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8:52: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在中华五千年的文学宝库中,有两颗璀璨的明珠,那就是唐诗和宋词。在研究宋词时不能不研究著名女词人李清照,而要研究李清照的词就不能不研究那首著名的《声慢慢》,而提到《声慢慢》就不能不说词中对叠词的运用,堪称文学中的经典。李清照是我国南宋时期享有盛誉的女词人,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之一,对宋词的历史有着杰出的贡献。她在强调词的协律,崇尚典雅情致的基础上,可以说是独树一帜,使自己的词作独树一帜。在叠字叠句的用法上,她突破传统格律诗词的束缚,广泛吸收民间及前人的叠字使用优点,使她的抒情词达到很高的境界。这位颇具文学才能的女作家,在宋代众多词人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声声慢》是她晚年的作品,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节,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宋钦宗靖康二年(公元1127)夏五月,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李清照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诗词中,《声声慢》是一首不可多得的词。这首词是李清照南渡后的作品,通过对秋景、秋物的描绘,表现了李清照晚年孤苦无依、愁怀百结、度日如年的处境与心情,与之前书写少女天真无愁之气的词有很大不同。“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下面就个人观点,从以下几方面来谈叠词的运用。
一、叠词以抒情开篇,富有感彩
这首词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尤其开头三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以抒情开篇,连用七组叠字,巧妙、生动而又贴切,显示出了李清照深厚的语言艺术功力。“寻寻觅觅”写人的动作、神态,女主人公好像丢掉了什么珍爱的东西,在认真寻觅,这四字既包含了作者流亡以来的不幸之遇,又流露出了她对昔日欢乐生活的留恋,“寻、觅”二字重叠,传神地表现出了国破、家散、夫亡,这些变故带给她的剧痛、哀伤以及孤独寂寞、茫然无措的情态。她环顾四周,想“寻觅”到一点什么东西来慰藉自己孤寂的心灵,可似乎什么东西都不在了,到处一片“冷冷清清”的景象,“冷冷清清”渲染出了环境的悲凉,主人公内心的无依无靠,也是对词后面提到的乍暖还寒时节景象的真实写照,这样的心情,这样的环境,怎能不让人觉得“凄凄惨惨戚戚”,“凄凄惨惨戚戚”又进一步写出了女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巨大伤痛。十四个叠字既未写悲愁,也未写眼泪,却蕴含着人生无穷无尽的酸甜苦辣,这些叠字由浅入深,一层一层递进,丰富的感情内容深蕴不露,烘托出一种浓厚的悲凉氛围,读起来立即震撼读者的心灵,有一种沉重的感觉,这种声情紧密地配合了女主人公深悲大痛的文情。十四个叠字还细腻曲折地将女主人公难以言明的复杂感情、发展过程表现出来,又为全篇奠定了感情基调,使以后出现的“黄花”、“梧桐”、“细雨”这些景物都染上了浓重的感彩。在词的下阙结尾处,又用到叠词“点点滴滴”,与开头照应,加重了词的感彩。
二、叠词运用创意出奇,层次分明
她的这首词的词风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李清照在她的晚年写了一些流传千古的佳作,也使她的艺术成就达到了最高峰。她的名作《声声慢》一词就是李清照南渡以后最主要的代表作之一,一直被人们奉为杰作。李清照通过对残秋景色的描写,表现了她晚年时期国破家亡、丈夫病逝,饱经忧患离乱的愁苦生活和凄惨心情。李清照的《声声慢》,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和欣赏,特别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句,大胆联用七对叠字。尤使词人和词评家们赞叹不止,称它“创意出奇”,“用字奇横”,“句法奇创”。当然也有少数人持异议,理由是“不过奇笔耳,并非高调”。甚至有人持相反的意见,认为“此词颇带伧气,而昔人极口称之,殊不可解”。过去曾有人认为在词里动用叠字是李清照的创举,这种评价虽有微词但也贴切。
这连下七组叠字,包含恍惚、寂寞、悲伤三层递进的意境,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曾申说其婉妙:“中心无定,如有所失,故曰‘寻寻觅觅’。房栊寂静,空床无人,故曰‘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六字,更深一层,写孤独之苦况,愈难为怀。”下阕又用“点点滴滴”两组叠字,赢得历代读者无比赞叹。有认为创意出奇者,有认为情景婉绝者。或以为工于锻炼,出奇胜格;或以为造句新警,绝世奇文;或推崇其“以故为新,以俗为雅”;或以为“公孙大娘舞剑器手”,或以为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其中,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的论说,最能传其美妙:“此十四字之妙:妙在叠字,一也,妙在有层次;二也,妙在曲尽思妇之情;三也,良人既已行矣,而心似有未信其即去者,用以‘寻寻’。寻寻之未见也,而心似仍有未信其便去者,用又‘觅觅’;觅者,寻而又细察之也。觅觅之终未有得,是良人真个去矣,闺闼之内,渐以‘冷冷’;冷冷,外也,非内也。继而‘清清’,清清,内也,非复外矣。又继之以‘凄凄’,冷清渐蹙而凝于心。又继之以‘惨惨’,凝于心而心不堪任。故终之以‘戚戚’也,则肠痛心碎,伏枕而泣矣。似此步步写来,自疑而信,由浅入深,何等层次,几多细腻!不然,将求叠字之巧,必贻堆砌之讥,一涉堆砌,则叠字不足云巧矣。故觅觅不可改在寻寻之上,冷冷不可移植清清之下,而戚戚又必居最末也。且也,此等心情,惟女儿能有之,此等笔墨,惟女儿能出之。”
三、叠词运用感染力强,细腻而真挚
“叠字”又叫重文,从商种文体中都使用过叠字。比较而言,在韵文里运用得更多些。艺术感染力也更强烈一些。《诗经》、《古诗十九首》里叠字运用不乏其例,而在唐诗里可谓司空见惯。如自居易的“新诗三十轴,轴轴金石声”。甚至有的诗人不惮其厌连用叠字,比如韩愈的《南山》诗:“延延离又属,夫夫叛不遵,喝喝鱼闯萍,落落月径宿,间阎树墙垣,蛾蛾驾车厩。参参削剑戟,焕焕衙玉绣。敷敷花披萼,啕闽屋摧雷,悠悠舒而安。兀兀狂以狃,超超出犹奔,蠢蠢骇不懋。”
叠字的运用,虽然不是李清照的独创,但她也不是照猫画虎,而是在前人的已有成就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这些叠字运用巧妙而又贴切,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古典诗词中运用叠字的情况相当普遍。如汉代无名氏《青青河畔草》:“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前六句连用六个叠字,不仅音节响亮,朗朗动听,而且极富于变化。头两个写景。“青青”写草的颜色,“郁郁”写柳的生态,展现出一幅生机盎然的艳阳景象:后四个细致描写思妇的美貌,“盈盈”形容姿容美好,“皎皎”形容皮肤白皙洁净,“娥娥”形容施脂粉后的娇艳,“纤纤”形容手指细而柔长。
李清照的《声声慢》是公认的一首叠字使用极佳的名作:“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词开头十四个字,全是重叠使用,一向为人所称道。“寻寻觅觅”从字面上看,似在寻找什么东西,“冷冷清清”则是“寻觅”的结果;“凄凄惨惨戚戚”则又是经过感受产生的深一层的愁苦情怀。这十四个字把一个生长于贵族之家、中经战乱丧夫、如今过着飘零生活的女人的愁苦心境表露无遗。
李清照叠字运用恰到好处,而不在多。在元杂剧中,用叠字句最多的《货郎担》第三折:“我则见黯黯惨惨天涯云布,万万点点潇湘夜西。正值得窄窄狭狭沟沟堑堑路崎黑黑暗暗彤云布,赤溜赤溜潇潇洒洒断断续续,出出律律忽忽鲁鲁阴云开处,霍霍闪闪电光星注,正值着飕飕捧摔风,淋淋渌渌雨,高高下下凹凹答上一水模糊。扑扑簌簌湿湿渌渌梳林人物,却便似一幅惨惨潇水墨图。”这样的叠字的运用,把一个双叠和两个双叠交错安排,形成音节繁促嘈杂,渲染出云密天暗,疯狂雨骤之势。但终觉叠字用得过多。我们知道,万绿丛中一点红是美,红遍郊野也是一种美,但前者能够给人留下想象的余地。元人乔梦符的《天净沙》小令:“茑茑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这样的叠字毫无真情实感可言,纯粹是一种文字堆砌的游戏,都受到人们的讽刺;清代一位女词人双卿的《凤凰台上忆吹箫》叠字词:“寸寸微云,丝丝残照。有无明灭难消。正断魂魂断,闪闪摇摇。望望山山水水,人去去,隐隐迢迢。从今后,酸酸楚楚,只似今宵。遥遥。问天不应,看小小双卿,袅袅无聊。更见谁谁见,谁痛花娇?谁望欢欢喜喜,偷素粉写写描描?谁还管,生生世世,夜夜朝朝。”全词总共九十五字的词篇,叠子多达五十八个,有名词叠、动词叠、形容词叠、代词叠,叠法灵活多变,毫无堆砌板滞的感觉,的确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全新创造。认真探究起来,这首词运用叠字虽然报精到,在叠字的数量和用法的灵活上甚至超过了李清照的《声声慢》,但从总体上来说,却仍不及李清照词十四个叠字凝练、含蓄,所包蕴的情感内容也不及李清照词丰富和深刻。由此我们认识到,艺术创作中技巧诚然是重要的,倘若它不能完美地为内容服务。技巧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和光彩。李清照《声声慢》中,起调十四个叠字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成功的经验主要也就在于能真切而深刻地表达了女词人国破,家亡,夫死这一细腻而丰富的心曲。
四、叠词运用敢于创新、极富美感,影响深远
李清照的词敢于创新,不仅在叠字运用方面具有美感,而且在叠句和偶句运用上也独见功力。叠句如“甚霎儿晴,要儿雨,霎儿风”《行香子》、“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声调和美,节奏强烈,琅琅上口,从而使感情随声调的起伏变化而升华。对偶句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人悄悄,月依依”《诉衷情》等,都是极佳的对偶句,平仄协调,属对工整,圆润如珠,优美和谐。
李清照还非常擅于向前人、向民间文艺学习,常有口语熔炼其中。众所周知,词本来是民间的艺术,可是后来被士大夫垄断,与人民群众脱离了,因而也逐渐消蚀了它的生气,词搬用典故蔚然成风。但李清照独具慧眼,没有随波逐流,注意从民间语言中汲取养料。她的《声声慢》就是一例,如“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的“将息”就并非文人们的书面语言,大约为庸宋时的方言。再如,“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几句语言简单朴素,却十分写实,表现了女主人与侍女的一段间断应答,“却”字生动地表现了李清照对侍女漫不经心的回答的失望与质疑。
随着时代的发展,就文学体裁而言,诗词、散文等也都有叠词的运用!
现代诗人徐志摩的诗有很强的音乐美。如《再别康桥》第一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叠词“轻轻”连用三次,给人一种飘逸之感。把全诗柔和、优雅的情调在开头即表现得淋漓尽致。
当代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之所以感人至深,不仅在于使用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使本来抽象的乡愁变得具体可感,而且与叠词的运用大有关系,四节中运用了四个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使得全诗低回难抑,如怨如诉。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语言清丽朴素、形象生动、意境优美。尤其是叠词的灵活运用更是他文章的一大闪光点,在他的《荷塘月色》等散文中用了多处的叠词,丰满了作品的艺术形象,令人爱不释手:蓊蓊郁郁的树,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叶子,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树,脉脉的流水,阴森森的小路,淡淡的月色等等,这些平实自然的叠词,朗读起来富有节奏感,情景交融,感染强烈,美在其中!
当代作家碧野的散文《天山景物记》“在那白皑皑的群峰的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无数撑天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间,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短短五句话使用了四个叠词“白皑皑、密密、重重叠叠、斑斑点点”。极写天山原始森林的广阔和茂密。
综上所述,叠词作为语言的一种运用形式。广泛存在于各种文学作品中,对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加强作品节奏和表现作者感情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之所以说在运用叠字方面,李清照独占鳌头,是因为她用得大胆而成功,是宋词中绝无仅有的。其大胆之处在于:《声声慢》有平仄二体,她用的是仄体,而且在词的开头,连用十个难发的齿音:“寻寻”、“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样多的齿音连用,是前人所没有的。由于这些叠字和思想内容的表达有机地揉和在一起,显得独具匠心。这十四个叠字包含了三层意思,而这三层意思浑然成为一体:“寻寻觅觅”写人的动作、神态,表达作者的心理感受,作者内心孤寂而空虚,想要寻觅她过去美好生活,结果是什么也寻找不到,这就更加深了她的沉寂索寞之感;“冷冷清清”则写环境的悲凉,这样的心情又恰逢乍暖还寒的季节,自然倍感清冷:“凄凄惨惨戚戚”,进一步书写内心感受,内心世界的巨大伤痛。廖廖十四个叠字竞融铸了如此丰富的内容,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已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这正是人们推崇李清照叠字运用的原因所在。经过上文对李清照词作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李清照敢于创新,在叠字、叠句和偶句运用上独见功力;李清照善于从民间语言里提炼出生动晓畅的口语。李清照以高超的语言运用技能,赢得了当时的文人以及后人的赞赏。因此,我们可以说李清照的词在具有很高的艺术技巧的同时还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堪称千古绝唱!
参考文献:
[1]林健.李清照诗词评释.广东人民出版社.
[2]吴惠娟.自是花中第一流.上海古籍出版社.
[3]陈祖美.李清照评传.大连出版社.
[4]鹤林玉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33.
[5]词律[M].大连:大连出版社,1998.132.
[6]词微[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37.
【论文摘要】李清照是因为这首著名的《声声慢》被人们所记住的,尤其是开篇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的专有品牌而彪炳于文学史,李清照也因此而被当作了愁的化身。李清照凭借极高的艺术天赋,将满天的愁绪抽丝剥茧,描愁绘愁,化愁为美,创作出这首千年来让人品读不尽的著作珍品,她和她的愁情之美也就永远地高悬在历史的星空。
李清照是因为这首著名的《声声慢》被人们所记住的,也因了这首词,她被当作了愁的化身。那是一种凄冷的美,特别是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而彪炳于文学史,空前绝后,没有人敢于企及。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评价说:「她是独创一格的,她是独立于一群词人之中的……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的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李清照凭借着自己极高的艺术天赋将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抽丝剥茧,细细纺织,化愁为美,创造了让我们永远享受无穷的词作珍品,她和她愁情之美也就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今天就让我们怀着敬仰的心情,再次品读这首千古绝句,再次欣赏她绝妙的化愁为美艺术技巧。
一、迭字运用,创意出奇,造势巧妙
在这首《声声慢》里,词人开篇就运用了迭字,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形成多重艺术效果。
(一)迭字运用增强了表达效果。
“寻觅”、“冷清”、“凄惨”,原本也可以表达孤苦无依和惆怅寂寞的心情,但作者嫌力度不够,无法完全表达自己激烈的情感,就大胆地将它们每一个词都重叠起来,并在“凄凄惨惨”的后面缀上了“戚戚”的叠声词,这样一来,不仅力度加强,效果倍增,而且如同词人手上拿着十四根钢针扎在我们的耳朵和十指一样——声声洞透耳鼓,字字扎在心头。
(二)迭字运用形成音韵之美。
迭字造成了音调上的平仄起伏变化,音节上的逐渐拉长,声调上的越来越低,营造压抑窒息的氛围。
“寻寻觅觅”, 平平仄仄,声音从低升高,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孤独徘徊的身影在眼前晃动——她在追寻什么呢?
“冷冷清清”, 仄仄平平,声音由高而下,展现的是一幅冷清凄凉的景象——到处冷冷清清,毫无生气,她一无所获。
“凄凄惨参戚戚。”平平仄仄平平,声音又是一个从低到高,然后由高而下的转换,尤其到最后,声音越来越低,音节也越拉越长,使人有快要窒息的感觉。再一次刻画了作者悲惨凄凉、寂寞无助的心绪。
(三)迭字运用层次清楚。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从内容上步步写来,由浅入深,形成了恍惚、寂寞、悲伤三层递进的意境,层次清晰,非常细腻!迭字运用从音韵和内容上为全词定下了一个感情基调,使全词笼罩在一种凄惨愁苦的氛围中。这就是大胆的艺术创举造就的独特艺术魅力。七组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开篇就笼罩了一种浓重而凄厉的哀愁氛围,造成了一种如泣如诉的音韵效果。后人虽有很多模仿这首词,大量使用叠声词在诗词创作中的,但是终究无法达到本词的艺术效果。
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的论说,最能传其美妙:“此十四字之妙:妙在迭字;一也,妙在有层次;二也,妙在曲尽思妇之情;三也。”
二、叙写愁情,层次分明,详细具体
这首词并没有对愁绪不加辨别,让其自发的铺天盖地而来,而是细致地分开层次,全方位的进行描写。整阕词,总共可分三节九个层次。
首先,「寻寻觅觅以下七组迭字是第一节,总言心情的悲伤。这一节可分三个层次:「寻寻觅觅,叙写恍恍惚惚,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这是第一个层次。「冷冷清清,叙写外在环境的寂寞,为第二个层次。「凄凄惨惨戚戚,转写内在的心理状态,是第三个层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将历经丧乱、家破、夫亡之身世,飘零、孤寂、不幸的遭遇,细致表出。
其次,自「乍暖还寒时候到「却是旧时相识,是第二节。这一节承上申说可伤的情景,也分为三层:「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是第一层,写气候冷暖不定之可伤。「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为第二层,言淡酒不敌晚风之可伤。「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写雁声过耳之可伤,为第三层。
最后三句是第三节,仍分三层,渲染可伤的情事:「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写懒摘黄花之可伤,为第一层。「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写日长难熬之可伤,为第二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写雨滴梧桐的凄凉伤感,为第三层。全词三节九层,从各种不同的层面,申说悲伤的原因,挥洒渲染漫天的愁绪,营造压抑愁苦的氛围。
三、藉景绘愁,心景交融,感物伤世
王国维《人间词话》:“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中国美学一直强调情感是艺术的内在生命,“情者文之经,理者辞之纬。”情感由外物的刺激而起,而又艺术的以外物为对象,抒发出来。人伤心则风呜咽,人忧愁则花溅泪,触景则生情,睹物则思人,一切景语则皆为情语。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物我统一的境界。
在这首词里,就运用了这种人悲物亦伤的描法,表达了作者离乱的苦楚和忧患余生的悲哀。上阕「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是透过十月小阳春的冷暖无常,转写为忧愁伤神伤身。凸显结果,而且曲折有味。「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是写她藉酒浇愁,而又忧愁难遣。「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南来秋雁,增加了思乡的惆怅。于是下片写自家庭院。园中残败,将花自比,更添愁绪。「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是愁苦已极,度日如年的反映。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梧桐叶落,细雨黄昏,更添愁思。全词除结句一语道破外,都没有直接说愁,但词人憔悴的心灵、点点的泪光、百转的愁肠与这些自然景物的描写又细若游丝地吻合在一起。 无论忽寒忽暖容易致病的天气,淡薄的酒味,入夜猛起的秋风,天上的过雁,满地的黄花,窗外的梧桐和黄昏的细雨,无一不表现孤寂、凄凉、悲伤、哀愁的心境,无一不是生愁、助愁、牵愁的,简直是触处成愁,成了愁的世界了。作者在这里通过刻画冷清萧索的
环境来烘托惨惨悲切的心境。
四、频用反问,强调浓愁,韵味无穷
反问是无疑而问,表达肯定的意思,起到强调的作用。全词共八句,其中有四句用了反问。“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强调淡酒难敌晚风之寒,难销心底之愁。“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突出词人将花自比、不胜憔悴、更添愁绪。“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表达日常难熬、孤苦寂寥、度日如年的愁楚。尤其是最后一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更是蹊径独辟之笔。词人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妙在又不说明于一个“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仿佛不了了之。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已倾泻无遗,淋漓尽致了。使人更深刻感受到易安之“愁”的沉重,压抑与无以回避。回望她那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的起伏人生,这其中的滋味,岂是一个“愁”字所能包含得了、概括得尽的?易安之“愁”包含太多的情感凄凉,太多的忧伤惆怅,这一切,不是一个“愁”字所能包含得尽、概括得了的。那么这里面就更蕴含着词人复杂,深沉的情感,是“悲”、是“怨”、是“愤”、是“恨”,也许还蕴含着更多悲鸣的情感在其中。“诗有韵则生,无韵则死;有韵则雅,无韵则俗。有韵则响,无韵则沉。有韵则远,无韵则局。”用反问来表达肯定,强调浓愁,余韵无穷;既总结了全篇,又开出了新的意境。
五、以声摹情,啮齿叮咛,乐章之美
词调取名《声声慢》,声调上也因此特别讲究,用了不少双声叠韵字,如将息,伤心,黄花,憔悴,更兼,黄
昏,点滴,都是双声;冷清,暖还寒,盏淡,得黑,都是叠韵。 夏承焘《唐宋词欣赏》曾称:「《声声慢》是李清照词别讲究声调的一首名作。李清照作词主张分辨五音。夏先生曾提出全词多用齿声字(齿音)及舌声字(舌音):《声声慢》用舌声的共十六字:淡、敌他、地、堆、独、得、桐、到、点点滴滴、第、得。用齿声的四十一字:寻寻、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时、最、将、息、三、盏、酒、怎、正、伤、心、是、时、相、识、积、憔悴损、谁、守、窗、自、怎生、细、这次、怎、愁、字。全调九十七字,而这两声却多至五十七字,占半数以上;尤其是末了几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二十多字里舌齿两声交加重叠,这应是有意用啮齿叮咛的口吻,来表达自己忧郁苦闷的心情。同时,这几对叠字还造成音律的回环往复,加强了词作的音乐性。不但读来明白如话,听来也有明显的声调美,充分表现乐章的特色。这可见她艺术手法的高强,也可见她创作的大胆。宋人只惊奇她开头敢用十四个重叠字,还不曾注意到它全首声调的美妙。(夏承焘《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另外,还以双声叠韵字的运用,来增强抒情效果。双声字如将息、伤心、黄花、憔悴、更兼、黄昏、点滴;叠韵字如冷清、暖还寒、盏淡、得黑。将词之为音乐文学的特质,发挥无遗。
千古绝句、万古愁心,词人以通俗自然的语言、铺叙的手法写景抒情,而抒情又比较含蓄曲折,心中极愁,景景含愁,通篇是愁,然而这一愁情作者却始终不说破,只是极力烘托渲染,层层推进,营造出一种“一重未了一重添”的凄苦氛围,给人留下更多的思索空间。全词写来尽管没有一滴泪,然而给人们的感觉却是“一字一泪,满纸呜咽”。这比直写痛哭和泪水涟涟更为深刻、凄酸,也更能感染人。在我们钦佩李清照高超的绘愁技巧的同时,更使我们体会到了一份艺术上的愁情之美。
【参考文献】
[1]《中国唐宋诗词鉴赏辞典》。
[2]时峻静《再议易安词风格 》[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9,(4)。
[3]黄岳州《李清照迭词艺术探胜》[J],《 修辞学习》,1993,(3)。
关键词:李清照 风格 变化
中图分类号:I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0(c)-0216-01
1 生命心迹
现行人教版必修第四册第三单元中选了李清照的两首词,一首是《醉花阴》;另一首是《声声慢》。细心研读两首词作,我们发现,后期的李清照,无论思想、风格还是生活情趣等各个方面,她已不再是原来那个清纯可爱,无邪烂漫的幸福女子,而处于各种矛盾的交织之中……。
李清照一生走过了漫漫73个年头。她出身高贵,冰雪聪明,家庭教育非常良好,管束比较宽松。一生丰富多彩又历经波折:少女时代的欢乐,爱情和婚姻的美满幸福,政治风云的侵扰,炎凉世态的薄凉,以及国难当头之后所遭遇的各种苦难,无不在敏感多情的李清照心迹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2 前期心镜
《醉花阴》写于前期,可以视之为李清照前期人生的一面镜子。当时丈夫做官在外,李清照形影相吊,冷清独处,没了昔日谈诗聊文品茶观书的笑语喧哗。白昼漫漫,词人独坐金兽炉旁,看袅袅烟雾。日值重阳,天气渐渐变凉,到了夜里,纱橱中、玉枕上,辗转反侧,难以成眠,心中更觉冷气袭人!上片,作者从“永昼”的无聊和“半夜”的寒冷两个角度写自己的孤独寂寞,来抒发自己对爱人的思念之情。她渲染了白天、黑夜的时间是那样难捱,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对爱人思念之切、之深。下片依然交代时间:写“永昼、半夜”之外的“黄昏后”。作者为了排遣自己的相思之苦和打发自己的空虚生活,在东篱旁赏菊饮酒。但看到在西风中瑟瑟摇曳的黄花,就如同自己消瘦的身影憔悴的容颜,想要借酒消愁,反倒增添了些许苦闷。词人抓住“长日、半夜、黄昏”等时间的推移,来写自己留在家中的空虚、无聊,以表达自己那种如一江春水般绵绵不尽的相思之情。
3 后期心态
《声声慢》作于后期,应当是词人晚年心态的真实写照。此时的她,经历了国家败亡,远走他乡,失去爱人的灾祸,并且,在南方流亡中,丢失了爱不释手的文物、古籍,还遭到了政治上的诬陷。与此同时,我们惊奇地发现,此时的李清照居然没有子嗣。可见,她的处境何其凄惨,心境何其恶劣。在这首词中,她艺术地表现了自己晚年的生活状况和心境。词用七组叠字来起笔。“寻寻觅觅”表达的是作者经历过许多事件之后,所产生的一种飘忽不定,恍恍惚惚,精神无所依存,因若有所失而到处寻觅,又无所适存的状态。“冷冷清清”说的是她流落他乡、朋少亲、很少交往的感受。“凄凄惨惨戚戚”则用一句话表达了自己人生命运的凄惨和心情的凄苦。这十四个字定了全词感情基调,作者抽丝剥茧般展示出她生活的凄惨和心情的哀痛。天气忽暖忽寒,淡酒难敌风寒,更别指望消除心中的忧愁了。正惆怅着,天上飞过一行大雁,竟是北方的旧相识。是啊,大雁能够按时南来北返,而自己呢,不知何日是归年。
4 风格变化
从两首词话里话外所传达出的信息中我们似乎发现了一些或大或小或隐或显的变化。从《醉花阴》可看出,当时的词人,既非百无聊赖用浓装丽服消磨时光的贵妇,又非依傍他人、没有独立生活的风尘女子,而是有品位,有情趣、有思想,个性鲜明的李清照。她的生活精致华美、高雅超俗,内心世界饱满而充盈。而到了《声声慢》中,这种愁思已经变了,变得沉痛而铭心刻骨。李赵的感情不一般。从当时他们二人感情和洽、琴瑟和鸣再到她晚年的凄惨,让人不禁觉得人生在世,真是世事难料,变幻无常,就如同一条江河,时而平缓,时而急促,时而把你抛向高空,时而把你陷入谷底,有事还会在原地打旋。这真是莫大的悲哀。国家命运的急转直下使她后期词作中“愁情”变得如此之深,之重,之刻骨铭心。而不再是《醉花阴》中那“浓的化不开”的甜蜜的忧愁。
《醉花阴》里体现的是李清照思念爱人的“闲愁”,也可发现李清照早年生活的闲适、惬意。她的生活是精美的,“玉枕、纱厨、瑞脑、金兽”,表明这个贵妇的生活状态。她的用具精美细致,枕头清凉如玉,可帮人消暑;睡具有纱网,既透风又遮蚊虫。白日里,点了熏香,在熏香袅袅中细品黄花淡淡的清香,自斟自饮。
《声声慢》里,这些闲情逸致销声匿迹。她的冷清,她的凄惨使她没有心思再玩那些小情调。梧桐无心观赏,大雁飞过,只顾着想它是“旧时相识”。一个曾经那样风华卓越,生活富足又雍容华贵的妇人,变得身心疲惫不堪。李清照是在“寻寻觅觅”那些逝去的美好年华,以及那富足恬静,闲适自得的精致生活吧?
在《醉花阴》和《声声慢》中,有许多相同的意象,如“愁、寒、酒、黄花、黑、黄昏”,但意境已经不同了。以“酒”为例,《醉花阴》中的“酒”,是“东篱把酒黄昏后”,那是种豪迈的气魄,酒是锦上添花,充满了文人雅士的高洁情怀;而《声声慢》中,“酒”成了浇愁的工具。可仍抵不过刺骨的秋风,“黄花”在两首词中的意境也有差异。《醉花阴》中是“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传递出李清照富足得意的生活状态。“唐肥宋瘦”,清瘦成为时尚,作为一个幸福的,李清照的“瘦”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少轻狂;而到了《声声慢》中,“黄花”已经“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当年意气风发的少年,已经成为风烛残年的老者,一地堆积的落花,怎能不让人心中生起暮年之悲。其它的“寒”,“黄昏”,如果细细品评,也会品出不同的味道,也会发现其中微妙的变化。
总之,我们发现,李清照前后期作品中风格的变化是比较明显的:愁情由“蜜甜的忧愁”一变而为“铭心刻骨”之愁;生活情趣和心态昔非今比;意象虽然相同,意境已经变了。
参考文献
关键词:叠词;英汉叠词异同;李清照词《声声慢》;翻译
一、绪论
语言都讲究声音美, 汉语为此, 英语亦然。其中的一种方法就是使用重叠词和重叠词组。词语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词语的声音配合得和谐, 会有助于意义的表达。而汉语叠词的代表作莫过于李清照所作的《声声慢》中的十四叠字了,该词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叠词绝唱。当时李清照正经历祖国沦陷, 金石散尽, 丈夫故去等一连串打击,故而全词中弥漫的感伤绝望的氛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十四个字无一不带有感伤的色彩,尽现词人孤寂落寞、凄婉哀怨的心境。可是原词愈深刻独到, 翻译难度愈大。因而,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该词的三个英译本,探讨如何最大程度上保留原文的音美,意美,形美。
二、英汉叠词格式
1.汉语的叠词格式
叠词作为汉语的一种特殊的词汇现象,使用非常广泛。不管是在名词数词两次形容词副词动词都有重叠变化,汉语的重叠词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完全重叠式,另一种是部分重叠词。
(1)完全重叠式。①AA式:花花;绿绿;冷冷;清清。②AABB式:安安静静;抽抽搭搭;吞吞吐吐;郁郁葱葱。③ABAB式:学习学习;讨论讨论;复习复习。
(2)部分重叠式。①AAB式: 水汪汪;天苍苍;绿油油;凉丝丝。②BCAA 式: 波涛滚滚;白雪皑皑;得意洋洋;风尘仆仆。③AABC式: 斤斤计较;楚楚动人;心心相印;步步为营。④ABAC式: 一举一动;尖声尖气;晃头晃脑;成双成对。
2.英语的叠词格式
英语重叠词利用不同方式的重叠构成,而音韵的重叠又各不相同。按现代词汇学的观点,英语重叠词属于次要拟声词,英语中的许多单词是双音节以上的词,可分为头韵词、尾韵词、双韵词、和同名叠词。
(1)头韵重叠词。此类重叠词是通过首字母相同的词语构成语义相关、形式对等的复合表达。如: sea- saw , ship- shape , spick- span。
(2)尾韵重叠词。此类重叠词是通过词语中辅音的更替和主要音节音韵的重叠构成,两词之间语义相关,这种类型中第一个辅音或辅音群被替换。如: bow- wow , helter- skelter, lovey- dovey , super- duper, willy- nilly等。
(3)双韵重叠词。在英语语汇中,通过元音变换或利用双韵构成重叠词,因其前辅音相同形成了双声,而其后辅音也相同,既押尾韵又押头韵。如: chitchat , coca- cola , ding- dong , flimflam, ping- pong , tip- top , wishy- washy 等。
三、李清照诗词中叠词的英译策略
《声声慢》是李清照运用叠词营造凄婉意境,达到的艺术“绝唱”,尤其体现在历来被人们高度称颂的十四个叠字的完美运用上。本文综合了三位翻译大家对声声慢十四叠字的译作分析,总结出三种汉语叠词的英译策略。
(1)化难为易。该翻译策略主要以翻译大家许渊冲先生的译本为例。汉语倾向于使用叠词以求文采,而英语则较简洁易懂。因此在翻译汉语叠词时,许多翻译大家都选择只把握整体内涵,使用简练的语言来翻译原作。许渊冲在翻译李清照的声声慢的时候,就选择了这一种翻译方法。其译文如下:I look for what I miss;I know not what it is;I feel so bad, so drear;So lonely, without cheer;
许渊冲的译文增添很多原词没有的内容,寻觅的是“what I miss”, 冷清的是 “I know not what it is”凄惨的是“without cheer”。这样一来就把原词没有说明的内容显性地表现出来,使得化难为易,避繁就简。同样,许渊冲先生也采用了英语叠词中的头韵和尾韵。如每句开头都用I开头,miss 和is,drear 和cheer相呼应,在强化语义的同时增强了译文的音美及形美。
(2)化抽象为具体。汉语的很多叠词都是抽象化的概念,为了追求音律美和节律美,所以会造成词语的重复,所以,很多译者在遇到这种情况下,都采用解释的方法加以处理,使得抽象的概念化为具体的概念,更增加读者对内涵的理解。如翻译大家林语堂的译文便如下:So dim, so dark;So dense, so dull;So damp, so dank, so dead!
林语堂的译文摒弃了长句, 对原文叠词的处理多用单词或短句。以so 开头的词语对应原文的一组叠词,刻画了词人由于寻而无果所产生的冷清凄凉之感, 可见译者对原词内容的把握十分地道。选择以d开头的几个词语dim, dark, dense, dull, damp, dead读来倍感压抑。且译文的语义逐渐加深。并且成功了运用了英语叠词的头韵。使得抽象化为具体,使得译文生动形象。
(3)得“义”忘“形”。汉语叠词是集音、形、意、美为一身的特殊表现形式,不过要做到形意兼顾绝非易事。因此,很多译者在准确,完整的传达义的前提下,考虑译文在形上与原文相呼应。如果两者真的不可兼顾,译者只能避形就义,得“义”忘“形”。而王红公的译文则较好的做到了这两点,形意兼顾,其译文如下:Search. Search. Seek. Seek;Cold. Cold. Clear. Clear;Sorrow. Sorrow. Pain. Pain;我个人认为王红公的译文是最好的译文,因为他不光运用了英语的中的头韵,而且用每一个词都对应了原文中的一个词,因此,“寻寻觅觅”就变成了“Search. Search. Seek. Seek.”,“冷冷清清”则是“Cold. Cold. Clear. Clear.”,凄凄惨惨戚戚,也使用了四个英文叠词“Sorrow. Sorrow. Pain. Pain”,这样一来,不仅传达了原文的意义,而且较好的兼顾了原文的形式,这种形意兼顾的译文真是不可多得。
四、结语
汉英两种语言都以其自身的语言体系选择了自己的重叠形式,创造了各自的叠词形式。通过对李清照《声声慢》中十四叠词的译文分析,我们总结出三种翻译叠词的策略,这三种策略有利于我们把握词义,并将之用于翻译实践中,使译文更好的传递汉英语言的音美,义美,形美。
参考文献:
[1] 陈丽.关于英译诗歌中“美”的几点思考――兼及英汉对比和发挥译语优势.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
[2] 骊青.李清照词英译对比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9.
[3] 王凌.古典诗词中叠词的英译.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01.
[4] 于连江.汉英叠词对比及翻译研究.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2004.
(播放《月满西楼》flas)
师:我们过去对李清照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李清照在你眼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生:李清照在南渡前轻柔婉约、柔媚的有才情的女子。她曾一度指出苏轼、晏几道词中的不足之处。十分犀利。我更喜欢她南渡后的词风。她的第二任丈夫是贪图她的钱财。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背着坐两年牢的痛苦,把丈夫告到官府。我觉得李清照十分固执,作为一个女子,告夫君,李清照很坚强。
师:说明她“固执”?
生:是执着。
师:一千个读者之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让我们走近李清照《声声慢》来感受李清照的情感。
文本解读
师:老师先来读一下课文,同学们在下面听准字音和断句。(读略)
师:大家在下面放声读,要求读准字音和断句。
(学生齐读)
师:课前同学们提出在解读这篇文章时,有一些疑难。老师总结了一下,我们一起来讨论。
师:问题一:“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环境凄凉冷清。
生:不仅表达环境还表达心里,有双层含义。
师:这位同学回答的非常好,还有同学问“寻寻觅觅”,作者在寻觅什么?这个问题我们放在后面解决。
师:“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怎么理解?
生:两层意思。一层是:凋落;一层是:表达自己的憔悴。
师:“如今有谁堪摘”怎么理解?
生:内心的孤独,独自一人。
师:“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怎么理解?
生:“怎生得黑”是怎么能熬到天黑。
师:作者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呢?
生:守着窗儿,就好像盼望谁的归来。充满了亡国之痛,身世之悲。
师:为什么说“雁是旧时相识”?可以结合注释想想。
生:李清照在这时想到了赵明诚。
生:雁在古代含相思之情,含怀旧悼亡之情。
师:解读了文章的字词障碍,我们进一步研读品味文章内涵。
思考:本文写了哪些意象,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怎一个愁字了得”中的“愁”字包含哪些内涵?(结合作者生平及背景资料思考)小组之间讨论,推选代表回答。
生:“淡酒”、“秋风”、“秋雁”、“黄花”、“细雨”、“梧桐”
师:能不能分析“酒”这个意象
生:“酒”代表“愁”。
师:为什么是“淡酒”,不是“浓酒”?
生:酒和愁比较,愁更浓,所以酒就淡了。
生:“秋风”给人凄凉之感
师:环境苍凉,表达愁苦之情。
生:“雁”代表对故国、丈夫的思念。
生:“黄花”在秋天生长,秋天凄凉,哀怨。
师:在秋天开放一定哀怨凄凉吗?
当时所处环境是……?
生:词人遭遇亡国、亡夫,用纪念他们。
生:用黄花自喻。
师:写“黄花”的诗句还有没有?
生:“人比黄花瘦”。
师:“黄花”是李清照笔下常用的意象。她为什么用“黄花”自喻。
生:“黄花”代表憔悴的容颜。
师:如果花开正盛还憔悴吗?
生:不憔悴。
生:独立寒秋,自比从盛开到凋谢,对情有独钟。
师:在花中的称谓是?
生:花中君子。
师:开放的季节,在恶劣的环境下保持高洁,还自有一份孤独。
师:李清照在生活中经历太多磨难,感到凄凉、悲苦。
生:梧桐给人孤独凄凉之感,想起往事很惆怅,寂寞孤独。
师:写梧桐的诗句有?
生:“寂寞梧桐深处锁清秋。”表达凄凉、忧愁之感。、
生:亡国之痛。
师:秋色都被囚禁,作者李煜身为阶下囚。梧桐叶落,庭院深深,自己也想梧桐一样,充满亡国之痛。
生:“细雨”愁之琐碎。
生:凄凉、哀伤。
师:“雨打梧桐”是常用意象,以动衬静,衬托主人公孤独寂寞的心境。
师:所有意象都表达作者的“愁”。
师:李清照的愁中都包含哪些内涵?(结合作者生平背景想一想。)
生:国愁、家愁、情愁、孤独之愁
生:加杂在两宋政治之间,政治之愁。
师:他是不是任命了?
生:没有。
师:她选择了?
生:“寻寻觅觅。”
师:他要寻觅什么?
生:前期的生活。婚姻美满、国家安定、生活幸福。
师:能否读出情愁。试着读一读。小组推举代表来读。
(第一组一男生读得很有感情,第二组一女生读得感人至深,第三组男女生混合读。女生在前面读,男生复读每句的最后一句话。)
师:说说为什么这么读?
生:男生声音低沉,更体现愁之深,愁字重,愁之浓。
拓展延伸
师:在遥远的宋朝,李清照苦无之音,而在多年后的今天,世人为之痴,为之狂。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历史的风尘与李清照进行一次深度对话。请以“李清照,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个不少于100字的片段。
生:你是林间清溪中的一只彩蝶,你是乱世烽火中的一匹战马。你是诗行词赋间的一朵绽放了千年的奇葩……
丝竹淡淡,鼓瑟吹笙,人生最甜蜜的时光只有十年,十年,有什么感觉吗?猜书、斗茶,谈笑风生。最后却只落得“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为什么你没有一个完美的结局,为什么你只能“寻寻觅觅”?
你独步走在临安的街道上,秋雨绵绵,你孑然一身,回顾何尝不是饱满的,微笑的,亦或是落泪。嘴里呢喃着“才藻非女子所饰”,凄然地望着窗外的明月,默默地闭上了双眼。易安啊,易安,你就想生长了千年的不朽之花。阴柔不失婉约,不失豪放。
师:对李清照寄予深情厚谊,如果当时李清照遇到了这位同学,也许就不会“怎一个愁字了得”。
在我们的记忆中,有这样一位女子,她把生命中的美丽和忧伤都化成了横亘千年的诗句。
十六岁那年,她无忧无虑,秀口一抿,唱出了:“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初为人妻,爱情甜蜜,她幸福吟唱:“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国破家亡,山河破碎,她悲愤交加,慷慨激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背井离乡,颠沛流离,她黯然悲叹:“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她眉头一蹙,就是一个繁华大宋的愁绪;她轻声一叹就是一个末代王朝的哀鸣。
想必大家已猜到她是谁,她就是一代词宗——李清照。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李清照的《声声慢》,去欣赏这位传奇女子的别样美丽!
授新课:
师:生命之美,在于欣赏;诗词之美,在于诵读。哪一位同学起来展示一下自读的成果呢?
一生试读。
师:《声声慢》是一首慢词,我们在语速上可以试着再慢些,感情也许可以更饱满一些。
教师范读,学生找词眼。
生共同回答:愁!
师:对,就是一个愁字!抓住了词眼就抓住了本文的感情基调。那现在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再一次大声朗读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一生试读。
一生评价。
师:“诗词贵悟,悟贵入境,我们只有将自己的心放入词人的浓情中浸泡,才能达到如临其境的效果。但我们要进一步倾听作者的心声,贴近作者的心灵,还要着眼于读懂全文。
师: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内互读一下,把你们在预习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小组内交流一下,找出一个你们组最想解决的问题。
投影学生的问题:
李清照在寻觅什么?
为什么是淡酒?
为什么大雁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李清照愁什么?
师:同学们很善于发现问题,这说明我们开始深入到词作本身了。下面我们试着来共同解决一下这些问题。我们试着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李清照在寻找什么?
师:哪个同学能帮助解决一下这个问题?
一生回答:寻寻觅觅,可能寻觅往日的欢笑,流亡前的太平生活,丈夫在世的爱情,遗失的金石古玩。
师:那这些东西她能找到吗?
生齐答:不能!
师:那在文中,她找到只是什么呢?
一生回答:冷冷清清的环境,凄凄惨惨戚戚的心情。
师:理解的不错。那我们应该怎样去读呢?
生:悲伤。
师:你能试着读一下吗?
生试读。
教师提示:声音有抑扬顿挫,有一种跳动的音乐美,但感情似乎还可以再浓一些。“寻寻觅觅”,作者似乎在找东西却无从找起,此刻的心情是?
生:迷茫。
师:“冷冷清清”心中若有所失,要想抓住一点什么,却什么也得不到,所得到的只是空虚,这才如梦初醒,感到“冷冷清清”。可以轻度降调。
凄凄惨惨戚戚:心情悲伤到了极点,读的时候应该是一字一顿,字字泣血的感觉。
生再读。
现在读的很有感觉,进步很大。
师:再来看第二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什么叫做意象。现在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看看作者选了哪六个意象来表现她的愁绪呢?
生答:淡酒、晚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
……
结论:梧桐细雨是悲凉、孤寂、凄苦的象征。
师:同学们可以结合着李清照的情感和经历去理解意象本身的含义,也可以发挥一下想象,联系我们学过的诗词、修辞等手法进行分析。
讨论结束,展示讨论成果。
一组:酒
生: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结论:酒是“愁”的象征。酒,一种浓郁情义和相思的忧愁。酒,一种溢满凄凉哀伤的落寞。之所以是淡酒,是因为词人愁情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
二组:黄花
生:李清照《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用满地凋零的来比喻李清照的人老珠黄,憔悴不堪。
师:还有哪组补充吗?
三组:黄花
生:我们觉得是满地的正在怒放,憔悴的是作者而不是,用怒放的来反衬作者的憔悴,更让人感到悲苦。
师:两个组讲得都有一定道理,都注意到了修辞,不错。一个组认为是比喻,一个组认为是反衬。同学们可以结合着作者的情感揣摩一下。李清照前期有首咏梅词是这样说的:“寒梅点缀琼脂腻,香脸半开娇旖旎。”而此时孤苦、飘零的作者,心情忧愁至极,这时所见之物更多的都是一些感伤之景。那落满一地的是她凋零的心!所以我觉得此时的黄花是凋零的黄花更合适一些。
四组:雁
李清照与丈夫以前经常鸿雁传情,而今物是人非,再看到大雁勾起了词人对丈夫的怀念。所以是“旧时相识”。成群的归雁和词人的形单影只形成了对比,衬托出她的孤单。
师:还有选择其他意象的吗?
五组:列出有关“秋风”的诗句
结论:秋风渲染愁情。
六组:列出有关“细雨”的诗句
结论: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师:同学们能有这样的体会让我很惊讶也很受鼓舞。你们用智慧的分析,把词人的愁更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了。我们可以发现,词人把秋风、黄花、大雁、细雨、梧桐这些我们寻常所见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描绘出一幅冷清萧索的秋景。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投影“愁”字)
这种注入了作者心情的氛围就被称之为意境。所以,同学们在分析诗词时,不仅要善于抓住意象,还要通过自己的想象把它们连缀意境,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诗歌情感。这是我们诗词鉴赏中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方法。
我想这个时候,我们第二到第四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结合刚才的分析,李清照的愁到底包含了那些内容呢?
生1:丈夫死了,国家沦丧,这种愁绪是对失去丈夫的悲痛和国破家亡的愤恨。
生2:从“守着窗而独自怎生得黑”,我觉得还有自己独居的苦闷。
师:同学们合在一起就很全面了。(板书:国破、家亡、夫死、人孤)
师:我想,或许我们用简单的概括是难以慰藉词人的悲苦的内心,但我们可用饱含深情地朗读去应和一千多年前那个在风雨中寻寻觅觅的高贵灵魂。
学生纵情朗读,展示成果。
师:千年风霜纵是无情,但你们的朗读使词人的情感在千年之后依然生动,熠熠闪光。现在沉淀一下我们的情感,用我们的理性回顾一下我们今天的所学,来总结一下我们今天鉴赏这首诗歌情感的时使用了哪些方法:
1.找词眼,把握情感基调。
2.知人论世,结合作者的身世经历,感受诗歌情感。
3.抓住意象,连缀意境,把握诗歌情感。
师:结合刚才我给同学们总结的方法,鉴赏一下这首《一剪梅》,当中也有一个“愁”字,结合本节课所学,分析这里的“愁”指的是什么?
生回答。
李煜和李清照,一为词中之帝,一为婉约之宗,在中国词史中可谓是造诣极深,成就极大的两位词人。由于人生经历、生存状态以及审美情趣的接近,他们二人的作品有着很多相似之处;然而时代、身份、性别及才情的不同又使得他们的作品同中有异。粤教版必修三中李煜的《虞美人》和李清照的《声声慢》同时出现,作者试图通过诗歌比较教学,从语言、手法、情感及篇幅四方面进行探讨,达到使学生更透彻地了解词人,把握情感内容和写作手法的目的。
1.语言上的异同
同是婉约大家,清丽委婉,真挚直白是李煜和李清照语言的共同点。这两首词都没有难解之语、高深之语,连典故也几乎不用,甚至还出现一些口语化的倾向,却能表难表之意,达难言之情,这与两者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有着很大关系。王国维说:"后主之词神秀也",李清照的词亦是如此。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九字一气直下,格调极高,气势极大。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七对叠词构成四重境界,妙绝千古。
2.写作手法上的异同
由于帝王的身份,李煜在词中所选意象多富丽堂皇,《虞美人》也不例外。春花、秋月、东风、明月、雕栏、朱颜,唯美的意象表达的却是最深重的悲哀,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
李清照晚年生活寄居他乡、漂泊孤苦,所选取的意象如:淡酒、急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等,无不哀怨动人,是所谓以哀景写哀情。同是以景衬情的手法,二者一正衬,一反衬。
同是写愁名句,李煜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利用比拟,将愁比作春江之水,化抽象难状之愁为具体,尽言愁之绵长深远,情感沉郁苍凉。李清照则把所有的未尽之言化为一句感叹"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直抒胸臆,婉约深微。
3.情感上的异同
因为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这两首词在情感上有着许多相似之处。李煜是亡国之君,《虞美人》又是他的绝命词,对往昔岁月的追忆,对故国家园的留恋,对身份地位的巨大落差让他心中蕴藏了难以承受的痛苦、羞辱和绝望,以至于开端劈头问道"春花秋月何时了",触目惊心。"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的愁深而阔。
而李清照在《声声慢》中表现得情感则更为复杂,国破家亡的悲愤,金石字画的流失,孤零漂泊的煎熬,孤独无依的生活交织在一起,无可倾诉,只能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她的愁细而多。
李煜与李清照,一失其国,一失其家,失国者总忆"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失国有如失家,让人怒其不争。而失家者总忆"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失家有如失国,可谓女中丈夫,让人敬佩。
4.谋篇布局的异同
从篇幅上来说,李煜的《虞美人》属于小令,大开大合,不做细节描摹,短短的篇幅中蕴含着无数曲折,无数欲语还休。上片一句"往事知多少"刚刚问出,却又笔锋一转去描写小楼东风。他心中的"往事"也不知是"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的故国,还是"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做烟萝"的故宫,抑或是"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的故人。无论是什么,那往事自然是不能想、不敢想,更不忍想的了。
而下片"只是朱颜改",一句轻轻的感叹,不仅蕴藏着时光流逝,物是人非惆怅,更有国破家亡后的悔恨愧疚,字字泣血。
与李煜不同,李清照在《声声慢》中更倾向于选取生活中的琐屑细节,如淡酒、黄花、窗儿、梧桐、细雨等意象,用较长篇幅来细腻地展现词人自我内心世界,比起李煜的境界阔大深远,李清照更加婉曲细密。
在《声声慢》中,李清照利用时间的慢慢推移、空间的不断转化和景物的不同变化来展现人物心理细微的变化,使情感的抒发更丰富,更具有层次感,更加淋漓尽致。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来得!——李清照
不知何时起,我已恋上了伤感的诗词,心境宛如一座伤感的城,环绕在心,久久不能跃出"伤感"这词,好像中了蛊,深陷其中,无法自拔。闲暇时光,喜欢将李清照的《声声慢》捧在手上诵读,揣摩词的意境,临摹词中画面,理会辞藻所蕴含的情感。这首词写满了她所有心境,忧愁、感伤....感到她像是落在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一种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读懂她的心。她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吟出这首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声声慢》。
庭院深深,冷冷清清,别语愁难听,我挥弦,我问情,且弹且望,还是听不到你归来的马蹄声。泪雨过后尽是离别,每到黄昏,如风飘零,弦音碎风,碎碎落落,莫负了痴情人。两盏余灯,消瘦了落花芬芳,谁在灯影处画地为牢?且长歌,盼明月,庭院深深,相思伤我心,何处是尽头.千帆过尽无音信,天涯海角身何处 眼角瑟了一点苦泪,为何一直等不到你的归期?我独自留恋,你却身在天边。
落日桥头,我撑着一把素伞,向桥的那头望去,回眸的那一眼,依然茫茫两空,等待成云烟。没有人还记得,那一段过往,漫长消磨了哀伤,桥旁的彼岸花溢满了悲伤,散尽了所有眷恋,烟雨琉璃,何时等到你归来的马蹄声。零落的相思,辗转思念入画,丝丝画里绕,轻似梦,落笔写下了“等待你归来的周期。”我又为你,在断桥处等了一宿,素伞沾满了露珠,恰似婆娑的泪珠,瀼瀼嬉戏着。
青灯处,倚靠小窗旁,恋凉凉微风,枝轻摇,叶叶翩翩起舞,霓裳浅浅拂过,勾勒一点相思。每到蔷薇花开时,你吹笛漫院里,我抚琴寄情意,共同谱曲《相思引》,这个场景多少年里,半夜醒来后寻觅,忘了身在哪里,又要走到哪里寻觅你。又是蔷薇花开时,风吹雨落在窗棂,我轻轻地哼起,从前你吹的曲,雨声融入这支旧笛,有音律参差不齐,再也无人劝我添衣,陪我看一夜蔷薇。
心若灵犀知天意,但放我梦中微醒,一睁眼,就可见到你的一袭青衫,你温暖的双手抚摸着我脸庞,你对着我轻轻呵护。我曾将你描入梦里,入了你的栩栩容颜,梦醒月落你都还不回来,我会去找你的,因为我曾将说过,你是我的家,我想回家。今生,我注定逃不出有你的阴晴圆缺,你执笔画下的牢,生生世世囚住,等待一场,那地老天荒。陌上花开,静等你归来,生死不离散,白头偕老。
西窗夜凉雨霁。叹幽欢未足,何事轻弃。问后约、空指蔷薇,算如此溪山,甚时重至。水驿灯昏,又见在、曲屏近底。念唯有夜来皓月,照伊自睡。——《解连环》
1、东风不解愁,偷展湘裙衩。——纳兰性德
2、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3、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孟浩然《宿建德江》
4、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5、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6、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7、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相见欢》
8、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9、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
10、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11、人到愁来无处会,不关情处总伤心。——黄庭坚《和陈君仪读太真外传》
12、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黄仲则《癸已除夕偶成》
13、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14、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杜甫《梦李白》
15、愁无限,消瘦尽,有谁知?——纳兰性德
16、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
17、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18、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19、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秦韬玉《贫女》
20、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箫》
21、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2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焕《凉州词》
23、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4、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
25、愁肠若牵绳。——韩愈
26、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27、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白居易《琵琶行》
28、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29、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做官别校书叔云》
30、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31、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32、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33、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
34、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5、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36、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秦观
37、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38、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
39、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40、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
41、一水牵愁万里长。——李白
4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3、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杜甫
44、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杜牧《遣怀》
45、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翻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46、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李清照《醉花阴》
47、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
48、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49、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50、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温庭筠《梦江南》
51、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
5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53、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雨,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关键词】意义三分法;声声慢;可译性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5-168-01
传统语言意义观“语言分类命名集”这一保守观点,伴随着人们对语言意义的确定性和客观性的重新审视,己无法立足。根据意义非客观性及非唯一性的特点,不同语言学家对意义分类进行了不同的分类。莫里斯将意义分为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及语用意义,即意义的三分法。
一、指称意义
“指称意义指语言符号和它所描绘或叙述的主观世界或客观世界的实体和事件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语言符号和它的所指物的关系”。语言符号是对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事件等的一种表现,即符号的所指事物,而符号与其所指事物间的关系,就是语言的指称意义。
这一点在诗歌文体的翻译中,还是比较好传达的。中文诗歌讲究朦胧美,而英文讲究直白和准确。虽然在意境上直白和准确恐会破坏中国诗歌的朦胧美,但在中文诗歌中出现的具体事物,利用英文直白准确的优势,却可以一语道出。
比如: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许渊冲先生将其译为:
On plane's broad leaves a fine rain drizzles
As twilight grizzles.
可以看出,梧桐、细雨、黄昏这几个词,英文翻译为了pla-ne,raln,和tWilight,中文中的能值和英文中的能值共同指向了现实中的所指。即语言的指称意义得到了实现。从指称意义这一层而来看,《声声慢》是可译的。
二、言内意义
“言内意义是作者利用语言白身的特点,通过创造特殊的表达效果而获得的意义”。即言内意义是作者利用语言自身音系、语法、词汇的特点,以达到某种修辞效果。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便是言内意义中利用韵律而起到的特殊表达方式。
比如: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二句连用七个叠词,充分利用了汉语的优势,创造了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说的凄苦之情。
公认翻译版本较好的许渊冲版本如下:
I look for whatI miss;I know not what itis.
I feel so sad, so drear, So lonely, without cheer
译文虽将原文的意思翻译过来,达到了指称意义,且第一句结尾压尾韵/s/,第二句压尾韵/iθ/,但是相比原文,译文其一显得没有原文精炼,其二英文尾韵的效果不如中文平仄的效果好。所以在言内意义上看,《声声慢》看似又是不可译的。要把一种文字所独有的,且根据其文字规律创造出来的音韵特点,在另一种文字中完全展现出来,想来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不同语言毕竟属不同文字系统,不会做到音、形、意完全吻合。
三、语用意义
“语用意义是语言符号与符号使用者,包括收迅人和发迅人,之间的关系。语用意义又包括表征意义、表达意义、社交意义、祈使意义和联想意义,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这一层而的意义强调文本与参与者,即读者之间的关系。
中国古诗词讲究的是一种意境,二言两语之间,一幅完整的画而,画而中的人,这些人发生了什么事,便跃然而出。所以说,语用意义,详细划分,即表征意义及联想意义,是在中国古代诗词中使用最多的。
比如: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许渊冲先生将其译为:
To see the wild geese pass, For they are my acquaintancesofold。
雁在中国人心中有两层含义:其一,象征至死不渝的爱情和相思;其二,大雁冬季南飞,给人一种秋风到来,瑟瑟荒凉之意。
结合李清照具体情况来看,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思念夫婿,惋惜国难,所以有此凄苦缠绵之情。原文中的“雁”,很好的传达了作者的思绪。反观其英文翻译,将“雁”译为“wild geese”,做到了一一对仗。然而在英文中“goose”一词有“傻瓜、笨蛋”之意,无法传达中文中雁所代表的离别、相思及萧瑟之情,所以从语用意义看,《声声慢》也是不可译的。
四、总结
从以上分析看,《声声慢》的翻译,从指称意义上说,是完全可行的,然而从其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上看,却又很难将中文中语言的意蕴和意境表达出来。从整体角度考量,诗歌的可译性还是比较低的。即使比较好的英文译本创造出来的艺术效果,比起原作来看,还是差强人意。朱光潜甚至断言:“稍有些翻译经验的人都知道这是极难的事,有些文学作品根本不可翻译,尤其是诗”。然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诗歌究竟是否具有可译性,还值得我们继续探究。
参考文献:
[1]许钧翻译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88-89.
——题记
[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少女时代的你活泼而天真,常常幻想着自己的未来是怎样。你也曾想过自己的夫君会是何等模样,然后偷偷的羞红了香腮。那时的你该是多幸福啊!对未来充满期盼,四处游山玩水,肆意挥洒笔墨。可是你没想到,后来的你会家破人亡,面临国家将毁,丈夫战死的局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我想这首《声声慢》就是你当时心情的写照吧。那么一个秋风萧瑟的黄昏,独自在小院中醒来,寻寻觅觅,却找不到梦中所念之人,该是怎样的失望啊!冷冷清清的院子,让你一时思绪万千。正值大好时光的你,又为何要遭遇如此不公的待遇。这就是命啊!你如此感叹,却又不愿相信。凄凄惨惨,催人泪下。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
这世上最令人伤心地莫过于生离死别和物是人非了。曾经以为的一切,在后来全都被颠覆,这叫你如何高兴,如何欣喜,怕只能流着泪微笑了吧。你不是脆弱的女子,可是这一而再再而三的打击却几乎将你压跨。于是你将情感全都寄托在诗词中,以此抒发自己的哀怨。
[莫道不消(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你本是貌美如花的妙龄女子,却因为家破人亡而日渐消瘦。那一朵朵黄花,即将凋谢,憔悴不堪,而你竟是比那黄花还要瘦弱几分,你是遭了多大的孽啊!西风吹起你的三千青丝,飘飘扬扬,更衬得你脸色苍白。你是那么令人心疼的女子,虽然惨遭变故,却不曾轻生。你勇敢的活了下来,用手中的笔书写动人的篇章!
生:李清照,老相识,老朋友了!
师:哦?这位同学看来很了解李清照,很好啊!那请你帮助大家一起回忆一下李清照的生平,可以吗?
(生介绍略。)
师:哦!这位同学自称是李清照的老朋友,还真不是自夸!……是啊!她的前半生基本上算是幸运的,但她的后半生既遇国家破亡之难,又遭亲人早逝之痛。一个女子,在那样的社会里,无依无靠,风风雨雨,颠沛流离,尝尽人间之苦。这样的遭遇,必然反映到她的创作中。正像刚才那位同学所说,她的词风有了很大的变化。是怎样的变化呢?
生:她早期的作品,生动活泼……
师:“生动活泼”,这个概括有点儿意思。能举个例子吗?
生(背诵,众和):“尝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师:这应该是她抒写少女时代生活片断的一首词。除了同学说的“生动活泼”,这首词在语言、风格上的特点可以怎么概括?
生:不用典故,有一种自然的情趣,没有阅读障碍,像白话诗。
师:说的真到位啊!明白如话,自然天成,这正是李清照词的风格特点。李清照的词被称为“易安体”,特点就在于此。好啊!这是说的她早期的词。不是说词风变化吗?后期呢?晚期呢?谁来给大家说说?
生:后来,语言风格没有变化,是内容、情调发生了变化。经历了国家之难、家庭之难,她晚期的词,总有一种凄凉寂寞的味道……
师:凄凉寂寞——悲哀痛苦——能举例吗?
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师(笑):这位同学说自己是李清照的老朋友,再一次得到证明!……看来不止一个人读过这首《声声慢》。那好,我们就来研读一下这首词——这可是李清照的代表作啊,读过了,不一定都读通了。还是请大家先参考注解,自读一遍。有疑问处一会儿提出来讨论。
(众自读后,一生朗读。)
师:读音有不准确的地方吗?没有。好,读得字字准确。大家又读过了一遍,假如要找这首词中最重要的两句话,是哪两句呢?
生(众):“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师:为什么是这两句?
生(众):概括句……卒章显志……画龙点睛……
师:好好好,找得不错,解释得也不错。不是一个“愁”字能概括得了的,就是说还有更复杂、更深沉的情感在,都有哪些情感呢?我们不妨从头读来。先读前三句。
(生齐读)
师:连下14个叠字,这三句历来为人所称赞和欣赏。它好在哪里呢?
生:教材后面附了唐圭璋先生的分析,说得很到位。我来念念吧?
师:好啊!自告奋勇。请大家注意听,不要辜负了这位同学的劳动,更不要辜负了唐先生的高明见解。(生读后)读得不错啊!请问,词人在寻觅什么呀?
生:根据她的生平遭遇,这首词该是她丈夫去世之后写的,寻觅的该是自己的亲人、丈夫。
生:据我所知,李清照在逃难时带着大量的文物,包括书籍,她丈夫是著名的金石家。在颠沛流离的过程中,有大量的文物被盗和遗失,所以她寻觅的对象也应包括心爱的文物。
师:补充得好。知人论世,根据作者的遭遇理解她的作品,思路好。可以这样解读吧?寻人人不在,寻物物已失,心中无定,如有所失;房栊寂静,空床无人;孤独苦况,愈难为怀:总言心情之悲伤!请大家再细细品读一下,要感觉其中的节奏、韵律,及节奏韵律中的情感。
(生自读,师范读。)
师:我问一句:这“寻寻觅觅”的行为,发生在一天的什么时候?早晨刚刚起来的时候,还是一天过去到晚上的时候?
生:没想过这样的问题。不过,词的后面说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应该是晚上吧。
师:他根据文本本身的信息做出判断,是一种注意上下文联系的思路,这种思路应该说非常正确,值得发扬。不过,我给大家介绍一下不同的版本,比如这本(展示叶嘉莹主编的《李清照词新释集评》),就是“晓来风急”。
生:这样看,还是“晓来”更合情理。都过了一天了,到晚上了,什么地方都早已找过看过了,找不到也该认了,接受了,还寻觅什么呀?
师:又是一种理解。
生:词的后面还说“到黄昏,点点滴滴”,看来还是“晓”字更合理。如果一开始就是“晚”,还怎么能说“到黄昏”呢?
师:这位同学也是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好。我也倾向于用“晓”字。梁启超先生曾有过一段批语(屏幕显示):“这首词写从早到晚一天的实感。那种茕独凄惶的景况,非本人不能领略,所以一字一泪,都是咬着牙根咽下。”
生:那教材为什么用“晚”字?
生(众):本本不同,传抄错误……
师:这位同学的质问不是没有道理,教材就那么写的,那是一大帮专家搞的,难道还会错吗?不过,专家确实也会犯错误。应该是传抄错误吧。据说是明代一个叫杨慎——慎重的慎——造成的。看来还是不够慎重啊。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再去探究。我们再往下读这首词。请同学读下面五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生:“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犹豫)风急。”
师:就读成“晓”好了。如果说前三句是总写心情的悲苦,那么接下来这五句就是具体的展开了。前三句我们不妨概括为“寻觅无果,凄惨忧伤”(板书)。这五句可以怎么概括——也用八个字吧。大家研究一下,再起来发表意见。
生:“乍暖还寒,淡酒无用。”
生:“淡酒无用”不够意思,改为“淡酒风急”。
生:“乍暖还寒,风急酒淡。”(板书)
师:把“淡酒风急”改为“风急酒淡”,好啊!好在哪里?
生(众):对称了……
生:把“淡酒”改为“酒淡”,是主谓结构,正好与“风急”相对;先说“风急”,再说“酒淡”,转折的意思强烈。风急,就冷啊,得喝点高度酒才暖和;可是喝的是淡酒,不能抵御风寒。外面冷,也正是心里冷。
师:分析得太到位啦!谁说学习语法没用?主谓结构啊,转折关系啊,不都是语法吗?好,这是经验,值得大家记取。他最后的一句分析也好:外面冷,也正是心里冷!
生:那为什么只喝淡酒,不喝烈性酒?
师:(在生沉默片刻后)问得好!这位同学发现了很有价值的问题。这里有一点常识需要介绍一下:古人常常晚上喝酒至于沉醉——李清照大概也如此借酒消愁吧——早晨起来喝一点淡酒,起“解醒”的作用,就是现在说的“解酒”,所以不能再喝烈性酒了。淡酒难以抵御急风,心里冷,连体肤之苦都无法解除。再往下读。
生:“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正伤心的时候,又有鸿雁飞过,就更伤心了。
师:“就更伤心了”,说得不错。为什么呢?
生:鸿雁传书啊!这次没有书信传来,自己有信也无处投送了,所以伤心。
生:过去传过书信吗?我觉得这是说,又到秋天了,一年又快过去了,感叹年华流逝。
师:有道理。南宋词人朱敦儒说:“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
生:词人特别强调是“旧时相识”,有今昔对比的意思:鸿雁归来的日子和旧时一样,自由地南来北往,自己却失去故国,失去亲人,有人不如雁的感慨。
师:精彩,分析得太精彩了!还有什么见解?鸿雁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大家完全可以有不同的解读,集思广益,理解得更深入。我们也用八个字概括这句的内容。(“窗前闻雁,惊心失落。”板书,过程略。)上片结束,解读下片。请读前三句。
生:“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师:“损”,是个副词,表示程度的严重,要注意。那么这“憔悴”的是人还是花?
生:是花吧?花都枯萎了,没什么可摘的了。
师:看来底气不足啊。请好好想想,大胆说出自己的意见。
生:我也认为是说花,满地堆积了,花都枯萎成一堆了。
师:根据“堆积”的说法,判断是花的憔悴。思路有道理。不过,堆积,不一定是枯萎。形容花草树木的茂盛葱茏,也可以说“堆积”。杜牧《过华清宫》诗:“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第次开。”范仲淹《苏幕遮》词:“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仲殊《定风波》:“南徐好,溪上百花堆。”……不要受“堆积”一词的束缚。
生:那就是指人吧。
师:要说出根据。想想这花是什么花?这种花什么时候凋谢枯萎?
生:我知道了。这里说的是黄花,就是。耐寒,这时候还没到凋谢的时候。
生:乍暖还寒,是刚入秋的时节。
生:后面有一个有力的证据,说“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梧桐叶子还没凋落呢,是不会枯萎的。
师:很聪明啊!那就是说,这“憔悴”的是人,是词人自己。那这一句用白话表达该怎么说呢?
生:满地的黄花开得正繁盛,可是我已经憔悴不堪,哪有什么心情去摘花呀?
生:女为悦己者容,丈夫不在了,就没心情打扮了。
师:应该是这样。堪,可以,能够。谁还能够去摘花呢?连摘花簪戴的心情都没有了,懒得动弹了,人憔悴了,也自甘憔悴了。形容一下这样的心情?
……
(北京十二中高中部 100071)
诊断意见
在这节课上,执教者很好地运用了“评价”这一手段,达到了“疏导”与“激励”的目的。“疏导”与“激励”,在评价的话语中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不过,为了目标集中,我们还是分别加以分析。
疏导的作用,不仅仅是保障课堂顺利进行,更重要的是要把学习者引导到科学的思路上去,让他们认识文本的规律,并符合规律地进行阅读思考。比如:在“晚来风急”还是“早来风急”教学环节,学生认定“寻寻觅觅”是发生在“晚上”的行为并以词中“晚来风急”为根据后,教师虽然不赞成其结论,但仍然肯定地说:“他根据文本本身的信息做出判断,是一种注意上下文联系的思路,这种思路应该说非常正确,值得发扬。”在学生根据“到黄昏”句得出用“晓”字更为合理的结论后,教师又立即肯定:“这位同学也是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好。”这样的评价,都重在思路的引导,其价值超越了对具体问题的研讨,具有普适的意义。再如:
师:……前三句我们不妨概括为“寻觅无果,凄惨忧伤”(板书)。这五句可以怎么概括——也用八个字吧。大家研究一下,再起来发表意见。
生:乍暖还寒,淡酒无用。
生:“淡酒无用”不够意思,改为“淡酒风急”。
生:“乍暖还寒,风急酒淡。”(板书)
师:把“淡酒风急”改为“风急酒淡”,好啊!好在哪里?
生(众):对称了……
生:把“淡酒”改为“酒淡”,是主谓结构,正好与“风急”相对;先说“风急”,再说“酒淡”,转折的意思强烈。风急,就冷啊,得喝点高度酒才暖和;可是喝的是淡酒,不能抵御风寒。外面冷,也正是心里冷。
师:分析得太到位啦!谁说学习语法没用?主谓结构啊,转折关系啊,不都是语法吗?好,这是经验,值得大家记取。
这一个片段是训练规范表达,教师先以上句为例给出“寻觅无果,凄惨忧伤”八个字,这实际是在“做样子”,下面就要学生“仿做”了。在学生最终探究出“乍暖还寒,风急酒淡”八个字并说出其好处之后,教师因势利导,强调语言分析的方法,强调学习语法的作用,说“这是经验,值得大家记取”。
至于“激励”,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评价都在挂金牌挂银牌。在学生发言正确、精彩时,教师自然是不吝表扬:“这位同学自称是李清照的老朋友,还真不是自夸!”“这位同学说自己是李清照的老朋友,再一次得到证明!”“分析得太到位啦!”“精彩,分析得太精彩了!”在学生的发言不那么准确、不那么正确时,甚至在有的学生“较劲”时,教师也不完全加以否定,更不以“权威”之势压制,而是肯定其中的合理部分,并启发、引导其继续思考。在讨论“晚”与“晓”的问题时,有一个学生不服气,追问“那教材为什么用‘晚’字”。看来教师是有所准备的,他先肯定“这位同学的质问不是没有道理”,还给这位同学把道理讲出来(为他辩护啊),“教材就那么写的,那是一大帮专家搞的,难道还会错吗?”然后再一转,进行疏导,“不过,专家确实也会犯错误”。这就较好地保护了质疑者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专家处方
课堂评价,是教学的科学,也是教学的艺术,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是每一位忠于职守的教师不可或缺的基本功。这种基本功的要求是:
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我们上一节课,总要想清楚其价值何在;而具体价值的确受制于一个人的总价值观。语文教学最根本的价值是让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叶圣陶语),也就是让学生形成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获得“语文智慧”。明乎此,则在评价中如何疏导,如何激励,就有了正确的方向。当学生在《背影》中“发现”“父亲违背交通规则”、读《孔乙己》而“嫌弃主人公不讲卫生”时,也就不会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惊喜”并予以赞叹了。
二、保持真诚的心态
评价,我们强调以肯定、激励为主;而这种肯定、激励必须是真诚的,由衷的,而不是勉强的,做作的。这跟教师的学生观有关。学生就是学生,是“孩子”,他们走进课堂就是来学习的,如果他们都“会了”,还到学校干吗?所以,学生提出任何问题都是正当合理的,都是应该肯定的,就是所谓课堂上“没有愚蠢的问题”;另一方面,学生在进入探究、思考的学习过程之后,总会有自己的“发现”,哪怕是细微的发现也是极有价值而应该予以肯定的。不能希望学生都绝项聪明,都一通百通,期望过高必然失望。如果在你的眼里学生“太笨”“太懒”,甚至存心“捣蛋”,你还肯于表扬他吗?还能由衷地表扬他吗?如果把学生对“教材为什么用‘晚’字”的追问看作是有意“捣蛋”,教师很可能“火冒三丈”,就不会有执教者那样诚意的肯定与耐心的疏导。
三、把握好“金牌”的分量
肯定,表扬,要有分寸,失去分寸很可能变味儿,变成讽刺。有一次听课,教师问学生:“这是什么修辞手法?”一个学生大声地回答:“比喻!”教师表扬道:“真了不起!一眼就能看出是比喻!”结果引出了一片笑声,答问的学生的脸也涨得通红。表扬过度,太廉价,难免事与愿违。《声声慢》的执教者在“分寸”的把握上就很有功夫。
在学生说李清照“早期的作品生动活泼”时,教师的评价是“这个概括有点儿意思”,这是在肯定中有所保留。在学生朗读作品后,教师说的是“好,读得字字准确”,只肯定字音准确,对其他方面不予涉及,也是有所保留的。而当学生表现出某种思维的科学性、表达的准确性时,教师的表扬就升级了:“太到位了!”“太精彩了!”。这些话语,都不是随便用的,斤斤两两,是要掂量好的。
四、评价要及时而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