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观潮课件

观潮课件

时间:2023-05-30 08:53: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观潮课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观潮课件

第1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小学语文;教学分析;语文教学;网络技术

网络世界以其信息量大的优势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同时也影响了我们的课堂教学,能将各个学科教学与网络结合起来,帮助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丰富教学手段,让学生在网络学习的过程中进行观察、分析、探索、猜想和归纳,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优化。

一、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特点分析

面对社会的发展和对于人才的新要求,语文教育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单一授课模式,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了解网络的一些基本特征,在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中积极地应用网络技术,促进语文教学效果的提升。网络技术是信息时代老师所必须具备的一些基本条件,同时也是信息时代教育教学工作的现实需要。而信息时代的小学生,也应该学会利用网络来提升自身的学习效率,增强通过网络来获取知识的意识,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

二、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方法

1.联想教学。

联想教学是对学生正常智力培养发展的同时,对其潜在的能力进行深挖的一种教学方式。在网络环境教学强有力的支持下,打造联想力培养,小学生的智力会大大提高。

例如,教师在运用计算机网络教学实践中,在使用多媒体制作课件、电子演示、幻灯片顺序播放时,通过超级链接及时引入与其相关的资料、数据、文章或者其他媒体,另外,连接上网还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扩展课堂教学的内容,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在有限时间里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其综合能力。

2.猜想教学。

猜想教学就是启发、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更加刺激学生的智力再创造性。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普及,小学生的教学环境已经不再封闭,宽阔、开放、无限的网络时代,给小学语文教学的猜想式教学带来无穷的魅力。但是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猜想教学,就必须运用计算机网络教学,它可以提供教学所要的素材和间接材料,其作用是非常大的。

例如,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经常会需要一种引导、一种教学的氛围、一种带有倾向性的个体猜测。这时教师只是简单的口头教学就根本无法实现,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借助于计算机网络教学,从教学内容的需求出发,营造一种教学所需的环境+一只远去的小鸟,它能飞向何方。它又从何方而来。会引起小学生众多的猜想,或者能够联想到小鸟生存的环境,猜想到环境的保护,猜想到日趋变化的大自然概况,等等。

三、网络技术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1.情景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语文的教学,导入过程十分重要,导入的设计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导入的设计需要教师充分考虑课文的特点,设计出与众不同的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观潮》这篇课文主要是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使学生感受到祖国的壮丽山河,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结合这篇课文描写的内容可以很好的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现钱塘江大潮的景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文的导入阶段,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钱塘江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钱塘江的壮丽。“同学们有没有见过钱塘江来潮时的景象?”每一年农历的八月是把这一天,钱塘江就会涌现数以万计的游客来参观钱塘江的大潮,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奇和壮丽。“有没有同学见过呢?同学们想不想感受一下呢?”接着老师通

过多媒体放一段录像,学生静静地感受。通过视频的播放和钱塘江大潮声音的震撼,学生一下子就会被钱塘江大潮的其实所吸引,所震撼。通过多媒体视频的导入,使学生迫不及待的想学习课文,更好地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2.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语文课的教学过程中会出现一些疑问,但是学生只能根据语文科文中的语言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只能通过语言来了解文章所描写的景物或者人物的形象。但是如果借助多媒体课件就可以为学生提供形象的描绘,加深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在《观潮》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中主要是要学生理解文章描写“潮来时”的句子,感悟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气势。这篇课文的第3、4自然段是描写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学生需要反复阅读来理解和想象潮来时的场面。钱塘江大潮的雄壮其实需要学生自己去体会和想象,但是仅仅通过课文中的语言来理解,学生难免会完全理解,这是需要借助多媒体课件对学生提高视频和音频资料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通过使学生感受钱塘江来潮时的磅礴气势更好地使学生理解本文关于钱塘江的描写。作者通过由远到近的顺序描写了潮水的变化,作者又按照时间的推移,位置的变化描写了潮水的变化,使学生感受如此壮观雄伟的奇观。

第2篇

只要上过公开课的人都知道:那多姿多彩的课堂背后是如何付出的。要准备一节课有多辛苦呀:收集资料、图片,制作投影片,搬动电脑……精彩之后我便陷入困惑:我们平时的教学也能有课件该多好啊!

可是,我们常常“望难生畏”,原本能很精彩的课堂,由于许多准备不足,课堂变得松懈,许多孩子做起了小动作,甚至有人打起瞌睡来。教师因此而大发雷霆,课堂失去了吸引力。可“远程教育”出现以后就不一样了:现代远程教育的实施让农村学校的教师和孩子们能共享优质资源,为农村基础教育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这一项目的实施,给农村学校教育带来了教学改革前沿的动态信息,带来了新课标下的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带来了先进的教学方式。

一、远程资源方便了教师,备课轻松、简单

“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长流水”。要让自己的课堂精彩,课前教师的备课是重要的基础。课前,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尽可能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而平时老师除了读一本《教参》外没有别的资料,我们老师对课文的理解也很肤浅,要想上好一节课,需要收集多种资料,而这些资料有些教师根本就无从收集,想要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走进文本,唯一的途径就是制作课件,可制作课件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现在好了,走进远程资源网,打开“教师发展”、“教材分析”、“教学案例”、“培训教程”映入眼帘。在“教材分析”和“培训教程”中专家对教材作了充分分析,使我们更准确把握教材,明确教材的重难点。观看了“教学案例”,一堂课的构思鲜活的出现在教师的脑海里。然后从资源中选择与课堂有关的图片、录像或录音。瞧,坐在电脑前一会就把那么多准备全搞定了,多方便呀!

二、远程资源使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走进文本之中

在一次集体备课活动中,一位教师说《观潮》这篇文章,与学生实际生活距离较远,对大潮来时的各种景象根本一无所知,无法了解为什么人们会对大潮产生的各种思想变化。我想:远程教育资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图片、录像,将空间的文字叙述变为精彩的动画展示,使抽象、枯燥、静止的文字知识变得具体化,趣味化,生活化,利用这些课件就会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想到这,我马上到远程资源中找到相关的资料,把学生带进远程资源室上课。

课堂开始,我先带同学们阅读观看了大潮来时的各种画面,了解大潮吸引人们的原因;然后让学生观看远程资源中有关大潮来时的各种具体景像,学生对大潮的期待、喜爱之情油然而生;接着马上利用朗读资源让学生和着激动的音乐自由朗读,孩子们兴奋地读着,学生从中领会到人们期待、喜爱的心情,读后我引导学生谈看到各种景象时的体会。听,孩子们说得多好啊,谁说孩子们不能体会人们的心情。孩子们在远程资源的帮助下轻松地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走进了文本之中。

三、远程资源使教师快速成长

远程教育资源让我们实现了同在一片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的梦想,它大多都是专家、教授以及优秀教师整理出来的。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适合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学生。在运用的过程中,我们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充分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上的技术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根据实际对资源进行重新建构,因地制宜,因人而异,选择贴近我们生活的材料,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思索、选择、运用的各个环节其实就是教师学习的途径,不断提升自己素质,除此之外,资源中还有很多专家提出的新的教学理念,经常坐在电脑前看一看、想一想就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提升自己的教育素养。

尝到甜头后,我经常组织学生利用远程资源教学,或欣赏美丽的草原风光,或倾听抑扬顿挫的范读,或查看补充资料,我和学生都快乐地学习着。

的确,远程教育为我们农村学校解决了一个大难题,为我们农村教师打开了便利之门:使我们既节省了课前准备的烦琐,又有课堂的精彩,还有课后的延伸。既然如此,我们每一位教师要不断学习新课程理论,努力“充电”。努力做到传统教育的精华与现代教学理论的完美结合,使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真正成为培植教育之树的沃土,浇灌教育之花的活水,丰硕教育之果的阳光。

第3篇

一、导入新颖,富有吸引力

大家都常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特别是学生经过了十多分钟的课间活动,要一下子进入课堂教学,是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导入新课时要十分重视学生情绪的调动和兴趣的培养。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采用谈话、设问、回顾、总结复习等方法导入新课。这固然是一种好的导入法,但对一些课前准备不足,自控能力不强的学生来说,就无法及时进入学习状态,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在实践中,我们及时借助信息技术设计有声有色的多媒体导入片断,或用传统教学法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创设情景,一方面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要求,另一方面又能带动学生的思维,调动其情绪,使全部学生很快就以良好的状态进入学习过程。

如在《桂林山水》的教学时,笔者首先从教学资源库上下载一段有关“桂林山水”的美丽风景旅游VCD片断,制作在课件的导入部分,特别是把桂林的“水”和“山”的镜头剪辑出来制成富有吸引力的导入片断,并配以导游说明与美妙的乐曲。这样生动直观的画面再现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景,既能深深地吸引学生,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让学生很快地进入课堂,参与教学。

二、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现代化多媒体表现力强,信息量大,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再现文章中的情景。学生在学习时通过观察直观且声色俱全的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积极的思维,从而能起到让学生解决学习重点,突破难点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促进学生全面素质水平的提高。

如在《观潮》的教学时,笔者设计了“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3个部分的画面,让学生在多媒体的辅助下去欣赏、诵读文章,然后分

(下转页)

(上接页)

组讨论,合作学习。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再引导他们积极发言,然后进行归纳小结。这样课堂气氛活跃,也把学生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愉快地参与,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被激发出来。实践证明,这样合理的多媒体设计,与传统的优秀教学模式,充分让学生讨论、发言、欣赏、诵读,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既达到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重点,突破难点的作用,又使学生经过思考,合理运用掌握的知识的同时,另外又获得了心理上的满足,激发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体现了新时期素质教育的精神。

三、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与趣味性

直观性是多媒体教学的一大特色,可以让学生透过一幅幅精美而动感的画画去理解文本的内容,形象生动的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如:笔者在上《草原》一课时,经课前备学生了解到学生没去过草原,只在电视上偶尔看到过,但印象不深。因此笔者制作了“有关草原广阔的”课件,用以加深学生对草原的感受。另外,为了让学生更自主地学习文本,笔者制作的幻灯片可以随意转换。教师适时地顺学而导,很好地避免了教师牵拉的现象。同时对同学们感受草原的美丽广阔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四、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第4篇

一、发挥“白板”优势,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语文教学最好的老师,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情感,这样的语文教学才会有生命,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有效。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交互式电子白板以其独到的鲜艳的色彩、动听的声音以及多变的图像、色彩、标注、画面截取、隐藏、动画等功能,极大地迎合了小学生的兴趣,还能使学生较长时间地保持自己的注意力。在交互式电子白板环境下的阅读教学,白板课件让孩子仿佛亲临现场,可以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画面、良好的视听效果状态下阅读。比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这篇课文,通过作者到山中访问他特殊的好友,让人们随着作者的步伐领略了老桥、鸟儿、山泉等分风姿,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展示了大自然的无穷魅力,传递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独特情感。课文想象丰富、新奇,有浪漫色彩。全文语言清新美好,有诗一样的韵律和情怀,拟人形象生动,排比气势磅礴,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因此这篇文章在教学时宜读不宜研。为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感悟空间,激发学生情感体验,我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提供的音乐、视频,让学生选样自己喜欢的段落配上相应的音乐、视频,利用白板的回放功能,互动评议,逐步深入,读出古桥的德高望重,树林的静谧、雷阵雨的来势汹汹……从而体会作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凝结其中热爱大自然的情节。白板一点,教师马上就可以引导学生到达文中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整合影音图文,扩大课堂信息量

现代课堂要求把更多的信息量传递给学生,运用白板的课堂能把文图声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数据处理、编辑、存储、播放演示,将传统的黑板、投影仪、实物展台、电脑整合在一起形成统一的教学平台,由单一“灌输”转为双向的“互动”。师生在其中进行思想与情感的交流,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变成一种动态的、生动的、发展的、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让学生多看、多学、多练、投入广阔的学习空间,从生动鲜活的生活中观察、思考和感悟课文的内涵,拓宽教学的广度和深度,扩大了课堂的容量.可以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利用课堂时间。

三、融合视听声情,提高学生求知欲

电子白板具有拉幕、探照灯、拍照、擦除、资源库储存、互联网连接等特殊应用功能,使教学更加方便生动,更便于演示教学材料的动态和细节,在必要时可以回放和重现操作过程和细节,可以设计出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励学生参与交互,使师生产生了亲近的感觉,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进而提高学习效率。我在执教《巨人的花园》一课时,先让学生欣赏巨人没有回来之前,花园里不同季节的美丽图片……最后,定格在狂风大作的冬天,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这时伴播放课文录音,请同学们思考这是为什么。学生通过接触视听材料,理解了课文,仿效录音,绘声绘色地朗读,兴趣更浓。注意力集中,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妙用旋转遮罩,突破教学重难点

突破教学重难点,实现教学价值提升是一堂课教学的根本所在。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把握重难点,巧妙地化难为易,变抽象为直接形象,使学生理解深、领会快、记忆牢。利用电子白板上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但可以像在传统黑板上那样书写勾画,还可以拖拽、放大、旋转、擦除、遮罩等,根据学情随时调整教案,实现积极的互动,实时记录、保存教与学的全过程,随时补充调用,更适合多样化、创造性教学需要,又快又好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在每节精读课文识字教学这一环节,电子白板可以把教师将难写字的书写过程录制下来,在教学时随时回放书写汉字的过程。学生在自主练习时如有疑问可随时去调用白板中的资源,学生一边看一边练,进一步明确汉字书写的笔画和笔顺,有效地突破汉字的书写难点,也节约了教师再次书写的时间,让课堂更加高效。在执教《巨人的花园》时,我请学生分析巨人这个人物形象,采用聚光灯的效果,使学生的注意力仅仅锁定巨人这个人物形象。同时,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证据来解释他对巨人的理解。教学中,学生利用电子白板拖放文中的任何细节来证明自己的论点。学生将自己的理解形象化地表现出来了,获得了成功的喜悦。这样,就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同时,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五、提升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第5篇

一、运用多媒体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它可以把抽象的学习内容变得形象具体;把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把静止的教学内容变成动态的;把无声的变成有声的;使学生更加形象直观地理解课本内容,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学,兴趣浓厚,为整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例如,在教学《蝙蝠与雷达》一课时,学生对蝙蝠在飞行中是如何辨别障碍物和识别方向这一内容点难以理解。在这里,我运用多媒体课件,把飞机和蝙蝠结合到一起,明白清晰地给出了飞机飞行和蝙蝠飞行的原理,学生一看就懂了,非常简单形象。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也不一定能听得懂,但是这样通过课件展示,学生就轻而易举地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不仅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学生还感到轻松愉快。再如,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詹天佑为使火车爬上陡坡,设计人字形线路,这也是本课中学生理解的一个难点,学生不易理解。在这里教师也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路线的示意图,看着示意图,学生就能听明白了,非常形象直观。

二、运用多媒体,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形象直观的事物比较感兴趣,而多媒体的特点也就是声图并茂,能给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画面或动画,把学生带进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里。学生在这样良好的学习环境下,乐于接受知识,学习积极性高涨,学习气氛浓厚。比如,在学习《观潮》一课时,教师可播放钱塘江大潮的录像资料,学生一下就被大潮那种雄伟壮观的场面给吸引了,急于了解大潮。这样,学习本篇课文的急切心理油然而生,同时以最佳的学习状态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去,这首先就给整堂课制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另外,在讲解中间的部分,学习潮来时、潮来中、潮退之后的内容时,教师也可以播放图画,让学生根据画面分析文章中作者的描写,学生在其中真正地体会到了作者所运用的描写方法,以及拟人、比喻修辞方法的使用,而且印象深刻。

三、运用多媒体可以有效地突破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在教学中,有些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只是靠教师一味讲解,学生很难理解,基础好的学生即便理解了,也不透彻、不深刻。如果这时运用多媒体,效果就不一样了。多媒体可以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直观化,把教学内容化难为易,学生理解起来就会轻松得多,教师教学还特别省力、省时间。例如,在教学《开国大典》一课时,由于学生没有经历过,只是靠教师讲述,自己读课文,很难真正体会到当时那种激动人心,庄严隆重的场面。这时教师播放开国大典当时的录像资料,学生马上就被带入到了当时的场面中去,被当时的那种激动人心的场面所感染,这样理解起课文的各种描写就容易得多。与此同时,这对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也有很大的提高,还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四、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学习

比如,在教学《乡下人家》一课时,运用多媒体屏幕上出示乡下农村人家的画面,再加上优美动听的音乐,教师或者是学生的朗朗诵读,学生听起来如身临其境。从而激起了强雷的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五、运用多媒体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多媒体课件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景,丰富有趣的教学资源,同时动静结合,声情并茂,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眼、耳、手、脑等多种感官,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思维开阔,精神集中,主动配合,语文素养同时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比如,在学习《啄木鸟医生》的看图说话训练时,教师可以提供生动逼真的画面,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全身心地投入到故事画面中去。有的学生扮演老树,有的学生是啄木鸟,他们进行形象逼真的对话,学生热情非常高。“啄木鸟”飞来了,“老树”愁眉苦脸地在那里,啄木鸟就问:“老树爷爷,你怎么了?”充当老树的学生就很难过地回答:“我全身长满了虫子,难受极了。”啄木鸟就说:“不要难过了,老树爷爷,我一定能把你的病给治好的。”接着“啄木鸟”就开始给“老树”治病,他把“老树”身体里的虫子都给吃光了,顿时,“老树”浑身舒服,喜笑颜开。学生的表演,不仅可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表演能力、随机应变能力,还为他们的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6篇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学校课堂的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多媒体是用图文并茂,声相兼备的听觉、视觉效果,生动、直观、形象地把教学内容展示出来。正确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教学的重难点,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1. 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1.1 多媒体在教学中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现在的多媒体信息技术,它能够形象地、完美地在课堂中把教学情境生动地展现出来,使学生如身临其境、身在其中,极大地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观潮》一课,作者在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描写潮的样子及潮的响声尤为精彩,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震得颤动起来。教师在教学中,可借助录音让学生感受潮来时浪涌岸滩,汹涌澎湃的声音,借助投影和录像,让学生感受潮来时如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壮丽之美。通过创设视听情趣,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2 多媒体在教学中能够提高教师的课堂效率。在传统教学的课堂上,很多时候是“老师在讲,学生在听”,教师在课堂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中都是“满堂灌”,学生在课堂中只能机械地,被动地接受知识。大部分教师根本上没有做到精讲多练,究其原因,很多是课堂中要写的内容,要画的图形占的时间多,但如果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在课件的制作中把要写的内容及要画的图形制作好,在教学时,教师通过对电脑控制,逐步把相关内容展示出来,这样可以为教师节省了大量书写的时间,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1.3 多媒体在教学中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多媒体信息技术一个明显的优势是能把教学内容中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简单化,很好地改善了课堂中枯燥无味的学习氛围。如在讲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时,在视频中,两个圆由远而近移动,使学生更加容易地理解两圆相离、外切、相交、内切、内含等相关的几何概念,同时又掌握了两圆的半径与圆心距之间的关系,通过视觉效果,学生在大脑中建立感性认识和图像记忆,学生思维随着物体的变化而变化,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想象力,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1.4 多媒体在教学中能够更好地解决重难点。解决重点、突破难点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如果这两点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不管其他形式、内容怎样合理,这堂课都是失败的。而多媒体辅助教学可发挥其独特优势,创造良好的条件,为教师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在解决《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负荆请罪”这个重点时,教师可以绘制叠式投影片,根据文章内容,把这个情节整体分解成“廉颇跪地请罪”、“背负荆条”、“双手捧荆条给蔺相如”等几个局部画面,教学时再逐步覆盖起来,最后构成一个完整画面,使学生更易于体会蔺相如为了赵国得利益处处避让的宽宏大度,进而明白将相顾全大局,注重团结,是使赵国这个区区小国得以强盛、发展的主要原因。小小几张投影片,使教学内容环环相扣,文章主题步步深化,无须教师多费口舌,重点明显突出,难点轻松解决。

2. 多媒体教学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和传统教学比较,优势相当明显,也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许多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教学还是存在不少问题。

2.1 多媒体制作,教师要注重教学实际。在多媒体教学中,有些教师在制作教学课件时,过于追求画面的完美性、多样性、娱乐搞笑性,这势必分散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如果在制作教学课件时过于直观形象化,有时会降低学生的思维水平,限制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也浪费教师课前的大量时间,所以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恰如其分的制作课件,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2 多媒体使用,教师要掌握好“尺度”。多媒体教学确实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新的活力,有效改善沉闷的课堂学习气氛,多媒体的使用,教师要掌握好“度”,课堂上像放电影一样,不停地把学习内容一古脑放出来,这样是没有效果的。过多的使用多媒体,会阻碍师生的交流,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足够的时间理解知识和记录课堂笔记,学习思路不连贯,不能很好地分清学习的重难点,不便于学生对学习重难点记忆。所以,教师要给时间学生动手练,动脑去想,多媒体不能包办到底,应该用才用,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这是多媒体所不能替代的。所以这就要求教师要发挥多媒体的优点,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作出合理的选择和安排,服务于教学。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各有其优势和不足,在教学中恰当选择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发挥多媒体的图文声像的优势,既培养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恰到好处地挖掘学生潜能,又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的质量。使用先进的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的同时,不能忽视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应当彼此取长补短,相辅相成,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只有两者互为兼容,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的设计思路和想要达到的教学效果。

第7篇

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设计,都应有助于合作学习方式的形成。”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中应发挥主导作用,培养学生合作技能,提供自主合作时间,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展开有效的合作学习,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演绎精彩高效课堂。

语文教学;教师主导;自主合作;有效课堂

怎样发挥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主导作用,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展开有效的合作学习,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演绎高效精彩课堂的目的?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一、教师积极参与合作,发挥调控指导作用

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时也提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所以学生的自主与教师的指导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双向关系。但当前有一些教师理解失“度”,没有吃透语文新课程的理念,为了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课堂上出现了放任自流,学生自由过多,教师指导不足的现象。因此,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应真正参与其中,发挥主导作用。一方面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另一方面给学生一种无形的期望,激励学生积极讨论、交流,提高合作的效率。

1.合作前,参与确定合作目标

只有明确了学习任务和学习要求,小组合作学习才会有的放矢。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观潮》第3、4自然段时,组织了一次小组合作学习。在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江潮的变化,体验观潮者心情的变化后,教师顺势引导学生:“默读第3、4自然段,思考:大潮来时,江面上出现了哪些惊心动魄的景象?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到惊奇?边读书边想象画面,在课文中适当批注。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学习要求先自读思考作批注,再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交流,教师点评,并出示相关课件加深感受。大家在品味鉴赏这些写得具体形象的语句时,不仅感受到潮来时的壮观景象,也通过品味重点词句,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自主合作交流都有很明确的目的,因而合作效果显著。

2.合作中,参与指导合作学习

学生在小组讨论时,指导教师要走下“至高无上”的讲台来到学生中间,担当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角色,积极参与学生的合作学习,获取学生的信息,时时关注合作学习的进展情况,把握好“导”的契机。当小组或个人有独到见解或创新思维时,教师要及时肯定和表扬;当小组中出现争执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仔细阅读,相互启发,;当学生“山穷水尽”时,教师要及时铺路架桥,使之“柳暗花明”。一位教师在执教《小珊迪》时,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在总结课文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按照课文叙述的顺序,你认为这个故事哪些地方还可以通过想象加以补充?很多小组成员立刻七嘴八舌。教师来到第一小组弯下身倾听了一会,不时露出会心的微笑,孩子们说得就更起劲了。随后他又来到一个安静的小组,了解到他们说了一些后,就不知该从哪里展开想象丰富故事内容。教师立即挨着一个孩子坐了下来,他慢慢地引导:小珊迪怎样急切地为“我”换零钱?他又是怎样被车撞倒的?回到家后,小珊迪会做些什么?他会如何托付弟弟把剩下的零钱还给“我”的?在教师的穿针引线后,孩子们豁然开朗。只有这样,教师扮演好 “导”的角色,合作学习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为后面的全班交流展示小组学习成果作好 铺垫。

3.合作后,参与合作评价反馈

每一次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都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给学生充分展示本组学习成果的机会,同时通过组与组间、生与生间、师生之间多元互动的评价,予以及时的反馈和有效的指导。在倾听了学生的学习成果交流、汇报后,教师也要对各小组的活动情况和成员中的突出表现进行简单的评价,如哪一组最团结协作,哪一组的纪律最好,小组成员参与是否积极,小组长工作是否认真负责等,以培养小组成员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二、培养学生合作技能,激发学生合作欲望

合作作为新课程积极提倡的一种有效学习方式,刚开始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实施时,由于学生没有一定的交往合作技能,不知道怎样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互动。合作时要么以自己为中心,夸夸其谈,不愿意倾听、接受别人的意见,要么沉默不语,好像什么都与他无关,要么人云亦云,对小组内的意见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成或反对,使得合作虚无实效。因此,要想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教师应该培养学生一些基本的合作学习技能,激发学生的合作学习欲望。

1.学会倾听和表述是有效合作的基础

倾听和表述是一种双向互动。教师要让孩子们在表述时,做到清楚有条理,声音要响亮。同时要善于倾听他人的观点,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汲取别人发言中好的地方,来修正和完善自己的看法。当听不清楚或听不懂时,要等发言人说完再进行提问,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

2.学会互助和欣赏是有效合作的关键

小组合作学习是让每一个成员都参与学习的过程,因此要让孩子们学会互相帮助、互相欣赏。小组讨论时,如果有的同学出现紧张结巴或说错时,不要相互取笑,应给予帮助和鼓励,共同找出问题根源,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当本组或其他组同学有精彩表现时,应及时给予肯定,在合作学习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三、提供自主合作时间,提高合作学习效率

第8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语文教学;情境创设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使用,大量的多媒体进入了课堂,成为了新的教学资源。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方向,也是语文课程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进行系统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多媒体课件具有文本、图形、动画、视频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集成的优势,信息容量大,表现形式灵活,又有非线性和交互性的特点,可为语文课堂教学创设多种情境,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面貌,促进了教学效率的提高,给学生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环境和认知方式。

但目前多媒体课件大多都遵循传统的教育理论,课件设计的目的在于对教学重点与难点的形象化演示,或是对某些特殊内容的模拟和虚构,依然是教师教授知识的辅助工具,而没有真正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完成意义建构的认知工具。还有的教师将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理解为简单的图片、视频、音效的欣赏以及对视觉、听觉的冲击,强化记忆,更有甚者只是原来课堂板书的翻版,走入了误区。其实,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制作不应只是多种媒体的集合,界面的设置和交互式要素的体现,更不应是教材内容的搬家或一种教学手段的更新,而应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设计,应把创设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作为教学的目的。以下是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的一些体会,仅供参考。

一、巧设导入情境,唤起学生学习热情

多媒体可通过优美的图像、动听的音乐和有趣的动画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有效调动他们探求新知的积极性,为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教授《与朱元思书》一文时,新课伊始,在充满幻想的乐声中,大屏幕上出现了秀丽的山水风光,那形态万千的青山,那无瑕翡翠般的碧水迅速吸引了学生的全部注意力,引发了他们无限的遐想,学生的情感一下子被诱发出来了,借此引出新课,水到渠成。这样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顺利进行了敲响了动人心弦的第一锤。

二、再现文本情境,活跃学生形象思维

多媒体技术综合运用形、色、光,可以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形声信息,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枯燥的文字叙述生动化,从而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更有助于学生对文本情境的体验、理解。例如,教授《观潮》一文时,传统教法很难使学生领会钱塘江潮声音大、气势壮的特点。用多媒体视频就可以直观、生动、感性地将钱塘潮浪头翻滚、一浪卷一浪、汹涌澎湃、震天动地的壮观场面展示给学生,使他们强烈地感受到钱塘潮雄伟的气势,对文本有了更具体、更贴切的理解。在学生充分感知课文情境、进入情境时再播放配乐朗读,使学生进一步领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整节课,学生不但学得轻松,而且获得的知识丰富而扎实,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

多媒体技术不但可以用来重现课文中语言文字所描写的情景,而且还可以用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面临一个真实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自主探究课文。例如,教授《黄果树瀑布》一文,当大合唱响起,气势磅礴的黄河展现眼前时,学生们的思绪会不由自主地飘向远方。这时,我让学生和我一起依据课文内容,为母亲河写一段解说词。此刻所有学生的精力都聚焦一个点上,为了出色完成任务而积极主动地研究课文,理解、筛选、整理、运用有效信息,反复尝试解决问题。小组成员之间商量讨论,进行了真实的口语表达,课堂充满了凝聚力和生命力。

四、展现审美情境,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多媒体可为学生创设一种身临其境的审美场,召唤学生的情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审美经验,运用自己的形象思维和想象力进行阅读活动,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进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审美化的教育历程,把文本解读导向审美领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例如,综合性学习《荷》专题,选取的多是精美的抒情散文片段,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池荷花在风中翩翩起舞的美丽姿态、蜻蜓飞翔而过的景象,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美仑美奂的世界。学生伴随着《雨打芭蕉》的乐曲,在老师的范读中欣赏着美景,很快入情入境。很多学生想起平日里积累的古诗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多媒体的巧妙运用,使学生入境动情,在诗意般境界中欣赏美、体悟美,甚至产生表达美的欲望。

第9篇

一、通过朗读、揣摩,培养语感

现行教材中的每篇文学作品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和编排的,注意到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有着生动活泼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蕴含着作者的情感。还有许多声像教材是由有经验的人朗读、播讲,语音标准,语言规范,为学生提供了最优良、最规范的学习样板,使学生能寓紧张的学习于轻松愉悦的气氛之中,其效果不是传统的教学手段可以比拟的。因此,在语文课的教学中,应提倡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揣摩,来培养学生的语感。

在指导学生诵读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做到一个明确,一个调动。明确怎样的语言适宜培养怎样的语感。一般来说,构成画面的语言适宜培养形象感;含义深刻、寓意丰富的语言适宜培养意蕴感:对话、独白式的语言适宜培养情趣感。还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扩大视读广度,培养学生将作品中的语言文字化为自己的语言、自己的写作词汇。这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基本方式。

二、通过朗读与激发想像有机结合,诱发语感

阅读教学中朗读的形式很多,有齐读、轮流读、指名读、分角色读、引读等等。无论哪种朗读都不仅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帮助学生培养语感,理解课文内涵,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而有效的读的训练,必须与思维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同想象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诱发学生的语感。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没有想象,就无从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其味、听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同时,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感。如《观潮》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其中“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等句子如不运用形象思维,便不会让人感受到大潮的雄伟、壮观。教学中,可通过电教手段,如播放录像、展示课件等激发学生想象,使其在语感中起推波助澜的作用,增强学生对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的感性认识。可激发学生通过“白浪翻滚”联想到“白色城墙”的雄伟图景;由“浪潮越来越近”联想到“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时那浩浩荡荡的飞奔场面:由“声音”联想到“山崩地裂”的惊人气势。然后,对整段文字进行反复感情朗读,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他们的语感。

三、通过朗读形成的内心视像,激发语感

课文中有些词句并不深奥,表层意思不难理解,但却富有鲜明的感彩,体现了作者的匠心。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朗读的方式,形成鲜明的内心视像,来引发学生的语感。如《小珊迪》一课,作者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了从白天到晚上所发生的事情。小珊迪为了要“我”买他的火柴,从请求到乞求再到苦苦哀求,而“我”的心情也随之变化,从不在意到同情再到感动。

总之,语感培养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方法,而朗读则是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言虽简单,却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只有经过反复朗读,方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而在这个整体的把握过程中,对于文中所涉及的语音、文字、词语、句子等的品味与琢磨,更是一种不知不觉的语感训练。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朗读不但应该是在所有的言语活动中起关键作用而不可缺少的,是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的杠杆,而且是语感最初形成的基本手段。因此,根据学生的语言基础,把握教材所传递的感情信息,重视通过朗读进行语感训练和培养,去广化、深化、美化、敏化学生的语感,从而拓展、充实、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无疑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第10篇

第一部:生活――语感培养的摇篮

我们要不断丰富学生的经验,善于调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还要设法把生活活水引进课堂,促使学生联系生活去触摸语言、培养语感、感悟文本。如教学《观潮》一文中“体会潮来时的壮观,读出潮水的气势”是难点。农村的孩子见过大海,见过涨潮,也见过退潮,但他们却感受不出潮来时的气势。为了让学生能够感受潮来时的磅礴气势,我让家长再次带孩子到海边,听潮水奔腾、冲击的声音,课堂上,我再次让孩子听潮水奔腾、冲击的录音,边听边想象,这时学生仿佛再次身临其境,接着我让学生读课文中描写,体会潮来时的气势。这样使得学生对文本情感的感悟与学生生活中自我真情的流露融为了一炉。

第二部:朗读――语感培养的动脉

朗读是训练语感的重要方法。朗读犹如一条潺潺流动的动脉,使语感生生不息。要学好语文,务必把握好朗读的方法。

祖国丰富的语言文字在世界各国中是独具特色的。要培养学生从小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良好的语感,就应先从朗读入手。朗读是对语言文字由外而内的吸收,语感是对语言文字吸收内化的感受。试想,如果没有由外而内的吸收,何以谈得上内化后的感受呢?当然也谈不上语感能力的培养了。

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我先范读古诗,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中诗人在瀑布前为瀑布磅礴的气势所惊叹的意境。这是客观事物及其主观感受,是获得语感的前提。接着,课件展示让学生欣赏瀑布的美,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道出心中的一道道美景。在学生渐入意境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转换角色:“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李白,你的心情会是怎样?请你带着这种心情读一读诗歌。”学生生情并茂地朗读着。这样的朗读训练能使学生在读中加深理解,在读中深入探索,在读中体悟语感。

第三部:理解――语感培养的基石

叶老又指出:“要把握好吟咏,必须先了解文意,无论是白话文或文言文都需要吟咏。”意思是说在吟咏作品的时候,必须依据文章的了解与体会。

看来,语感的培养离不开理解语言文字这一中心环节。教材中那些典范的作品,其语言都是经作者精雕细刻,是妙不可言的。教师只有切实在语言文字训练上下功夫,语感的培养才有保证。特别要在作品中抓住那些重点的、精美的词句作为语感培养点,进行比较、揣摩、欣赏,进行透彻理解,使学生对它们不仅仅是有所感觉,而是有更深的领悟。

如我在教学《祖国在我心间》这篇课文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片段:

师:我的眼睛尖吗?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其中一个学生说:“我第一眼就找到了中国。

另一个学生说:“我第二眼就找到了北京,第三眼就找到了福建。”

教师请学生们到台上从地球仪上找到福建,可是学生们找了很久才找到,老师问学生:“为什么课文中的我能一眼就找到中国?”学生们笑着说:“因为我的眼力好。”

师:“我的眼力为什么这么好?”

生:“因为祖国时时在我心间。”

师:“你们知道‘心间’是什么意思吗?”

生:“心上、心里。”

师:“作者的心里时时想着祖国,想着家乡。”

生:“作者是多么热爱自己的祖国,家乡啊。”

师: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诗歌,要读出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抓住几个重点的词语作为语感培养点,进行比较、揣摩,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第四部:想象――语感培养的翅膀

教师在钻研教材时,首先要找准“活”的发散思维点。所谓的“活”是指因“点”找得准,从而使学生产生丰富的、合乎情理的、活跃的发散思维,使语感美达到升华,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如我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片段:

(师带来多幅动物及其脚印画)

师:下雪啦!小动物们来到了雪地上快乐地玩耍,现在雪地上又来了许多小动物,有(可见出示带来的动物图及动物脚印图)

师:谁知道他们在雪地上画了什么?小组讨论并书中的句式作诗。

生:下雪啦!下雪啦!

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

――画――。

――画――。

不用颜料不用笔,

几步就成一幅画 。

咦,――为什么没参加?

哦,她在洞里睡觉哪。

通过几分钟的想象说话,学生的思维拓展了。所谓语感的培养,正是在想象中边把握边进行的。

第五部:表达――语感培养的提升

语感更重要的作用,是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喜怒哀乐。一个人凭借自己已形成的语感,可以鉴别自己的语言所表达得是否准确畅通。语感强的人,可以凭借自己已经形成的语感,判断自己的语言表达是否完美。恰当的词语、句式、语气等表现手法的选择,使自己思想感情表达自如而又得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目的是要学生能有最优化的表达,用表达来激活自己的语感,提升自身的语感水平。

如在教学《秋天到》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师:小朋友,我们去秋游了!(铜号声响起)集合了!(随着轻快的音乐,教师带领小朋友来到了山上,课件出示:山上风景图。图上有大雁、田野、树、花。)小朋友,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田野。

师:是呀!你要是能说出看到了怎样的田野,就更有水平!(教师耐心地说。)

生1:我看到了金黄色的田野。(学生特别强调了“金黄色”。)

师:金黄色,颜色真漂亮!(这时,学生都跃跃欲试。)

生2:我看到了田野里的麦子弯下了腰。

师 :草地上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

生3:花儿正在欣赏这美丽的秋景。(入情地说着。)

生4:枫树长满了火红的叶子,就像我小小的手掌。

师:你的眼睛真亮。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5:我看到了一群大雁排成人字形在蔚蓝的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

师:自由自在,这个词说得多好,你是从哪里学来的?

生5:课外书上。

师:你真会学习!课外书上有好多词语,只要留心学习,词汇会越来越丰富。

……

学生越说越兴奋,越说越生动,一个个好词语,一句句优美的句子从学生口中迸出。喜欢秋天,喜欢大自然的情感顿显无疑。孩子们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似乎已经身临其境了!

第11篇

在课堂中向学生灌输知识,进行机械性技能训练的阅读教学,被称为填鸭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扼杀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学得被动、呆板。新课程改革对这种教学方式严加痛斥,竭力反对,一线教师对此接受很快,阅读教学中灌输语文知识和技能的现象得到很大纠正。但是,由于对语文特点和语文学习规律认识不清,对新课标理念的领会发生偏差,在阅读教学中出现了各种新型的填鸭现象,对学生学习语文产生新的危害。

现象之一:利用多媒体技术灌输图像,破坏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和阅读的审美体验。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给学科教学带来很多益处,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恰当的使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渲染气氛,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受和体验。但多媒体课件使用不当,则会对学生贻害无穷。如一位小学教师教学第七册第三单元的《观潮》一文,在赏析“潮水如万马奔腾”时,多媒体分别展示出潮水图片和七、八匹马在原野上奔驰的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引得小学生们惊奇的“哇哇”赞叹。这惊叹声让人担忧,这样教让学生学习什么?原本应该让学生感知语言,发挥想象,并且在想象中产生审美情趣的阅读过程,却被几幅莫名其妙的画替代了。

在阅读过程中,把语言转化为图像的想象力是最根本的阅读能力,在想象中产生个性化的审美体验是语文学习的最大魅力。教师靠现代化机器简单粗暴的灌输直观图像,剥夺了学生想象的权利;把语言表现的意境用图片展示,极大的破坏了学生想象的审美体验。用图像教学替代语言教学,从根本上违背语文学习的规律。长此以往,语文将不再是语文。

现象之二:阅读教学中灌输教师个人的见解,限制学生的思路,封闭学生创新思维。新课标提出阅读教学要注重个性化,尊重学生的解读,教师应该有自己的见解。有许多教师在这里产生了误解,常常在课堂上一个劲的灌输教师的见解。去年暑假在杭州听课,有一位年轻老师教一首现代诗,他自己对这首诗有独树一帜的见解(但并不一定正确),于是,在教学过程中从头到尾设置陷阱,终于引导学生和老师达成一致。这样的教学,课堂可算是有“深度”了,但是,学生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充当了什么角色呢?看似深刻的探究,都是为老师的思想忙碌,并没有哪个学生对文本探究后,提出自己的见解。学生从头至尾没有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思维一直被老师牵着走,根本没有发散的余地,只是被动的附和着老师,要这样的深度又有何用?在平时的常态教学中,有些老师也很重视自己对文本的见解,有意无意地加以强调。有位教师上《珍珠鸟》,导课时用了一幅漫画《鸟的理想》:人被关进鸟笼,鸟在外面观看。这样先入为主的暗示,最终使学生对该课文的外延理解达成一致:人类和动物和平相处。如果和实际生活相联系,这篇文章应该会让学生产生更多的感悟。

新课程改革之后,语文教师在理论上都明白,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要鼓励学生创新。但在实践中,不再照“本”宣科之后,却又以教师的解读为“本”,以教师的创新为中心,没有尊重学生,限制学生思维发展,怎能鼓舞学生创新呢?陶行知说:“创造力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并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阅读教学服务的对象是学生,让学生在阅读中有独特见解,让学生在阅读中有创新思维,才是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

现象之三:“牛不喝水强按头”,在课堂上强行灌输人文教育,导致教学效率低下。新课标指出:“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老师们认识到了语文的人文教化功能,纷纷改进自己的教学。可是,由于未从学生出发,未从阅读的文本出发,有的阅读教学课堂里出现了强行灌输人文教育的现象。笔者听过一位教师上《塞翁失马》,学生还没有很好的疏通文字,领会内容,教师却引导大家探究主题思想了。学生没有深入的理解课文内容,何来体会?结果,教师占用了半节课的时间,向学生宣传人生旦夕祸福和福祸相依的哲理,把课堂变成了教师的“讲经堂”。

人文教育,应该着眼于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特点,强调学生的自我体悟与心灵觉解。在教学中讲究潜移默化,水到渠成。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没有激活学生的思维和体验,不考虑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教师强加“人文教化”的环节,只会降低教学成效。

第12篇

关键词:电教媒体;激发兴趣;释疑解难;提升能力

一把戒尺、一本教科书的老私塾,已随历史的车轮成为过去,但是一只粉笔、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模式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在大力推行新课程标准的今天,“填鸭式”“满堂灌”教学现象显然已不适应新形势。近年来,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应用,电教媒体辅助教学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教学。它利用形、声、色、光等因素结合具体教育内容,将各种事物的运动过程逼真地表现出来,创设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乐学情趣,活跃其思维,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在轻松愉快中获取知识,陶冶了情操。

一、利用电教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凡富有成效的学习,学生必然要对学习的对象具有浓厚的兴趣。小学生年纪小,好奇心强,在学习过程中,大多表现出对活动过程本身产生的直接兴趣。因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利用电教媒体的图文、声像并茂,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势必会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例如:我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注重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运用电教课件,展现小蝌蚪找妈妈的全过程以及声情并茂的对话,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活学生的情感。在教学《观潮》一课,我结合课文内容播放录像,那潮来时的声响气氛和壮观景象,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学生的热烈反应。在教学《乌鸦喝水》时,将乌鸦喝水的过程做成可控制的画面,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设想来操作,电教课件将各种结果以生动、形象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积极展开思维,探究问题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学习过程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激情与乐趣。

二、利用电教媒体,巧妙地释疑解难

在我们平常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许多教学内容涉及的事物和现象,学生无法直接看到,一些问题难以得到及时和满意的解决而成为教学中的难点。在教学中适时利用电教媒体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化难为易,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识,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

如:《荷叶圆圆》一文中“机坪”“歌台”“凉伞”这几个词语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这时,我利用电教媒体以动态的效果展示给学生直观的形象,使原来枯燥的词语立刻鲜活起来,本来不易于用言语解释说明的也变得一目了然了。在教《地球爷爷的手》一文时,“我的手,就是你们看不见的地心引力”一句中的“地心引力”比较抽象,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我便利用电教课件,将地球引力做成动画,首先展示给学生的是桃子熟了,从树上掉下来,小动物们高兴地欢跳,这时,我加以提问:“为什么桃子从树上直接掉下来了呢?”学生思考后,我再次展示磁铁吸引高空物体下落的动画,进一步引出地球有吸引力的作用,从而将抽象的科普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丰富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学生对原本枯燥的文章产生浓厚的兴趣,课文的难点也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地化解了。

三、利用电教媒体,提升阅读能力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利用电教媒体可使阅读变得有声有色。特别是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充分合理地发挥电教媒体的优势,就能够起到启发诱导、画龙点睛和深化提高的作用,让学生做到入眼看得快,入脑想得快,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激发想象,发展语言。

在阅读教学中,以电教媒体形象逼真的声、光、形、色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司马光》一文,先播放司马光砸缸一段后,学生感到有趣,他为什么砸缸?这样带着好奇心去读课文,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以电教媒体渲染与课文相应的气氛,创设情境,直接作用于学生心理的认识活动和情意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加深内心体验,进入具体的情境。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先播放了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实况录像,让学生置身于送总理的人群之中,不需多讲学生便进入了情境,就能将失去总理的悲痛体现出来。从而以电教媒体动感、有声有色的优势,突破了阅读教学的重、难点。如:《要下雨了》一文时,把要下雨前的电闪雷鸣、乌云密布、动物们的反应等景象播放给学生,营造出与课文相符的氛围,把虚的印象变成实的感觉,化难为易。阅读课堂教学常存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以电教媒体的传媒形象与语言文字紧密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注意课文的内在联系,巩固所学的知识,完整深入地理解课文,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