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8:53: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地震中的父与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这篇文章记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地震后,一位年轻的父亲与他儿子的故事。父亲跑到儿子的学校,看到一片废墟的时候,他没有放弃,坚持要从废墟中救自己的孩子。而其它孩子的父母看到一片废墟时都悲观失望地走了,路过的人见到他在废墟中不停的挖,不仅没有帮助他,还劝阻他,甚至以为他疯了。可他丝毫不受外界的影响,坚持不懈地挖掘,终于创造了奇迹,救出了儿子和14名同学。
这篇文章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都会和你在一起。”这是一句多么朴实、真挚的话!它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至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天崩地裂,强烈的父爱给了父亲极大的勇气使他和儿子生死不离、永不放弃!这种爱,就是一种承诺,一种责任!我从这对父子身上不由地想到了汶川大地震后发生后无数的感人故事!多少父亲、母亲在地震那一瞬间用身躯挡住了石板,救下了孩子。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爱需要勇气,勇气能创造更大的爱!
从这篇文章,我还想到了爸爸妈妈对我的爱。上星期,我生病了,不停地拉肚子。爸爸妈妈一晚上都没睡觉,一直守在我的身边。半夜时,每当我睁开眼睛,总看见他们在我身边,怕我脱水,我一醒就给我喂生理盐水。在他们的精心照顾下,我的病很快就好了。父亲母亲对我的爱虽然不惊天动地,但平平淡淡的爱更令人难忘。
爱,会使人坚定和勇敢;爱,会使人产生信赖和力量;爱,会创造奇迹!有爱的世界真好!我要像爸爸妈妈爱我一样的去爱他们,像老师爱我一样的去爱老师,像同学爱我一样的去爱同学!用爱去关心身边的每一个人,把这种爱传递下去。我要实现我的诺言!
读《地震中的父与子》有感
自从我读了《地震中的父与子》之后,感触极深。《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了:在落杉机发生 了一次大地震,有一座学校倒塌,有许多孩子还没有被救出来,有一位父亲在无人帮助的情况下,经过36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儿子。读到了这里,泪水模糊了我的双
眼,眼泪夺眶而出,多么伟大的父爱,是什么力量支持他呢?是爱。要是没有这位伟大的父亲坚持不懈的毅力,没有爱的动力,就没有那么多的生灵。爱的力量胜于一切!
爱随处不在。记得有一天早上,由于我要扫地,来到特别早,到了校门口,我低头一看,忘记带红领巾了,我在校门口踱来踱去,着急的焦头烂额。爸爸起床之后,看见我的红领巾放在桌子上,他猜想,一定是我忘记戴了,就托人给我送来,当那位同学递给我时,我十分感动自从去年妈妈出去打工之后,爸爸又当爹又当妈,上午还没有到下班时间就偷偷从岗位跑回家给我做饭,有时爸爸文章没写好,挨领导批评也从不在我面前发泄。我喜欢吃稀饭,每天中午他就早早的给我煮好稀饭,虽然他不爱吃,但是爸爸还是乐呵呵的陪着我吃,不知有多少次,爸爸偷偷买着方便面嚼者,可我了,常常在爸爸面前发脾气,这是为人子女应做的吗?爸爸是船,妈妈是帆,载着小小的我驶向彼岸,是爱的动力,是爱的决心,是爱的毅力,是爱的自信,才使我到达彼岸,爱是无私的,爱是伟大的,爱是高尚的,爱是崇高的!
爱的力量高于一切!
有一天,某地发生了地震,倒塌了很多房子。爸爸在家里安顿好受伤的妈妈后,冲向他8岁儿子的学校。那个昔日充满孩子欢声笑语的教室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这时爸爸想着救人要紧,连忙冲上前线把孩子们一个个救了出来。可是,自己的儿子还没发现。爸爸问:二(1)班在那里?孩子们说:在那边。爸爸赶快跑过去,这时也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急忙赶来,都看到自己的孩子救了出来。但爸爸还在找啊找啊,大声喊:小明,你在那里?这时石板下传出儿子的叫声,爸爸,我在这。爸爸跑过来,就连忙用已经粘满鲜血的双手把石板翻啊翻啊,用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儿子救了出来。这时小明忙说:快去救里面的同学。爸爸说:都已经全部救出来了。
此时,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广东兴宁市第二小学三年级:黄宇浩
爸爸是船,妈妈是帆,载着小小的我驶向彼岸,是爱的动力,是爱的决心,是爱的毅力,是爱的自信,才使我到达彼岸,爱是无私的,爱是伟大的,爱是高尚的,爱是崇高的!自从学了《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我才真正了解到父爱的无私、伟大。
文章记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后,一位年轻的父亲不顾各种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在人们认为几乎不存在希望的情况下,执著地从瓦砾堆中营救儿子的动人事迹。
没有这种无私而伟大的父爱,谁也不可能坚持这样长时间的、希望渺茫而危机四伏的挖掘,儿子也许便因为人们的放弃而葬身于瓦砾堆中。
我读后心潮澎湃。这位父亲为了救自己的儿子,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而儿子为了救同学,让他们先脱离危险。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啊!如果这位父亲仅是来到这片废墟绝望的大喊“我的儿子!”那他的儿子和14个同学就只有长眠于地下了;如果人人都能像这对了不起父子那样,成千上万的孩子或许就能得救。
也许,我们的爸爸平常对我们的关爱不像妈妈那样无微不至,但我们仍然能时时感到父爱的温暖。
记得有一次,闫老师对我们说,区里要进行古诗背诵比赛,让我们把背过的诗打印。其他人都不屑一顾,我却牢记在心,一回到家,就急忙告诉了爸爸,爸爸一听,立刻给我忙活起来。
晚上,我甜蜜的进入了梦乡,可谁知爸爸努力抵抗着“睡魔”的干扰,依然给我打印着,生怕我完不成老师交给的任务。第二天,我一起床,发现爸爸的眼睛变成了“熊猫眼”,妈妈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告诉了我,我感动极了。
还记得我小时候,只知道让大人给我买自己心爱的玩具、零食,而不顾大人的重重困难,大人们有时也无可奈何,只好给我买。自我读了《地震中的父与子》后,我绝不会在像小时候那样做了。
也许,爸爸的爱不是生病时的陪伴和呵护;不是考试前的千叮咛万嘱咐;不是睡觉时给我们盖被子的身影。但是,父爱,同样是伟大的。
最近我学习了《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这篇文章非常感人,主要记叙了:在一次地震中有13名学生被困在了教室中,其他孩子都非常绝望,只有一个孩子深信自己的爸爸会来救他,而正靠着这种心与心的牵挂,他的父亲最终找到了他,其他的孩子也得救了。
学完这篇文章,使我非常有感触,看看文中的小弟弟,再看看我,我显得那样逊色。小弟弟是那样相信自己的父亲,但我已经是11岁的大姑娘了,我却不相信父亲。例如,有一次爸爸答应给我买电脑并且跟我约定好,第二天带我去电脑城看电脑,但爸爸却说临时有事,推辞掉了这个约定。我为此生了爸爸一个星期的气。甚至有一次,下雨了我满以为爸爸会来接我,但是结果令我大失所望,我来到校门口,爸爸的身影并没有映入我的眼帘,我怒气冲冲的回到家,但是在家里我仍然没看见爸爸,一问妈妈我才知道爸爸并没有回家,而是有急事出去了,临走时还告诉妈妈一定要来接我,但妈妈忘记了,所以没有来。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我的心里难过极了。爸爸一直对我疼爱有加,我却一次又一次的伤害爸爸那慈爱的心。爸爸却没有因为我这无知的举动而责备我。这就是那伟大的父爱。
父爱就如同雨后的第一缕阳光给我送来最美好的温暖。父爱更如同沙漠中清澈的泉水,给我送来透彻心扉的凉爽!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地震后,一位父亲为了救自己的儿子而在废墟里挖了38小时,最后终于救出儿子的动人故事。
看到这篇课文,我不由想起了那件事情:那次,妈妈带我去逛交流会。我蹦蹦跳跳的,可高兴了,一会跑到这儿,一会跳到那儿。妈妈提醒我说:“慢点,人很多,小心走丢。”我漫不经心地回答了一声:“知道啦。”后来,我告诉妈妈我要去看书,妈妈爽快的答应了。我到书摊前,哇!好多书啊!沉浸在书海里真是件幸福的事情!咦,十五分钟过去了,妈妈怎么还没来啊?难道妈妈抛弃我了?我抱着怀疑的态度,找了起来。我转了整整一圈,都没找到妈妈。我鼻子一酸,伤心的泪水夺眶而出。我心里想:哼,你不要我,我也不找你,我去找爸爸!正当我准备走的时候,耳边又响起了那个熟悉的声音:”欣欣!欣欣!”原来是妈妈在找我,我顺着声音传来的那个方向看去,妈妈正焦急的喊着我,满脸汗珠。她快要哭出来了。很明显,她的脚很痛,但她还是一路小跑着,边跑边喊着我的乳名,我的鼻子又是一酸,眼泪又一次的夺眶而出,我不顾一切的冲了过去,扑进了妈妈的怀抱。我看见,那酸酸的东西也正从妈妈的面颊上悄无声息的落下来……
后来我才知道,妈妈为了找我,脚都磨起了泡,而我却……想到这,我又一次的哭了,因为在看了《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之后我才明白,妈妈爱我爱的太深了,为了我而付出的也太多了……
父爱、母爱是什么?是指南针、是依靠、是幸福、是靠山。当你迷失方向时,只需他们在前方轻轻呼唤着你的乳名;当你失败时,只需他们对你说些鼓励性的话语;成功了,他们会警告你,让你不要骄傲,继续前进;遇到危险了,他们会在身前为你抵挡,抵挡住那可怕的危险。
父爱、母爱也许是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但你有没有想过,为了这份爱,他们付出了多少?没有想过吗?不,不是。不是没有想过,而是想过之后觉得他们为了子女这样做是人之常情。那我告诉你们,是错的。父母为了我们而付出的,真的是太多了……
同学们,无论是《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的父亲,还是我们自己的父母亲,要知道,他们为我们而付出的爱,都是用尽全力的。
1994年,美国洛杉矶,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袭击了这座美丽的大都市,城市立刻变为废墟,千千万万的家庭堕入血海。
接下来,作者把他的笔尖聚焦在一个普通家庭的身上。一位孩子的父亲安顿好他受伤的妻子,就快速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学校受到了地震毁灭性的袭击,建筑物全部倒塌,到处是残垣断壁,除了从四面八方赶过来的父母们的哀嚎,全场死一般的寂静,没有一丝生命的迹象。就连政府的救援队也这样认为,准备放弃搜救。可是,这位父亲坚定地认为自己的儿子还活着,他一定要从废墟里救出自己的儿子。
尽管那时还余震不断,废墟随时都会再次倒塌,把他埋在里面。他依然不顾众人的劝阻,毅然决然的冲进废墟,硬是凭着坚韧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穿行在死亡的边缘。最终,他创造了奇迹,从所有人都认为孩子们已经无法生还的废墟里,不但救出了自己的儿子,还救出了儿子的14个同学。当这位英雄领着孩子们出现在众人面前时,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浑身上下血肉模糊。
看完了这篇文章,我被深深地感动。原来不管我们身边的人再怎么喜欢我们,对我们再好,都远远比不上爸爸妈妈。这个世界上最爱我们的就是他们,虽然他们有时会打我们,骂我们,可那是“恨铁不成钢”,正是爱我们的体现啊。我们身上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只有父母才会不厌其烦地指出来,帮着我们改正。
细细想来,爸爸妈妈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一不包含着对我们的爱,我感受到父爱、母爱是多么的深沉,多么的宽广!还在是小学生的我们又如何回报父母的这份爱呢?唯有学习,努力的学习,用好成绩来博得父母片刻的欢愉。虽然书是为自己读的,学习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父母,但能让爸爸妈妈欣慰,也算我们尽了一点孝道吧。( 指导教师 姚兴桥)
那天,我和同学们正在听课,突然,一身巨响,很多人都说,地震了,慌忙乱窜,老师镇定自如的对同学们说:“别慌,别慌,你们都躲在教室的墙角,快!”说着,我们便慌忙的跑到墙角,两手抱着头,不知会不会死亡。
终于,房子倒下了,房梁落下来,架成了一个大三角形,我们都平安无事。终于,我的爸爸来救我们了,同学们都高兴极了,说:“都快把我我饿死了,这下可以回家大吃一顿了!”
我高兴极了,爸爸遵守了诺言:无论发什什么,爸爸都会和我在一起!
五年级:胡嘉扬
——读《地震中的父与子》后感
海再深,也没有父亲的爱深;山再高,也没有父亲的情高。当我读完《地震中的父与子》时心情无比激动,我想大声的哭,大声的喊,让全世界的人们都来领悟这个深刻的道理。
这篇文章讲的是:1994年,美国烙杉矶发生大地震,一位青年的父亲去救儿子时,发现美丽的学校以变成了一片废墟,但是他并没有放弃一点点救儿子的机会,而整日整夜地挖废墟。当他挖到38小时,终于救出了孩子……这是个感人的故事,深深的体现出一种伟大的父爱。
课文并没有用许多华丽的词藻去重重修饰这位父亲,但是他朴实的行为里面却包含这深深的情、浓浓的爱。读完后,我泪流满面。那位年轻的父亲为了救儿子,连续不断的挖呀挖呀,一小时过去了,两小时过去了……,他满脸灰尘,累得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但他决不会放弃寻找困再废墟中的儿子的决心,而是继续挖,他终于听到了儿子的叫声,儿子终于找到了。他的儿子和一些同学都还活着。儿子是好样的。他让爸爸把其他的朋友先救出去,自己最后离开。啊!一位伟大的爸爸,一位了不起的儿子。我深深的被他们的伟大崇高的品质折服了。亲爱的朋友,难道会无动于衷吗?我相信你们此时的心情也一定会像大海的波涛一样,久久不能平息,终身难忘。
这是我也细细回想起生活的一些小小的事情,又一次,冬天的晚上,天冷得不得了,我的鼻尖红了,额头烫呼呼的,妈妈爸爸他们睡得挺香的,爸爸马上拿了一张小被子,把被子轻轻的放在我的身上,背着我去看医生、开了药,爸爸才放心下来。这就是我爸爸无私的父爱。
每一个家庭的父爱的表现形式不一样,但父子、父女之情都是一样的。我告诉天下的父亲、儿女,你们一定要珍惜这种伟大的爱,不要轻易放弃、丢掉了。让我们在彼此的心里永远珍藏着这种爱吧!
一、更新教学观念是实现“少教多学”的先导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教师将知识索然无味地灌输给学生,有时甚至将我们自己的理解也强加给学生,长此以往,我们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不会自主思考,更谈不上自主学习了。“少教多学”符合新课程理念,“少教”即启发性地教、创新性地教;“多学”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走向积极学习、自主学习。“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把思维的过程还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学习,从而实现“教”和“学”的双赢。
二、选择教学策略是实现“少教多学”的关键
1.规划科学的目标,是实现学生“多学”的前提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因此,撰写教学目标前,教师要摆正学生的位置,把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作为教学的重点,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一位教师制订《桥》的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能认真读书和进行交流,说说课文里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自己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4)能找出并说说课文表达上的特色,与同学交流环境描写在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并通过课堂练笔迁移写法。这样预设和表述的教学目标具体明确、可操作,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2.培养学习的兴趣,是激发学生“多学”的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自主学习的动力。在语文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在短短的几分钟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新课的内容上,导课是个关键,也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所在,因此教师要创设情境。例如,在教学一年级课文《美丽的小路》时,在导课环节这样设计:
教师出示课件(画面的情景是:一条长长的小路,路上铺着花花绿绿的鹅卵石,路旁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
师: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动物王国走一走、看一看。听说那儿有许多可爱的小动物和美丽的风景呢!大家愿意吗?好,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向着目的地出发吧!瞧,我们面前出现了什么?小朋友们,能说说你看到的小路是怎样的吗?(引导学生用一两句话说通顺、说明白。)
师:多美啊!在这条美丽的小路上还有着有趣的故事呢!这个故事就是《美丽的小路》。(全班齐读课题)到底是什么故事呢?让我们一起听一听吧!
这样的设计使教师在开课伊始就带领学生感受美丽的小路,通过看看、说说,在美的情境中感受学习的乐趣;课件展示课文内容,生动有趣,既贴近一年级孩子的心理,又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适当改变教学策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艺术有效地质疑,是促动学生“多学”的主线
“少教多学”的基本理念体现在课堂上,就是主张学生以自主探究的方式学习知识。问题是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动力,以“质疑”为中心,是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的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时,我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用一个词先来形容对父与子的印象,有的学生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我适机抓住这个词并板书,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在读完一遍课文后,大多数学生对这个问题认识不深。在学习完本课生字后,我再次要求学生阅读课文时,让学生边读边画出文中可以让我们感受到父亲和儿子“了不起”的句子反复读几遍,并思考:父与子为什么“了不起”?学生通过品读、感悟描写父亲和儿子动作、外貌、语言的句子体会到父爱的深沉与伟大和儿子的勇敢。在和学生交流读书体会时,结合学生的感悟,我引导学生抓住“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通过适当点拨旁人与父亲的不同表现的对比句“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等重点句,让学生体会父亲那种近乎失常的举动背后,蕴含的坚定的信念,体会深沉的父爱。最后,学生一起饱含深情地朗读《地震中的父与子》,情感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读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有感
一个个严格的要求,一张张慈祥的笑容,一句句亲切的话语,一声声热情的鼓励……都是父母对我们的爱,这爱比山高,比海深,从我们出生起,就沐浴在这种爱里,在爱里长高、长大。
这篇课文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课文歌颂了父亲,赞扬了父亲,但是父爱促使这位父亲不停地、不吃、不喝、不睡地挖了38小时,这是多么有惊人、多么超出常人的毅力!在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下救出儿子和14名同学的故事。
那么,是什么让这位父亲挖了38小时,因为,父爱的力量洋溢着他的全身,还是因为他曾经对儿子阿曼达许过的诺言:不论发生什么事,我总会和你在一起。所以父亲才拼命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我要救我的儿子!他不会死,他在等我!其实,在那种情况下,说他失常,但失常得很伟大!说他不失常,却不失常得很惊人!
我明白了,什么是爱,爱是不疲倦的,爱是坚持的,爱是无私的,爱是伟大的!这些让我想起2008年黑色的5·12,也是爱产生的力量,也是爱拯救了我们的兄弟姐妹,是爱成就了我们大家!爱的力量是无穷大!
这样年轻的父亲,在儿子生命的最后一刻,谱写了父爱的颂歌
我读完了《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感人肺腑的文章。合上书,眼前就浮现出父亲正在努力挖废墟的情景。从他的眼里,我看到了父爱的坚定与伟大。
这个故事是这样的:1989年的美国在一场地震中,30万人受伤。其中一个孩子被困在了教室丹塌的废墟之中。面对此情此景,父亲没有放弃的念头,还是执着地把孩子挖了出来。
其中,最令我记忆深刻的一句话:“无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正是这句话,使父亲坚定而执着地在废墟中挖了38个小时;正是这句话,鼓舞着儿子,使他没有放弃生的希望,而是满怀信心地乐观地等着父亲……这一切的一切又是多么可贵啊。可见,父爱是多么伟大,又是多么平凡!这样的父亲,在儿子生命的最后一刻,谱写了父爱的颂歌。
我还听说过这样的一个故事:由于一个精神病患者在大桥上拦一辆公共汽车,致使汽车冲破桥栏掉进江中,全车而十多人无一幸免。当有关部门打捞时,捞起了这两具紧紧相关的尸体。那是一幅残不忍睹却又感人肺腑的画面啊!看着他们,人们肯定禁不住想象到在冬日寒与针扎五脏般的疼痛,一位父亲将孩子用力地举起来了,似乎托起了整个世界,托起了所有的生命!
这样年轻的父亲,却付出了这样深沉而伟大的爱。在自己不谙水性、面对死神的情况下,首先想到的是怎样给孩子生的希望!他并未考虑过成功的可能有多大,而只是把属于自己的短暂的最后时刻,托起了沉甸甸的父爱!
父母之爱是不求回报的,是熠熠生辉的“光芒的人性”,是永远矗立在子女面前的“永远的丰碑”!
也许这是特例,是生死关头的人性闪光。可大家不要忘了,父母之爱更多体现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细枝未节。老百姓有句老话——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可等你成家立业时,父母早已老态龙钟,那时才觉得应该回报,不是太迟了吗?现在就去做吧,哪怕是微不足道,父母也回感到欣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