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8:25: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性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The teaching experience and thinking of college students’ sexual education
JIANG Zhe
Yanbian University College of Nursing, Jilin Yanji 133002, China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sexual education is not only to import knowledge of sex, but also about caressing youth, loving the life, shaping the sound personality. College students’ education should change the teaching idea, in order to cultivate correct sexual attitudes, values and perfect personality as the goal, to guide students both sexual contact and self-improvement as guidelines, use lively, innovative and diverse, fascinating 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method, build open, harmonious, active classroom atmosphere, and guide students to active learning and master sexual knowledge, gradually set up correct concept in sexual attitudes, health personality, clear the relations between love and academic, deal with loving and relations between the sexes in the social moral norms, successful completed turning point with academic and adult, growth for the nation’s talent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Sexual education; Teaching experience
大学生性教育不仅仅是向大学生传授性知识的教育,更是呵护青春、关爱生命、塑造健全人格的教育。大学生性教育作为公共选修课开设以来,帮助大学生学习和掌握科学的性知识,树立负责任的性观念,培养健全人格等诸方面起着积极引导作用。本文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体会与思考。
1 大学生性教育应以呵护青春、关爱生命、
塑造健全人格为理念 大学生性教育的教学对象是具有较高文化程度、思想开放、精力旺盛、个性鲜明的青年群体。可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和传统教育造成的性教育缺失,致使许多大学生性心理发育滞后于性生理发育,导致或产生各种性困惑,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定型,处于多元化状态,性道德、性伦理水平良莠不齐,选修大学生性教育的动机和需求也不一致。陈旧、乏味、单调、保守、空洞的以教师的教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说教教学模式很难吸引当代大学生,教学效果甚微,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实际需求。只有改变教学理念才能改变课堂上教师简单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指导和帮助大学生掌握科学的性知识的同时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大学生性教育应以呵护青春、关爱生命、塑造健全人格为理念,一切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服务,一切为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着想,为学生创造积极探讨、开放思想、相互信任、尊重人格的课堂氛围,教师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教学组织者、学生主动求知的帮助者、学生健康人格塑造的促进者、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只有在这样良好的关系下,才能有情感的互动和智慧的碰撞,生命的激情和灵性的飞扬,学生方能向教师敞开心扉,道出认知上的困惑,教师也才能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1]。
2 大学生性教育以指导大学生的两往
和提升自我为准则 目前在校大学生年龄一般处在18~22岁阶段,是由青少年迈向成人的转折点。大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面对学习、生活、工作等问题,还要面对许多与性有关的问题。一方面随着大学生个体性生理趋向成熟,开始萌发建立两性关系的生理条件和主观需求;另一方面,大学生既不能在经济方面自立也不能在社会生活方面独立,更不具备社会公认婚姻范围内建立两性关系的条件。再加上既往学校、家庭和社会对青少年性教育的缺失,大学生也不例外地造成性知识缺乏,对性别角色、性别关系产生困惑,缺少价值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性生理发育成熟导致的性需求和隐蔽的尝试与社会道德观念之间的冲突是当前大学生面临的主要性问题[2]。因此,大学生性教育以指导大学生的两往和提升自我为准则,其教学内容除讲授性知识之外,还应包括关于社会性别、性角色、爱情与两往、婚姻和家庭及其相关内容。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性和社会生活中“我是谁?”的问题,更要帮助解决“我喜欢什么样的异性?”、“我将走向何方?”等问题,指导大学生在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树立负责任的性态度和正确的性观念,提升两往中的自我形象,促使大学生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处理好恋爱、两往和等性问题。
3 大学生性教育以培养正确的性态度、
价值观和健全人格为目标 随着信息交流的飞速发展,导致各种价值观的冲突、多元文化的碰撞所引发的性别角色、性取向、性价值观、婚姻观等多元化变化,直接影响处于信息全球化大环境里的大学生,再加上传统道德观念对其行为的约束力减弱,致使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产生不同程度的性困惑和性问题。如今大学生谈恋爱现象相当普遍,已成为高校校园内一道风景线。学校基本上持“承认现实,正面教育,合理引导”的教育态度[3]。我们理解为:“承认现实”是指大学生在性生理发育趋于成熟,对有主观上需求;“正面教育”是通过一系例教育教学等途径,促使大学生学习和掌握科学系统的性知识,正确认识两性及其关系,解决性困惑等问题;“合理引导”是以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性态度、价值观和健全人格为目标,把大学生性教育从讲授性知识层面提升到思想、文化、道德和情操的精神层面,帮助大学生不仅要认识和理解性在生理层面的需求,更要帮助大学生认识和理解性在社会文化和精神层面上的价值和意义,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和控制自身欲望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性态度和价值观,明确“我要成为什么样的男人或女人”的人生目标,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目标。
4 大学生性教育应生动活泼、新颖多样、
引人入胜 选修大学生性教育的大学生大多数是怀着好奇、羞耻、烦恼、忐忑、渴求等心情和需求走进课堂,挑战自我、挑战传统性观念,学习和探讨性知识。如何营造积极探讨、开放思想、相互信任、尊重人格的课堂氛围是任课教师面临的挑战。要讲好大学生性教育课,首先要了解大学生选修的目的及需求,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我们在几年的教学中发现,大学生最迫切希望通过大学生性教育需要学习的知识是“性生理和性心理”,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面对爱与被爱”,要理解的是“性观念和两性关系”。于是,我们根据大学生实际需要和教学时数确定课时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课时教学目标要概括教学内容,既要使大学生都能看得懂,又要极强的哲理性和逻辑性,使它成为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句良言深深映入脑海,随时提醒大学生以健康的心态去面对性问题。教学内容做到新颖、生动,符合大学生实际,激发大学生求知欲望和学习积极性。教学方法要新颖、灵活、多样,不仅要吸引大学生注意力,还要调动其参与热情。课堂氛围要开放、和谐、活跃,引导大学生敢于思考、勇于发表自已的真实想法和亲身体会。分析问题要由浅入深,以点带面,剖析透彻,促使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辨明是非,认识自我,洞察异性,接受教育,健康成长。我们采用“绘画教学”、“找朋友”、“头脑风暴”、“同伴教育”、“情景表演”、“影像教学”和“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较好地把握性知识和与大学生实际的切合点,使大学生在喜闻乐见的课堂氛围中掌握性生理、性心理、、犯、性疾病、性道德和性法律等知识。鼓励大学生解放思想、放下心理包袱,在轻松、坦诚、平等、融合的课堂氛围中大胆发表内心的真实想法,相互交流亲身体验,逐渐引起大学生共呜,使大学生在自主选择“对”与“错”、判断“是”与“否”、辩论“正方”与“反方”的过程中,掌握性知识、分析性问题、理解性观念、辨明,一层层剥开“性困惑”迷雾,逐步建立正确的性观念与两性关系,明确爱情与学业关系,在此基础上负责任地选择。主讲教师进行归纳总结时主要采用“点”、“拨”和“导”等方法帮助和指导大学生在“性困惑”面前逐步消除羞耻和烦脑,在“性知识”面前逐渐理解和感悟,在“性问题”面前敢于面对和探讨,在“”面前理性判断和选择。
总之,大学生性教育要以呵护青春、关爱生命、塑造健全人格为理念,以培养正确的性态度、价值观和健全人格为目标,以指导大学生的两往和提升自我为准则。教师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教学组织者、学生主动求知的帮助者、学生健康人格塑造的促进者、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要以生动活泼、新颖多样、引人入胜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引导大学生主动学习和掌握性知识,逐步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培育健全人格,明确爱情与学业关系,在社会道德观念规范下处理好恋爱、两往等性问题,顺利完成学业和成人的转折,成长为国家栋梁。
参考文献
1 杨继宏,吕春.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开展大学生性教育课堂教学[J].高教论坛,2009,(2):62-65.
2 张洪芹.建构大学生性教育知识体系的理论探讨[J].山东教育学院报,2010,(5):40-41.
【关键词】 高职学生; 性健康教育; 问卷调查
A survey on sex education among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JIANG FangLIU SongqinTU Rui WEI Xianchao
Sichuan Fishery Schol, Chendu 611730, Sichuan
【Abstract】 Objectives: To understand the sexual attitude, behaviors and knowledge acquisition ways and the present sexual knowledge level among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College students’ needs for sexual education were investigated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college sexual education. Methods: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 were administered to 700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in 4 different types of colleges. Results: The majority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didn't receive systematic sexual education, and they are in great need of sexual knowledge. Self-learning is their main means of acquiring sexual knowledge. Students expected that colleges could provide them more systemic sexual education. Conclusion: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have scarce sexual knowledge. These colleges should offer students comprehensive, scientific, systemic and safe sexual education for their healthy development.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sexual health education; questionnaire survey
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近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学生人数占据全部大学生的一半以上,而且还呈增长的态势。这部分学生知识水平较差,考入学校的分数低,相较于本科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偏弱,学习自觉性不足,而课余时间相对较多,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大。我国在校高职学生的年龄绝大多数在18~22岁之间,此年龄段的学生性生理与性心理逐渐趋于成熟,其性需求的程度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但多数大学生仅在中学里接受过有关性生理卫生方面的知识教育,而在大学里尤其是在非医学类院校则很少接受过性健康教育。学习掌握性相关知识是高职院校学生身心发育的需求,高职学生应具有与其年龄和文化程度相应的性知识。因此,有针对性的、适时适度地对高职学生开展性健康教育,对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保障高职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积极的意义。本研究对我省部分高职院校的大学生进行了性知识、性教育状况的抽样调查,以便为我国高职院校学生性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提供理论依据。
1调查对象和方法
1.1调查对象
2009年4月20日~2009年6月20日对我省不同类型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包括四川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成都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共发出调查问卷700份,回收有效问卷631份(其中男生281份,女生350份),回收率90%。
1.2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并请3名相关专家对本调查问卷的内容效度进行测定,效度测定值为0.84,证明本问卷效度可靠。内容包括性知识掌握情况、性知识来源、性态度、接受性教育情况等,共60道题,分为主观题和客观题。在填写问卷前向被调查者讲清此次调查的目的和意义,采用不记名形式填写,当场回收。数据库的建立与数据的统计分析均运用SPSS 11.5进行。
2结果
2.1大学生接受性教育情况
93.2%的大学生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性教育,其中女生所占比例为94.9%,男生为91.1%。52.6%的学生对性知识比较渴求,仅有4%的学生不希望了解性知识,且女生所占比例(5.1%)明显高于男生(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大学生获取性知识的主要途径
本题设置为多项选择题,学生可以从以下选项中选取自己获取性知识的不同渠道。从统计数据显示不同生源的学生其获取性知识的途径基本相同,主要途径为书籍,其次为影像制品,然后为网络和学校,其性知识的获取途径极少来自于家庭。见表2。
2.3 大学生对性教育的认知
55.6%的学生认为性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应为学校,其次为家长。在认同家长应担当性教育实施者的问题上,其中女生所占比例(36.6%)明显高于男生比例(18.1%),差异极显著有统计学意义。在对性教育重点的认知上,42.9%的学生认为性教育的重点应放在生育知识,其中女生所占比例(48.6%)明显高于男生(3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次为性保健知识和避孕知识。见表3。
2.4 大学生对高校进行性教育的态度
在对待高校应否进行性教育的问题上,男女生没有大的差异,72.4%的学生认为高校有必要将性健康教育作为选修课,只有极少数学生(5.2%)认为高校没有必要开展性健康教育课程。学生对高校开展性知识讲座的兴趣较高,65.6%的学生表示高校开展有兴趣的性知识讲座时会愿意参加,只有5.1%的学生对性知识讲座没有兴趣。见表4。
2.5 大学生期待的性教育内容
本题设置为多项选择题,从统计数据显示学生最期待的性教育内容为性卫生与性健康方面的知识,其次为生育与避孕方面的知识,然后对预防性病与性心理方面的知识也较期待,对性现象与性伦理道德分析等方面知识的期待度较低。见表5。
3讨论
3.1 高职学生在性教育上存在盲点
通过对不同类型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性教育现状的调查,发现高职学生在性教育上存在盲点,93.2%的大学生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性教育,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学生对性知识的渴求度非常高,52.6%的学生对性知识比较渴求,仅有4%的学生不希望了解性知识,一面是高昂的学习兴趣,一面是没有正规的学习渠道,这样的现状就直接导致了目前高职学生性知识的匮乏。因此在学生的不同性成熟时期开展正规的性教育并加以引导尤为重要。
3.2 高职学生性知识严重缺乏
本组调查结果显示,高职学生在性生理知识方面正确回答率较低。我国高职学生在中学时代普遍未接受过必要的性教育,进入大学后,医学类院校学生得益于医学专业的特点,对生殖健康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非医学类院校的学生大多未接受过系统的、全面的性教育,对性生理、性心理、性伦理、性道德、性法律等有关的性知识知之甚少。性无知使大学生对性更加充满神秘感,从而影响身心健康,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性知识教育极为必要。
3.3 家长对子女的性教育少
本组调查结果显示,高职学生获得性知识的途径主要通过书籍杂志、广播影视等来获取性知识,其次为网络和学校,家长在学生性知识的获得途径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少。从对学生最愿意接受的性教育实施者来看,学生最希望获得性知识的途径是从学校(55.6%)和家长(28.4%),其中女生希望从家长处获得性知识的比例(36.6%)明显高于男生比例(18.1%),差异极显著。从这些调查数据可知,当前大学生获得性知识的途径主要为自学,而其最希望获得性知识的途径是从学校和家长处获得正规的性教育。由此暴露出我国针对学生的正规性教育严重不足,必须尽快改变这种现象,让学生从正规渠道获得性知识,减少学生性心理状态的混乱。
3.4 高校进行性教育的必要性
本组调查结果显示,72.4%的学生认为高校有必要将性健康教育作为选修课,学生对高校开展性知识讲座的兴趣较高;65.6%的学生表示高校开展有兴趣的性知识讲座时会愿意参加。根据国家教育部的要求,高校中应开设健康教育课,其中包含性知识,目前仅有少数院校开设性知识课,而且大多是选修课,开设性健康教育课的更是凤毛麟角。从统计数据显示,学生最期待的性教育内容为性卫生与性健康方面的知识,其次为生育与避孕方面的知识。由于目前没有统编教材,各地自行编写的健康教育教材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对于讲授内容的选择尚难以掌握,导致教育内容贫乏。目前,高校社区在性教育方面还处于空白,高校中性教育的开展也不尽如人意,应充分利用高校社区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性教育。
在解决高职学生性教育问题时,除了应做到大力普及性教育,还应做到有针对性地更新性教育内容,有重点、有区别地依男女性别特征向大学生合理施教。一方面普及性知识,弥补大学生性知识空白;另一方面正确引导学生,使学生正视性本能的存在,培养驾驭欲望的能力,注重启迪良知,激励大学生用理智控制本能的和性冲动,学会自我约束,自我控制。提供保持性纯洁的策略,让其保持既符合生物特征又与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相一致的健康性心理,预防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孟静雅.大学生性心理困扰与健康维护[J].教育探索,2006,(9):83-84.
2刘木清,李晓波,刘亚丽,等.大学生性健康教育教学实效探索[J].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7):2155-2156.
3张德美,全.西南地区大学生性教育现状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8,6(29):566-567.
4诺敏.大学生性教育不容忽视[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14(2):48-50.
5郁之虹,张菊香.中国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现状的几点反思[J].理论月刊,2003,(3):78-79.
一、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
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西华大学、成都纺织高等专科院校、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银杏酒店管理学院3所高校各个年级的90后学生作为取样对象,其中2所本科院校,1所专科院校,分别包括1所省直属重点高校,2所普通高校。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9份,有效回收率98%。专业包括文科、理工科、艺体科、经管科对象基本情况表见表1。
(二)方法和内容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参照大学生性观念调查问卷,针对90后大学生的特点设计,问卷调查分为四个部分:1.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分布、年级、专业、户籍等;2.爱情婚恋观认知,包括对恋爱、婚姻等认知情况;3.对性知识的认知,包括对性知识的了解程度,性知识的获取、性教育的接受状况、内容、形式等。4.性认知情况,包括性经验情况、自我性观念评价、对社会上某些性现象的看法等,并采用无记名填写[2]。
二、统计分析
(一)描述性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管理,运用描述性分析,Logistic回归进行数据分析。
据统计有54.1%的学生发生过性关系,45.9%的学生未发生过性关系,其中男生55.8%发生过性关系,22.2%未发生性关系,女生中有52.2%发生过性关系,47.8%未发生。从数据表可以看出性关系的发生率随年级的增加而增加,大一的学生有53.7%未发生过性关系,而大四学生的未发生率仅有4.8%;专业上看理工科(51.9%)、艺体类(88.5%)、经管类(60.0%)发生性关系的比例远高于文科类学生(31.8%),户籍上看,出自城市和城镇的学生发生性关系比例高于出自农村的学生;如果对性知识越了解,则发生性关系的比例越高,对性知识非常了解,发生性关系的比例为62.0%,对性知识了解较多的发生率为53.2%,了解一般的发生率为46.2%,对性知识不了解的发生率为40.0%。
(二)性关系发生影响因素
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显示,年级、学习成绩和对性知识的了解程度对新生代大学生的发生影响显著。年级越高、学习越差、对性知识越了解则发生的可能性越大。可能是因为高年级学生认为自己性观念开放,自我的独立性更强。学习成绩越差的学生精力无法集中在学习上,可能对性关注度越高。学校性教育效果较差,学生性知识的来源主要是媒体、杂志。极易引发性冲动,对性越发好奇,导致发生可能性增大。见表3
三、讨论
本研究发现,新生代大学生在总体性观念自评、恋爱倾向、恋爱动机、婚前、同性恋现象、、易等方面存在极显著的差异,男生性观念更为开放,说明性别因素对新生代大学生的影响较为显著。男女生生理上存在着诸多差异,生理结构的不同,让大学生在性活动中,女生常常会付出更大的代价,比如怀孕对女生的容许度就要比男生低。在性格特征上,男生要比女生表现的更为胆大、勇敢、从冲动,相反,女性的焦虑要强于男性。性别角色使适合与男性或女性的动机、价值、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等常常以社会成员工人的作为标准,反应了文化或亚文化对不同性别成员行为适当性的期望。是否能理解性别、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性别角色,决定了大学生的性取向。由于文化的差异和社会历史的变迁,每个社会的性别角色标准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还会发生很大的变化。[3]然而如今的大学生,大多数还遵循较传统的性别角色标准,对性别角色错乱持否定态度。
生源地差异显著,新生代大学生的性观念存在着明显的生源地差异,来自城市或城镇的大学生自评性观念较为开放,而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性观念较为传统。但是具体针对各种观念的调查,差异性却不显著。说明大学生性观念开放程度并无实质上差异,不受生源地影响。造成这种自评与实际不符的原因可能是传统观念的影响。城市成长的学生外界环境充满了形形的思想观念,传统观念的影响相对薄弱,这是人们的普遍想法,同时也影响城市学生自己的认识。然而,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进入大学后,随着现代传媒的发达,和周围同学的影响,他们的观念迅速统一化。所以生源地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大。
四、影响及建议
鉴于我国学校性教育的现状,并结合访谈中大学生对于学校性教育的观念受克制,目前学校性教育对大学生性观念的影响更多是一种确实影响,即因为性教育的欠缺和无效。各级学校确实进行了程度不一的性教育,但对大学生的影响却甚微。大部分被访大学生表示,极少有来源于学校的性知识与性观念。
校园亚文化主要是指学校师生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所创造和形成的,具有校园特色的闲暇生活方式,文化氛围,问题活动,行业准则,人际关系,校园环境等等,以及反映师生共同信念追求的校园精神的总和。人际关系中同伴交往对大学生性观念有明显的影响,获得同伴的认同,是大学生自少年期便会存在的交往动机与适应方式。他们从同伴群体中获得认同与肯定,从而满足其成长等价值感。其中已有从众的心理机制其作用。
学校对大学生性教育应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专业、不同生源地,应有选择性地进行阶段性的性相关知识教育,比如大一的学生应学生性生理、性卫生保健常识等内容为主,大二应注重性心理、性生活知识、性伦理、性道德教育,大三的学生除了性道德教育外,更应注重性审美、刑法制和性病的教育。针对男生性侧重性道德、性法制和性病预防等的教育外,更应注重责任感教育,女生则应加强自尊、自爱和自强的教育,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教育。
因为大学生的性观念和性信息大都通过书籍、网络、电影等渠道获取,这些都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内容与性有关艺术,不如爱情歌曲、言情小说、等,大学生中,尤其是男生中,收集,一起看是很普遍的现象。即片,它通常没有故事结构,对过程的影像再现,从视觉上获得性满足。所以针对大学生的教育,高校还应当把性教育进网络工作摆在突出位置, 充分重视网络在大学生性教育方面的重要性,占领网上性教育阵地,学会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正面的教育和引导。其一,遵循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建设弘扬主旋律、开展网络性教育的专题网站,有效利用网络传播性教育信息,加强正面教育和引导,增强网络性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二,认真研究互联网互动交流的特点,利用网络的互动性实现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的双向交流,以及时获取咨询信息,及时反馈意见,从而提高性教育的效率。例如在各高校校园网的论坛上,开设专门的版块,高校教育者和管理人员可以参与其中,用发帖或跟帖的方式与学生平等地讨论一些学生们关心的性问题,提出自己的正面观点,引导讨论不断深入而最终达到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余双好.大学生恋爱中的性问题及教育[J].青年研究.2005.42-46.
【关键词】 大学生; 性观念; 性健康教育; 环境因素
The effect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the sexual attitudes of college students――a case study of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GONG Yaqiong, XU Lisha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Shanxi Linfen 041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s: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tatu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exual attitudes among the students of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and explore 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them. Methods: The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s were used to anonymously investigate on 179 students in 19 academies of the university who were selected by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Result: Analysis of the data shows that their sexual knowledge is deficient, and the sexual attitudes are not open. Conclusion: The implications are provided for the sexual health education.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Sexual attitudes; Sexual health education; Environmental factors
性观念是目前大学生思想观念中受到西方文化冲击并发生较大变化的部分,再加上大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的特殊时期,以及性教育的普遍缺失,导致大学生性观念混乱,婚前发生率逐年上升[1],以至出现众多大学生流产、染上性病被媒体曝光的现象,对自己及学校都造成了不良影响。为了解本校学生性观念现状与特点,笔者从大学生本身的视角而不是教育者的立场开展此次调研,并针对师大的实际情况提出建议,以引导其树立科学的性观念,故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问卷
本文采用潘绥铭对性观念的定义:“性观念是由性科学知识和性价值观共同构成:性科学知识即人对人类整体的客观性活动的科学认识,性价值观是指人对自身和他人性活动的主观感受与评价”。所以,笔者查阅了所有的相关研究之后,设计出一份共计27个问题,包括基本情况、性知识状况以及性道德观几方面的问卷,来了解山西师范大学学生性观念的现状与特点。
1.2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先按专业、性别把总体分成38层,然后再在各层按照约29个人中抽取1人的等比例原则随机抽取相应数量的调查对象[2]。受条件所限,共发放问卷210份,收回200份,有效问卷179份,有效率为89.5%。最后总计女生135人(75.4%),男生44人(24.6%);文史类70人(39.1%),理工类82人(45.8%),艺体类27人(15.0%)。
1.3调查方法
本文重点在于对问卷结果的分析与思考,并以对性观念方面材料的整理为辅。问卷采取匿名方式作答。由三名学生组成调研小组,深入学生宿舍,向学生解读指导语,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释,同时要求其尽可能如实作答并保证问卷的保密性。数据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描述统计与卡方检验分析。
2研究结果
2.1 性知识及需求状况
2.1.1大学生各变量间性知识状况差异不大,但其来源受到生源地的影响 调查中,分别有11.7%和37.4%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性知识非常贫乏和比较少,只有5.1%的大学生对自己的性知识自评为丰富,各变量间差异不显著(P>0.05)。性知识的主要来源分别为家庭教育(5.1%),同学朋友(35.4%),学校教育(10.7%),大众媒体(40.4%),其他(8.4%)。而在性知识主要来自家庭教育的学生中,山西本省的学生均来自城镇,外省来自城镇的学生比例则为66.7%(表1),与家庭教育无显著差异(P>0.05)。
2.1.2 男生对性的认识更为开放 而对性的认识中,高达70.8%的大学生认为性是正常的生理需要,只有6.2%和1.7%的学生分别认为性在生活中是极为重要的和性是肮脏丑陋的,其中男女生差异最为显著(P
2.1.3大学生对性教育内容与方式的倾向同质性较强 在师大学生对最想了解的性教育内容的选择中,42.7%的学生选择性生理知识,33.1%的学生选择性心理知识,16.9%的学生选择社会性文化,2.2%的学生选择避孕,5.1%的学生则表示“都很想了解”。
在学校性教育方式上,师大学生最能接受的是性教育专题讲座(30.9%),其次是开设性教育课程(29.8%),提供性教育读物(24.7%),组织观看性教育的录像或图片展(9.0%),新生大型报告(1.1%),其它(4.5%)。这两项中各个变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
2.2性意识的觉醒
2.2.1男生对性话题、性描写的接触程度高于女生 调查中发现约有71.3%的大学生在寝室谈论过性话题,说明在大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与性有关的问题是很常见的,其中男女大学生有显著差异(P
2.2.2性别、生源地对大学生性意识的自我感知及解决方式影响较大 在性意识的自我感知中,男女生以及本省与外省学生间存在着显著差异(表2),男生能够明确地感觉到性需要的有38.1%,女生只有5.1%;本省学生能明确地感觉到性需要的有5.8%,外省则有32.8%。而在处理性冲动的方式上,男女生共有83.7%选择转移注意力,只有7.3%选择;而在男生中的比例为23.8%,女生只有5.1%(P0.05)。
2.3恋爱的现状及认识
2.3.1生源地对大学生恋爱经历有重要影响 在所调查的大学生中有49.2%的大学生至今没有过恋爱经历,只有22.3%的学生在大学之前和之后都有过恋爱经历,恋爱经历与生源地呈现出一定的相关度(P
2.3.2男生对大学恋爱关系的认识较女生开放 在对大学恋爱关系的认识上,60.7%的大学生认为不需要有性,36.0%认为有没有性无所谓,只有3%左右的大学生认为必须要有性,男女大学生在这项中存在显著差异(表3),其他变量差异不显著(P>0.05)。
2.4性道德观
2.4.1大学生的性道德观同质性较强,同时受到生源地的影响 在对性道德观的调查中,我们选取了四个方面的问题,包括大学生对同性恋、未婚先孕、第三者以及同居试婚的接受程度(表4)。其中,师大学生完全不接受第三者的比例是61.8%,其次是未婚先孕(41.0%),而对同居、试婚较为宽容,最为宽容的是对同性恋的态度,有34.3%的学生可以接受。
在对同性恋的态度上,生源地表现出了显著的差异性(P0.05)。
2.4.2性别和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对第一次的认识影响较大 60%的学生认为第一次的对象一定要是自己将来结婚的对象,34.8%的学生认为是相爱的对象就可以;并且65.2%的学生认为第一次的性经历发生的时间应为结婚后,26.4%的学生则认为应发生在觉得两人能够结婚的时候。其中性别的差异最为显著(P
2.5对师大性观念文化的认识
有13.4%的大学生认为师大的性观念文化很传统,认为介于传统和保守之间的大学生所占的比例为45.8%,认为比较开放的只有11.7%,其中专业性质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显著性(P
2.6本校学生自报率偏低
在调查中,4%的大学生自报有过性经历,低于1989到1990年间由刘达临主持实施的“中国性文明调查”的结果(9.8%),也低于潘绥铭教授于1991年在北京的大学生中所做的一次挂号邮寄问卷调查的结果[3](7.9%)与郑涛2005年针对山西某大学进行的调查结果(17.1%)[4]。该情况的出现不排除本次调查的样本数量以及抽样误差的影响,但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本校学生发生率是低于北京等大多数大城市大学生的发生率的,所以师大学生的性观念还是偏向传统的。自报有过性经历的大学生在第一次经历的目的的选项上,有71.4%选择了增进双方感情,各变量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
3 讨论
3.1本校大学生的性科学知识普遍缺乏
本次调查中发现师大的学生普遍认为自己的性知识较为贫乏,并且绝大多数没有接受过正规系统的性教育,倾向于从大众传媒中寻求答案;大部分女生对自己性意识的感知较差,而在如何解决性冲动的方式中,有相当大比例的学生选择压抑或转移注意力,验证了潘绥铭教授(1994)关于超过半数的男女生都处于性压抑的状态的结论,并且个体的性科学知识受到性别及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在大学生成长经历中家庭性教育与学校性教育的缺位。家庭与学校本来应该是性教育的重地,但是对于中国大学生来说,家庭性教育普遍没有得到重视[5],很多家长不仅不愿意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甚至有意识地避免和孩子谈论到相关话题。学校所谓的生理教育则更多是流于形式,并没有起到解答学生疑惑的作用。这种情况在中西部以及农村地区尤为明显。于是在性成熟的过程中,更多的学生会转向在大众传媒中寻找答案,如电影、书籍、网络等等,或是与朋友相互讨论得出结果。而在家庭和学校性教育的缺位下以及在盲目寻求传媒中的性知识过程中,学生们极易被不良传媒单方面误导,难以形成科学的性知识系统与性观念。
我们应该认识到,任何危害都不是来自各种本身,而是出于对这些行为的恐惧、曲解、负罪感和强行压制[3]。因此,对高校来说开展性健康教育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对学生个人、学校本身都有极大的益处,甚至由于师范学生特殊的职业倾向,该教育的实施对社会以及城市文化都是有重要意义的。
3.2本校大学生的性价值观受传统观念影响较大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西方文化的渗透,并由于大学生自身接受新事物较快的特点,大学生的性观念正在由传统性观念向现代性观念转变,逐渐对传统观念中的贞洁观等持摈弃的态度,强调感情成为其性观念的显著特点[6]。本次调查也体现了这一观点:如大学生对性的认识,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性是正常的生理需要;对同性恋的态度也较为宽容,大部分学生恋爱及都以爱情为前提等;并且男生转变的程度较女生来说更深一些。同时调查显示有六成左右的大学生认为第一次须发生于婚后,说明本校大学生的性观念偏向传统,并且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来自于家长受教育水平低的家庭、乡村及山西省的大学生性观念的相对保守。
由于个体性观念的形成存在一个社会化的过程[7],个体在该过程中会不断地学习并同化自己所在社会为其在性方面设置的基本定轨,最终被自己所在的社会接纳,所以性观念形成过程中会受到个体身边环境的影响,而生源地与家庭环境对大学生最初性观念的形成影响较大。山西省所处中部地区及乡村地区本身具有相对闭塞与落后的特点,人们的观念受外界影响较小,且个体受教育水平与其性观念开放程度呈正相关[8],而山西师范大学有87.6%的学生来自山西,50%左右的学生来自乡村,只有17.4%的学生家长中有一个或一个以上受过高等教育。并且,师大所处临汾市作为山西的一个地级市,城市较小,且只有一个本科高校,大学生之间的交流较少,信息相对闭塞。综上使得本校的学生的性观念尤其是性价值观偏向传统,在调查过程中经常出现谈性色变的现象,愿意与笔者理性地谈论性的学生只有5%左右。另外,师大女生较多(超过50%),而女生的性观念相对较传统,也是本校学生性观念偏传统的一个原因。
所以,考虑到本校学生性观念偏传统以及女生较多的特点,笔者建议学校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开展性健康教育工作。同时,施教者在施教过程中应从科学的角度,客观理性地给予大学生指导,让大学生自己来做出选择,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印象深刻,而且具有更强的预测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1 张玉堂,哈玉红,海存福.对当代大学生性观念状况的调查分析――“当代大学生性道德问题的调查研究”系列成果之一[J].中国性科学,2008,(9):26-29.
2 王怀伟,等.统计学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 潘绥铭.北京高校学生的性观念与[J].青年研究,1994,(5):35-40.
4 郑涛.大学生性观念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6,(3):206-209.
5 李浩初,余冰.大学生性知识性教育途径调查[J].青年研究,2003,(10):39-44.
6 古晓.学校性教育与素质教育[J].中国性科学,2000,9(2):15-18.
7 潘绥铭.个体在性方面的社会化[Z].2008-09-02 .
【关键词】性道德教育;大学生;意义;问题;策略
婚前会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使其感染性病或发生意外怀孕。高校工作者应高度重视大学生性道德教育,有责任和义务,对大学生良好的道德价值观念进行培养,促进他们用正确的性道德观念,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掌控。能对社会、家庭和个人高度负责,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规避婚前的发生,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对大学生开展适度的的性道德教育非常关键。而如何构建完善的性道德教育体系呢?这是本文重点探究的课题。
1对大学生开展性道德教育的意义
首先,性道德教育是完善人格的重要内容,也是对自身正确了解,走向健康的必修课。性成熟期不能等待,春期经历不可重复。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一旦缺失了性的教育,而造成失误,会给个体的成长带来遗憾,甚至会出现无法弥补的损失。而高校的性道德教育,即能使大学生面临的各种心理压力和学习压力得到缓解,利于大学生健康的成长,形成健全的人格,并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婚姻家庭的幸福和美满。同时,还能使大学生抵御艾滋病以及性病侵害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夯实基础。其次,开展性道德教育,还能使目前高校教育中不正常的现象得到改观,丰富性道德教育的相关理论,使性道德教育的效能进一步提高。从实践上,对性道德教育的实现路径进行探索,使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关于性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困惑得到解决。通过综合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为高校性道德教育实践提供依据。
2高校大学生性道德现状
我国关于性道德教育的研究较晚,究其原因,是教育部门没有对性教育工作有效和真正的实施。一些学校只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关注,而对大学生性道德需求和性健康漠不关心。关于性的问题,多数教师忌讳莫深,甚至不能坦然的将性教育搬进课堂。导致大学生婚前的泛滥和性道德的缺失。笔者通过对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一项关于大学生恋爱观的调查数据显示:有1/3的大学生,认同西方的性自由和性解放:有31.1%的学生不单单认为性自由和性解放标志着现代文明的进步,同时还完全接受这种观念;有21.99%的学生主张可以理解认同婚前。55.9%的学生认为婚前“只是相爱,勿须指责”。分析上面的这组调查数据,说明在大学生中性观念的淡漠,以及学校性教育的缺失。近年来,尽管各大高校开始纷纷对大学生实施性教育,但因为目前我国缺失关于健康教育的专用教材,尤其是关于性道德教育方面的内容缺失,使大学生无法获取相关的性道德规范和信息。而为了获取自己所需知识和所关心的问题,往往都是通过报刊书籍、甚至网络和观看黄等非正规渠道。这样所接受的性观念是不文明的、性知识也是不科学的。一些不良的社会环境和风气,如言情片的情节诱惑和等,对大学生的和性观念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最终造成的失控和性观念的困惑,对学校的稳定以及大学生道德素质水平的提升,以及身心健康发展形成危害。
3大学生性道德教育的实施策略
性道德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和思想素质对个人的成才和社会的稳定,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所以,在高校中拓展性道德教育途径和实施正确的性道德教育方法,已经是迫在眉睫,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3.1对高校性道德教育特征正确认识
性道德教育涵盖众多学科,涉及各个领域,其宗旨是立足于社会发展需求和大学生自身发展需要,通过健全大学生的个性,全面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主要是以预防为主,将危险因素的影响消除,促进大学生健康的成长。其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主体性。作为性道德教育主体的大学生,一般都是依赖自身的主动性来成长。因此,必须在尊重受教育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实施性道德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自主教育高度重视,将其主体意识唤醒。促进其人生健康发展。(2)全体性。性道德教育的对象应面向全体学生,作为普遍性性教育,其目的是促进每一个个体的发展。是每一个人都在原有道德基础上进步和发展。(3)社会性。社会环境的变迁,会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直接的影响。社会的各种氛围会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因此,大学生性道德需要全社会成员共同承担责任,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共同配合和协作。
3.2对新型的大学生性道德规范进行构建
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构建与我国国情相符的新型的大学生性道德规范。继承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人类的精神文明大胆吸收,促进大学生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首先,大学生应学会对各种性道德价值观的辨析,树立健康的性道德观念。在与异往时,能正确的运用性道德规范,对性冲动行为进行控制。并依据社会的道德判断性道德规范。其次,要求大学生具有道德责任感,能接受性道德法制教育,清楚性生活的道德底线,就是合法性。而无论是婚外性关系,还是婚前,都是不道德的、违法的,需要受到良心的谴责。同时,高校还要搭建校园网上心理咨询中心。校园文化主要包括校园精神和校园风气,高校应更好的建设校园文化,使性道德教育的途径进一步增强。通过校园网上心理咨询中心的搭建,帮助大学生做好心理缓解和疏导工作,提供有效的心理咨询服务,使大学生的性心理问题得到全面和科学的结合。最后,还可借助新媒体网络力量,为大学生提供相关的网上心理咨询,以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3.3加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合力作用
发挥合力作用,加强家庭、学校和社会间的通力协作,采用各种立体化、多渠道、全方位的综合模式,开展各种形式的性道德教育,加强性道德教育的宣传和普及工作。充分利用媒体的传播力量,利用各种传播途径,如网络、广播和刊物等,开展正面和积极的引导工作。努力营造一个崭新的环境,使大学生能对性道德教育全面接受,并潜移默化的受到性道德知识的影响。同时,高校还应加强综合型师资队伍建设,着力培养高素质教师。开展系列专题讲座,对专业的选修课进行增设。向大学生传授各种生活技巧、恋爱法则规范以及人际交往方面的知识,使大学生能充分意识到,性犯罪、同居和婚前等,都会危及人体健康,也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帮助其在恋爱的过程中,对两往礼仪进行规范,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努力使两往的文明素养得到提升,在性关系发生后,能正确的应对和有效处理。
4结语
性道德教育既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通过对大学生实施性教育,使其性道德素质水平提升,能真正的珍爱生命、尊重异性,具有一个社会人所必备的性素质。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促进自身健康成长。
作者:吴丽敏 单位: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雷湘竹.大学生性道德教育的原则[J].中国性科学,2005.
[2]戴玲,李胜联,李峥,张芮峰.性道德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的研究[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8.
[3]刘震祺,余晓莹,王椰.大学生性道德教育现状研究——以贵州省大学生为例[J].中国性科学,2011.
[4]李胜联,戴玲.性道德教育对专科学生性道德观念影响的研究[J].中国性科学,2006.
一、女大学生性问题的主要来源与体现
近年来,随着女大学生性成熟期的不断提前、婚前发生率的不断增高,女大学生面临的性问题和性困惑越来越多,主要表现在:
(一)性权利意识日益增强与性责任能力发展不足之间的矛盾造成的性道德失衡
女大学生身处高等院校,其智力水平和知识背景使她们拥有较强的自觉意识和理解能力,她们对自身性权利的关照与探求变得尤为突出,她们的性权利意识也日益增强,主要体现为:她们对自身的性健康性安全非常重视并渴望自我保护;在两往和婚恋关系的建立过程中越来越具有主动性,倡导两性平等、伸张个人自由;积极对待自己的性觉醒与性期待,愿意为追求美好的性体验而努力。但与此相矛盾的是,女大学生由于性知识来源有限,对性健康的具体内容及其保障措施认知不足,同时易受感性因素影响,对性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往往缺乏应有的把握尺度,在追求性体验时行为实施不当等,造成女大学生性责任能力普遍低下,无法正常履行自己的性权利。
(二)性表达欲望不断增强与性恐慌心理依然存在之间的矛盾造成的性困惑加剧
大部分女大学生都具有较强烈的性表达欲望和性体验期待,这是由她们已经成熟的性生理机制决定的。近年来大学生恋爱人数、婚前同居和发生率屡屡攀升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女大学生的性态度较为开放和积极,能够坦然面对和回应自己正常的性需求,注重自己的外表修饰和个性修炼、积极主动与异往、尽可能多方面地了解性知识、愿意追求正当的性体验、对自己的同居经历或性经验不再过分掩饰等。缺乏系统有效的教育和指导,女大学生对性的认知还比较粗浅,对性的实践还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她们想要正常的性体验,却担心达不到自己理想中的境界;她们渴望愉悦的性亲密与性生活,却害怕实现之后的不良结果(如意外怀孕);她们乐于满足自己的性需求,却耻于随之而来的“不完整”、“不洁净”感……事实证明,大多数女大学生依然存在不同程度的性恐慌心理,这与她们所持有的性期待形成冲突和矛盾,使她们的性困惑和性烦恼加剧。研究数据表明,36.5%的女生对性梦的感受表示困惑,25%的女生对性幻想表示困惑,而38.7%的女生认为是“罪恶或堕落”、“会损害健康”、“会损害性能力”等。不少女生常常因为要不要践行而内心纠结、思想负担加重,无法正常应对自己的性觉醒、性需求和性期待。
(三)能力提高与性保护能力薄弱之间的冲突造成的性健康堪忧
与十年前相比,当代女大学生对恋爱同居和婚前的认可度大大提升,女大学生在表现上少了些害羞、抵触,多了些坦然、接纳,有的甚至极其大胆主动。这既是基于女性权利意识的不断高涨,也得益于社会对女的承认和包容。在上的开放主动无疑会强化女大学生在性实践中的能力,使女大学生能正常地享有性愉悦,但同时也加大了其由于不当而承受意外怀孕、甚至罹患性病的几率。有调查显示,在已有性生活的女大学生中受孕率为33.6%,高校女生生殖道疾病发生率为19.97%,这不能不引起重视。大多数女生并不具备完整的性健康性安全知识,有的女生甚至连女性生殖系统构造及其运作原理都不清楚,更不知什么是安全期避孕、性病的产生与传染途径等,这极大地削弱了女大学生对自身性安全性健康的自我保护能力。
二、女大学生性教育的内容与原则
性教育的普及程度是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倡导安全健康、平等和谐的两性关系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女大学生正处于性发展的重要阶段,培养其成熟的性观念、性心理和性道德直接关系到其成长为一个拥有健全人格,身心健康、积极向上,能适应自身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
(一)女大学生性教育的主要内容
性科学分为性自然科学、性社会科学和性人文科学。性自然科学是性教育的基础,性社会科学和性人文科学是性教育的灵魂,其中性伦理和性道德教育是性教育的核心。女大学生的性教育也应当遵循性科学的一般规律,同时适应女大学生性心理发展的需要,以性健康与性安全教育为基础,以性审美教育为目标,以性伦理教育为核心,循序渐进、逐级提升,使女大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掌握和践行与性有关的知识、原理和道德准则,为构建自己的健康幸福人生奠定基础。
1.抓好以普及性保健知识为主导的性健康与性安全教育
女大学生对性的好奇程度并不亚于男大学生,基于女性特殊的生理构造和她们在两性活动中所担负的特定作用,她们有理由更多地掌握性知识以确保自己的性健康和性安全,但她们了解性知识的来源和渠道却远远不及男大学生那样丰富宽广。绝大多数女大学生甚至从没有通过任何正规途径了解到基本的性常识和性保健知识,致使女大学生在面对性发育和性生理现象时紧张、窘迫甚至惧怕,在过程中极易因疏于防范而酿下“恶果”;对一些常见的妇科疾病视为“洪水猛兽”如临大敌,而对严重扰乱身体健康的性病、艾滋病等却毫无防范意识……只有在充分的性健康和性安全前提下,女大学生才有可能发展出积极健康的性心理,享受到性体验带来的愉悦感和幸福感,积极从容地投入到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
2.加强以追求高雅旨趣为目标的性审美教育
“审美经验是一种,或是一种对愉快事物的感觉”,是身心和谐、灵肉合一的满足和愉悦的主体的生命整体意识。性审美则是与性有关的审美,是性主体对性对象以及性活动过程的整体意识,表现为审美客体(性对象、性活动等)引起审美主体生理和心理上的满足与愉悦。性审美教育首先是生物性形象的审美教育,要引导女大学生认同和爱护自己的女性身份,塑造“内在于心、外在于形”的优雅气质和形象,塑造健康美丽、独立自信的女性人格。更为重要的是,性审美教育要注重引导女大学生追求高雅的性旨趣,帮助她们达成两性关系和爱情生活中两情相悦、灵魂共鸣的美好状态,摆脱“物质第一、享乐至上”的性观念和性误导,更不要为满足一时性冲动、追求纯粹的感官快乐而走入歧途。近年来女大学生片面注重自己外在形象的“性诱惑力”、充当“小三”、发展“”、从事“”、追求变态等现象屡见不鲜,一方面固然是因为缺乏足够的道德自律,另一方面很大程度上是缺乏健康正面的性审美观而导致的。
3.强化以享受权利与承担责任相统一为核心的性伦理教育
性伦理通常指“调整两性关系、评价人们性意识是非善恶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主要是指涉及性的行为(主要指,也包括其他的涉及性的行为)的道德规范的总和。”性伦理教育是性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良好的性伦理教育能帮助人们形成健全人格、合理追求幸福、享受快乐人生。性伦理教育包括性文明、性法规、性价值观、性道德等方面的内容,对于当代女大学生来说,性伦理教育首要摒弃传统僵化的“性不洁观”和“性纯洁观”。奥古斯特・倍倍尔提到:“的冲动在成长发达的人类人人都有,到了成熟之后,满足这种冲动是生理和精神健康的根本。”可以说性的权利与生俱来、不容悖离。性是人人可享的权利和自由,传统社会将人们对性的期待和追求看作罪恶之源,尤其是剥夺了女性对性的自由选择,使女性对性的认识产生误解,不能正常行使和享有性的权利。因此,要引导女大学生合理实现自己的性权利,在法律框架内自由、大胆地追求自己的幸福;要正确区分“性贞节”与“性纯洁”的关系,不要陷于禁欲主义的窠臼,也不要将性与爱割裂开来;要敢于面对和处理自己的性问题,善于让自己免受害。权利常常是伴随责任而来,在充分赋予性权利的同时,特别还要注重强化女大学生在性活动中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女大学生对性的恐惧和担忧、无法正视和应对实施的后果、缺乏自我保护和对性伤害的康复能力、过度的性开放导致性滥交等,都是源于她们的性责任意识不强。女大学生在实施性活动中最基本和首要的责任就是保证自己或他人不受伤害(包括身体伤害和精神伤害),并能积极应对和处理其行为后果。事实上,享受权利与承担责任是紧密相关、协同一致的,将女大学生培养成权利主体与责任主体相统一的道德主体,使她们学会尊重性权利、敢于担当性责任、善于自我控制和规约其,是性伦理教育中不可忽视、也最为重要的内容。
三、女大学生性教育的主要原则
调查表明,女大学生有限的性知识来源主要依靠于少量的报刊媒介、专家咨询、同伴交流以及网络汲取,而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给予她们的帮助和引导微乎其微。对处于身心塑造最关键时期的女大学生来说,她们远离了家庭和父母,她们所遭遇到的性困惑和性问题迫切需要专业而迅捷的解答,学校必须建立起系统规范的性教育体系,开设专门的性教育课程,组织和培养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将女大学生性教育义不容辞地开展起来。同时,针对她们的性别特点和现实需求,对女大学生的性教育还需遵循以下原则:
(一)学术探讨与保护隐私相结合
性科学是一门严肃的科学,关系到人类生殖健康与生命发展的重大问题。性教育是在性科学研究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教育体系,本身即具有学术性、严肃性,因此在知识的普及和教育过程中不应存在任何禁忌。凡有涉及到性生理、性心理、性观念、性道德、性文化、性法规等方面的内容都值得研究和探讨,无需遮遮掩掩、欲语还休;对学生的性疑虑、性困惑、性苦闷、性迷茫、性偏识等也都应一一纾解,不留死角。另一方面,教育过程中难免会存在大量的案例分析,这时一定要注意保护学生隐私,不要泄露学生的个人信息,更不能将个别学生的经历大肆宣讲,弄得人尽皆知。女大学生之所以不太爱向老师寻求性知识和性帮助,就在于她们极为看重个人隐私,不愿意别人知道自己的问题,因此老师要尊重和爱护学生,对一些敏感害羞、性格特别内向的女生尤其要加以保护。
(二)整体教育与区别对待相结合
性是人类的根本问题之一,作为类群整体,女大学生总是具有共同或相似的性觉醒、性冲动、性期待和性要求。但是作为不同的行为个体,每个女大学生的性认知、性观念、性心理、性道德又各各不同、千差万别。这就要求性教育既要遵循女性生理和心理成长的一般规律,满足大多数女大学生对性的了解和认知需要,又要针对不同个体的不同需求,适时适地加以引导。因此除了专门的课堂教育、学术讲座,编撰和发放正规的性读物和宣传资料之外,必须经常性地开展小范围的专题辅导(如小班教学、心理沙龙、社团活动、网上会诊等),并针对个别有心理隐患与性困惑的女生开展一对一的专门指导。
(三)专业指导与朋辈交流相结合
调查显示,女大学生最愿意与其倾诉和交流性话题的人员依次是专家学者、医疗卫生人员、同伴。这说明女大学生在遇到性问题时愿意得到专门的指导和帮助,同时也说明我们当前的性教育还比较外行、粗浅,缺乏专业深度,还不能满足学生的这一需要。所以高校要搞好性教育,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很重要,教师必须首先自己是一个性科学研究者和性教育专家,能为女大学生提供全面、科学、有价值的知识和信息,这样才能帮助她们释疑解惑、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即使面对具有专业能力的教师,女大学生也可能因为自己的学生身份而产生心理隔阂和心理防备,所以她们往往更乐于与同伴或朋辈进行交流,这说明处于同等角色身份与年龄阶段的同伴或朋辈更能在女大学生中建立平等互信的关系,她们能充当一个适时的聆听者、分享者或认同者,使面对困惑的女大学生得到及时的心理抚慰和情感共鸣,从而帮助她们走出困境。因此性教育要充分认识到同伴对女大学生的积极意义,将专业指导与朋辈交流充分结合起来,一些非正式的流和性话题对女大学生塑造开朗个性、应对日常问题是有帮助的。
(四)理性关怀与感情投入相结合
由于男女两性生理上的差异和传统道德对女性的性禁锢和性压抑,使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在性心理上更容易受到冲突和伤害,这就需要在精神上、伦理上对女大学生施以更多的关怀和帮助。关怀伦理以女性为视角,在批判传统两性观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旨在肯定女性独特的道德体验,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怀以及相互关怀。基于关怀伦理,女性在两往中更应得到关怀,并应使其将这种被关怀转化为对对方的关怀,从而促进交往双方和谐美满的良性发展态势。性教育过程中对女大学生施以关怀和帮助是必须的,并且要将这种关怀建立在理性指导的基础上,帮助她们正视自己的性困惑、冷静分析问题、控制不良情绪、积极寻求沟通、有效化解矛盾。此外,理性关怀还离不开一定的感情投入,教师不是冷冰冰的道德裁判,也不是作壁上观的纯理论研究者,在性教育中,教师必须充当学生的朋友和知己。一定要站在女大学生的视角与立场,认真倾听和了解她们的疑虑和困惑,真切地感知和体谅她们,与她们推心置腹地交流和恳谈,这样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才能最直接深入地了解她们的问题所在,从而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性观念 性取向研究报告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7(a)-0183-02
1 课题研究背景
人类的文明发展与性意识形态发展是相一致的,人们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的制约与支配,世界各国性教育工作者态度冷淡,多数持反对意见,但是随着人类健康的发展要求,性教育问题不得不走进人们日益关注的视野,尤其在高校大学生性教育问题上,大学生是一群心理成熟滞后与生理成熟之后的群体,个人行为受传统道德观念、社会文化氛围的影响和制约,性道德观念、社会文化氛围影响和制约他们对性文化正确的认知,在性的道德观念、性文化氛围是相互影响下,大学生群体的性文化取向又会极大改变人们的性道德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性文化也随之而来,增强了国人对人权问题和人性化权力意识的关注程度,冲击了传统性文化的和性观念,在性观念、和性取向等方面出现模糊混乱局面,怎样发挥文化的导向作用?在知识与文化前沿的高校,如何应对这些突如其来的性取向的多元化观念,需要的是我们有正视的勇气面对而不是尴尬的选择回避,事实证明建立正确的性认知框架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性心理发展意识形态,有利于进一步破除性神秘感,有利于高校进一步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性教育的新路径。能弘扬祖国文化,为构筑科学有效的大学生性健康教育体系提供有一定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2 文献综述
研究性文化最早的是西方社会学界的盖格农和西蒙的“性脚本”1理论以及劳曼“性的社会网络”2理论。在我国相关性文化的书籍14部之多,刘达临先生的《中国古代性文化》,在社会学、历史学、哲学、伦理学、教育学、民俗学、医学、文化艺术等开辟了性教育新领域。因为性是根本、本性、生存、延续、是本能,20世纪60年代人类开始意识到了性教育的重要性,美国、瑞典、日本是典型的最早重视性教育的国家,而我国对性还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时候,铺天盖地的性药广告打破了国人这种性愚昧、性无知、性禁锢,使中国人对性的态度逐渐的变得坦然。《性医学》、《中国性学》出版标志着我国性学高级学术交流进入起步发展的阶段,90年首都师范大学开设“性健康教育”选修课,93年正式成立“性健康教育”专业。从此,性教育在中国步入了正轨。
3 调查方法
本问卷针对本省大学生采取问卷调查法或、访谈法、网上投票法,以无记名的方式进行调查及访谈,只涉及性别和年龄, 问卷调查时要求每位大学生按问卷要求如实独立填写,课题研究者收集资料,并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量化分析研究、统计模型分析及采用具体的个案进行单独研究。
4 大学生性现象的现状
4.1 “大学生性观念”的调查结果
4.1.1 高校学生的性意识开放,公开化程度较高
调查数据表明,21.2%的人对“性”感兴趣,有59.7%的人认为“性”不需要回避,14.6%的人表示对“性”无兴趣,表现出厌恶“性”的只占到3.1%。统计数据中包括党员,学生干部,不同年级专业处于17~26岁年龄的学生,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的性观念日趋开放,在高校“性”也逐渐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在大学学生们是能够坦然地面对“性”这一话题。尽管在现代中国性文化的氛围中,潘金莲、木子美式的性文化仍是中国性文化学派争论的焦点,但在人类文明的制约下,“本我”的生物性本能是受到道德、文化和群体意识规范制约,使人类的性意识和性需要、更趋向于健康和文明。
4.1.2 高校学生对恋爱、婚姻的态度严肃、谨慎程度较高
恋爱态度随着新婚姻法的颁布实施, 谈恋爱已由高校的不提倡转向自愿选择的经历。调查结果表明,40.1%认为上大学谈恋爱正常,55%的人认为恋爱对学习没影响,18.9%认为恋爱影响学习;30.1%的人认为恋爱促进学习,31.4%认为恋爱是一种人生体验;14.5%认为是寂寞无聊;有占12.6认为随缘;而将恋爱作为结婚对现象仅占3.52%。在对婚姻最重要性”的调查中,49.6认为“爱情”重要,48.5%认为“责任”重要,4.98%认为志同道合,1.3%认为满足“性”。在调查中,24.5%认为“试婚”对婚姻有益。43.5%人对“试婚”选择模糊态度,不同意为32.4%。可见,大学生已经摒弃了社会普遍认为的恋爱影响学习的保守观念,对恋爱的尊重和理解态度认真,恋爱与学习只是生活中的两个部分,他们之间不存在任何的必然的联系,对婚姻的态度较严肃传统的居多的,大多数人认为结婚是以情感为基础的,婚姻源于“性”,能够把婚姻与封建观念中的传宗接代分开认识。调查表明,西方的“试婚”在我国高校大学生中还没有普遍的认同,部分学生模糊态度是因为不太了解“试婚”是怎么回事。
4.1.3 对待贞洁的态度走出传统禁锢,性知识匮乏
观,是建立在男女平等基础上的爱与性统一,调查的结果表明,58.8%认为男女双方都认为重要;24.1%,认为感情重要、不重要;7.1%认为对女人重要,对男人无所谓;4.3%认为是封建残留思想。安全期知识调查结果,52.4%不知道安全期, 47.6%认为知道,回答模糊。形势很不乐观, 高校大学生的生理成熟,性知识缺乏,形成了明显的反差问题。
4.1.4 对婚前被接受的趋势在增大
婚前的调查中,11.70%不赞成,54.3%不支持也不赞成,33.6%赞成感情基础上的婚前,5.3%认为满足生理需要,与结婚及感情无关,没感情也会发生。44.8%认为婚前性行可以接受; 48.1%认为双方愿意可以接受;10.2%认为应该谨慎。其中大多数学生认为在双方相爱、双方的朋友关系稳定、双方正准备结婚的情况下婚前是可以接受的。
4.1.5 大学生对“同性恋、双性恋现象”持包容态度
有人指出,大学是“同性恋”现象存在相对较高的场所。调查中显示,大学生们对“同性恋现象”也有了其独立的理解和看法。有47.97%的人认为同性恋和异性恋一样,是个人选择情感和生活的方式,别人无权干涉。调查报告的数字显示,男生和女生对同性恋的认可和接纳程度并没有明显的差别。很了解13男4.57%、女4.76%;比较了解男9.14%、女28.6%;少许了解男59.4%、女57.1%;一点都不了解男27.4%、女9.53%,可见,高校大学生对性取向多元化的现象持包容态度,走出了传统的性文化观念,完全以“情感”为基础的“婚姻”态度将如何构建和谐的社会文化将是人类的又一文化挑战。
4.2 “大学生”的调查结果
4.2.1 恋爱中性接触程度
与他人性接触程度调查结果:而在恋爱接触的调查中,11.80%无性接触,70.4%有牵手、拥抱、接吻,20.3%有性抚摸,10.9%有。调查表明恋爱期的性接触比例已经很高了。性接触中的男生25%、女生19%,并且首次发生的平均年龄不到20岁。大学生婚前发生率在不断增长,高校周边租房同宿日租房、月租房现象也成为一种趋势,从恋爱到校外租房同宿,这种现象说明了我国高校学生恋爱中的性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
4.2.2 发生性困惑求助对象、的动机
调查显示:性困惑求助书刊、网络和朋友等,分别占30.5%、45.60%和23.9%, 获取的性知识3.9%l来源学校、3.1%来源家长。15.6%有过,其中9.8%恋爱时发生,5.8%说明了有一部分人发生和恋爱没关系。18.8%满足性需要,28.1%建立爱情,31.25%感情冲动,6.5%寂寞,其他13.6%;2.4%是不止一个,否97.6%;没有感情基础的是2.4%(包括盈利性),在获得性知识途径方面的调查中,差异明显,女生的性知识多是源于报刊杂志,男生则是通过同学朋友及获得,性知识方面明显多于女生, 能够较为主动获取性知识。
4.2.3 调查问卷中所反应出的其他问题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发生后,几乎没有学生健康保健,出了问题去的几乎都是小诊所,可见大学生性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在个案调查中,极少数同学怀疑自己有同性恋倾向却对同性恋的界定缺乏认知,身边同性恋经历的同学日益公开化,同学对同性恋的接纳包容,使得自己性取向混乱模糊,对其产生了消极影响。调查中男女大学生受到性骚扰人数在增加,我们该如何防御性骚扰,这也是我们值得考虑的问题。
同时,大学校园里的确存在着盈利性。我们该如何看待和对待这一现象?这又为我们提出了新的话题。
5 调查研究结果
大学生性观念、已与世界性文化接轨,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东西方性文化的融合,在我省大学生中确实存在健康的隐患,影响婚姻家庭走向,甚至会造成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尽管大部分学生的性观念、的认知态度主流方向是好的,但是性观念的开放程度、年龄的超前程度都会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金西报告》详细阐述了现代社会里人在不同的阶段的特点和差异,不仅仅高校本身,而且全社会要给予的广泛的关注与思考。我省高校对性知识的教育几乎是空白的,遭遇的“性”尴尬问题又充分暴露出了性教育滞后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乃至整个社会,关于性方面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人们难于启齿的话题。处在青春期的大学生正是国家民族发展的未来,学生对性文化的继承与学习会引领社会文化的一个发展方向,在网络发展日新月异,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的今天,大学生能否树立正确文化认知态度极为重要,性观念,的认知扭曲极易产生不良心理问题,甚至走上犯罪,危害社会的发展。
注:1性脚本理论表述的是:性脚本作为基本性观念与具体之间的连接,对于人们与什么样的人发生性关系,做什么,在什么时间地点以及为什么发生等,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
2性的社会网络理论强调的是:”性“存在于而且活动与人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
参考文献
[1] 李银河著,李银河文集2第1辑同性恋亚文化[M].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2.
【关键词】 性心理发育;知识;性别特性;卫生服务要求;学生,医科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7-0602-03
大学阶段是青少年的青春期晚期,大学生的性生理已趋于成熟,基本上完成了自我性角色的认同,性意识与的需求也逐渐明显。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和性心理状况值得重视[1-2]。性心理是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3]。如何开展大学生性生理和性心理的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性问题,增强自我控制能力,已成为高校心理辅导工作者关注的问题。为了解本科医学生性心理现状,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性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笔者对某高校本科医学生进行了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从某医学院校抽取本科医学生(一、二年级为低年级,三、四年级为高年级)作为被试。剔除无效问卷后,用于统计分析的样本共399人,其中男生143名,女生256名;城镇学生182名,农村学生217名;低年级学生227名,高年级学生172名。
1.2 工具 采用自编问卷进行调查,采取当场发放问卷当场收回的方法,统一指导语,由被试自填。问卷包括基本情况、体像认同、性生理知识、性心理与性教育等内容[4]。
1.3 统计分析 采取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并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对待体像的态度与性别认同 男、女生对自身体像的接受水平不同,在面容特征和身高上不满意的人数较多。见表1。
表2显示,对自身性别喜欢的程度,男、女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异往的需求与感受 表3显示,男、女生在异往的需求和感受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性知识来源 表4显示,男、女生在性信息知识来源途径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 释放性心理压力的途径与方法 表5显示,男女、高低年级学生之间的性梦频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5 恋爱的态度和动机 表6显示,绝大多数医学生认为大学谈恋爱是应该的或顺其自然,男、女生在恋爱态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6 对同性的看法 表7显示,男、女生之间和高、低年级学生之间对待同性的态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3 讨论
调查显示,女生比男生更注重体征和外貌,其原因可能与女生更注重个人的外在形象和社会文化的影响有关;男生比女生更愿意接受自身的性别,一方面与我国男尊女卑的传统文化的影响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幼儿时期的性别认同教育有关,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男生与来源农村的学生比女生和城镇的学生对异往的需求更强烈。前者可能与性别差异有关;后者可能与农村学生在中学阶段与异往的机会较少或者被压抑,进入开放的大学后与异往的机会增多和内驱力的增强有关,对异往的强烈需求可能会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焦虑水平的增高。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学生对与异往更感兴趣,与高年级学生的性生理和性心理的成熟、对两往的意义和能力有更多的理解与掌控有关。 因此,应在大学生中针对不同群体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健康文体活动,扩大男、女生正常交往的时间和空间,建立和谐的两流环境,健康的释放性心理困扰。
医学生了解性知识的获得途径多数是非正规的教育,如书刊、影视、网络和医学书籍等,往往会造成对性知识理解的混乱。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的性知识是通过书籍获得的。男生通过网络获得性知识的比例为17.5%,且明显高于女生。所以应该引导大学生合理健康地使用网络,避免黄色文化的诱惑。此外,90.1%的医学生希望学校开展性知识教育。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性教育已刻不容缓,不仅有助于大学生通过正当途径获得健康的性知识,更有助于大学生性意识的发展和树立正确的性观念,有效地调控与合理地宣泄性冲动。
大学生谈恋爱在高校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由于对情感生活的需求,多数学生认为大学期间应该谈恋爱。研究表明,48.6%的医学生认为大学恋爱的原因是为了排遣孤独寂寞,与其他学者的研究(49.7%)[5]基本一致。恋爱动机的不端正、恋爱不是出于爱情本身往往会导致不良后果。也说明多数大学生不懂得恋爱的意义。如何引导和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动机和恋爱观,应该纳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同性目前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对待同性的态度既是一种科学素养,也体现了社会文明程度。多数医学生能够理解和宽容同性,能够尊重同性恋行为。35.8%的医学生认为同性恋是变态,与安琳等[6]的研究基本一致。应该引导和教育学生科学地认识同性恋行为,使学生能理性地看待和认识同性问题。
综上所述,医学生性意识的发展与性知识的掌握存在不协调,性需求和性满足之间存在着冲突和矛盾。应科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和性观念,重视在大学校园内开展性知识教育和性文化建设。
4 参考文献
[1] 崔以泰,任晓勇,孙义元,等.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状况调查1 711例分析.中国性科学,2001,10(3):1-12.
[2] 胡珍.2000年中国大学生性心理调查对比分析.中国性科学,2001,10(4):28-33.
[3] 古晓.学校性教育与素质教育.中国性科学,2000,9(2):15-18.
[4] 刘达临.中国当代性文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2.
[5] 王传旭,姚本先,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论.2版.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172.
[关键词]心理健康;人格健全;校园性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8―0161―02
1、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格健全的内涵及现状
1.1 心理健康
根据2002年国家卫生部召开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座谈会上提供的信息,当前我国在校大学生约有16%~25.4%存在心理障碍,因心理问题不能正常学习和生活而休学或退学的学生人数也在逐年上升。
国内学者从多种角度,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理论与实证研究。早在1999年,章竞思等就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他们发现20世纪末我国大学生普遍存在来自学业、健康与安全、人际关系、自尊四个方面的心理焦虑。龙晓东发现与非贫困生相比,贫困生在心理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性与自卑感方面存在更为严重的问题。丁斌发现出身富裕家庭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优越与孤僻的双重性,尤其是在异往上,缺乏理性思考,遇到挫折反应过度,出现悲伤、烦躁甚至是绝望等情绪。
此外,近几年出现的网络普及和高校扩招等新情况,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了影响。陈松英发现网络虽然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学习效率和丰富课余生活,但往往对其心理健康也有重大影响,具体表现为迷恋网络、形成瘾癖,人际关系疏离,出现焦虑和浮躁,情感寄托的错位等。魏桂红指出高校扩招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的巨大影响包括:扩招导致大学生个体差异加大;扩招带来更为严峻的就业压力。
1.2 人格健全
基于“能力本位”的教育目标,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心理健康,而且还须人格健全。这是因为人格健全关系到个体能力的全面发展,不健全的人格必然导致能力的缺失。
关于人格健全的标准说法各一。我国古代提出仁、智、勇、隐、中庸、自强的理想人格模式。李祚山收集了国外学者的观点,奥尔波特提出了6标准:自我扩展能力,与他人热情交往的能力,自我接纳的能力和安全感,实际的现实知觉,自我客观化,统一的人生哲学;罗杰斯认为健全人格是指:对任何经验都开放,自我与经验的协调,利用自身经验进行评价,无条件地自我关怀,与他人和睦相处。
因此,根据各自的定义与标准,不难发现人格健全要比心理健康具有更高的要求:心理健康是人格健全的必要条件,心理不健康不可能是人格健全的;人格健全是心理健康与其他因素的综合体现,代表着个体的全面发展。
国内不少学者对我国大学生的人格发育作了分析。根据唐磊和王恩娟的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发育存在如下问题:自我价值迷失、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匮乏、缺乏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包中平和王雅韬从2004年的“马加爵案件”入手,分析大学生人格发育存在的缺陷,包括恐学厌学症、爱情综合征和心理自闭症等。陈中建和韩益凤发现与非贫困大学生相比,贫困大学生自卑感较强,成就动机过于旺盛,行为的敢为性低,内向,其人格发育更易受挫。
综上,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人格健全问题是客观存在、不容忽视的。如果不能有效地帮助大学生培育健康的心理和塑造健全的人格,不仅影响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而且还会引发潜在的社会问题。因此,选择一条高效的、合理的途径,保障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就变得很有意义。
2、校园性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格健全的作用
关于如何帮助大学生培育健康心理和塑造健全人格的方法和途径,国内学者的看法存在较多共识。徐辉和黎万和指出建设校园文化是帮助大学生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蔡秀华提出从情感教育入手塑造健全人格。吴先知强调给予学生个性来培养健全人格,措施包括建立开放性课堂、倡导人性化的德育工作以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但是,很少有研究从性教育的视角来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似乎认为这两者没有内在关联。我们认为,校园性教育是在校大学生培养健康心理与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这是因为校园性教育有利于规范与促进大学生的异性沟通,而理性的异性沟通对于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而言具有极大的内在功效。
2.1 性教育弥补大学生的知识缺陷,直接消除部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事实上,当代大学生的许多心理健康与人格健全问题正是根源于性教育的不足和性知识的缺乏。以高职院校学生为例,随着高校招生扩招和国家对贫困学生资助力度的加大,学生群体里有不少来自比较闭塞和保守的地区,存在一定的自卑或自闭等不良情绪,如果缺乏必要的性教育和性知识,很容易产生偏激行为,引发心理健康问题,包括害怕与异往,对异性持不健康的偏见,过于天真的、缺乏自我保护的两往观念等。这些心理健康问题如果长期积聚得不到解决,则会扭曲人格,产生更为严重的问题,如犯罪。因此,加强高职院校的性教育,向在校大学生,尤其是新生传授基本的性知识,能够帮助大学生消除对异往的恐惧与偏见,克服一些心理健康问题。
2.2 性教育灌输正确的异往观,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全人格
正如心理健康并不意味着人格健全一样,掌握性知识并不意味着拥有正确的性观念和理性的异往观,而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发育往往受到不良异往观的阻挠。通过向大学生灌输正确的异往观,校园性教育能够帮助在校大学生克服错误性观念或性态度的负面影响。通过校园性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校园异往更多的是青年学生之间的知识交流和情感互动,具有认知、育德和育人的功效,是智商和情商的双重提升,从而使得大学生在校园异往过程中,自觉地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健全的人格。
3、高职院校开展校园性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3.1 树立正确的校园性教育原则,选择合理的校园性教育内容
我们认为高职院校开展大学生校园性教育的原则应当是:性知识灌输与性道德培育相结合,正面疏导与丰富活动相结合。相应地,校园性教育的主要内容应当涵盖:①性知识教育,包括性生理知识与性心理知识;②性道德教育,包括性责任教育、观教育、异往方法教育和人格教育;③性法律意识教育。
3.2 根据不同阶段大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因材施教
校园性教育要根据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育阶段,开展逐级深入的性教育。根据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大学三年基本可以分为:大一过渡期和适应期、大二发展期和大三成熟期阶段。因此,我们认为应当针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开展不同内容和方式的性教育工作。例如,对于大一新生而言,性教育的重点是加强性知识的教育、培养文明科学的性态度;对于大二学生而言,注重理性的异往观的灌输,帮助在校大学生充分地利用异往与沟通实现知识互补和情感交流,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发展;对于即将毕业走上社会的大三学生,性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家庭观念的培养和责任感的建立。
3.3 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相结合
高职院校的校园性教育应当采取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相结合的手段,一方面设置正规课程传授性知识,另一方面借助师生交往、校园文化等丰富多彩的非正式方法灌输异往观。其中,正式教育可以保证学生获取足够的基本知识,而非正式教育有助于学生深入体验和实践异往的各种方法,两者缺一不可。缺乏正式教育,容易产生性教育的误导;缺乏非正式教育,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丁斌,出身富裕家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探讨[J],教育评论,2005(5):102―103.
[2]李祚山,大学生健全人格特征的内隐观研究[J],心理科学,2005(6):1406―1409.
[3]吴先知,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健全人格[J],湖北教育(时政新闻),2006(2):39―40.
【关键词】性;性道德;教育;社会性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伦理道德对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产生了剧烈的冲击,并由此引发了观念上的一系列变化,其中变动幅度最大的当数性观念。性,这一古老、敏感而神秘的话题,如今正困扰高校学子们的心灵。如何正确认识这种变化,如何增强积极应对的能力,如何帮助大学生既能在需要、情感、自我意识、个性乃至人生观、生活态度等方面获得综合发展,也能有效地预防由于性观念偏差、性道德缺乏而引发的一系列对人生来说要付很大代价的错误,作为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的高校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德育工作者必须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帮助大学生们健康成长,使他们成为21世纪高素质的现代化的开拓者和创造者。
1 性道德及其特征
1.1性道德释义
我国著名的医学专家吴阶平院士对性进行了界定,他认为“ 和本质上并不仅是生物学性的,而且没有任何别的方面比性领域更能充分表现出精神和肉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性是诸因素,包括自我力量、社会知识、个性和社会准则等与生理功能密切结合的一个高度复杂的体系。”因此,性教育所关注的应是整个人,包括人的身体、心理和精神等方面。
所谓性道德,简单地说就是指调节两性关系及性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性道德所要回答的主要问题就是:什么样的是正确的、合乎社会发展要求的。与性道德紧密联系的性道德教育则是通过不同的方法,借助不同的方式,培育人们正确的性道德观念,从而避免性犯罪和性错误发生。
1.2性道德的特征
1.2.1性道德具有自然性
唯物主义者从来不否认性的自然属性,认为人的要求及其满足,是一种正常的生理需求。它不仅是人类求生存和种繁衍的必要原动力,是人类“生命意志”的最高体现,而且是人类个体生理、心理发展的必备要素,对人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对健康正常的合理满足,可以释放由性激素传导而产生的性动力、性张力,缓解人们心理上和精神上的压力,使人得到肉体的和精神的欢愉,从而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这种性本能的内驱力对性道德的发生和遵守具有强大的冲击力。唯物主义认为,性禁锢、性压抑是违反人性的,坚决反对宗教禁欲主义和蒙昧主义对人性的压制和剥夺。性道德就是因为人的这种自然生理特征而具有生理本能性,使其评判标准也必然打上生理伦理的烙印。忽视正常生理需要,只奉行社会准则而不能享受到“性”的快乐,这样的性道德是伪善的道德,甚至走向新的禁欲主义。
1.2.2性道德具有社会性
性的社会属性是指任何人都是社会的人,任何人的性需要、性冲动、性满足都是在社会环境中,在与社会和他人的密切关系中表现和实现的,也就是说异性之间的往、性结合,不是以纯粹的自然方式进行的,而是以丰富多彩的社会方式进行的,人类的性关系已不是单纯的自然关系,而是高度社会化的一种社会关系,它受制于物质资料生产和人口生产的规律,折射出整个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宗教哲学思想、道德和美的文化传统以及婚姻制度和民族风情等。性的社会属性,使性本能对象化、具体化,使人们的性关系中除了性吸引、性渴求外,还具有了好感、赞赏、尊重、关心、爱护、责任、义务等思想感情和道德因素;性的社会属性,使人类的性关系脱离了自发性、盲目性,具有了社会规范性和规定性,具有了道德和法律的意义。这种社会化了的性关系,才是真实的、属于人的性关系,才是理智、道德、有益于社会和个人发展的性关系。正如黑格尔所说:“两性的自然关系通过它们的合理性而获得了理智和伦理的意义。”
1.2.3性道德具有隐秘性
道德一般是可以成文的规则,但性道德却因人类对性的隐秘性而不是成文的规则。一般来说,大家对性道德的要求只是默默地遵守,不明文规定似乎也不好说出口,甚至老师和家长也不将其作为教育的内容。不像职业道德一样张贴于墙而让人们去遵守,而是大家潜移默化地、心照不宣地去遵守。社会习惯上把作为性个体的私事,干预较少,因此性道德也跟着隐秘地调整着性个体的行为。这种隐秘性是因人类的隐匿性而产生的。公民正常合法的都必须秘密进行,如果公开就违反性道德。比如,赤身走在大街上或在大街上发生,尽管这些行为是你在家里的自由,但你违背了性道德隐匿性的要求,这也是不道德的。但是性道德对这没有明文的规定,可每一个正常的人都知道怎样去做的。
2 大学生性道德现状与分析
2.1性观念开放程度比较高
就当代大学生而言,与过去的时代相比,他们的性道德观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据首都师范大学高德伟教授2001年主持的全国大学生性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对性自由和性解放认为‘应提倡’和‘不反对也不赞同’的各民族学生均超过60% ,承认自己有的男大学生有9.7% ,女大学生有5.4%”。另据中南大学郑煜煌教授2003年主持的对湖南省四所高校理、工、医、文各专业1999级和2000级大学本、专科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25名调查对象中,超过50%的大学生同意婚前,超过30%同意可以有多个和婚外情,16.9 %认可商业性,约10%认可同性恋爱和同性”。经比较,全国其他省市的调查结果都比较接近。大学生性观念的开放程度较高,女大学生向男生靠近。在20世纪90年代初,女大学生认为只有在相爱的两人之间才可能发生性关系,这也暗示了他们的关系将进一步发展,直到确立婚姻关系。而现在的情况是,某些女大学生虽然仍然认为两人如果相爱才会发生性关系,但并不意味着就一定和他结婚。也有的女大学生认为,即使两人不相爱,只要不是互相利用,也可以发生性关系。
2.2在观上较传统宽容
据2003年西南农业大学的一项调查表明,对的看法和态度出现多方位,传统的观在大学生中仍占主要地位,特别是女大学生,无论从整体,还是从个别来看,婚前“十分重要”的比例要高于“没有必要”的比例。而选择“视情况而定”的比例也相当高,反映了大学生对观的认识加入了现代文明的判断成分,不为而。但在另一项调查“若你还没有两性体验,你的态度是:婚前坚守、有机会可以试一试、很想有所体验”结果显示,男大学生在这方面随意性远远高于女大学生。传统的观在大学生中已受到冲击和挑战,但摒弃与维护观的对峙状态还将较长时期地维持下去
2.3在理解“”与“婚姻”的关系上存在着错误的认知
当代大学生在理解“”与“婚姻”的关系上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错误认知。一种观点认为,“”不一定要言“婚姻”。“”的存在形式很多,为何一定要靠“婚姻”来体现? 谁能说只有婚姻的“”才一定拥有幸福? 谁又能说没有“婚姻”形式的“”就没有幸福? 另一种观点认为自己作为学生尚未步入社会,经济也尚未自立,此时言及“婚姻”尚早。在这样的思想观念的指导下,许多大学生对自身的“性”采取了比较随意的态度。“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随意、婚姻随缘”是对这一部分大学生及其表现的生动写照。还有一部分大学生认为未婚同居“可以取得性经验,使性生活协调,进而有利于今后婚姻的幸福和稳固”。大学生,尤其是大学女生在这方面表现出了惊人的“性单纯”,而事实恰恰在于当这种“单纯”遭遇残酷的“现实”时,我们的许多大学生不得不吞下自己酿下的苦酒。
2.4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性道德观还很模糊,性道德责任感较缺乏
虽然多数学生能意识到社会性道德的存在,但性道德观还很模糊,甚至还有矛盾的地方。部分学生则完全否认道德存在的意义,重物欲满足、感官体验,责任感有减弱的倾向。在性这个问题上他们崇尚“性是私人的事”,就像吃饭一般,是否发生纯粹由自己决定。他们甚至根本不清楚在念书期间的对于自己和对方的现在和将来意味着什么。很多大学生对性的认识非常肤浅,性的道德观念非常淡漠,因而不可避免地使得其非常随意。如在问及“性关系需不需要进行道德判断”时,相当多的学生认为,这是个人私事,不应该进行道德评判。一些学生回答说没有道德标准,性和爱也可以分离,有爱不一定有性,有性不一定有爱,一些学生则回答说不清楚。这种模糊性还表现在对大学生中出现的有性关系甚至同居现象的宽容。性道德责任感的缺乏表现在大学生对性的生物性理解要强于其社会性的理解。问及“为什么不能等到婚后才发生性关系”时,一些学生认为这是人的本能需要,是爱情的表达,认为婚后才能有性关系的思想是不合时宜的,是应当被抛弃的传统性道德观念。
3 大学生性道德教育的意义
3.1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需要性道德教育
营养水平的提高和各种方式的性信息刺激的丰富等客观变化,当今时代青年人的生物性成熟,相对于过去生产力水平低下、性封锁十分严厉、经济发展非常缓慢的时代说来,在不断地超前。与此同时,开放的、多元文化的社会生活在青年面前摆出了更加繁杂的课题,再加上独生子女被过度保护、溺爱、专制等不当的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青年的社会性成熟无可避免地在向后推迟。于是,必然会产生性心理与性生理的矛盾冲突,这种矛盾冲突时常困扰他们。当代青年从性的成熟到能够以结婚这一合法形式满足性的欲求为止,平均长达10 年之多,这一时期被称为“性的待业期”。在这一特定时期,既可以磨砺人的意志,使人成长为深沉稳重具有执著信念的人;同时也可能导致自身的异化( 如、等异常性心理和行为) 。所以这一时期忽视大学生的性道德教育是不应该的,它是关系到大学生的一生幸福,涉及帮助大学生发扬人性、教会其对自己负责的重要课题。性学家刘达临说:“心需要智慧,甚于身体之需要。健康的性要取中间的平衡点,既发乎情,又受到社会文化、道德、责任感的合理限制,才能幸福长久。”可见为青年提供适应于他们认知能力和发展水平的道德指导,显得十分必要。
3.2当今时代的发展需要对大学生进行性道德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所谓“性解放”、“性自由”等思想大量涌入,身为时代先锋的大学生可以说是最先接受这种影响。传统的性观念与开放的性观念之间的巨大反差和矛盾冲突,使得不少大学生要么受缚于封建传统观念的桎梏之中,要么徘徊于传统与开放的性观念的矛盾冲突之中,要么受俘于“性解放”、“性自由”的冲击之下。特别是作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出现后,它逐渐成为青年获取性知识的重要渠道。信息的全球性、超地域性的传播使得不同的性伦理基本标准之间发生了冲突,让人们不知所措;在商业化的运作下,存在因过分重视视点数频率、忽视自身的社会责任感、缺乏网络自律等而使得互联网上的黄色网站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些以“性科学知识”为幌子的、扭曲的、似是而非的甚至是有害的传播,会使懵懂追求“性”的青年误入歧途;网络本身的匿名性又使得维系传统道德的“熟人的眼光”、“社会的舆论”等基础瓦解,于是,互联网上常常出现完全没有约束的杂草丛生的“荒野”。这对在互联网上最为活跃的、生物性成熟已经完成而社会性成熟尚在进行之中的青年大学生造成很大的威胁。
目前,大学生中越来越多的同居、人工流产、“坐台”、性犯罪等现象正引起社会的关注,正如中国性学专家李银河所说:“中国人没有把性自由作为性解放的口号提出来,但是在行为上广泛地模仿着。”当代大学生是青年中文化程度较高的群体,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社会发展的方向。应认真引导他们吸取西方的“性解放”与“性泛滥”给西方国家造成严重的且目前仍无法根除的系列社会危机这一惨痛教训,针对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行适时、适量、适度的性教育,对弘扬性文明、普及性教育、提高性素质、享受性健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不仅关系到人类的健康,也影响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3.3培养健全人格人才的教育需要性道德教育
“ 性”是一种道德,是一种教养,更是一种人格,人格教育是性道德教育的重点所在。因为良好道德修养往往建立在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之上,个体心理只有处于正常健康的状态下才最易于顺应社会,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品德。有健全人格的人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能干什么,能通过合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也能严格地将自己的欲望控制下来,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外界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的要求。如果一个人存在性需要缺失、性心理饥饿、性心理封闭、对异性只有占有和玩弄的心理、或者有自锁自卑沮丧、缺乏自尊自爱等性心理,就会损害人的心理健康,使人思想空虚精神萎靡,心理变态,若引导不利,甚至会产生反人性、反伦理、的危害,必然导致人格扭曲,如前面文章谈到的少数大学生的多角恋爱、易甚至性暴力行为等。所以性道德教育也是一种人格教育,成功的性教育可以帮助培养完善的人格。
总之,进入21世纪的今天,性道德教育应随素质教育一起跨进大学校门,道德教育不能缺少性道德教育,这是培养新世纪高素质人才必须增加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1 吴阶平. 性医学[M]. 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1982.
2 黑格尔. 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182.
3 高德伟. 全国大学生性健康状况调查报告[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875.
4 中青网,大学生急需性道德教育http://cyc6. cycnet. com:8080/ shengli/shengli3ceng.jsp?id=352.
关键词:心理健康 性教育 高职生
一、高职生性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
1.性生理成熟与性心理滞后的矛盾 高职生正处于人生中最矛盾、最躁动、最困惑也是最重要的青春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完成了性特征的演化,最终在外貌上展现出性别的差异,但同时也造成了性生理和性心理发展失衡。高职生的平均年龄一般17 岁左右 ,处于青春期的中后期,虽然性生理发育成熟,但人格、价值观等尚处于由不成熟向成熟的过渡阶段,容易出现性困惑。据调查显示,有 26.7%的男大学生对遗精的情绪反应是羞愧、厌恶、不安、困惑;有 60.5%的女大学生对月经的情绪反应是紧张、厌恶、不安和情绪低落。对性的冲动虽有72.4%的同学感到释然,但仍有 5.8%的同学感到羞愧,1.8%的同学感到自责,9.4%的同学感到苦恼,8.2%的同学感到困惑,1.1%的同学感到厌恶,1.3%的同学感到恐惧,55.2%的男生和 48.8%的女生有性压抑感[1] 。
2.性意识觉醒,但性知识贫乏 性意识是指对两性间性生理、性心理和性别角色差异的认识和反映。伴随着性生理的成熟,高职生的性意识明显增强,正确处理性冲动的经验、知识缺乏而且零散,不能很好驾驭性意识引起的生理和心理的改变。笔者曾对自己从教的高职院校的238名学生做过性知识方面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只有31%的学生接受过简单的性教育学习,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性教育,会给予高职生更多的指导和帮助,顺利度过青春期。
3.性知识来源途径复杂、不正规,正规的性教育传播力度很弱 由于很多高职院校都没有开设专门的性教育课程,所以大部分高职生的性知识都是从网络、杂志、家庭、等多种渠道“自学”而来的,性知识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笔者做的问卷调查结果也表明:高职生性知识来源主要有家庭、学校、书籍、电视碟片、网络,其中占据前三位的分别是书籍占29.2%,学校占22%,电视碟片占19.1%。这充分说明在我国,学校不是性知识来源的主要渠道,家庭性教育严重缺失,“性”仍是一个被回避的问题,而这种现状对于高职生的性心理健康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增设性教育知识的益处
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增加性教育知识,能帮助高职生树立正确的性观念。性在中国文化中,一直是隐晦的,不公开讨论的,但对于高职生而言,性问题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他们所处的年龄段,好奇心和探究欲极强,驱使他们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接触了解性,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很多高职生会因为学习性知识的途径选择不正确,反被误导,甚至沉迷于一些黄色网站,导致心理状态出现问题,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增设性教育知识,一方面可以通过系统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性观念,坦然面对性生理反应;另一方面开设性知识教育也是广大高职学生的需求,笔者问卷调查表明74.3%的学生希望学校传授性知识,因此,用正确的方式满足学生正当的需要,能够帮助高职生消除对性的神秘感、羞愧感,克服一些性心理健康问题。
2.性知识可以帮助高职生形成正确的异往观,构建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高职生进入青春期后,因为性意识的成熟和性知识的缺乏,他们在异往中会遇到困惑,有些甚至简单的认为与异往就是为了满足性需求,因此有些学生会不敢与异往,出现自卑或自闭等不良情绪,产生偏激行为,引发心理健康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性教育知识,帮助学生区分友谊与爱情,引导他们正确控制、把握自己的感情和行为,大胆自信地面对校园内以知识交流和情感互动的异往;在对待恋爱方面,要以“性纯洁”教育为主要目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婚前的危害,鼓励恋爱中的高职生加强责任感和自律能力的培养,把重心放在学习和人生目标上,用高尚的道德情操自律不恰当的冲动,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3.性教育与人格教育相结合,更有助于维护和提升高职生整体素质。随着社会多元化的不断加强,很多传统的男女人格特征也在发生着变迁,最显著的体现在男女双方在性问题上的人格特征更外显,泛滥,这些社会现象驱使高职生去注意性,在与性有关的人格特征中表现出较低的自尊自重、责任感和自制力,甚至出现等不正确的,这些不良进而影响着高职生的人格健康,因此,要解决这种恶性循环的局面,就必须将性与人格相互结合、相互影响。埃克斯纳曾说过:“性本能是生命最大的潜流,尤其在生命形成、性格定型期―青春期。与人的其他任何本能相比,他都更能为生命提供个性与方向。”,以性教育为基础的人格教育就是帮助高职生知道什么是美好而完整的人生,帮助他们以一种健康而道德的方式达到人格与性成熟和谐融合。
任何事物的进步都是在发展中不断创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服务高职生的一门重要公共素质课,更需要结合社会和学生发展的特点,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合理的创新,将性教育与心理教育科学融入,才能更好地发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目的。
参考文献
“性别角色教育”是指教育者依据自己对社会性别角色标准的理解对受教育者性别角色社会化施以影响的过程。“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是摈弃了传统的、绝对的“单性化教育”的一种教育新理念,在性别角色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持有双性化的性别角色期望,使男女学生的发展不再受性别刻板印象的束缚,注重吸收异性的优秀特征,发展成为具有双性化性别角色模式的人。目前,大量的研究证据都支持双性化是最有利于心理适应的性别角色类型。
隐性教育是指受教育者没有感觉到教育者向其实施目的明确的教育举措,而通过自身对周围人、事、物的感知、理解、解释、整合、内化以及外化,在这一过程中受教育者的能力、素养发生变化的教育。
一、高校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中隐性教育实施的可能性
根据实施的方式和对教育对象作用机制的不同,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可分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显性教育是教育者通过受教育者直接的、外显的、有意识的心理活动而发生影响的方式与过程。隐性教育是教育者通过受教育者间接的、内隐的、无意识的心理活动而发生影响的方式与过程,从发生范围上看,隐性教育涵盖到学校生活的整个领域,不仅包含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所覆盖的领域,同时也覆盖学校物质环境、学校制度环境和学校文化环境中能够蕴涵的性别角色教育因素,教育者以隐性课程、文化传统和学校环境为介质,引导受教育者体验、分享有益于个体性别角色发展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模式等。隐性教育相对于显性教育而言,具有教育作用的无意识性、隐蔽性,教育影响的间接性、教育方式的内隐性、教育范围和内容上的广泛性等特点。隐性教育的以上作用特点以及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本质、教育情境决定了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中隐性教育实施的可能性。
(一)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本质与隐性教育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观念教育,是一种有关性别角色价值观的教育。其关键问题是性别角色价值观的接受问题,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目的的实现取决于受教育者的接受程度。性别角色观的接受是性别价值观领域内人的内心活动,是性别角色观的接受主体对性别文化信息反映、理解与解释、整合与内化以及外化的过程。依据瑞士心理学家荣格(Carl,Gustar,Jung)“阿尼玛”(anima)和“阿尼姆斯”(animus)理论,即“男性的女性意向”和“女性的男性意向”原型理论,人类先天具有双性化生理和心理特点。创设自由宽松的环境,调节潜意识的人格面具和自性原型对自我的影响程度,保证阿尼玛与阿尼姆斯原型对意识自我的最适宜影响力,可使自我和自性原型达到和谐统一。隐性教育的隐蔽性和暗示性的特征,有利于创设一种最大限度支持双性化性别角色发展的宽松教育环境,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双性化的性别文化、性别信息可以与受教育者的期待和心境相吻合,唤起人的潜意识本我的能量,从而有利于主客体互动,这符合双性化教育的本质要求,有利于个体的性别角色观念的形成,进而转化为性别角色行为,这是知向行转化的一个关键环节。
(二)高校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情境与隐性教育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生活在同一环境里的人,每个人所受到的环境心理影响大体相同,这种群体中每个人心理环境的一致性,往往以心理氛围的形式出现,而心理氛围又能成为影响整个群体生活的一种规范力量,一种具有心理制约作用的行为风尚,这种行为风尚对每个成员的约束作用,通过群众的规范舆论和凝聚力等隐性力量表现出来,这种行为风尚对个体的作用过程,也就是社会心理学所讲的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双性化性别角色模式的形成是个体漫长的社会化过程,除了家庭,最重要的性别社会化场所就是学校。因此,高校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需要通过社会舆论、风俗习惯、榜样感化等手段,使大学生形成双性化性别角色观念、情感和信念,自觉地按照维护群体利益的原则和规范去行动,自动地调整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和榜样感化总是同特定的环境相关,因此,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更加重视教育情境的感染作用。
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大学生的教育环境发生变化,获取与性别角色教育相关信息的途径增加,电视、广播、网络、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介每天都传递大量的、各种各样的性别角色信息和文化。现代传媒技术在带来先进文明的同时,也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性别角色价值观产生了强烈冲击。大学生原有的单一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被对信息的选择、判断、整合的学习方式所取代。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标准日趋多元化,应对这种变化要求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更加注重方式与手段的改进与完善。而处于信息、观念多元化环境下的大学生,对有些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内容可能产生逆反心理,显性教育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而隐性教育因其教育影响的间接性、暗示性、教育方式的内隐性、教育范围和内容上的广泛性等特点,可以规避逆反心理,形成有利于双性化性别角色发展的自由宽松的环境氛围,增强社会舆论、风俗习惯、榜样感化等的感染作用。
二、高校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中隐性教育实施的必要性
隐性教育的重要地位在人类历史上一直被关注。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隐蔽,就越能为教育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为教育对象的内心要求。”隐性教育存在于校园中的每一个角落,大学生长期生活学习在学校这样一个特殊的生活环境当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来自学校生活的巨大影响,而且这些影响将伴随学生的整个人生。双性化性别角色模式的形成过程以及高校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现状迫切需要隐性教育。
(一)双性化性别角色模式的形成需要隐性教育
双性化性别角色的形成是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个体社会化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讲,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中,通过自身与社会的双向互动,逐步形成社会心理定向和社会心理模式,学会履行其社会角色,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性的人,并不断完善的长期发展过程。双性化性别角色模式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在活动与交往中实现。双性化性别角色的形成需完成两个转化:一是社会的双性化性别角色规范内化到大学生的性别角色观念与信念;二是大学生的双性化性别角色观念与信念外化为性别角色行为。所以,应重视对大学生进行正面、直接的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以提高其双性化性别认知,强化其双性化性别角色观念,引导其双性化性别角色行为。然而双性化性别角色的发展与一般学科知识的获得不同,即使在课堂上对大学生讲述了双性化性别角色理论后,并非能自动地对其行为、观念产生影响。心理学的研究者将个体所获得的理论知识分为两类:一类
是所倡导的理论,这种知识个体容易意识到,容易受外界新信息的影响而产生变化,但它并不能对日常的行为、习惯产生直接影响;另一类是所采用的理论,这类知识可以直接对日常行为、观念产生重要影响,但却不容易被意识到,而且不容易受外界新信息的影响而产生变化,而是更多地受文化和习惯的影响。区分这两种知识非常重要,很多显性教育之所以失败,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忽视了这两类知识的区别,误以为向学生讲授了双性化理论的知识后便可自然导致学生有关性别角色观念、行为的改变,却不知学生仍采用原有的性别角色观念、行为。这是由于所采用的理论往往是内隐的,学生不容易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而隐性教育不单独靠直接传授,而是通过间接的、内隐的、无意识的非特定心理机制,诸如:暗示、无意识模仿、从众等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性别角色观念,引发性别角色观念内部的矛盾运动,自觉整理与调整,从而达到教育的效果。因此,需要将隐性教育中的人格陶冶与显性教育中的理性传授相互结合,才能有利于大学生双性化性别角色的发展。
(二)高校双性化教育现状呼唤隐性教育
我国传统的性别角色意识无处不在,尤其是家庭和学校,往往成为复制和延续传统性别意识的重要场所。例如,家长通过给孩子取名字、选购玩具衣服、制定行为规范等方式把自己的角色期待贯穿于孩子的社会化过程,并通过家庭中父母的角色分工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接受并认同“男外女内”的角色分工模式。就目前的高校教育而言,尚未建立起性别角色教育的制度,存在只重视抓学生分数而忽视性别素质培养的倾向,教育的内涵与过程也缺乏科学的性别角色教育理念,因而缺乏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深层次性别角色问题的有效机制。已有研究表明,大学期间是性别角色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学阶段,正值大学生性别角色选择和准备时期,他们面临许多性别角色选择和定位的困惑和焦虑,他们也有许多深刻的思考和激烈的讨论。然而,目前的大学生性别角色教育仅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一个章节,课时少,内容少,涉及性别的内容形式分散、理论模糊,没有转变“男外女内”的角色分工模式的文化传统,也就是没能在课堂上建立起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的阵地。因此,需要利用隐性教育的间接性、内隐性、广泛性等特点,教育者事先设计一定的双性化教育意向,并将这些意向投放到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双性化教育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弥补目前显性教育的不足。
三、高校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中隐性教育实施的途径
根据上文的阐述,我们初步探讨了隐性教育在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价值及其在高校教育的现实需要,教育者在教育实践中可以通过学校环境建设、教师示范作用、学生活动参与及教材建设等四个维度发挥隐性教育的功能。
(一)学校环境建设
学校环境是由一定物质因素和人文因素构成的外部环境,也是富有感染力的真实教育环境。在对大学生进行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时,创设、利用这种环境至关重要。
首先,对学校的物质景观进行设计与布置,校园内各种物质景观积淀着历史、传统和文化的价值,蕴涵着巨大的潜在教育意义,它通过学生对各种物质景观的解读去感悟其丰富、深刻的内涵。例如,在学校的教学楼、办公楼、体育场、影剧院、学生公寓等建筑渗透人双性化教育的内容,使学生在无意识的状态下选择双性化性别角色模式。其次,发挥学校文化环境的感染功能。文化环境主要是指学校校风、学术气氛、大学精神、教师人格、师生关系以及班级心理环境等。由于学校文化环境是通过学校成员的共同实践活动并经积淀、历练发展而成,它所传载、倡导的价值观和校园文化已渗透到校园内的各种环境因素及学校成员身上,而且赋予学校特有的个性魅力,学校群体中的多数成员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致的态度、共同的行为方式,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对个体的心理和精神领域产生影响。学校加以合理引导,将发挥重要的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的功能。文化环境的建设要靠师生共同营造,可以通过校风、校训、学术报告与讲座、大师高深的学识与人格魅力、音乐、美术、体育活动等多种形式体现。再次,发挥学校制度环境的规范作用。学校的规章、守则和组织以内隐的方式对大学生产生教育效果,大学生遵循学校规章制度的过程以及制度本身内在矛盾运动过程,共同影响着大学生性别角色的形成与发展。为此,应依据双性化性别教育的理念制定学校管理体制、集体生活制度等规章制度。最后,充分发挥信息环境的渗透功能。甄别、筛选电视、广播、网络、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介上丰富的教育资源,在校园网上为大学生提供双性化性别角色发展的各种参考资料,开通BBS校园论坛、网上辩论、网上调查、网上征文等活动创设双性化教育环境。
(二)教师示范作用
教师的信念、言谈举止、学识观念、习惯等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乌申斯基曾指出,“教师个人的范例对青年人的心灵”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替代的一种教育力量”。首先,从思想层面上,教师要意识到其自身的性别角色价值观对大学生的性别角色模式形成所具有的重要影响,日常教育过程中,将双性化教育的理念渗透到具体的活动当中。其次,教师能够很好地与学生接触、交流,给予学生一种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并成为一名优秀的双性化角色的实践者和示范者,成为学生的榜样。营造宽松自由的教育教学氛围、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学生在交往、活动的过程中完成相互的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
(三)学生活动参与
活动与交往可以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人格成熟。首先,鼓励男女大学生正常交往,通过大学生异性个体之间思想的交流和碰撞,共享知识、经验和情感,共同营造双性化生活空间,感悟双性化的教育理念。其次,挖掘各种非学术性活动。围绕发展双性化性别角色这一目标,教育者将事先设计的双性化教育意向投放到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大学生可以在日常学习、生活、闲暇、娱乐过程中吸收异性的优秀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