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案例分析题

案例分析题

时间:2023-05-29 18:25: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案例分析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案例分析题

第1篇

案例分析题是中考的常见题型,着重考查考生对相关法律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运用所学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解题方法】

要解答好案例分析题,需要做到以下五个方面:

1.找准法律依据。案例分析,重在分析。用什么分析?必须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判标准,这个标准就是法律的有关规定。

2.依法公正评判。认真阅读案例,运用所学过的相关法律知识对案例中当事人的言行进行评判。

3.指出法律责任。如果案例中当事人的言行与法相悖,还应指出其危害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4.告知正确做法。如果案例中当事人的言行与法不合,就应告知当事人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5.总结经验教训。在对案例进行分析后,最后还须总结从中明白了哪些道理、对自己有何教育和警示等。

【真题解析】

(2013・丽水)初中生小淘,一直吵闹着要苹果手机,爸爸买给了他。但自从有了这部随时可以上网的手机,烦恼就没有离开过他。

(1)运用权利和义务的有关知识,分析烦恼一、二中小淘的行为。

(2)烦恼三中小淘的行为,侵犯了同桌的什么权利?请说明理由。

(3)结合三则烦恼,请从道德和法律角度向小淘提出合理建议。

解析:该题围绕“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一知识点进行命题,主要考查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公民应如何正确行使权利、法律保护公民的名誉权不受侵害等法律知识。

第(1)问,设问已明确规定“运用权利和义务的有关知识”分析小淘的行为,答题时应具体应用权利和义务的哪些知识点呢?结合烦恼一中小淘的行为,我们可以看出应该运用权利和义务的关系这一法律知识点;结合烦恼二中小淘的行为我们可以发现小淘没有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

第(2)问,要求回答烦恼三中小淘的行为侵犯了同桌的什么权利。我们作答时首先要想一下公民享有哪些权利,然后结合材料“怀疑同桌并当着同学的面骂他是小偷”,很显然是侵犯了公民的名誉权。

第(3)问,要求给小淘提出合理建议。这个建议必须从道德和法律两个角度去提,同时必须根据材料中小淘的不良行为,从道德和法律两个层面告知其正确的做法。

参考答案:(1)烦恼一: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受教育既是权利又是义务),小淘没有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烦恼二:公民在行使权利的同时,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小淘的行为引起社会的不安,没有做到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2)名誉权(人格尊严权)。因为法律保护公民的名誉权不受侵害,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的名誉。(3)道德角度: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法律角度:学法守法,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学会正确行使公民权利等。

【跟踪训练】

17岁的肖某父母在外打工,他跟外婆一起生活。因缺乏管教,肖某八年级没读完就辍学在家,养成游手好闲的恶习。2012年7月至案发,在不到半年时间内,肖某9次窜至新干县大洋洲镇渡口肖公庙内用铁丝橇开功德箱,共盗走香火钱1950元。近日,江西省新干县人民法院一审以盗窃罪判处被告人肖某有期徒刑一年二个月,并处罚金2000元。

阅读上述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肖某的盗窃行为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行为?请说出你判断的理由。

(2)肖某的经历说明了什么?

第2篇

1、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考试科目:《消防安全技术实务》和《消防技术综合能力》科目、《消防安全案例分析》。

2、二级注册消防工程师考试科目:《消防技术综合能力》、《消防安全案例分析》。

3、考试题型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和《消防技术综合能力》科目的考试题型为客观题。“单项选择题”要求从备选项中选择一个最符合题意的选项作为答案。“多项选择题”的每题备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合题意的选项,错选不得分;漏选,所选的每个选题得0.5分。在全部选择题中,有80个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20个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

4、考试分数

《消防安全案例分析》科目考试15年题型为6道主观题,主观题为综合案例分析题;16年之后的题型为2道多选题+4道主观题,主观题为综合案例分析题。三个科目试卷总分均为120分。每科需要达到72分以上(含72分)。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

学习知识是为了应用知识,期末考试应该从整体上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因此期末考试应以开放式题目为主,是以案例分析为主要题型的开卷笔试。例如,在考查学生对各种教学模式的理解时,考题是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要求学生写出至少两种以上的教学模式并说明原因。

2改革成效论证

2.1问卷调查

设计问卷调查是为了了解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方式、考核方式与学生期望和要求的差距而设计。该问卷包含37道题目,题型以客观题为主、开放题为辅,调查内容主要从学习内容、考试方式等方面展开,调查对象为三年级汽车维修和应用电子两个专业8个班的学生,共307个学生。该问卷共发放307份,收回291份,其中有效问卷263份,占90.4%,废票28份,占9.6%。通过对问卷获得的数据进行分类和分析,作出客观、科学的评论,以得出正确的信息,便于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1)学习内容信息。为了把握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我们针对每个知识点设置4~7道题,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分类,学生掌握知识点情况的调查统计如图2所示。学生对每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通过求平均值获知。由图2得出,学生对每个知识点掌握得较好,70%以上的学生达到了要求,处于中上等水平,但学生对于新知识点的掌握有所欠缺,尤其是完全具备教学设计能力的学生不足1/3。因此,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学生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提高了教学设计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习水平。2)考核方式。在调查问卷中,我们共设计了6道关于考核方式的问题。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对于制作课件作品是否有必要写出教案,2/3以上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对于制作作品的实践部分是否能够提高学生的技能,82%的学生认为制作作品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对于期末考试采用案例分析题,由于受以往考试方式的影响,学生的认同度仅达到55%,认为案例分析题能够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但有1/5的学生还是希望增加客观题。

2.2作品分析

学生根据教学设计(至少应包含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点),使用两种多媒体工具(PowerPoint,Flash)制作课件作品。从整体上看,学生作品的色彩搭配及布局合理,符合要求,但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进一步改进。作品分析统计见表2。1)素材不够充实。素材不够丰富,大部分是图片和文字,对于“用图不用表、用表不用字”的法则,学生显得力不从心。学生平时要多留心,根据自己的需要以多种方式随时收集必要的多媒体资料,并分类制作成备课资料大全式的课件资料库。2)交互性差。学生是初次接触课件,在32学时内对课件的理解还有所欠缺,因此在制作的时候没有考虑到交互功能,多数为展示功能。

2.3期末考试分析

案例分析是对思维方法和能力的综合训练,主要测试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是否能够使用所学知识形成自己的观点和对所给材料进行正确的分析。从考试结果看,80%以上的学生能够理解所学内容,准确地写出答案,而写错的原因主要是没有看清楚题目要求就急于作答,即没有将题目中的重要事实或情节,与自己原有的经验和认识相对照比较,并结合书中的理论知识尝试得出一个相对完整的观点。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多给学生进行案例分析的机会,让学生从根本上掌握解答案例分析题的要领。

2.4学生成绩分布

8个班的平均成绩在70分以上,而成绩的4部分(平时成绩、两个作品成绩、案例分析成绩)走势也一样,即如果总成绩在平均分以上,那么4部分成绩也基本在平均成绩以上。这说明,总成绩比较客观、公平,能够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态度、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

3结语

第4篇

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试(以下简称高会考试)是全国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评结合的的考试环节,只有通过这项考试,才能参加高会评审。因此,高会考试是会计人员参加高会评审、取得高会职称的必经之路。随着制度的不断完善,高会考试的难度逐年增加,2003年、2004年的全国通过率都较高,2005年明显下降,为28%,而2006年仅为10%。

一、正确选择辅导用书

高会考试仅全国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发的《高级会计实务科目考试大纲》为指定教材,其他无官方教材,而大纲的内容分为说明、考试内容和考试试题三个部分,多为条条框框,难以进行深刻的理解和记忆,因此有必要选择一本合适的辅导用书。目前市场上辅导用书种类繁多、良莠不齐,2006年辅导用书主要有经济科学出版社(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版) 、经济科学出版社(其他版)、企业管理出版社、大连出版社(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版)和大连出版社(中国会计学会版)等多种版本。如何选择辅导用书呢?

(一)突出重点和难点

一般说来,每年新增加的内容多为考试重点。2006年新增加的考试内容主要有财政部2月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方案,高会考试大纲也进行了相应调整,变动较大,其中部分章节过于概括。好的辅导用书应立足于对大纲的透彻分析,重点突出,帮助应试者加深理解和记忆。

(二)强化案例分析

高会考试采用案例分析题的形式,主要考核应试者运用财务、会计、税收等相关理论知识对所提供的背景资料进行分析、判断和处理的综合能力。因此,好的辅导用书应结合大纲知识点的理论讲解,强化案例分析,帮助应试者在短期内提高应试能力。

(三)框架结构清晰

高会考试的内容广泛、考点很多,应试者应对各章内容有个整体印象,好的辅导用书应结构清晰、条理清楚,便于应试者考试时迅速翻阅。

笔者在报名的时候已预订辅导用书,但拿到后发现编得不太好,一些重点表述得不具体、不透彻,一些难理解的章节避而不谈,甚至照抄大纲,就果断地换了经济科学出版社的版本。该书结合案例分析的考试特点,分为考生注意、新旧大纲对比、本章内容框架、本章重点与难点、案例分析强化训练、历年试题分析等几个重要环节,虽然有些地方有点嗦,也有一些错误,但暇不掩瑜,仍不失为一本较好的辅导用书。

二、合理安排复习时间

根据有关调查,考前一个月开始复习的约为60%,考前两个月开始复习的约为30%。由于2006年的考试内容变化很大,考试大纲、辅导用书出版的时间也较往年晚,大概考前一个多月才面市。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集中精力,考前一个月复习完全来得及。高级会计师更关注的是企业的管理而不是计算的能力,因此,高会考试的层次不同于中级职称和注会考试,它站在更高角度,考察应试者对相关财务会计知识融会贯通、综合运用的能力。

高会考试的八道题目都是案例分析题,因此有人喜欢采用题海战术的形式,买来大量习题集,希望能猜中部分题目。笔者认为此方式不可取。复习时间本身很有限,应该把宝贵的时间用在刀刃上,即弄清应试知识点上,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试题训练,不能本末倒置。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只有把基本的概念弄清楚,才能以不变应付千变万化的考题。花一个月的时间,把大纲和辅导用书认真看懂、看透,通过考试自然是水到渠成的。

三、全面强化考前训练

高会考试的题型都是案例分析题,临考前几天,应试者的心理十分紧张,对理论性的知识点不一定看得进,这时不妨进行一些试题训练。

一是认真研究历年试题,可以借此揣摩命题者的意图、掌握评分标准,对考试不无裨益。2006年第一道有关会计法规和第九道有关国库集中支付的考题与2005年的考题大同小异,甚至命题顺序也相同;二是从网上下载三四套模拟试题或锦囊。上海国家会计学院2005年的考前锦囊猜中了两道类似的题目,2006年的考前锦囊包含了让很多人一头雾水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考题的部分内容,考题第二问的第一小问甚至只要把锦囊的正确答案抄上即可。即使模拟试题和考题不一样,也至少使应试者熟悉了题目类型、检验了复习的效果。

四、熟练掌握答题技巧

高会考试不象高考是选优考试,分数考得越高越好,而是合格考试,只要达到一定的分数就通过,因此需要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

(一)提高阅题速度

高会考试是开卷考试,题量很大,单题目就几大张纸,很多人都反映题目来不及做,因此要提高阅题速度。笔者有两个建议;一是先看答题要求再看题纲,这样带着问题去看题纲,可以明确目的,避免答非所问,而且可以把一些无关的信息过滤掉,题纲中的有些内容其实正是命题者用来迷惑应试者的,必要时可以在考题的关键处做上标记;二是平时多进行阅读量的训练,掌握一些快速阅读、快速提炼有关信息的方法。

(二)注意答题语言规范

高会考试的评分标准是按点给分,即只要答到点上,即使不完整也能得一定分;若答不到点上,答得再多也没用,反而浪费时间。因此在答题时一要考虑命题者的意图是什么,即要考的是哪个知识点;二要注意语言的简练,做到言简意赅,可以节约不少时间。

(三)选择好答题顺序

高会考试的试题并非按照先易后难的顺序来排列,考题的分值与难易程度也不一定成比例,而且每个人对各章内容的了解程度和掌握程度也不同,因此有必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答题。一般来说,自己熟悉的和答题内容较少的考题应该先做答,自己不太熟悉的和答题内容较多的考题自然应放在后面做答。

(四)控制好答题时间

第5篇

关键词:多元化考核;情境化教学;考核方式;现代教育技术

0 引言

评价是人类社会中一项经常性的、极为重要的认识活动。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每一门课都要通过评价进行考核。如何才能较公平地考核一个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一直是各大院校激烈探讨的问题。笔者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教育模块公共课现代教育技术为例,以转变观念为先导,树立以能力和素质为考核中心的考试观念,突出能力本位,积极探索并建立新型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引导和激励作用,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彻底改变“会考试”而“不会做事”的“高分低能”和“有分无能”现象。

1 当前考核方式分析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是为了实现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可持续发展,要求师范类院校学生必选的模块必修课。其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学习关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知识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旨在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良好信息素养、熟练的媒体处理技能以及进行系统化教学设计和优化教学效果的能力。考核方式则根据往届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调研分析结果,一直在修改,逐渐由原来的重结果、轻过程转变为结果与过程并重的多元化教学评价。

在2005年以前,学生的最终成绩主要由平时成绩(20%)和期末考试成绩(80%)组成,期末考试多以客观题为主、分析题为辅的闭卷形式进行。我们在2006年进行第一次改革,最终成绩由平时成绩(25%)、多媒体演示文稿(简称PPT)作品成绩(25%)和期末考试成绩(50%)组成。2008年修改期末考试形式为以分析题为主、客观题为辅的开卷形式,目的是考查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2010年增加了CAI作品,调整最终成绩比例为平时成绩(10%)、PPT作品成绩(20%)、Flash作品成绩(20%)和期末考试成绩(50%)。

当前的考核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既重视理论,又重视实践应用,迎合现代教育技术多教学目标的要求,但是其比例的分配并不合理。通过对该领域相关专家的咨询和对中职院校教师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教师主要利用信息技术和教学理论优化课堂教学,其中技术与课程的结合尤为重要,因此教学技能和技术技能同等重要。

2 考核方式的构建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学习效果直接关系到未来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综合能力的水平。通过前期的专家咨询和社会调查,课程组将教学目标分成知识目标、教学技能目标和技术技能目标,用于从不同侧面刻画学生具有的特征;在教学中使用情景化教学方法,以教学设计为主线,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宏观展示课程,将整个内容划分为3大主题:需求分析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主题、教学策略与CAI制作主题、各种媒体处理技能训练主题。最终的考核方式是以多个评价指标“合成”一个整体的综合评价值,而多个评价指标根据各教学目标在整个课程中的比重制定。考核层次分析结构如图1所示。

根据每个主题在整个课程中的权重系数以及知识目标、教学技能、技术技能在各个主题中的权重系数,构造知识点关系矩阵,通过对矩阵的一致性检验和层次排序,求得每个目标占总成绩的比例为{0.3,0.3,0.4}。同理,根据每个目标在期末总成绩中的权重,求得最终成绩各指标的权重系数,即平时成绩、实践成绩和期末成绩所占的比例。通过分析数学模型可知,较为合理的分配为平时成绩为25%、实践成绩为50%、期末成绩为25%。

2.1 平时成绩

平时成绩是在情境教学中,对学生参与程度和活动完成情况的综合显现,实现过程评价。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创设的情境见表1,根据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形成过程和特点设置3个阶段:形式阶段、功能阶段和创新阶段。形式阶段是机械式的记忆阶段,教师主要套用教材进行操作,目标处于掌握知识的层面;功能阶段是教师能够有意识地在具体的情境中应用教学技术解决问题,目标处于有意识运用知识的层面;创新阶段是教师能够精确地利用技术对情境进行塑造,目标处于灵活运用知识的层面。在每个阶段都对学生进行3~5个细节的详细评价,主要包括学生的参与程度、主题的完成情况、知识的理解程度、创新能力等,不仅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分。此3个阶段评价所得分数的总和为平时成绩。

2.2 实践成绩

作品制作是在学生学习了理论知识以后,考查其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运用技能,其成绩是考核的实践成绩。为了让学生以主动、实践、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我们引入CDIO思想。CDIO思想主要以产品研发的全过程(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学习课程,是倡导“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其实现过程是学生在制作作品时,应根据要制作的内容首先进行详细的构思、设计教案,然后在相关网站上搜索素材和使用相应的软件准备素材,最后使用相应软件有的放矢地制作作品。

2.3 期末成绩

学习知识是为了应用知识,期末考试应该从整体上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因此期末考试应以开放式题目为主,是以案例分析为主要题型的开卷笔试。例如,在考查学生对各种教学模式的理解时,考题是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要求学生写出至少两种以上的教学模式并说明原因。

3

改革成效论证

3.1 问卷调查

设计问卷调查是为了了解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方式、考核方式与学生期望和要求的差距而设计。该问卷包含37道题目,题型以客观题为主、开放题为辅,调查内容主要从学习内容、考试方式等方面展开,调查对象为三年级汽车维修和应用电子两个专业8个班的学生,共307个学生。该问卷共发放307份,收回291份,其中有效问卷263份,占90.4%,废票28份,占9.6%。通过对问卷获得的数据进行分类和分析,作出客观、科学的评论,以得出正确的信息,便于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1)学习内容信息。

为了把握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我们针对每个知识点设置4~7道题,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分类,学生掌握知识点情况的调查统计如图2所示。学生对每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通过求平均值获知。由图2得出,学生对每个知识点掌握得较好,70%以上的学生达到了要求,处于中上等水平,但学生对于新知识点的掌握有所欠缺,尤其是完全具备教学设计能力的学生不足1/3。因此,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学生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提高了教学设计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习水平。

注:图中柱形依次代表的项目

概念理解:完全理解、较理解、一般理解、刚刚理解、不理解各项能力:完全具备、较具备、一般具备、刚刚具备、不具备

图2 学生掌握知识点情况的调查统计

2)考核方式。

在调查问卷中,我们共设计了6道关于考核方式的问题。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对于制作课件作品是否有必要写出教案,2/3以上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对于制作作品的实践部分是否能够提高学生的技能,82%的学生认为制作作品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对于期末考试采用案例分析题,由于受以往考试方式的影响,学生的认同度仅达到55%,认为案例分析题能够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但有1/5的学生还是希望增加客观题。

3.2 作品分析

学生根据教学设计(至少应包含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点),使用两种多媒体工具(PowerPoint,Flash)制作课件作品。从整体上看,学生作品的色彩搭配及布局合理,符合要求,但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进一步改进。作品分析统计见表2。

1)素材不够充实。

素材不够丰富,大部分是图片和文字,对于“用图不用表、用表不用字”的法则,学生显得力不从心。学生平时要多留心,根据自己的需要以多种方式随时收集必要的多媒体资料,并分类制作成备课资料大全式的课件资料库。

2)交互性差。

学生是初次接触课件,在32学时内对课件的理解还有所欠缺,因此在制作的时候没有考虑到交互功能,多数为展示功能。

3.3 期末考试分析

案例分析是对思维方法和能力的综合训练,主要测试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是否能够使用所学知识形成自己的观点和对所给材料进行正确的分析。从考试结果看,80%以上的学生能够理解所学内容,准确地写出答案,而写错的原因主要是没有看清楚题目要求就急于作答,即没有将题目中的重要事实或情节,与自己原有的经验和认识相对照比较,并结合书中的理论知识尝试得出一个相对完整的观点。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多给学生进行案例分析的机会,让学生从根本上掌握解答案例分析题的要领。

3.4 学生成绩分布

8个班的平均成绩在70分以上,而成绩的4部分(平时成绩、两个作品成绩、案例分析成绩)走势也一样,即如果总成绩在平均分以上,那么4部分成绩也基本在平均成绩以上。这说明,总成绩比较客观、公平,能够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态度、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

4 结语

基于情境化教学过程的多元化考核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采用情境化的启发式教学方式组织课堂教学,是教学理念的更新,也是教学方法的创新。情境化教学利用生活中的情境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及动手能力,让学生学会自学和加入团队学习。在情境化教学过程中实行考核方式多元化,加大过程考核的比例,能够更客观地评价学生,不仅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对知识的理解,还能令教师根据考核的反馈信息及时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和不足之处,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实现因材施教。多元化考核方式不仅是一种考核形式,还是一种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都.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6.

[2]程黎晚教师与新课程[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4:75-83.

[3]刘光然.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231-276.

[4]张桃红,彭珍,杨炳儒,等.“C程序设计”课程的KM教学法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2):113-115.

[5]孙永丽,高莹.从教学过程设计转向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习环境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25-27.

第6篇

引言

财政学是经济类专业核心课之一,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以往的财政学教学更多关注知识传授,忽视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从教学环节设计、作业布置到考核方式,主要围绕教材展开,从而使学生惰于思考,最终只要花两天时间就可以应付考试。形成上课听、作业抄、考前背、考后忘的怪圈。这种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无法使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其所学知识,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因此,改进目前财政学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建立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和考核体系非常必要。其主旨是:知识只有在运用中才能得到理解和强化。通过问题导向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思考,使死知识变为活能力,使知识在运用中得到理解和强化。这种教学模式应该成为今后财政学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

一、我国普通高校本科财政学教学法研究评述

当今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其关注点都在于如何激发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基于此,国外大学提出了许多新型的教学方法,如“习明纳”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程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班级辩论法等多种方法。上述教学方法都注重以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专注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从目前国内外高等教育及学科教育方法的发展我们不难看出,通过教学方法的不断改革,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最终为社会输送具有较强综合应用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等教育也是财政学学科教育的发展目的,未来财政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应沿着这一思路发展。

财政学作为应用经济学的分支,如何培养出集理论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国内财政学教学中一直在积极研究的问题。目前互动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读、写、议、讲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等方法在我国高校财政学教学中都开始应用,对提高我国财政学教学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能力导向型教学模式的思路及措施

财政学课程集理论性与现实性为一体,现实生活中的绝大多数事件或人们的行为选择都与之有关,具有“点多面广”的特点。因此学生的反映是抽象、零散、难于把握。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财政学教学的关键问题。

能力导向型教学模式将通过对授课环节、作业环节以及考试环节的系列改革,使学生能理解原理、掌握理论、分析实际、学以致用,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改革思路

在大众化高等教育形势下,普通本科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态度以及学习能力都与精英教育时期有所不同。单纯的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可能无法发挥预期的效果,必须要从课堂教学、课后作业以及考试环节等方面进行同步改革。其主要思路是:

教学环节:将知识传授与分析运用能力相结合,在讲清原理、知识点的基础上,广泛引入案例教学和问题教学法,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思考。

作业环节:除巩固课堂教学的基本知识外,增加分析运用能力的训练项目。通过查阅资料、案例分析等多种作业形式使学生消化吸收课堂教学内容。

考核环节:增加平时成绩在总评中所占比重,考试题型中增加分析应用题型所占比重。最终将学生从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中,引导到能力提高上来。

(二)具体措施

能力导向型财政学教学模式在具体实施时,主要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1.课堂教学方式、教学环节方面

对于财政学课程来说,课堂教学是基本,而课堂教学中理论教学是根本。要使学生理解基本理论,掌握并最终将课本知识转化为能力,就离不开形象的案例教学。因此,授课环节必须是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紧密结合,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具备基本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案例教学中所选案例主要由教师搜集整理,可以是财政学经典案例,也可以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的财政现象。教师搜集整理的案例部分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讲解,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分析思路。更多的案例要在课后思考题中让学生自己去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文字处理能力都能有较好的训练;学以致用,使学生明白所学专业知识的意义;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要求可以激发学生广开思路的积极性。因此,案例教学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尽管案例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但限于课堂教学时间限制以及本科生对经济学和专业知识的理解程度,综合性的案例不宜太多。在本科阶段,更多是让学生理解掌握基本理论、基本原理,案例教学主要为此目的服务。因此,综合性的案例要少而精,大量的日常生活中的财政现象可以作为强化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理解的主要手段,同时还要配合问题教学法促使学生不断思考。财政现象与每个人的现实生活都会发生或多或少的联系。通过问题情景的创设,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会使看似深奥的问题变得容易理解,也可以提升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积极性。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即学与思二者必须兼顾,不能有所偏废,否则很难学有所成。

不论是案例教学法还是问题教学法,其目的都是为了促使学生在学与思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知识,并最终将死知识转化为活能力。

2.作业环节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续。在课堂教学完成相关的理论学习和方法分析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运用能力的训练,主要通过作业实现。要通过多元化的作业形式,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根据财政学的课程特点,可采取如下作业形式:

(1)阅读与理解型作业。通过给学生指定必须阅读的书籍(区分本专业和非本专业学生),扩充其知识面并有助于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所指定书籍不能过多也不能专业性太强,否则可能使学生“望书却步”,达不到目的。

(2)常规作业。常规作业一般通过习题的形式。习题题型以单选、多选、判断、案例分析为主,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尽量减少简答、论述等课本中能找出现成答案的题型,改变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强化其对基本理论和概念的理解,为将课本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奠定基础。

(3)项目研究型作业。通过自查资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财政学教学中涉及大量的关于财政收支的数据资料,获取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并写出分析报告,可以使学生对我国财政收支演变历程有全面的认识,并促使其进一步了解发生上述变化的原因。这种作业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起老师灌输式的讲述效果要好很多。

除了数据资料的收集,还应该培养学生自己搜集案例的习惯。现实生活中的财政现象各有不同,能否在诸多社会现象中发现合适的案例并利用所学理论进行分析,对学生能力的锻炼又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搜集、归纳整理、分析案例并进行课堂发言的过程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对学生的文字处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基本素养的培养将是潜移默化的。这一过程将使学生找到学习的乐趣,并最终促使其转变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3.考试环节

仅有授课环节和作业环节的改革,没有考核方式的相应变化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可能需要从如下两方面着手:

一是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多元化的作业如果不给以相应的分值,最终会使这种作业流于形式。也很有可能使这项教学模式无法落到实处。

二是改变命题试卷中的考试题型。考试题型改革要将前述思路全部体现――我们考查的是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能力,而不是考查学生的背功。因此,考试题型上,以单选、多选、判断和案例分析题为基本题型。促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把死知识变为活能力。

三、实践总结

能力导向型教学模式在我校近两年财政学的教学、考核环节已逐步展开,其结果大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首先,从课堂教学和作业方面看,实施效果不太理想。其原因一是课堂授课时间有限。在对本科生的课堂教学中专门拿出时间经常性进行完整的案例分析,时间上不允许。二是班级规模相对较大,多元化作业无法有效实施。三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较差。学生仅满足于习题册的作业以应付考试,对老师布置的课外搜集整理的数据资料及分析只有极少数学生愿意参与。这说明我们的学生在接受了十几年应试教育后,不能很快适应大学这种需要开放式思维和以自主学习为主的教育模式。他们习惯于能从课本上找到现成答案的作业模式,一旦需要自己动手去查找资料、分析问题时要么出于惰性,要么会觉得无所适从而不愿意参与。

其次,从考试成绩来看,学生的成绩构成发生了较大变化。考试题型的变化从2011至2012年第一学期开始。考试方式变化后,与原来80分以上学生占比在45%以上不同,现在只有20%左右的学生得分在80分以上。55%以上学生的得分集中在60~80分之间。不及格率增加了10%。从得分情况看,学生在单选、多选、判断题的得分相对较好,这说明学生对本课程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掌握还可以。差距主要在案例分析题。案例分析题得分整体较低。究其原因,有题型变化后学生不能适应的原因、有老师对案例分析题讲解少的原因,更主要的还是学生学习方法和态度问题,没有把死知识变为活能力。

四、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从实践结果来看,要进一步推进能力导向型教学模式在财政学教学中的应用,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加大集体备课制度,尤其在关键知识点和案例的选择方面,通过集体备课及大家的反复商讨,既能使案例具有代表性,深化教师对关键知识点的理解,更能使教师统一认识,明确这一教学模式的意义,从而使这一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能有更好的体现。

第二,在具体实施时,要对本专业和非本专业学生区别对待。包括授课环节、作业环节和考试环节。对此我们正在实验,希望能找出一条既符合实际又能使学生获益的方式。

第7篇

一、课程设置的优化与创新

主管司法统一考试的司法部刘副部长曾经说过:“国家司法考试是一种资格考试,必须与法律职业相衔接,要为司法部门、律师行业提供后备人才,也必须考虑用人部门的实际需求,……我们参照教育部法学专业十四门主干课程设置的标准和要求,本着测试法学基本理论和法律实务相结合的原则,确定国家司法考试的具体科目。……法学教育要适应国家司法考试的实际状况。”③从刘部长的话语中我们清楚地知道:法学教育应与国家的政策保持一致,我们应该培养国家急需的合格的法律专业人才。而合格的法律专业人才的衡量指标之一就是掌握法学专业主干课程的基本知识。所以我们的课程设置应以法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为基础,再设置相关的司法实践课程,而从不少法学院系法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尚存在不少重复开设的课程,如在民法学之外,尚开有《担保法》等;在商法之外又开设《票据法》、《保险法》等。此外,还有《财税法》、《劳动法》等分得过细的部门法。这样以来,学生们学得多且杂,难以有纵深的突破。

司法考试更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因而,我们应在现有的实践课方面,进一步加大实践能力的培训力度。一方面,要增加实践课课时;另一方面,让学生走出课堂,到司法机关去亲身感受司法实务方面的工作,从而可以让学生发现自身的差距,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诚然,我们设有模拟法庭,虽然它对学生熟悉法官的审判及律师的相关工作。但由于它只是一种模拟,很多同学尚没有真正地投入,更多的是流于形式。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建议在法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增设以下课程,如“庭审实务”课、“法官论坛、检察官论坛、律师论坛”等实务课程。这样一来,学生可以更加详细地了解法庭审判、诉讼、公诉实务等应用性极强的专业知识。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正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到国际秩序的形成和建构、国际规则的制定和适用之中,同时中国在解决国际重大问题上发挥的重要作用,为我国参与国际法律事务提供了新的空间。这一新的空间需要大量的涉外法律人才。如何培养出符合经济全球化的法律人才,直接关系到我国的法律服务业在全球法律服务贸易竞争中的地位,并影响到我国企业在全球化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实力,这为我国法律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新形势对高校法学专业又提出了一种新的挑战,即我们培养的学生今后能走出国门吗?而走出国门的前提条件是:外语水平!尽管不少院校在英语能力的培养方面作了很大的努力。然而,对于一个法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这还是远远不够的。他必须掌握一定的专业法律英语知识,必须具有较高的专业英语水平才行!而在目前看来,不少法学院系的课程设置里面,尚没有作出安排。所以,为适应形势的需要,开设法律专业外语课势在必行!以上这些都是为法学专业学生走上司法岗位打下扎实的基础,这些也是作为本科法学专业学生必不可少的课程。但话又说回来,所有以上的准备工作,只有在一个前提条件下才起作用,那就是:我们的学生能拿到司法资格证!如果没有这个前提,那一切都是徙劳!所以,为了帮助学生实现这个理想,也是为了履行一个法学专职教师的职责。我认为,在高校法学院系法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尚需加上毕业前夕的“司法考试强化训练课”。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更系统地掌握近四年来所学的法学知识,尤其是符合司法考试大纲的内容。表面看来,这似乎是多此一举,但细想起来,这个工作还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学生就是我们生产出来的“产品”,“产品销路好坏”直接影响到法学专业的发展与前途!

二、考试试卷的结构与内容

从目前大多法学院系法学专业期末考试的试卷结构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题型:判断题、填空题、改错题、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与案例分析题。严格说来,只有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与案例分析题是符合司法考试要求的。因为,司法考试的前三卷都是客观试题,且只有3种题型: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与混合选择题。当然,一个简答题往往可以化解为一个多项选择题,故其差不多是多项选择题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但其难度却在多项选择题之上,所以它是一种可取的题型。例如,2002年国家司法考试试卷(一)第60题:在国际私法上,准据法的特点有哪些?A.准据法必须是通过冲突规范所指定的法律B.准据法是能够具体确定当事人权利义务的实体法C.准据法可以是国际统一实体规范D.准据法一般是依据冲突规范中的系属并结合国际民商事案件的具体情况来确定的此题明确地告诉应试者“准据法的特点有哪些?”,它实质上就是一个简答题,但它却比简答题的难度要容易些。最起码它将待选择项已经列出,而简答题的答案是需应试者自己一项项地列出的。名词解释题也是符合司法考试大纲的要求的,尽管司法考试试题中没有单纯的名词解释,但由于概念是法学理论的基础,故其往往灵活地穿插于各种选择题或案例分析题当中。例如,2003年国家司法考试试卷(一)第21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履行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合同、中外合作勘探开发自然资源合同,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该条款属于下列选项中哪一类型的冲突规范?A.单边冲突规范B.双边冲突规范C.重叠适用的冲突规范D.选择适用的冲突规范该题考查冲突规范的类型,但属典型的概念题。如果不熟悉这四个相关的概念的话,是难以作出正确的选择的。但我们期末试题中出现的“名词解释题”则存在着这样的缺陷,即:缺乏灵活运用性。因为,即使在某种情况下,某个概念你已记得很熟,但运用到具体的案件中,却未必能真正地把握住!同时,它考查的概念的数量也极其有限。如上述的司法考试题,一个题中就考查了四个概念!至于案例分析题,它更是法学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其难度远在前几种题型之上。因为,它更着重于考查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涉及的内容较广,且知识有一定的层次性,任何一个知识点的疏漏都会导致错误的结论。不过,从司法考试第四卷(实务卷)来看,内容主要涉及民法、刑法、民诉、刑诉、行政法、行政诉讼法、仲裁法及商法(重点又在公司法)等几个学科。基于上述分析,结合近几年来本人在期末试卷结构的实践尝试,我认为,法学专业期末考试试卷的题型以下列几种为妥,即:选择题、简答题、案例分析题。考试的内容,也应该以司法考试大纲为依据,尤以司法考试的重点内容为主。这主要是由当前的形势及法学本科的培养目标决定的。当前,法学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严峻。毕业后,它们的就业选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考公务员、从事法律工作、考研继续深造。而根据对学生就业意向的调查,80%以上的同学表示毕业后想从事法律工作。从某种程度上讲,考上法学硕士研究生,相当一部分还得回到法律实务的工作中来!大家清楚,目前法学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形势也很严峻。前不久,我与著名的国际私法法学家李双元先生交谈时,他就谈到了这个问题。研究生不好找工作的一个重大原因就是:他们中大部分人没有司法资格证!故而,其就业的门路也只能是当公务员、进高等院校从事教学工作。而我国高校法学教学的师资力量在近几年几乎达到了饱和的状态,故他们中大部分人依然要走司法考试之路!所以,我们的考试内容就得以司法考试大纲的要求为标准,从而为学生们熟悉司法考试的题型、最终考好司法考试提前作好准备。

三、教材的选择

1.教材选择的重要性教材的选择对于法学本科学生来说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但或许会有人问,教材的选择与司法考试有何关系?与法学教学的改革又有什么瓜葛?其实,它们之间有着重大的联系。大家知道,法学教材内容的侧重点可能会“因教材而异”!有的侧重于理论知识,有的侧重于实务型的知识;有的知识面窄,有的知识面广。因而,教材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教学的内容。以国际私法学的教材为例。李双元教授主编的《国际私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就比较注重国际私法理论性问题的研究;许光耀,宋连斌主编的《国际私法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内容比较精炼,涉及的内容也较广,但却缺乏其理论与学术界的权威性;韩德培主编的《国际私法》(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内容全面,实务性很强,也不缺乏理论性。尽管内容颇多,但教师在上课时,可适当进行整合。因而,这本教材就比较适合法学本科生的教学。尤其是与司法考试的大纲相一致!同时,从每年司法考试的试题来看,几乎都能从该书中找到现成的答案!而使用其他的教材的话,学生今后应对司法考试就有极大的重新学习的可能性!

2.选择教材应注意的事项如何选择合适的教材呢?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很值得注意:(1)教材的权威性。因为,权威专家编写的教材,内容较全面;观点较成熟,同时在国内有很强的代表性。当然,谁是某某学科学术界的“老大”?这也很难说。他们也未必一道编写某本书。但不过总的来说,选择这样的教材其差别通常不会太大。就拿李双元先生与韩德培先生两位编写的《国际私法学》来说吧,两本教材内容都很广,只不过李双元先生更注重学术前沿性的研究及理论研究而已,相比较而言,后者实务性的内容少一点,因而对学生们应对司法考试影响并不大。相反,如果选用其他的教材的话,就很难保证司法考试大纲所要求的知识点了。况且,从试题的答案的作出来看,制卷者必定要以权威学者的观点作为重要参考依据,这一点应该是没有多大的异议的。(2)教材的内容是否涵盖了国家司法考试大纲的基本内容。司法考试试题是严格按照考试大纲制卷的。因而,在选择法学教材时就必须注意这个问题。不少老师就没有注意这一点。结果,一个读了4年法学本科的法学专业学生。还得花上几百元钱去买司法考试“辅导教材”。我就发现我们的同学中不少人就买了这种教材!难道我们本科所学的知识还不能应对国家司法考试?如果是这样?那只能说是我们法学老师的悲哀、是我们法学教学的失败!

总之,在法学教材的选择方面,如果能结合上述两个方面去考虑的话,应该就可以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当然,要找到这样的一种教材并非易事,需要老师们阅读大量的不同版本的教材,甚至根本找不到如此的教材。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简单的解决办法是:以一本基本上符合上述要求的教材为基础,以司法考试大纲为依据,以相关的司法考试辅导教材为参考补充相关的内容。

作者:谭和平单位:衡阳师范学院法律系

第8篇

【关键词】pc机维护 动手能力 软件维护教学

随着pc的广泛使,相应的系统维护工作越来越重要,pc机维护也有原来的选修课改为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笔者在担任计算机维护课的教学工作中,就如何搞好该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改革与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重视软、硬件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计算机维护课程的特点是实践性、技术性较强,需要学生掌握较扎实的软、硬件知识,否则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由于学生参差不齐,开课之前,先进行摸底测试,以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针对普遍存在的知识缺陷,补充相关内容。这虽占用了一些课时,但未学生进一步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对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及原理,如总线、DMA、存储原理、I/O接口等内容,结合实践做较详细的讲解,为以后学习扫清了障碍。

二、加强实践环节教学、提高动手能力

学生学习计算机维护课的最终目的是能分析并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常见故障,因而培养动手能力极为重要。在实践教学中,笔者采取了以下措施:

保证实验课时及教学质量。在调整教学计划时,重视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实践环节包括学生实验、教学演示、现场实习等。理论课与实验课比例由来的2:1调整为1;1,并计划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加大实践的比重。为保证实验顺利开展,将一个教室改建成专门的维护实验室,并购置了相配套的实验仪器、工具等。该实验室对学生开放,允许学生在课余仍可进入。学生实验时,须独立完成实验题目,并需教师签字后方可离开,否则继续练习,并向教师申请考核。

加强实验考核。取消理论考试,平时实验均有成绩,按难易成度,每个实验均有不同分数及权重,视学生完成情况判定分数,分数累加后,即为实验成绩。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60%,若实验成绩不合格,则期末考核不及格。期末上机考核占总成绩的40%,由学生从题库中随机抽出五道故障分析题,根据在规定时间内排除故障的完成情况判分。该考核标准一直在学生的实验考核中坚持下来,现在绝大部分学生已熟练掌握基本维护技能。

在允许训练以后,按自愿原则,笔者先后组织学生共620人参加由劳动部门主办的pc维修工(中级)职业资格(岗位)证书考试,其中604人通过考试,取得国家认可的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增强了就业竞争力。现在,毕业生中已有很多人专职从事计算机系统维护工作,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

创造条件人、让学生接受锻炼。课余,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实习锻炼。笔者将常见软、硬件故障排除过程制成视频录像及多媒体教学课件,在教学的不同阶段,组织学生观看相关内容。在机房日常维护工作中,允许学生在旁边观察并协助完成。把学生分成几批,轮流担任机房管理员,协助参与机房日常维护工作。联系相关电脑公司允许学生实习,协助进行系统维护,让学生有实践锻炼机会,将课堂知识在实践中加以巩固提高。教师在搞项目研究时,让学生参与其中部分研究,以进一步培养他们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专业教师组织下,学校成立了计算机维护站,无偿为师生进行电脑维护,现已成为校内最有名气的社团组织,其中一部分优秀学生还可以进行电脑主板的芯片级维修,他们已被沈阳、北京等地的大公司提前预定。

三、重视软件维护教学

第9篇

1.考试内容重知识、轻能力,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以前,《市场营销学》课程考核,一般情况下是由任课教师出卷,闭卷考核,学生考前临时抱佛脚,死记硬背,理论与实践脱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僵化的考试形式也束缚了学生思维和创新空间。新的课程考核体系应注重考核学生对于市场营销技能的掌握程度。成绩构成是期末考试成绩加上平时作业成绩,平时作业也就是每个章节后面提出的问题,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的计算方式,给定学生成绩。因为考试成绩跟保研、就业、评优有着极大关联,导致大多数学生只看重考试成绩,不关心是否真正学到了多少知识。

2.考试内容片面,偏离素质教育的要求。

考试内容往往局限于教材,集中在理论知识,而实践实习方面流于形式。这情情形,诱发了学生考前找老师划定好考试范围和考试重点等不良现象,或是学生通过各种关系从往届学生那里找来以前的试卷,学生只要提前死记硬背,就可以应付过关。

二、探索考试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教师要树立教学改革观念,实施素质教育。课程考试方式如果单纯用闭卷考试来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就会导致学生看重书本知识的机械记忆,轻视对知识的理解、综合运用和深层次的分析,学生掌握的也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积累或教师在课堂上所讲内容的简单复述,学生的实力在考试中难以发挥,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所以以前的一次性闭卷考试已经远远不适于目前课程考试的需要。

1.改革考试形式。

考试形式由原来单纯的、一次性期末闭卷考试,改为在期末以开卷形式的市场营销案例分析的考核方式,考核重点在于考核学生运用市场营销理论解决营销情境中的实际营销问题,要求学生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为题的综合能力。开卷考试,学生可以翻书,查阅资料,但不可以互相讨论,解决了学生死记硬背的问题。

2.考试内容,成绩评定。

命题时侧重试题对学生掌握、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活跃思路、拓宽知识,充分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考试这个环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探求知识的智育过程,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考试成绩构成为期末的市场营销大案例分析,占总成绩的70%,平时作业占总成绩的30%,其中平时作业主要由两次大作业成绩和考勤成绩组成。两次大作业为:做一次市场调查并写出市场调查报告;做一个关于市场营销组合策略的英文资料的幻灯片。

三、总结

第10篇

摘要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和实践性的新型教学方法,它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接受知识能力,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和观察能力,锻炼其实践能力。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中正确地运用案例,能取得较好教学效果。

一、案例教学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些真实、典型案例的讲解、分析和讨论,将抽象的、一般性的书本知识融人到具体的案例分析中去,使学生从生动的、有代表性的个性中去理解书本知识,掌握必备的流程规则。《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专门讲授国际货物买卖理论和实际业务的课程。其交易过程、交易条件、贸易合约履行细项及规则,都远比国内贸易复杂。具有以下特点:

1、实践应用性强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专门研究和处理国际问商品交换具体过程的课程,其中涉及到贸易术语的使用,贸易合同的签订以及合同的履行,违约的处理等各环节,如交易磋商、租船、投保、报验等内容。因此,这门课程所介绍的每一个知识点在国际贸易中都有具体的操作环节,即直接指导对外贸易业务的实践应用工作。

2、与国际惯例和法律密切相关

这门课程涉及到许多与国际贸易相关的国际惯例、法律,如《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等等,这些国际惯例广泛地被世界各国接纳、使用。因此,学习国际贸易实务,必熟悉这些惯例和法律。

3、涉外性

《国际贸易实务》中所介绍的都是涉外贸易,它的做法与国内贸易不完全相同。在国际贸易交易中,洽谈对象均为国外的交易商,在交易的每一个环节中(如询盘、发盘、还盘和接受过程,贸易合同的签订过程,申请开立信用证的过程,填写各种单据的过程以及到银行结汇等环节)都要使用英语这个工具来完成交易。

《国际贸易实务》所具有的这些特点,必然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相关的理论知识,熟悉其交易流程和有关单据,而且还需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作为中职教育目标是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由此对应的中职教育应以实用为先导。在传统的教学中,《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是以理论为中心的,注重强调各个知识点,忽略了《国际贸易实务》的实际操作性,这种常规教学法片面强调理论知识的讲授,忽于实践的结合,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应该在明确教学目的指导下,改变过去重点讲授各个理论知识点为设计出典型的案例,让学生通过案例去理解知识、运用知识,从而对所学知识产生感性认识。通过案例的分析、鉴别,学生可以了解理论知识是如何应用于实践的,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的实施

1、案例的准备

根据每章节和课程总的教学目标编制案例教学计划,明确案例教学目标和内容,教师应着手收集、编写、设计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案例。

案例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因而选择的案例既要与特定的教学内容以及特定的教学环节很好地结合,又要与当前进出口业务实际联系密切,更要具有一定程度的疑难性,给学生开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能够运用国际贸易实务知识深入分析并解决问题。

根据案例教学实践,在编写教案时,已经按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将案例收集在内,这些案例要涵盖国际贸易术语、货物质量、出口包装、货物的运输、保险、货物检验、索赔、不可抗力等国际贸易领域中的重要内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分析此案例时所需涉及到的知识点,以及讨论中可能出现的任何问题,并应引导学生提前查找、仔细阅读相关资料。

2、案例辨析与讨论

由于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应用性、操作性极强的课程,讲授的过程中,教师要尽量避免学生死记硬背,应该通过案例辨析与讨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

首先,教师推出案例。这一环节的关键在于巧,既要选准切人口,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要向学生指出案例中必须注意的地方,讨论的难度,要达到的目标;其次,学生分析讨论。案例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在讨论中,教师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讨论。而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引导学生讨论,教师应少讲多“点”,应允许有不同观点的同学进行辩驳,这样才能深入挖掘,达到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同时锻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当然,在讨论脱离了主题时,或是在一些细节上纠缠不清时激师要把讨论引回到正题上。授课教师应力争班上每个学生都至少有一次发言的机会,当学生提出的方案大致相同时,为了确保讨论的顺利进行,教师必须给予及时的帮助,设法启示学生提出另外一种方案,引发大家的探讨,从而引导他们由“学会”到“会学”到“活用”。

例如:在本课程的教学中,贸易术语部分是重点也是难点。贸易术语中CIF是目前国际贸易实践中采用得最普遍的一种贸易术语,而它的特点之一“象征货”很多学生不能理解,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此,我们可以通过案例来讲授,并采用讨论的方法,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有这样一个案例:有一份CIF合同,货物已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和装运港装船,但受载船只离港1个小时后,因触礁沉没。第二天,当卖方凭齐全、正确的提单、保险单、发票等单证要求买方付款时,买方以货物全部损失为理由,拒绝接受单证和付款。在课堂上,老师可以把案例讲出来后,先让同学们展开讨论,引导同学们思考在上述情况下,卖方有无权利凭规定的单证要求买方付款。

经过学生们的积极思考和讨论,可以掌握在该案例中,卖方是否有权利凭规定的单证要求买方付款主要看两方面:一方面看卖方在轮船触礁沉没时是否已完成交货任务。据(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的规定,按CIF成交的合同,只要卖方按期在约定地点完成装运,并向买方提交合同规定的包括物权凭证在内的有关单据,就算完成交货任务。即使货物在运输途中已灭失,买方也不能拒收单据和拒付货款。本案例中,卖方已把货物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和装运港装船,完成交货任务。因此,从这点看,买方拒收单据和拒付货款是不合理的。

从这里可以看到:在CIF贸易术语下,按时提交合格的单据,是卖方完成交货任务的证明。因此,在CIF贸易术语下,卖方凭单交货,买方凭单付款,这是象征货的特点之一。

另一方面要看发生触礁沉没风险是在装运港船舷风险划分之前还是之后。据(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的规定,在CIF下,卖方只负责风险划分之前的一切风险。而本案例中,轮船是在离港1小时后触礁沉没,所以这一风险应由买方自己承担。所以买方以货损为由拒付货款也是不合理的。

通过老师的对案例的解释、引导,同学的积极思考和讨论,学生对CIF条件下“象征货”的理解豁然开朗。

3、案例的总结

案例分析、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及时总结本次讨论,指出本次案例讨论思路、讨论难点、重点,主要解决的问题,总结中要注意不要简单对案例做出结论,也不要单就某人的表现和存在的问题作出评价,而要对整个讨论情况做述评,指出讨论中的优点和不足,对案例涉及的理论问题、关键问题,给予澄清,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这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

三、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应注意问题

1、甄选合适的案例

案例选择是案例教学的关键。一般来说,选择案例要考虑案例的典型性、真实性和分析价值等原则要求。一个典型的案例往往能使学生深刻理解所学内容。另外,根据教学进展的需要,选择与教学内容有内在联系的案例,是使案例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而案例教学必须适应国际经贸易活动实践迅速发展变化的实际,如在贸易术语方面的案例选择上,传统的案例主要是FOB、CFR、CIF术语,但是,由于运输方式的变化,现实业务中FCA、CPT、CIP货交承运人的术语使用越来越普遍,在教学中必须反映这些术语的案例。又如,实务中涉及到班轮运输情形下利用提单进行诈骗的案件时有发生的内容,在这类案件中选取一些进行讨论和讲解是必要的。因此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明确案例所涵盖的知识点,要为学生设计、构造一系列典型的具有较强操作性和诱导性的案例,所有案例最好来源于实际工作中最常见的问题和最实用的职业技能。

2、处理好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之间的关系

在国际贸易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他们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既不能采取传统的讲授从头讲到尾,也不宜将整个课程全部都使用案例教学。基本理论知识与案例教学二者结合才能相辅相成。如在讲述“货款的支付”一章时,有这样一个案例:中方某公司收到国外开来的不可撤消的信用证,由设在我国境内的某外资银行通知并加保兑,中方在货物装运后,正拟将有关单据交银行议付时,忽接该外资银行通知,由于开证行已宣布破产,该行不承担对该信用证的议付或付款责任,但可接受我出口公司委托向买方直接收取货款的义务,对此,你认为中方应如何处理为好?对于这样一个案例分析题,如果学生连最基本的概念,如什么是信用证,什么是不可撤消的信用证,什么是保兑,什么是保兑信用证以及不可撤消的信用证,保兑的信用证各当事人应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和义务等都不知晓的话,就很难对该案例做出一个正确的判断。就此教师必须先讲解这些基本的概念之后,为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加入案例。

3、根据教学内容,合理确定案例教学方式

第11篇

关键词:对口单招;计算机组装与维修;教学方法

对口单招是对口单独招生的简称,是为了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而推出的一种招生形式。江苏省于1987年开展对口单招,20多年来,通过对口单招的升学形式,共培养了20多万名的应用型毕业生,他们的技能很强。

一、对口单招的背景、现状

对口单招考试是指专门面向中等职业学校选拔优秀学生进入高等院校深造的考试,与普通高考相比,具有考试难度小、升学录取率高、定专业早等优点。对口单招探索了一种新型的中、高职相互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丰富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有力推动了中职教育的发展。

但是,近年来也出现了一味追求升学率,以对口单招为主要办学重点的职业学校,把单招考试的本、专科录取率作为评价办学和教学质量的标准,偏离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使得中等职业教育变成了填鸭式的应试升学教育。

二、计算机专业课考试的改革

计算机专业是对口单招考试中的一个传统专业,在专业技能方面,以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类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为依据,考试分为两个方面:

1.技能考试,主要测试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基本专业操作的能力。

2.专业理论课考试,主要测试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的基本知识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的水平,以及综合运用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目前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在单招试卷中所占比重和教学现状

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是中等专业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了解计算机各个组成部分的硬件构成和工作,进而掌握计算机的组装和简单维护。

1.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在单招试卷中所占比重及题型分析:组装维修课程在专业试卷中,占15%的比例,从题型来看,主要分布在填空、选择、判断和案例分析题上,其中案例分析题是近两年改革后新增题型。

2.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的教学现状: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职业教育中重视技能培养的要求,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教材内容滞后严重。计算机是发展速度较快的产品之一,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学生使用的教材内容却严重滞后,从教材内容的收集到编写,再到出版、征订,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时间周期,这就使得学生拿到教材时至少已经滞后了一个产品阶段,同样的教材在不改版的情况下,其内容的滞后性可想而知。

(2)教学实践环节薄弱。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完成计算机软硬件安装,并能处理简单故障,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提供给学生进行拆装调试的计算机已经不能胜任教学实验的要求,这就形成了实验设备老化、损坏严重,学生实践少,理论多,学不到实在技术的恶性循环,同时也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而对于单招的学生来说,组装维修部分的内容大多依靠死记硬背,无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3)考核方式单一,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校期间,课程的考核除了期中、期末考试和技能证书考核之外,没有针对课程内容和目标而设置的个性化的考核方式,仅有任课教师个人组织的、有限条件下的小规模的实践考核,使得考试成为一种形式,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的考核也无法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四、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日常教学的几点想法

针对目前单招和中专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的教学现状,树立“教学并重,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以实践性教学模式为突破口的教学目标对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的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

1.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知识储备,弥补教材滞后缺陷。教师要及时了解市场动态,关注新产品、新技术,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同时,要结合教学模式的改革,把新知识有效地贯穿到课堂教学中,以弥补教材在编写出版过程中的知识滞后问题。

2.配置专门实验设备,重视实践教学。学校根据具体使用情况配备相应的实验设备,并制订有效合理的管理制度,让学生有充足的实验条件,在实践中掌握技能。

3.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培养目标与行业接轨。为满足组装维修课程的目标和要求,可以将项目教学的理念和操作方法引入日常教学中,以单元学习为基础,以职业素养的培养为核心,做到能力与基础的统一。首先,要分析课程对应的岗位需求,将岗位需求分解到课程的各个知识点;其次,项目的选取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既要涵盖教学内容,又具有很强的可行性;第三,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项目的选取,选择难度适中的项目进行。

4.改革考核模式。课程的考核仍然要沿用传统的试卷考核方式,另外增加一定量的实践考核,从考试评价上引导学生注重实践环节,让学生树立理论指导实践的学习理念。

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是一门集知识与技能于一体,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同时,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带动计算机设备的快速更新换代,这就要求学生既具备理解掌握一般设备原理的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以适应不断创新发展的职业需求。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开发案例;组装维修;理论教学

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是中等专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主干课程,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要求中职学生能掌握计算机组装、日常维护和常见故障的排除。也是江苏省对口单独高考的重要专业课,尤其是其中的案例分析题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而中职学生都是经历过中考的筛选,被普通高中学校淘汰下来的,他们文化课的基础较差,又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往往被动地接受老师教授的知识,缺乏较好的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只有对一些实际应用的案例和操作有一些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尝试用学生自主收集平时所遇或所见的计算机组装、维护、维修案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考试成绩的能力,效果比较明显。

一、学生自主开发计算机组装维修案例的意义

1.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中职学生普遍没有清晰的学习目标,严重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信心,缺乏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我为每个学生发了一本《计算机使用常见案例》的收录本,有统一的表格格式,要求记录问题的分类(大的方向可以分为软件、硬件类,更具体的可以为部件的选购、系统的组装、设置、测试、优化、升级、维护、维修、常用软件的小技巧等等)、问题的现象、解决方法、总结问题的原因。基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导,通过学生自己记录日常学习、生活的实践案例,让学生感觉学习离我们并不遥远,学以致用,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也符合“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的现代教育理论。

2.有助于多角度培养学生的能力

学生记录自己经历过的案例必然会观察故障现象、分析故障的成因,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还要通过自己的组织语言表达,书写文字记录,这对于提高理论考试成绩有很大的帮助,符合理论考试文字表述的特点。如果是记录杂志、网络上看到的案例,这些需要学生对课程内容有整体的认识,以辨别是不是在我们的学习能力范围之内正确填写问题的分类,还要有实际的动手能力以试验该案例是否真实可行和正确。通过学生的思考、整理,对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有着积极的作用,有学习“收集分析――回忆课本――实践练习”的学习思路。总之,需要学生运用自己的综合能力,通过加工后收录为自己的案例。

3.为教师和学生之间搭建沟通和互动的桥梁

大家知道任何的教学方法都应该基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大都是采用灌输式、填压式的教学策略很难完全准确了解学生真实的认知水平,找到学生的思维障碍所在。师生之间对不上点,合不上拍,教学效果可想而知。通过学生自己收集案例以后,师生双方的思维首先定位到案例上,这样就更容易引发师生间、生生间思维的碰撞与交流,从而能有效地降低了师生间、生生间沟通的难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些案例都是经过了学生的思考,进而挑选出来的,说明这些案例都是合理和具有代表性的。

二、计算机组装维修案例在理论教学中的指导作用

计算机组装维修课程除一般课程的理论记忆、理解外,还具有实践性强、对应用能力要求高、紧贴市场的特点。通过尝试体会到案例在教学中作用。

1.案例架起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

理论与实践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在实践中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是为了更好的为实践服务,最终的目的还是解决实际的问题,让学生更能深刻的认识在实践中为什么要这样做。在理论学习中进行实践操作,是为了更好的记忆理解理论知识,提高理论教学质量,取得更好的成绩。

例如学习CPU的主要技术指标时,有些同学对CPU的主频、字长、缓存容量大小没有直观的认识,也不知道这些指标对计算机有什么样的影响,为了让学生能较好的掌握理论知识,我们通过CPU-Z等测试软件测试出某CPU的主要技术指标的案例,在测试结果界面上逐个给学生讲解CPU的各项技术指标。然后再用鲁大师等测试出不同档次CPU的性能得分,反映出技术指标对CPU性能的影响。

2.激发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通过案例,创设真实来源于实际生活情境,把真实的典型的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设身处地去思考,去分析,去讨论,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造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益处。实现从理论向实践的转化,从而缩短理论和实际间的距离,让学生直接感受到通过这堂课能达到怎样的目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学习计算机零部件选购时,我选用了一位同学收集的案例:爸爸想配一台电脑用来编辑文档、上上网偶尔也玩个小游戏和看看电影,通过走访实体店、上网查询提供了多种配机方案,根据实际用途需求,选择其中的一组。这样贴近生活,激发兴趣的案例在日常生活中的确经常遇到,比如亲朋想买电脑时会向你咨询相关的问题甚至让你代劳,作为学计算机专业的我们,应该给些合理的建议。此案例巧用学生的表现欲,作为学生一定会想在家长亲朋面前表现一下自己的专业能力,从而激励他们认真听好这节课,使“让我学”变为“我要学”,让学生相信过这次课的学习,能挑选合适的零部件,组装出称心如意的计算机,让他们在家人面前大展身手,体现你专业水平学以致用。

3.案例适合对问题的综合研讨和交流

案例是一个完整问题叙述,包含了问题的现象,以及问题产生原因和解决方法,而相同现象对应的原因可能是多种,一个原因也可能有种现象,通过这些研讨和交流使课堂气氛更加生动、融洽、互动,有利于教师对课堂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