撞,心里的委屈无处发泄,便用吸烟来作为一种抵抗的方式。
(五)功能心理
有的学生抽烟主要是为了表白:我不是孩子了,我已经长大,你们不要小看我。于是抽支烟,递支烟,边抽边聊,俨然像个成年人,一个有男子汉气质的成年人。
(六)标新立异心理
中学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展,表现欲逐步增强,时刻想以“新”、“异”来吸引别人,而吸烟恰好能满足这一心理。
(七)娱乐心理
这些学生吸烟是十分偶然的,他们在遇到什么喜庆日子、外出旅游、老同学聚会、同学生日等,为了表示高兴,就像吃糖、吃瓜子、花生一样,抽支烟玩一玩。这大多是比较灵活、随和的同学。
(八)交际心理
这部分学生主要受社会上香烟外交等不良风气的影响。他们看到社会上那些“以烟开路”,借香烟拉关系、搞交际,从中获得实惠的人办事很顺利,于是就产生“烟可使人产生亲近感,减少障碍,提高办事效率”的想法。
当然,中学生吸烟的心理是比较复杂的,不论出自何种心理开始学抽烟,绝大多数中学生并不愿意自己染上烟瘾,也并未想到会上瘾。但是,许多人从开始抽烟起,自我保护的防线就被突破:反正有了第一次,第二、第三次也就无所谓了。以后就一发不可收拾,不知不觉中有了烟瘾。
二、对中学生吸烟的心理干预
对于中学生吸烟的干预,有的学者主张从正面宣传,进而加以控制的角度对吸烟行为实行禁止。这种策略已不太适应当代中学生心理发展需求。国内外很多学者针对以往控制类问题的经验,提出了从吸烟中学生的心理出发,对吸烟行为进行心理干预。他们主张在对吸烟问题的心理干预方面也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主要的心理干预方法有:
(一)厌恶疗法
厌恶疗法,或称厌恶性条件法,是一种具体的行为治疗技术。其内容为:将欲戒除的目标行为(或症状)与某种不愉快的或惩罚性的刺激结合起来,通过厌恶性条件作用,而达到戒除或至少是减少目标行为的目的。厌恶疗法的理论基础是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和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说。认为错误的与病态的行为,是在生活经历别是心理创伤的体验中,通过学习或条件反射固定下来的。通过再学习、条件反射和强化手段,也能消除和纠正病态行为或功能障碍,建立起健康的行为。厌恶疗法的一般原理是:利用回避学习的原理,把令人厌恶的刺激,如电击、催吐、语言责备、想象等,与吸烟者的不良行为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条件反射,以对抗原有的不良行为,进而消除这种不良行为。 形式有下列三种:电击厌恶疗法、药物厌恶疗法、想象厌恶疗法 。运用厌恶疗法进行治疗时,厌恶性刺激应该达到足够强度,通过刺激确能使吸烟者产生痛苦或厌恶反应,持续的时间为直到不良行为消失为止。厌恶疗法治疗中采用的厌恶刺激还包括巨声、恶臭、烟熏或呼吸窒息药等。然而,这些厌恶性刺激不能被普遍使用。因为人们对这些措施提出了道德问题,例如用惩罚来改变行为是否违反道德观念?虽然社会本身有依赖惩罚手段来控制的倾向,但到目前为止,厌恶性刺激的治疗性应用在道德上的合法性仍然是一个问题,当然,在某些情况下,厌恶刺激很有效力;但如有可代替的、有效力的正强化物,我们就应实施正强化。如果使用厌恶刺激,这些刺激应该是没有严重副作用的。
(二)认知疗法
认知疗法(Congnitive therapy)于本世纪60~70年代在美国产生,是根据人的认知过程,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吸烟者的不良认知,从而矫正并适应不良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认知疗法的基本观点是:认知过程及其导致的错误观念是行为和情感的中介,适应不良行为和情感与适应不良性认知有关。认知疗法一般分为四个治疗过程 :(1)建立求助的动机;(2)适应不良性认知的矫正;(3)在处理日常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观念的竞争,用新的认知对抗原有的认知;(4)改变有关自我的认知。认知疗法不同于传统的行为疗法,因为它不仅重视适应不良的矫正,而且更重视改变病人的认知方式和认知――情感――行为三者的和谐。随着不良认知的矫正,吸烟者的心理障碍亦逐步好转。
(三)支持疗法
支持疗法又称支持性心理疗法或一般性心理疗法,是一种以“支持”为主的通过采取劝导、启发、鼓励、支持、同情、说服、消除疑虑、保证等方式,来帮助和指导吸烟者分析认识当前所面临的问题,使其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在能力和自身的优势,正确面对各种困难或心理压力,以度过心理危机,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特殊性心理治疗方法。支持疗法适合突然遭受严重的挫折或心理创伤,面临精神崩溃,需要依靠他人的支持和帮助,以度过心理上的难关或在学习、生活环境中长期存在紧张、压抑或心理矛盾所引起的焦虑、抑郁、苦闷不良情绪等情况。施用支持疗法时,要对吸烟者的痛苦寄予同情,即使他们的行为幼稚、冲动或不合情理,也要尊重他们。要想取得成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倾听、解释、建议、保证、调整关系。
(四)人本主义疗法
人本主义疗法(Humanistic Therepy) 是建立在哲学基础之上,通过为吸烟者创造无条件支持与鼓励的氛围使其能够深化自我认识、发现自我潜能并且回归本我,吸烟者通过改善“自知”或自我意识来充分发挥积极向上的、自我肯定的和自我实现的潜力,以改变自我的适应不良行为,矫正自身的心理问题。治疗的目的是帮助吸烟者去除那些为了适应社会、他人的需要而偏离自我经验的思想及行为,使人找回真实的自我。人本主义疗法并无固定的技术模式,但应把握“理解、沟通、关注” 三个原则。
(五)满灌疗法
满灌疗法又称“暴露疗法”、“冲击疗法”和“快速脱敏疗法”。它是鼓励吸烟者直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障碍自卑心理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学校教育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调查表明,大约有20%左右的中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外显的或内隐的心理障碍,如自卑、虚荣、害羞、自私、厌学、任性、焦虑、抑郁等。这些心理障碍严重地影响了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据《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介绍,在某市34所中学4696名学生的调查中发现,中学生有心理障碍表现的有736人,占15.7%。其中有自卑心理的人有312人,占心理障碍中的42.4%,由此可知自卑心理已成为当今中学生中比较严重的一个心理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为此本文拟就自卑心理的诸多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中学生自卑心理及其表现特点。
自卑心理,有时也称之为自卑感,指的是一种对自己的能力及某些方面的心理品质的评价太低,而产生的“我不如别人”的一种自我意识。
一般来说,中学生自卑心理的产生一般都是以别人为“参照物”将自己与他人对比的结果,也就是说,没有横向参照或攀比的对象,是不会产生自卑感的,当自己所做的事是任何人都尚未做过的,即使失败了,也不会感到自卑。中学生自卑感产生的直接原因,常常是在做同一件事时,别人能做好,而自己做不好,自己过分责怪自己或因此遭到别人负面评价,如嘲笑、挖苦、讽刺,久而久之,产生自己总不如别人的心理。
中学生自卑就是自我评价过低,自己看不起自己,自己不如人的感觉,担心自己笨拙,对自己价值的怀疑,是一种人格上的缺陷,一种失去平衡的行为状态。自卑常以一种消极防御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嫉妒、猜疑、羞怯、孤僻、迁怒、自欺欺人,焦虑、紧张、不安等。他们不敢面对家长,同学和社会,采取逃避,保守的方式,不参加学习交流等活动,就是偶尔参加也表现消极,对自己悲观失望,自暴自弃。自我评价往往偏低,对什么事都缺乏信心,常认为自己什么事情都做不好。
自卑感作为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或自我意识,有以下几个特点:
1、消极性.这是中学生自卑心理最显著的特点。中学声面对社会、学校、家庭的巨大压力和过高的预望,往往会畏难而退。采取一种得过且过的心理,以烂为烂,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对面对的人和事,都采取消极退让态度。
2、泛化性 .一个有自卑感的学生,如果在一方面落后于别人,就会觉得在其它方面也落后于别人。总是认为自己在各方面不可能超过别人,从而导致整日长叹自己的无能,不想着如何改进学习方法,迎头赶上,而是自甘落后,毫无生气。
3、敏感性 .自卑者有不健康的心理,由于在班集体中不能与同学们很好地沟通。因而他总会怀疑别人看不起他,也常常会把别人的一些与他无关的言论和行为,看成对自己的藐视。觉得自己很无能,内心的自卑情绪会由此而日益加重。比如在某次考试之后,有几位同学在一起讨论成绩,他就会认为是在议论他的成绩,在嘲笑他。有时候,老师的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他也会觉得老师的内心很复杂,也会怀疑老师看不起他。像这种学生,疑心都很重。
4 、掩饰性 .由于自卑感形成的原因,自卑者总是怕别人知道自己的不足,不敢暴露自己的缺点。学习成绩不好,平时做作业中有问题,宁肯将疑问放在心头,或者偷偷地看别人的作业,也不向别人请教,怕他们嘲笑自己。久而久之,养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胆小怕事,缺乏创新精神。这种长期被自卑情绪困扰的学生,不仅身心健康会受到影响,而且还给自己的行为设置了消极的心理障碍。逐渐丧失进取心,反过来又加重了自己的自卑心理,造成恶性循环。长期这样发展下去,自卑心理就会严重阻碍学生人格的发展。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忽略自己的潜力,变得敏感多疑,虚假掩饰。最后发展成为一个精神委琐、意志消沉、不思进取、缺乏理想与追求的人。因此,如果对有自卑感的学生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就会导致学生严重的心理疾病,特别是在中学阶段这一关键时期,更要注意这一点。
可见,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或自我意识,即个体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而产生的消极的自我意识。具有自卑感的人总认为自己事事不如人,自惭形秽,丧失信心,进而悲观失望,不思进取。一个人若被自卑感控制,其精神生活将会受到严重的束缚,人际交往、聪明才智和创造力也会因此受到影响而无法正常发挥。
二、中学生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
那么,中学生为什么会产生自卑感呢?
著名的奥地利心理分析家A?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一书中提出了富有创见性的观点,他认为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出自于“自卑感”以及对于“自卑感”的克服和超越。阿德勒认为人人都有自卑感,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他说,因为我们都发现我们自己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人类欲求的这种改进是无止境的,因为人类的需求是无止境的。所以人类不可能超越宇宙的博大与永恒,也无法挣脱自然法则的制约,也许这就是人类自卑的最终根源。[2]当然,从哲学角度对人类整体状况分析,人类产生自卑是无条件的,不过对于具体的个人,自卑的形成则是有条件的。尤其是对当今中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存在的这种心理问题,他产生的原因也具有很大的特殊性。本人通过观察调查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总结出引发中学生自卑心理的诱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从中学生自身特点看:中学阶段,是人的一生最关键而又有特色的时期,他处于少年期与青年期初期,刚好是儿童期(幼稚期)向青年期(成熟期)发展的一个过度时期。因此无论从生理、心理上都可能导致自卑心理的产生。
(一)生理上的原因。一个人的相貌、身材、体重、肤色等,都可能导致自卑感的产生。有些女学生常因为自己长相不够漂亮,或者身材矮小、肤色黝黑而感到苦恼、自卑。男学生中,因为身材不够高大、魁梧而感到自卑的也大有人在。至于那些有先天性生理缺陷的学生,如聋、哑、盲、肢残等等,存在自卑感的现象就更普遍了。
(二)性格上的问题。有自卑感心理的人,性格比较内向,自尊心较强,自信心不够,容易因一时的失败而灰心丧气,甚至自暴自弃。有的学生易烦躁、焦虑,无法安心来学习做事,他们看到别的同学学习成绩好,组织能力强,很羡慕,希望自己也能那样,但性格与能力并不是一下子能改变的,为此他们自我烦恼,并深深自卑。
(三)实践中经常遭受失败和挫折。这是导致自卑感产生的根本原因。失败和自卑,往往如影随行,互为因果。失败可以引起自卑,自卑又会增加失败所以经常遭受失败和挫折的学生,自信心日益消蚀,而自卑感也日益严重。 [3]
2、家庭教育和影响。这部分学生大都由于家庭管教太严或家庭太过贫困所致。特别在农村,限于家长自身的文化水平,对子女的教育方式粗暴、单一,对子女动不动就打骂,从不讲情理,这样往往给子女留下心灵创伤,使他们变的胆小怕事,沉默寡言。也有些家长忙于自己的事业,在管教孩子方面也是“严”字当头,采用高压政策,往往也造成孩子心理上的自卑和行为上的懦弱。曾有这样一位学生,其家长承包了不很多山园,家里事情很多,但他从不让孩子参与劳动,他就只要孩子读好书。孩子成绩好点,他认为是应该的,从不表扬,但孩子成绩差点,他则严厉打骂。后来这位学生压力很大,成绩总是提不上来,最后变得沉默寡言,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认为自己很笨,不是读书的料,自卑心很明显。这就是家庭管教的结果。家庭影响方面,有些学生家里经济十分困难,父母也存在自卑心理,老实而又无骨气,总认为低人一等。这种环境下,孩子自小被别人看不起,被别人欺负,久而也使其形成自卑心理。,并以自己比别人
3、社会影响因素: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上,必然会受一定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环境如何,对孩子能否健康成长有着极大的影响,我国“孟母三迁”的故事,也正是说明了这一道理。在现在的社会中,攀比之风普遍存在着,就连在孩子的教育上,也存在着攀比。如当学生开家长会,家长们在一起时,经常有一些就要摆阔,显示自己的财力、财势,说自己的孩子买的学习用品多贵,学习的消费有多高档等等。并以自己比别人投入多而沾沾自喜,优越感十足。其实这不仅不利于教育孩子勤俭节约,也会给其他孩子的家长造成压力,更糟糕的是这种行为也会影响了孩子,使孩子也养成攀比的心理。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差的学生在心理上会觉得自己差人一等,很没面子,从而也容易产生自卑。另外,也有些学生由于自小被叫了难听的小名,如哈儿、花狗、莽娃等等,就会遭到一些人的讽刺取笑,这样往往会在他们心里留下低人一等的感觉,从而破罐子破摔,产生自卑心理。
4、学校教育因素:现在学校教育中,从整体上看,还是一种应试教育,学校教师为应付社会、家庭的压力,对学生的教育比较注重的是知识和纪律的教育,而学生的心理教育和辅导则往往被忽略。所以只要学生按时到校上课,在校不违反纪律,那么老师就觉得比较满意。而学生的情绪怎么样,学生的心理怎样,老师则较少关注。而且有些老师本身心理就不够健康,素质也较低,性情暴躁,喜欢把学生进行比较,评头论足,甚至对落后的学生采取疏远,鄙视的态度,不给予关怀,只有批评,这样,久而久之也容易使学生产生自卑。
三、自卑对中学生的影响
自卑对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欠缺。这就决定了每个人的潜意识中都有自卑感存在,但处理得好,会使自己超越自卑去寻求优越感,而处理不好将演化成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另外,自卑会使人消极、悲观、心理抑郁,容易消蚀人的斗志,就象一把潮湿的火柴,再也燃不起兴奋的火花。长期被自卑笼罩的人心理活动会失去平衡,而且也会诱发生理失调和心理病变。医学上证明,自卑心理对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均有明显的不良影响。[4]
从我国国民基础教育的宏观角度来看,我们的中学生都应该是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如果一个中学生心理不健康,那他就不是一个合格的中学生,也不是一个健全的人,就会影响我国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也会影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通过以上探析可以看出,自卑是一种低劣的心理品质,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是中学生实现理想的巨大心理障碍。自卑的人往往是失败的俘虏,严重的自卑可以导致心灵的扭曲,走向消极。因此,必须对有自卑的学生应加以正确引导,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
四、中学生自卑心理的克服.
1、作为中学生,要正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莫让世俗偏见淹没了自己,要正确地面对现实。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事事一帆风顺,有挫折,有坎坷,这正是锻炼自己的时候。桑德伯格曾说:“生活是一颗洋葱,你只能一层层把它剥开,有时你还得流泪。”人生是一杯浓缩着人世痛苦与幸福的酒,无论你的生活平凡或不平凡,生命都是一部甘苦的历史。面对挫折和失败,没有容忍的态度是过不了关的。人生事,不如意者常八九。最后的成功不是来自顺境的得意,而是来自逆境的坚忍。只要以自己最大的能力去迎接所面对的一切事物。即使自己犯了错误,或出了差错,也不可大惊小怪,否定自己。而要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另外,要树立自信心。因为在克服自卑心理上真正起作用的是中学生的自信,只要认识到自己心理是健全的,就会努力地发掘自己的潜力,不懈地追求自身的目标。
2、作为父母,应根据孩子的实际做出正确的评价。不能对孩子提出过高期望,给孩子过大的压力。父母应当懂得:并不是每个孩子都会成龙、成风的。只要孩子努力了、尽心了,就是对的,不要对他们处处求全责备。另外,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很深刻,对孩子了解的也最清楚,尤其是对孩子的性格。对于自己的孩子取得的成绩,要做出正确的评价。特别是在孩子失败时,要加以鼓励、引导,帮助总结经验。千万不可有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语言或者举动,因为这样他们就会觉得,在自己最亲切的家庭里也得不到温暖,就更容易导致其走向自卑。因此,在这一点上,父母应特别重视。
3、作为教师,应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看待每一位学生。不能以应试教育的一把尺子去衡量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对于学习成绩较差者,教师更应该多加关心、鼓励、帮助,应尽量给后进学生“雪中送炭”,避免在给尖子生“锦上添花”的同时,而忽视后进的学生。不要因为学生成绩差而歧视他们,或者挖苦讽刺他们。要给他们以学习方法的指导,避免给这些学生心理上的伤害,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同我们的集体越来越远,最后发展到孤僻、自卑心理的产生。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在这一点上,要特别细心,要经常进行个别指导,个别谈心,帮助他们能够溶入集体。具体应做到:
(1).老师要用爱心来浇灌。一要理解学生。自卑感一旦形成,依靠别人的帮助来解决是很困难的。能够耐心的倾听他的烦恼,设身处地的替他着想,帮他分忧解愁。只要能体谅、理解他的苦恼心情,他就会满足,有时即使不能帮助他找到对策也无妨。这种方法被日本心理学家称之为“共鸣性理解”。二要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善于发挥他们的特长,善待他们的缺点和不足。
(2).老师要培养学生的爱心。一要教育孩子爱自己。自卑学生往往没有正确对待自己,经常会自我贬低或者自我炫耀以掩盖内心的自卑,老师要教育学生不要自我贬低。这里老师可以组织开展“寻找闪光点”和“我为班级做贡献”主题班会活动,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指导学生如何发挥自己的优点,如何为班级做出自己的贡献。二要教会学生爱别人,与他人建立团结、友爱、平等、和谐的关系,这样有利于能够消除学生的自卑因素,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
4、创设良好的环境。不利的外界环境是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的一个主要原因。对于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应该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的环境。在学校里,在家庭里都要注意创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在集体中能够感到温暖,使他们能够有一种被重视的感觉。在集体活动中,使得每一位学生能够各尽所能,让他们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通过这些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 健康
我们在交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要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让每一名学生都成长为对社会的有用之才,是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策略,学校领导和教师必须牢牢把握。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也随之加大。同时,传统的家庭的不稳定也更加突出,人际的直接交往减少,情感联络淡化,人的价值观念也在变化,而价值冲突造成的混乱必然造成心理的困惑,特别对是情感比较脆弱的青少年学生会造成某种心理危机。我们要有效地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障碍,首先要了解和掌握青少年学生普遍存在哪些心理障碍,并分析其产生的主、客观原因,然后才能对症下药,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出人格健全的优秀学生。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1.学习压力大。焦虑的心态在中学生中很普遍,引起焦虑的原因有很多,如:超大的学习量,大量的作业,频繁的考试,无休止的补课,大量的重复学习;超高的学习难度;超长的学习时间,加班加点,夜以继日,使学生穷于应付,疲于奔命,根本没有休息,导致心理上的疲劳,情绪焦虑不安。
2.人际交往障碍。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而他们的父母因忙于事业,大多无暇顾及他们,有些孩子就会形成内向孤僻的性格,不愿与老师、同学谈心里话.把自己的心理封闭起来。在日常的学业或生活中如果碰到不顺心的事,心中的苦闷没办法得到排解,就会处于焦虑、抑郁状态。
3.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一是社会上滋长的唯经济主义的影响。在学生中表现为“一切向钱看”的消极现象,不仅妨碍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也助长了他们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二是大众传媒中不健康的内容也是造成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重要原因。一些文艺作品、网络、影视广播充满“拳头”加“枕头”的内容,严重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
4.情感的困惑。中学时期是花的季节,这一阶段人的第二性征渐渐凸显,性意识也慢慢成熟。此时,情绪较为敏感,自控能力差、易冲动、对异性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当然也会伴随着出现许多情感困感。如:初恋的兴奋,失恋的沮丧,单恋的烦恼,等等。
5.教育方法不当。教师教学方法不当,且带有惩罚性;行为方式带有歧视、嘲讽意味。家长教育方法简单粗暴,轻则埋怨重则打骂。这些都会给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危害甚至永久性的伤害。
三、纠正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措施
1.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预防心理危机,应以家庭为重点。因为家庭环境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学生的不少心理障碍都是因家庭中父母等亲属而产生的。为此,学校可以通过办好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议,通过家长老师互访,一旦发现学生有什么思想疙瘩,就让父母与儿女直接坦诚地沟通。这样,就可以及时、有效地纠正和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2.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教育辅导。学校作为心理教育的前沿阵地,应设立一个学校心理辅导室。通过心理辅导室,掌握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定期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检测和分析,及时发现需要给予特别帮助的学生。
3.由各班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召开主题班会,给学生一个畅所欲言的倾诉机会,把自己的心事、苦恼、困惑都摆出来,在同学中进行心灵的交流和碰撞,以便借助班集体的力量加以解决,以强化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4.经常举办与心理教育相关的活动,如组织观摩展览,收看有关心理辅导的专题影视节目,刊出有关心理教育内容的墙报、专栏,举行专题演讲比赛,开通心理咨询热线电话,解答学生或家长所遇到的心理障碍或困惑等等,都是切实可行的有效的措施。立未成年人轻罪犯
5.学生抗挫折能力的提高。新时期的中学生说是有心理挫折,多为自身原因造成的,表现在考试成绩的不理想和同学相处不好等方面。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并进行合理的心理疏导,以便让学生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并且告诉学生一时的失误不代表永远的失误。只要我们及时注意进行改正,付出艰苦的努力和汗水,就会“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的美好前景。经过教师的教育和激励,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肯定会增强,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意识也会出现大幅度的提高,成绩也将随之提高。
6.让学生心理健康得以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用爱心去对待学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初中学生正处在情感“空隙”期.父母对其的情感(学生对家长的依赖情感)此时正在减退,正需要有一个新的情感来抚慰其成长。所以在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时,老师只要把“爱的阳光”给予学生,学生就会灿烂,师生间就能产生“惺惺相惜”的体验。就能够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就能够让学生在素质教育教学中结出丰硕的果实。
总而言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全方位、多角度,这样才能让他们拥有一个幸福快乐的人生,才能勇敢地直面人生。笑对人生,以平常之心对待生活中的一切,逐渐形成热情、开朗、乐观、宽容、自信等心理素质,逐步达到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之目的。
参考文献:
[1]章红梅.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J].快乐阅读:中旬刊:2013(03):ll4.
[2]杨兴仁.充分认识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2(i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