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月光曲阅读答案

月光曲阅读答案

时间:2023-05-29 18:25: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月光曲阅读答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月光曲阅读答案

第1篇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21题;共93分)

1.

(6分)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①《月光曲》是________国音乐家________谱写的。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原名《________》,它是电影《________》的主题歌。

③《义勇军进行曲》是音乐家________谱曲,并由戏剧家________作词的。

2.

(10分)给形近字组词

券________      微________     陶________     粼________    屡________

卷________      徽________     掏________     嶙________    缕________

3.

(6分)选择正确的读音。

乐________曲lè

yuè

入场券________

quànjuàn

微弱________rò

ruò

纯熟________shú

shóu

恬________静tián

qià

飞奔________

bēn

bèn

4.

(5分)对号入座。

熟:A植物的果实等完全长成、B(食物)加热到可以食用的程度、C因常见或常用而知道得清楚、D熟练、E程度深

①我和小明一起长大,彼此之间很熟。________

②这是我深思熟虑之后的决定。________

③“熟能生巧”,所以你一定要反复练习。________

④稻子熟了,田野里一片金黄。________

⑤饭熟了,妈妈叫我起来吃早饭。________

5.

(8分)读音节和选词语。

lì________

1琴键

zhèng

xié________

2恬静

qín

jiàn________

3奴隶

yuè

pǔ________

4政协

táo

zuì________

5婉转

niè

ěr________

6陶醉

tián

jìng________

7乐谱

wǎn

zhuǎn________

8聂耳

6.

(3分)看拼音写词语。

yōu

jìng

chǎng

quàn

shēng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7.

(3分)你能解释下列词语吗?

幽静:________

缕:________

汹涌:________

8.

(4分)读读下面人物的语言,

想想应分别读出怎样的语气。选择正确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A、充满同情、爱意、遗憾、内疚

B、迫切

C、诚恳、热情

D、体谅、安慰

①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________

②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

________

③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________

④贝多芬说:“不

,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________

9.

(6分)我能按课文内容填空。

《月光曲》这篇课文记叙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________《月光曲》的传说,表现了他________的同情和爱。它告诉我们贝多芬是一位________、________的音乐家,________的音乐往往来自美好心灵所散发出的________。

10.

(5分)理解句子的意思。

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被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11.

(1分)读《月光曲》解析带下划线的词语。

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

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________。

12.

(4分)选择正确答案

A.原来的意思(本义)

B.比喻的意思(比喻义)

①婴儿睡在摇篮里真舒服。________

②这是一所乒乓运动特色学校,也是培养乒乓国手的基地,更是世界冠军的摇篮。________

③祖国

母亲,我日夜思念您。________

④党的阳光、雨露哺育我们成长。________

13.

(2分)根据课文《月光曲》内容,选择正确的内容。

表达正确的句子是_____

A

.

盲姑娘看见贝多芬走进了自己的房间。

B

.

盲姑娘听见贝多芬走进了自己的房间。

14.

(4分)名家名曲连一连。

①贝多芬________

A《革命练习曲》

②约翰·施特劳斯________

B《义勇军进行曲》

③肖邦________

C《月光曲》

④聂耳________

D《蓝色多瑙河》

15.

(3分)填反义词。

①这儿环境幽静

不像城里那么________。

②他过去天天练琴,演奏得很纯熟

最近不练了,就显得________了。

③时间要抓紧

否则,一________,时间就从你的身边溜走了。

16.

(1分)读课文《月光曲》,解析带下划线的词语。

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

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________。

17.

(2分)按要求改换句式

一阵风吹灭了蜡烛。

①“把”字句:________

②“被”字句:________

18.

(5分)读一读,理解课文。

《月光曲》是一个民间流传的故事。全文以生动优美的语言叙述了德国著名作曲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自始至终流淌着一股浓情雅意,好似缭绕的乐曲,拨动读者的心弦。贝多芬被琴声吸引,推门而入,随后被盲姑娘兄妹感动,在如纱的月光映照下,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即兴创作出传世名作——《月光曲》。

19.

(5分)改写句子

例: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贝多芬说,不,他是来弹一首曲子给那位姑娘听的。

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20.

(5分)改写句子

例: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贝多芬说,不,他是来弹一首曲子给那位姑娘听的。

贝多芬问盲姑娘:“你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21.

(5分)填空。

《月光曲》的内容、意境、感情是借皮鞋匠的________表达出来的。最初月亮升起,平静的海面上洒遍了银光,这时音乐一定是________的,后来,月亮升高,穿过薄云,这时音乐________。接着,月亮穿过乌云,风起浪涌,这时的音乐一定是________的。听着贝多芬的演奏,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波涛汹涌的大海,这是盲姑娘的________。

二、阅读

(共3题;共56分)

22.

(23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皮鞋匠静静地听着。②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____。③月亮起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____。④忽然,海面上____了大风,____了巨浪。⑤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____……⑥皮鞋匠看妹妹,月亮正照在她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⑦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_____的大海……

(1)这段话是选自课文《________》讲述的是著名音乐家________的故事。你还知道他的哪些作品?写出两个。________、________

(2)这段话第________句描写,表现了音乐节奏的徐缓,第________句描写,表现了乐声的增强,第________句描写,表现了乐声的高昂激越。

(3)在横线上填上适当词语。

②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________。③月亮起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________。④忽然,海面上________了大风,________了巨浪。⑤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________……⑥皮鞋匠看妹妹,月亮正照在她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⑦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________的大海……

(4)找出皮鞋匠产生联想的句子。

(5)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23.

(14分)认真阅读文章,完成文后练习。

坐在教室门口的“讨饭”男人

这是一个高级英语培训班,开班的第一天,参加培训的学员陆续来到了教室。这是怎样的一批人啊!他们都怀揣着出国梦,个个气宇轩昂踌躇满志。

教室门前的台阶上坐着一个中年男人,衣衫不整胡子拉碴有些疲备

眼睛盯着自己脚上的那双落满灰尘的旧皮鞋,似乎不敢正视从他身边走过的这些天之骄子。他的身边还放着一只大茶缸。多么可怜落魄潦倒的男人啊!有人不由自主就往他身边的大茶缸里扔了几枚硬币。真是人同此心,想想自己就要出国深造前程似锦,再看看眼前的这个男人,施舍吧!不一会儿,大茶缸里就装满了钱。

上课时间到了,只见那男人端着个大茶缸走进了教室,站在了讲台的位置,甚至还对着话筒吹了吹。人们的同情心变成了厌恶心,钱都给过你了怎么还来捣乱

是不是神经不正常,快把他撵走!有人就去喊管理人员了。管理员来了,说,老师不是来了吗?怎么还吵!这位老师可是我们花高薪挖来的,一流的学者,好好听吧!说完就走了。

老师开口就用流利纯正的英语说,刚刚我在思考问题,没注意到这个大茶缸里盛满了钱,也不错,算是意外收获吧。每天讲课多,要喝许多水,干脆就用个大茶缸。到处奔波顾不上修饰仪表有些对不起大家,表示歉意!不过请记住,什么时候都是用实力说话的!尤其是现在这个知识经济的时代!他一扫委顿之态,显得那样成熟睿智、干练自信。不知什么时候,讲台上的大茶缸里已盛满了水。

(1)写出文中划线词的近义词。

疲惫________

似乎________

捣乱________

撵走________

(2)仔细读全文,按要求回答问题填空。

①“大茶缸里就装满了钱”是因为大家________;后来“大茶缸里盛满了水”是因为________。

②中年男人所以“衣衫不整胡子拉碴有些疲惫”“落满灰尘的旧皮鞋”是因为________.

(3)在文中找出能体现“一流的学者”风采的词句。

(4)理解句子,回答问题填空。

A“不过请记住,什么时候都是用实力说话的!”句中划线词“实力”是指什么?________

①金钱财富;②知识能力;③权力地位

B老师的这句话告诫这些“天之骄子”,要他们记住什么?________

①不要看不起穷人;②不要自以为是;③要有真才实学,不能以貌取人

24.

(19分)课内阅读,回答问题。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

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

的地方升起来。

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

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

的大海。

(1)按原文填空。

(2)下面不是比喻句的一句(

A

.

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

B

.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轻纱似的微云。

C

.

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3)皮鞋匠的第一次联想描绘了三幅画面,它们是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4)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她从没看见过的景象?

(5)借助皮鞋匠的联想,我仿佛听到了贝多芬的《月光曲》:时而________,时而________,时而________,时而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共21题;共93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11-1、

12-1、

13-1、

14-1、

15-1、

16-1、

17-1、

18-1、

19-1、

20-1、

21-1、

二、阅读题

(共3题;共56分)

22-1、

22-2、

22-3、

22-4、

22-5、

23-1、

23-2、

23-3、

23-4、

24-1、

24-2、

24-3、

第2篇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阅读能力,是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之一,需要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去引进新的思维和方法以推动它的变革和发展。作为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一环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则需要教师倾注更多的精神和心力。

关键词:比较性 求解性 质疑性 创造性 合作性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5-0048-01

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宏观而言,阅读和写作一样是没有“定法”的,面对新的形势必须进行不断的创新。但从微观来讲,学生阅读课文也和作文起步一样,又确实有“法”可依。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充分体现出来。而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不只是每篇课文所要掌握的字词、文章的主题和写作特点等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和引导,学会如何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和学习,感悟课文表达的情感,把握课文的主题,学习作者如何布局谋篇的。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有着明确的目的和严格的要求,属于学习性阅读、接受性阅读。下面就加强对学生的课堂阅读能力训练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比较性阅读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体裁相同而主题不同的文章,主题相同而体裁不同的文章,同一体裁、主题而选材不同的文章,都可以通过比较性阅读来了解其内容,揣摩其技巧。如六年级的《小英雄雨来》和《少年闰土》,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后,不难发现,二者的体裁都是小说,但可以跨越时空,去反映不同的主题。前者反映时期,表现的是抗日根据地的儿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优秀品质;而后者反映的时代则比前者早,表现的是农村少年闰土知识丰富、聪明能干的品行。再如二年级的《吃水不忘挖井人》和《的扁担》,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后,很快发现,二者都是写人的文章,反映的主人翁、都是同一个时期的人物,并且两篇文章的主题内容都是写老一辈革命家为人民谋幸福的事。

二、求解性阅读

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向学生明确提出若干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以自读的形式循文求义: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划出要点,以便在课堂中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求解性阅读。例如:《月光曲》一课是围绕这样一个主题引导学生展开阅读的:“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了这首传世名曲《月光曲》呢?”“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这一问法本身就给了学生“我即贝多芬”的阅读体验状态,让“我”来亲身经历、感受一下这件事情中的每一个细节,在这样的所见所闻中,“我”会有怎样的所思所想呢?探究“打动”的过程,便是学生不知不觉地去关注文章中的细节,关注细节背后蕴藏的内容。这样的问题远比“《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从中我们体会到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等等类似的问题要深入得多,细腻得多,在培养学生走进文章、走进人物的阅读体验状态方面也要高明得多。

三、质疑性阅读

质疑性阅读的目的在于通过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小到弄清字、词的确切意思,大至篇章结构,人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由教师选择、归纳出若干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质疑性阅读是较高层次的阅读,在质疑性阅读中,解疑是最关键的举足轻重的一道程序,它直接决定着质疑性阅读的效果。因此,教师要采用一些“技法”去引导学生释疑。有些疑点对于小学生如同“八卦阵”,学生终究要自己“钻出来”,而且也只有学生自己“钻出来”才能识破迷津,走出迷魂阵。对这一类疑点,有的给予点拨即可,有的应提供思路,还有的则不仅要“扶上马”,还应“送一程”。例如:《找骆驼》一课,在学生读到商人向老人打听走失的骆驼、老人向商人询问走失骆驼的情况这一部分时,教师采取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让学生读这一部分,引导他们读课文所写,引疑:读了课文中的这段人物对话描写,你有什么问题吗?此刻,学生的疑问即可显现:“这里描写人物对话,为什么不写‘谁

第3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创新思维;培养

阅读教学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思维和想象。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1.斟字酌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准确性

阅读是指对书面语言的理解,首先是要理解文章中的字词句。在字词句的教学中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理解字词句的能力。一要强化辨别。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辨字、辨词、辨句的练习,一方面深入挖掘字、词、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和文章结构中的内在含义,充分认识其在课文中的地位和作用,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加强学生推敲文字、锤炼语言能力训练,进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人教版第九册)有一句写道:“他们挤下了人行道,探着身子张望”,其中“挤”字把当时人们走下人行道的神态写活了,更把人们急切等待送别总理、无限怀念总理的心情形象地表达了出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这个“挤”字的妙处,问:“同学们会想到用这个‘挤’字吗?”有学生回答:“不会”。又问:“那你将会用什么字?”有的说用“走”字,有的说用“冲”字……接着,教师要学生用“走”、“冲”替换“挤”,让大家反复朗读,进行比较,大家觉得用“走”字体现不出当时人山人海的场面;用“冲”字表现不出人们沉痛的心情。二要体会修辞。在阅读教学中,要通过指导学生体会文章中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作用来训练学生思维,提高思维的准确性。例如:教《弯弯的月亮小小的船》(原人教版第一册),问学生:“这句把月儿比作什么?”,生:“把月儿比作小船”。师:“把月儿比作小船,那么,什么是大海呢?”生:“蓝蓝的天空是大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展示了挂图引导学生边看图、边反复背诵这首儿歌,把学生带入了儿歌的意境,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三要培养语感。语感是指学生对语言文学的敏锐感受,也就是对语言文字内容的一种正确而丰富的感受能力。其实质是学生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和丰富情感相结合的一种综合的感受能力。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人教版第十一册《泊船瓜洲》,诗句中,“绿”字用得独特而又形象,教学时,应该引导学生体会这个字所含的意境。让学生抓住这个“绿”字展开想象,学生作了这样的描绘:“春天来了,春风轻轻地吹拂着沿江山川原野,草儿发芽了,嫩嫩的,绿绿的。青翠欲滴的柳树舒枝展叶,迎风起舞,江南大地到处披上绿色的新装,充满着春回大地的生机。”可以看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诗句别传神的“绿”字所蕴含的春天生气盎然的形象,理解得多么深刻。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能力和思维能力。

2.现声设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广阔性

在阅读教学中,要采取一定手段,设声设色,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一定的表象,展开想象,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一是借助插图。小学生的思维有很大的形象性,小学教材中的插图,为学生的形象思维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插图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在教《骄傲的孔雀》(原人教版第四册)时,引导学生利用彩图,仔细观察孔雀的神态和动作,从孔雀的神情动作去想象它的心理活动。师问:“孔雀听了花喜鹊的话会怎么想?”学生认真看图,积极思维,展开想象。有的说:“孔雀听了花喜鹊的话后,知道自已错了,低着头,心里很难过。”有的说:“孔雀会想,我的羽毛美丽有什么值得骄傲呢?我以后要向花喜鹊学习,要谦虚、有礼貌,做一个好孩子”。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时,要注意扩展图意,开拓学生思路,使学生真正理解课文内容。二是实物演示。一般知识性课文中涉及的实物,对小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实物一旦出示,小学生则会豁然领悟,教师作深入引导,学生思维一下子可活跃起来,但实物是具体的,也需要认真加以选取。例如,《我要的是葫芦》(原人教版第四册)这则寓言阐述的虽是片面看问题的错误与危害这一哲理,但始终扣住葫芦来展开故事。而城市儿童对葫芦很陌生,教学时,便结合课文的学习,出示葫芦,并以绿色粉笔简单地画一葫芦藤作背景,将葫芦置于“藤下”,学生则恍然大悟。——叶子被虫咬了,小葫芦是不会长大的,认识到葫芦的枝叶与果实是一相关的整体,只要葫芦,而不管虫咬叶子这一片面观点是可笑的。三是媒体展现。现代教育媒体既具有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等特点,又具有开阔视野、方便观察、启迪思维、增强记忆等作用,因此,它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认识过程和思维过程,从而极大地增强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例如,《月光曲》(原人教版第十二册)意境深、语句美,如果逐句地抠,美好的“月光曲”就会支离破碎,学生也会索然无味。于是,教师要利用媒体现声设色,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展开想象。在学生默读第九节后,告诉学生这就是用文字表达的“月光曲”的内容。然后依次打出三张幻灯片,描绘的情景分别是“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月亮越升越高……”,“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教师一边指着出现的幻灯片,一边逐幅对课文进行解释性的描述。接着播放配乐朗诵光碟,让学生边看、边听、边想,“月光曲”由轻慢而高昂,学生脑海里的月夜海面也由“微波粼粼”变为“波涛汹涌”。然后,再指导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这里虽然教师一个问题没有提,但由于创设了有声有色的情景,学生眼看、耳听、口诵、心思,完全陶醉于“月光曲”的意境中,浮想联翩,感知真切,大体上了解了《月光曲》的内容,进而体味到了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和遇到知音后的激动心情。

3.熟读精思,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逻辑性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发现学生一个思维过程尚未结束,便开始另一个思维过程,甚至枝叶横生,任意蔓延;有时随意转变概念,转换话题;有时语意含混,模棱两可,甚至自相矛盾等等。这些都是缺乏严格的思维训练造成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阅读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要使训练的效果更为明显,就必须教育学生反复阅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在熟读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强化其思维训练。例如教《惊弓之鸟》(人教版第六册)一文时,教师向学生提出三个问题:①如果那只大雁没有受过箭伤,只拉弓,不放箭,大雁能不能掉下来?②尽管这只大雁受过箭伤,但没有受到弓弦响声的惊吓,会不会立即掉下来,为什么?③课文中写大雁“从半空中直掉下来”前,为什么要写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学生在讨论中说:“如果这只大雁没受到弓弦的惊吓,它的伤口就不会很快地裂开,当然就不会立即掉下来。”这只受到箭伤的大雁受到弓弦响声的惊吓时,“直往下飞,拍了两下翅膀”与课文后面“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裂开了,就掉了下来”相照应。这样会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经常注意对学生作这样的训练,学生能判断正确、推理严密、议论有据、有所创新。再如宋朝有一个画院,有一次考画师,出的题目是:《野渡无人舟自横》。考生们都在“横”字上动创新脑筋,在“无人”上想办法。有的人画一只无篷的空船系在岸边树桩上,有的人画一只大船直直地摆在河中央……,只有一个人画的与众不同,他画了一只麻雀,正招呼那只在船篷上的麻雀下来啄食。结果这个考生被录取了。

4.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辩证性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是进行思维训练的一个重要手段。亚里斯多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我国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思想内容或教师的讲授提出疑问,和教师、同学共同探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提高阅读能力,而且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可以克服学生对教师的“盲目崇拜”,对教材的“盲目迷信”,而且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特别是辩证思维能力的提高。从而,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同时,学生的质疑问难也能使教师及时获得教学情况的信息反馈,便于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首先,在教学中要安排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质疑问难的时间可以在课前、课中,也可以在课后。在课前,引导学生认真预习,寻找问题;在课中,引导学生专心听讲,提出问题;在课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挖掘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自终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随时可以提出问题,同时对同一问题可以作不同的解答,去错存真,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其次,要教学生会提问题。在阅读教学中,可以教会学生从对课题和文中词语的理解上、对句子内容和含义的理解及句与句的关系上、对一段话的理解和段与段的关系上、对课文内容和作者的写作目的及写作方法上等方面提出问题。例如,对《春晓》(人教版第三册)这首古诗,学生有不同的理解。当他们学到:“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两句诗时,有的学生提出“花落知多少”中的“知”,究竟是“知”,还是“不知”呢?有的学生说作者是知的,因为诗就是这样写的。有的则不同意,说作者是不知的,因为他刚睡醒,只知道昨夜刮风下雨,但究竟落了多少花,是不知道的。另外一些学生则认为这个“知”字可以理解为又“知”,又“不知”。说是“知”,因为作者知道刮风下雨一定会落花,但他还未到花园去过,因此落多少花并不知道。

5.求异多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多样性

第4篇

关键词: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阅读兴趣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能力。其具体要求是:掌握学过的常用词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比较熟悉地默读课文,能背诵或复述指定的课文。能给课文划分段落,理解主要内容,有初步的分析能力。现代化教学手段在阅读教学中具有广泛的用途。它直观形象、新颖生动、感染力强,不仅容易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诱发学习动机,而且能化虚为实,化远为近,增强教学活动的趣味性,所以,它十分有利于辅助阅读训练,从而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认识本身就是一种令人惊讶、诧异和感到神奇的过程,能激趣高昂而持久的兴趣。”可以说,这句话在某种程度上就揭开了兴趣的源泉。

在阅读教学中,“多媒体”就象一位神奇的魔术师,它往往能使学生感到“惊讶”、“诧异”,进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教学《北京亮起来了》时,我对学生说:“同学们,北京是一座美丽、年轻、现代的城市,那里不仅白天景色优美,夜晚更加迷人。想去看看吗?”学生的兴趣马上起来了,接着我便用多媒体演示了北京夜晚的美丽画面。流动的画面,让学生“惊讶”、“诧异”,从而引领着孩子们开始了一次兴趣盎然的北京之旅。又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识字3》时,我就出示了关于课文内容的许多画面,让学生一边欣赏画面的美景,一边认识他们不熟悉的景物,如:朝霞、夕阳、霜等,在色彩明丽的图画中,配以优美的音乐,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就这样利用多媒体以直观、新颖的方式开始了新课的教学,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实现了课堂效果的优化。

二、再现形象,促进理解

课文是通过语言文字反映客观事物再现生活情境或自然景观的,儿童生活经验少,思维能力和意志力都比较弱,单凭阅读和听讲很难想象出课文描述的情境或景观,因此,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或再现课方描述的情境或景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在头脑中形成一些表象,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而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把握重点。例如在教《月光曲》一课中“皮鞋的联想”一段时,老师首先播放贝多芬创作的《月光曲》,并用多媒体播放大海由平静到波涛汹涌的景象,让学生在乐曲声中观看图画并听老师朗读课文,这样就常常地感染了学生,他们凝神倾听着、沉思着,然后让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三个问题:1、皮鞋匠倾听音乐时联想出几幅画面?2、皮鞋匠为什么会联想两幅不同的画面?3、乐曲的曲调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由于现代化教学手段直观的感染作用和乐曲的变化,又由乐曲的变化想象出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从而准确深刻地理解了这一段课文的思想感情。

三、丰富形式,提高技能

培养学生听和读的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利用录音辅助教学可以向学生提供规范的朗读材料,既可以让他们学习仿效,又可以使学生迅速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进行对照检查,从而改进自己的朗读。这种训练方式对提高学生听、读能力具有其它方式难以替代的特殊作用。在讲《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我一边多媒体放映,一边配乐朗读,小壁虎、小鱼、老黄牛、小燕子的语言都以不同的语调来表现,使学生能更准确地理解这些不同特点的形象。我还经常把学生的朗读录下来放给他们自己听,然后进行评议和改正,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强化了听、读能力的训练。

复述是小学语文语言训练的重要方式之一,它可以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可以发展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以录音、多媒体播放、录像再现等电教手段辅助复述训练,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入境动情,情由境生。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指导学生朗读,品味文中的关键词、精妙句,使学生进一步从中受到文章思想情感的熏陶。

第5篇

一、指导自学教材,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要指导好学生自学处理教材,必须教给学生阅读教材的方法。具体的阅读教材方法有四小点:

1、阅读要有自觉性和专一性。进行阅读要做到一字一句地读、聚精会神读,尽快进入阅读的意境,保持稳定的情绪,抑制思想开小差。

2、边读边标记,提高阅读效果。进行阅读要做到抓住每一自然段的关键性词语和重点句子进行标记,并联系上下文的内容理解关键性的词语和重点句子的含义。

3、注意全面阅读,划分教材的主次部分。进行阅读要做到全面性,理解自然段与自然段之间的联系,既能把全文的知识点列出来,又能把全文的主次划分出来,进一步理解教材,提高阅读效果。

4、注意阅读的情感,充分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阅读要做到情感交融,深入领悟作者表达的喜、怒、哀、乐,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如教《林海》一课中,在学生掌握阅读教材方法的基础上,去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使学生能在阅读中准确地画出描写“岭”、“林”、“花”的特点的关键性词语和重点句子,又能抓住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和作者的联想划分课文的主次部分,并通过情感阅读领略到作者对大兴安岭那种赞美与喜爱之情。

这样,既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有步骤、有目的、有要求地进行阅读教材,不但掌握了教材的内容,还培养了学生阅读能力。

二、指导自学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指导学生自学讨论,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手段。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自学讨论,是对教材懂得什么的讨论目标。通过进行积极的参与、讨论、交流等教学活动,逐步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教《月光曲》一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贝多芬为什么走进茅屋给盲姑娘弹琴?他不进去行吗,为什么?”来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后很快就把第一问的答案写了出来:“那就是兄妹俩的对话中饱含着盲姑娘对音乐的爱以及哥哥无法使盲姑娘得到满足感到遗憾和内疚感动了贝多芬。”而第二个问题答案就冲突了。一部分同学的答案是:“行,因为贝多芬到各地演出是为了钱,盲姑娘买不起入场券听不到贝多芬弹钢琴是理所当然的,贝多芬根本不用同情盲姑娘。”另一部分同学的答案是:“不行,贝多芬到各地演出虽然是为了钱,但听到兄妹俩凄楚感人的对话,如果不进去,良心会自责,依理也说不过;很可能再也没有机会谱写出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学生经过了激烈的辩论,接受的知识留下的印象更为深刻。这样引导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深刻性,同时还能满足学生的求胜心理,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指导求异自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少年儿童天生好奇,对万物万事都爱问个为什么,这是学生本身就有求异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本能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较好地引导学生那两种思维发散和深化,不但能提高教学质量,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教《凡卡》一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当凡卡提心吊胆好不容易有机会把写好了一封关系到命运的信投入邮箱以后,结果将会是什么样的?”学生通过自学教材后,同学们都能在教材中找出答案:“信寄不出去,凡卡命运改变不了,他的悲惨生活还将继续下去。”这时,我抓住时机提出来说:“可能有不同的结果发生吗?”这样一引导,就点燃了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有的学生说:“过几天,凡卡的爷爷就把凡卡接回去了。因为送信的邮差正好是凡卡爷爷的好朋友,把凡卡那一封死信送出去”;有的学生说:“信虽然寄不出去,但碰巧凡卡的爷爷第二天来看望凡卡,凡卡把悲惨生活告诉了爷爷,爷爷就把凡卡接回去了”;还有的学生说:“凡卡等了一个多月不见爷爷来接他,他又再也忍受不了,就逃出老板家,正好碰到马车夫帮人送货,马车夫就把凡卡带回去了”等等。

由此可见,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思考,而且要引导学生标新立异、无中生有,勇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才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获取更多的知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引导质疑问难,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一般只限于对事理的认识和表象的认识,未能对知识作进一步的探讨;通过找知识点学习后,认为已掌握了教材的内容,无疑可质。如果这时教师能把学生引入“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交流,直到“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样就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如教《草船借箭》一课中,同学对这样的历史故事一看就懂了,似乎掌握了要学的东西。这时,我抓住贯穿全文的重点词语“神机妙算”进行设疑:①诸葛亮先神机妙算到什么才答应周瑜三天造好十万枝箭?②诸葛亮还算到什么才能成功借到箭?③从“神机妙算”中看出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样一设疑,把学生带进了思考和探讨之中,让学生一点一点地进行讨论、交流,并鼓励同学们大胆把想到的都说出来。这样引导学生设疑、释疑,使学生通过遇难解难,得来的知识印象更为深刻,也特别有成就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6篇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很好地达到这一目的,对此不妨一试。

一、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作为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课堂教学只有诱趣、激趣,才能使学生很快进入兴奋状态。”而现代化教学技术的运用则能在激情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景阳冈》一文,课前先放一曲《好汉歌》,当“该出手时就出手”的旋律在教室响起的时候,学生们已随着那激昂的乐曲变得热血沸腾、兴趣盎然了,教师投影几幅武松打虎的图片,以听觉和视觉的刺激,给大家展示了一个立体的英雄形象。这时已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了学习的兴趣。课后布置欣赏《水浒传》相关片段,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过程,而且是教会学习、培养能力的过程。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从学生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多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使每名学生都愿意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如教学《月光曲》时,课前以钢琴曲《月光曲》导入,当学生们欣赏完那优美的乐曲后可就势导入:“曲子好听吗?你想知道这首动听的曲子又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吗?”在这个情境设置中,学生们就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其去深入探究,投入新课学习。

三、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再现场景,沟通情感

教材中,有些课文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距较远,如果光凭讲解和阅读,则难使学生深入理解、准确把握。在教学中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对一些特殊环境真实生动地再现,则可以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身临其境般地与作品相沟通、融合。在《我的战友》一文中,在烈火中如千斤巨石般一动不动的画面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学生难于产生情感的共鸣。在教学过程中,出示一幅烈火燃烧的画面,加上“毕毕剥剥”的燃烧音响效果,并配以深情的朗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更能领会烈火焚身的痛苦,从而体会的坚强,激发学生对烈士崇高品质的敬仰。在《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中,人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送走敬爱的。由于现在的学生难以领会到当时中国人民对总理的爱戴和崇敬,教学中挑选一些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事例,制成课件,播放给学生观看,加深学生对总理的了解,然后再播放当时长安街人们送总理时那感人的一幕,在哀乐中动情地朗读课文,在此情与此景的交融中,学生就能沉浸于课文的氛围,深入领会课文表达的情感。

四、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从推动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说,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换句话说,就是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式。在我们的教学环节中,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文,介绍了黄河在近2000年来发生的变化,说明了变化的原因以及治理黄河的主要办法,教育人们要保护好环境。教学完课文内容后,教师可作如下演示:⑴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的黄河原始生态图;⑵近代以来,黄河水患图片;⑶解放后黄河治理图片展。演示完毕后,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图片说话,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提出自己独特的治理方案。课后布置调查活动:了解自己家乡环境变化的情况,并设计治理方案。这样的课件重在引导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学生有了思路,就能主动探索答案,学生发挥的实践能力得到提升。

总之,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更好地激发和拓展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不仅关系到语文课堂是否活跃和教学效果的好坏,更是素质教育成功实施与否的衡量标准之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任务,只有培养起学习兴趣,才能变苦学为乐学。作为当代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学改革,积极应对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的能力发展与兴趣提高和谐统一地结合起来,体验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学好语文的热情,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7篇

要途径。在语文学习中教师应该有意识进行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由于学生智力知识的水平发展不同,

预习的要求也应该不同。课内分层预习时根据学生基础知识差异和《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要求制订预习

目标。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老师的分层指导下,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预习。在此练习过程中,学生在预习、

阅读能力将得到分层提高。

【关键词】阅读分层能力

一、分层要求的提出

我根据学生基础知识差异和《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要求制订三层要求A层学生的预习要求:读懂课文,

读的正确流畅,不添字漏字以及破句;给生字分析字形,能够辨析形近字,利用工具书理解新词,并加以

识记;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A层学生以了解感知课文主要内容、学习生字新词为主。B层学生的预习要求

;读通课文,找出在音、形、义方面需注意的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生词;学会审题,根据题目确定文章

的类型,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根据提示能理解文章的结构与层次,划分段落,找出文章的中心句。B层

学生以理解文章的层次,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为主。C层学生的预习要求:有感情朗读课文,熟读感知;

学会根据课后思考题来预习课文,包括学习新词、理解层次、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与作者的思想感情。C层

学生以围绕课后思考题深入理解进行预习为主。这些要求是我对A、B、C三曾学生基本的恒定要求。但在

预习实践中,应提醒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课文的难易程度来选择自己的预习要求。教师对每个学生

的选择做到了解看其是否符合学生的能力,作必要的点拨。同时应鼓励学生超层,并加以肯定。

二、分层预习的指导。

各层次的学生在明确了各自的预习要求以后,教师做相应的指点。我在指点C层学生时,要求学生先认真

思考课后思考题,设法从课后思考题中得到某些提示,帮助学生学习课文。如《月光曲》课后有三个思考

题(!)为什么贝多芬为盲姑娘弹钢琴?(2)贝多芬谈完一曲问什么还弹一曲?(3)贝多芬是怎样把第

二首曲子记录下来的?C层学生从这三个问题中得到启示:首先知道贝多芬知道盲姑娘热爱音乐渴望听到

自己的演奏,而盲姑娘家境贫寒,无法实现这一愿望。盲姑娘又是那么懂事,很体贴哥哥的难处,所以他

亲自为盲姑娘演奏钢琴曲。其次从(2)中可以知道贝多芬弹完一曲后听了盲姑娘的话,心里很激动,知

道盲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于是就又演奏了一曲。最后从(3)中知道贝多芬即兴弹完第二首曲子后

心情激动,飞奔后旅店连夜记录了著名的《月光曲》。学生按照这三个问题的线索细读课文以后,再把这

三个问题连起来,也就掌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在预习指导中,我交给了学生这一方法,学生的思维异常

活跃,他们常常从思考题中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课文的段落层次,把握文章的重点。由预习中尝到

了甜头,同时也提高C层学生课堂发言的自信心。他们往往自豪回答:"我是从课后思考题中得到答案的。

"这种行之有效的预习方法,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顺应学生的个性发展。对于B层学生来说,提出"从

题入手,看题思文,扣题读文"的方法重在指导他们学会审题,"从题入手"就是审清题意,并学习判断中

心词。看题思文就是看了题目后猜想课文的内容。扣题读文就是看看文章内容怎样紧扣课题写的,文章中

所写内容与猜想是否一致。对于A层学生来说,预习指导重点放在字、词、句,指导他们区别形近字、同

音字、掌握多音字,同时把课文读熟,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加强对课文的印象,以便加强学习。

三、分层预习的检查

跟任何工作一样,有布置就有检查,教师对学生的检查不是一次就完成的。首先,在课内要关注学生的预

习情况,及时解答疑难指出错误之处。其次,在小组学习中学生进行互查。再次,在课文的学习中通过学

生的感悟,回答问题达成检查预习的效果。在预习的前半堂课由学生独立预习,后半堂课采用合作小组检

查、交流、互补,在此过程中,可以对刚才预习时做的练习进行纠正,也可以对各自不同的问题提出讨论

,对于学习小组中出现的不同意见或设法解决问题,及时提出,在共同学习中得到解决。

四、分层预习的效果

1、通过分层预习指导,A、B、C三层学生不但养成了自觉预习的习惯,而且掌握了一定的预习方法。特别

是那些在新授课前不看书的学生,也逐渐习惯了新课前查字典理解新词、想想课题,读读课文,理解内容

了,他们自己也体会到预习的好处,感觉新课不那么被动,那么陌生了。

2、由于在课前进行了有针对性的预习,在教授新课时感觉到学生讨论的范围广了。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大家经常为某个问题各抒己见,滔滔不绝,有时这种气氛一直延续到课后。

3、预习能力的培养促进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比较明显的是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提高了。以往在测验课外阅

读时,学生感觉困难,失分较多,可是经过分层预习的学习方法后,学生在理解词语的意思、选择文章的

中心思想、正确分段这几个方面有了相应的提高。

五、分层预习注意的问题

1、充分肯定、鼓励学生

预习时学生的预先学习,要允许学生出错误,不要给学生施加压力,造成不必要的思想负担。在指导过程

中,要以指导方法为主,不刻意检查效果。当发现学生用掌握的方法较好完成预习任务时,要及时对学生

进行表扬。

2、指导学生活学活用。

预习的方法有许多,由于课文的类型不同,预习的突破口也不同。所以在分层预习的过程中,教师要交给

学生多种预习方法,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

3、引导学生选择正确地预习目标

虽然强调学生的主体选择,但是防止学生不切实际的选择目标,过高的目标,很难达到要求,会挫伤学生

第8篇

摘要: 本文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着重从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兴趣,以提高教学效率,即:运用教学手段,设置情境,以情激趣;注意反复朗读,读中感知,以读升趣;发挥主体作用,设计活动,以行导趣。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教学效率 兴趣

教学实践证明,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往往以自己的学习兴趣为转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充分认识这一规律,并合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真正发挥兴趣的动力作用、定型作用、补偿作用,促进学生自身素质的迅速提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兴趣,以提高教学效率:

一、运用教学手段,设置情境,以情激趣

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理解能力,把课文所表现的内容和情节通过语言描述、图片再现、实物演示、音乐渲染、表演描绘等手段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会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会不断诱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讲授《白杨》一课时,教师在课前可根据课文的内容自绘一幅茫茫大戈壁的图画,并在讲授过程中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看图进一步加深对一望无际、自然气候十分恶劣的大戈壁的感性认识,达到以境引人的目的,并为学生理解课文的中心(赞扬白杨树那种不畏严寒、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作好铺垫。当讲到大戈壁铁路沿线出现一行高大挺秀的白杨树时,教师适机将课前剪好的一行白杨树贴于图中,这样图文结合,前后情境对照,白杨树的形象变得更加鲜明,学生对白杨树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白杨树那高大挺秀的身姿也就深深地印在了每一个学生的头脑里。随着教学过程的推移,当讲到大白杨树身旁有几棵小白杨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时,教师在大白杨树图片两旁再贴上几幅事先剪好的小白杨树的图片。这样前后对比,大小相映,不仅使学生的情感与整个画面有机相融,也增添了教学手段的新奇性和趣味性。在情境的感染下,学生的思想随着画面的不断变化而不断升华,思维跟着画面的反复叠加而逐渐清晰,感情也随着画面主题的日益鲜明而不断强烈。可以说,学生的这些心理递变都离不开教师所预先设置的情境。教师借境寓情,以情激趣,使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一点(白杨树),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深刻理解课文主旨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并提高其教学效率。

二、注意反复朗读,读中感知,以读升趣

朗读是一种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狐狸和乌鸦》一文中,狐狸为骗取乌鸦嘴里的肉,讲了三次“好”话,这是全文的难点,这三句话的朗读训练,则是完成这一难点教学的关键。因此,教学中就应该在引导、分析、理解的基础上,反复朗读,读出狐狸虚情的问候、假意的赞美、违心的请求,使学生从文字中体会到文章是如何淋漓尽致地表现狐狸的狡猾和虚情假意的。又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中有这样一段话:“西沙群岛一带,海水显出种种色彩,有深蓝的、淡青的、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地交错着,五光十色,异常美丽。因为海底有高耸的山崖,有低陷的峡谷,海水有深有浅。从海面看,色彩就不同了……”教师通过媒体屏幕,把学生“带入”富饶的西沙群岛。岛上优美的风景,丰富的物产,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加之媒体屏幕画面的播放更能激励学生以极大的兴趣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反复朗读,创设情境,想象引读,正确处理文中舒缓、赞美、愉悦等不同的语气变化,抓住关键字眼,突出西沙群岛的美丽可爱与作者对西沙群岛的赞美之情,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性、条理性,用词的准确性、生动性,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又如教学《月光曲》一文,在引导学生领悟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意境一段时,用平缓、柔和的语调朗读环境描写的语句,再结合画面,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仿佛也置身于茅屋之中:一轮明月升起,月光流泻,万物披纱,四周是那般幽静。在这境界中,贝多芬手抚琴键,音符似潺潺流水,又如瑟瑟秋风,倾诉着人世间的真诚与善良,贫穷与希望……之后又辅以声情并茂的范读,把学生带到波涛汹涌的大海边,领略大海的雄浑壮美,从而领会乐曲旋律的跌宕起伏。这样训练,让学生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既丰富了语言库存,又陶冶了情操。

三、发挥主体作用,设计活动,以行导趣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活动的日益频繁,竞争参与观念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学生也受到了或多或少的影响。因此,教师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并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心理特点,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詹天佑》一课中,“中部凿井法”和“人”字形线路,历来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如果只靠教师的讲解,学生不仅感到枯燥无味,而且很难理解。因此,在讲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如果要求学生先画图,然后再顺势引导,效果就肯定会好。因为一提到画图,学生的积极性会马上被调动起来,思维就进入了整装待发的准备状态。根据课文提示,大部分学生都能画出较规范的示意图。这时,教师要借图置疑,因图而导:詹天佑为什么不用其他的开挖方法?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经过思考,对“中部凿井法”的优点有了更深的认识。为了突出主人公的形象,在学生画完图后,教师可提问:有的学生画了很多井,你们想过没有,会不会出现接不上头的情况?为什么?学生经过多次阅读,都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即因为詹天佑经过了细致的勘测。这样,詹天佑严谨的工作精神便凸现出来。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又接受了思想教育,可谓一举两得。在关于“人”字形线路的教学中,教师可采取让学生当火车的方法。让两个学生做车头,五个学生做车厢,表演在“人”字形线路上的推、拉和行进的方向。学生的积极性会很高,都会争着来做这个游戏。这样的课堂游戏,不仅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而且会使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进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学生经过自己的实际操作,再加之教师灵活提问、适机引导,他们的兴趣进一步浓厚,求知的欲望更加强烈,情绪也越来越高涨。在学习兴趣的推动下,学生会自觉将课文内容前后联系起来,从而从整体上更好地把握课文的脉络。当然,课堂活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教师可针对课文的特点,采用续写、补充情节等以练促趣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实践证明,课堂活动的开展,可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语文不是一种压力,而是一种乐趣。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语文学科的知识特点,采取新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积极的状态。在兴趣的催化下,学生的潜能会被充分发掘出来,从而为学生素质和技能的全面提高创造有利的条件。

第9篇

时代赋予我小学语文教师的使命。必需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需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努力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点燃他发明思维的火花。

一、营造和谐氛围。

创新的种子埋藏在每一个学生的心田,创新能力不是天才特有的专利。每个人都具有创新的潜能。但是潜在创新力转化为现实的创新力,必需有一个激发潜能,形成创新力的环境和氛围。因此,创新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营造适宜学生创新精神生长和发展的心理环境。

1营造平安、自由环境引导主动参与

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能力。只有主动参与才干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主动参与学习是发展发明性思维的前提和基础。激发思维,发挥潜能,迸发发明火花。要获得如此良好的学习效果,课堂教学就得营造一种主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发明一个有利于探索创新的学习情境,形成一种互动发展的学习格式。

2教学氛围轻松、愉悦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者情绪愉快、精神放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愉悦性的心理环境中。有利于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统一,释放出巨大的学习潜能,平时教学中,要利用各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①教学媒体激趣

教师利用图片、实物、录音机、投影仪、多媒体教学设备等教学媒体形成的直观、形象、动感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海底世界》一课,教学中。先播放海底五彩斑澜世界的录像,学生便马上兴奋起来,注意力高度集中到课堂学习。

②教学幽默激趣

使听者发出会心地一笑。教学中,幽默是一种含蓄而充满机智的辞令。适当运用幽默,犹如在菜肴中加入味精,能使课堂充溢情趣。

③开展活动激趣

教学中开展一些竞赛、游戏、扮演、念儿歌、猜谜语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好动是学生的天性。都能有效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如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学生提出“苹果、石榴比花生更好”观点后,让持两种不同意见的学生进行一场辩论,学生的积极性顿时高涨,效果很好。

④巧设疑问激趣

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大为重要。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发生一种心理上的期待感,形成强烈的探究欲望。如上《将相和》一课,蔺相如说着,举起和氏壁就向柱子上撞。就这句话我问“蔺相和真要将和氏壁撞在柱子上,还是故意做样子吓唬秦王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立即阅读思考,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引导创新学习、培养创新思维

1训练学生求异思维

发展孩子的求异思维能力,教会孩子多方思考。培养发明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需不时设计一些情境,引导学生突破惯例,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教学《找骆驼》一文时,可让学生想想,还有哪些方法也能找到骆驼?再如教《小小的船》这一课后,可出示这样一个练习:弯弯的月儿像(让学生思考。

2引导学生创新想像

①给词扩句成段。即给出两个以上互不相关的词语。说出:夏天晚上,小店后面田里的青蛙便‘呱呱’叫个不停。今天在小店里,同时见到3只青蛙,真是奇怪。今天真热,小店里的青蛙牌冷饮特好卖。

②为文即兴作画。把课文想像成一幅画。如读《月光曲》让学生用水彩笔勾勒出“月光曲”表示的形象。

③想象填补空白。由于文章的储蓄性。可让学生发挥想像填补空白。如《荔枝》一课,最后一句“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沿以尽,意无穷,这时让学生想象作者未表达的意思,请你将它补写出来。如学了凡卡》后,可让学生写《凡卡》梦,学了坐井观天》后,让学生想想青蛙从井底跳出后,会说些什么等。

3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①是让学生在自学教材中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如教学《落花生》一课,学生预习后提出了不少问题。老师,家里父亲和我一起吃饭是经常的事,为什么这家的父亲很难得呢?老师,那晚上天色不大好,父亲为什么也来了父亲来就是为了吃花生吗?还有什么用意?

②是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时提问。认知在不时深化。会发现不少预习时尚未发现的问题,要给学生随时提出这些新问题的自由和权利。还是以《落花生》为例,一学生在学习第一自然段时,提出:种花生当然是为了收花生,这很正常,书上为什么要用上居然?便引导学生仔细阅读第一自然段。经过交流讨论知道了原因,因为我第1次种花生而且是群小孩子,还种在荒坡上,能收获出乎意料。

敢于向课本和教师的讲解质疑。如有学生在学习《》一课时,③是鼓励学生破除迷信。提出“老师,认为完全可不用胸膛去堵住敌人的枪口,用别的方法也能把敌人的火力点消灭。还举例,可以拖敌人的尸体堵,可以从牺牲的战友那里拿武器等。虽然,这位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不正确(通过讨论,当时的情况下,用胸口堵是最佳选择)但对他批判意识我还是给了充分地肯定,点燃了学生对新知识、新问题的好奇之火。

三、唤醒创新意识。

1明确创新意义

不只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可以明确的告诉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来到学校。而是为了使自己变得更聪明”苏霍姆林斯基)因而要积极主动地学习,大胆地思考,把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探求新知做为学习的目的使自己更好地发展,变得更聪明。

第10篇

一、故事导入法

这种导入法就是在讲课之前先讲一个故事,以吸引学生或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小学生特别喜欢的故事,可以尽快地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例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上课前,我把课文内容以童话故事的形式描述出来:“那是一个又黑又冷的大年夜,一个赤着脚的小女孩走在街上卖火柴……可怜的小女孩最后冻死在墙角里。”悲惨感人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学生,教师继而提问:“小女孩的悲惨遭遇究竟是谁造成的呢?”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要注意的是故事不宜太长,要和课文内容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能使学生从动人的故事情节中过渡到教学内容上,而且故事讲完后,能引起学生的思考。

二、游戏导入法

这是一种新颖别致的导入法。可以通过猜谜语、成语接龙等游戏的形式过渡到新课。如教学《太阳》一文,上课开始,老师出谜语让学生猜:一位老公公,面孔红彤彤,每天早早起,按时来上工。在学生揭开谜底的同时写出课题。又如教学(田忌赛马)时,让学生说说带“马”的成语,学生们个个热情高涨,整个课堂顿时活跃起来。教师继而导出课题。这种导入法显得清新活泼,饶有风味,为学生喜闻乐见,也是造成轻松课堂气氛的开始。

三、直观导入法

这种导入法就是在开始上课时,将有关教学内容用模型、图片、标本、实物出示等方法展示出来,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教学内容。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一般知识性课文中涉及的物体,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实物一出示,学生便豁然领悟。如教学《爬山虎的脚》时,一上课,我便出示“爬山虎”这种植物,继而提问:“同学们,这是什么植物?爬山虎的脚长在哪?什么样子?”学生通过观察,对爬山虎的脚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四、音乐导入法

音乐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像的一门艺术。音乐最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渲染情境,创造气氛。在新课开始时播放与课文内容及情感相应的乐曲,能很好好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把学生引入课文特定的情境中。如教学《月光曲》一文,开课时,让学生听这首钢琴曲,感受曲子的旋律,孩子们很快地陶醉在美妙悦耳的琴声之中。对钢琴曲的喜爱之情已蕴藏在心底。听完乐曲,相信学生一定会带着深感浓厚的兴趣学习课文。

五、声像导入法

这种导入法就是运用多媒体教学以图、文、声、像等先进的手段引入教学实践中,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感官进行综合刺激。其效果是任何一种单一的途径所无法比拟的。在大屏幕前,我们可以将传统教学中无法展示的内容栩栩如生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引领他们去欣赏。如教学《草原》时,一开始上课,教师就播放课件,学生边听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边欣赏那广阔无边、蓝天碧野的大草原。耳闻目睹,如临其境。教师继而引入课题,此时此刻,学生情绪已被吸引,他们会带着一种渴望的心情去阅读课文,体会草原独特的风光。

六、设疑导入法

第11篇

关键词:微课;小学语文;自主学习

近年来,随着现代通讯技术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一系列的微事物逐渐涌现在人们的眼前。如:微小说、微信、微博等。那么,什么是微课?如何能让微课更好地服务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呢?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谈谈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很难快速从下课的喜悦中集中到课堂上。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应特别注意创设有效的语文情境,点燃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快速融入课堂,积极主动探究新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微课手段将课本的抽象知识变得形象、立体、生动。

如在教学《月光曲》这篇课文时,教师刚开始运用自己富有艺术魅力的语言将月光照进茅屋的景象形象地刻画在学生的脑海中,但是这么富有意境的月光美景还是无法让学生深刻体会到。

这时教师可以通过微课将这个情境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身临其

境。短短五分钟的微课,学习过程入情入境,学习的灵性被激发,为后面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掌握重点、突破难点,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弱,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不强,所以对课本中出现的重点、难点不好掌握。这时教师可以运用微课,引导他们向目标方向思考,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将知识消化的目的,真正地让课堂教学变得“活”起来。

例如在《火烧云》一课的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体会火烧云颜色、形状变化的快、奇,感受大自然之美是本课的重难点。但是,学生在生活中并不能仔细地观察,所以无从领略到火烧云神奇的美。那么,如何突破这一重难点呢?教师可以从课文内容的实际出发,将各种颜色的火烧云利用微课进行展示,让学生在多次朗读的基础上通过电脑屏幕观看火烧云的颜色变化:由红通通到金灿灿,到半紫半黄,再到半灰半百合色,而其形状也在悄悄变化着:开始像马,接着变成了狗,狗又变成了狮子。这样,把呆板的课文内容变成了颜色绚丽、充满童趣的动画效果,使学生在朗读欣赏之余体会了火烧云变化之快之美之神奇,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此时,微课的运用,使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轻松气氛中兴趣盎然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去。

三、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面展现自我

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尤其在微课的辅助

下,这个活动过程更要发挥出最好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继而获取知识。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眼、口、手、脑协调联动,启发学生主动观察、提问、发现和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学生处在探索知识、积极寻求答案的学习状态中。

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揭示课题后,教师可以通过微课将本课需要解决的问题展示出来,然后通过阅读分析去解决这些问题。我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找到的问题答案用直线划出,不明白的地方用问号标出。通过这样动手、动口、动脑,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智慧。像这样,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了微课的加入,学生的多种感官被调动,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四、放飞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互动中掌握知识

语文的学习博大精深,很多内容并不是语言能够表述清楚

的。因此在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深刻的体会、各抒己见。学生的思维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在微课的帮助下,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和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课堂教学充满生机。

如在教学《这儿真好》这一课时,我首先展示的是一个荒岛的图片,让学生说说对这个荒岛的印象。然后利用微课播放了一组动画:荒岛上一个小熊渴望得到朋友,于是在云的启发下不停地种草植树,终于把荒岛变成一个绿岛。最后播放旁白:“这儿真好!”那到底好在哪儿呢?这时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交流、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总之,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营造了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微课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建构,提升了课堂效率,使微课变成学生学习的乐园。要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第1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创新策略

引言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描述,“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小学语文教学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转变小学语文教学观念,才能体现小学教育的内在价值。接下来,本文就对小学语文教学创新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总结教学创新策略,进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水平,使小学生能够健康的地成长。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当前的小学语文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在教学创新方面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陈旧的教学观念

当前制约小学语文教学创新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其中陈旧的教学理念为主要因素。虽然近年来,我国对教育进行了改革,也提出了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思想,但“注重知识,不注重能力”的陈旧教育观念依旧存在。陈旧的教学理念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学校过度看重学生的成绩和升学率,不重视学生能力和个性的发展。学校给学生施加学习压力,制约了学生创造才能和个性的发展。

2.单一的教学模式

在当前的小学教学中,教师只是对学生进行教育,而不是培养。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课堂上,教师是演讲者,学生旁听,教师一味的教授知识,对学生甚至启而不发。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一言不发,也就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是教学的主体,要求学生通过课堂的学习,记笔记、写作业,降低了学生学习的效率。这种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也制约着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3.不合适的教学形式,降低教学实际效率

在当前许多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存在教学形式新颖,而教学实效低的问题。教师总会想出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但这些教育方式并不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习,而是为了讲课的需要,让听课老师感到有新意。像猜谜语、智力游戏等这些新的教学方式,只能带动个别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大多数学生仍旧是作为观众,根本不能激活他们的大脑思维。有些教师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设计了一些课件,对学生提出问题,当学生回答不上来时,就通过课件的演示公布答案,学生恍然大悟,然后让学生对其他类似问题照葫芦画瓢。这种过度注重教学形式的教学手段,不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要想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还是要依赖于学生自己的读写实践,这样才能使他们学好语文,提升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二、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应不断创新,但那些光注重于形式,脱离了学生的学习需要,盲目追求创新的教学创新策略是不可取的。小学语文教师应正确把握教学本质,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在教学过程中踏踏实实,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创新,才能更好的培养和教育学生。

1.把握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

小学语文的教学要注重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通过听和读,学生从书本上获取知识;通过说和写,学生将获得的知识进行利用;这就是一个完整的思维活动过程。思维活动是语文教学的本质,而语言能力只是语文能力的表现形式。小学语文教师应教会学生通过思维活动将听说读写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而“重读写,轻听说”的教学方式也许会提升学生的语文成绩,但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听说读写能力的交叉变换,这样才能深化学生对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学习,提升学生的读写、分析和表达能力。对于语文的教学,我们要研究语言文字和语言文学。例如,在小学语文课文《月光曲》中,在贝多芬演奏一曲后,盲姑娘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 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贝多芬没有回答,却又弹了一曲。讲到这里时,教师可以通过“贝多芬没有回答”这句话对学生进行提问。因为这句话有很深的涵义,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比如,贝多芬谦虚;贝多芬演奏太投入,没有听见。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想法,也就会有不同的答案,这就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

通过组织创造性的活动,在活动中往往会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的课堂氛围,老师应做到平易近人,不让学生产生畏惧感;经常和学生讨论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鼓励学生质疑教师,并提出教师在课堂上的错误行为和说法。教师可根据小学生好动的特点,采用比赛、游戏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不局限于课本,积极地发散思维。通过不同的活动,来加强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这样才有利于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结性的说,小学语文教学应根据学科特点,培养学生创新和学习的能力。小学语文创新需要建立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然后将教学创新应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卢盟.《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2]史根东、傅道春.教师创新行为案例与评议[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3]濮坤.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实践思考[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