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儿童护理知识

儿童护理知识

时间:2023-05-30 08:53: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儿童护理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儿童护理知识

第1篇

关键词:中职儿科护理教学;信息化教学;实践效果

中图分类号:G712;R47-4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20-05-31文章编号:1674-120X(2020)26-0078-02

中职院校儿科护理教学,应该从学科的实践性与探究性入手。儿科护理存在着特殊性,应注重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将书本知识变为自身能力以达到最好的实践效果。在传统意义上的护理教学中,教师更为注重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通过大量的文字讲解以及实例分析,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性认识,但是忽视了儿科护理的动手实践性,而患者家属往往会对医护人员提出较高的要求,这导致很多学生在毕业之后进入相应的医疗单位,在为儿童进行护理时存在一些技术上的不足。所以儿科护士应注重人文学知识的学习,在关注患儿疾病的同时,关注患儿及家属的心理需要,促进患儿早日恢复健康。所以,中职院校应该加强信息技术的利用,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实践环境,使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不断提高护理技术水平和实践应变能力。

一、儿科护理

(一)儿科护理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的进步,对儿科护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应加大力度培训护理人员的素质,科学系统地对儿科护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儿童属于弱势群体,由于年纪较小,自身表达能力也较弱,不能有效表达疼痛程度。同时儿童的身体正处于发展完善的阶段,身体各项生理机能以及对疾病的免疫功能较差,易受到疾病的感染。如果此时护理人员对患儿护理不当,极易让患儿产生一些并发症,从而对儿童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儿科护理至关重要,护理人员要具备专业的知识以及对突况的应变能力,当儿童患有疾病时,护理人员需要进行仔细的记录,在用药时也要对药品名称以及用量进行认真的审核,确保用药安全,同时要及时关注儿童的面部表情变化、儿童的精神状态、儿童的排便情况等,从不同方面关注儿童的身体健康状况。对儿童疾病的治疗不仅需要医生的诊治,更需要有效的护理,如此便能够在减少儿童不适之感的同时,促进儿童恢复健康。所以在中职院校儿童护理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学习和工作能力的培养,加深学生对儿科护理重要性的认识,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二)儿科护理的注意事项

在进行儿科护理时,为了保证患儿的治疗效果,必须注意以下要求:第一,一般护理,护理人员要加强与儿童家长的沟通,保持房间通风,确保空气、温湿度和光照合适,避免灰尘和异味刺激;让儿童根据天气变化注意加减衣物,避免劳累,确保睡眠充足。第二,家长要关注儿童的身体健康状况以及儿童的心理情况,而护理人员需要进行专业的护理方案制订,同时需要积极主动地与儿童的诊治医师和儿童家长进行沟通与交流,用药时要注意问清楚患儿是否存在过敏史,防止其出现皮肤过敏情况,并且护理人员要注意密切观察患儿用药后的不正常反应,特别是在患儿哭闹时要观察是否与用药有关,当患儿出现不适应的状况时要及时对护理方案做出更改,积极主动地告诉儿童家长相关的护理方法。第三,进行儿科护理时,如果需要家属辅助,就可以向患儿及其监护人普及基础知识,强调护理的重要性以及对患儿疾病治疗的意义,并向其讲述注意事项,特别指明对患儿治疗不利的方式,从而提高家属及患儿的依从性和配合性。此外,儿科护理人员要更加具有同情心,安抚儿童家长,增强彼此之间的理解与信任,同时,也应该主动拉近与儿童的距离,获得儿童的信任,使其主动地配合自己的工作。

二、中职院校儿科护理信息化教学的积极作用

在儿科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需要注意的事项较多并且颇为烦琐,同时需要了解的护理知识也相对较多,但是对中职院校护理系的学生来说,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下能够掌握、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当前教学方式依旧以灌输式为主,单纯地讲解书本知识不仅降低了教学效率,还让学生在学习时感到枯燥无味,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随着当前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所以,中职教师在进行儿科护理教学时,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使用视频、音频、图片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以学生喜爱的方式进行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活跃护理课堂的教学气氛,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顺应时展的潮流,以年轻人的思维模式进行思考。在信息化教学中,利用海量的互联网教学资源,可开阔学生的视野,不断增强学生的护理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护理知识的认识。

三、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灵活运用互联网教学

在中职儿科护理教学中,教师应该灵活运用互联网技术对学生进行教学。运用互联网进行教学时可从以下几点出发:第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应该做好课前导入教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够提前了解相关的学习内容,并且进行自主学习。第二,课中重点教学,提高学生的小组探究能力。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進行重点教学,在课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相关的护理知识讨论,互相帮助,完成实践任务。第三,课后巩固教学,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教师应充分地利用微课,录制教学视频,上传教学资源,让学生能够在课下进行巩固练习。

(一)课前导入教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课前,教师可以先与本节课相关的教学资料,学生需要先阅读文字资料,再观看视频内容。视频中,护理人员在进行儿科护理时,有些操作是不正确的,学生需要根据文字内容以及护理知识,指出视频中护理人员的错误操作,并且说明这个错误操作会给儿童带来什么危害,应该如何纠正。同时课前导学能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资料的查询,提高学生对儿科护理的重视程度,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相关的内容。

例如,播放的视频中,一名两岁的幼儿因为肺部炎症引发支气管炎,感染引发荨麻疹,需要留院治疗一周,护理人员小刘由于刚刚进入医院,对一些相关的技巧掌握不牢,在对患儿进行用药时没有仔细对药物名称以及用量进行检查,当准备给患儿注射药物时被护士长发现并进行了阻拦,才避免了一起事故的发生。此现象出现的原因是护理人员缺乏专业的知识,从而导致在工作中忽视了对细节的检查。通过近些年儿科护理不当的案例可以看出,护理人员的工作量较大,很容易忽略一些细节,加之其自身的专业素养不足,因而在对儿童进行护理时易出现问题。让学生观看这个视频,能使其明白在对儿童进行护理时对细节进行检查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工作量较大时更须仔细核对,避免医疗事故的出现。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希望,护理人员需要投入十分的精力,守护儿童健康成长。为此,在教学中,教师也应注重对学生进行细节培训,向其传授专业基础知识,为其日后更好地开展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二)课中重点教学,提高学生的小组探究能力

课中,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问题回答情况进行重点教学,让学生最大化地利用课堂时间,与周围的同学和教师进行探讨。同时教师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在课堂上与经验丰富并且常在医院工作的护理专家进行视频通话,让专家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对儿科护理的常见情况进行分析,除此之外,结合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护理难题并且指导学生进行模拟的护理实践练习。教师可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进行有重点的指导,因为学生的理解与接受能力不尽相同,所以小组的每名学生都要完成一次儿科护理工作,通过模拟护理工作中的步骤,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且及时进行改正,小组成员之间互相纠错,可以提高小组的协作探究能力。同时,教师也可以对学生进行集中指导,在学生进行模拟实践时,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工作情况,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如学生对儿童病患进行护理时缺乏耐心,并且面对儿童的哭闹没有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这些是实际护理过程中常出现的问题,为此,在模拟护理实践中,学生应培养自己的耐心,并且学会转移儿童注意力,缓解其紧张情绪,从而使儿童更好地配合治疗。同时,教师应该对学生加强儿童心理学教学,让学生能够通过不断学习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在进行儿科护理时能够灵活地转变护理形式,增强儿童的信任感,让儿童能够主动配合护理人员。

(三)课后巩固教学,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

课后,教师可以使用微课,构建线上线下统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在课下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巩固。教师可以录制关于儿童常见疾病护理的视频,突出学生容易忽略的细节,如没有检查药品用量以及名称、儿童的忌口食物等,让学生能够在课下根据教师的操作步骤进行学习与模仿,加强自身对儿童疾病护理的重视,这样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后能够有所依凭,应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减少儿童病患的疼痛,减轻家长的担心。

第2篇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2-0173-02

预防接种是将人工培育并经处理的病毒、病菌(疫苗)接种到人体内,从而获得特异性免疫,起到对相关疾病的预防作用[1]。儿童免疫能力弱,接受预防接种对保障其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2],但儿童年龄小,接种时配合度差,往往影响顺利进行。故为提高接种的安全性与成功率,笔者将322例接受预防接种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安全预防接种护理的应用效果,现将研究过程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322例接受预防接种的儿童,接种疫苗种类包括卡介苗、乙肝疫苗、麻疹疫苗、流脑疫苗、百白破三联疫苗及脊髓灰质炎疫苗等。将儿童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161例,男85例,女76例,年龄2个月~6岁,平均年龄(2.47±0.83)岁;对照组161例,男86例,女75例,年龄3个月~6岁,平均年龄(2.48±0.81)岁。两组儿童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予常规预防接种护理,了解儿童身体情况,向家长简单讲解接种步骤及注意事项,接种后观察儿童反应等。观察组则实施安全预防接种护理。具体如下。

1.2.1 健康教育 接种前对家长进行一对一健康教育,告知接种疫苗的必要性,提高家长的重视度与自觉性;设立咨询处,详细讲解接种疫苗的适应症、注意事项等,并解答家长疑问;防止不良反应与处理措施卡片,操作护士一份,家长一份,并讲解卡片内容。

1.2.2 心理护理 主动和儿童进行沟通、交流,对其恐惧、不安情绪进行安抚,并积极鼓励;营造温馨的环境与氛围,保持光线明亮,空气流通,温度适宜,维持候诊室安静,墙壁以儿童感兴趣的海报、字画等进行装饰;取得家长配合,对过分紧张儿童提前予以安抚。

1.2.3 注意饮食 提前告知父母,避免儿童于饥饿状态下进行接种,同时勿给儿童食用刺激性和易引起过敏的食物,防止接种时发生不良反应。

1.2.4 环境卫生与无菌操作 接种室以84消毒液消毒(包括墙面、地板、桌面、椅子等),疫苗接种方每日消毒;接种时严格无菌操作与手卫生制度。

1.2.5 疫苗与信息检查、核对 实行双人核对制度,仔细了解儿童近期健康情况,对有心肝肾疾病、活动性结核及过敏性疾病者不予接种,并向家长说明原因;严格检查药品,包括名称、有效期限、药瓶是否有裂痕、药液有无变色、混浊、异物凝块等现象,并按规定方法充分溶解、稀释、摇匀后方予使用。

1.2.6 减轻疼痛 帮儿童摆放舒适,以斜卧位或环抱坐位为宜;动作需轻柔,控制好进针、注射及拔针速度;针对对年龄稍大者,护理人员可以讲故事、聊天等形式分散其注意力,年龄较小者则可用玩具吸引其注意力,并轻轻抚触背部,缓解紧张感;对因紧张、饥饿或疲劳出现面色苍白、头晕等症状者,可放低其头部,使其仰卧。

1.2.7 观察反应,离院指导 接种完成后,嘱家长带儿童静坐休息20min,期间若出现不良反应则予及时处理,离院前对家长进行注意事项指导,儿童接种后2d内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保持注射部位皮肤清洁、干燥,瘙痒时避免用手抓挠,不食用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儿童配合率、家长知识知晓率、疫苗接种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家长护理满意度。配合度:儿童接种时较放松、不乱动、顺利接种为配合,反之为不配合;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总分100分,80分为非常满意。

1.4 统计分析 以统计软件SPSS20.0处理数据,P

2 结果

2.1 儿童配合率、家长知识知晓率、疫苗接种率 观察组儿童配合率、家长知识知晓率、疫苗接种率分别为90.68%、95.65%、98.7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不良反应率 两组不良反应率分别为3.11%、8.70%,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

2.3 家长满意度 护理后,两组满意度评分均明显提高(P

3 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与医疗水平的提高,儿童预防接种成为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基本国策之一,对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起到有效的预防与控制作用[3]。然而,部分家长因对疫苗接种相关知识认识不足,对接种后不良反应和危险因素存在错误理解[4],同时某些不良案例的发生使得家长对预防接种的安全性产生怀疑,从而影响其对接种的认可度。针对此情况,护理人员不仅要熟练操作,提高技术水平,还应加强安全预防接种护理,从而提高接种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第3篇

【关键词】山区;社区护理;孕产妇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221-01

孕产妇护理干预及随访是人性化服务的延伸。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素质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孕产妇对护理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服务质量越来越受到孕产妇的高度重视。社区护理与医院的临床护理有很多相同之处,但又在临床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内容。通过孕产妇社区护理干预,孕产妇自我护理、新生儿的护理知识和技能、住院分娩率均明显提高。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根据我县2010年10月至2013年10月妇幼卫生统计年报,采用孕产妇系统管理、儿童系统管理报表数据和现场问卷调查资料。观察对象:孕产妇从孕前服用乙酸开始至产后42天止;儿童从出生至6月龄止。

1.2方法:

1.2.1方法:比较增加社区孕产妇护理后各项指标变化情况。2012-2013年为观察组(B组)2010-2011年为对照组(A)。观察项目:⑴;孕产建卡率、乙酸服用率、接受爱滋病、梅毒、乙肝检测率、住院分娩率、6月以内婴儿纯母乳喂养率。⑵;孕产妇保健、新生儿护理、婴儿母乳喂养等知识知晓率。⑶;采用SPSS软件进行回归性统计分析,计算资料用X2检验,P

1.2.2制定目标及质量管理办法:规范访视操作规程,提高访视人员综合素质。首先每年均对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的护理人员进行相关保健知识培训,通过考试获得资质后上岗。

1.2.3干预内容 ;:社区孕产妇管理增加了适合家庭护理方面的诸多内容,要求护理人员对每个孕产妇的家庭护理进行现场示教,根据孕产妇不同时期进行不同的重点知识宣传。要求保健知识宣传、护理方法和护理技巧示教到位,切实保障各项保健的顺利实施。主要细则:⑴;对新婚特别是初婚夫妇进行第一次家访,宣传相关孕前保健知识,对近期有生育意向妇女发放叶酸,并嘱其服用方法和时间。⑵;孕早期访视建卡,促使孕妇到医院进行HIV、HBV、梅毒检测和其它项目的检查。早期筛查高危孕妇,列为重点管理对象。⑶;知识宣教:包括孕期远离有毒有害物品和幅射,营养咨询;产前检查的目的和各项检查的意义、检查次数、项目的咨询;孕期用药,住院分娩、产褥期护理、新生儿护理、母乳喂养咨询等内容及国家对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的补助政策宣传。⑷;评估护理前后产妇和新生儿身体状况,评估家庭环境条件,摒弃传统风俗,指导产妇体能训练,保证产后4个月~6个月纯母乳喂养。新生儿访视要求访视人员示教相关护理技巧,对新生儿如何测量体温,如何观察精神状态、吸吮反应、黄疸,告知新生儿皮肤、脐部、臀部及新生儿沐浴的护理指导,并争取得到家人的协助和支持。

2 结果

2.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对比护理前后两组孕产妇保健(见表1)和儿童保健(见表2)各项观察指标均有明显提高,经X2检验P

2.2孕产妇保健:对照组2010-2011年产妇总数2151人,乙酸服用率63%、接受5次以上访视率73%、接受爱HIV、HBV和梅毒检测率69%、住院分娩率96%、孕产妇保健知识知晓率54%。观察组2012-2013年产妇总数2026人,乙酸服用率96%、接受5次以上访视率92%、接受爱HIV、HBV和梅毒检测率99%、住院分娩率99.7%、孕产妇及新生儿保健知识知晓率76%。2.3儿童保健:对照组2010-2011年活产数2165人,新生儿建卡率78%、新生儿苯丙酮尿症和甲状腺功能低下疾病筛查率62%、婴儿6月经内母乳喂养率91%、婴儿6月以内纯母乳喂养率63%。观察组2012-2013年活产数2040人,新生儿建卡率93%、新生儿苯丙酮尿症和甲低疾病筛查率99%、6月以内婴儿母乳喂养率96%、6月以内婴儿纯母乳喂养率71%。

3讨论

本文的孕产妇的访视从孕前发放乙酸开始,到产后42天;婴儿从出生至6月。经过2年来社区孕产妇的护理管理,我县孕产妇及儿童保健质量明显提高。对控制传染病、促进母乳喂养的实施 ;、提高了产妇的自理能力、使产妇顺利度过产褥期 ;、提高了护士的自身价值和业务素质 ;、建立完善的孕产妇管理信息系统和数据库起到积极作用。产儿科护理干预及随访是人性化服务的延伸 ;,开展以“;家庭为中心的产儿科护理”;是当前产儿护理界认同的最佳护理方法。通过随访,认真地了解产妇的恢复及婴儿的发育情况,可以针对情况因人而异地进行护理干预,使产妇得到护理人员家庭式的照顾和关怀,感受到人性关怀的温暖。另外经观察,由于2年来早孕前后6月乙酸的发放和服用率达到96%,我县尚无神经管畸形的婴儿出生。由此充分证明,积极开展山区孕产妇护理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为实现对院外孕产妇及儿童的全面、全程、连续的健康服务,落实孕产妇及其儿童保健,社区护理也是医护人员对产妇及婴儿在出院后健康状况的延续,从而满足孕产妇及儿童的健康保健需求。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儿科护理;风险防范;管理办法

1前言

随着卫生体制的改革,以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人们对医疗服务过高的期望与医疗护理服务水平的有限性和差异性之间的矛盾逐渐加深,医患复杂性也随之增加,事件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这也意味着将出现更多的不确定性,而风险与不确定性成正相关。一直以来在人们的意识里,儿科理人员的工作简单轻松,是没有风险可言的,护理人员主要职责就是细心照料生命脆弱的新生儿。由于职业的特殊性,护理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知识与技术,两者不可等同,只有二者兼顾,才可能更好的完成护理任务。如今对护理人员护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人员的工作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容易,相比较而言要比其他医科的工作复杂的多。由于片面的社会思想倾向的影响,社会各界对儿科护理的作用、地位认识不足,导致儿科护理工作被边缘化,护理活动的开展不能跟上护理改革的步伐。护理人员的身心素质不能跟上护理发展的要求,问题接踵而至。而护理活动中意外伤害事故再所难免,这是影响儿科护理正常开展的一个突出问题。一旦出现严重问题,正常的那儿科护理开展就不能进行下去,护理质量大打折扣。随着越来越多的新增项目进入儿科医院,同时也将风险带进了医院,护理人员所要面临的未知事件更多,也就会产生更多的风险。这不仅会给护理人员身心健康带来影响,还会给护理活动的正常开展增加困难。因此只有充分了解百科护理活动风险,加强儿科护理风险防范意识,尽量规避护理风险,控制和减少风险的负面影响。因此,护理人员要树立风险意识,进而培养风险意识,提高对突发事件的预判能力,将意外事件扼杀在摇篮中,从实际中去减少或避免可能对护理人员带来危害的事件的发生。因此对儿科护理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研究,也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2儿科护理人员职业风险概念和现状

2.1儿科护理人员职业风险概念儿科护理人员是指在儿童医院或其他医疗机构从事儿童护理的儿科护理人员,根据风险和职业风险的相关研究,将儿科护理人员职业风险界定为:儿科护理人员职业风险是指在其执业过程中具有一定发生频率的并由护理人员承担责任的风险,即其在执业过程中受到的护理活动本身或相关的人、物或其它不确定因素存在而给自身带来的预期之外的精神和物质上(人、财、物)的伤害的可能性。作为护理人员这个职业,儿科护理人员在执教过程中,直接面对儿童,然后利用自身所具备的护理知识和技能,来照顾儿童。为了顺利的完成这一过程,需要考虑各个方面的影响因素。从儿科护理人员职业风险来来看,需要在职业环境风险、职业性质相关风险、职业劳动相关风险、职业对象风险以及职业素养风险等几个维度去分析,然后实证调查,从而了解儿科护理人员职业带来风险的现实影响因素状况。

2.2儿科护理人员职业风险现状虽然我国目前随着卫生体制的改革,出台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正逐步由"现场解决"向"法制化"转变,但传统思想仍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并影响人们的解决医患矛盾的观念、行为。儿科工作环境复杂、时间投入多,但是护理人员在在医院职工中的地位低、待遇差。在这种"恶劣"的护理环境中,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会受到严重打击。另外,医院和医疗机构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护理人员人数不足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严重影响了护理人员的职业发展。除了正常的儿科护理以外,护理人员还要承担其他一些杂务。在这些地区,部分医院或医疗机构已经由于护理人员数量不足造成护理比例失衡,出现护理人员工作疲劳导致护理质量下降的迹象,比例失衡对儿科护理人员来说也将是其职业环境风险的影响因素。

儿科护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儿科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不仅要运用相关理论知识,更要进行技能技术实践活动,通过自身知识和技能增进儿童身心健康、增强体质、提高抗疾病水平,这些都要依靠护理设备来实现,因此护理设备的种类、数量、安全性会影响到儿科护理人员职业活动的进行,人均器材占有情况是儿科护理人员职业环境风险影响因素。因此儿科护理设备经费的投入也是护理人员职业环境风险的影响因素。

3儿科护理人员职业风险分析

3.1工作对象风险从儿科护理人员的工作对象来说,他们是身体脆弱、患有疾病的儿童,具有身体素质千差万别,而护理活动本身的技术性特点与儿童身体需要是相适应的,忽视护理活动的危险性,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会造成儿科护理人员职业风险的加大。由于儿童的之间差异导致身体素质差异较大,使得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需要对儿童的安全性注意力度分配不同,单次护理对象的多少将会造成儿科护理人员工作的注意力范围的分散,护理人员不可能用一种护理模式去护理,必须因人而异。儿童体质是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人体所表现出来的形态和技能方面相对稳定的特征。因此,儿童疾病的产生是长期积累的结果。综上所述,儿科护理人员护理对象的体质状况和自我保护意识情况以及单次课堂护理对象的性别差异和数量的多少将成为儿科护理人员职业对象风险的影响因素。

3.2工作环境风险儿科护理人员其工作是进行医疗护理,不但要懂得理论知识,更要熟知护理方法技能。儿科护理人员的工作大多数是在医院或者医疗机构内部进行的,其工作环境是相对开放的,这是与其他学科病室在工作环境上有显著的区别。在相对开放的环境中工作,容易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和影响,注意力容易分散和转移,这无疑加大了工作难度,再加上护理活动本身具有的潜在危险性,使得危险会不定时、不定点发生,像一颗不定时"炸弹"潜藏在护理活动中,因此儿科护理人员职业劳动开放性带来的危险性还具有隐蔽性和不确定性。

3.3护理素质、护理设备风险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广和普及,现在家庭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这不仅造成了家长的心理压力,也对护理人员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设备的有效性,以及家长复杂的心理活动,都给整个护理工作带来了重重的挑战,增加了儿科护理人员职业劳动的风险。而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知识和技能技巧素质、确保护理设备的安全性等可以相应的降低职业劳动引发的相关风险,降低儿科护理人员职业劳动相关风险。

4儿科护理人员职业风险管理办法

护理工作的内容很丰富、任务很复杂。护理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护理工作的成败,作为护理人员不仅需要有专业护理知识,而且要有把知识运用到护理实践工作的能力。因此,儿科护理人员必须不断完善自身的素质修养,以迎接新时期的挑战。儿科护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和专业能力素养。作为一名护理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儿童身体健康的发展起着催化作用,护理人员要严格要求自己、端正态度;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及护理能力,这是实施护理活动所必须的能力素养。在护理活动中,护理知识和技能相结合是基础,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处理医患问题的关键,在良好的沟通中,家长才能更快的接收护理人员传授的信息,缺乏这种素质是不可能顺利的完成护理任务的。一些地方的护理人员暴露出"基础不牢、专业不专,能力不全"的严重问题,对技能一知半解,连基本的护理示范都难以完成。儿科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的更新以及护理能力将成为职业素养风险的影响因素。

4.1加大儿科护理人员人才引入力度和引入质量,使医患比例逐渐恢复正常,减少护理人员人均工作量,逐步提高工作质量。对在职的护理人员定期进行培训,为儿科护理人员提供参与培训交流的机会,扩大护理人员的知识面,增强自身的素质和护理能力,减少护理人员自身素养引发的职业风险。

4.2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增加设备经费的投入;根据护理需求适时的增加设备器材种类和数量,做好设备器材的维护工作,规避因护理设施问题给护理人员带来的风险隐患,从而降低护理人员的职业环境风险。

4.3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定期对儿科护理人员进行心理指导,疏导工作及生活带来的各种心理问题,促进自身健康。

5结论

儿科护理人员职业风险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在护理实践当中,我们要对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相应的分析,并针对分析的结果提高儿科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并采取一定的风险防范措施,这样才能有效地规避风险的产生,提高护理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曾菊华,李莉梅.浅析提高儿科护理人员风险防范意识的管理办法[J].中国医药指南,2010(15).

第5篇

关键词:儿科护理;六心;博学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也是祖国的希望,更是每个家庭的核心动力。他们的身心健康直接关系到名族的素质和国家的前途以及家庭的兴旺。在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人民素质的不断提高,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许多儿童都是独生子女,是所有人的"小皇帝"、"小太阳"[1]。因此,保证儿童身体健康和提高儿童素质不再只是家庭和学校的责任,也是医院的责任。儿科护士肩负重任,任重道远。面对这样特殊的护理对象,提高儿科护士的素质是当务之急。以下就我个人对儿科护士素质要求的一些浅谈:

1素质要求--六心

儿科护理是一门特殊的学科,也是一种充满人性与关爱的学科[2]。以前在护理工作中主张护士要有五心,既爱心、责任心、耐心、细心和信心,在此我要强调同情心也同样重要。

1.1爱心 爱心是衡量护士基本素质的重要指标,是赢得家长和儿童信任与尊重的前提。作为儿科护士,既要热爱护理事业,具有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奉献精神,更要像慈爱的母亲那样对待每一位患儿。也只有这样,才能急患儿所急,痛患儿所痛,把爱心渗透到每一项护理活动中去。比如,当患儿来院就诊时,护士要面带笑容,热情、友好、主动地接待患者,使患儿有亲切感,消除其陌生恐惧感。工作中可通过游戏等方式与患儿沟通,尽快熟悉患儿,与其成为知心人和好朋友。由于患儿年龄小,往往没有生活自理能力,儿科护士要了解和观察其生活方式、卫生习惯、性格爱好、心理需求,以便给与及时有效的帮助和照顾。给孩子更衣、擦洗,喂养、修剪指甲等,让孩子觉得就像在自己父母怀里一样温暖,从此消除恐惧陌生的心理,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再如,为了减轻患儿在治疗中的痛苦,在给患儿操作时,也可以亲切地呼唤孩子的乳名,耐心的给与解释:"阿姨轻轻摸一摸就不痛了……",或给与"你真乖"、"你真勇敢"等鼓励赞扬之类的话语,尽量取得患儿的信任与合作。

1.2责任心 责任心是做好每一项护理工作的前提。儿科护理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独立学科,护理工作内容复杂繁琐,患儿病情变化快而急,护理难度可想而知。儿科护士只有用"心",才能做好每一项护理工作。如果缺乏责任心,无论是新护士还是老护士,都不会做好护理工作,甚至只会增加患儿的痛苦。要做到有责任心,儿科护士首先应明确自己的职责范围,做好本职工作;其次,在工作中应加强责任心,由于患儿缺乏语言沟通能力,不能主动或准确诉说病情,且患儿病情有变化快的特点,故一定要按时巡视病房,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再次,在护理操作中要随时注意"三查八对一注意"。儿科患者静脉补液时,液体量少,步骤多,,所以更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

1.3 耐心 耐心是儿科护士做好护理工作的必备条件。儿科患者由于年龄小,无法较好的沟通或沟通能力差,加之害怕打针吃药,再者忍耐性差等因素,很难配合治疗和护理,这就需要护士有足够的耐心来解释、开导患儿。

1.4 细心 儿科护理工作具有与成人护理工作不同的特点,患儿不会清晰正确的诉说或表达其疼痛的性质和程度,也不会明确表达自己的要求,全靠护士的细心观察和护理,才能满足患儿的身心需求。

1.5信心 信心是做好每一件事情的前提和动力。在工作中,只有保持平稳自信的心态,才能在又哭又闹的患儿面前做到心情平静,应付自如,操作井井有条。

1.6同情心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儿科护士除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外,还得具有高度的同情心。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以患者为中心,换位思考,才能取得患儿及家属的信任,以便有效的沟通和护理。

2业务素质要求--博学

2.1专业知识 儿科护理工作是以儿童为中心的护理过程,这就要求护士不仅应具备丰富的医学、护理、营养、预防、保健知识,还要有娴熟精湛的操作技术,特殊的护理技巧。同时,能熟练掌握儿科日常用药的剂量、作用及用法。渊博的儿科护理专业知识是从事儿科护理工作的理论基础。熟练的护理技术操作,是做好每一项儿科护理工作的基本功,可尽可能缩短抢救时间,最大限度地减轻操作可能对患儿造成的伤害。静脉穿刺是儿科的一大难题,想要做到"一针见血"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勤学苦练,熟能生巧,对技术操作精益求精。

2.2科学文化知识 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前提,同时由于护理对像的特殊性,儿科护士还必须具备丰富的人文知识,地理历史,自然等知识,才能满足患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3 教育知识 为了满足儿童获取知识的需求,儿科护士应该掌握一定的儿童心理学知识、教育知识等。在工作中逐步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培养健康的心理。

3讨论

良好的素质修养是护士从事儿科护理工作的基本条件,是提高儿科护理质量的重要保证。而精湛的护理技术,良好的行业素质,既是保证护理质量的重要条件,也是防范差错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3]。从儿科护理工作的特殊性分析,认为儿科护士应具备"六心"和"博学"的素质才能做好儿科护理工作,才能适应儿科整体护理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岳月英.儿科护士的五心[J].护理研究,2005,2(19).

第6篇

关键词:护理告知;儿童免疫规划管理;应用

免疫规划主要是针对易感人群接种疫苗而制定的、行之有效的计划,以便达到良好的预防和控制疾病的目的[1]。儿童免疫规划则是一项专门针对儿童而采取的保护措施。护理告知是接种者所应该履行的义务,在过程中尊重受种人群的知情权,能够有效减缓与护理人员之间的关系。通过我院对儿童护理告知而采取的措施,并不断进行完善,使接种率明显提高。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所在地区的儿童,平均年龄5岁。这些儿童当中,没有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发烧、哮喘、心脏病等。

1.2方法

1.2.1建证、建卡 建证、建卡护理告知过程中,当地卫生部门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他们不仅可以提供可靠信息,还能够提高知情权。护理告知在儿童免疫规划中的应用,其实也就是告知儿童的监护人,建证建卡后就应该了解国家所制定的各项免疫规划。因此,针对这一现象,要求儿童监护人应该充分了解这样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接种之前,监护人员应该履行告知义务,即将儿童的健康状况告知接种者。同时,还应该明确,接种后注意的相关事项;第二部分,当接收到所发放的预防接种告知书后,监护人员需要签字,并进行存档。另外,还应该发放关于儿童免疫规划的相关资料,这样可以确保监护人员更好地了解这一流程,保证免疫规划的顺利完成。

1.2.2工作流程 由于儿童接种过程中离不开相对规范的流程,因此,正好体现出护理告知的重要性。首先,应该重点了解儿童的身体健康状况,当面对不同情况的儿童时,还应该耐心讲解并告知真正情况;当儿童近期不适宜接种时,应该告知其不能接种的原因,并提醒监护人员儿童身体好转后,及时进行接种。这样,不但可以避免漏种,还能够有效减少病发现象;当确定该儿童能够接种后,应该认真确保接种证,并登记,同时告知监护人员接种哪种疫苗、怎样预防等。当然,还需要监护人员签字同意。接种期间,接种者要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对每位受种儿童的信息都应该认真核对,并和监护人共同核对接种疫苗,确认无误后再进行接种。这一让监护人参与进来的方法,能够有效避免纠纷的发生,在为护理人员提供保障的同时,还能够让监护人员对接种产生信任感,让他们更加放心。

1.2.3接种风险 由于近年来接种事故的发生,导致纠纷关系越来越紧张,大多数原因都是因为告知不当。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法律意识的提高,更是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儿童免疫规划管理的重要性,尤其是接种过程中的风险,更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一情况下,就需要工作人员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并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和临床实践相结合,以便借助自己较为丰富的知识告知监护人员应该注意的各种事项。当然,监护人员还应该充分了解接种过程中可能会由于儿童自身问题,而导致轻微现象的发生,比如:疼痛、感染等。另外,由于疫苗是一种特异性抗原,大多数儿童接种后都会产生抗体。然而,不产生抗体的儿童也是存在的,甚至还会患上各种疾病。在告知接种风险的过程中还应该告知监护人员如何应对这一现象的措施。同时,还应该重点强调免疫规划工作的重要性,以便避免由于不良反应的发生而导致的不接种现象。这样,不但能够有效减少监护人员的顾虑,让他们正确认识免疫规划工作,还能够增强监护人员的自信心。与此同时,工作人员还应该具备预估风险的能力,提醒监护人员要格外注意接种后儿童的现象。

2 结果

针对护理告知在儿童免疫规划管理中的应用,经过多年实践不断对其进行完善,促使该地区接种率明显提高。因为,医院工作人员在接种过程中格外重视免疫规划的各个环节,包括:建证建卡、工作流程、风险,并认真处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有效避免了纠纷现象的发生。

3 讨论

护理告知具有科学性、服务性等特点,贯穿于整个规划管理过程中。而且,还需要工作人员拥有相对过硬的本领,比如: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技能。另外,还应该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学会保障自身权益[2]。当然,还应该在过程中具备良好的服务态度,有责任心,这样才能和儿童家属建立关系,进而避免纠纷现象的发生。

免疫规划一直是较为重要的国策,关系到儿童的身体健康状况。如果想更好地做好这一工作,就需要在过程中实施护理告知工作,护理告知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接种率[3]。

综上所述,儿童免疫规划管理过程中的护理告知在建证、建卡过程中,不但能够让监护人员充分了解到相关免疫政策,还能认识到免疫规划对儿童的重要性,为以后的免疫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工作流程中,工作人员凭借自己扎实的作风和安全的操作,可以提升监护人员对医院工作人员的信任;告知风险过程中,工作人员通过将各种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告知监护人,能够让他们理性对待这一现象,并积极参与到该规划工作中,进而增强免疫信心[4]。预防接种过程中,监护人员的认识和重视非常重要。所以,护理告知的应用,能够更好地提高接种率,避免各种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康丽娜.护理告知在儿童免疫规划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3,26(16):745-746.

[2]骆跃,尹建华.护理告知在儿童免疫规划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2,20(08):77-78.

第7篇

对住院产妇实施产后保健知识和新生儿保健知识的教育,是妇幼保健工作的重要内弈,也是保障妇女儿童健康的重要手段。为完全实现健康教育的日标,产后健康教育除需对产妇本人实施外,还应对产妇的家庭护理人员实旋健康教育。而在实施过程中却发现受教育者因身份和文化程度的不同而对健康知识的需求有明显差别,并因此影响了健康教育的效果。为此对所有参加健康教育的人员进行“健康知识需求调查”和实施健康教育后“核心知识知晓率调查”,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2005~2007年间参加产后健康教育的产妇2342人,产妇的丈大1630人,产妇的婆婆或母亲1753人,共计5815人。其中产妇及其丈大全部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婆婆或母亲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9l2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841人。

1.2 方法每周两次组织产妇及其家属参加产后妇女儿童保健知识教育。内容包括:(1)观看新生儿日常护理知识的录象;(2)讲授新生儿生理特点及异常情况处理,儿童保健要点,产褥期曰常护理和产褥期心理保健;(3)现场咨询;(4)发放妇女儿童保健知识宣传资料。授课时间为1.5~2小时/次。

每次授课完毕发放“健康知识需求调查表”利“核心知识知晓率调查表”,要求参加学习者当场独立填写后回收。健康知识需求调查采取先列举出课堂讲述的五项内容,由答卷者根据自身实际需求进行填写,最后算出需求率;核心知识知晓率洲试办法为:在每项授课内容中选出1~3点重要知识点共10条,能正确同答8条以上算合格。最后将全年合格人数比参加培训的该类人员总数即为该类人员的核心知识知晓率。

2 结 果

见表1、表2。

3 结 论

3.1 对健康知识需求的欲望直接影响健康教育效果由表1、表2提供的信息得知:产妇本人由于对健康教育的所有内容都有浓厚的兴趣,经培训后核心知识知晓率都比较高。丈夫由于受我国农村传统观念的影响;对新生儿日常护理知识、产褥期日常护理知识、产褥期心理护理知识需求率不高,而对新生儿生理特点及异常情况处理和儿童保健要点等知识却有较高的需求,表现到培训后各项内容的核心知识知晓率有明显的差异。婆婆和母亲则由于文化、身份和传统观念的影响,除对直观讲授新生儿日常护理知识的录象内容有兴趣并乐于接受外,对其他几项内容均缺乏学习兴趣,导致培训后核心知识知晓率仍很低,无法达到健康教育的目标。

3.2 产后健康知识教育必须根据不同人群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重点讲授不同的内容产后健康教育内容涉及产妇的保健和新生儿保健,要实现目标往往需要家庭中的多人配合。因此要求家庭中的相关成员都麻掌握有关的保健知识。若在健康教育时将所有相关家庭成员集中一起同时讲授所有,往往会因兴趣、文化水平的差异和内容混杂而难以令所有人接受,致使讲授后核心知识知晓率太低。无法实现健康教育的日的。若将产后健康教育的内容进行分解。根据各类人员的兴趣、文化特点和在产后保健中可能承担的工作分别进行教育,就可收到较好的效果。如在对婆婆进行产后健康教育时,仅重点介绍新生儿日常护理知识,产褥期日常护理知识,简单介绍产褥期心理。同时讲授时针对婆婆等的文化特点尽量少讲理论多讲实例,多采取提问的方式。如讲产妇的休养环境时询问其家庭居住条件,讲产妇饮食时询问饮食习惯、传统做法等,以提高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和效果。而新生儿生列特点利异常情况处理,儿童保健要点,产褥期心理及护理等知识由于内容比较抽象,且非日常护理所必须,则详细告知产妇及其丈大,以期在遇到问题时能顺利解决。

第8篇

【摘要】在“以人为本”护理理念指导下,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从多方位和角度评估儿童外科住院患儿及家长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护理措施,保障护理安全。

【关键词】住院患儿; 人文化需求; 护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6-0467-01

目前我国独生子女越来越多,而且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一旦患病就医家长的关注度非常高,而多数家长对儿童外科疾病相关知识又缺乏足够的认识,这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本着“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使患儿在充满人性的关爱中安心治疗,我科采取了人文化护理管理,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1 基本情况

1.1 年龄、地域差异:我科共有床位90张,收治患儿年龄0―16岁。小儿是一个特殊群体,在心理方面,与成人有很大的差别,同时又是发育和受教育的最佳时期[1] 。掌握儿童心理学,有针对性地提出人性化护理服务措施尤为重要。此外,住院患儿60%来自外省市或农村,不同地域的患儿及家属护理服务的需求也有差异。

1.2 病种差异:儿童外科收治先天性疾病的患儿较多,如先天性锁肛,尿道下裂等,保护患儿隐私,提高护理人员沟通技巧是护士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急重症多、外院转入病人多,病情复杂变化快,时常发生急救病例是我们科室的特点,提高护理人员技术水平和责任心,抓好护理质量,保证护理安全是护理管理的重心。

1.3 教育程度:儿童病人的突出特点是年龄小,对疾病缺乏认识,责任护士根据患儿不同年龄及理解能力与患儿及家长沟通[2],以达到促进健康的最佳状态。家长方面,教育程度高的人一般都能理性、主动地寻找相关信息,想了解疾病原因、治疗、护理,容易与医护沟通。教育程度低的家长较缺乏医学保健知识,轻视护理效果[3],护士要有耐心,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健康教育。

2 护理策略

2.1 规范化护理服务培训,树立人性化服务念

认真学习优质护理服务的目的和意义,制定护理服务流程和标准,规范护士行为和语言,不断学习人文服务知识,培训专科护理知识、专科护理技术操作,培养人文素质,提升护理服务能力,促使护理行为的转变。日常护理中不断监督、检查与指导年轻护士服务行为及工作流程,提升护理服务质量。

本着“满意是尺,投诉是金” 的理念,关注患者的患病过程和满意度,强调护患沟通,征求患者意见,并将患者满意度作为评优条件之一。

2.2 将人文化服务理念落实在点点滴滴

优化服务环境 (1)在病房走廊墙面描绘大幅连续卡通墙画,放置颜色鲜艳的花卉,减轻患儿恐惧心理。(2)走廊粘贴护理服务项目,出入院流程等展板,使患儿家长明确护理服务规范和流程,粘贴护患交流园地,放置小患儿的得意书画,满足患儿心理需求。病室内有主管医生、护士、饮食、用药、健康心理指导师标示牌,使家长和患儿能与医务人员及时沟通。(3)在病房走廊一侧设置儿童乐园和图书角,并备有儿童木马摇摇椅篮球筐等设施,使病房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

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护士要将人文情感和人文伦理意识贯穿到护理活动的每一个环节[4]。(1)亲情服务 入院时,患儿及家长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会有焦虑和恐惧的心理,护理人员要主动热情接诊,微笑服务,送上第一声问候,做好第一次入院介绍和指导;回答好家长提出的第一个问题;落实解决好患儿及家长的第一餐饭。及时为外省市等需要陪护的家长预约第一张陪护床。 (2) 根据患儿年龄,设立0―6个月的患儿专用病房,加强消毒隔离及探视人员管理,避免院内交叉感染。准备专用抢救用品,婴幼儿外出检查专用婴儿车,保证患儿安全。为学龄儿童准备学习桌椅,书本,必要时医生、护士给予辅导。(3)不同年龄的儿童个性差异极大,其心理特点也很不相同。婴幼儿的“皮肤饥饿感”较强烈,护士要指导父母给予,从而产生一种安全感,情绪安定,情感愉悦,这种心理状态对疾病的康复是十分有利的。对年长儿护士要给予暗示和鼓励,加强正面教育和榜样的模仿,如患儿配合治疗时奖励粘贴一枚,采用一些简短的称赞、鼓励性语言,如“ 宝贝你真勇敢,真棒”等,注意说话的语气、声调、态度等。鼓励患儿勇于接受治疗[5],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4)由于儿童外科先天性疾病较多的特点,为患儿保守医密,是护士必备的素质。急重症多,病情复杂变化快,熟练运用沟通交流技巧,有利于缓解和消除患儿和家长的焦虑紧张情绪,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

2.3 夯实基础护理: (1)排班管理 实现责任护士分组负责制, 保持护理人员的连续性,增强患儿的信任感和安全感,细化了各班次服务流程,按照基础护理服务项目标准,准确为患儿提供全身心的护理服务。包括早、中、晚床单位整理,卧位管理,翻身扣背,口腔护理等,增加了白班助理护士,协助责护完成洗头,擦浴等基础护理工作,晚早班负责为患儿打水,协助为一级护理患儿洗脸、洗脚等工作。(2)护士站便民服务箱增设洗发精、发夹、木梳、软毛刷、指甲刀等物品,以便护士及时有效地完成工作。(3)护士长每日检查基础护理落实情况,不到位处及时总结整改。(4)走廊内粘贴基础护理服务项目展板,使护理工作得到患儿家长的监督和评价。

2.4 落实健康教育: (1)严格把握重点环节的健康教育,即入院、术前、术后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2)充分发挥饮食、用药、健康心理指导师的作用,严格执行“三师”工作流程,每天为健康教育不到位的患儿进行宣教,指导责护工作;每月为患儿及家长进行健康教育讲课一~二次。(3)走廊放置“三师”健康教育宣传板,讲解与疾病相关的饮食原则,用药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及疾病康复等内容,定期更换。(4)由“三师”负责制作健康教育知识卡片,对有需求的家长随时发放,增加健康教育效果。(5)对受教育程度低的家长,接待患儿及家长时,用口语化、通俗易懂的语言,有的放矢地将这些问题交代清楚。(6)发放出院联系卡,宣教出院注意事项及咨询电话。

2.5 做好安全管理: (1)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加强对术前腕带核对,术后病人检查,重症转交接,操作中PDA使用等重点环节检查。(2)严格执行床头交接班制度。包括晨间、午间、晚间及其它特殊情况的交接。(3)加强护士责任心,由于儿童病人不善于表达,病情又变化快,所以要求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善于观察,及时巡视并采取措施,防止突然事故发生,保障护理安全。(4)病房设施及时维修,如床挡坏了,地胶开裂等,避免患儿坠床或跌到。(5)加强患儿坠床/跌到和非计划性拔管等意外情况的告知。

3 结论

通过人性化护理服务,满足了患儿及家长的需求,融洽了护患关系,赢得了患儿及家长的信任和尊重,提高了病人满意度。也提升了护士自身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和工作热情,许多病人及家属通过表扬信、感谢信高度赞扬护士的人性化护理服务。护理文化建设的实施,使护士转变了服务观念,增强了服务意识,促进了服务质量的提高,保障了医疗安全。

参考文献

[1] 洪黛玲.儿科护理学 [ M] .北京 :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5.

[2] 蒋美华. 浅谈儿科心理护理. 按摩与康复医学,2010,5(15):71.

[3] 孟雪萍,黄志红,朱挑银.满足病人文化需求的护理策略. 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719(2):173~174.

第9篇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20.276

随着社会的进步,母婴保健法的公布和施行,基层妇幼保健卫生服务越来越受到重视。而我国的基层妇幼保健护理起步较晚,是一项全新的工作,还缺乏经验[1],基层保健护士极大部分都是由医院护理直接进入基层妇幼保健护理。而高素质的护士是基层妇幼保健护理发展的需求,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妇幼卫生服务需求的保证[2]。

人文素质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是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3]。在基层妇幼保健护理中,首先要通过岗前培训(包括职业道德,交谈的语言,艺术,肢体语言艺术,倾听技巧的培训)、专题讲座来提高基层妇幼保健护士文化传统的修养,伦理道德的修养,人际关系的修养和语言文字的修养;其次,基层妇幼保健护士在重视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也要重视人文知识的学习;再次,同事之间还可以通过体验式学习,从而提升人文素质。要建立有效的沟通,就要认识到我们的服务对象不仅在人格上的要求被尊重,其文化背景差异的尊重也是很重要的。

基层妇幼保健护理工作

基层妇幼保健护理工作是指护理人员深入到社区家庭,为妇女、儿童进行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心理护理、保健指导、宣传教育、咨询、疾病调查等工作。

特点:①工作的重视程度:基层妇幼保健工作经济效益低,从事此项工作的待遇差。②护理的对象:基层妇幼保健护理工作的对象是某一个家庭的妇女、儿童及其家庭成员。③护理的环境:在基层活动的主要是以每一家庭的妇幼成员为主,他们具有多层次的文化水平和生活水平。④护理的条件:基层妇幼保健护理工作所使用的是较简单、易于携带的工具,工作具有很强的独立性。⑤护理的内容:在基层妇幼保健护理工作中除对妇女儿童进行各种护理工作外,还应通过随访对其家庭成员进行健康教育、保健指导、咨询等工作。⑥护理关系:基层妇幼保健护理工作者,除要处理好同事之间的关系外,还要协调好妇女、儿童及其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更要协调好街道、居委、妇联、公安等部门的关系,甚至地段医院与地段医院之间的关系。

对护理人员人文素质的要求

具有高素质的业务技术:①具有扎实的基本理论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良好的全科素质:既有基础方面的护理知识,还有专科比较丰富的医疗保健知识、营养学及食品卫生知识、优生优育知识、心理咨询技巧及用药方面知识等。②要有熟练的护理操作技能:要善于观察和判断病情的变化,并熟练掌握各种无菌技术操作和母乳喂养的技巧,还要指导病人家庭配备常用药物及医疗器械如体温计、按摩器、吸奶器等的正确使用及保管方法,指导家庭成员掌握止血、催吐、人工呼吸等急救方法。③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基层妇幼保健护士有责任将访视的家庭结构进行调和,以便给患者创造一个有利于身心恢复健康的环境。④具有慎独精神:基层妇幼保健护士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在无其他医疗人员在场的情况下,必须自主地迅速地作出决策,按护理程序和操作规范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决不能敷衍塞责,马虎了事以减少不必要的护理纠纷。⑤健康教育的能力:引导群众消除不良的健康行为,如协助吸烟人士戒烟、酗酒者戒酒等;按群众的需要来解答,如各种疾病的预防控制,健康保健等,并提供相应的健康处方。

参考文献

1 王荣会,张静,郭艳峤.社区护理对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效果研究.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8):44-45.

第10篇

关键词:儿童 眼球穿通伤 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2-0147-02

眼球穿通伤是儿童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对儿童的成长、学习及未来的生活均带来严重的危害,因此,加强儿童眼球穿通伤的防治和护理具有重要意义。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30例,女12例;男女比例为2.5∶1,年龄最大14岁,最小31岁,平均7.9岁,6岁以下15例,7-14岁27例,均为单眼伤,左眼18例,右眼24例。

2 受伤原因

致伤物以锐器伤最多,其次为爆炸冲击伤,其中刀剪伤6例,铁丝伤9例,玻璃伤11例,注射器针头伤3例,鞭炮伤6例,钉子伤4例,气枪伤3例。

3 心理状况及护理对策

3.1 恐惧。一般学龄期儿童易出现此种心理反应,此期患儿心理特征相对稳定,能细致分析和综合外界信息,有较强的独立性和自控能力,能理解配合治疗对疾病痊愈的重要性。医护人员要同情、关心、安慰,主动与其交谈,稳定患儿情绪,鼓励他们诉说自己的内心感受,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治疗目的和配合方法及疾病相关知识,消除其恐惧心理。

3.2 反抗抵触。患儿对医院陌生环境、对医护人员的害怕及受伤后需面临各种违背其意愿的检查治疗,均可使患儿产生不安心理,年龄稍小的患儿表现出哭吵、抓咬等伤人行为,以示抗议。医护人员应寻找机会利用各种方式多与患儿交谈,如在作治疗时,呼唤患儿名字,应用恰当的语言夸赞患儿勇敢、乖巧,切忌使用强迫和恐吓的方法,并尽量模仿儿童的语言,态度和蔼,语气温柔,与其建立一种良好的朋友关系,可将其安排在儿童专用病房,病室内适当备一些儿童喜爱的贴纸、糖果、小玩具等,或播放动画片使患儿心情舒畅,哭闹现象明显减少。

3.3 依赖性强。儿童的依赖心理是因其患病身体不舒适而出现的一种退行,多数儿童均会出现此种现象,不可片面地、局限地看成是撒娇,更不能简单粗暴地责备,并尽量满足患儿的依恋需求,指导家长接纳患儿在允许范围内的要求,如搂抱、依偎等,注意维护患儿的自尊,绝不可讥笑、讽刺患儿娇气,在患儿没有陪护时,护士要注意角色转换,扮演其亲人的新角色,对合理的依赖心理要给与支持和理解,但是,随着病情的好转,应逐渐设法消除其依赖心理,使其适应病房内的生活,主动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4 家长的心理反应及护理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也是家中的小皇帝,当其发生突如其来的病变时,父母格外紧张焦虑,担心孩子的视力预后,急切想了解患儿伤情治疗护理等,有些家长会在言语上加以责备,甚至对患儿打骂,医护人员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取得家长配合,嘱家长多陪伴患儿,同时要求家长不要把担忧、紧张等不良情绪外露以免加重患儿心理负担。及时向家长传递疾病信息和进行健康指导,有利于调动家长与患儿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对治疗护理的依从性。

5 结论

儿童眼外伤是主要的致盲原因之一,眼球穿通伤是眼科最常见也是较严重的外伤,并发症多,针对儿童眼外伤的特点,及时有效的急救和护理,能提高患儿视觉质量,降低眼外伤的致盲率,同时应加强预防知识和眼外伤危害性的宣传教育,使儿童及其家属懂得保护眼睛的重要性,禁止儿童玩可能导致眼部损伤的物品,减少致伤因素及眼外伤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张俊峰.眼球穿通伤21例的护理 河南省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1年02期

[2] 李玉双.浅谈眼外伤的处理及护理体会 吉林省榆树市医院 吉林医学 2011年14期

第11篇

支气管肺炎,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小叶性肺炎,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呼吸道疾病,主要发病与小于三岁的儿童。在季节中在春季以及冬季多发,其原因是因为春季的花粉导致导致对支气管的刺激作用,在另一方面冬季因为空气寒冷也容易引发支气管的一些病变。在小叶肺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上来看,其主要的现象为哮喘、咳嗽、呼吸急促同时伴随着呼吸的障碍。这种疾病的并发生十分可怕,因为呼吸道疾病容易导致呼吸受到阻碍,所以对小儿的智力发育、脏器健康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我们了解到了这种疾病的恐怖之处。这项疾病的治疗的过程中应该是医疗以及养护相结合。尤其在护理过程中,需要针对相应的病情制定相应的治疗手段,我院为了提高医疗的护理的水平,所以需要提高我院的护理质量。实现更好的疾病治疗工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5月本院儿科收治的支气管肺炎患儿250例,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中关于小儿肺炎的诊断标准,其中,男147例,女103例;年龄1.2~12.4岁,平均(5.1±0.5)岁;病程2.5~15.5d,平均(5.6±0.7)d;轻度72例,中度80例,重度98例。无发热,有咳嗽、气喘症状,肺部可闻及喘鸣音和湿??音,无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并发症,排除支气管哮喘。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25例,其中,男73例,女52例;年龄1.3~12.4岁,平均(5.3±0.4)岁;病程3.0~15.5d,平均(5.7±0.6)d;轻度35例,中度40例,重度50例。对照组125例,其中,男74例,女51例;年龄1.2~12.3岁,平均(5.0±0.4)岁;病程2.5~15.3d,平均(5.7±0.6)d;轻度37例,中度40例,重度48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及严重程度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措施

观察组患儿给予临床护理路径模式:成立临床护理路径领导小组,明确相关人员职责分工,由科室主任或护士长任组长,责任护士任副组长,所有小组人员均接受临床护理路径知识培训。首先对入院后的患儿进行病情评估并同时制订临床护理路径方案。患儿入院后,由小组责任护士接收,并将住院环境、主管医师、责任护士以及疾病知识、入院后需要做的各项检查及其意义、注意事项等详细向家长介绍、讲解,便于获得家长及患者的配合。

1.3 临床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的治疗依从性、健康知识评分、满意度、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依从性、健康知识评分及满意度的比较:

观察组满意度为86.8%,对照组满意度62.3%

观察组患儿的治疗依从性、健康知识评分及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2.2 两组患儿住院天数及医疗费用的比较

观察组平均住院天数8.4天、对照组治疗的天数为13.5天

观察组患儿的住院天数、医疗费用均少于对照组(P

3 讨论

在根据实验的结果显示在在护理的满意度方面,观察组要明显高于对照组。这就说明观察组的治疗方式更受大家的认可,同时治疗的效果也更好。对比组的治疗方法,满意度仅为62.3%,是一个比较低的水平,观察组的应该更符合治疗的管理方式。

在质量的时间上来看,观察组住院的平均时间为8.4天,约为一个疗程时间的一半,由此可以证明观察组等实际治疗效果是非常优秀的,但是在对照组中治疗时间平均仅为13.5天,落后治疗时间4天左右。在一开始治疗样本是不存在差异的,但是在治疗之后差异也越来越大,从而导致4天的差距,所以在一开始选对治疗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在治疗的管理过程中,观察组的治疗方式才是最符合儿童疾病的治疗的,因为儿童的疾病可能伴随着巨大的并发症,所以要立即采取措施。

第12篇

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浙江省台州市 317200

【摘 要】目的:研究在儿童自闭症患者中应用心理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从我院2014 年07 月-2015 年06 月期间收治的儿童自闭症患者中,择选68 例病例展开研究,按照抛硬币法把68 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常规组,两组各34例病例。对照组病例仅仅进行治疗后常规护理,观察组病例实行常规护理与心理护理同时进行,比较两组自闭症患儿护理有效率。结果:两组自闭症患儿护理后,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91.18%)显著高于常规组(73.53%),两组护理有效率比较差异较大(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理护理模式应用于儿童自闭症患者中临床效果确切,促进心理治疗,有利于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值得应用。

关键词 儿童自闭症;心理护理;护理作用

鉴于探究心理护理在儿童自闭症患者中临床应用疗效,从我院2014 年07 月-2015年06 月期间收治的儿童自闭症患者中,择选68 例病例展开了具体探究,探究内容如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4 年07 月-2015 年06 月期间收治的儿童自闭症患者中择选了68 例病例作为研究目标。按照抛硬币分组法把68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常规组,两组各34 例病例。观察组男性18 例,女性16 例,年龄在5-11 岁之间,平均年龄(7.83±2.64)岁。常规组男性19 例,女性15 例,年龄在6-12 岁之间,平均年龄(8.23±2.37)岁。两组儿童患者基本资料信息比较没有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可比较。

1.2 护理方法

常规组儿童仅仅实行治疗后一般护理。主要护理内容包括日常饮食、生活方式、日常运动等注意事项。观察组儿童在进行一般护理后,再给予特殊心理护理。心理护理内容如下。

1.2.1 疾病健康知识教育

首先对儿童和家长进行儿童自闭症健康知识教育,让儿童和家属了解该疾病的起因、性质、影响因素以及最佳治疗方案。告知儿童患者及家属,儿童自闭症需要漫长的心理治疗,正确看待治疗过程漫长以及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等问题,要求患者保持良好、健康心态的重要性,从而树立起信心,有耐心的接受治疗。

1.2.2 护理人员心理关爱指导

自闭症患儿的心理均比较敏感和脆弱,不愿与外界交流,抵触一切陌生的事务,总是在一个人的世界里。相关护理人员首先要了解自闭症患儿的基本情况和心态,更多的关心患儿,主动用慈爱的口吻与患儿交流,多鼓励患儿,让患儿感受到来自护理人员的关爱,慢慢打开心扉。

1.2.3 建立社会爱心平台

自闭症患儿的交流空间比较狭小,仅仅是父母和医院远远不够,医院应设立社会爱心平台,为自闭症患儿的良好恢复提供一个爱心平台。

1.3 观察指标[1]

观察自闭症患儿护理有效率,分成三个评价等级。显效:能够与朋友、同学友好相处,学习成绩提高;有效:能够与社会人群正常交流,生活基本自理;无效:不愿与人交流,生活依赖父母照顾。

1.4 统计学方法

详细记录两组患儿临床信息, 使用spss15.0 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研究中涉及的计数资料采用X2 检验,通过(%)表示。

当差异P<0.05 时,表示存在统计学研究意义。

2 结果

比较两组自闭症患儿护理有效率比较,两组自闭症患儿护理后,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91.18%)显著高于常规组(73.53%),两组护理有效率比较差异较大(P<0.05),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比较数据见表1。

3 讨论

自闭症属于一种精神障碍性心理疾病,儿童自闭症严重影响了患儿的性格、人格等健康发育,对其童年生活和成长带来了深远的身心伤害和影响。因此,给予自闭症患儿更多人文关怀,在儿童自闭症治疗中加强心理干预有益于自闭症患儿恢复。

在自闭症患儿中开展心理护理干预,主要是通过加强对患儿的心理指导,用心交流,用心感受,促进患儿打开心扉,与人交流和沟通的一种心理护理治疗[2]。鉴于自闭症患儿的心理特点,护理过程中从患儿实际出发,用关心与爱护感染患儿,建立起信任关系,培养正确的心理认知观,从而起到促进恢复的作用。

综上所述, 本次研究发现, 两组自闭症患儿护理后,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91.18%)明显高于常规组(73.53%),两组护理有效率比较差异较大(X2=4.581,P<0.05),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心理护理值得在临床自闭症患儿中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