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金刚影评

金刚影评

时间:2023-05-30 08:52: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金刚影评,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一、《变形金刚4》植入广告种类分析

在电影《变形金刚4》中,广告品牌较多,其中不乏一些中国的商品品牌。植入广告涉及汽车、资本、旅游景点等等,植入镜头超200余处,植入品牌总数超41个,其中中国品牌达17个。由于该片在最后三分之一的时间,国内商品的广告植入较密集,因而有观众更形容这部电影是“冗长的广告片”。下面将举例进行说明:

1、汽车类广告

包括法拉利、兰博基尼、布加迪等豪车,雪佛兰、奥迪、凯迪拉克等众多汽车品牌,其中也包括作为首次露脸的中国汽车品牌——广汽传祺。该片中植入最为成功的是雪佛兰,将品牌融为电影中的主要角色。大黄蜂变身后是雪佛兰,在《变形金刚4》中雪佛兰家族又进一步扩大,科迈罗TF4(大黄蜂)、科尔维特(武器专家)、创酷(毒刺)等占据了主要角色的很大一部分。角色的形象与品牌契合完美。

2、资本类广告

包括北京盘古、固特异、中国建设银行等多个品牌。电影中男主角把抓来的探视机器人改造后,拿着自己的伪造银行卡去取钱,此处出现中国建设银行的ATM机。虽然此处ATM机的出现符合电影的发展,但是中国建设银行的广告植入仍显突兀,美国德克萨斯州怎么会有挂着中国招牌的ATM机,实在有些不妥。

3、旅游景点类广告

最主要的景点是中国重庆武隆景区。重庆武隆景区在影片中有2分钟的背景戏份。但电影中武隆景区的植入又有些衔接问题。在电影《变形金刚4》中,当擎天柱驯服机械恐龙头领“钢锁”,由武隆一秒飞到香港,且没有任何与“中国武隆”相关的地理标注,观众甚至以为武隆是香港周边的景区,广告效果不如人意。

4、食品类广告

食品类广告的广告厂商众多,可谓是又一大广告主聚集地。主要包括、红牛、安利纽崔莱、伊利等8个品牌。KSI-建能科技的总裁逃命到天台,从角落的冰箱里拿出舒化奶,插上吸管就喝起来,此处“喝奶”有点荒诞,但却与《变形金刚3》有所契合与衔接,并与其一直作为“话题”和“吐槽点”的形象相承接,在“犯二”的背后是伊利将植入营销与话题营销相结合的推广策略。

二、《变形金刚4》中植入广告的方式

《变形金刚4》中植入广告的方式主要有台词植入、情节植入、商标特写植入、场景植入这四种方式。台词植入是将广告自然融入电影台词中,突出该商品名称或者功效,可以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商品(标)特写是比较常见的植入广告的方法,通过特写镜头来凸显广告。比如《变形金刚4》中盘古大观的镜头,可以加深观众对该商品的印象。另外电影的场景植入也是重要的方式,有广告任务的电影中出现广告商的真实场景、名称。比如《变形金刚4》中重庆武隆景区2分钟的背景戏份。情节植入是比较常见的植入广告的方法,通过与广告商品相关的情节设置来给广告一个被认知的机会。

三、《变形金刚4》中中国品牌植入广告存在的问题

《变形金刚4》在中国炙手可热,大受欢迎。但在北美却票房低迷,甚至恶评如潮,众多影评人都评价其是变形系类中最差的一部。结论可以说,中国式的广告过多,过滥,让人无力招架,破坏了电影的完整性和流畅性,很难说这样的广告植入是成功的。值得人反思的是,在《变形金刚4》中中国品牌的广告植入问题明显,主要是三个方面:

1、品牌植入缺乏策略

《变形金刚4》中中国品牌的植入,到了近乎癫狂的境地。伊利、红牛、怡宝、广汽、周黑鸭等纷至沓来。在好莱坞大片面前中国品牌一拥而上,不论策略,不管植入是否恰当适宜。广告植入有种跟风的感觉,只要能在电影中露个脸,无论时长、效果都可以。正是因为这种不成熟的想法,才造成了《变形金刚4》中,中国品牌过多过密,刹不住车,最终导致失控的局面。

2、品牌植入缺乏合理场景

不同于一些国际品牌,中国品牌在电影中的植入过于简单突兀,缺乏合理的场景和情节,只求出镜,不仅不能产生良好效应,甚至会让观众反感。电影植入广告毕竟还是服从于电影的整体效果,因为在看电影时谁也不想被生硬的广告打扰。

3、缺乏完善评估机制

品牌广告植入的好坏直接影响品牌的美誉度及品牌的影响力。所以说,品牌在做植入广告之前,第一要务是要对电影进行评估,即便无法评估电影的票房和口碑,也可以评估电影有多少植入广告。万万不可盲目跟风,反而使双方都处于不利境地。

参考文献:

[1]于海礁.浅谈电影5杜拉拉升职记6中的广告植入[J].电影文学.2011(9);

[2]余萌.电影植入广告分析——以《非诚勿扰2》为例[J].电影评介.2011(4);

[3]李雪韬杜萌雅.对《变形金刚》中植入式营销的探讨[J].大众文艺.2009(3)

第2篇

在电影上映前,《金刚狼3:殊死一战》片方20世纪福克斯及国内各大院线均接到通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相关规定,进口影片《金刚狼3:殊死一战》需在线上线下售票窗口显著位置标明以下提示:小学生及学龄前儿童应在家长陪同下观看。”各大院线如耀莱影城、卢米埃影城等影院随即按通知执行。

《金刚狼3:殊死一战》里有大量不适合少儿观看的血腥暴力镜头,比如小狼女劳拉抱着一个人头跑出来,狼叔的钢爪刺穿敌人头部、血浆喷涌等画面,该片在北美被评为R级(限制级,须成人陪同观看),国内上映的版本已经删减了14分钟之多。

对此,影评人阿历克斯对《中国名牌》评论道,由于中国大陆没有电影分级制度,所以要想让全国观众全都能看到,尤其是保护未成年观众,必须删减;但是删减过多,将R级因素删没了,损失影片的完整性和艺术性,反过来伤害更多成人观众的权益,院线收益降低。此时“观影提示”的出现,巧妙地平衡了两者,《电影产业促进法》的“促进”二字的意义得到了彰显。

“总体来说并没有特别大影响。”上海星轶影院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政对《中国名牌》说,票房好坏全由观众口味决定。这在票房上似乎也得到了印证。3月份,3部进口大片“碾压”大陆票房,《生化危机:终章》逾11亿元,《一条狗的使命》逾5亿元,《金刚狼3:殊死一战》逾7亿元,居中。阿历克斯对《中国名牌》总结说,无论分级还是“观影提示”应当都是“中性”的,对票房没有直接影响,不应成为也不会成为炒作的“梗”。

难道这就是中国式的电影分级制度?中国电影将来就分为“有观影提示”和“无观影提示”两级? 《电影产业促进法》实施后,许多业界人士认为虽然并未像西方电影审查制度一样明确对电影分级,但采取观影提示的方式,似乎更像是一种委婉的、界限模糊的分级雏形,因此,这一条例也被网友和影评人戏称为 “手动分级”“委婉分级 ”。

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张宏森认为,这是对《电影产业促进法》的一种误读。这仅仅是指面向观众的电影当中的部分情节和部分镜头,不适合未成年人,这仅仅是一个观影的指导提示,也没有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媒体人赤兵对《中国名牌》回忆说,张艺谋的《红高粱》有一个著名的片段,这就是身体的姜文发疯地砍伐高粱,呼哧带喘圈出一块圆圆的高粱地,巩俐身体摆开一个大字形仰天而躺,镜头飞速旋转……看到此地,成人们的血压都会升高,小孩子们的感受呢?

早在2013年电影分级制就热火朝天地讨论过,在一次在讨论会上,著名导演冯小刚提出,分级制度是否可以涉及“黑帮”“卧底”、健康正常的镜头,以及像《拯救大兵雷恩》中“血流成河”的镜头。电影局副局长吴克回答说,即使中国实行电影分级制,也要考虑到社会接受程度。目前像《无间道》这样反映“警察队伍中间有黑帮卧底”的影片,即使实行分级,也未必能够通过审查。另外,为了区别港台所谓的“”,今后出台的中国电影分级审查制度将不会沿用“”的称呼。

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尼跃红表示,《电影产业促进法》遗憾的就是电影分级不够清晰。分级是适应不同的观影人群,分级本身并没有错,关键是怎么分。电影是传播文化,如果只是采取删减的手段,无法和国际对接。所以,中国电影发展到一定程度,分级问题早晚要解决。

江西赛道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制片人苏明晴对《中国名牌》发表了类似的观点,分级制度是应当的,否则项目开发时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雷区,分级后就明确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一级编剧王兴东则对《中国名牌》表示,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早已建立起了相关的电影法和电影分级制,具w规定有所不同,但都旨在对未成年人进行保护。美国分为大众级、普通级、限制级成人级。欧洲的电影大国法国,在1961年有了《关于对未成年人进入电影院的规定》,对不同限制级的电影和未成年人的观看作了详细规定。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也同样有类似的分级制度。

第3篇

The Magic Before Computer

You want movie magic? Look at Doctor Zhivago. The Russian Revolution―hot passion in a very cold place.

Cathy Whitlock (Author): I can remember seeing that film years ago and freezing in the theater. You just felt the coldness of that whole set.

Production designer John Box had to create an ice palace. An onion-1)domed love nest was built. Then Box and his crew made it icy.

Whitlock: They would 2)literally 3)spray all the architecture, the 4)chandeliers, the 5)interior furniture with hot wax, and then they’d pour cold water on it to create that ice effect.

Then there’s the poor, starved Civil War horse pulling Scarlett O’Hara’s 6)wagon in Gone with the Wind.

Whitlock: And they had to find a new horse because the original one that was supposedly thin had gained weight and his ribs were no longer

visible. So they had to paint dark shadows to make the horse look 7)gaunt.

They burned Atlanta in Gone with the Wind―or, to recreate the burning of Atlanta, they burned 8)leftover sets from King Kong and The Garden of Allah on a 9)lot in Culver City. It is said the flames were 500 feet high sometimes, and Culver City 10)residents kept phoning local police and fire stations in great alarm.

A Trip to Legacy Effects

John Rosengrant (Legacy Effects): There’re some pieces from Terminator Salvation, and this big guy over here is the Iron Monger from Iron Man.

John Rosengrant worked for the late special effects pioneer Stan Winston―Jurassic Park, Aliens―for 25 years. The 11)craft goes on at Rosengrant’s company, Legacy Effects, where a big workroom is lined with 12)specialty 13)props from major action 14)thrillers. Some outfits look like Transformers on 15)steroids, pieces created by dozens and dozens of 16)artisans.

Rosengrant: 17)Sculptors, 18)mold makers, painters, 19)seamstress, wig makers―it takes a huge group of people to make this stuff live. People are amazed when they look at Iron Man. It looks like it’s hard shiny metal, but then if you touch the actual suit, in places it’s actually rubber.

I didn’t understand why that was so hard. Centuries ago knights wore shining armor and went to war. So if they could do it, why such a problem now?

Rosengrant: Well, actors don’t want to…(laughs) be wearing a hundred-pound suit of armor, sweating.

The Problem of a Digital Age

Host: The decade that just ended marked a big change in movie making. Films didn’t just get big―they got digital big. Transformers, pirates, wizards, vampires, whole other worlds…Hollywood’s gotten to the point where if a director can dream it, it can be brought to digital life on the screen.

But our critic Bob Mondello says he has a problem. Movie technology has gotten so 20)sophisticated over the last decade that he says it’s now tough for a critic to tell where an actor’s performance stops and the work of hundreds of artists and digital technicians actually begins.

Mondello: I mean, I think what’s kind of interesting about it is that it’s infecting so many different kinds of movies these days. If you look at…well, take Happy Feet, a picture that is…a big, animated cartoon about penguins, right? And they use Savion Glover注’s movements. They motion-captured him and translated that into penguins. They are moving the penguin closer to reality, in a way, at the same time that you’re moving reality closer to animation by doing all of this. And where we are now is kind of right in the middle of that, and it’s…it’s a brave new world, a brave new form, a brave new something. But I think it’s a fascinating moment to be looking at film.

电脑出现前的魔法

你想知道电影怎么施魔法吗?看看《日瓦戈医生》吧。这部电影讲的是俄国大革命――冰天雪地中的火热激情。

卡西・维特洛克(作家):我还记得许多年前看这部电影时,整个人在电影院里冻僵了似的。你能感觉到整个场景透出来的寒意。

艺术指导约翰・博克斯要创造出一座冰宫。他们建造了一座葱头圆顶的爱巢,然后博克斯和他的团队将它变得冷冰冰的。

维特洛克:他们用热蜡几乎洒遍了整栋建筑,包括枝形吊灯和里面的家具,接着浇上冷水,营造出冰雪的效果。

还有《乱世佳人》中那匹饿肚子的可怜马儿,它在美国内战时为斯嘉丽・奥哈拉拉车。

维特洛克:他们不得不找一匹新马,因为原来那匹本该消瘦的马儿长胖了,肋骨也看不到了。于是他们只好画上深色的阴影,让那匹马看起来骨瘦如柴。

在《乱世佳人》里,他们烧了亚特兰大市――或者应该说,为了重现亚特兰大市被烧的情景,他们在卡尔弗市的片场里烧掉了电影《金刚》和《阿拉的花园》留下来的布景。据说当时的火焰有时能窜到500尺(约166.67米)。卡尔弗市的居民非常惊慌,不停地给当地的警察局和消防局打电话。

“遗产特效”探班

约翰・罗森格兰特(“遗产特效”):这里有些《终结者2018》的道具,而在这边的这个大家伙则是《钢铁侠》里的铁霸王。

约翰・罗森格兰特为已故的特效先驱

斯坦・温斯顿(参与《侏罗纪公园》、《异形》等电影制作)工作了25年。其手艺在罗森格兰特自己的公司“遗产特效”得到了延续。在那里,一个大型工作间内林立着许多动作大片里的专业道具。有些装备看起来就像注射了类固醇的变形金刚,由无数技师合力制作

而成。

罗森格兰特:造型师、制模师、画师、缝纫师、假发制造师――需要一大批人才能使一件作品栩栩如生。人们看见钢铁侠时都惊呆了。它看起来像是闪闪发光的坚硬金属,但如果你真正摸到这套装备,它其实是用橡胶

制成的。

我不明白(穿盔甲)有什么难的。几百年前的骑士们都穿着亮闪闪的盔甲上战场。既然他们能够做到,现在这点为什么还成问题呢?

罗森格兰特:哦,演员们可不想……(笑)汗流浃背地穿着一套上百磅的盔甲。

数码时代的问题

主持人:刚刚过去的十年标志着电影制作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不止是大片――它们是数码大片。变形金刚、海盗、巫师、吸血鬼、异世界……

好莱坞(的技术)已经达到一个境界――只要导演敢想,它就能通过数码技术让这个点子在银幕上变成现实。

但是我们的影评人鲍勃・蒙代洛说他有点担忧。电影技术在过去的十年里发展得如此成熟,以致现在的影评人很难分辨出到哪里为止是演员的演技,而数百名特效师和数码技师的工作又是从哪里开始的。

第4篇

南都娱乐:你是第一次来中国内地,对上海的感觉如何?

迈克尔・贝:在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曾经学过4个月中国历史,那时候我就知道,中国是一个很博大精深的国家,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后来,我曾经去过香港。这的确是我第一次到中国内地来,看到外滩的这些建筑,非常让人震撼、感慨。同时,我也发现中国这些年的发展和变化速度真的非常惊人。

南都娱乐:你拍了3部《变形金刚》系列电影,你个人最喜欢哪一部?

迈克尔・贝:第一部《变形金刚》显然更加纯真,尤其是大黄蜂、擎天柱和萨姆之间的感情,这些都很能打动人,所以我很喜欢第一部的纯情。同时,我觉得第三部也不错,毕竟尝试了新的技术,让整个故事、画面更加复杂,有挑战。

南都娱乐:女主角从原来的梅根・福克斯换成现在的罗茜,为什么有这样的改变?你个人觉得这2人之间有什么变化吗?

迈克尔・贝:电影拍到第三部,本来就需要有新鲜、与众不同的女孩面孔出现。就梅根・福克斯而言,她已经完成了她的使命。在第一集的时候,她是这个男孩子的初恋,包含了很多大家青春期的各种幻想。到了第二集,这个男孩子已经拥有了她。到了第三集,这个男孩子已经22岁了,他大学毕业,开始找工作,难道你们希望他那么快就结婚,步入婚姻殿堂? 这个时候的萨姆需要认识一个新的女孩子。

南都娱乐:电影里出现了一个中国牛奶品牌的植入广告,在拍摄这部分的时候,你是否会意料到中国观众会对此很敏感,很关注?

迈克尔・贝:其实生活中到处都充满了商品。这个牛奶也是商品之一。对我来说,它们只是我电影里的一个道具,不是广告,就是一个喜剧道具。在美国公映的时候,美国人看到这个演员喝牛奶的时候,就会笑,难道你们就不觉得好笑吗?如果他在喝可乐,可能就不如喝牛奶这么好笑。

男主角希安・拉博夫:需要新面孔的女孩子

南都娱乐:你怎么看待你的女朋友更换这这件事情?

希安・拉博夫: 一切都很自然。第一集的时候,我就是和这个女孩子很纯真地恋爱,我总是努力去保护梅根・福克斯。第二集的时候,我已经和她一起并肩战斗了。到了第三集,其实男主角也需要成长,他需要新面孔的女孩子,来保护她,并且和她一起成长。 其实罗茜也相当不容易,她在这部电影里,要跟着穿高跟鞋,不断地跑啊、跳啊。你们不要以为她只会走台步,她还会表演。

女主角罗茜・惠婷顿・惠特尼:我也不知道他为什么选我

南都娱乐:电影里,你要穿着高跟鞋跑来跑去,是不是件很痛苦的事情?

罗茜・惠婷顿・惠特尼:我一直跟导演开玩笑说:我这双脚已经被你毁了!大家能看得到,我就一直穿着高跟鞋在片场里跑来跑去,真的很要命。

南都娱乐:你是怎么打动了导演迈克尔・贝,争取到了这个角色?

罗茜・惠婷顿・惠特尼:坦白说,我也不知道他为什么选我。我就是在几年前和导演合作过一个维多利亚的秘密内衣的广告拍摄,可能他想有一个新鲜面孔出现。

“系统”史诗片展现人类自身极限

《变形金刚》三集落幕,完美或缺憾,经典或过客,这都是影评人要下的定义,在观众心目中恐怕早已成为史上的又一桩奇迹。这奇迹跟所谓的史诗、三部曲、自造系统……有关,《变形金刚》将一种自说自话而又刻意营造出来的叙事系统,灌输于无数观影者的脑海中,像此前获得巅峰成功的《黑客帝国》、《指环王》等片一样,用虚构的逻辑和历史以及并非一人完成的艺术创作,在先拥有无数狂热粉丝的情况下,最终通过银幕故事将自己送入人类谱写的这个文明史册中。

跟《指环王》先存在歌剧、神话传说、小说等形式庞杂的叙事体不同,“变形金刚”作为一个固定词组的存在时间不到30年,从玩具、动漫、游戏,最终才到今天浩大的大银幕作品。有一个现实是,《变形金刚》虽然与其他“自成系统”的史诗片一样,创造了票房纪录和成为不朽经典,但“变形金刚”几个字显然还需要一点知识才能会意,这也是很多人奔着爆米花电影心情来到影院却发现有点了然无味的原因。《变心金刚》需要点对电影里没有展现出来的逻辑有所了解,也需要点能对博派、狂派区分的能力和执著表达出喜恶感,或许还需要点长久的迷恋。所以有人会对疯狂的变形金刚迷感到不解,这种不解其实只是无缘。即便对于一个泛泛而论意义上的变形金刚迷来说,从容地欣赏《变形金刚》也并非都能做到,所以网上才会有《你应该知道的变形金刚历史》这种普及性文章。从另外星球而来的这种机器人,背后同样拥有一个逻辑强大、系统严密的故事之根,像《指环王》的神话传说、《黑客帝国》的科学哲学一样,为了将变形金刚的外衣做得更亮更让人着迷,发明者、讲故事的人、编剧,甚至每一个玩过这种玩具的孩子,都成了变形金刚史书的编撰者。

第5篇

雄心勃勃的史诗片《特洛伊》在西方似乎并没有得到多少好评,有人甚至恶毒地说它是“一部让人挨到结束的影片,只配C级”。也许就是因为事先被打过这是一部烂片的预防针,待到在影院里伴着那略带东方情调的音乐完全沉浸到一场3000多年前的情仇纠葛和生死厮杀中的时候,感觉还真是不错。因为是首日放映,影院里少有的满座,从大家热烈又有点严肃的反应中也能感受到,没有人是挨到最后结束的。

《特洛伊》在东西方遭遇的不同命运有点像前两年的《卧虎藏龙》和今年的《十面埋伏》。后者还没有在中国公映,不知道观众什么反映,但先睹而不快的评论专家们已经骂声载道,说是空虚,无聊,形式大于内容;而西方的观众和影评人却不这么看,他们就觉得神奇,精彩,实足的东方韵味,在戛纳献给它20分钟的热烈掌声。

用东方人的眼睛看西方,就如同用西方人的眼睛看东方,除了困惑不解也多了几分宽容。我们不会追究布拉德•彼特的形象与我们心中的阿喀琉斯有什么不同――阿喀琉斯是谁呀?也不在乎特洛伊之战到底打了10年还是十几天。至于最受人诟病的影片已经全无荷马史诗中宿命悲剧的沉重,普通中国观众更是不知所云。在我们眼里,这是一个不需要特殊的文化背景就可以基本理解的故事,虽然其中的一些逻辑有点奇奇怪怪,但既然发生在3000多年前的洋人身上,大可不必较真。我们还看到辉煌精美的远古宫殿和城垣,尽管觉得御前会议围着一个大水池而坐不免让人担心,怕哪个老头一不小心掉了下去,但谁知道那是不是另一种古怪的上古风俗呢?反正几万甲士生生撞入对方阵营的场面足够刺激,身材健美的大明星决斗足够震撼,因为我们知道得少,所以比较容易满足于视听的。

西方影评人(以及一些跟屁虫式的中国影评人)与中国观众分歧最大的大概是对于影片主角阿喀琉斯的评价。在神话故事中,阿喀琉斯出生后被其母(法力极高的地母)倒提着双脚在冥河里浸泡,所以全身刀枪不入,只有脚后跟没有泡过,所以成了他虚弱的罩门(中国人在这里又会纳闷,全身都泡了,干吗不倒过来再泡泡脚,彻底成就金刚不坏之体呢?)。而根据《伊利亚特》的记述,这位大英雄在特洛伊战争中的行为,经常是直接受到神的指引。但在电影中,最让文化学者感到不爽的,就是它把原始故事中的神话部分全然变成了一个纯人文(而且还相当好莱坞)的故事。

因为难免残存下古代神话的孑遗,有些地方确实不太顺。例如戏中阿喀琉斯母子相会一段,没有了神话,表现宿命的预言就失去了依托。而最后帕里斯射中阿喀琉斯脚踝的特写镜头,由于没有上述前提也就失去了意义。看来沃夫冈•彼得森事先是预设观众对这些神话情节都有个大概的了解,虽然在故事中完全去除了神性,却还是想利用最普通的公共文化知识来辅助叙事。

对于西方观众,我不知道效果如何,但对于中国观众来讲,基本的无知反倒减少了许多麻烦。在我们眼里,这个阿喀琉斯就是活脱一个“洋吕布”,勇冠三军,高傲偏狭,好色使气,稀里糊涂。但他让我们赞美和羡慕的,可不仅仅是超群的武艺和飒爽的英姿。他给我们的惊喜,来自于那种我行我素,独往独来的自由精神和自由境界。最后的英雄救美虽然落了好莱坞的俗套,但比起吕布的白门楼来,毕竟漂亮得多。

看见一些评论,总是先用《伊利亚特》作基础标杆。但在我看来,将史诗中那些半人半神的英雄降格为普通的人,让他们为自己的理由行动,总比让他们充当那些瞎胡闹的诸神手中的木偶更容易让现代观众接受。我们宁愿相信世界上,至少是远古的世界上,会有阿喀琉斯这样一群人,他们立身行事,尊重自己的情感远远高于尊重理智,有些不管不顾,为所欲为,即使代价惨重也绝不后悔。当代社会大概不会有这样的人了,但我们有时还是会向往这种精神。要不然,何必去看什么历史大片呢?

好莱坞的策略之一就是把一部商业电影的文化底线降低到普通大众都容易接受的位置,其结果是观众懂得越少,看着就越热闹,越愉快。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当前欧美的普通民众,对于荷马史诗、希腊神话这些古典文化知识,水平也比一般中国人高不了多少。这些人看《特洛伊》,感觉肯定同那些饱读诗书的评论家大不相同,却与我们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一点,看票房就知道了。

作者为北京广播学院教授

第6篇

库德钦科娃是一个年轻漂亮的莫斯科女孩,她个子高挑,皮肤白皙,而且家境也不错,美中不足的是她的右嘴角有一颗大大的黑痣,为了不让别人看到,库德钦科娃总会用手捂住那半边嘴巴,久而久之,形成了习惯。

有一天,俄罗斯的大导演戈沃鲁钦来到学校里选演员,同学们都说库德钦科娃的气质这么好,肯定会被选中,但没想到戈沃鲁钦只是看了几眼一直用手捂着嘴巴的库德钦科娃,最后还是选中了别人。戈沃鲁钦在离开前这样对库德钦科娃说:“你是一个很不错的女孩,可惜你缺乏勇气!”

“我缺乏什么勇气?”库德钦科娃纳闷地问。

“缺乏喜欢自己和欣赏自己的勇气!”戈沃鲁钦说,“如果你某天能够做到把手从嘴边拿下来,并且依旧喜欢自己,欣赏自己,那么你再来联系我!”

库德钦科娃受到了很大的鼓励,她再也不用手去遮挡那颗痣了,她经常对着镜子这样告诉自己:“我就是这样子的,这就是我,我应该爱我自己,欣赏我自己!”渐渐地,库德钦科娃那个用手捂嘴的习惯改掉了,她也不再惧怕在人群里展露她嘴角的那颗痣,结果同学们都告诉她说,她比以前更美丽了!

2002年,高中刚毕业的库德钦科娃给戈沃鲁钦发去了一封电子邮件,她在邮件里这样写道:“从前我只听说过做人要喜欢自己欣赏自己,我原本一直不懂,但是我现在已经学会喜欢自己了,我已经有勇气去欣赏自己了!”

库德钦科娃本以为这封信会石沉大海,但一周后就收到了戈沃鲁钦的回信。他在信中告诉库德钦科娃,他们正准备拍摄一部电影《少女维拉》,刚好需要一个青春少女做女主角,如果库德钦科娃有兴趣的话可以去试镜。库德钦科娃在第二天就赶到了电影公司,结果一试就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她完全符合影片中的人物要求。

仅此一片,库德钦科娃就在俄罗斯一炮打红,此后多年,她凭借着《锅匠-裁缝-士兵-间谍》、《金刚狼2》、《夺命地铁》等大片名扬全球,成了好莱坞屈指可数的优秀俄罗斯女演员之一,而她嘴角的那颗痣,更是成为了她最为动人的魅力象征!

“人的高矮胖瘦并不重要,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断臂维纳斯是公认的美的象征,如果你妄图把她的断臂补上,美感也将不复存在,有时候恰恰是因为人们自认为的那一点缺陷成就了他(她)们的独特魅力,面对自己的缺点,与其躲避,不如拿出勇气来,好好地去喜欢自己,欣赏自己!”前不久,库德钦科娃在接受美国《电影评论》的采访时曾这样感慨地说。

(据《滕州日报》陈亦权/文)

第7篇

其实,不会捣鼓影像的导演终究算不得艺术家,只是一个精巧的匠人罢了。

8月11日,《哈里・波特与凤凰社》在中国气势汹汹登陆,大有与《变形金刚》一争票房高下的架式。从此番情节的设置上来说,哈利与张秋NG30次的初吻戏、哈利与斯内普教授的魔法战、乌姆里奇师太的烟火表演、邓布利多与伏地魔的终极对决……如此众多的看点齐聚一堂,难怪让国内众多的“哈迷”翘首期待。然而,批评界却先给了《哈5》一通臭脸。众多影评人指出,这部影片是整个“哈里・波特”系列中最差的一部,“剪切凌乱”、“作曲不知所云”、“虎头蛇尾”――自然,影片的掌舵者、刚从电视界转到电影界的“菜鸟”大卫・耶茨也免不了受到一通挖苦揶揄。

评论差归差,钱还是要大把大把地赚得。《哈5》在中国上映两天票房就突破4100万,在次周放映结束后,9天票房已累计1亿零一百万,这个成绩在今年的进口片票房榜上目前排名第四,仅次于《变形金刚》《蜘蛛侠3》和《加勒比海盗3》。而美国本土票房更超过2.8亿美元,制片方的预期目的已然完成。在这次“敛钱”过程中,原著J・K・罗琳女士的文学粉丝无疑占据了大多数。也正是凭借《哈里・波特》这个品牌的运营,罗琳已然从一位默默无闻的儿童作家一跃为英国女性富豪榜的第三位。

这种以文学成就电影的现象着实常见。张艺谋早前拍摄《黄金甲》的时候,所有人也都在议论:“瞧,老谋子这回把《雷雨》都押上了,剧本再写不好可真说不过去了。”果不其然,待影片甫之一出,虽说拉拉杂杂的小毛病不少,情怀也稍显欠缺,但毕竟有大师的名家妙笔奠定全剧基石,《英雄》《十面埋伏》上映时因为台词幼稚而引发的笑场现象着实消失殆尽,票房也趁机破了个记录。

对张艺谋而言,《黄金甲》的意义绝不止于一部空前投资的古装巨制,更是他人生事业的一场关键“突围战”。此前,虽然张艺谋与其“黄金搭档”张伟平屡屡高调亮相,可却无法掩饰住自《英雄》以后作品票房每况愈下的窘境:当观众不再为他那华丽的视觉“三板斧”惊奇,腻味了他屡试不爽的“一根筋”人物,还有什么能够拯救这一系列作品中空洞乏味的内核?生死攸关之际,张艺谋果断地选择了文学,选择了曹禹,以其之长补己之短,不可不谓明策。

然而,当张艺谋和大卫・耶茨的“文学依赖症”并非仅仅一两个特殊的个案,而成为自电影诞生以来的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时,我们又能否说:电影天生就是文学胯下的矮子,电影离开了文学就活不了?诚然,电影内在的叙事性要求在文学中找到了无尽源泉。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可以为导演带来一个“现成”的好故事,从而省去殚精竭虑冥思苦想之痛。但是,放眼世界,文学绝非电影唯一的活水源头。

法国大师让・雷诺阿的《游戏规则》(1939)便是如此。虽然沾染了些许法国古典戏剧的影子,却没有一个固定的文学原型:它既不是滑稽剧、情节剧,也不是简单的悲剧和讽刺剧。雷诺阿回忆说:“我既想拍成喜剧,又想讲述一个悲剧故事,左右摇摆不定。迟疑的结果使影片成了现在这个样子。”事实证明,他的犹豫不决反倒使影片避免了流俗。英国导演迈克・李则坚持采用“即席创作”作为他唯一的拍摄方法。1995年在伦敦梭霍区拍摄《秘密与谎言》时,没有剧本、没有标题、没人知道这部片子说的什么,没有任何先入之见。很长时间中,创作人员只知道这部影片叫“无标题95”。至于我们所熟悉的王家卫更是“磨洋工”的典型代表,五年磨一剑拍摄《2046》在他那里绝非偶然。

可见,电影和文学并非两个必然会产生交集的艺术形式。但是,我们对于电影“身份”的认定,决定着电影最根本的命运。法国评论家阿斯特吕克早在1948年就指出:“电影如同文学作品一样,与其说是一门特定的艺术,倒不如说它是一种能够表达任何思想范畴的语言。”这一观点后来催生了著名的“电影作者”观念,但请注意,这同时也意味着电影与文学之间的一种平等关系。导演和作家没有什么分别,文学以“文学性”感染读者,电影则以“电影性”独步艺术之林。

而在中国,由于长期的“文以载道”,电影性被长期忽略。电影也常被当作一种“文本”,拿来“分析中心思想”,至于如何使用“影像化的(cinematic)”机制实现这种思想则无关轻重。这也促成了80年代初评论界关于电影文学性的大讨论。其实,不会捣鼓影像的导演终究算不得艺术家,只是一个精巧的匠人罢了。某种程度上,徐克和王家卫是他们学习的楷模:金庸现成的小说在那摆着,两人楞是不用,只是拿来剧中人物的名字,以摄影机为笔,如此绘制出的《东方不败》《东邪西毒》依然波澜壮阔、为人惊叹――这,才是真的本事。

第8篇

无论虚构多么美好,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首先缺乏的是现实,也缺乏面对现实的表达机会。

李安如愿再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对国人有浓烈的安慰剂效应—起码从票房盛衰来说,仿佛中国人的口味左右了奥斯卡。如果真有人有这么乐观的看法的话,我不得不提醒其注意一个令人悲怆的事实是:除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和《007大破天幕危机》,我们基本没有提前在影院看到过其他奥斯卡提名影片。在看电影这个问题上,中国的观众和20年前一样,并没有获得充分的选择权。

这么说并不是否定《少年派》精妙无匹的导演功力。恰恰相反,我算是较早推崇《少年派》的影评人之一。在李安和斯皮尔伯格之间,如果让我选择,我也会毫无偏见地选择李安,一个最难拍的本子,而李安巧妙地用电影实现了让所有地球人类的理解。斯皮尔伯格是否让地球人都理解了《林肯》?我不敢肯定。

《林肯》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片子?看过的人才会明白,这才是一部中国人更容易懂得的片子,也急需懂得的片子。一位在中国人的印象中停留于“解放黑奴”的英雄总统,在斯皮尔伯格的导筒下,原来是一个老谋深算的政治家。为了达成国会通过废奴法案(宪法第十三修正案),争取不可能的三分之二多数票,这位政治家采用了一切可能的并不光彩的手段,包括贿选,以及巧言令色,包括游说一位废奴激进议员将其一直坚持的“人人生而平等”解释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争取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林肯成功了,也在剧终时被暗杀于福特剧院。这位声望卓著的政治家,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甚至用一个总统的名誉和生命做抵押。

如果有充分的看电影的选择权,是不是还能这么单纯地为李安欢呼,为《少年派》欢呼呢?如果我们可以提前在影院里看到《林肯》中那位为政治理想而不是个人利益上下其手的总统林肯,如果我们可以看到《悲惨世界》中那头杀人机器沙威跳河自杀,如果我们可以看到《逃离德黑兰》里那位不遵从放弃救援命令的特工最终被授勋,我们是否还会觉得《少年派》的获奖是显而易见和毫无异议的?

无论虚构多么美好,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首先缺乏的是现实,也缺乏面对现实的表达机会。与《林肯》相比,事实上,《悲惨世界》更令我震惊。这部以音乐剧为基础的电影,形式上与上届奥斯卡获奖默片《艺术家》一样特殊,格局却比《艺术家》大一百倍,但是这部堪称伟大的片子却只获得了最佳女配角奖。《逃离德黑兰》这样一部讨美国人喜欢的片子获最佳影片,只能瞬间把我拉回一个现实:奥斯卡其实是一个美国人的奖,它并不肩负解放全人类的伟大任务。

基于以上理由,我喜欢这一届奥斯卡提名影片,我赞成但并不喜欢华裔导演李安获本届奥奖这个对华人世界来说有点过于如愿的结果。我想说的是,假使你刚好看了《少年派》,并以为自己已经看到了全年度最好的美国电影,我不得不提示你,其实,你需要看的更多。

我的推荐

《悲惨世界》:一部堪称伟大的电影,被本届奥斯卡低估了。我几乎可以断定,那些曾经选择 《艺术家》的评委们一定是脑子进水了。另外,“金刚狼”休·杰克逊的表现上佳,完全超乎想象,我心目中的最佳男主角,绝不亚于林肯。这部电影在奥斯卡后来到中国院线放映,虽晚了2个多月,却依然不容错过。

第9篇

电影《变形金刚》中有这样经典的一幕。长镜头下,以擎天柱为中心,身边的其它汽车人救护车、铁皮、火黄蜂和爵士一起变形,擎天柱俯下身子用细腻的可以看见城市夜景反光的机器眼睛对惊呆的男主角说:“我们是保卫地球的汽车人。”

如此震撼的视觉效果,绝对是电影特技技术上的一大挑战,既是是在同级别的《蜘蛛侠3》和《神奇四侠2》中也并不多见。对于负责这部电影电脑后期制作的工业光魔公司(Industrial Light&Hagic)来说,这段不足二分钟的镜头足足让他们折腾了大半年。据工业光魔负责《变形金刚》的动画视觉总监斯科特?班瑟透露,每渲染一帧《变形金刚》的电脑图像,整修团队都要花费38小时,几乎是威塔(Weta)工作室当年制作巨片《指环王:双塔奇兵》时每帧20小时渲染时间的2倍。

工业光魔的电脑动画师称,如果把片中用来建造机器人的所有多边形头尾衔接起来,可以从地球连到月球,由这些多边形组成的每个变形金刚的变形过程的影像处理需要数+台服务器,上百台电脑和近千名工作人员花上半年左右时间,仅以电脑特技制作成本算,每分钟《变形金刚》也在百万美元以上。

变形金刚重生

全世界都知道是迈克尔・贝导演了这部《变形金刚》,但这部影片真正的灵魂却不是这位好莱坞传奇导演,而是一直在幕后默默无闻的工业光魔。据斯科特班瑟透露,这家公司参与《变形金刚》电脑特技和视觉制作的团队大约有240人,主要由数字艺术设计师、软件工程师和硬件专家组成。

在超过一年半的时间里,工业光魔负责把变形金刚的各种动作和造型添加到电影中的将近500个镜头里,每个角色都是由美国著名产品设计师杰夫・曼恩和概念插画师本・普罗特领导的团队设计完成的,然后由数字艺术设计师和软件工程师们进行建模、绑定、视觉渲染和开发新的光影来表现真实的金属绘图、金属铬、橡胶和玻璃等视觉效果,并在单个机器人和每辆汽车的变形上,进行数字化设计。

从动画制作的角度看,工业光魔为每一个变形金刚都创造出了不同的个性,设计出了43个不同的变形方式,以及在动作的重量感和速度感上找到一个平衡点,在通过电脑完成连续动作并与实景合成后、一部完整的电影就这样呈现观众而前了。

曾经与迈克尔・贝在《珍珠港》和《逃离克隆岛》两部大片中有过合作的工业光魔是好莱坞中最老牌的电脑特技工作室之一,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相关人才上都代表着全球最顶尖的水平。这家公司的前身是卢卡斯在1975为拍摄《星球大战》组建的电脑特效小组,而在当时连专业的特效人员在好莱坞都是很少见的,不夸张的讲,是卢卡斯和工业光魔开创了电影特效这一好莱坞最赚钱的行业。

为达到终级视觉效果,工业光魔自己研发渲染软件,最成功的要算Irender,它与那些商业的渲染软件有很大不同,除了本身可以进行渲染图像外,还可以直接调用其它渲染工具,如Renderman、Mental Ray等,主要部分用Irender,头发用Rendermen,玻璃用Hental RayShader,即使是在微软、惠普、IBM等这些公司,能够拥有如何精深的3D动画的软件工程师也为数不多。

在好莱坞,一部大制作的电影通常分为两个部门:电影制片和CG特效制片。CG制片有两个很重要的力面,资金和生产管理,也就是负责财务和影片整个工程的制作。大制作影片一定要有这样的人来负责购买机器设备及CG影片制作,复杂程序不亚于管理一家大型企业。

《变形金刚》的制作过程中,大部分动作的连续镜头都是预先由动画师绘制出来的,工业光魔按要求再做机器人各部分的进一步制作。基丁动画,真实动作背景板是在外景中拍摄的,再加入机器人的真实动作,通过放置亮光轨迹来进行标记,通过使用这些能够在三维中将CG完美融合进去的亮光轨迹追踪标记,在计算机中创造出十分符合现实场景镜头的特效。

工业光魔的专有软件中,Zeno是核心,在Zeno下运行的Lux软件,再结合皮克斯的Renderman和HMental Images公司的Mental Ray,最终打造出完美的画面。要知道,工业光魔员工都来自各行各业,建筑师、模型师,广告摄影师,机械设计师,大部都未从事过电影工作,但却完成了好莱坞影片中70%的特效,包括《加勒比海盗》、《绿巨人》、《龙卷风》、《拯救大兵瑞恩》等众多风靡全球的影片。

特技改造电影

得益于上世纪70年代计算机和互联网产业的兴起,电影特技在硬件和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下,渐渐的成为了好莱坞电影的支柱式产业。1977年的《星球大战》是电影史上有记录的第一部使用“动作控制摄像机”拍摄的电影。在这部电影里,卢卡斯创造多项意义深远的发明:他发明的一个机械装置,可以把实拍画面和后期合成画面轻松地协调成同步,被誉为电影工业的座里程碑,开启了一个电影特技的新时代。

1982年,工业光魔发明了一项电脑处理方法,并应用在科幻电影《星际旅行》上,完成了电影史上第一个完全由电脑制作的场景。两年后在电影《年轻的福尔摩斯》中,工业光魔创作了电影史上第一个电脑生成的角色――彩色玻璃人,为星战前传里众多虚拟角色的制作打下了基础,并在1989年为科幻经典《深渊》制作了第一个电脑三维角色。1991年工业光魔制作好莱坞最卖座的特技电影之一《魔鬼终结者2》,影片中的T1000成了影史上第一个电脑生成的主角,成为了电影史上至今难以超越的经典。3午后的《侏罗纪公司》第一次出现了由数字技术创造的,能呼吸、有真实皮肤和肌肉和动作质感的虚拟恐龙角色,使电影特技达到前所未有高度。

几年前,在数字技术和电脑硬件已相当成熟的前提下,《星战前传》继续创造着奇迹。据斯科特・班瑟介绍,星战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有超过70%的场景由数字合成,第二部是电影史上第一部完全数字拍摄的电影,第三部是100%在室内拍摄完成,所有自然景观都是后期叠加的。在星战系列的拍摄过程中,工业光魔共召集了1650名工作人员,影片中有42个角色是完全由计算机虚拟制造的,但从影片中没人都看出一点破绽。

当然历史不是由一家公司改变的,好莱坞电影特技产业中还有许多优秀的公司,像《指环王》的幕后班底――威塔工作室(WetaWorkshop)。当年与彼特・杰克逊导演合作拍摄的《指环王》共获得的11项奥斯卡大奖,其中4项授予了这家工作室。威塔的软件天才史蒂芬・雷葛洛斯研发出的革命性的Massive软件更让这家 公司在好莱坞奠定了自己的地位,并通过Massive制造《魔戒现身》的开场以及《双塔奇谋》中经典的千军万马战争场面。

威塔在软件别加入了人工智能技术,据雷葛洛斯介绍,这款软件制造出来的角色拥有自己的个性,能做出自己的决定,可以在不同环境中做出不同的反应,有独特的视线,撞击时也会有逼真的声音和动作,还可以和周围环境产生互动,《指环王》的成功有很大一部分功劳属于这款优秀的软件。

不光是传统电影大片,在动画电影领域,更是电脑技术统制的天下,由史蒂夫?乔布斯一手打造的皮克斯刊样也是最成功的电影特技公司之一。《玩具总动员》、《虫虫危机》、1999年的《玩具总动员2》、2001年的《隆物公司》和2003年的《海底总动员》部出自皮克斯,近十年来与梦工厂和迪斯尼一同霸占着好莱坞动画电影市场。

“毫无疑问,是电脑特技改写人类电影的历史,并视频艺术带人一个新的纪元”,当2004年,梦工厂凭借《史莱克2》9亿多美元的票房,超过皮克斯的《海底总动员》成为好莱坞当年最赚钱的电影时,《商业周刊》评论道,“电脑特技和3D动画技术已经成熟到完全可以与传统电影相提并论的地位,今年的好莱坞是动画电影之年。”仅仅三年时间里,我们看到的那些最卖座的电影无一不是得益于电脑特技的帮助,无论是梦工厂三剑客史蒂芬靳皮尔伯格、杰弗瑞卡森伯格、大卫・格芬,数字艺术教父史蒂夫・乔布斯,还是其它活跃在电影特技产业天才们,都抓住了这个机会,利用先进的电脑技术在电影市场上找到了一席之地,在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享受的同时,悄然改变着电影的历史。

中国特技的希望

如果不是宣传到位,大部看过电影《宝葫芦的秘密》的观众都不会想,这是一部国产电影。这部由真人参与的耗资超过5000万元的动画电影人用着实的火了一把,由于档期被安排在《变形金刚》首映之前,其上映以来的票房成绩也相当不错,自6月29日全国公映后,两周票房就超过了1600万元,直追《加勒比海盗3》,超过了去年《汽车总动员》,仅次于春节期间上映的《门徒》,即使在与《变形金刚》同时上映的第二周,其票房表现也未出现明显下滑,这无疑是国产电影中少有的事情。

事实上,《宝葫芦的秘密》是一部由中国内地,中国香港和美国三方共同打造的一部合拍片,并不能算上一部纯粹的国产电影,但让人兴奋的是,影片大部分的主创和电脑特技人员都来自中国。作为中国电影首次与迪斯尼的合作,这部电影较好的隐藏了迪斯尼动画原有的一些特点,完全是走中国传统文化的路线,无论是内容、角色上都完全以国产的姿态出现。

另一合作方,香港的先涛数码也是亚洲电影特技和3D动画的领军者,陈凯歌的《无极》中的特技镜头,《功夫》、《风云》、《少林足球》等卖座香港特技电影就是这家公司负责制作并完成的,而与导演昆汀上・塔伦蒂诺合作制作的《杀死比尔》更被西方影评人认为是一部超过好莱坞的影片。

据先涛数码中国市场负责人苏克介绍,《宝葫芦的秘密》的全部制作时间长达三年之久,共包括800多个特技镜头,由120多名专业特技人员参与。在制片方面,迪斯尼和中国电影集团负责策划和发行,影片中的角色,包括宝葫芦的动画效果和特技完全由先涛一方设计制作,据影片的特技导演,曾先生参与过《无极》和《功夫》特技制作的钟智行说,“先涛设计宝葫芦这个角色要求很高,不像国外动画电影中那样有过多的手部动作,但却非常符合东方人的审美观点,无论是在特技还是设计上影片部有很大的一大突破。”

大家一定还记得,不久前以惨淡票房收场的被称为“中国首部原创3口动画电影”,耗资1.3亿元制作的《魔比斯环》。这部中国有史以来少有的大制作3D动画电影当时被寄予了太多的希望,虽然请来了国际顶尖的动画制作团队,由于内容和面面太过欧美化,很难打动在中国观众的心,结果就如捌当年《宝莲灯》进入好莱坞市场一样,只落了个叫好不叫座。

中国电影的特技到底处在一个什么水平上?上海电影制片厂旗下专门负责电影特技制作的上海上影数码传播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在电话中对《互联网周刊》记者表示,“中国电影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电影特技相关产业的运作,虽然总体规模和技术上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差距很大,但近几年的发展速度还是很快的,一些作品的已经达到了国际流水平。”

据这位负责人介绍,上影数码在后期电脑合成,三维动画等领域都外于国内较先进的水平,曾为国内外众多电影、电视剧、动画连续剧、游戏软件和广告制作电脑特技,参与了像《极地营救》、《紧急迫降》、《2046》等数十部国产电影的特技和后期制作。特别是参与拍摄的《紧急迫降》是中国第一部采用数字特技制作的电影,开创了中国数字电影特技制作的先河,影片中多个特技镜头的制作都达到好莱坞中等以上水平。之后的投资2000万元拍摄的国产空难片《极地营救》堪称当时国内最高水平的使用电脑特技的电影之一,是上影当年投资最大的一部电影,同时电是国内首次使用数字摄影机拍摄的影片。

第10篇

正因如此,从上世纪80年代起,各大电影公司开始为评委们“送片上门”。这种内部预览片最初是录像带介质,然后是DVD光碟,到如今基本以各种数码介质为主,偶尔还能见到蓝光光碟。也就是说,每部电影的发行商每年要为6000多名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成员送上作品,这个办法或许无法保证对方会观看这部电影,但至少会让评委少一个“没看到”的借口。如果没有这些送上门的预览版本,恐怕有很多后来家喻户晓的获奖者都会与奥斯卡小金人擦身而过,比如《美丽人生》(Life Is Beautiful)中的罗贝托・贝尼尼(Roberto Benigni),《男孩别哭》(Boys Don't Cry)中的希拉里・斯万克(Hilary Swank),《波拉克》(Pollock)中的玛丽娅・盖伊・哈登(Marcia Gay Harden),《死囚之舞》(Monster's Ball)中的哈莉・贝瑞(Halle Berry),而2005年的《撞车》(Crash)和2009年的《拆弹部队》(The Hurt Locker)很可能也最终无缘最佳影片。

《至暴之年》(A Most Violent Year)的编剧兼导演J・C・尚多(J.C. Chandor)去年在宣传《一切尽失》(All Is Lost)时,曾询问发行方能否不给评委送预览片,而让他们都去电影院观看,因为《一切尽失》讲的是一个海上生存的故事,在大银幕上观看肯定效果更好。但他得到的答复是,“当然可以,如果你想失去提名可能的话。”尚多最终当然选择了妥协。

当然,向评委推销作品的办法远不只送预览片这一招,各种名义的鸡尾酒会、晚宴、创作人员见面会都是常用手段,做这些活动的目的只有一个:在规则范围内,尽一切可能让评委们看到电影。坐在家里观看这些电影,相比坐在影院里的大屏幕前,观影质量是否会下降?下降程度又有多少?虽然还没有科学方法量化这个答案,但通过这几年不少评委的表态来看,下降是肯定的。

想象一下,克里斯托弗・诺兰的太空大戏《星际穿越》、安吉莉娜・朱莉的战争回忆录《坚不可摧》、雷德利・斯科特的圣经史诗《出埃及记:神和国王》和彼得・杰克逊的魔幻巨制《霍比特人:五军之战》(The Hobbit: The Battle of the Five Armies)……像这样的电影,要想体验到百分之百的观影乐趣,势必需要一块大屏幕。但那些内心戏较多、考量个人演技的电影,倒确实不一定非得去电影院看,比如理查德・林克莱特的《少年时代》、阿加多・G・伊纳里多的《鸟人》、莫腾・泰杜姆的《模仿游戏》、詹姆斯・马什的《万物理论》和贝尼特・米勒的《狐狸捕手》等。

那些需要细细品味演技的电影,如何能吸引评委坐在家里看完?也有办法,很微妙的一点是预览片送达的时间。

有些发行公司倾向于将作品在每年初秋送出,躲开年底大片扎堆上映的评奖季。这些“早起的鸟”也有不少“有虫吃”的先例,比如2008年的《冰冻之河》、2010年的《动物王国》和2011年的《更好的人生>,以上三部电影全部斩获了当年的奥斯卡表演类提名。今年按此行事的有《雪国列车》,为了给蒂尔达・斯温顿争取到一个最佳女配角的提名,发行公司Radius-TWC早在去年8月份就将预览片发送完毕,比其他影片至少提前了四周,如果不是这么早就“一枝独秀”,观看率是否能达标着实难说。除了《雪国列车》外,《爱很奇怪》(Love Is Strange)、《魔力月光》(Magic in the Moonlight)、《落魄大厨》(Chef)、《诺亚方舟》(Noah)、《变形金刚4:绝迹重生》(Transformers: Age of Extinction)、《贝拉》(Belle)和《神父有难》(Calvary)都是在2014年11月前就发出了预览片,算是比较早的一批。

也有些发行公司选择借助其他奖项的东风。维恩斯坦公司就一直奉行这一策略,即在演员工会奖和金球奖提名公布的同一周,将相关的预览片送到评委手上。受到提名的影响,评委在接到影片后往往会马上观看。当然这一办法比较适用于本身就比较强势的热门作品,比如《坚不可摧》,就是在影评人选择奖(Critics' Choice)提名公布时发送预览片的。

有赶早的,自然就有赶晚的。有些发行公司会将预览片尽可能晚发,甚至有些早已进了各大影评人10佳榜单的大片,也会采用这个策略,将预览片赶在圣诞节前一周才送达评委,以此吊起评委的胃口。这一策略最大的赢家当属《拆弹专家》,这部电影最后能拿下奥斯卡最佳影片,其抓住了评委猎奇心理的预览片发送时机功不可没。今年,福克斯探照灯公司请来当初运作《拆弹专家》的辛西娅・舒瓦茨(Cynthia Swartz)做顾问,希望《鸟人》和《徒步野外》能够复制这个奇招。

不过,后发制人的预览片倒也不全是出于策略考虑。

比如《消失的爱人》,首先福克斯公司颇花了一番时间才拿出了让制片方和导演大卫・芬奇都满意的方案,之后联系预览片公司时,又赶上“旺季”出货量太大,制作和递送时间不得已一推再推。结果这家公司从11月底才开始大规模向评委递送包括《消失的爱人》和《出埃及记:神和国王》在内的预览片,直到2015年1月都还没送完。

《星际穿越》在奥斯卡提名投票正式开始的12月29日才送出预览片,主要是由于制作班底和导演诺兰都坚持使用蓝光介质,因此加长了制作时间。

第11篇

关键词 动画教学;数码动画;软件;MAYA

1.学习Maya的必要性

三维动画已经成为电影、电视、游戏以及其他媒体中的一部分,它以更加丰富和复杂的方式来表现特殊的效果。随着三维动画行业的不断成熟,我们看到产生巨大差别的不再是令人吃惊的技术,而是技术所表现的内容,当然还有它对观众情感所起的作用。并且现今影视作品当中,票房前十名都是用三维软件辅助制作的,这其中不乏Maya的影子。我们是动画专业的学生,应当与世界流行趋势接轨,所以应当掌握一门三维软件使我们在将来的社会实践中更具战斗力。

在游戏和动画的应用中3dmax一直占有主要的位置,但是这已经是过去的事情了,09年的票房宠儿都有3D技术助阵:《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冰河世纪3》《变形金刚2》《X-man前传:金刚狼》《飞屋环游记》《特种部队:眼镜蛇的崛起》等等。现在的国际大作中,每10个中有6个都是有Maya的参与的。在北美有46%的游戏动画工作室使用Maya,在日本更是有50%的公司的3D软件许可是Maya的许可证。这些数字告诉我们,Maya已经成为当今国际3D开发市场上的主流方案。

MAYA因其功能强大,所以成为专业人员们在这些领域中的首选工具之一。掌握MAYA比较好的方法是根据课程循序渐进的学习,利用相关的功能和命令加上自己的灵感创建出神奇的三维效果。记住:艺术是技术的前提,软件只是工具,但是没有很好的掌握工具,艺术也只能是空想而无法得到实现。所以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才是成功的必备条件。

2.Maya的高级模块

2.1 在Maya中让我很感兴趣的是一个叫Artisan的工具

Artisan 工具可用于以更艺术的方式操纵几何体,允许使用笔刷工具绘制其值和特性。Artisan是一个基于直观绘制和雕刻的界面,可在最短时间内提供高质量的复杂结果。它让我们能随意的雕刻NURBS面,从而生成各式各样繁复的形象。如果你有数字化的输入设备,如数字笔,你更是可以随心所欲地制作复杂的模型。

2.2 在文件引用方面

新设计的项目窗口提供了访问和编辑你的项目文件的位置更大的灵活性。 一种改进的默认项目结构使其更易于管理的项目目录以及目录中创建自定义插件数据。另外,命名空间编辑器设计为使用者提供了更多的控制创建和管理你的场景对象的命名空间组织。 功能改进包括对象名单在弹出的窗口,更好的命名空间层次结构显示,等等。

改进“名称空间编辑器”使您能更好地控制场景对象的名称空间组织的创建和管理。编辑器以新的树视图显示为特色,从而可以更轻松地查看名称空间的层次结构。 其他改进包括:1)现在“列出内容”在弹出窗口中显示对象列表,而不是仅在“脚本编辑器”窗口中。2)“选择所有空的名称空间”使得选择所有空的名称空间并对其进行操作更容易。3)“收拢到子名称空间”将移除空的名称空间。 4)“设置当前名称空间”提供了可视化指示器和对当前名称空间的控制。5)名称空间编辑器概述。6)创建名称空间。7)编辑名称空间。8)移除名称空间。

3.开创性的制作工具

3.1 Maya Cloth

过去我们的动画人物总是显得僵硬呆板,更不用说人物的外形细部刻画方面了,而运用Maya Cloth能够创建出具有强烈真实感的人物服装所用的布料,比如人物身上的各种飘逸的感觉,如飘带,披肩,上衣以及裤子上面的各种装饰、纹理等等,都能做的栩栩如生,仿佛触手可及一般。除此以外,Maya软件中所包含的动力学系统能够使服饰的运动效果更加逼真,高度模拟布料的动态动作。另外,运用这个模块还可以轻松地制作出其他各类织物,如被单,各类皮革制品,各种旗帜,帷帐等等,都可以表现的栩栩如生,极具模拟性。但是Maya Cloth最擅长表现的古代仕女那柔美的身材以及飘逸秀美的衣衫。

3.2 Fur

Fur是Maya的一个模块,利用Fur可以在多层面NURBS曲线模型上创建带有纹理和阴影的逼真的毛皮和短发,既可以设置毛皮的属性,如颜色、长度、宽度、秃度、透明度、凹凸、卷曲度,伸展方向等,也可以局部画出。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Artisan,把大多数毛皮的属性直接画到表面上并且梳理毛皮。可以利用牵引系统,定出毛皮的运动,或是毛皮对动力场的反应。

3.3 Maya live

Maya live是我们很喜欢的一个工具,它能把非线性编辑及后期合成的部分内容加入三维制作过程中,解决了三维虚拟对象与视频图像对位合成的难题。Maya live能自动进行并加速完成与移动匹配的这种耗时的处理任务。匹配移动是由计算机产生(CG)场景的活动电影胶片来匹配摄像机或物体的移动。为了做到这一点,必须重建活动场景中三维对象的复制品,它包括物体间的相对位置和场景中摄像机或物体的移动。

由于与Maya集成,匹配移动过程与我们做的动画配合得天衣无缝。可以很容易地把CG物体载入到场景中去,以进行对效果的检验。还可以在两种处理中转换,这两种处理是:摄像机绕静止的点的移动;点绕静止的摄像机移动(称之为物体跟踪)。在最近上映的新片《紧急迫降》里,镜头从三维飞机的外观摇到驾驶员在机窗里操作的活动画面的天衣无缝的运动衔接便是用了Maya live完成的。

4.Maya 的工作流程

Maya的用户界面相当直观,且操作简便,用户可以非常容易的对其全局进行充分的把握,灵活性极高。在全屏范围工作下可以调出工作所需要的所有工具,再也不会烦恼多余的各类菜单和图标碍眼了。另外,对于一些重复性任务,我们可以编写一些简单的MEL过程来轻松应对,减少了大量的工作时间;在设计特定的环境特定的项目的时候,还可以用高端的三维操纵工具来控制各个场景的各个组成部分,相当的便利,且极具艺术性;如果要调整Maya内部的基于结点的体系结构也是相当便捷的,可以任意的进行拖放等等。。总之,Maya这种相对开放的界面能够使用户的自更宽,鼓励用户做出各种各样满足私人喜好的尝试,是一种进阶的软件设计模式。

参考文献:

[1] 范璐. 图象、动画软件的教学探索[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05).

第12篇

《鬼吹灯之巫峡棺山》故事,作者在摸金小队的探险之旅中,着重解释了《怒晴湘西》中涉及到的“观山太保”一门,不但讲述了盗墓江湖曾经的历史,也以此门派的后裔传人为引子,铺展了整个篇章的故事。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鬼吹灯之巫峡棺山》观后感范文,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鬼吹灯之巫峡棺山》观后感范文一

真的没看过《鬼吹灯》系列的原著,而且可能是因为年龄刚好不当不正,也没觉得系列电影之中所包含的文化、语言、人物性格有多么吸引人,不过,也可能是因为对原著没有什么既定的认知,所以对电影的包容度也就增加了很多,在我看来,《鬼吹灯》系列电影虽然没有绝对好看,但是也不像网络上的负面评价那么不堪。

拿这部《鬼吹灯之巫峡棺山》来说,感觉孙教授这个人物的设计就很有特点,不止他的身世和存在就接近传说,而且角色的表现不温不火,算是可以接受。而电影应该是受限制于成本吧,尽管没有什么大场面,但是把该交代的都交代清楚了。

我觉得如果说缺憾的话,就是电影没有拍出悬疑、灵异电影应该有的“酷”,打斗不酷,妖灵不酷,法术不酷……,就连摸金校尉念的切口也不是那么酷,如果重拍的话,这个应该改进。

很多时候,觉得真的是小成本限制了好题材的电影发挥,当然,小成本的原因会有很多,到底是编剧、导演、演员……不够好还是真的整个业界在减少投入,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鬼吹灯之巫峡棺山》观后感范文二

这个故事,作者在摸金小队的探险之旅中,着重解释了《怒晴湘西》中涉及到的“观山太保”一门,不但讲述了盗墓江湖曾经的历史,也以此门派的后裔传人为引子,铺展了整个篇章的故事。这观山太保一派的后裔,无论是生的还是死的,都让摸金三人组差点命丧巫山。

考古学家孙教授深夜潜入博物馆,被胡八一发现。无可奈何之下,孙教授逐渐表露心迹:他多年研究发现,四川的确有明代观山太保修筑的地仙墓。观山太保靠盗墓发家,将所盗之异宝悉数埋藏于地仙墓中,此墓就好比是一座“古墓葬博物馆”。

自自古以来很多盗墓贼都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为人所不齿的,知道自己迟早要遭到厄运,所以对这个行当也是十分的看不起,在盗墓贼里头几乎都是有血缘关系的互相搭档,但是很少有父子一起干的,因为这行太缺德。当爹的不愿孩子干,当子女的不愿意父母知道自己干的是缺德事。

很多人利欲熏心,去盗墓结果都是姚玉忠这样的下场。所以人还是要走正道,人人都有向善之心,发扬自己的善心,抑制自己的贪欲,很多恶事就消弭于无形了。

刑徒们死前推演出来的天兆,使棺材山在离开地底后终于被雷火焚毁,地仙村里的死人都被烧得连灰都没剩下,似乎这一切都在冥冥中早已注定了,人世间的一切痴心妄想,都只不过是场过眼的云烟。

《鬼吹灯之巫峡棺山》观后感范文三

看的出导演在改编中是遵循了原著的精彩部分,但可惜没有抓住精髓,只拍了比较好表现的画地为门和过风桥等片段。而长臂猿猴,打粽子等最吸引眼球的亮点舍弃了,不知道是技术难度还是预算不够,比较可惜。

其次倒是看出了制作团队满满的求生欲。一遇到牛鬼蛇神就立刻用科学解释,一碰机关就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结尾孙教授一句“希望用你们特殊的才能为国家做贡献”,不禁让我胸前的红领巾更鲜艳了。

好在不像云南虫谷那样变成了怪兽片,还是看到了分金定穴,金刚伞,十六字阴阳秘书等鬼吹灯特定元素。作为一部网大,如果不用电影的标准来要求他的话,我暂且饶过他吧,起码看的出还是用了心的。

《鬼吹灯之巫峡棺山》观后感范文四

鬼吹灯系列的小电影层出不穷,但是质量越来越差,特效完全是勉强出来的。至于剧本,怎么改都认识,但是从演员到导演都是这样的勉强啊。 曾经有媒体说过,以现在的中国影视产业所存在的各种畸形发展的诟病,《鬼吹灯》这个超级大IP注定短时间之内成不了中国影视版的威漫英雄系列,只有被各大中国影视公司【赚快钱】所消费的份,难以形成一个如美国威漫英雄系列一样精心打造的IP系列体系。

《鬼吹灯之巫峡棺山》观后感范文五

其实我有点不知道该怎么写这部电影的影评。

看完这部电影后,只感觉看完了,然后没给我留下点什么。

电影中那个藏在过去的大反派风家祖先,那个人真狠。而他的后代化名孙教授为了消除他,利用了摸金校尉胡八一(赵左饰),Shirley杨(于心妍饰)和王胖子(米特饰)为他开路。当然,最后也给了报酬,其实刚开始说明白是不是也一样?

其实我以为精彩的剧情应该是探墓的过程,但后来发现他们设计的那个过程好像也没太惊险。除了那个风把人吹到对岸有点意思,其他的太平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