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

时间:2023-05-30 08:53: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

第1篇

关键词: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媒介健康传播;传播功能;传播效果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6-0019-02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世界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人口流动的日益频繁,流行性疾病的发生的频率日益增加,影响范围越来越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成为世界性难题。如何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尤其是大规模流行性疾病的爆发成为政府进行社会建设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健康传播,是指与人类健康相关的传播活动,其中,通过大众媒体所进行的传播行为是健康传播的重要组成。在大规模流行性疾病爆发时,大众媒体的健康传播是疫情控制的重要辅助手段和稳定社会情绪的有效途径。大众媒体在突发性卫生事件中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成为政府和公众之间的沟通者和协调者,切实履行健康传播的职责。

一、媒介健康传播功能

在大规模流行性疾病爆发时,大众媒体是社会公众的重要信息来源,媒体肩负着信息传播和健康教育的双重功能,充分发挥媒体传播信息、影响舆论和环境监测的作用,对于疾病传播的有效控制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向社会公众介绍疾病传播情况和日常防治措施是媒体健康传播的主要内容。

(一)信息传播

大规模流行性疾病一般具有突发性、传染性、群体性、破坏性、复杂性和广泛的社会影响性等特点。其发生和发展一般是难以预料和控制的。在突发性流行疾病发生时,信息的传播成为控制事件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美国学者的罗伯特·希斯认为,“突发事件的管理依赖于信息交换能力和管理者依据收集的信息制定有效行动方针的能力,信息是管理和解决突发事件的重要元素,所以,突发事件的危机管理也就是信息的管理,应对突发事件时,最行之有效的沟通管理能够降低突发事件的影响,掌握主动权,迅速化解危机。[1]”

在大规模流行性疾病爆发时,公众具有迫切的信息需求,疾病的爆发原因、传播途径、传播速度、社会影响等是社会公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在此情况下,信息的公开透明成为控制疾病传播、稳定社会情绪的重要因素。在流行性疾病爆发时,媒体的首要功能就是信息传播功能。

在流行性疾病爆发时,大众媒体承担了信息职能,应该成为最权威最及时的信息提供者和消息源。大众媒体只有在信息传播中占据主动,才能够在疾病爆发后掌握话语权,才能够引导舆论,避免虚假信息和恐慌情绪的传播。2003年“非典”发生时,正是因为媒体没有在第一时间报道“非典”的传播情况及其危害,才导致了信息传递的严重滞后,政府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没能在最佳时间内有效控制传染范围,引发了病毒的大规模传播和社会的极大恐慌,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在大规模流行性疾病爆发时,疫情通报是公众最为关注和媒体首先报道的内容。在疫情通报中,媒体应该坚持真实性的原则,及时向公众报道真实的疫情信息,尊重公民的知情权,让公众了解疾病的最新发展情况。其次,政府在流行性疾病发生时所应对措施也应该是媒体报道的重点内容。了解政府控制疫情的态度和行为对于树立政府形象、稳定民心、团结社会共同抗击疾病意义重大。此外,相关的最新医学研究成果也应该是媒体报道内容之一。了解医学研究成果有助于民众保持积极健康的态度,对疾病的控制保持信心,消除社会恐惧。

(二)健康教育

在媒介健康传播中,健康教育也是其重要功能之一。尤其是在大规模流行性疾病爆发时,大众媒体的健康教育是社会公众了解预防措施的重要信息来源。媒体有针对性的传播健康信息,向公众介绍疾病发生的病理因素和主要的传播途径以及传授各种有效的预防措施,有利于公众从科学的角度认识、了解疾病,缓和紧张情绪,并采取有效的疾病防治措施。同时,有利于引导社会公众形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和科学的生活方式,这对于疾病的有效控制和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在“非典”时期,大众媒体告诉公众要勤洗手、多通风、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好每天的消毒工作,尽量不去或少去人多、人杂的地方,避免出行,一旦发现“非典”症状,及时去医院就诊等,这些与健康相关的信息也间接帮助了公众认识疫病。让公众知道通过改变自身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就可能有利于防止疫病的蔓延,起到了稳定民心的效果[2]。

(三)环境监测和舆论引导

在大规模流行性疾病爆发时,环境监测和舆论引导是媒体的重要功能之一。突发性流行疾病的发生往往在短时间内给社会带来极大的恐慌,引起社会公众的强烈关注和广泛讨论。此时,媒体如果不能密切关注社会舆论动向,及时真实信息,传达政府指令,充分发挥舆论引导的功能,很容易导致社会形成错误的舆论偏向。

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改变了过去从上而下的单一的传播途径,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摆脱原来的无声状态,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形成社会舆论。在流行性疾病突发时,新媒体加速信息传播、扩散和舆论聚合的作用愈加明显。新媒体所形成的新的信息传播途径,大大缩短了信息传播和接受时间差,加大了信息的调节和控制难度。尤其是在疾病爆发后的极短时间内,一些虚假信息不经调查证实就在微博上迅速传播,通过大量的转发和评论形成网络风暴,大众媒体如不能随时监测社会舆论,并在第一时间发出权威的声音引导社会舆论,就极易引起社会恐慌,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针对不良的社会舆论和社会情绪,大众媒体应该及时做出有效地回应,积极引导民众以正确的态度面对疾病,以科学的行为防治疾病。

二、流行性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媒介健康传播

大规模流行性疾病的发展一般经历潜伏期、爆发期、扩散期、消退期四个阶段。流行性疾病的发生一般是难以预料的,具有突然性和复杂性。但疾病的发生也不是完全没有征兆的,有一定的潜伏期。在疾病发生的潜伏期,媒体应该具有足够的新闻敏感,逐渐有度地报道相关信息,在疾病大规模爆发前给公众一定的心理缓冲期,避免疾病爆发后的过度紧张和焦虑。

在疾病的爆发期,大众媒体应该充分发挥信息的功能,关注公众的信息诉求,把握社会舆论的方向,平衡政府和公众之间的关系。在这一时期,媒体信息的公开透明是影响健康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2003年“非典”时期,正是由于在疾病的潜伏期和爆发期媒体没有及时报道病例的出现,隐瞒真实疫情,导致在疾病扩散期社会形成紧张恐惧情绪,没能及时采取措施防治疾病,造成了“非典”疫情的迅速扩散和社会情绪的动荡。

在扩散期,媒体应该着重于疫情报道、政府防治和预防措施的报道,通过健康知识的宣传,改善公众行为,控制疾病传播,稳定民众情绪。甲型H1N1流感扩散时期,媒体重视报道疾病发展情况,及时传授防治措施,有效地控制了疫情,确保了甲流病毒没有形成不可控的大规模扩散情况。

在疾病的消退期,媒体应该总结疾病防治过程中的得失,敦促政府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机制的建立,引导积极的社会舆论,倡导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社会行为的形成。

三、媒介健康传播效果

大众媒体的健康传播效果评估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公众认知、公众态度和公众行为。媒介健康传播的广度、信度和影响力也是衡量健康传播效果的重要指标。

媒介健康传播的目的是通过大众媒体的信息传播让受众了解疫情的发生发展进程,学习并正确地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减轻疾病所造成的危害和社会影响,在掌握受众信息需求的基础上通过议程设置把握受众关注点,引导社会舆论,辟谣不实信息,缓解社会恐慌情绪,维护社会稳定。

媒体的报道内容会影响公众的认知。大众媒体及时准确地疫情信息和政府措施,介绍疾病爆发病理原因和传播途径,传授防治行为和科普知识是改变公众认知层面的举措。

通过真实的信息和科学的知识介绍改变社会公众对疾病的态度,使公众能够从谈病色变到以积极的科学的态度面对疾病是大众媒体改变公众态度标志。通过报道政府面对大规模流行性疾病时所持有的积极态度和采取的有效措施,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建立政府和公众之间的信任,也是大众媒体在健康传播中改变公众态度的途径之一。

从传播效果的公众行为层面来看,在大规模流行性疾病爆发时,大众媒体可以通过健康传播改变社会公众相关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引导公众采取有效地防治措施,增强应对疾病的能力,引导社会形成正确的健康意识,采取健康行为。在流行性疾病爆发时,大众媒体的健康传播是否能够改变公众的疾病认知、改变公众对待疾病的态度和提升对政府的信任度、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衡量媒介健康传播效果的重要指标。

参考文献:

[1] (美)罗伯特·希斯著.王成,宋炳辉,金瑛译.危机管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2] 冯俊霞.健康传播视角下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研究[D].山东大学,2012.

[3] (美)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郭振之,徐培喜译.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第2篇

一、组织协调

1、成立以卫生局长为组长的县红十字会备灾救灾工作领导小组,协调指导全县红十字会备灾救灾工作,与政府救灾领导机构建立密切联系,领导县红十会开展救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备灾救灾办公室,负责考察、收集、上报灾情;接收、管理,分配救灾物资;采购、转运救灾物资;组派医疗队,开展宣传、募捐活动,组织安排捐赠仪式和表彰活动等。版权所有

2、成立红十字医疗队、防疫队

根据全县医疗卫生机构的实际,成立“××县人民医院红十字医疗队”、“××县中医院红十字医疗队”、“××县妇幼保健所红十字医疗队”、“××县公费医疗门诊部红十字医疗队”及“××县疾控中心红十字防疫队”,具体负责承担全县汛期的医疗救助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各乡镇卫生院根据实际,成立红十字医疗小组随时做好救灾准备工作。

二、工作开展

1、加强红十字会法及其章程的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媒体,开展多种形式宣传活动。扩大红十字会的社会影响,促进全社会对红十字会救助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2、加强备灾救灾人员的培训,提高红十字会救灾工作水平,大力普及卫生救护和防病知识,组织群众参加现场救护,努力减少意外伤害。

3、积极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争取他们的支持。吸引和组织更多的人加入到志愿工作者队伍中来,并注重发挥红十字志愿者在灾害救助中的作用,支持和引导社会各界开展各种志愿活动。

4、根据备灾工作实际,依法开展募捐活动,把经常性募捐与专项募捐结合起来,不断提高灾害救助的能力和效率。

5、根据历年备灾救灾工作开展情况及当年灾情预测,加强救灾的物资储备和人力准备,提高应急能力。

6、加强信息网络建设,迅速、准确地了解、收集灾情信息,及时上报,并根据灾情趋势,及时组派医疗队,接收、采购、分配、转运救灾物资。

三、严肃工作纪律,加强救助工作规范管理

第3篇

[关键词]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应急物流 保障机制

一、引言

不断发生的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秩序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和破坏,每次灾难发生时,都需要大量的应急物资,通过应急物流系统,运送到事发地点,对灾情进行紧急救助。

在突发性很强的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地区,往往平时没有赈灾物资储备,或储备的数量

和种类有限。为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成的损失最小化,急需对应急物流的内涵、规律、保障机制、实现途径等进行研究,进而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应急物流系统。

应急物流从概念的提出至今,虽然时间不长,但因其重大的社会意义,已经引起广泛的关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在不断加大,制定应急物流方案,具体研究应急物流在当今社会中的应用是研究的重点。

二、应急物流的内容、特点及管理要求

应急物流(Emergency logistics)是指以提供突发性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性事件所需应急物资为目的,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特种物流活动。应急物流具有空间效用、时间效用和形质效用。应急物流在许多情况下是通过物流效率的实现来实现其物流的效益。它将现代物流与应急管理结合,以适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需要[1-3]。

1.应急物流的特点

(1)非预见性

重特大灾害,涉及面广,破坏力大,突发性强,一般情况下很难预测会出现什么情况。对物流的需求也变得不确定,因此很难事先做好应急物流规划。

(2)需求的急迫性和多样性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时候,短时间之内需要大量的物资,从救灾专用设备、医疗设备、通讯设备到生活用品无所不包;同时,往往还会伴随着运输系统的恶化,如道路被洪水或山体滑坡阻断,除了需要在配齐这些物品,还要将这些物品及时送达,这对物流的配送系统是个严峻的考验。

(3)政府与市场共同的参与性

应急物流来源可以由多种方式提供,主要包括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方式、公益捐助的方式、企业和个人自主采购满足自身需求等方式,与多头供应相对应的是多头储备,各自为政的采购与运输,针对这种分散性,需要对资源进行整合,以备不时之需。因此对于重大灾害处理应遵循政府、企业、个人相结合的特点。

(4)突发性

应急物流是由突发事件引起的,所以它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突然性和不可预知性。应急物流对时效性要求非常高: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流程和最安全的方式来进行应急物流保障。通常使用的一套物流运行机制已经不能满足应急情况下的物流需要,必须要有一套应急的物流机制来组织和实现物流活动。

(5)不确定性

由于人们无法准确地估计突发事件的持续时间、强度大小、影响范围等各种因素,而使应急物流的内容随之变得不确定。例如,2003年上半年对SARS的战斗开始阶段,人们对防护和医疗用品的种类、规格和数量都无法有一个确切的把握,各类防护服的规格和质量要求也是随着人们对疫情的不断了解而确定的。

(6)非常规性

应急物流本着特事特办的原则,许多平时物流的中间环节将被省略。整个物流流程表现得更加紧凑,物流机构更加精干,物流行为表现出很浓的非常规色彩。如在应对SARS和禽流感的战役中,为了保证医疗用品的需求,就需要有一个组织精干、权责集中的机构进行统一组织指挥,以确保物流活动的协调一致和准确及时。

2.应急物流管理的要求

应急物流是在特殊条件下发生的物流活动,应急物流的最根本目的就是实现对突发事件的应急保障,但由于应急物流的突发性、不确定性等特点,决定了应急物流必须着眼于平时的准备,加强应急事件的预警,加强应变机制的演练,才能做到应急物流实施时有条不紊,快速反应。

(1)加强政府在应急物流组织保障工作中的作用

应急物流的组织指挥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职能的发挥,务实、高效的政府部门是应急物流组织指挥成功的关键。

(2)建立应急物流预警机制

在赢得各式各样的应急物流战斗中,应急事件的物流豫警机制就变得非常重要。一个运行良好的预警机制,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应急物流的突发性和盲目性。使应急物流变得“应而不急”,从而提高应急物流的保障效益和效率。

(3)搞好应急物流预案的编制与演习

编制应急物流预案,完善应急机制、体制和法治,可以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性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的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十分重要。

(4)建立健全应急物流的法制机制

从世界范围来看,在应对突发性灾难的时候,国家立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相关法律可以保障特殊时期、特殊地点、特殊人群的秩序和公正;另一方面,相关法律可以规范普通民众和特殊人群在特殊时期、特殊地点的权利与义务,可为与不可为。应急物流中的法律机制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的动员机制,也是一种强制性的保障机制。

要成功实施应急物流,除了满足上面要求外,全民动员和“绿色通道”也是不可少的。全民动员是一项人民群众广泛参与,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特定的社会发展目标的群众性活动。“绿色通道”是在重大灾害发生及救灾赈灾时期,在地区间、国家间建立并开通的一条或者多条应急保障专用通道或程序。

为了更好的发展应急物流,也为了今后有效的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研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流已是当务之急。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及防范的意义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主要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疫情、群体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由于事发突然,发生原因复杂,具有一定的破坏坏性和持续性,因此,一旦事发,将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影响工农业生产和人们正常的生活。

有效的防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减少和避免经济损失

有资料表明:美国每1美元预防白喉、破伤风和百日咳可节约29美元的医疗费。乙肝疫苗有效预防乙肝病毒,每年可减少巨额的医药费用。从预防开始,防治结合,禽流感的防控就是很好的例子。

2.减弱或避免政治风险

历史上已多次发生由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导致政治动乱甚至内战的情况。宏观政治涉及公共管理机构在国际社会、新闻媒体、公众面前的形象。应利用各种公共关系,明确公共管理机构的立场,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稳定公众信心,团结更多的合作者和支持者。微观政治涉及政策的决策和执行。应成立突发事件应对小组,提出清晰的思路和行动建议,保证信息传递准确及时,物资和人事调动畅通无阻。

3.减少或避免文化损失

防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以塑造良好社会精神,这是国家、民族面对突发事件的灵魂和基础。要用知识和科学培养正确的突发事件意识、精神准备、承受能力和操作方法,尽快用科学的文化取代滞后的非科学文化和迷信。一个社会如果公众在信念、意愿、好恶、目的等社会态度方面对突发事件具有科学判断,就会形成一种科学应对突发事件的社会共识,就会自觉行动。

培养良好习惯,如SARS危机以后人们开始注意讲究清洁卫生,实行分餐制,公款吃喝和陋习减少,崇尚大自然,网络视频会议网上购物交易娱乐学习等网络经济生活提升,引发了一场社会风俗革新运动。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流保障机制

为了更好地防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发生后能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从政府到地方都要努力做好应急物流管理,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满足应急物流实施的必要条件,使灾情或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使损失降低到最小。

1.技术保障

(1)信息系统

国家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决策指挥系统的信息、技术平台,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相关信息收集、处理、分析、等工作,采取分级负责的方式进行实施。

要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建设医疗救治信息网络,实现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救治机构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

(2)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国家建立统一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各省(区、市)、市(地)、县(市)要加快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基层预防保健组织建设,强化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的责任;建立功能完善、反应迅速、运转协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机制;健全覆盖城乡、灵敏高效、快速畅通的疫情信息网络;改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和实验室设备条件;加强疾病控制专业队伍建设,提高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处置和实验室检测检验能力。

(3)应急医疗救治体系

按照“中庸之道、地方负责、统筹兼顾、平战结合、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建成包括急救机构、传染病救治机构和化学中毒与核辐射救治基地在内的,符合国情、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反应灵敏、运转协调、持续发展的医疗救治体系。

(4)卫生执法监督体系

国家建立统一的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明确职能,落实责任,规范执法监督行为,加强卫生执法监督队伍建设。对卫生监督人员实行资格准入制度和在岗培训制度,全面提高卫生执法监督的能力和水平。

(5)应急卫生救治队伍

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按照“平战结合、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分级负责、统一管理、协调运转”的原则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队伍,并加强管理和培训。

(6)加强国际合作

国家有计划地开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的防治科学研究,包括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实验室并用检测技术、药物治疗、疫苗和应急反应装备、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防治等,尤其是开展新发、罕见传染病快速诊断方法、诊断试剂以及相关的疫苗研究,做到技术上有所储备。同时,开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装备和方法,提高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整体水平。

2.物资、经费保障

(1)物资储备

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物资和生产能力储备。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根据应急处理工作需要调用储备物资。卫生应急储备物资使用后要及时补充。

(2)经费保障

应保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经费,按规定落实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专业技术机构的财政补助政策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经费。应根据需要对边远贫困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给予经费支持。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积极通过国际、国内等多渠道筹集资金,用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3.通信与交通保障

各级应急医疗卫生救治队伍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配备通信设备和交通工具,保证正常通信,保证交通通畅。

4.法律保障

国务院有关部门应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加强调查研究,起草和制定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形成科学,完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法律和规章体系。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规定,根据本预案要求,严格履行职责,实行责任制。对履行职责不力,造成工作损失的,要追究有关当事人的责任。

5.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利用广播、影视、报刊、因特网、手册等多种形式对社会公众广泛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知识的普及教育,宣传卫生科普知识,指导群众以科学的行为和方式对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充分发挥有关社会团体在普及卫生应急知识和卫生科普知识方面的作用。

五、结束语

通过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流管理的探讨和学习,以及对2003年SARS、2008年的手足口病、三鹿奶粉事件的关注,我们充分认识到了应急物流管理的重要性。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因为这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管理能力。每个国家都应努力做到应对突发事件有条不紊,高度准确及时的预警,人员物资快速响应,随时到位,将财产损失降到最低。我国对严重的“非典”和手足口病的处理,显示了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措施,但也反映出了一些应急机制、应急物资储备机制等不够完善的一面。应向一些在此方面做得好的的国家和地区学习,比如日本、台湾地区等,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应急物流管理措施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欧忠文 王会云 姜大兰 卢宝亮 甘文旭 梁 靖:应急物流[J].重庆大学学报,2004,(3):165-166

[2]王 丰 姜玉宏 王 进:应急物流[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2-131

[3]刘小群 游新兆 孙建中 孙其政:应急物流能力的内涵剖析与构成体系[J].《灾害学》,2007,(2):123-127.

[4]刘建民:关于应急物流保障的思考[J].物流管理,2008,(10):33-35

第4篇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档案的特点

(一)突发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往往发生突然,发展迅速,波及面广,影响力大。形成的档案资料是政府为人民服务的真实记录,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显示科学技术的强大威力,也展现各政府各部门分工合作、团结一心应对突发灾难的凝聚力。由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突发特点,档案材料形成多而复杂,可以说是历史罕见的。

(二)广泛性

有的突发疫情分布广,且有呈地区性、季节性分布和长期变化的趋势。如SARS疫情及禽流感疫情,还有流脑、流感等,收集其档案材料必须具有通观全局意识。

(三)综合性

从其材料来源看,包括文书类、科技类;从其载体看,有纸质、声像、电子、实物等不同载体的档案材料。它们构成突发事件档案一个整体,全面记录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处理突发事件的整个过程。

(四)保密性

由于突发疫情涉及面广,公众关注、社会影响一般比较大,此时档案工作与整个突发事件一起成为其事件处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保密性。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档案的作用

(一)预警作用

档案对人类的活动具有普遍的借鉴和指导意义,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档案的警示和借鉴作用尤其明显。在2003年SARS防治中所积累的经验形成的档案,由于管理和提供利用的及时到位,使其平时就处于“准动员”的状态,在2005年禽流感、麻疹等传染病的防控中起到了警示作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平时加强各类基础信息的收集整理,以及应急预案的完善和演练、应急能力的建设和演练、应急信息系统的维护和完善,在战时才能充分利用信息,合理调配资源和快速进行指挥决策。档案工作发挥了前哨兵的作用,并以其强大的信息资源,为各级政府和部门从容应对突发事件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指导作用

及时分析、汲取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预防控制过程中的经验,有利于不断改进和完善应急准备和各项工作的安排部署,可取得举一反三的效果。此类档案对突发事件的指导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很多重大突发事件在看似迥异的外表下,都有相似或相近的发生、发展规律,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档案因为及时地存史,为各级政府部门应对类似事件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快速制定并启动相应的紧急预案,将损失减少到了最低限度。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档案的归档

(一)归档范围

根据对兴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预防非典、甲流工作中收集、整理文件材料的经验分析,本人认为疾控机构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档案的归档范围有如下内容:

1.各级党委和政府在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重大决策、预案、监测方案、会议材料;

2.各级党委和政府在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讲话、指示;

3.本单位及下级单位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构文件材料;

4.疫情信息,包括流调报告、病例报告表、个案统计表等;

5.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采取的措施;

6.电子传输文件材料;

7.进行健康教育咨询、人员培训情况;

8.本单位印发的宣传材料,新闻媒体刊登的本单位的宣传稿件;

9.防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情况;

10.防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形成的声像材料;

11.药品、器械、物资调配、储备情况。

(二)归档要求

根据《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机关档案工作条例》、《机关档案工作业务建设规范》等有关文件的规定,凡属归档范围的文件,向档案室移交时,一般应符合以下三项要求: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归档文件系统性方面的基本要求是:归档文件要收集齐全,遵循文件形成的规律,按照文件之间的历史联系、文件特征和价值分类整理归档(立卷),使其正确地反映机关活动的基本面貌,以便于保管和使用。其中单位内党和行政机构的文件材料应分别整理归档(立卷);文件和电报一般应按其内容联系统一整理归档(立卷);绝密文件和电报应该单独归档(少量普通文电如与绝密文电有密切联系,也可随同绝密文件归档);注意区分文件价值,需要永久、定期保管的文件一般应分开整理归档(立卷),以便在档案室重点保管和日后向档案馆移交。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归档案卷在技术加工方面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案卷封面的各个项目均应填写清楚,特别是案卷题名(即作者)、内容和形式;要根据“档案保管期限表”注明每个案卷的保管期限;需要永久和定期保存的案卷,卷内文件应按一定次序排列好,并逐张逐页编号,填写“卷内文件目录”和“卷内备考表”。

3.向档案室归档的所有案卷,都要按照一定的次序进行系统排列,编以案卷顺序号,并编制案卷目录一式数份(一份经档案室签收后由移交单位保存)。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档案的开发利用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期间,档案的追踪搜集、开发利用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得以及时控制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切实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一)提升编研质量

信息资源的形成有赖于档案资源的积累与开发。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档案资源进行研究开发,编纂出有利于突发事件应紧处理借鉴的精品材料,是档案管理人员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档案管理的要素之一。档案工作者必须通过对第一手原始资料进行认真分析梳理,去粗取精,加工提炼,对信息多层次、多渠道地开发加工,从不同的视角,全方位、多角度地认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历史上突发事件档案进行深度编研,丰富档案信息;对新发生的突发事件结合历史,分析解剖,形成新的观点和理论。并将各个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应对、善后工作等全程纳入社会、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之中,将其中的精华总结归纳,以翔实性和专业性形成精品工程,为利用好档案提供有力保证,通过高质量的编研,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档案的价值得以提升。

(二)主动提供利用

由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涉及面广,影响深远,因此利用面也非常广泛。为保证其利用价值的全面提高,档案管理人员要勇于突破传统利用模式,开动脑筋,拓展服务领域,改变服务方式,强化服务手段,变被动为主动,在做好日常提供利用的同时,坚持上门服务。要结合现阶段的社会需求,为机关、学校、部队、各企事业单位举办专题讲座和巡回展览,为社会各界的危机预警、决策制定和组织实施提供生动教材,以提高突发事件档案的知情度,达到以史为鉴、以史明志的目的。

(三)做好资源共享

第5篇

关键词:突发事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R1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7-0004-0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直接关系到公众的健康和社会的安定,并日益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根据国务院颁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它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1] 。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对于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等具有重要意义。

1存在问题

总理在谈到我国政府处理SARS危机时说过,中国曾在三个方面存在不足:准备不足、经验不足、某些地方措施不力。笔者认为,这三点不足说明了管理部门在处理突发公共事件时的经验及能力相对较弱。医疗卫生资源总体上严重不足、水平不高,不能满足突发性公共医疗服务的需求,另外,政府财政投入不足, 难以适应医疗救治体系的基本需求。在应对突发事件上,医务人员接受培训少、技术水平落后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加强对公众的有关疾病防范知识的普及工作至关重要,而我国对大众防疫知识宣传教育不够,公众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常识,甚至很多卫生专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也达不到应对现代公共卫生问题的需要,所以普及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常识,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及早发现、控制至关重要。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产生具有不确定性,管理部门易出现思想松懈、相关应急措施难以落实。公共卫生危机管理方面已出台的法律只针对常见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和要求,对新出现、危害性较大、影响面广的突发性公共卫生危机则缺少相关规定,严重影响了公共卫生危机的防治效果。医疗卫生体系在构建时,预防机制、处理能力以及队伍建设上,距离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危机管理理论学家罗森塔尔指出:突发事件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作出关键决策的事件[2]。

2建立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机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突发性、意外性、群体性、危害性及严重性,处理的综合性和系统性等特征。如不能有效应对,及时处理,往往诱发危机。作为医疗机构,在做好医疗救治的同时,要承担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控制、预防、救治等工作。

2.1成立领导小组:医疗机构要第一时间成立医疗救治工作领导小组。小组成员应由主管院长、医务科、护理部、后勤等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形成一支强大而有领导力的队伍。统一组织、指挥本院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治工作,督促检查相关部门完成责任范围内的应急准备工作。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根据事件的发展变化情况随时对预案进行调整、完善。预案的制定要科学合理,既要考虑周全、又要突出重点,还要便于操作、更要注重实用。

2.2建立应急小分队: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小分队,此小分队至少配备两梯队人员,以应对不时只需。医疗小分队队人员由医院机关和相关临床及医技科室人员组成,平时加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专业学习和训练,一旦发生公共卫生事件,立即抽调医疗队人员充实一线工作。要建立医疗抢救设备,如呼吸机、心电监护仪等设备专管共享制度,如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迅速集中调配。

2.3开通绿色通道:建立院内急救“绿色通道”模式。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大批传染性或重症患者入院,为避免其他住院患者被感染,医疗机构腾空一个或几个病房,以备传染性疾病的隔离收治和管理。所谓“绿色通道”,即较大规模的病人到医疗机构就诊时,医师根据患者的心电图、脉搏、血氧、呼吸、血压等监测图形和数据,给予相应的救治并输送到病房。

2.4加强演练工作、完善物资储备:制定应急医疗预案并通过实践演练,是检验应急医疗工作,增强应急医疗能力,提高应急医疗水平的最有效手段。每年举行2-3次的应急救治演练,制定计划,组织专业性和综合性的应急演习,并进行总结评估。一旦遇到突发事件,能做到“呼之能来,来之能战”。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所需的药品、试剂、器械、防护设备等做好经常储备。逐步培养医护人员具备熟练的急救技术,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断准确的应急处理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医护人员的医疗救援综合应急能力。

2.5加强医务人员知识培训:增强急诊急救知识培训,提高医疗救援应急能力。在加强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教育的同时,注重人员基本素质的教育与提高,在应急医疗救援方面统一全员思想意识,面对突发事件,要绝对服从领导指挥。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全体医务人员进行急诊急救知识培训及考核。对基本技能及抢救设备的操作和使用等做到人人达标,以提高院内急救技术水平。

2.6加强院内感染控制:20世纪几次较大的流感暴发流行,主要都是通过医院医务人员为中间传染源引起传播的。如SARS的爆发,表现为医院聚集性和家庭聚集性。加强防止院内的交叉感染,既是保护医务人员健康,保障医疗救治能力的需要,又是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环节。严格落实消毒制度,重点区域、重点人员、重点环节要定时定量进行消毒。加强人员的防护,避免人员聚集、注意疏散人流,加强室内通风。

2.7信息传递准确、媒体宣传到位:由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时会出现疫情爆发流行或重大人员伤亡,给人们的心理造成严重恐慌,影响正常的工作学习、生产生活以及社会稳定,做好应急医疗工作是稳定人心的根本所在,所以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媒体与群众做好沟通工作至关重要。确立“多渠道的、快捷的、纵横协调的信息报告制度”,依法采取逐级报告与直接报告相结合的办法。应急医疗工作要增强透明度,通过媒体让公众和社会知道所发生的一切。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毕竟不同与一般事务,有些事件具有特殊性,对此要审时度势,权衡利弊、把握分寸,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注意选择时机和方式方法,已达到预期目的和最佳效果。

3结论

卫生部副部长王陇德指出,卫生部根据卫生应急机制建设的需要,要求各级卫生部门精心组织,建设好覆盖全国、纵向贯通、横向相连的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建立统一、高效、快捷、准确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系统、应急指挥系统,有效应对各种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伴随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管理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完善,我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已然走上了社会化和法制化的轨道。在此基础上,我们必须以全球化的思路和视野,借鉴发达国家在公共卫生和社会危机管理等领域中的先进经验和有益举措,充分提高我国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基层医院;能力建设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事件发生突然,对社会公众的健康可能造成或已造成重大损害的原因不明的群体性疾病、重大食物中毒、严重传染疾病及其他可对公众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的事件[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作为基层医疗机构,除可分担专业急救机构的救治压力外,往往处于突发事件现场的最近距离,故对救治伤者、挽回生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回顾性分析我县基层医疗机构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期间所应对的几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剖析其现状与不足,提出建设基层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策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调查我县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期间全县18家镇卫生院(防保所)共处理了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共8起82人次,包括1起菌痢事件23人,3起食物中毒事件55人及4起农药中毒事件4人。其中男性49例,女性33例,年龄在6-64岁,重症患者6例,入院后经抢救无效死亡2例。

1.2方法

1.2.1急诊准备镇卫生院急诊科或值班人员接到电话通知后,迅速了解事发现场情况、原因及伤病人员数量,以最快的速度派出急救医生、护理人员和救护车前往事发地点,并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程序,及时、逐级向上级领导汇报。

1.2.2控制现场出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事件后,根据预案,成立由医院领导、医疗科主任、护士长等成员组成的现场救治指挥小组,为所有伤员开通绿色救治通道,并将参与抢救的医护人员进行分组,每组均明确一名负责人,对事发现场进行有效的安排与控制,做到急危先行,并做好对伤员的保护,避免出现二次创伤,为紧急而来的救治工作做好准备。

2结果

入院经抢救后无效死亡2例,包括菌痢事件死亡1例,农药中毒事件死亡1例,其余患者经治疗后康复出院,食物中毒患者经及时救治后均获痊愈出院。

3讨论

3.1基层医院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现状目前,在应对处置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工作中,许多基层医院仍存在领导危机意识不强、应急预案不完善、培训体制不健全等问题。部分医院具体的负责和值班人员多为非医疗专业人员,未经过系统的培训,导致其在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协调、控制和处理能力缺位;部分卫生院(防保所)领导抱有侥幸心理,总觉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离自己很远,一旦发生,就会手忙脚乱,救治无序;另外,应急预案制订不完善、实用性差,相应的管理制度只在形式上得到体现,却无法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应急人员的培训不到位,或培训对象仅面向临床医疗人员,公卫人员参训率低,导致非医疗人员在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达不到专业化水准[2]。

3.2建设基层医院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策略

3.2.1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需要一套完善的应急机制,必须充分利用基层医院有限的医疗设备,各科室人员须积极协作、密切配合。资源的供应保障及使用往往关系到基层医院能否将突发事件成功处理好。

3.2.2明确分工各司其职总指挥小组应做好对全院医务人员的统一指挥调配工作;现场急救小组负责现场的急救以及转诊工作;医疗救治组负责伤病人员的诊断、治疗病情报告及转诊工作;感染防治小组负责院内伤员的感染及防治工作;护理救护小组负责做好伤病人员的护理工作;后勤保障小组负责准备好伤病人员的急救物资、车辆、机械、药品等。各小组应积极配合,多沟通、多汇报。

3.2.3严格开展专业培训应扎实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培训,重点科室与全院培训相结合,如经常性开展技术演练等,与医务人员“四基三严”考核相结合,严格岗前培训,一是派遣医护、公卫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尤其应强化急诊工作的训练;二是规范消毒防护技术,如隔离衣的穿脱、洗手、消毒以及隔离区域的划分和管理制度等;三是不断给医护、公卫人员更新知识,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容易出现的病种加强学习,熟悉处置流程,力求做到在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中应付自如。

参考文献

第7篇

为了提高我校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指导和规范各类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减轻或者消除突发事件的危害,保障全体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校园稳定,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我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一、工作目标

1、普及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

2、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监测报告网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在校园内蔓延。

二、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宣传普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全体师生员工的防护意识和校园公共卫生水平,加强日常监测,发现病例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迅速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疫情的传播和蔓延。

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疫情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对于违法行为,依法追究责任。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成立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挥、协调与落实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工作。

3、快速反应、运转高效建立预警和医疗救治快速反应机制,强化人力、物力、财力储备,增强应急处理能力。按照“四早”要求,保证发现、报告、隔离、治疗等环节紧密衔接,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及时准确处置。

三、组织管理

学校成立由校长负责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落实学校的突发事件防治工作。

主要职责如下:

1、根据当地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应急预案制订本校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2、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防治责任制,检查、督促学校各部门各项突发事件防治措施落实情况。

3、广泛深入地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突发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师生员工的科学防病能力。

4、建立学生缺课登记制度和传染病流行期间的检制度,及时掌握师生的身体状况,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表现的师生,应及时督促其到医院就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5、开展校园环境整治和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后勤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卫生条件,保证学校教室、厕所及其他公共场所的清洁卫生。

6、确保学生喝上安全饮用水,吃上放心饭菜。

7、及时向当地街道(乡镇)卫生院或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和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汇报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情况,并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对病人和密切接触者的隔离消毒、食物留存等工作。

四、突发事件预防

(一)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学校卫生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学校应经常对食堂、教学环境与生活区环境进行自查,尽早发现问题,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二)增加学校卫生投入,切实改善学校卫生基础设施和条件。

(三)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学校卫生规范化管理。

1、加强学校生活饮用水的管理,防止因水污染造成疾病传播。

2、加强厕所卫生管理,做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防止污染环境和水源。

3、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重点搞好教室卫生和环境卫生,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卫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四)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师生的防疫抗病能力。

1、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落实好健康教育课,普及公共卫生知识,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卫生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

第8篇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策略建议

当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到某一程度,公共卫生成为一个必须关注的问题,因为仅仅是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不够的。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国家及地区政府是极其重要的挑战,对全民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2003年,全世界的卫生安全、经济秩序被称之为“SARS”的严重急性呼吸道困难综合症牵动着。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我国波及范围之广、造成损失之大是前所未有的,在全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内有5327人发病,349人死亡。同时,SARS也造成的影响不仅仅在生命安全方面,比如在广东,非典型肺炎刚刚出现,大量的夏桑菊、板蓝根、白醋等商品被大量抢购,价格在短短时间内暴涨至令人吃惊地步。由此可见,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其造成的伤害是难以估量的,我国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和处理问题上,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建立良好的突发卫生事件应急机制也因此而成为我国各有关部门和专业学者的一个课题。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定义和危害

1.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定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已经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的、对公众健康造成或者可能带来重大的传染病疫情和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疫病,还有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危害公共健康的突发公共事件[1]。

1.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人类影响和伤害很大,尤其表现在生命财产威胁方面,如:在我国,1988年,上海甲型肝炎大爆发,此次疫情总共造成超过30万人感染,31人死亡;1998年,山西朔州毒酒事件发生,致使222人中毒,27人死亡;2002年,南京汤山特大中毒事件,共造成394人中毒,42人因抢救无效而死亡。

这一类型事件的发生,没有相关征兆,但却必须得到迅速的分析和解决,否则,将会对时间地区造成极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2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需要注意的问题

2.1建立完善应急网络系统2004年1月1日,国家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并且不断改善[2]。当事件发生时,各职能部门必须联动起来,发挥效用,消除没有突发事件的信息盲点,缩短对于突发事件的反应时间。基层的处理部门必须及时做出反应采取措施,并及时上报,上级部门要对事件问题进行及时分析,并启动相关预案,做到科学、高效。

2.2良好的应急物资管理物资储备,在处理突发公共事件所衍生的物资紧张等问题上,意义非凡。它包括保障人民生活的粮食、食油和水等生活物资,以及处理危机中必需的医疗、运输等工作物资。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必须建立起有效应急物资管理方案,在预测、采购、存储、调用、配送、更新、监督以及评估等一系列过程中都必须严格把关,根据卫生事件的程度,采取相应举措,这样才可更好的实现有备无患。各级财政部门应合理安排好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日常工作经费以及应急处理经费,做到“三军未动,粮草先行”。

2.3有效的应急指挥、执行机构虽然每个国家都不乏应对突发事件的常设职能机构或部门,但针对具体的突发事件,还应该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制定处理突发事件的基本方针和政策[3]。应急指挥中心是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智囊团,主要负责制定相应的应急方针和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在工作原则、人员调配、实施管理、检测控制、信息等方面减少中间环节,做出合理部署以及提高工作效率。

一支专业的处理突发事件队伍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中坚力量,是降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造成危害的有力保障。有效的突发公共卫生安全执行人员,应涉及卫生、医疗保障、交通、物价、公安、农业、财政等诸多领域,在事件发生时,可以迅速地根据以往经验在各个方面开展基本工作。在指挥机构制定方针后,又能够在人民心理疏导、人员救治与安置、物资调配与运输等环节发挥极大作用。

2.4强化公共卫生意识从预防角度讲,公众的公共卫生意识和个人卫生意识仍是预防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手段[4]。当2003年的非典型肺炎结束后,全民的卫生意识明显增强,但在预防卫生事件发生的意识这一环节中尚且薄弱。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让公众了解日常公共卫生的重要性,做到全民自觉,达到足以防范日常公共卫生事件的标注,比问题事件发生之后进行资金、人力的投入更加重要。

3结语

我国的公共卫生体系,长期以来在处理一系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收获不少经验,但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能掉以轻心,建立起有效的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机制才能有备无患,功在当下,利于未来。

参考文献

[1]谭晓东,主编.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与控制[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郭清.公共卫生事件防制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第9篇

2019年,在县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市卫健委的具体指导下,全县卫生应急工作围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和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两大任务,进一步加强对应急工作的组织领导,不断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各项工作制度,切实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员培训,建立健全了“责任明确、机制健全、制度完善、管理规范、准备充分、应对有效”的卫生应急体系,坚持以“预防为主、分类管理、科学规范、客观实用”的原则,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和应急能力,加强卫生应急队伍素质建设,最大限度的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成的危害。现将卫生应急工作总结如下:

一、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全面加强对卫生应急工作的领导

健全的组织体系是做好应急工作的组织保障。为进一步加强卫生应急工作,我局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应急工作任务,不断加强领导,规范设置,体系建立,切实保证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协调。成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以局长担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各医疗卫生机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组建了突发传染病疫情卫生应急处置救援队、卫生应急医疗救援队、中毒处置救援队、核和辐射卫生应急处置救援队,为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锻造了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应急队伍。

二、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努力提升卫生应急管理水平

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指导和规范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最大程度地减少或减轻突发事件对公众健康带来危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要求,我局已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对规范指导卫生应急工作起到重要作用。加强预案动态管理,建立了预案动态修订机制,增强了预案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实调整了卫生应急专家组及卫生应急救援队伍进行了调整充实,提高了卫生应急队伍的处置能力,实现了卫生应急队伍的常态化和规范化管理。

三、加强卫生应急培训,提升专业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

为提高各医疗卫生机构处置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的能力,我局积极组织各救援队人员和医疗卫生单位公卫科人员180余人开展了应急知识培训,通过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和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以及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前或出现后,采取相应的监测、预测、预警、储备等应急准备以及现场处置等内容,进一步提高了我县医疗卫生人员卫生应急专业水平。

四、做好卫生应急处置工作,进一步加强卫生应急物资储备。

参照国家及省市卫生应急队伍装备和物资储备目录,我局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积极做好应急物资储备工作。每年要求各医疗卫生单位储备一定数量的各类防护用品、消杀药械、诊断试剂及耗材、季节性疫苗、检测设备等,加强使用管理,及时补充、更新消耗或失效的救灾防病物资,完善应急物资的调用机制,为快速有效地应对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物资保障,切实做好急性传染病的应对准备工作,作为自然灾害发生后及传染病流行应急处置专用,确保一旦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够立即启用。今年,我县共投入23.2万元的应急物资储备。

五、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机制

强化防控措施,认真落实传染病监测与报告制度,实行传染病网络直报及零报告制度,并明确了各网络直报单位责任人、工作职责、规章制度,每年均组织了相关业务培训。同时,完善卫生应急工作机制,明确县疾控中心、卫计监督大队和各乡(镇)卫生院的应急工作职责,配备专(兼)职人员负责卫生应急工作。各医院内部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发生疫情后能及时进行网络监控,并及时上报;实现了传染病报告的动态性、实时性和网络化管理,建立和完善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评估、预警、反应机制,提高了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快速反应能力。

六、加强应急演练,锻炼应急队伍

为提高我县应急救援队伍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强化应对突发事件抢救快速反应能力,9月,在县人民医院开展了食物中毒应急演练。通过演练,进一步提高了医护人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七、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我县卫生应急管理工作扎实、有效开展,但各类公共卫生事件的突发性、复杂性和特殊性依然存在,其主要表现在:

一是应急资金不足明显。物资应急等基础条件薄弱,救援装备落后,应急保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是宣传力度不够。由于社会舆论影响和宣传教育等,社会公众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常识、自我防护意识,应急处置社会动员机制难以有效开展。

三是卫生应急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基层求援能力薄弱,乡(镇)医护人员的不足为应急队伍的建设带来了阻碍,也影响了应急救援力量的充足。

总之,今年以来,我县的卫生应急工作在各级领导的正确领导与支持下,在卫健系统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整体实力得到明显加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努力贯彻执行力度,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提高卫生应急综合处置能力,为保障辖区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10篇

最近,四川雅安市委书记徐孟加就本市自来水污染问题,在向公众的道歉中称:这是一次突发性的公共卫生事件,暴露出政府在整个流域管理、协调、应急方面的弱点,特别是体制性、机制性的弱点。

一起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市委书记出面道歉,这是应该的。不过,道歉声中有这么“体制性、机制性”一说,让人觉得这位市委书记跟咱们老百姓很有一段“距离”。

“体制性、机制性”一说,搁在市委中心组学习会上并无不妥;而既然是市委书记面向老百姓“前来道歉”,对此,一部分民众也许能听得懂,而对于另一部分民众来说,现在大家都很忙,哪有多少工夫琢磨你这“体制性、机制性”到底是个啥玩艺儿?!

老百姓是朴素的,也是实实在在的。面对造成饮水困难这一事件,作为市委书记除了“道歉”,还应给老百姓讲清事故产生的原因,表明市委、市府正在采取哪些措施,并将追究相关单位或个人的责任。这其间,地方政府应该向造成这一事件的华能公司提出给广大市民作出适当赔偿;同时,雅安市委、市府更应责成当地环保部门或提请上级环保部门对华能公司作出必要的处罚――这些话,最应该“口语化”、“大白话”,让老百姓一听就明白。

“体制性、机制性”,不仅有“耍官腔”的味道,更有卸责的嫌疑。一条河流被污染,13万民众吃水难,这么一起重大污染事件,市委主要负责人只字不提“追究责任”,只是一句“这是一次突发性的公共卫生事件,暴露出政府在整个流域管理、协调、应急方面的弱点,特别是体制性、机制性的弱点”,似乎“体制性、机制性”是个垃圾箱,将“责任”往这垃圾箱一扔也就“一扔了之”。

“道歉”有真假之分。为了道歉而“道歉”,心不诚,意不实,往往对方并不领情;反观之,既然道歉,就不要怕丢面子,就不能讳疾忌医,而是要“道”出个原因来,“道”出个措施来,“道”出个诚意来。拿“体制性、机制性”来忽悠老百姓,这种的腔调,老百姓听了心里不舒服,也不满意,还不如不道歉!

(摘自10月22日《农民日报》)

第11篇

为了提高我校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指导和规范各类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减轻或者消除突发事件的危害,保障全体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校园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结合本校实际,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一、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宣传普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全体师生员工的防护意识和校园公共卫生水平,加强日常监测,发现病例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迅速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疫情的传播和蔓延。守

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疫情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对于违法行为,依法追究责任。

二、突发事件预防

(一)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学校卫生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1.将学校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的职责落实情况纳入学校和教师综合考核,并定期开展专项督导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措施。

2.学校应经常对食堂、教学环境与生活区环境进行自查,尽早发现问题,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二)增加学校卫生投入,切实改善学校卫生基础设施和条件。

(三)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学校卫生规范化管理。

1.加强厕所卫生管理,做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防止污染环境和水源。

2.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重点搞好食堂卫生、教室卫生、宿舍卫生和环境卫生,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卫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四)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师生的防疫抗病能力。

1.落实好健康教育课,普及公共卫生知识,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卫生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

2.结合季节性、突发性传染病的预防,通过黑板报、宣传橱窗、广播电视以及校园网等宣传途径,大力宣传、普及防治突发事件的相关知识,提高师生员工的公共卫生意识和防治突发事件的能力。同

三、突发事件监测和报告

(一)突发事件监测

1.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系统。建立考勤监测制度,对师生员工中的缺勤者进行逐一登记,查明缺勤原因。

2.重视信息的收集。平时注意收集学校及周围地区的公共卫生事件的情报,密切关注其动态变化,以便做好预防工作。

(二)突发事件报告

1.建立自下而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逐级报告制度,并确保监测和预警系统的正常运行,及时发现潜在隐患以及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突发事件期间,学校实行24小时值班制,保障信息畅通。置

2.严格执行学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程序。在传染病暴发、流行期间,对疫情实行日报告制度和零报告制度。各校应严格按程序逐级报告,确保信息畅通。

附:

责任报告人:xxx(食物中毒)、xxx(传染病及其他公共卫生事件)

市教育局24小时值班电话:xxxxxxx传真:xxxxxxx

市教育局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处电话:xxxxxxx传真:xxxxx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4小时应急值班电话:xxxxxxx

xx区教育局:XXX

xxxxxxx(值班电话)

xx区疾控中心:XX

xxxxxxx(值班电话)

xx区市场监督管理局:XX队长xxxxxxxxxxx

四、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

根据突发事件的不同级次分类,结合学校的特点,在必要时启动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作出应急反应。

以下分级标准根据《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中的标准界定。

(一)传染病

1.一般突发事件所在地区发生属于一般突发事件的疫情,启动第三级应急响应。

(1)启动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加强系统内的疫情通报。

(2)学校做好进入应急状态的准备,落实各项防治措施。

(3)学校内如尚无疫情发生,可保持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秩序,但对集体活动要进行控制。

(4)传染病流行时要加强对发热病人的追踪管理;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期间,教室、公共场所必须加强通风换气,并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肠道传染病流行期间,对厕所、粪便、食堂及饮用水应加强消毒,并加强除

“四害”工作。良

(5)严格执行出入校门管理制度。

2.重大突发事件所在地区发生属于重大突发事件的疫情,启动第二级应急响应。除对接触者实施控制外,全校保持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秩序。在第三级疫情防控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以下措施:能

(1)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印发宣传资料,在校园张贴宣传标语宣传画,提高师生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防护能力,外出和进入公共场所要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2)对全体师生每日定时测量体温,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上报。

(3)对重大传染病的密切接触者,学校要配合卫生部门做好隔离、医学观察和消毒等工作。

(4)加大进出校门的管理力度,控制校外人员进入校园。

(5)学校根据情况,及时向师生员工通报疫情防控工作的情况。

3.校内疫情校内若出现重大传染病疫情,应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开展以下工作:

(1)要根据出现传染病的种类和病人的活动范围,相应调整教学方式。出现一例传染病性非典型肺炎、鼠疫及肺炭疽的疑似病例,可对该班级调整教学方式,暂时避免集中上课;出现一例上述的临床诊断病例或两例及以上疑似病例,学校在报请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后电

,可对该班级和相关班级实行停课;如出现两例及以上上述的临床诊断病例及校内续发病例,可视情况扩大停课范围。若需全校停课,学校须报区教育局批准。

(2)采取停课措施的班级或学校,应合理调整教学计划、课程安排和教学形式,做到教师辅导不停,学生自学不停。

(3)尊重和满足师生的知情权,主动、及时、准确地公布疫情及防治的信息。对教职工和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消除不必要的恐惧心理和紧张情绪,维护校园稳定。

(二)食物中毒

及时掌握学生健康状况,一旦发生校内食物中毒或可疑食物中毒时,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应做好下列工作:

1.立即停止食品加工出售活动,并在第一时间报告当地市场监督管理局、教育和公安等部门;

2.立即将发病师生送往医院,并协助医疗机构救治病人;

3.保留造成食物中毒或者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现场,待确认后交卫生部门处理;

4.积极配合市场管理局、公安部门进行调查,并按其要求如实提供有关材料;

5.落实市场监督管理局要求采取的其他措施,并妥善处理善后事宜,维持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6.配合市场监督管理局分析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整改意见,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三)预防接种严重反应或事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突发事件

1.迅速报告卫生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请求派遣专业人员进校,开展流行病调查,查明事件原因。

2.及时将受害师生送医院接受救治。

第12篇

为了提高我园预防和控制突发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防治卫生事件的能力,最大限度消除疾病带来的威胁,确保幼儿园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以及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幼儿园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的有关条款,特制订出本应急预案。

一、工作目标:

1、在幼儿家长中加大各种突发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防治知识的教育力度,提高广大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2、坚持每一天做好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防治事件的信息检测报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突发性疾病和传染病在校园里蔓延。

二、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抓不懈

幼儿园是各类疾病高发的场所,一旦出现疏忽和遗漏就会带来不可阻挡的危害

幼儿园师生的生命健康受到极大威胁,因此幼儿园的传染病防控工作应该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之一,针对当前各种传染疾病高发的情况,应该加大力度宣传防范传染病和传播性疾病的知识,提高幼儿的的防护意识和校园公共卫生水平,全力杜绝传染病在校园的传播,并且要形成长效机制,常抓不懈,毫不放松,真正要做到有备无患。

2、依法管理、快速反应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突发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的预防、疫情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对于存在的瞒报和忽略等违法行为依法追究责任。幼儿园成立突发性疾病和传染防治领导小组,针对可能出现的传染情况,建立预警机制和医疗救治机制,要坚决做到快速、及时、完善、稳妥的处理,强化人力、物力、财力储备,增强应急处理能力,最大限度保证幼儿园师生的安全。

三、组织管理

(一)成立预防与控制传染性疾病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

长:***

副组长:***

员:各班幼儿教师

幼儿园成立以***园长为组长的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落实幼儿园的突发事件防治工作。主要职责分工如下:

1、根据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精神和本地方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本园突发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的预防处理预案。

2、健全和落实突发事件责任制,检查、督促幼儿园各班级预防突发事件措施的落实情况,责任到人。

3、广泛深入班级定期开展突发流行疾病和传染病的防治宣传教育工作,在幼儿学习生活中普及突发事件防治知识,提高幼儿的应急处理能力。

4、建立和完善幼儿的每日一次的晨午检记录,及时掌握幼儿的身体状况,针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流行行疾病和传染病,坚决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救治等一系列的反应措施,确保幼儿园的教育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转和幼儿园师生的身体健康。

5、如发生流行行疾病和传染病要及时向上级有关主管部门汇报情况,并配合有关医疗部门做好防治工作。

6、所有应急小组领导成员的通讯方式要24小时保持畅通。

四、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

根据《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讲突发事件的登记分为一般突发事件、重大突发事件和特大突发事件,结合本幼儿园的特点和实际,在必要时启动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作出应急反应:

(一)所在地区发现属于一般突发事件的疫情,启动第三级应急相应,立即启动一日一报告制度与加强疫情的通报,二是加强幼儿园各个班级以及部门的公共设施的卫生状况检疫工作,积极采取消毒措施,确保幼儿园的安全。三是加大对校园进出入人员的检查工作,最大限度防止疫情进入校园。

(二)所在地区发生重大突发事件的疫情,启动第二级应急响应,首先在校园内开幼儿园的幼儿开展定时测量检查身体状况,发现健康问题及时排查和及时救治,并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三是加大对幼儿园的消毒力度,配合上级医疗部门做好隔离工作,最后及时通告疫情防控情况。

(三)所在地区发生特大突发事件,启动第一级应急响应,首先实行封闭式管理,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进入幼儿园,二是全面掌握流动进出幼儿园人员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上报;三是幼儿园加大对力度对幼儿园各公共设施的消毒力度,确保校园安全。四是加大防控和监测力度,并做好疫情的防控情况公布。

(四)园内出现疫情

幼儿园出现疫情后要启动应急预案,针对感染的幼儿或者老师要及时进行隔离,同时要向上级有关管理部门通报情况,另外加大力度排查校园的感染人数,有关部门到来后,通过排查对幼儿园师生进行检测,对幼儿园进行隔离,杜绝感染者离校,根据疫情的发展的状况制定出解决方案,最大限度控制和消灭疫情的扩散,维护幼儿园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