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8:25: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硝酸钾的化学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鉴别硝酸根是否存在有两种方法。
方法一:用浓硫酸加铜片,浓缩液或晶体中加入少量浓硫酸,加热。有红棕色气体放出即含有硝酸根离子。
方法二:在溶液中加入盐酸,让溶液呈酸性,使硝酸具有氧化性.然后在溶液中加入氯化亚铁溶液,如果溶液颜色变黄,且生成的气体遇到空气后变为红棕色,证明有硝酸根离子。
硝酸根:即三氧化氮,是一种不稳定的氮氧化物,化学式为NO3。硝酸根离子有氧化性,在酸性溶液中能使亚铁离子氧化成铁离子,而自己则还原为一氧化氮。一般地,硝酸根是指硝酸盐的阴离子。它是五氧化二氮气相分解的中间产物。该物质存在时间很短,但吸收光谱能检测到它的存在。实验证明它具有顺磁性。三氧化氮的空间构型可能为平面正三角形,但至今未将它分离出来。常见的含有硝酸根的化学物质有,硝酸银、硝酸钾、硝酸钠、硝酸铵等。
(来源:文章屋网 )
[题目]随着汽车进入寻常百姓家,人们对驾驶汽车的安全性越来越关注。在新型汽车的方向盘和前排乘客座位前的仪表板内都有折叠安全气囊,该安全气囊中含有叠氮化钠(NaN3)50 %、硝酸钾、二氧化硅粉等。
(1)一旦汽车发生有足够强度的意外碰撞时,一个碰撞传感器将激活特定的电路,使叠氮化钠放电并在0.03 秒内全部分解,生成钠并放出单质气体X,则X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写出该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2)生成的金属钠与硝酸钾发生二次反应,又有X生成,同时生成氧化钾和氧化钠,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该反应中的氧化剂与还原剂填入下列空格中,并标出电子转移的数目和方向。
其中产物氧化钾和氧化钠,能与安全气囊中二氧化硅发生反应,生成硅酸盐。
(3)碰撞后瞬间释放的气体使安全气囊胀大,从而能阻挡人体前冲。若安全气囊内放有260 克叠氮化钠,产生的气体有______升(假定此时气囊内压强为101325 Pa,温度为300 K)。在此后的0.1 秒内,气体通过气囊上的小孔迅速消散,气囊收缩。
(4)在上述安全气囊的配方中二氧化硅的质量分数至少为_______________。
(5)气囊中的二氧化硅是为了与氧化钾和氧化钠发生反应生成硅酸盐,这一步有必要性吗?请谈谈你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意图]本题是受一道初中试题[1]的启发创作而来。以汽车发生意外碰撞时安全气囊中的物质发生的化学反应为载体,融化学反应原理、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及其方程式配平、阿佛加德罗定律、化学计算等知识于一体,实现了“情境载体――知识融通――能力实现”的基本命题思路,对学生接受与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计算能力和科学素养等进行综合考查。本题以生活实际中情境为切入点,期望引导学生关心生活、科技和社会现实,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感悟、体验化学的价值与意义等情感目标的落实,发挥考试的教育功能。
[试题点评]
1. 情境来自现实,贴近学生生活。随着社会的发展,汽车、汽车安全气囊对学生来说都不再是陌生的话题,不少学生家里都有私家车。解决汽车安全气囊中的化学反应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联通化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使学生培增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而运用化学的理念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而这正是科学素养的体现之一。
2. 弘扬化学学科的价值。汽车安全气囊可提高汽车安全性的作用无容置疑。本题让学生领略和感受到化学的价值和意义,为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学科形象,拓展知识视野。试题的内容和解题的过程有着鲜活的时代气息。
3. 体现人文关怀、体现绿色化学的思想。安全气囊中的主要反应结束之后,对产生的K2O和Na2O的处理,正是从环保角度思考,使解题过程充分体现科学和人文的融合。
4. 强调主干知识。试题考查的内容――化学反应原理、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阿佛加德罗定律、化学计算等都是化学学科的主干知识。主干知识的考查一直是高考重点,上述这些主干知识也一直是高考的重中之重。
5. 问题设置由易到难,具有较好的梯度。第一问是叠氮化钠的分解,题干的表述非常清楚, X是氮气可以说是一目了然。第二问是钠与硝酸钾的反应,对反应产物题干中亦有明确的表述,用化合价升降法配平此方程式、标出电子转移的数目及方向也是最基本的要求,难度大于第一问。第三问要求算出300 K时的氮气的体积,必须先根据第一、二问的方程式算出氮气物质的量,氮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然后根据阿佛加德罗定律算出300 K的氮气体积。第四问由化学方程式算出K2O和Na2O的物质的量,再由碱性氧化物和酸性氧化物反应的方程式算出所需SiO2的物质的量,然后根据叠氮化钠的质量与百分含量算出SiO2的质量分数。最后一问,要求学生从题干中提取信息,K2O和Na2O会随气体一起从气囊中散出,会喷到驾驶员、乘客身上以及环境中,联想到K2O和Na2O都是典型碱性氧化物,极易与水反应生成具有强腐蚀性的强碱,对驾驶员、乘客与环境都有危害,利用它们与二氧化硅反应生成无毒、无污染的硅酸盐。本问对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要求较高。
[试题解析]
(1)叠氮化钠分解,题干的表述非常清楚,不难得到X是氮气,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叠氮化钠的分解条件――放电。
(2)钠与硝酸钾的反应,反应的产物题干中亦有明确的表述,用化合价升降法配平此方程式、标出电子转移的数目及方向也是最基本的要求。
得到产生氮气物质的量共为6.4 mol,设气囊温度是300 K,要算氮气的体积必须根据阿佛加德罗定律:同压下,一定量气体物质的体积之比等于温度之比,即6.4 mol×22.4 mol・L-1/273 K=V/300 K,求算出300 K时氮气的体积。
(4)根据方程式②算出K2O和Na2O分别是0.4 mol和2 mol,再根据方程式:
算出所需二氧化硅的最小质量:2.4 mol×60 g・mol-1=144 g,这是与氧化钾和氧化钠恰好反应所需的二氧化硅质量,其质量分数为:
144 g×0.5/260 g=0.277。
(5)从材料中提炼信息:气体会通过气囊上的小孔迅速消散,不可避免氧化钾和氧化钠也会从气囊里散出,就会与驾驶员和乘客的皮肤直接接触,生成对人和环境都有危害的物质,所以利用它们与二氧化硅反应生成无毒、无污染的硅酸盐。
[答案]
(1)N2 , 2NaN3 2Na+3N2
(2)10Na+2KNO3K2O+5Na2O+N2
(3) 157.5; (4) 0.277
(5)有必要。因为氧化钾和氧化钠都能与水反应生成强碱。氧化钾和氧化钠随氮气从安全气囊逸出,就可能与驾驶员和乘客的皮肤直接接触,在与空气环境中可发生反应生成强碱,对人和环境都有危害。所以,可利用它们与二氧化硅反应生成无毒、无污染的硅酸盐把它们处理掉。
参考文献:
[1]汪朝阳.新课程课标下的命题趋势[J].化学教学,2005,(1~2):97~99.
1.某校兴趣小组同学将课本“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装置(如甲图)改进为新的实验装置(如乙图),以下评价不恰当的是
A.甲、乙两装置实验前都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乙装置实验中胶塞先向右移动,后向左移动
C.乙装置简洁,减少了甲图装置中导管引起的误差
D.甲装置实验中没夹紧弹簧夹,会使测定结果偏小
2.下列实验,不能成功的是
A.收集一瓶氧气,观察颜色 B.观察颜色来区分高锰酸钾和氯酸钾
C.闻气味来区分白酒和白醋 D.用10毫升量筒量取5.56mL的水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工业上常采用分离液态空气法制氧气,该原理是利用氮气和氧气的密度不同进行分离
B.实验是制取气体的原料必须是纯净物
C.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属于可燃物
D.空气质量报告中所列的空气质量级别越小,空气质量越好
4.为鉴别空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瓶气体,可选用的方法是
A.将水倒入三瓶气体中 B.将澄清的石灰水倒入三瓶气体中
C.闻三瓶气体的气味 D.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三瓶气体中
5.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试剂 操作方法
A HCl( CO2) 适量NaOH溶液 洗气
B NaCl (NaOH) 过量稀盐酸 蒸发结晶
C CO2(CO) 足量O2 点燃
D 稀盐酸(稀硫酸) 适量硝酸钡溶液 过滤
6.下列物质的鉴别方法错误的是( )
待鉴别的物质 鉴别方法
A 腈纶和羊毛纤维 燃烧,闻燃烧产生的气味
B 食盐溶液和盐酸 滴加无色酚酞试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C 氯化铵和尿素[CO(NH2)2] 与熟石灰混合后一起研磨,闻气味
D CO2和CO 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观察溶液是否变浑浊
7.现有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的三瓶气体,最简单的区别方法是( )
A.测量三种气体的密度 B.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三瓶气体中
C.将气体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D.将气体分别通入水中
8.下列方法一定能够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除去氧化铜中含有的木炭粉——高温加热
B.除去碳酸钠中含有少量的碳酸氢钠——加入稀硫酸
C.提纯新制二氧化碳气体(含有少量氯化氢气体)——将气体通过氢氧化钠溶液
D.鉴别生石灰中是否含有未分解的石灰石——加入稀盐酸
9.为实现下列实验目的,所选的试剂或方法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所用试剂或方法
A 区分NH4NO3溶液和K2SO4溶液 加Ba(NO3)2 溶液
B 除去生石灰中含有的杂质石灰石 加水或稀盐酸
C 除去CO2中的CO气体 在氧气中点燃
D 除去氧化铜粉末中的铜粉 加入足量稀盐酸,过滤
A.A B. B C. C D. D
10.下列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A.探究水的组成 B.探究化学反应是否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C.探究分子运动 D.探究二氧化锰能否加快过氧化氢分解二、填空题
11.(12分)现有A、B、C、D四种物质,已知A为暗紫色固体,B为白色固体,C和D都是黑色粉末,将A与B混合或B与C混合,加热时都有无色的气体F产生,加热B和C的混合物与只加热B相比,产生F的速度前者要比后者快很多,且反应前后C的化学性质和质量都不变,只加热A时,除产生气体F外还有物质C产生,D在F中剧烈燃烧,生成一种无色气体E,E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根据以上事实推断A、B、C、D、E、F各是什么物质,并写出有关的文字表达式。
(1)各物质的名称:A ,B ,C ,D ,E ,F 。
(2)写出有关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并在后面括号内注明基本反应类型:
① ( )
② ( )
③ ( )
12.(7分)一种白色固体A和黑色粉末B在加热条件下生成一种无色气体C。在C中,黄色粉末D剧烈燃烧,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E。某常见金属F,在C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得黑色固体G。
(1)物质A、G的名称分别是 , ;物质B的作用是 。
(2)实验室完成反应D时,预先在集气瓶里装少量水的目的是 。
(3)写出F在C中燃烧的表达式: ,此反应属于 反应。
13.(8分)利用废旧电池铜帽(含Cu、Zn)制取海绵铜(Cu),并得到硫酸锌溶液,主要流程如下(反应条件己略去):
已知:2Cu+2H2SO4+O2 2CuSO4+2H2O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过程II中分离操作的名称是 ,在操作过程中使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
和 。
(2)溶液A中的溶质有 (填化学式)。
(3)过程III中有气体产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
(4)A~E中含铜、锌两种元素的物质有 (填字母序号)。 .
14.请分别选择合适的试剂或方法,除去下列物质中少量的杂志(括号内的物质为杂质),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
(1)NaNO3(Na2CO3) _________ ;
(2)Cu(CuO) _________ .三、简答题
15.(4分)根据实验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实验室通常用(填写化学方程式)____反应制O2 ;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中,可用作O2制气装置的是(选填字母)____。
(2)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实验的基本操作步骤依次为: 、
、 ;最后一步操作中需要用到的仪器有(选填字母):____。
a.玻璃棒 b.试管 c.酒精灯 d.蒸发皿
e.量筒 f.烧杯 g.铁架台
16.氯化钾固体样品中混有少量碳酸钾和硫酸钾两种杂质,为了获得纯净的氯化钾,将样品溶解,按如图所示步骤进行提纯.已知试剂1为氯化钾溶液,B、C为固体难溶物,每步骤加稍过量的试剂.
(1)固体难溶物B含有碳酸钡和 ;
(2)检验步骤①已除去杂质的方法(操作、现象、结论)是
;
(3)试剂Ⅱ中溶质的化学式: ,试剂Ⅲ的名称是 ;
(4)由E获得氯化钾晶体的分离操作名称是 .
17.“孔雀石”的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Cu2(OH)2CO3],它是一种重要的铜矿石原料。小明欲从孔雀石中提炼出单质铜。
【查阅资料】(1) 碱式碳酸铜加热易分解,其方程式为:Cu2(OH)2CO3加热2CuO+CO2+H20。
(2) 向Cu2(OH)2CO3中加入足量的盐酸,固体完全溶解,有无色气体生成,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设计方案】在实验室中以碱式碳酸铜、铁粉、稀盐酸为原料来制取单质铜。请你仿照下图画出方案二制取铜的流程图,要求:步骤最少。
方案一:
方案二:你设计的方案为
【进行实验】方案一中最后一步:在溶液中加入过量的Fe的实验现象为
【反思】铜锈的主要成分也是碱式碳酸铜,从碱式碳酸铜的化学式[Cu2(OH)2CO3]推知,铜生锈可能与空气中的氧气、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四、推断题
18.如图是中学常见物质的转换关系图,其中A、B常温下都为无色液体,且组成元素相同.A、B、X、Y、E都为氧化物,X、E都为黑色固体,Y可用作干燥剂,F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I为蓝色沉淀,L为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请回答:
(1)X在反应①中起 作用.
(2)写出反应⑥的化学方程式 .
(3)写出L的化学式 .
(4)写出G在空气中变质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9.(14分)某兴趣小组用下图所示流程制取氧气(反应原理: 2KClO3 2KCl+3O2),并回收提纯氯化钾和二氧化锰。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理论上可制得氧气的质量是多少?(计算结果精确到0.1g)
解:
(2)在回收提纯的过程中需要控制水的用量,原因有 (填标号)。
A.提高实验效率 B.保证固体1全部溶解 C.节约能源
(3)①写出下图中仪器a、b的名称:
A ,b 。
②步骤Ⅱ中的操作m应选择图11中
(填“甲”或“乙”)装置,该操作中玻璃棒
的作用是 。
③步骤Ⅲ中用酸化的硝酸银(AgNO3)溶液检验洗出液中是否含有氯化钾,该检验方法的原理
为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4)实验结束后,称得回收到的氯化钾的质量比理论值小,
可能的原因有 (写一点)。参考答案
1.D
【解析】
试题分析:A、为了确保实验的成功,甲、乙两装置实验前都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正确,B、乙装置实验中红磷燃烧放热,使装置内的气体受热膨胀,故胶塞先向右移动,正确,C、乙装置简洁,减少了甲图装置中导管引起的误差,正确,D、甲装置实验中若没夹紧弹簧夹,则集气瓶中的气体受热膨胀排出,会使测定结果偏大,错误,故选D
考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2.D
【解析】
试题分析:A、可以通过观察得出氧气的颜色,正确,B、高锰酸钾是暗紫色,而氯酸钾是白色,故可观察颜色来区分高锰酸钾和氯酸钾,正确,C、白酒有特俗气味,白醋有刺激性气味,故可用闻气味的方法来区分白酒和白醋,D、量筒的精确值是0.1mL,故数据不合理,故选D
考点:物质的性质,量筒的使用
3.D
【解析】
试题分析:A、工业上常采用分离液态空气法制氧气,该原理是利用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进行分离,错误; B、实验是制取气体的原料不一定纯净物,例如制取氧气使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错误; C、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不具有可燃性,不属于可燃物,错误; D、空气质量报告中所列的空气质量级别越小,空气质量越好,正确;故选D.
考点:氧气的工业制法、氧气的化学性质、空气污染及其危害
4. D
【解析】
试题分析:鉴别空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瓶气体,根据气体的性质知道可选用的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三瓶气体中,燃烧更旺的集气瓶中的气体为氧气;变化不大的集气瓶中的气体为空气;熄灭的集气瓶中的气体为二氧化碳,故选择D
考点:气体的鉴别
5.B
【解析】
试题分析:物质除杂的原则是所加试剂与杂质反应的同时不能引进新的杂质,主要物质可以多但不能少;A选项氢氧化钠与主要物质反应;B选项符合除杂的原则;C选项在二氧化碳的环境下一氧化碳不能燃烧;D选项引进新杂质硝酸;故选择B
考点:物质的除杂
6.B
【解析】
试题分析:A选项腈纶和羊毛纤维利用燃烧法闻燃烧产生的气味可以鉴别;B选项中食盐溶液和盐酸溶液都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颜色;C选项氯化铵和尿素可以通过加熟石灰混合研磨的方法鉴别;D选项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可通入石灰水中,观察是否变浑浊进行鉴别;故选择B
考点:物质的鉴别
7.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物质的性质可知鉴别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的三瓶气体,最简单的区别方法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三瓶气体中,木条熄灭的集气瓶中的气体为二氧化碳、燃烧更旺的集气瓶中的气体为氧气,无明显变化的集气瓶中的气体为空气;故选择B
考点:气体的鉴别
8.D
【解析】
试题分析:A选项不能达到目的,高温加热碳能与氧化铜反应;B选项不能达到目的,硫酸能与碳酸钠反应是主要物质减少;C选项二氧化碳、氯化氢气体均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D选项鉴别生石灰中是否含有未分解的石灰石——加入稀盐酸能达到目的;故选D
考点:物质的鉴别与除杂
9.A
【解析】
试题分析:A、硫酸钾溶液和硝酸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硝酸钾,所以可用加Ba(NO3)2 溶液的方法区分NH4NO3溶液和K2SO4溶液,故A正确; B、生石灰能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生石灰也能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所以不能用加水或稀盐酸的方法除去生石灰中含有的杂质石灰石,故B错误; C、CO2中含有CO气体时不能被点燃,所以不能用在氧气中点燃的方法除去CO2中的CO气体,故C错误; D、盐酸和氧化铜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而和铜不反应,故D错误.故选:A.
考点: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金属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酸、碱、盐的鉴别
10.B
【解析】
试题分析: A选项电解水探究水的组成能达到目的;B选项有气体生成的反应在敞口容器中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是不能达到目的的;C选项用浓氨水探究分子的运动;时能达到目的的;D选项用对比的方法探究二氧化锰是否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时能达到目的的;故选B。
考点:实验方案评价
11.(1)高锰酸钾 氯酸钾 二氧化锰 木炭 二氧化碳 氧气
(2)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分解反应) 氯酸钾 氯化钾+氧气(分解反应) 木炭+氧气 二氧化碳(化合反应)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中的叙述所学物质的性质可知,(1)物质A为高锰酸钾、B为氯酸钾、C为二氧化锰、D为木炭、E为二氧化碳、F为氧气;(2)有关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及反应的类型为: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分解反应) 氯酸钾 氯化钾+氧气(分解反应) 木炭+氧气 二氧化碳(化合反应)
考点:物质的推断、文字表达式的书写、反应类型的判断
12.(1) 氯酸钾 , 四氧化三铁 ; 催化作用 (2) 吸收二氧化硫,防止空气污染 (3)铁+氧气 四氧化三铁 (也可写符号表达式,下同),化合(或氧化)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在C中,黄色粉末D剧烈燃烧,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E”可知C是氧气,D是硫磺,E是二氧化硫;F和氧气的反应现象推得F是铁G是四氧化三铁;所以可根据白色固体A和黑色粉末B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氧气,可知A是氯酸钾B是二氧化锰;(1)由以上分析可知物质A、G的名称分别是氯酸钾,四氧化三铁; 物质B时氯酸钾分解制取氧气的催化剂,所起的作用是催化作用;(2)二氧化硫是有毒气体,且能与水反应,所以实验室完成反应D时,预先在集气瓶里装少量水的目的是吸收二氧化硫,防止空气污染;(3)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表达式为铁+氧气 四氧化三铁,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两种生成物是一种,故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考点:物质的鉴别及推断
13.(1)过滤 漏斗 玻璃棒 (2) H2SO4、CuSO4、ZnSO4
(3) Zn + H2SO4 === ZnSO4 + H2 (4)A、C
【解析】
试题分析:(1) 经过过程II得到固体和液体,即将固体和液体分离,所以操作的名称是过滤,在操作过程中使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和玻璃棒
(2) 溶液A是经过实验I,发生反应:2Cu+2H2SO4+O22CuSO4+2H2O,Zn + H2SO4 =ZnSO4 + H2,再加上过量的硫酸,所以溶液A中的溶质有H2SO4、CuSO4、ZnSO4
(3) 经分析固体C应是铜、锌混合物,所以过程III就是要将锌除去,所以有气体产生,发生的方程式:Zn + H2SO4 === ZnSO4 + H2
(4)根据上面的分析,溶液A中的溶质有:H2SO4、CuSO4、ZnSO4,固体C应是铜、锌混合物,所以选AC
考点:过滤基本操作,金属的化学性质,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判断
14.(1)Na2CO3+2HNO32NaNO3+H2O+CO2 (2)CuO+H2SO4CuSO4+H2O
【解析】
试题分析:用化学方法给物质的除杂有2个原则:1、加入的物质或采取的方法只能除去杂质,2、在除杂过程中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1)除去NaNO3中的Na2CO3,应加入稀HNO3,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NO32NaNO3+H2O+CO2(2)除去Cu中的CuO,应加入稀H2SO4,化学方程式为:CuO+H2SO4CuSO4+H2O
考点:物质的除杂
15. (1)2KClO3 2KCl + 3O2 或2H2O2 2H2O+ O2;B或A;(2)溶解、过滤、蒸发结晶;acdg.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实验室通常用2KClO3 2KCl + 3O2 或2H2O2 2H2O+ O2反应制O2 ;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中,可用作O2制气装置的是B或A;(2)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实验的基本操作步骤依次为:溶解、过滤、蒸发结晶;最后一步操作中需要用到的仪器有a.玻璃棒c.酒精灯 d.蒸发皿、g.铁架台
考点:氧气的制取、粗盐的提出
16. (1)硫酸钡;(2)取少量A溶液滴加氯化钡溶液,如果没有出现白色沉淀生成,说明硫酸钾和碳酸钾已经除去;(3)K2CO3;盐酸;(4)蒸发结晶
【解析】
试题分析:(1)氯化钡溶液和硫酸钾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钾,氯化钡溶液和碳酸钾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钾,所以可用氯化钡溶液除去硫酸钾和碳酸钾,所以固体难溶物B含有碳酸钡和硫酸钡;(2)氯化钡溶液和硫酸钾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钾,氯化钡溶液和碳酸钾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钾,所以可取少量A溶液滴加氯化钡溶液,如果没有出现白色沉淀生成,说明硫酸钾和碳酸钾已经除去;(3)氯化钡溶液过量,所以A中含有氯化钾和氯化钡,碳酸钾溶液和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钾,所以试剂Ⅱ为碳酸钾;盐酸和碳酸钾反应生成氯化钾、水和二氧化碳,所以试剂Ⅲ的名称是盐酸;(4)氯化钾溶于水,所以由E获得氯化钾晶体的分离操作名称是蒸发结晶.
考点:混合物的分离方法;蒸发与蒸馏操作;盐的化学性质.
17. Cu2(OH)2CO3+ 4HCl = 2CuCl2 + CO2+ 3H20
产生气泡,析出红色固体,溶液逐渐变浅绿色 CO2
【解析】
试题分析:(2) 向Cu2(OH)2CO3中加入足量的盐酸,固体完全溶解,有无色气体生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u2(OH)2CO3+ 4HCl = 2CuCl2 + CO2+ 3H20,根据反应的情况可设计为
【进行实验】方案一中最后一步:在溶液中加入过量的Fe,铁与剩余的盐酸反应也能置换出金属铜,故实验现象为产生气泡,析出红色固体,溶液逐渐变浅绿色;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思】铜锈的主要成分也是碱式碳酸铜,从碱式碳酸铜的化学式[Cu2(OH)2CO3]推知,铜生锈可能与空气中的氧气、水、二氧化碳有关
考点:实验方案设计、质量守恒定律
18.(1)催化;(2)CuSO4+2NaOH=Cu(OH)2+Na2SO4;(3)BaSO4;(4)2NaOH+CO2=Na2CO3+H2O.
【解析】
试题分析:(1)F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所以F是碳酸钙,A、B常温下都为无色液体,且组成元素相同,A和X反应会生成B、C,A、B、X、Y、E都为氧化物,X、E都为黑色固体,所以A是过氧化氢,X是二氧化锰,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所以B是水,C是氧气,Y可用作干燥剂,水与Y生成的D和碳酸钠反应会生成碳酸钙,所以Y是氧化钙,水和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所以D是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所以G是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和H会生成蓝色沉淀I,所以I是氢氧化铜沉淀,H中含有铜离子,E和硫酸反应会生成H,所以H是硫酸铜,氧气和Z反应会生成E,所以Z是铜,E是氧化铜,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所以J是硫酸钠,通过验证,推出的各种物质均满足题意,推导合理,所以X是二氧化锰,催化过氧化氢的分解,X在反应①中起催化作用;(2)反应⑥是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化学方程式为:CuSO4+2NaOH=Cu(OH)2+Na2SO4;(3)通过推导可知,J是硫酸钠,K和硫酸钠反应会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L,所以L是硫酸钡沉淀,化学式为:BaSO4;(4)通过推导可知,G是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而发生变质,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19. (1)5.9g(2)AC(3)①a铁架台b酒精灯②甲 引流
③KCl+AgNO3==AgCl+KNO3(4)蒸发过程中,氯化钾固体飞溅(合理均可)
【解析】
试题分析: (1)根据题意可知:题目中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ClO3MnO2 2KCl+3O2。已知量为氯酸钾的质量为15.0g;未知量为可制得氧气的质量。所以解题思路为:利用氯酸钾和氧气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进行求解。
解题过程: 解题步骤:
解:设理论上可制得氧气的质量为x ①设未知量
2KClO3MnO2 2KCl+3O2 ②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45 96 ③标出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相关物质的质量关系
15.0g x 标出题目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
245:96 =15.0g:x ④列比例式
x=5.9 g 求解未知量
答:理论上可制得氧气的质量为5.9 g。 ⑤写出答案
(2)在操作过程中,固体1的成分为氯化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二氧化锰不溶解于水,所以加入水只能使氯化钾溶解而不能使二氧化锰溶解。因此B项错误。控制水的用量是为了减少因过滤和烘干、蒸发过程中由于水太多而影响实验的效率和浪费能源。所以应选AC。
(3)①图示中的仪器a为铁架台;b为酒精灯。
②操作m将原混合物分离为固体和液体,所以应为过滤。应选甲操作。在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③如有氯化钾存在,则会和加入的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钾,可观察到有白色沉淀出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KCl+AgNO3==AgCl+KNO3。如无氯化钾存在,则反应不发生,不会观察到有白色沉淀出现。
今年的高考试卷中涉及到金属元素的知识点较多,下面结合有关试题对金属元素的考点加以分析、归纳,并总结出复习思路和应试策略,供参考。
1 考点解读
1.1钠、钾及其化合物性质与定性判断、定量计算
例1(全国理综Ⅱ卷第7题)1mol/L NaHCO3的溶液的pH最接近于( )
A.5.6B.7.0C.8.4 D.13.0
[解析]NaHCO3在水溶液中既有HCO3-的水解又有HCO3-的电离,水解程度(Kw/K1=2.3×10-8)大于电离(即碳酸的二级电离K2=5.6×10-11)故溶液呈弱碱性,C项正确。
答案:C
例2(上海卷第31题)钾是活泼的碱金属,钾和氧有氧化钾(K2O)、过氧化钾(K2O2)和超氧化钾(KO2)等多种化合物。
(1)钾和硝酸钾反应可制得K2O(10K+2KNO36K2O+N2), 39.0g钾与10.1g硝酸钾充分反应生成K2O的质量为_______g。
(2)某过氧化钾样品中氧的质量分数(杂质不含氧)为0.28,则样品中K2O2的质量分数为_____。
(3)超氧化钾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4KO2+2CO22K2CO3+3O2),在医院、矿井、潜水、高空飞行中用作供氧剂。13.2L(标准状况)CO2和KO2反应后,气体体积变为18.8L (标准状况),计算反应消耗的KO2的质量。
(4)KO2加热至600℃部分分解得到产物A。6.30物A充分吸收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钾并产生氧气1.12L(标准状况),试确定产物A中钾氧两种原子个数之比。如果产物A只含有两种化合物,写出所有可能的化学式并计算A中两种化合物的物质的量之比。
[解析]本题以钾及其化合物性质为载体综合考查了学生计算能力,它涉及到过量计算、特殊值法、差量法、平均值法、讨论法等解题方法。
1.2铝及其化合物性质与实验现象
例3(广东理综卷第28题)下列有关金属铝及其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铝在常温下不能与氧气反应
B.铝不能与氯气反应
C.铝既能溶于酸,又能溶于碱
D.氧化铝只能与酸反应,不能与碱反应
[解析]铝是较活泼的金属,常温下能与氧气、氯气、酸、碱等物质反应。氧化铝是两性氧化物,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A、B、D项错误,C项正确。
答案:C
1.3 铁、铜的腐蚀及其性质与实验方案
例4(广东理综卷第25题)钢铁在潮湿的空气中会被腐蚀,发生的原电池反应为:2Fe+2H2O+O2
2Fe2++4OH-。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负极发生的反应为:Fe-2e-Fe2+
B.正极发生的反应为:2H2O+O2+2e-4OH-
C.原电池是将电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装置
D.钢柱在水下部分比在空气与水交界处更容易腐蚀
[解析]B项中O2应得4e-;C项中应为原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D项中应为空气与水交界处更易腐蚀。所以B、C、D项错误,A项正确。
答案:A
例5(广东卷第12题)为了避免青铜器生成铜绿,以下方法正确的是( )
A.将青铜器放在银质托盘上
B.将青铜器保存在干燥的环境中
C.将青铜器保存在潮湿的空气中
D.在青铜器的表面覆盖一层防渗的高分子膜
[解析]铜绿即为铜锈,反应原理为:2Cu+O2+CO2+H2OCu2(OH)2CO3,故青铜器应保存在干燥的环境中或表面覆盖一层防渗的高分子膜防止被腐蚀。A项发生原电池反应而被腐蚀。
答案:BD
1.4其他金属元素结构与性质
例7(广东卷第16题)灰锡(以粉末状存在)和白锡是锡的两种同素异形体。已知:
①Sn(s、白)+2HCl(aq)=SnCl2(aq)+H2(g)H1
②Sn(s、灰)+2HCl(aq)=SnCl2(aq)+H2(g)H2
③Sn(s、灰)Sn(s、白) H3=+2.1kJ/mol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H1>H2
B.锡在常温下以灰锡状态存在
C.灰锡转化为白锡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D.锡制器皿长期处于低于13.2℃的环境中,会自行毁坏
[解析]根据盖斯定律:②-①=③,即H2-H1=H3=+2.1kJ/mol>0,故H2>H1;根据③,在常温下,灰锡会向白锡转化故常温下以白锡状态存在,正反应为吸热反应;当锡制器皿长期处于低于13.2℃的环境中会转化为灰锡,灰锡以粉末状存在,故会自行毁坏。A、B、C项错误,D项正确。
答案:D
1.5金属单质、化合物性质与综合能力
例9(广东理综卷第29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所有不锈钢都只含有金属元素
B.我国流通的硬币材质是金属单质
C.广东正在打捞的明代沉船上存在大量铝制餐具
D.镁合金的硬度和强度均高于纯镁
[解析]不锈钢属于合金,可以含有非金属元素;硬币材质一般由合金制成;铝是较活泼金属,极易被海水腐蚀;合金的硬度和强度远远高于各组成单质。A、B、C项错误,D项正确。
答案:D
2 复习策略
金属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的知识点较多较分散,复习时尽可能把知识点串成知识线、知识链,再织成知识网、知识面,构建网络图,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一般的思路是: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应结构;性质决定用途、存在形式、保存、制备,同样用途、存在形式、保存、制备也反映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复习时还要注意以下六点:
(1)关注金属单质及化合物的特殊性,往往作为物质推断题的突破口。
(2)善于与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元素周期律(表)、化学平衡、电化学、热化学、电离、水解等原理结合,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
(3)以单质及化合物性质为载体,综合考查化学实验原理、目的、仪器选择及连接顺序、步骤、操作、制备、方案等方面。
(4)关注近几年高考试卷中出现的有关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热点及冷点。
(5)关注新课程改革,特别是新课程精神及理念的深入与实施,多多研究上海、广东等高考化学试卷。
(6)关注社会重大事件、热点,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一、正确理解概念,巧解选择题
许多选择题都围绕科学概念来设置“陷阱”,只要正确理解概念、概念的外延及概念适用的范围,才能有效地避开障碍,以不变应万变。
例1现有一杯2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欲改变其溶质质量分数,下列方法可行的是()
A.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钾 B.升温到60℃
C.加入一定量的水 D.恒温蒸发部分水
解析如果对于饱和溶液的概念理解不透彻,就会认为增加溶质质量就能增加溶质的质量分数,选择A;或者认为蒸发水后溶剂质量减少,溶质的质量分数会增大,选择D;这样就会掉进“陷阱”。这题只要真正弄清饱和溶液的概念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就能很容易得出正确答案,选择C。
例2已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关系是:甲+乙丙+丁。对此反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若丙、丁为盐和水,则甲、乙一定是酸和碱
B.若甲为10g,乙为20g,反应后生成的丙和丁的质量总和一定为30g
C.若该反应为中和反应,则生成物中一定有水
D.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都是化合物,则该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
解析 错选D是对复分解反应的概念理解不够,错误地认为只要是两种化合物生成两种化合物的反应便是复分解反应,而忽略两种化合物必须是互相交换成分后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才是复分解反应。中和反应是酸跟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故中和反应的产物中一定有水,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只有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才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也就是说只有甲和乙完全参加反应,反应后生成的丙和丁的质量总和才是30g。故正确答案为C。
二、扎实掌握基本知识点,巧解选择题
例3向CuSO4、FeSO4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过滤所得固体中加入稀H2SO4,观察到无色气体产生,下列对过滤所得固体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一定有Cu、Zn,可能有Fe
B.一定有Cu、Fe,可能有Zn
C.一定有Cu,可能有Fe、Zn
D.一定有Cu、Zn、Fe
解析本题考查同学们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金属和盐溶液反应的理解。向反应后过滤出的固体中加入稀硫酸后有无声气体产生,表明反应后所得固体中至少含Fe。若剩余固体中有Zn,则表明加入的锌粉过量,则溶液中的Cu2+、Fe2+一定全部被置换成Cu、Fe;若剩余固体中没有Zn,则至少应有Fe,则溶液中的Cu2+全部被置换成金属Cu。综上所述,过滤所得固体中一定含有Cu、Fe可能含有Zn,反应后的溶液中,一定含Zn2+,可能含有Fe2+,一定没有Cu2+。故本题只有B正确。
例4La(镧)是一种活动性比锌强的金属元素,其氧化物为La2O3,对应的碱La(OH)3难溶于水,而LaCl3、La(NO3)3都易溶于水。下列各组物质中,不能直接反应生成LaCl3的是()
A.La+HClB.La2O3+HCl
C.La(OH)3+HClD.BaCl2+La(NO3)3
解析此题中涉及的知识点有酸的通性、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La比Zn活泼,则La能够和稀盐酸反应生成LaCl3;其氧化物和碱也一定能够和盐酸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LaCl3;由于硝酸盐全部溶于水,LaCl3也溶于水,故D项中的BaCl2和La(NO3)3不能够发生复分解反应,因此不能利用此反应制取LaCl3,所以应选D。
三、灵活运用质量守恒定律,巧解选择题
质量守恒定律在初中化学中有很大用处,可以利用它来判断天平平衡问题;推断元素的化合价或物质的化学式;求溶液的质量或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以及求酸、碱、盐的水溶液中离子的个数比等问题。
例5在托盘天平两盘上各放一只烧杯,两烧杯中盛有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足量盐酸,使两边保持平衡。此时向左边烧杯中加入11.2gCaO,若要使两边再次保持平衡,需向右边烧杯中加入CaCO3的质量是( )
A.11.2g B.17.6gC.20gD.22.4g
解析天平平衡问题的关键在于托盘上的增重,而增重=加入的质量-产生的气体的质量。左边烧杯加入CaO发生反应:CaO+2HCl===CaCl2+H2O,由于没有气体放出,所以左边烧杯实际增重11.2g。右边烧杯加入CaCO3发生反应:CaCO2+2HCl===CaCl2+H2O+CO2
设加入的CaCO3的质量为x,生成的CO2质量为y
CaCO3+2HCl=CaCl3+H2O+CO2
100 44
xy
例6测得某溶液中仅有K+、Mg2+、SO42-、Cl-四种离子,离子个数比为K+;Mg2+;Cl-=4∶5∶8。若设K+为4n个,则SO42-的个数可能为( )
A.2n B.3nC.6nD.8n
解析对于此类多种离子组成的溶液,首先要明确整个溶液不显电性,即整个溶液中的所有阳离子带的正电荷总数等于所有阴离子带的负电荷总数。因此在解题时只要根据阴、阳离子所带电荷总量相等列出方程即可求解。
因为K+为4n个,则Mg2+为5n个、Cl-为8n个,
设SO42-为x个,即:1×4n+2×5n=1×8n+2×x
×=3n
所以选择B。
四、准确领会图表意义,巧解选择题
初中科学是一门综合学科,它与数学密切联系,所以在选择题中会出现许多图表题。准确领会图表的意义,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7将质量相等的A、B、C三种金属,同时分别放入三份溶质质量分数相同且足量的稀盐酸中,反应生成H2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根据图中所提供的信息,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已知:A、B、C在生成物中均为+2价)
A.放出H2的质量是B>A>C
B.金属活动性顺序是A>B>C
C.反应速率最大的是A
D.相对原子质量是C>B>A
解析 该题考查的是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及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图表中与横坐标平行的几条横线表示完全反应后产生H2质量,顺序为A>B>C;在相同的时间内产生的氢气质量越多,表示金属越活跃,所以反应速率最大的是B;金属活动性顺序是B>A>C。由于A、B、C在生成物中均为+2价,所以相等质量的金属参加反应,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金属产生的氢气最多,因此相对原子质量顺序为C>B>A,所以选择D。
例8在相同条件下,H2S(氢硫酸)的酸性比H2SO3(亚硫酸)的酸性强,H2S(氢硫酸)是H2S(硫化氢)气体的水溶液,H2SO3(亚硫酸)是SO2与水反应后形成的溶液。在室温时,向饱和的H2SO3溶液中通入H2S气体,发生反应如下:2H2S+H2SO3==3S+3H2O。以下是向H2SO3溶液通入H2S的体积和溶液pH值关系图,正确的是()
知识是智慧的火花,能使奋斗者升起才华的烈焰;知识是春耕的犁铧,一旦手入生活的荒径,就能使田地地芳草萋萋,硕果累累。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化学初三上册知识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化学初三上册知识总结1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无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2.物质的性质:物质不需发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等;物质必须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性质,叫做化学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毒性等.
二、基本实验操作:
1.药品的取用:
(1)取药量:没有说明用量,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液体取1—2mL.
(2)注意事项:“三不”:不闻、不尝、不摸
(3)取用少量液体药品用胶头滴管,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用量筒量取,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取用较大量液体时用倾倒方法,瓶塞倒放,标签向手心,瓶口要紧靠容器口.
2.物质的加热:
(1)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其中外焰温度最高.
(2)使用酒精灯时,酒精不能超过灯容积的2/3,绝对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要用
灯帽盖熄.
(3)给试管液体加热,试管所盛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要倾斜放置,试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他人.
3.仪器的洗涤:
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在容器内壁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化学初三上册知识总结2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一、空气的成分和组成
1.空气的成分:
空气成分N2O2稀有气体CO2其它气体和杂质
体积分数78!%0.94%0.03%0.03%
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如右图)
观察到的现象:有大量白烟产生,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P5O2点燃4P2O5;
结论:空气是混合物;O2约占空气体积的1/5,
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4/5.
思考:(1)液面小于五分之一原因:
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完全;
(2)能否用铁、碳代替红磷?不能,原因是碳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铁不能在空气中燃烧
3.空气的污染及防治
(1)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和烟尘等,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CO、SO2、NO2、O3和可吸入颗粒物等.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
2.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反应中作氧化剂.
3.氧气的制取
(1)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法,利用空气中氧气和氮气的沸点不同,此变化属于
物理变化.
(2)实验室制取氧气原理:固固加热:(化学方程式)
2KClO3MnO22KCl3O2、2KMnO4K2MnO4MnO2O2
固液不加热:2H2O2MnO22H2OO2
(3)发生装置
收集装置:排水集气法,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
向上排空气法,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4)操作步骤和注意点:
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
②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③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均匀连续时再收集;
④实验结束时,先移开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破裂
(5)氧气的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氧气的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证明已满.
4.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
在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
三、反应类型
1.基本反应类型: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
2.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
(1)剧烈氧化:如燃烧
(2)缓慢氧化:如铁生锈、人的呼吸、食物腐烂、酒的酿造等
他们的共同点:①都是氧化反应;②都发热.
四、物质的分类:
1、混合物: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如空气、海水、生铁等;
2.纯净物:只含有一种物质
①单质: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纯净物.如N2、Fe等;
②化合物: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纯净物,如H2O、KMnO4等
氧化物:含有两种元素,其中一种元素是氧的化合物.如H2O等.
化学初三上册知识总结3物质构成的奥秘
一、原子的构成
1.原子的结构:
2.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值,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3.原子结构示意图各部分的意义:①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核电荷数);
②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主要是最外层电子数;
二、元素
1.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表示的意义:
(1)(宏观)表示某种元素;(2)(微观)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注意:有些元素符号还可以表示一种单质.如Fe、S、He.
3.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核电荷数不同
4.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四种元素:O、Si、Al、Fe,其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Al.
5.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判断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的方法:
(1)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小于(填大于、小于或等于)4,在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
(2)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大于或等于4,在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
(3)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He为2),在反应中不易得失电子,性质稳定.
三.元素周期表规律:
1.横行(周期):电子层数即周期数,在同一周期中,电子层数相同,
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加;
2.纵行(族):同一族中最外层电子数相等,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注: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
四.离子:
1.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2.表示方法及意义:如Fe3表示铁离子;2SO42-表示2个硫酸根离子
3.原子和离子:
(1)
(2)同种元素的原子和离子
①核电荷数相等;②电子数及最外层电子数不相同(填相同或不相同)
4.原子和离子的区别和联系:
粒子的种类原子离子
阳离子阴离子
区别粒子结构质子数=电子数质子数大于电子数质子数小于电子数
粒子电性不带电性显正电显负电
符号氧原子O钙离子Ca2氧离子O2-
五、化合价
1.单质化合价为零,化合物中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2.化合价的实质: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n4,元素一般显—(8-n)价.如铝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3,因此,铝元素显3
价,表示为Al;氧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6,因此,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表示为O.
六、化学式
1.意义:(以H2O为例)
(1)宏观:①表示一种物质(表示水)
②表示物质是由什么元素组成(表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2)微观:①表示一种分子(表示水分子)
②表示分子的结构(表示一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氯气N2;氦气He;白磷P;水银Hg;生铁、钢的主要成分Fe;
干冰CO2;冰H2O;过氧化氢(双氧水)H2O2;氧化铜CuO;
铁锈的主要成分Fe2O3;氯化氢HCl;氯化亚铁FeCl2;氯化铝AlCl3;
氢氧化钠NaCl;石灰水的主要成分Ca(OH)2;硫酸铁Fe2(SO4)3;硫酸镁MgSO4;石灰石、大理石主要成分CaCO3;硝酸钾KNO3;
硝酸银AgNO3;硝酸铜Cu(NO3)2;天然气主要成分—甲烷CH4;
一.充分联系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是强调化学课程的应用型和实践性,培养学生从化学视角看待物质世界,能用一些化学知识和化学方法参与一些社会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的内容与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这就要求我们充分挖掘和利用生活资源,使其与化学新课程相整合,让化学变得生动起来,以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授《爱护水资源》一课时,考虑到学生生活在工业城市,生活中可能接触到多种水质,所以我安排了一个测试水质的实验,让学生采集雨水、河水、自来水等多种水样,在课堂上进行酸碱度、杂质等测定。然后引导学生针对测定结果展开讨论,“爱护水资源”的教学内容,自然渗透其中,学生兴趣高涨。课堂气氛非常热烈。不仅如此。很多同学对课堂内容有感而发,课下还写了日记和作文发表议论。
此外,我还让学生去调查厨房中的化学;生活污水、生活固体垃圾、电池造成的污染情况;节日、喜庆日,烟花、爆竹的燃放情况等,并在课堂上对其中的牵涉的化学问题进行探究。例如,在“烟花、爆竹的燃放对空气的影响”的探究活动中,先让学生利用网络了解制备爆竹的原料,了解到其主要成分为:硝酸钾(KNO3),硫磺(S),炭粉(C),蔗糖(C12H22O11),镁粉(Mg)等。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烟花、爆竹的燃放会放出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使上述混合物在充满氧气的大集气瓶中充分燃烧,像燃烧后的积极瓶中加入一定量的水,振荡,把得到的溶液分成三份,进行对比实验,得出实验结论:烟花、爆竹燃烧放出的气体,溶解在水中后不仅会对植物、大理石制品造成腐蚀,更可怕的是它还能使鱼类死亡。至此,学生已经意识到应从我做起,尽量减少烟花、爆竹燃放,为环境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
事实证明:当化学走进生活,就会变得趣味盎然,而学生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激发了兴趣,为日后的深入学习买下了种子。
二.切实抓好基础,减少失误丢分
在中考试卷中,占总分70%的是基础题。化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始终是中考重点。如果说的基础者的天下也不为过。所以在日常教学中要绝对重视基础知识,对重要的化学概念(如:分子、原子、元素等)、化学用语(如:化合价、化学式、离子符号、化学方程式等)和基本的化学思想方法(如:组成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等)要重点讲解并督促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记忆。
在教学中,我还特别注意化学用语的规范化,提高学生书面语言的准确性,在考试中减少不必要的失误。学生在学习中往往出现浮躁情绪,他们做题也会眼高手低,这就需要我们做老师的积极督促及时提醒,培养学生细心、踏实的学习习惯,在“化学式与物质名称的书写”、“方程式的配平”、“反应条件”、“气体符号和沉淀符号”等等方面把失误降到最低。
就这样,我的学生不断地夯实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更可喜的是:学生的失误越来越少,成功的喜悦越来越浓,他们对挑战中考不仅多了几分胜券,更多了几分自信与坦然。
三、重视化学实验,培养探究精神
因为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所以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灵魂。近来中考试题中逐年加大了实验内容的考查力度,实验题也都打破了以往的固有形式,更加注重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评价。但不论题型如何变化,其解题所需知识仍然来自于课本,对此在复习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对重要实验的复习,实验装置的特点、理论依据、实验成败关键、重要的现象、理解操作的注意事项等始终是考察的重点,要特别重视。此外,对重要实验的类似装置予以展示、对比、分析各种装置间的优、缺点也是近年来常出现的热门题型,我在二轮复习中将该部分内容进行集中复习,争取巩固提高。
就复习形式来说,把实验分为专题来进行复习,可借助多媒体和实物展示或有关复习资料,以理解掌握基础知识,最终形成整个实验知识的框架和网络。因为中考更注重考察综合实验,因此不仅要复习单个实验,还要进行实验的组合、变形,即综合实验的复习,培养学生解决综合实验问题的能力。对于实验的评价与设计类题型,要多搜集同类试题并进行分析和研究,把握思考和处理问题的切入点;对于探究实验题,要熟知探究问题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对于开放性实验题,平时要训练自己从多个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思考,善于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决问题。
四.深入解读考纲,教学有的放矢
每年考试大纲下发之后,我都要引导我的学生认真研读,梳理考试内容和要求。每年的考试内容虽然变化不大,但考试要求等级时常存在着一定的微调(A、B、C等级),即哪些知识是了解水平、哪些是理解水平、哪些是应用水平、哪些是模仿水平和独立操作水平等,在复习前一定要细细研究,根据考纲要求洞悉考试改革的方向,确定复习的策略,制定复习的计划,把握知识的内涵和外延的尺度,做到有的放矢的复习,提高复习效率。
五.注意缓解压力,平和备战中考
在备考复习的过程中,很多学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慌张与忙乱、进而导致心浮气躁。因为发现很多题都没有接触过,做练习没有思路,在联系实际方面尤其不足。 其实,这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一方面,考试在即,不少学生都会因情绪紧张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另一方面,与其他学科相比,学生学习化学的时间非常短,只有一个学年,有些学生还没有找到学习化学的感觉,化学就已经结课了。考生感觉慌乱,是很自然的情况。
数学北师大独用词中术语较少这个现象在下面例子也显示得很清楚。数学北师大没有独用的“定律”,只有一例“反射定律”。而数学人教“定律”出现了22次,2次为“浮力定律”,1次为“杠杆定律”,2次为“定律”,其他17次为“运算定律”。又如数学人教“正投影”出现了21次,数学北师大1例也没有。为了防止可能是把“正投影”切开的缘故,下面对两套教材的“投影”作了全检索,结果如下:(表略)数学人教用到与“投影”有关的词语有113例,数学北师大只有13例。高频词与低频词两套数学教材总词种数10647个,总词次为318384次,平均每个词29.9次。下面是几个重要频率段的用词情况:累加频率达50%时使用了127词,占所有词语的1.19%;累加频率达90%时使用了1769词,占词语总数的16.62%;累加频率达99%时使用了总词语数的70%;覆盖最后1%的语料用词使用了总词语数的约30%。与用字情况相比,数学高频词更显集中,在累加频率90%前的各段所用词语数在总词语中占的比例明显降低;低频词数量多,词频为1的词语多达3666条,占总数的34.4%。物理1.词语使用情况下面是两套物理教材的词语使用情况。两套教材的用词分别为6647和5873个,总用词8927个。共用词为3593个,占各自教材的54.05%和61.18%。共用词中排在最前面的20个是:的、图、是、在、中、和、用、了、一、上、与、有、时、物体、实验、可以、不、能、电流、会。学科词语有“图、物体、实验、电流”。物理人教[3]的独用词是3054个,物理沪科是2280个。物理人教的前20个高频独用词是:议议、五、保险丝、水银、照、体温计、电磁继电器、波形、通话、保险、雷、摆、地下、试电笔、散射、条形磁体、继电器、讲、万有引力、邮件。“议议”出现了61次,都出现于初三,这是因为该教材在讲授每个知识点后都安排了一个思考的板块,即为“想想议议”。“议议”属教学用词。学科词语占了大多数。学科词语有“保险丝、水银、体温计、电磁继电器、波形、保险、试电笔、散射、条形磁体、继电器、万有引力”11条。物理沪科[4]的前20个高频独用词是:提问、证据、示数、迷你、加油站、电荷、滑块、罐、点拨、学会、此时、核反应、填写、合力、化学电池、石蜡、铁皮、分子电流、巨人、实物图。“提问”出现了75次,也属于教学用词。学科词语有“电荷、核反应、合力、化学电池、分子电流、实物图”6条。2.高频词与低频词两套物理教材总词种数8927个,总词次为117603次,平均每词出现13.17次。下面是几个重要频率段的用字情况:(式略)累加频率达90%时使用了2498个,占所有词语数的27.98%。覆盖最后1%的语料使用了词语1176个,占总词语数的约13%。频次为1的词语有3544个,占总数的39.7%。
化学1.词语使用情况下面是两套化学教材的词语使用情况。两套化学教材用词数分别为4438和4015个,总用词5913个。共用词为2540个,占各自教材的57.23%和63.26%。共用词中排在最前面的20个是:的、中、和、在、是、水、物质、与、图、用、化学、溶液、有、元素、等、实验、一、反应、能、你。其中术语有“水、物质、化学、溶液、元素、实验、反应”。化学人教[5]与化学沪教[6]的独用词分别是1898与1475个。化学人教的前20个高频独用词是:单元、白磷、粗盐、小结、浑浊、效应、液、胆矾、服装、解离、带有、托盘天平、净、显示、拓展性、植物油、两边、便于、最高、炼。“单元”出现44次,这是由于教材设置是以“单元”为内容单位。学科词语有“白磷、胆矾、解离”。“白磷”在教材讲授质量守恒定律、燃烧的化学反应的相关内容中反复出现。化学沪教的前20个高频独用词是:节、章、微粒、拓展、视野、试液、废、释放、蔗糖水、食用油、老师、线索、希望、充足、空隙、霉菌、卢瑟福、地下、人工、若。“节”“章”是沪教版的教材内容编排单位。这里的“试液”,在化学人教中用的是“溶液”。术语的独用显示出教材对知识点作了不同的处理或是对同一知识点使用了不同的语言表述方式。化学人教有“白磷”而化学沪教没有。下面是两套教材“磷”的使用情况调查:化学人教中的“白磷”与“红磷”是对称使用,频次也都较高;化学沪教只有“红磷”没有“白磷”。如:化学人教初三上册:“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1.由上述实验中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2.由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化学沪教初三上册:“探索空气的成分……。(1)红磷在集气瓶中燃烧,消耗了什么气体?(2)红磷在集气瓶中未能全部燃烧,说明了什么?”前者使用了对比的教学方法,比较了红磷和白磷的燃烧情况;后者只有红磷的燃烧情况。2.高频词与低频词两套化学教材总词种数5913个,总词次为84523次,平均每词出现14.3次。下面是几个重要频率段的用词情况:数理化三科累加频率段用词汇总下面是数学、物理、化学三科的累加频率段用词的汇总,可以从中看出教材词语使用的一些基本规律。(五)数理化三科之间用词比较对不同学科之间的用词进行对比,可以更清晰地观察不同学科的用词情况。下面是数学、物理、化学三科的词语共用、部分共用及独用情况一是共用词占各个词表的比例,最多的是化学,占40.69%;最少的是数学,占22.6%。二是独用词,在总词表中独用词高达68.39%。从单一学科来看,最少的为35.7%,最高的为55.7%。1.数学、物理、化学的高频学科特色词数学用词与数理化三科用词总表的频率差比较显示,数学用词最有特色的100个词是:一、个、数、你、两、是、多少、吗、点、做、元、出、一个、为、有、图形、条、三角形、解、面积、每、表示、画、数学、想、角、说、米、方程、我、可以、直线、长、问题、试、这个、圆、相等、计算、练、得、分、边、这、分别、如果、例、下面、线段、求、什么、正方形、比、张、数据、人、算、那么、图象、三、组、关系、分数、我们、得到、议、上面、先、几、值、作、买、厘米、看、函数、再、球、各、平均、写、这样、位置、千米、结果、位、填、次、读、即、呢、四边形、证明、长方形、摆、第、最、统计、人数、估计、小数物理用词与数理化三科用词总表的频率差比较,显示物理用词最有特色的100个词是:图、物体、电流、在、实验、力、会、光、电压、运动、时、探究、温度、电阻、电、测量、电路、声音、能量、产生、方向、就、压强、不同、很、使用、通过、越、所、灯泡、液体、信息、节、科学、大、上、作用、人类、热、使、不、传播、地球、大小、想想、现象、导线、人们、声、也、被、工作、着、导体、能源、用电器、电能、密度、转化、单位、为什么、像、不能、了、杠杆、跟、有关、太阳、受、小、重力、把、功率、电源、电流表、来、而、质量、受到、电池、它、振动、物理学、速度、由于、热量、开关、熔化、过程、因素、信号、提问、示、压力、两端、改变、发、测、其、控制化学用词与数理化三科用词总表的频率差比较,显示化学用词最有特色的100个词是:水、物质、化学、溶液、中、和、元素、反应、等、实验、氧气、金属、原子、空气、燃烧、在、二氧化碳、种、气体、质量、现象、或、生成、发生、组成、试管、化合物、变化、材料、观察、铁、含有、分子、生产、加入、性质、燃料、酸、氧、污染、碱、氢气、碳、主要、用、人类、课题、里、讨论、氢、重要、人体、烧杯、加热、离子、于、成分、研究、使用、可、使、不、生活、塑料、盐、将、构成、石油、含、少量、铜、铝、固体、用途、环境、资源、与、人们、工业、形成、如、蛋白质、由、合成、不同、并、化肥、表、点燃、煤、一氧化碳、溶、具有、会、作用、结构、氮、但、放出、制造2.数学、物理、化学的独用词独用词是指只存在于一个学科中的词,这些词有的是体现该学科特有知识的词,有的是教学用词,有的是该学科教材特有的教学特设词。只出现于数学教材的词有5932个,前100个是①:正方形、分数、函数、四边形、平行四边形、不等式、一共、平移、概率、队、分母、全等、顶点、正方体、乘法、直角三角形、堂、未知数、周长、统计图、有理数、分式、圆柱、二次函数、积、轴对称、整数、拼、多边形、对称轴、平均数、相交、多项式、一次函数、定理、数轴、系数、棵、除法、算式、直角、弧、反比例函数、抛物线、平行线、因数、内角、除以、梯形、圆锥、方程组、命题、等腰三角形、扇形、菱形、整式、一元二次方程、年龄、商、样本、原点、等式、加法、斜边、对边、因式、二元一次方程组、估、剩、票、一元一次方程、平分线、单项式、平方、掷、解法、总体、同类项、实数、自变量、勾股定理、个位、枝、圆心角、度量、对折、正整数、统计表、求证、复习题、点数、销售、减法、收入、中位数、去年、内角和、保留、解集、平方根只出现于物理教材的词有3950个,前100个是:磁场、线圈、内能、做功、功、凸透镜、动能、弹簧测力计、电动机、浮力、噪声、电功率、电压表、摩擦力、静止、势能、接线柱、磁体、快慢、机械能、机械效率、斜面、欧姆定律、大气压、比热容、磁针、电磁铁、音调、并联、变阻器、火线、热机、带动、电能表、透镜、会聚、动滑轮、成像、汽化、大气压强、磁感线、伽利略、串联电路、磁极、拉力、量程、介质、视网膜、焦距、触电、零线、光缆、流动、滑轮、额定电压、有用功、听觉、惯性、电阻丝、波长、粗糙、汽油机、家庭电路、阻值、定滑轮、连通器、放大镜、钩码、接收、紫外线、通电螺线管、扬声器、滑动变阻器、磁化、光屏、望远镜、话筒、柴油机、霜、物理量、超声、水轮机、投影仪、作用力、微波、凹透镜、国际单位制、螺线管、焦耳、水银、太阳电池、镜片、测力计、滑块、家用电器、简单机械、远视眼、光纤、滑片、响度只出现于化学教材的词有2111个,前100个是:溶解、化学式、盐酸、溶质、氯化钠、合金、氢氧化钠、方程式、溶解度、质量分数、石灰石、镁、单质、石灰水、溶剂、饱和、稀硫酸、高锰酸钾、有机、碳酸钙、浓硫酸、稀盐酸、硝酸钾、钠、葡萄糖、锌、化合价、石蕊、硫酸铜、生成物、蔗糖、相对原子质量、淀粉、磷、乙醇、振荡、活动性、可燃物、燃、氢氧化钙、反应物、守恒定律、碱性、相对分子质量、纤维、碳酸钠、试纸、溶解性、稀有、纯净物、氧化物、沉淀、酸碱性、指示剂、熟石灰、过滤、酚酞、高分子、氨水、洗涤剂、必需、电解、水体、活泼、甲烷、生铁、催化剂、钾、食盐水、酸碱度、稀、酸碱、吸入、生石灰、试液、静置、浓、食醋、拉瓦锡、过氧化氢、糖类、铁矿石、玻璃片、氧化铝、洁净、氨基酸、氧化铁、碳酸氢铵、硬水、红磷、中毒、白磷、中和反应、伸入、碳酸、生锈、滴加、制得、灭火器、血红蛋白
数理化用词与语文用词的比较1.共用词中的高频学科特色词数学、物理、化学三科总用词17537个,语文教材用词50670个。下面是二者的比较结果:频级差统计方法能较好地显示数理化与语文科的共用词中的特色词。最具有数理化特色的前100个词如下:图、三角形、图形、物体、相等、物质、探究、面积、分别、计算、溶液、实验、数学、哪些、数据、直线、质量、解、表示、利用、元素、单位、元、电流、性质、例、化学、测量、关系、正方形、练、表、试、位置、根据、交流、体积、组、图象、观察、值、叫做、方法、分子、反应、原子、现象、温度、金属、等于、角、议、相同、平均、分数、例如、变化、距离、组成、通过、大小、使用、量、燃烧、氧气、长度、思考、活动、实际、结论、示、填、分析、过程、说明、下列、证明、规律、气体、厘米、应用、千米、二氧化碳、讨论、约、第、人数、材料、比较、字母、确定、速度、长方形、信息、有关、圆、运动、统计、平行、运算语文用词中最有特色的前100个词语是:那、孩子、她、母亲、啊、父亲、可是、问、您、时候、没、看见、便、事、头、笑、道、先生、死、吃、却、曰、妈妈、东西、听、坐、呀、真、见、片、老、觉得、往、打、住、望、吧、话、心、回、过去、飞、你们、一天、好像、下来、声、回来、爱、座、站、他们、山、拿、风、手、跑、叫、大家、终于、那个、日、者、突然、那些、让、爸爸、这么、眼睛、脸、太、起、高兴、老师、之、敢、怕、这里、好、朋友、树、唱、地方、进、起来、他、告诉、一切、啦、那里、走、美、多么、送、出来、穿、于是、无、满、爬2.数理化的独用词语文教材词语总数达50670个,其有80%未出现于数理化教材,可见词语学习的主要任务还是由语文课承担。数理化有而语文无的7124个词语中绝大部分是学科词语,其中只出现一次的高达3269个,表明学科用词数量多,复现率低。只存在于数理化教材的前100个高频词是:方程、线段、函数、四边形、电压、电阻、小数、平行四边形、压强、电路、不等式、平移、分母、边长、全等、顶点、正方体、化合物、直角三角形、周长、未知数、统计图、有理数、分式、二次函数、轴对称、矩形、整数、多边形、对称轴、可能性、平均数、氢气、负数、多项式、对角线、一次函数、数轴、系数、归纳、举例、正数、烧杯、铝、重合、除法、化学式、步骤、算式、转盘、用电器、反比例函数、平行线、离子、磁场、因数、示意图、溶质、内角、小于、氯化钠、圆锥、方程组、等腰三角形、个数、内能、氢氧化钠、锐角、整式、底面、做功、一元二次方程、分米、电流表、原点、减小、等式、加法、斜边、变量、因式、对边、溶解度、相加、二元一次方程组、平分线、一元一次方程、小数点、单项式、质量分数、度数、解法、动能、液态、实数、同类项、总体、化肥、弹簧测力计、自变量。
数理化用词与《现代汉语常用词表》的比较《现代汉语常用词表》②是面向社会使用的常用词表,将数理化教材词语与之对比也能显示双方的用词特点。1.《语文》与《常用词表》皆无的词语有5069条,大部分是学科词。前100条是:平行四边形、压强、边长、全等、直角三角形、统计图、有理数、二次函数、轴对称、对称轴、可能性、多项式、一次函数、数轴、化学式、用电器、反比例函数、因数、溶质、内角、氯化钠、方程组、等腰三角形、内能、氢氧化钠、整式、底面、一元二次方程、电流表、原点、减小、斜边、对边、因式、溶解度、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一次方程、平分线、质量分数、单项式、解法、同类项、弹簧测力计、自变量、方格、勾股定理、绝对值、圆心角、正整数、复习题、中位数、内角和、解集、直角边、电压表、三视图、对应点、集气瓶、频数、三角尺、单质、加减法、稀硫酸、垂直平分线、几分之几、象限、端点、底面积、几何体、平面直角坐标系、接线柱、同位角、等边三角形、质数、读作、位置关系、众数、无理数、方差、碳酸钙、三角函数、浓硫酸、立方根、代数式、纵坐标、垂线、正多边形、量筒、稀盐酸、机械能、直角坐标系、硝酸钾、移项、化简、分式方程、主视图、近似数、解析式、除数、内错角2.《语文》无,《常用词表》有的2055个词中,不少是学科色彩较浓的词。前100个词如下:方程、线段、函数、四边形、电压、电阻、小数、电路、不等式、平移、分母、顶点、正方体、化合物、周长、未知数、分式、矩形、整数、多边形、平均数、氢气、负数、对角线、系数、归纳、举例、正数、铝、烧杯、重合、除法、步骤、算式、转盘、平行线、离子、磁场、示意图、小于、圆锥、个数、锐角、做功、分米、等式、加法、变量、相加、小数点、度数、液态、总体、实数、化肥、动能、电动机、个位、一氧化碳、度量、百分数、电磁波、指数、比值、统计表、中点、弹簧、求证、电路图、熔点、氮、实例、横坐标、酒精灯、电功率、平方根、填空、数值、镁、粒子、电荷、视图、沸点、磁、溶剂、底边、高锰酸钾、夹角、势能、常数、百分比、磁体、腐蚀、表面积、题意、直尺、导电、推理、化工、纳米3.《语文》有,《常用词表》无的1765个词中,大部分属日常生活用词和因较多连用而成的凝合词。前100个词如下:与④、一个、不同、图象、我国、小明、这种、示、第、第二、每个、们、提出、第三、看到、不能、得出、作出、看看、同一、每天、想想、很多、数学家、制成、木条、看出、除以、放出、全班、第四、这时、带来、物理学、凸透镜、方程式、升高、举出、找到、最高、每人、制取、某种、一端、化为、遇到、放在、水中、测出、重物、石灰水、分为、第五、看成、最低、放入、做成、写出、只能、不要、强弱、事实上、找出、牛顿、听到、还要、每次、玻璃管、质子、化学家、减去、纸盒、流过、走进、体内、反过来、画出、想到、用水、看做、化成、全等三角形、太阳光、缺水、每月、各项、写成、物理学家、一点、取出、铁钉、大象、售出、各式、大部分、伽利略、同一个、平方厘米、离不开、石块五、结论数学、物理、化学三科教材所使用的字词在很大程度上与语文课形成互补,因此,这些课程不仅具有教给学生自然科学知识的功能,在语言能力培养上的作用也不容低估,这一点应引起教材编写者和教学工作者的充分重视。
它们属于教材编纂与教学过程中起组织、引导、关联作用的用字用词。其中可分两类:一类是教学字词,与教学内容、环节有密切关系;一类是教学特设字词,是为了教学方便而设计出来的。数理化用字用词有以下特点:1.承载着学科知识的字、词数量多,构成了与普通字词使用相对的另一种类型,是全面反映、培养学生语言文字使用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2.核心术语的使用频率高,分布面广。3.因此不同教材之间存在着一些表达学科知识的独用的低频、低分布的字词。4.术语的出现与教材对学科知识的处理有密切关系。术语使用有明显的阶段性。5.为了完成对学科知识的讲授,达到对数学、物理、化学现象的性质、内涵、存在、关系的表达和传递的目的,部分一般性、语文类字词也会具有在某个领域内较高频使用的特点。这部分字词基本都在语文科的用字用词范围内,书面色彩较浓,在各年级中使用较为稳定。6.学科知识的讲授经常会涉及到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物、人、事,它们构成了学科知识呈现的特定语言环境。这样的字词往往具有比较偏僻、偶发、零散、低频的特点。7.各教材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教材内容的安排、教学环节的处理中都会有一些起着提示、引导作用的教学类用字用词。它们在不同的教材之间或具有高度的共同性,或具有明显的习惯性。
作者:苏新春 郑泽芝 单位:厦门大学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教育教材语言分中心
关键词:锆;坯体;釉料;微晶玻璃
1 锆的基本物理和化学性质
锆与前篇的钛属于同一付族元素(它位于元素周期表中钛的下方),锆的核最外电子排布构型为4d25s2。锆虽然与钛为同一付族元素,但锆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同钛相差较大。这主要是因为锆的离子半径(87pm)较钛的离子半径(67pm)相差较大所至。与之相反的是,锆与在周期表中下方的铪(86pm)却在离子半径上非常相近,以至于锆与铪在自然界紧密共生,形成的连续固溶体很难用常规方法将它们分离。
锆的核外s电子与d电子均可参与形成金属键,所以锆显示出较强的金属光泽。它的颜色为钢灰色,外表极似钢。锆的熔点(1900℃)、沸点(4504℃)、比重(6.5)均比钛的熔点(1725℃)、沸点(3260℃)、比重(4.5)高。锆的化学活泼性也较强,显示出与其它多种非金属反应的活泼性。与氧反应易生成二氧化锆,与氟反应易生成络合物。
二氧化锆是由锆英石通过氯氧化锆热解法制取的。制取的工艺技术路线如下:锆英石先与烧碱在650℃温度下熔融,然后用热水浸出其中的硅酸钠溶液,并与锆酸钠分离。分离出的锆酸钠用硫酸处理,得到硫酸锆的溶液,将其过滤后加入氨水,沉淀出氢氧化锆。此后,再将氢氧化锆用盐酸溶解,得到氯氧化锆。最后,经过蒸发、浓缩、冷却结晶、焙烧、粉碎,得到二氧化锆产品
二氧化锆有3种晶型变体,分别为单斜晶系的二氧化锆、四方晶系的二氧化锆、立方晶系的二氧化锆。常温下稳定存在的是单斜晶系的二氧化锆(矿物学上称斜锆石),它加热到1000℃左右会转变为四方晶系的二氧化锆,如果继续加热到2300℃又将转变为立方晶系的二氧化锆。如果添加适量的稳定剂(如CaO、MgO、Y2O3等),则在1500℃以上的温度下,四方晶系的二氧化锆就与稳定剂一起生成立方晶系的二氧化锆固溶体,而且冷却后也不再发生可逆的晶型转化。
这三种不同晶型的二氧化锆在比重和热膨胀系数方面有较大的差别:单斜二氧化锆的比重为5.68,线膨胀系数为6.5×10-6/℃;四方晶系的二氧化锆的比重为6.10;立方晶系的二氧化锆的比重为6.27,其线热膨胀系数为10.5×10-6/℃。而经过稳定剂转化的立方晶系的二氧化锆固溶体的线热膨胀系数为8.5×10-6/℃。可以明显地看出,当单斜晶系的二氧化锆可逆地转化为四方晶系的二氧化锆时,其体积变化较大,为7%左右,这种体积变化的效应常常会引起开裂。为了防止这一工艺问题的出现,才采用了稳定剂的方式解决。二氧化锆由于其内部结构的Zr与O之间的高键强,故它非常稳定,不仅莫氏硬度在7以上,熔点也高达2700℃,耐热性强;此外,它的耐蚀性非常优良。值得一提的是,ZrO2的热导率低(约为1.15W/m・℃),故隔热性能优良。鉴于上述多重优越性,ZrO2 是高级耐火材料、高级结构材料的重要原料。
在化学性质上,二氧化锆不溶于水,但溶于碳酸、硝酸、氢氟酸和碱金属氢氧化物。总的来说,ZrO2在化学性质上还是相对稳定的,很难用其它还原剂将它还原成锆金属。在陶瓷与玻璃工业,ZrO2组份也很难用常规的助熔剂成分(Na2O、CaO、MgO、BaO、SrO、ZnO、B2O3等)将它完全熔解,特别在较低温度下。而且,ZrO2与SiO2也只能在1400~1600℃温度下才能合成锆英石。当然,如果选用含氟助熔剂(如NaF),这个反应温度可以降低。
2 锆的主要存在形式及其主要性能
在自然界,锆属于地壳丰度并不高的元素。它主要以岩浆岩(特别是酸性岩、碱性岩、花岗伟晶岩)广泛分布的副矿物――锆英石形式存在。锆英石在碱性岩中有时可富集成矿床。由于锆英石物理化学性质的稳定性,它在最终的风化产物――砂矿中常常富集成砂矿,这是我国锆英石的主要成矿来源,分布于海南省、广东省的海滨砂矿。除锆英石外,常含钛铁矿、金红石、锡石等,对这些海滨砂矿,先通过摇床等重力分离机械将大量的较轻的石英、长石、黑云母等脉石矿物与较重的锆英石、钛铁矿、金红石等重矿物分离;再用磁选机将所含的钛铁矿等分离出去,并用静电分离器将金红石等分离出去,这样就获得了锆英石精矿。如果还要获得较纯的锆英石,还要用酸浸法除去其它重矿物(锆英石本身不溶于酸),最后再用球磨机将锆英石粉碎至5~50μm,得到锆英石粉化工产品。
锆英石的理论化学式为ZrSiO4,其中ZrO2占67.1%,SiO2占32.9%,它还常含氧化铪、氧化钍等成分,而氧化钍的存在常常是造成锆英石具有放射性的主要原因。一般验收锆英石化工产品的化学成分标准定为:ZrO2≥65%。锆英石属于具有岛状晶体结构的硅酸盐,在它的晶体结构中,Zr与Si沿着c轴相间排列组成四方体心晶胞,它也是(SiO4)四面体与(ZrO8)三角十二面体相间共棱沿c轴延伸排列的四方链状结构,(ZrO8)三角十二面体在b方向上是以共棱方式紧密相连。由它的具有四方对称(四方晶系)晶体结构特点决定了锆英石晶体多呈四方短柱状、双锥状,有时呈粒状。它的比重较大,为4.6~4.7,莫氏硬度也较大,为7~8。晶面具有玻璃光泽到金刚光泽,断口呈油脂光泽,透明到半透明。在光学显微镜下,锆英石为一轴晶正光性,No=1.91~1.96,Ne=1.957~2.04。值得指出,当锆英石含有较多的H2O、Th、V、Tr、Hf、Nb、Na、Y、P2O5等杂质时,它将发生非晶质化。与锆英石晶体相比,非均质体的锆英石衍射线条减少。在物理性质上,非均质锆英石透明度变差,常常不透明,光泽较暗淡。比重下降,为3.6~4.0,莫氏硬度也降低,只为5左右;折光率也降低明显,为1.60~1.83。非晶质锆英石晶体表面也不如普通锆英石光滑,常出现龟状或孤状的网状裂纹。锆英石具有较好的高温稳定性,它的熔点为2550℃;热膨胀系数也较小,为2.2×10-6/℃左右。
锆英石化学性质比较惰性,它不溶于水,不溶于任何酸,包括盐酸、硝酸、硫酸、氢氟酸、磷酸,也不溶于王水;对于任何碱溶液,包括NaOH、KOH均有耐蚀性。不过,在熔融条件下,锆英石可与强碱(包括苛性钠、纯碱)反应生成锆酸盐。它在常规助熔剂存在的条件下,需要高温(大于1500℃)才能使它具有一定的熔解度。在满足乳浊釉料各项工艺性能的情况下,这种熔解度最高不超过6%。
由以上可以看出,锆英石的折光率较高,熔解度较小,在各种烧成气氛下相对稳定,化学性质惰性,价格又不昂贵。它的这些优良条件使它成为当前乳浊釉(包括墙地砖乳浊釉、卫生瓷乳浊釉)的首选乳浊剂。由乳浊理论可知,要想获得高白度的乳浊釉,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1) 乳浊剂的折光率尽可能地高,在各类乳浊剂 中,锆英石的折光率不算最高,但仍属于较高的类别,而且价格低;
(2) 乳浊剂的粒度尽可能地小,小到与光波长同数量级(0.5μm)最佳。要使锆英石乳浊剂能满足这一条件,只能采用熔块釉,而靠直接加入用机械加工方法获得的所谓超细锆英粉或硅酸锆的办法,无法满足这一要求。因为任何机械方法不容易达到这一粉碎的标准,即使勉强达到,生产成本也较大,远不如熔块釉的方式:即采用最高的熔制温度(目前已经可以接近1600℃)及在具有较强熔解能力的高强助熔剂存在条件下,使球磨很细的锆英石粉大部分熔解于乳浊釉的玻璃相中,然后在较低的釉烧温度下,已熔解于玻璃相中的锆英石将由于过饱和而重新析出接近光波长(0.5μm左右)粒级的锆英石,实现高乳浊度。
具有较强熔解能力的强助熔剂,应该是含具有低电离能的元素(如K)或可极化易变形的元素(如Pb)。由于Pb的污染性能及它赋予釉的低粘度,易使析出的锆英石长大而不易被采用。适宜的强熔剂应该是含K2O的原料(钾长石、硝酸钾、碳酸钾等),当然,还要配合其它含有B2O3、ZnO、CaO、MgO等组份的原料,以满足釉的除白度以外的其它性能(如粘度、始熔温度、亮度、平整度等)。还要强调的是,为了获得较高白度的锆乳浊釉,确实需要掺加适宜比例的高离子化势元素的成分(如Al2O3、ZnO)和高键强元素成分(如MgO)。因为它们一方面降低锆英石的熔解度(促使析晶锆英石数目增多),另一方面还增加釉的表面张力,控制锆英石的析出粒度,提高釉面平整度与始熔温度。为了进一步提高锆釉的乳浊白度,有人开发了所谓分相的锆乳浊釉。在这种釉中,既有合适粒度的锆英石析晶体,又有合适粒度的玻璃分相体,这无疑提高了其乳浊白度。不过,这种具有多重乳浊性的锆釉的烧成范围似乎不宽。
(3) 尽可能增加具有合适粒度的锆英石。一是添加颗粒较细的锆英石,例如用超细锆英粉替代锆英砂;二是尽可能地提高熔制温度,使进入玻璃相的锆英石数量多一些。最近十年,锆釉块的熔制温度已从1500℃左右提高到1580~1600℃。当然,锆英石的熔解度有限,要大辐度提高具有适宜析晶粒度的锆英石的数量比较困难,因此锆乳浊釉迄今仍为半遮盖的乳浊釉,不可能像钛釉那样,可以大量增加钛榍石的数量,实现全遮盖。
尽管采用锆英石的乳浊釉具有不少优点(如烧成气氛适应性强、釉的机械强度高、化学耐久性好、烧成范围宽等),但锆釉最大的缺点在于它的粘度大,容易产生波纹与针孔,影响产品质量。研究表明,要解决锆釉粘度大的缺陷,主要可采取两个技术措施:
(1) 选择合适的助熔剂与添加量。特别是采用中低温助熔剂,如氧化锌、硼酸、硼砂、纯碱、硝酸钾等,以降低锆釉的粘度;
(2) 锆釉的烧成温度不要低于1100℃,否则将会大大增加研制的难度,同时还不易降低成本。因为釉烧温度越低,采用硼酸、氧化锌的量就会越多。而采用纯碱则会降低始熔温度,易引起针孔缺陷,同时还会增加热膨胀系数,与陶瓷坯体不易匹配。含K2O的原料虽然可以加大对锆英石的熔解能力,增加釉面的亮度,但它会进一步提高釉的粘度,因此只能增加价格较高的硼酸、氧化锌等原料。经研究,将釉烧温度定为1120~1140℃较为合理,经笔者试验,以下组成的锆釉熔块适应在这个范围釉烧:SiO2 53%~55%;Al2O3 4%~5%;B2O3 6.5%~7.5%;ZnO 11.5%~13.5%;CaO 5.5%~6.5%;MgO 2.5%~3.5%;K2O 4%~5%;ZrO2 7%~7.5%;Na2O 0~1%。烧后釉面白度高、光亮、无针孔、釉面平整,易与陶瓷坯体匹配。
利用其在高温下熔解(尽管熔解量不高)、低温下易于析晶,同时还避免TiO2类易染色的缺陷的诸多优点,锆英石可作为微晶玻璃的晶核剂之一。晶出的锆英石晶体与未熔成玻璃相的残余锆英石颗粒都为微晶玻璃的成核与晶体生长提供界面,降低成核与晶体生长所需的活化能,有利于生成可以控制析晶大小与数量的、带有各种微晶相的微晶玻璃,这就是锆英石促进微晶玻璃非均相成核与晶体生长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
综上所述,锆英石在陶瓷工业主要应用在墙地砖、卫生瓷的乳浊釉以及微晶玻璃方面。当然,它的高温性能与耐腐蚀性能还大量应用于熔炉和窑炉的耐火材料。此外它还可以用于电瓷与化学瓷中,赋予它们很高的机械强度、较低的热膨胀系数,常温和高温下介电常数高、高频电损耗少、耐化学腐蚀等优点。利用ZrO2与SiO2高温下生成锆英石的反应,还可以制备锆钒兰、锆镨黄等稳定的色料。
3 ZrO2(锆英石)对釉料及微晶玻璃性能的作用与影响
3.1对釉料及微晶玻璃的熔化温度的影响
虽然Zr4+的离子半径(80nm)比Si4+离子半径(41nm)几乎高出一倍,但由于Zr4+离子的d轨道电子的屏蔽作用小,使之有效电荷高。因此,Zr-O之间的键强非常高,反映在熔点上,ZrO2的熔点在2700℃以上,锆英石的熔点也高达2550℃,几乎比石英的熔点高出1000℃。Zr-O之间的高键强使得它在纯的碱金属离子存在下需要高温才能熔解。而在常规的釉料及微晶玻璃的配方体系中,ZrO2(包括锆英石)的加入会明显提高其熔解温度。这从相图可以看出,ZrO2(锆英石)引入硅酸盐体系中会明显提高其液相线温度。不过,这种增加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熔解能力,即使再增加ZrO2(锆英石)成分,其温度提高的作用减缓。因为这时的ZrO2(锆英石)是以晶体形式出现,而不是玻璃态的ZrO2形式。
3.2对釉料及微晶玻璃的粘度的影响
Zr-O的高键强使ZrO2(锆英石)可大幅度增加釉料及微晶玻璃的粘度。在较少碱金属离子存在的条件下,即使加入1%的ZrO2(锆英石)也会增加成分体系的粘度。当然,釉料和微晶玻璃中的ZrO2(锆英石)晶体的存在,也会使釉料及微晶玻璃整体粘度增加,而析晶体存在越多,其粘度也会越高。不过,这些晶体ZrO2(锆英石)比起玻璃态的ZrO2来说,其对釉料及微晶玻璃增加的粘度值要小一些。为了克服这个缺点,除了需要选择适合的K2O、B2O3、ZnO的助熔剂组份外,在研制高温的卫生瓷和微晶玻璃时,还可以采用高温高效助熔剂的组份,如CaO、MgO、Li2O、含氟的原料等。
3.3对釉料及微晶玻璃热膨胀性能的影响
仅对玻璃相而言,玻璃态的ZrO2比TiO2、Al2O3、B2O3更能降低热膨胀系数,这从大多数学者提供的计算玻璃的热膨胀系数的ZrO2加合因子常常定为负数就可以充分表明。而对晶体存在形式而言,ZrO2(斜锆石)的热膨胀系数不算高,为6.5×10-6/℃左右。锆英石晶体的热膨胀系数则较小,仅为2.2×10-6/℃左右。这表明,对于绝大多数锆釉和含锆微晶玻璃来说,析晶相基本为锆英石,斜锆石极少。因此,即使对晶体而言,锆英石也会明显降低釉料及微晶玻璃的热膨胀系数。无论是透明釉、透明玻璃,还是乳浊釉、微晶玻璃,ZrO2(锆英石)组份对热膨胀系数的作用都是一致的,都将发挥降低热膨胀系数的作用。只有一种情况例外,如果釉料及微晶玻璃的SiO2含量偏低,添加的ZrO2或锆英石又较多,此时必将析出斜锆石,则此时对热膨胀系数的降低作用不明显。
3.4对釉料及微晶玻璃的比重的影响
Zr作为比较重的元素,它可以增加釉料及微晶玻璃的比重,特别是相比Si、Al、B、Na、K、Ca、Mg等常见轻元素,其增加比重的效果明显。
3.5对釉料及微晶玻璃的机械强度的影响
同样受Zr-O高键强的影响,ZrO2将增加釉料及微晶玻璃的玻璃相的机械强度,包括抗压强度、抗张强度。特别对于增加弹性来说,ZrO2组份的作用尤为突出。它会大大改善釉料及微晶玻璃相的弹性,这也是玻璃纤维中常常加入ZrO2的原因:ZrO2可以明显改进玻璃纤维的弹性,有利于玻璃纤维性能的提高。对于硬度来说,无论是玻璃态的ZrO2,还是结晶ZrO2(斜锆石的莫氏硬度为6.5,而锆英石的莫氏硬度为7~8。),它们均明显提高釉料及微晶玻璃的硬度。
3.6对釉料及微晶玻璃表面张力的影响
ZrO2也是属于表面非活性组份,它可稍微提高釉料及微晶玻璃的表面张力,但效果远不如CaO、MgO、ZnO、SrO、BaO及其它一些过渡元素的着色剂成分(如FeO、CoO、NiO、MnO2、CeO2、CdO等)。
3.7对釉料及微晶玻璃的化学耐久性的影响
与所有显示高键强、高场强及方向键(共价键)的元素相类似,Zr4+将大大强化釉料及微晶玻璃的硅酸盐玻璃相结构。这不仅决定了ZrO2具有上述提高熔化温度、增加粘度、减小热膨胀、增加机械强度等作用,还决定了它在改善釉料及微晶玻璃的化学耐久性的突出作用。ZrO2不仅可明显提高含ZrO2的玻璃相与晶相(斜锆石、锆英石)的耐水性、耐酸性,而且还能明显提高其耐碱性,这表明,ZrO2是全面提高耐化学腐蚀性的成分之一,因此被广泛用于耐蚀性能高的特殊耐火材料及特别功能材料中。在光学玻璃中引入ZrO2,不仅可提高其耐化学腐蚀性,还能提高光学玻璃的折光率。
【关键词】中学;化学教材;分析学习活动;教学衔接
我们通过分析苏州地区初中化学教材和高中化学必修教材,发现两套教材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设计充分结合了化学学科特点,同时关注了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认知特点,并很好地体现了化学学科特征学习活动的保持和衔接过程,体现了学习活动不断上升的要求。本文拟通过对两套化学教材的有机衔接特点进行分析,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帮助。
一、学习活动栏目“异曲同工”的衔接
作为学生活动的主要媒介,“教材要成为学材”,这是新课程背景下的教材观。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和安排,在教材中是以栏目形式呈现的。初中化学教材和高中化学必修教材共同设置了三类学习活动,尽管初高中教材中活动栏目的名称有差别,但是实质内容基本保持一致。
讨论学习活动类栏目:这类学习活动往往安排在一堂新课的前面,让学生根据原有的知识或熟悉的事实产生新的思考;然后再通过讨论、交流甚至是辩论,听取其他同学的观点后弥补自己原有想法的不足,使学生对相关化学问题的认识更加全面,理解更加深刻。
实验探究学习活动类栏目:这类学习活动指导学生先培养仔细的观察能力,接着练习准确的记录能力,然后锻炼实践操作能力,最后才是提升分析能力。在初中一般进行一组实验要素的探究,如:观察催化剂二氧化锰或硫酸铜溶液对过氧化氢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而高中往往进行多组实验要素的探究,如:实验探究“催化剂、温度等条件对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通过实验探究学习活动既有助于学生对化学科学的探讨,也有助于学生学习方法的优化,提高分析问题的全面性。
拓展阅读学习活动类栏目:初中教材的“拓展视野”和高中必修教材增加的“化学史话”、“资料卡”等学习活动目的在于让学生联系实际社会生活,减少化学试剂滥用的危害,实现真正的“实用化学”。拓展阅读学习活动也能开阔学生的化学视野,满足各种层次学生的要求,甚至可能融入到其他学科中去,让有兴趣的学生有情感去培养,有内容去研究,有空间去探讨。
二、实验探究活动“由单一到广泛”的衔接
初中化学教材让学生先学会做简单的“模仿秀”,进行单一的实验探究活动。通过单一的模仿探究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简单的实验操作方法,感受实验带来的快乐,初步形成科学的化学实验方法。如在初中的“质量守恒定律”探究活动中,包含的科学实验探究要素有:猜想与假设、进行实验、结论。通过多次的“小试牛刀”,初中学生可以逐步完成一个简单化学问题解决的过程。
高中化学必修教材的实验探究过程虽然也简明扼要,但比初中要求明显高而且涉及知识面广泛。高中教材除了有限的几个实验外已经很少让学生做“拷贝不走样”的事了,基本要求学生根据一定的化学环境提出问题,还可以进行大胆的猜测,接着查阅相关资料设计实验探究计划,然后针对计划进行辩论,最后执行实验探究操作,并得出结论、总结。如高中《化学1》“探讨Fe2+、Fe3+相互转化的条件”,这个探究活动中先让学生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原理,提出Fe2+、Fe3+相互转化条件的假设;然后设计Fe2+、Fe3+相互转化条件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记录现象;最后用简洁的语言归纳Fe2+、Fe3+相互转化条件。其中包含的科学探究要素比初中多了计划的制定、证据的收集、结论的解释、文字的表达、语言的交流等学习活动。在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完全改变传统的被动的“填鸭式”学习方法,真正学会了实验探究的学习方法,初步掌握了探究思维形成过程。
为了符合各年龄层次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的需要,苏州地区初中教材中的各个探究活动相对于高于教材中的各个探究活动所包含的实验探究要素要少,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要求要低,这种初高中的实验探究活动的设计,依据实验探究活动包含的要素“由单一到广泛”的衔接方式,符合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规律。初、高教材中实验探究活动由课内逐步延伸到课外的设计也遵循了学生的思维特点,体现了让知识通过实验探究的操作过程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起到让学生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轻松学习,从中品味实验过程的,同时学习科学的实验方法,并内化成自身的学习素质。
三、解决问题能力 “由弱到强”的衔接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非常明确的指出,需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1]如何激发和促进学生的高水平思维活动,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已成为人们当前高度关注的热点。因此,基础化学教育课程的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和提升当代初高中学生的提出化学问题能力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初中化学教材中重视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初步培养,但并没有单独设计和安排“问题解决”的学习活动,而是通过“活动与探究”、“练习与实践”等栏目中的渗透而呈现出来的。初中化学教材中“活动与探究”栏目中有以下内容:
第一,元素符号的书写。第二,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第三,化合物中元素质量比的计算。第四,化合物中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第五,灭火的方法和原理的总结。第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第七,溶液质量分数的计算。第八,硝酸钾溶解度曲线的绘制。第九,钢铁防止锈蚀方法的归纳。第十,金属材料的日用品举例。
这些内容更多的是利用所学化学知识去完成一个化学问题或习题,在这些化学问题或习题的解决过程中,所需要的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并不很强,这与初中生化学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化学问题意识不强、化学问题解决的策略性知识比较缺乏相匹配。
高中化学必修教材中为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单独设计了“问题解决”活动,虽然该学习活动中所呈现的化学问题有一些也属于“化学习题”的范畴,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能力明显高于对初中生的要求。如“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计算”,教材先给出了溶掖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时,需要将已经学习的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由物质的质量去计算物质的量的方法等知识,运用到该问题情景中,计算Na2CO3溶液的物质量的浓度,并将计算所形成的方法抽象成数学公式,在解决该类问题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迁移、建模等科学方法,这一问题解决活动对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具有很大的作用,而问题解决过程中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也比较高。
由以上对两套教材的分析,可以看出初中化学教材注重让学生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方面的有关问题;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高中化学必修教材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能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分析和解决一些化学问题。作为中学老师要了解这两套教材中学习活动的特点,在教学中就可以做到瞻前顾后,衔接完美,对中学生的化学学习起到积极引导作用,并使得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