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8:25: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作者:张国军
单位:金平县勐桥乡中心小学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六年级学生提高成绩、能力及素养的关键所在,老师必须要全面重视起来。但从目前我校六年级的作文教学状况来看,多数学生对于写作文的态度并不积极,他们往往一看到作文题目就头疼,经常觉得没什么好说的,没什么好写的,所以没有办法开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我认为既不在于农村生活的单调,也不在于学生经历的贫乏。最主要的问题在于学生缺乏组成材料。因此,我认为在六年级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教给学生如何积累素材。只有勤于积累才能够打开作文大门,才能使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本人通过几年来对《农村小学生如何积累作文素材》方面的文章阅读探讨和课堂作文教学经验积累发现:教师应该极力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积累作文素材。
一、课文素材积累。
语文课本中有大量文质兼美的课文,是学生写作素材积累的重要方式,也是学生最容易接触到的积累途径,如果能合理的掌握与运用课文中的素材,则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此种积累素材的方式不需要学生花费较多的时间,只需要合理利用课内时间即可。但对于农村六年级的小学生而言,他们往往没有这样的意识,所以需要老师在课堂中积极的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学习每篇课文时,都去思考如何将课文中的素材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提高自己作文的魅力值。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这篇课文是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同心和好奇心的抒情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所以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老师可以设计一个“语言表达”环节,让学生从“山中众多朋友”中选择一位朋友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样学生便能够明确此篇课文素材积累所适合的位置。此外,课文里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以及优美的句子可以帮助学生在课文中进行绘画。,以便于学生逐渐学会整理素材、有序积累素材。
二、生活素材积累。
对于六年级的写作范围而言,一般都与学生所处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因而学生的素材积累必然离不开生活这一途径。对于大部分六年级的小学生而言,他们都不具备善于发现的眼睛,对身边事物关注的较少,导致对于生活中的事物描写的不够真实与生动。其实,写作就是起源于生活,每个人每天都会接触到不同的人与事,如果能够留心观察与总结,那么写作素材的积累速度会非常快。对此,在实际的六年级作文教学中,语文老师的职责就是让学生体验发现的乐趣,引导他们逐渐养成留心观察生活中人与事的习惯,让学生乐于从生活中探究写作思路与灵感。比如学习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口语交际.习作二》时,老师可以布置《家乡的味道》的作文,此题目一出,较多的学生会联想到家乡的美食,会着重观察生活中此方面的内容,但很难打开作文思维之门,因而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味道”并 不是要局限于美食,也可以对家乡的风俗习惯、文化、自然风景等进行描述哦!这样的提示能让学生逐渐扩展对生活的关注范围,既能够写好此篇作文,又能够养成善于观察、分析与感悟生活的习惯,这便是学生逐渐养成素材积累习惯的重要体现。
三、课外阅读中素材的积累。
阅读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文章读多了自然会有写作的欲望。阅读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了解更多的生活常识,而且可以帮助他们积累词汇,丰富他们的表达方式,从而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例如,在六年级学习了《最后一头战象》一文后,老师可以帮组学生找到沈石溪的作品《狼王梦》、《第七条猎狗》等小说补充阅读。学生阅读过后,在与同学的交流时往往会很自然地谈到里面的内容,有时还会出口成章,甚至达到妙语生花的境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四、笔记素材积累
常言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仅靠读、靠背还不够,要积累更多的素材,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把搜集到的素材分门别类地记下来。发现精彩片段或名言警句,及时摘抄或根据爱好制作一张便笺,这样积累的材料就会越来越多,便笺卡就会变成一个材料仓库。生活中遇到的人和事,看到的自然美景与奇异物品,或是一时的灵感,都要即时地把它记下来。培养学生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这也是一种积累材料的好方法。日记,日记,就要天天记。积累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就集腋成裘了。写日记不仅能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素材,还能不断地丰富学生的表达方式,甚至触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与灵感。
显而易见六年级学生的学习思想、心智、思维等还不够成熟,老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要发挥好自己的引导作用,积极的从课文、生活、课外阅读、笔记等几方面着手,教会学生如何积累写作素材,让学生感受写作及积累素材的乐趣,为学生将来顺利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当然有了素材,我们还得勤于思考、敢于想象,这样过去那种一提起笔就昏昏然的“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局面,就一定能得到彻底的改善,写起作文来也就自然会文思泉涌,笔下生辉了。
字数:2062字
现代社会对所有人的口语交际能力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了,人们只有具备了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才不会被日新月异的社会所淘汰。但是作为我们边远的农村小学,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常常有许多学生都不能说出一句完整的话,更不用说生动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看法,这样的学生怎么能与他人很好的沟通、合作呢?通过分析,主要存在的问题是:1、学生的方言很重,普通话水平很低,连老师的普通话都切实需要加强;2、学生的信息储备量有限。学生的大多数缺少必备的课外阅读,积累的词句自然就很少,学生想说、有话说却不能用准确的词句表达自己的想法,就算是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了!3、学生“交际”的机会少,创设的交际空间还不够广。在上口语交际课时,往往是老师一个人在演独角戏,学生正宗只是在听讲。口语交际的课程编排成了子虚乌有的章节;4、学生没有有广阔的视野,学校没有多媒体教学设施。如果按现有教材的口语交际安排的内容如实开展,学生真成了“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了。
面对如此难以开展的口语交际教学难题,我们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要怎样才能更好地进行口语交际训练,以达到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目的呢?
首先,至少是我们农村语文,先想方设法提高自身的普通话水平、博览群书,做学生口语交际的模范。在教学中语文老师无时无刻不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因而老师个人的素质不容忽视。记得有一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是模仿导游介绍家乡的风景名胜,学生都只会说出“燕子洞”这个地名。我就燕子洞源头、流域地区的植被、风土人情、民间传说等以导游的角色告诉学生,再让学生试着说说,结果学生的叙述让人吃惊,学生介绍家乡的风景名胜的兴趣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关于模仿,人们常常说这样一句话:“照猫画虎,照葫芦画瓢”,同理,学生的口语交际也是从模仿开始的。
其次,作为语文教师,在口语交际训练的过程中,我们不妨尝试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循序渐进
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搞教学不能“拔苗助长”,否则欲速则不达。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和其他能力的提高一样,需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由读到说,由说片段到说整段、整篇,由有准备的说到即兴说,有计划地培养和提高口语交际能力。读书,特别是朗读,既是语文学习必须的技能之一,更是口语交际的必备奠基石。因而无论哪个年级的语文教学,绝对不可忽略朗读这一环节。学生多好了,才有模仿的素材。比如一二年级的口语交际重点是在说句子,首先学生先是读句子,再进行模仿造句,这就是简单的口语交际。例如,老师用“美丽”造句,老师带头说:“春天真美丽”,老师再启发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东西用上“美丽”这个词语,学生就会很感兴趣。学生会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喜欢的东西并带上“美丽”一词。到了中年级需要说段的口语交际,高年级说篇的口语交际,依然都离不开由读到说的程序。
2.听说兼顾
听和说两者关系极为密切。听是说的基础,听好才能说好,说好为听提供方便,又促进听的能力的提高。在课堂上进行口语交际训练,除了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的人得到练口的机会外,还应注意听辨能力的培养,尽可能的使大多数人的口语交际能力通过不同的途径得到提高。学会倾听别人的说话不光是道德问题,还是口语交际的要求。因为口语交际不是一个人的独白,口语交际需要与别人进行交流。当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说话,并理解别人说话的意思,这才真正达到与人交流的目的。
3.体味快乐
选择的口语交际的话题或实践的内容,应当是学生感兴趣的或是与学生的生活有密切联系的,让学生在快乐中获取新知,在不知不觉中走入习作的殿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介绍家乡的风俗习惯”的口语交际内容时,我先让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家乡的节日,再和同学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个节日。学生很快就进入了“节日”里,许多学生说得眉飞色舞,大家都要一说为快了。当我抽学生代表介绍家乡的风俗习惯时,学生依然是兴致盎然。还有不少学生都举手要说了。第二次作文的内容及时写家乡的风俗习惯,多数学生写得很好,可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啊!对于学生的说话的兴趣,我们要给予正确的引导。不要轻易指责和批评学生说得不对的地方,以激励为主,让学生在口语交际中充分感受到自尊与快乐。
4.坚持不懈
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需要老师做好打持久战的心里准备,必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坚持长期训练。“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要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
最后,在教学中要力求多样化的口语交际教学模式。
(―)抓口语交际专题训练
虽然许多专题口语交际的训练离我们农村学生的实际生活很远,但是口语交际作为语文教育的基本素养之一我们不能把它拒之门外,我们要千方百计地创设条件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每个口语交际专题训练与本组专题密切相关的内容有足够的着力点,架起学生口语交际的起跳平台。因此在每个单元教学的一开始,我们应该有意识的结合阅读教学布置各项准备活动,让学生们以各种方式、各种途径,搜集有关口语交际主题的信息。
(二)立足课堂,渗透口语交际训练
虽然口语交际课发挥个例的示范作用是非常有必要的,但它仅能为交际提供单一的内容或话题,因此只抓口语课还是远远不够的。其实,每一堂课都是在进行口语交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我们要立足每一堂课,让学生明白课堂就是师生之间的口语交际。让学生摆脱摆脱口语交际的恐怖心理,放下心理包袱。懂得口语交际其实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交流和感情交流。
(三)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应不受时空的限制
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应不受时空的限制,不能只在书本标明口语交际的章节才进行,口语交际应体现在日常生活之中。
庆乐小学坐落在素有“文体之乡、人杰地灵”美誉的武鸣县太平镇庆乐村。学校创建于1950年,是一所村级完全小学。早在1981年,该校就被自治区人民政府确定为壮汉双语教学实验学校。在30多年的时间里,该校秉承传统,立足现实,放眼未来,树立了“喜、乐、和”办学理念,确立了“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凸显民族教育,培育民族新人”的办学目标,致力于民族传统教育,开发建立“民族风情与文明校园”“传统节日与活力校园”“民族体育与健康校园”“壮族山歌与艺术校园”、“民俗文化与责任教育”五大校本课程,大力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取得了突出的办学成绩。
打造具有壮族气息的校园文化
走在庆乐小学的校园,时常可以听到悦耳动听的壮族歌谣从广播里传出,不时还会有三五成群的孩子和着音乐轻轻哼起壮族歌谣,这时你会欣喜地发现,壮民族文化在这些孩子的身上得以延续。在校园的花圃里、道路边,摆设着一些奇巧的石槽、石磨、犁头、车轱辘等物品。据校长覃志忠介绍,这些都是壮族人民过去常用的劳动工具,是学校筹建“原始农具陈列室”的其中一部分。
今年年初,庆乐小学开始筹建“原始农具陈列室”。校长覃志忠号召全体师生、家长和社会爱心人士把家中闲置的原始农具捐赠给学校。覃志忠想方设法把这些农具做成活教材。石槽、石磨、石礅、瓷器等壮民族过去常用的大型劳动工具被放置在校道两边,舂米棒、老服饰、旧时背带等小型物品则放在陈列室内。覃志忠说,建立“原始农具陈列室”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系统地认识和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不忘本源。平时仅仅依靠说教作用并不大,让孩子们亲眼看到,亲手摸到这些祖辈们使用过的东西,可以让孩子们更为直观地感受祖辈为过上幸福生活而付出的艰辛劳动。这些农具不但能够激起后人对祖辈们的敬仰和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还能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的品质。如今,“原始农具陈列室”的物品已经成为孩子们进行民族教育的宝贵资源。
设立“原始农具陈列室”是庆乐小学打造壮民族气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走在该校的校园里,可以感受到该校洋溢着浓厚的壮民族文化气息。该校的门牌、标语、横幅都用壮汉两种文字书写;学校里几乎每一名学生都会唱本校的壮语校歌——《让壮乡儿女走上世界》,这首歌是庆乐小学自创的壮族歌曲,表达了壮族儿女的美好祈愿。该校还自创有二声部壮族原声态山歌《欢乐齐欢乐》《太阳爬上山》等,自编壮族歌舞《情满五色糯米饭》《迎客歌》《酒歌》《送客歌》等纯壮语歌曲。如今,这些优秀的壮语歌曲已由学校的“勒庆乐”艺术团演唱录制成光盘。
目前,庆乐小学正在积极探索符合学校发展、更加彰显学校壮民族文化特色的新路子。该校计划在3年内建一个校园民歌广场、300米长民族文化长廊、160平方米“壮民俗陈列馆”、5处大型原始农具自然景观和民族综合楼为一体的“壮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基地”。同时,该校还将继续努力打造以壮民俗为主题的班级、教学楼走廊文化,在围墙上创作壮民族体育竞技图案、壮族英雄人物、壮族故事专栏等,完善校门壮民族文化建设,规范“壮民俗陈列馆”的管理,让学校发展成为一所具有教育科研、民族文化交流、培训考察等多功能一体化、充满浓郁壮族风格的全区农村壮汉双语实验教学示范学校。
开发具有壮民族特色的校本课程
两年前,校长覃志忠就有了设立本土课程的想法,他说:“我希望孩子们在学到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能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能体会到家乡文化的魅力。”但是本土课程没有现成教材,只能靠挖掘本地资源自行开发。
“当务之急,是要找到精通当地民俗又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人。”覃志忠后来想到了武鸣县文化馆的老馆长黄天恒老师。黄天恒老师一直都从事壮民族文化研究,时常到庆乐村采风。当覃志忠把这个想法告诉黄天恒时,黄天恒一口答应,认为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此后,黄天恒就经常来到庆乐小学教孩子们唱山歌。别看他年事已高,但在课堂上唱起山歌一点不输壮族小伙子,自从他来到庆乐小学,孩子们就更加爱唱山歌了。黄天恒还经常走家串户收集山歌素材,自创或改编山歌教给孩子们。
当地有个风俗:有了山歌还不能缺快板。覃志忠于是又请到了熟悉快板的壮族民间艺人黄必昌,让他担当“勒庆乐”艺术团的快板指导老师,经他改编的快板壮族歌谣朗朗上口,成为艺术团的固定节目之一。
后来,覃志忠还请来了体育老师黄杰元,让他担任学校的壮族体育课的教师,把当地具有壮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融入课堂。现在,该校的许多孩子都能熟练地参与打陀螺、滚铁环、抛绣球、跳竹竿舞等民族体育运动项目。
让每一名学生会唱两首以上山歌,会跳一支壮族舞蹈,掌握一项以上民族体育技能,会做一种地方风味小吃等是庆乐小学将壮民族风俗引入校园的目标。目前,该校已经举办过两届壮族文化传承活动节,无论是壮民族文化艺术展演还是民族体育竞技项目,庆乐小学的孩子们都玩得很在行。从大型竹竿舞表演到制作壮家民俗风味小吃,孩子们都参与其中,乐在其中。学校组建的“勒庆乐”艺术团还经常开展山歌擂台赛,每年参加“三月三”壮族传统歌圩活动,使庆乐小学“勒庆乐”艺术团的知名度不断提升。
现在,该校已经连续两年成功举办壮族文化传承活动,学校的办学品位不断提高。壮族文化传承活动不仅让师生领略到了独特的壮乡民族风情,让壮族文化得到了传承,也让壮民族文化的精髓深入孩子们的心灵,在文化传承中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继续做好双语教学实验工作
“太阳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每天都要做很多好事……”庆乐小学三(2)班的教室里,传出了整齐洪亮的朗读课文的声音。这是一节壮语课,孩子们捧在手上的书,都是用壮语编写的。尽管还只是小学三年级,但孩子们已经掌握了不少壮族文字。“一年级和二年级学到了不少(文字),现在这本书我自己都能读完了。”该班的一名同学拿着这本三年级的教材,颇为自豪地说。
庆乐小学是我区坚持开展壮汉双语教学实验工作时间最长、效果最好的学校之一。该校的壮汉双语教学要求使用壮汉两种文字教材,壮语教材内容必须与汉语教材内容基本保持一致,教师教学用语使用壮语和汉语,以自治区教育厅“以壮为主,壮汉结合,以壮促汉,壮汉兼通”的十六字方针为原则,在学好壮语文的基础上,提高汉语文水平,达到壮汉兼通的目的。庆乐小学的“双语”教育从学前班就开始抓起,在学前班阶段采用壮文教学,讲授壮文拼、读、写的方法;学生进入一年级后,实行壮汉同步教学,教师灵活掌握壮、汉文教学进度,到小学毕业时,全校学生的汉文、壮文水平均达到教学大纲要求。
为了激发孩子们学习壮文的兴趣,庆乐小学每年都举办各种丰富多样的比赛活动,如壮语讲故事比赛、壮语作文比赛、壮语课文朗读、壮语课文书写比赛等。2011年,该校学生积极参加全区壮语作文比赛,有15篇作品获奖。2011年10月,黄捷、罗樱华两位同学参加全区小学生讲壮文故事比赛荣获一等奖,并得到专家的高度评价和媒体的关注。2011年5月,该校六年级学生黄艳芝同学参加全国《历史的选择》读书征文比赛,获得特等奖,还光荣地代表武鸣县小学生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颁奖仪式。
双语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人才,庆乐小学的壮汉双语教学充分利用壮语的优势,努力克服壮族儿童的语言障碍,经过多年的实践,庆乐小学的教学成果喜人,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为社会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因为在庆乐小学打下的壮语基础,从庆乐小学毕业的学生不少都从事与壮语言相关的工作,他们精通壮文,为壮语言的延续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