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地理教学反思

地理教学反思

时间:2022-02-21 03:59: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地理教学反思,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地理教学反思

第1篇

当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崭新的姿态直面我们的教育之时,老师们的教育理念在发生变化,教育教学评价也在发生变化。作为一名初中

>> 怎样在英语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怎样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进行反思 地理教学中怎样运用课本图像进行教学 高中地理教学中怎样进行课堂提问 高中地理怎样进行地图教学 怎样进行初中地理的地图教学 教学反思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教学反思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教学反思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怎样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贯彻目标教学 浅议在地理教学中怎样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反思在地理课程中的应用 谈谈我在地理教学中的几点反思 在反思中领悟地理案例教学之精髓 浅谈地理教学反思在课改中的作用 谈如何进行区域地理教学 怎样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巧用名言名句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怎样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谈在地理教学中怎样进行反思 谈在地理教学中怎样进行反思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当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崭新的姿态直面我们的教育之时,老师们的教育理念在发生变化,教育教学评价也在发生变化。作为一名初中地理教师,面对诸多变化,我们在不断学习的同时,还应时时反思,以促进地理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一、是否注重教学方法的筛选

教育的对象时不断发展变化中的人,如果我们始终采用同一种教学方法,以“不变”应“万变”,那么我们的教学必然会走向死胡同,所以,当好一名地理教师,应适时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选择适合特定内容、特定对象的教学方法。①根据学生的特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是独立性和依赖性并存,直接经验少,理解能力差;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而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教学方法的设计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②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不同,教学方法的设计应具有针对性。如识图、析图的教学内容,教师就需要选择与指导与学生读图有关的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从地图中获取相应的地理知识。如“南、北美洲自然环境的差异”的教学内容,重在培养学生掌握对比学习地理知识的技能和方法,因此,教师应选用对比教学法引导学生分析出南、北美洲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与自然环境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如地形、气候、河流特征间的关联性)。二、是否重视课本地图的使用

地图是学习地理的第二语言,新教材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用生活中具体有趣的地图、图片、图表,给学生展示了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地理新课程中附有大量的插图,如七年级上册就有132幅,而且种类很多,有示意图、素描图、景观图、统计图、曲线图、柱状图、饼状图等。面对这些种类繁多的地图,作为教者,我们应反思,在地理教学中是否充分发挥这些地图的作用?是否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读图、析图、描图、绘图?是否培养了学生运用地图获取地理信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是否注重了活动教学

活动是地理新课程的一大特色。它把学生从“静”中解放出来,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协同参与探究,使听、看、说、思、做有机配合,使学生学会探究和体验,使他们在“动”中去增长知识,去形成能力。地理新课程安排了大量的活动。如七年级上册有34个活动,活动内容丰富,有小制作、模拟演示、读图分析、动脑思考、填表、计算、绘图、谈感想看法等。课后要问问自己,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每一项活动内容都是精心设计组织的吗?每一项活动内容培养了学生相应的能力吗?学生能否体验到活动教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四、是否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传统的地理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依赖性很强,这就需要教师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并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挖掘学生学习地理的潜能,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从而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

总之,自我反思有助于改造和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经验+反思=成长。没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意识性不够,系统性不强。只有经过反思,使原始的经验不断地处于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被否定等思维加工中,去粗存精,去伪存真,这样经验才会得到提炼、得到升华,从而有效的发挥反思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地反思,及时地总结,适时地改进,充分地完善自我,不断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切实有效地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提高学科教学质量。

第2篇

一、何谓反思

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反思能力决定着自己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在工作中开展研究的能力。叶澜教授说:“一位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因为写教案只能获得经验,而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教师如果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教学水平的提高将大受限制。

二、反思什么

1.反思教学观念

教学观念是我们组织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由于以前自己做学生的时候接触的是教师讲学生记,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教师是教学的主体。而现在进行的新课改要求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要求处处以学生为中心,要有一个比较成功的课堂,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地理新课标不仅对地理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而且对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学生情感与价值观的形成提出了具体的目标。课程标准中有大量的与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有联系的教学内容。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地理观。

2.反思教学活动

对教学活动的反思,包括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教学效果三个方面。教学内容的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展开前,需要对教学内容本身进行反思。教学方式的反思是指教师对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工具、方法、时机等适宜程度的总结,目的在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回溯,发现问题和不足,探寻更好的方案。教学效果的反思是指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对整个课堂教学所取得的成效的价值判断,包括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受益状况,也包括教师自身教学经验的提升状况。

3.反思教学经验

教学经验的反思是对个人教学经验进行提升,最终形成个人的教学特点。如果教师不去挖掘教学反思的判断、反省与批判功能,教师的教龄再长,教学经历再丰富,也不一定成为个人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把他的经验升华为真正的、富有个人气息的经验,并且不断使自己的经验体系得到完善。

三、怎样写反思

1.反思写成功之处

课堂中临时应用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井井有条的板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的设计,一个恰到好处的案例,一道得意的测试题······把它们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还可以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2.反思写不足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之处。例如,备课时理解上出现的偏差,教材的把握不准以及教学设计上的不完善,学生在课堂上的疑惑或者不理解。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今后再教学时的参照物。这一方面可以促进教师钻研教材、研究学生,另一方面可以促进教师在反思中提高教学水平。

3.反思写教学机智和学生智慧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可能是一段精彩的师生对话也有可能是一个有感而发的问题,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地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问题、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

4.反思教学中的疑难点

疑点可能来自教材的编写方面,可能来自对某个知识点的不完全理解,可能来自课堂上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也可能来自学生的异常表现以疑促思,有利于教师积极主动地学习教育理论,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5.反思教学设计的形成过程

一堂好课的背后肯定有旁人不了解的艰辛和努力,把自己的备课过程、资料收集过程、修改过程再现出来,有利于自己不断总结提高,更有利于别人熟悉备课过程、设计思维过程,从反思中获得比一堂课更好的收获。

6.反思对教学过程的改进建议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学是没有止境的追求。即使是一堂成功的课,也会有许多值得推敲、改进的地方。例如,有没有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讨论是否富有成效?有没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的变化?课后冷静思考回顾、仔细梳理、深刻反思、无情剖析,并对症下药,才能找出改进的策略,并获得较好的上升空间。

当然了,写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一有所得,及时记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很大的收获。

第3篇

【关键词】教学反思 初中地理 教学 运用

教学反思就是对相关工作进行反思,最初出现在外国的课堂教学中,当课堂教学结束后,再由老师对教学进行回顾、反馈,对于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总结,并及时纠正,为下一阶段学习提供指导意见,最后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当前,使用教学反思的老师通常是处在中高级的老师,他们能用敏锐的视觉及时发现教学不足,同时结合教学经验反馈问题,并进行总结。但是从初中地理教学反馈的信息来看:教学反思并不等同于反思,它不止是对某个领域的反思,更是对整个环节的总结与回顾,在不留死角、查漏补缺的情况下,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一、初中地理反思教学的内容

将教学反思应用到初中地理教学中,除了要总结性评价整个教学活动及具体的细节部分,还应该努力激发学生的反省意识。其具体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领域:首先,反思教学模式,在新课改的推动下,之前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已经完全不能满足新课标的要求。在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中,老师讲课占70%的时间,相当于老师一人在唱独角戏,很少给予学生参加活动的机会,当45分钟的课堂学习结束后,大部分学生都感到学习很被动,根本不可能完全接纳课堂知识。时间一长,教学模式就会僵化,甚至失去反思意识,很难提高教学效率。对此,老师必须做好教学反思工作,在改变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的同时,将新型教学方式应用到现代教学中,以此丰富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率。其次,做好教案反思。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案反思一直占着很重要的位置,此时将教学反思应用到课堂实践中,对改善教学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在教案编写中,老师不仅能做好教案总结与反思工作,同时还会结合其他老师的教案,以改善教案质量。

二、教学反思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1.建成融洽的师生关系

随着新课标的推行,课堂不再只是老师主导的过程,而是学生主体、老师辅助的过程,如果要完成该教学就需要师生做好配合工作,一起完成学习。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必须认识到学生的作用与地位,以建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而不是一味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老师不仅是教育人员,更是学生的朋友,要与其交流,从交流中发现问题,提高学习效率与质量。

如:在《大洲和大洋》中,可以先通过海陆面积与海陆分布图的形式,让学生明白海陆分布,掌握海陆面积与比例,充分利用地图识别半岛、大陆、大洲、大洋、岛屿、海峡与海,通过地图就能掌握四大洋与七大洲的位置、名称与分布特性,以此帮助学生提高绘图与解图能力,以达到灵活运用资料的要求。本节知识点要求学生养成循序渐进的习惯,在学生讨论“水球还是地球”时,掌握海陆分布,然后再使用组织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利用世界地图、地球仪等,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地理信息能力,通过双边活动,提高理论与实践整合的能力。在地球动画与图片等课件演示中,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将注意力放在课堂中,在问题交流与讨论中,提高学生的表达与学习能力,同时这也是应建立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的有效方式。

2.及时做好课堂反思

第4篇

关键词: 新课程 地理教学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置身于整体的教育情境中,从更宽广的社会、伦理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深究教学活动中所涉及的教学策略、教学流程和教学反馈等,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那么该如何上课?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怎样挖掘学生的潜能?……这就需要不断反思,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

反思一:反思成功、失败之处。

地理课本一些基础知识是众多教师经验的结晶。因此,教师应按照教材的逻辑讲授。

[案例]“全球性大气环流”教学片断:

由于地球时刻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地表性质不一,则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以此形成三圈环流。

教师发放相关习题资料,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十分钟后,展开交流。通过做题学生充分验证三圈环流是正确的。

[反思]没有根据教材所要体现的内涵价值教学,而在教学中将结论直接灌输给学生。这就相当于事先将结论告诉给学生再让学生应用,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没有得到发挥。

反思二:地理教学方法的应用。

地理教学方法是千头万绪、多种多样的,讲授、演示、探究、画概念图等教学方法客观上没有优劣之分,只有教师选用是否恰当之别。选用什么样的教法、怎样指导学法,取决于教师的理解、领悟、驾驭、实施能力,因师、因生、因时、因教学内容有很大的不同。

[案例]世界气候类型的判别,教给学生判断气候类型的一般程序:“以温定带、以雨判型”法则。

[反思]通过分析地理事实材料、图表等,说明地理特征、地理事物类型和地理因果关系,一般都有一定的教学程序和判别法则。把这些程序和法则教给学生,可以训练学生思考问题的逻辑性。

反思三:学生表现。

个性迥异的学生带着各自独特的知识和经验走进课堂,常常会有令人拍案叫绝的见解,拓宽教师思路。教师应从课堂发言、提问、讨论、练习、作业、检测、考试等过程中,寻找学生表现出困难的蛛丝马迹,整理记录,对症下药。

[案例]有一道将等压线、等高线、风向、河流融于一幅图的选择题。要判断河流流向时,老师先征求学生的见解,这道题应从哪里入手。有同学说从风向入手,再依次判断气压、气温和地势高低,最终确定河流流向;有同学说,还可以直接从等高线的形状判断:山谷可能发育为河流,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弯曲,水从高处向低处流。“妙,这么简单!”老师毫不掩饰地赞叹道。

[反思]自孔子提出“因材施教”,2500年过去了,关注个性、关注差异、关注错误,仍是我们教学的永恒追求。

反思四:教学细节。

对教学细节的处置,蕴含、折射着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策略和人格魅力。提出问题指向不明会“误导”学生;认为“拖堂”是无足轻重的“小事”;“是不是,对不对,什么”等简单、低层次问题,看似活跃课堂,其实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还有“啊、嗯”等口头禅,频频看表、摸鼻尖等小动作,教师的“美丽”因此而打“折”……这是师生共同的遗憾。

[案例]一节教学观摩课,老师凭借缜密的预设、精湛的技艺,在教学中掀起一个又一个。不知不觉中,下课铃响了,可教师仍继续她的练习讲解。这时,教室外面变得异常嘈杂,学生面露焦躁神色,有的已经合上书本、收拾书包,有的在窃窃私语、四处张望……学生原本享受到的美好体验被消耗殆尽。

[反思]许多教师对“拖堂”这一细节习以为常,认为无伤大雅,甚至认为是对学生负责的表现。其实,静坐了45分钟,进行高强度思维活动的学生迫切需要休息,进行身心调整;否则,易造成精神疲惫,影响身心健康。

反思五:媒体运用。

成功的多媒体运用有利于学生展开联想,将原来说不明白的问题说明白,难以观察、体验的知识或现象让学生直观感受,将静态的对象变为动态发展的对象,并留给学生探究和交流的机会。

[案例]在讲自然灾害(地质灾害)的危害时,我以最近发生的一次地震灾害为例介绍地震的危害,地震会引发海啸,继而播放日本地震时人们记录下来的影响。

[反思]利用多媒体演示,把教学气氛活跃起来,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符合课标中学习身边的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的要求。

反思六:板书设计。

运用书面语言、图解、图表等形式将教材内容分类、编码、重组,提纲挈领地展示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案例]图解式板书可将抽象的地理内容,借助板图与板书相结合,诠释地理事物在空间及时间上的变化规律。

[反思]在确保科学性的前提下,可采取多种方法:与学生一起讨论,共同完成;设计为图表,留有空白,学生边学边填;教师提出要求,学生自己设计、自己拟定,等等。

反思七:再教设想。

经过上述全面回顾、反思,找到实际与预设的差距,最后进行必要归纳取舍,对原预设修改完善、扬长避短、精益求精,使课堂教学走上高效循环之路。

[案例]学习“世界人口的分布”:

原预设:学生读“界人口分布图”找出人口四大稠密区,然后出示世界气候分布图、世界地形分布图,逐一归纳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

再预设:找出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后,先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四个地区的人口如此密集呢?可能有哪些因素影响了人口分布?”

[反思]原预设有“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感觉,学习是被动的,没有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机会。再预设则先让学生自己作出造成人口分布不均匀现象的假设,然后利用各种要素分布图与人口分布图对比分析,检验假设,形成结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我思故我在”。新课程是新事物,更需要在行进中且行且思。只有这样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效能和素养,才能不断创新,全面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

参考文献:

[1]余培侠.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第5篇

关键词:地理教学;反思;实效性

中国分类号:G633.55

地理教学尤其是自然地理那部分是高中教学中很抽象的部分,要求学生要有很高的空间想象力,传统的地理教学在教授这块知识点时,往往就是老师拿着课本在直接讲,学生能借助的工具十分单调有限,看看课本上的图示,最多在加上个地球仪之类的,光靠这些简单的工具很难把那种抽象性很强的知识生动形象的展示出来。科技在发展,人们的思想在变化,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不禁引人深思。

一、传统的地理教学的反思

在人教版的高中地理必修1中,第一章《行星与地球》之中的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对高中同学来讲是最抽象、最难理解、最难记忆的知识点。在老师讲解地球的自转时,仅关于地球自转的知识点就可以把学生绕晕。往后讲是地球的公转,地球围绕着太阳公转,抽象起来更加的复杂,更加的难以理解。比如说“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这个知识点,我在讲解时按照常规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看课本P15图1.18“黄赤交角与二分二至时地球的位置”,最多再结合地球仪、粉笔盒之类的课堂上的东西现场演示讲解,这是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极大考验。上完课后,学生们好像都似懂非懂的。我自己觉得理所当然的道理,在学生们眼中都一头雾水。我教的也费尽,学生们也理解的非常吃力。这不得不引起了我的反思。我决定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式来给学生们授课。

第二次上课时,我带的教学工具有:一个地球仪、一个粉笔盒、一个直角三角板。然后我现场给学生们演示:我先把地球仪放到讲桌上,教师中间有一个挂钟,可以当作北极星参照点,然后把“二分二至”的点定在讲台桌面上,把粉笔盒放在中间当作太阳,再把地球仪放在春分或者秋分的任意一个点,然后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交点到讲台桌面的距离用直角三角板量出来,把地球仪以及三角板刻度值上的划痕用粉笔加粗,最后的时候,把地球仪的地轴对准挂钟(北极星)附近,用手来回缓慢移动地球仪,地球仪的移动范围在“二分二至”点之间,把三角板的刻度值的高度用粉笔经常地在地球仪上面打点标注,直到地球仪移动大约一周之后,用圆滑的曲线把地球仪上面所有的点都连接起来,然后对学生们说,太阳直射点就是这样的在地球上来回的做回归运动的,太阳直射点做回归运动就是这样子。

用这种形象直观的方式上完课以后,学生们都感到非常的轻松,与前一个上课的班相比,同学们脸上的疑虑明显的要少,随后做的一个课堂练习巩固,从中反馈的信息来看,学生们基本上都能掌握到这部分的抽象知识。而且也明白地球在不同的公转轨道位置上,太阳直射点照在地球的位置也不相同,地球上个部分获得的太阳光也不相同,所以地球上的热量分布也不相同,所以地球就有了春夏秋冬的变化。

课后反思:上完这次课,我很认真的比较了两次上课的过程和结果。第一次上课时,我只是根据我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基本上按照教学参考书的要求,再参考其他的老师的授课方式,来组织我的教学,就是象征性的拿着一个地球仪在桌面上随便地转了几圈。虽然我认为这些知识点简单易懂,但学生们理解起来非常吃力,我忽略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概念没有跟学生交代清楚,所以学生很难理解知识点中的细节问题,所以这部分知识他们只能理解个大概。

二、提高地理教学的实效性

要让传统的枯燥无味的地理课堂跟的上形势的发展,重新焕发出生机,具备非凡的魅力,提高课堂教学中的实效性,出路在哪里呢?老师首先要在备课上下功夫,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的地理情境,给学生设置问题悬念;设计合理有效的教学计划,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努力培养学生养成地理式的思维习惯和创新意识。下面我想结合我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谈提高中学地理教学实效性的一些体会,兼与同行商榷。

(一)要模拟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被评为人类中最聪明的头脑,他就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老师在创设自己的教学课程式,要善于依据教材大纲,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特点和兴趣点,模拟一个能够吸引他们的情境,激发学生们的学习欲望。创造一个精彩的课堂开场能够很快的抓住学生们的兴趣点,引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造他们渴望学习的心态,可以说是为整个的课堂教学都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二)创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根据新的课标要求,老师们要关注学生的感情世界,努力营造一个宽松、自由、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对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平等的看待,对于一些性格内向或者学习上生活上有困难的同学尤其要多加关注,积极鼓励培养他们敢于尝试的习惯。老师要创立各种各样的能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活动,促进学生们相互学习,体验集体的成就感和荣誉感,建立和谐的师生交流渠道。

(三)让学生养成地理思维的习惯

要让学生养成地理思维的习惯,很自然的用地理思维的方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必修从平时的教学当中做起,培养学生的区域性思维。可以采取让学生平时多看图多用图。

一张地图里含有丰富的地理信息,可以说是地理信息的载体,会用地图、善用地图是学好地理的捷径,是最有效的方法。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但要让学生懂得利用地图挖掘有效的信息,用这些有效的信息来解决问题,还要培养学生把地理知识转化成地图的能力,长期坚持,学生便养成了图文互换的习惯,学生的大脑里慢慢的会形成较完整的区域地理框架,养成区域性的地理思维。

结语:

要想在较短的课堂时间里取得较高的效率,老师要转变传统的那种角色,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主体作用,老师做好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在课堂上形成和谐平等的氛围,让学生愿意学、会学。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够真正的掌握知识,养成地理素养,学到让学生终身受益的地理知识。

参考文献:

[1]王搠.提高地理课堂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J].新课程(中旬),2013(02)

第6篇

关键词:乡土地理;地理教学;应用;反思

乡土地理是地理课的重要内容之一,广泛结合乡土地理材料进行高中地理教学,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尽量结合客观存在于学生生活之中的这些生动的、有趣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地理课的质量。

一、乡土地理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1.乡土地理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而乡土地理材料就在学生周围,既为学生所熟知,又为学生所喜爱,是学生时常接触的素材,但是,学生对于这些客观存在于他们周围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有的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要经教师点拨,这些素材便可言传,所以乡土地理材料具有易懂、亲切、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特点。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结合得好,就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能起到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可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使学生较快地进入学习的过程。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唤起学生的地理问题意识。

2.乡土地理能使抽象的、复杂的地理概念和地理事物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

高中学生抽象思维占有相对的优势,但是具体的形象思维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对于一切难度较大的地理概念,应适当运用直观形象的材料,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如讲到“区位”这个概念时,就“区位”的两层含义:一方面指该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列举了大家熟悉的老爹工业园,让同学们分析它的区位:老爹工业园位于湘西自治州州府吉首市的境内(第一层含义);厂前有国道209线、湘渝公路和包茂高速公路经过(第二层含义),附近有自治州猕猴桃栽种区。最终总结、断定一个事物的区位。这样,学生就可以把“区位”这个抽象的,复杂的地理概念具体化、简单化,从而进一步加深对“区位”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为其后的农业、工业的区位选择的知识内容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乡土地理既能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印象,也能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既不可能把所要讲的事物和现象都搬到学生眼前,又不可能都前去观察,也不可能都靠实验解决问题。但是,我们知道一切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客观存在于学生周围的,为学生所熟知的乡土地理材料,就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的地理概念、地理知识的印象和理解,从而逐渐培养学生对生活观察的习惯。如在讲“降水量年际变化”时,可引导学生利用平时的观察来回忆,每年当地的河流在丰水期和枯水期河水水位高低的变化情况,从而加深对“亚热带季风气候”特点的印象。

4.乡土地理可以增强学生对本乡本土人地关系的认识,帮助学生树立起爱国爱家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

可持续发展观念,是人们在反思人类改善利用自然的实践中形成的,因此,只通过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是难以真正确立的。要通过乡土地理的学习,结合观察、考察、调查等实践,分析自然条件对家乡社会、经济、环境、生态、文化、生活诸方面的影响。比如在讲旅游开发时,列举了黄果树大瀑布和凤凰风景区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举了茶洞由于开发过程中管理不当,人为破坏严重,对花垣的旅游开发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样通过发生在学生周围的实实在在的例子使学生们树立起正确的环境观、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使他们能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应用于与他们有切身利益的实际生活当中来。

二、乡土地理在地理教学中的反思

把花垣乡土地理教材应用于地理教学中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尽量做到扬长避短。

1.切忌牵强附会

乡土地理教材在地理教学应用中,确实起着良好的作用,能在课堂中合理地进行利用,效果也十分明显,但在地理课程中,并不是所有的章节和知识点都有乡土地理教材与之相对应。因此,在乡土地理教材应用过程中,应避免与课本知识点没有较密切关系的材料;避免与课本知识点有密切关系,但并不能典型地说明问题的材料;避免与课本知识点有密切关系,但本身内容过多、理解较难、学生较不熟悉的乡土地理教材,牵强附会地应用到教学中。

2.避免喧宾夺主

在地理课程中,对于其中的知识点,教材自身已有较多而且典型的实例,如何处理课本实例与乡土教材实例的关系成为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在解决课本自带实例与乡土地理知识的矛盾时,应遵循以课本自带实例为主,乡土地理教材为辅的原则,应注意避免喧宾夺主。因为课堂时间有限,课本自带实例与乡土地理材料在时间的分配上有矛盾,在解释一个知识点时,是否要利用较多的例子就值得考虑了。学生的精力有限,过多的例子容易造成学生识记时的混乱。

因此,乡土地理材料作为一种对课本知识的进一步应用,应建立在学生对课本自带实例的掌握的基础上,切忌花过量的时间和精力而造成喧宾夺主之势。

3.注意与时俱进

乡土地理材料有个共性:由于地方政府较少进行本土详细地理数据的宣传和公布,材料较难收集,一般要到各地方政府的各个主管部门进行逐一收集才能较为全面。因此很多乡土地理材料中的数据、所描绘的事物、所表述的现象等更新较慢,误差较大。因此,在乡土地理教材的应用中应注意材料的实效性,要经常更新,减少误差。

参考文献:

1.李桂芝.乡土地理教材编写与探究[M].地理教育.2005.

第7篇

初中地理反思周记(一)

两年时间很快,初二地理结业考试结束了。时间之快,让我们不禁咂舌感慨。

通过这次结业考试我作为年轻教师我需要进行总结方法,改善不足,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步。受到吴秀菊老师和邢玉芳老师的言传身教我学到了很多复习发方法,现在对这些方法做如下总结:

1.首先,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不能机械的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掌握技巧,才能学的轻松容易。

2.有目的,有计划。当天为学生安排复习内容,一定要完成,不能拖到明天,而且复习过的,就一定得能看到效果。

3.每一节复习课都百分之百的认真对待,复习课可以说是复习的结晶。时间有限,而能在课上讲的,也都是老师总结出来的最重要的知识点,所以要突出重难点。

4.多做练习是检验所学知识的一个捷径,复习完,找适当的练习题做一做,不看书,规定好时间,把它当做一次小测验,做完后领学生对照答案,结合所做的再加以巩固讲解,弥补缺差。

5.考前特别要告诫学生戒骄戒躁,在最后的时间做最后的努力,不能一味的乱翻书,而要找重点和不熟练的知识加以巩固,切记不能浮躁,沉下心来,认真对待。更不能骄傲,总以为自己都掌握好了,不去复习,而去提前放松。

7.要求学生审题时要认真,有时会遇到自己见过类似的题,千万不能太过于兴奋而沉不下心来仔细做,即使自己见过也不会一样,或许问法和内容不一样,这就更要求认真审题,而不是粗略的扫过后直接答题。但如果考试时看到试卷比较难,也不能慌张,而要沉着冷静的分析思考,顺着做,不能在一道题上耽搁很长时间,如果真有不会的,隔过去,继续往下做,等做完最后一道题之后再回过头来想这道题。全部做完后不能太自以为很对了,而要重头检查一遍,以防在答题的过程中有差错。

以上是我总结的复习策略,但是我发现在复习过程中仍然遇到一些问题需要及时改善。

1.感觉前段时间地理复习的速度较快了,光顾赶进度题目没做多少,也没搞几次小测验。有部分中下游同学跟不上进度掌握不好的。应对措施:以后不管是学新课也好,或者总复习阶段,都应该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比如开始每一节课任务之前几分钟提问或者默写,让学生来批改纠错如此长期下去,错别字会越来越少至消失,知识点也会掌握的更牢固。不能怕浪费这点写字的时间,在保证速度的前提下,质量更重要。

2.再就是总复习方法我存在一些缺陷。在系统复习阶段,有些知识和方法是需要教师详细讲解的,应该先把复习规律教给孩子,把学生领上路之后,除了必要的重难点需要教师讲解外,其他的可以像以前那种学习方法,拿着一张或半张试卷背,然后再默写,到复习美国巴西澳大利亚了,试一下再说吧。

初中地理反思周记(二)

时间飞逝,一周的课程又结束了,但在这短短的一周中我们都在不断进步。

本周七年级的课程主要是地图,教材内容很简单,学生也能很容易地接受,但在学习上依然存在一些很大的困难。

首先表现在学生的动手能力不足。课堂上让他们动手在地图上标注方向,几乎很少有人动手。在讲到比例尺的换算时,数字的计算也成为了他们学习的障碍。学生并不是不会,用一个字表示——懒。懒得动手,懒得动脑。

另外,在教材讲解过程中,孩子们的集体反映都不错,但是点名提问某一个同学时,他却立刻摇头:老师,我不会,我不会!大部分同学似乎对上课回答问题怀有一种畏惧感,无论是会还是真不会,却连站起来说出自己答案的勇气都没有。

第8篇

当今地理课堂教学正在向纵深方向发展,教学的宗旨和目标。正是我们地理教师应该不断探索和努力去研究实践的,加大课堂信息,提高课堂效率,让地理教学更贴近生产、生活实际,让学生成为地理课堂教学的主体,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

一、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教学的整合误区

1.目标定位不准,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最终目的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目标。许多教师对课程整合的认识仅停留在“在教学中使用计算机就是整合”这种肤浅的层次上,主要表现在目标定位不准确,其整合目标是为整合而整合,为用信息技术而用信息技术等。甚至有些教师过分地追求多媒体效果,把一些不该“动”的文字和图片放到课件中,结果适得其反,分散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其教学目标也就难以实现。

2.忽略学科特点,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强调的是利用信息技术来服务学科教学,不能为了应用信息技术而抹杀地理学科教学的特点,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老师把运用信息技术作为“时尚标志”,盲目地把重点放在制作精美的课件上,而放弃了深入研究教材,忽略学科特点。例如地理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在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结合时,应重视地理现象的分析和地理规律的总结,以及地理问题的探究、解决。

3.教学设计不当,影响学生思维的拓展

教师不能完全依靠信息技术,而无所适从。如果教学设计不当,教师只是把板演或讲解的内容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呈现,由学生的看“演示”代替学生的主动思考,将传统的“人灌”变为“机灌”,学生的地理思维势必会受到严重影响。

二、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作用

1.通过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可大大促进教师学习掌握新理论、新教学方式,丰富和发展新课改理论,指导教学工作。

2.有利于地理教师深入认识和理解信息技术对地理课程的重要作用,把握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的内涵、目标、方式,形成较完整的地理教学理论素质。

3.有利于地理课程改革实践,促进教师教学方式转变,与时俱进,改变“一本课本,一张嘴,一块黑板,一只粉笔”的授课模式,实现多种呈现方式教学,优化教学结构。

4.营造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和问题情境,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方式转变,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学习效率。

5.有利于地理课程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

三、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策略

1.转变教学观念,提升自身素养

教育现代化背景下的地理教师既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精通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教师要通过深挖教材内容,精选教学素材,利用多媒体制作软件实现地理资源的有效整合,从地理问题入手,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方向发展。

2.创设教学情境,培养观察能力

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设地理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激发学生思维活动。地理教师要借助于信息技术的多样性、丰富性特点、多媒体直观呈现、联想结构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地理事物,探求地理特征、原因、规律;要借助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求索的精神和科学研究方法、合作精神;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观点和思想,形成观点和思想,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学生信息加工能力、表达交流能力、自我评价、反馈能力。

3.激发学生情感,突破教学重点

以多媒体所具有的特点,强调课程学习的重点、难点。以丰富多彩的画面、动画展示形象,引起学生的注意。应用多媒体展现地理现象,让学生感受到地理事物的直观形象、建立地理表象,理解地理概念。通过幻灯片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地理事实、确立起地理经验。出示地理范例、为学生提供正确操作的案例。拓展视野、激活思维、拓宽思路。

第9篇

一、传统应试教学的分析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所遵循的是一种单一固定的模式。学生在学习高中地理的时候没有自己的想法,所有知识都处于理论阶段,高中地理的教学缺少科学性和系统性。同时还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目标设置成地理的答题技巧进行讲解,让学生在题目中强化知识,这些都让学生对地理的兴趣渐渐消失。学生由于不能自主学习,又对地理不感兴趣,在课后就不会主动去复习课堂知识,这样循环往复,让学生的地理知识掌握不够牢固,课堂效率低下。

二、新课改下的教学模式分析

在当今的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摒弃过去的教学模式,将单一固定的教学模式发展成为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同时把高科技带入了课堂。例如,在学习需要地图等课程的时候,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一个直观立体的感受,能使学生的空间感和认识感更强。

新课改的教学模式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因材施教,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在课下积极主动和学生沟通,知道每个人的特点,针对各人的不同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例如,不敢发言的学生就要在课下和他们沟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课上多提问,让他们能够融入地理课堂中。地理课堂是深受环境影响的,还可以针对学生的家乡不同,让他们展示自己家乡的特殊地理环境。

三、传统教学方法和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方法的差别

在传统的教学中课堂教学模式过于单一,是一个静态的状态。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方式是一种动态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的氛围轻松自在,其中可以成立地理小组,开展一系列和地理有关的活动,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还可以从当地的地理环境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最为重视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高考时考出一个好成绩,不太重视地理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但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方法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把学习到的,比如城市规划、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等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进行分析运用,让知识能够学以致用。

四、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通过传统教学方法和新课改背景下新型教学方法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应今天的教学,教师要从中进行反思,去粗存精,积极学习当代新型教学方法。

1.反思教师的位置是否要改变

传统教学中是以教师为主体,而新课改下要求以学生为主,教师是新课改的参与者、解释者,只有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使教学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但新课改要求学生全方面发展,尤其是实践操作,老师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在一种轻松自在、师生平等、和谐的环境中去学习,培养他们对地理的兴趣。

比如在学习“农业生产类型与气候的关系”时,教师不能一个人滔滔不绝,要让学生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并结合自身的生活体会进行具体的实践、练习。学生还可以进行分组讨论,通过饮食习惯的不同,列举我国南北方不同气候条件下农业类型的差异。这样经过学生的参与学习才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2.反思教师的素质是否提高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反思自身的素质是否要提高,因为教师的言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的素质对学生来说就像一个隐形的教师一样随时随地在影响着自己。作为一个高中地理教师,自己的专业知识要过硬,同时要学会带领学生用地理的观点看待世界,向学生展示地理的魅力,让学生爱上地理。

比如在教授必修一的内容时,教师要让学生在刚接触地理的时候,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地理观,通过教师心中的地理来正确看待地理学科,让学生对地理有不一样的认识,培养他们对地理的兴趣,这同时也能提高教师的素质。

3.反思是否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高中的地理教学并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而是要让学生学有所用。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反思是否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告别过去纸上谈兵的学习,在日常生活中对地理进行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第10篇

【关键词】学科整合;作用;误区;对策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大潮中,信息技术已经悄无声息的走进了高中地理课堂。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给原本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容,而且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笔者从事地理教学工作多年,现就信息技术在地理课堂中的应用经验进行总结。

一、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作用

1.通过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可大大促进教师学习掌握新理论、新教学方式,丰富和发展新课改理论,指导教学工作。

2.有利于地理教师深入认识和理解信息技术对地理课程的重要作用,把握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的内涵、目标、方式,形成较完整的地理教学理论素质。

3.有利于地理课程改革实践,促进教师教学方式转变,与时俱进,改变“一本课本,一张嘴,一块黑板,一只粉笔”的授课模式,实现多种呈现方式教学,优化教学结构。

4.营造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和问题情境,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方式转变,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学习效率。

5.有利于地理课程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

二、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策略

1.转变教学观念,提升自身素养

教育现代化背景下的地理教师既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精通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教师要通过深挖教材内容,精选教学素材,利用多媒体制作软件实现地理资源的有效整合,从地理问题入手,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方向发展。

例如:“常见的天气系统”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首先设计为展示冷、暖锋的形成过程,然后通过学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冷、暖锋是如何形成的?形成过程有何异同点?”在学生理解了冷、暖锋的基础上,接着教师提问“锋面气旋是如何形成的?”最后展示锋面气旋在我国的移动情况视频,学生经过讨论,总结出锋面气旋在经过我国时不同地区出现的不同天气。

2.创设教学情境,培养观察能力

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设地理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激发学生思维活动。地理教师要借助于信息技术的多样性、丰富性特点、多媒体直观呈现、联想结构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地理事物,探求地理特征、原因、规律;要借助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求索的精神和科学研究方法、合作精神;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观点和思想,形成观点和思想,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学生信息加工能力、表达交流能力、自我评价、反馈能力。

3.激发学生情感,突破教学重点

以多媒体所具有的特点,强调本课学习的重点、突破难点。以丰富多彩的画面、动画展示形象、引起学生的注意。应用多媒体展现地理现象,让学生感受到地理事物的直观形象、建立地理表象,理解地理概念。通过幻灯片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地理事实、确立起地理经验。出示地理范例、为学生提供正确操作的案例。拓展视野、激活思维、拓宽思路。

例如,在讲解“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的内容时,本节的教学重点是:

1.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变暖起到了加剧作用。

2.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活动带来的影响并探讨这一问题的办法。

教学难点是: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活动带来的影响。

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重难点,笔者并没有照本宣科进行讲解,而是通过多媒体将大量的影响全球变暖的人类活动的图片以及视频呈现给学生,如工厂废气的无节制排放,汽车尾气的大量产生,南北极冰川融化速度加快,海平面逐年上升……这些触目惊心的图片或视频不仅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了环境危机,更激发了学生地理探究的欲望。结合学生自学与师生讨论,能够很好的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

三、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教学的整合误区

1.目标定位不准,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最终目的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目标。许多教师对课程整合的认识仅停留在“在教学中使用计算机就是整合”这种肤浅的层次上,主要表现在目标定位不准确,其整合目标是为整合而整合,为用信息技术而用信息技术等。甚至有些教师过分地追求多媒体效果,把一些不该“动”的文字和图片放到课件中,结果适得其反,分散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其教学目标也就难以实现。

2.忽略学科特点,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强调的是利用信息技术来服务学科教学,不能为了应用信息技术而抹杀地理学科教学的特点,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老师把运用信息技术作为“时尚标志”,盲目地把重点放在制作精美的课件上,而放弃了深入研究教材,忽略学科特点。例如地理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在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结合时,应重视地理现象的分析和地理规律的总结,以及地理问题的探究、解决。

3.教学设计不当,影响学生思维的拓展

教师不能完全依靠信息技术,而无所适从。如果教学设计不当,教师只是把板演或讲解的内容以电子文档的形式代替,由学生的看“演示”代替学生的主动思考,将传统的“人灌”变为“机灌”,学生的地理思维势必会受到严重影响。

总之,当今地理课堂教学正在向纵深方向发展,加大课堂信息,提高课堂效率,让地理教学更贴近生产、生活实际,让学生成为地理课堂教学的主体,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这是地理课堂教学的宗旨和目标,而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适时运用信息技术,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地理课堂教学,正是我们地理教师应该不断探索和努力去研究实践的。

【参考文献】

第11篇

一、创设学习氛围

教师要热爱我们的学生,当教师将学生视为一个值得尊重的个体来对待时,当学生处在一个充满了尊重和关爱的学习环境中时,学生的情感就会处于比较健康的水平,从而产生良好的情绪体验和行为表现,就较少表现出自我中心、缺乏安全感、缺乏理性和自我贬损。地理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在长期交往中,需要地理教师具有民主、平等、自由的教学风格、宽容和谐的教学态度,并以此感染、引领学生,师生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在这样的课堂参与氛围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能彼此理解、接纳、欣赏,学生则更加易于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积极地大胆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二、改革教学方式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新的理念深入各学校,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我们的责任。高中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纠正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关系。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重教轻学,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积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为基础的教学过程。教师对于那些以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能解决的问题不要亲自去讲解,而是把他们交给学生去讨论、争辩,发动学生互帮互学,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通常情况下,大部分问题学生通过讨论都能解决,对于以学生的能力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则要及时参与讨论、点拨,引领他们去想,拓宽他们的思路,若仍不能解决,则再有的放矢地去讲解。只有通过学生的自身实践和领悟去获取知识,才是最佳的学习途径。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认真读书,细心观察,运用已有知识去获取未知知识,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探究学习的能力,进而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三、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人对某一活动有浓厚的兴趣,那么活动效率就较高,而且不易产生疲劳或负担过重的感觉。地理学科文理兼备,涉及面广,地理知识丰富多彩,地理教师要善于挖掘地理知识中的趣味点,善于从多个角度去点燃学生好奇的火花,使之产生新感觉,引起新兴趣,产生新欲望。

从生活中学习地理,生活化的东西实用性很强,学生认为学了有用,也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地理教学应贴近实际生活,从实际生活中引入地理教学素材,让学生学了地理后,知道地理知识从哪里来,并能用学到的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去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分析、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从而切切实实体会到学习地理有用,进一步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

课堂上设置有效适当的教学目标,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有效的地理教学,必须要设置有效适当的教学目标。教师要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把每个教学目标分解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全体学生均能达到的,让学生觉得地理并不难学,避免学生对地理产生畏难情绪;第二个层次是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让学生体验经过努力获得成功后的喜悦,以此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下去的欲望;第三个层次是优秀学生能发挥余力的,为此类学生大胆创新、积极探究搭建平台。教学目标设置得恰当,会让不同类型的每位学生学有所获,继而对地理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手段。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进程的不同环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给学生不同的刺激,增强学生的新鲜感和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

四、做好教学反思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反思意识,教师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注重教学反思,促进自主学习和研究的意识,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从而形成优秀教师的品质。自觉地反思行为是教师应具备和坚持的,教师越善于反思,教学能力和水平越能得到快速提高。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教学后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反思要持之以恒,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从而实现更有效的地理教学。

五、开展地理活动

第12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反思途径和方法;有效探究

初中地理教学的着力点要致力于地理能力的培养和地理素养的提升,而能力的形成来自反复训练,素养的提升需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和日复一日的积淀。在深入实施新课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之际,实现师生共同发展,是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学改革的理想追求。如何提高地理教学效益,找准地理教学的“着力点”,是很多地理教师所困惑的问题。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行为,如同教师的研究、示范、指导、应答行为一样,是教育活动中教师全部教学行为之一,也是现代教育的特征行为。教学反思有助于对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适度地调控,使不尽相同的学习过程在合理的教学方法支持下,得以包容并相得益彰,教学反思是教育评价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改的客观要求。那么,教学反思有哪些策略和方法呢?

一、合理的教学反思要看是否关注创新的教学方法

教学系统论认为,现代教学已不再是简单零碎的教给学生知识,而是帮助其建立学科系统设计观念,使之学会自主学习。现阶段的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对探究性教学的认识和掌握还有一段距离,而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行为还远未形成。因此,要适应课改要求,教师应在手段多样性、过程自主性、目标发展性、形式新颖性前提下,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以“34个省级行政区”教学为例,该片段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法中的讲述法组织教学则效果不佳。从教学方法创新角度出发,教师尝试以“快乐教学”中的巧用游戏法,采用多媒体技术制成“ 中国政区拼图”,引导学生开展拼图竞赛活动,寓教于乐,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活化了课堂教学。

这样的教学方式使“死”图变“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从游戏中体验了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实现了“快乐教学”。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创新精神得到了体现、创造能力得到了提高。不难看出,一堂课的质量与教学法创新性呈正相关。

二、合理的教学反思要看能否处理好抓双基教学与引导研究性学习的关系

教学过程作为一个系统,必然存在着优化过程。一方面教师应通过精心挑选教育内容,严格设计教学方案,抓好双基教学;另一方面应当明确,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掌握某项知识技能不是终极目标要求,关键要看他们能否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能否在不同学科知识相互整合中诱发灵感,从而有所发现和创造。“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分析下列变化过程入手展开探究活动。

教师点拨探究思路后,设计探究方案、做地图制作资料分析、归纳总结等都让学生自主去尝试。这样一堂课中,由于涉及直观性较强的数学概念加上学生实践的体验,所以研究性学习过程始终情趣盎然。分析表明学生探究结果与预计有偏差,其知识掌握也有疏落,但在这种类似科研的情境中,学生自主探究、发现、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收集、分析和判断,提高了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学反思时应当明确,双基考察更要关切研究性学习背景下能力与方法的评价,而非简单追求知识和技能掌握。当然,研究性学习因其侧重于综合实践,所以运用时也当有所选择,一般最值得选择的内容,应当是对地理学科而言,具有核心和基础地位的概念和规律性知识。

三、合理的教学反思要关注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相互关系问题

新课标阐明,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他们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其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最终使学生智力和能力得以形成。在初中阶段,以低起点小坡度激励学生参与多元性课外实践活动,是稳步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初中地理教学中,应当使知识技能学习掌握的各环节在功能维度、要求维度、实践维度中找到相应位置。组织“收集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资料”课外活动时,教师以“水污染危害大”为题,组织学生对家乡水污染危害程度进行考察。教师设计具有深入思考价值的问题,提供了必要背景知识,并建议学生上图书馆或上网查阅资料。活动中教师适时让学生提出自学或联想中遇到的问题,针对性地引导、点拨,让实践活动沿自主管理、自主教育、自主发展这一链接顺利开展下去。课后分析可以看出,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是相互促进的,成功的课外实践活动能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把生活问题转化成学科问题分析判断并得出处理意见的能力,是否把实践能力培养,放在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这个大氛围中进行,这是亟待引起的问题。实践表明,与教学相关的活动具备两成涵义:“活”包涵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学习活动的生成性,“动”表现为学生真正的动眼、动口、动脑和动手过程。“活”与“动”被激活与否,是教学反思时应当把握的一个尺度。

四、合理的教学反思源自合理的评价机制

教学信息论表明,教学过程中知识信息、教育信息、管理信息、反馈信息等随教学进程不断调谐整合,确保教学系统信息转换流畅并且流量适中。教师能够且应当从学生知识技能形成性、过程性评价中及时捕捉信息,适时进行教学反思。要准确捕捉蕴含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就要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初中地理教学效果评价要以发展性评价为核心和原则,除了知识性评价外,要特别重视学生探究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评价要多样性、多元性、综合性,注重终结性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教师要快捷捕捉某一章节或片段的教学反馈信息,采取形成性评价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形成性评价具有反馈及时、提出问题及时、管理调控及时等优势。

总之,有创新意识的初中地理教师,总会在一堂课或一个阶段教学任务完成后,对自己上过的课进行回顾与评价。教学反思是一种教育教学常态下,教师应当具备的内在的自省、自纠、自励行为。初中地理课改任务重、难度大,尤其应当强化教师教学反思行为,使之在自我反思中不断改变教育教学思想观念,提高专业素质、文化素质和教学业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