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8:53: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质量体系建设的意义,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通过国内权威调研机构出具的数据表明,消费者对于自主品牌汽车的普遍要求是拥有优良的性价比,其中产品质量的稳定和提升是自主品牌汽车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这就要求自主品牌企业及其研发机构要建立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以促进组织持续地改进产品和过程,实现产品质量的稳定和提升。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是一套系统、科学、严密的质量管理方法,是国际上几十年来质量管理理论研究的重大成果,也是众多优秀企业实践经验的总结,更是全球质量界在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方面的智慧结晶。推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是当前国内外企业用以全面提升内部管理水平,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增加经济效益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下面针对汽车自主研发机构建立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意义、建设过程以及经验和总结进行说明,可为其他正在建设的自主品牌企业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建立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意义
1.促进制度化建设
文件化是质量体系建立的一个重要特征,自主研发机构依据ISO9001标准建立质量体系文件,为企业制度化建设打下重要基础,使得与汽车研发机构相关的各项质量工作更加程序化和规范化,最大可能地提高工作效率和节省资源。
2.提高产品质量
建立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可以在提高工作效率和降低浪费的情况下,逐步降低研发成本,提高产品质量,进而提升自主研发机构的竞争能力。产品质量的稳定提高,对消费者利益是一种最有效的保护,也增加消费者(采购商)选购合格产品的可信程度。
3.提升企业形象和竞争力
通过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向外界表明了自主研发机构的质量态度和保证能力,能大大提高社会形象,提升竞争地位。同时,贯彻和有效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提供了国际通用的共同语言和准则,已成为参与国内外贸易,增强竞争能力的有力武器。
4.提高人员质量意识
在建立和运行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中,通过对员工开展各种类型的质量理论和标准培训,有助于员工提高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和顾客意识。
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过程
1.质量管理体系的初步建立阶段
依据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根据目前汽车行业的现状和自身产品实现的特点,自主研发机构提出本机构的质量方针,针对目前影响产品质量最重要的因素,提出系统性的指导全员不断改善的质量体系建设指导思想。根据质量方针、顾客的期望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在最高管理者的组织下,制定研发机构年度总体质量目标,并落实分解到各部门。
质量方针和总体质量目标指出了自主研发机构总的努力方向,随着质量管理体系的动态发展,其持续适宜性也要进行动态管理。
为了更好的贯彻和实施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需对研发管理的基本法规和运行准则进行文件化,研发机构要根据自身特点编制质量手册,对本研发机构的质量管理体系范围、过程以及相互关系进行规定,以证实本研发机构有能力稳定地提供满足顾客和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
根据质量管理的核心要素及其相互间的关系,自主研发机构需要编制规定质量管理体系的文件。这个时期涉及标准培训、体系策划、文件编制培训、文件编写、文件评审和等一系列工作。这是质量管理体系建立阶段的核心工作,历时较长且前牵扯面较大,需要高层领导以及各级员工给予足够的重视和配合。
2.质量管理体系的试运行阶段
在质量管理体系初步建立后,需要将制定的体系文件在全体员工和各环节中进行贯彻实施。这个阶段涉及体系文件实施和学习、体系运行、内审员培训、内部审核、管理评审、不符合项整改等工作内容。在体系运行过程中,严格按照ISO9001标准和体系文件对各个研发项目实施全面的质量管理和监控,以保证项目的高效有序运行,而随后开展多次内审活动,可以有效促进体系的查缺补漏和逐步完善。
3.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阶段
经过质量管理体系的试运行,研发活动中发现的各类问题得到有效识别和整改。研发机构可以向国家认可的认证机构申请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审核,认证机构对研发系统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符合性和充分性、体系实施情况以及有效性进行审核。证实研发机构具有稳定提供满足顾客和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具备持续改进和增强顾客满意的能力后,国家认证机构向其颁发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4.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运行与完善阶段
获得国家质量管理体系的初次认证,质量体系建设工作可以说初见成效了,但是体系建设工作却不能停留在此。今后的体系建设工作重点应转移到体系的持续运行和完善上,研发机构内部要严格按体系文件要求进行产品研发过程的监控,持续改进研发质量。此项工作是长期而艰巨的,需要充分有效的策划和实施,可以通过多次的大规模内审、项目专项审核以及管理评审等,暴露问题点和改进方向,从而实现质量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
三、推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经验和总结
1.领导重视是关键,全员参与是前提
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博士的质量问题8020原则,即企业领导层可以解决80%的质量问题,充分体现了领导作用在质量管理体系中的重要性。质量工作是各项工作的前提,高层领导必须重视质量工作,要充分认识到推行ISO9001标准对自主研发机构的作用和意义,借此良机提高全员质量意识。全员参与是质量体系建立和维护的重要基础。质量体系涵盖研发机构管理和日常运作的方方面面,要通过教育培训,提升员工的质量意识,让每个人都自觉按照体系文件去执行,质量管理才会产生成效。
2.充分发挥体系文件的作用,提高贯标运行效率
质量体系文件是保证质量体系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和依据,文件的适宜性和可操作性将直接影响质量体系的运行效果。编制体系文件过程中,必须与研发机构实际工作紧密结合,把各项工作要求纳入体系文件中,让工作有据可依,让过程受控。另外,在体系文件中要明确职责分配和各职能部门的接口工作,以此杜绝扯皮、推诿等现象,尽量减少内耗。在实施体系过程中,必须严格依据体系文件来执行,避免文件与日常运行"两张皮"的现象。
3.重视PDCA过程方法的应用
PDCA(质量环)是过程运作的基本模式,是一切工作顺利开展的准则。我们往往比较注重在计划、实施、检查三个环节的工作,而忽略了处理环节的细化和深入。要对质量问题的纠正预防措施给予充分重视,采取相关措施防止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
4.加强体系审核,维护体系有效运行
为了及时了解和掌握质量体系的运行情况以及各项活动的质量动态,及时解决过程中的质量问题,认真实施体系审核必不可少。除第三方监督审核外,还要强化研发机构的内部审核。内部审核实行动态化管理,要结合实际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体系要素所涉及到的各部门每年至少审核一次,必要时可进行专项审核。由于大部分内审员都是兼职,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兼顾审核工作。另外,内审员的审核水平参差不齐,审核尺度不同,审核的权威性受到质疑。针对以上问题,研发机构应建立并实施内审激励机制,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并尽量统一审核标准和尺度的把握,维护审核的权威性。
伊犁州中心血站自2005年引进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以来,走过了四年不平凡的历程,经历了从不完善到完善、从不习惯到习惯、从被动执行到主动实施的艰难过程。如今,质量管理体系已经深深融入血站的整体工作,为确保血液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
积极引进质量管理体系敢于破解血站发展的瓶颈项
2005年,是血站新一届领导班子到任第一年。伊犁州中心血站如何发展、怎样发展,将来发展成什么样等等问题摆在了新一届领导班子面前。当时伊犁州中心血站建站只有短短6年时间,面临基础设施差、检测设备短缺、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新一届领导班子到任后,抓制度建设、抓规范管理、抓人员培训,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正轨。
面对国际国内先进血站的飞速发展,血站敏锐地认识到:在国家质量管理规范没有颁布之前如何加强质量管理工作,是实现血站科学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瓶颈的问题。
经过科学考察、论证,血站决定引进1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经过努力于2005年12月颁布了A版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建立了伊犁州中心血站质量管理体系,2006年4月通过了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随着卫生部“一个办法,两个规范”的颁布实施,血站将两者进行有机整合,2007年、2008年连续两年对体系文件进行了评审、修改,2008年8月顺利通过了第三年度的监督审核,使血站的采供血服务、检测质量和质量管理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打造血站全面发展框架为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奠定基础
1、以管理者为核心,强化全员参与。成立了主要领导任组长的质量管理体系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了实施方案,向全体员工讲解质量体系建设的意义及必要性,使血站职工了解质量管理体系的作用,促使全站职工自觉主动参与此项工作,投入质量体系建设中,各部门抽调精干人员参与此项工作,投入质量体系建设中,各部门抽调精干人员参与此项工作,明确落实工作责任,确保分工明确、协调配合、取得实效。
2、以系统管理为手段,强化职责权力。根据血站采血量及人员情况,结合血站工作流程,按照“科学管理、精简效能”的原则,将原有的科室调整为现在的办公室、质管理办、血源办、业务办等科室。业务下属供血、检验、成分、体采等部门。根据“一法两规”的要求,任命了专职质量管理负责人和专职业务负责人,负责血站质量体系的建设、运行、监控和各科室的工作,使血站质量体系运行组织结构清晰、层次清楚、职责明确。
3、以文本管理为宗旨,强化持续改进。2007年完成了“一法两规”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机融合,通过一年的运行,2008年再次对体系文件进行了评审、修改,颁布了C版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包括程序文件45个,操作规程145个,质量记录230个,工作制度、岗位职责50个,使血站的质量管理体系更加科学、规范。
4、全面实行质量目标管理,加大质控落实力度。在质量体系文件中,每个部门都制定了质量目标和责任目标考核方案,进一步明确各项工作要达到的数量指标、质量指标和要取得的成效,弥补了质量管理体系不涉及的处罚和奖惩等问题。通过考核落实各部门的工作,不仅增强了工作人员责任心,有效减少了各种差错的发生,而且使质量体系得到切实、有效的运行。
5、以硬件建设为基础,强化技术含量。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软、硬件建设既各自独立又相互支撑。在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同时,血站积极筹措资金购进先进设备。2005年血站筹措资金250万元,引进全自动酶免分析系统,实现了血液检测项目的自动化,避免了人为误差;同年引进滤白新技术,制备去白血液成分,临床使用率达100%;2006年引进MCS+单采细胞分离机,开创了在街头采集机采血小板的历史。同年引进冰冻红细胞技术,对Rh阴性血液进行冰冻保存,目前达到了一定的库存量;2007―2008年筹措资金420万元引进了辐照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全自动酶免分析仪FM24/20等设备,同年引进血浆病毒灭活技术,开展了血浆病毒灭活项目。
2008年完成了业务辅楼及院落的规划建设后,血站首先考虑在确保血液质量上狠下功夫,为了实行质量检测项目关口前移,引进两台罗氏干式生化分析仪,转氨酶检测项目转移到采血前进行,使转氨酶阳性报废率下降到了0.4%,提高了血液检测合格率,从源头上保证了血液质量。针对自治州是艾滋病高发区的情况,经过论证引进梅里埃第四代HIV试剂,虽然增加了成本,但减少了假阳性率,增加了血液安全度。2009年元月,卫生部在对全国采供血系统第二轮督导中,血站实验室双盲检测评价各项指标全部为“满意”。
6、以人员培训为契机,强化内涵建设。在影响质量的5大要素(人员、设备、物料、方法、环境)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人员素质的提高是落实质量管理工作的保障,而培训是提高人员素质的有效途径。血站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先后邀请了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来伊,举办了“输血新进展”、“安全成分输血”、“无偿献血者招募”、“血站质量管理规范”等学习班。积极吸收先进血站的管理理念,参加疆内外举办的各类培训班,派工作人员到内地血站参观学习。
全面推行质量管理体系不断提升质量管理的科学性
1、规范质量记录。血站始终把规范质量记录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血站管理办法》第二十八条规定:血站各业务岗位工作记录应当内容真实、项目完整、格式规范、字迹清楚、记录及时,有操作者签名;献血、检测和供血的原始记录应当至少保存十年。在实施体系文件初期,大家常常是做了工作忘了记录,或是按经验想当然的去做,针对这种现象,血站狠抓文件落实力度,加强督促检查,使规范记录渐渐成为习惯。
2、加强过程监控。持续改进是血站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只有建立和实施质量体系的监控和持续改进程序,才能保证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血站通过月综合目标检查、内审、外审、日常监督检查、确认等几个环节,保证了质量体系的良性循环。
3、加强不合格项管理。采供血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由人来完成的,具体操作中出现差错是不可避免的。一旦产生差错,首先分析差错形成的原因,寻找解决的方法,而不是一味的指责、激化矛盾。工作中不仅要求工作人员熟知法律法规与标准,熟悉业务工作的各个环节,更重要的是要有责任心。除了内审、外审、卫
生部督导中查出不合格项,血站每个月都要进行综合目标检查,对查出的不合格项开具《不合格报告》,由质管办跟踪验证,形成责任倒查机制,最大限度地堵塞了漏洞。
4、仪器设备的管理与控制。作为资源管理的关键过程之一,仪器调和的运行好坏对保障血液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血站这几年配置了百万元以上大型关键设备4台,万元以上设备65台,为血液采集、运输、检测、制备、贮存、监控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如何合理配置资源,做好仪器设备的日常管理,保障仪器设备的运行始终处于良好状态,成为血站质量管理的重中之重。
按照《血站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血站制定了仪器设备的管理制度及管理程序,对仪器设备的管理实施全过程管理,即从仪器设备申购,到使用、保养、维修直至报废的全过程都纳入管理范畴。
保证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促进实验室可持续发展
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是促进实验室发展与创新的重要前提。在新形势下实验室体系建设和管理要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科技创新的发展,满足社会需求。提高检验工作质量,实行监督管理机制,保证质量体系有效运行,是实验室发展的关键。
天津纤检所是全国第一批成立的专业纤检机构,作为具有60年历史的单位,在计划经济时期,承担着华北、东北、西北地区棉、毛、化纤地产及进口原料的检测工作,为纺织企业把住原料进厂质量关、追回差价款及外商的索赔等方面作出了贡献,受到企业的高度评价。随着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进口棉、毛等进货渠道放开,检验地域管辖的建立,检验市场的逐步放开,纤检所业务发展受到很大冲击。现在的质量监督和检验工作只有工作热情和干劲,没有科学的管理和技术水平是根本行不通的,科学机制也是实验室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虽然目前实验室客观上和先进水平还存在着差距,但主观意识理念上一定要与时俱进,着眼未来做好发展规划。纤检所面对现状,认真总结分析自身存在的问题和检测市场发展变化,专题研究制定解决方法,重视基础建设,加强制度建设,加强实验室的规范性管理和监督执行,加强检验技术和专业人员技术水平的提升,促进检验工作质量的全面提高,使质量管理体系在整个实验室中有效运行。这也是实验室发展的基本保证,实验室从有效运行质量管理体系中,能够更加发挥技术优势,来实现检得了检得准的检测目标,又促进了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体系建设,促进检验能力水平的提高
按照GB/T 27025—2008、ISO/IEC 17025:200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和CNAS-CL01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1-3]要求,围绕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对出现的在质量体系中不适宜、不协调的内容及时纠正调整,加强监督评审,并通过评审对组织结构、管理职能、质量体系文件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验证,不断改进提高,以保证质量体系的持续性、适应性和有效性。
1.加强制度建设,保证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科学管理是实验室发展的基础,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是做好实验室工作的前提,是质量体系运行的支撑平台。针对天津纤检所这样一个老所最突出的人员和传统遗留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了《在职职工教育培训制度》、《岗位竞聘办法》、《绩效考评制度》、《工作质量监督考核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重在转变人的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强化责任并加强监督,管理落实到部门,责任落实到人,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来保证质量体系切实有效地运行。
2.加强人才建设,保证实验室可持续发展。建立一支科学严谨的团队,强化质量意识和体系建设,提高综合素质,是保障检验工作质量的基础,加强人才建设储备,也是实验室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高精尖的设备还需要高层次的人员,培养优秀的专业纤检技术人才关系到实验室长远发展,人才在社会竞争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理论学习和深造,勇于创新,提高综合素质,成为检验工作的中坚力量是纤检事业发展的基础工程。
提高检验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质量意识,鼓励开拓创新,奋发成才,是不断提高检验工作质量水平的前提。但在操作实施中因为作为元老单位的共同特点是人员结构不合理,年龄老化,学历偏低,理论基础、现代化信息技能等远远不能跟上当前检验标准更新变化、操作仪器化的需要,特别是近几年纤维及纺织品检验由传统物理检测、手工简单操作向高精度检验仪器、分析仪器、计算机化管理转化,对检验技术人员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针对实际情况,纤检所注重加强了对在职老员工的再教育和深造培养,组织他们参加各类教育培训,强化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补充新知识并注重知识更新,掌握新技术、新技能,提高实际检测能力,满足市场对检验工作的新需求。在不断引进人才、改善人员结构的同时,近几年我们通过和大学的联合协作对在职人员进行硕士学历教育、专业培养和课题培训,制定政策积极鼓励在职人员继续深造,提高资历,不断充实纤检队伍,以适应发展和检验市场激烈竞争的需要,做好人才培养和储备来推动实验室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
3.加强监督管理,严把检验质量关。为确保实验室工作质量,不断提高检测技术能力,使实验室各个环节都始终控制在整个实验室质量体系的监督管理之中,实验室建立了完善的监督机制。为防止监督管理走过场,我们制定了一系列监督管理实施办法和重要环节作业指导书及实施细则等来加强制度落实。例如开展对检验报告的定期抽查,对落实工作任务、制度程序的定期检查,对仪器设备状态的抽查,对新检验项目和重点项目验证考核等等,并将抽查和考核结果进行通报和调查分析,及时整改并制定预防纠正措施,同时考核结果又作为对科室工作评价的重要内容,并严格按照工作质量考核的管理办法实施处理,使质量监督工作落在实处,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
4.加强技术交流,提高实验室检测能力。实验室积极参加国家认可委组织的能力验证试验,并针对重点项目组织和参加实验室间比对试验,及时了解相关实验室检测能力和检测水平,掌握纺织产品的发展方向,跟踪标准的发展动态。检验中心积极组织新标准和试验方法的学习培训,提高检测人员的检测能力,以此不断促进实验室整体能力水平的提高。实验室能够从有效运行的质量管理体系,充分发挥技术优势,提高能力来实现“检得了”、“检得准”和“检得实”的目标。
科技兴检,推动实验室向更高水平发展
加强监督管理可以推动实验室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积极开展科技研发活动,可以更好地促进实验室向更高水平发展。
专业纤检机构以检测为基础,过去我们对科技研发重视不够,又缺乏这样的研发创新人才,科研项目、标准制修订参与很少。近几年来检测市场的发展,国家对检测机构、国家中心能力的考核对科技研发能力越来越重视,这也反映了一个检测机构的实力和发展能力。为此纤检所对科研创新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成立总工办,专门负责科技信息收集,检测技术标准的调研,申报科研项目,组织项目实施。实验室围绕纺织纤维及制品专业检测标准开展课题研究,围绕检测方法开展技术研究和创新改革,极大地促进了检测项目的开发和检测方法的改进。
纤检所积极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参与科研活动,及时制定《科研工作管理办法》、《科研奖励办法》和《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办法》,提高了专业人员技术研发的热情,创造了钻研技术的浓厚氛围。自2007年以来,实现年年有项目,至2012年累计研发市局以上科研项目16个,其中国家总局项目4个,地方标准制定2个,获得市局科技进步二等奖1个,三等奖4个,取得实用型专利一个。承担国家总局科研项目是我所建所以来的第一次,在提升实验室检测能力、解决检测技术问题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技术研究中也深深体会到科技兴检的重要意义,不断提升了实验室整体水平。
建设成立国家絮用纤维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是近几年我们实验室发展的最好见证,国家质检中心正积极发挥在专业领域的监督服务作用,参加了2012年絮用纤维制品产品国家监督抽查工作,完成了天津市产品质量抽查工作。2011年被天津市商务委和财政局认定为天津市滨海新区综合出口基地试验检测公共平台——天津市纤维及纤维制品公共试验检测平台,并予以政策支持,激励我们更好地为滨海新区的发展服务,积极为天津经济建设及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作贡献,努力将实验室建成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的检测基地。
参考文献:
[1]GB/T 27025—2008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S].
[2]ISO/IEC 17025:2005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S].
【关键词】环境监测检验,重要性,综合治理
中图分类号:X324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随着工业经济的蓬勃发展,对环境也是造成了一定影响。针对污染而建立的环境监测检验是预防环境进一步恶化的有效预防措施,对于实现科学的发展观,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二、环境监测检验概述
1.环境监测的概念
环境监测是指用科学的方法监视和检测反映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的各种数据的过程,它通过对环境质量某些代表值进行长时间的测定,以掌握环境污染状况和判明环境质量的好坏。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污染组分均为环境监测的对象。环境监测的内容包括空气监测、水环境监测、土壤监测、生物监测、物理污染监测。环境质量监测是监测工作的主体,它是指对各种环境要素的污染状况及污染物的变化趋势进行监测,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判断环境标准实施的情况和改善环境取得的进展,积累质量监测数据,确定一定区域内环境污染状况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综合治理提供可靠地技术支持。
2.环境监测检验
实用性原则、经济原则、代表性原则是环境监测检验的主要三大原则。其中,实用性原则是指监测只是手段而非目的;监测数据以实用为主,而非越多越好;监测手段强调精准、实用、可靠而非单方面先进。经济性原则是指在技术经济论证,进行费用――效益分析的前提下确定技术装备和确定监测技术路线。代表性原则是指监测样品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的代表程度。
3.环境监测检验的重要性
当前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还存在部分问题,如管理工作缺乏有效性、监测技术不够先进、监测工具精密程度不足、环境质量分析不全面、监测人员的监测水准有待提高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会极大影响监测结果的正确性,影响政府正确决策的制定,因而为了规避此类问题,保证环境监测的质量,进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就显得更为重要。通过严格管理,使监测部门对自身肩负的职责有一个更加清醒的认识,改变对监测工作的懈怠态度,主动完善人员配置,购进精密监测仪器,学习先进的监测技术,按照科学的监测步骤的来开展工作,使环境监测的质量得到切实提高。
三、环境监测检验管理体系建设现状
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针对环境监测工作,制定和颁布了相应的质量管理规范,对不同级别的环境监测单位的职责和工作范围进行了明确规定。就实际应用来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在建设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环境监测检验管理体系的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检验体系建设亟待完善
(一)相关人员并没有真正理解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意义,没有从实际出发,导致体系建设中存在顾此失彼的现象,疲于应对评审或者复审,将自身置于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地。
(二)在体系建设中,盲目照搬先进的经验,使得相关的规章制度缺乏实用性,没有与自身的实际情况有机结合。
(三)适用性较差,没有对岗位质量控制形成相应的指导,使得质量管理体系沦为形式。
2.制度建设存在滞后性
随着环境监测技术的不断发展,监测领域不断增大,质量管理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没有及时进行完善,从而导致环境监测站在工作中沿用多年前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无法满足实际工作的需求。
四、影响环境监测质量的原因
1.环境监测设备老化,影响监测结果
环境监测本身需要大量的高科技设备,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同样也需要一批高科技设备。仪器设备的好坏直接影响质量监测的结果,所以,环境监测的仪器设备是必须的。但是,目前大多数环境监测部门由于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再加上经费的不足很多的设备都已经老化,跟不上当代科技发展的步伐,严重影响质量控制的水平。
2.人员综合素质不强
由于基层站工作环境的落后、地方经济不发达,无法吸引相关专业高学历的人才。而现有工作人员大部分专业底子薄弱,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强,已经跟不上正在不断提高的环境监测技术。另一方面质量管理的人员存在严重不足,质量监测人员和技术负责人员往往由行政领导兼职,这又难以适应监测质量的发展需要。
3.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技术保障不足
一是,新的监测技术还没有建立相关的质量控制方式,比如有机物监测技术的运用;二是,自然环境中一些新的需要监测的领域,没有相应的技术和设备对其进行监测质量管理;三是,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中科学技术应用较少,许多先进信息技术产品没用应用到实际监测工作中。
五、环境监测技术方面工作的综合治理措施
1.创建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监测技技术体系。
此体系应包括环境监测学基础理论体系、环境监测技术路线体系、技术规范体系、分析方法体系、质量评价体系、质量管理体系等六个体系。环境监测学理论体系,界定概念和框架,揭示科学内涵和基础,指明研究对象和内容,阐明研究手段和方法等。环境监测技术路线体系,确定我国应急监测、近岸海域、地下水、电磁辐射、振动、光污染、热污染监测技术路线。
2.构建环境监测网络,建立自动监测系统
根据目前环境监测的实际应用,环境监测的未来发展方向必定是构建环境监测网络。我国已经根据环境监测对象的不同,构建了水质监测网络、空气监测网络、酸雨监测网络、沙尘暴监测网络、噪声监测网络等。在未来,还会根据实际建立越来越多的环境监测网络。
3.加强对有毒有害有机污染物的研究
有机污染的来源、负荷、危害及影响情况不清,技术不配套,人员水平差、缺乏经验。我国即将颁布重点控制有害化学品79种类,累积100多种化合物,急需建立监测方法,开展污染调查与研究。
4.研究突发污染事故监测技术,有效评价监测数据
确定应急监测工作重点,采取多种手段应急和预警,研制自动化程度高、便携式的监测仪器设备,引进国外监测技术,加强国外仪器国产化的研制。利用环境统计学将大量可信的环境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深度加工,对监测数据的内在含义、相关性以及作用机理进行研究,切实提高环境质量监测的综合分析水平。
5.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师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监测结果科学、客观、公正、准确的重要保障。随着环境监测技术水平不断发展和环境保护管理需求的日益提高,监测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提升监测质量和管理水平,是使环境监测与环境管理走向科学化、法制化、定量化和标准和的必然要求。
完善监测技术体系,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和技术规范是实施监测活动和质量管理的技术依据,完善的监测技术体系对提高监测质量具有重要意思:加强科学研究,及时跟踪监测技术的发展;实施监测仪器准入制度,保证监测依据可靠;稳定监测技术水平,保证监测数据的可比性;建立监测方法验证机构,保证工作标准质量。
补充建立量值溯源基准体系:建立基准实验室,补充国家基准;建立量值溯源规程,健全行业技术体系;恢复质控实验室,承担质量控制重任。
建立监测质量控制指标体系:重视质控措施研究,强化监测过程的质控;注重质量活动策划,逐步实现项目任务管理;建立质控指标体系,完善质控评价体系;建立质量控制目标意识;参考监测方法验证数据,建立自身质控指标;合理使用标准不确定度,加强统计方法应用。
提高环境监测技术人员技术能力和水平:加大培训力度,加强技术交流;丰富培训热情;强化考核机制,完善持证上岗考试办法;提高要求,提升管理人员素质。
有效运行环境监测质量体系:强化体系管理,促进管理与技术有机结合;体现特殊,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质量体系;实施有效管理,注重自我完善。
建立健全监测质量监督机制:推行网络化管理,实行全国一盘棋协调机制;利用通用管理模式,促进各项领域共同发展;开展监管方法研究,建立长效质量监督机制;配合开展技术研究,提升质量监督实效;建立质管评价体系,有效实施监督与管理。
六、结束语
在实际的环境监测检验中,由于环境监测的工作的重要性,我们必须对工作有着清醒的认识,也要熟悉我们身上的责任。环境监测是对未来有着长远意义的一件事情。我们要从管理上认真对待,加强相关法律的制定,充分调动政府部门的监管职能,确保环境监测的数据完整、正确,并且准确、及时。这样才能使得环境监测检验得以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曹小红.论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创新[J].科学与财富,2011(5):349-350.
[2]王丽宁.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研究[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3(1):44.
【关键词】质量体系;控制;管理;科学化
1、前言
质量体系控制管理活动是一项规范化程度较高的管理控制活动,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为了切实做好质量体系控制管理,我们需要从这些因素入手,深入剖析对质量体系控制管理构成影响的原因,从而更有针对性的指导质量体系控制管理活动科学化的实现。
2、质量体系控制管理的特点和要求
质量体系管理控制活动不同于一般性的管理活动,它有自身的特点和要求。
2.1质量体系控制管理涉及范围广 首先,质量体系控制管理活动涉及范围广,某一个细小领域的问题都可能对质量体系控制管理活动产生负面影响,这是因为质量体系控制管理中的方法包含整个建设周期内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工艺流程、组织措施、检测手段、施工组织设计等的控制管理。施工方案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工程质量控制能引顺利实现。往往由于施工方案考虑不周而拖延进度,影响质量,增加投资。为此,制定和审核施工方案时,必须结合工程实际,从技术、管理、工艺、组织、操作、经济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综合考虑,力求方案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工艺先。进、措施得力、操作方便,有利于提高质量、加快进度、降低成本。
2.2质量体系控制管理专业化要求较高 其次,质量体系控制管理活动对管理成员和管理队伍的要求较高,领导层、技术人员素质高,决策能力就强,就有较强的质量规划、目标管理、施工组织和技术指导、质量检查的能力;管理制度完善,技术措施得力,工程质量就高。设计人员应有精湛的技术技能、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严格执行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的法制观念;服务人员应做好技术和生活服务,以出色的工作质量,间接地保证工程质量。提高人的素质,可以依靠质量教育、精神和物质激励的有机结合,也可以靠培训和优选,进行岗位技术练兵。
2.3产品售后服务质量尤为关键 服务作为公司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坚持为每一位客户提供高品质,高效率的售后服务。客户是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对象,提高对客户的服务质量成为企业生存壮大的关键。质量第一,客户至上。将优质的产品提供给客户,本身就是最佳服务,把客户放在第一位,充分关注我们的客户是公司经营的出发点。做售后服务工作,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客户的权益,及时收集产品在出厂后的质量问题,把客户权益和企业利益统一起来,努力提升售后服务质量,公司对产品质量负责。按照“顾客第一”的观念,经常开展各种形式的客户意见调查活动,与顾客交流联络,调查结果作为售后服务和生产改进工作的重要依据,不断改进服务措施,提高服务质量。对产品涉及到有关质量问题引起用户投拆的由公司技术质量部参与解决,对质量有争议的产品由合同约定的检验机构检定并最终认定。
3、影响质量体系控制管理科学化的因素
3.1监督不到位 当前,我国关于质量体系控制管理活动的规范性法规还不完善、不健全,执法力度不够,执法行为一般只存在于事故发生之后,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同时,对法规的执行缺乏强有力的监督,质量保证体系不健全,使得工程质量问题多出,质量得不到充分保证。
3.2质量控制专业性较差 当前,我国质量体系控制管理的团队专业化程度较低,专业技术人员配备不齐、技术装备及对工程项目质量监督检查的形式、内容、方法、手段没有及时更新,不能适应当前我国施工工程规模大、标准高、分布散、专业性强、隐蔽工程项目多的特点。此外,对于质量体系控制管理团队来说,各部门分配不够合理,专业性的全过程质量控制团队没有形成,不利于工程质量责任制的落实。
3.3缺乏相应的质量体系控制管理规范 质量体系控制管理规范是增强产品质量的一项有效手段。但当前,我国在质量体系控制管理规范的建设上还不够完善,有的部门根本就没有质量体系控制管理规范,即使有质量体系控制管理规范的部门,规范也不够具体、明确,缺乏较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较为笼统,不细致,不能有效的指导质量体系控制管理活动。
4、如何促进质量体系控制管理科学化
4.1提高质量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增强管理科学化
要建立公司的质量手册,详细划分出各个部门相应的质量职责,使整个公司所有与质量相关的工作满足GMP生产的要求,并持续改进。 要进一步完善SOP管理,实际生产程序与生产技术规程相符,操作人员严格按照SOP来执行,并且在严格的审批程序下不断的改进和优化,每一个文件均需要严谨的编写,认真的审核,严格的把关批准,增加文件的可执行性和操作性,通俗易懂。要加强车间的人员培训管理,每一个SOP必须在生效的同时,由SOP的编写人对相关的人员进行很细致的有针对性的培训,并留有培训及考核记录,以方便检查操作人员资质等工作,被培训人要学会,学懂,真正的能独立的完成工作,要加强现场监控,最大范围的对车间所有的生产行为现场监控,不断的检查收集第一手问题资料,及时有效的处理偏差,解决问题,协助车间生产正常有序的进行。要加强检验力度,提高质量意识,全体人员参与其中,履行相应的质量职责,配合公司各个部门把各自相应的质量工作抓起来,为生产出合格的产品保驾护航,
4.2加强产品设计的质量监控
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越来越细和专业化程度的越来越高,一个要求精细化管理的时代已经到来。要想比别人更优秀,只有在每一件小事上比功夫。然而我们常常看到的只是别人成功的辉煌,却很少去关注他们对管理细节的用心。任何一个细微的薄弱环节或环节失控,都有可能导致工作质量的滑坡。因此,接了手的事必须按时、按标准完成;已做完的事情,自己检查认定完全没有错误再上报,不要等检查出了破绽或漏洞再辩解。按“零缺陷”的思想把小事做细了,工作效率自然就提高了。细节能够表现整体的完美,同样也会影响和破坏整体的完美。
4.3增强质量体系的监督检查
工程质量体系的监督检查分为两个层次,即自检和互检。自检是生产部门自身内部的检查工作,是由生产部门组织开展的一项集中检查工作,在自检环节中,监督检查要细致、充分,确保产品符合质量验收标准的要求。互检是在自检的基础上,加强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监督检查,本环节是在项目经理部专业监理工程师的组织下开展的,旨在增强产品质量,及时发现产品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加以解决。
5、小结
质量体系控制管理活动是一项规范化程度较高的管理控制活动,质量体系管理控制活动不同于一般性的管理活动,它有自身的特点和要求。针对当前我国质量体系控制管理中存在的诸如监督不到位、质量控制专业性较差、缺乏相应的质量体系控制管理规范等问题,我们需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切实提高质量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增强管理科学化,加强过程质量监控,增强质量体系的监督检查,以促进我国质量体系控制管理活动的平稳开展,增强其专业化和科学化。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基层水管事业单位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 应用 指导意义
中图分类号:[TV- 9] 文献标识码:A
党的以来国家实施了多项改革措施用于提高基层事业单位的行政效率与服务质量,同时也提出了建设现代化行政体制机制的要求。优化管理模式、创建高效管理结构已经成为了基层事业单位的重要发展课题。ISO9001是际标准化组织颁布的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其融合了先进的管理理论与方法,能够利用闭环式的循环机制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因此在企业、事业单位、高校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河北省岗南水库管理局是水库工程管理单位,其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完善的管理机制,为提高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水库的管理理念与方式已经不能较好地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因此必须要展开深入的经营管理改革。[1]
一、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概述
(一)1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内涵
ISO(国际标准化组织)是目前全球范围内规模最大、权威性最强的国际标准化专门组织,其工作内容主要是制定国际统一的质量标准,ISO9000族标准就是由该组织在1994年提出的用于促进组织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指南,其中ISO9001是其核心标准,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将ISO9000族标准列为国家标准,同时各行各业也开始将这一标准引用为了行业发展标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适用于各类组织,不论其性质、规模都可应用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来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效率。从ISO组织在2007年颁布的最新结果中显示,已有170个国家颁布并实施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其中中国共获得了162259张认证证书,位于世界第一位,由此看到ISO9001在中国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
(二)2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特点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其认证的对象是供方的质量体系,其并不是针对企业的某个产品或是某项服务,而是针对该企业的质量体系所进行的认证,而不同组织的质量体系涵盖范围也有所不同,有的涉及了部分产品与服务,而有的组织则主要申请针对某个产品的质量体系认证;二是其认证依据主要为质量保证标准,由于供方为了申请质量认证的原因在于为外界提供质量保证,因此其质量保证标准也就成了认证的主要依据;[3]三是认证机构为第三方的评价机构,为了保证质量认证的公正性与可信性,因此这一认证机构必须要与认证单位没有利益关系,且两者在行政上也没有隶属关系,同时认证机构的工作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素质与专业水平,从而保证认证证书的权威性;四是认证行为是单位的自主行为,通常产品质量的认证包括安全与质量合格两类,前者是强制性的认证,而后者则是企业处于自身考虑而采取的自主申请行为。
二、ISO9001在基层水管事业单位中应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一)应用ISO9001的必要性
基层水管事业单位是我国水利建设的基础单位,其对于促进区域工农业发展、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但随着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基层水管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工作已经不能较好的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因此必须要对其展开深入的改革与发展。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在公共部门的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其具有的全面性、精准性、实用性以及针对性等特征,能够显著促进政府基层部门的职能转变,对提高基层水管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有着重要意义。应用ISO9001能够有利于促进基层水管事业单位公共管理机制的创新发展,基层水管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中具有工作标准不明确、管理方式落后等问题,而ISO9001能够通过实施全面的质量管理工作来创新基层水管事业单位的公共管理机制。[4]
(二)应用ISO9001的可行性
首先,基层水管事业单位与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具有共同的服务理念,其都是为了能够为群众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更好的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帮助。其次,基层水管事业单位与ISO9001具有相同的实施程序,ISO9001要求设置标准的操作程序,并对各个岗位的职责进行明确划分,基层水管事业单位也要求能够通过对岗位职责、工作程序的明确规划,从而达到优化工作流程的目的。[5]同时,基层水管事业单位与ISO9001之间具有相似的运转模式,ISO9001强调必须要重视管理层的参与,要求管理层与基层人员都应该充分发挥其在质量管理中的作用,而基层水管事业单位的工作机制也要求事业单位管理人员能够对各项活动展开科学的规划与指导,从而提高事业单位各项工作的有效性。
三、ISO9001对基层水管事业单位的指导意义
(一)完善质量管理制度体系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是一类全面的质量管理模式,其对基层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工作方式、价值理念以及单位文化都有着科学的指导意义。在初期应用时,可能会由于其程序的复杂与繁琐而无法获得预期的应用效果,但通过在ISO9001体系的应用中引入PDCA过程管理办法,有效促进了河北省岗南水库管理局管理制度体系的完善。[6]这一管理办法对不同的管理部门、工作人员根据其工作性质、职责进行了科学、合理的任务分解,同时利用内部规章制度以及作业流程的文件化形式将这一分解工作进行规划,从而有效提高了岗南水库管理局各项工作环节的资源分配水平,并实现了对质量管理制度体系的进一步优化。
(二)优化日常作业流程
作业流程属于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作业性文件,其是经过不断的实践与优化而得到的最优化的操作流程设计结果,将其应用到岗南水库管理局的经营管理工作中,能够进一步促进其水库管理流程的优化。细化的作业流程可以为工作人员提供更加具体、标准化的操作程序、步骤与方法,从而有利于提高水库管理局日常作业的有效性。
(三)加强内审力度、提高持续改进水平
同rISO9001在岗南水库管理局中的应用也能够进一步促进事业单位提高其内审力度与持续改进水平。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主管部门必须要加强内审工作,从而提高文件的落实、整改效果,进而为提高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效率提供重要的保障。此外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应用还将促进岗南水库管理局对自身管理水平的不断改进,从而使其能够始终保持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在这一要求下,水库管理局将采取定期的内审工作与整改工作,从而实质性的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改革。[7]
结束语
本文首先分析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内涵以及特点,然后分析了这一体系在基层水管事业单位中应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指出ISO9001对于基层水管事业单位进行公共管理机制的创新、提高管理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两者在服务理念、实施程序、运转模式以及管理方式方面存在的相似性也保证了ISO9001在基层水管事业单位中应用的可行性。然后本文以河北省岗南水库管理局为研究对象,分析了ISO9001对基层水管事业单位经营管理工作的指导意义,指出其能够对基层水管事业单位在完善质量管理制度体系、优化日常工作流程、提高持续改进水平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周儒夫,郭满姣.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在水文基层单位中的实践应用[J].低碳世界,2015(34):69- 70.
[2] 贾一英.SWOT分析法在水利勘测设计单位实施2015版ISO9001标准中的应用[J].水利技术监督,2016(02):3- 4.
[3] 谢述钧,张燕.论ISO质量管理体系在行政机关的应用与实践[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04): 72- 75,89.
[4] 张志霞.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在科研项目质量管理中的作用[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1(05):48- 50,44.
[5] 姚健,何启红.ISO9001质量管理标准在公立医院党风廉政“三化”建设工作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1(05):63- 65.
xx烟草(集团)公司技术中心
1、上烟对烟叶的作用认识、角色定位与相关思考
1.1 烟叶在卷烟产品中的作用认识
当前卷烟工业企业已经越来越清楚地感受到,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命根在品牌,品牌的物化基础在产品,产品的支撑又体现在质量和数量两个方面:质量方面,首要的是消费者所关注的吸味质量,其次是产品的内外质量特别是烟气的可检测质量;在数量方面,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企业必须具有数量足够的产品才能支撑企业的发展。分析卷烟产品的众多要素,可以发现烟叶是决定产品质量的基础、是制约产品数量发展的瓶颈因素,烟叶在卷烟工业企业的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为什么烟叶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我们简要分析一下。
1.1.1 烟叶是决定卷烟产品品质的基础性要素
消费者消费卷烟主要是抽吸其烟气,对消费者来说卷烟最为关键的品质是烟气的吸味。卷烟是由包装盒和烟支组成,包装盒主要是起包装和美化作用,卷烟内在质量关键于烟支;烟支由过滤嘴、卷烟纸和烟丝组成,过滤嘴和卷烟纸对卷烟的内外在质量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滤嘴对烟气有过滤作用,但其影响主要体现在对烟气抽吸浓度的影响方面,卷烟吸味品质关键决定于烟丝。烟丝是烟叶经初加工、储存、工艺加工、切丝、添加香精香料而形成,储存陈化、工艺加工以及香精香料对烟丝质量有一定的改进和影响作用,但决定卷烟吸味的关键还在于其中的烟叶及其配方。由此可以清晰地看出,烟叶是卷烟产品中起核心作用的关键元素,是决定卷烟产品品质的最重要的基础性物质。
1.1.2 烟叶是影响卷烟内在质量稳定的关键因素
消费者最为关注的是烟气吸味,为稳定卷烟产品以吸味为主的内在质量,除通过专家评吸外,可以量化测量的是烟气的焦油、烟碱和co,这些指标是卷烟内在质量稳定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也就是说这些指标不稳定必然导致卷烟内在质量的不稳定。卷烟设计制造方面的专家一般会认同这样一个观点:卷烟产品的烟气指标设计容易稳定难,为什么?因为通过滤嘴的长度、打孔稀释、卷烟纸的选择、薄片等的组合使用,一般是可以比较容易地达到所期望的焦油等烟气指标的设计值,难就难在稳定。卷烟设计与制造方面的理论告诉我们,影响卷烟烟气指标稳定性的无非是烟叶原料、烟用材料、烟支规格、制造加工。当前的卷烟加工设备条件不断改善、工艺加工水平不断提高,加工稳定性相对比较可靠;作为工业产品的烟用材料质量也相对容易控制,对卷烟产品内在质量稳定性方面的负面作用也相对较小,所以卷烟烟气质量稳定性提高的瓶颈限制在烟叶原料,反过来也就是说为提高卷烟质量的稳定性,关键要提高烟叶质量的稳定性。
1.1.3 烟叶资源是卷烟产品数量能否按市场需求顺利发展的制约性因素
卷烟工业企业的发展体现到产品上,主要是产品质量的提升、产品数量的增加和产品结构的提升三个方面,涉及到加工能力以及烟叶原料、烟用材料供应等方面的配套支撑。当前,一般生产能力及烟用材料一般不会真正成为卷烟产品发展的制约性因素,唯有烟叶原料可能成为企业发展的制约性因素,原料的制约主要体现在:(1)虽然全国的烟叶供应总量持平基本能满足需求,但分解到具体企业时总会有一定程度的不均衡,特别是最近工业企业的兼并重组,许多企业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发展本身具有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由于烟叶采购以后需要陈化两年左右才能使用,因此烟叶的采购与储备必须提前两年左右进行,但由于烟叶供应计划确定模式的限制以及发展本身的不确定性,往往造成烟叶储备的数量和结构与烟叶使用时实际所需的资源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给产品数量质量保障带来一定的困难,成为企业发展的一个制约性因素;(2)中式烤烟型卷烟对烟叶资源的依赖性较大,优质卷烟必须依赖于优质烤烟烟叶资源,包括一些优质的地方特色烟叶和上等烟叶资源,当卷烟消费者结构上升导致高档卷烟数量需求上升时,对优质烟叶资源的需求自然上升,但实际情况是优质烟叶资源是有限的,其供应并不因产品需求的增加而有增加,这给高档卷烟的发展带来资源数量质量方面的制约。反之,在低档卷烟的需求满足和发展方面存在同样问题,低档卷烟没有足够数量的低档烟叶资源供应,低档卷烟成本偏高导致亏损,工业企业普遍对制造市场所需的低档卷烟没有内在的动力,必须依靠行政的力量来保障。
所以说烟叶资源的保障工作是事关企业甚至事关行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处理得好可以有力地支撑企业甚至行业的发展,处理得不好可能影响企业甚至行业的发展。
1.2上烟对烟叶在集团发展中的角色定位
综上所述,烟叶是卷烟工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对卷烟产品发展具有制约作用的重要资源,烟叶资源保障工作做得不好就可能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烟叶资源对卷烟工业企业如此重要,而上烟自身不产一片烟叶,资源问题始终是影响和可能制约上烟发 展的一个瓶颈性因素,为此,xx烟草集团对烟叶的定位是:烟叶是事关集团发展的战略资源,对烟叶必须从战略的高度予以重视,必须以必要的手段加以储备和保障。
1.3上烟对烟叶资源保障的有关思考
既然烟叶资源对集团发展如此重要,那么上烟到底如何思考和对待烟叶资源的保障问题的?
烟叶资源是一种总量、结构、产地受约束的有限资源,各企业为满足自己的发展需要,必然对烟叶资源进行激烈的竞争,所以要获得满足集团发展所需的烟叶资源决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要真正做好烟叶资源的储备工作,事关科学的预测与决策,以及配套的技术、管理等许多方面,是一项体现企业综合竞争力的系统工程。
作为卷烟产品生产与发展的基础性、关键性和制约性资源,烟叶原料的保障至少要面对和解决三个维度的矛盾:(1)时间轴方面的矛盾,由于烟叶一般需要陈化2年左右才能投入使用,烟叶资源的储备必须提前2年左右做好预测和规划,同时在平时的工作中又要妥善解决好烟叶资源储备与实际需求不匹配的矛盾;(2)空间轴方面的矛盾,要妥善解决好产品配方需求与不同产地实际供应能力不匹配的矛盾,特别是紧俏烟叶如何通过竞争获得或通过技术替代解决;(3)质量轴的矛盾,这个质量包括广义的质和量,具体包含烟叶的数量、烟叶的质量、烟叶的等级结构等方面要求,以及如何持续、稳定地满足要求并实现保质保量的供应?
由此可见,企业烟叶资源的保障不是一个简单的计划制定问题,而是一个以质量为核心的系统工程,为了做好企业的烟叶资源的保障,必须针对上述问题全方位地做好相关工作。
2、上烟在烟叶原料保障方面的实践与探索
烟叶资源的保障不是简单的计划问题,而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是这样认为的,也是这样开展烟叶资源的保障工作的。
2.1通过政策、基地建设及制度化管理等,全方位强化烟叶资源的保障基础
2.1.1 通过明确内部政策、有效应用行业政策等途径,强化烟叶资源的保障基础
政策是对烟叶资源储备影响最大的宏观因素,我们通过政策强化烟叶资源的保障基础方面的工作,主要体现在明确企业内部政策及有效应用行业政策两个层面。
由于我们对烟叶资源重要性具有比较准确的认识,所以在集团内部我们对烟叶资源具有合理的定位,把它定位于影响集团发展的战略资源这样一个重要位置。这样的定位有效地确保了烟叶资源保障所需人财物各种资源的有效与及时投入,确保烟叶资源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集团的资源投入方面,只要符合国家局的有关管理规定,只要是烟叶资源保障所需,在人、财、物的投入方面,集团决策层很少分歧,有关的决策很容易快速通过并形成高度一致的共识,这样烟叶资源保障所需的资源投入具有力度和时效性两方面的保证。
在行业政策的利用方面,为做好企业发展所需的烟叶资源保障,我们充分应用中华等重要品牌的影响力,充分应用行业对重点品牌、重点企业的有关倾斜政策,突破一般性的管理要求,做好资源的相关保障工作。如中华烟叶的资源保障方面,在进口津巴布韦烟叶的资源分配、国内优质烟叶的数量结构保障、烟叶的集中加工处理以及快速发展时期寻求计划外的增量倾斜等许多方面,我们都积极争取并得到了国家局和产区的大力支持。
通过内部政策和有效应用行业政策,大大强化了烟叶资源的保障基础。
2.1.2 建设基地强化烟叶资源保障的供应基础
烟叶是影响和制约我企业发展的战略物资,烟叶的保障最后必然要落实到具体的可供资源上来,但上烟自己不生产一片烟叶,如何才能实现数量和质量稳定的、有保障的烟叶资源供应?建设烟叶基地是非常有效的一条途径。在中国烟草行业内这是由上烟人首先提出并经实践证明了的一条可行之路,目前基地模式也是被国内烟草企业普遍使用的烟叶资源保障供应的普遍方法。
从上一世纪80年代开始,我们探索和建立自己的烟叶基地,通过诚信、双赢等合作原则,与许多产地之间建立了密切而稳定的合作关系,确保了烟叶资源的持续稳定供应。
1986年上烟开全国风气之先,在贵州湄潭建立了第一个烟叶基地。而后,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公司的烟叶基地和定点调拨点已经遍及全国十五个省(图1)、四十多家地区分公司,基地的烟叶供应量占年度采购总量的85%以上,其余的烟叶也均采购自定点的调拨点,早已没有零星的采购现象,有效地确保了资源的保障能力。
在烟叶资源的保障中,中华所需的优质烟叶资源又是保障的重点。在中华烟叶的资源保障方面,基地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中华所使用的烟叶是产出比例较低的优质上等烟叶,为了保证中华原料的供应,许多产区往往调集全地区甚至全省的资源确保中华原料的供应,有些基地还采取了一些特殊的保障措施,如采取中华原料的提供量与产区工资额度挂钩的奖励办法,以确保中华烟叶资源的供应。在一些受灾害的年份或数量需求增加较多的年份,我们的基地往往采取一些超常规的措施来确保中华原料的供应。基地保质保量地供应中华原料,是我们中华卷烟品质长期稳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成功经验。在当前这样中华的生产规模,如果没有稳定的基地,其产量和质量的保障是很难想象的。所以基地模式从源头上解决了我们烟叶资源的供应保障问题。
图1 xx烟草集团烤烟基地和定点调拨点分布图(15个省市)
2.1.3 加强规范管理强化烟叶资源的制度化工作保障
烟叶的保障最后都要具体落实到年度的烟叶数量、质量、结构方面,这要靠每年具体的采购来完成,制度化的采购管理是完成烟叶资源保障重要的工作保证。
在烟叶质量的管理方面,面向业务员我们建立了烟叶“一生管理”的相关制度,将业务员的烟叶质量责任从采购计划的布置一直到烟叶使用的全过程,通过必要的奖惩措施确保烟叶质量责任落实到每个业务员、每担烟叶。
面向采购过程控制方面,我们建立了烟叶的三层次验收制度,努力确保烟叶质量。烟叶三层次验收的基本做法是:(1)在烟叶采购前,对烟叶主要化学成分进行抽检,主要化学指标基本符合xx烟叶原料质量体系要求后,由当地分公司按照国家文字标准和当地收购实际情况制作与xx进行烟叶交割的样品,经xx方审核确认,方可成为交接样品。(2)烟叶在产地调运前,烟叶质量必须由驻该地的业务人员按照双方确认的成交样品进行第一次检验(即预检),预检合格方可发货;(3)烟叶调运到复烤厂由驻烤厂业务员按照成交样品再次检验(即复检),该检验结果属供需双方烟叶交接检验;(4)由公司跨部门组成的工商交接质量评审小组对复检进行不定期飞行抽检,特别是对中华烟叶基本进行全覆盖。通过业务员检验、打叶复烤厂质量监督员验收、公司质量监督小组飞行抽检的交叉监督方式,确保烟叶质量的稳定与合格,从而确保烟叶资源具有良好的采购质量。三层次验收的工作流程见图2。
图2 三层次验收的工作流程
2.2 通过烟叶原料质量体系建设与运行,强化烟叶资源的质量保障
烟叶资源保障的具体内容包括数量、质量、结构等多方面要求,其中质量是基础,如何在抓好数量、等级结构保障的同时确保烟叶质量,是烟叶资源保障的核心工作。所以围绕烟叶质量的控制与保障,我们于20xx年在国内烟草行业率先开始构建企业级的烟叶原料质量体系,随后又在国家局立项研究,为烟叶原料的质量保障确立了关注内在质量的崭新质量理念,建立了融内外观质量要求于一体的系统化质量标准要求,形成了动态的质量监测制度,与基地之间形成年度性的质量反馈沟通与质量改进机制,从而有效强化了烟叶资源的质量保障。
2.2.1 烟叶原料质量体系的建设思路
在质量体系建设之初通过各方面情况分析,发现烟叶原料质量的理论和技术方面的指标纷繁复杂,但又缺少指导工业进行烟叶质量控制的指标体系;工业方面关于质量的要求相对来说比较模糊笼统;烟叶种植和流通领域的质量理念比较单一,主要关注外观质量;烟叶作为具有农产品特性的工业原料,其生产者是千家万户的农民,主要依靠自然环境条件,质量目标简单粗矿,控制乏力;工业作为烟叶质量的关注者,但实际一定程度上仅是烟叶质量的被动接受者。为此我们立足于策划者、组织者和推进者这样一个角色定位,发动相关各方共建质量体系。当时首先确立了一系列指导项目工作的相关思路和原则。
2.2.1.1 根据烟叶质量的多方相关性,确立体系建设的基本理念
烟叶原料质量体系不但内容复杂,而且实际操作涉及质量理念、技术标准、检测评价、流程管理、过程控制等许多环节,牵涉方方面面,工业企业单方面很难完成这项工作,为此提出多方合作共建质量体系的理念:烟叶原料质量体系建设,既不能理解为xx烟草集团(公司)对基地烟叶质量的苛刻要求,也不能简单理解为今后买卖双方讨价还价的筹码。体系的建设必须有利于各方的长远发展,我们希望以烟叶原料质量体系建设为契机,利用烟叶这一结合点,工业、农业、科研、加工企业等相关各方联手打造,建设一个由技术、组织、管理和贸易等要素构成的共同发展平台。在质量体系中,我们不是对立面、不是竞争对手,而是合作伙伴。基于互惠互利原则,将基地等烟叶生产、加工和科研单位等相关各方纳入到烟叶原料质量体系中去,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希望通过烟叶原料质量体系,构筑和强化烟草工农业合作的平台,使产区能全面详尽地了解工业企业的需求,持续改进生产技术措施,稳定和提高烟叶质量,不断满足卷烟工业的需要,从而实现工农业的共同发展。
2.2.1.2 根据烟叶质量标准和企业实际要求,明确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
在体系建设和运行过程中,我们明确《烤烟》国标是我们唯一的、也是必须遵守的行业标准,它是经过实践证明有效的、操作性比较强的一个标准,所以我们必须严格遵守国标。但由于《烤烟》国标还不能完全满足烟叶质量控制的需要,所以必须根据企业的要求,制定更加全面的质量要求。我们提出了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是:(1)严格遵守《烤烟》国标;(2)密切联系我卷烟工业的需要。
2.2.1.3 根据烟叶农产品的特性,确立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
基于烟叶是卷烟产品的关键原料、同时又是农产品这一双重特性,结合iso质量管理的一些基本理念,我们确立了以下一些原则:
可操作性原则:从实际出发,注重操作性;不求理想、但求实效。
指导性原则:指标要聚焦于实际的质量需求,向前要能指导烟叶的农业生产,指导烟叶的采购,向后要能指导烟叶的使用。
动态适用原则:以质量现状为基础,逐步提高质量水平,逐步提高质量要求。允许和鼓励产地具有个性化,不同产地不同要求。在质量体系的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加强质量研究,逐步提高对烟叶质量的认识,不断完善烟叶原料质量体系。
刚柔相济原则:正视卷烟的质量要求,努力满足质量标准;正视烟叶的农产品特性,不机械地死扣质量标准。以质量宏观受控和资源有效获得为基本前提,合理把握质量标准。
闭环控制原则:采用iso的管理思想,注重信息反馈和闭环控制,引导产地持续改进不断提高。
2.2.1.4 从相关各方的利益出发,形成体系建设的目标
通过体系的建设,要逐步实现以下目标:(1)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明确烟叶内外在质量的系统要求;(2)建立烟叶质量的检测方法和评价标准,实现烟叶质量的系统检测和客观评价;(3)通过质量体系的建立,及时、准确、系统地得到烟叶的质量信息,提高烟叶质量的控制水平,以便不断稳定和提高我产品质量;(4)以烟叶原料质量体系为载体,准确传递我公司对烟叶的质量要求,及时、系统地传递烟叶的实际质量信息,使基地具有明确的努力方向,及时发现存在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不断改进和提高烟叶质量。
烟叶原料质量体系的中长期目标:(1)对工业来说,通过烟叶原料质量体系的建立,逐步明确我产品对烟叶的质量要求,为烟叶的采购和使用、为烟叶基地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为卷烟产品的质量保证提供坚实的原料基础,提高我卷烟产品的质量保证能力,保持并不断增强我卷烟产品的市场竞争力;(2)对产地来说,通过烟叶原料质量体系的建立,使各基地具有明确的质量努力方向,加强工农互动,促进烟叶基地的生产技术和组织管理水平的提高,提升基地烟叶的工业可用性和声誉。
2.2.1.5 明确相关各方的责职,分工协作推动体系运行
从多样共建质量体系的思路出发,为保障体系的顺利实施,我们对相关各方,包括集团的技术中心、原料采购部,以及烟叶基地、合作的原料研究室,委托的打叶复烤厂等,进行了明确的职责分工。
2.2.2 烟叶原料质量体系的结构框架
烟叶原料质量体系由技术和管理两个分体系构成。技术分体系由质量指标、质量检测、质量评价三个模块组成。管理分体系由管理流程、职责分工、沟通交流、文件化管理四项管理措施保障。其中质量指标模块主要回答我们需要什么质量的烟叶,质量检测模块主要回答不同质量指标由谁负责、如何抽样、如何检测等问题;质量评价模块主要回答检测数据如何汇总分析、评价;管理分体系主要回答质量体系如何规范运行。
在质量指标方面,我们突破了烟叶采购和管理只关注烟叶外观等级质量这样一种状况,提出了包括外观质量、感官质量、化学成分、安全性、质量均匀性以及数量结构等全方位的质量要求(表1)。
表1 烟叶质量指标
内容
栏目
指标项目
指标内容
质量
外观质量及合格率
国家烟叶标准规定的内容和分级要求
感官评吸质量
香气质、香气量、杂气、刺激、余味、劲头
主要化学成分
烟碱、糖碱比、总碱比、两糖比、钾氯比
化学成分均匀性
主要化学成分的均匀性
安全性
农药残留
结构
数量
重点等级烟叶比例
重要等级烟叶占当地供应总量的比例
供应总量
当地所供应的烟叶总量
以质量指标中比较核心和重要的化学成分要求为例,我们针对不同地区提出不同的量化要求(表2)。
表2 烟叶原料质量体系常规化学成分协调性评价标准(部分节选).
产区
部位
总烟碱(%)
(中心值±允差)
糖碱比
(中心值±允差)
两糖比
(下限)
钾氯比
(下限)
氮碱比
(中心值±允差)
黑吉
b
2.4±0.5
12±4.0
0.75
4.0
0.90±0.10
黑吉
c
1.8±0.4
17±5.0
0.75
4.0
1.05±0.15
黑吉
x
1.3±0.3
20±6.0
0.75
4.0
1.35±0.25
辽宁
b
2.5±0.5
10±3.0
0.75
3.5
0.70±0.10
辽宁
c
2.0±0.4
14±4.0
0.75
3.5
0.85±0.15
辽宁
x
1.4±0.3
16±5.0
0.75
3.5
1.15±0.25
山东
b
2.8±0.5
7±2.0
0.80
2.5
0.70±0.10
山东
c
2.2±0.4
9±2.5
0.80
2.5
0.85±0.15
山东
x
1.6±0.3
11±2.5
0.80
2.5
1.15±0.25
河南
b
2.8±0.5
7±2.0
0.80
1.5
0.70±0.10
河南
c
2.2±0.4
9±2.5
0.80
1.5
0.85±0.15
河南
x
1.6±0.3
11±2.5
0.80
1.5
1.15±0.25
……
在烟叶质量检测分体系中,明确了检测的内容、方法、检测部门、抽样等级和办法等。
表3 烟叶质量检测
内容
栏目
评价项目
检测部门
质量
等级合格率
烟叶部技术中心联合审样,
业务员交叉验收,飞行检验
感官评吸质量
技术中心负责
主要化学成分
原料研究室负责采购前标样检测
技术中心负责工商交接样品检测
复烤厂负责打叶复烤前后烟叶测试
化学成分均匀性
技术中心根据复烤前后数据计算
烟叶的安全性
技术中心负责检测
结构
数量
重点等级烟叶比例
烟叶部负责
供应总量
烟叶部负责
我们建立了严密的烟叶抽样管理办法,对采购和打叶复烤过程的烟叶进行抽样检测。同时我们建立了覆盖主要产区的近红外快速检测网络(图4),建立了烟叶采购和打叶复烤过程中的快速检测能力。
图4 xx烟草集团近红外光谱仪快速检测网络图(每个黑点代表一个检测点)
对所检测出的有关质量数据,我们进行分类计算(见表4)和汇总评价,并每年反馈给烟叶基地。
表4 烟叶质量评价
内容
栏目
评价项目
评价方法
质量
等级合格率
依据国标方法和要求
感官评吸质量
横向比较
主要化学成分
依据体系标准要求进行评价
化学成分均匀性
根据复烤大量原烟的检测数据计算关键指标的离散性,并产区间横向比较评价
烟叶的安全性
产区横向比较
结构
数量
重点等级烟叶比例
根据目标要求,并进行横向比较
供应总量
根据目标要求,并进行横向比较
2.2.3 烟叶原料质量体系的运行维护
我们建立起了规范化、程序化的烟叶原料质量体系运行流程(图5)。
图5 烟叶原料质量体系管理流程图
根据烟叶原料质量体系动态适用的建设原则,我们每年对质量体系进行审视修订完善,根据质量认识的深化和管理要求的提高,先后对质量指标的类别、指标要求的范围、管理流程、体系文件等一系列内容进行补充、修改、完善,并逐步趋于稳定。
2.2.4 烟叶原料质量体系的建设成效
2.2.4.1 确立了多方共同关注烟叶内在质量的崭新理念
在体系实施以前,说起烟叶质量一般是指外观质量,关于烟叶内在质量只是少数配方人员和检测人员才关心的指标。烟叶的采购、烟叶种植一般是不涉及烟叶内在质量的。
通过烟叶原料质量体系的建设和实施,相关各方已经确立了关注烟叶内在质量的崭新质量理念,技术中心、烟叶部、烟叶产区,我们的配方人员、烟叶采购人员、基地的生产技术人员,甚至我们的烟农都确立了关注烟叶内在质量的质量理念,在烟叶生产、收(采)购、加工和使用烟叶过程中,关注内在质量已经成为一种共识。
2.2.4.2 建立了农工研合作平台,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局面
烟叶是农业生产的产品,是工业企业的原料,是科研单位的研究对象,相关各方都非常关心,但过去由于缺少明确的质量要求,缺少系统的质量检测信息,质量需求不明确、存在问题不清楚,相关各方的沟通、交流缺少的共同语言,稳定和提高质量也缺少合作的平台。通过烟叶原料质量体系的研究与应用,农工研建立起了共同关注和提高烟叶质量的合作平台。
通过质量体系的研究与应用,工农双方统一了质量理念,明确了质量要求,能够及时得到系统的质量信息,及时发现质量问题。工农双方开始了良性互动,工业提出质量要求、进行全面的质量检测检验,农业不断改进种植技术和生产管理水平,科研单位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持,相关各方通力协作,形成了共同研究、稳定和提高烟叶质量的良好局面。
2.2.4.3 建立起了系统科学、可操作性强的烟叶原料质量体系,体系有效运行并不断完善
通过烟叶原料质量体系的研究与应用,我们首先建立了系统的、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烟叶质量要求,在烟叶质量标准方面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通过烟叶原料质量体系的研究与应用,我们建立了比较系统的检测、评价和相应的管理控制体系,对收购前、调拨中和加工过程的烟叶进行全面检测,对质量状况进行系统评价,并在过程中进行适当的控制,在事后进行适当的反馈和调控。
体系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开展了大量的抽样与检测工作,均在当年基本完成烟叶的全面质量检测、检验、分析、汇总、评价工作,并对来年烟叶采购布局、基地烟叶种植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在烟叶质量控制和管理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体系本身也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得到优化和完善。在过去几年的体系实施过程中,体系本身的指标类别、指标要求、评价方法、管理流程、体系文件等均得到了不断的改进优化。同时体系还引发了一系列深化的相关质量研究,促进提高了我们对烟叶质量的认识。
2.2.4.4 烟叶原料的内在质量宏观受控、有所改进
进入我配方的烟叶原料,质量管理主要有三方面的要求:一是要求内在质量与标准要求的相符性;二是同年度、同地区、同等级烟叶质量的均匀性,三是不同年度同地区烟叶质量的稳定性。通过质量体系实施前后的检测数据比较发现,质量体系实施以后烟叶的质量状况有了一定的进步。下面以烟草化学成分中最重要的指标烟碱为例,分析体系实施前后几年的烟叶内在质量状况(特别说明:由于本文成文时间短促,利用以前现成的分析图表)。
(a)烟碱合格率
图6 20xx年~20xx年我司收购烟叶的烟碱合格率情况.
20xx年是体系实施前一年,20xx年-20xx年是体系实施后的3年。由图6可以看出,体系实施前,我公司收购的烟叶有45%的烟叶处于高烟碱状态,22%处于低烟碱状态,合格烟叶只有三分之一。体系实施后,高烟碱烟叶降低到33~36%,低烟碱烟叶降低到14~16%,合格烟叶上升到50%左右。
(b) 烟碱的均匀性(同年度同部位烟叶烟碱的cv值)
图7 20xx年~20xx年烤前、烤后烟叶烟碱cv值.
由于体系实施之前对烤前烟叶没有系统检测,所以烤前烟叶只有体系实施以后的数据。根据烤后烟叶的烟碱cv平均值比较,一是体系实施后cv较以前有较大的减小,而且逐年减少,而烤前烟叶基本保持稳定。实施前后的比较发现,通过在采购时关注烟叶内在质量,所采购烟叶的质量均匀有明显的进步,但随后基本保持平稳,看来要通过生产措施提高质量均匀性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事情。而通过打叶复烤这个环节,则是提高烟叶原料质量均匀性的一个重要途径。
(c) 烟碱的年度间变化
图8 20xx~20xx年烟碱含量的变化情况.
通过上烟所采购烟叶的年度总体情况分析(图8)可以看出,在体系实施前的20xx年比20xx年烟碱平均增加了0.35,20xx年比01年烟碱减小了0.11,20xx年比02年又降低了0.06,04年比03年增加了0.12。说明20xx年与20xx年烟碱得到持续降低,但04年的烟碱有所回升。体系实施以后各年度的烟碱波动均比实施前有较明显的减小。
2.3 通过科学的规划及滚动式的管理妥善解决发展带来的资源问题
烟叶采购入库以后需要陈化两年左右才能使用,所以烟叶采购需求的预测必须要提前两年左右进行。需求预测是一件非常麻烦、复杂且非常重要的工作,需求预测准确合理的话资源储备可以有力支撑产品生产发展的需要,预测不准确、采购需求提得不合理的话,会给卷烟的配方甚至卷烟产量的顺利完成带来很大的困难,对卷烟质量的影响也是万万不可低估的。
烟叶的采购需求预测,需要在库存资源状况、未来产品配方计划及产品数量的发展规划三要素基础上才能进行合理估计。为做好烟叶资源的规划,在管理上我们形成了使用一年、储备一年、规划一年的三年滚动式管理,每年进行采购需求规划时,必须既要解决以前遗留下来的资源问题,同时又要较好满足未来产品的发展需求。
在烟叶配方及资源需求分析方面,由于资源分析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我们已经在开发第三代的计算机辅助资源动态分析系统。
在中途因产量计划变化或产品本身需要进行配方调整而导致烟叶资源问题时,就要通过采购计划的调整、烟叶配方使用的整体协调等一系列手段和措施,及时解决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
因此卷烟产品的配方基本上都是在实际生产以前的一二年就已确定了,质量风格是否有问题、如有问题需要如何处理等,具备比较充足的时间进行预备研究,这样产品品质的维护和保障余地就比较大了。
科学的资源规划与管理实际上包含了大量的产品质量维护与研究工作,而不是简单的数量计算。通过科学的规划与动态管理,及早及时解决产品所需的烟叶资源的合理储备和质量维护方面的重要问题,这是我们卷烟品质保障的一个重要而成功的经验做法。
2.4 通过合理的配方理念及配套的技术研究,提高烟叶资源的保障能力与水平
2.4.1 通过科学的配方理念大大拓展了产品的可用烟叶资源空间
我们因为没有单一地区的优质烟叶可以依赖,被迫采用不同地方的烟叶进行配伍,而形成了“多地区、多等级、小比例”的配方理念,从而走出一条独特、富含哲理、含有科学道理的配方技术和烟叶使用理念:选用不同产地烟叶,以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配方思路,从而大大拓展了烟叶资源的选择范围,也大大提高了烟叶资源的实际保障能力。
2.4.2 通过合作研究强化对农业生产技术方向的引导,努力提高烟叶选择和使用能力
我们组织开展了大量工农结合的烟叶研究项目,如烟叶成熟度与烟叶质量的关系、烟叶烘烤工艺与烟叶质量的关系、烟叶长度与烟叶质量的关系等。
最近我们又启动了国内烟叶的品质区划、各地主栽品种的工业喜好性、彰显地区特色风格的烟叶主要化学成分合理定位等工农研合作的科研项目。这些项目研究的目标就是要更好地认识烟叶质量、调控烟叶质量、使用烟叶质量,指导烟叶的采购及基地的布局,从而使烟叶的栽培、选择、加工、使用逐步走上科学化的道路,为烟叶资源的质量保障源头插上技术和科学的翅膀。
2.4.3 加强对基地的科技扶持从源头上强化烟叶资源的保障基础
为做好烟叶方面的技术研究和对基地的技术服务工作,我们与国内许多烟草科研单位合作,组建了一系列原料研究室,为基地提供技术服务与技术支持。另外我们每年为基地提供数量不小的科研资金,协助基地开展烟叶方面的科学研究。
借助于这些合作的原料研究室,对烟叶基地开展了大量的技术服务工作,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基地烟叶生产水平的提高,强化烟叶质量的技术保障能力。
表1 合作的原料研究室及其相应的服务区域
合作单位
原料研究室
技术服务区域
1
青州烟草研究所
原料一室
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陕西、重庆、湖北、湖南、广西、江西
2
贵州烟草科学研究所
原料二室
贵州
3
福建烟草农业研究所
原料三室
福建三明、龙岩、南平
4
郑州烟草研究院
原料四室
河南
5
云南文山州烟草研究所
文山室
云南文山
6
云南曲靖市烟草研究所
曲靖室
云南曲靖
7
四川凉山州烟草研究所
凉山室
四川凉山
对企业来说,烟叶资源的保障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从企业资源地位的合理定位、内部政策的合理制定、行业政策的合理利用、资源投入的有效保证、烟叶基地的配套建设、制度化管理方法的确立、烟叶需求的预测及动态管理、有效合理的烟叶配方与烟叶使用理念、烟叶原料质量体系的建设运行、组织配套的研究开发等全方位工作,确保烟叶资源的保障目标的有效落实。
3、从中式卷烟及行业的发展角度出发探讨原料保障思路与相关建议
上面介绍的是从企业层面出发关于烟叶资源保障的有关思考和做法。如从行业层面探讨烟叶资源的保障问题,则由于思考的角度不同,关注点也完全不同。由于中国烟草行业实行烟草专卖管理,烟叶生产总量是可以通过政策和计划来调节的,所以对全行业来说数量不是问题,关键是在总量调控的机制下如何使质量与结构更好地满足卷烟工业的需要方面的问题。另外从行业角度思考烟叶资源保障问题,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必须分析和回答中式卷烟发展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烟叶?烟叶生产的发展如何满足中式卷烟发展的需要?所以讨论行业的烟叶资源的保障问题,还得从中式卷烟谈起。
3.1 从中式卷烟出发讨论国产烟叶的技术发展方向
中式卷烟是什么?国内烟草界对此有许多争论和不同的解释,“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如果站在世界烟草范畴,将有利于我们更加清晰地界定中式卷烟的范畴,通过中国烟草主流产品与世界烟草重要流派的差异分析,就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中国烟草与国际烟草主要的区别是卷烟类型,中式卷烟的主流实际上就是中国的烤烟型卷烟,这样界定比较容易形成中式卷烟的特有内涵。
这样理解中式卷烟,可以发现中式卷烟具有以下优势:技术优势:危害相对较低;注重烤烟本香,符合当代消费理念。市场优势:世界1/3的烟民。品牌优势:从市场消费的实际情况看,目前中式卷烟实际上已成为国际烟草的一大流派,今后可望将其塑造成世界烟草行业公认的一大卷烟品系。
3.1.1 国产烟叶在中式卷烟中的地位与作用
将中式卷烟定位于中国烤烟型卷烟的话:可以提出以下观点。
观点一:中式卷烟技术核心在烟叶配方,中式卷烟之所以有别于国外其他卷烟,主要是由烟叶和配方决定的。除此以外,任何辅料或加工工艺都不足以造成或弥补中式卷烟与国际流行卷烟类型的差异。
观点二:中式卷烟关键在原料、基础在国产烟叶,中式卷烟提出以后,我们应该进一步强化对烟叶基础地位的认识,提升中国烟叶的地位、重视中国烟叶的生产。中国烟草工农业应合力研究、发展和应用好中国烟叶,这有利于中国两烟的协调共同发展。
3.1.2中式卷烟的不足与对策
不利局面一:烤烟型卷烟对烟叶原料品质的依赖性较强,高档卷烟的生产必须依赖于优质的烤烟烟叶。随着国内各大烟草企业的蓬勃发展,国内优质烟叶资源将越来越紧缺,一些重点品牌的发展面临烟叶资源的巨大困难。
应对措施:根据市场需求和喜好,烟叶生产布局需向优质烟叶区域倾斜;烟草农业方面需通过改进生产技术来提高烟叶质量;需要通过行政力量、最好是通过市场化的力量,使优质烟叶资源自然地流向重点品牌,确保重点品牌的资源需求;烟草工业方面需要改进和改革配方技术,努力减小对高档烟叶资源的依赖性。
不利局面二:在产品质量的稳定和风格的保持方面,由于烟叶原料质量状况以及整体技术上的差异,国产卷烟与国外发达国家之间存在一定甚至较大的差异,烟叶原料和产品质量一致性和稳定性的控制技术必须提高。
解决问题的必经途径是:必须通过烟叶的标准化生产,通过现代农业的组织管理方式,以及通过烟叶生产基础设施的强化,提高烟叶质量的一致性、稳定性和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需要根据品牌逐步发展扩大的要求,建立符合工业需要的烟叶调拨、加工管理办法,便于工业通过初配方打叶复烤等环节提高同一等级烟叶的质量均匀性和数量规模,便于配方使用,稳定产品质量。
3.1.3 中式卷烟对国产烟叶的发展期望
如此演绎中式卷烟,自然就会感觉到中式卷烟的核心技术在烟叶原料和卷烟配方,中式卷烟的原料基础在国产烟叶,由此我们可以继续提出中式卷烟对国产烟叶的有关技术期望:
国产烟叶应具有中国特色
我们提出中式卷烟,实际上已承认中国的有关卷烟与国外卷烟产品是有所不同的,那么原料的需求也必然不完全一样。从国外烟叶供应商为中国烟草行业组织烟叶原料时就可以看出,中国所进口的烟叶往往是根据中国卷烟工业企业的喜好来组织生产的,中国烟草所需要的烟叶与国际上其他卷烟生产商的要求有所不同,很多国际烟草供应商有这种感觉,这就是客观存在的一种中国特色。
什么是中国特色?中国特色是一种客观存在,但中国特色质量要求的本质和核心是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要求?如何强化这种要求?需要我们加深认识、加强研究。
3.1.3.2 中式卷烟原料需要强化地方特色
不同于混合型卷烟,烤烟型卷烟的香气主要依靠烤烟本香,卷烟的风格特点主要依靠不同地方和不同等级的烟叶来配伍形成,烟叶的地方风格越丰富,卷烟风格才有可能更加丰富多样,更好地服务好中式卷烟品牌发展的需要。
什么是地方特色?地方特色也是一种客观存在,厂家一般很需要也努力寻找,但目前还缺少科学和便捷的检验方法,只能依靠专家的嘴巴和经验比较模糊地感觉。地方特色如何科学识别、合理使用、有意识地培育、有力度地强化等?需要加强研究。
3.1.3.3 中式卷烟需要原料质量提高符合性、均匀性与稳定性
站在国际烟草角度比较,各种卷烟的风格特点无法进行优劣比较,但国产卷烟的质量及风格稳定性明显不如国际先进水平,所以中式卷烟必须不断提高质量和风格的稳定性,而这方面的基础是烟叶原料的质量和风格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在当前的状况下,烟叶内在质量的控制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1)烟叶质量符合性,就是与工业企业提出的烟叶质量标准的相符性;(2)烟叶质量均匀性,就是同一等级质量的均匀性;(3)烟叶质量稳定性,就是同一地区不同年度之间烟叶质量的一致性。
如果国产烟叶特色化工作做好,以及烟叶质量的符合性、均匀性、稳定性能较好地符合卷烟工业企业的需求了,中式卷烟的生存和发展就有了良好的保障了。
3.1.4 国产烟叶技术发展方向-特色化之路的讨论
3.1.4.1 为什么国产烟叶必须走特色化之路?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讨论烟叶风格特色对卷烟产品的意义。
卷烟产品最终的香气综合体实际上是由不同烟叶的香气特征叠加而形成的香气包络线(香气轮廓),配方中烟叶的特色风格越多,所形成的卷烟香气必然会更加饱满,而通过不同特色烟叶的搭配,可能创作出的卷烟香气类型才可能更多。国内烟叶风格区分,比较经典的是分浓香型、中间香型、清香型,但很多企业往往不只使用一种香型的烟叶,而使用多种香型的烟叶。
当然,实际上不同地区的烟叶是远远不是简单地用这三种类型所能区分和界定的。只要一个地方的烟叶具有某些或大多数工业企业所喜欢的特色,倒不必非去说明或追求是那个类型的。如果没有特色,那只能是平庸的烟叶,只能当配角或填充料,如果烟叶中有工业企业所不喜欢的地方性杂气,那就有被逐步抛弃的危险,历史上一些产烟大区的萎缩,有的是由于社会经济方面的原因,有的可能就是没有特色特别是由于具有工业所不喜欢的杂气。
通过前面的技术分析已经知道,对中式卷烟的主体-烤烟型卷烟来说,卷烟风格确定的关键在烟叶配方,基础在原料。如果国内不同地区的烟叶吸味都差不多,对卷烟工业企业来说好处是买烟叶就不用那么费劲了,而灾难性的坏处是产品风格多样性就不复存在了,或者只能依靠香精香料来做文章了。
烟叶是否具有特色风格,往往是某个产区烟叶是否吸引工业的关键因素。一旦具有了大家都公认、大家都喜欢的特色,大家自然会趋之若鹜;若没有特色,相对来说就会门庭冷落。
对产地,特色就是生命力;对工业,特色就是产品创作的元素,也是品牌生命力的源泉;对中国烟叶生产,特色化就是方向。
所以说中式卷烟需要国产烟叶走特色化之路。
3.1.4.2 国产烟叶的特色化之路有何条件?
烟叶的风格特色主要由气候环境土壤等自然条件决定,品种也有重要影响,而生产技术措施以及烘烤加工则是促进或制约特色发挥的影响因素。国内植烟区域跨度很大,气候环境土壤具有多样性,具有培育特色烟叶的天然有利条件。不足之处是可用的品种资源比较匮乏,而品种也是彰显风格特色的重要因素;另外对如何通过合理配套的生产技术和烘烤技术凸显特色风格还缺少科学的认识。
3.1.4.3 国产烟叶的特色化之路如何走?
现在我们用最朴素的思路去思考一下,特色烟之路到底如何走?
(1) 尊重、选择和使用好环境条件
既然烟叶的特色主要是由环境条件决定的,某个地方能否生产特色烟叶,实际上早已由那个地方的环节条件决定了,人定胜天的作用相对有限,所以生产特色烟,第一反应不是如何使用技术来改造的问题,而是如何选择好环境、充分利用环境条件。
我们可能很难在一个没有合适条件的地方,通过技术生产来生产出特色显著的烟叶,但如果我们采用不科学、不合理的方法,则完全可能在有条件生产出特色烟的地方生产出糟糕的烟叶,所以生产特色烟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求我们要学会尊重环境、善于选择环境、充分利用环境。
(2) 烟叶的特色由谁认定?如何认定?
现在我们再讨论特色到底由谁认定?我们应该如何追求和培育特色?
特色就是使用者喜欢的烟叶的某种风格特征,这个问题该由谁回答?是烟叶的使用者,也就是烟草工业企业,最终是卷烟消费者。什么是特色?大家公认你的烟叶好,大家都来抢购,这就是说明你的烟叶有特色,我们可以暂且不管这是清香型、中间香型还是浓香型。
烟草农业应该如何做?一句话,就是科学、合理、充分地利用你的环境条件,揣摩、研究和发现工业喜欢的特性,努力生产出工业所喜欢的合格烟叶、优质烟叶,喜欢的人越来越多了,给你的烟叶起个名字,这就是你的特色了。生产者自己再怎么说有特色,没人用实际行动来喜欢的话,再好听的名字也没用。
(3) 特色之路必由之路是什么?
特色烟开发的必由之路是:合格烟->优质烟->优质特色烟。
3.1.4.4 国产烟叶的特色化之路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国产烟叶的特色化之路必须需要以下问题:
(1)避免忽视基本质量要素追求特色;(2)避免超越环境条件空谈特色;(3)避免钻入所谓“科学”的胡同里研究特色;(4)避免无人喝彩自说自话地宣扬特色.
我们必须非常清醒地认识到:特色是靠人去发现的,而不是研究出来的,必须要眼睛盯着市场反应发现特色,充分利用环境培育特色,细心而理智地保护特色,在此基础上系统而科学地研究特色,进而再有目标、有方法、有措施地弘扬特色。
对科研单位、工业企业,甚至烟草农业,通过对工业所喜欢的热点地区烟叶的质量分析,以及环境条件、品种和生产加工技术之间的关系研究,逐步发现种植受市场欢迎的特色烟的成因,进而用来指导特色烟叶生产的发展,这样可以逐步使特色烟的生产逐步走上理性、科学的道路。
根据以上的思维逻辑,国产烟叶的特色化道路是中国烟草最重要的技术发展方向。这条道路能否走通,除必须有技术和认识的提高外,真正实现还得依靠相关的政策和制度,否则即使有了市场的喜欢和欢迎的特色烟叶,但也难有相应发挥的机会和空间。
3.2 从相关制度对烟叶的影响讨论有关的配套制度
3.2.1 与烟叶质量及发展密切相关的有关政策及其调控效果
专卖制度是中国烟草行业得以生存和健康发展的制度基础,由于实行烟草专卖,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行业发展的需要进行比较有力的调控和计划管理,对行业发展比较有利的政策手段是两烟的总量调控,以及烟叶价格的行业调控机制。
行业的两烟调控政策是对行业发展具有巨大而深刻影响的重要政策。
卷烟产品的总量调控,可确保行业的卷烟总产量能基本满足市场需求,从吸烟与健康的角度来看,通过总量控制卷烟总产量不会无限扩展,通过总量限制确保价格的相对稳定,同时一定程度上对卷烟消费有所抑制,满足吸烟与健康方面的关注和需求。另一方面,从烟草行业角度观察,通过卷烟总量的控制,使市场的卷烟生产和销售比较持续稳定,不会大起大落。
烟叶总量的调控则可以确保烟叶生产和供应总量的稳定,避免出现因烟叶太多造成的伤农现象、及烟叶太少造成的工业方面资源供应不足等方面的诸多问题。
所以两烟总量控制是有利于两烟稳定健康发展的行业政策。在实施策略方面,由于两烟都实行总量控制、适度偏紧的政策,卷烟产品的总量控制适度偏紧的政策应该说可满足吸烟与健康的关注以及整个烟草行业健康发展的需要,比较合适。烟叶生产的总量控制,大方向非常好,但在策略方面值得分析探讨。
3.2.2 存在问题
在烟叶的调控策略上,在总量调控的基础上实施的是适度偏紧的策略,带来的一个现象是烟叶资源处于基本满足稍有不足的状况,由此造成的结果是:
(1)在全国范围内,不管烟叶是否具有特色、是否适合中式卷烟发展需要,由于总量的限制使所有的烟叶都变成紧俏资源,都有市场需求,不利于烟叶生产向优质特色和适宜地区发展转移。
(2)在各个地方,由于烟叶抢手,产地缺少真正关注和提高烟叶内在质量的内在动力,提高质量的追求变成了少数地区高瞻远瞩者的高要求,而不是全体产区的自然和必然的追求。
(3)调控主要关注总量,而没有适当关注结构的需要,随着国内卷烟产品结构档次的变化,烟叶结构的需求和供应存在一定的无法调和的矛盾。
(4)烟叶的出口机制并没有真正发挥好对中国烟草工业拾遗补缺的作用。
中国烟草,无论是卷烟还是烟叶的生产和消费都是大国,但中国卷烟和烟叶生产都还不是烟草强国,烟叶的出口以低档低廉的烟叶资源为主,这对中国烟叶生产向大国强国地位的发展不利。当然中国烟草农业要由大国向强国发展还需要一个过程,但中国烟草工业的发展离不开中国烟叶的支持,即使中国烟草农业发展成为烟叶生产的大国强国,也必须要首先服务和满足好国内烟草工业的需求,中国烟叶的发展必须依靠中国烟草工业的良好发展。
由于国内卷烟消费的特殊状况,高中低档卷烟都有较大的需求,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市场所需求的产品结构也一直随之变化。当前看,高档卷烟发展迅猛,优质烟叶资源的需求比较紧缺,但另一个方面,由于中国大众的总体消费水平不高,低档卷烟的市场需求也较大,但烟叶资源的供应并不配套,由于低档烟叶的价格太低,农民不愿生产,而且仅有的少量低档烟叶当前也以保障出口为主,结果国内低档烟叶资源的供应严重不足,导致许多低档卷烟的生产没有足够的低档烟叶资源保障,工业企业方面生产低档卷烟的经济利益不能保障,企业缺少低档卷烟的生产积极性,低档卷烟的生产必须依靠行政的力量来推动和保障。
解决这个问题可能需要烟叶价格、出口以及低档卷烟生产的补贴等多方面政策的协调。
3.3 关于国产烟叶生产发展的技术发展方向及配套政策方面的建议
3.3.1 烟叶技术发展方向方面的建议
从技术方面思考烟叶发展,主要有以下建议:
(1)中国烟叶的发展应该重点满足中式卷烟的发展需要,烟叶生产的质量导向要根据中式卷烟的需要,烟叶质量要具有中国特色。
(2)要坚持走烟叶的特色化发展方向,烟叶生产要尽可能利用好各自的气候环境条件,要充分强化地方特色,为中式的烤烟型卷烟提供特色风格丰富多彩的烟叶原料。
(3)要充分认识到国内小农经济方式烟叶生产所带来的质量均匀性较难提高的现实状况,要正视烟叶质量均匀相对较差的客观现实,要从支撑中式卷烟发展的使命出发,通过标准化的生产管理方式以及可能的生产组织管理方式的转变,促进烟草生产向现代农业方向的转变,从烟叶质量质量的符合性、均匀性、稳定性三方面大力提高工业的满意度,有效支撑中式卷烟的发展。
3.3.2 烟叶政策配套方面的建议
从行业角度思考政策配套需求,主要建议:
(1)烟叶生产继续坚持总量调控的基本政策,但应实行总量适度偏松的策略,行业可以具有少量多余的烟叶资源,这样有利于形成烟叶的产地、质量方面的市场优化淘汰机制,从而形成烟叶产地和质量的市场优化机制。
(2)在产区调整的策略方面,充分应用市场的力量,根据产区烟叶的实际市场需求调整产区布局,积极采用卷烟产品的生产按订单调节计划和组织生产的有益经验,积极进行按市场需求、用市场化机制优化烟叶产区布局的探索。
(3)形成合理的定价机制,从各种烟叶流向控制的需要以及工业企业烟叶质量引导的需求出发,探索市场化的优质优价定价机制,使市场化的力量在资源流向的合理调控及质量引导方面发挥有效作用,这是中国烟草行业资源保障中提高保障质量的一个重要抓手。
(4)充分关注烟农的利益,根据整个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形成烟叶价格的动态调节机制,确保烟农种烟积极性,同时合理调整低档烟叶的价格政策,引导烟叶生产的组织与管理很好地符合烟叶资源产出的客观规律、符合卷烟工业的需求。为中国烟草可持续稳定发展奠定一个坚实的社会基础,这是中国烟草行业资源保障的一个基础抓手。
(5)调整出口烟叶的导向机制,当前国产烟叶的出口建议定位为主要是为行业消化国内卷烟工业不需要的烟叶,稀缺资源首先要满足国内卷烟工业的需求。
结束语
从不同的层面思考烟叶资源的保障问题,思考的角度和面对的问题是不同的,相应的策略也有所不同。
从企业的角度讨论烟叶资源的保障问题,关键是在资源总量的约束情况下,如何通过决策、技术、管理等方面措施,如何在竞争的状态下有效获得企业发展所需的资源,面对的是总量控制下的结构矛盾,以及如何与兄弟单位进行紧俏优质资源的竞争问题。
关键词:二级院系教学质量质量监控监控体系
0 引言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强化质量意识,尤其要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重视过程监控,吸收用人单位参与教学质量评价,逐步完善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1]。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点是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监控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教学工作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监控活动,是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增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明智、务实之举。健全而高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有助于及时、准确地获取教学信息,并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和反馈,调动各种调控机能,形成自我控制、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教学质量运行机制,从而有力的促进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可持续发展。
二级院系是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的基本单位,是组织实施教学的直接执行部门,承担着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学生思想管理、组织实施教学计划等教育教学任务。如何根据本系部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符合现代教育质量的,较为系统、规范、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二级院系的管理教学过程和保证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 构建二级院系教学质量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1.1 导向性原则
构建二级院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要对院系的教学工作有明确的导向作用,要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教学工作朝着深度、广度和高水平的方向发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1.2 可行性原则
构建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一定要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要通过实践不断去探索其可行性并加以完善,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全面监控。
1.3 以人为本的原则
构建教学质量体系要从人本主义思想出发,使人的因素极大限度的发挥作用,尊重人的思想,做好人的工作。要注意考虑教师的作用,充分发挥他们在监控体系中的主导作用。要调动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使监控体系更加科学化、人性化。
2 教学质量监控的主体
二级院系要实施教学质量监控,首先要解决谁来监控的问题,即教学质量监控的主体有哪些。高职院校每一个部门、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服务质量以及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构成教学质量监控的主体也应是多元的[2]。
2.1 学院教学管理机构
学院教学管理机构通过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教学巡视等方式,对全院的教学规范、教学质量进行监控。
2.2 学院教学督导组
学院教学督导通过听课、对教学工作进行检查,包括检查教学计划、授课计划、教案、作业,教学环节的检查与评价等方式对教学质量进行宏观监控。
2.3 系部二级督导组
系部二级督导承担着对系部教学质量的实时、直接、有力的监控。按照系部制定的二级督导职责等相关规定,对新老师的试讲、新专业开设后教学开展的跟踪、教师期初、期中以及期末教学日常检查、实训实习日常管理的检查、组织师生座谈会、参与毕业生情况跟踪与反馈、教师讲课竞赛、骨干教师选拔培养等工作的监控。
2.4 教学信息员队伍
每个班级选拔一名教学信息员,对任课老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以及在教学过程中表现突出的或者存在的主要问题等方面进行教学评议,并形成周反馈表和月反馈表,及时向系部进行反馈,做到教学质量实时监控。
2.5 专业指导委员会
系部聘请企业、行业专家,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每年定期开会,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修订、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教学管理和教风、学风的管理、毕业生情况调查与反馈等方面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
2.6 教师
教师是课程教学过程质量活动的组织者、监测员和管理者,要有主人翁意识。他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要通过教学改革,最大限度的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率。课程教学进行一阶段后,教师要对日常教学过程进行监测、检查,通过综合练习或活动,对本阶段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测评,并掌握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疑点、难点,做好日常教学过程质量记录。
3 教学质量监控的形式
教学质量监控的形式分为内在监控和外部监控,内外监控有机结合,才能使教学质量满足人才培养方案。
3.1 教学质量的内在监控
内在监控包括领导的教学质量意识与质量管理理念、教学管理机构的教育教学质量检查与监控、学院教学督导的监控、系部二级督导的监控、学生周(月)反馈报表、网络评教以及教师的自我监控等内容。
3.2 教学质量的外部监控
教学质量的外部监控主要是指行业、企业对高职教育的参与程度、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估、社会用人单位对已就业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评定等。
系部聘请企业、行业专家,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每年定期开会,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修订、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教学管理和教风、学风的管理、毕业生情况调查与反馈等方面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
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估是对学员整体办学水平的检验,是一种具有权威性的教育教学质量检查监控方法[3]。作为二级系部,通过评估,查找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整改,最终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目的,从而对系部教学质量进行全面监控。
高职教育是一种目标明确的职前技术教育,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由用人单位来评价。通过加大与企业的交流,了解我们培养的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对教学质量进行全面监控[4]。
综上所述,依据导向性、可行性、以人为本的原则,明确教学质量监控的主体,优化教学质量监控的形式,建立一套具有二级院系特色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于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进而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声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2006-11-16.
[2]黄静.院系两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与实施[J].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第29期:78.
[3]王风玲.论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0(20):28.
[4]陈建湘.高职高专内部教学质量监控的主客体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3(34).
关键词:房屋建筑;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为百年大计,质量为本,所以人们对于房屋的建筑工程要求也有所提高。筑房屋建设工程质量不仅是反映建筑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更关系到房屋建筑工程的适用性、投资效果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在工程施工管理的众多方面中,质量管理是房屋建设工程管理的核心与关键,为了确保房屋建筑工程质量、进度及投资达到合同要求,满足人民的需要,我们就要不断地加强对质量的控制只有做好房建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才能造出更多的优质房屋建筑工程。
一、房屋建筑工程质量影响因素
房屋工程施工质量是住宅建设的核心,是决定住宅安全性能的关键,是实现住宅施工质量控制、投资控制和进度控制三大目标的重点。它对提高工程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均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对房屋施工质量控制进行研究与探讨十分必要,房屋建筑工程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因素大致为以下几项:
1、 人的活动
人作为房屋建设质量的主要实施者,贯穿于整个质量控制和管理的全过程,是影响质量的最重要的因素。人是建筑工程的主体,房屋建设人员既包括施工作业的工人也包括主管工程质量的管理人员,以及工程项目的主要负责人。所以在建筑过程中,工程实施者的业务素质水平、专业知识技能以及管理水平等都影响这质量控制水平,而且同时还决定了另外几个影响质量的因素。
2、施工技术水平
施工技术是质量控制的关键因素。例如,施工方案是否合理、施工操作是否准确以及施工工艺的先进与否都关系到房屋建设工程质量能否很好的实现。
3、施工材料
材料是房屋建设质量的保障,材料的使用是否合适、材料的质量是否符合要求等都影响着工程质量。保证设备和材料的质量是控制整个施工质量的前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合格的材料做保证其他的一切都是空谈。
4、施工机械设备
施工机械设备是提高工程质量和极度的保障。施工单位必须及时更新、维修工程设备,以保证工程设备的先进性。此外,还要注意正确规范使用设备。能否规范的使用机械设备,对产品进行监控,及时发现相关质量问题也是必须注意的问题。
5、环境因素
房屋建设施工现场的技术和工程管理等环境也都影响着工程质量,比如地质和气候等条件。只有充分认识到各方面环境因素的重要性,并针对环变化及时制定合理的策略才能控制房屋建设质量。
二、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房屋建设质量的控制
建筑房屋建设工程是一项多元化的系统性很强的工程,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研究屋建筑工程施工控制内容和方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筑房屋建设工程质量既指实体质量,即工程符合业主需要所具备的使用功能,如基础的坚固,主体结构的安全以及通风采光的合理等,也指形成实体质量的工作质量,即指参与工程的建设者参建工作的水平和完善程度。建筑工程由于施工时间长,环境复杂,所以质量的控制比较复杂,因此,只有质量管理上的创新、才能,控制和管理好质量才有可能对控制整体有所把握。这就要求房屋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的监督工作必须要立足在施工质量管理上,必须要对所承担的项目有深层次的全面了解,从全局有所把握,以便能及时有效地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能有效给予解决。
1、加强管理体系建设
施工单位要不断健全自身的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保证其有效的运行。规范施工现场的质量控制活动,明确责任制,严密做好技术复核以及施工过程中的技术控制,对造成的质量事故分析其原因,并及时制定解决策略。从开始的房屋建设工程项目开始,到施工过程中的材料准备、施工生产以及建筑物内部功能的实验到最后的保修等环节,完善质量体系结构,控制建筑产品质量。施工单位要不断健全自身的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保证其有效的运行。从开始的房屋建设工程项目开始,到施工过程中的材料准备、施工生产以及建筑物内部功能的实验到最后的保修等环节,完善质量体系结构,控制建筑产品质量。规范施工现场的质量控制活动,明确责任制,严密做好技术复核以及施工过程中的技术控制,对造成的质量事故分析其原因,并及时制定解决策略
2、加强对人员的管理和培训
在整个房屋建设质量控制管理过程中,人在其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良好的质量监管队伍建设是房屋建设工程质量的保障。要严格做好人员招聘工作,选择职业道德强的相关专业的人员,有一定的经营管理控制能力,技术水平强,严格控制人员的准入。加强对人员的培训工作,强化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规范施工人员的行为,针对企业自身的施工要求对施工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在熟悉相关知识基础上才可上岗。工程质量是所有参加工程项目施工的技术管理千部、操作人员、服务人员协同工作的结果,所以施工人员是形成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
要控制施工质量,首先是培训和优选施工人员,提高他们的综合紊质。首先应提高他们的质量意识。按照现代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理念,施工人员必须树立五大观念:质量第一的观念、预控为主的观念、为用户服务的观念、用数据说话的观念以及社会效益与企业效益并重的综合效益观念。其次是施工人员的技术素质。管理干部、技术人员都应具有较强的进行质量规划和目标管理的能力,组织施工和进行技术指导的能力,以及识别质量问题、检查施工质量和处理质量问题的能力。采购员选择要慎重,挑选诚实、守信、爱岗、专业的人员担任,并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材料质量鉴别水平,才能充分、准确、真实的掌握信息。生产人员则必须具备精湛的技术技能,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严格执行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的法制观念,服务人员则应做好技术和生活服务,能以出色的服务,间接地保证工程质量。工程质量是所有参加工程项目施工的技术管理千部、操作人员、服务人员协同工作的结果,所以施工人员是形成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
3、严格材料控制
对施工材料实行严控,主要是检查施工原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等质量。《建筑法》明确指出:“用于建筑工程的材料、构配件、设备……等都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产品质量标准”。确保施工现场所用的建筑材料品种齐全、质量良好,进入施工现场前需进行相关检测,检测项目必须符合国家、行业及当地建设主管部门(或所属有关部门)的有关规定。对一些新设备、新材料的应用要严格把关,既要看他的试样、性能、出厂检验报告,还要看他的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证明材料和生产厂家的资质与发展前景,
二、建筑房室建设工程质量控的要点
应城市建设需要,质量要求也相应提高,只有通过施工现场的实践,并结合《建设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要求及先进地区行之有效的质量控制与管理措施,才能做好质量控制。加强施工质量管理与控制应重点加强以下几项的控制:
1、基础工程质量控制措施
检查基坑土质是否与勘探一致, 基坑支护方案是否安全合理;基坑排水是否通畅;做好深基坑支护措施;深基坑要及时检查支护结构位移状态, 及时做好基坑排水确保基坑稳定, 大体积浇灌混凝土时严加控制体内温度变化,施工单位应提出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预留好上部结构的连接插筋,复查插筋、底部锚固钢筋的位置、直径、数量、搭接长度等。
2、梁板柱工程质量控制措施
逐层复查轴线位置、标高、梁、板、柱断面尺寸是否与设计相符。模板的拼制缝隙是否严密,封堵措施是否得当,支顶是否牢靠;支撑底部受力是否均匀;模板变形后未经修理不得使用。浇注混凝土前必须将模板内侧冲水清洗, 清除模内垃圾,严格规定拆模时间。
3、钢筋施工的质量控制措施
混凝土施工的质量控制措施对商品混凝土要随运输距离远近及泵送楼层高度进行调整。加强对混凝土的养护,要防止过早拆模,一定要保证混凝土有足够的强度才拆, 拆模后要对混凝土及时洒水养护不少于7d。
结束语
由于目前我国的房屋建筑施工企业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质量将成为占领市场最有力的武器。而建筑施工是一项涉及多方面的综合性作业,只有重视人的活动、施工技术水平、施工材料的使用、施工机械设备和环境因素在施工过程中对房屋建设质量的影响,加强了施工质量的管理与控制,才能确保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从而保证建设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周毅波.建筑施工现场质量控制手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具体措施;现状
一、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现状分析
环境监测工作在现代社会面临着严峻的形式,在现阶段环境监测工作面临着工作量大、人手少、经费不足的特点。由于日常的工作既复杂又频繁,往往存在严重的边缘化趋势。以前的质量管理范围十分有限,侧重实验室内的质量控制工作,进而忽视了现场监测的质量控制工作,这是一个致命的弱点。这样获取的数据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尽管数据多么精确,其使用价值也不大。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重点在于对现场质量控制工作的完善,这是目前工作中面临的最大挑战。一些监测人员的素质水平有待提高,其专业知识也不够牢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大多是从实验室分析、现场监测等岗位转岗而来,掌握的业务知识相当有限,难免在工作中存在失误。在现阶段的环境监测工作中,环境监测机构大多通过了计量认证、实验室资质认定和国家实验室认可评审,质量管理体系也十分健全,这对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工作相当有利。可是也出现了一些令人堪忧的现象,一些监测机构仅仅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工作,忽视了环境监测工作的实用价值,质量管理体系成了一个摆设的空架子,许多工作人员甚至视这个体系为阻碍,认为其干扰了自己工作的完成速度。许多环境监测仅仅流于形式,如内部审核以及管理评审满足于文字记录和文件的归档,所谓的评审只不过是个唬人的程序,这些都威胁到了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最后,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成了走过场,其真正的价值得不到发挥。
伴随着监测技术的更新以及科技的进步,监测领域也得到扩展,从原来的水、气、声逐步拓展到土壤、生态、生物等新的领域,环境监测工作变得更加全面。监测项目也不断扩充,使环境监测的质量得到了提高。政府加强了新型实验室的建设,以便研究出精密分析仪器,同时便携式应急监测仪器的快速发展和投入运行对环境监测工作起到了促进作用。由于目前工作中的质量控制措施过于单调,手段也比较传统,不适用社会的需要。对于QC结果的准确性、有效性,也不能够彻底地相信,毕竟这与实际情况相差太大。
二、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建设内容
中国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工作与环境监测工作是相互促进的,两者缺一不可。在之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普及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工作的建设,在之后确立了一个具体的工作标准,在开展监测技术研究、研发环境标准样品与质控样品等方面,根据本国的国情,找出了中国特色的环境监测发展模式。其建设包含以下2个方面的内容:(1)制度建设。国家环保局对全国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有着明确的规定及标准,将管理程序、职责以及各方面的工作清晰地划分出来,质量控制工作开始向制度化、标准化发展。除此之外,我国的各级监测站针对本地的情况,将环境质量控制的制度建设工作延伸,先后出台了水质监测实验室质量控制指标、大气监测质量保证规定等等,完善了我国的环境质量监测工作。在经济发达的地区,现有的制度已经不适合环境监测工作的发展。应根据实际情况,完善各项制度。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三项制度从至今已经十几年了,现在是新的形势,质量管理形式多样画画,实验室的评比活动滞后,不利于环境监测工作的进行,全程序质量控制的思想还存在很多缺陷和不足,必要的技术规范、检验规程和规章制度也应该得到更多的鼓励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持证上岗的考核工作也有很多漏洞,考核程序和项目分类混淆,题量缺乏。很多管理不充分的现象时有发生,制约了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2)质量体系建设。在全国环境监测技术水平不高、人才缺乏以及管理不足的现状下,为了保证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国家环保局大力开展优质实验室评比活动,运用雄厚的资金推动优质实验室的建设。国家加强了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人员的培训,提高了监测人员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人员、机构、监测能力和管理等多方面的工作。
计量认证和实验室认可是我国环境监测质量体系建设新增的内容,我国的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工作由原来的单一性逐渐向多样性发展,各方面的工作有了很大的改善。原本单一、独立的环节性质量控制不再死板,而是与其他工作有机结合,两者互相联系、交流,这形成了包括工作程序、职责、资源和信息等在内的、全程序控制的、管理体系,这个体系很科学,实效性强。从理论上来说,质量体系是管理模式,运用得好利于我国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工作的顺利进行,但是运用和完善这一体系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需要不断的实践总结。
三、具体措施
加强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工作的具体措施有很多,本文提出了一些意见,给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工作提供了参考价值。(1)管理体系运行与日常监测工作有机结合。这是根据目前监测业务工作开展和体系运行相互脱节的现象提出来的,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需要日常监测工作的辅助,这样质量监测控制工作才会更加理想、全面。在制定环境监测工作的各项变化时,我们要充分考虑现实因素,如年度监测能力建设的进展情况以及监测业务开展的变化情况。一旦发现了质量上的问题,应该及时启动审核工作,结合体系的运行情况,发现新的任务和目标,以改进工作。与此同时,建立各部门之间的沟通机制是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关键。现场监测及实验室分析等部门负责人对现有的文件要开展讨论,将文件清理出来,舍弃过时的文件,确立新的目标,并提出修改意见。之后,质量管理部门要收集相关内容并将修改意见上报。要从根本上杜绝为完成任务而收集资料,要使这个体系与日常的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促进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2)提高各类质量管理活动的实效性。环境监测机构的能力随着监测技术的进步不断提高,不同要素对于检测项目的作用明显提高。在进行实际的验证时,我们应充分考虑项目的先进性,优先选择新增项目。内部质控计划的执行需要具体的操作过程才能实现,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将要求具体化。质量管理部门在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工作开展之前,细化各部门的任务,将职责明确化。二、对质量控制结果进行评价。现在的环境形势是不断变化的,要分析质量控制的数据并针对不合格的质量控制结果进行纠正。三、健全质控计划执行情况的反馈机制。具体来说,就是每月由质管部门收集质量控制计划执行情况,最后做出一个总结。将这些新的情况反馈,找出不足,改进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工作。
四、总结
由此可见,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国家应根据实际,做出合理的规划,结合实际以提高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牟宗文,海.公路施工环境监理质量控制浅析[J].科技风,2012(13)
1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是航标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与时俱进的有益尝试
随着“十三五”规划的启动,航标发展面临新的形势和机遇。新形势下航标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呼唤理念、机制、方法的创新。近年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围绕面临的形势和航标中心工作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创新,并创出了许多新途径、新方法,使航标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了质的升华,有效地促进了事业的发展。但管理的方式方法仍然是以传统管理为根本,就有可能造成工作的“虚”、“浮”、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和航海保障业务工作结合不紧等现象。另外,如何科学地考核评价每一位职工的实绩,有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通常是利用一年一度的年底评议进行,但在评议过程中,很难对每位职工的综合情况做出量化的准确评价,在某种程度上容易存在流于形式的现象,这些均极大地影响了职工队伍的稳定性和凝聚力。
2 航标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质量管理体系要把握的关键环节
明确航标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质量方针、目标。ISO 9001标准定义,质量方针是“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正式的该组织的总的质量宗旨和方向”。引入航标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管理体系中,即人力资源质量方针,它确定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宗旨和所追求的方向,对人力资源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它为质量目标的建立提供框架。质量目标则是在质量方针下所要追求并加以实现的主要工作任务。质量方针如果是中长期的宗旨和方向,那么质量目标应该是具体的近期指标,是对质量方针的细化,通过质量目标的实现达到质量方针的落实。
明确航标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程序文件、须知文件。ISO 9001标准的突出特点之一是其制度化管理的思想,即要求组织建立并保持文件化的质量体系,制作并保存质量记录,明确内部质量审核程序和方法,形成制度化的管理体制。因此,航标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程序文件、须知文件是构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质量管理体系的主要载体,在体系的运行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用于指导具体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力资源管理程序文件、须知文件的编制应符合5W1H(做什么、为什么做、谁来做、何时做、怎么做和做到什么程度)要求,应尽可能简单、实用、易于操作,方便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
3 航标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重在实效
3.1 应紧密围绕航海保障中心工作
把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应用到航标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是为了提高航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为航标事业的发展提供可靠保证。为此,在推行过程中应坚定不移地服从、服务于航海保障主业,紧密结合航标工作实际,通过引入新观念、采用新形式,挖掘航标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潜力,把质量管理体系下航标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和诸项航标业务有机结合,使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和其他航标业务相互支持、相互促进。
3.2 应切实强化领导作用
这是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原则之一。“最高管理者的领导作用、承诺和积极参与,对建立并保持一个有效的高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并使所有相关方获益是不可少的”。而人力资源是关乎事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质量管理体系中航标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各级党政领导者首先要加强对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相关知识的了解和学习,做ISO 9001质量管理标准的宣传员,为推行质量管理体系营造良好氛围。
3.3 应积极发动全员参与
航标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作用发挥需要全体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共同参与,结合其所在岗位和职位,因岗制宜,编制岗位职责要求,激发其对事业的责任心和工作热情,渴望参与并积极寻找改进工作的机会,从而使每位工作者立足本职,促进体系有效运行。
3.4 应严格实施过程控制
对所有过程进行控制是ISO 9001标准的基本思想,整个航标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由许许多多的具体活动过程构成,要经常对每一项工作或活动过程实行“PDCA”(策划—实施—检查—改进)循环过程控制,做到有计划、有实施、有检查,达到过程控制的目的。
3.5 应认真坚持持续改进
本着实践—完善—总结和认识—实践—重新认识的过程,不断修正实践中的偏差,坚持“持续改进”,以“上级领导部门和职工”为关注焦点,不断探索和改进操作方法,提高管理体系及过程的有效性和效率,逐步实现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
一、提高对加强企业管理工作必要性的认识
1.加强企业管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需要。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水平,实现内涵式扩大再生产,是提高企业和产业竞争力的客观要求,也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必然要求,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加强企业管理工作,就是在企业发展中确立科学发展观,从而实现企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加强企业管理是促进企业节能减排、实现安全生产的重要举措。随着*市经济快速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任务日益艰巨。只有进一步加强企业管理,才能促进企业由粗放经营转变为集约经营,才能更加有效地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全面实现节能减排的任务和目标。同时,只有从企业的基础管理入手,切实加强现场管理,严格执行工艺纪律、工艺标准和操作规范,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生产不安全因素和隐患,确保安全生产的顺利实施。
3.加强企业管理是应对当前新形势、进一步解决企业发展问题的迫切要求。受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增支减利因素增多,部分企业生产经营难度加大,面对新的形势,必须通过加强企业管理,不断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规范管理行为,提升管理水平,增加经济效益,切实解决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
二、大力推进“双信工程”,不断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4.积极实施企业“双信工程”。“双信工程”是指以推动提高企业信用等级和信息化水平为主要内容的企业管理工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市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工作职能,积极推进企业实施“双信工程”,引导企业走诚信经营、信息化管理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企业全面提高竞争能力。
5.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市经委牵头负责完善*市企业信用建设与管理方案,对企业信用分类及标准、授信主体、信息收集及组织协调等工作作出具体规定,奠定全市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基础。以人民银行企业征信管理系统为依托,有关部门配合,完善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每年对数据库内企业信用状况进行评议。同时,制定信用信息披露公示制度,最大限度增强市场监管力度,发挥预警作用,增强消费者预防意识和经营者诚信意识。
6.积极培育高水平信用中介机构。建立健全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积极培育高水平信用中介机构。鼓励建立企业信用管理协会,为企业提供规范的资信调查服务、信用评估和等级评价服务,引导企业守法自律、诚信经营。
7.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大力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逐步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全面提升企业整体素质。引导企业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积极构建企业信息门户和电子商务平台,促进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的重组与优化,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8.构建多层次的企业信息化服务和人才支撑体系。加强企业信息化基础建设和人才培训力度,逐步建立各类行业和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区域产业集群信息化服务平台、企业信息化技术支持中心等服务体系,引导企业广泛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对经济的倍增作用;加大企业信息化人才培训力度,建立一批企业信息化培训基地,加快对计算机与管理类复合型人才的吸纳、培养和使用。同时,鼓励各县(市)区、大型企业集团建立区域技术创新中心、信息化项目监理与评估中心等中介服务机构。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作用和服务功能,由重点企业牵头,搭建行业网站,开展信息,提高对行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
三、强化企业基础管理工作,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9.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引导企业依法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按照《公司法》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规范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层的权责,制定切实可行的“三会一层”议事规则,完善董事会选择经营管理者,经营管理者行使经营管理权,监事会对董事、经理实施有效监督的自*约束机制,提高科学决策水平。
10.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支持企业强化全员质量观念,建立健全各级质量责任制,严格实行质量否决制度,制定积极可行的质量发展目标。继续引导企业坚持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的方针,把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紧密结合起来,树立最大限度满足需要的质量观念,积极开展质量体系和环保体系认证,加强经济效益的“零缺陷”管理。
11.加快创新型企业建设。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占领技术制高点。同时,围绕调整结构、改进质量、防治污染、提高效益和扩大出口等目标,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积极采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新材料,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工艺水平。
12.推进企业创名牌工作。引导企业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增强品牌意识,加强品牌管理,制定企业品牌发展目标和争创优质名牌产品规划,在品牌竞争中抢得先机。
13.强化企业成本管理。引导企业做好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健全成本费用管理制度,科学合理地确定原材料、能源消耗定额,建立跟踪市场价格的内部核算体系。积极推广目标成本管理,把目标成本分解到产品开发和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目标责任落实到人,严格考核成本指标。
14.高度重视企业节能工作。大力实施节能降耗工程,把节能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作为降本增效的重要途径,采取多种措施,切实抓紧抓好。鼓励企业主动淘汰原材料、能源消耗高的落后生产工艺和装备,大力采用先进技术改造现有生产工艺和装备,降低原材料、能源消耗,杜绝跑、冒、滴、漏等各种浪费现象。
15.切实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严格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建立企业安全生产预警机制,及时编制和修订企业应急救援预案,并定期进行应急演练。认真排查整改各类事故隐患,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制定切实可行的以岗位责任制为核心的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和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并严格考核奖惩。要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改善安全生产条件。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必须按规定进行安全评价,保障安全生产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安全设施建成后必须按规定进行验收,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生产和使用。生产经营单位应加强员工安全生产教育,未经安全生产教育的员工不得上岗;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规定进行安全技术培训,建立持证上岗制度。
16.增强抵御和防范风险的能力。企业要牢固树立风险管理意识,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全面实施新《企业财务通则》和《会计准则》,规范企业财务会计行为,合理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加快不实资产处置进度,健全各项风险准备制度,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强化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责任追究,有效防范经营风险。加强企业内部信用管理,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建立健全资信、财务、劳工、环保、安全、产品服务等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坚持诚实守信经营。
四、积极支持企业开拓市场,拓宽企业发展空间
17.做好市场信息服务。积极为企业提供对外贸易、技术经济合作、招商引资、风险投资等咨询服务,为企业扩大市场占有率提供可靠信息。积极发展为企业提供形象设计、产品设计、产品推广、展览展销等服务的社会中介机构,帮助中小企业制订营销策略、创新营销方式、扩大营销渠道,为企业提供展销展示会、产品交易会、供货会和国内外市场考察有关信息。
18.加强企业售后服务和营销体系建设。引导企业建立健全售后服务质量体系,严格执行售后服务质量国家标准,充实售后服务人员队伍,建立健全售后服务网络,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的服务意识。强化企业营销队伍建设,把加强营销员队伍建设作为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战略来抓,多形式、全方位开展专业技术培训,提高营销团队的业务素质和市场开拓能力。
19.积极支持出口企业开拓市场。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努力支持、帮助企业开拓市场,组织企业“走出去”参加国内、国际合作活动。积极支持各类出口企业努力适应当前的新形势,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发挥主动性、创造性,把调整结构与开拓市场结合起来,把利用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结合起来,面向国际市场提升水平,面向国内市场深挖潜力,增强适应市场变化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20.加大对企业经贸活动的支持力度。中小企业参加市经贸部门组织的境外开拓国际市场活动和境内国家级重点贸易促进活动发生的费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适当支持;利用国家和省、市在境外设立的经贸合作平台,引导企业到境外集群式投资,对境外投资企业的前期费用、贷款贴息、人员保险等给予一定资助。
五、加强组织领导,深化改革创新
2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区政府和经贸部门要高度重视企业管理工作,加强对企业管理的组织领导,做好指导和服务工作。要认真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企业改革的经验和教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学习借鉴先进经验,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积极探索解决制约企业管理上水平的各种障碍,不断开创企业管理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