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物入侵者

生物入侵者

时间:2023-05-30 08:53: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物入侵者,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生物入侵者

第1篇

入侵大军 五花八门

小龙虾、水葫芦……它们都是我国生物入侵现象的“罪犯”。生物入侵,顾名思义,就是存在于生物界的“入侵”现象。当某种生物从一个地方自然传入或被人为引种到另一个地方成为野生状态,并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影响甚至危害,我们便称这一现象为生物入侵。

这些“入侵者”在原产地并没有什么危害,原因在于它们在那儿受到其天敌的捕食或者寄生,种群数量被有效控制,不会蔓延成灾。然而它们一旦进入新的地区,缺乏天敌的束缚,种群数量便会迅速增长造成危害。

入侵手段 各显神通

根据农业部统计显示,目前已经有至少380种植物、40种动物和23种微生物正全面入侵我国。这支入侵大军如此浩浩荡荡,得归功于它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入侵途径。

潇洒偷渡型

科学家吉姆·卡尔顿说:“每时每刻,全世界都至少有7000个物种在横渡大洋。每天都会有一个地方遭到一两个新物种的侵袭。”这些物种横渡大洋靠的就是“偷渡”。它们有的潜伏在游客的行李中;有的潜伏在运输货物的集装箱里;有的甚至潜伏在船只的压载舱中。经过一段漫长的漂泊,“入侵者”就可以在码头附近安家落户了。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海路偷渡不再是“入侵者”的唯一途径。海、陆、空全方位“偷渡”已是大势所趋。美国白蛾的卵就是通过木材、木包装进出口贸易运输传播、扩散到我国的。

趁虚而入型

常言道,柿子要捡软的捏。狡猾的“入侵者”也深谙此道,它们往往选择生态系统单调薄弱的地方作为入侵重地。在“新家”,它们没有了天敌的克制,尽情称王称霸。

在珠海、广州等地猖狂蔓延的薇甘菊会像被子一样包裹树木、覆盖花草导致其枯萎而死。而在薇甘菊的“老家”南美洲,它并非“植物杀手”,因为当地有160多种昆虫和菌类以它为食,令它不能疯长。到了没有天敌的中国,它便摇身一变,气势汹汹地霸占了土著植物的生存空间。

子孙满堂型

繁殖力强恐怕是绝大多数“入侵者”的特点之一。水葫芦能以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种方式繁衍后代,其中无性繁殖尤为恐怖。它们通过匍匐枝与母株分离的方式进行无性繁殖,每5天就能克隆出一个新植株,速度之快令人乍舌。繁衍成片的水葫芦在水塘“聚众滋事”,淤塞河道、影响通航、“闷死”水中生物。

吃苦耐劳型

人在屋檐下,哪能不低头。有的入侵生物寄人篱下却能抢占先机,靠的就是吃苦耐劳。空心莲子草就是这样一类“入侵者”的代表,它不畏寒暑、不惧盐碱,甚至可以水陆两栖!超强的抗逆性使它能适应各种环境,恶劣的生长条件也无法制约它,在哪儿都能出人头地。其实像空心莲子草那样“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入侵生物还有很多。

本土防守 扑朔迷离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入侵物种真是“来者不善”啊!那面对“入侵者”的强大攻势,土著物种们又将怎样抵抗呢?

事实上,与外来入侵物种的精心准备相比,土著物种们显得有些后知后觉。它们长期生存在自己熟悉的地盘上,经过多年竞争与合作,大家都找到了自己最适合的“位置”,即生态位。相对宁静、相安无事的生活,难免让它们在突然到来的“入侵者”面前措手不及。有学者认为,正是当地生态系统中空缺了一定的生态位,才给了入侵物种以可乘之机。也有研究指出,被入侵的生态系统中往往缺少入侵物种的天敌和其他制约其生长的不利条件,令土著物种对入侵者抵抗不了多久,便节节败退,甚至最终失去自己的领地。

那么入侵物种与土著物种间的生物战争的结果已经注定了吗?其实不然,生物入侵并非都以入侵物种取代土著物种而告终。生态系统的自然演替、人类的介入,以及各种不确定的“天灾人祸”,都使生物入侵这场生物大战的结果变得愈发扑朔迷离,结果还不得而知。

保护生态 从我做起

生物入侵会危害自然环境,如加速土著物种灭绝、令生态系统退化,甚至危害人类健康。每个人都是应对生物入侵的战士,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1.去外地(特别是国外)旅游时,不轻易购买或带回活体动物、植物,或动物皮毛制品、植物种子等可能导致生物入侵的物品;

第2篇

一年半之后,在迈阿密,科学家发现了许多这种蜗牛,但那时它们已经快把当地的一些物种推向灭绝的边缘了。人们花了7年的时间,耗费了大量的资金才最终把它们消灭掉。

男孩并非有意要毁了祖母的家乡,但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生物入侵的“潘多拉盒子”一旦打开,其结果都是灾难性的,无数活生生的事例已经足以说明一切。

通缉令——福寿螺

原居住地:亚马逊河流域。

主要危害:食量极大,排泄物污染水体;危害水稻生产,威胁水生贝类、植物,破坏食物链构成。

控制措施:春秋两季为福寿螺产卵高峰,可在此时组织人员集中捕捉;另外可以放养鸭子、青鱼捕食福寿螺。

通缉令——红火蚁

原居住地:南美洲巴拉那河流域。

主要危害:食农作物根茎叶、果实,喜群居,好攻击,常骚扰、叮咬人畜,可致命。

注意事项:不要用手去触摸、捕捉,发现蚁巢后,立即对蚁巢做出明显标记并及时报告当地农业技术部门。

户外活动时,要穿长靴、戴手套,防止被咬;若被其蜇刺,可用肥皂水清洗并涂抹清凉油等加以缓解,如有发热症状,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通缉令——加拿大一枝黄花

原居住地:北美洲。

主要危害:繁殖力极强,与周围植物争阳光、争肥料,直至其他植物死亡,从而对生物多样性构成严重威胁。可谓是黄花过处寸草不生。

控制措施:趁种子未成熟时,迅速铲除,消灭种源,及时清理根状茎,使其不能萌发;也可在其苗期或成株期,用药剂进行化学防除。

你还知道哪些生物入侵者?到网上去搜集一下它们的资料吧!

通缉令——水葫芦

原居住地: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危害:__________________。

控制措施:__________________。

物种入侵不仅危害了生物多样性,造成某些物种的灭亡,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外来入侵物种每年在全球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4万亿美元。

我国目前有40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200亿元。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公布的最具危害性的100种外来入侵物种中,我国有50多种,其中危害最严重的有11种,这11种外来入侵物种每年给我国造成大约600亿元的损失。

我国是遭受物种入侵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除了有效治理之外,还必须抵制“诱惑”,避免“潘多拉盒子”一次又一次地被打开——

反物种入侵,我们可以做什么?

1.到国外去旅行时,不能随意将植物种子带回国;

第3篇

关键词:兴课堂教学

启迪思维

语言美

一、注意课堂教学的生发。要开拓与课文有联系的知识

因为中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比较敏感,只要是新奇的东西,就容易引起他们的关注。学生对学习说明文最厌烦的是老调重弹,所谓“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这些套话,他们一点就熟了,何需老师喋喋不休!于是就采用了生发和拓宽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上《眼睛与仿生学》这一课,在理清该文说明顺序、结构和方法的基础上,介绍了仿生学的知识:在科学技术上,仿生学的产生主要是得到了动物某些特性的启示。现代高精尖的科学技术,如飞机、潜艇、雷达、超声波等无一不是从鸟的翅膀,鱼的流线形,蝙蝠的特异功能研究中得到启示而发明出来的,同时还温习了初中课文《松鼠》。学生兴趣盎然,思路也开阔了。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大大地激发了学生读写说明文的兴趣,而且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并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

二、结合课文,参照比较,开阔视野,启迪思维

比如,教《死海不死》这篇科技小品,让学生了解了死海的成因和变迁,使他们对海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趁热打铁,印发了与课文相关的文章《未来海底世界》这篇融科学性、文艺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小品文与课文放在一起阅读,在内容上与课文互为补充,写法上又可以参照比较,让学生在学过的课文知识的础上,比较这类文章的异同,这样不但能了解学生掌握课文知识的情况,而且对丰富学生知识、开阔视野、培养能力、启迪思维,都起到很大的作用。同时。因所比较的文章富有趣味性,能引人人胜,这也就调动了学生自学的积极性。从上述四点教法可以看出,它们在教学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初步概括为下列三点:

第一,充分挖掘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潜力,提高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效率。这四种方法,都是以说明文的知识性、趣味性来激发学生兴趣为着眼点,这要就要求老师对每篇说明文教学给予精心设计,巧妙构思。它在结合讲析说明顺序一一说明对象一一说明方法的基础上扩展教学内容。它既能提高学生思考、研究、想象和读写的训练效率,还能以特有的新意和创造性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快乐。

第二,有利于养成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这四种方法是依据说明文的知识性、趣味性的特点而设计施教的,它能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作

更好的发现:或把课内所学的知识用于新环境,形成能力;或者通过某种变式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使学生既获得课内知识,又领会怎样获得更新知识的方法和途径。

第三,能从学生的心理实际考虑。依照说明文的知识理趣来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说明文过程中感到新鲜和富有新意,并能根据课文的特点适时适度地“点”“面”相联,以此来吸引学生,让学生沉浸在求知氛围中,使课内课外气氛活跃,使学生精神振奋

三、引领学生感受说明语言的魅力

说明文语言之美,往往被其科学性与实用性掩盖,被其他文体的文学美所淹没。说明文语言的魅力表现在其准确、简洁、生动、形象等方面。品析说明文语言首先在于其准确之美。如《中国石拱桥》课后练习提到“为了准确地说明事物,说明文用语很讲究分寸”,文章中“比较”“大约”

“可能”“几乎”

“当时”等词或表程度,或表推测,或表限定,不能删,不能换,无不显示出作者严肃的科学态度。

品析说明文语言其次在于其生动之美。《中国石拱桥》中的引用把人带入一种优美的境界,对狮子的描摹更是生动活泼,兴趣盎然,让人呼之欲出。《大自然的语言》开头一段展现出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美不胜收,令人目不暇接,写活了物候,写出了情感。《生物入侵者》中诸如“在劫难逃”“五彩斑斓”

“啸聚山林”“束手无策”等雅词的运用,使文章充满了文学味;

“捕食鸟类,偷袭鸟巢,吞食鸟蛋”中一组动词生动地写出了棕树蛇对鸟类的残杀。

第4篇

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变成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造成生物入侵的途径一般有人为方式、自然方式和间接人为方式与间接自然方式等。一些生物虽然看起来毫不起眼,一旦入侵其他国家则会酿成生态大灾。另外,一些在原产地无害的生物,侵入新环境与新地方后就会成为自然与生态的麻烦制造者,特别是当入侵生物体型变大时,其威胁程度与危害性也更大。可以说,外来物种入侵是一种被称作以慢动作方式发生的自然灾难,而这种灾难造成的破坏是难以估计的。

第一侵略军团:缅甸蟒

入侵方式:人为方式

侵略指数:70%

缅甸蟒是美国最近流行的一种宠物蛇。在过去的五年,美国共进口了14万多条缅甸蟒。刚孵出的幼蟒只卖20美元一条,当这些可爱的幼蟒长成5米长的巨蟒时,一些所有者就会将它们放归森林。戴维森学院的迈克尔·多加教授说:“现在美国南部地区的沼泽中大约有10万多条体型巨大的缅甸蟒,它们都是国际宠物贸易的产物。”

如今,缅甸蟒已经对美国大沼泽地的生态系统产生了巨大威胁,它们可以吞下大沼泽地中的大型掠食者与该地区的各种哺乳动物。例如,佛罗里达沼泽地的鳄鱼正在为捍卫自己的领地而同入侵的巨蟒展开战斗,但形势并不乐观。

多加领导的研究小组调查了缅甸蟒在佛罗里达州沼泽地遍布前后哺乳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巨蟒的蔓延与哺乳动物的数量大幅下降有密切的联系。

第二侵略军团:非洲岩蟒

入侵方式:间接人为方式

侵略指数:80%

除了缅甸蟒外,美国面临的入侵者还有另外一种更可怕的非洲岩蟒。佛罗里达州自然历史博物馆资深爬行动物学家肯尼思·克里斯科表示,非洲岩蟒入侵是该州面临的“最可怕的恶梦”之一。

与缅甸巨蟒一样,非洲岩蟒也是大蟒家族成员。它们本身毒性不大,通常用身体缠绕的方式杀死猎物。来到美国后,非洲岩蟒躲藏在沼泽地。“它们可能向人类发动攻击,而你甚至不知道它们的存在。”

第三侵略军团:吸血鬼巨蚊

入侵方式:间接自然方式

侵略指数:50%

近年来,非洲的大蚊子不断入侵美国南部地区,这种名叫“加仑吸血鬼”巨蚊的体型约为普通蚊子的20倍,在人身上叮咬时就像一只小鸟伏在皮肤上。

“加仑吸血鬼”巨蚊不仅能迅速繁殖,而且侵略性极强。它们一天24小时都在寻找食物,不仅能咬破衣服袭击人类,还会叮咬宠物和鱼类,并传播疾病。这种巨蚊叮人时极为厉害,一次能吸1加仑(约为3立方分米)的血,并会产生火辣般的疼痛。

佛罗里达大学昆虫学家考夫曼认为,这种吸血鬼巨蚊的出现与泛滥已经给当地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可低估的危害,许多翅类昆虫已经绝迹,一些哺乳动物也因受到叮咬的困扰与生态排斥。

第四侵略军团:17年蝉

入侵方式:自然方式

侵略指数:40%

美国地质调查局的一份报告称,该国在2013年夏秋季约有300亿只在地下蛰伏了17年的蝉为求偶破土而出,入侵美国东海岸。这些蝉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从大洋洲等地入侵美国本土的,对人类或其他动物无害,但会破坏大量树苗,影响森林生态系统与昆虫生存环境指数。

这种蝉名叫“17年蝉”,大约有2.5cm长,目前仅在美国东海岸有发现,出生后就蛰伏于地下,靠吸取树根的养料为生。17年后,当地面温度达到18℃,它们才会破土而出。在树上生存和几周后,它们就会死去,而后代会继续蛰伏地下,直到17年后再出来。

美国多名昆虫学家预测,2013年破土而出的“17年蝉”可能有300亿只,甚至有可能达到1万亿只。即使是300亿只,从头到尾排起来的长度也足够与到达月球后再回来的距离相当。

第五侵略军团:长角天牛

入侵方式:人为方式

侵略指数:60%

长角天牛拥有超过2万种亚种,它们长着一副大大的颚,睁着泛红的眼睛直视前方,还长有几乎和它身子一样长的触须。长角天牛被美国政府描述为“最具毁灭性的入侵害虫”,每年8月是它们肆虐的季节。

长角天牛最早于1996年在美国被发现,当时它们跟随木制品一起从亚洲来到美国。这种昆虫会对多达13种树木构成威胁并导致这些数种的死亡,枫树、柳树、七叶树和白桦树都是它们最爱吃的树种。

第六侵略军团:超大金鱼

入侵方式:人为方式

侵略指数:40%

超大金鱼也称“亚洲鲤鱼”,十年前由一位厨师自亚洲经夏威夷带到了美国本土。超大金鱼的入侵将有可能支配美国本土的河湖生态系统,还会杀死多种水生物种。

今年1月份,内华达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美国密歇根湖中发现了超大金鱼的踪迹。这向人们发出了警报,这种恐怖的鱼类极有可能或已经进入了北美洲五大湖之中,它们将会迅速扰乱北美洲五大湖以及其他所有境内河流脆弱的生态系统。

第七侵略军团:巨型蜗牛

入侵方式:间接自然方式

侵略指数:70%

第5篇

【关键词】轻负高效;拓展延伸;教学案例;语文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很多课文由于历史背景、文体特点以及文本深度等因素,造成学生不能高效的吸收其应有的精华,甚至课堂教学结束后大部分学生仍旧一知半解。面对这种现象,笔者想通过探讨课堂教学拓展延伸这一教学环节,改善学生学习文本的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拓展延伸到底应注意哪些,如何进行处理?

一、拓展延伸与文体的关系

语文教育专家经常这样说:“语文教学要上出语文味,要上出文体味”。换言之, 不管文本内容是什么,我们都应还原其“语文”的本身;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灵活处理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不同文体需采用不同的拓展延伸的形式,因此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文体进行拓展延伸。现通过教学案例的比较来看不同拓展延伸所产生的教学效果。以说明文为例:

一位老师在教学《生物入侵者》运用说明文的知识让学生很好地掌握课文基础上,设计了这样一个拓展延伸环节――我来当编辑:教师引进了现在网络上百度将一些名词加以解释的百度词条这样一个概念。接下来举了具体的例子,以及写百度词条的基本要求。让学生当一次编辑家,为生物入侵者拟写一条百度词条。

通过课堂效果的观察不难发现,学生可以很快掌握此种写作方法,并且运用自己本堂课学到的知识对课文进行一次归纳小结,这是对学生理解和概括能力的培养。另外,这样的教学环节也同样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组织语言能力。不得不佩服此教师拓展延伸设计的巧妙,在立足于文体的前提下,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拓展延伸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教学目标的关系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语文课堂教学除了要回归文本,立足文本之外,我们更要抓住课堂的教学机会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注重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在上《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这篇课文时,笔者在拓展延伸的环节设计了一场辩论赛:庄子与惠子孰是胜者?在辩论前我为学生对辩论知识稍作补充,学生精彩纷呈,辩论激烈。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既增加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能力。

在《白兔和月亮》《皇帝的新装》等课文的教学中,将课本改变成课本剧,将抽象文字变成直观的表演,增加了学生的参与程度同时也锻炼了他们重新组织材料和表演的能力,另外也能通过表演更深入地琢磨人物性格及内心情感,让人物更加真实化、立体化。

学生每天都接触的课本,里面的课文就是很好的教育资源。如果我们能够利用得好,就能使学生透过课文学到更广、更深、更实的知识,就能通过各种方式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三、拓展延伸与教学对象的关系

在探讨前面的基础之上,我们却不能忽视一项最根本、基础的内容――教学对象。教学对象的差异性也决定了拓展延伸效果的优劣。在现在的语文教学中,新课标为我们重新定义了在课堂上学生与教师的关系,那就是“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因此,教师在主导课堂的时候更多地应该考虑学生的因素,如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接受能力,情感需求、价值取向等。

如笔者在传授综合性学习《马的世界》中,由于没有考虑到教学对象的实际知识储备而造成课堂效果的沉闷。一开始关于马的成语、诗句等环节开展的都非常顺利,而在文章的结尾处,我让学生展开游戏,进行一项关于马的知识小擂台,由于课前没有相关的预习提示,因此学生之前没有进行资料搜索,出现的知识对于学生而言确实有很大难度,这时才发现:我为学生铺了一层台阶希望他们登高,却高到他们无法企及的高度。

拓展延伸是一个多元化的课题,而笔者仅仅谈了与拓展延伸有着密切关系的三大要素,希望自己能够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地进行探讨研究取得进一步的收获。徐志摩先生曾经用这样的诗句来领略康桥的意境:“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笔者也想以这种探幽的美妙来比喻语文课堂中拓展延伸在教学中奇妙的效果,希望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将研究之路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王家伦.阅读教学“整体性”原则的多元思考[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8(1)

[2]周一贯. 阅读课堂教学设计论[M].宁波: 浙江宁波出版社, 2000

第6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非连续性文本 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三学段的“学段目标与内容”中,增加了这样一个目标:“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那么,“非连续性文本”究竟是什么样的文本?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如何开展“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我校初二语文备课组将这一阅读板块作为备课组本学期校本教研的主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的价值

“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叙事性强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它基本由数据表格、图表和曲线图、图解文字、凭证单、使用说明书、广告、地图、清单、时刻表、目录、索引等组成,具有直观、简明、醒目、概括性强、易于比较等特点。

“非连续性文本”在现代社会运用广泛,生活中随处可见,其实用性特征十分明显。学会从非连续文本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是现代公民应具备的重要阅读能力之一(实际应用价值)。近几年的各种类型的考试,都会从不同角度命题,考查学生这方面的实际应用能力(复习备考)。如:2011、2013年的南京市中考题中都有紧查贴近生活的图表,语段的考题,在考试测评方面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初二学段,是初中生比较系统地接触说明文文体,所选课文大都贴近实际应用,这个学段对比较琐碎杂乱的非连续性文本进行系统深入的教研具有实际意义。

二、进行“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策略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进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

新的课程标准重视语文综合性学习,之所以称其综合,是因为它与“识字和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列,同时,囊括了它们的全部,重点强调了学生的动手参与的语文学习的过程、合作探究及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参与的阅读,较为集中的是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搜集整理信息资料的过程中,面对的更多的可能是图片、统计表、柱状图、新闻、消息、片段化的一段段信息,甚至可能是说明书、地图册,这些林林总总的资料整合的过程,其实就是典型的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过程。所以,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板块,是进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最好途径。

初二备课组针对这个版块,强调本学期每个综合性专题。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刻意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面进行整体要求,明确目标。这就需要备课组在制订计划时,有全局意识,在主题背景下,进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引导和训练。

如在以“莲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备课组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收集图片,进行描述,突出莲花的特点,感受莲花的美。(初步整理图片的阅读能力)

2.收集以莲花为文化内涵的图标,感受莲花的文化内涵。(图文转换)

3.收集资料,对莲花的种类、莲花的称呼、莲花的作用等加以整合,形成图表的形式。(文图的整合)

4.收集古诗中以莲花为意象的诗词,进行分类,整合信息,为手抄报栏目收集资料。

5.整合信息,各组出一份手抄报,进行评比。

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区分有哪些类型的非连续性文本(收集资料的过程),培养学生怎样读非连续性文本(整合信息的过程),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指导,既培养了学生参与真正的语文学习的能力,又有针对性地进行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教学,是一个提高这方面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渗透在平时教学中,在文本教学过程中拓展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形式多集中在图文转化、图表分析寻找规律、信息整合得出结论,它的关键词为“说明、解释、讨论”,主要的表达方式是描写、说明、议论,我们在八年级对这一文本阅读和平时教学就联系得非常紧密。那么挖掘语文教材资源,尤其是初二阶段的新闻类、说明类文本的阅读,就是对教材资源的很好开发。

人教版现行教材,在单元开始有“导语”,在一些文后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大都以篇或段的形式出现,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在课前或课后指导学生进一步搜集更直观的图标、数据等“非连续性文本”资料,组织学生开展学习交流,培养阅读能力。如《生物入侵者》这篇文本阅读,就可以将生活中类似的生物入侵的新闻报道、公开的数据图表、一些专家研究结论,巧妙地入课堂,结合教材合理地进行课堂资源整合,对教材的处理,非常巧妙地将图、表、文结合,既利用课本资源实现教学目标,又将杂乱的非连续性文本资料的阅读指导在“生物入侵”这个主题引领下,较为系统地传递给学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我觉得,这样的课堂处理非常新颖,也非常系统,是初二备课组在校本教研的过程中深入研究教材的收获。

(三)练测题中关于非连续性文本的专题练习,是学生获取这类文本阅读训练与指导的重要途径。

我校在本学期进行的周末作业的校本教研,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作为专题研究、专题命题、专题训练、专题讲评、系统化的训练,配合课堂,将琐碎的阅读形式整合起来,形成系统性专题训练,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1.编制试卷时活用生活资源。生活中,“非连续性文本”被广泛应用,这些资源可以被充分利用。说明书、旅游导览图、安装图等都是训练的好材料。试题编制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带上家里的一份“药品说明书”,进行这样的训练:药品的名称是什么?这种药主要治疗什么病?如果有一个病人服了这种药有不良反应,则可能是哪些原因造成的?借助学校以小组学习的优势,不同的小组可以参与生活中的各种形式,如列车时刻表、产品说明书、旅游导游图,甚至是街道上的广告语,房地产商的宣传画册,等等,如此种种,借以培养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快速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

2.更多的是在主题背景下编制试题,进行系统化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如:“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之图标”“非连续性阅读之统计表”等。学生通过集中阅读体验,熟悉了这种生活中普遍的文本阅读形式,提高了运用这种阅读方式的能力。

第7篇

要改变这一现状,我们就必须提高教师处理语文教材的能力,明确教材内容处理时的“规定动作”。那么,处理语文教材的基本路径有哪些呢?笔者不揣浅陋,提出如下三点意见,以求抛砖引玉。

一、教材内容生本化

由于性别、年龄、性格、家庭背景、社会阅历等因素的不同,加上受学习品质、学习目的、学习心理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学生的语文学习差异显著。即使同一文本的解读,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我们在处理教材时要将教材内容生本化,即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整体水平出发,多考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生积淀,运用自己的学术专长和文化底蕴,对教材内容进行挑选或重新组合。通过补充相关背景、创设相关语境、联想实际生活等方法,在学生的心理图式和文本图式之间铺设学习通道,帮助学生进入到文本的结构图式之中,帮助学生达到应有的认识高度。[1]

那么,在教材内容生本化的过程中,我们应掌握哪些方略呢?

1. 选取教材中“有趣”的内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处理教材的出发点。备课即备学生,要了解不同类型的学生对课文感兴趣的那部分内容。这些内容往往不是语法、修辞,也不是逻辑、篇章、结构,而是课文所呈现的生活、情趣和思想。因此,教师要把握感性的教学内容,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情感,让学生对语言文字及其所表现的生活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孙权劝学》用评书的形式讲解“劝”的语言艺术。《〈论语〉十则》中可模仿易中天或于丹的语言风格,穿插一些名人轶事、典故趣闻。《石壕吏》让学生改写成记叙文或课本剧。《夸父逐日》让学生对短文进行合理想象和补白。教师要想方设法对教材进行再创造,挖掘课文中的趣味“细胞”,学生学习语文的劲头就足,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 选取教材中“有情”的内容

文章不是无情物。文章的字里行间蕴藏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必须捕捉教材中的“动情点”,让学生获得与课文相符的情感认知的通道,实现语言和情感的同构共生。例如教散文和诗歌时,教师一定要进行朗读指导,用声音把文本所传递的情感和意味表达出来。教师要做好“媒婆”,让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实现适度对接,把情感落脚点放在节奏、语气、语速、重音上,读到“字正腔圆”,读到“文从己出”,读出作者的情感来,读出自己的情感来,最终达到学生与文本的心灵沟通。当然,教师自己也应有激情,只有自己动情了,学生才会动情。

3. 选取教材中“有疑”的内容

学贵有疑。学生对教材内容有疑问,往往伴随自己的初读感受,有明显的情感倾向和生活阅历的局限,有的稚嫩,甚至离谱,但这些问题真实新鲜,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是学生最需要的教学内容,是教师宝贵的课堂教学资源。因此,教学不是从教师假想的问题出发,更不是从学术争论的问题出发,而是要从学生的问题出发。教师在处理教材之前,应先问问学生读到了什么,不懂的是什么。教师以学生的疑问作为教学的切入口,精心设计教学流程,这样既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又培养了学生从小爱思考的习惯。

二、教材内容动态化

教学活动是动态生成的过程,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就是对这个动态过程的预设。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要在语言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充分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不应该只是把传递知识作为语文课的全部内容。像我们只要学会使用手机,而没有必要掌握手机内部构造和生产工艺。语文课堂要实现从教材为中心向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深度转型,即如何获取并传输信息的方式,而不是信息本身。因此,教材处理中应多考虑言语的训练活动,而不是将成人化的理解结果嚼烂了喂给学生。

那么,在教材内容动态化的处理过程中,我们应掌握哪些方略呢?

1. 活动实用

教材内容动态化通常的形式主要有读写、品析、表演、朗诵、讨论等活动。不管何种活动形式,落脚点是在语言实践中提升能力,不是搞形式化的“非语文”活动。例如教《生物入侵者》时,如果再分析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学生对这种老生常谈不是期待,而是无聊,甚至厌倦。如果讨论自己当上环保局长后的治理措施,虽然课堂热闹,但是这对提高学生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帮助不大。为了让学生更灵活扎实地掌握说明中的逻辑顺序,笔者设计了一个实用的言语训练活动,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写《向甲型H1N1流感宣战》,要求当堂模仿《生物入侵者》列出提纲:(1)甲型H1N1流感的危害,强调预防甲型H1N1流感的重要性。(2)甲型H1N1流感形成的原因。(3)甲型H1N1流感传播的途径。(4)向甲型H1N1流感宣战的具体办法。这比让学生记住“逻辑顺序”这一概念更有现实意义。因此,教材处理中必须考虑实用的活动设计。实用的标准是以培养学生言语能力为目标,言说的对象要具体真实,创设的语境要贴近现实生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获得运用语言的实用感和成就感。

第8篇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也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

【角度点拨】1.生命力是顽强的。2.自然有变化之美,人生有起伏之乐。3.今天的凋零是为了明天更好的新生。4.立足现实,灿烂人生。

“克隆”就是无性繁殖的新型生物技术,科学家除了能成功克隆出鱼类、两栖类动物外,还能克隆出哺乳类动物。随着克隆绵羊“多利”的问世,许多人对“克隆人”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有关“克隆人”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科技越发展,对社会的渗透越广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许多关于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谈家桢《奇妙的克隆》)

【角度点拨】1.科学的发展从自然界逼近了人类本身。2.科学既可造福人类也可殃及人类。3.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事物。4.理性与道德并重。

目前,科学家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原因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绍夫的原苏联科学家发现,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我们把这种被压扁的沙子称为“斯石英”。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如果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之间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的沙子,但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从而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如果把温度升得足够高,斯石英会在很短时间内变为普通沙子。因此自然界中存在的斯石英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科学家在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距今6500万年的岩层里检测到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于是,根据化学中斯石英的性质我们可以肯定考古学中的6500万年前的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说”而不是“火山说”。(阿西莫夫《被压扁的沙子》)

【角度点拨】1.他山之石,可以攻玉。2.不同学科间是紧密联系的。3.联系是创造的前提。4.实践出真知。5.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

在自然条件下,一颗蒲公英的种子可能随风飘荡几十千米后才会落地,如果各种条件适合,它会在那里生根、发芽、成长;山涧溪水中的鱼虾可能随着水流游到大江大河中安家落户……凡此种种,都是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条件下缓慢进行的,时间和空间跨度都非常有限,因此不会造成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梅 涛《生物入侵者》)

【角度点拨】1.循规蹈矩,顺其自然。2.适者生存。3.平凡就是美。

第9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实施;阅读习惯;个性阅读

一、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

1.学校每天都安排有早读课和晚读(25+30分钟)

早晚读课上,不占用时间讲课,而是让每个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用心自由阅读。早晚读课成了学生的阅读天堂。早读主要是诵读经典课文、古诗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经过‘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就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晚读课主要安排读名著,要求学生安静读书。最后5分钟交流阅读体会,或者比赛背书、或者谈谈我喜欢的作品、或者说说我小说中的人物。这短短的5分钟成了学生最期待的时刻。

2.在课堂上,也可以尽可能地让学生多阅读

改变把一个接一个的问题作为诱饵,让学生统一到教参的标准答案之中的阅读课讲授方法。其实教师应千方百计地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在深入阅读时,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学生在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中,会有“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感觉,于是才能积极地思考,去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只有学生主动、自由地个性化阅读,才能在其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3.建立图书角,给学生阅读提供便利

本学期我就做了这样一件事:将广州市教研室整理出的中学生三年的阅读书目印发给大家,并让图书管理员参照书目,统计出我们图书角所缺的书,再将所缺书名布置给具体的学生,让大家一起来建立健全“图书角”。“众人拾柴火焰高”,图书角的书越来越多,书的质量也高了,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培养学生查找资料的习惯

这样有利于拓宽学生的阅读面,丰富知识。如,在教学《生物入侵者》一文前,我大力宣传“生物污染”的危害及部分人的麻木不仁,在学生情绪高涨时戛然而止,让他们自己去查相关资料。又如,教学“桥的综合活动”这一课时,先布置指导学生去收集有关“桥”的知识、故事、名称、来历、比喻义,然后将资料进行整理,或做成课件、或整理成册,学生完成这项任务的过程中表现得非常积极,他们参阅了很多资料,并了解了很多有关“桥”的故事,甚至还阅读了很多篇有关“桥”的文学作品。曾××同学阅读了冰心的小说,杨××同学将搜集的资料编辑成册。收集的过程促进了学生阅读,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2.开展读书活动

把好书推荐给家长,让家长和孩子一起读书,并鼓励家长能和孩子一起交流阅读体验。孩子和家长一起写读书笔记,并交到学校由孩子和老师一起来评价。同时,也让学生推荐一本好书。先让学生明确怎么推荐,要求能讲清楚推荐的理由。孩子之间更能产生共鸣,学生推荐比老师推荐的效果更好。

三、赏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课堂上,注重自主阅读,不能沉湎与表面上热闹,摆弄一些花哨的形式,而是要把功夫下到引导学生潜心琢磨语言文字上,拥有一种丰富的体验,把课上得简简单单、实实在在,真正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尽可能培养学生在文本中采集提取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重视学生对文本自身的解读,让学生谈阅读感受时,注意指导学生在课文中寻找到依据。还提倡“以读促写”的教学理念,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体现大语文观。如,在教学《背影》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对文中感情有了比较深刻的体会之后,让学生在欣赏父亲那动人的“背影”后,顺势表达对父爱的理解,让学生写一写“父爱就是 ”,情到深处自然真,于是,很多学生大胆地表达,写出了很多意义深刻、感情真挚的句子。如:

父爱是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父爱是那一声声、让人厌烦的笨拙的叮咛;

父爱是那一根根、被岁月和操劳染就的白发;

父爱是那宽厚有力可以让我依靠的肩膀;

父爱是那厚重的、落地有声的一巴掌;

父爱是那蹒跚的疲惫而沧桑的背影;

父爱是那送我上学时、蹬自行车时发出的喘气声……

这样,让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感受付诸笔端,让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感情得到沉淀!

第10篇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上课要有趣。课上得有趣,学生就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前面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这句话道出了快乐语文课堂的巨大魅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初中语文课堂是什么样的呢?纵览整个语文教学,我们痛心的发现,以分数为中心的传统应试教育依旧大行其道:一方面是教师的滔滔不绝、主宰课堂,另一方面却是学生的兴趣全无、疲于应付,学生的主体地位被丢到了一边,更不用说语文教学的快乐、高效。由此可知,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构建快乐的语文课堂,已经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的必然需求。

一、利用精彩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入是指引学生快乐学习的点点星光,是扬起学生智慧风帆的一缕清风,也是语文教学获得成功的快乐通行证。因此,教师不妨利用活泼灵动的趣味导入,努力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求知欲,让他们在欢乐的气氛中迈出自主学习的第一步。例如,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之时,我为学生播放了王菲的《明月几时有》,在空灵优美的音乐声中,学生们仿佛飞入了清凉美丽的月宫,与诗人一起感慨人生的悲欢离合。初中生大多喜欢音乐,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之中,他们饱含兴趣地走近文本,自主探寻词中的人生反思,有效促进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除了音乐导入之外,教师还可以运用故事导入法、影视导入法、活动导入法等多种手段进行导入。在学习《生物入侵者》之前,为学生讲述小龙虾入侵元阳梯田的新闻事件;在学习《归园田居》之前,介绍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在学习《智取生辰纲》之时,为学生播放《水浒传》的有关片段……只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选择最适合的导入方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将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整个课堂也将真正成为学生的快乐舞台。

二、开展快乐探究,凸显学生主体

普鲁塔戈曾经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长期以来,初中语文大多采用注入式教学,使学生沦为教师思想的代言人,失去了应有的活力。“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活动,学生静坐,这样学习国文将永远不会有效的。”①因此,开展形式多样的探究式教学,让学生们真正地“活”起来,正是构建快乐语文课堂的重要方向。例如,学习《杨修之死》之时,我在课堂上张贴了一份《案情通知书》,上面写道:“杨修后人认为自己的祖先蒙受冤屈,死得不明不白,现将此案交由同学们负责,请在一堂课内查明情况,还杨修及其后人一个公道。”在欢乐的学习情境中,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开始“调查”,从课文中的具体事件和曹操的心理变化两方面入手,制定了详细的表格,理清了杨修之死“恃才放旷”的内因以及曹操心胸狭窄的外因。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进一步发起讨论,及时对学生进行点拨,使学生对杨修之死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由此可知,趣味十足的探究式学习正是凸显学生主体的教学方式,不失为一种快乐、高效的学习方法。

三、指导学习方法,提升快乐体验

叶圣陶先生指出:“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自己能读书,不待老师讲。”叶老认为,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更要教会学生“会学知识,”②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主体作用的真正发挥,为学生插上快乐的翅膀。因此,有系统、有层次、有重点地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正是构建快乐语文课堂的必要环节。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之时,我首先以“春草图”为例,与学生共同展开学习,让学生宛如置身优美的春色之中。然后我和学生一起将写景散文的学习方法归纳为“赏美文――抓特点――明写法――想画面――悟情感”,引导学生运用学法自学“春花图”“春风图”等段落,并让他们将这一方法延伸到其他写景文章之中,将课堂真正还给每个学生,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并从中获得了成长的巨大快乐。“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以《范进中举》为例,指导学生小说的学习方法;以《苏州园林》为例,指导学生说明文的学习方法;以《敬业与乐业》为例,指导学生议论文的学习方法……强化学习方法的指导,正是构建快乐语文课堂的基础所在。

四、有效拓展延伸,引导快乐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此,要构建快乐语文课堂、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应进一步引入 “活水”,开展快乐的自主实践,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拓展延伸中得到进一步的体现。例如,学过《我的叔叔于勒》之后,学生对于资本主义社会裸的金钱关系有了深刻的认识,他们的内心受到了强烈的触动,此刻,我引导学生展开了精彩的续写,其中有的学生以讽刺的笔法假想了《我的叔叔是富翁》,尽情描写了面对富翁于勒时家人的丑态。也有的学生畅想了若瑟夫十年后遇到于勒的场景,表达了对人间温情的渴望。在拓展性的随文练笔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内心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释放,他们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从中获得了无尽的欢乐。当然,拓展延伸的方式还有很多,学过《敬畏自然》之后,让学生围绕人类发展与环保问题展开精彩的辩论;学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之后,让学生改编成精彩的课本剧……趣味飞扬的语文实践最大限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活动中充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有效促进了学生主体作用的进一步落实。

第11篇

关键词: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学;科学素养;培育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149-02

1.要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培育学生的科学素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科技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的作用。这就给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迫切的时代要求。中小学教师必须认识到它的重要性,主动承担起这一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培育学生的科学素质就必须以学校为依托,更新教学理念,从思想意识上得到革新把科技教育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之中。作为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积极加强对学生的科技教育,想方设法的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更新每个语文教师的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贯彻落实。

我们过去太过于强调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 教育内容脱离实际,没有顾及学生的现实生活,很难与社会问题一一对应起来。所以教学内容应考虑到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懂得社会,掌握一些解决社会问题的基本技能,以便使学生掌握那些属于基础的、具有"生产性"的知识。这些知识不仅包括那些丰富的科学事实和科学规律 ,而且更重要的是包括那些带有方法性、 应用性、发展性的知识。因而《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规定学生要"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培育学生的科学素质。

2.要营造氛围,确立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让学生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他们就会主动的学科学,积极动手实践,从而丰富自己的科学知识。我认为学生的科学教育重在科学启蒙,应着重培育学生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这种教育不能孤立的进行,必须与所学的教材密切结合起来,因材施教,适时引导,手脑结合,学以致用。长期以来,有不少语文教师心存偏见,认为科学教育是理科的事,与文科无关,缺乏科学教育的意识。现在必须更新观念,重新给语文教学定位。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培育学生科学素养,这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3.渗透教材,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科学知识在科学素养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人们的科学素养不高主要在于科学知识的弱化。作为语文教师,我要教育学生努力学习科学知识,不断强化科学意识,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用科学素养撑起前进的风帆。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教材提供的各种具体的常见事物和现象,如花草树木、鱼虫鸟兽、月相变化、物体运动、人际交往等等,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各种事物和现象,不断积累感性经验。有了这些基础,学生的科学知识也就自然丰富起来了。

4.立足教材,把握科学教育的因素适时施教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总共6册,可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培育的课文有20篇左右。教师宜深入钻研教材,针对每篇的特点,确立教育的目标,选取合适的方法,实施对学生有效的教育。《月亮上的足迹》、《登上地球之巅》、《奇妙的克隆》、《生物入侵者》、《旅鼠之谜》、《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等课,适宜对学生进行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荒岛余生》、《大雁归来》、《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敬畏自然》、《伟大的悲剧》等课适宜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邓稼先》、《真正的英雄》、《热爱生命》、《那树》、《喂――出来》等课,适宜对学生进行科学科学思想的教育。教无定法但有方法。要想使科学教育深入人心,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就必须精心设计教学问题,巧妙的安排教学程序。经过探索,我总结出的教学方法是;新课导入,激趣;研读文本,探求问题;合作交流,互通信息;拓展延伸,开阔眼界。

4.1 新课导入要有吸引力,讲究形象生动,能激发学生探求科学的情趣。

4.2 要抓住关键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去阅读文本探求真知。

4.3 合作交流,互通信息,取长补短。

5.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锻炼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材安排了36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每册6次。其中《感受自然》、《探索月球的奥秘》、《追寻人类的起源》、《黄河,母亲河》、《漫话探险》、《马的世界》、《说不尽的桥》、《莲文化的魅力》、《科海泛舟》、《背起行囊走四方》、《话说千古风流人物》、《脚踏一方土》等都适宜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培育。很显然,这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只有从最简单的观察、调查做起,扎扎实实进行训练,才能逐步形成能力。

6.开展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能力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作为语文教师,应把语文教学与科学教育相互结合,注重渗透,鼓励探究,在实践中提高认识,不断发展,让科学实践活动深入学生的心,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能力。

开展丰富多彩的班会活动。班会课开展的目的就是让我们的学生全面综合的发展,不仅让他们学会知识,更让他们学会学习知识的方法及学会做人的道理。所以开展科学教育的活动更是符合了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根据七年级语文教材的内容,我开展与之同步的班会活动。

总之,虽然语文课虽不像科学科那样直接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但是只要巧妙的结合语文学科的自身固有特点,让她犹如一缕春风,润物无声地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确实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科学素养,培养了学习科学的能力。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普遍推行,教师宜树立大语文教育的理念,平时的教学主动把语文知识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科学等学科课程知识融合起来,借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造精神,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 键 词】 语文;课堂教学;创新教学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只“传道、授业、解惑”,是注射器;学生全盘接收,是收容器。教师教每篇课文通常是五大块: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明确指出: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这就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如何将新课标的指示精神贯彻到教学实践中去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觉得语文课堂可以进行以下几点创新教学尝试。

一、开展辩论式教学

《语文新课程表准》中指出,自主学习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志和反应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确认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想方设法地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开展辩论教学,能打破以往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展了广阔的活动空间。通过辩论,可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各抒己见,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由于辩论双方意见分歧,要求学生思维呈散发式型促使学生去积极查阅资料,寻找观点,灵活组织语言,培养阅读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

如教学《羚羊木雕》时,学生对“我”把珍贵的羚羊木雕送给万芳与“我”的父母要把羚羊木雕要回来的做法认识不一,到底谁对谁错。有人认为这礼物过于贵重,不应该送给同学中的好朋友。有人态度则截然相反,认为不论礼物多么贵重,父母都不应该叫孩子不守信用,去要回已经送给朋友的礼物。针对两种不同的观点,我没有直接表明我的态度,而是将双方组织起来,各方组织收集材料,展开辩论,让学生各自陈说理由,学生在辩中各抒己见,针锋相对,课堂气氛紧张而激烈,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和欢呼声。

辩论激发了学生课内外的阅读兴趣,培养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又因辩论教学一改单项式交流而成双向式、多项式交流,教学情境势必倍加和谐亲切,课堂气氛更加生动活泼,同时也增加了师生间的交流,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一般来说,把带有分析、总结性的话题放在总结课文上进行,以辩论形势分析,最后由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比较合适。

二、开展表演式教学

表演式教学能很好地解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它具有人物、情境等,是一项有意义的语言运用行为。这种教学方式提供了一个虚拟的世界,它能打破学生平淡而狭隘的现实世界的藩篱,跨越时空的界限,为孩子们的想象提供空间和机会。再加上他们的可塑性强,性格外向,喜欢模仿,爱说好学,表演能够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和兴趣。语文课文(包括文言文)很多都适合表演式教学,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即兴表演和课本剧表演。

1. 即兴表演指在一定课堂情势下采取的方法,无需事先准备。比较适用于字词动作的教学。如《最后一课》中最后一段,韩麦尔先生“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可让学生当堂表演这些动作,易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2. 以课本剧的形式进行表演。此(下转32页)(上接30页)法适用于情节性较强的课文,如神话、寓言小说。表演前要进行课本改编,道具设置。由于时间、场地的限制,这种表演可放在课后进行。如用心设计,说明文、文言文也可使用表演式教学。如《说“屏”》,就可设计三个问题:(1)什么是屏,它什么作用?(2)屏可分几类?它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放置屏有什么要求?(3)作为一个屏风店的老板,你应怎样才能让自己财源滚滚?让学生扮成屏风店老板和顾客表演完成上面三个问题。又如《三峡》,可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来介绍三峡的景色。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把握,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

表演教学在教学中有很大的优势,是我们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法,在使用时,要依据课文的特色和学生的心理特点灵活处理,力求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三、开展“今天我来当老师”的教学

“今天我来当老师”这样的教学课堂,既可以避免教师讲课时学生听了枯燥无味,又可以让学生的胆量、表达能力得到锻炼,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能够有自己的心得、理解和看法。

我在阅读教学中,经常放手让同学们在课堂上自己当老师,去欣赏品味文章的语言。我先教给学生阅读品味语言的方法、技巧,又引导学生学会联系旧知识,联系已有的生活体验。再让学生在讲台上把自己对文章句子的理解讲述给大家听。或者让学生课堂上提出质疑,用问题考其他学生。我在教《生物入侵者》一文时说:“平时,大部分情况都是老师问大家,今天给同学们一个机会,让同学们找到的问题,拿来考考别人,或把你解决不了的问题,拿来询问同学。希望大家珍惜这次机会。”于是班上的同学纷纷举手提问,被请来回答问题的同学也非常配合。我只是在一些重要的问题上进行强调,对个别稍难的问题作提示。有机会出考题的同学神采飞扬,能回答问题的同学开开心心。看着学生们神采飞扬的神情,我觉得这堂课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学习的兴趣一定在这一问一答中得到很好的激发。

【参考文献】

[1] 邓丽娟.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用人格魅力感染学生[J]. 金色年华(教学参考),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