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装备制造业

装备制造业

时间:2023-05-30 08:53: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装备制造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装备制造业

第1篇

摘要:装备制造业作为辽宁的支柱产业,对于辽宁经济发展意义重大。从全国来看,辽宁属于装备制造业基础较好、发展较快的省份,

>> 辽宁装备制造业比较研究 论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发展分析 构建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研究 加速辽宁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 辽宁装备制造业供应链整合研究 辽宁装备制造业“走出去”问题研究 辽宁省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对策研究 辽宁高端智能制造业发展对策研究 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发展问题研究 发展中国装备制造业策略研究 装备制造业专利发展现状研究 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发展思路研究 关于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研究文献综述 2011年西安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 沈阳装备制造业绿色发展对策研究 环保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研究 跨国战略联盟与辽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辽宁发展企业集群构建装备制造业基地的路径选择 辽宁装备制造业物流供应链管理的发展战略 产业集群与辽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9]资源状况.辽宁省人民政府网[EB/OL].http:///zjln/zyzk/.

[10]孙超,裴振英.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现状及优劣势分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7):150-151.

[11]佟春杰.对辽宁加快推进产学研合作工作的建议[J].中国科技信息,2012,(2):149.

[12]吴伟.产学研合作中的问题和对策研究——以辽宁省为例[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11,(5):39-43.

[13]第一部装备制造业法规于12月20日实施[EB/OL].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http://.cn/mon.web/docview.aspx?chnid=4802&leafid=18539&docid=2721239&uid=271003&version=emerging.

[13]包山莲.金融危机下辽宁装备制造业走出去的机遇与威胁[J].商品与质量,2010,(7):29-30.

[14]黄磊.地方政府如何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J].装备制造,2011,(12):50-53.

[15]赵忠华,赵凌飞.装备制造业创新型产业集群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08,(2):39-42.

第2篇

一、从专利角度看我国装备制造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技术积累不足,缺少核心专利

通过统计l985年4月L日(我国专利法于该日生效)以后装备制造业的相关专利申请,我们发现,德国、日本、美国三国申请人在世界不同国家申请的专利数量大大领先于其他国家。我国排名第四,申请数量分别相当于美国的34%、日本的35%、德国的38%,如果考虑到我国合资和外资企业众多,权利归属母公司的情况,这一比例可能会更低。这一结果反映出了我国在本领域技术创新能力以及专利保护意识的欠缺。从国内专利申请的情况来看,申请和授权的总量国内申请人占有优势,大约是国外申请人的3倍。但是,从不同专利类型的统计来看,国内申请人的优势主要来源于实用新型申请,发明专利的申请量相差不多。另外,目前发明专利授权量国内申请人仍然低于国外申请人,授权占申请的比例更是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尤其是在一些基础元器件和高端技术领域这一情况更加突出。

以我国基础电器元件领域为例,2004—2009年主要电器元件电阻器、电感器、电容器、半导体、二极管和三极管的中国发明专利中国内申请人21254件,国外申请人38939件;在授权统计方面,国内申请人lO770,国外申请人29386件,差距更为明显。深圳拥有各类LED(半导体照明)企业1150家,是国内乃至全球LED产业最大的产业基地。深圳LED产业从上游芯片的设计制造,到中游封装,再到下游的LED显示屏、背光、照明等方面的应用及配套材料、加工及检测设备等各个环节,已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但是深圳的绝大多数企业手中没有LED核心专利和技术。目前按区域分布看,全球绝大多数的LED专利主要由日本和美国、韩国等国企业申请和垄断,全球初步形成以日本日亚、丰田合成、美国Cree、LumiledS和欧洲0sram为专利核心的技术竞争格局,我国大陆申请比例仅约为5%。从专利申请的技术领域或整个LED产业链来看,国内企业的专利主要集中在比较低端的封装、应用等下游产业,技术含量高的专利很少。由于缺少核心专利技术,深圳已有3家LED企业遭到美国“337”条款的侵权;众多进军国际市场的深圳LED企业,必须警惕国际巨头布下的专利陷阱和诉讼风险。

2.产业集中度低,缺少技术实力突出的大型企业

我国装备制造业已经有了不少中国名牌,但真正能成为世界驰名品牌、在世界市场上占有较大份额的,微乎其微目前,我国机械制造业全行业只有6万多家规模以上企业,但是其中进入世界50O强的只有一汽和上汽。根据机械工业协会的统计,截至2OlO年底我国机床工具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共有7l42家但是,中国专利申请总计仅17000余件。进一步在德温特专利数据库中统计机床行业的专利申请后发现,申请人主要来自日本、德国和美国;排名前50的申请人中仅有两个来自中国,分别位于第24和第50位。反观国外,利用Aureka软件对排名前两位的三菱和博世的专利申请制作专利地图后发现,这两家公司在机床技术领域的研究范围广泛,并且建立了各自的优势技术,形成r同的技术风格。由此可见,我国的机床企业数量众多,但是平均专利申请数量偏低,缺少技术实力突出的大型企业,与国外同行业相比差距巨大。

3.研发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R&D经费投入强度,是指R&D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美、日、德等装备制造业强国的R&D投入强度总体都在2.5%以上,其中日本、韩国已超过3.4%,远远高于我国1.47%的水平。2004年-2008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占三种专利申请量的平均比例为25.8%%,发明专利授权量占三种专利授权量的平均比例为11.9%,而国外这两项指标分别为85.8%和76.4%,分别高出国内60.0和64.5个百分点,表明国内倾向于专利质量相对较低的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国外倾向于专利质量相对较高的发明创造。2006年-2008年我国发明专利有效量占三种专利的比例仅为l4.1%,国外高达78.5%;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29.62万件,比国外少23.56万件,说明国内原始创新能力和技术储备水平相对低下。目前我国专利平均寿命仅为3—5年,说明专利质量和价值总体上还不高。国内有效发明专利中有效期不足7年的占81.0%,而国外这一比例只有48.4%:国内有效发明专利中,有效期超过l0年的只占4.5%,而国外这一比例达到23.6%。

二、推动我国装备制造业专利工作发展的建议

1.制定行业专利战略规划全面系统的分析装备制造业的专利现状、发展趋势和竞争规律,结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7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相关目标、措施制定符合我国装备制造业特点和发展规律的专利战略规划。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专利保护意识

装备制造业作为一个技术密集型的行业,创新是行业向前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也是企业问、国家问竞争的主旋律。装备制造业的技术特点决定,专利是核心创新成果的最佳保护方式。

3.发展一批有较强知识产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我国应发展一批拥有自有品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产品和技术覆盖范围广、结构合理,市场驾驭能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通过这些大型企业集团的发展,带动其{也套行业和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形成我国自己的完备的技术、产品体系。

第3篇

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厉以宁说,在全球化的市场环境下,中国制造业过去那种技术长期停滞不前、产品延续多年不变的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

2010年,我国制造业产值达到了1.955万亿美元,占全球制造业的19.8%,一跃成为位居全球第一的制造大国。然而现实却是,中国仍未步入世界制造强国的行列,劳动生产率低、产品附加值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仍普遍存在。

充沛的劳动力资源和低廉的成本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推动中国制造业高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今在国际经济不景气、国内环境严重通胀的当下,中国制造业的优势逐渐退去,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竞争力等弱势更加凸显而出。据悉2010年全球最有价值的500个品牌中,中国制造业品牌只有17个,且前100名榜上无名。

制造业将面临转型的“阵痛期”已成为共识。在《首席财务官》杂志本期的采访中,被采访公司均提出了转型的规划,在他们看来危机中蕴藏着契机,目前正是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最佳时机。本文采访了国内纺织机械龙头企业――中国恒天CFO颜甫全、装备制造业领先企业的龙头企业――福马机械CFO薛贵及美国雷勃电气(苏州)财务总监刘雪峰,分享他们在全面应对危机的同时,如何加速转型,“拨开云雾见晴天”。

恒天的加减法

作为纺织机械的龙头企业,中国恒天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天”)是国内唯一一家以纺织设备制造为核心主业的央企。中国恒天拥有直属二级子公司20家,三级及三级以上全资及控股企业98家,分布于国内20多个省市及境外近20个国家和地区。在其愿景图中,明确地提出在“十二五”末“再造一个恒天”,营业总收入在2011年330亿元的基础上跃升为700亿元。

在当今宏观环境迷雾渐浓之际,中国恒天的这个目标似乎有些遥远。长期以来,中国纺织业面临产能过剩的整合,99%以上的纺织企业已经民营化,竞争十分激烈,而2008年之后,纺织业的出口之路更是严重受阻。不过中国恒天CFO颜甫全对这个愿景的实现充满了信心,“我们更愿意将当下的危机看成是一次转型的机遇,做好加减法,为以后冲刺打下基础。”

颜甫全认为,在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困扰全球的当下,作为CFO责无旁贷,首当其冲要在低谷时有效地履行与配合公司战略愿景。“目前恒天拥有一只1500多人的财务团队,在筹集资金、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控制财务风险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是当下恒天应对危机的中坚力量之一。”

并购布局

德国《焦点》周刊曾指出,中国机械制造业销售额全球第一,并不说明中国机械出口的地位。德国机械产品出口仍将是世界第一,在机械制造业的31个部门中,机械搬运、电力传输设备和印刷技术等德国有17个占据全球领先地位。

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纺织机械产业发展迅速。在多年与外国纺机企业的交流和合作过程中,国际化程度大大提高,在亚洲和非洲发展中国家所占市场份额急速扩大,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和斯里兰卡以及越南等一些东盟国家成员从中国进口的纺织机械大量增加。

与纺织服装出口大国不相称的是,虽然中国生产棉纺及涤纶聚酯类纺机设备具有优势,有些单机甚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是国产纺织机械整体现状并不乐观。国产纺织机械高档设备依然依赖进口,产品趋同化问题严重,大多数中国纺织机械只能适用于中低档和小型服装加工厂,尤其是织机、后整理机器以及针织设备等产品,工艺水平一直比较薄弱。与整体情况一致的是,虽然恒天的纺织机械制造水平位列中国精密设备制造第一,在棉纺机械和化纤机械等领域的一些产品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但是在纺织精密设备、后染整设备等方面,恒天的发展仍然比较落后。

颜甫全分享了这样一组数据: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中,从境外进口的纺织机械产品高达400多亿美元。进口的各种无梭织机近20万台,国产纺织机械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在60%左右徘徊。“从纺机大国向纺机强国的跨越,中国纺机业势必由过去数量型产业转向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颜甫全表示恒天已经充分认识到技术短板是制约企业提升产品质量的关键,因此必须在危机中抓住机遇,实施转型。

如何完成这个转折,并购是其中的一条道路。2011年夏天中国恒天成功并购了香港立信工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立信”),中国恒天和立信两强携手是中国恒天海外并购取得的第一场胜利,这会改变集团整体资源、市场、技术方面的协同效应,立信集团旗下的印染设备弥补了中国恒天产品的短板,收购立信更在于,“立信模式”将是引导恒天集团各个企业有效提升运营水平、加快国际化进程的一条有效途径。

香港立信是由方寿林于1963年创办的,其染整设备制造非常领先,1990年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成为染整行业首家在香港上市的企业,也是全球最大的染整设备制造商,能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前处理、染色及后整理工序都能满足客户要求,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大的影响力。由于2008年下半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纺织行业的周期性不景气,全球纺织机械行业估值均处于历史低位。立信的股价也是一落千丈,此时已进入古稀之年的方寿林希望找到愿意做纺机的企业把方氏家族的事业延续下去。而纺机正是中国恒天的核心业务,经过几年的谈判,2011年6月15日,中国恒天完成了对香港立信工业的全面收购,香港立信工业正式纳入中国恒天麾下。

“中国恒天战略并购立信工业,经过了几年的谋划和筹备工作,是在积极推进中纺机集团棉纺、化纤、印染三大板块战略背景下谨慎选择的结果。通过并购立信工业,弥补了中纺机集团印染板块的短板,改善了中国恒天的整体资产质量、竞争优势与盈利能力,向实现纺机业务在国内综合实力第一、品质和规模在全球名列前茅的方向迈出了一大步。”中国恒天董事长张杰欣慰地说。

与此同时,恒天的战略目光也已延伸到了国外,锁定了欧洲。2011年8月8日,中国恒天收购瑞士欧瑞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欧瑞康”)无纺布业务的预交割仪式顺利完成,项目收购涉及的主要产品包括自动控制系统、短纤打包机、非织造布短纤梳理成网等专利。为了完成此次收购,中国恒天下属子公司郑州恒天非织造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在奥地利设立恒天纺织控股有限公司用于收购隶属于欧瑞康位于德国的资产、负债、合同和位于奥地利的股权等项目。收购之后,中国恒天将继续增加在欧洲生产基地的投资,非织造布机械梳理业务将继续服务于高新产品传统市场。张杰认为,所有的参与方将会从收购的梳理业务与现有非织造布机械单元之间的协同发展中大受裨益,此次收购和中国恒天的战略经营目标相一致,是中国恒天全球化战略在欧洲的重要布局。

对于中国恒天的并购布局,颜甫全说:“中国恒天瞄准的

是具有领先世界专利技术的企业,欧瑞康具有世界上最好的无纺布制造技术。由于欧债危机的影响,欧瑞康无纺布业务陷入亏损的泥潭,资金告急。我们此次仅用200万欧元就收购了三年前开价很高却搁浅的欧瑞康项目。今后中国恒天将充分利用欧洲的技术、品牌以及中国的市场、成本优势,快速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通过产品整合,形成中国恒天完整的非织造设备产品链,提升产品竞争能力及企业盈利水平。”

当然并购背后的风险不容忽视。对于风云突变的海外并购,颜甫全提醒,“海外并购一定要考虑当地的文化、法律、政治、时局和自身在海外的力量整合,要充分发挥中国驻外机构的作用,加强沟通。海外并购最难的工作是并购后的整合,特别要注意并购之后与国内产业的对接以及风险的管控,尤为凸显的是精通海外管理人才的匮乏。”

全面预算的闸门

近几年,受人力成本激增、人民币升值和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纺织业的毛利率如今连10%都不到。2011年以来,棉价过山车的暴涨暴跌,使得纺织产业链普遍受到冲击,纺织行业的生产、销售、效益增速均逐月回落。面对多重夹击,中国纺织业已不再具备成本低和大量出口的优势。

转型因而成为必然之势。根据恒天的规划,将用七到十年的时间,将中国恒天发展成为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一流产业集团,在纺织装备、纺织贸易和新型纤维材料领域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供应商之一,跻身载货汽车重要制造商行列。对于恒天的未来发展,张杰有着清醒的认识和规划。他认为,资本运作和科技创新是企业增长的两个“轮子”,企业的快速增长,必须两个“轮子”一起转。

良好的公司治理是保证公司发展最关键的因素,为了有力地配合集团发展战略,管控恒天的多元化转型风险,恒天选中了全面预算这道闸门。

“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不仅要关注目常经营活动,还要关注投资和资本运营活动;不仅要考虑资金的供给、成本的控制,还要考虑市场需求、生产能力、产量、材料、人工及动力等资源间的协调和配置。而全面预算具有全员、全额、全程的特点,全员意在调动全员的活力,层层分解预算目标,建立全员的成本、效益意识,把各单位的作业计划和公司资源通过透明的程序配比,分清轻重缓急,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预算计划过程和预算指标数据直接体现了集团、子公司和各部门使用资源的效率以及对各种资源的需求,是调度与分配企业资源的起点。通过全面预算的编制平衡和执行,企业可以对有限的资源进行最佳的运用,避免资源浪费和低效使用。”颜甫全对全面预算的设计思路进行了清晰的把脉之后,开始公开招标,为集团信息化的上马做全面准备。

在集团信息化应用项目选型中,恒天最终选择了浪潮ERP,“我们最为看重的是产品的成熟度、产品的领先性以及大项目应用集成和实施服务能力,而浪潮在集团管控领域很成熟,有很多成功案例”。对于全面预算体系,颜甫全提出了“建立集团、事业部、企业多角度分级管理的金字塔形预算管理架构和扇形体系”思想。恒天会同浪潮,通过对各业务版块的需求分析和集团总部的管理要求,于2009年9月搭建了衔接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战略导向型全面预算体系,并设计了生产制造行业预算表共173张,贸易行业预算表共106张,地产行业预算表共116张,投资行业预算表共107张等预算报表体系。

颜甫全对全面预算评价颇高,“目前已经可以使可能的问题提前暴露。按照预算方案跟踪实施预算控制管理,重点围绕资金管理和成本管理两大主题,严格执行预算政策,及时反映和监督预算执行情况,适时实施必要的制约手段,把企业管理的方法策略全部融会贯通于执行预算的过程中,最终形成全员和全方位的预算管理局面。参照预算结果,公司高级管理层可以发现潜在的风险,预先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从而化解风险。预算一经确定,便在企业内部具有‘法律效力’,各部门在生产营销及相关的各项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

通过集团上下全面预算财务信息化的启动,恒天实现了异地实时动态查询与分析,并做到了预警自动提示,有效加强了财务监管职能。更为重大的意义在于,帮助管理层跳出了数据的细节,达成了远程事前预测、事中监控职能,降低了决策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使决策质量的效率得以提高。“面对瞬息万变的各种风险,为了让资本运作和科技创新的轮子运转自如,全面预算依然有许多方面需要改善,需要上下协同。”颜甫全最后强调,作为CFO不能因此松懈,而需时常强化职业判断,

“财务风险管控应该遵守重操守精业务的规则。”

破解危机掌控财道

2011年12月中旬,一份来自国务院国资委的《紧急通知》下发到各央企。要求央企“密切跟踪国内外形势变化,充分估计市场竞争的严峻性和激烈程度,加强成本费用管理和资金管理;严控借贷规模和资产负债率,确保生产经营平稳较快增长,防止出现大起大落”。

自2011年起的成本飞涨导致央企自第三季度以来利润骤降,根据数据显示,2011年1至11月央企实现营业收入18.4万亿元,同比增长22.6%;累计实现净利润8317.9亿元,同比增长3.6%。而2010年同比增幅分别为34.7%和50.1%。

“应对风险,财务无处不在、无处不有。”身处对成本敏感的装备制造业的中国福马机械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福马机械”)CFO薛贵总结了应对金融危机的财道。福马机械于1979年成立,前身为林业部林业机械公司,现为世界500强――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的核心装备制造业企业之一。福马机械的工程机械产品被广泛运用于铁路、公路、水利、港口、能源、城镇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尤其被三峡工程、青藏铁路、西气东输等众多国家重点工程和重点单位所选用。目前其资产规模达64亿元,拥有30家全资及控股一二级子公司。其中常林股份有限公司和林海股份有限公司为上市公司,机械产品内销约占70%,出口约占30%,产品远销到美国、加拿大、日本、德国、东南亚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

重中之重――资金风险管控

2011年大宗商品高价位运行造成企业原辅材料、煤电油运等价格上涨,经营成本增加,给福马机械带来空前的挑战。当国家货币政策收紧的时候,如何有效保障业务高速发展所需要的现金,资金风险管控是稳健财务战略的重中之重,是保证企业正常营运的关键环节。

福马机械以东南亚和非洲客户为主的人造板机械成套设备出口合同,合同金额上千万元,在近几年人民币不断升值的情况下,汇率对出口销售收入和利润影响很大。因此出口合同的汇率风险管控成为资金管理的关键风险点之一,为此在薛贵的倡导下,出口收汇采用远期结售汇的方式“锁定汇率”,并且加大进口业务规模,增加机电类产品进口贸易,用外汇支付进口货款,最大限度地规避了汇率风险。

平衡好资金投入的收益与风险的关系,是艰难的选择,管控现金流是一门高深的平衡管理艺术。加快资金回笼,福马机械开展集团上下应收账款专项清理,清欠工作采取“无理由清

欠”方式,要求做到“笔笔有落实、件件有结果”。

自2006年担任CFO以来,如何平衡高成长的业务战略与稳健的财务战略之间的关系成为薛贵思考的问题。

“这中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资金永远不能出错,企业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做好资金管理工作。”由此在薛贵的带领下,福马机械财务部多管齐下:严格对现金流预算的编制、汇总、审批的管理;加速资金周转,加速企业现金付款与现金回收;在现金划转过程中,谋求更快速地回收现金,更精确地安排现金付款的时间,选择更为快捷的银行结算方式,使企业更快捷地回笼客户现金;提供更为准确的资金预测能力,通过资金系统科学预测未来的资金收入和支出,合理安排现金支付,力求使现金支出曲线与现金流人曲线平行。有效降低企业现金的安全备付额度,既能保证现金支付,提高企业现金的使用效益和资金支付的控制能力,为企业进行分析和考核提供科学的依据。

2011年7月,福马机械制定了《集团公司内部资金调剂管理暂行办法》,用来引导子企业间的资金有偿调剂使用,从而达到借贷双方共赢、降低财务费用。为了鼓励在各企业之间进行资金内部调剂,集团将内部资金调剂作为2012年经营考核的加分项目。薛贵表示,福马机械多年来一直强调加强对营运资产的管理,特别是对应收款项及存货的管理,减少资金占用,提高资产质量,防范经营风险。

可是应收账款规模的不断扩大,还是增加了集团公司的经营风险。2011年下半年福马机械要求各企业加强应收款项管理,落实催收责任,加速销售资金的回笼,避免坏账损失。为了避免存货的损失风险,采取合理控制生产规模、控制生产资金的占用,通过降价和返利等各种手段促销,加大产品销售力度,促进产品的销售,加速存货的周转。同时对合同的质量保证金加强管理,及时处理有关质量问题和售后服务问题,在提高服务水平的基础上力争收回大部分质保金,减少资金回笼的风险,从而全面提高了集团公司的资产质量,更好地防范经营风险。

面对国家不断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加息、收缩银根的形势,福马机械的多个重点发展战略项目将在2012年陆续启动,在巩固传统融资渠道的同时,开拓新的融资方式,保证企业经营与发展的资金需要。各企业可以根据产品的不同特点,探索新的销售模式,如开展贸易融资、融资租赁销售等方式,拓宽企业经营渠道。

稳健财务是CFO控制好风险的必备良方,薛贵建议,一是强化债务风险管控,遏制盲目扩张势头,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努力保持稳健的资本结构;二是强化重大财务事项管控,包括加强大额资金管理,建立资金支付制度;做好重大投资财务管控;强化资金集中管理,严格执行集团有关资金集中结算、银行账户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管控金融衍生品、证券等投资业务,任何企业未经集团审批不得从事股票、债券、基金、金融衍生品等高风险投资业务。“在当前信贷收紧,贷款难度加大的情况下,企业要充分发挥和利用集团财务公司的资金融通平台。”

“管控风险对于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防护林,也是对CFO能力水平最有效的一项考核标准。”薛贵如此认为。

杀手锏――研发与降本联动

10年间,机械工业装备自给率从“十五”初期的70%提高到当下的85%,对全国工业新增总产值的贡献率达到22.29%。虽然国产化率高达85%,但是剩余15%的关键基础零部件如液压元器件及系统、高档轴承、电力电子器件及变频装置、高端阀门、数控系统及功能部件等设备依赖进口,且这15%的非国产化设备却拿走了70%的利润。

“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装备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难题,打造工业强国一定要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王瑞祥认为,现代制造业发展滞后,传统加工制造业比重过大,尚未形成强有力的核心竞争能力。

在资源、环保日趋紧张的情况下,各国都在争先优化产业结构。装备制造业作为技术密集型机械工业,且消耗能源和资源在重工业中最低,代表了各国制造业的前沿水平。根据媒体报道,作为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内容,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规划即将出台,提出的目标是到2015年高端装备的销售产值占装备制造业的比例将达20%以上,预计年销售产值将会达到6万亿元。中国市场的广阔前景,也吸引了诸如美国卡特彼勒、日本小松、韩国现代、德国沃尔沃等跨国公司大举进军中国高端机械市场,这使得国内的竞争更加激烈。

薛贵对此表示,中国企业大多处于产业链低端环节,技术和科研能力比较落后,要想向高端装备发展,必须围绕提升客户服务的价值开发核心产品。在成本不断飞升的情况下,福马机械的发展思路是一定要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链,开展集团一体化经营。改变母公司只管理不开发的现状,和子公司一起共同开发产品,形成上下联动的研发体系以及统一的国际市场营销体系。根据工程机械行业发展趋势,在2008年资金紧张的情形下,福马机械投入了2亿元研发费用用于开发比较高端的挖掘机,产品规格从22吨到36吨;在人造板机械加工领域开发了连续压机生产线,改变了以往多层压机为主的设备。

在装备制造领域浸染多年的薛贵认为,传统制造业摆脱困境的根本出路在于转型升级,即由传统的制造业向现代制造服务业转型,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但是由于研发而带来的巨大投入也严重考验了CFO的掌控之道,对此薛贵表示了认同,“对于制造业企业集团而言,研发能力和成本管控能力是CFO掌控企业财道的利剑。”

薛贵认为,面对多变的严峻形势,一定要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思维变革才能更有效地进行成本管理。为了加大设计和工艺的降本力度,福马机械在设计阶段引进成本控制的业绩考核标准。这就意味着从源头开始,就将成本控制体系和研发体系相结合。据薛贵介绍,很多产品的成本早在设计阶段就确定了,产品设计人员在要考虑质量问题和功能设置的前提下,可适当引入成本管理体系的理念,这就为福马机械开展技术降本和工艺降本工作取得了宝贵的经验。“要不断强化工艺消耗管理,严格控制各项消耗指标,提高工艺降本成效。而这一切的突破不能以牺牲质量为代价,质量部门、财务部门、研发部门、生产部门一起参与设计和工艺降本,深挖降本空间,这是应对风险的有力杀手锏。推进设计和工艺降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全面增强产品成本的竞争优势,会从源头上化解产品销售的资金风险。”

此外,打造福马机械产品核心竞争力,还必须在供应链上降低成本。

“要想使产品和服务有竞争力,那么对供应商的话语权就需要加强。对于战略型供应商合作关系的建立,价格是一个重要的参考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

为了保持整条供应链的长期竞争优势,福马机械加强了供应链的管理,全面推行公开招标采购、比价采购、建立供应商AB角制度。2011年11月上旬,中国福马召开公开招标、比价采购效能监察工作会,要求各企业全力降本,实现公开招标、比价采购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通过集中招

标采购和比价采购降低原材料、配套件、外协件成本。在供应链环节上,福马机械加强了与供应商的战略性合作。一方面,给予优质的供应商款项支付等更多的支持,进一步获得价格上的优惠;另一方面,对供应商整体结构进行调整,加大公开招标采购和比价采购的力度,积极引进新的合格供应商,对整个供应商队伍进行优化。经过三年的推行,2009至2011年中国福马机械通过这种战略管理成本方式的创新,节约了近1.6亿元成本。

雷勃的成长双引擎

总部位于美国威斯康辛州的雷勃电气(集团)(以下简称“雷勃集团”)创立于1955年,20世纪80年代以后,雷勃集团逐渐向跨国公司发展,并于2005年在纽交所上市。目前在美国、加拿大、欧洲、巴西、泰国、印度等国拥有46个制造基地和12个技术中心。2010年雷勃集团销售额达到23亿美元,其产品电机、发电机、齿轮驱动等在电力、冶金、环保及水处理、动力发电、工业制冷、采矿等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被美国福布斯杂志选为美国400强企业,财富杂志评选为美国发展最快企业前100名。

面对席卷全球的叠加危机,雷勃集团却通过并购变身成为全球最大的电机制造商之一,以及世界领先的电气设备和机械传动设备的制造商。目前雷勃集团正致力于从重工业向高技术产业发展,除了大力并购的外部引擎,力控成本也成为其跨越式成长的内在引擎。

并购赢家

25年来成功完成32次收购,雷勃集团采用多品牌,大规模的整合营运方式,以严格的规程保证投资的收回。

“在向跨国公司转变的过程中,雷勃集团主要通过收购扩张、重组联营的方式达成布局全球的目标,通过1994年以来在美国的多次并购以及2001年以来在中国的并购整合,达成了电气公司的战略目标。”雷勃电气(苏州)有限公司财务总监刘雪峰表示,自2002年雷勃和上海金陵公司在中国成立第一家合资企业,10年来通过收购常州CMT、新亚电机、嘉兴莫利、无锡华达等六七次并购,中国区总部因此在2009年得以成立。而中国市场的拓展也为雷勃集团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2010年,我国2400家电机制造企业电机总产量为2.2亿千瓦,总产值超过600亿元。按照我国规划,到2020年发电机总装机容量将达到人均1千瓦,即15亿千瓦(美国现人均为3千瓦)。根据国际通用估算方法,电动机总装机容量与发电机总容量的比为2.5:1-4,按3:1计算,预计未来10-15年内,我国电动机的装机容量将增至45亿千瓦左右,电动机的市场空间和增速非常巨大。

而让雷勃集团跻身全球电机引领地位的,还是2011年8月22日收购A.O.史密斯电气产品的关键之举。

2010年12月13日雷勃集团宣布了2010年里的第七次收购――收购A.O.史密斯(A.O.Smith Corporation)旗下公司Electrical Products Company(以下简称“EPC”)的所有业务。此次收购符合雷勃集团能源高效技术业务的既定目标,强化了地区影响力并提供了协同合作的平台。总部位于俄亥俄州蒂普城的EPC的业务包括在美国、墨西哥、中国和英国设立的电机制造工厂。收购后的公司制造销售各种密封式电机、水泵、分流仪器,供电、通风及空调工程和一般工业应用。这次交易的金额约为8.75亿美元,预计此次收购使其收购后的第一年销售额突破7亿美元。“历经美国司法部八个月的反垄断审查,收购史密斯的EPC公司之后,雷勃集团的市场份额将变为全球第一,这次不同寻常的收购对双方是极为明显的多赢。”

而对于A.0.史密斯公司,也从这项并购中获益匪浅。在出售了其电气产品相关公司,并接收了包括调整运营金以及283万美国雷勃电气股票在内的约7.3亿美元的现金之后,A.O.史密斯日前公布的2011年第三季度财务报表数据显示:第三季度营业利润为3990万美元,相对于2010年第三季度3760万美元同比增长6%。A.O.史密斯公司CEO兼董事长Paul W.Jones对此认为,“出售电气公司让我们拥有足够的现金以及债务偿还能力,用以投资或者回购本公司的股份。我们相信雷勃集团拥有适合EPC的良好企业文化。”

雷勃集团董事长Henry Knueppe]则认为,这次成功推进的典型收购符合收购策略的增值标准。EPC带来了令人振奋的新技术、提高了我们的地域影响力并促进了协同效应。另外此次交易的增值效应将带来更全面的产品技术组合,从而为客户带来增值。”

“两个公司的文化风格截然不同,A.O.史密斯公司有着140年的历史,比较保守,追求的是利润率,风险控制比较关注股东利益,出售马达业务以后,完全实现水处理战略转型。而雷勃集团更关注企业的成长,看重市场份额,注重公司的销售率,收购EPC之后,雷勃集团将会占领制冷行业特种电机的细分市场,这部分产品有着较高的回报率,竞争对手进入的门槛相对较高。收购组合后的公司成为全球最大电机公司之一,文化互赢共补,彼此更专注各自的产品优势,增强了应对危机的能力,可谓多赢。”刘雪峰表示。

力控成本

雷勃集团2011年第三季每股盈余1.33美元,比分析师预期的1.14美元高出0.19美元;营业收入年增长率24.7%,为7.369亿美元,预估2011年第四季每股盈余0.67美元-0.73美元,市场预期每股0.9美元。截至目前,电机、机械与印度事业保持着强劲的增长,但是随着欧债危机的蔓延和中国宏观环境的变化,其业务将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

“雷勃电气中国区的产品55%在中国销售,45%出口北美等地区,由于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雷勃电气(苏州)有限公司在2011年9月份创出销售新高之后,10月份就快速回落。”不过刘雪峰表示有过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应对经验,现在从容很多。

面对销量的下降,雷渤将降低风险的关键锁定在材料采购的联动机制上,对于每份大宗商品的长期采购合同,在期货采购中都严格的执行风险对冲,将高风险尽可能降低到最低点。

“作为If-的财务总监,需紧密围绕集团的战略目标,围绕预算来展开风险对冲,将业务风险、生产经营的风险化解到各个层面,实时监控。”面对因此而产生的大量闲置生产劳动力,刘雪松强调培养一个工人并不容易,因此重点放在控制成本方面。

2011年11月份,分厂的利润率依然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关键时刻,销售、生产、财务等业务部门要做到信息共享,财务需要依靠有价值的数据来管理企业。”

当金融危机等特殊时期来临时,管理者需要重新审视成本管理方式。“从成本管理的角度来讲,管理者更加关注成本所产生的原因,区别出哪些成本是给企业带来增值的,哪些成本对企业来说是不增值的,从而进一步提高成本管理的针对性。传统的成本管理往往以业务量为基础来对生产能力等间接成本进行分配,但这些成本的产生动因却存在着多种差异。在经济形势较好时,企业的利润率较高,管理者往往不关注或者忽略了其中的差别。”

第4篇

中国“十三五”规划指出,将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工信部已完成《机器人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初稿,一系列具体配套政策措施预计于2016年落地。

推进智能制造升级 装备制造业市场广阔

作为轮胎装备工业4.0龙头企业的巨轮智能,近年来不断开发各类机器人机型,相关业务加速增长,2015上半年机器人业务实现收入0.25亿元,超过去年全年收入。同时,公司投资天玑股份,开发大数据产业,实现工业4.0、机器人、智能装备等制造业领域与大数据产业资源的优势互补,形成独特的差异化优势,甩脱同质化的低水平竞争。

巨轮智能将从国家战略全局出发,从细分行业入手,重塑公司价值,重建市场边界,制定创造用户新需求的蓝海战略,为公司进一步发展开拓新天地。

值得注意的是,为加快智能制造转型升级,深入开拓工业4.0装备领域,今年10月20日,巨轮智能正式宣布将公司证券简称由“巨轮股份”变更为“巨轮智能”。

加码大数据产业

巨轮智能公告称,公司与公司实际控制人、董事长吴潮忠将投资中科天玑大数据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玑股份”),增资并完成改制后,公司与吴潮忠先生合计拥有天玑股份30%的股权。

据了解,天玑股份立足于大数据服务领域的运营,包括工业制造、大数据搜索等诸多垂直领域的产品服务等。在上述经营领域,天玑股份将是中科院计算所、中科院网络数据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唯一的产业化平台,同时也是加速技术成果转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立的主要孵化企业之一。

吴潮忠对此表示,为响应国家政策号召,推动实施“互联网”与大数据发展战略,在“互联网”与大数据产业背景下,以中科天玑为平台载体,实现了巨轮智能与中科院计算所在工业4.0、机器人、大数据金融、大数据舆情、商业情报、新媒体服务、大数据搜索等众多领域的优势互补。

巨轮智能表示,公司将积极发挥“智能制造大数据”的双轮引领作用,不断增强公司的盈利能力,当好“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发展战略以及中科院“率先行动”计划的有力推手。

核心技术再获突破

近日,公司申报的“一种工业机器人RV减速器”荣获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另有两项RV减速器相关发明专利正在等待国家知识产权实审,标志着巨轮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研发成果取得新突破,将成为公司业绩又一增长点。

RV减速器自1986年问世以来,已成为工业机器人运行稳定性和精确性不可或缺的核心零部件。目前市场上应用的机器人RV减速器大部分是从国外进口的,国产RV减速器往往结构复杂,传动效率较低且使用寿命短,严重制约我国机器人和装备制造的产业发展。

巨轮智能经过多年投入和研发,掌握RV减速器核心技术,并不断进行技术升级,在原有技术积累基础上,成功研制出新型RV减速器,具有减少摩擦消耗,减小发热量,提高输出效率,降低总成本,提高可靠性,延长产品使用寿命,获得范围更大的传动比,更好地满足工业机器人尤其是六自由度工业机器人的传动需求。

9月,第二届世界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大会在广东佛山召开。作为国际机器人与智能产业联盟副主席单位和广东省智能装备制造领域的示范企业,巨轮智能展示了多种智能装备解决方案。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参观巨轮展区后,对巨轮坚持创新驱动、“智造”成果丰硕给予高度肯定。

10月,在广州举行的第十二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智能制造与装备展上,巨轮智能携防撞梁自动化冲压模拟、关节臂示教自动化喷涂、机器人电焊、CMM自动检测、机器人舞剑等最新应用产品亮相展会现场,与国内外各智能制造业翘楚同台竞技。广东省相关领导到场观看巨轮机器人作业演示和听取巨轮总经理汇报,对巨轮的智能装备水平表示肯定,鼓励巨轮不断提高智能制造技术。

推动“两化深度融合”

“两化(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和“工业4.0”一脉相通,核心思想就是要充分地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转型升级。在这方面,巨轮智能也走在前头。6月16日,巨轮智能获得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证书,正式成为国家首批200家通过评定的单位之一,标志着巨轮智能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建设取得了预期成效,并形成了系统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态势。

更为可喜的是,巨轮智能公告称,公司已进入工信部公布的2015年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试点企业名单。公司的“支持定制装备智能制造的全流程协同平台”项目被列入该计划的“支撑全业务全流程互联网转型的集成创新”方向。

第5篇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规律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9)11-0048-04

作为一种经济现象,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也具有其客观规律性。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是指装备制造业结构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转换过程,其实质是装备制造业由低技术水平和低附加值状态向高技术水平和高附加值状态的转变,它是资源在装备制造业各产业之间以及相同产业的不同部门之间和不同产品之间流动的结果。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过程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是根据经济发展的历史向前演进的,同时也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和产业竞争力增强的过程。在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规律的作用下,装备制造业中各产业部门进行重组和创新,在比例关系上发生变化,新兴产业进入,衰落产业退出,进而实现产业升级。

一、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的一般过程

(一)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的方向是不断地向高度化发展的

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是指根据产业结构不断从低级向高级演进的过程,大体上包含三个阶段:重工业化阶段,即重型制造业所创造的国民收入占整个制造业所创造的国民收入的比例不断上升;高度加工化阶段,即产业结构的发展顺着低加工度产业占优势地位向高加工度产业占优势地位方向演进,也就是从以原材料为重心的装备制造业向以加工组装为重心的装备制造业转变;技术知识密集化阶段,即装备制造业部门采用愈来愈复杂的高级技术和工艺,在相当程度上实现了生产的自动化和信息化,高技术尖端产业的兴起是这个阶段的基本特征。

西方经济学家对制造业结构升级作过许多实证分析,但是这些分析依据的大多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数据。我国有关专家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12个国家的制造业结构状况进行分析,充分论述了制造业的重化工业化和高加工度化的发展趋势,对制造业的产业升级问题提出了新的认识。

因为大多数国家的重型制造业比重均高于轻型制造业比重,因而装备制造业就必然存在着重化工业化趋势。一些发展中国家在重化工业化规律作用的影响下,制定和运用产业政策来推动重化工业化的发展进程。这样,使重型制造业在较低的人均收入水平上得到较大的发展。在实行进口替展战略的国家中,这种情况是比较普遍的。另一些发展中国家相对较低的重型制造业比重,则主要是由于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作用的结果。重化工业化进程是有一定限度的,当重型制造业比重达到70%左右时,就会出现一种稳定的状态。

然而,即使发展中国家的重型制造业比重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看,重型制造业在发展中国家所起的作用,还是要低于其在发达国家所起的作用。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重型制造业发展模式有所不同。通常而言,发达国家重型制造业的发展,主要是通过内涵扩大再生产的方式来推动的,重型制造业与轻型制造业、服务业之间存在着较强的关联效应,所以重型制造业的增长能够促进收入的增加和需求的扩大。而发展中国家重型制造业的增长,却主要是通过外延扩大再生产的方式来推动的,重型制造业与其他部门的联系相对较弱,其投入产出过程也主要是在部门内部完成的。

在重型制造业中,加工组装型制造业如运输设备、金属制品等行业,它们的收入弹性大,劳动生产率上升的快,技术含量也比较高。这类加工组装型制造业,在中低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内部的比重具有一定的波动性。但是在这两种国家之间,加工组装型制造业的比重却有着很大的差别,而且,中低收入国家大大低于高收入国家的水平。

所以,在装备制造业结构方面,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加工组装型制造业的比重上,而在重型制造业比重方面的差别,却不十分明显。这就说明,在重化工业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完成以原材料制造业为中心的阶段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的,但是要完成以加工组装型制造业为中心的高加工度化阶段,就很不容易了。原因就是发展中国家在重化工业化的前一阶段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资本短缺,而在后一阶段要解决的问题,则是资本和技术的双重约束。在开放的经济条件下,资本问题比技术问题更容易解决。因此,发展中国家需要进行长期的技术创新,在技术积累达到较高的水平时,技术密集型的加工组装型制造业方可能有较大发展。

(二)产业价值链升级

在现代国际分工条件下,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还表现在产业价值链升级上。产业价值链是指将一项产品或服务从提出概念与设计,经过不同阶段的加工,制成成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直到消费者使用后的最终处置的整个过程。以往国际分工的边界是产业,而现代国际分工的边界则以价值链为基础。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全球价值链将视角延伸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框架当中。国际制造业分工逐渐从以不同产业为边界转向以同一产业或产品价值链不同的增值环节为边界,从以国家为主体向以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为主体转移。处于上游的是拥有高新技术和核心技术的发达国家,处于下游的是作为廉价劳动力、厂房和土地提供方的发展中国家。国际分工体现了在全球范围内有效利用并整合全球资源的分工与协作体系跨国公司依靠自身所具备的核心竞争力优势,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构筑起符合其利益的生产体系,将设计、研发和销售等环节紧紧地掌控在自己手里,将利润率低的加工组装等环节推给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全球价值链为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的全球化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为其实现产业升级提供了路径,这就是从简单的加工组装或低技术含量的“三来一补”开始,通过与跨国公司的合作,不断获取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积累管理技能和营销经验,以提升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经营能力,实现从加工组装为主要方式的产业链低端向提供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的零部件供应商转移,逐步从价值链低端环节向高端环节跨越。

价值链升级由低级到高级有四种方式: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产业功能升级和价值链条升级。工艺流程升级是通过多价值链条中某些环节的生产加工体系进行重组或采用新技术提升工艺流程的效益,由此达到超越竞争对手的日的;产品升级是通过引进新产品或改进已有产品的质量、规格,提高产

品的档次和品种,以达到超越竞争对手的日的;产业功能升级是指通过重新组合价值链中的环节从而获得高附加值,获取竞争优势;价值链条升级是从一产业链条转换到另外一条产业链条的升级方式。

(三)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过程中有层次地进行

第一层次是产出总量不断增长,但最终在全部产出中占有相对稳定的比例。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消费结构的变化使工业产品收入弹性处于有利地位,同时,国民收入中用于投资的部分不断增加,从而拉动并推动着工业主要是制造业的发展。但是,随着产业技术进步,产业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产业占有的劳动和资本量在要素市场上会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比例,从而导致产出稳定在一定比例关系上。

第二层次是产出结构不断升级,重型产业占居主导地位。一般地说,在工业化经济中期前后,重型化制造业占据主导地位。

第三层次是产品加工度不断深化,产业发展对自然资源依赖程度下降。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一般趋势,是由以原材料为依托向加工、组装为重心的方向即高加工度化发展的。加工组装业发展速度高于原材料和初级加工业,整个产业增长对原材料进而对自然资源依赖程度逐渐下降。

二、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的一般特征

(一)发达国家装备制造业向国外转移

首先是在不同国家生产不同的产品,以满足不同国家之间及国内有差异的市场需求。如日本把汽车业延伸到美国,在拓展美国汽车市场的同时,又争夺了其他欧美国家在美国的市场。其次是在龙头企业规模扩大到规模经济边界前,将生产转移到成本较低的国家。如世界500强制造业企业在东南亚和拉美等发展中国家设立生产基地。最后是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根据产品技术特征和要素配置,分别由不同国家生产。如美国本土主要生产和出口处于快速成长期的计算机、生物、新材料等产品,而将家电、钢铁、汽车等成熟期产品主要转移到欧洲,将纺织品、半导体等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二)装备制造业在区域分布上的多样化和区位上的集中化

装备制造业并非全部集中在发达国家或地区,它是在产业扩张、成本配置和市场供求等多种力量驱使下进行转移和调整的,这就是区域分布的多样化;而装备制造业的区域分布却不是连续性的,它是以点集状态出现的,这就是区位集中化。点集状态是指在一定区域的制造企业相对集中形态。目前这方面的主要趋势,一是对市场需求依赖性增强,二是对自然资源依赖性相对缩小,三是对劳动力的需求多样化,四是区位集中到一定程度又趋向分散。主要原因在于:高度集中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成本上涨;大企业出于资产专用性等方面考虑,往往选择区域外投资建厂。

(三)装备制造业企业的纵向整合

一般地说,装备制造业企业很少有采用渐进积累的方式实现其规模发展的,纵向整合是装备制造业企业规模扩张的主要模式。在大多数情况下,装备制造业企业如果发现其内部实现产品和服务所需的管理、生产、营销过程比分包给一系列独立实体有更大优越性时,往往采取纵向整合的方式,使相关资源和过程内部化。

三、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内在动力和外部条件

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其总量增长、产出结构升级、产品加工度深化和产业组织结构的演进等,都是在产业的内在动力和外部条件共同驱使下实现的。

(一)产业升级的内在动力

1 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最基本的内在动力。例如为适应电力的出现而进行的设备更新导致电力设施和电力机械产业的产生;由于电机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汽车、飞机等产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2 要素供给。资金、劳动力、自然资源的供求关系不同程度地影响产业变化。在劳动力紧张、成本提高的情况下,装备制造业就必然向资本密集化的方向发展。

3 需求变化。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消费者对衣食住行新的追求引发了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例如对高档住宅和轿车需求量的增大,使装备制造业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空间。

(二)产业升级的外部条件

1 国民收入分配和财税金融政策的变化。例如实施高积累的政策,就会引发生产性需求的扩大,促使产业向重工业化发展。

2 国家经济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的调整。二战后,日本正是在制造业优先发展战略下,推动了电子和汽车业迅速发展,使得日本成为世界制造业的强国。

3 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例如一国的生产要素具有比较优势,密集使用丰富而价廉的生产要素,就会获得成本优势,扩大相关产业规模和国际贸易。㈨

应该特别强调的是,在产业升级的内在动力中,技术进步在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中起主导作用。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在于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在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中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技术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演变和强弱紧密相关。由于技术在各产业所占的份额不同,就构成了不同类型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与技术结构相对应的有技术密集型装备制造业、资本密集型装备制造业、劳动资本密集型装备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装备制造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在装备制造业结构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劳动密集型装备制造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充分体现了技术进步推动产业不断高级化发展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技术关联是产业关联的核心因素。若干密切关联的产业部门之间,技术水平往往是非均衡的。如果某一产业部门通过技术创新增加了该部门的生产能力,提高了生产效率,则会诱导其他部门的技术创新,否则后者将会成为整个产业链条的瓶颈,而这种瓶颈一旦得以解决,就会产生更新的瓶颈和更新的技术进步。技术进步的诱导机制和产业部门的关联机制,共同推动了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升级。

四、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具体表现形式

在装备制造业国际转移的背景下,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具体形式,是通过自主创新、信息化、产业集群、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对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的推动作用表现出来的。

(一)自主创新推动装备制造业升级

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建立在知识与技术基础上,是随着自主创新而不断变化的演进过程。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创新三种形式的自主创新,是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的主要推动力。

1 通过催生新行业、削减旧行业,来促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自主创新开发的新产品经过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最后被更新的产品代替。如果这种替生在不同产业部门,必然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催生新的行业。

2 自主创新通过提供新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法,来促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自主创新提高了生产工具的使用效能,使人力资源和物资资源的使用效率大大提高,降低了生产成本,使传统装

备制造业得到改造,促进了原有行业部门和产品的更新换代;同时也使其产业链中上下游产业的生产设备在技术上得以提升,促进了整个产业链的协作生产。

3 通过改变生产要素配置,直接推动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生产要素在装备制造业内部各个行业之间的配置是不均匀的,当某行业的自主创新带来新的需求时,就会引起生产要素向该行业流入,促进该产业的成长和发展,促进装备制造业内部结构升级。同时,当某行业的自主创新带来生产效率提高时,也必然会导致不同行业之间的劳动生产效率发生相对变化,引起生产要素流入劳动生产效率高的行业,加速该产业的成长过程,促进整个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升级。

4 通过新技术以及新技术的渗透,推动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一是信息技术是影响产业结构升级最为深刻的新技术,它改变了装备制造业内部各个行业的生产技术结构和生产工艺过程,使各个行业的技术、知识、管理、人员素质等因素进行重新组合,知识和信息型智力劳动者的数量越来越多。二是新技术渗透到传统装备制造业,使一部分传统装备制造业得以改造、提升,成为高技术行业,如通讯设备制造业、集成电路制造业和数控机床制造业等。三是新技术特别是信息通信技术使装备制造企业实现了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化,提高了经营管理效率。

5 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带动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的演进离不开新技术的推广和运用,而新技术的推广和运用是建立在具有高素质劳动者基础之上的。新技术的开发离不开创新型人才,新技术的推广需要有相应素质的人去驾驭。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是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的重要保证,高素质的劳动者是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桥梁和纽带。

(二)信息化推动装备制造业升级

1 促进装备制造业产品研制及创新。装备制造业通过产品数字化建模、数字样机、优化仿真分析等技术手段和工具软件以及它们之间的集成,通过改变传统的产品设计、优化、分析、仿真以及数据管理等方法,建立面向产品研制的数字化集成环境,实现产品设计数据、技术状态、工程变更及研制过程的集成管理和状态控制,提高产品的研制创新能力。

2 促进装备制造业企业管理模式创新。装备制造业以企业资源、供应链以及客户关系等管理为支撑,通过建立企业数字化管理平台,一方面促进企业业务流程的重组和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使企业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变革和创新,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另一方面能够解决协作企业之间的协同工作等问题。

3 促进国内外市场的开拓。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国内外市场一体化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市场竞争,装备制造企业利用信息化平台不仅可以拓展发展空间,而且能够占领高端市场并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

4 促进装备制造业产业链发展和区域协作。通过信息技术实现供应链中不同企业间的资源共享、业务协同,提高企业间的信息、资金、物流的流动率,增强企业间的业务协同能力,从而提高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此外,信息化对支撑和促进区域企业集群化发展,充分发挥产业聚集优势,提升区域协作的整体竞争能力,也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5 对传统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由于信息技术具有极大的辐射性、创新性、渗透性和倍增性,因而能够增加装备制造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促进传统装备制造业的分化和替代。通过信息化带动结构调整,促使装备制造业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低质量的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高速度、高效益、低投入、低消耗的集约型增长。

(三)产业集群推动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

装备制造业集群可以按照产业集群成员之间的联结模式,分为以价值链分工为主导产业集群和以市场竞争互补为主导产业集群两种类型。两种类型的产业集群对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1 以价值链分工为主导、大企业为核心、垂直形态的产业集群,推动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在以价值链分工为主导的装备制造业集群中,大企业通常作为总装企业,中小企业则作为供应商分散其周围,这些处于产业价值链不同环节的企业在技术能力上是存在差异的,大企业相对于集群内的中小企业来说,处于技术能力优势地位。

核心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技术能力差异现象,会对集群技术能力总体水平产生较大影响,这种影响可以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技术能力差异的存在,意味着集群技术能力水平不能以某些优势企业所拥有的技术能力为表征,而是对后者的折扣。某个生产单元的技术能力相对不足,往往造成整个系统产出效益的显著降低,无疑将削弱集群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过内部成员之间的集体学习,核心企业能够带动各级供应商技术能力的提高,推动集群的结构升级,

从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的三个阶段上看,在产业集群发展的初级阶段,集群内中小企业数量较少,缺乏足够的配套能力,核心企业只能采取一体化生产或从区域外购买零部件的方式,势必导致生产成本上升,产品缺乏竞争力,这样,核心企业有动力培育本地化的供应网络,以降低生产成本。在产业集群发展的中级阶段,通过一些技术学习途径,如人员之间的非正式交流和流动,核心企业的技术可以外溢到中小企业之中。中小企业为了获得核心企业的业务外包,通过学习技术而掌握核心企业对配套零部件的技术要求,通过引进技术、设备、人才等方式,逐渐具备为核心企业配套的技术能力。当产业集群发展到高级阶段时,通过中小企业的配套支持,核心企业的竞争能力提高,为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提供了基础;而随着核心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产业关联的不断增强,中小企业的技术能力得到进一步成长,一部分具有较强技术能力的中小企业将具备自主创新能力。通过集群内的创新互动,集群整体的技术能力得到提升,产品结构实现升级。

2 以竞争互补为主导的水平形态产业集群,推动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在以竞争互补为主导的产业集群中,企业之间的技术能力差异主要体现在处于价值链同一环节的企业之间,核心企业由于较中小企业拥有更多的人、财、物、信息等方面的资源,因而拥有实力进行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相应地,其产品也主要集中在附加值较高的高端产品领域。产业集群是一种有助于技术扩散的经济组织形式,核心企业的技术通过集群内部人员之间的流动、非正式交流及企业衍生等技术学习途径外溢到集群内的中小企业中,从而产生拉动效应,拉动整个产业集群技术能力的普遍提高。

由于拉动效应,中小企业通过模仿和集成创新,技术能力得到增强,实现产品结构升级,由低端产品领域逐步向中高端领域进逼,并依靠生产成本低、销售方式灵活的优势,正面地与核心大企业展开竞争,从而对其产生挤压效

应。这种挤压效应促使核心企业努力增强其竞争力,以维护在行业中的龙头地位,其中主要的途径是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质量,不是与区内其他企业的恶性价格竞争,而是开拓更高技术壁垒的市场领域。在新的市场里,已经具备一定技术能力的中小企业,由于资本积累程度和技术水平的提高,能够以较高的效率在核心企业之后跟进学习,核心企业在中低端产品市场的退出,也促进了中小企业去填补核心企业遗留的市场空间,使中小企业的技术能力不断增强。

这种核心企业对中小企业的拉动效应和中小企业对核心企业的挤压效应之间的交互作用,推动了整个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技术能力的螺旋式上升。

(四)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推动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

1 国际贸易推动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国际贸易通过发挥比较优势,弥补比较劣势,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装备制造业产业的升级。国际贸易所导致的装备制造生产的专业化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大大促进自身优势产业的发展。通过参与国际贸易,可以发挥自己的装备制造业比较优势。国外生产要素的进口,可以克服要素瓶颈,使本国或本地区装备制造业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通过短缺的生产要素的进口,如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可以促进产业升级,增强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随着本国装备制造业比较优势的变动,产业结构也不断趋于高级化。同时,通过出口导向战略,依托制成品出口阶梯的递进,也实现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升级。

第6篇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投入产出分析;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

装备制造业作为一国家或地区的战略产业,就现阶段而言,我国整体进入工业化中期,装备制造业是工业化中期的主导产业[1],其发展好坏关系到工业化进程的顺利推进。由于装备制造业具有极强的带动效应和推动效应,因而其发展规模和技术水平直接影响其他产业部门的生产率提高和技术进步。以2009年为例,贵州装备制造业工业生产总值361.31亿元,仅次于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832.87亿元)、采矿业(436.46亿元)位居第三位[2],从装备制造业的其他数据(如销售收入,利润总额等)可以看出,相对于其他产业,装备制造业在贵州工业化进程及经济增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研究方法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生产技术装备的产业,是生产生产资料的行业,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装备制造业主要包括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七个大类。根据2007年贵州省42个部门投入产出表数据,装备制造业把通用设备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和为一类,故本文中装备制造业包含六个大类。

根据2007年贵州省投入产出表中42个部门的投入产出数据,选取10大类作为样本数据。对2007年贵州42部门投入产出表进行简化归类,为研究装备制造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程度,笔者将投入产出表划分为以下几类:装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A1)、通用设备和专用设备制造业(A2)、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A3)、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A4)、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A5)、仪器仪表及办公用机械制造业(A6)6个产业)、农林牧渔业(A7)、建筑业(A8)、工业(A9)(不含装备制造业)和第三产业(A10),编制一张10×10产业的投入产出简表(表1-1)。利用重新编制的10×10产业的投入产出表,运用Excel分析软件,计算出装备制造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需求系数,再根据完全需求系数计算出装备制造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等统计指标,这样就能准确地描述装备制造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的前向和后向联系,进而直观反映装备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核心作用。

二、产业关联分析

(一)影响力系数分析

由表1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装备制造业的所有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均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其中金属制品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影响能力较为突出,分别高于社会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和11个百分点,对贵州省整个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和波及程度是相对较大的。由于贵州矿产资源丰富,因此应大力发展金属制品业,也应大力发展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拉动国民经济快速平稳增长。

(2)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与社会平均水平相当,说明其对贵州其他产业的拉动作用于社会平均水平相当。

(3)从对辽宁装备制造业的影响力系数分析中可以看出,装备制造业内的行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主要体现在技术含量较高的部门,如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以及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而贵州装备制造业内部行业对其国民经济的影响波及程度主要体现在金属制品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械制造业。

(二)感应度系数分析

对完全需求系数矩阵中的行向量进行求和,得到一组数据,该数据表明当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最终需求都增加一个单位时,该部门增加的总产出量。也就是说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最终需求都增加一个单位时,某一部门应该做出的反应,由此称为该部门的感应度。感应度系数是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均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某一部门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感应度系数越大,说明该部门受其他部门最终需求的影响力越大。

感应度系数也和影响力系数一样,是与社会平均水平相比较,由表中可知,贵州省装备制造业部门对其他部门的感应程度低于社会平均感应度水平。由于装备制造业是属于技术、知识、资金密集型产业,装备制造业的生产与发展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再加上贵州是全国工业化较为落后的地区,因而其感应程度低于社会平均感应度水平。由此也说明国民经济各部门对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需求刺激不足[4]。

由表2可以看出,贵州省装备制造业感应度系数由高到低依次排序为: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通用与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感应度系数较大的部门主要集中在电子设备这类提供中间产品较多的部门,这些部门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较大的制约作用。

对贵州省装备制造业的直接消耗系数与完全消耗系数,影响力系数与感应度系数测算分析可得,装备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与其他产业具有较强的关联效应,并且其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的产业分布广泛,不仅为前向联系产业提供必要的物质技术装备,也带动其后向联系产业的生产与发展。因此政府部门在制定政策时,应大力支持装备制造业中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均较大的部门。如金属制品业,其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均较大,因此政府应大力支持这类产业部门的发展。(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刘平.主导产业选择视角下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J].经济纵横.2004(7).

[2]孔凡林.贵州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D].贵州财经大学.2012(6).

第7篇

关键词:哈尔滨;装备制造;转型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3-0079-02

装备制造业作为哈尔滨市实力雄厚的传统优势产业之一,带动性强,波及面广,其技术水平不仅决定了其他产业市场竞争力的强弱,而且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运行质量和效益。但是近几年哈尔滨市的装备制造业发展不甚乐观,科学的分析其竞争优势与存在的问题,充分利用国内外要素资源发展哈尔滨市的装备制造业,研究哈尔滨市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一、哈尔滨市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哈尔滨一直是中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电站成套设备、精密量仪、复杂刀具、精密高速轴承、直升机、微型汽车等产品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哈尔滨市实施“北跃、南拓、中兴、强县”新的发展战略后,为工业经济好发展、快发展、大发展释放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装备制造业在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企业自主创新和市场竞争能力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形成了一批以基础设备、成套设备为重点的在国内外有较强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企业。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涵盖了全部八个行业大类。2011年,哈尔滨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284户,实现工业总产值785.5亿元,同比增长-1.8%;实现工业增加值190.7亿元,同比增长0.8%;完成工业销售产值739.1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41.1亿元;实现利润总额29.6亿元;实现利税59.2亿元。

(一)科技基础深厚,研发能力逐步增强

哈尔滨市装备制造业经政府多年的引导和扶持,研发能力逐步增强,研发投入逐年增多。目前,在全国各大城市中,哈尔滨市的科技综合实力位居第7位,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0余万人,科研机构37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9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3家。像哈尔滨工业大学、电站成套所、焊接所、703所、49所等科技实力均居全国领先地位。在核电技术、通用飞机制造、传感器、航空零部件加工、焊接集成技术等领域的研究与开发技术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

(二)装备制造企业关联度较高

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城市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由于与其他产业关联度较高,也是其他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证。哈尔滨市装备制造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培育,已具备一定规模,成为重要的对哈尔滨市经济发展有较强拉动作用的地方支柱产业。2006-2011年,哈尔滨市规上装备制造业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为43.1%、42.9%、39.4%、40.1%、36.1%和20.1%,对全市规上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2%、41.8%、22.3%、48.4%、28.9%和25.6%。

(三)投资力度加大,项目牵动力强

哈尔滨市装备制造企业对自身发展建设进行了大量投入,2011年完成投资263.3亿元,同比增长43.2%。在2010年哈尔滨市投资超亿元的54个大项目中,有13个项目已经结束,部分项目已经批量生产,到2011年可达产大项目有24项,新增销售收入145.5亿元,如果原有企业均按10%的自然增长率计算可净增加收入88.7亿元。2012年投达产的装备工业项目有65 个,总投资额91.5亿元,投产后预计新增销售收入44 亿元,全部达产后预计新增的销售收入158.3 亿元。这些项目都是拉动装备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力。随着投入的不断增大,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企业生产装备现代化程度不断提升,将逐步成为哈尔滨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二、哈尔滨市装备制造业面临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一)困境

2012年上半年哈尔滨市装备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10.6亿元,同比下降8.2%,低于全市平均增幅12.8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减少产值27.7亿元,向下拉动全市规模工业2.4个百分点。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电站设备制造业持续回落。由于受外部需求大幅减少,国家宏观调控等因素影响,电站设备主机及配套企业订单减少,生产下滑。2012年上半年,“三大动力”延续一季度下降势头,但下降速度有所减慢。三户所属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90.2亿元,同比下降27.9%,比同期减少35亿元,向下拉动全市规模工业3个百分点。二是汽车行业产销低迷。随着近年全国汽车产业由爆发式增长逐渐回归到理性增长状态,加之哈尔滨市汽车产业近几年由于产品结构、市场竞争力等多重原因,市场份额逐年下降。特别是目前国家汽车下乡及省市的扶持政策取消,对微车市场影响较大。2012年上半年,哈尔滨市汽车制造业继续下滑,工业总产值同比下降26.9%。其中,哈飞汽车同比下降46.3%,东安汽车发动机同比下降16.7%,东安动力下降15.3%。以上三户企业累计比上年同期减少14亿元,向下拉动全市规模工业1.2个百分点。三是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发展放缓。2012年上半年,哈尔滨市10亿元以上企业44户,占全市规模工业的60%,其中,有19户下降,比上年同期减少产值84.4亿元,向下拉动全市规模工业7.4个百分点。19户10亿元以上下降企业中涉及装备工业有8户。可以看出,装备制造业自2011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全国和全省工业经济增速不同程度放缓,哈尔滨市由于近年来工业企业产品结构调整慢,传统产业比重大,新兴产业没有尽快发展起来,加之一些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缺少附加值高的产品,从而导致哈尔滨市一些重点行业和龙头企业出现大幅回落。

(二)原因分析

分析哈尔滨市装备制造业持续低迷的原因,主要在于哈尔滨市装备制造业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开发投入不足,主要生产设备的数字化、工艺路线的柔性化程度低;部分曾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的装备,由于技术进步速度慢,优势正在减弱,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速度慢。

1.对装备企业扶持资金投入不足,难以满足企业自主研发需要。哈尔滨市高附加值大型成套设备和高精尖产品的集成创新与成套生产能力严重不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技术和产品少,企业研发投入不足,而政府每年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扶持资金仅几百万元,远远不能满足装备企业自主研发的需求。

2.融资环境不够宽松,新上装备制造业项目贷款较难。2011年投资超亿元大项目中,有5个项目提出项目资金存在缺口,而哈尔滨市各大商业银行对贷款企业的贷款资质要求很高,大多企业都不具备融资条件,很多项目因此进展缓慢。在南方,很多银行为企业融资放宽条件,除了土地、厂房等固定资产抵押外,还可以通过企业的应收账款和签订合同等多种途径放贷,融资部门适合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新产品开发不够。

3.缺乏总体设计、成套能力的总承包企业。哈尔滨市目前装备制造业已能生产大批高水平、高质量的单机产品,但是研究院所、设计院、制造企业各自独立,缺乏一批具有系统设计、系统成套和工程总承包能力的大公司,产业的总体规模、经济效益和竞争力难以快速提高。

三、哈尔滨市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一)进一步明确哈尔滨市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定位

哈尔滨市应在认真贯彻《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准确定位哈尔滨市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方向,认真制定哈尔滨市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充分发挥装备制造业基础优势,积极打造现代装备制造业先导区,促进哈尔滨市装备制造业新一轮发展。

(二)继续加大对装备制造业的政策扶持力度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财税优惠政策,扶持装备制造业发展。对重大项目实行预留用地政策,为重点装备制造企业优先解决用地问题。扩大政府采购规模,加大政府对本市装备设备产品的采购,扶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同时,为拓展装备市场,促进先进装备优先发展,建议制定鼓励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认定和应用示范管理办法,即鼓励和引导哈尔滨市企业开展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对列入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研制专项的项目,给予研发投入10%的资助;鼓励和引导哈尔滨市用户积极推进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使用示范,对哈尔滨市用户给予首台(套)设备售价10%的补助;鼓励金融保险机构开展对首台(套)设备的产品质量保险,建立制造商、用户、保险机构三位一体的质量保险责任机制。

(三)打造装备制造业重点产业集群

一是发展农机装备制造业。哈尔滨市农机装备制造龙头企业主要有东金集团、美国约翰迪尔(哈尔滨)农业机械有限公司和凯斯纽荷兰农业机械有限公司。目前,哈尔滨市农机产业重点大项目有9个,全部达产后将新增产值28亿元。二是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大力推进一批重点项目。核电装备制造业主要以哈电气集团为龙头,哈空调、华优动力、华强电力等相关配套企业为依托,实施哈电集团核电装备常规岛国产化、哈电机厂核电主泵电机制造基地、哈电站阀门公司电站阀门技术改造、哈空调电站空冷系统等项目;风电装备制造业重点推进红光锅炉、英华电力和龙江重工塔筒生产产业化项目。三是发展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业。围绕哈飞汽车、一汽哈轻和建成集团等汽车整机生产企业,进一步加强汽车制造本地配套能力,规划和引导产业集聚。此外,通过加快园区建设提升产业集群的发展水平。在推进装备制造业园区建设时,在区域产业链上,要以整机制造为龙头,以零部件配套为支撑,培育一批产业特色突出、产业链条完整、专业分工合理、协作配套完善、创新能力较强的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推进装备制造业产业链的分工细化,建立完善的配套体系,形成若干个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提高哈尔滨市装备制造业配套与成套能力。

(四)着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引导企业以系统设计技术、控制技术与关键总成技术为重点,以掌握核心技术和实现国产化为目标,组织对关键性、前瞻性技术进行重点攻关,着力提高重大装备及配套产品研发技术水平,使哈尔滨市装备制造业设备产品实现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粗加工向精加工、普通产品向高新技术产品的转变。组织协调各专业研究院所、检测机构、工程技术中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学术团体,构建专业分工清晰、服务功能健全、服务方向明确、研企良性互动的服务平台,形成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知识创新和科技攻关新机制,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

第8篇

关键词:先进装备制造;创新对策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先进装备制造业是在传统制造业基础上,吸收信息网络、先进材料和工艺以及现代管理等最新成果,广泛应用于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管理、售后服务全过程的新型现代产业。先进制造业位于制造业价值链的最高端,具有技术先进、知识密集、附加值大、成长性好、带动性强等特征,是现代产业体系的脊梁,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引擎,既是国家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国未来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十二五”以来,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实力的提升,我国正向装备制造业强国昂首迈进。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未来10年的10个重点发展领域,其中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这7个方向属于先进装备制造业。

一、辽宁省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辽宁是工业大省,装备制造业是辽宁工业乃至全省经济的“基石”和“心脏”,装备制造业作为辽宁四大支柱产业之首,在工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十二五”以来,辽宁省大力培育和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有力带动了全省工业和经济的发展,已成为我省第一大支柱产业。辽宁拥有装备制造业所包含的全部7大行业,在185类产品中,有58类居全国前6位,占31.4%。

2013年辽宁省先进装备制造业产值占所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49.6%,先进装备制造业的研发人员达2.4万人,占新兴产业总研发人数的73.3%,研发投入强度达3.6%,R&D人员占从业人员比例达13.3%,远远高出其他几个行业。先进装备制造业平均每个企业拥有的有效专利数2.2个,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为25.6%,远高于我省工业企业拥有的有效专利数0.4个和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7.9%。

重大产品及关键技术不断突破。辽宁省先进装备制造业开发出盾构机、五轴联动高档数控机床、90型船用曲轴、特高压输变电设备、重型燃气轮机、百万吨乙烯装置、百万千瓦核主泵、混合动力汽车等200余项重大装备和新产品,累计完成新产品开发6.1万项,其中1万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力地提升了全省产业技术水平和产品结构。

以沈阳铁西装备制造业发展示范区和大连“两区一带”为龙头,带动沈阳IC装备、抚顺先进装备、盘锦海洋工程装备、阜新液压和朝阳新能源电器等特色产业基地迅速发展化。通过对老工业区整体改造及营造装备制造业特色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建设环境,特色产业集聚效应已初步形成,有力促进了装备制造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换代。

二、辽宁省先进装备制造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二五”以来,辽宁省先进装备制造业在规模、产品、重点企业、产业集群和科技创新投入等方面有了长足发展,但受科技水平、内部结构、产业分工以及体制机制等诸多因素制约与困扰,与世界先进水平和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仍然存在产业过于集中、结构性矛盾突出、配套薄弱等问题,无论在规模上还是质量上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1 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辽宁先进装备制造企业的原创能力不强、动力不足,掌握行业核心技术的企业更是微乎其微,绝大多数企业的核心技术靠并购海外同行业企业或引进海外同行业企业的先进技术,真正能自主研发的企业所占比例不足20%。核心技术长期受制于人,装备制造业关键零部件发展滞后造成企业的发展受人牵制,严重阻碍了辽宁先进装备制造企业的发展步伐。

2 产学研合作不够深入,技术研发的投入不足,科研成果转化率低

目前很多研究院以及高校研究所等在进行科技研究时并没有实现资源的共享,对于科技资源的利用率也相对较低,先进的装备制造业在人才的使用以及科研机构的建立上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和不足。同时,辽宁的先进装备制造企业大多又没有自己的研发机构,原创技术只有靠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来提供,由于产学研合作机制的缺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往往又与辽宁省先进装备制造企业失之交臂。

3 结构性矛盾突出

辽宁省装备制造业所有制结构看,大型国有经济占比过重,民营企业、合资企业比重偏低,发展滞后,非公有制企业发展不快、活力不足。结构性矛盾与区域产业特色和产业内部结构偏重关系密切,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辽宁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

4 专业分工外部化程度低,企业间集群的协同效应尚未形成

辽宁省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链整体偏短,没有专业的协调机制,并且在先进设备制造企业圈内并没有形成资源的共享,很多企业之间并没有进行足够的信息资源交流和沟通,很多先进设备制造企业在针对问题也没有进行统一的协同研发方式,这样也不利于先进装备制造企业的技术提高。

5 零部件产业发展滞后,配套能力较弱

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目前还存在大量的配套零部件无法在本地配套生产问题,尤其是在利润相对较低的通用件领域,导致装备制造核心企业与配套企业分离,增加了生产成本,导致最终产品附加值转移,抑制了区域产业集群发展。配套中小型企业发展滞后直接影响最终产品质量、技术创新和产品更新速率,产业整体活力也会降低。

6 先进装备制造业与现代生产业有待进一步融合发展

辽宁先进装备制造的生产业起步晚、基础薄弱。一方面,辽宁生产业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缺少支撑行业发展的领军企业和知名品牌,同时在其他方面的能力上也相对较弱。另一方面,受到多种外界因素的影响,企业之间在进行服务外包降低成本的控制方式上也有着一定的不足。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的主要业务仍属于价值链低端的加工装配环节。

7 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不足,不利于企业的稳定发展

先进装备制造需要高素质的技术人员,而目前很多的高素质技术人员大多都在政府以及科研院校等单位工作,而先进装备制造企业的人才在专业技能以及个人素质上相对不足,这样也直接影响了我国先进装备技术制造企业的发展。同时,目前很多的装备制造企业也没有相应独立的科技研发机构,很多企业往往只是通过向外引进技术和人才来加强对企业的发展,而目前辽宁先进装备制造企业也非常缺少专业技术工人,专业技术人才缺失严重。

三、辽宁省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对策

1 健全激励技术创新的政策体系

通过健全和完善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激励、扶持政策体系,强化科技创新,提升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产业集聚发展。设立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建设激励技术创新的政策体系。支持民营企业提高创新能力。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设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加强科研基地建设。落实和完善政府采购促进中小创新企业发展的相关措施,放宽民营企业进入军品科研生产和维修的准入领域和采购范围。支持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国家科技项目,组建产业与技术创新联盟。推动完善中小企业创新服务体系,建立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联盟。高校和科研院所要积极面向社会开放科研和检测平台,为中小企业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仪器设备和人才支撑。

2 建立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产学研创新体系

鼓励企业创建自己的研发机构,加大对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产学研用链条式发展,为技术创新提供智力支撑。构建服务先进装备制造企业的创新合作体系。

3 打造产业平台,培育一批龙头企业

围绕重点产业链,继续建设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专业技术平台和创新综合服务平台,积极为企业协同创新提供平台支持。立足我省装备制造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整合资源,加强要素保障,统筹推进我省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快推进产业技术平台的建设,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围绕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方向,大力培育一批品牌型、上市型、高新型、产业联盟龙头型大企业和一批富有特色和活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4 做强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产业链以及产业集群是保证技术推进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培育一批产业特色突出、专业分工合理、协作配套完善、创新能力较强的产业链,组织实施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示范工程,支持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集聚区创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创建装备制造区域品牌。围绕重点产业集群构建完善的产业链,提高集聚区产业配套能力,鼓励关键零部件、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和配套产品生产企业实施专业化重组。

5 建立标准化模块化制造模式,推进绿色化制造模式

建立健全装备制造业标准体系,加快推进基础标准、试验标准和产品标准的研究制订。通过对重点模块化标准的建立,在推进各项设备不断发展应用后,也可以更好的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同时,绿色设计、绿色制造也是目前加强节能减排的重要方式,在这样的情况下,还需要通过改进技术和设备来不断的推广和应用绿色环保产品。政府也要为绿色产业和技术的发展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在利用对先进技术标准的制定来加速绿色制造技术以及装备来全面的进行推广和使用。

6 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

加快生产业发展,加速辽宁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从顶层设计入手,进一步提高装备制造业以及服务业的全面融合,同时还要不断的加强对装备制造业从产业链到制造研发等环节的引导,这样能不断保证制造服务器以及全寿命周期服务在产品中的价值。而制造企业在应用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等可以实现更加优质的配套服务,这对于推动我国制造服务业的健康发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7 加强人才体系建设

充分发挥企业、科研院所、高校、职业院校和其他培训机构的平台作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高端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制定政策计划,同时关注高级技术人才培养,促进先进装备制造产业人才梯队建设。把留住人才放在优先位置,使科研人员获得与贡献相匹配的待遇和尊严,使创新创业在辽宁蔚然成风。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 装备制造业 产业集群 自主创新

一唐山市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1.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装备制造业在唐山工业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近几年发展迅速,企业数增长较快。2005年唐山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下同)企业单位数268个,占河北省企业单位的11.7%。2005年唐山市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下同)工业总产值1250137万元,占河北省工业总产值的30.2%。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19393万元,比上年增长45.71%,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62749万元,比上年增长12.71%;(见表)“十五”期间,装备制造业总产值的年平均增长率为30.9%,比唐山市工业总产值的年平均增长率高17.1个百分点。销售与生产同步增长。2005年唐山装备制造业实现销售产值1183271万元,占河北省销售产值11%。2005年唐山市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370399万元。资产规模稳步增大。经济效益稳步提高。2005年装备制造业共实现利润总额132.53亿元,占河北省工业利润总额的29.7%,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实现利润8477万元,同比增长87.24%,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实现利润5569亿元,同比增长12.12%;2005年唐山市装备制造业利税总额94276万元,每个职工的人均创利税为1.5万元,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实现利税17809万元,同比增长66.25%,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实现利润9811亿元,同比增长1.68%。

数据来源:《2005唐山统计年鉴》《2006唐山统计年鉴》;

注:1.金属制品业2.通用设备制造业3.专用设备制造业4.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5.电气机械器材制造业6.通信设备以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7.仪器仪表以及办公用品机械制造业

2.品牌竞争力有所提高

在市场机制的激励下,在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下,唐山市装备制造企业积极实施名牌发展战略,加强科技开发和创新工作,行业竞争力不断提高。目前,唐山市已拥有了一批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如:“红玫瑰”牌骨瓷,东风雪铁龙,龙号机车,豪门啤酒等品牌;拥有一批在国内同行业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和产品,如唐山机车车辆厂生产的摆式列车组被国家纳入“双高一优”项目计划,并成为全国支线铁路提速的首选车型;唐山爱信齿轮的轻微型变速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20%;唐山冶金矿山机械厂大型烧结机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45%以上,带冷机、环冷机国内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70%左右。

3.产业群集聚效应逐步实现

近年来,唐山市装备制造业已初步形成一批特色鲜明、辐射力大、竞争力强的产业集聚区域和产业集群。如:唐山陶瓷产业集群;迁安地毯产业集群;丰南区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丰润区奶业产业集群、芦台自行车产业集群、滦南县钢锹产业集群。唐山产业集群涉及陶瓷、冶金、电子、新材料、轻工等17个行业,涌现了一大批特色产业和名牌产品,组成了龙头企业带动、企业分工合作的产业链条,建成了市场占有率高、影响力较大、对同行业起主导作用的产业基地,部分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支柱。

二 、唐山装备制造业存在的问题

1.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

截至到2005年底,唐山市装备制造业企业平均资产规模仅为6228万元,其中,仪器仪表以及办公用品机械制造业平均资产规模不足2000万元,平均资产规模最大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也不过亿元,缺乏大的企业集团,难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新技术的迅速采用,抑制了行业竞争力的提升。行业龙头企业占行业总销售收入的比列偏低,存在小而散的问题,行业内组织有待重组和整合。

2.自主创新能力差,信息化程度低

唐山的装备制造业企业的生产设备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大体为10年~15年,加工精低,增加了成本。企业生产主要装备数控化比例小,数控化、智能化水平低,主要加工设备无法满足汽车、电力等行业对精度、精度保持性、可靠性、寿命的需要。

3.唐山装备制造业资金投入不足,关注程度比较低

由于装备制造业自身的特点,愿意涉足此行业的资金是少之又少,这是制约唐山市装备制造业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没有充足的资金更新设备,也没有足够的研发资金。笔者归纳原因为:一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装备制造业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政府资金投入不足。2005年装备制造业固定资产投入109103万元,绝对值比2004年减少27798万元,仅占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933048万元的5.64%,比重过低。二是,装备制造业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投入还不足。2004年全市30家重点装备制造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为19878万元,占销售收入的3.5%,远低于发达国家装备制造科研投入15%的水平。由于投入不足,企业缺乏先进的检测设备试验设备和相关的先进设计软件。研发手段的落后,制约了新产品的开发与研制,多数企业还没有步入“生产一代开发一代储备一代”的良性轨道。

三提升唐山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对策

1.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和扶持作用

由政府扶持建立城市技术创新体系,在城市形成自主创新的良好氛围。针对装备制造业中的薄弱环节,由政府组织建立专门的技术支持和实施中心,例如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已经明确提出振兴制造业,并详细的说明了装备制造业振兴的重点,针对这些发展重点,建立技术支持和实施中心,并重视技术服务,形成服务环节,摒弃以往的以低人力成本为基础的竞争力,形成以先进技术和服务为基础的新的竞争力。

2.发展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

实施唐山市产业集群战略,只有设备内部分工细、相互协调配套的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才可以从根本上降低成本、改进质量、提高效率。唐山市可以通过国有控股和参股核心企业,影响和推动唐山市县区机械类企业,民资外资和其他生产要素的集团化,逐步形成以唐山机车车辆厂高速动车组和高档铁路客车组为核心的铁路机车车辆生产企业集群;以盾石机械等冶金设备、矿山机械、水泥机械、港口运输机械、陶瓷成套设备为核心的矿冶建材运输设备生产企业集群;以陶瓷集团和专用汽车公司等为核心的汽车零部件和专用汽车生产企业集群等。

3.重视自有品牌建设,提升产品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

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加强自有品牌建设,提升产品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政府要注重知识产权观念在企业中的形成,增强品牌保护意识,建立促进品牌发展的政策体系;打破一些地区的行政性垄断和地区封锁,拓展品牌企业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潘智勇朱怀意:浅谈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战略[J].企业经济, 2004 (2)

[2]马文东王雅林: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的集群制造问题研究 [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05(3)

[3]张欣:对沈阳装备制造业信息化的几点思考[J].沈阳行政学院学报, 2005(4)

[4]陈建勋:上海装备制造业发展分析[J].上海经济增刊,2004

[5]李京文李平: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业[J].技术进步,2002,(7) :28

第10篇

[关键词]沈阳;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集聚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8)02-0036-02

作为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沈阳装备制造业为我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在历经发展滞缓阶段后,国家关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部署和政策支持,以及沈阳市微观、宏观环境的改善,使得沈阳装备制造业发展与振兴面临着难得的时机。沈阳装备制造业要抓住机遇,通过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业聚集区,推动沈阳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一、以制定《沈阳先进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发展规划》为基础

在《辽宁省“十一五”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制定《沈阳先进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发展规划》,规划的内容应当将重点集中于工业布局、技术创新、基础设施配套以及区域协调上面。

(一)工业布局

在规划中,铁西的装备制造业是沈阳装备制造业中的重点,关系到沈阳市装备制造业能否实现全国甚至是全世界领先的关键区域所在,而沈西工业走廊战略的提出,为沈阳市装备制造业工业布局提供了发展方向和发展框架,因此应进一步完善和细化沈西工业走廊战略规划。

在沈阳机床、沈鼓、沈重和北方重工等大型装备制造业企业搬迁到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后,应继续鼓励与引导其他各类配套企业人驻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减少企业间配套的交易成本,如运输成本、通讯成本、开发成本等。在沈阳新的装备制造业的工业布局中,一定要注重核心企业“以点带面”的“扩散效应”,重点扶持核心企业,鼓励引导配套企业,使得沈西工业走廊成为新的、配套齐全的产业聚集区。

作为“走廊”的核心地带,细河经济区形成了装备制造产业园区等一批产业集群,产业链和产品链完全可以在区内实现上中下游的延伸和一体化,因此它一诞生便具有了先发优势。完善细河经济区的空间纽带和桥梁作用,使沈阳与鞍山、辽阳、营口等城市在装备制造业产业协调和区域协调方面发挥紧密相连的作用。

(二)创新体系的设计与优化

制定科学、可行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规划,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如何鼓励、引导装备制造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升装备制造业整体的技术水平。规划要体现出这样的政策含义:依托骨干企业,开展联合设计、联合制造,形成开放式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争取符合条件的企业和项目列入国家重大创新专项和国债项目,省技术创新专项资金要对装备制造业的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项目优先给予支持;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支持科研机构利用技术优势创办产业实体,推动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和研究院所整合,组建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以沈阳市的装备制造业为核心,建立公共技术研发平台。

在创新主体上,建立以装备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官相结合的产业自主创新体系。确立装备企业在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中的主体地位,是提高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要集成各方面力量和分散的科技资源,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两翼,产、学、研、官紧密结合的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体系。要促进装备企业从竞争走向合作,以大型装备企业(集团)为龙头,以整机为牵引,结成动态联盟和战略技术联盟,集成各方优势和资源,共同解决企业和行业发展中的重大技术问题,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专利技术,实现合作创新和共赢。

在创新途径上,要切实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技术上的依赖性会带来产业“空心化”的严重后果,因此要汲取经验教训,正确处理好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关系,通过建立有效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机制,使技术引进成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以逐步缩小沈阳装备技术水平与国内外的差距,实现后来居上和跨越式发展。

在创新方式上,要高度重视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创新以及集成创新。产业共性技术、基础技术特别是原创性技术是提高产业整体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基础。制造业的共性技术、基础技术涉及产品设计数据、设计方法、技术标准、材料应用、制造工艺、自动化技术、测试技术、制造模式和管理技术等方面,它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应属于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并形成一批国际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和品牌产品。装备研制大都是集成创新的产物,如大型成套设备就是将众多的单机、配套产品和零部件,通过系统设计,集成为实现某一整体功能的大系统。因此,必须将面向市场的系统集成创新作为装备制造业实现技术跨越的突破口,以重大装备研制和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为核心,组织研发机构、设计部门、装备制造部门、核心零部件配套部门以及装备应用单位等各方面的力量,实现单元技术、关键技术的集成和整机生产制造的突破。

(三)重点发展与支持的产业

沈阳的发展规划要以辽宁“十一五”发展规划为基础,对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既要全面推进,又要重点突破。要突出抓好体现我省优势的三大重点领域,即在成套设备、以机床为代表的基础设备、以汽车为重点的交通运输设备3个领域实现重点突破。对规划确定的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政府将在企业改革、产业布局、产业升级、结构调整、自主研发、产业集群、工业园区、信息化建设、人才支撑、名牌战略等方面重点倾斜。特别是要用好用足省技改财政资金,发挥对装备制造业投资的拉动作用。

二、以重大项目、重大工程为牵引

建设先进的装备制造业聚集区,没有大的企业、大的项目、大的工程是不能实现“先进”这一目标的。要想把沈阳建设成先进的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就要鼓励企业从事重大项目的研发、重大工程的建设,政府积极协助企业申请国家的扶持资金。重大项目、工程的研发、建设不但能够提高企业的集成创新能力,还能够提高聚集区内部从事相同产品的企业间的协作水平、合作层次,发挥产业集群特有的集群优势。重大项目、工程的研发、建设还能基于价值链开发纵向的企业间的合作与创新。重大项目、工程的牵引,无论是在过程方面还是在结果方面,都对聚集区的高效发展、高技术水平产品的出现产生良好的示范和带动效应。

“十五”期间,沈阳开发了高精尖数

控机床、重型燃气轮机、磁悬浮轨道梁加工生产线等一批重大装备产品,工业机器人、数字化医疗设备等技术装备已经成为沈阳自主创新的代表。“十一五”期间,沈阳应力争在装备制造业的优势领域率先取得技术突破,集中力量发展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装备制造业重大技术装备专项。结合2007年8月份国务院批复的《东北地区振兴规划》,力争实现8家甚至是更多家销售额超过百亿元的大型企业。重点目标企业是:沈阳机床、北方重工、沈鼓集团、特变电工等。

三、以环境建设为保障

在技术环境方面,要不断完善现有的技术交易市场,确定交易主体之间的技术交易,可以减少交易过程中的交易费用和不确定性,并激励企业进行技术研发。通过正规的技术转让体系来保证技术或专利的持有人获得收益,有助于沈阳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业聚集区,有助于集群内部的创新合作与交流。对交易主体的知识产权法律知识的普及与教育也是技术环境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市场环境方面,重点实现聚集区内部的有序竞争。过度竞争对装备制造业这一特殊行业来说不是一个好的市场运行模式,因此聚集区内部的核心企业应该得到重点扶持,维持垄断或者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而配套企业可以实现竞争。一般来说,配套企业的投资额度较核心企业来说是比较小的,这一行业是可以实现竞争的。在市场环境的建设方面,在国有装备制造业企业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还应引人其他资本进入装备制造业的聚集区内,形成装备制造业聚集区的多元产权结构。大量的非国有资本进入到聚集区内,有利于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有利于市场的有效率的竞争。

四、以区域协调发展为目标

实现先进装备制造业的集聚,要求必须以产业链的延伸、扩展构建出特色明显的产业集群,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市场统一、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体系。而任何一个这样的区域经济增长体系都必须有聚集着主导、支柱产业所形成的“龙头”城市带动全局。改革开放以来,生产要素的流动,大大增强了各城市之间的经济技术合作与联系。逐步形成了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群,沈阳作为区域内的核心毋庸置疑。

将沈阳打造成先进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只通过沈阳自身的努力是不够的,也不可能实现。必须通过与其他地区的协同,才能实现要素的流动,实现合理的分工与协作。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是以沈阳为中心,包括鞍山、抚顺、本溪、营口、辽阳和铁岭市,科技发达。装备制造业优势明显,城市间协作配套能力强。产业关联度较高,是国家的能源、原材料、重大装备制造业和重要国防战略产业基地。

第11篇

为加快发展我省装备制造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深入推进工业强省战略的实施,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8号)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规划纲要》精神,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性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产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水平与经济科技总体实力的标志。改革开放以来,我省装备制造业发展成为重要的主导产业。“十五”期间,装备制造业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8%,但也存在产业规模较小、投入力度较弱、产品层次较低、设备成套和研发能力不强、科研成果产业化速度慢等突出问题。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是我省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加速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必然选择,对推进安徽跨越式发展、实现奋力崛起具有重要意义。各级政府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摆在重要位置,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有力措施,抢抓机遇,迎接挑战,促进我省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

二、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发展思路。抢抓市场需求快速增长和产业转移加速的有利机遇,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落实省内配套政策,加快培育形成优势突出、特色明显、大中小并举、配套合理、充满活力的装备工业体系。充分挖掘现有基础条件潜力,突出重点,集中配置要素资源,加强对外合资合作,实施一批高水平的重大项目,培育新的增长点。加强产学研用联合,增强以企业为主体的开放式自主创新能力,掌握优势产业研发与核心制造技术。以骨干企业为龙头,加快联合兼并重组,培育一批能够参与国际竞争,带动安徽装备制造业整体发展的大型企业(集团)和工程公司;强化协作配套体系建设,积极推进中小配套企业集群化发展。

(二)发展目标。围绕重点发展领域,打造合肥、沿江、沿淮等装备制造产业带,建成一批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或先进水平、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集中地。“**”期间,全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新增投资1500亿元以上;到2010年,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增加值分别超过3000亿元和860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25%左右,其中汽车产业成为主营业务收入率先超千亿元的工业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过500亿元企业2户、过100亿元企业3户、过50亿元企业5户和一批过10亿元企业。力争通过5—10年的努力,将装备制造业培育成为对我省工业发展贡献最大的支柱产业。

三、基本原则

(一)重点突破,全面提升。重点发展一批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影响大、关联度高的重大技术装备,实现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能力的突破。全面提升量大面广的一般装备制造业水平。

(二)自主发展,扩大开放。依托优势企业、优势区域,抓住关键环节,切实提高自主发展能力;努力扩大对外开放,引进先进技术,引进资金,引进大集团、大企业,促进装备制造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政策引导,市场推动。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促进有序竞争;强化政府的组织领导和宏观调控,落实相关配套政策,给予必要支持。

(四)加强基础,突出成套。大力发展关键零部件、元器件、中间材料等装备制造业的基础产业,进一步扩大规模,提高技术层次和质量水平,支持整机发展。大力培育系统集成和成套能力。

四、发展重点

(一)优先发展优势产业,巩固提升市场地位。

1.交通运输设备。突出发展汽车产业,支持汽车重点企业提升自主研发能力,扩大产业规模,发展节能、环保、安全、新能源等汽车新产品;强力推进汽车零部件集聚化发展;大力拓展国内外市场,力争“**”末整车产销规模进入国内前5强,成为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产业基地。加强长江、淮河岸线资源开发,支持发展新型船舶和船用柴油机、甲板机械等关键部件。支持发展高速、重载铁路车辆和城市轻轨等轨道交通车辆及关键部件。

2.工程机械。支持工程机械集群化发展,依托骨干企业,加速规模扩张和结构升级,完善产品系列,大力发展关键总成零部件,拓展装载机、港口搬运机械、压路机、大型运输机械等新兴领域。保持和扩大我省工程机械产业的竞争优势。

3.电器设备。大力发展变压器、开关柜、电力电容、保护继电器等输配电控制设备和系统,重点拓展高压、特高压输配电产品。提升电线电缆集群化发展水平。支持锅炉、电机等骨干企业引进技术或联合重组,在火电、风电、余热和生物质能等发电设备领域实现突破。

(二)大力发展重大成套设备,推进产品结构升级。

1.矿山设备。支持大型矿产采掘企业、矿山设备制造企业通过联合重组、合资合作、引进技术等方式,发展大型煤炭掘进、综采、提升、洗选和金属、非金属矿采运选等关键设备,配套成龙,逐步壮大。

2.冶金建材设备。支持冶金、建材骨干企业与设计研究机构联合,对现有装备制造能力进行改组、升级和完善,发展大型金属冶炼、轧制以及水泥、玻璃等非金属加工关键设备和配件,向生产线设计、装备制造、工程建设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3.环保设备。对环保设备制造骨干企业进行整合,加强与省内环境工程的衔接,重点发展大气治理、城市及工业污水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设备,提高设计和制造水平,努力向大型化、集成化方向发展。

(三)积极发展基础设备,优化完善整体配套能力。

1.数控机床。发展大型数控压力机床、数控金属切削机床和模具等;支持汽车骨干企业积极发展汽车冲压、焊接、涂装、总装和动力总成生产等设备。提高机床关键功能部件及附件的发展水平。

2.新型农机。通过技术创新和联合重组等方式,帮促农机骨干企业开发生产新型农业耕作、收获、节水灌溉等生产机械,以及农副产品储存、加工、包装等设备,加速我省农业机械化、产业化进程。

3.关键基础件。积极支持机电传动、气液传动密封、精密金属铸锻件、新型复合材料等关键基础部件的发展,努力掌握核心技术,提高研发和制造水平。

(四)鼓励发展一批特色产品,提升竞争优势。

支持发展天然气储运、加气设备,电缆设备,卫生用品成套生产设备,集成电路封装,大型化工材料造粒机,大型潜水电泵,生产线控制系统,高层重型钢结构等特色装备产品,培育一批单项冠军。

五、主要措施

(一)谋划建设一批重大项目。围绕发展重点,谋划实施一批技术先进、市场广阔、潜力巨大的重大项目。支持现有骨干企业加大投入,自主建设一批大项目。支持省内有实力的大企业,加快内部业务外部化改革,建设一批有利于主业发展的装备制造业项目。积极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力量引进一批战略投资者,合资或独资建设一批大项目。加快重大项目的审批、环评进度,优先保障土地等要素资源的供应。

(二)培育一批骨干企业。继续深化企业改革,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激发内在活力。立足于提升核心竞争力,积极支持企业与技术领先、实力较强的省外、国外装备制造企业联合重组。支持设计研究院所和骨干企业整合,发展具有系统设计、系统集成、工程总承包和全程服务等集成能力的工程公司。加快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学习应用精益生产方式。实施品牌战略,努力培育一批国际国内知名的商标、品牌。

(三)推进产业集群。支持重点地区建立装备制造业园区,强化定向招商引资,推动骨干企业改组,按照专业化、规模化的原则,大力推进一般零部件对外扩散,完善配套及技术服务体系,引领关联企业进入园区。扶持产业集中地建立完善的技术、市场、检测、物流等服务平台,形成产业集群。

(四)推进产业技术进步和创新。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以企业为主体,实行开放式自主创新,掌握系统设计技术、控制技术与关键总成等先进技术。加大研发投入,建立完善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基地,加大产品和制造技术等研发,积极申报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立完善产学研用结合运行机制,加快产品技术、制造技术研发和成果的产业化进程。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制造工艺技术和装备。加强信息技术与装备产品、制造的融合,加快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建设。

(五)加强装备进出口指导。积极争取国家外贸发展资金、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资金,扩大政策性出口信贷、出口信用保险,通过加强产品国际认证、建立完善境外营销和服务体系、积极稳妥地推进境外办厂等措施,支持装备产品出口。支持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基地企业发展。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关键技术设备,争取享受进口设备免税或专项资金补助等政策。

(六)加大财政性资金投入力度。设立省加快装备制造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推进重点产业发展研究、重大项目前期、重大装备技术攻关、产业集中地服务平台和重大建设项目的补助和贴息;建立奖励机制,对在谋划重大项目、招商引资、扩大省产零部件采购、使用首套省产重大技术装备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企业领导层给予奖励。各市财政也要设立相应专项资金。省直有关部门要积极对口争取国家预算内资金和国债资金,进一步加大对我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支持。

(七)落实税收支持政策。加大对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积极落实技术开发费用按当年实际发生额的150%税前列支、加速研发仪器和设备折旧、职工教育经费所得税前扣除等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装备制造企业享受高新技术企业有关所得税减免和财政扶持等政策。落实高新技术产品地方分享增值税资助等政策。全面执行出口退税政策。落实鼓励类内资装备项目进口设备、技术改造购置国产设备和符合国家支持重大装备进口零部件税收政策优惠。国税部门要认真落实合肥、蚌埠、芜湖、淮南和马鞍山市老工业基地城市增值税转型试点有关政策措施。积极争取将我省重点发展的装备,列入外商投资优势产业指导目录,享受鼓励类外资企业税收优惠政策。争取模具、铸锻件、数控机床和农机等企业或产品进入国家支持目录,享受增值税返还和农机补贴政策。探索建立装备制造企业税收资助政策。

(八)加大金融支持。争取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装备制造业企业的信贷投入。优先安排符合条件的企业以新发或增发股票、发行企业债券、申请国外政府贷款等方式扩大融资规模。各级信用担保机构优先对省内装备制造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服务。探索建立装备制造业发展投资基金。

(九)加大市场支持。重点建立优先采购省产装备及零部件的机制,扩大省产装备的政府采购规模。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和国有企业投资的重大工程设计、建设、装备采购等招投标工作的指导,在同等条件下实行省内优先安排。鼓励重点工程在招标过程中适当放宽对省产首台首套设备的业绩要求,积极定购和使用省产重大技术装备,同时允许对省产重大技术装备予以加速折旧。鼓励省内主机企业扩大省产零部件和原材料的采购规模,“**”期间,以市为单位,对因骨干主机企业增加本地零部件和原材料的采购量,带动配套企业所得税地方分成增加的部分,经财政部门审核,按收入增量的一定比例奖励主机企业。

(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鼓励企业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充分发挥现有人才作用,通过持股、技术入股、提高薪酬等方式,大力吸引优秀企业家、经营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支持骨干企业设立博士后流动站,在省外人才密集地设立研发机构。支持高校建立多层次的研发设计和管理人才培养体系。整合现有职教资源,加强高技能工人职业培训。

六、切实加强对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领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省加快装备制造业发展领导小组,由省政府常务副省长任组长,分管工业的副省长任副组长,省直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组织编制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协调落实相关重要政策措施,研究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发展改革委,负责做好日常工作,搞好协调服务。各成员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对本意见明确的各项工作任务,抓紧制定具体的配套政策措施。各地要加强对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领导,重点市要建立加快装备制造业发展协调机构,制定和实施本地区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具体政策措施。

(二)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在省加快装备制造业发展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围绕发展重点,分行业成立若干工作推进小组,研究和提出有关产业发展方向、目标和重大政策措施,制定专项实施方案,推进企业间联合重组,谋划一批牵动性强、带动作用大的重大项目,并积极组织实施。

第12篇

关键词:四川装备制造业;偏离-份额分析;Esteban模型

中图分类号:F2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09-0071-02

一、引言

通常认为,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生产技术装备的制造业,包括金属制品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七大类,涵盖了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生产投资类产品的全部产业。四川是装备制造业的生产大省,拥有雄厚的基础和实力,装备制造业也是四川省的工业支柱产业,对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和全国比较起来,四川的装备制造业到底发展状况如何?本文拟利用偏离—份额分析Esteban模型对四川省装备制造业2005年至2009年的发展状况进行实证研究。

偏离—份额分析法又称增长因素分析法,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Daniel(1942)和Creamer(1943)相继提出,后经Dunn(1960)等学者总结并逐步完善,成为研究区域经济增长有效的统计方法之一。但是该模型仍存在一些局限,局限之一是,该模型只考虑了区域经济增长的产业结构效应和竞争力效应,没有考虑区域产业结构与竞争力之间的交互作用。针对这个问题,Esteban(1972)引入了同位变量来解释这种交互作用,增加了第四分量,称为分配分量,即Esteban模型。Haynes(1987)从数学上证明了Esteban拓展模型确实拥有集合和分散的对称性,并强烈建议研究者应用。本文即运用该模型对四川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

二、偏离—份额分析Esteban模型

设Bij0 表示区域i产业j在期初的经济变量值,Bijt 表示该变量在期末的值,则该变量在此期间的变化可以表示为

Bij= Bijt -Bij0= Bij0 g+ Bij0(gj-g)+ Bij*(gij- gj)+(Bij0-Bij*)(gij- gj) (1)

式(1)右边第一项为国家分量,表明按照全国所有产业的平均增长速度区域i产业j在期初应当达到的水平。

第二项为产业结构分量,表明在全国j产业的增长速度既定的情况下,地区i产业j由于产业结构不同而引起的变化量。

第三项为纯竞争力分量,表明地区i产业j相对于全国产业j具有的优势或劣势。Bij*称为同位变量,含义是按照据j产业占全国所有产业的份额及地区i全部产业的期初值,地区i产业j在期初应当具有的水平。如果地区i产业j的发展速度超过全国产业j的发展速度,则表明地区i在该产业上比全国拥有比较优势,反之则具有比较劣势。

第四项为分配分量,是Esteban模型有的部分,由产业结构分量和竞争力分量相互作用而引起,其符号分别代表在地区i是否专业化于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如果一个区域专业化于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则该分量为正;如果一个区域专业化于其没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则该分量为负。如表1所示。

将式(1)简单变形得到以下等式:

Bij- Bij0 g=Bij0(gj-g)+ Bij*(gij- gj)+(Bij0-Bij*)(gij- gj) (2)

式(2)左边称为总偏离,代表该变量实际变化和国家分量之间的差距,表明区域i产业j的增长速度相对于全国所有产业平均水平的高低。总偏离可看成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相对效果的指标,该效果可以通过式(2)右边来解释,即用产业结构分量、竞争力分量和分配分量来解释。

三、数据处理及实证分析结果

(一)数据来源

由于受统计指标采集的局限性,本文用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指标衡量四川省装备制造业七大产业的发展状况,取值时间范围为2005—2009年,即以2005年为基期,2009年为报告期。基础数据来自于四川省统计局网站。

(二)四川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分析

运用统计局网站相关数据,计算出四川省装备制造业7大产业的国家分量、产业结构分量、竞争力分量及分配分量,如表2所示。

计算结果表明,四川省装备制造业七大产业相对全国平均水平均为正偏离,即四川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状况超出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总偏离最大的是普通机械制造业,达到454.66亿元,总偏离最小的是仪器仪表及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仅为38.25亿元。在四川省普通机械制造业454.66亿元的正总偏离中,由于该产业竞争力较强,带来了247.01亿元的偏离效果,占总偏离的54.33%;基于四川省装备制造业的结构调整,贡献了104.29亿元的偏离效果,占总偏离的22.94%;由于该区域专业化于具有比较优势的该产业,带来了103.36亿元的偏离效果,占总偏离的22.73%。

此外,尽管七大产业的总偏离均为正,但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的结构分量为负数,表明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造成的负偏离;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竞争力分量为负,表明四川省在该产业上不具有竞争优势;金属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五大产业的分配分量为负,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是由于四川省专业化于并不具有比较优势的该产业造成的负偏离;其余的四大产业和全国比较起来具有比较优势,但四川省却没有专业化于该产业造成的负偏离。

(三)政策建议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发现,四川省金属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在全国同类产业中具有比较优势,但是目前的发展规模在全国同类产业中还比较小,所以政府应当通过各种政策鼓励这些产业大力发展。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在全国同类产业中并不具有比较优势,所以应当通过各种政策措施进一步提高该产业的竞争力水平。

参考文献:

[1] 吴继英,赵喜仓.偏离—份额分析Esteban模型及其在劳动生产率分析中的应用[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2).

[2] 史春云,等.国外偏离—份额分析及其拓展模型研究述评[J].经济问题探索,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