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8:25: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古诗诗歌鉴赏的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古诗教学;有效性;鉴赏;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147-02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歌主要任务是诵读,鉴赏的学习不多,初中阶段,语文古诗歌教学任务很重,教师应注重在教学中启发学生领悟鉴赏,才能提高古诗教学的有效性。但现实情况却让人难以接受,很多同行只是把诗歌意思翻译一下,背诵背诵就完事了;就是有鉴赏的,也是按应试教育的出题模式出个问题分析一下,教会学生应试技巧就算完成任务。这些状况对提升学生的古诗歌鉴赏能力是非常不利的。笔者结合《观沧海》一课,谈谈在古诗歌教学中如何提高古诗鉴赏教学的有效性。
1.善于激发兴趣
古诗歌是古人所为,所以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没有一定的文言功底确实不太好领悟。再加上小学古诗歌教学主要以诵读为主,诗歌的鉴赏倒在其次。这些都给我们学生在自主学习古诗歌上带来了许多障碍,所以学生不爱学习这类文章。但我们不能因为他们害怕学习古诗歌而放弃对其鉴赏能力的提高,笔者认为我们首先从兴趣抓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鉴赏每一首诗歌之前,笔者都细心制作导学案、投影课件,尽量把古人所塑造的诗境形象地再现出来,让学生好好体会感悟,进一步领会诗歌的美妙,希望通过如此来增加学生学习古诗歌的兴趣。如学习曹操的《观沧海》一诗,为了让学生了解文中描绘的壮美景色,诗人的宏伟抱负,笔者给学生投影展示了曹操讨伐袁绍归来的得胜场景,满足学生的视觉冲击,趁机让学生理解曹操写作此诗歌的背景,初步体会作者那种凯旋后志得意满的兴奋心情;然后又把诗歌中作者描绘的景物用图片的形式一一展示出来,感受一下壮阔无边的沧海,汹涌澎湃的海浪,高高耸立的海岛,以及岛上生长茂盛的树木。学生观看后,笔者让小组讨论,体会作者打胜仗后观赏美景该是怎样的心情,想象一下"日月之行"和"星汉灿烂"蕴含在大海中的博大美景与诗人心情的关系。学生很快投入到小组讨论之中,集中所有的精力积极参与,而不是像以前一样没有精神纯粹应付。
这些表现都是因为兴趣使然,所以我们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引起他们趣味的学习情境,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我想学生一定会喜欢我们的课堂。
2.关注自主预习
学生能否成功解读古诗歌,关键还有一点,那就是自主预习的程度如何。有些教师认为学生预习不好检查,再加上学生在预习时的表现不一,不好评价他们,所以一般不太重视预习,主要还是靠自己在课堂上卖力指导。其实我们大可不必这样,学生的自主预习情况虽然不一,差距较大,但如果没有他们的自主预习,势必会占用我们课堂的学习时间,耽误教学进度不说,上课的效果也不佳。我们还是要学生能在学习诗歌之前进行自主预习,如果教师感到不放心,可以给学生布置具体的预习要求,或是制定一个适合学生预习的导学案。比如布置学生预习《观沧海》,教师可以明确预习的任务,让学生在早读课中完成这些任务,最少要让学生把基本的文学常识、诗歌意义以及诵读解决了,最好能够结合课下的注释,先行了解诗歌写了哪些事物,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词语或者查询工具书或者讨论了解,为下面的课堂高效学习做出积极的准备工作。
3.教会鉴赏方法
诗歌鉴赏技巧是初中诗歌教学中重要的任务之一,从新课标的要求可以看出,古诗词鉴赏重在诵读和鉴赏。所以我们要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教会学生学习古诗词鉴赏的相关技巧。
首先是学会翻译诗歌,这是鉴赏的前提。古代诗歌创作一般是先写景后抒情,可以教会学生找到诗歌中的意象,发挥自己的想像力,结合诗歌中的词语进行合理想象,初步在脑中形成诗歌的形象(一般是景物,有时是事物或人物),我们一般把这种翻译叫做意译,然后进行情感态度和艺术技巧的欣赏。
如《观沧海》一诗,诗人首句破题,交作地点、事件,接着作者写了观察到的景色,主要写了两类事物,一类是观察到的"沧海"景色,一类是想象到的日月星辰出自大海的奇特景色,这里可以启发学生讨论,鉴赏这十句写景的句子,从艺术手法上进行分析。这首诗由于景物描写中蕴含情感,所以紧接着让学生继续探讨景情关系,从情景交融这种手法鉴赏其中蕴含的一统天下、希望建立功勋的伟大抱负。
最后别忘了拓展延伸训练,如结合课外诗歌进行相关训练,进一步巩固学习课堂上学到的鉴赏方法;或积累同类诗歌的意象特征,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等。
4.巧用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新课改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学讲计划"中积极倡导这种方式,让学生在小组中会合作、会探讨、会聆听、会讲解,切实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
一般课前小组长都能把古诗歌的诵读、意义翻译和文学知识的预习检查做好,就连"质疑"这个环节也是导学案中给学生准备思考过的,上课时就可以利用小组"讨论与展示"环节,比如诗歌中写秋天的凋零一般是表达悲伤的情绪,对于《观沧海》中的"秋风萧瑟"应该如何理解?怎么能从景物的描写中体会到诗人的情感?诗人情感的把握除了依据景物的描写外,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窥伺到诗人情感方向的蛛丝马迹?把鉴赏古诗歌的主要鉴赏学习任务完成。教师做的最多的就是课堂的引导工作,遇到学生做得不好的地方进行补充说明,不懂的地方进行课堂集中讲授,来加强学生的鉴赏能力。课堂的"拓展延伸"环节则需要教师引导并组织学生练习,有时也可以是知识积累工作。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教学力度;优化资源
古诗词教学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审美情趣培养、传统文化传承、文学修养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受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应试教育模式残留等因素的影响,高中诗歌鉴赏几成摆设,于是研究古诗词教学面临的困境和解决之道便具备了应有之义。
一、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1.培养机制“世俗化”,教学模式“高考化”
高中古诗词鉴赏的应有之义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进而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创新。但现实教学中的培养机制则成了培养学生“能理解、会背诵、可翻译”的能力,对于学生深入理解认识古典诗词,并达到鉴赏水平要求不高。只要学生读得懂、能翻译就行,培养机制趋于“世俗化”。对此,笔者以为教育模式“高考化”是其重要原因之一。现实教学中,一切以高考为目标的驱动机制使得古诗词鉴赏教学重视程度不够。一方面,语文高考中,古诗词鉴赏分值占比较低,而且对学生鉴赏能力要求不高;另一方面,不少教师在教学中“避实就虚”,对于学生实际能力培养不重视,相反只是教授学生一些应试技巧。
2.教学方法欠缺新意,教学手段死板单一
教师在古诗词教学方法上,很少推陈出新。“读读诗词、谈谈背景、议议内容、背背诗词”是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一贯做法。教师在教学中的基本步骤基本可以概括为: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文学常识介绍、诗文的关键字解析、句子含义解释、主旨概括等。以“从字到词,从句到篇”的逐级推进理解模式看似合情合理,但对于学生学会品鉴古典诗词帮助不大,死板单一的教学手段使得学生对于古诗词学习的认识停留在能够背诵理解即可的阶段。缺乏古诗词鉴赏方法教学、鉴赏实践教学,使得学生不能与诗人进行情感交流,更谈不上让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精深与形式的完美之处的认知。
3.学生审稚化,学习兴趣不强
学生审稚化是说学生审美能力较差,对于何为美的认识不够成熟,表现得较为幼稚。当前,高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内容多为小说、漫画,而小说、漫画的种类又多为言情、校园、穿越、魔幻等;学生上网也多是网络聊天、游戏等娱乐活动。这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帮助不大,甚至造成学生审稚化。笔者并非完全否定小说、漫画和网络游戏在学生生活中的作用,但从古典诗词鉴赏审美能力建立的角度,这些对其帮助并不大。同时,受教师引导方式失范、高考压力驱使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古诗词鉴赏“不见品鉴,只见功利”的倾向严重,以鉴赏为出发点的诗歌学习兴趣不高。
二、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的建议
1.完善培养、评价机制,加强古诗词鉴赏教学力度
完善培养、评价机制是解决高中古诗词教学功利化、高考化的第一要务。从体制机制上改善诗歌教学环境是解决诗歌鉴赏摆设化的必由之路。首先,教师在教学观念上要去“高考化”、“世俗化”,让古诗词学习回归诗歌品鉴的本原。其次,在教学模式上,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加入更多诗歌鉴赏方法的教学比重,对于传统的读读背背模式进行改进。再次,对于学生古诗词学习效果的评价机制不要停留在传统的“能背诵、会翻译”的层次,而是要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品鉴,特别是要对于古诗词中呈现的局限性进行大胆直言;最后,我们的高考在学生古诗词鉴赏的考查中要有所创新,体现为更加注重学生鉴赏能力、审美水平的考察,鼓励学生点评古诗词,而不是停留在理解、翻译和推测诗人情感的初级阶段。
2.优化教学方法,推行授受与探究相结合教学新模式
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提高古诗词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授受式教学可以在短时间内让学生学到更多较为系统的学科知识,;探究式学习能让学生很好地自主建构自己的知识。授受教学法和探究教学法各有优缺点,将二者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予以结合将更有利于学生古诗词鉴赏意识的培养。具体操作步骤可以设计为:学生提出在古诗词学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结合有关知识讲授学生深入理解问题并自己建构有关知识。
3.优化教学资源,搭建古诗词鉴赏教学新平台
优化教学资源,搭建古诗词鉴赏教学新平台就是要理解新课标“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阅读和鉴赏……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作品,提供……有关资料给学生……”的要求,通过平台搭建,给予学生更多古诗词鉴赏的机会和经验分享途径,让学生真正爱上古诗词鉴赏。具体操作中,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诗歌朗诵比赛、以著名诗人生活经历为背景的话剧表演、诗词角建设等。
三、结语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历来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词以她特有的魅力,积淀了中国传统的思想、情感、审美和智慧。由于社会和教育的急功近利等原因,我们的古诗词教育远离了诗意。面对不理想的高中古诗词教学现状,教师要自我反省,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综合治理,让诗歌鉴赏不再是摆设。
参考文献:
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国文学宝库里的瑰宝,高尚的思想,精湛的艺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鉴赏古诗词呢?
一要读懂其主题。古诗的主题一般分为这么几大类:忧国伤时、建功报国、思乡怀人、生活杂感、离愁别绪等,同主题的诗歌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杜甫的诗,多属于忧国伤时这一类;陆游的诗,多为建功报国类;边塞诗则往往是“建功报国、思乡怀人”兼而有之。弄清了诗歌主题类别,才能较准确地分析它的思想感情。
二要读懂其标题。诗题多少能给我们提供一些有用信息,或是交待了诗歌所写的内容,或是点明了诗歌创作的缘由,或是暗示了诗歌行文的线索,或是点明了诗歌的思想感情,或是点明了诗歌的类别等等,因此,鉴赏古诗一定要反复地分析其题目。
三要读懂其注解。给了某个注解,就说明这个注解肯定给读者提供了某个重要的信息,所以在阅读古诗时,注解万万不能忽视。它们或许提供了如下信息: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思想倾向,写作的缘由,某个关键字词的意思等等。
四要读懂其诗眼。“诗眼”是指一首诗中写得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它或是最能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是最能体现作者的才情与智慧,是最能打动读者的精妙之处。所以,要很好地鉴赏古诗中的美妙精彩之处。
五要读懂其意象。古诗中的意象既指叙事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在古诗中,很多景物往往用来表现特定的感情,如月,表现思乡、思念亲人之情,暗寓羁旅情怀、寂寞孤独之意;而则代表清高,梧桐则代表凄凉冷清等。鉴赏古诗时,明白这些,才能更好地领会作者的意图。
六要读懂其类别。古诗有多种类别,同类别的有许多共同的鉴赏方法,反之,其鉴赏方法是不一样的。如从内容上,有边塞诗、田园诗、咏物诗、咏怀诗、怀古诗等,而从抒发的情感来分,就有建功立业、怀才不遇、离愁别绪、感时伤世等。只有掌握了同类和不同类的诗歌特点,才能更好、更快、更准地鉴赏到其中的妙处。
七要读懂其风格。所谓风格,是作者的创作个性在思想与艺术上总体表现出来的特色。从大处而言有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之分,不同的风格有不同的特征,如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夸张手法,语言热情奔放,想象瑰丽神奇。不同的作者风格也不一样,如李白的诗清新飘逸,而陶渊明的诗则淡雅恬静,所以在鉴赏诗歌时要注意同种风格和不同风格的各种特点。
八要读懂其作者。诗歌是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一种载体,而作者的思想倾向、政治观点、生活经历、审美情趣、时代气息等等都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在诗歌语言之中,所以鉴赏诗歌,一定要了解作者的这一些相关信息,才能更好理解作者的真正意图。
九要读懂其年代。不同年代的诗歌有不同的特点,所以读者在鉴赏诗歌时一定要把诗歌放在特定的年代来分析、鉴赏,不同年代的诗歌,其思想倾向、表现手法、审美情趣、语言特点等等都有所不同。
古诗牵涉面广,主观性比较大,答题较难把握,但只要我们能参考上述步骤,仔细琢磨,就一定能提高答题的准确度。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典诗词 鉴赏 策略
古诗词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学诗,无以言”, 我国自古就有重视诗教的传统。中学语文对诗歌教学的要求是:学生能够阅读诗词,欣赏诗词,有一定的鉴赏诗歌能力。让学生学会阅读和鉴赏诗歌,也理所当然要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是初中学生语言学习的最佳范本。从教科书内容的编排,到课标要求学生课外背诵古诗词的篇目数量来看,足以说明古诗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因此,学好古诗词,对培养初中学生的审美兴趣和审美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当前初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古典诗词鉴赏策略。
一、当前初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所存在问题
1教师认识上有偏差。对课内诗词,教师不重视,很少评析,更别说引导学生鉴赏了;而学生也是为应付考试,一背了之。教学的唯一目标是考试不失分而不是学会鉴赏并活用。
2教师诗词教学水平参差不齐。能正确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鉴赏的为数不多,即使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涉及到古诗词,也不能深层次地引导学生鉴赏,更惶论培养学生古诗词鉴赏的能力。诗词教学蜕变为抽象的分析串讲,囫囵背诵,导致兴致索然。
3考察评价欠完善。中考及测试多以联句的形式出现,且考查的都是名句,题目简单且形式单一。考试的指挥棒使学生仅以背诵若干名句为能事,不求甚解。这种单一的浅层次的考查不足以引起广大师生的重视。
4学生没有形成鉴赏诗词的能力。许多同学,在古典诗词面前,或熟视无睹,或敬而远之,或望而却步,或一脸茫然、不知所云,或瞎猜乱想、曲解诗意。
二、初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策略
1、重视对标题的理解
题目是诗的眼睛。有些题目明确地交待了诗歌的写作重点或类型。如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名后加“怀古”“,咏怀”的一般是怀古诗。这类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像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以“物象”或用“咏(题、赠、赞)十物象”为标题的一般是咏物。这类诗大多是托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题目中出现“塞”、“征”、“军”等字眼或用乐府旧题,如《凉州词》、《少年行》、《关山月》的多是战争诗或边塞诗。这类诗多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山河沦丧的痛苦、久居边关的乡愁、室外生活的艰辛、连年征战的惨烈、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的一般是送别诗,这类诗大都表达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对友人的思念与担忧。
2、通过注解分析作者和背景
注解是诗歌鉴赏的钥匙,有了这把钥匙,我们才能打开离我们千年的作者之心。在初中古诗词中,很多诗歌都会在诗词末尾处附带上注解,这些注解要么交代诗人的生活年代,要么简述诗人的时代背景。一方面,我们可以透过注解了解作者的身世个性和时代背景。以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为例,注解为“选自邹同庆、王宗棠《苏轼词编年校注》(上)(中华书局2002年版)。江城子,词牌名。词题一作‘猎词’。密州,今山东诸城。”看注解让我们产生了疑问,苏轼怎么会在密州,打猎又有什么可写?再探究不难发现,宋神宗八年苏轼任密州知州。该文是通过冬猎的盛况来反映作者关心国家统一,反映对敌人入侵欲为国献身的强烈愿望。由此,“密州”这一注解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了苏轼的爱国之情。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通过注解看到作者的身世遭遇。当然,并非每一首诗歌都能很明显地看到诗人的遭遇,但或多或少都隐含着一些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能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诗人和诗人创作时的感受,对理解诗歌的内涵是很有必要的。
3、通过诗歌表达的情和景,了解诗歌的意象
文以载道,文章必定有诗人的情感,而更多的是将感情借助于物、景表现出来。因此,要鉴赏诗词,诗词中的情、景分析必不可少。尤其是那些借景抒情的诗歌,教学中教师更要通过引导学生从景来探情,在情中观景,在情境交融中领悟到诗歌的内涵。
有一种很重要的鉴赏方法叫做抓住意象赏诗法:让学生掌握一些诗歌中常见的意象的含义,如月亮代表思乡,、梅花、松柏多代表一种坚贞、高洁的品质,莲即“怜”,多表达爱情,梧桐象征凄凉悲伤,杜鹃鸟的哀鸣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寒蝉表示悲凉等等。在鉴赏《天净沙•秋思》时,引导学生扣住相关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发挥联想与想象,体会诗境。学生马上感到明显的深秋色彩,脑中重现一幅深秋凄凉的悲景,于是感受到诗人彷徨悲苦的寄旅之情和内心悲凉孤寂之感,从而抓住了元代社会仕途漂泊和封建文人怨世哀身的情感。
结语:总而言之,古典诗词作为我国古代的文化奇葩,我们对其的鉴赏应该是一种高层次、高要求、高水准的阅读。古典诗词作为一种艺术,其内蕴丰富,意义广泛。因此我们在进行古诗词鉴赏时,必须体味它的语言,推敲它的情感。
在鉴赏教学中,应将分析诗词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运用的表现手法结合起来,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若将两者分割开,那鉴赏就不会那么完美。本文仅仅是我对初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教学的粗浅总结,但按照以上的方法,对学生多加培养和训练,一定会提高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
参考文献:
[1] 王晓媛,如何做好初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教学[J],阅读与鉴赏(下旬),2011(05)
[2] 石莉,谈谈中考古诗词鉴赏题[J],中学语文教学,2009(11)
[3] 左巧荷,初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1(13)
【关键词】古典诗歌 创作体验 鉴赏活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语文应用、审美和探究能力的培养。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文学种类。”读诗、学诗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注重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活动和体验也是新课程所强调的理念,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尝试将古典诗歌教学和语文学习中的活动与体验结合起来,进行以创作体验带动鉴赏活动的古诗教学尝试,探索符合古诗教学内在规律的教学方法。
一、以古诗创作体验带动鉴赏活动教学尝试的理论基础
(一)该教学尝试符合课程标准的内在要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阅读与鉴赏”必修课程的课程目标中指出,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在“诗歌与散文”选修课程的课程目标中指出,要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尝试诗歌、散文的创作。该教学尝试以创作体验带动鉴赏活动,让学生在创作中进一步体悟古诗的表现手法,提升文学素养。
(二)该教学尝试符合教科书编写的体系结构
粤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的体系结构为“三线两结合”的结构,用“活动”、“文体”、“语体”三条线组编单元,用“活动”与“阅读”结合、“写作”与“口语”结合两个结合来安排活动。教科书在必修2的第二单元编排了“少年情怀都是诗”的语文活动,在选修1《唐诗宋词元散曲》中编排了“表现方法梳理”、“古为今用,学写歌词”等语文活动;这些编排都鼓励教师将体验与活动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创作体验和鉴赏活动中体会诗歌的内蕴。
(三)该教学尝试符合诗歌教学的内在规律
诗歌是文学作品的重要形式之一,与小说散文相比,诗歌的主要内容不是描写社会现象、人生经历,而是情绪和情感的个性抒发。所以诗歌的规定性特征是内在的抒情性与外在韵律的结合。该教学尝试以创作体验带动鉴赏活动,一方面让学生“我手写我心”,抒发自己的个性情感,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体味古诗的韵律和谐,并学习古诗的写作手法。
二、以古诗创作体验带动鉴赏活动教学尝试的实施步骤
(一)掌握古典诗歌结构以及相关的鉴赏常识
1.大量诵读古典诗词。“诵读”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投入感情,将自己和诗人融为一体。针对高中学生读书时不敢大胆表露情感的现状,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很好地范读,读出诗歌的内蕴,读出诗歌的感情,并且要达到一种自我陶醉的境界。如果学生看到教师能与作品融合,那么学生那种羞涩的感情也会渐渐消失,通过对教师的模仿达到对诗歌感情的把握,进而放出声音、打开心扉地去诵读诗歌。
2.“感悟”诗歌内容鉴赏的基本常识。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如诗歌文字之外的深意,符号下附载的意象,暗蕴的哲理,流逝的音韵,跃动的情趣,精湛的技艺等。
3.“概括”相关的诗歌的文学常识。教师通过讲解押韵、对仗等格律知识,情景交融等古诗的主要表现手法,常用意象的内涵等;让学生举一反三。以学习刘禹锡的《石头城》为例,先明确这首诗歌通过对石头城今昔的对比以及“旧时月”这一历史见证人的引用来表明一种昔盛今衰的感慨;然后让学生再读一读刘禹锡的《乌衣巷》,让学生找出这首诗歌中与“旧时月”相似的意象,然后概括出相关的思想内涵。
(二)学习律诗创作的文学知识,了解律诗创作格式规范
诗歌语言精美巧妙,很值得推敲学习;但学生往往认为写诗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或者说只能是少数人做的风雅事情。所以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从基本的对仗、仿写开始,由易到难,引导学生先了解律诗创作的格式规范。
1.学习词语的对仗。教师先举最简单的例子:“清风”对“明月”,“登高”对“望远”等,让学生体会词性相同、词义相对或者相似的规律。然后从简单到复杂,从对单一的名词动词到对复杂的词组,让学生对出词语。如教师写 “深山”,学生很容易能对出“绿水”“古木”等词语。这样的练概花半个课时,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消除对写诗的恐惧心情。
2.学习整句诗的对仗。先提供一些优秀的范本进行学习借鉴。例如有“古今七言律诗之冠”之称的《登高》(杜甫)。这首诗四联均对仗,每联均可作为学习的典范。以颔联为例:“无边”对“不尽”,“落木”对“长江”,“萧萧”对“滚滚”,“下”对“来”,它们的词性分别为副词、名词、叠词形式的形容词和动词。将诗句进行分解,加上前面词语对仗的练习,学生很容易发现其中的规律。然后出一些较为简单的五言诗句,让学生按照上面的方法,从词到句,各个击破。例如,教师写出“朝霞迎客来”,学生很快便能对出例如“夕阳送友归”之类简单的句子。
3.学习诗歌的创作手法。诗歌的创作手法有很多,而对于初学者来说,借景抒情是比较容易掌握的手法。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可以选取教材中的《山居秋暝》和《蜀相》这两首诗歌作为范本,进行分析讲解。这两首诗歌中所选取的意象典型、所表达的感情易懂,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也比较容易模仿。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先设计一些情境,在情境的选择上,可以先选择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比如夜晚难以入眠,佳节思念亲人等等;然后让学生尝试着用一些景物来描述这些情境,再将所用的这些物象连接成句,最后进行结构、措词上的推敲,对出工整的诗句,形成完整的一联。当学生能比较熟练地掌握情景交融这种创作手法后,可以逐渐地教学生一些更高深的创作手法,比如托物言志、用典等等。
(三)尝试创作律诗,小组内合作交流进行润色
诗歌的主要内容在于情绪和情感的个性抒发。学生经过上面一些步骤的练习后,已经可以写出一些工整有内容的诗句,但是当这些零碎的诗句堆放到一起后,往往缺乏一个明确的中心。可以让学生确定好一个创作的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中心写列出打算运用的意象。在诗歌成文以后,还应该对一些与思想表达无关的内容进行替换,形成完整的诗歌。学生完成诗作后,可以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在炼字、工整、内容三个方面进行修改润色。
(四)互相鉴赏、点评自己创作的律诗
课前布置预习作业:每位同学在两个班较好的50首古诗中选取两首自己最喜欢的进行赏析,从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两方面进行赏析。因为鉴赏的不是远离他们的古人的作品,而是身边同学的作品。学生在课堂上十分活跃,有由衷的赞美,有犀利的批判,也有激烈的争论。这时教师要注意把握方向——引导学生的鉴赏性评论向规范化方向发展,切不可随性胡诌。
三、以古诗创作体验带动鉴赏活动教学尝试的成果与反思
(一)该教学尝试的成果
1.激发了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学生本来对古典文学抱有一种厌恶感、畏惧感,但是通过、以创作带鉴赏的教学实践,学生越来越喜欢品评古典诗歌,做起诗歌鉴赏的题目也不再一筹莫展。早读课时间,很多学生能够认真地放出声音,将诗歌读得抑扬顿挫,饶有味道。同时教师也常常能在学生的随笔中发现一些原创的小诗。
2.涌现了一些富有文学才华的学生和一批佳作。在这次诗歌创作的语文活动,涌现出了一些在诗歌创作方面非常有天赋的学生和一些比较好的古诗作品,如下面两位学生的佳作:
夜曲
孔姿尹
青春作散万籁歇,余晖映西月卧梢。
风抚翠竹竹生韵,韵荡冷心心化醪。
野花离离眼波盈,莺语声声眉峰绕。
那知此等醉人曲,只消夜深独自邀。
夜月怀古
罗慧燕
乱石嶙峋涛惊岸,一涟横卷飞雪落。
多少豪杰竟相聚,无垠江山自古愁。
柔情似水红颜过,人生如梦岁月流。
我自对月仰天笑,千古风云几时休。
3.提高了学生诗歌鉴赏的水平和语文素养。创作诗歌的目的不在于提高他们的诗歌写作水平,而在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和语文素养。创作激发了学生的古诗鉴赏兴趣,通过自己尝试创作诗歌,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高。
(二)对该教学尝试的反思
在对学生的所有作品进行归类汇编,发现学生的作品中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的创作题材较狭小:女生往往喜欢写一些类似于闺怨的诗作,男生则喜欢写深夜相思之类作品。还有一些作品内容空洞,有无病之感。
2.学生的创作的模仿痕迹较重:一些耳熟能详的古人名作称为学生相仿的热门对象,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王维的《山居秋暝》等,学生喜欢借用里面的意象或典故进行创作,许多精美词藻并非原创。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认为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多方位的阅读,拓展学生的阅读面;还可以继续把写诗当成学习写作的一种“练笔”方式,或者说是一种“智力体操”。这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促进其相关文学体裁如散文和小说的写作,培养其文学鉴赏能力,甚至对培养学生做一个情感丰富的人、一个有较高语文素养的人,都是很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朱光潜著.谈美.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王荣生主编.高中语文(必修)新课程课例评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广东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研究开发中心语文教材编写组编著.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
[5]广东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研究开发中心语文教材编写组编著.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1)·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6]郑桂华著.语文有效教学:观念·策略·设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诗词;高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098-01
古代诗歌作为一门常青的艺术,我们的学生是喜欢的,但对于高考诗歌这种鉴赏形式却是不喜欢的,毕竟高考诗歌鉴赏的最高能力层级为E级,难度太大,但怎样化险为夷,把诗歌从神龛上请下来,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理世界和情感世界,既能意会,又能言传,还是值得思考的。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古诗文"鉴赏评价"的要求主要有两点:一是能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能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和评价这两种能力,鉴赏是基础,是对诗歌基本内容的赏析,如果没有对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就谈不上对文学作品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所以,鉴赏和评价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属于阅读能力的最高层次,它直接表现出一个人的审美认识和语言表达水平,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
一、高考诗歌鉴赏题特点分析
1、试题考查勾连课本
诗歌鉴赏题考查学生鉴赏评价能力,这种考查是以识记为基础,重点考查考生的理解和分析综合能力,陌生的考查内容看似与课本无关,但仔细分析,高考题目的设置都是课本知识的延伸,充分体现了高考试题“花在墙外,根在墙内”的特点。
2、选材特色鲜明
从选材上看,相对比较固定,唐宋诗词是主流。2013年高考全国1卷考查宋词一首,全国2卷考查宋诗一首;2014年高考新课标2卷考查唐诗一首和宋诗一首进行比较阅读。同时,诗歌篇幅相对较短,完全符合《高中语文考试大纲》要求。
3、命题设问指向明确
高考试题,往往在考生的研读范围、思维走向、答题方法和数量上予以限制和暗示。比如2014年全国高考新课标2卷考题,第一问“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这道题的题干给考生明确了如下几个要求:首先要眼于诗歌整体,其次要指出手法,最后一定要结合内容来分析,落脚点必须是抒发的具体情感。
二、高考诗歌鉴赏题动向分析
1、文本材料体现浅易
近三年高考题选择文本篇幅相对较短,便于考生理解诗意。对于诗句含义比较晦涩的内容一般会附上必要的注释,避免出现考生大面积失分的现象,提高了试题的有效性。
2、考点覆盖稳中求变
近三年考题,呈现出考点轮换的趋势。这种变化的目的是与上一年形成考点互补,让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诗歌鉴赏的要领,从而提升考生的整体阅读能力。
3、更加重视文本内容的理解考查
2012年和2013年均有直接考查诗歌文本内容的试题,2014年直接考查文本内容的题目明显增加。其实不管考查的形式和指向有怎样的变化,最终的作答都必须建立在对诗句内容的深入理解上。因此,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备考重心必须放在提高学生对诗歌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上。
4、更加开放
今后,新课标高考仍将以主观题的形式呈现,但是会更加开放。“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开放性题目可供考生选择的角度会更多,赏析更能体现出考生的个性化。
三、高考诗歌鉴赏题复习策略
1、注重文化积累,扩大知识储备
朱熹有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古诗词鉴赏能力的提升,特别是诗句内容理解能力的提升没有任何捷径,唯有在平时阅读中积累,在积累中运用,在运用中提升。因此,诗词文化的积累在我们的备考策略中成为重中之重。
2、授之以渔,教给鉴赏方法
在学生有了一定量的文化积累之后,便要注意教给学生鉴赏的方法。
(1)从宏观上把握整首诗词的思想意蕴和感情基调。是送别,是念远,是伤怀,是爱国,还是怀乡都要弄清楚;是爱慕,是幽思,是感慨,是喜悦,还是悲伤,这些也得大体了解。只有这样,对诗词才有较明确的认识。
(2)注意诗歌中的关键词句,解析它们的深层含义和隐含信息。关键词句往往透露着作者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流露出作者的情感体验,是理解诗歌内容的切入点。
(3)平时要多看诗词鉴赏性的文章,并对鉴赏性的文章进行鉴赏。自己动手写写鉴赏小文章,不断积累鉴赏方面的知识。
(4)从微观上教给学生考场作答的方法和技巧。不管考生理解到什么程度,总要通过具体的文字在答题卡上表述出来,在复习中要针对不同的题型教给学生具体的作答方法和得分技巧。现在是网上阅卷,答题的规范性是十分重要的,在高考中“表述重于理解”并非全无依据。
3、强化分解训练,培养鉴赏能力
高考强调考能力,如何通过训练来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这也是我们在备考别强调的策略。我们知道:能力不是讲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只能让学生在鉴赏古诗词的练习过程中获得。因此,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在第一轮复习时我们要注意加强对学生诗歌鉴赏的分解训练。根据《考试说明》的要求,分解训练从内容和形式两大方面进行,具体分解为鉴赏语言、鉴赏形象、鉴赏表达技巧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四个方面。
4、规范书面表达,养成良好习惯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诗歌鉴赏 能力 提高
一直以来,诗歌都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而诗歌鉴赏是诗歌教学中的重点,对于学生文学素养、审美能力的提升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特别强调要实施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因此,我们高中语文教师应当系统、深入地研究诗歌鉴赏教学的规律,寻觅诗歌鉴赏教学的有效策略,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古诗文之中的美,培养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让学生在鉴赏中发现中国文化的无穷魅力,使他们真正喜欢上诗歌,并将它发扬光大。
一、把握诗歌背景开展教学
引导学生鉴赏诗歌之前,教师应当先与学生一起搜集诗词的作者和创作背景的资料,了解了这些内容,学生才能够真正理解和体会诗歌的内涵,并为鉴赏诗歌奠定基础。其实,在诗歌教学中,如果教师深入钻研,每首诗歌都能够找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突破口。有的诗歌可以通过介绍作者生平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介绍柳永的诗词时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有一位词人不仅是个风流才子,还是个屡试不中的补习生,常喝常醉的酒鬼,出没秦楼楚馆的浪子,仕途坎坷的小官,“奉旨填词”的中国第一位专业词人,浪迹江湖的游客,自命不凡的“白衣卿相”,放荡不羁的花花公子,市井街头的自由撰稿人,惹怒皇帝的笨蛋,敢恨敢爱的汉子,无室无妻的光棍,创新发展宋词的巨匠。”如此新颖奇特的作者简介立刻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的学习热情高涨。此外,教师可以通过介绍与诗歌相关的故事来引入教学,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带给学生视听方面的刺激,以此来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当学生鉴赏的热情被点燃后,教师还需要引导他们深入感悟作品,这样能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对学生的诗歌鉴赏方法的指导
诗歌鉴赏作为一种独特的阅读方式,有一定的阅读方法,在具体的诗歌鉴赏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做好方法的指导,同时要和学生一起做好诗歌鉴赏的方法的总结,这样做有利于学生课后的自学,正所谓“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具体的教学中,最常见的方法就是“专题法”,教师可以适当地开一些专题讲座,结合具体的诗歌来集中讲授诗歌鉴赏的相关内容,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比如“意象”,教师首先要给学生列举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让学生思考:“读完这首诗后,你有什么体会和感受?”有的学生马上就能回答:“全诗笼罩着一种衰败、凄凉、孤寂的氛围。”这就是意象在起作用,“藤”“树”“鸦”在现实中分属植物和动物,本身并没有感彩,但是它们被作者“加工”(加上了“枯”“老”“昏”)和“剪辑”(组合在一起)后,就不是自然界的客观事物了,而是带有强烈主观感情的意象,因此所谓意象就是内在的思想情感内涵和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它有着浓烈的主观意向和情绪色彩。比如,“雨”的意象往往和离情别绪相关,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帘外雨孱孱”等;“月”这个意象往往和思乡怀远有关,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春化秋月何时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学生了解这些原型意象的意义,对认识和把握作品的内涵有着很大的帮助。
三、以写促赏,激活学生的思维
古诗词是高度凝练、意象丰富的文学作品,包含大量的联想和想象。作者“思接千载”“观古今于须臾”“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抚四海于一瞬”,然后“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文心雕龙・神思》)。教师应结合诗歌语言的概括性、形象性、抒情性等特征,让学生练习描述诗词意境,可以较好地训练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例如,一位语文教师在讲述王维的《山居秋暝》时,首先给学生展示了一组画面,提出问题:画面中有哪些人?他们在做什么?什么景色?有什么特点?通过哪些事物表现出来这些特点的?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揣摩后,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语言进行描绘。最后,学生将自己的描绘和诗作比对,看有什么不同之处。这个教学环节的设置培养了学生的阅读思维,提醒学生鉴赏诗歌要从意象入手,再关注人、景,进而到意境,最后落脚到情感。画面的描绘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沉浸于细腻的诗味中,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很容易就被学生体会到。
另外,在学习古典诗词时,教师可有意识地通过写来训练学生的阅读思维。可以是对诗歌画面的还原,如《旅夜书怀》;可以是诗歌意境的描摹,如《天净沙 秋思》;可以是诗歌中人物的心理,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还可以是对诗歌感情的评价,如杜甫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更可以是专题性质的总结。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感悟,又能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综上所述,优化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是每位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完成一项教学任务,关系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和完善。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师要采用有效方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收获语文知识的同时,其他方面的素养也得到提升和发展。在高中诗歌鉴赏教学中,笔者一直用这些思想来指导自己的教学,经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有不足之处,比如,有的时候对课堂时间把握不准,有时甚至不能完成教学目标等。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认识到教学是一门永不完美的艺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不断探索,努力让这门艺术变得更完美。
参考文献:
[1]吴忠湘.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学生鉴赏能力的提高策略[J].神州:下旬刊,2014(1).
关键词:诗词鉴赏 联想 想象 改写 吟诵
古代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灿烂的瑰宝,其中蕴涵着深厚的文化、文学与语言积淀,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骆玉明曾经指出,不能把古诗文看成是“死去的东西”,其中蕴涵着富有生气的、积极的、富有美感的,有创造力的,能激励人、培养人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的东西。对中学生来说,阅读与鉴赏古典诗词是加强人文素养必不可少的途径之一。从古诗词中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在其中感受魅力、陶冶情操、体味人生百态,并且有自己的见解与发挥,在诗词中读出自己,这才是我们要追求的目标。但是在现实操作中,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却不知不觉地以应试为目的,功利性的追求使诗歌鉴赏进入歧途,将诗歌分解得支离破碎,丧失了鉴赏的愉悦性。而且在阅读鉴赏中,不少学生比较多的停留在了解诗词内容和基本思想的层面上,不懂咀嚼其中的韵味,对其艺术手法等方面的体会也鲜能说出一二。其中有时代的因素,同时更有思维方法上的原因。
一、想象创造法
写作需要想象。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写道:“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写作时充分运用想象,方能“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创造出优美的意境和感人的的艺术形象。同样读者在阅读与鉴赏作品的过程中也需要发挥想象。王朝闻曾以《红楼梦》为例论及这个问题,他说:“为什么我们重读《红楼梦》分明记得它的故事情节,却仍然愿意读下去,读了又读?这是因为读者每次阅读都依靠自己的生活实践发挥想象,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它的形象。”如果说诗歌创作时作者的想象是一种无拘无束的创造性想象的话,那么鉴赏时读者在面对特定的作品的时候主要是一种再造想象。再造想象受意象的制约,鉴赏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审美观念适当补充发挥,当然其中还包含一定的创造想象成分。因为古典诗词一般都比较简短,短短的几行字中要表达出也许我们今天要用几百字甚至上千字表达出来的情思、场景、故事,决定了古诗中有着许多凝练之处、空白之处,需要我们运用联想与想象等思维方式,把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相结合,充分发挥思维的活跃性才能勾画出诗歌所描绘的情景,补充诗人或主人公发生的故事和的情感,才能很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在鉴赏古典诗词时,在疏通诗词大意之后,调动自己的想象思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意境填补
在古诗词中,情景交融是一种常用的手法。一般情况下,诗人总是在一定感情的支配下,选取最契合自己情感的一些景物来描写,同时也使景物浸染了一定的情感色彩。作者往往会选取一些意象进行组合,最典型的莫过于“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样一些诗句,在景物与景物之间留下了巨幅的空白,这就是让我们的想象去补充的地方。补充想象,即是想象出作者作诗时可能想象到但是不必也不可能写出的全部东西。如果能够抓住诗中出现的一些相关意象,发挥想象力把它们联系组合,再辅以适当的补充性想象,那么诗歌便不再是干枯的几个词,而是一幅更为丰满的画面。
(二)换位思考
在阅读诗歌的时候,人们都习惯“披文入情”,站在作者的角度,跟随作者的遭遇与所见所闻一步一步来感受他的悲喜。这种设身处地的想象能使我们更好地融入诗歌的情境中,消除时代与个人经历的隔阂,引发共鸣与同感。不可否认,产生共鸣与同感是鉴赏体味诗歌追求的一个方面。但是除了这种方式以外,在鉴赏的时候,对一些诗歌也可以尝试发挥读者的能动性,作更高一层的想象与发挥,进行换位思维。所谓换位思维,即把感受体会的角度从主人公身上转移到其他事物的身上,以第三者的眼光从旁感受与审视。人有悲喜,设身处地的方式有时会让读者沉浸在作者一己的主观情绪中,难以用客观的眼光来看待与评价。而作为拟人化的事物或第三者,则能够从一种预定的情绪中抽离出来,作为悲喜的见证者从旁观看与感受,这种想象的发挥带有很大程度上的创造性。
(三)古诗新唱
方法一:古诗阅读鉴赏“三读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理解的基础,是领悟欣赏的前提。因此,指导学生阅读鉴赏诗歌应把“读”作为突破口。不过,读的时候要带着任务去读,要边读边思考,反复推敲,融会贯通。其方法步骤归纳起来有:
(一)读懂。就是读懂诗意。其过程是:
1.读标题。从体裁或题材、题眼或关键词等方面推知全诗内容。如《秋思》《越中览古》《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2.读注释。或题意解说,或背景介绍,或作者简介,或诗文生词、典故解释,等等,都可成为我们对诗歌全面、深入解读的“钥匙”。如2006年辽宁卷考苏轼《东坡》就有两条注释――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仔细阅读,我们就可以从中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以及题意和诗意,进而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3.读诗文。一是抓关键词(情词/诗眼),二是抓关键句(情句/诗骨)。据此认真推敲,“以意逆志”,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旨。
(二)读透。就是在读懂诗意的基础上挖掘隐藏在诗句字里行间深沉的意蕴,深入透彻地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了解作者。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作者写作时的心境以及作者一以贯之的创作风格等方面,“知人论世”,推知本诗将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写作特点等。
2.知晓典故。诗人用典故,往往借古喻今,此为直接寄托。如果作者正面直接引用故事。李商隐“庄周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锦瑟》)诗中就是借庄周、望帝来写自己。杜甫“出师未捷身长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这里写的不仅是孔明的丰功伟绩,更是诗人对自己壮志难酬、功业未就的感慨。因此,我们要正确理解这些典故的内涵以及诗人运用的意图。
3.体味意境。古诗的意境是诗人用极为凝炼的文字创造的,是由作者主观感受和客观景象融合而成的。在指导古诗阅读鉴赏中,既要引导学生入“境”,又要启发学生会“意”。而“意”往往蕴含在“境”之中,因此,我们就要随流溯源,引发想象,进而悟出其中的意境美。
(三)读化。就是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能力,将诗歌中的境界化为鉴赏者心中的境界,“置身诗境”,融会贯通,并突出表现为完成鉴赏文字的表述或鉴赏题的解答。具体抓好以下两个环节:
1.入“境”。就是进入诗境,“设身处地”,把自己想象成诗人(或“诗中人”),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容,更真切地体会诗人的情感。而且,要学会总结、归纳,举一反三。
2.比较。包括:古今比较,了解古人和今人在生活习惯和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异同;作者比较,比较不同诗人在背景、经历、风格等方面的差异和相似,同一诗人在不同时期、不同心境下其作品内容、情感和风格的变化;作品比较,比较不同作品在题材、主题、技巧以及语言等方面的异同。
方法二:古诗篇章结构“四看法”
古人作诗,讲究章法、结构的严谨和法度,注重诗歌(尤其是律诗和绝句)的“起承转合”。我们在引领学生阅读鉴赏古诗时,可从诗歌的起承转合入手,通过对缜密结构的梳理,就能实现对作品意旨的领悟。在方法运用上重点要注意“四看”:
一看内容――抓“起”与题目。看诗歌的开头是如何联题起事的,进而推知要写的内容。例如:《悯农》起句“锄禾日当午”,其“农”可“悯”――既扣题,又可推知诗的主题;承句“汗滴禾下土”,其情可哀――承接起句,并有扩展,从而引出后面的主旨。
二看主旨――抓“转”/“合”。“起”“承”往往是铺垫、引起下文的,而“转”“合”则往往是作者情感所向、诗歌主旨所在,此所谓“卒章显志”法。例如:“谁知盘中餐”,诗人便从田野转到家中餐桌,转到人心中去写;而“锄禾”到成熟的“粒粒”,辛苦是贯穿全过程的――合题。因此,我们通过细读并认真分析“转”“合”两部分内容就能推知诗歌的主旨。
三看意境――抓“起”/“承”。诗歌当中不同的意象往往表示着不同的情感,尤其需要注意一些特殊意象。因此鉴赏诗歌必须看诗歌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即意境,这个画面(意境)有什么特点,对中心p感情的表达起了什么作用。
四看技巧――“起承转合”都有。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表现为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等,而诗人总会根据表达的需要运用不同的技巧。譬如,开头的“起”“承”部分多为写景或叙事,运用的表达方式多为描写和叙述,表现手法多为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远近结合、虚实结合、融情于景以及比兴、烘托、渲染、衬托,等等;而“转”“合”部分多为总结或点题,运用的表达方式多为议论或抒情,表现手法则多为托物言志、借史咏怀、卒章显志等。
方法三:古诗鉴赏意象“五析法”
阅读鉴赏诗歌,最重要的就是领悟诗歌的意境,而要领悟意境就必须从分析意象入手。客观的物象被赋予了人的主观意念、情感倾向,并通过一定的组合关系形成一种让读者得之言外的语言形象,就成了意象;意象的精心建构便形成了意境。因此,运用意象分析法指导诗歌阅读鉴赏更能让学生“置身诗境”,更真切地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更透彻地理解诗歌的意蕴。
我们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分析入手:
1.析“象”。诗歌中“象”繁富众多,但主要的是客观实在的物象,在诗歌中表现为景物或景象;其次包括一些“虚在”的或心理上的“象”。我们在阅读诗歌时首先是把这些物象找出来,然后思考分析这些物象有什么特点,诗人为什么选它们。如阅读马致远的《秋思》,我们就应首先找出“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等物象,然后通过分析比较即可发现,它们具有共同的特点――色调灰暗阴冷,意韵苍凉孤寂,而这与“断肠人在天涯”的心境恰好吻合。由此,我们就可理解诗人为什么会精选这些物象,同时也能理解这些物象为什么能成为诗歌中富有特定意味的意象。
2.析“意”。“意”即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等。诗歌中的物象附着有诗人的主观意愿和情感,也就是已经成为了意象。譬如,《秋思》,制约全诗的“意”为“断肠人在天涯”,这便决定了诗人所选之象必然带有因“秋思”而“断肠”之人的感伤痛楚的色彩;同时,单个的意象中,我们仍能“看”得出诗人“刻意”追求的“意”之所在。
3.析组合。单个孤立的意象是难以形成意境的;意象只有通过作者精心的建构(组合)才能形成画面,才能形成意境。譬如,《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三句,诗人精选了9个名词性意象,但任何一个都不能单独形成意境;诗人在此将众多的意象巧妙地叠加在一起,画面感更加鲜明突出,意境更加深邃沉郁。
一、近三年江苏高考真题一览
二、江苏高考诗歌鉴赏题特点分析
经过对高考真题分析研究,笔者认为江苏高考诗歌鉴赏题具有如下四个命题特点:
(一)选材特色鲜明
第一,从诗歌体裁看,相对固定,均为唐宋诗词。近三年,高考考查唐诗一首,宋诗一首,词一首。同时,诗歌篇幅相对较短,11年为五言律诗,12年为27字的小令,13年为五言律诗。完全符合《高中语文考试大纲》和《江苏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要求,《江苏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中明确规定:“考查材料以唐宋诗词为主,也可以选择其他时代、体裁的作品。”
苏教版高中教材设有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一书,高考选材不避热点,这也表明,江苏自主命题在经历了多元选择后,诗歌鉴赏命题更加于理性,更加成熟,更加稳定。
第二,在作家作品的选择上,名家作品备受关注。三年内依次选择杜甫、温庭筠、唐庚作品,选择了温庭筠具有代表性的闺怨诗歌,但是并没有选择杜甫忧国忧民类的作品,说明作家作品选择上具有一定的随机性。整体看近三年的命题文本的选择,名家名篇基本不出现,而名家非名篇以及非名家作品备受命题专家青睐。
第三,从题材选择上看,作品选择兼顾多样。古典诗词以写景抒怀诗为最多,或写景以寓情,以山水田园诗为代表;或即事以抒怀,以离别、思念家乡亲人、抒发旅途飘泊、报国无门、自我感伤为代表。江苏高考对诗歌题材的选择往往以借景抒情类的最为常见,但较为冷僻的闺怨诗、咏史怀古诗等也屡有出现。
(二)考点分布全面
题目设置,不仅侧重于单独鉴赏诗歌的“形象”、 “语言”、“表达技巧”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还加强了考点综合性试题的考查,进行整体鉴赏。考点设置遵循了《高中语文考试大纲》的要求,即“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如12年考题第三问“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结句”,对结句的表现手法,内容理解,情感分析做了综合性考查。13年第三问,《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的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分析题干要求,该题既要分析诗歌情感,又要分析语言特色。这是近年考题的新变化,也是今后考查的新方向。
当然,大部分试题都直接考查了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以及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往往着眼于具体诗句,不着眼于全篇,但是在三个问题的交错考查中力求覆盖所有考点。12年考题一共设有三个问题,第一问直接考查第二句,着眼于诗句内容的理解,第二问直接考查三、四句,着眼于诗歌形象的分析,第三问直接考查结句。
(三)命题设问指向明确
江苏高考试题,往往在考生的研读范围、思维走向、答题方法和答题数量上予以限制和暗示。如11年江苏考题,第一问“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这道题的题干给我们明确了如下几个要求:将开头四句所写内容分为三个层次,“哪三个方面”要求考生必须对诗句内容进行概括,不能简单翻译诗句。第二问“‘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手法?”题干明确提示考生感情只有一种,手法只有一个。
(四)试题考查勾连课本
诗歌鉴赏题考查学生鉴赏评价能力,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是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能力层级达到D级。它考查学生课外古诗词的阅读理解能力,考查内容看似与课本无关,但细细分析,无论是诗歌内容的理解还是命题者题目的设置都是课本知识的延伸,与课本教学内容密切相关。例如, 12年考题文本材料选择温庭筠《梦江南》,第一问“恨极在天涯的恨指什么?”第二问“词中三、四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考生阅读后无法清晰把握诗句内容,导致答案啼笑皆非。事实上,考生如果能联系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中温庭筠《菩萨蛮》这首词以及温庭筠这一词人写作题材创作风格,相信对这首词内容的深入理解定会迎刃而解。
三、2014江苏高考命题走向微探
(一)文本材料体现浅易
近三年高考题选择文本分别为五律、小令、五律,篇幅较短,便于考生理解诗意。2014高考题选择文本将体现这一趋势,篇幅应该不会太长。对于诗句含义比较晦涩的内容可能会附上必要的注释,避免出现今年考生大面积失分的现象。其他省市层出不穷的诗歌比较鉴赏阅读题应该不会出现,因为这种命题方式加大了对诗歌文本阅读理解的难度。
(二)题材选择注重变化
从题材选择看,近三年高考题诗歌分别考查了怀亲念友诗、闺怨诗、山水田园诗,每年题材均有不同。结合历年考题在题材选择上的变化,笔者认为2014年高考备考要特别关注羁旅行役诗、边塞诗、咏史怀古诗、托物言志诗、谈禅说理诗等题材。
(三)考点覆盖稳中求变
近三年考题,呈现出考点轮换的趋势。这种变化的目的是与上一年形成考点互补,让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诗歌鉴赏的要领,从而培养学生真正的阅读诗歌的能力。三年考题每年均有对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的考查,但是,11年考查构思脉络,12年考查人物形象分析,13年考查诗句含义理解。据此,笔者断言14年考题必考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题,而对诗歌的景物形象的考查将是备考重点,另外考生还要特别关注炼字、景物描法类题目的解答。
(四)更加重视文本内容的理解考查
11年、12年均有直接考查诗歌文本内容的试题,13年直接考查文本内容的题目明显增加,3道题中两道直接考查,还有1题考查了诗歌情感的分析,其实也必须对诗句内容做深入理解才能得出。据此,笔者认为,14年江苏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备考重心必须放在提高学生对诗歌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上。
四、2014江苏高考诗歌备考方略
(一)以纲为纲,全面复习
《2012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有如下规定: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浅易”指合格的高中毕业生能够基本读懂的程度。对诗歌的鉴赏评价,考查材料以唐宋诗词为主,也可选择其他时代、其他体裁的作品。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把握作品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这要求我们对诗歌鉴赏的各个考点要进行全面的训练,不可偏废,更不能心存侥幸,江苏高考诗歌3道小题,它所包含的问题往往涉及到考点的方方面面,为此,我们要对各考点进行全面的复习,通过典型题目的训练和讲评,让学生了解掌握每一考点下的常见题型,解题步骤,解题规律、方法等基本能力。
(二)注重积累,提升能力
朱熹有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古诗词鉴赏能力的提升,特别是诗句内容理解的提升没有任何捷径,唯有平时在阅读中积累,在积累中运用,在运用中提升。
首先,认真学好必修课本中的古代诗歌及《唐诗宋词选读》选修模块,熟悉知名作家的作品,并利用资料进行举一反三的阅读,在读懂读透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延伸,多读一些唐诗宋诗,要把握唐诗中的情趣和宋诗中的理趣,对于宋词,更要特别关注,因为它是近几年高考的热门材料。对于课外读本、模拟试卷中出现的古诗词,在阅读时也要多进行必要的思考,试问自己诗歌写了什么,怎么写的,即把握诗歌写作对象,抒发的感情,以及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等问题,在此基础上背诵识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大量识记古诗文后定能熟练把握诗句内容理解的规律和方法,做到融会贯通,在对陌生诗词的理解时才能对其作必要的补充,适当的调整,理解诗句的能力自然胜人一筹。
其次,考生还要通过一定量的名家名篇,积累常见作家的创作风格,积累一定的古诗词的基本文体知识。熟练掌握借景抒情诗、咏史怀古诗、闺怨诗、羁旅行役诗、山水田园诗、托物言志诗、即事抒怀诗、边塞征战诗、谈禅说理诗、赠友送别诗等常见题材的常见情感及代表作品。掌握常用意象,以及常见意象的常用含义等知识。同时,在表现手法的掌握上,要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抒情方式等方面将知识进行系统化、体系化的梳理识记。
诗歌鉴赏将更加注重文本内容的解读,因此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需要我们将诗歌鉴赏题文本当做诗歌鉴赏阅读的“教材”,而不是仅仅解答好几个题目就可以了事的。在引领学生读懂诗歌的过程中要重视读懂诗歌方法的指导,从诗歌的章法结构入手,抓好诗歌的起承转合,整体把握思路层次;从诗歌的语言特征入手,关注诗歌词性的改变、词序语序的改变、内容的省略与补充,细读诗句获得理解的深入;从诗歌的题材类别入手,从题材角度理解意象内涵,品味复杂情感。
(三)关注“暗示”,高效作答
解答诗歌鉴赏题时要注意诗歌提示性信息,如标题、背景、注释以及题干的暗示信息,这些往往是理解诗歌的关键,更有可能是得分的关键。
关注注释的暗示。诗歌注释有时是写作背景介绍,暗示诗歌思想内容;有时介绍相关诗句,暗示诗歌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暗示诗人创作风格,表达情感。这些都是命题者降低阅读难度的方式,有效利用这些“暗示”,诗句内容的理解定能明察秋毫,相关题目的解答也就水到渠成。11年考题《春日忆李白》“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命题者提供注释: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通过这一注释,我们可知这一诗句描绘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答案“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的得出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关注题干的暗示。题干即命题者的语言文字,它包括指令、解说、限制三大要素,高考命题者往往通过题干给考生的答题方向一定的暗示,这是江苏高考题一贯的风格。借助题干分析,考生可以直接快速地找到问题的答题方向。例如07年考题“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这两个提问之间有一定关联,第二问题的回答必须与第一问结合起来考虑,第一问问情感,第二问的表现手法的解答应该从抒情方式的角度考虑。05年考题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题干暗示考生,答题时必须将颔联、颈联、尾联与微风的关系逐一点明。
(四)规范训练,准确表述
对于考生答题的训练,要求其必须有明确的思路,做到答题表述的规范化。分层答题,避免要点遗漏;结合题干,整合答案;表达严密,逻辑合理。
首先,要熟练把握常规题的答案整合形式。虽然题目千变万化,但仔细分析,大致可归纳为5种题型。熟练掌握这5种题型的答题规范,就能使学生从纷繁复杂的试题迷宫中找到出口,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分析形象题要求考生答案构成:形象——形象特征——形象意义。分析技巧题答案构成:表达技巧——具体分析——表达效果。炼字题答案构成:字义——意境——效果。评价思想内容题答案构成:思想内容——诗句例证——思想内容。另外,也要熟悉提问方式的变式,如12年考题“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这种提问方式其实就是分析技巧题的变式,要求考生从表现手法到诗句内容具体分析到表达效果分析逐一说明,这也就是高考答案的主要得分点。
其次,规范答题还要求我们在答案的表述上条理清晰,一般要遵循先观点后理由,先总述后分说,分点作答等几个原则。答案的构成能“一针见血”,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在平时训练中要求学生明确问题的内涵,分辨问题的要求,弄清哪些要求回答“是什么”,哪些要求回答“为什么、怎么样”。准确运用术语作答,考生必须熟练运用表现手法、常见情感、语言风格等方面的术语。答案的表述有时还要适度分析,围绕回答问题的主题,在要点突出的基础上,根据问题设置的分值,结合原诗句,恰如其分地阐述自己对问题的理解。
要达到以上要求,笔者认为,认真、仔细地分析每年高考古诗鉴赏题的参考答案,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且事半功倍的办法。平时训练力求以高考题为蓝本,对高考答案经常揣摩,练习时有意识地学习借鉴,那么,答题时的规范表述就可逐渐形成。
摘 要:由于社会环境、人文环境、语言环境的变迁,我们的学生在鉴赏古代诗歌的时候仍有一定的困难。学生除了掌握基本的概念、知识,在鉴赏的过程中应该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知识系统,不断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关键词:思想感情;鉴赏能力;方法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属于文学范畴。前人对文学和诗的表述是“文学是人学,诗学是情学”。文要写出人来,诗要写出情来,无人不成文学,无情不成诗学。因此,诗歌最核心的内容是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什么是思想感情呢?思想,主要是指作品所反映的立场、人生态度、好恶等,情感,主要是指作品所反映的向往、感慨、思绪等。我们读诗、赏诗,首先要领悟作者在诗中蕴含的情感,这是与作者产生共鸣的基础,也是读诗的根本。
鉴赏古诗的思想感情,首先要学会把握诗歌的题材,也就是要搞清楚“是什么”的问题。古诗,如果以其表现内容和表达方式为标准,可将其题材做以下分类:边塞征战诗,这类诗歌的特征在意象上表现为边关、羌笛、胡马、长城、明月等,这类诗的情感一般要紧扣“反映将士建功立业,杀敌报国的豪情,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战士对妻儿、故乡的思念,边塞风光”等方面的内容来分析。例如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首诗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咏物言志诗也是在诗歌鉴赏过程中常见的一类题材。这类诗在意象上表现为松、竹、梅、菊、蝉等,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质。比如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中一首以凤凰自喻,或比兴,或象征,借物抒怀,抒写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咏史怀古诗在意象上表现为历史事件、古人古迹,往往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借古讽今、盛衰无常、物是人非、壮志未酬、感时伤怀的目的。种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除此外,还有田园山水诗、送别诗、爱情诗、羁旅诗、闺怨诗等。
由此看来,准确把握诗歌的题材,对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有很大的帮助。怎样才能知道一首诗的题材呢?一是看题目,题目当中往往有暗示,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可知这首词应为咏史怀古诗,又如李白《赠汪伦》,由题目可知此诗为送别诗,那在情感的表达上也应该是离情别恨、深情友谊、激励劝勉等。二是捕捉文章其他信息,如意象、物象等,如果意象为柳、酒、歌、船、长亭、灞桥、南浦等,那这类诗很可能就是送别诗,如果意象上是高山、流水、明月、清风、农家风光、山间盛景,这首诗很可能就是一首田园山水诗,常常表达宁静、闲适、恬淡、隐逸情怀等。
明白了一首诗的题材,只能对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形成一个初步的感悟。要完成对一首诗的鉴赏,还需要思考这首诗具体写了什么内容,也就是“写什么”的问题这是鉴赏的基础。
诗歌和其他的文学样式一样,从它的构成来讲,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内容层面,一个是形式层面。内容层面指的是诗歌的构成要素,包括意象、意境、语言、思想感情。形式层面主要指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抒情手法等。如果把诗歌比作一道菜,那诗歌的意象就是这道菜需要的材料,意境就是不同材料搭配的效果,而表达技巧则是炒菜的方法,思想感情就是这道菜的味道。品诗和品菜是一样的,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些“食材”的特性,掌握了炒菜的方法,才能做出美味的菜肴。之于诗歌,就是要明白意象、意境、语言与思想感情之间的系,即要找准意象,进而分析意象的特征,准确把握意境,最终明确思想感情。具体来说,意象指的是打上了作者感彩烙印的物象。生活中的许多物象,一旦进入诗歌就成了意象。“春水”本是物象,但在李煜的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中,这里的“春水”就是意象。在我们牙牙学语的时候,就会背诵李白的《静夜思》,在这首诗中,诗人望月怀远,通过“明月”寄托了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这里的月亮就是意象。而意境是指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它包括情和景两种因素,情景交融构成意境,而不同的艺术境界又往往表现为不同的基调、氛围。一般来说,诗像不像诗,有没有诗的味道,主要看意象,诗美不美,有无意蕴,则主要看意境。因此,在诗歌鉴赏的过程中,鉴赏的起点是意象、意境,终点是思想感情。
我们知道,意象和意境都是情景交融的产物,同样一个意象,在不同诗人笔下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为什么呢?这和作者“炒菜”的方法和“炒菜”时的心情有关系。也就是说,鉴赏一首诗的思想感情,我们还需要明白对于这些内容,作者是怎样去写的,即“怎样写”的问题。同时,我们还要分析作者之所以这样写而不那样写的原因,即“为什么”的问题。
除此外,我们还可以借助诗歌的语言去把握情感。诗歌的语言是诗歌内容的重要构成部分,可以重点从炼字、语言风格、语言的结构这三个方面把握。
明确了这些问题,即“是什么”、“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的问题,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就会容易的多。当然,还要学会知人论世,留心注解,对诗中的一个词、一句话、一个人物、一种手法要有强烈的敏感性,在鉴赏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知识系统,不断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关键词:古诗鉴赏;学生表达;遵循原则
古典诗歌鉴赏在高中文本中占有一席之地,也是语文高考中必考内容。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对古典诗学习提不起兴趣,甚至很畏惧,进而是放弃。究其原因,是古典诗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一些教师在古典诗鉴赏教学时形式单一,方法不丰富,课堂教学以教师的串讲为主,没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一、古典诗鉴赏教学应注重学生的表达环节,在师生互动中引导学生投入古典诗鉴赏活动中
1.听、想―――古典诗鉴赏活动的内化环节
(1)“听”是古典诗鉴赏教学的重要手段
诗歌也是听的艺术,诗歌鉴赏也可以说是经由听觉而实现的审美教育活动,同时教师可以用“听”激发学生的感知兴趣。教师可以选取不同风格的名家示范朗诵播放给学生听,既可以选不同诗人的作品,也可以选同一诗人不同风格的作品。通过听感知朗诵者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轻重缓急、情感的悲怆或激昂,以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美。诗歌的语言美、音乐美、建筑美、意境美等往往可以借助听,加以感知和传递。
(2)想象是理解诗歌的重要手段
想象是领会的载体,是创新的萌芽,是智慧的火花。诗歌的形象大于文字,想象能将静态的文字幻化为生动的画面,更具形象性和生动性。只有依靠想象才有可能更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从而更好更深入地理解诗歌。
想象是学生的一种主观表现,也是一种再创造活动。诗歌的不确定性特征,能给学生提供想象的广阔空间。同时也能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摆脱被动接受鉴赏活动的状态。
2.读、说、写―――古典诗歌鉴赏活动的表达环节
(1)诗歌鉴赏需要读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是诗歌鉴赏活动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各种读法,感知诗歌的节奏美、音乐美和意境美。在读中体会,在读中升华。诗歌鉴赏如果抛弃了朗读,那么就一定会落入无聊的说教和残忍的肢解。在播放名家朗诵之余,教师也要示范朗诵,教师亲自下水,可以消除学生的羞怯心理,同时又可活跃课堂气氛,拉近与
学生的距离。
读诗需要反复朗读,熟读成诵,在读的过程中,反复咀嚼,细细品味,并且将自己的朗诵与先前所听的名家朗诵和老师的朗诵进行比较,看看有哪些差异,想想名家为何做那样的处理,这样的比较和思考能使学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作品。
(2)“说”也是诗歌鉴赏不可或缺的手段
在鉴赏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口头表达的欲望,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这种方法既可以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和口头表达能力,也能直观地呈现学生理解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
(3)古典诗歌离不开“写”这一环节
口头表达快捷方便。但难以凝练和缜密。因此,在培养学生大胆说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主动写的习惯。教师千万不能忽视书面表达在诗歌鉴赏中的重要作用。写可以更直观地发现学生思维和表达上存在的问题。教师要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教师可以通过浏览学生的书面表达,全面了解学生鉴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指出并加以指导:要提醒学生注意语言表达的规范性,不能出现错别字和病句;要提醒学生看清题目要求,明确答题方向;要提醒学生答题时思维要缜密,不能遗漏要点。只有通过反复地指导和训练,才能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水平。
二、古典诗歌鉴赏教学中关注表达应遵循的原则
1.针对性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个体、不同教学目的、不同作品,有针对性地选择,要有的放矢。如:对性格内敛的同学应鼓励其大胆地读和写,对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同学应促使其多想多写,这样可以形成不同学生之间的互补优势。
2.多样性
学生表达对一首诗的理解方向有很多。可以谈谈对这首诗的第一感受,可以谈谈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可以谈诗歌的语言美和艺术美,也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作品所呈现的画面和意境等并用自己的语言将之表达出来。这样每一个学生都有话可说、有话可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