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8:52: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中秋节的作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 作文教学不能流于形式,要精心地创设情景,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解决学生“想写”的问题
作文教学难,首先难在学生没有自己的写作素材,不知如何下笔。其次是对作文的一种畏惧心理,总觉得写作文太难,不敢去征服它。所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显得尤为重要。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的形式方法多种多样。
1.心理学研究表明:活动是儿童的本能,好玩是儿童的天性。一个哲学家也曾经说过:“当我们顺应人的天性来做事的时候,一切将变得非常简单。”因此作文教学要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我在上五年级第二单元作文之前就让学生作了很充分的准备。作文的主题是“中秋节”。首先我要学生搜集有关歌咏中秋节或中秋月的古诗词,查找与中秋节有关的传说,向长者了解当地中秋节的习俗。近些年时兴的中秋新风俗。并且要求孩子们亲自参与中秋团圆饭准备工作中,让学生真真切切的感受节日的氛围,感受到了浓浓的中秋情。孩子们觉得这样的中秋节太让人回味,回到学校开展一次介绍怎样过中秋的活动。这样孩子们就滔滔不绝,个个大显身手。有了激情,有了感受,有了材料,这样才会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想写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2.不要轻易规定作文命题,束缚儿童的个性。儿童是最富有个性的个体,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喜好,又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这就决定了学生会选择不同题材、不同的表达方式去反映自己眼中的世界,也就会形成儿童写作能创造出他们眼中缤纷的世界。
3.紧密结合学生现实生活,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生活世界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如果把写作活动当做是多彩生活的一个延续,那么就会焕发出写作的无穷的动力。叶圣陶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燥,溪水自然活泼地留个不停。”学生写作的内容一定要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针对学生的经验和兴趣,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所以在学生要写课堂作文前一定要布置学生做好写作文的准备工作,或者老师要在写作文前开展相关的综合性活动。让学生在动笔之前作文已在胸中成形。
二 鼓励学生说真话,表真情——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
“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有源头才有活水,生活就是作文之源,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就需要学生的作文反映他们的真实生活,表达他们的真情实感,体现童真童趣。这个班是我刚接手的一个班,学生日记写到第三天时,我规定今天所有的同学都写自己的老师。从老师的外貌、讲课的环节、你对老师的印象几方面去写。第二天当我批阅学生的日记时我感动的热泪盈眶,那一句句充满童稚的语言,很真实,很贴心,很让我在三尺讲台无怨无悔奉献一辈子。作文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提炼素材,捕捉生活中的感人情景,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懂得作文就是用笔描绘生活,要引导学生勇于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去发现,去探究。真实的情感最能打动人心,真实的感受是学生写作的第一手材料,既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又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能使学生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尽情地释放出来。例如:学生在参加完阳光体育活动以后,学生就能把在活动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体会到的情景描写得十分真实、生动、感人,就能把活动的激烈场面写得真实具体。星期天学生参加了家里的收割稻子的劳动,有些学生就把他们的劳动经历和感受写进作文里,有写劳动辛苦的,有写生活不易,感恩父母的,那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情实感,着实让人感动。让人觉得孩子们突然长大了,懂事了。如果不是亲身经历了、感受了,写出真情实感是不切实际的。因此,要坚持作文与生活相结合,作文与做人相结合,防止无病,胡编乱造,假情假意,说空话,说大话。
其次教师要赏识、尊重学生的习作,让学生敢于说真话。在作文中出现了说真话,表真情的内容,哪怕表现出了不积极的道德思想,或语言文字不规范的情况,教师都要指出表扬抒发真情实感的好苗头,在肯定了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基础上,再对学生在其它方面存在的问题予以指导改正。
三 教给学生作文方法,落实作文指导——解决“怎样写”的问题
1.教师要指导学生细心观察。要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一颗敏感的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作生活的有心人,对周围熟悉的人和事物要细致地观察:这些人和事有什么特征,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等。在观察中会突发奇想,产生表达的灵感,有了表达的欲望。
2.要在教学中落实作文指导。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入编教材的课文都是经过细致推敲的优秀范文,作者巧妙的构思,有序的写作,独特的观察视角等都是学生学习的好材料,让学生模仿优秀课文的写法进行写作,琢磨并领悟出作文的真谛。教师在教学每篇课文时都要充分利用教材这个形象直观的例子,让学生潜心地去读,自由地去想,无拘无束地去议,在此基础上,师生一起归纳、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要点,再提供适当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借鉴迁移,巩固习作知识,为写好作文提供一条快捷之路。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傲霜篇》一文时,文中的对霜大描写具体,先写葡萄、梧桐是为了衬托傲霜的品质,作者采用对比的手法。接着写在深秋其它花木都枯萎,只有迎着寒霜开得灿烂一片、绚丽似锦。写出了那傲霜斗雪、不畏的高尚情操。最后写了作者为什么喜欢,采用了一个排比句,增强了作者喜爱的强烈情感。文章表面上是写花,其实是写具有那种精神的人。那我们身边有哪些人像一样呢?让学生去想,去发现。通过文本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了文本后面的内容。
3.要在长期的课内外阅读中积累优美词句。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在阅读中进行有效的语言积累,丰富自己的大脑仓库,这样才能在写作时文如泉涌,下笔如神。没有语言积累,学生的作文将是“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内心有情而不能抒发。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多读书,读好书,不断获取间接经验,积累语言。
四 重视作文的修改讲评——解决“写好”的问题
1.好作文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教育学生作文不能写完就完事,要让学生明白无论作文水平有多高一次性完成作文,肯定会有漏洞,会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必须要反复修改,正所谓“文章不厌千回改,精雕细凿始成金”。
2.要指导学生把作文“写具体、写生动”。结构是文章的骨架,具体生动则是文章的血肉,一副“骨架”加上“血肉”才能构成鲜活的生命体,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重视指导学生把作文写具体,写生动。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 作文训练
在小学作文课指导中,必须结合出示的题目,按照布局、选材、审题做好片段修改与指导,然后再对片段进行整合。当然,为了写出高质量的文章,在指导文章时还需做好作文修改、品读,从多种教学方式与指导中,训练作文,帮助学生鉴别和品读美文,同时这也是提高知识应用与个人品德的重要方法。
一、拓展生活,获取写作材料
为了帮助学生丰富生活,老师可以整合小学作文训练与指导要求,通过课余活动与班会,有目的地开展活动,努力让教育思想与作文训练同步进行。在口述作文与信息交流时,抓住事例,并且组织好学生评论分析;对于不统一的看法与意见,不要急于给结论,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整理资料,然后再研究、观察、学习,最后得到结论。此处的观察,不是常见事物的观察,它是从积累的领域出发进行定向观察。在指导观察时,老师要有意识的指导学生锻炼与培养学生的分析与观察事物的能力,以解决素材缺乏等问题。在指导过程中,老师必须努力培养学习能力,首先是在之前的观察中还未发现的特征,其次是记录新发现,通过分析、整理,将其变成作文材料,这样才能让学生养成观察事物的好习惯,最后成为有心人。这种积累,不仅拓展了材料仓库,同时也让作文更具有新意。
学生写作材料有直接源于生活,也有从间接渠道得到的内容,通过鼓励、指导学生收听广播、阅读书报,让其在自然与社会生活中得到提高,丰富经验,最后形成可靠的作文材料。当然,为了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质量,还可以通过情境创设等方式,通过多媒体对学生进行指导,通过幻灯片、录像、录音、演示、素描、图片观察、剪贴、小实验、制作等方式,达到作文指导与训练的目的。
二、热爱生活,培养观察事物的习惯
在小学写作中,它需要大量的材料,事实上材料来自于生活,每个同学周边都有很多具有启发性与新鲜感的材料。所以,在教学与生活中,应该培养学生养成热爱生活的好习惯。只有对生活充满信心,才能对事物有兴趣,并且留意身边的琐事,找出影响事物性质、形状与构造的原因。在引导学生观察事物时,要做到有始有终、有次有序、全面、细致,这样写出的作文才活泼、生动,能抓住作者眼球。
1.让指导与独立思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如:要求学生观察中秋节夜空景象,此时很多学生会写到中秋的夜空真美,银白色的月光就如大玉盘,如轻纱一样的微云,在繁星的衬托下……当然也有其他同学提出其他看法,表示中秋的月亮虽圆,但是没有星星,不能将其视作繁星,应该将其改成大颗明亮的星星在不停地眨眼睛。在这样的指导与训练中,不仅让学生对周边事物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时也是引导学生日后细心观察事物的体现。在常规教学中,老师还可以通过指导、交流、议论等方式完成任务,在调动思维的同时,获取更多的知识,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观察事物的能力与兴趣。
2.做好指导,将观察到的信息写成小记
日记与周记作为常见的写作方式,日记可以将看到的事物快速地记下。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及时将观察所得的事物记下。为了观察事物规律,日记就显得尤为重要,如:对植物生长与自然现象的观察,观察蚂蚁搬动食物,赞扬蚂蚁是团结的集体。长期坚持日记的同学,其获取生活内容与观察能力将明显得到改善,并且逐渐写出自身感想与体会。
三、做好交流,为写作打下基础
理论与实践的整合作为行之有效的学习途径,其中,文字是表述思想的符号,说则是将内部语言变成书面语的重要方式,说与思考都很清楚,写出的内容自然就清楚明了。因此,在现代小学作文课中,必须做好课堂交流,将学生熟知的人事搬到课堂中,让学生讨论分析,这样不仅拓展了视野,同时也丰富了知识体系,有益于帮助学生提高表达与分析事物的能力。
如:课外观察与访问活动,先让学生进行交流,然后让学生边写边说。在国庆与元旦期间,很多家长都会领着自家孩子去各地游乐、参观,回到学校后会争相说自己的感受与风土人情。对于这种情况,可以专门为学生开设交流课,让学生将所见所闻记录下来。通过口述作文与信息交流,不仅让老师抓住了典型实例,同时也让学生发表了自身意见与观点。
四、做好指导,让思考与事物观察整合在一起
在顺序、逻辑清晰的情况下写下的作文,其重点明确、条理清晰,所以在培养创新与观察力的同时,要将思维与观察结合在一起。在观察事物时,学会与相同事物进行比对,同时找出差距与特征,这样写出的文章才更具体、真实、形象、生动。如:在组织学生秋游时,让学生观察群山、田野、河水,通过颜色、数量与高低,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和揣摩,然后再用语句将其有条理的描述。
为了让学生在观察事物时,将其描述的更加形象、生动,老师应该做好引导工作,通过积累材料,帮助学生开启思维,并且用生动、准确的语言进行表述。如:指导学生观察观察鱼儿活动情况、外貌等。此时,有的同学回想到鱼儿将它美丽的身姿呈现给人类,人类也要在科技的海洋中畅游,然后再为人类做出贡献。这一切活动都离不开老师的引导与学生思维。
另外,还可以通过多种感官与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表达机会,帮助学生丰富团队活动,为其提供良好的写作机会。
针对当前小学作文还存在多种问题,为了提高小学作文教学质量,老师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在追本溯源、对症下药的情况下,进行有目的、有方向的教学,这样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
【参考文献】
【1】邱改香.小学作文指导方法初探【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0(1)
【2】郑小玲.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作文质量【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4(2)
创造性思维是在文艺创作、科学发现或技术革新等创造性 活动中所特有的思维过程。它与创造活动经常联系在一起,因而突出的标志是具有社会价值,且新颖独特。它是在现成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想象,加以构思,才可能实现,又往往带有突发性,常被称为“灵感”。
一般来说,儿童与成年人的创造性思维,普通人与科学家的创造性思维乃是一脉相通的,在本质上并非两样,只不过在水平上相对存有差异。创造性思维是学习所必不可少的心理因素或条件。1996年全国青少年发明创造比赛中有中小学生创造的“潜置式自行车打气筒”,利用斜梁作为气筒,自行车打气极方便;有“可作叉子的勺子”,简单讲,就是在勺子的前端加上几个齿,却具备了叉子、勺子的功能。正如教育家陶行 知先生说的那样:“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广对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时代提出的迫切要求。
具有高度创造性思维的人具有如下一些特殊的心理特征: 兴趣广泛,语言流畅,具有幽默感,反应敏捷,思辩严密,从众行为相对较少,自信,喜欢研究问题,直率,有抱负,不拘小节。教育者可以从以上几个方面有目的地去培养孩子。例如 在作文教学中,应要求小学生认真审题,注意选材的新颖性; 数学中一题多解也是很好的训练。例如用“2、2、3、9”通过四则运算得到24,就有多种途径:
24=2×9十2×3=3×(9-2÷2)=(2十2)×(9一3)=2×2×(9一3)
又如,问问孩子:你能用几种方法玩皮球?有什么东西能 代替雨伞在雨中行走不被淋湿?等等,让儿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流畅,是培养创造性思维有效的方法。
父母可以引导孩子从不同角度去探讨问题,能够摆脱习惯性思维程度的束缚,就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萌生。要鼓励儿童 去探索选择解决问题的新途径,不以停留在已经明白的事物上 为满足,注意不要对不寻常的答案轻易地采取否定态度。
灵感往往是在艰苦努力之后,突然涌现出来的。没有踏破 铁鞋的努力,是不会有灵感的,要让儿童们明白,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懒汉则一事无成。
有时候,给孩子们讲讲名人的一些趣闻,也能激发他们创 造的火花。例如,作家老舍先生读到清朝诗人查初白的一句诗 “蛙声十里出山泉”,觉得很有神韵,请画家齐白石先生以这句诗为题作一幅画。这真是一道难题。那么长的山泉怎么画呢? 青蛙的叫声更元从表现,齐白石先生思考了好几天,他的画作巧妙地表达了诗的意境。画面上,一条湍急的小溪从远山奔流 而下,溪流中有几只可爱的小蝌蚪在畅游。画面上虽然没有青蛙,但人们看到蝌蚪,就会联想到青蛙,溪水湍急而来,人们就会联想到青蛙在十里长的山溪两边鸣叫。这种精妙构思正是 创造性思维。
独特的见解,经常能得到创造性的成果。史丰收的速算法 很有名,这个方法与我们一般的运算顺序正好相反,他是由左 向右运算的,是个创造。但是,古人也说过:“奇过则凡。”有些脱离实际的怪异思想并不能算是创造。例如。有人发明了方形西瓜,由于便于运输,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就有人依此制造了方形月饼,标新立异,结果没有销路,失败了。因为月饼是 在全家团圆的中秋节食用的,取团圆之意,做成方的就不行 了。
父母必须与孩子共同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气氛,让孩子敢于创造,善于创造。要鼓励他们的新奇念头和行为)保护孩子 可贵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并找 到满意答案。这样,我们的下一代就会成为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一代。
(责任编辑:暖暖的阳光)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特殊状况,使他们缺乏一定的家庭文化教育与情感交流。本文中笔者结合农村留守小学生生活的实际情况,来谈谈提高农村小学习作水平的方法。
【关键词】
农村小学 留守儿童 作文教学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他们也许没有充实的旅行生活、没有其他各种组织活动的入场券、没有新颖的电子科技产品、没有更多的娱乐活动组织、也没有良好的家庭知识引导。但是农村小学生也有着城市小学生所没有的独特的乡村环境,广袤的自然资源,纯朴有趣的乡村趣事。抬头是一望无际的田野,低头河流弯弯,晴天风尘仆仆,下河捉泥鳅,上树掏鸟窝,雨天泥土裹裤腿……他们的生活朴实而又不失乐趣,调皮中带有野性。这样的生活给农村小学生带来用之不尽的作文素材,只要正确引导其感悟生活,体验生活、引导学生让生活的泉水在作文中流淌,纠正作文认识偏差,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一样可以写出优秀的作文。
小学生写作常常用词混乱,缺乏一定的逻辑性。教师对学生写作过程的引导是构建知识的过程,以便完成其作文的主体内容。
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词语、语言表达。字词是组成作文的基础,是作文表达意思的工具。对于农村小学生,他们自小生活在农村,日常讲的是方言,对事物的语言表述夹杂很多地方性用语,而这些地方性方言很多难以用书面语表达出来,这就导致农村小学生作文中存在一定的用词难题,很难将心中所想正确的表达出来。因此老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所学词语,在校园内提倡讲普通话以规范学生的书面语,使得口语向书面语不断转化。倡导学生尽量用所学过的词语,恰当的使用词语可以让作文有血有肉变得更加生动、丰满。如果学生出现用词不当,老师应当先鼓励再改正,给足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因此对于小学生而言,有时候犯错也是一种创造过程,能够形成独具特色的语言个性。
当前农村小学生作文存在抄袭、言语以及情感匮乏,很多小学生谈到作文就色变,不知道怎么写,对作文产生一种抵触心理。俗语:“趣浓劳轻,乐此不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作文就不再是学生的心理负担和恐惧,而是一种探索、追求。因此针对这种现象,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进入写作状态,引导学生克服对作文的恐惧心理是当前农村小学生作文教学非常关键的一步。
一、开展活动
目前农村小学生知识匮乏,加之小学生接触作文不久,对作文往往素手无策,写作文时常常无话可说。因此,老师应该针对农村留守孩子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组织孩子们开展喜闻乐见的作文活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例如当地民俗调查活动。
千百年的农村文化,农家风情,有其独特的风格,强劲的生命力。农家人自娱自乐,表现出农民祖祖辈辈的纯真品格。如婚俗寿礼,小孩满月抓周、造屋乔迁庆贺、开业造桥的规矩等等农家庆贺节日,有他们自己的方式:节俭的农民杀鸡宰鸭、捕鱼捞虾,走亲访友,喝上两盅,常常乐的开怀大笑。农家的节日,不仅有“五一”节、国庆节、元旦和春节,还有更具农村特色的清明节插柳枝、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元宵节吃元宵闹花灯、还有吃乌饭、包饺子、送灶、接财神、跳龙灯、贴春联,等等。在不同的节日,农民用的是不同的庆贺方法。帮助学生弄清其来历,使学生了解民俗、感受民俗、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热爱习作。
另外,还可以把民间传统特色的游戏引进课堂,如在体育课上带领孩子们放风筝、转陀螺、踢毽子、滚铁箍、跳皮筋,既丰富了学生课外活动,又有益于孩子身心健康,还有了习作的活水源头。
二、展示优秀习作,让每个孩子有成就感
可以组织优秀作文展示,通过作文展示一方面给小学生表现自身的机会,满足小学生的表现欲,另一方面通过作文展示使学生更加肯定自己,提高对写作的认真态度,此外也暂时让没有得到表现机会的同学更加积极练习写作,以得到展现自己的机会。近年来,我辅导的孩子习作《采茶叶》《捉泥鳅》《放羊》《我和爷爷比学校》《摸田螺》《爷爷考驾照》《奶奶爱上呼啦圈》《我教外公发短信》……300多篇习作发表在各级报刊以及少儿杂志,学生摄取这些农村生活画面,写下来,留下美好的记忆,得到情感陶冶。
三、增加阅读量
古语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大量的阅读能使小学生积累一定的语言、词汇,是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对于农村小学生而言,农村没有图书馆、没有城市那样众多的书店。留守儿童,受经济条件限制,能购买书籍供其阅读的家庭有限,可见农村小学生的阅读量是相当贫瘠,我们针对农村小学生阅读量少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建立图书角,确保学生有书可看,另外老师有计划安排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读书交流,写读书笔记,征文比赛等,不仅促使学生阅读,还能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摘 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语文教师要对学生加强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学会架起生活与作文之间的桥梁,让孩子们的作文走进生活,让丰富的生活充实孩子们的作文。
关键词 生活;兴趣;挖掘素材;抒写生活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烫手山芋。为了解决小学生害怕写作文,讨厌写作文的问题,小学语文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架起生活与作文之间的桥梁,让学生回归到生活中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轻松抒写生活。
一、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作文是需要激情的,这里的激情就是一种写作的冲动。它是兴趣、信心、期望等的整合。教育家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上进,想把自己的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可见,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内动力。
千百年的农村文化,农家风情,有其独特的风格,富有强劲的生命力。如婚俗寿礼,建屋立柱、乔迁庆贺等农家庆贺节日,他们有自己的方式:杀鸡宰鸭、捕鱼捞虾,走乡邻、访亲友,喝上两盅,常常乐得开怀大笑。农家的节日,不仅有“五一”节、国庆节、元旦和春节,还有更具农村特色的清明节祭祖、插柳枝,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元宵节吃元宵闹花灯、还有包饺子、接财神、贴春联等等。在不同的时节,农民用的是不同的庆贺方法。习作前帮助学生弄清其来历,使学生了解民俗、感受民俗、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热爱习作。
二、走进生活,挖掘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农村为学生提供了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优越条件。农村孩子生活在美丽的大自然中:青青的田野,浩瀚的大海……这些美好的事物,丰富了孩子们对美的感受。山上采野花,田间烤红薯,树荫下摘花生,喂鸡养鸭……无穷的趣事,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大自然亲近,使他们增长了见识,充实了生活,这些都是城里孩子无法相比的。为发挥农村孩子的这些优势,我恰当地把学生作文的目光引向广阔的空间。引导他们学会观察事物,感受生活,例如:教学“介绍熟悉的景物”我请家长配合带孩子到家乡的海边游玩,孩子有了亲身体验,写起作文就轻松多了。农村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都可成为习作对象,有位老师的作文教学别出心裁,以石头为话题,很自然地和学生聊了起来。在农村石头对小学生来说再熟悉不过,学生自然有话可说。石头都会说话,更何况是朝气蓬勃的学生?
三、巧架桥梁,抒写生活
学生掌握了大量的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并不等同于就能写出生动感人的好文章了。要把具体形象的事物转化为抽象的语言文字,绝非易事。生活仅仅是写作的一个入口,“只谈生活,不谈技巧”的作文常常词不达意。如何让学生用习作来表现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教师和学生付出巨大的努力。我在教学中试着从以下几方面架起生活与作文之间的桥梁。
1.拓展教材联系生活
小学生的知识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及时指导很重要。我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家长外出打工,孩子们常常会思念自己的父母。在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时,我引导学生回忆与父母相处的点点滴滴。同学们踊跃发言,其中有一位女同学是这样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啊,转眼间一年的重阳节又到了,半年前与妈妈分别的情景又浮现在我的眼前,记得妈妈要去广东的前一天夜晚,我总跟在身旁,她出去我跟着,她睡觉我伴着,而且我还紧紧地捏着她的手,生怕她即将离去。第二天,我早早地起床了,发现妈妈提着包已跑出了家门,我连头也没梳,散着发就在后面追……”这样的描写最感人,学生也能说真话、实话。
2.抓住生活畅所欲言
只要留心生活,学生都可能看到或听到许多形形的事情,这些事情或令人振奋,或令人沉思,或令人不解,或令人捧腹。引导学生随时随地留意并记下这些事情。,就等于为他们开辟了极好的作文“题材库”,也诱发他们对身边偶发事件的关注,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学生柳燕婷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看到路边的老树长出新绿,由此联想到生命力的顽强。于是,她写下了《小芽的启示》一文,由于角度小、题材真,表达了孩子的真实体验过程,在县小学生生命教育征文比赛中获一等奖。
3.阅读积累笔下生花
叶老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古人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多读”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基础,是学生汲取人类思想精华,提高思想认识的有效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虽然农村小学条件有限,图书室不健全,但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料进行阅读。学校可充分发动教师、同学捐书,开展人人每月捐献一本书的活动,充实班级图书角,这样,就能保证农村孩子的阅读量,让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如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或摘抄一些优美的词句段篇,或写读后感,以求读后总有收获。当学生真正把读书当成如同吃饭一样寻常,作为生活中的一件平常随意之事,那么读书的机会自然也就多了,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定会拥有广博的知识。作文思路开阔,下笔自然有神。
《新课标》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我们农村有美丽而神奇的大自然,有丰富的人文底蕴,也有都市的现代气息。这为农村的小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的作文素材。我们为何不发挥、利用这一资源,帮助学生寻找到作文的活水之源,进而达到作文育人这一目的呢?因此,我们应大力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飞出单一、封闭的课堂,接触自然、社会,在广阔的天地中学语文,用语文。因此,我利用农村的语文教育资源,在作文教学中尝试地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
1、体验自然风光,畅谈家乡之美
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占据丰富的表象是作文的前提,作文的兴趣在具体形象面前、具体的情境之中也更易激发。农村的小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如画的大自然就是他们的摇篮。让同学们拥抱大自然,看绿树红花,听百虫啾啾,吸新鲜空气,享拂面清风;春之绿、冬之雪,夏之泳,秋之游。同学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玩耍,让学生深深地体验到大自然之美!
当学生心盈自然之美时,我只要稍作点拨,如问:玩得高兴吗?美吗?你喜欢吗?说说好吗?学生跃跃欲试,争相畅叙心中之美。因为这不是冥思苦想地作文,而是在叙述享美之乐,学生思维特别活跃,有感而发,描述心中美丽的家乡,同时也陶冶了情操。
2、体验先辈精神,叙述崇敬之情
先辈们的事迹与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精神是我们语文教育的一笔宝贵的资源。他们展示出一幅幅昂扬奋发、坚贞不屈的精神画卷。这些既是作文的好素材,也是德育的好教材。我让学生去采访了解烈士事迹的老人,拜访目睹英雄事迹的前辈;参观烈士陵园;查阅资料等活动,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种种感人的精神,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继而产生了强烈的倾吐欲。此时,进行习作练习,学生的语言慷慨激昂,字里行间都充满了感情,多数同学还联系自己做了真诚的反思,这与以前空洞的口号式习作截然相反!--习作的过程再次升华了同学们的感情,净化了同学的心灵。
3、体验家乡富饶,倾诉自豪之情
对于一般动植物的认识,城市里的小学生大多数是通过图片资料获得相关的知识,缺乏感性的认识,而习作干瘪,很难体现出真情实感。这方面农村的小学生却恰恰相反。
生活在农村里的小学生可以闻到稻花的幽幽清香,摘到雪白的棉花,可以看到蚕豆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可以目睹蚕儿入眠、蜕皮、吐丝结茧,也可以捉到活蹦乱跳的鱼儿。使同学们深深觉得:生在鱼米之乡的幸福,从而激发了为家乡自豪的情感,让学生满怀着为家乡的富饶而自豪的激情去写作文,这样,作文就水到渠成地言之有物,言之有情了。
4、体验家乡飞速发展,抒发振奋之情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农村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令我们每个生活在农村的人不断地惊喜,更无比的振奋!--这又是作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极好素材!我带着孩子参观养殖专业户、经济农作物种植专业户、成片的小麦玉米绿带等,并通过采访了解家乡的过去,在过去与现在的巨大落差中感受今天的飞速发展。接着,在班上开展讨论会,让学生说说"家乡的变化":有的从自己家里的生活变化谈起,有的从门前路的更新说起……同学们还情不自禁地张开了想象的翅膀,带着一颗颗童心飞向未来……学生太兴奋了,这时提出作文的要求,就会促使学生把这种振奋之情流于笔端。同时,也教育了学生要热爱家乡,促使他们从小树立起把农村建设得更繁荣富饶的理想。
5、体验乡情亲情,赞扬纯朴民风
城市里因种种因素,还较多地存在着"对门老死不相往来"现象,但农村却广为流传着:"邻里好,赛金宝"这句话--农村人特别重视邻里之间、乡亲之间的感情联系,其间蕴含着纯朴的民风。和睦相处之情,尊老爱幼之德,勤俭节约之风等等,这些方面生动的事例层出不穷,活生生地就发生在同学们的身边。农村那一年一度的春节、一家团圆的中秋节、飘着粽子香的端午节……男婚女嫁,移风易俗等等,无不带给同学们许多欢乐。这些都是同学们喜闻乐道的,抓住节日的契机,或借助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其中浓浓的乡情亲情和劳动人民的朴实情怀,而不由自主地赞之于笔端。
6、体验农活艰辛,说劳动之苦甜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的作文教学地点不仅是教室,也可以在室外进行,甚至可以走出校门,走进农村的大自然中进行!"农活"就是我们农村特有的教育资源。在家学做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在校于"班级责任田"大显身手。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苦与甜,劳动的体验是刻骨铭心地,有了这刻骨铭心的体验,学生就会更加珍惜粮食,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当然,在这刻骨铭心的体验中同学们的习作不再"干瘪",而变得很"饱满"!让习作的过程成为学生生命历程中一段段真实的生活。
1、体验自然风光,谈家乡之美。
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占据丰富的表象是作文的前提,作文的兴趣在具体形象面前、具体的情境之中也更易激发。农村的小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如画的大自然就是他们的摇篮。让同学们拥抱大自然:看绿树红花,听百虫啾啾,吸新鲜空气,享拂面清风;春之绿、冬之雪,夏之泳,秋之游。同学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玩耍,让学生深深地体验到大自然之美!
当学生心盈自然之美时,我只要稍作点拨,如问:玩得高兴吗?美吗?你喜欢吗?说说好吗?学生跃跃欲试,争相畅叙心中之美。因为这不是冥思苦想地作文,而是在叙述享美之乐,学生思维特别活跃,有感而发,描述心中美丽的家乡,同时也陶冶了情操。
2、体验先辈精神,叙崇敬之情。
先辈们的事迹与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精神是我们语文教育的一笔宝贵的资源。从到越南反击战,我们镇上就有一百三十多位英雄烈士(在我镇烈士事迹陈列室都有介绍),他们展示出一幅幅昂扬奋发、坚贞不屈的精神画卷。这些既是作文的好素材,也是德育的好教材。我让学生去采访了解烈士事迹的老人,拜访目睹英雄事迹的前辈;参观烈士陵园;查阅资料等活动,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种种感人的精神,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继而产生了强烈的倾吐欲。此时,进行习作练习,学生语言慷慨激昂,字里行间充满了感情,多数同学还联系自己做了真诚的反思,这与以前空洞的口号式习作截然两样!――习作的过程再次升华了同学们的感情,净化了同学的心灵。
3、体验家乡富饶,倾自豪之情。
对于一般动植物的认识,城市里的小学生大多数是通过图片资料获得相关的知识,缺乏感性的认识,而习作干瘪,更无真情实感了。这方面农村的小学生却恰恰相反:生活在农村里的小学生可以闻到稻花的幽幽清香,摘到雪白的棉花,可以看到蚕豆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可以目睹蚕儿入眠、蜕皮、吐丝结茧,也可以捉到活蹦乱跳的鱼儿。临海的我们还可以去跳“海上迪斯科”,品尝文蛤之类鲜美无比的海鲜。使同学们深深觉得:生在鱼米之乡的幸福,长在沿海地区的优越,从而激发了为家乡自豪的情感,让学生满怀着为家乡的富饶而自豪的激情去写作文,这样,作文就水到渠成地言之有物,言之有情了。
4、体验家乡飞速发展,抒振奋之情。
随着计划经济的淘汰,农村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令我们每个生活在农村的人不断地惊喜,更无比的振奋!――这又是作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极好素材!我带着孩子参观中天工业园区、养殖专业户、经济农作物种植专业户、成片的蚕桑绿带等,并通过采访了解家乡的过去,在过去与现在的巨大落差中感受今天的飞速发展。接着,在班上开展讨论会,让学生说说“家乡的变化”:有的从自己家里的生活变化谈起,有的从门前路的更新说起……同学们还情不自禁地张开了想象的翅膀,带着一颗颗童心飞向未来……学生太兴奋了,这时提出作文的要求,就会促使学生把这种振奋之情流于笔端。同时,也教育了学生要热爱家乡,促使他们从小树立起把农村建设得更繁荣的理想。
5、体验乡情亲情,赞纯朴民风。
城市里因种种因素,还较多地存在着“对门老死不相往来”现象,但农村却广为流传着:“邻里好,赛金宝”这句话――农村人特别重视邻里之间、乡亲之间的感情联系,其间蕴含着纯朴的民风。和睦相处之情,尊老爱幼之德,勤俭节约之风等等,这些方面生动的事例层出不穷,活生生地就发生在同学们的身边。农村那一年一度的春节、一家团圆的中秋节、飘着粽子香的端午节……男婚女嫁,移风易俗等等,无不带给同学们许多欢乐。这些都是同学们喜闻乐道的,抓住节日的契机,或借助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其中浓浓的乡情亲情和劳动人民的朴实情怀,而不由自主地赞之于笔端。
6、体验农活艰辛,说劳动苦甜。
“农活”也是我们农村特有的教育资源。在家学做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在校于“班级责任田”大显身手。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苦与甜,劳动的体验是刻骨铭心地,有了这刻骨铭心的体验,学生就会更加珍惜粮食,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当然,在这刻骨铭心的体验中同学们的习作不再“干瘪”,而变得很“饱满”!如,有一位同学在《喂羊》的一片习作中写道:“……我那羊儿吃草时总是渐渐有味地反复咀嚼,就像我嚼口香糖那样……前天,我参加了运动会,放学回家感觉累死了,倒床便睡,直到吃夜饭时才被妈妈喊醒。当我捧起饭碗时,我突然想起来:羊儿还没吃晚饭呢!它这时一定像我一样,肚子饿得咕咕直叫呢!这羊儿可是我一手养大的呀,从来没有挨饿过,要是今天饿坏了咋办?想到这儿,我就放下饭碗……”
关键词:小学语文;兴趣培养;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2
一、影响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原因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影响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有以下几点,首先,班级中存在以考试分数、考试名次论英雄的现象,教师们为了保障班级较好的平均分数,注重中、下等学生的辅导,忽略了对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的培养;其次,班上大量地存在成绩好的学生陪听的不良现象,限制了他们的学科特长的发展,挫伤了学习积极性;第三,教师教学方案死板传统,学习内容远离生活实际,没有注重对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成了盛放知识的容器,处于被动学习,学生学习语文没有积极性,也丧失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所以小学生语文语文兴趣的培养势在必行。
二、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培养的措施
(一)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一个和蔼可亲的老师给学生会带来很深刻的影响,学生也会很在意这个老师对自己的印象,对这个老师所上的课也会学的很认真,从这些方面不难看出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学习也会带来很大的积极性,所以要建立好师生关系,老师就必须多去了解学生,热爱学生,信任学生,不能一味的个人思想,主观意见去看待学生,这样只会疏远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必然会减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也会使教学课堂效果事倍功半。所以教师要以真诚的心对待每一位学生,例如二年级语文,看图写作的时候,有的学生读不懂图片的意思,写作文吃力,没什么句子可写,会越来越消极,教师应及时发现问题,多与学生沟通,多注意差生成绩,帮助他们弥补岁作文的认识,知道怎样来读懂图,耐心辅导,这样可以提高他们学习信心,也觉得老师容易亲近,并不是只为了提高他们语文成绩,而是带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对学习的兴趣。
(二)融入幽默趣味的课堂氛围
教学中语言教学是实施教学的主要手段,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一些教师教学方案死板传统,学习内容远离生活实际,课堂气氛不能活跃起来。严重地挫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而使许多学生从小就丧失了对语文的兴趣,所以要注重对小学生语文兴趣的培养,所以幽默如一脉新鲜的血液,能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语文课堂恰当地引入幽默,如在上课时,突然看到有同学打瞌睡在、注意力不集中,老师就说,班上好多虫子啊,学生就会好奇的四处打看,“好多瞌睡虫啊”,呵呵,这样学生被教师的幽默所打动,学生们听了都会笑,瞌睡也顿时消除,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也营造一种良好学习效果,学生在轻松愉快、幽默风趣地氛围中,灵感伴随着智慧的火花和谐相生,给语文课堂带来了勃勃生机,使教学状态渐入佳境,注重教学语言幽默的运用,让学生学着并快乐着。
(三)开发趣味性的教学课件
小学生在学习语文中总会有好奇心,语文是一门抽象的科学,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更有助于同学们深刻的记忆。老师在语文课件准备中,把孩子爱听的故事与教学课件联系在一起,以趣味故事等形式组织教学,调动小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来动脑经思考问题,如:关于中秋节的课程,老师可以讲下嫦娥的故事,引发学生对节日的好奇,或者如果有学生知道可以让学生自己讲,让学生与老师之间互动沟通。教师在语文课堂上以故事性的语言来授课,这样更好的启发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理解课程内容,使繁琐的问题变得通俗易懂,良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四)运用积极鼓励的教学语言
老师在语文课堂上,正确运用好鼓励性的教学语言也是很重要的,多对小学生鼓励,可以带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励评价。每个学生都是希望自己能得到老师的表扬,对于小学生来说希望老师表扬的心态更大些。教学中,“真棒”“真不错”“有进步”等一些鼓励表扬的话,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就算有缺点,在批评之前,先鼓励一下,在指出错误,如“很不错,如果把这里的错误改正一下就更好了”当学生遇到困难,回答不出来时,教师可以说:“你能行,再想想好吗?”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又得到老师的支持和信心,学生就会积极开动小脑筋进行思考问题,学习语文在不知不觉中觉得开心快乐了,从而帮助学生很好的发展内在动力,促进其学习的不断进步。
(五)增加学生之间的知识竞赛
“好胜心”是每个学生的天性,在语文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好胜心”来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在课堂上设置一个竞争环境,如开展“看谁答得又对又快”、“看谁先解答”等使得课堂妙趣横生,在每课程结束适当地进行一次语文竞赛,让学生之间相互比着学,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在紧张、刺激的学习中获得成功,得到充分的发展有满足感。从而也带动他们学习语文的勇气,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能促进语文知识、方法的掌握,反过来,掌握了语文知识方法又会激励和增强学习的动机与兴趣。
(六)融入趣味横生的数学游戏
语文游戏是把语文学习变得趣味化的―种方法。通过有趣且有挑战性的猜测就使学生在观察想象的过程中反复的思考并且通过比划、演示、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真正了解,使得知识的难点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被破解。例如,语文教师上课之前准备些卡片,把关于课程的汉字写在卡片上,再把相应的图案画在以一张卡片上,做很多,在上课课程中,也算一个小插曲,分发给学生汉字,在分发图案的给另一部分学生,让他们找到相应的,这样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性,也比较有趣味。
三、总结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师只有注重学习兴趣的本质及其特点,运用语文的自身魅力和先进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学生就会感到学习语文不再是难点,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堂才能出成果,从而真正的爱上语文。
参考文献
[1]王粉红.小学生语文兴趣培养浅见[J].科技创新导报,2010(10)
【关键词】传统文化 博大精深 时代气息 远航
每当清晨,教室里传来稚嫩的童声:“人之初,性本善……”,我就不由想起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人;想起儒家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及外来文化的冲击,我们这个以儒家传统文化著称的国度,对于五千年优秀文化的传承,正青黄不接。而作为这个氛围中的小学生,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过分自我为中心,对他人缺乏关心和理解,承受力差,意志薄弱,缺乏责任感,没有公德心和集体意识等等。记得一次,我号召班上学生为一名罹患重病的穷困生捐款,话音刚落,同学们都高声响应,我暗自庆幸自己教学有方,德育工作做得到位。然而,就在我满怀欣喜地准备举行捐款仪式的那一天,有同学向我报告,说是班上有些人趁机向父母多要钱,得到钱后,便都用于买零食和喜欢的玩具什么的,有的要了50元,但只准备捐一块钱。同学指责,他们却不屑一顾地说什么:“他和我有什么关系,凭什么要把钱捐给他,我的钱爱怎么花就怎么花……”
如今的孩子怎么了?
难道只与社会整体的浮躁有关?
身为语文教师,是不是也有一份不可推卸的责任?
是不是连连的教学质量奖,就是我要追求的境界?
是不是孩子们的成绩,就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
带着种种思考,我开始了新的探索。几年下来,体会多多,故提笔留下拙见,以供专家指导,同行商榷。
一、提高认识,提升素养,让传统文化的精髓流进语文课堂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而语文,正是传承其之桥梁与载体。语文教师必须悉心学习古典文化,用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润、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位。所谓言传身教,正是如此。因此,扎扎实实地阅读、钻研有关传统文化的专著是我们的当务之急,我们可以将《诗经》《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唐诗三百首》《中华经典名著》等作为我们案头、枕边的常备品。通过对这些传统经典的研读,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得到提升,真正成为有文化、有涵养的教师。
二、立足教材,超越教材,让民族文化的内涵充盈语文课堂
教材中许多课文本身就体现了中华优秀文化,如,古代诗词、古代寓言、古典名著、神话传说等。还有一些课文内容,也承载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读通读懂这些内容,更要千方百计地创设一些教学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意境,从感悟到理解,再到内化。
如:写景的古诗,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根据诗的意境描绘画面,声像并茂,让孩子的心灵受到触动并陶醉,并加以拓展。如:写瀑布的诗还有哪些,风格有何不同,在哪种情况下你可以随景抒怀。看到柳树时,你会情不自禁地吟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吧?清明时节,你会不会大喊“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
诸如此类,让文本内容与学生生活、经历、理想紧密结合,实现生命与生命的平等交流。
三、利用资源,抓住契机,让传统文化的精髓浸润孩子们的心田
1.利用学校资源,为弘扬传统文化营造良好的氛围
近年来,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也秉承了传统文化的精髓。校园文化墙的“孝”“忠”“善”“德”“诚信”告诉孩子们:做人要有孝心,要尽忠尽善,要德仁兼并,要讲诚信;教学楼的各层走廊内都悬挂着彩色图片,这些图片以不同的主题和不同的内容,既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又让学生随时随地沐浴在儒家文化的氛围里,耳濡目染,感同身受。在此基础上,我又适时提醒学生审视自己并观察周围的同学,哪方面做得好,哪方面还不足。从而使学生在特定的规范与约束中,秉承优秀的传统美德。
2.联系学生的思想动态,适时向他们讲述古代24孝子的故事。
根据元代郭居敬辑录了古代24个孝子的事例,发掘一些感人至深的故事,如郯子《鹿乳奉亲》;江革《行佣供母》;帝王--舜《孝感动天》等,这些故事孩子们都喜欢听,并在听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懂得了百善孝为先的道理。
3.以传统节日教育为依托,传承国学经典。
中国传统节日是国家或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对展示中华文化魅力、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着重大意义。然而,现在的孩子,对传统节日知之甚少。对此,我就采取他们喜欢的方式来教学。例如教学王安石的《元日》时,我抓住诗中“桃符”一词,向学生介绍了从“桃符”到“春联 ”的演变。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也对传统习俗好奇不已。其次,我注重将不同节日与不同教育内容相对应:比如,清明节与生命教育,端午节与爱国主义教育、中秋节与思亲教育、重阳节与尊老爱老教育……再则,我注重从孩子的喜好出发,如讲到过年的来历,利用他们熟知的卡酷动画频道的卡通人物“年兽”的模型,绘声绘色的把传说中年兽的模样,人们如何害怕它,如何来驱赶它娓娓道来。孩子们个个睁大眼睛,听得专心致志。
4.利用课堂教学中学生意犹未尽时机,向孩子们推荐课外读物,并鼓励他们填写《读书报告单》(已印好,学生每学期10分)
四、展开活动,共同分享,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
1.利用晨读,吟诵经典
充分利用学校每日安排的晨读时间,指派班长陶孟言领诵《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让朗朗的书声伴学生成长,让传统文化的精华基因渗入学生的学习生活。
2.课前讲一则成语故事
利用课前3分钟,讲一则成语故事。学生人人参与,轮流进行,共同分享,共同积淀。
3.将传统文化引入学生的游戏活动
如:将《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等蒙学经典,编进拍手歌、跳皮筋等游戏活动中,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
4.每周利用一节课外活动时间,展开丰富多彩的展示交流活动,每周一个主题。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讲传统经典故事比赛
如讲《孔融让梨》、《黄香温席》、《凿壁借光》等经典小故事,让学生通过这些摇曳生姿的故事,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语言素材。
(2)吟唱活动
采取多种形式吟诵经典诗文。如:吟、唱、诵、演等,并邀请学校领导和其他班级的师生来观看欣赏。
(3)组织乡音茶话会
学生各备家乡特产,说家乡方音,用不同形式展示家乡风情。
(4)读书交流会,根据填写的《读书报告单》进行汇报,大约每月一次。
(5)一事一议话古今。
当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了一定的积淀后,就会有自己的一些看法,比如:《陈门立雪》是否我们每个同学都要从现象上仿效。通过一事一议活动,学生就能从交流碰撞中获得正确的认识。
五、多种渠道,丰富积累,强化对传统文化的积淀
1.摘抄诗词名句、家乡民谣等,丰富语言积累。
可按时间和内容等分类摘抄。一是按教学内容归类。如:教学《春晓》时,就专抄描写春天的诗词名句;二是按传统节日归类。如:到了中秋节,就专抄有关明月和思乡团圆的经典名句;三是按家乡特质归类……以此类推。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必须做到有布置有检查,要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进行反馈交流。
2.利用网络资源,电视等媒体拓展见识,丰富积累。
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电视、报错等媒体资源获取信息。实现交流共享,在更大程度上满足学生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的成就感。
通过几年的努力,孩子们在生活中能自觉地运用传统经典规范来约束自己,监督他人。逐渐懂得了“仁者爱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懂得了宽以待人的道理。还时不时在说话和作文中引经据点,或抒情,或理论……作文水平大大提高,老师欣喜,家长满意。
以史明志,志学明理。文化兴亡,语文有责。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形成一道富有民族特色风景线,让语文教学之舟在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海洋上吮吸鲜活的时代气息,远航。
参考文献
[1]《孟子・梁惠王上》中华书局1980年12月第二版
小学生学习语文,课堂是体现学生主体的主要阵地,也是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展开丰富多彩的活动场所。只有让小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发挥其主体作用,才能真正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体现把课堂交还给学生的教学思想,真正落实学生主体参与、主动学习的主体意识。为此,创设灵活多变的语文课堂应是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质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主要方法。如何创设灵活多变的课堂,提高学生主动意识,我想,具体的实践做法可从以下开展:
一、移情体验,让小学语文课堂更活泼。
小学语文课堂如同生活中的舞台,学生是舞台的主角,教师则导演与策划。一台好戏需要导演的精心策划,一堂好的语文课也需要老师精心的导演,才能有活泼、宽松的课堂气氛,才能熏陶、感染学生,让其批文入情、移情入文,真正达到文人合一之目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移情体验和角色激情扮演,以达到“演出”中内化文体,移情熏陶,真正把文本内涵内化于胸,产生共鸣。
如教学《海伦凯勒》一课,首先,上课伊始教师还是采用移情体验的方法和同学们作个小游戏:蒙上学生双眼让其去抓另一个学生。同时要求既不允许被蒙眼的学生说话,还不允许被蒙眼的学生求助,看谁抓住另个学生的速度快;其次,对被蒙眼的学生进行采访,和同学们一起讨论被蒙眼后的感受。从孤独无助、害怕惶恐,到不方便,受人嘲笑,学生们议得热烈,生活感受深刻。最后,教师导入课文,移情体验:“现在,海伦凯勒就像你们刚才被蒙上眼睛一样,而且是终生如此……”。通过这种游戏扮演,这种移情扮演,使学生对本文中海伦凯勒的处境及其难受理解理深刻,内化了文本,为后文理解海伦不屈不挠精神,作了完美的铺垫。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们从实践中体现学习的乐趣,比我们空洞的讲解更有创意也更有效。同时,也让学生更愿意参与,学得更主动更积极,使课堂更具活力。
二、融于生活,让小学语文课堂更开放。
语文原本来源于生活,自然也应回归生活。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把课堂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只有学生亲身经历、耳濡目染事物,他们才能在熟知中凝炼感性认识,从而上升成理性认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把握好教材自身特点,揣摩好知识与生活经验的衔接,让学生在学文中融入生活情感,同时也把课堂中的知识带入课外生活中去应用。从而达到教学相长,教为应用的具体目的。
如:教学《黄鹤楼送别》,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首先出示几幅图片,几个送别的场景:(1)涕泪交加;(2)依依不舍、一步三回头;(3)潇洒拱手、饮酒告别;(4)送完就走。让学生体悟,根据自己生活体验,你喜欢哪种送别方式?如果送的是朋友,你选哪种?为什么?如果是两个大男人,两个大诗人应是哪一种?……选完后,让我们来看书,学文。其次,与学生交流,你们与朋友送别时会说什么,心情如何?再与文中李白与孟浩然的送别场景对比:体悟豪情。你还想起了几种送别或有关送别的诗?积累一下。最后,你是即将毕业六年级同学如何与好朋友、好同学告别?具体有什么想法和做法?这几个环节目的只有一个,把送别诗和生活中送别情景融为一体,学文更是应用,拓展更是熏陶。学生在学文中理解男人之间送别的豪情与柳永说的“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睦”相思送别的区别,更会把这其中送别诗,送别的想念诗,应用到生活中,达到物我两相合的境界。运用生活中的经验与文本交织,互相融合、互相渗透的方法,会形成了一种开放式的课堂,让学生畅所欲言,真正把学文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了起来。
三、多重想像,让语文课堂更加丰富。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是知识源泉。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只有这样才能填补教材的空白,拓展教学资源,丰富文本表达的内涵,使教学活动更创新,更具生气。如教学《嫦娥奔月》一文。嫦娥奔月,大家为纪念这件事,即产生了中秋节。为什么要纪念嫦娥?文中只说了其美丽善良,经常接济贫苦乡亲。但如何接济,文中只字未提,试想大家思念嫦娥,纪念嫦娥,其本来就应是“接济乡亲”的结果。于是,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练习:让学生想象嫦娥是如何接济乡亲的?“×××病了,嫦娥_____________;××家里没有吃的了,嫦娥_____________;××家盖房缺钱,嫦娥________;×××,嫦娥__________;无论众乡亲家谁__________,嫦娥都_____________。”这种引导式想像其目的就是拓展文本内涵,丰富嫦娥善良接济乡亲形象,也是补足教材中对嫦娥被人思念的原因。这一系列想像,既达到了让语文课堂更丰富的目的,又加深了课文理解。其实,这种想像我们还可以经常应用,也有多种应用的空间。合理的想像,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意识。由于是自己的想像,带有自己个性化特点,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丰富想像,互相碰撞、互相启发,还能产生新的智慧火花。为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起了推波助澜和激荡回应的作用。
四、读写结合,让语文课堂更有效。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其中除了强调要注重圈点勾画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要动笔写。读能陶冶性情,写方能抒其心态,光读不写,学生往往犹如蜻蜓点水,只能获得浮光掠影的粗浅认识。只有读写结合,学生才能在主动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和体验,才能有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和独特感受,从而享受读书和审美乐趣。记得几年前,有一位教师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当学生沉痛而悲伤地结束最后一句“她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后,学生对小女孩的悲惨命运的同情,以及对黑暗社会的愤怒溢于言表,而那位老师没有说一句话,只是轻轻用电脑投影一首,刘倩倩小女孩写的诗《你别问这是什么》。让学生在配乐的情景中聆听诵读,再轻声跟读,读着读着,有的泪流满面,有的轻轻抽泣,老师没有劝阻,没有评价,只是轻轻说了一句:“同学们,此时,你想对卖火柴的小女孩说些什么呢?拿出笔写写,让在天堂的小女孩知道你的心意”……学生“情到深处自然浓”,有不少学生仿写出一首首送给小女孩的诗,也有不少学生议论热烈,也有的想像小女孩来到我们身边的欢乐情景等,学生写得真挚动人!紧接着,那位教师又适时推荐《安徒生童话》……学生读得动情,写得高兴,议得热烈……抓住了这个读训练点又达到了写的目的,在潜移默化中还告诉了学生学语文,写作文就是要表达真情实感,读书就是要有自己的经验等等。这种读写自然结合方法让学生学得轻松自然,又调动了其积极性,起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新接了一个班。某个星期一早上,语文课代表拿着一张小纸条,滔滔不绝地向我汇报着:“L、Y、T等同学词语没抄,X同学本子忘记在家里了,Z同学只写了几个词,日记没写……”
午饭后,我巡视到教室门口,语文课代表看到我,急忙上来汇报:“默错的大部分同学订正好了,那些不做家庭作业的,叫他们订正,他们不动,一直说话玩……”
针对我班学生出现的以上问题,我茶不思,饭无味,觉不香!从教快27年了,为什么学生对作业越来越讨厌了?我布置得也不多啊,每天的家庭作业都能控制在20分钟左右。
二、调查现状
孩子做语文作业真的很痛苦吗?苦在哪呢?于是,我在班里班外做了专门调查:一是找不做作业的学生及家长问明不做理由;二是让学生写写作业烦恼的日记,可以是自己的烦恼,也可以是调查来的,倾诉一下不便直接诉说的原因;三是让学生说说,你最喜欢什么样的作业……
为此,我在本校进行了作业方面的调查,发现18%的学生感到每天几乎没有玩的时间,82%的学生感到每天玩的时间严重不够。在 “你最想得到的权利”一个栏目中,75%的学生填写的是“玩”,25%的学生填写的是“睡眠”。这些数据令我吃惊!为什么减负呼声日渐强大,而我们并没有从孩子脸上看到灿烂的笑容。校内校外,作业仍然是学生的一大负担。如何让学生成为快乐的学习者,生动、主动、活泼地发展,如何让学校成为学生快乐成长的精神乐园,我想这是每一个教育部门、每一位从事教育的工作者都应该思索的问题。
2009年8月31日,江苏省人大法工委、教科文卫委、省教育厅联合召开新闻会,宣布《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第一次以法规形式规定各年级学生的书面家庭作业量。特别立法:小学生作业时间不得超1小时。几年来,学生的负担似乎没有减轻,而是越来越重,原因在哪?
针对本校学生情况,我通过作业情况调查汇总,发现不愿做作业的原因有如下几点:1.作业简单机械;2.作业枯燥无趣; 3.作业缺乏个性; 4.作业难度偏高;5.评价单调刻板。
三、尝试策略
1.重视能力,发挥主体
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设计的作业有简单的重复抄写,有机械的死记硬背,有枯燥的题海练,有呆板的仿效,有怪题偏题。这样的作业学生如何会主动积极地完成?思维又怎能发散?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的智力都各具特点并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学习方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课程改革的目标也作出了新的规定:要改变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改革作业的形式与内容,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如在作业类型、次数、方法等方面让学生有选择的权利,弄懂抄写词语的目的,如果能直接默写就免去抄写;根据不同课文的要求,寻找最佳切入点,让学生自编作业题,激发他们在自编中的创造性,把作业的老面孔演化为多种多样富有创造力的语文实践活动,让作业成为充分展示学生才艺特长、张扬个性的园地。
2.灵活新颖,贴近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就是创造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实践中去。”所以,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业,就有许多创造机会的途径。我结合教材内容,摈弃传统偏重书本、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作业,设计出形式多样具实践性的作业,如让学生利用各种渠道收集有关俗语、谚语、对联;结合传统节日收集元宵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的由来和民间习俗、有代表性的图片;让学生听广播看电视新闻;制作手抄报、上专题汇报课……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学语文、用语文,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让语文教学的触角伸向小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汲取营养,增加阅历、开阔视野,尽情地发挥其主体性、发展其能力。
3.差异评价,激发兴趣
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作为语文老师可以充分发挥作业评价的激励、导向的功能,认可每一个学生在不同起点上获得的发展,在智力及情感、态度、兴趣、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方面,唤醒、激励、鼓舞学生,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在老师合理多元的评价中喜欢上语文作业。如:班里有个学生不喜欢写作文,但对画画感兴趣,我就引导他在完成作品后向大家介绍介绍自己的作品,锻炼他的口头表达能力,或给画起名字,配上几句话,锻炼他的书面表达能力,而后给予评价;画配上优美的语言,再写上老师的评价语,贴到学习园地里,增加他的成就感,从而激发他的作业兴趣。其次,我改变过去单一的评价形式,让学生也参与到作业的评价中去。采用自评、互评、教师总评等多元多向评价,尽可能发现学生作业的可取因素,从能力、情感等角度给予学生多方面的鼓励性评价,真正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主体意识,评价的有效性也会大大提高。
由于受生活环境、家庭条件、家长文化素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外来务工子女相对于城市学生而言,生活内容单一,见识少,读书也少,造成了这部分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体验单调。同时,这些学生在学习、生活上也存在一些自卑心理,特别是外地农村来济南务工人员的子女。由于以上种种原因,这些学生怕写作文、作文内容简单抑或是抄写作文书的现象极为严重。如何有效引导学生消除对写作的畏惧心理从而转为喜欢写作?如何让学生的习作内容丰富起来、并且能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我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与努力。
一、关爱学生,使其心灵舒展
我曾经对班里的外来务工子女进行家访,看到外来务工家庭生活普遍比较艰辛,基本上是租住的房子,为了减少费用,他们所租住的房子都比较小,房内除了几件简陋的生活用品外,几乎没有像样的家具,甚至连孩子看书、写作业用的桌子也没有。而且,这些家长忙于生计,早出晚归,很难拿出时间和精力去关心子女的成长和学习;即使他们能抽出一点时间来关注孩子的学习,也往往囿于文化水平而教育不得法。这就造成了外来务工子女在行为和心理上的落差,心理上没有归属感,表现得比较孤独、敏感、自卑和易受伤害。在学习、生活中,他们不愿意与人交流,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习作中,他们更是感觉无话可说、无从下笔。
归属感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学生在学校环境中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接受、尊重和支持,在学校生活和课堂活动中感觉自己是重要的一员,他就会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为了使孩子们建立起对学校、对班级的归属感,进而使他们能敞开心扉,自由写作,我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走进学生心灵
多年的从教经历告诉我,要想走进学生的心灵,教师就要发自内心地关爱学生、亲近学生并使学生感受得到。而参与到学生们的活动中,与孩子一起游戏、活动则是一条捷径,这也是我屡试不爽的法宝。课间,我和孩子们一起跳绳、踢毽子,请他们教我某个他们会玩的游戏,和他们一起聊看过的某个少儿节目,聊刚刚过去的中秋节大家是怎么过的,自己的家乡有哪些过节风俗……
在这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交流、交往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建立起了对班级、对学校的归属感,而且他们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他们不仅愿意与大家分享他们各自的生活,而且很自豪地向大家介绍自己家乡的风景与风俗。有了学生的心灵放松,有了学生的自由交谈,学生的习作自然就有话可写了。
2.赏识每个孩子
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赏识。这对于身在异乡的外来务工子女来说,尤为重要。在日常教学中,我时时在心中装着放大镜,去挖掘和发现每一个孩子的优点、闪光点,并且时常对学生大加赞扬,目的就是唤醒孩子的自信,让孩子的心灵得以舒展。事实也确实如此,每当得到老师的表扬时,孩子的腰背直了,眼睛亮了,回答问题的声音大了,对学习也变得更加积极主动了。具体到习作上,他们不再畏惧,不再自卑,能够自信、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了。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每一次习作都有值得表扬和鼓励的地方。赏识激发了孩子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欲望。
3.夸夸我的同学
同学是每一个人在成长道路上不可缺少的伙伴。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同学,用宽容的心态对待同学之间的交往,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会快乐、融洽。为了激发来自不同地域学生间的相互欣赏与激励,我在班里举行了两个小活动,效果非常好。
其一,写(说)出你的感动。同学之间朝夕相处,总会有一些令人感动、令人难忘的事情发生。请同学们写一写发生在彼此间的故事,然后在全班大声说出自己的感动,和全班同学分享。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令人感动的同学也深切地感受到了自己的付出带给他人的温暖。这个活动不仅使孩子学会了感受爱、学会爱,而且还锻炼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其二,寻找班级之最,撰写颁奖词。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班里的每个同学也都各有特色:有的学习习惯特别好,有的乐于助人,有的喜欢读书等。于是,我就引导学生寻找我们班的班级之最,并模仿电视节目《感动中国人物》,为自己找到的班级之最撰写颁奖词。此活动一宣布,同学们就已兴致盎然,纷纷行动起来,为自己找到的班级之最撰写颁奖词。在此活动中,每一个同学都找到了其他同学的优点或长处,每一个同学的优点或长处,也都被其他同学述说着。被认可的自豪,被肯定的自信,洋溢在每一位同学的脸上,而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在其中得到锻炼与提高。
二、快乐阅读,使其语言丰富
阅读,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而且能开阔学生的写作思路。因此,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非常重要。为了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欲望,我在班内开展了以下几方面活动。
1.为学生推荐图书
当前图书市场鱼龙混杂,有些书并不适合孩子们阅读。加之小学阶段的孩子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阶段,他们还不能很好地辨别哪些书对他们是有益的。而作为家长的外来务工人员,他们一方面囿于自身文化水平的局限,另一方面也因忙于生计,无暇为孩子挑选好的图书。为了使学生能阅读到好的书籍,我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参考有关专家学者的推荐以及新课程标准中列出的学生必读、选读书目等,每学期初为孩子们开列图书清单,便于学生购买或到图书馆借阅。
若使学生的读书活动得以落实,家长的支持与帮助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每学期初的家长会上,关于读书的话题是我和家长们交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2.班级图书漂流活动
基于外来务工子女家庭经济状况一般、家长不可能为孩子购买很多书的现实,我积极鼓励孩子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阅览室读书,也可到省图书馆、市图书馆借阅图书。同时,我在班级内开展了“买一本,读多本”的图书漂流活动,即请同学们将自己购买的好书放在班级图书角,大家轮流借阅。为了充分发挥“买一本,读多本”的作用,同时也为了保护同学们带来的好书,我还和孩子们一起制定了班级图书交流公约,公约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在漂流借阅过程中,每人必须撰写读书心得体会,以夹页形式放置书内,便于与书友交流。这就使班级图书漂流活动不仅给大家带来了知识和快乐,在同学们中形成了良好的读书氛围,而且还促进并加强了学生习作能力的训练。
3.十分钟读书交流
为了督促学生的读书活动,并给他们的读书以展示、交流的平台,我和学生们约定,每周第一节课的前十分钟为我们班固定的读书交流时间。在这个时间段里,同学们可自由交流自己的读书情况,与大家分享自己的读书收获。
孩子们都特别喜欢这个活动,若是哪一周因学校有活动,耽误了第一节课的十分钟读书交流,孩子们一定会要求在第二节课补上。虽是短短的十分钟读书交流,但孩子们非常重视,早早做好准备,有的讲自己一周来读了哪本书,书中的哪个人物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的为大家朗读自己在读书时积累的好词好句、佳段;有的谈到通过读书,自己得到了哪些知识,增长了哪些见闻……
孩子们交流读书的过程,不也是一次很好的口头习作训练吗?
4.建立个人阅读档案
为了使同学们建立起读书的成就感,同时激励学生多读书、好读书,我向他们提出了建立个人阅读档案的要求。我建议每个同学选用一个自己喜欢的、便于保存的记录本,在上面记录下自己阅读的书目、阅读时间、精彩摘抄、读书体会等。为了督促同学们及时记录,并以读书记录激励读书,我们班每半个学期举行一次阅读档案展评活动,届时,同学们会根据阅读书目的多少等评出班级读书小博士。
学生阅读档案的建立,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学生写作能力,而且丰厚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文化底蕴,成为了孩子一生的宝贵财富。
三、转变观念,使其自由写作
写作是一项比较复杂的智力活动,它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字词句篇来表情达意,这就需要付出一定的创造性劳动。小学生的生活阅历浅,语言文字还没有学出门道,感到作文困难是难免的。因此,我们应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遵循写作教学规律,逐步培养、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1.准确定位,回归习作教学本位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每一学段的写作(第一学段为“写话”,第二、三学段为“习作”)都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根据小学生心智和生理发展的特点,小学生只能是学习写作、练习写作,决不能以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小学生。
准确的习作目标定位,学生通过努力就能达到,由此,学生、老师都会对习作欣欣然。
2.及时批改,激发习作欲望
批改是习作教学诸多环节中的重要一环。学生的每一次习作都是动了一番脑筋、花费了一些心思的。从心理学角度讲,学生习作后有一种期待心理,都希望尽快获得老师对自己习作的评价。如果批改不及时,学生的热情就凉了,写作时的感受就淡了。这必定使批改与讲评的效果大打折扣。
因此,每次学生习作后,我都尽快把学生的习作浏览一遍,归纳出共性的问题,挑选出有代表性的习作(优秀习作和不尽如人意的习作),及时在班里讲评。大家共同分析优秀习作好在哪里,共同评点不尽如人意的习作如何提高,以点带面,促进全体学生达成写好本次习作的共识。之后,把习作发给每一个学生,请学生根据讲评进一步修改自己的作文。
3.多就少改,建立习作的自信
在习作批改中,我坚持鼓励为主,多就少改的评价原则,尽可能地发现学生习作中的每一个闪光点,哪怕是一个好词、好句;不管是“旁批”“眉批”,还是“总批”,都以鼓励和引导的话语为主。这样做,较好地帮助学生树立了习作的自信。学生也便会在习作成功的愉悦体验中,建立起习作的自信。
当然,在表扬鼓励的同时,教师也应指出学生习作中的不足,只是一次重点突破一个问题就好。批改作文亦然,与其面面俱到,不若明确要求,批其一点,因其少,学生也便容易改。若满篇朱红,倒令学生无所适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