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王昌龄的从军行

王昌龄的从军行

时间:2023-05-30 08:53: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王昌龄的从军行,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从军行的诗意:从军行全诗写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从而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这首诗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

王昌龄,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一作太原(今属陕西)人。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晚年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尉。因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他擅长七言绝句,作品多写边塞、送别,气象雄浑,情意隽永,语言精炼生动,音律铿锵悠扬。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案例】

一天,《青海高原一株柳》快学完了,在总结课文、巩固练习时,朱含琪建议再积累几首边塞诗,借此加深对“边塞诗”的体会。大家觉得主意不错,于是学生举出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卢纶的《塞下曲》、王昌龄的《从军行》、王翰的《凉州词》。于是师生齐诵,集中诵读后体会“边塞诗”有的边关、落日、大漠、哨楼……想到平时要求学生背诵积累时,我总是指导他们找记忆的支撑点,于是我问:“大家如何记住这五首‘边塞诗’?”羌伟说:“卢纶的《塞下曲》是三年级课文中的‘文包诗’,讲李广射虎,我印象很深。”朱颖说:“王昌龄的《从军行》是第九册《亲近母语》中要背的,经过五年级复习考试,我们都记住了。而且与王昌龄的《出塞》区分很大,不会混淆。”

我又追问:对于王之涣的《凉州词》和王翰的《凉州词》诗题相同,如何使诗人与诗句相对呢?陈睿说:“《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对玉门关,huàn,guān,押韵,顺口。我这样记。”大家赞同。可是用同样的方法,怎么也找不到“王翰”与诗句中有押韵顺口的支撑点。同学们都在抓耳挠腮。忽然王瑞说:“‘王翰’的‘王’与‘琵琶’有部分形状相同,我准备这样记。”大家一看也不错,也算一种方法。就在大家认为差不多了,准备结束时,陈世奥惊喜地说:“老师,老师,‘王翰’的‘翰’与‘醉卧沙场’的‘醉’合起来就是‘醉翰’(醉汉),喝醉了酒的人。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啊!好一个“醉翰”,同音谐意,非常巧妙的发现!我和同学们情不自禁地为他鼓掌。我高兴地说:“陈世奥,感谢你的‘醉翰’,让我们记住了两首《凉州词》!”

【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学习策略”,“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只有在民主平等的课堂中,孩子在各种有意义的经历和活动中学习语言、使用语言,才能主动地学习和交流,才能兴奋起来,兴奋起来的状态才可能是创造的状态。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总结掌握各类语文知识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智慧。学生用智慧来学习,这不仅是学习了知识,更是促生智慧。通过延伸拓展,学生加深了对高原、边塞悲壮和苍凉的体会。这样诵读、积累“边塞诗”的效果也比较理想,于是又得到这样一个启示:因为有了内容的宽度,才有了理解的深度,所以积累、内化的程度比较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都市大桥镇花荡小学 责任编辑:辛铭)

第3篇

塞外,浓郁的月色笼罩着大地,征战沙场的战士伴着寂静的月夜遥望着千里之外的家乡……

听,乐声响起,连绵起伏,柔刚并重。似高山流水,如溪水潺流,无不令人陶醉。琵琶偏偏今夜奏出了新的曲调,如诗那般幽静,极富有意境,让人沉醉在清幽旷远之中,想象这婀娜多姿的舞蹈又怎样呢?应该如琵琶曲那般富有诗情画意!此刻诗人的心情也许会随乐曲平静吗?不过乐曲多听也会乏味的,曲调此时听得人们心烦意乱.这奏不完,听不尽的曲调让诗人王昌龄又怕听,又爱听。哎,北方边患末消除,尚不能尽息甲兵,怎能不心烦呢?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如巨龙卧地,等待腾飞,秋月高照,似乎免不了秋日凄凉的感觉,免不了秋月妩媚冷落之情……景象壮观而又悲凉。此时此刻诗人是无限的乡愁;立功边塞的雄心;对于现实的忧愁;还是……为了能让老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早日能够平息这些大大小小的战争。

诗人王昌龄遥望家乡,想家的心情一刻也末停止。他心潮澎湃挥笔写下千古流传的名诗《从军行》:

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是关山泪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秋月照长城。

第4篇

我自小就极其喜爱古诗一类,总觉得其中蕴含着无数意思,让我非常向往。

最近读到王昌龄的《从军行》,不禁感叹一声。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仅仅几句,我读完却有种豪气冲天的感觉。第一二句写出其起千里广阔的地域,青海湖上连绵不断的雪山,而在尽头却是荒漠中的一座孤城,与孤城遥遥相对的便是玉门关。看着西北边塞的荒芜,免不了心生悲凉。

第三四句也是名句,写出了战士在边疆守卫的艰苦,边地的荒凉,满是黄沙,而战事还频繁又漫长。金甲磨破要经历多少次战斗啊!最后一句则是战士内心的誓言,一定要保卫国家,铿锵有力。

读至此,不免对战士产生敬佩之情。如今我们边防军不也是这样吗?日日夜夜辛苦地守护着祖国的安宁。一切的平安快乐总有人在背后默默付出。

第5篇

唐诗以朗朗上口的节奏、短小精悍的体裁,传诵千古,是中国人的骄傲。

唐诗字数虽少,却浓缩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读每一首诗,都能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境和想法。家喻户晓的《静夜思》,在短短的二十个字中,将诗人李白的思乡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又如岑参的《寄左省杜拾遗》,是岑参写给杜甫的,当时诗人与友人同为朝廷谏官,每日过着死板、无聊的仕途生活,没有为国为民做什么,熬得头发都白了,心中苦闷、悲愤,“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写朝廷没有缺点,不用归谏,看似赞颂,实则嘲讽,抒发了作者心中的郁闷之情。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虽然只有四十字,却将古寺的神秘莫测、秀丽风景全都展现在我们眼前,给人以清新的感觉,仿佛置身于山林之中,呼吸着新鲜客气,欣赏着叶上甘露……

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有不少唐诗体现出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一首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北》就抒发了作者听到国家重归统一后的极度喜悦之情,这不仅是杜甫所欺盼的,也是全国人民所期盼的。王昌龄《从军行》中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表现了戍边将士杀敌卫国的英雄气概和坚强意志。

读诗吧,徜徉在美妙的诗词中,与诗人同喜同悲,不仅可以增长知识,开拓视野,还可以陶冶性情,充实人生。

福建省浦城县仙阳中心小学五年级:蔡凌峰

第6篇

――为《烹调知识》创刊300华诞而作

朝游

笔下风雷,雷激鼓声,风过无处能不绿?

三百期风雨洗礼,福牛年祥云朝旭!

崛起跨越,适逢机遇。

骄人业绩再创立,辉煌里程待开辟,含笑勇趋和谐期!

践行科学发展观

――贺《烹调知识》创刊300期述怀

洛南

已丑福牛逢鸿禧,

欣喜创刊三百期。

纵观天下无双龙,

放眼烹调第一奇。

独创典雅奇特的恭喜贺词

三百期风雨兼程春华秋实美味佳肴

齐欢庆沧桑励洗弦歌不辍谁都说好

――品唐诗恭贺《烹调知识》创刊300期华诞大庆之禧

热海炎气为君薄(岑参《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君自思兮生猛烈(吕岩《题桐柏山黄先生庵门》)

庆封嗜酒荒齐政(陆龟蒙《庆封宅古井行》)

小语偷声贺玉郎(平康《赠裴思谦》)

烹羊宰牛且为乐(李白《将进酒》)

盐梅金鼎美调和(贯休《酬韦相公见寄》)

黑白分明众所知(韩《鹊》)

胡蜂未识更徘徊(徐凝《题开元寺牡丹》)

半杂风沙入戎楼(翁绶《雨雪曲》)

恍惚中间专志气(吕岩《七言》)

牛蹄团团羊角直(张籍《促促词》)

只有年年百卉春(徐夤《岚似屏风》)

盘出高门行白玉(杜甫《立春》)

岩前版筑不求伸(胡曾《傅岩》)

天子亲题诗总在(王建《题石瓮诗》)

疑是文姬第二身(陆贞洞《和三乡诗》)

三十无家作路人(綦母潜《早发上东门》)

黄沙百战穿金甲(王昌龄《从军行》)

风期暗与文王亲(李白《梁甫吟》)

彩花廊下映华栏(张籍《寒食内宴》)

妃子院中初降诞(王建《宫词》)

齐奴却是来东市(罗虬《比红儿诗》)

马上齐呼万岁声(花蕊夫人徐氏《宫词》)

执辔愈恭意愈下(王维《夷门歌》)

喜恕寒喧直不匀(李山甫《风》)

重来应共今来别(吴融《红白牡丹》)

襄阳太守沈碑意(鲍溶《襄阳怀古》)

第7篇

受近年同题异构的教学影响,同首诗歌异文揣摩,这是近年来笔者偏爱的话题。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的诗人是“悠然见南山”,还是“悠然望南山”,这种异文没有固定的答案,让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而且不时有惊人之语。

有学生赞成“见”,以为“见”有偶见、不经意的意思,表明了陶渊明的悠然心情,有的学生说“望”,能突出南山的宏伟;有的学生喜欢“见”,说“见”表明作者与山之间是平等的,没有距离的,有的学生说“望”,该字拉开了作者与山的距离,表明作者所追求的理想与现实的距离,更有学生将“见”理解为“现”,说是南山隐藏在之后,由于被采南山才呈现出来。不管怎么说,如此丰富多彩的答案,思维如此活跃的课堂,真是少见。对于学生的答案,我只是罗列了名家的观点,供他们选择参考。持“见”说的,如坡说:“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持“望”说的,如宋代张耒、清代何焯、近代黄侃坚持 “望南山”“不愿与南山相“见”。

古诗异文,常来源于稿本的不同,作者写诗,为了一个字,不知捻断几茎髭,出于对内容和艺术上的考虑,不断改动,常有改得面目全非的。如果不同的稿本并存,就会出现字句各不相同的现象。

这些在今天看来,很多是一个个美丽的错误,使我们读古诗平添了许多乐趣。而在教学中,甚而在高三的复习当中,运用得当,可以增加诗歌鉴赏学习的乐趣、兴趣,从而使教学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异文教学,其实就是诗歌鉴赏里的炼字题,但如果你平时渗透得好,高三复习时会事半功倍。

异文教学,关键是选好诗歌,畅想当时情景,培养学生兴趣。古人讲求炼字,追求无一字无来历,异文教学,正好体验古人的文简意丰。笔者选用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提供另一版本“不破楼兰誓不还”。供学生鉴赏。启发学生从作者、词义、意境、环境、感彩等方面思考。下面是学生答案的汇总:从作者方面说,王昌龄是唐朝人,而且是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人,他的身上溢满着大唐气象,高亢、雄浑、嘹亮、激昂,“终”字更合乎唐人口吻;从词义方面说,“誓”字有发誓的意思,应当是在出征前的誓言,更能表现视死如归的精神,终字是始终、最终,有慷慨悲歌之意,一字之差,完全不是唐人口吻。

异文教学,炼字推敲是关键,意境赏析是主体。再选著名诗人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中的两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诗人曾经因为推演“推”还是“敲”而煞费苦心,“推”与“敲”一字之差却能牵动整个诗的高度感,“敲”字不仅从动作上而且从动态的声音中给人一种炼字的美感,而“推”就不具有声感,由此意境就是静中有动,而愈增其静。可见诗人练字如此讲究,不仅给后世人留下了一首好诗,而且留下了文学创作的认真态度和讲究。

异文教学又不仅仅是为了高考,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学生对中国古文化的热爱。通过异文教学或多或少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对中国古文字和古文化多层面探究和理解的平台,通过异文之间的联系和细微差距又为我们研究文学意味和审美价值提供了很好借鉴。由于很多异文多是用仿拟的手法创造出来的,故而在对异文的教学中,往往能体现中华古文化。例如,王维有诗“不逐城东游侠儿,……,洛下书生解咏诗”。全唐诗有注,“书,一作诸”。这就是说,“书生”一作“诸生”。其实,“洛下书生解咏诗”用的是“洛生咏”这一典故,此典源自谢安, “洛生咏”也作“书生咏”,唐代诗人的诗作中并不少见。 异文“诸生”则指有知识、学问之士或儒生,置于诗句中语义亦通。“书”与“诸”语音相近。在语音层面上,二词的表层形式相同,话语意义相近。从修辞上来看,异文“诸生”是仿照“书生”制造出来的,二者之间有着藕断丝连的关系。

在异文两通时,根据自己的理解,择善而从,就可以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

第8篇

关键词:多媒体;古诗词;鉴赏;想象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67-02

为了生动形象地再现诗歌的意境美,准确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多媒体技术在古诗教学中的运用是切实可行的。多媒体以其图文声形并茂,形象直观生动等特点,使课堂教学由静态的灌输变为动态的传播,学生耳闻其声,目睹其形,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改变传统教育单调模式,使“乐学”落到实处。

一、多媒体教学创设鉴赏情境,突破教学重难点

古典诗词遣词造句高度精辟,具有浓郁的诗意,是十分注重意象描绘的,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这个道理。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古诗词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在教学中我们应把诗人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结合起来,尽可能地将古诗词中的“情”化为可作用听觉的音律,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如教学白居易的《琵琶行》,就可结合文章中有关音乐方面的文字描写,给学生播放《十面埋伏》等琵琶音乐片段,在有声的音律中亲聆琵琶的美妙音乐和旋律的发展变化,再品读理解,便于学生掌握本课“音乐描写十分出色”的学习要点,进而理解诗人的丰富情感。

在高考复习古诗词鉴赏中,就“边塞诗主题思想的比较阅读”教学,本人进行了一次教学实践。教学借助《唐之韵》片断选播,以沉郁顿挫的朗诵为基调,以古朴典雅的古典音乐为配乐,首先营造一种美的视听氛围,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影像画面,相继出现“雪山”、“大漠”、“落日”、“明月”、“烽火”、“孤城”、“红旗”等边塞景象,化抽象的诗歌意境为直观的画面,创设鉴赏情境,引领学生在真切领略边塞风光的同时,真正体味戍边将士生活的艰苦孤寂,进而理解边塞诗丰富多彩、深沉复杂的主题思想。

多媒体技术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最终能使学生获得审美愉悦。

二、多媒体教学丰富知识容量,拓展想象空间

多媒体教学的教学容量大,知识密度高,它可以导入大量的课外知识,使语文教学跨越课堂、跨越学科,走向知识的综合化道路。

古诗词所表达的内容、情感有些是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所描绘的实景有些是学生从未见过的,这无疑使学生对其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验有了一定的难度,这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将它实实在在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这不仅可以增强课文内容的真实感,激发学生兴趣,而且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深印象,从而激发学生的丰富想象。

1.利用配乐朗诵,引发学生想象。如教学《孔雀东南飞》时,在课件中穿插以《梁祝》小提琴协奏曲为配乐的诗歌朗诵,引发学生对刘兰芝和祝英台的命运的联想、想象,从而把握刘、焦二人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进而达到理解课文令人血气俱动的人生悲剧社会意义的目的。

2.借助图文资料,激发学生想象。如赏析王昌龄《从军行(其二)》时,紧扣诗的末句“高高秋月照长城”,在课件制作中,我选取了有“长城”、“秋月”两个形象的图片作为背景模板,配以诗歌内容,引领学生如临其境,激发想象,从而进入作品的境界中去品读作品,理解诗歌“表达边塞将士不尽的望月思乡之情”的主题思想。

3.设计开放性问题,拓展学生想象。“当前世界普通高中教育改革与课程改革的使命是:使每一所学校成功,使每一位学生成功”(《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面向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了使多媒体教学不至于束缚学生的思维,我们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供学生探讨,拓展学生想象。如赏析陈羽《从军行》时,我将思考题设计为:“有人认为此诗极赋诗情画意之美,你认为如何?由诗句你想到了什么?”这样以开放性问题带动学生思考、想象,较好地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想象、交流的基础上,再借助多媒体直观再现“天寒地冻,狂风怒吼,皑皑白雪,莽莽大山,成行红旗。雪的白,旗的红,山的静,旗的动……”展示出一幅壮美的“风雪行军图”。让学生在自己想象景象与课件画面的比照中,进一步体味诗的意境美,强化对诗歌主题思想的理解。

三、多媒体教学延伸课外运用,培养学生能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针对《高中语文》第三册的古诗词单元教学,在新课前后我们可结合课文内容适当安排学生课外查阅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资料,如诗词体裁特点、诗人主要经历、诗歌创作风格、比较阅读训练……这样引导学生由课堂的学习自然而然地向课外阅读延伸,既拓展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知识运用中体验到多媒体的效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在高考复习古诗鉴赏中的“边塞诗主题思想的比较阅读”教学中,我设计了课前预习,引导学生上网查阅边塞诗的主要特征,王昌龄、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的生平资料,拓展了学生的知识,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课后,安排了拓展延伸训练:阅读高适《别董大》与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运用求同思维(异中求同)和求异思维(同中求异)比较法,从题材、形象(景物)、意境、主题、技巧等方面,比较其异同点。为学生提供更多课外拓展学习的机会,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发展。

当然,多媒体教学可谓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当,它能为古诗词教学锦上添花;运用不当,也可能会成为古诗词教学的绊脚石,其关键取决于老师是否能根据课文特点灵活运用。

第9篇

祖国的昨天值得我们沉思,祖国的今天充满着盎然生机,祖国的明天孕育着憧憬与追求。我们只有将个人与祖国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才能重铸中华文明的辉煌,使祖国的明天更加璀璨,更加繁荣。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上,无数先辈为了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兴旺,前仆后继,奋斗不懈,作出了可歌可泣的贡献。我们要有理想,立志做一个无愧于先人,无愧于我们时代的一代新人,为祖国更加灿烂的未来而奋斗,是历史赋予我们青年一代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们的祖国拥有锦绣江山,让人游目骋怀,有着百花齐放、百鸟争鸣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祖国,是一个值得我们骄傲的大家庭。它拥有日久岁深的文化古籍:《史记》、《春秋》、《论语》、《孟子》、《离骚》、《国语》、《诗经》、《吕览》等等;有着令子孙自豪的三大国粹:中药、国画、京剧;它有着硝烟弥漫、战火连天历史;有着“庶几忠君爱国之心,全身保家之道油然日升而不自知也”的爱国志士……她一路曲折走来的辉煌,也滋养着社会,滋养着拥有亲情的小家庭,爱她其实就等于爱自己的家。

曾巴金说过:我热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她,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冼星海也说过:我有我的人格、良心,不是钱能买到的。我的音乐,要献给祖国,献给劳动人民大众,为挽救民族危机服务。他们用自己的心声将爱国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你是否也对自己的祖国豪情满怀?

河边粉色的木槿将梦的火焰燃到了水里,在朦胧的雾色里醒目的流向星星响应的高空。星星也向河边滴落了一片松林,产生了梦的琥珀。

陆游的《夜泊水村》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王昌龄的《从军行》中:“捐躯赴国难,誓死忽如归;”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劝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高呼:“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戚继光的《过文登营》中感叹:“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这些都是孕育在梦的琥珀中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一种崇高的情感,对我们个人和国家都必不可少。它是一种综合的,复杂的情感,包括热爱我们的历史文化,大好河山和我们的人民群众。在当前的世界逐渐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更应有自己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才能有自己的身份认同,在国际舞台上有一席之地。我们,作为一个中学生,要在内心树立起爱国主义的大旗,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实践它。

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抒写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史。在历史的的长河中,中华文明不断拓展与丰富,民族精神不断积淀与升华。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热爱熔铸沧桑的祖国,用自己的勤劳、智慧、汗水和创造力,使我们伟大的祖国昂首前进,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

第10篇

关键词 唐诗宋词;人文情怀;分析

唐诗宋词为我们呈现的是一个集风骨、气质与人格于一体的精神王国,它是唐宋文人精神的象征和情感的寄托,让我们看到了文人的风骨与气质,对人情感和人格的熏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表现了豁达开朗、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人生态度决定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和对生活的态度,唐诗宋词中所表达出来的豁达开朗、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正是人们所需要的,通过阅读诗词明白人生和生活的奥义,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观,珍惜生命,热爱生活,以豁达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不言败、不放弃,对人生的未来充满了希望。例如,在李白的《望天门山》一文中,“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这两句表达了作者豪情雄壮的胸襟;在王维的《使至塞上》一文中,“大漠孤烟直”和“长河落日圆”这两句充分展现了大漠壮美的景色,气势壮阔,荣获“千古壮观”的称号;在李白的《将进酒》一文中,“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两句将生命强健、力量宏伟的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在杜甫的《登高》一文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两句给以一股惊天动地的感觉;在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一文中,“潮平两岸阔”与“风正一帆悬”两句展现了积极乐观的精神,给人一种力量上的鼓舞,让人树立乐观的人生价值观;在杜甫的《望岳》一文中,“会当凌绝顶”与“一览众山小”表现了作者积极进取、昂扬向上、豪放豁达的乐观精神,让读者不禁在心中升起登顶观天下的壮志;在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文中,“直下三千尺”和“银河落九天”这两句将瀑布雄浑壮阔的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足以激荡心魄;在王之涣的《登黄鹤楼》一文中,通过“欲穷千里目”和“更上一层楼”这两句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不懈追求的感情境界,激励读者自强不息,不言败、不放弃;在李白的《蜀道难》一文中, “天姥连天向天横”和“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两句给人一种清新博大、热情奔放的情感境界,让读者升起勇攀高峰的决心。因此,唐诗宋词所表达出来的豁达开朗、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对于正确人生价值观的树立非常重要,让我们懂得如何去生活和伟大的爱国情怀。

二、蕴含了忧国忧民的责任意识和爱国主义思想情怀

诗词作家大多都是饱含诗书的文学大豪或志向远大的莘莘学子,受到儒家观念的影响,他们一般都以“兼济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关心天下民生的疾苦,他们这种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怀和忧国忧民的责任意识往往被作者灌输到自己的作品中,即使在失职无助的情况下,仍不忘“扶社稷,济苍生”。例如,著名的爱国诗人杜甫用笔刻画时代的面貌,叙述着人民内心的疾苦, “国破山河在”与“城春草木深”无不是这位诗人高尚爱国情操和忧国忧民责任感的体现。除了杜甫以外,李白、白居易、王昌龄、苏轼、岳飞无疑都对自己的脚下的土地爱的深沉,他们的字里行间无不表露出愿赴国家之需,抛头颅洒热血的决心,将自己的喜怒哀乐与民族命运、天下兴衰紧紧的拴在一起。例如,李白在《塞下曲》中写到“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横行负勇气,一战净妖氛”;苏轼在《江城子》中写到“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王昌龄在《从军行七首》中写到“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岳飞在《满江红》中写到“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憾,何时灭。”通过诵读诗词我们可以看到具体而实在的“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怀。

三、流露出了纯朴的乡情与诚挚友善的友情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和“人文之邦”的称呼,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人与人之间逐渐形成了各种纯朴诚挚的情感,比如纯朴的乡情和诚挚友善的友情都是人们慰藉人生的妙药灵丹。作为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结晶的诗词更是少不了情感的流露和表达。诗人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故乡的思念和朋友之间情谊的不舍。既有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宽慰,又有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感动和“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痴情,也有王勃“海内存知己”的豁达,更有王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牵挂和苏轼“但愿人长久”的祝福。阴晴圆缺、离别聚散是人生永恒的旋律,相聚的喜悦和离别的苦痛以及缠绵的相思构成了人生的情感旋律,细细品味,我们一定会被这种情感所打动。

总之,唐宋灿若星斗、卷帙浩繁的诗词作品所散发的人文情怀魅力影响着一代代人,同时人们的思想文化也因为这些品格高尚的诗人获得了深刻启蒙,从另一方面来讲,唐宋诗词是精神文脉传递的载体,通过诵读诗词可以丰富人们的人文精神,获得灵魂的欣悦与洗礼。

参考文献:

[1]莫砺锋.唐宋诗词的现代解读[J].新湘评论,2009,(07).

第11篇

自古边疆多战事,壮士慷慨出玉关,连年的战火铸就了不可磨灭的边塞诗魂。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但边塞诗不是唐代仅有的,后代也有传承,广义地说,与边塞戍边生活有关的诗歌就可以视作边塞诗。那么,边塞诗人通过描写边塞生活传达出哪几类情感呢?

一、勇敢豪迈、一往无前、卫国杀敌、建功立业的豪情

这类边塞诗歌表现的是戍边战士奋勇杀敌、视死如归的英勇气概,表达他们保家卫国、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即使是艰苦战斗,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例如陈羽的《从军行》:“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寒风劲吹、冻泥裂开,梧桐叶光、枝梢折断的景象,表现了极为恶劣严酷的自然环境,衬托从军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风雪中红旗“直上”的动态描写,使画面生机勃然,展现了从军将士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除此之外,“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等脍炙人口的边塞诗句都是这类思想感情的代表。

二、久戍边地、思乡念亲的悲情

这类边塞诗歌描写的是出征在外将士的戍边之苦,表达他们无法返乡的哀怨,表现出战士深深的思乡之情。例如高适的《塞上听吹笛》:“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在苍茫又清澄的夜境里,不知哪座戍楼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梅花何处落”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嵌入“何处”二字,何处吹奏《梅花落》?诗的三四句与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意近,是说风传笛曲,一夜之间声满关山,构成梅花开满关山的虚景,呼应雪净月明的实景,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境界尤为动人。除此之外,“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等句子也传达出相似的情感。

三、对战争的厌恶,对百姓和戍边将士的同情

这类边塞诗歌表现诗人反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的观点对连年战事的厌恶之情,表达诗人同情百姓、忧国忧民的情怀。例如张乔的《河湟旧卒》:“少年随将讨河蝗,头白时清返故乡。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通篇诗字里行间,尤其是“独吹边曲向残阳”的图景中,流露出一种深沉的哀伤。“残阳”二字所暗示的日薄西山的景象,一个“独”字又交代了这个老人目前处境,暗示出他从军后家园所发生的重大变故,使得他垂老无家。此人毕竟是生还了,而更多的边兵有着更加悲惨的命运,他们暴骨沙场,是永远回不到家园了。“十万汉军零落尽”,就从侧面落笔,反映了唐代人民为战争付出的惨重代价。诗通过个人的遭遇,反映出了那个动乱时代的影子。此外,高适的“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陈陶的“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杜甫的“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柳中庸的“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等诗句和诗作都是这类思想感情的代表。

四、对边疆和平的向往,对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

这类边塞诗歌往往表现诗人对良将及早出现的渴望之情,对边疆和平的向往之情,以及自己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一些凄厉,多一些惆怅。如陆游的《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上片写的是梦境。一开篇渲染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关塞风光画面:雪、笳、铁骑等都是特定的北方事物,中间突出一句点明这是梦游所在,然后才又进一步引出联想――梦中的联想;这样的关河,必然是雁门、青海一带了。那作者为何有这样的“梦游”呢?只因王师还未北定中原,收复故土。这压着作者的心病,迟迟未能解除。作者深厚的爱国感情,凝聚在短短的九个字中,给人以非恢复河山不可的激励,从而过渡到下片。下片写梦醒后的感想。一灯荧荧,斜月在窗,漏声滴断,周围一片死寂。黑夜因作者的心得悲凉,而冷落的环境,又反衬出作者报国雄心的火焰却在熊熊燃烧。自许封侯万里之外的信念,是何等地执著。如此爱国热情,是多么伟大。“有谁知”三字,表现了作者对朝廷排斥爱国者的行径的愤怒谴责。此外,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都是此类思想感情的代表。

边塞诗词风格多样、感情丰富充沛,读起来或令人热血沸腾,或使人愁肠寸断,但总体来讲主要有以上四类情感,希望考生能够清晰地把握这四类情感,遇到边塞诗不妨对号入座,解决理解诗歌、快速把握诗歌和准确答题的问题。

第12篇

古诗鉴赏中,领悟主旨及意境,是大的方面;而推敲细节与场景,则是小的方面。若把前者看作宏观把握,后者就是微观分析。宏观把握,可侧重于文中的抒情与议论。

抒情,有直接与间接之分。感情的直接抒发,即直抒胸臆。比如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诗人直接抒发人生苦短的感慨,接下来写对人才的渴求,则表明建功立业的愿望。又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时空阻隔却无有穷尽,抒发了一种独立苍茫之感。好似具体的景物难以映发,便略去了景物。间接抒情,多是借景抒情。将情感寄寓于相关的景物中,往往情感在前,可谓寓情于景。比如杜甫的《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虽有好花开放,但感时伤事,花枝上的露水变成溅泪。同样,虽有鸟鸣悦耳,但在离别者听来格外惊心。这都是诗人的情感作用,改变了物态生趣;也有触景生情,比如岑参的《山房春事》:“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尽管花发依旧,但景象萧条,情怀是黯淡的;即景即情,景与情不分先后,就是情景交融了。比如秦观的《春日》:“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芍药含泪与蔷薇无力,亦情亦景,情景交融。还有以景语作结的,情感大都蕴于其中。比如王昌龄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那高悬的明月,所要寄托的仍就是边愁。

议论,多用来表明见解或看法。比如刘禹锡的《秋词二首》其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以议论起笔,说秋天要胜过春天,然后精选一个鹤飞冲天的意象,将诗思高远地飞扬开去。议论放在篇末的,就是卒章显志,即在篇末点明主旨或思想感情。比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明自己的傲岸,而不屈服于权贵。

再说微观的细节与场景分析。比如《孔雀东南飞》:“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这里写刘兰芝的容貌及举止,多用细节来形容其美好,足见阿母的指责毫无道理,只是一味蛮横。再如《陌上桑》:“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这里写人物的肖像,有许多细节,除了正面写服饰外,还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即通过行人放下担子、少年摘下帽子及耕者锄者都忘了劳作,来形容秦罗敷的美貌。

古诗中的细节与场景是多样的。比如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诗人约了客人,但客人没来,便通过一个闲敲棋子的细节描写,来表明灯下的守候。又如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要寄信了又拆开,唯恐匆忙间没有说清楚。一个细节描写,表明乡思无尽。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这个场景描写,有寂寞的宫花及闲话的宫女,却传导出无尽的哀怨。即宫女虚耗青春,最终也只有老死宫中。再如朱庆馀的《宫词》:“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含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花开寂寞,闭郁着许多美丽的生命,本想有所言说的,却怕学舌的鹦鹉搬弄是非,只得欲言又止。意在言外,不仅写出了宫人的寂寞,还流露出恐惧。

古诗鉴赏中,如能将宏观把握与微观分析结合起来,鉴赏就更全面了。

(作者单位:长汀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