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8:25: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余秋雨散文读后感,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最新徐志摩散文读后感
《雪花的快乐》无疑是一首纯诗(即瓦雷里所提出的纯诗)。在这里,现实的我被彻底抽空,雪花代替我出场,“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但这是被诗人意念填充的雪花,被灵魂穿着的雪花。这是灵性的雪花,人的精灵,他要为美而死。值得回味的是,他在追求美的过程丝毫不感痛苦、绝望,恰恰相反,他充分享受着选择的自由、热爱的快乐。雪花“飞扬,飞扬,飞扬”这是多么坚定、欢快和轻松自由的执著,实在是自明和自觉的结果。而这个美的她,住在清幽之地,出入雪中花园,浑身散发朱砂梅的清香,心胸恰似万缕柔波的湖泊!她是现代美学时期永恒的幻像。对于诗人徐志摩而言,或许隐含着很深的个人对象因素,但身处其中而加入新世纪曙光找寻,自然是诗人选择“她”而不是“他”的内驱力。
与阅读相反,写作时的诗人或许面对窗外飞扬的雪花热泪盈眶,或许独自漫步于雪花漫舞的天地间。他的灵魂正在深受囚禁之苦。现实和肉身的沉重正在折磨他。当“星月的光辉与人类的希望”令他唱出《雪花的快乐》,或许可以说,诗的过程本身就是灵魂飞扬的过程?这首诗共四节。与其说这四节韵律铿锵的诗具有启承转合的章法结构之美,不如说它体现了诗人激情起伏的思路之奇。清醒的诗人避开现实藩篱,把一切展开建筑在“假如”之上。“假如”使这首诗定下了柔美、朦胧的格调,使其中的热烈和自由无不笼罩于淡淡的忧伤的光环里。雪花的旋转、延宕和最终归宿完全吻合诗人优美灵魂的自由、坚定和执著。这首诗的韵律是大自然的音籁、灵魂的交响。重复出现的“飞扬,飞扬,飞扬”织出一幅深邃的灵魂图画。难道我们还要诗人告诉我们更多东西吗?
步入“假如”建筑的世界,人们往往不仅受到美的沐浴,还要萌发美的守护。
简单地理解纯诗,“象牙塔”这个词仍不过时,只是我们需有宽容的气度。
最新徐志摩散文读后感
"我是一个大人,身上穿着长袍,心里存着体面,怕招人笑,天生的灵活换来矜持的存心……"
"没有话说而勉强说话便是谎……"
以上这些都是我在徐志摩的散文《海滩上种花》里读到的,在这些如"烟花三月下扬州"般美丽的文字中,徐志摩的多情和性灵无不让人动容。在文学的造诣上,徐志摩先生的散文丝毫不逊色于,他将哲理诗化,将情感音乐化,那种独特的韵味在中国诗坛独树一帜。
这两天趁着绵绵的秋雨,我好有空暇,先后品读了志摩先生的散文《海滩上种花》《印度洋上的秋思》《雨后虹》等作品,在这秋风萧瑟的日子里,在行云流水般的文字中,像品了一杯浓郁的香茶,暖和心灵,感受到一个让人一读倾心的徐志摩。
大概是在今年四五月份的时候,有一个文友给我说——不能天天读这些(老旧)了,应该多读读现代人写的诗歌。这样的教导也好,劝说也罢,说实话,我是很不赞同的。
这几天读了志摩先生的散文,我更加坚定了我的认识和想法,我想现在的人或许也不能学出他那样有情感的文字。
比如当我读到文章开头的那句话的时候,我就想——没有话说而勉强说话便是谎,那么现在好多人没有情感的冲击和"逼迫"而勉强为诗为文,那他的诗文又算啥呢?我们是不是应该像志摩先生在《雨后虹》中写道的那样:“我生平最纯粹可贵的教育是得之于自然界,田野,森林,山谷,湖,草地,是我的课室;云彩的变幻,晚霞的绚烂,星月的隐现,田野的麦浪是我的功课;瀑吼,松涛,鸟语,雷声是我的老师,我的官觉是应建仁们忠谨的学生,受教的弟子。”
多感悟、多思考、多做大自然的学生,来丰富我们的感情,来饱满我们的情思,而不单单是做到电脑前面"憋"文字,那样会很苍白,无论诗歌,还是散文。
说实话,除了我们从前就很熟悉的志摩先生的诗歌《再别康桥》和《沙扬娜拉》之外,我倒觉得他的散文更加的吸引我,这大概跟自己的文学素养有关,毕竟诗才是作者最高境界的情感表达。
诗歌的文字仿佛就是一群跳跃在纸上的灵魂,它们用自己的生命点燃了诗人心中不灭的灯。诗人正是用这些灵动的方块拼出了自己在岁月的笛声中飘扬的思想,在迷失的夜空中闪烁着自己的光芒。诗歌是记忆深处的偶然相遇,是茫茫空寂的必然碰撞。是思想激起的涟漪,是梦境幻化的清香,它印记着一瞬间的感受,承载了千古岁月的绝唱。
话又说回来,放眼望去,我们身边写诗的人很多,但诗人却很少;写散文的很多,但写出感情的很少。写诗的人和诗人的区别在于写诗的人用诗歌诉说了自己的感受,而诗人却是用诗歌描绘着自己生命。(这句话不是我说的,只是我觉得人家说的很对,借以表达我的想法)
而徐志摩正是这样一位用诗句倾诉着生命的诗人和散文家,读他的诗,看他的散文,我在字里行间看到了他用他的一生所追求着的"美,与爱,与自由"。
我一面将自己一部分的情感,看入自然界的现象,一面拿着纸笔,痴望着月彩,想从她明洁的辉光里,看出今夜地面上秋思的痕迹,希冀她们在我心里,凝成高洁情绪的菁华。
这是志摩先生在《印度洋上的秋思》里边的一段话,很美,在这秋的夜里。
最新徐志摩散文读后感
从志摩先生谈起,心中不由得为其感慨,他是一位具有一定影响性的文学家,也是一位对生活热爱的人。1921年开始长期的诗歌创作,后来读到的诗歌一部分来自这个时期,受英国唯美派诗人的影响,认为艺术至上。曾经写过不少优秀的作品,深受读者的喜爱。
《徐志摩散文集》是一部精选的散文著作,带给我的当然是少不掉的欣喜,每读一章都会深陷其中,过后便养成了闲余中的趣子。
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欧洲漫录”这篇散文,富有幽默感,又不失哲理性和语言刚柔并工的表达。让读者深陷其中,体会其中的情感。
对于托尔斯泰的书与人的看法及表达了他的人生观。对于莎士比亚的回信,更让读者了解他为人礼貌,性情温和的另一面。
可不幸的事情终究会发生,因从南京乘机去北平路途中,飞机失事遇难,他告别了自己光辉的一生。虽死犹荣,用在这样一位诗人身上,不容置疑。他的逝世是对文学历史上的一次深痛的失去,一位正处风华正茂的年龄,还没有结束的人生就这样画上了句号。
可他的一生是精彩的,在散文中,与泰戈尔的对话,相当的好,能与这样一位印度诗人如此联系,并与他环游亚洲,也不失为一种成就。并影响着徐志摩对于印度洋的恩情。
游历学习的志摩先生,写出了一批感人肺腑的散文,有对于环境,事物的描写,也有对于人与人之间感情的描写。
高一(5)班隗巍
我之所为读后感,并无特定的框架,皆是有感而发,纯粹的记忆性感受。
余秋雨先生在一开头的序里就点明白了为什么写作此书,扣住了书名,因为他的一生都与河有缘,或者他的前世也是,这从那个似疯非疯的北京人口里便可得出,那个极具幻想的故事也许是他杜撰出来的,但是很容易让人相信,因为他的经历应该会有这类事情发生,并且让人羡慕之,心向往之。
这是一本讲述人生哲理和如何做人的散文集,其中固然有许多深奥的道理是我所暂时无法理解的,但同样有一些写出了我心中所想,使我为之产生共鸣,尤其是第二辑中“关于嫉妒”的几篇文章,读完它们,我想了很多很多……
人们常常要问何为“嫉妒”,所谓“嫉妒”,就是指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的一种心理状态。其实嫉妒是人的一种本性,它在生活中也无处不在。“奥塞罗在嫉妒,林黛玉在嫉妒,周公瑾在嫉妒,甚至连神话故事中那些顶天立地的天神也在嫉妒。”而事实上,人人都有嫉妒他人的经历,我们中又有谁能理直气壮地说自己是个从不嫉妒的人?这正如余秋雨所说的“面对嫉妒,谁也难以充当一位居高临下的医生。这是我们城堡中一种源远流长的传染病,已有不少人因它而疯,因它而死,只是还留下了不少病情稍轻的人。”
余秋雨先生在文中不仅讲述了嫉妒得根源与嫉妒者得不幸,还认为嫉妒可以分为两种:高贵得嫉妒与卑下得嫉妒。“是的,嫉妒也可能高贵。”使人耳目一新。既然我们无法摈除嫉妒之心,那我们该如何使之降到最低程度呢?我想,关键使如何正确看待比自己优秀得人。周瑜之于孔明,是因为没有处理好这个问题,才使前者因嫉妒而丧命。对于比自己优秀的人,应该调整好心态,向他(她)学习,取长补短,将心中的不服化为前进的动力,而不能一味地嫉妒,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我,尽量减少嫉妒。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我们将来走上社会,时时刻刻都会遇到比自己优秀的对手,如何处理好嫉妒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对于这点,人们常常会有两种表现。一是心中不服,便埋头苦干,竭尽全力,非超过对手不可;还有一种就是表面上对你心服口服,而内心却心怀怨恨,暗地里拼命打小报告,非扳倒你不可。这大概就是高贵嫉妒与卑下嫉妒的区别吧。我们当然应该学习前者,把怨恨、嫉妒藏在心中,将它当作鞭笞自己不断进取的长鞭,脚踏实地拼搏,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而不是指望靠一点小聪明,在别人背后捅刀以此来打倒对手。因此,我们应该尝试一下高贵的嫉妒,因为“它曾是一位学者在整理另一位学者遗稿时的永久性后悔,它曾是各处一端的科学家冷战结束后的无言拥抱,它曾是两位孤独诗人一辈子的互相探寻,它曾是无数贵族青年决斗前的默默托付……
嫉妒是人之本性,一个会嫉妒的人才是真实的人,我们应该学会高贵的嫉妒,将嫉妒降到最低程度,是它即便在破碎时也能体现一点人类的尊严。“人类多一点奥赛罗的咆哮、林黛玉的眼泪、周公瑾的长叹怕什么?”
我认为第二辑“关于友情”写的很精彩,人人都需要友情,友要经风经雨,经受考验,我们最重要的是珍惜友情。“人生在世,可以没有功业,却不可以没有友情。以友情助功业则功业成,为功业找友情则友情亡,两者不可颠倒。”说道人生,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名誉。当名誉受伤害,有的人为了名誉的纯洁宁可选择死。从这本书中,我进一步了解到我国宋代词人、诗人李清照原来我不知道的人生经历。
其实,世间的孤独者也都经历过友情,也都有自己的朋友圈子,只是他们不知道鉴别与维护,不善于呵护与珍惜,最终被一一破碎了,以至最后孤独了自己。
常听人说,人世间最纯净的友情只存在于孩提时代。这是一句极其悲凉的话,居然有那么多人赞成,人生之孤独和艰难,可想而知了。那么友情的错位,是基于什么理解的呢?答案来源于自身和外界的混乱。就外界来说,人们习惯用功利和商业思维来判断友情的实用和交换原则,他们说,患难见知己,烈火见真情,似乎友情在为难之际及时出现,在经历考验之后才得到升华,这是对友情的苛求,但友情不是应急的储备,也没有接受考验的义务;就自身来说,或许因志趣、爱好、共同的事业奠定了友情的基础,但人性的差异,又往往不能因为“高山”都有“流水”,因拨琴弦,都有知音。我最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们长期信赖的友情竟是虚假的,而这种虚假又并不出于恶与罪,而是出于我们自身对友情本身的错位和悖论,我们应该怎么面对呢?
先生回答得好啊:人的一生要接触很多人,不可能人人都能建立友情,因此应该有两个或者更多层次的友情存在。“宽泛意义的友情和严格意义的友情”。没有前者未免拘谨,没有后者难于深刻。宽泛意义的友情,是人们结识、好感、愉悦的集合,它的宽度是人们全部履历和经历的概括,它随人们接触外延的扩大而不断扩展,它与事业、地位、经历、方位、功利联系,没有数量界限;严格意义的友情,是一个人终其一生所寻找的精神村落,寻找途中没有任何功利性的路标,它是以生命来涵养的,这种友情不依靠什么,它在本性上拒绝功利、拒绝地位和身份,只不过是相互使对方更加快乐、温暖、自在、幸福,“都是无所求的飘落,都是诗化的高贵”。然而,这种友情,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你在如饥似渴地追寻,很可能友情与你擦肩而过,你没有在意,或无法辨认,也许等你蓦然回首的时候,不是来得太早就是来得太迟…
两只蚂蚁相遇,只是彼此碰了一下触须就向相反方向爬去。爬了很久之后突然都感到遗憾,在这样广大的时空中,体型如此微小的同类不期而遇,“可是我们竟没有彼此拥抱一下”。
余先生至此长叹:
是的,我们不应该在有这种遗憾。但是随着宇宙空间的新开拓,我们的体型更加微小了,什么时候,还能碰见几只可以碰一下触须,然后对视良久,终于紧紧拥抱的蚂蚁?
来一次世间容易吗?
有一次相遇容易吗?
叫一声朋友容易吗?
仍然是那句话——
学会珍惜,小心翼翼。
而我,也是那句话,学会珍惜,小心翼翼。
因为能在这么个时空相遇,不容易。
我常常想,如果我们上辈子就曾经相遇,那么在上辈子我们又是如何见面的呢?在一个平淡的下午,在两片书页中间那碰巧的一次抬头?在一个浓重的深秋,在晃动的珠帘边那不经意的一次张望?如果我们不在现在这种情景下相遇,我们还会相识相知?我们也许就擦肩而过,我们的人生也许就少了这么不浓不淡的一笔了。因此,学会珍惜吧~!
关键字:阅读兴趣; 课外阅读; 日记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1-051-00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句话深刻地阐明了阅读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课外阅读可以增长见识,开阔眼界,活跃思维,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在校读书的孩子来说,多读课外读物,促进对课业知识的理解,有利于激发学习文化知识的兴趣。怎样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呢?
一、探究阅读心理,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浓厚的兴趣能使个体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陶行知先生从自己丰富的教育经验出发,认为“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分”。一个学生对某一学科产生了强烈而稳定的兴趣,他就会自觉地去克服重重困难,排除种种干扰。只有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学生才会积极地投入到阅读实践中去,成为读书的主人。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青少年时期是富于理想的时期,也是开始树立人生志愿的时期。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适时恰当的讲述名人读书的事例。在教《蜀道难》时,我们可以给学生介绍李白:唐朝的李白,人称“诗仙”。他从五岁就开始读书,诸子百家、佛经道书,无不过目成诵。少年时期的勤奋学习,使他成为一个多才多艺的大诗人。在读《皇帝的新装》时,可插入安徒生童年苦难生活的历程等,从而引导学生读书的兴趣。
二、课外阅读与课文课程保持有机联系,根据课文内容指导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与文学教材保持充分而有机的联系,课外阅读在内容和题材上要与同一时期的课文课程相关,使课外阅读成为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化拓展。”在教学单元的课文时,可围绕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先布置学生课外搜集与该单元课文学习有关的资料,读与课文有关的书籍。如七上语文第三单元课文以散文为主,安排的课外阅读篇目应多是散文。第一次可安排学生阅读《中国现当代散文选》《古代诗歌选读》等。在课堂上学习了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后,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朱自清、老舍的一些作品。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老舍的《骆驼祥子》等。
在课内学习的基础上,初中学生有必要在教师指导下制定一个完整课外阅读计划。教师可以先把语文教学大纲中必读书专门列入向学生推荐的课外阅读书目。如《昆虫记》《繁星春水》等,要求他们在初中阶段完成所推荐书目的阅读任务。此外,我们还可以让学生有选择的阅读当代受到好评的作品,以培养学生对现实的关注,如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贾平凹的《丑石》等。
三、学会做读写笔记
“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革命老人徐特立告诫青年要勤于做笔记的一句名言,这也是前人总结读书经验概括出来的一条重要结论。读书笔记作为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把课外阅读完成的读写笔记作为作文教学的一部分。如每学期给学生提供的作文题中,有意增多读写笔记的数量,还可以在课堂上有意识插入一些片段,增强学生写读写笔记的兴趣。学习《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时,可顺便插入莎士比亚做笔记的故事。还可以教学生一些做笔记的方法:如怎样做读书摘要,怎样做批注,怎样写读后感等。
四、开展课外阅读课,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并帮助学生阅读优秀的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文学作品,循序渐进的扩展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
要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积极讨论交流阅读心得,大胆鼓励学生多积极交流讨论。为了让学生持之以恒,不断丰富自己的积累,也为了检测阅读的效果,围绕课外阅读开展学生所喜爱的一些活动:①经典诵读三分钟。每一节语文课开始,让一名学生把阅读收集的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新人新事作为内容上讲台口头交流,通过与其他同学的对话,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也促进他们更好的阅读书刊。②每月展评。随着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各种各样的读书笔记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扎实,组织学生一月开展一次互评活动,并在学习园地中展出优秀读写笔记,让学生在展评中互相交流,取长补短。③班队活动。利用自习课或阅读课有计划的组织各项比赛活动,如“朗诵比赛”,“读书知识大赛”,“故事会”,“佳作欣赏”等。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我把每周三的语文课改为课外阅读课,指导学生有选择的读适合自己的书籍。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
[2]胡晓风等主编.陶行知教育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7年1月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