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8:53: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渭城曲王维,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据《唐才子传》记载,唐代有些诗人经常赛诗,很有趣。
王之涣、王昌龄、高适交往密切,关系亲密。有一次他们到酒楼聚会,著名的歌女也相继到场。王昌龄说,“我们都有诗名,但从来没有确定过名次,现在可以听听这些歌女唱诗,唱的谁的诗多,谁的名次就排在前面。”一位歌女唱了王昌龄的两首绝句,另一位歌女唱了高适的一首绝句。王之涣说,“这些歌女唱的都是通俗的曲子。”过了一会儿,一位漂亮的歌女唱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接着,又唱了王之涣的两首绝句。三人听罢哈哈大笑。王之涣不无骄傲地说:“乡巴佬,我的话难道是瞎说的吗?”歌女不知三人为何哈哈大笑,问清原因后,都上前施礼,“肉眼凡胎,不知神仙到此!”说罢,歌女们即与三位诗人共同饮酒作乐。当时诗人与歌女们的关系就是如此亲密。其实,诗人们的诗大都是通过歌女们的演唱而口耳相传,声名远播,老少皆知的。王之涣的自豪无可厚非,没有诗人会妄自菲薄,认为自己的诗不好。
其实,唐朝真正的流行歌曲之王是王维。
王维是太原人,多才多艺,9岁即能写文章,他懂音律,更擅长书法和绘画。王维的诗可列入“妙品的上上等”,画也是如此。他作诗说自己是“当代谬词客,前身应画师。”他的诗有许多被谱上乐曲,广为传唱。如《渭城曲》(即阳关三叠)当时即是普天之下传唱的最著名的流行歌曲,而且几十年间久唱不衰。中唐著名诗人刘禹锡有首诗《与歌者何戡》:“二十余年别帝京,重闻天乐不胜情。旧人唯有何戡在,更与殷勤唱渭城。”刘禹锡在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在外20多年,公元828年他重返京城长安,风景依旧,但过去朝夕相处的老朋友均风流云散,只有一个乐师何戡还在,一遇见他还像当年送他离开长安一样,又热情洋溢地给他唱起《渭城曲》。面对此景,耳闻此声,在外流落20多年的刘禹锡,怎能不思潮滚滚,感慨万千呢!可见《渭城曲》的艺术魅力多么震撼人心!
仅次于王维的是中唐诗人李益,他也以七绝擅长,他的诗大部分音节流畅,格调高昂,适宜配乐演唱。他每写完一首诗,宫廷乐师们就争着拿钱物贿赂他,以求其诗,然后谱上雅乐,唱给皇上听。宫廷内演唱的歌曲,许多就是当时著名诗人的诗,当然都是七绝,五绝不宜入乐,少数七绝诗也不能配乐。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也是当时家喻户晓广泛传唱的流行歌曲。他的好多诗还被编绘成图,画在墙上。
诗人的诗能被广泛传唱,自然与乐师的辛勤劳动分不开。唐朝的许多乐师既能谱曲又善弹奏乐器,而他们中有的人竟因诗人的诗而流传千古名扬后世。如高适诗《别董大》中的著名乐师董庭兰,杜甫诗《江南适李龟年》中的乐师李龟年都是。当然这也与两首诗中脍炙人口的名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息息相关,因为好诗都以名句传,乐师又以名诗传!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2、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____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3、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____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4、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____陆凯《赠范晔诗》
5、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____高适《别董大二首》
6、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____白居易《琵琶行/琵琶引》
7、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____张谓《题长安壁主人》
8、岂曰无衣?与子同袍。____佚名《秦风·无衣》
9、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____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0、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____王维《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
(来源:文章屋网 )
1、唐代王维《渭城曲》原文: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译文: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青青的柳树格外清新。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饯别酒吧,出了阳关西路再也没有老友人。
2、唐代李商隐《夜雨寄北》原文: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译文:你问我何时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我此时唯一能告诉你的,就是这正在盛满秋池的绵绵不尽的巴山夜雨了。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一齐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该多好!
3、唐代杜牧《清明》原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译文: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4、唐代韦应物《滁州西涧》原文: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译文:我喜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黄莺在幽深的树丛中啼鸣。春潮夹带着暮雨流的湍急,惟有无人的小船横向江心。
5、南宋赵师秀《约客》原文: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译文:梅子黄时,家家都被笼罩在雨中,长满青草的池塘边上,传来阵阵蛙声。时间已过午夜,已约请好的客人还没有来,我无聊地轻轻敲着棋子,震落了点油灯时灯芯结出的疙瘩。
(来源:文章屋网 )
余秋雨
今天,我冲着王维的那首《渭城曲》,去寻阳关了。出发前曾在下榻的县城向老者打听,回答是:“路又远,也没什么好看的,倒是有一些文人辛辛苦苦找去。”老者抬头看天,又说,“这雪一时下不停,别去受这个苦了。”我向他鞠了一躬 ,转身钻进雪里。一走出小小的县城,便是沙漠。慢慢远处已有树影,急步赶去,树下有水流,沙地也有了高低斜坡。登上一个坡,猛一抬头,看见不远的山峰上有荒落的土墩一座,我凭直觉确信,这便是阳关了。
这是一个俯瞰四野的制高点。西北风浩荡万里,直扑而来,踉跄几步,方才站住。脚是站住了,却分明听到自己牙齿打战的声音,鼻子一定是立即冻红了。呵一口热气到手掌,捂住双耳用力蹦跳几下,才定下心来睁眼。这儿的雪没有化,当然不会化。所谓古址,已经没有什么故迹,只有近处的烽火台还在,这就是刚才在下面看到的土墩。土墩已坍了大半,可以看见一层层泥沙,一层层苇草,苇草飘扬出来,在千年之后的寒风中抖动。眼下是西北的群山,都积着雪,层层叠叠,直伸天际。任何站立在这儿的人,都会感觉到自己是站在大海边的礁石上,那些山,全是冰海冻浪。
王维实在是温厚到了极点。对于这么一个阳关,他的笔下仍然不露凌厉惊骇之色,而只是缠绵淡雅地写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他瞟了一眼渭城客舍窗外青青的柳色,看了看友人已打点好的行囊,微笑着举起了酒壶。再来一杯吧,阳关之外,就找不到可以这样对饮畅谈的老朋友了。这杯酒,友人一定是毫不推却,一饮而尽的。
这便是唐人风范。他们多半不会洒泪悲叹,执袂劝阻。他们的目光放得很远,他们的人生道路铺展得很广。告别是经常的,步履是放达的。这种风范,在李白、 高适、岑参那里,焕发得越加豪迈。在南北各地的古代造像中,唐人造像一看便可识认,形体那么健美,目光那么平静,神采那么自信。在欧洲看蒙娜丽莎的微笑,你立即就能感受,这种恬然的自信只属于那些真正从中世纪的梦魇中苏醒、对前途挺有把握的艺术家们。唐人造像中的微笑,只会更沉着、更安详。
在欧洲,这些艺术家们翻天覆地地闹腾了好一阵子,固执地要把微笑输送进历史的魂魄。谁都能计算,他们的事情发生在唐代之后多少年。而唐代,却没有把它的属于艺术家的自信延续久远。阳关的风雪,竟愈见凄迷。
王维诗画皆称一绝,莱辛等西方哲人反复讨论过的诗与画的界线,在他是可以随脚出入的。但是,长安的宫殿,只为艺术家们开了一个狭小的边门,允许他们以卑怯侍从的身份躬身而入,去制造一点娱乐。历史老人凛然肃然,扭过头去,颤巍巍地重又迈向三皇五帝的宗谱。这里,不需要艺术闹出太大的局面,不需要对美有太深的寄托。
于是,九州的画风随之黯然。阳关,再也难于享用温醇的诗句。西出阳关的文人还是有的,只是大多成了谪官逐臣。
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身后,沙坟如潮,身前,寒峰如浪。谁也不能想象,这儿,一千多年之前,曾经验证过人生的壮美,艺术情怀的弘广。
这儿应该有几声胡笳和羌笛的,音色极美,与自然浑和,夺人心魄。可惜它们后来都成了兵士们心头的哀音。既然一个民族都不忍听闻,它们也就消失在朔风之中。
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宋.苏轼 ;水调歌头 ;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 ;静夜思 ;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陆游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唐.赵瑕 ;江楼感怀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渐泪,恨别鸟惊心。——杜甫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杜审言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 ;相见欢 ;
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汉乐府民歌 ;箜篌谣 ;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 ;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 ;度大庾岭 ;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岳飞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唐.杜牧 ;赠别 ;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南唐.李煜 ;清平乐 ;
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唐.杜牧 ;赠别 ;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 ;别董大 ;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唐.韦应物 ;寄李儋元锡 ;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 ;渭城曲 ;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薛道衡 ;人日思归 ;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唐.杜甫 ;赠卫八处士 ;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赠汪伦 ;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宋.黄庭坚 ;寄黄几复 ;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诗经理卫风.木瓜 ;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唐.李商隐 ;无题 ;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唐.张九龄 ;送韦城李少府 ;
摘要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永恒的经典。对诗词的诵读,是眼、手、口、耳、脑等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与阅览相比,诵读是深层阅读。反复诵读古诗词,对那抑扬顿挫的语音、简单明快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便拥有了深切的体验,便会进入一个美妙的语言创造的境界。
关键词 古诗词 诵读 感受 体味
诵读是深层阅读。古诗词诵读是用符合儿童生命节奏的旋律演绎经典,语言的凝练、节奏的和谐将中华古诗的典范齿留余香。在中华古诗文诵读的实践教学中,诵读古诗,可以丰富儿童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增强儿童的语言修养;诵读古诗,可以让儿童体会诗中独特意境,丰富儿童的情感,培养儿童高尚的情操;可以发展儿童的联想、想象的能力以及审美能力。诵读古诗的过程是老师和学生一起享受语言之美、诗性之美和心灵之美的过程。
一、反复诵读,感受声韵美
很喜欢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读书境界。研究过程中发现,越是低年级孩子,越能情不自禁投入诵读。他们随着语言的节奏摇头晃脑,沉浸其中。一遍一遍的诵读,古诗的押韵、平仄、句数、字数、停顿节奏、双声、叠韵、叠字等语音特征有规律地反复所形成的声韵美皆得到彰显。当孩子们第一次听到笔者为他们诵读《声律启蒙》中的“一东”时,一个个不由自主地击掌和音,3个字的语言排列,明快的节奏,好学容易上口,好听余音缭绕。低段学童,正因为诗歌的声韵美符合他们生命成长的内在音律,容易产生共鸣,因此每周的古诗晨读课是孩子最期盼、最喜欢的营养食粮。正如叶圣陶先生要求的“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一遍地读来入调,一遍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能够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诵读的过程不必去分析,教者只需给孩子提供适龄的诗歌资源,让孩子们反反复复朗读,或小诗人领读,或加上动作读,或男女生对读。尤其像《声律启蒙》,诵读安排男女生对读,不知不觉中,对联启蒙意识在他们那幼小的心灵中不断地反刍、发酵,对大量经典诗歌的诵读更是让孩子们潜移默化地接受了中国古典文化熏陶与感染,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品味诵读,体验语言美
“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对于语言学习中的小学生,教者应该给他们提供经典的文化知识,让他们从中习有所得。古诗的语言特色是凝练,短小的诗句中蕴含诗人独具匠心的语言创造能力。有贾岛“推敲”佳话,白居易文章精粹,作品平易近人,老妪能解。故诗歌的每一字都有千钧之力,值得品味。李白的诗豪迈奔放、飘逸若仙、想象奇特,比如《日照香炉生紫烟》中“遥看瀑布挂前川”中的“挂”,挂出了瀑布的宏伟气势,“疑是银河落九天”中的“落”具有排山倒海、一泻千里之势,真是神来之笔。又如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寥寥几字,工整对仗,写出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愫。对偶、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不必刻意而教,反复诵读,品味其中,自然得到语言的滋养。诸如此类的古典诗文中大多是语言形式和炼意完美结合的精品,其语言的表达、深邃的蕴意,常使诗文言已尽而意无穷。如果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自主阅读,尽情吟诵,就会产生很多超越文本的阅读新意。学生长期在这样的语言熏陶中,将会对他们学好语文,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大有裨益。
三、入境诵读,体味情感美
古诗词的精炼文字表达了深厚意蕴。如果生硬地用白话直解,将词语从诗中抽丝剥茧般提出进行僵化分析,就会将诗歌表达的情感弄得支离破碎,意境荡然无存,再美好的诗歌也调动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味同嚼蜡而已。我们在古诗词教学时,不妨创造诗歌中的氛围,引导学生意会、感悟,让学生走进诗词所创造的情境,聆听诗人的呼吸,感受诗性的心灵之约。如学习王维的《渭城曲》时,投影出示“渭城朝雨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画面,配上《阳关三叠》,悠悠琴声、凄凄惆怅,老师以王维的身份先入其境:“元二啊,我们此时在这里享受柳色青青、空气清新的美景,可是你马上就要离开这个美丽的地方,离开亲人和朋友,就要在飞沙走石的茫茫沙漠中一人徒步跋涉,没有青青杨柳,没有美酒,你喝下这杯酒吧!”此时,让学生在前面诵读的基础上再次诵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老师继续投入:“这三千多公里的旅程没有朋友相伴,崎岖凶险的路途只有你孤单一人,这一去不知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再相见啊?你喝下这杯酒吧!”如此反复诵读,读出了诗人和友人之间的凄凄离别情,读懂了“更尽一杯酒”的不舍。乐曲、画面、人物形成的离别氛围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品悟诗歌做好铺垫,学生只要通过对诗词的熟读精思,把“静”的诗变成一幅幅活的画,就能体味王维这句千古绝唱的情感张力和生命力,使学生懂得诗情画意,逐步提高美的欣赏能力。
古诗词的教学,依然“读”行其中,通过大量的诵读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使他们吸收古代语言的营养;使学生感悟到古诗文“温柔敦厚”的语言特色,为以后学文言文及早打好语言基础,使他们的文化底蕴日渐丰厚,并逐渐内化古诗文中高尚的人格魅力、正确的价值观念、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1.添枝加叶。真实的事件本身往往简单、平淡,需要展开想象,补充细节,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使事情具体、曲折、生动。首先,要根据已有材料,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去填补“空白”之处。其次,要精心选择典型细节表现人物,准确捕捉事物特征写景状物。再次,添枝加叶,即在原材料的主干上丰富细节、展现形象,切忌离开材料节外生枝地喧宾夺主,从而导致偏题、离题。
2.移花接木。即在情节的处理上,采用张冠李戴的手段,把一个人的事转移到另一个人身上,使读者浑然不觉。
3.杂取种种。指在广泛集中概括大量生活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典型。正如鲁迅所说的“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
4.偷梁换柱。即将真人真事加以改造更换,使之更有利于表达主题。作者一番偷梁换柱,使文意曲折跌宕。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人物性格能更加鲜明地表现出来。
5.无中生有。如果有的作文命题完全超出了自己的生活范围和视野,不能写实,又不能“移花”“添枝”,那就得有“无中生有”的本事。
6.夸张感受法。通过观察者的心理作用,来感受外界的形象特点,或夸大,或缩小,或褒赞,或贬损,读后给人以强烈的感染。为了更好地突出主题,有时在构思时,作者需要打破时空界限,让不同时空的人物聚合在一起,以此刻画人物,揭示主题。如魏明伦的荒诞剧《潘金莲》,让不同时空的人物大聚会,除我们熟知的武松、武大郎和潘金莲之外,施耐庵、莎士比亚、托尔斯泰、派出所警察、法官等古今中外的人物汇聚在一起,演绎人物悲欢离合的命运,情节离奇荒诞,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上演之后,曾引起极大反响。
7. 化实为虚,化虚为实,虚实结合。这里的“虚”和“实”是一组相对的概念。一般而言,眼前为实,想象为虚;现在为实,未来为虚;正面为实,侧面为虚;写景为实,抒情为虚……著名作家余秋雨的散文,十分注重虚实结合的巧妙运用,取得了十分突出的审美效果。如《阳关雪》中的一段描写:
他瞟了一眼渭城客舍窗外青青的柳色,看了看友人已打点好的行囊,微笑着举起了酒壶。再来一杯吧,阳关之外,就找不到可以这样对饮畅谈的老朋友了。
这段描写,显然是依据唐代诗人王维的《渭城曲》的诗意想象而成的。王维的行为在诗中没有具体的描写,而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将友人送别的场景描摹得栩栩如生,给人以美的享受。这样的描写,在余秋雨先生的散文中俯拾皆是。
8.化平淡为奇特,叙述描写适当渲染。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人事景物,往往平淡无奇,写作中,直白地叙述下来,必定味同嚼蜡,令人难以卒读。如果运用丰富的想象,或化动为静,或化静为动,或对所写对象选择加工、渲染,就会化平淡为奇特,收到好的表达效果。高考优秀作文不乏这种成功的例子。请看北京某考生的《包容》片段:
秋日的天空明澈如洗,远山外残阳似血。秋叶镀了一层金红,偶尔飘落一片,静寂无声。失群的孤雁呜咽着远去,衰蝉在凉风里嘶哑地哀鸣。
单薄的长衫难抵风中的些许凉意,他轻轻打了个寒战,挺了挺身子,瘦削的脸上,目光灼热。身下的车轮辘辘南去,碾碎了他年轻的理想。回望着渐渐远去的长安,他暗暗咬紧了下唇……他怨,他恨,他怎能不怨恨!
一.研究结果分析
(一)“酒文化”出现的场合唐人嗜酒,诗人们尤其如此,酒已经成为他们进行创作的基本条件,如李白的《将进酒》、杜甫的《饮中八仙歌》、王翰的《凉州词》、李贺的《致酒行》等。然而,“酒文化”除了在文人骚客们进行创作的时候出现,还会在哪些场合出现。带着这个问题,我对于《唐诗三百首》中出现“酒”字的诗又进行了语料库检索,得出了以下结果:1.感怀在“感怀”场合出现的共有12次,占了总数的40%,分别是:1杜牧《遣怀》2杜牧《泊秦淮》3李商隐《无题》4李商隐《无题》5元稹《遣悲怀三首之一》6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7李商隐《风雨》8李白《行路难三首之一》9白居易《琵琶行并》序10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11李颀《听安万善吹筚篥歌》12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由上可见,“酒文化”在人感怀的时候出现频次最高,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中“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听闻歌女的悲惨身世,诗人和朋友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仕途坎坷,竟也泪如雨下,湿透青衫。这首诗,既反映了平民百姓的疾苦,也反映了仕途不如意的官员的无奈。2.聚会在聚会场合出现的有8次,占总数的27%,分别是:1王翰《凉州词》2白居易《问刘十九》3杜甫《客至》4孟浩然《过故人庄》5李白《将进酒》6元结《石鱼湖上醉歌并序》7李颀《琴歌》8韦应物《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除了人们在感怀的时候爱喝酒,聚会上,酒也是必不可少的“调味品”,它出现的频率是27%,如孟浩然:《过故人庄》中“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三两好友,在这恬静的小村庄中就着这一片场圃,一片桑麻,把酒言欢,同时寄托了诗人一种安和的心态和美好的愿望,待到重阳花开日,再饮美酒看。3.送别在送别的场合,出现了7次,占了总数的23%,分别是:1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3李白《金陵酒肆留别》4李颀《送陈章甫》5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6王维《送别》7温庭筠《送人东游》。在送别的情景中,“酒文化”更是显示出它独特的魅力。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主帅的营中摆上了酒席,为即将归京的使臣送别。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4.登高在登高场合出现的共有4次,占总数的10%,分别是:1杜甫《登高》2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3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4王维《渭城曲》。除了以上三种场合之外,诗人历来爱游历名山大川,登高望远时也会以酒助兴,如杜甫:《登高》“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首诗就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那一天,他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孤老无助的悲哀,最终诗人将这化作一杯浊酒,咽进肚里。不管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人们无论是在高兴,郁闷,难过,还是忧愁的时候,都会喝酒,酒在某种程度上来寄托了人们无法言喻的情感,通过对这些语料的整理,我们可以看到唐朝“酒文化”博大精深,盛唐多繁荣,晚唐多战事,社会疾苦,人生百态,皆在酒中。
(二)“酒文化”的组成部分也许有人认为,饮酒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其实饮酒实际上是一种境界颇高的艺术享受,特别是在古代,人们对于饮酒的地方,时间,酒类,方法都是很有讲究的。“酒文化”的博大精深正是源于此,我们通过语料库检索的办法,以“酒”字在词或是短语中出现的位置为依据,重新归类分析:1“.酒+名词”分别是:酒舫酒杯酒徒酒家酒肆可以看出来,“酒”字出现的位置与这个词的语义关系是有迹可循的。首先,“酒+名词”的组合,一般表示的是饮酒之地,如“酒舫,酒家,酒肆”,或是饮酒之人如“酒徒”,如李白:《金陵酒肆留别》,本诗是李白即将离开金陵东游扬州时留赠友人的一首话别诗,“酒肆”指酒馆或是酒店,古人饮酒的地方。2“.动词+酒”分别是:置酒载酒有酒压酒酿酒取酒祭酒举酒添酒翻酒使酒进酒把酒纵酒沽酒醅酒然后,我们再来看“动词+酒”,呈现了这样一个流线图“酿酒,醅酒酤酒,沽酒置酒,载酒压酒,取酒把酒,进酒翻酒,添酒使酒,纵酒”从酒的生产流程到饮酒,无不包含其中,也是这类词语在《唐诗三百首》中出现的最多,占了53%。由此可见,唐朝的酿酒业十分发达,平民百姓家也有自酿的酒,如,白居易:《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酒是新酿的酒。新酿酒未滤清时,酒面浮起酒渣,色微绿,细如蚁,称为“绿蚁”。3“.名词+酒”分别为:脯酒清酒新丰酒春酒。饮酒之人众多,酿酒业发达,酒的种类自是很多,从我们统计的语料中,我们看到了四种酒“脯酒,春酒,新丰酒,清酒”。汉代的新丰酒是古代的四大名酒之一。4“.数量词+酒”分别为:一杯酒一瓢酒(酒一瓢)斗酒樽酒。表示的是装酒的容器或是酒的多少。古人用酒杯,或是樽来装酒;“一瓢酒,斗酒”指的是酒的多少。从以上的总结来看,唐朝酒文化的博大精深,“酒+名词”一般表示的是饮人,饮地,其他四种类型表示的则是饮酒的过程和酒的种类。
二.结语
本研究就《唐诗三百首》中出现的有关“酒”字的词或是短语,从语言学角度对唐朝的“酒文化”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首先“酒文化”主要出现在感怀,聚会,送别,登高场合;其次,“酒”出现在词首时,一般指的是喝酒之人,或者喝酒的地点,出现在词尾时,一般指的是买酒或是喝酒的动作,或是酒的种类。本研究是基于《唐诗三百首》这一微型语料库,所做结论可能不适用于其他语料库。
作者:苏兴品 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古阳关故址位于敦煌市城西75公里的古董滩上,三面沙丘,沙梁环抱。它与玉门关遥相呼应,像两颗明珠镶嵌在一段汉长城的两端。因在玉门关以南,故名阳关。阳关这样的边塞之地之所以闻名遐迩,并不起始于王维的那首《渭城曲》,而是因为它自汉魏以来就是通往西域诸国最西边防上的重要关隘,是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必经关口。后来,“阳关道”成为光明大道的代名词。
在去阳关古城的路上,只见沿途平沙千里、荒无人烟,戈壁滩与蓝天相互对峙,偶尔有芨芨草、骆驼刺等沙生植物零星地点缀在远处,把广袤的戈壁滩映衬得更为荒凉。车轮飞转,发出沙沙的声响,远方地平线,隐隐约约出现了一线锯齿形的屏障。那屏障原是一条林带。我们的汽车驶进林带,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这水渠交错、万木争春的景象,仿佛就是可爱的江南水乡。
汽车穿过禾田,钻出林带,向荒丘起伏的墩墩山上的一座烽火台驶去。我们登上烽火台,但见南边有一块铁牌,上面写着四个工整的字“阳关古城”。然而,向四面看,却只见红沙渺渺,不见古城的一砖一瓦。阳关古城,以雪山为屏,原也有过美丽的环境,一千多年前,它曾是湖水碧清、林草丰美的地方,只是由于种种天灾人祸,才成了连天的荒漠。如今,古阳关已被流沙淹埋,当年筑城用过的石头,也已经风化为红尘,只有在沙丘之间暴露出的板结地面。山下南面从东到西自然排列成二十余座大沙梁。沙梁之间,为砾石平地。汉唐陶片,铁砖瓦块,俯拾皆是。如果看到颜色乌黑、质地细腻、坚硬如石的阳关砖,千万不要小瞧它,昔日有名的“阳关砚”就是用这种砖磨制的。用阳关砚磨的墨冬不结冰,夏不缩水,用来写毛笔字十分方便。听着旅伴的介绍,我不由感慨起来,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
阳关,昔日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关隘,原本不过是一道关,却被赋予了许多哲思和诗情。哲学家站在这儿宣称,即使人生从同一起点出发,也有不同的道路。“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抽象的对立概念如此生动地写在阳关之下。诗人站在这儿,与朋友依依不舍,“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道尽多少离愁别绪和万般无奈。然而,最初在阳关道上留下足印的并不是哲学家与诗人,而是戍守边关的将军和士兵。这阳关古道对他们来说,无异于是一道生死关,归乡的路成了夜晚奢侈的梦,像阳关上的那弯月,清冷而高远。他们在这条原本传播文明的古道上,冲冲杀杀……于是,这些走过生死之劫的将军和士兵,便成了哲学家与诗人,他们留下的点滴感慨,震撼着无数人的心灵。
自古以来,阳关在人们心中,总是烽火连天,黄沙穿甲,满是凄凉悲惋。然而,今天阳关附近,则已出现柳绿花红、林茂粮丰的景象。游人漫步这里,既可凭吊古阳关遗址,还可以远眺绿洲、沙漠、雪峰的自然风光。“何必‘劝君更尽一杯酒’,这样的苦酒何须进,且把它还给古诗人!什么‘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的诗句不必吟,且请把它埋进荒沙百尺深!”这是郭小川的诗句吧!
【阅读练习】
1.根据文意,说说古阳关为什么闻名遐迩。
2.根据上下文,解释下面句子的含意。
(l)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
(2)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
3.结合文中对阳关古道的描述,谈谈你对“苍凉美”的理解。
1978年,我国著名作曲家黎英海先生成功地将其改编为钢琴独奏曲。作品在吸收原曲精华的基础上,将古琴音色惟妙惟肖地融入钢琴曲中,以钢琴音乐来表现中国传统的音乐特征、民族风格,赋予这首古琴曲以清新雅致的意境,成为倍受喜爱的钢琴作品。
琴歌《阳关三叠》的结构受歌词句式划分的影响非常大,变奏主题(一叠)由两个乐段组成,每个乐段都隐含了起、承、转、合的发展逻辑。
谱例1:琴歌《阳关三叠》一叠
钢琴改编曲在结构上保留了原曲的基本结构,沿袭了原曲的变奏手法,形成一叠、二叠、三叠3个部分,但乐句划分更注重钢琴演奏的音乐性,各部分结构划分兼顾音乐与歌词的双重作用;、四四和二四节拍的交替出现,体现出中国传统音乐节拍随意而变的即兴性;演奏技法上既突出钢琴音域宽广的优势与音响特色,又通过琶音、倚音等形式模仿出古琴演奏的音响――宽广的音域极富表现力,含蓄内敛的音量悠扬圆润,清脆透亮的泛音延绵不绝,使本曲更富空灵幽香的韵味。
引子采用3行乐谱。左手在低音区弱奏出淳厚的单音后,高声部空旷的五-四度叠置音程附和着跳出,犹如来自远方深沉的呼唤,引人遐想。低声部低沉的二度倚音以及pp力度下行十六分音符的琶音使乐曲平添了伤感的情绪。
第一叠(2~15)由A、B两个乐段组成,沿袭了琴歌的主副歌形式。
A乐段(2~7)由两个乐句组成,平和质朴的旋律音调在力度的强弱变化中营造出淡淡的忧愁。演奏时应注意乐句的情绪起伏,触键要沉稳。高声部音程叠置与旋律音调交错,起到一呼一应的效果。低声部琶音延续了引子的特点。第6小节旋律与第2小节相呼应,六连音下行琶音干净利落地模仿出古琴清脆的音色。第7小节低声部采用移低八度演奏的手法并加以短暂的三十二分音符,渲染着低沉深邃的意境,表达离别的沉闷无助之情。
谱例2:《阳关三叠》引子与第一叠(1~4小节)
B乐段(8~15)由两个乐句组成,前乐句(8~10)两个八度大跳一声高过一声,使平静的情绪有了波动。第8小节中声部以二度“碰音”形式模仿古琴滑奏时短倚音的倾向性,随后流水般的下行六连音琶音,好似双手在古琴上均匀地刮奏,模仿出古琴通透清脆的音色。后乐句(11~15)由两个声部组成,高声部为八分音符断奏,五-四度音程模仿古琴音效;低声部连续切分的节奏使音乐情绪逐渐激动。第13小节又进入第9小节的意境,漂浮在下行琶音上的旋律营造出孤独与忧伤之情。
第二叠(16~30)速度提升为Moderato,是第一叠的变奏。旋律从低音区移至中音区,力度增强,主题旋律更加鲜明,音乐情绪得到进一步升华,表达着对友人离别的担忧。A乐段前乐句(16~18)高声部带跳音的四度音程与低声部的和弦织体交错出现。后乐句(19~22)力度变弱,旋律具有连贯性。B乐段旋律加厚,力度增强,音乐层次鲜明而有张力。
谱例3:《阳关三叠》第二叠(16~18小节)
第三叠(31~48)速度更快,力度更强,织体发生剧烈变化。A乐段前乐句(31~33)高声部以八度叠加的手法强化旋律线条,低声部保持密集十六分音符分解和弦的律动,原本淡淡的悲伤忧愁情绪在此时变得激动;后乐句(34~37)低声部为连续十六分音符的琶音下行。B乐段弱起后逐步增强,最终在八度三连音上行渐强中推向,音乐高亢有力,情绪达到顶峰。后乐句(43~48)采用模仿的手法使旋律在高低声部间此起彼伏;第46小节开始,一连串八度由慢渐快奔腾而下后速度转为Adagio,情绪在全音符中趋于平静。
1 课始“引趣”
古诗教学伊始,教师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精心引发学生兴趣。
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可先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汪伦是当时有名的歌手,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对李白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的诗。有一回,汪伦听说李白来了安徽,就修书一封。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知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前访。见面后,李白方知“受骗”:所谓桃花,只是桃花潭,并无“十里桃花”;所谓“万家酒店”,只是店名,并无酒店万家。但李白哈哈大笑:“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于是,两人结为金兰之好。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七言绝句《赠汪伦》。――这个故事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赠汪伦》一诗的兴趣。又如教学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就可采用设悬念的方法――古代有位大文豪写了一首七绝,在诗中直接将西湖比作美女西施,这位大文豪是谁呢?这首诗叫什么呢?是怎么写的呢?再如教学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可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句千古佳唱着手,激疑设趣,从而引导学生欣然诵诗。
采取“引趣”之法,促使学生兴趣倍增,情感激荡,再引导他们学习全诗,教学效果往往会出人意料。
2 课中“持趣”
古诗距离现在毕竟时代久远,兼以“文约而意丰”,课堂教学时间一长,多数初中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不由得会淡化,他们的大脑皮层会进入暂时抑制状态。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此时,教师如果注意学生心理、态度和情感的变化,采取放录像、赏图片、配音乐、想画面等手段,努力扩展学生的想象,维持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就会有意外的收获。
如教学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当学生了解全诗大意后,笔者设计道:如果你是一位摄影师,根据《钱塘湖春行》的内容拍摄西湖风景你决定选择哪些镜头?(如果指导细一点,可以再加一句:“比如哪些水,哪些景,什么样的人,等等。”)待学生各抒己见后,可播放一段配有音乐的西湖风景录像供学生借鉴。再如教学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当学生弄清颔联和颈联的禅意后,他们学诗热情有所回落,这时可设置配音乐这一环节,以延续学生的兴趣。课文“持趣”的方法是很多的,教师只要能够合理运用,就能使学生的学诗兴趣保持下去,从而以饱满的情绪投入新的学习。
3 课末“增趣”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初中生毕竟不是成年人,抽象思维尚不成熟,重感性轻理性特点明显。学习古诗,教师不妨抓住这一特点,运用类似于游戏性质的活动,在课堂教学行将结束之际,采取演小品(多用于写人类的)、编故事(多用于叙事类的)、打擂台(多用于哲理性的)、改原作(多用于抒情性的)、拼字词(多用于绘景类的)等手段,再次掀起教学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学习,并求得向课外延伸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孟郊的《游子吟》,在距离下课十来分钟时,可征得学生同意,引导全体学生根据诗的内容恰当地布置场景,并邀请一位女生和一位男生,分别扮演母亲与游子,像演小品一样演《游子吟》。这样一演,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加深了对该诗的理解,还让学生的心灵受到一次洗礼。又如教学王维的《渭城曲》,就可引导学生做“考官”,采用两种方法让其他学生“考试”,一种是拼字法,一种是嵌字法,学生的激情一下子就高涨起来。再如教学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根据它抒情性较强的特点,可引导学生改编原诗,使之成为抒情性较强的记叙文。
一、引趣
古诗教学开始,大家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唱歌曲、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把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调动起来。
如在教李白的《赠汪伦》这首古诗时,可先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汪伦是当时有名的歌手,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对李白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的诗。有一回,汪伦听说李白来了安徽,就修书一封。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知汪伦是一方绅士,便欣然前访。见面后,李白方知“受骗”:所谓桃花,只是桃花潭,并无“十里桃花”;所谓“万家酒店”,只是店名,并无酒店万家。但李白哈哈大笑:“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绅士,此亦人生快事也!”于是,两人结为金兰之好。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七言绝句《赠汪伦》。这个故事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赠汪伦》一诗的兴趣。又如教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时,就可采用设悬念的方法,古代有位大文豪写了一首七绝,在诗中直接将西湖比作美女西施,这位大文豪是谁呢?这首诗叫什么呢?是怎么写的呢?再如教学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可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句千古佳句,唱着入手,设疑置趣,从而引导学生欣然诵诗。
采取“引趣”之法,促使学生兴趣倍增,情感激荡,再引导他们学习全诗,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持趣
古诗距离现在毕竟时代久远,兼以“文简而意丰”,课堂教学时间一长,多数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不由得会淡化,他们的大脑皮层会进入暂时休眠状态。叶圣陶曾说过:“讲授诗歌,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此时,我们如果注意学生心理、态度和情感的变化,采用打开电脑、欣赏图片、音乐等手段,努力扩展学生的想象,陶冶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如在教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时,当学生了解全诗大意后,假如你是一位摄影师,根据《钱塘湖春行》的内容拍摄西湖风景你决定选择哪些镜头?(如果指导细一点,可以再加一句:“比如哪些水,哪些景,什么样的人,等等。”)待学生各抒己见后,可播放一段配有音乐画面的西湖风景供学生借鉴。再如教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时,当学生弄清颔联和颈联的禅意后,他们学诗热情有所回落,这时可继续用电脑播放音乐画面这一环节,以延续学生的兴趣。
课文“持趣”的方法是很多的,我们要合理运用在诗中,就能使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保持下去,从而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的学习中去。
三、增趣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学生毕竟不是成年人,抽象思维尚不成熟,重感性轻理性的特点比较明显。学习古诗,我们不妨抓住这一特点,运用类似于游戏性质的活动,在课堂教学行将结束之际,采取演小品(多用于写人类的)、编故事(多用于叙事类的)、打擂台(多用于哲理性的)、改原作(多用于抒情性的)、拼字词(多用于绘景类的)、还可以让学生用唱歌的方法唱出来等手段,再次掀起教学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学习,并求得向课外延伸的最佳教学效果。
如教孟郊的《游子吟》这首诗时,在距离下课十来分钟时,可征得学生同意,引导全体学生根据诗的内容恰当地布置场景,并邀请一位女生和一位男生,分别扮演母亲与游子,像演小品一样演《游子吟》。这样一演,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加深了对该诗的理解,还让学生的心灵受到一次洗礼。又如教王维的《渭城曲》这首诗时,就可引导学生做“考官”,采用两种方法让其他学生“考试”,一种是拼字法,一种是嵌字法,学生的激情一下子就高涨起来。再如教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这首诗时,根据它抒情性较强的特点,可引导学生改编原诗,使之成为抒情性较强的记叙文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