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关于雷锋的日记

关于雷锋的日记

时间:2023-05-30 08:52: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关于雷锋的日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于雷锋的日记

第1篇

document.write("");ad_dst = ad_dst+1;   雷孟宣表示,雷锋并不是神,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也因为这一点,雷锋精神在今天仍然非常有现实意义。

童年:小学时有个外号叫“浮头鱼”

雷孟宣老人今年71岁了,但仍然面色红润,身体健康。作为雷锋的堂兄,雷老回忆起了童年的雷锋。雷老说,雷锋从小家里很苦,但雷锋的父母在很困难的情况下,也常常帮助别人,这从小就影响着雷锋。

雷老说,雷锋上完小学后就参加工作了。雷锋上小学时一共换了4个学校,因为当时小学很少而且基础很差。有的学校只开办小学一、二年级,有的只开办三、四年级,就这样为了读完小学六年级,雷锋共换了4次学校。在上小学时,雷锋有一个外号叫“浮头鱼”,这得名于雷锋开朗、活泼的性格。在学校里的跳舞、演讲比赛、打球等各种活动都能见到雷锋的身影,因为学校里只要有活动就少不了雷锋,同学因此给雷锋取了个“浮头鱼”的外号。

雷老说,由于雷锋个子不高,喜爱参加运动的雷锋还有三次扮成女角色的经历。第一次是在学校里演戏,因为角色的需要,雷锋扮演了渔夫的女儿;第二次是望城县二中的篮球队到团山湖比赛,队中缺少一名女队员,雷锋作为“女队员”上场;第三次是雷锋到鞍钢工作后,有一次鞍山搞庆祝活动,雷锋踩上高跷着女装。

爱情:日记本中发现“黄丽姐姐”

雷老说,雷锋的恋情为他所知,是因为一次在雷锋的日记本中看到了一份署名为“黄丽姐姐”的临别赠言。黄丽姐姐给雷锋写的临别赠言。

写这封情真意切的赠言的黄丽姐姐直到近40年后才公开了自己的身份,她就是雷锋的同乡王佩玲。王佩玲比雷锋大两岁,雷锋在望城县委机关工作的时候,王佩玲在当地供销社工作,两人上班地方离得很近。由于两人经常到附近的新华书店看书,相遇后就成为了朋友。时间一久,两人就产生了感情。黄老此次还特意带来了王佩玲一段关于雷锋的回忆录,“我在山路上碰见雷锋,问他为什么要送我日记本。他的脸涨红了。”王佩玲的回忆中还写道,“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们的感情也一天天加深。在生活上,雷锋俨然像个大哥哥体贴我,照顾我。那段时间,我常常闹病,雷锋就一天三五趟地来看我,送药递茶……”

雷锋精神非常有现实意义

雷老说,雷锋并不是神,而是一个实实在在有血有肉的人,也因为此雷锋精神在今天仍然非常有现实意义。经济越发展,科技越发达就越要有精神。5年前,他就曾被邀请到中国航天基地给杨利伟等宇航员讲了雷锋精神。雷锋精神非常有现实意义,这种精神其实是来源于一种爱的奉献,爱党、爱祖国、爱人民。社会越发展,精神就越重要,有了精神就有了动力。

第2篇

3月5日是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四十九周年纪念日。雷锋精神是党和人民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厚精神资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雷锋精神,要学习雷锋爱国爱党的坚定信念,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宝贵品格,学习雷锋敬业奉献的高尚情操,学习雷锋锐意进取的进取精神,学习雷锋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在当今社会,各种道德沦陷问题暴露出来,让人们深深的反思这个社会的道德取向。各种诚信缺失,,钱权交易的问题一次次的冲击着人们的心理底线。所以在雷锋月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举办了一系列的纪念雷锋,弘扬雷锋精神的班级活动,通过微小的力量来感染这个社会。

二. 活动目的

开展弘扬雷锋精神班级系列活动的目的是将雷锋精神中助人为乐,爱党爱国,舍己为公,敬业奉献等优良品质渗透到每一个人的思想中,在日常生活中从小事做起,将雷锋精神发扬。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仅是在三月学习雷锋,而要坚持下去,长期地学习雷锋,做生活中的活雷锋。

通过参观雷锋纪念馆让大家感受到雷锋生活中艰苦奋斗的作风,让大家在生活中保持勤俭节约的习惯,在学习中发扬刻苦努力的品质,在工作中保持严谨认真的态度,真真正正的将雷锋精神渗透到生活中。

通过召开主题班会,观看雷锋的电影,让同学们更加了解雷锋以及雷锋事迹,发扬雷锋精神。

三. 活动主题

雷锋精神在心中,我们在行动

四. 活动对象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1001班全体同学

五. 活动时间

六. 活动负责人

活动总负责:韩桂云

雷锋纪念馆负责人:曹帅,闫然

班会记录:谢桂花

摄影:于凤翔

班会负责人:丁彪

后勤负责人:陶振

七. 活动内容及流程

1. 申请班级QQ,并开通微博,将班级活动及时的上传到空间和微博,博客中。

2. 写雷锋精神的征文以及续写雷锋日记。

3. 提前将去雷锋纪念馆的路线弄清楚,将到达雷锋纪念馆的活动提前计划好,做好横幅。

4. 3月7日,组织全班同学到车站集合,去雷锋纪念馆,并确保人员及安全问题。

5. 到达雷锋纪念馆后,全班同学拍照留念,并在横幅搞签名活动,将雷锋精神宣传给每一个人。

6. 参观结束后,组织全班同学乘车回学校。

7. 申请开班会的教室,做好班会的材料准备。

8. 召开主题班会,介绍雷锋日记及雷锋事迹,并观看与雷锋有关的电影,对雷锋纪念馆活动总结。

9. 每个人写此次班级活动的感想,并上传到微博中。

八. 活动总结

在雷锋纪念馆活动及主题班会结束后,每个同学写关于雷锋精神的感受,做好班级QQ,博客和微博的管理工作,将雷锋精神真正的发扬下去。

九. 活动经费

第3篇

【关键词】雷锋精神;90后大学生;认知;认同;行动;精神价值体系

2012年是雷锋同志牺牲50周年,2013年是同志“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50周年。历经50年的发展,每个时代的雷锋精神都各具特色。60年代雷锋精神代表的是“真善美”,70年代雷锋精神代表的是“爱憎分明”,80年代雷锋精神代表的是“钉子精神”,90年代雷锋精神代表的是“爱岗敬业”。雷锋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被赋予创新的具有时代特色的内涵。雷锋精神不仅仅是雷锋一人更是一大批雷锋式的人物,崇高的思想和优秀的品质凝结而成的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枚珍宝。十报告在要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中更是明确指出:“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

90后大学生是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一代,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一代,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是未来发展的主力军,他们肩负着重要的职责。但是在现实中90后常被称为“抱大的一代”,身上也被质疑存在许多的缺点,强调自我实现以自我为中心,“个人中心”、“享乐主义”倾向日益加重,家庭的“宠爱”又助长了其“公主病”、“皇帝病”,滋生惰性、任性等不良的习惯。“今天的问题孩子,也许就是明天的社会问题”,个人、家庭以及社会都要有一种危机意识,注重90后精神价值的培养和塑造,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面对此番现状,要做的就是将优秀的民族精神与90后新生力量结合在一起,共同发展。以雷锋精神为抓手,提高对雷锋精神的认知认同与行动,构建90后大学生的精神价值体系,同时90后大学生赋予雷锋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实现对于雷锋精神的继承和弘扬。

一、雷锋精神认知、认同与行动的现状

(一)认知上的现状

很多人包括90后大学生对于雷锋以及雷锋精神都有这样普遍的印象:雷锋是一名普通但不平凡的士兵,他爱岗敬业,助人为乐,勤奋学习,关爱集体,对党忠诚,热爱祖国,能够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当中。“雷锋事迹所表现出来的先进思想,道德观念和崇高的道德品质凝聚成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之一的雷锋精神”。但是对于雷锋精神具有哪些特点,雷锋精神的内涵是什么,90后大学生们普遍呈现出一种不太了解的状态。通过针对南京15所高校,2682名90后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关于“钉子精神”是否属于雷锋精神的问题中,55.1%的学生认为“钉子精神”不属于雷锋精神的范畴。但是事实上,钉子精神是属于雷锋精神并且有明确的出处,钉子精神是雷锋在世时与战友赵明才的一次谈话中产生并沿用至今。《雷锋日记》里写道:“钉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善于钻。”由此可以看到,虽然现在总在提雷锋精神,包括十报告中也指出通过学习雷锋精神加强民众的道德文化素质,但是90后大学生们对于雷锋精神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雷锋精神?都知之甚少,印象模糊不清,对于雷锋精神的了解永远是止步于口头上“雷锋精神”四个字而已。

(二)认同上的现状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认同”有两个意思:(1)承认,认可;(2)认为跟自己有共同之处而感到亲切。在这两层意思上,笔者认为是有一定的差距的。“认为跟自己有共同之处而感到亲切”比“承认、认可”感情更加丰富,程度也更加深。根据调查了解到目前90后大学生对于雷锋精神的认同程度普遍停留在第一个层面上即“承认、认可”,并且从现实情况与第二个层面“有共同之处而感到亲切”相差很远。90后大学生们对于雷锋精神的意义及其价值都有所了解并且对于雷锋精神对于当代社会的重要作用具有很清晰的认识。比如问到“雷锋精神是否过时”时,82.8%的大学生表示,雷锋精神并未过时,并且超过70%以上的学生认为当代社会仍然需要雷锋精神。但是当上升到“认为有共同之处而感到亲切”这个层面时,却出现了很大的差距。“认为有共同之处而感到亲切”其实更多地可以通过行动上有所体现。因为如果觉得与自己有共同之处便会更好的了解雷锋精神的精髓实质所在,更容易将雷锋精神以“亲切的感受”内化为自己的品质,从而彰显在自己的想法观点以及行动上。90后大学生们对于雷锋精神这种认同层面还远远不够,雷锋精神的意义和价值仅仅是存在于脑海中,并不能很好地指导自己的实践。比如在调查中问道,“您对于在各大高校展开学习雷锋的活动的态度是什么”的时候,54.6%的90后大学生只是在精神上表示支持,不愿意采取任何的行动,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更好地感受雷锋精神,相对而言仅仅只有31.9%的90后大学生对活动表示支持,并且付诸于实践中去。

(三)行动上的现状

在讨论认同时已经提到了一些行动上的现状——90后大学生中真正愿意将“雷锋精神”付诸于实践中的人很少。但是在问卷调查过程中发现,几乎每一位大学生都会有一些参加志愿者活动、公交车让座、献血、捐钱捐物等好人好事的行为。其实,上述的好人好事都体现了一种雷锋精神,都是在用行动践行雷锋精神的表现。90后大学生们虽然已经在践行雷锋精神,但是却毫无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属于雷锋精神,有时候甚至排斥对于学习雷锋等活动的参与。在90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接触较多的就是志愿者活动,也许他们并不了解甚至并未意识到志愿者精神也是雷锋精神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一种体现,所以在被问到“对于参加学习雷锋活动的态度”时,他们想到的大多是宏大的与自身实际情况不符的甚至是有一定难度的活动,距离感、陌生感很强,因此就存在一定的不理解甚至是排斥的态度。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虽然90后大学生们积极参与志愿活动,但是如果将对雷锋精神的践行囿于志愿活动,那么就会导致雷锋精神的狭隘,也会使他们对于雷锋精神的认知、认同上存在更大的问题。另外也要注意到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很多大学生参加志愿活动都带有一定的功利性。这种功利性体现在是为了完成学校的硬性指标或者是评奖评优。如果将这种目的性较强的志愿活动也归结于雷锋精神的话,则会导致雷锋精神的不纯洁,会在以后影响更多的人对于雷锋精神的践行,使得90后大学生在践行雷锋精神的视野上不够宽阔,从而局限了对于自身价值的提高。

总的来说,90后大学生对于雷锋精神的认知、认同、行动上的主要表现为:认知上不全面,认同上不深刻,行动上不充分。

二、现状原因分析

(一)认知上

在上文现状分析中,了解到目前90后大学生对于雷锋精神的基本内涵并不熟知,对于雷锋精神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充实更是知之甚少,仅仅停留在“雷锋精神”四个字。在调查中发现,90后大学生缺少对于雷锋精神的有以下原因:1、缺少对于“雷锋精神”基本知识的学习。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发现,90后大学生更多对于“雷锋精神”学习主要集中统一于意义和价值的教育,缺少对于雷锋精神基本知识的了解,比如雷锋精神的由来,雷锋是一位怎样的人物,雷锋精神有哪些基本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内涵发生了哪些变化等等。作为90后大学生目前仍在接受知识的熏陶,素养的提升,仍有很多机会对这方面进行完善,了解雷锋精神的内涵,打好基础。2、学校缺少对于“雷锋精神”基本知识的教育。相对于学生的学习,那就离不开学校的教育。这里强调的是学校并不是单单指大学等高等院校,更是指幼儿园、小学和中学的基础教育。雷锋精神作为优秀民族精神应该在90后大学生们很小的时候就应该进行学习。在调查中发现,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对于雷锋精神的教育比大学更重视雷锋教育,90后大学生都有深切感受。因为当在问卷调查被问到,“您觉得和小学、初中或者高中相比,学习雷锋的风气变淡还是变浓了?”,60.2%的学生认为是变淡了。面对此种情形,大学更要有所作为,有所改变。现在的学校很容易将学习雷锋精神形式化,局限化。比如,每到3月5日学雷锋日,就在学校进行各种展板宣传组织各种活动,但是过了这天学校对于雷锋精神的学习可以降至为零,将学习雷锋精神局限在某一时段、某一方面是不利于学生们感受和了解雷锋精神,更加不利于雷锋精神的传承和弘扬。这种搞突击的方式一时有用,但却不能整个大学时期都有用,甚至会适得其反让学生更加反感排斥。

(二)认同上

在现状分析中已将认同分为两个层次:1、承认、认可;2、认为跟自己有共同之处而感到亲切。90后大学生们普遍已经达到第一层面,对于雷锋精神的价值和意义都有比较清楚的认识。90后大学生们虽然对于雷锋精神的基本知识有所欠缺,但是通过社会的宣传、学雷锋活动的举办能够感受到雷锋精神对于现代社会道德建设、价值引领的重要作用,因此能够承认雷锋精神的重要作用。但是就是在这种理性承认中,90后大学生却对于雷锋精神缺乏共鸣不能产生亲切之感。因为他们是根据社会行动推导出雷锋精神的重要性而并非本身深知雷锋精神具有重要作用而理解社会上出现的学雷锋的活动。虽然表面只是顺序上的差异,但是却反映了90后大学生们面对雷锋精神的思考方式,更是体现了他们是否与雷锋精神有共同之处,能有情感上的交流共鸣,能否以雷锋精神为依托构建自身的价值体系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在认知上无法达到第二层面的主要原因。同时,很多90后大学生满足于现状,认为对于雷锋精神有“承认、认可”的理解就足够了,只有那些准备着奉献的人需要更深的理解,而自己只要好好过自己的日子就行了,缺少向更高一层认知发展的动力。另外,现在社会有时候树立雷锋榜样过于高大,当90后大学生接触这些榜样时只能远观不能近学,认为雷锋精神不适合自己,自己也无法达到雷锋精神的标准,从而拉开了与雷锋精神的距离。甚至有时候宣传的榜样是几十年前的先锋人物,时间相距太久,90后大学生无法体会,更不容易产生共鸣和亲切感。雷锋精神大众化欠缺,榜样生活化、时代创新性不足是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三)行动上

笔者在前面已经提到,90后大学生们通过志愿活动在行动上已经对雷锋精神进行了实践。由于很多情况下都是将志愿者精神、志愿者活动单独进行说明,并未与雷锋精神挂钩,所以很多90后大学生并不了解。根据调查了解,大学生能够积极参加志愿活动或者某些学雷锋活动很多情况下是带有一定的目的和功利心的,比如某些高校有志愿服务时间的规定,院系评奖评优的要求。功利的熏染,让志愿精神、雷锋精神变得不再纯粹,更甚者会引起一部分90后大学生的排斥。参加志愿服务或者学习雷锋活动时都要有一定的精力和时间的付出,有时候活动的开展会占用学生学习的时间,同时,高校对学生缺少在生活中学雷锋,从身边小事做起的倡导,仅仅是通过举办大型活动学雷锋,不免让学生有疲倦感更甚至是排斥感。除此之外,高校举办的活动形式单一老套,对于思维活跃的90后大学生们吸引力不够,积极性不够,有时候活动甚至会流于形式,局限在校园,这更会让学生难以真正投入雷锋精神的行动上来。2013年3月4日,南京师范大学举行了“我与雷锋战友话雷锋”的活动,邀请了雷锋生前战友赵明才老先生,会上赵明才表示:“不赞成停课学雷锋,遇什么事做什么事,不要放下做这个,要常态化发展,有时候造点声势是可以的但是长期做是不可以的。当代大学生发扬雷锋精神责无旁贷,学雷锋要做到与时俱进,立足院校学雷锋,教师教书育人,学生能够读书成才,报效祖国。”

认知、认同与行动是三者并不是孤立分割的,而是互相影响的,彼此都会成为彼此的原因和结果。比如在前文中提到,由于很多90后大学生未把志愿精神看成一种新时代的雷锋精神,导致在行动上有所欠缺,其实这就是认知不足导致行动欠缺的表现。90后大学生对于雷锋精神的认知不够导致在认同上不能从承认上升到感情上的亲切,从而未能将雷锋精神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品质,在行动上未能积极投入。正确认识这三者本身的因果关系,梳理三者的内部关系,更好地解决当前的一些问题。

三、如何以雷锋精神为抓手,构建90后大学生的精神价值体系

根据上文一系列的原因分析,首先要做到雷锋精神基本知识的教育,让学生们能够正确认识雷锋精神的基本内涵和发展历程。当然目前针对于90后大学生的教育需要依托高校,结和高校思想道德、品德修养等课程进行教学,让他们有机会有途径去了解个感受真正的雷锋精神。当然,除此之外幼儿园、小学以及中学更要能够把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雷锋精神的教育,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们将在教学的过程应注重常态化,而不能流于形式化。在学校进行有关雷锋精神的宣传时,要注意雷锋精神基本内涵的介绍,要使学生们能够明其大义,深知内涵。

其次,如何实现认知上从“承认”突破到“情感上的亲切”,除了要有完全、正确的认知之外,还需要在理性的认知做出正确归因,能够有“亲近雷锋精舍”的动力,能够投入自己的感情,真正意识到雷锋精神的价值所在,主动去感受雷锋精神,用雷锋精神诠释身边的好人好事。学校和社会要积极营造出一种氛围,让学生们感受到雷锋就在我们身边,而不仅仅是在银屏上,将榜样生活化,雷锋精神大众化。同时,榜样也要有时代特色,能够与90后大学生产生更多的共鸣,最好是身边的人的事例,拉近与90后大学生的距离。比如,评选学校、院系甚至是班级的雷锋好榜样,并进行巡展,让更多认识他们的学生从他们身上感受到雷锋精神,让他们切实处在一个到处都是雷锋式人物,充满雷锋精神的一个环境中。这些活动有必要制造一定的声势,但是关键在于坚持,做到“滴水石穿,”而不是“唱”雷锋,洪水般突然袭来,学生会受不住。

最后,要在全面认知的基础帮助90后大学生知道自己做的很多事情就是对雷锋精神的践行,比如目前正在忙碌的南京亚洲青年奥运会的志愿者们,他们不仅展现的是90后大学生的志愿精神,更体现的是一种雷锋精神。要积极倡导一种从身边小事做起,从小事中学雷锋,减少对学生学习时间的占用,营造轻松的学雷锋的氛围。对于90后大学生所做的好人好事,志愿活动需要予以一定的肯定和表扬,但是应该减少物质的奖励,予以更多的精神上的鼓励和肯定。同时,高校建立合理的学生评价评优制度,合理对待90后大学生们所做的好人好事,避免功利性目的的产生。高校宣传雷锋精神,进行学雷锋活动要创新活动方式,能够让90后大学生“喜闻乐见”。高校完全可以让90后大学生自己创办活动,让他们通过活动多与社会接触,扩宽视野,减少对活动的干预,增强活动的灵活性,创新性,时代性。与此同时,活动的举办更要坚持持久性。现在很多高校将3月5日学雷锋日演变成3月学雷锋月,这明显是一个进步。但这并不是结束而是一个开始,要争取做到的是将一个月向一个季度向一年出发,让90后大学生们有一个能实时参与的环境,从而逐渐将雷锋精神融入自己的精神价值体系,使得90后大学生们对于雷锋精神实现认知上全面,认同上深刻,行动上完全。

笔者之前提到,认知、认同与行动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三者之间是环环相扣,互相影响的。好的认知能够为认同提供良好的基础,实现认同的升华和提高,只有在深层次的认同上才能促进行动上感情的投入,从而在行动中获得更多感悟和经验,对于雷锋精神的认同与认知也会个更加深刻和全面。三者相互促进,呈现一种螺旋上升的状态,从而实现对“雷锋精神”继承和弘扬。90后大学生很好地实现对于雷锋精神的认知、认同与行动,很好地理解雷锋精神,发现雷锋精神的“真善美”,学习其艰苦奋斗的品质,兑现为人民服务的诺言,从而丰富自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构建自身的价值体系,提高素养树立更好的形象,为社会和谐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实现雷锋精神的时代化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第4篇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积极向上的思考和谦卑的心态,学会感恩对人的一生都很重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更应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教育学生学会感恩,体验感恩,践行感恩。

一、触动心灵,让学生学会感恩

“学会了感恩,你就学会了做人。”这是著名教育家培根的名言。我对许多学生做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发现许多孩子不懂得感恩,许多孩子为同学赠送的生日小礼物感动不已,而对父母的爱、老师的谆谆教导无动于衷;有些学生准备等自己长大了、有钱了回报父母、老师,殊不知一句感谢的话、做一次家务、认真学习就是对父母、老师最真实的感恩。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感恩。首先让学生树立感恩意识。感恩教育是培养孩子责任感的重要基础。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懂得付出,有了感恩之心,才会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回报社会,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可见树立学生的感恩意识是十分的重要。教师可通过让学生搜集感恩节的由来在语文课上交流,让学生知道感恩节源于美国早期的移民对于上帝的感谢,慢慢的演化成对家人的感恩、对朋友的感恩、对社会、对大自然的感恩!其次让学生多听事迹报告会,触动心灵,唤醒感恩意识。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通过感恩教育活动,培养了学生的感恩意识,教育学生学会感恩。常怀感恩之心,从个人角度而言,会使孩子胸怀宽容广博,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有助于学业的成功;从社会角度而言,常思回报,少索取,将使整个社会稳定、校园和谐、班级团结,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二、多措并举,让学生体验感恩

1.让学生每天说一件感恩之事。每节课前给学生3分钟时间,述说自己发现的身边感恩的人和感动的事,久而久之,学生不仅体验到感恩的快乐,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

2.让学生每月写一件感恩之事。作文的最大特点是用语言表达作者的生活和情感, “感恩”情感是会做人的基本前提,一个人只有懂得感恩,才会对周围的一切充满深情,充满信心,才会和周围的人和谐相处。因此感恩教育渗透到作文教学中去,学生从文本入手,在知恩、感恩的基础上,通过表达心声,把情感升华到报恩和施恩的层面。教师要利用植树节、父亲节、母亲节、教师节、国庆节等节日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学生的感恩意识在写作中得到升华。另外,可以还联系生活实际,学生以《假如我是……》进行联想、想象作文,让学生换位思考,进行情感体验。通过练习,学生体会到了父母平时的良苦用心以及生活中的真、善、美,明白只有对身边的一切充满爱心,和周围的人和谐相处,常怀感恩之心,自己才会觉得生活的幸福、有意义。

3.让学生每周听一个感恩故事。故事对学生具有一种普遍的吸引力,故事给予学生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更主要的是对学生的教育,故事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故事陪伴着孩子的成长。一个个充满真情,感人肺腑的故事,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4.让学生每次赏一首赞美之曲。音乐能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在语文课上教师选择一些旋律优美、歌词感人的歌曲、轻音乐作为背景音乐,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学生读《游子吟》时,播放《母亲》这首歌,学生更能体会到母亲的伟大,感激之情油然而生;学习《师恩难忘》时,播放《谢谢老师》,学生更能体会老师的无私,心中对老师肃然起敬;讲故事时,适时播放乐曲,会一遍又一遍拨动人的心弦……当音乐与文本产生共鸣时,学生心灵受到的抚慰和感化。

三、积极引导,让学生践行感恩

常言说得好,心动不如行动。感恩不应停留在思想上、口头上,更应落实到日常行动中。所以教师要常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从感恩身边的人开始。那个肥胖的背影蕴涵的那份深深的父爱不仅感动着朱自清,更感动着一代一代的青年人和广大的读者;“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语文教材中蕴涵着深深的父母之爱,养育之恩。父母是儿女的永远的庇护所,“母亲呵!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冰心的小诗表达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对母亲的怀念和依恋,是对母爱的感恩和回报。在学习《悯农》后,通过解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体会父母的艰辛。教师提出了一项感恩经常性作业,每天放学回家帮父母亲干点家务,并写日记,每周五班会上交流心得,学生做得很好。在学习《雷锋,你浪花的一滴水》时,教师通过搜集大量的关于雷锋的故事资料,让学生充分认识雷锋精神,并鼓励学生积极学习雷锋感恩国家、感恩党、感恩他人的高尚品德,日行一善,我及时表彰学生。如教学《飞夺泸定桥》、《歌唱二小放牛郎》、《七子之歌》等课文时引导学生体会祖国和社会给予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之易的,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