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写景的句子

写景的句子

时间:2023-05-29 18:25: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写景的句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1、夜色昏暗,月亮在天上,却不知躲在哪里,因为这位狄亚娜小姐有时溜到地球的那一边去逛,害得这里群山黑qq,大野阴沉沉。

2、南方的八月间,骄阳似火。中午时分,太阳把树叶都晒得卷缩起来。知了扯着长声聒个不停,给闷热的天气更添上一层烦燥。

3、在一个宁静的晚上,人们正在床上做梦时,突然发出一声巨响,跟着便听到檐前滴水的声音,滴滴答答的节奏就像一首催眠曲,响个不停,越响越快,我好像被催眠一样,跟着便睡着了。

4、路旁边浪似地滚着高高低低的黄土。太阳给埋在黄土里,发着肉红色。可是太阳还烧得怪起劲的,把他们的皮肉烧得变成紫黑色,似乎还闻得到一股焦味儿。

5、夜色加浓,苍空中的“明灯”越来越多了。而城市各处的真的灯火也次第亮了起来,尤其是围绕在海港周围山坡上的那一片灯光,从半空倒映在乌蓝的海面上,随着波浪,晃动着,闪烁着,像一串流动着的珍珠,和那一片片密布在苍穹里的星斗互相辉映,煞是好看。

6、这山中的一切,那个不是我的朋友?我热切的跟他们打招呼: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邀我重新和梳妆吗?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

7、开时间的牵绊,邀阳光作伴,约清风同行,收拾起行囊,我们去亲近草原吧,去亲近辽阔无边的草原。

8、立马草原。雪山脚下,会不会有一群温顺肥壮的牛羊?会不会有一群热情奔放的骏马,正在欢快的驰奔?蓝蓝的天上会不会飘着几朵白云?那轮金色的太阳会不会光芒四射?在宽阔的草原上,你会不会豪情如那展翅翱翔的雄鹰?你会不会有豪情万丈的歌声?

9、清澈的空气使大地广漠无垠,把它无限地扩展开去。一切都在往远方同去,而且在召唤人们也到大地的蓝色边沿上去。站在这地方看见太阳升起过十多次,每一次在我的面前总是诞生一个新的世界,充满新奇的美丽。

10、苦重而炎热的空气仿佛停滞了;火热的脸愁苦地等候着风,但是风不来。太阳在蓝得发暗的天空中火辣辣地照着;在我们对面的岸上是一片黄橙橙的燕麦田,有些地方长出苦艾来,竟连一根麦穗都不动摇一下。

11、将圆未圆的明月,渐渐升到高空。一片透明的灰云,淡淡的遮住月光,田野上面,仿佛笼起一片轻烟,股股脱脱,如同坠人梦境。晚云飘过之后,田野上烟消雾散,水一样的清光,冲洗着柔和的秋夜。

12、秋末的黄昏来得总是很快,还没等山野上被日光蒸发起的水气清散,太阳就落进了西山。于是,山谷中的岚风带着浓重的凉意,驱赶着白色的雾气,向山下游荡,而山峰的阴影,更快地倒压在村庄上,阴影越来越浓,渐渐和夜色混成一体,但不久,又被月亮烛成银灰色了。

第2篇

2、当大地刚从薄明的晨嫩中苏醒过来的时候,在肃穆的清凉的果树园子里,便飘荡着清朗的笑声。

3、夕阳那辉煌美丽的影子投在被晚风吹皱的江面上,撒下了一大片闪亮的鲜艳的玫瑰红的细鳞片。

4、黄昏,夕阳已它最后的余晖,创造了永恒的美,留在远路归来的人们记忆里,形成永远的美回忆。

5、太阳在朝霞的迎接中,露出了红彤彤的面庞,霎时,万道金光透过树梢给水面染上了一层胭脂红。

6、鸟雀的欢噪已经退让到另外一些角落去。一些爱在晨风中飞来飞去的小甲虫便更不安地四方乱闯。

7、天空被夕阳染成了血红色,桃红色的云彩倒映在流水上,整个江面变成了紫色,天边仿佛燃气大火。

8、秋后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

9、满天繁星像珍珠洒在玉盆里,它们眨着眼睛,一会儿躲进云里,一会儿又钻出来,像在跟我捉迷藏。

10、春风吹拂着我们,太阳伯伯为了小草和小朋友,从乌云里探出他的大胡子,让我们从家里出来活动。

11、中午,太阳高照,天气格外炎热,小狗热得伸出舌头,人们热得躲在家里扇子,吹电风扇,吹空调。

12、秋天在田野里。田野是金黄色的。黄澄澄的稻谷,远远望去,整个田野就像铺上了一块金色的地毯。

13、天空被夕阳染成了血红色,桃红色的云彩倒映在流水上,整个江面变成了紫色,天边仿佛燃起大火。

第3篇

1、自然世界此刻是如此的美丽:到处放射着明媚的阳光,到处炫耀着五颜的色彩,到处飞扬着悦耳的鸟叫虫鸣,到处飘荡着令人陶醉的香气。这是绿的世界、花的海洋。

2、仰首望上去,湛蓝的天空下,阳光灿烂地做着背景,勾勒出高山那悬崖峭壁奇石怪垒的身架,更是把人们所有的崇敬和赞叹都写在了高处。

3、再没有比春雨洗浴后的青山更迷人了,整个山坡,都是苍翠欲滴的浓绿,没来得散尽的雾气像淡雅丝绸,一缕缕地缠在它的腰间,阳光把每片叶子上的雨滴,都变成了五彩的珍珠。

4、炎炎的太阳,高悬在世界的当空。红的光如火箭般射到地面,地面着火了,反射出油一般在沸煎的火焰来。蒸腾,窒塞,酷烈,奇闷,简直要使人们底细胞与纤维,由颤抖而炸裂了。

5、近了,近了,我已听到春天的脚步声了,这一切都报告着春天的到来,我整个心都飘了出去,飘到那鲜艳的花儿上,飘到那油绿的草地上。

6、秋天带着落叶的声音来了,早晨像露珠一样新鲜。天空发出柔和的光辉,澄清又缥缈,使人想听见一阵高飞的云雀的歌唱,正如望着碧海想着见一片白帆。夕阳是时间的翅膀,当它飞遁时有一刹那极其绚烂的展开。于是薄暮。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

如果说《诗经》有浓郁、淳朴、粗犷剽悍北方民族的特点,象征着黄河的醇厚、绵长、隽永、历经沧桑不改其荡气回肠本色的话,那么有着温柔、多情、幽静、九曲回肠、风景宜人的长江则是江南民族特色的写照,而《离骚》则体现了这一特色。

《诗经》、《楚辞》这两部作品集是中华民族文学作品的最早形式――诗歌的源头,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都从中汲取了它丰富的精华,特别是它的表现手法。

《诗经》“六义”是“风、雅、颂、赋、比、兴”,后人把前三者概括为其内容,后三者概括为表现手法。这一说法是由宋代大文学家、哲学家朱熹提出来的。因其概括精辟、准确,因而沿用至今。后来《离骚》及楚国其他文人的作品也使用了这种表现手法。

朱熹说:赋者,乃直言铺陈其事也。

比者,乃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这些晦涩、难懂的语言不好理解,而今人概括先秦诗歌及唐宋诗词在写作方法及表达技巧上运用时将其演化、分解为以下:

一、渲染、铺垫、铺陈、烘托、衬托、对比、照应、白描;

二、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动静结合;

三、夸张、比喻、比拟、借代、反复、对偶、互文、象征、寄寓、寄托等。

那么朱氏所说的“赋、比、兴”与今人所概括的内容有什么联系呢?

我以为今人所概括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的进一步细化。

赋,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我国古代文体,盛行于汉魏六朝,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通常用来写景叙事,也有以较短的篇幅抒情说理的”,而写景叙事抒情说理是文学语言的表达方式,除宋词重在说理外,其他古典诗词都采用这四种表达方式。《诗经》、《楚辞》中的表现手法也是这四种语言的体现。今人所概括的一、二种表现手法就是“赋”的具体体现。第一种是从描写景物方面来说的。中国古代的诗歌是诗画合为一起的,苏轼在评价王摩的诗画时就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渲染、衬托、烘托、白描、工笔、铺陈、铺垫等本是绘画术语,而将其用在诗歌表现手法上说明这与绘画是相通的。当然,中国的诗歌是以形象化的思维为主,讲究以物象来体会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我们在写诗或读诗时,脑中会出现作者所描绘的具有一定特点的形象,会被头脑中的思维牵着走。因此,写诗是文字连缀的画,而绘画则是色彩涂抹的诗。今人对古代诗歌的内容配以插图,也正是这个道理。不过,画面的内容需要眼睛的鉴赏,反映到大脑,进行再创造、加工、思考,才能品味出诗歌的审美情趣、价值所在,而诗歌则需要通过字词的连缀,发挥丰富的想象,体会作者所描绘的画面美,是一个更复杂的艺术加工过程。所以,有文学素养,特别是有诗歌素养的人,应懂一点绘画知识,而有绘画技巧的人也应有一点文学才华,这就如宋代的大文学家苏轼,文章千古一绝,绘画更是堪称一流。

写诗的目的重在抒情。情感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但文贵在含蓄,中国古典诗词讲究情感的含蓄、内敛,个性不张扬,它不同于西方诗歌那充沛洋溢的激情,因此常把自己复杂的喜怒哀乐情感浓缩为一句简短的诗句或蕴含寄托在所描的景物当中。这样今人所概括的第一种表现手法就派上用场了。凡是描写景物的句子都可以用这些词语去分析。不过,有种比较复杂的景和情不一致的表现,这就是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昔我去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斯,雨雪霏霏”,“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等这样的句子就是这种表现手法的运用。

综上所述,第一二种表现手法可以概括为“赋”和“兴”的表现,不过“兴”重在写景,在叙事的过程中适当加以景物描写,一般在《诗经》文章的开头,所以也叫起兴。现代流行歌词也用此法。而赋不仅仅为抒情,还为写景叙事,不过朱熹把叙事和抒情归为赋,而把写景归为兴。

至于第三种表现手法,今人把它说成修辞手法也是由“比”派生出来的。这种表现手法只能用来分析某一两个句子,而“象征”这种表现手法,在现代散文中则被大量使用。如,矛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茶花赋》等文章中就用了这种表现手法。诗歌中一般则作为借代来讲,如杜甫《兵车行》的“武皇”借指唐代皇帝,“汉家”则借指唐朝廷,特殊情况另当别论。

这里要说一下,象征与寄托、寄寓的区别:

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如,火炬象征光明,江水象征历史长河的浩浩荡荡,象征时光的流逝等。而寄托,是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寄寓,也就是寄托。从以上对两个词的解释上可看出,他们的作用基本上是一样的,但是为什么说法有不同呢?关键是象征是把某种特殊意义直接说出,而寄托则不直接说出;象征是大的意义,而寄托则是个人感受。如蜡烛象征奉献精神,而景物则蕴含个人的感情。

这里还要说一下文学作品表达方式在诗歌中的使用:

文学作品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但是诗歌是不用说明的。纵观中国诗歌,很少或没有用说明表达方式的。诗歌所用表达方式的顺序是:写景、叙事、抒情、议论。如果按照这样的顺序去分析,那么诗歌的表现手法就很容易分析出来了。一般叙述语句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为写景打基础,可以用对偶、对比的表现手法,当然也表达作者的情感,如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而写景的句子也可看作是间接抒情,作者通过景物描写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或哀愁怨恨的感情。当然,在写景过程中,作者讲究动景与静景、实景与虚景相结合,这是文字运用的技巧和方法。抒情句一般是直抒胸臆,议论句是诗歌中点明主旨或揭示意义的句子,这样的句子是诗歌的诗眼,也是中心所在,而前面的叙事写景是为其揭示主题做铺垫或铺陈。

第5篇

一次。金泰斗乘人力车外出办事。一路上满脑子思考着一个哲学问题,突然有所悟。于是马上想到要与好友陶孟如交流,遂急令车夫停车,跑到路旁的电话亭前打电话。

“我找陶孟如。”他拨通了电话。

“您哪位?”陶孟如的女佣在电话里问。我哪位?金岳霖摸摸脑袋,一时竟想不起来。

“我是陶孟如的朋友。请他说话。”

“您贵姓?”佣人是个较真的人。可金泰斗还是想不起自己“贵姓”。无奈。只好央求女佣高抬贵手,让他与老朋友通话。女佣恪守职责。不予通融。无奈中。金岳霖转而向自己的车夫求教。“我是谁?你知道吗?”车夫刚给他拉车,也叫不出这位大名鼎鼎的学者的名字。但他依稀记得别人都叫他“金博士”。“别人都叫你‘金博士’。”金岳霖一拍脑门念了声:“阿弥陀佛!原来我姓金!”这下终于想起来了。

后面有一道题目:本文对这位大学者的描写生动形象、幽默风趣、栩栩如生,请对画线句子进行分析。

这其实就是一道记叙文阅读赏析题。在记叙文阅读中,赏析类题目常常是“压台戏”。由于这类题目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等都有很高的要求,所以分值一般较高。

那么,如何解答记叙文阅读中的赏析类题目呢?

可分三步进行。首先,要准确切人。在记叙文中,一般以写人叙事为主,穿插写景、抒情和议论。赏析类题目的命题语段无非就是写人、写景、抒情和议论几种。在解答赏析题之前,首先要确定所给的语段属于哪一种,力求做到准确无误。因为写人、写景、抒情和议论的赏析方法各不相同,如果一开始切人错误,那就有可能“走错路”。答错题。比如前面所举的例段中的画线句子就是写人,赏析就要围绕写人进行。

其次,要全面分析。所谓全面分析,就是在对相关片段进行赏析的过程中,要力求多角度。把所出现的赏析点全部列举出来。

写人对于写人,同学们都非常熟悉,常用的手法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在赏析的时候,要力求把出现的写人手法都搜寻出来,不出现遗漏,然后在此基础上,指出这些描写在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情感及蕴含哲理上有何作用。比如上述例子中的画线句子,就用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写出了金博士的“健忘”,表现了他钻研问题的投人。

写景写景常借助于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写景物特征,揭示景物描写的内涵。除此之外,还经常运用一系列的形容词、动词,从动静态的角度来刻画景物;当然,有时还通过观察的远近来展示景物的不同风貌。在赏析的时候,同样要把所有的写景手法都罗列出来,然后据此分析景物描写所寄托的人物情感,以及与主题之间的关系。

抒情对抒情性语段的赏析,主要就是判断抒发的是什么情感。记叙文中常见的情感有报国、思乡、怀人、激动、悲叹等,一般情况下,一个语段只有一种主要情感,但也不排除在短短的几句话中包含作者复杂多样的情感,如果是这样的话,就要把这种复杂的情感全都梳理出来。

议论记叙文中的议论性语段,一种是直接亮观点,对某一事表示赞成或反对、表扬或批评;二是借用他人言论来曲折地表明自己的态度,传达自己的观点:三是发表自己独特的感悟,比如人生体悟、生活感受等。赏析这类语段,一般只要指出议论中的道理就行。但这里要注意的是,如果议论性语段中含有多层道理。一定要讲全面,讲透彻。

第6篇

专项训练一:扩写比喻句

《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对四年级写景作文的要求是:一按顺序,二抓特点,三写具体。四年级的孩子大脑发育正好处于内部结构和功能完善的关键期,生理和心理特征变化明显,是培养学习能力、情绪能力、意志能力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但是一碰上写景作文,通常言之空洞,读之乏味,甚至出现不少编造、抄袭的应付式文章。而“扩写比喻句”这一法宝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以教材为蓝本,挖掘写景小练笔的训练点,让学生从课文当中进行模仿,学习将事物的特点描写得更加具体生动。比如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中使用了“按时间顺序叙述”、“从远到近地观察”和“比喻”等手法,因此在《扩写比喻句》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让学生齐声朗读“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个句子,然后出示三个被删减过的句子,引导学生逐一与原句进行对比,总结出从颜色、形状、数量、动作等各个角度去观察、描写事物,可将比喻句写具体写生动。接着,教师出示荷叶图片和对应的比喻句式“荷叶像圆盘”,让学生运用法宝集思广益,得出了一个具体的比喻句:“池塘里一个个碧绿的荷叶像浮在水面上的、大大的圆盘。”在学生初步掌握“扩写比喻句”法宝的基础上,教师趁热打铁,出示有关花的图片和“花儿像……”句式,让学生动脑筋思考,写一写花的比喻句,要求把比喻句写具体生动。最后学生汇报小练笔成果,全班交流点评。

专项训练二:多角度观察

学生在写景作文上出现困难很多时候还与学生的观察角度过于局限,视野不够开阔有关。小练笔训练之前,四年2班仅有10个学生(23%)在单元作文中能够对植物进行 “多角度观察”,因此第二个专题小练笔着眼点就放在让学生学会多角度观察。

课前,教师布置学生去观察身边的植物,并填写“温馨提示卡”,要求学生记录植物的名称、生长地点、树干和叶子、花的颜色和形状等。课堂上,教师仍然是以教材为学生模仿的蓝本,以《鸟的天堂》为例,让学生总结出巴金先生重点刻画了榕树的枝干、根和树叶等多个部分,然后让学生拿出自己课前准备好的记录卡,通过下面的句式“我可喜欢 啦!你看,。”进行练写,再进行点评修改。课后,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去观察校园、公园或家里的植物,并用观察记录卡记录下来,大大丰富了写景的素材。

通过这个专项训练,学生观察的角度更加多样化,思维更加开阔,在之后的单元作文《游华南植物园》中,30个学生(71%)能自动自觉运用“多角度观察”法宝。比如,肖栲同学在自己的习作中是这样描写的:“大王椰路两边栽满了椰子树。树干笔直笔直,像一位耀武扬威的士兵,守护着这条长长的椰子路。叶子绿油油的,向四周伸展,从远处看,就像一把绿伞。一阵风吹过,椰子树的叶子不停地摇动着,发出沙沙声。根像许多条沙虫钻进土里,努力地在吸收营养为自己而生存。”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小作者仔细观察了椰子树的“树干”、“叶子”和“根”,多角度的细致观察使他从原来的挤牙膏变成有话可说。

专项训练三:先整体后部分

描写顺序混乱也是四年级学生在写景作文上的通病。比如有学生在描写大榕树时这样写道:“……近近的(地)看榕树像一个巨大的蘑菇,从远处看榕树像一个非常小的绿房子。从低处看榕树像一个巨大(人)站在那里,从高处看榕树像在我的脚下!”虽然他绞尽脑汁地去形容榕树的样子,但一会从近处,一会从远处,一会又是低处,观察顺序混乱,榕树的样子在读者的脑中依旧模糊,令人摸不着头脑。

在专项训练中,教师选取了《鸟的天堂》中描写百鸟欢闹的场面,请学生先读读描写“鸟多”的句子,总结出作者运用的句式,比如“到处……,到处……。”“……的,……的,……的,……的,有的……,有的……,有的……”,让学生明白作者先写了鸟多的整体景象,再具体写其中的一只画眉鸟,这种写法叫做“先整体后部分”。 然后展示“鲜花”视频或者图片让学生练习从整体到部分的仿写。

第7篇

在谈初中文言文信息性阅读的训练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初中文言文的特点。从文章的角度来说,初中教材文言文课文(不含诗词)主要有三大类:1.写景状物类(大致是15-20篇,主要是游记,不同版本的教材选得比较集中的是:《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桃花源记》《陋室铭》《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等)2.史传类(《曹刿论战》《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隆中对》《出师表》等)3.诸子散文类(主要选自论语、孟子、墨子、韩非子、列子等,文体有语录体、故事、议论文等)。我们把这三类选文按表达方式划分,可以看出大多数文章是侧重记叙描写的,这符合初中学生的学习需要和他们的认知水平。为了便于论述,我再把它们大致分为写景抒情类和叙事类(议论类只有2-3篇,本文暂不涉及)来讨论。

显然从阅读理解、积累的角度及教学策略看,写景抒情类和叙事类文章是有较明显区别的。写景抒情类散文着重指导学生诵读体情,如《醉翁亭记》,历来人们称赞文中多用陈述句,并以二十一个“也”字作句尾,形成一种别致的咏叹句调,来抒发太守乐而忘返的复杂心绪。除了这个特点之外,还奇妙地用了二十三个虚词“而”,有的句子中运用了状语和谓语,以便于更好地描述动作状态使动作更加直观、形象。例如,文中有这样的句子:“杂然而前陈者”“起坐而喧哗者”。有的句子是利用的主谓结构,把两个因果关系的词联系起来。例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还有的句子直接用一个谓语把因果关系的两个词联系起来。例如,“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这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就给人描绘出了漫山野花香的场景,让人浮想联翩。后半句就仿佛是在烈日的树荫下,给人营造了一个乘凉赏花的美妙场景。这些美妙的景色描写都可以成为学生的范文引导学生充分感受身边的景色,然后用这些在文中学到的种种句式写出自己的感受、感想,用自己的方式把看到的景色描绘出来。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对这些文言文的理解能力,使学生在后续的文言文学习中能够信手拈来,更容易地理解类似的句式。另外,在教学写景抒情类散文时,要让学生明确写的是什么景,特点是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抓住了景物描写,才能缘景悟情。

叙事类的文章中,重点是要深入理解文本中的人物、事件和作者的思想观点,有的则要明了历史背景,知人论事。这种深入理解和知识的积累对学生终身发展是有作用的。

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有一定的阅读障碍。初中教材中的文言文是训练学生阅读理解的好材料。从文言文阅读能力测试的角度看,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加强上边提到的两类文章中的信息性阅读的训练。阅读测试理论把阅读能力分解为:理解、欣赏、评价三个层面。理解是阅读能力的核心,理解体现在信息的确认、信息的提取、信息的解释、信息的整合几个方面。下边我就结合文言文阅读测试谈谈什么是信息的确认、信息的提取、信息的解释、信息的推断、信息的分析及整合。

1.信息的确认。把比较难的句子翻译成白话,让学生辨认对错,就是信息的确认。

例:找出下列句子不符合《孟子二章》原文意思的是一项。

A.若要征服天下,首先就要征服人民的心,而不是用武力去践踏他们。B.一个国家只有有了忧患意识才能不断发展,如果总是沉浸在一片安逸享乐的氛围中那么早晚会被灭完的。C.在这种情况下,是地利不如人和啊。D.人们总会犯错,但是他们犯错是为了改正错误。

2.信息的提取。在阅读的过程中,要知道文章的关键点,一边阅读一边提取文章的重要信息。在掌握这些重要信息的前提下理解全文。这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技能。例如,在《核舟记》一文中,我们阅读的时候要掌握核桃上一共刻了几个人,他们都分别在做什么?这些基本信息的掌握是理解、掌握文章的前提。

3.信息的补充。在掌握文章中的重要信息后,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与重要信息相关的内容以对重要内容作相应的补充说明,使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全文。《岳阳楼记》中登楼者面对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或“感极而悲”,或“其喜洋洋”,这样的情怀分别源自他们怎样的人生经历或思考?(用原文回答)

4.信息的推断。在掌握文章的大概意思后,我们就要对文章中一些不理解或存在疑惑的内容进行大胆的推断。先猜测其大概意思然后再通过阅读来验证自己推测的是否正确。这是全面理解文章的最重要的一步。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最重要的一步。随着时间的推移,推断能力就会逐渐得到增强,我们的阅读能力也会得到增强,文章中需要推断的内容就会越来越少。

5.信息的分析、整合:根据要求从原文中找到相关内容做分析后概括回答,就是信息的分析、整合。请看下边的一道中考题。

唐太宗论弓矢

上谓太子少师萧璃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问题:从这个语段中,你认为唐太宗作为一位君主他表现出了怎样的君主态度?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唐太宗是一个十分关心百姓的皇帝。原文中“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正体现了这一点。在理解到这一点的同时我们还要理解“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这句话。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唐太宗做出更加全面的评价。

第8篇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全诗以“行”为线索,从“ ”起,到“ ”终,以“ ”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最后两句中的“ ”两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迷恋。

2.本诗二至六句一句一景,在动态的描绘中写出了西湖景色的清丽明快,生机勃勃。这些景物依次是:春水初平、 、 、乱花迷眼、 。

3.诗歌第二联中“几处”“谁家”用的精妙,换成“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

4.展开想象和联想,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二、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题目中“闻”的意思是 , “左迁”的意思 。

2.“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点明了写此诗的时令是 ,又渲染了

的气氛。

3.本诗中因构思奇特,感情深沉而流传千古的句子是: 。

4.此诗首句写景,其作用是什么?

5.试分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一句的艺术特色。

6.诗人为什么偏要“寄愁心与明月”?

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过五溪”说明是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D.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关怀和同情。

E.诗歌想象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8.古诗词中,写“月”的诗句很多,请你写出几句含“月”字的诗句。

(1) , 。出自

《 》

(2) , 。出自

《 》

(3) , 。出自

《 》

三、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 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这首古体诗的作者岑参是唐朝著名的

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

2.“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两句用的是互文的修辞手法,在《木兰诗》中,我们也学过类似的两句: 。

3.选出此诗中具体表现边塞奇寒的句子或短语。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千古名句,对它的妙处你能说出一、二吗?

5.“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这是边塞诗中的名篇佳作。请简要说说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相见欢

李 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本词点明伤情的地点是 ,时间是

,季节是 。词中写景简练而有序,“ ”一句写仰望之景,“

”一句写俯视之景。

2.“剪不断,理还乱”在本诗中比喻什么?现在人们常用这句话来比喻什么?

3.“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感受?

4.鉴赏家们都认为“锁清秋”的“锁”字最为绝妙,请赏析“锁”字在写景抒情方面的妙处。

5.上片写景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征?“一切景语皆情语”,试结合上片的写景加以分析。

6.古诗中写“愁情”的诗句还有很多,你能再举出两例吗?

五、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赤 壁

杜 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初中三年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唐诗:有的咏史;有的咏物;有的描写山水田园;有的刻画塞外风光。上面这首诗属于哪一类?这类诗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2.本诗开头为什么从“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3.这是一首与三国故事有关的诗句,“东风”在诗中具体指什么?

4.有人说,赤壁之战中,如果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可能就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因此有人认为,杜牧作本诗的目的是为曹操叫屈。你同意这种说法吗?简述理由。

5.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6.说说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六、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泊秦淮

杜 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

1.第一句两个“笼”字用得好,试作简要赏析。

2.第四句中“犹”字意味深长,蕴含哪些丰富内容?

3.作者对唱《花》一事的态度怎么样?请说出理由。

4.对这首唐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句“烟笼寒水月笼沙”用的是互文的修辞手法,也就是说“水”和“沙”都被烟雾与月光笼罩着。

B.第二句的“夜”交代诗人到达秦淮河的时间,“泊”点明其前来此地使用的工具。而由“秦淮”和“近酒家”的描写我们可知唐时秦淮河畔为灯红酒绿之地。

第9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 作文教学 景物描写

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接触到许多自然景物,写景就是用语言文字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自然景物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来,以此来烘托环境气氛,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的文章写好了,让人读来赏心悦目,如临其境,陶冶情操;那么,怎样才能把观察到的美好景物记录下来呢?

一、全面细致地观察,抓住景物特征

观察时,只有抓住了景物特征,写作时才能具体,才能真切地把所描写的景物展现在读者的面前,也才能感染读者。观察是认识事物的窗口,是作文的基础。南宋诗人杨万里如果没有看见夏日西湖荷花盛开的美景,就不会写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优美诗句。同样,唐代诗人杜牧被深秋时节的枫林美景深深地陶醉了,达到了流连忘返的程度,才能描绘出“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奇观。一个景物,从不同角度描写,就有不同效果。著名诗人苏轼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写出了从不同角度看到庐山的样子。观察和感受景物还需要发动各种感觉器官。如:“听见海浪撞击岩石的声响,看见空际细雨似的,朝雾似的,暮烟似的飞沫升落;有时它带着腥气,带着咸味,粘在我们身上。”就从不同感觉,有动有静地写景,让人读来身临其境。

二、把握写景顺序,写出层次

我们讲话、做事都要有先有后,有主有次,这样显得有条不紊、清楚明白。写文章如同讲话、做事,也讲个先后、主次,这就是顺序,我们所见到的景物有高有低,有远有近,有动有静,甚至是景中有人。我们就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去写,可以由高到低,由远到近,由整体到局部等。总之,把握住了写景的顺序,描绘出的景物才能层次分明、清晰自然。

如我们要写一处公园的景物,就要先抓住公园这一景物的总体特征,然后再把公园的湖水、假山、拱桥、游乐区的特点一一写出来,让人读后感到条理清晰。

三、展开合理想象

在对景物进行观察的基础上,张开想象的翅膀,根据所见所感展开合理想象,再把景物的状态、颜色、声音、气味描写出来,不仅能使文章具体、生动、形象,让人产生遐想,而且能展现很深的意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深秋时节观察枫叶人们自然会联想到那红红的枫叶“如丹、如霞、如火……”。再如: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就形象地写出了春草的蓬勃生机与春的美丽。

四、注意情景交融

第10篇

[关键词]小学 写景古诗 教法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6-049

小学古诗教学通常情况下都是教师对古诗逐字逐句地进行分析,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长此以往,学生对于古诗的学习就失去了兴趣。这与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是背道而驰的。笔者以写景古诗为例,探寻革新古诗教学的方法,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找景――初读古诗,诗中望景

在现行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用的写景古诗通常都是简单明了的点出所要描绘的景物。例如,王维的《鸟鸣涧》直接描写了桂花、山、鸟等景物,张旭的《桃花溪》中,将渔船、桃花、流水等景物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学生在初读时就可以通过自己已有的经验将这些景物寻找出来,这样学生对于古诗学习就没有了抵触情绪。如《游园不值》一诗,我引导学生在“诗中望景”。

师:叶绍翁在游园的过程中都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将诗文中描写景物的字词标出来。

生1:“应怜屐齿印苍苔”中写到了“苔”。

生2:“小扣柴扉久不开”中写了“柴”。

师:这里的“柴”和“扉”是表示一个词的意思,是指用木柴做成的门。

生3:我从“春色满园关不住”中找到了“园子”。

师:这里的“园子”指的是什么?

生4:作者要去参观游览的花园。

生5:“一枝红杏出墙来”描写了“红杏”和“墙”。

古诗中对于景物的称谓和现代虽有差别,但大体上还是相差无几的,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并结合教材让学生认识这些景物的特征,学生就能够充分理解诗中所写的是什么景物,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二、现色――重现颜色,感知深意

古诗阅读之所以能够让读者感受到其内涵美,是因为作者在诗中蕴涵了大量且丰富的色彩。在古诗教学中,应让学生从内心去感受诗中的颜色,丰富学生的感官。在《游园不值》一诗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找出所有景物,然后引导学生通过细细品读,找出诗中的颜色。

师:谁来说说你眼中的天门山是什么颜色的?

生1:五颜六色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2:从“春色满园”中的“春色”可以看出这是在春天的时候,所以是五颜六色的。

生3:从“一枝红杏出墙来”可以看出还有红色的。

生4:还有绿色、粉色。

师:诗中并没有提到绿色和粉色,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5:我是想象出来的,因为是春天的景色,所以应该包含各种颜色。

师:想象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可以将从前与现实结合起来,这样学习起来就会更加有趣。

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这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在上述教学中,学生通过思考和想象,在已有的知识水平上寻找出诗中所描写的色彩,丰富了诗文画面。

三、活面――拼读字词,读活画面

学生从诗文中找出有关颜色的词后,在大脑中自然而然就会形成一幅美妙的图画,这时就需要教师协助学生对诗词中关键的字词进行进一步的理解与分析,领悟诗中的境界,让诗中那些静止的画面活起来。《游园不值》一诗主要有三个关键的字,分别是“开”“关”“出”,下面以“出”为例引导学生细细品读。

在引领学生理解“出”字时,我设计了几个递进的教学环节。第一,通过比较句子理解“出”的含义。出示句子“一枝红杏出墙来”与“一枝红杏过墙来”,让学生仔细品读,说说“出”的意思。通过对比,学生可以知道“出”具有运动性,而“过”是静止的。第二,联系上下文,寻找红杏“出”的原因。植物本来是处于静止不动的状态,为什么会产生动态呢?有的学生认为植物一直是生长的所以会动,有的学生认为观看的角度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动态,有的学生认为是作者心中感觉是动态的。第三,反复诵读,感悟“出”的意境。诗人无缘进得园门,游赏的愿望受阻,未免有点扫兴。在失落之余,却惊喜地发现一枝红杏伸出墙来,于是便想象了园子内五彩斑斓的春色。这样,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反复阅读,在阅读中又升华了理解,在理解中得到了享受!

第11篇

浏览2011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不难发现,语序排列题仍是一个考点。这种题型难度比较大,学生如果弄不清楚各个句子之间的内部排列规律,就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现在结合中考试题,我们做一下分析归纳,并给出应对的妙招。

一、从各个句子之间的逻辑顺序入手

以议论性或说明性内容为主的语序排列题,它们的内部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逻辑顺序。一般来说,如果是议论性的文字,先要明确文字中所表达的观点,再遵循观点,找出论证的逻辑顺序(如一般与特殊、现象与本质、内因与外因、具体与抽象等)。如果是说明性的文字,同学们就要先找出说明对象或主要内容,再依据说明对象或内容,找出其说明顺序(如平行说明、先总后分再总、放射状结构等)。最后,依据这些特点判断出首句,一步步推演,最后做出准确的判断。

二、从各个句子之间的叙述顺序入手

以叙述内容为主的语序排列题,先要明确叙述文字的主要内容,是写人的还是记事的,再依据内容来明确叙述线索,理清叙述顺序,区分是顺叙还是倒叙的叙述顺序,最后判断出叙述的起点(首句)。然后,再依据线索和顺序梳理出各个句子之间的关系,做出正确的判断。

三、从各个句子之间的描写顺序和抒情思路入手

以写景抒情性内容为主的语序排列题,就要以作者的描写顺序、抒情思路入手,明晰里面所蕴涵的情感,再寻找其起始点。尤其要分辨出文字是纯写景的,还是情景交融的,二者之间是有区别的。前者的情感含而不露,描写时多以观察的视角为行文思路;后者的情感随景而生,描写时或者先景后情,或者情景交融。解答时,同学们必须明确这一点。

当然,语序排列题是初中语文试题考查中比较难的一种题型,其考试题目形式变化多样,同学们需要有较强的语言感受能力,注意前后的衔接、语境的理解能力,才能在解题时做到万无一失。

【实战演练】

1.(2011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试题)下列句子的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由“形符”和“声符”组合起来的字就是形声字。

②现在的汉字,大部分都是用这种方法造出来的。

③我们的祖先想到一个好办法,他们把一个字分成两部分。

④用图形构成的象形文字有很大的局限性,它无法分辨相似的事物。

⑤另一部分是一个同音(或近音)的字,用来表示事物的读音,这部分称为“声符”。

⑥一部分是一个“象形字”,表示事物的类别,这部分称为“形符”。

⑦这样,事物的形状无论多么相似,只要读音上有区别,都可造出不同的字形去表达了。

A.②③⑤⑥⑦①④ B.④②①⑤⑥③⑦

C.⑦①②④③⑥⑤ D.④③⑥⑤①⑦②

2.(2011年江苏省盐城市中考语文试题)下列语句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任何受过教育的人,都能发表自己的喜怒哀乐,表达自己的酸甜苦辣,展示自己的“名言警句”。

②正因如此,这一传播手段迅速被社会各界广泛运用。

③微博没有任何门槛,无需任何包装,只要想说,就可以通过微博说出来。

④微博之所以如此受公众关注和追逐,是因为“沉默的大多数”在微博上找到了展示自己的舞台。

A.③①②④ B.①④③②

C.④③①② D.②①③④

3.(2011年贵州省铜仁地区中考语文试题)将下列句子组成一段意思连贯、句意完整的话,语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人格是什么?

②只有恪守纯洁、崇高的人格。

③一个人人格猥琐、低劣,其一生必将渺小、肮脏。

④才能造就亮丽、伟岸的人生。

⑤人格是心灵的护佑、人生的座基。

A.①⑤④②③ B.①⑤③②④

C.②④①⑤③ D.③②④①⑤

4.(2011年四川省达州市中考语文试题)下面语段,已打乱顺序,最佳排列顺序是( )

①当爬上山顶,发现自己是孤独的。

②如果问我是否后悔,我会肯定地回答,不后悔。

③山顶,除了梦想,也是荒芜的。

④可是,当我们努力向上的时候,我们的同伴越来越少。

⑤人生,如同爬山,我们有无数的同伴,为了同一个目标,同一个梦想。

⑥就像智者所言,自己不断地往上爬,追求着自己的梦想。

A.⑤⑥④①③② B.⑤①③⑥④②

C.①③②⑤④⑥ D.③②⑤①④⑥

5.(2011年湖南省娄底市中考语文试题)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雨林区,砍伐树木、兴建牧场的做法也很普遍。

②人们都不会想到,雨林的土壤居然又薄又脆弱,几场大雨可冲走所有的表土。

③用不了几年时间牧场主就放弃原来的牧场,去寻找新的牧场。

④据估计,需毁掉6平方米的巴西雨林方可换得100克汉堡包。

⑤然而这种做法效率极低。

A.②③①⑤④ B.②③④①⑤

C.①⑤④②③ D.①⑤②③④

6.(2011年河南省中考语文试题)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依次填入文中的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只填序号)

出土于河南新郑的莲鹤方壶是东周时期青铜礼器的代表器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造型宏伟气派,装饰典雅华美,堪称“国之重宝”。

①壶底还铸有两只卷尾兽,支撑全器的重量

②壶颈两侧有附壁回首的龙形怪兽双耳

③壶腹部的四角各攀附一条立体飞龙

第12篇

一、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注:有些是可以换的,不要一律写不能换,要根据题目看看具体能不能哦!)

二、动词理解

XX生动表现了人(事)物XX的特点(情状)(或描绘出一幅……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三、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注:有些是可以的,不要一律写不能,要根据题目看看具体能不能哦!)

第二部分:句子

一、句子分析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联系上下文,围绕主题,挖掘出句子深层含义,再整理一下自己的语言就可以了。

例题:请问文中划线部分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修辞的分析:

(1)它本身的作用;

(2)结合上下文,分析句子里词语的表达效果。

(3)答题格式:修辞+结合上下文,修辞的作用

A、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把XX比作(把XX拟人化)XX,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

B、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应用排比句能使句式更整齐,更有气势,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C、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的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D、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E、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F、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答题格式: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感情

G、借代:用XX代XX,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

H、引用: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

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二、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三、仿写句子

公式:

①数清例句的字数。

②弄清例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没有修辞手法的除外)。

③读懂例句与所要仿写的句子在概念和现象上的联系。

第三部分:段、篇词语

一、标题作用

(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

(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

(4)反映人物情感变化

二、某段起什么作用

1、开头

A、开篇点题(照应文章标题)

B、点名所要描写的对象

C、引起下文

D、渲染气氛

E、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F、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2、此段在文中

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总结上文,总领下文。

B、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

3、结尾

A、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C、照应题目

D、照应开头

E、照应全文

F、引人深思

三、归纳文章的中心

公式:

①写人为主:这篇文章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

②记事为主:这篇文章记叙了……(批评了)歌颂了……表现了……

③写景状物:这篇文章采用了……手法,借助……描写,赞扬了……抒发了……

④游记:这篇文章描写了……表达了……感情

⑤议论文:这篇文章论述了……阐明了……

第四部分:写作方法

一、记叙的要素的作用

公式:

①时间:以……的时间为序(或线索)来写,使记叙的过程更清楚。

②地点:以……的转换为序来写,为人物提供活动环境。

③事件:以……的事件来写,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有血有肉,丰富鲜明。

④人物:以……的活动来写,推进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二、文章运用表现手法作用

例题:请问这题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读文章有何好处(意义)?

(1)对比,作用:XX和XX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人(事)物XX的特点

(2)象征,作用:使文章立意深远,含蕴深刻

(3)伏笔,作用:对将要出现的XX事物作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垫

(4)照应,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使文章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更加严密

(5)烘托、渲染,作用: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感,突出主题

三、文中画线句、段运用何种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1)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里、神态、正面、侧面描写

作用:表现人物XX的特点,突出人物XX的性格(品质、思想)

(2)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作用:烘托一中XX的气氛,表达一种XX的思想感情

四、描法的作用

1、读出描法在语段中的位置及目的。

2、明确描写类型及相关知识:

①外貌(肖像)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②语言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露人物感情,提示了人物内心世界

③动作(细节)描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可使人物具有活力,栩栩如生

④心理(神态)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是复杂的心理主刻画,更能提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3、公式:

外貌:描写了……的样子,表现了……

语言:……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展示了……内心,表现了……

动作:用运……的词语,生动、准确地刻画了……

心理:……等词语写出了……,表现了……

五、环境描写的作用

1、找出文段开头或中间及末尾的环境描写语句。

2、公式:

①……的景物描写,写出了……的景色(或环境),烘托了人物……的性格和品质。

②……的景物描写,结合人物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

③……的景物描写,反映了……的情景,为全文定下了……的感情基调。

六、文章开头写景语段的作用

公式:

1、分析所写景物的特色。

2、……描写了……,为下文写……打下了伏笔。

七、巧设悬念

公式:

1、在文章开头找出作者所设的悬念(关键词)。

2、……,使文章情节曲折、跌宕起伏。

八、本文(某段)运用什么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九、插叙的作用

1、读出插叙的语段的位置及和全文的联系。

2、公式: ……采用了插叙的写法,既对文章……的内容加以补充,又突出了文章的……的主题(或丰富了主人公……的性格)。

十、称谓变化

公式:

1、找出人物称谓的变化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