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8:25: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描写雪景的词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千古以来,作为一种自然物,“雪”一直是文人的至爱,它以其洁白和纯雅成为诗词歌赋中不朽的意象。看到雪,我们会想起众多咏雪的名句。正因为有了雪,冬天这一原本肃杀的季节才显得多姿多彩,充满期冀。在《沁园春 雪》中,伟人是如何描写雪的呢?让我们走进这首壮词,细细体会咏雪的艺术――
层次分明,有序咏雪。《沁园春 雪》的写景主要在上阕中。要想在有限的字数(69字)中,对北国的茫茫雪景作一个全景式“写真”,不精心构思是不行的。在咏雪时,注意了层次的设置,有序地描写雪景――由实到虚,上阕很自然地分为三层。这三层中,有概括描写:辽阔的北国漫天飞雪,大地冰封;有具体描写:长城内外,白雪覆盖,滔滔黄河,停止奔流,群山如银蛇飞舞,高原上的丘陵如蜡象奔驰。其中,有静态描写,有动态描写,还有想象描写:雪后天晴,红装素裹,更加妖娆。这些描写,形象地勾画出一幅北国严冬的雪景图,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令人心气豪爽,精神奋发。
妙用修辞,形象咏雪。修辞如盐,能增添文字表达之“味”。要想使笔下的景物活起来,必须适当使用修辞手法。在咏雪时,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增强了形象咏雪的力度。比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把群山比喻成一条条银蛇在舞动,把高原上的丘陵比喻成许多白象在奔跑,既形象又增加了动感。“山舞银蛇”舒展柔美,“原驰蜡象”奔腾壮烈,“欲与天公试比高”与前面的银蛇舞动、蜡象奔驰的情状相呼应,写出了北方冰雪世界中群山与高原形象的雄伟。同时,“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也构成了对偶,句式整齐优美,脍炙人口。
锤炼词语,逼真咏雪。诗词的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有很强的感染力,《沁园春 雪》也不例外。词中,无论是动词、形容词,还是副词,都运用得十分贴切,增强了写景的表现力,这得益于在锤炼词语方面所花费的心血。比如,“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中,动词“封”字显得凝然安静,“飘”字则显得舞姿轻盈;再如,“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中,“惟余”二字强调了白茫茫的景色,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气象奇伟而雄浑;“顿失”则写出了变化之速,寒威之烈。如此精炼、优美的语言,为全词增色不少。
【关键词】语文教学 鉴赏能力 培养
语文是一门人文特色很浓郁的课程,不仅有助于学生分析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而且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教师可以借助语文这个载体,通过丰富多彩、情意结合的语文实践活动,引领学生体验自然美、感受社会美、欣赏艺术美,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本文针对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来探讨。
一、品析语言
新课标明确要求初中阶段的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因此,品味文学作品只有紧扣“语言”而字斟句酌,反复玩味,才能悟透文章之旨趣。
1.利用词语品语言。字斟句酌是表达的需要也是理解的需要。鉴赏作品的语言,品评词语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手段,尤其是表现力极强的动词和形容词。譬如鲁迅小说《故乡》中描写到:“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教学时,我让学生思考品味:作者在“萧索的荒村”前用了一个极富表现力的动词“横”字,为什么不像一般情况下写成“有”而非用“横”字呢?学生经过比较、揣摩,悟出一个“横”字突出了萧索荒村的颓败、破落和无生气,低矮的茅草房给人的印象好像倦卧的病人在横躺着,既含蓄贴切,又给人以联想。
2.利用句子品味语言。句子是文学作品表情达意的基本单位。句与句之间要连贯,句子的前后要照应,这样才会清楚流畅。如朱自清的《春》一文中,对“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的顺序能否颠倒这一问题,有的学生说:“不可以,这三句是按颜色的深浅来排列的。”这显然没有品“到位”,于是引导学生再读文前第一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学生顿悟,将句序颠倒后,与前文便不照应。可见,随便改动句序也会影响文章的表意。
3.利用语段品语言。利用语段品语言,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也是能力层次最高的训练之一,是十分必要的。小说可选精彩的对话;散文宜选有意蕴的语段;议论文可选说理严密的语段;记叙文可选描写生动传神的语段等,均可利用于品味。
二、通过比较鉴赏,培养审美能力
比较是人们在认识鉴别事物中获得新知识的一种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着力于关键字词和句子的分析,这既可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也可以收到美育效果。如的《沁园春・雪》和唐代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通过写雪景来抒发感情的,但写法和表现的意境却截然不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所写的雪景既从大处落笔,又从细处着墨;而《沁园春・雪》始终从大处描绘,意境更为恢宏。《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所写的雪景,固然也有“千树万树梨花开”那样的美景,令人赏心悦目,但更多则是渲染雪中的奇寒、愁云的惨淡;《沁园春・雪》始终赞美祖国江山的多姿多娇,感情乐观豪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抒发了因朋友远离而产生无限惆怅的感情。尽管两首诗存在如此不同,但有许多值得我们欣赏的地方。还可以对于不同的文章也用这样的方法,实现不同格调作品之间意境、主题的比较等,如对《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的学习就可以在不同格调作品之间对意境、主题方面进行比较。
三、分析挖掘作品的形象美
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社会的,而它又以形象教育读者,影响读者整个精神世界。当学生有了审美感受,获得审美愉悦后,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就是对审美对象的鉴别和评价能力,它包括对审美对象的真善美的识别,对审美客体逐渐加深理解,并能给予审美评价,得到新的领悟。在分析课文时,教师要注意挖掘作品的形象美。例如在分析《春》一文中对“春花图”的描写时,教师可以抓住“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等语句,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想象那春花争芳斗艳的美景,再由“闭了眼”“仿佛”“满是”等词语展开想象,由春花联想到秋天的累累硕果,使人看到希望,加上蜜蜂“闹”、蝴蝶“飞”,衬托出花美、花香,“树上”“花下”,一幅五彩缤纷的“春花图”就充分地展现出来了。作为一名教师若能启发学生挖掘作品中的意蕴美,达到意美以动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悦目,那么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得到了美的享受,在潜移默化中也就逐渐地提高了审美能力。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
连我自己都无从得知。
时而哀哀地抬起头,神情目然地望着虚渺的天空,想让我的视线射穿宇宙,却明白终究是徒劳无功。
我的梦啊,你让我如何去追寻?
我从来不知道,花季,原来是这样的容易让人伤感。
常常在上课的时候神游太空,不管老师是如何苦口婆心地在讲台上画出一幅幅白色的抽象画,不管他们怎样拼命地让学生们精神集中,更甚是在课堂上第一次向我提问后怒心冲冲地欣赏我迷迷糊糊答错后呆立无言的表情——我第一次在课堂上如此尴尬。
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我?是吗?应该是吧,虽然成绩不是顶尖的,但也可以算是中上水平。可是那真的是我吗?那个充满天真与烂漫的我?不!长大了,我不再是!成长已给我带上了一副沉重的枷锁啊!我感到我在空洞的荒原上狂奔,无力而拼命地向前天空呐喊:救救我!我的灵魂!
我的灵魂,我发疯似地梦想着我的那个自由洒脱,充满生机的灵魂。我终于明白了什么叫做死气沉沉,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许多人都讨厌这个词语。因为现在,我的灵魂,就是死的。记得在我听得还算认真的一节课上政治老师说,没有梦想的人就是僵尸。而台下的我则苦涩地在心里接上了一句:而我,现在正完成着从人到僵尸的转变。
想寻求一种平静,带着浓重忧郁的气息我缓缓地转头望着窗外。很奇怪,灰沉的天空下着雪,而且很大。在我以前的十四年里我从未见到过这样大的雪。雪景,此刻在我的眼中并没有轻舞、飞扬的美,它打破了我以前描写雪景时所有的感慨,似乎毫无节奏的雪花一个劲地向下倾泻着,全然的碎乱和凶猛。在我眼中,它似乎在渲泻着我内心的悲愤。看着急泻的雪花,我的心中更没由来地涌现出一股悲凉。
像笼子里的金丝雀?我无奈地摇了摇头。只是一只普通的小鸟罢了。
但是既使是一只普通的小鸟,我也希望飞啊!可人们想看的想听的,也只不过是我的外表和叫声罢了,除此之外我没有其它的利用价值。人们认为:鸟,天生就是用来让人看和听声音的。
我并不是小说的忠实拥戴者,我清楚地知道那也许只是作者们在作的一些美好的梦。所以,我充当了这些梦的观赏者。出乎我意料的,居然也得到了一丝安慰。毕竟,还有一些人也和我一样会在现实中作梦啊!担心我陷进去?呵呵,不会。以前我也许会,但现在,现实与梦,我分得很开。
也许,我真的有了厌世情绪也说不定。
人,总是忘了自己来到这个世上的真正意义。
我们是要去追梦的,并不是为了勾心斗角、杀人放火、残害生灵而来到这个世界上的!
如果世界是这样,那么这个世界、我们的未来就真的没什么价值了。
生命,也毫无意义。
窗外的雪花零散地飘落下来,没有了刚才狂风暴雨般地气势,终于出现了所谓雪的“优美”。
读一读,并选用其中的词语说一段话,描绘一处雾景或雪景。(笼罩、凝结、模糊、弥漫、洁白晶莹、蒸腾、缀满、缭绕、淹没、琼枝玉树)
过渡:这些优美的词语都是文中用来描写吉林雾凇的,想亲眼看看雾凇的美吗?
二、精读第一自然段
生看课件;师述:隆冬时节,走进东北的吉林市,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白云,排排雪浪,十分壮观。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看到如此美丽的雾凇,你有什么感受?(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美、奇)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想想这段课文中哪些词句描写雾凇的奇特景象,在关键词下面加圆点。
生讨论;师出示词语:洁白晶莹、银光闪烁(指导朗读)
映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师指名读,齐读。生有感情地齐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雾凇那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容颜,……难怪作者要说它是……(生:奇观)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
师:看到这么美丽动人的雾凇,你的心中有什么疑问吗?(雾凇是怎样形成的?)是啊,所有来到这儿的游客心中都有这样的疑问,要是有一名专业的导游能给大家讲解一下这个问题就好了。你想做一名专业的导游吗?老师这里有一个导游证,你把第二节读懂了,就有可能拿到这个导游证了。
生快速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哪一句话概括地写雾凇是怎么形成的?
交流。映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从这句话中,我们知道,雾凇形成需要哪些条件?(生:严寒季节——过于饱和的水气——遇冷凝结)(句中词语变红)
师指导学生朗读此句。(抓住重点词语)
这些条件是一般雾凇形成所缺一不可的,吉林雾凇的形成符合这些条件吗?
生自由朗读第2~7句,边读课文边思考,然后小组讨论。
师:你们读懂了什么?
①雾气是什么时候形成的?(生:“当年12月至第二年”或“严寒季节”)
师:课文第一自然段中是怎样写“严寒季节”的?(生:三九严寒、大地冰封)
②过于饱和的水汽是从哪里来的?(生: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师指名朗读。
③当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遇冷后雾气有什么变化?
映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
师:自由朗读这句话,你觉得这雾气怎么样?(生:浓)是的,雾气非常浓,达到了饱和的状态,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生:涌向弥漫)
生再齐读这句话。
④师引读:“这时,树木被雾气……渐渐地……”
⑤师: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呢?
映示: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生齐读。师小结:这个过程就叫“凝结”。(板书:凝结)
师:再读这句话。雾气是怎样镀在松针、柳枝上的?圈出有关的词语。
“慢慢地”——写出了什么?(凝结的速度慢)指名读句。
“轻轻地”——写出了什么?(样子轻,无声无息)女生读。
“一层又一层地”——说明什么?(雾气不断,逐步结成)齐读。
其实作者只用了一句话,把雾气凝结时的情形写得既具体生动,又十分精炼。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生齐读)
师:这些词和句告诉我们雾凇是无声无息地、慢慢地逐步凝结而成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课文中的哪句话更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最初……,逐渐……,最后……)
师指名填空。生感情朗读。
师小结:雾凇形成的过程是那样的奇特!我们拿起课本齐读第二段,再次来感受雾凇神奇的形成过程。(生齐读第二自然段)读的真不错,可是作为一名合格的导游,可不能捧着书本为游客做介绍啊。请看着屏幕,围绕着雾凇形成不可缺少的几个条件,试着脱稿介绍一下吧,想不起来的可以看书。(提醒注意:导游要懂礼貌,说话要清晰、完整)
指生上台做导游给游客做介绍,其余生评价,颁发导游证。
四、精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美丽的雾凇就是这样逐渐形成的,我们跟着导游一起再去欣赏一下吧。要边看边想,雾凇有哪些姿态?它们像什么?自由浏览点击,欣赏雾凇图片。
师:多美的雾凇呀!用上这句式,将你看到、想象到的景象描绘出来吧。(生略)
师:说得真不错,那你能用书上一个词来概括吗?(板书:千姿百态)你还能用哪些词概括?
同学们,此时此刻,假如你也站在松花江畔,观赏着这美丽的雾凇奇观,你会如何赞叹?(学生谈感想)
那么,松花江畔的人们是怎样赞叹的呢?自由朗读第3段。
映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①你们见过梨花吗?什么颜色?
师:请联系课文想想,这里的“梨花”比喻什么呢?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 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 诵读 迁移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的问题广受关注。许多教师致力于文言文教学的教法研究,笔者认为,教法固然重要,但“授之以渔”的影响则是终生的。余文森教授曾经强调,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会有很大的发展后劲。教学时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学法指导,“教是为了达到不用教的境界”,这是教学的最终追求。如果只是为了暂时的考试需要,让学生突击记住一些课文,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多年以后学生的脑子里基本已不存有文言文的印记,那么学习文言文的意义何在?文言文阅读能力从何培养?新课标明确指出,初中文言文学习目标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是为将来阅读古代文章著作继承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打基础的。学生只有掌握文言文学习方法,形成一定的文言文学习能力,才能真正走进古代文化,感受古人精神思想的魅力。
一、自主学习,培养能力
传统语文课堂常常用串讲式填鸭式教学,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根本没有学习的主动欲望。自新课标实施以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成为大家共同认可的方式,传统教学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当然,自主学习,并非放任自流毫无目的地让学生学习,这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预习材料和预设教学环节。笔者在教学《湖心亭看雪》时,设计了这样的预习案:
一、补充资料
1.作者作品简介:张岱(1597-1679),字宗子,……明亡后不仕,穷愁潦倒入山著书以终。晚年国破家亡,流离山野。所存者,唯破床一具,……两部代表作《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都写于明亡以后。
2.作品摘录: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选自张岱《陶庵梦忆・序》)
二、预习题
1.给加点字注音,给拼音写汉字。(略)
2.给加点的字释义。
(1)湖中人鸟声俱绝
(2)是日更定矣
(3)余一小舟
(4)拥毳衣炉火
(5)雾凇沆砀
(6)惟长堤一痕
(7)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8)强饮三大白而别
(9)上下一白
3.翻译句子。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4.找出文中写雪景的语句,试着描绘这一画面。
5.读了课文,你怎样理解舟子说的“痴”?
这一预习案在上课前一天发给学生,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补充资料,谈谈对张岱的印象;仔细阅读课文,完成预习题。学生在看到这样的预习案时,首先就对张岱这个人给予极大的关注,“知人论世”,学生在上课前对作者有了初步的了解,这就降低了学生理解文章的难度,减少了理解文章的诸多障碍。预习题中有对生疏字词读音的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理解及重点语句的翻译。更重要的是紧扣文章特点,设计理解雪景和理解文章主题的问题。在这两个问题的带动下,学生会筛选并细读写雪景的语句,思考这到底是怎样的西湖夜晚雪后的景象,展开联想和想象。这和平时老师布置预习让学生粗粗看一遍课文要有针对性,也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关于文中“痴”的理解,这问题只是让学生初步解读张岱这一奇人,这问题更进一步激发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走进文章的内涵。通过这一预习案,学生已大致了解文言文学习的重点,也有亲近文本的机会,这比上课老师提问一问一答的传统方式要实用有效得多。学生在此过程中逐渐摸索到自主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得到锻炼,久而久之,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无形中得到提高。
二、指导诵读,培养语感
文言文汇集了古代文化精华,其中语言表达、思想内容都堪称经典。因此,文言文学习中诵读就显得至关重要。通过诵读,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文言文优美的音韵和节奏,从而促进对文章内容、作者情感的理解和领会。久而久之,就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文语感。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诵读的指导和引领,一般情况可以有以下步骤:首先,指导学生读准字音。由于距今久远,文言文中有些生僻字通假字现在已不常用,学生对此很陌生,这时教师要进行强调纠正,这是诵读的基础。其次,指导学生读准句读。由于语言表达习惯的不同,文言文的语句中有好多省略句倒装句等,学生对语句意思不够明白的情况下容易读破句,分不清句读。教师要指出学生错误的停顿,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词语句子的含义。再次,指导学生读准文章句段的语气语调。这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有时需要教师边讲析边进行示范朗读。最后,指导学生读出文气。这一阶段是最高层次的朗读,要求通过声音传递出文章整体的情感、连贯的气势、深刻的文意。有时可以分角色朗读,可以小组竞赛朗读,也可以通过教师的示范达到这一境界。
如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在教授《口技》一文时,就很好地进行了文言文的诵读指导和训练。教学时他分别引导学生进行了四个层次的朗读,每一个层次都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从“沸沸扬扬地读”、“字正腔圆地读”、“层次分明地读”、“缓急有致地读”四个层次层层推进,从初步接触感知文章特点到读出文章情味再到读出文章结构层次,最后水到渠成地完全进入文章所描写渲染的情境中。朗读过程中余老师进行了精心的指导,有效地范读,学生从老师的朗读中很快就体会到怎样才是字正腔圆地朗读,于是纷纷模仿读起来。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及初步分析课文的层次结构,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这真是一举多得,实在妙不可言。最后“缓急有致地读”,师生合作读,完美演绎口技表演者表演的深夜起火的场景,课堂俨然回到古代的表演中。这堪称文言文朗读教学的经典,这样的课堂,学生的文言语感自然而然就在读中产生。
除了朗读指导外,背诵指导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背诵一定量的文言文,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才能更好地奠定文言文的学习基础。现代文言文教学中的背诵当然不需要“悬梁刺股”式的苦读,要尽量让文言文背诵充满趣味和挑战。教师可以根据文章的特点,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文言文的背诵技巧和方法,如文路背诵法、关键词背诵法、想象画面背诵法、分部分背诵法、句段开头提示法、听录音背诵法等。如关键词背诵法,教师可以在理解课文时板书相关的关键词,然后让学生根据关键词试背,几次之后学生就能较好地背诵下来。不同的文章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有时还可以边读边抄写,边背边写,甚至可以进行夸张的手势辅助表演等,这样学生就能在不同形式的背诵中获取学习的成就感,慢慢地会喜欢这种学习方式。
三、归纳整理,学会迁移
(一)抓住典型,发现规律。
文言文教学时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典型字词句,不时进行归纳整理,对常见文言现象了然于胸。如《送东阳马生序》中的“走”在古代是“跑”的意思,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用法。“走送之”是指“跑着送还书”,体现作者借书看完抄完之后急着送还的急切心理,也能体现他守时守信的良好品质。还有“媵人持汤沃灌”中的“汤”字,在古代是“热水”的意思,说“服侍的人用热水浇洗我冻僵的四肢”,如果用现在的意思“菜汤、肉汤”就解释不通了。再有“右备容臭”中的“臭”字,这里的意思是“香气”,“容臭”指的是香袋,如果用现在的“臭气”解释,就匪夷所思。让学生记住这些典型的例句,读其他文章时慢慢学会迁移理解,阅读文言文的障碍会少很多,学习效率自然就提高。
又如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也是经常出现的,而且这和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息息相关,如果在平常教学中能时刻引导学生关注这一现象,对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进行分类整理,长此以往,学生的文言词语积累自然就丰厚起来。余映潮老师的文言文教学就非常重视这一点,他经常运用巧妙的方法引导学生归纳整理文章中的重要文言词语,我们可以看《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教学片断:
师:下面再来一个学习内容,巧编练习。你们看课文的练习,辨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我觉得他编少了,那么我们现在就用这种比较辨析的方法,每位同学编拟一组“词义辨析”的练习,补充课本练习的不足。……
(屏显4:关于几个重点词的内容。)……
(屏显5:关于“讽、谏、刺、谤、讥”的词义解释。)
师:讽,婉言规劝;谏,直言规劝;刺,斥责,指责;面刺,当面指责;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讥,微言讽刺。……刚才我们为什么没有注意到这样几个词呢?就是我们没有养成一个学习的习惯,那个习惯就是用对比辨析的方法来辨析事物……
对于文言词语的归纳整理,余老师别出心裁地运用了“巧编练习”的方法。他引导学生参考课后练习的“词义辨析”题进行归纳整理,这其实就是对文章中的一词多义进行整理。余老师并没有采用一问一答的碎问方式讲解这一知识点,他让学生自己寻找、自己发现、自己归纳,学生兴味盎然地找。于是一个个精彩的答案就出现了,学生基本把课文中的一词多义找齐。当然,学生的理解有时难免狭隘和肤浅,这时就需要老师进行引导提升。余老师在学生回答完毕之后进行了归纳总结,一共有几个重点的词语,并用多媒体呈现出来,直观明了,有利于纠正学生的错误理解或及时补充遗漏的词语。另外,他还补充了“讽、谏、刺、谤、讥”的词义解释,这就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一词多义的理解,多个近义词也可以放在一起辨析,自然就增加学生的古代文化常识的积累,可以说是达到一石三鸟的效果。这样的方法指导实在又容易掌握,有趣又可操作,让学生在课堂中得到扎扎实实的指导和训练,学生在学文言文时容易抓住一些典型文言现象,发现一些语言规律,学起来自然就轻松得多。
(二)联想比较,推断语意。
首先可以用课文联想法。当练习或试卷中出现某一加点的实词时,可以联想课文中有关此词的意义。如“去之南郡”中的“去”字,这句是课外语段中的,可联想到课内有关“去”的句子,如“旦辞爷娘去”、“去国怀乡”,这两个都是“离开”的意思,比较一下,这里的意思也是“离开”,即“离开这里到南郡去”。
其次可以用成语联想法。很多成语都出自古代一些故事和典籍中,如《庄子》《韩非子》等。成语使学生学习文言文有一定的依托,就像建构主义说的理解的脚手架,学生只要联想起一定的成语及意思,很多文言词语的意思就迎刃而解。教师要抓住这一重要依托,调动学生用已有知识建构起新知识。如《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尝趋百里外”的“趋”,很多学生不知道怎么解释,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联想和“趋”相关的成语,学生马上想到“趋之若鹜”,“趋之若鹜”的“趋”是“快步走”的意思,这里的“趋”也是这个意思,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而且学生对此印象深刻,不容易忘记。进一步进行联系,2012年杭州中考语文卷中的文言文部分就出现“其子趋往视之”中的“趋”的解释辨析,这个文言文语段是课外的,学生之前并未接触过,有些学生便不能快速准确地理解了。如果联想到“趋之若鹜”“尝趋百里外”,再结合前后文语境,这里的“趋”就理解为“快步走”。通过常见的成语解释文言文的相关词语,很容易唤醒学生的知识储备,阅读文言文变得轻松简单。
文言文的学法有很多,举不胜举,笔者只是列举教学实践中感触比较深的三点。培养文言文的自主阅读能力,除了设计预习案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会查阅资料、比较阅读等方式。培养文言语感的途径除了诵读外,大量阅读文言作品也是一种良好的途径。文言词语的积累运用,可以不时渗透一些方法,如组词法、相似结构法、语境分析法等。当然,不管怎样的方法,平时的积累强记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厚积,方能薄发。
参考文献:
[1]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J].中学语文教学,1997(4).
中考语文试题近年来侧重对考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有利于展现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审美情趣;侧重引导考生关注人生,关注个人的成长体验,关注对生命的热爱,关注对个人独特价值的尊重。正基于此,“真我风采”类主题阅读成为各省市中考的热点之一,受到命题者的青睐。
【真题再现】
雪一化就有路了
文/张抗抗
每年下第一场雪时,我总会想起多年前一个雪天的经历。
那时我初涉文坛,很容易被一些闲言碎语所困扰。当我听说有人搬弄是非,对我说三道四时,我异常激愤,心里顿时对此人充满了恼恨。
我决心要去当面质问她,为什么要这样伤害我。
很快便有了一个机会。我出差去外地,恰好要路过那人所在的城市。我向朋友要来了她的地址,决定在那个城市作短暂的停留,突然出现在她家门口,义正辞严地声讨她,然后拂袖而去。
那天,从清晨开始,天空就阴沉沉的。风变得湿暖,闷得人透不过气来。火车晚点,到达那个城市已是傍晚时分。当我走出车站时,空中已飘起了雪花。
我有些发蒙,心生胆怯和疑惑。但我只能继续往前走,去寻找那个记录着怨恨的纸条上的地址。
雪下得越来越大,风也越发凛冽,雪片像是无数只海鸥扇着白色的翅膀,围绕着我扑腾旋转。四下皆白,分不清天上地下,我跌跌撞撞地朝前走着。在漫漫风雪中既寻不见街牌,也看不见门牌号码。
就在那个时候,我看见街边有一间简陋的平房,窗口露出一线微弱的灯光。我拖着疲倦的身躯敲响了那家的房门。
门开了,灯光的暗影中,站着一位老大娘。她接过我那张写着地址的纸条,眯着眼将纸条举在灯下看了看,又低头仔细地打量着我,说:“那地方太难找,跟你说不明白,还是我领你去吧!”不容我谢绝,她已经迈出门槛,踩在了雪地里。
“这大雪天儿出门,一定有要紧事吧?”她回过头大声说道。
我含糊地应了一声。
“你是去看望病人吧?看把你累的急的。是亲戚?朋友?”她放慢了脚步,拍打着肩上的雪花,等着我。
我心里咯噔了一下。
亲戚?朋友?……我沉默着,无言以对。我如何对她实言相告,自己其实是去找一个“仇人”兴师问罪的!
就在那一刻,我忽然对自己此行的目的和意义恍恍惚惚地发生了一丝怀疑和动摇。那个人似乎隐没在漫天飘飞的雪花中,她之所以要伤害我,也许是随波逐流,也许是由于无知,也许是出于一时的利益之需――她也许真的是一个需要救治而不是斥责的“病人”呢!
脚底突然在一个雪窝里滑了一下,老大娘一把将我扶住。
“这该死的雪,真讨厌……”我忍不住嘟哝着。
“不碍事,不碍事,就快到了。”她说,“前面那个电线杆子右拐,再往前数三个门就是。”
“大娘,请回吧,这回我认得路了……”我说着,声音忽然喑哑了。
她又重复指点了一遍,便转身往回走。刚走几步,又回过头,大声说:“不碍事,明天太阳出来,雪一化,就有路了!”
那个苍老的声音,被纷纷扬扬的雪花托起,在空荡荡的小街上蹒跚。
我在雪地上久久伫立,任雪花落满我的肩头,任寒风吹打我的脸庞。湿重的背包、鞋和围巾似乎一下子失去了分量……
雪一化,就有路了――那么,就把冷雪交给阳光去处理吧,雪不能永远覆盖道路,有阳光就会融化。虽然世上常有误解和诽谤,但是充满阳光的心灵却能够宽恕和融化它。
那个风雪之夜,当我终于站在那费尽周折才到达的门牌下面时,我已经全然没有了跳下火车时那种愤激的心情。我在那个破旧的大杂院门口平静地站了一会儿,轻轻地将那张已被揉皱的纸条撕碎,心也随之释然了,然后慢慢地朝火车站方向走去。
1.通读全文,在下面横线上填写表现“我”心理变化的词语。
激愤恼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中加着重号的“病人”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具体语境,分析选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选文内容,补写一段描写雪景的文字作为文章的结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那个风雪之夜的经历中,“我”得到了怎样的人生启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3年河北省中考题)
【名师解读】
答题策略:
第1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审题后要根据题干的提示,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确定题目的答案范围,然后在此范围内,从前向后寻找切题的语句。若题干中要求用原文词语回答,则一定要用文中的词语作答。
第2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能力。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再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其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作答时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第3题考查学生对语句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语句赏析的角度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写作手法等。作答时不仅要选好角度,而且要注意结合语境,从内容与情节的发展等角度作出正确的赏析。
第4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平时要养成多读、多看、多想、多思的好习惯,养成写心得体会、记日记等好习惯,这样,自己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才会迅速提高。当然,“补写”时还应结合语境,注意景物与人物心情的吻合匹配。
第5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能力。审题后首先要梳理相关情节,理解文章的结构,然后确定答案的范围,从中提取出切题的语句作答。
错因探究:
上述真题中第2、3、4题失分较多。
第2题失分的原因主要有:理解词语含义泛泛而谈,不能结合语境作答;理解词语仅限于词语的本义,未考虑词语的比喻义。
第3题失分的原因主要是只停留于语句本身的修辞作用和内容作答,未考虑写景句的特殊性,未从情节发展的角度作出赏析。
第4题失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语言平淡,缺少细致刻画和生动表达;未结合作者最后“平静释然”的心情写出雪由大到小甚至停的情景。
《雪一化就有路了》
1.胆怯怀疑/怀疑动摇/平静释然
2.这里是指搬弄是非、给“我”造成心灵伤害的人,但也是可以原谅的人。
3.示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大雪纷飞的情景,烘托了“我”内心的纷乱与烦躁之情,同时也为下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常用简单明了的词语来概括作家作品的语言特色,或典雅,或深奥,或精简。但《红楼梦》中的语言却远非这些词语能够形容。《红楼梦》中的铺陈绚丽多彩,嘲讽一语中的,抒情深沉隽永,叙事流利畅达,可以说曹雪芹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郭沫若曾说过:“他的思想、艺术、人格浸润着整个中国的深厚文化成就”。曹雪芹的笔下,画龙雕凤又不是清新自然的语言,会让人在读“红楼”时如见其景,如临其境。他笔下的人物,就单从语言上只闻其声就可知道是谁。无论是景语、人语,还是情语,都有着高度的艺术性。
人语:个性传神
人物语言是人物思想、感情、性格的反映,只有切合身份又个性化的语言才能使人物形象生动传神,这是文学作品中艺术形象有无生命力的重要标志。因为文学尤其是小说的特征就是要通过创造典型形象。“每个人是典型,但同时也是一定的单个人,正如黑格尔所说的,是一个'这个'”。曹雪芹自己也在《红楼梦》开卷第一回就表明:他写的不是那种“千部共出一套”,千人一面,众口一腔,“悉皆自相矛盾大不近情理只说”的作品,而是他“亲闻亲睹”的“事迹原委”,是把这些事迹“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地写出来的,“令世人换新眼目”的作品。所以《红楼梦》人物形象的语言也就各具特色,异彩纷呈,栩栩如生了。
《红楼梦》一书分前后出场的人物共有400多人,这些人物都在同时代的环境中生活,所以便有着某些相同共通的东西,而不同的社会地位、社会关系和人生阅历又决定了各人不同的社会面貌和特征。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最具典型的形象之一。她出身大家,从小饱读诗书,才华满腹。独特的生活环境和人生经历又使她多愁善感。她最符合宝玉说的“女儿是水做的”,天生有一股超凡脱俗的气质,似乎不是属于这个红尘凡世。“葬花”最能体现黛玉的这种性格特征了。花开花谢本是自然现象,而黛玉却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凄凉人生。“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感叹韶华易逝年华短暂,催人泪下。在别人看来生于富贵,才貌两全,又有着和宝玉的“木石情缘”,还有何悲叹的呢,而其中的苦,只有黛玉这样的善感之人才能体会到。而她的诗语也是惊世骇俗,千古绝唱:“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秀帘……”
《红楼梦》中的刘姥姥也是塑造极为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她只是一个平民村妪,生活劳碌节俭尚衣食不周。物质生活尚不宽裕,刘姥姥自然不会像黛玉一样对一些与生活无甚要紧的“飞花”感兴趣。她的语言所透露出来的都是她对大观园奢侈生活的惊叹,和自己农家生活的实际境况。比如刘姥姥在酒席上与平儿叽咕的话:“这样的螃蟹,今年就值五分一斤,十斤五钱,五五二两五,三五一十五,再搭上酒菜,一共倒有二十多两银子。阿弥陀佛!这一顿的银子,够我们庄稼人过一年了!”多么朴实,多么传神,不仅显露了刘姥姥说话时的姿态、表情和心理,连她的生活实际也都表现了出来。
景语:如临其境
环境是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空间条件,人物只有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才具有生动的可能。一切景语皆人语,环境的描写将人物内心不可言说的情感也可以表达出来。一座贾府就是一个人间胜境的标本。在描绘这桃花源一般的景致时,曹雪芹的语言运用艺术也发挥了巨大的功能,其中的一些景语运用方法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1)移步换景,动静结合。
描写景物时通过移步换景来刻画景物,会使画面避免呆板单调,同时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人在领略景色的同时又随着情节的跌宕起伏而探究事件的进展过程。在写景的同时,曹雪芹善于变换角度,他往往通过剧中人物的视角和行动来对景物进行描绘。例如在第十七回中,作者在描写贾政率众清客及宝玉验看工程告峻的大观园,从不落富丽俗套的五间正门写起,用他们的眼睛带领读者一步步走完了绮丽多变的人间仙境。奇特苍翠的石山,曲径通幽,佳木葱茏之处,一带清流,使人眼前一亮,如闻淙淙之声;再顺众人视线远看,飞楼插空,隐隐可见,心胸开阔地一路走来,忽又见精致小景――千百翠竹遮映于一带粉垣之内,赞叹之际,一行人又入一小门,将我们带入种着大株梨花和阔大绿叶芭蕉的后院;在极尽华丽堂皇的几处描写之后,又转一笔,到了恬静自然的“稻香村”,让我们在默默惊叹之余,得一份这本书里难得的宁静与悠然。这一节写景一步一换,动静结合,疏密有致,远近穿插,非常完整的为我们展现了人间胜境――大观园,为以后各个人物提供了活动场地。
(2)美丑对比,以景衬情。
中国传统的描写景物的方法当中经常是运用对比映衬,渲染烘托的手法,使两相对应的事物在对方的衬托下更显出各自的特色。老舍说:“写景的目的不完全在审美上,美不美是次要的问题,最要紧的是写出一个'景'来。”例如写黛玉的潇湘馆。黛玉还在时,那里是“竹影参差,苔痕浓浓”,虽然是幽静了点,但毕竟还有阔叶芭蕉,还有淡雅的梨花,还有只调皮的鹦哥。而黛玉去后,便是另一番情景了:这时的潇湘馆满眼望去都是凄凉的景色,花木枯萎,人去楼空,剩下的只有那一大片洒满斑斑泪痕的潇湘竹了。这种景色的美丑对照,使人心潮涌动,感慨万千。
(3)以情写景,情景相生。
“一切景语皆情语”,一个内心敏感的人,对于环境总是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体验,如杜甫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环境可以着上色彩,来写悲欢喜怒。《红楼梦》中的景物描写,也常用抒情的方式,给景色着色,来写人物内心的感受。如四十回宝玉一早起来,往窗外一看:“原来不是日光,竟是一夜大雪,下将有一尺多厚,天上仍是搓锦扯絮一般……,出了院门,四顾一望,并无二色,远远的是青松翠竹,自己却如装在玻璃盒内一般……回头一看,恰是妙玉门前拢翠庵中有十数株红梅如胭脂一般,映着雪色,分外显得精神,好不有趣!”
文/张抗抗
每年下第一场雪时,我总会想起多年前一个雪天的经历。
那时我初涉文坛,很容易被一些闲言碎语所困扰。当我听说有人搬弄是非,对我说三道四时,我异常激愤,心里顿时对此人充满了恼恨。
我决心要去当面质问她,为什么要这样伤
害我。
很快便有了一个机会。我出差去外地,恰好要路过那人所在的城市。我向朋友要来了她的地址,决定在那个城市作短暂的停留,突然出现在她家门口,义正辞严地声讨她,然后拂袖而去。
那天,从清晨开始,天空就阴沉沉的。风变得湿暖,闷得人透不过气来。火车晚点,到达那个城市已是傍晚时分。当我走出车站时,空中已飘起了雪花。
我有些发蒙,心生胆怯和疑惑。但我只能继续往前走,去寻找那个记录着怨恨的纸条上的地址。
雪下得越来越大,风也越发凛冽,雪片像是无数只海鸥扇着白色的翅膀,围绕着我扑腾旋转。四下皆白,分不清天上地下,我跌跌撞撞地朝前走着。在漫漫风雪中既寻不见街牌,也看不见门牌
号码。
就在那个时候,我看见街边有一间简陋的平房,窗口露出一线微弱的灯光。我拖着疲倦的身躯敲响了那家的房门。
门开了,灯光的暗影中,站着一位老大娘。她接过我那张写着地址的纸条,眯着眼将纸条举在灯下看了看,又低头仔细地打量着我,说:“那地方太难找,跟你说不明白,还是我领你去吧!”不容我谢绝,她已经迈出门槛,踩在了雪地里。
“这大雪天儿出门,一定有要紧事吧?”她回过头大声说道。
我含糊地应了一声。
“你是去看望病人吧?看把你累的急的。是亲戚?朋友?”她放慢了脚步,拍打着肩上的雪花,等着我。
我心里咯噔了一下。
亲戚?朋友?……我沉默着,无言以对。我如何对她实言相告,自己其实是去找一个“仇人”兴师问罪的!
就在那一刻,我忽然对自己此行的目的和意义恍恍惚惚地发生了一丝怀疑和动摇。那个人似乎隐没在漫天飘飞的雪花中,她之所以要伤害我,也许是随波逐流,也许是由于无知,也许是出于一时的利益之需――她也许真的是一个需要救治而不是斥责的“病人”呢!
脚底突然在一个雪窝里滑了一下,老大娘一把将我扶住。
“这该死的雪,真讨厌……”我忍不住嘟哝着。
“不碍事,不碍事,就快到了。”她说,“前面那个电线杆子右拐,再往前数三个门就是。”
“大娘,请回吧,这回我认得路了……”我说着,声音忽然喑哑了。
她又重复指点了一遍,便转身往回走。刚走几步,又回过头,大声说:“不碍事,明天太阳出来,雪一化,就有路了!”
那个苍老的声音,被纷纷扬扬的雪花托起,在空荡荡的小街上蹒跚。
我在雪地上久久伫立,任雪花落满我的肩头,任寒风吹打我的脸庞。湿重的背包、鞋和围巾似乎一下子失去了分量……
雪一化,就有路了――那么,就把冷雪交给阳光去处理吧,雪不能永远覆盖道路,有阳光就会融化。虽然世上常有误解和诽谤,但是充满阳光的心灵却能够宽恕和融化它。
那个风雪之夜,当我终于站在那费尽周折才到达的门牌下面时,我已经全然没有了跳下火车时那种愤激的心情。我在那个破旧的大杂院门口平静地站了一会儿,轻轻地将那张已被揉皱的纸条撕碎,心也随之释然了,然后慢慢地朝火车站方向走去。
【跟踪演练】
1.通读全文,在下面横线上填写表现“我”心理变化的词语。
激愤恼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同学们的理解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审题后要根据题干的提示,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确定题目的答案范围,然后在此范围内,从前向后寻找切题的语句。
2.选文中加着重号的“病人”一词的含义是
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同学们对词语的理解能力。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再结合语境及文本内容,具体理解其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作答时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3.结合具体语境,分析选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同学们对语句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作答时不仅要选好角度,而且要注意结合语境,从内容与情节的发展等角度作出正确的赏析。
4.根据选文内容,补写一段描写雪景的文字作为文章的结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同学们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补写”时应结合语境,注意景物与人物心情的吻合、匹配。
5.从那个风雪之夜的经历中,“我”得到了怎样的人生启迪?
目前,很多的初中学生学习古诗词,课堂上主要是听老师讲解,课后下功夫背诵,大都是以记忆为主,学一首掌握一首,根本不能举一反三在考试时,很多学生赏析古诗词,不知道该如何着手,更不用说深刻领会诗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说明》中关于古诗词的考查要求是“能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分析概括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领悟内涵并品味语言”。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不乏古诗词赏析类的考题,而且有扩大的趋势。下面本人就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略提几个见解。
一、多角度把握诗词的内容。
1、关注题目。古诗词中有的题目集中而又含蓄概括文章的内容、主旨。认真地分析题目,有时能很快地把握住所写的内容。如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其实也暗示了作者在团圆之夜,却不得不忍受离别之苦,通过题目能了解到很多诗文的深意。对理解该古诗文有很重要的意义。
2、关注背景资料。背景资料包括时代状况、人文地理、作者思想、生活经历等,它是为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来服务的。作为教师对这些背景资料都必须有所了解,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根据学情以及教学的要求做适当的选择,以便于合理地运用于教学之中,使其发挥辅助教学的作用。
3、品味关键词。古诗词中的关键词最能体现古诗词丰富的内涵,慢慢品味,诗词的韵味顿生。如刘禹锡的《秋词》,“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胜”,一个字便否定了古来的悲秋观念,表现了一种激越向上的思想感情。
4、抓住古诗词中的景色描写。古诗词的写作都有一定的写作顺序。可写景,可抒情,可议论,可叙事。可以肯定的是,每一首诗词中都有景色的描写。通过对特定景色的描写,反映作者的心情,抒发表达的感情。如《西江月》一次中,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就把夏夜也有的几个具体景物有序的排列,写出了特有的夏夜美景。那种大雨将至,突见茅店的欣喜之情通过景物表现的淋漓尽致。
5.领悟深层含义。古诗词以含蓄委婉吸引读者,必须通过字面意思去深刻领会诗词的内容,意境。如《赤壁》一诗中,作者通过对一件古物,折戟,回想起三国时那场以少胜多的战役,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以两个美女的命运象征国家的命运。
二、了解古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
1.直接抒情:作者在诗词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如苏轼《水调歌头古》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者直接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直接表达了希望人人年年平安的美好愿望。
2.借景抒情: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感情。
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借助于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3.托物言志:通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如的《沁园春雪》,“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诗人通过多北国的雪景的描写,抒发了对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赞美之情。
4.用典:它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白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怀旧空吟闻笛赋”,“闻笛赋”,指向秀的《思旧赋》。作者借这个典故寄托了他对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害致死的老友的怀念。“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烂柯人”的典故见《述异记》,作者借这个典故比喻自己长期贬谪在外,乍回家乡,仿佛有隔世之感。
三、归纳古诗词的题材和作者作品的风格特点。
古诗词的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就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初中阶段常见的古诗词题材及作者的写作风格有:
1.送别诗: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特别注意的是,李白的送别诗给人以回肠荡气的美感享受,丝毫没有送别诗所惯有的感伤与悲凉。
2.边塞诗: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大多是反映边塞的苦寒,寂寞生活和思念家乡亲人,渴望国家安宁和报效祖国、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
3.爱国诗: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者的担忧、不满。如陆游、杜甫(沉郁顿挫)、文天祥(慷慨激昂视死如归)
4.哲理诗: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朱熹的《观书有感》等。
5.咏物诗。这是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常用的手法有托物言志,象征,比拟。如杜甫的《归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语言,也就是说话。”(吕叔湘语)它是思想的直接体现,是人物内心世界的外在体现之一。什么是语言描写呢?语言描写是指对人物的对话、独白及其说话时的神态、动作、语气等方面的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语言描写包括人物的独白和对话。人物独白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自言自语;一种是内心独白。在影视作品中,内心独白又叫潜台词,即把人物的内心活动通过台词的形式表现出来。人物对话有两人对话和多人对话之分。
想要将语言描写得富有个性化,让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同学们可从多个角度综合描绘,譬如说话的音量、速度、音色、声调等等,还包括说话的情境与说话时的表情、心理、动作以及对话语的综合感受等等。
成功的语言描写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言描写能显示人物的身份、职业、地位、经历等。俗话说:“三句话不离本行。”一个人处在怎样的地位,做怎样的事情,有怎样的经历,都是能够在他的言谈举止之中表现出来的。
二、语言描写能够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老舍先生曾经说过:“人物对话很重要,对话是人物性格的索引。”的确,语言是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工具,所谓“言为心声”就是这个道理。
三、语言描写可以预示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或通过语言描写介绍环境或时代背景,或借人物之口发表议论以深化主题,使语言描写成为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
■
一
戴宗便起身下去;不多时,引着一个黑凛凛大汉上楼来。……李逵毛着宋江问戴宗道:“哥哥,这黑汉子是谁?”戴宗对宋江笑道:“押司,你看这恁么粗卤!全不识些体面!”李逵道:“我问大哥,怎地是粗卤?”戴宗道:“兄弟,你便请问‘这位官人是谁’便好。你倒却说‘这黑汉子是谁’,这不是粗卤却是甚么?我且与你说知,这位仁兄便是闲常你要去投奔他的义士哥哥。”李逵道:“莫不是山东及时雨黑宋江?”戴宗喝道:“咄!你这厮敢如此犯上!直言叫唤,全不识些高低!兀自不快下拜,等几时!”李逵道:“若真个是宋公明,我便下拜;若是闲人,我却拜甚鸟!节级哥哥,不要赚我拜了,你却笑我!”宋江便道:“我正是山东黑宋江。”李逵拍手叫道:“我那爷!你何不早说些个,也教铁牛欢喜!”扑翻身躯便拜。宋江连忙答礼,说道:“壮士大哥请坐。”戴宗道:“兄弟,你便来我身边坐了酒。”李逵道:“不耐烦小盏,换个大碗来筛!”
(选自施耐庵《水浒传》第三十七回)
■
选段文字中李逵的语言最能展现他的性格,一句“这黑汉子是谁?”让我们看到了李逵的粗鲁,一句话就说出宋江的生理缺陷――黑,却不知自己也好不到哪里去。李逵的粗鲁也与他没有沾染世俗、保持着自己的本真、心地干净有关,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李逵的天真。后面当得知这“黑汉子”就是自己最佩服的宋江时,李逵倒地便拜,毫不做作。一句“不耐烦小盏,换个大碗来筛”又让我们看到了李逵的豪爽、率真。让读者从心底里喜欢这个梁山好汉。
二
“太太,我不是叫花子,我只是要点米,我的孩子饿得直哭!”她没等我回答,就自我介绍下去:“我也是大学毕业的。哪,你看。”她抖着手由内衣口袋中掏出身份证来,“这上面都写着的,这是我以前的照片!”
……
我将她的口袋装满一袋米。她抖动着两片龟裂的嘴唇说道:“这怎么好意思?您给我这么多!这怎么好意思!谢谢,太太,我不晓得怎么说才好,我――我直想哭!”她淌着泪背着一袋米走了。
三年后的今天,我又看见了那个女人。她正站在巷口一家人家门前,我打那儿经过。她皱缩得更干更小了!佝偻着背,靠在门框上,脸上已经没有三年前那种羞怯的神情了,咧着一嘴黄牙,阴森森地笑着,用一种熟练的讨乞声调高声叫道:“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
只听得门内当啷一响,是金属落地的声音,接着是一声吆喝:“一角钱拿去!走,走,谁叫你进来的?你这个女人,原来还自己洗洗衣服赚钱,现在连衣服也不洗了,还是讨来的方便!”
那女人笑嘻嘻的:“再赏一点吧,太太,一角钱买个烧饼都不够!”
“咦,哪有讨饭的还讨价还价的?走,走,在这里哼哼唧唧的,成什么样子?”
那女人的嘴笑得更开了:“再给我一点就走,免得我把您地方站脏了,再多给一点!”
(选自聂华苓《人,又少了一个》)
■
人物的语言描写应具备两个作用:一是为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服务,即为表现中心服务;二是为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服务。选段中女人的前后语言描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了人物的经历,也深刻地揭示了文章的中心。三年前,“我不是叫花子,我只是要点米”,三年后,“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三年前,走了好几家,都不好意思说,又退回来了,三年后,赖在人家门口“再给一点我就走,免得我把您地方站脏了”――人,就这样少掉了一个,少掉的是作为一个人的自尊与品质。
三
下午,胡小兵突然凑到我身边,递给我一支烟,说:“叔,抽支烟!”我说我自己有。他硬是塞给我,还给我点着了。他今年才跟他爹出来。几个月前,他爹从脚手架上掉下来,摔坏了腿,回家了。我想这小子,可能有什么事。我抽了一口,说:“有啥事?”他嘿嘿一笑,说没事。
……
胡小兵盯着我说:“叔,就借一百,等发了工钱就还你!要是工头不回来,侄儿明年挣的第一张钱就还给叔!”他几乎是一字一顿地说。屋子里的人都不再乱哄哄地嚷嚷,把注意力都转到我和胡小兵身上。那时,楼外北风呼啸,屋内寂静无比。胡小兵脸上挂着的泪珠令我不忍再看。翻了几层衣服,我掏出两张藏好的百元票子,说:“侄儿,拿上,什么时候说还钱我就不再理你!”说完,我夺过酒瓶猛喝了两口。
“胡小兵,还差多少?”突然有人问。
“三百……”胡小兵哽咽着。
“既然答应过给娘寄一千的,就不能寄五百,差多少我们给你凑齐!别嫌少,拿上!”一只只粗糙皲裂的手伸进了口袋,一张张皱巴巴的人民币塞进了胡小兵的手里……
(选自连俊超《那年的冬天好大雪》)
■
写活人物对话,要注意说话人的“声”以及“像”,从多个角度综合描绘。片段中“突然”“凑”“递给我一支烟”“嘿嘿一笑”等词语有神态、有动作,写出了胡小兵在向“我”借钱时的不好意思、难以开口;“盯着”的动作神情,“一字一顿”的说话方式又写出了胡小兵担心借不到钱的紧张与着急。读这段文字,胡小兵的形象如在我们眼前。“差多少我们给你凑齐”这句话伴随着“粗糙皲裂的手”“皱巴巴的人民币”“塞”这样一些形象词语的同时,工友们淳朴善良的形象也跃然纸上。
■
一、根据提示补写人物语言。
面对纷纷扬扬的大雪,诗人赞叹道:“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啊!”画家也赞美道:“是啊!多美的一幅雪景图啊!”商人也说:“
。” 一位农民说:“ 。”
最后,一位小孩子嚷道:“ 。”
示例:御寒的货物又能卖个好价钱了;来年麦子又有好收成喽;耶,堆雪人去喽。
二、请运用对话描写扩写以下文字,对话中要表现妈妈的高兴与慈爱,以及对“我”的鼓励。
我得奖了,一回到家中,我就告诉了妈妈这个喜讯,妈妈高兴地夸奖了我,我心里美滋滋的。
示例:放学了,一回到家里,还没进门我就高兴地喊着:“妈,我得奖了!”正在那里拖地的妈妈抬起头高兴地说:“真的吗?”话语中透露出兴奋与惊喜。妈妈立马放下手里的拖把,走过来,眉梢飞扬,眼角含笑,那双葡萄般的大眼睛闪闪发光,脸庞舒展得像盛开的花,迫不及待地说:“好孩子,你真棒。快拿给妈妈看看!”声音很甜美,像铜铃摇在我的耳边,也像小河的流水叮咚作响。妈妈的话是对我莫大的鼓励,就像温暖的春风吹进了我的心田,心里美滋滋的。
三、我们在写作文时为了避免表达形式上的单调,可以几种描述形式交替使用。对话一般有五种表达形式,即提示语在前面、提示语在后面、提示语在中间、提示语在两边、没有提示语而直接引用人物说话的内容。请以下这段话为例,选择两种不同的描述形式,试着体会语言描写的特点。
张老师移过我的试卷,指着那道算错的计算题,略带责备地说:“瞧你,如此马虎,明明是加号,算到下面来,竟写成了减号,错得多不应该啊!”这是提示语在前面的对话形式。
示例:(1)提示语在后面
“瞧你,如此马虎,明明是加号,算到下面来,竟写成了减号,错得多不应该啊!”张老师移过我的试卷,指着那道算错的计算题,略带责备地说。
(2)提示语在中间
“瞧你,如此马虎,”张老师移过我的试卷,指着那道算错的计算题,略带责备地说,“明明是加号,算到下面来,竟写成了减号,错得多不应该啊!”
(3)提示语在两边
张老师移过我的试卷,指着那道算错的计算题:“瞧你,如此马虎,明明是加号,算到下面来,竟写成了减号,错得多不应该啊!”他略带责备地说。
(4)没有提示语,直接引用人物说话的内容。这种形式必须在一定的环境里使用。
“瞧你,如此马虎,明明是加号,算到下面来,竟写成了减号,错得多不应该啊!”
四、语言描写要与人物说话时的动作、表情、心理、情绪、音量、音调、音速、语气、感觉、所处情境等结合起来写,以表现出所写人物的特点。请写一段文字,表现出下面情景。
众所周知,在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解决好“写什么”比解决好“怎么写”尤为重要;没有写作前的“厚积”就不可能有写作时的“薄发”。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解决好写作前的“厚积”问题呢?如何指导小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呢?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所得,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条有效途径。
一、指导学生学会观察
新课标指出: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因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写作能力提高的关键。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世界与事物的良好习惯。那么,在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他们观察些什么,怎样观察呢?
首先,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平时对周围的人、事、物和各种现象要注意,要留心,不能充耳不闻、视而不见。观察后要勤作笔记,将生活中的闪光点或灵感闪现之处记录下来。例如,大自然的景物千姿百态,季节变化特征明显,我们可以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去欣赏大自然的风韵,春天,到果园和田野去领略“蜂飞蝶舞春意闹”的自然风光;夏天,到池塘边静察“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美妙意境;秋天,到田边观望“铁牛满地跑,秋收秋种忙”的繁忙景象;冬天则欣赏“银装素裹,分外妖娆”的雪景。
其次,我们要善于思考。人人都在观察,但并非人人都会观察。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时不仅要用眼去看,用耳去听,更要用脑去想,一句话,就是要注意把观察和思考结合起来,做到边观察边思考,对所观察的事物产生新鲜的感受和独到的见解。如让学生写《家乡变了》,我们可要求学生们用独特的视觉去观察家乡的具体变化,如从住房变大、道路变宽、小区变美、休闲娱乐方式变多等角度反映家乡新貌;还可以另辟新径,要求大家在观察家乡变化的同时,要注意环境保护这个社会问题。
二、加强文本、课外阅读
小学语文课文中有不少出自名家之手,是学生习作的好范例。为此,我十分注意指导学生注意收集、归类和运用。我让学生专门备了一个词句积累本,收集课本上出现的和课外见到的优美词句。例如《翠鸟》一课,对于翠鸟颜色描写的词语很多,《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也有许多描写颜色的词语,学生积累起来,到用的时候,就不会感到贫乏,同时,比喻、拟人等优美句式,也可让学生收集、仿造。另外,大力提倡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如学习了《卡罗纳》这篇课文后,我引导学生去找《爱的教育》这本书读一读;学完了《巨人的花园》,我又向学生推荐了《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这两本书,这样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扩大了对学生的视野。
三、扩大视听网络资源
时代的跨越,经济的腾飞,科技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调频广播、有线电视、DVD、电脑、网络已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调频广播快捷的讯息、有线电视强烈的视听冲击、电脑网络携带着巨大的网络资源,这些为我们的学生提高了更丰富、更快捷、更全面、更前卫的写作资料积累途径。
因此,语文教师要积极主动的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要具备较强的网络阅读和收集资料的能力。要对学生上网阅读和收集鲜活的写作素材进行指导。在帮助学生收集写作素材的活动中,笔者曾指导自己的学生在“红袖添香”、“榕树下”等知名中文文学网站进行注册、阅读、发表评论、和在线投稿等,教会了学生在线阅读方法,培养了网上收集作文素材的能力,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能力大大增强,收集作王素材的层次提升较快。语文老师要教给学生网络阅读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的提炼网络作文素材的能力,让学生收集作文素材走上信息高速高路,全面提升学生收集作文素材的能力和品质。
四、培养写日记好习惯
随着淮安市教育现代化的推进,多媒体教育手段逐步遍及所有中学。多媒体的应用,极大促进了教学改革和发展,其中以语文教学最受益。因为多媒体技术能真实地多角度地表现语文的形象性、直观性和可塑性,很好地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及在外听课中的感悟,就多媒体应用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势谈谈见解。
一、利用多媒体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诺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十三四岁的初中学生好奇心强,大多喜欢直观、感性的教学方式。为了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新课开始前可先展示一段有关课文内容的图片或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整和强化兴奋点,从而使学生迅速调整到积极的学习状态。
例如在教学《阿里山纪行》一课的前2分钟,播放一段《阿里山的姑娘》flas歌曲,悦耳的音乐、美丽的画面,使学生犹如亲临其境,一方面给予学生美的享受,另一方面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课堂上,让学生觉得既轻松又新颖。这好比是茫茫沙漠中的一处绿洲,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
又如在教学《美丽的西双版纳》一课时,我首先出示一组热带雨林、傣家竹楼、望天树等画面并配以傣族歌曲,让学生充分感受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这样以形象的画面、生动音响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讨论和学习做好准备。
二、利用多媒体创设意境,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选入语文教材的作品中,有不少是文质兼美的,要使学生体会其中的意境,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就要设法感动学生。利用多媒体可以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
例如教学《春》一文时,我精心设计一个课前导入和朗读环节。课前,先播放一组展现春天风景的幻灯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后口头简要描述画面情景,并背诵描写春天的诗句,然后在画面的背景下播放全文的朗读录音。那美不胜收的佳景和播音员极富感染力的朗读,使学生进入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花草树木竞相争荣的美好意境,深深感受到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发散学生的思维
利用多媒体软件可以制作模拟动画、演示故事过程,创设某种教学情境。课堂上,让学生边仔细观察、边思考讨论,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发散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例如教学《愚公移山》时可依据智叟和愚公的对话,制作一个CAI课件,演示故事过程,创设教学情境,然后让学生讨论其是非对错。又如同样可以用卡通人物制作一个《两小儿辩日》的CAI课件,让学生讨论《两小儿辩日》的故事从哲学上了我们什么启示?这样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具体情境,将枯燥的文字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在学习讨论中掌握知识,发展思维,体验到追求真知、学会创造的乐趣。
四、利用多媒体能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化难为易
现行教材中有些知识点或深邃难懂、或枯燥无味,要准确理解十分困难。当教材中的重难点或关键处需要学生掌握而又难以掌握时,利用多媒体把知识内容与图、声、动画有机融合,将要表现的信息直观、形象、逼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就能化难为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沁园春・雪》这首词时,如何透过词语、诗句让学生展开想象,进入诗的意境,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在播放“北国雪景”图片的同时伴随配乐朗诵,一时间漫天雪花飘飘洒洒,冰封雪盖,巍巍长城,滔滔黄河依次展现,朦胧中连绵的山峦在舞动,起伏的高原在前行,一下子就把学生引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意境中;在一望无垠的冰雪背景下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那栩栩如生的画面,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作者豪迈的情怀,进入词中的艺术境界。
五、利用多媒体,能扩大教学容量
语文常规教学的时间为45分钟,老师往往既要花很多时间板书,又要拼命赶进度,导致一节课下来讲授的内容既不多又不透,时间利用率较低。而利用多媒体教学则不同,教师在课前已做好准备,把课堂流程和需要板书的内容制成幻灯片,上课时播放即可。这样既节省时间,又可以从容有效地组织教学。
例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在启发学生思考回答菲利普夫妇随着于勒由“贫”到“富”再到“贫”的变化,神情、语言、动作、对于勒的态度等方面有何变化的基础上,分析归纳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再用幻灯片显示出完整的板书设计。这样比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快几倍,再利用节省的时间,导入大量的课外知识,使语文教学跨越课堂、跨越学科,走向知识的综合化道路。
六、利用多媒体,能优化作文教学
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视觉、听觉形象,能使作文教学过程情境化、形象化、趣味化,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学生的表象,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联想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