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有关于教师节的作文

有关于教师节的作文

时间:2023-05-30 08:53:19

有关于教师节的作文

第1篇

一年级关于教师节的日记范文一

20XX年 X月X日 天晴

今天是9月10日,也是一年一度的教师节。我们班的一些同学都特地送了花给老师,老师当然很开心,但是作为同班同学,因为忘记了,所以我和几位同学没有带,我感到很内疚。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家落后,就要挨打”,只有教育才可以强国。但教育是依靠老师努力实现的,所以,老师对国家的人才培养十分重要。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一些国家都设立了教师节,目的就是为了表达国家和人民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

新中国的教师节是1958年定的,以前的教师节是6月6日,由于我国的新学期开学时间是9月1日,为了可以让新生和老师适应新的环境,后来正式将9月10日改为教师节。找在我国古代古代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我国古代就提出有“天地君亲师”为例,将老师的地位排在亲人之后,就足以说明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教师是光荣的,也是辛苦的。愿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尊师重教。无论现在和将来。

一年级关于教师节的日记范文二

20XX年 X月X日 天晴

我呢,我在教师节的前好几个晚上在网上发表日志,我希望教过我的老师可以看到。

老师,其实我没遇到过‘好’老师,您和周老师是我遇到过最好的老师,今天我想代表所有同学和老师你们说一声:‘谢谢’,老师其实我们在您们来上我们的课的时候就觉得您们是两位‘好’老师,最后,我想说一声:老师教师节快乐!

一年级关于教师节的日记范文三

20XX年 X月X日 天晴

今天是9月10日,是中国第21个教师节.是老师最快乐的节日,我想送给老师每人一张贺卡。

我先把一寸见方的皱纹纸团成一个个小豆子,再把卡纸对折进来,并在上面抠出一个心型,然后在心型上粘上五颜六色的豆子,最后把粘好的小豆子图型贴在卡纸上就成功了.

我想对老师说:“祝您教师节快乐!”

一年级关于教师节的日记范文四

20XX年 X月X日 天晴

今天是教师节。

早上,大部分的同学都捧着礼物送给老师。有的送花祝老师节日快乐,有的送洗发露祝老师节日快乐,还有的送贺卡祝老师节日快乐。而我是发短信祝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收到这此礼物,都非常喜欢,也很感动。

语文姜老师也收到了大家的礼物,她也非常喜欢。但姜老师说:“我虽然很喜欢这些礼物,但我更喜欢你们认真听我上课。”

祝老师教师节快乐的方式很多,可以送鲜花、送洗发露,也可送糖果、发短信等表示祝贺。我觉得祝老师节日快乐的礼物不应分谁轻谁重,只要我们的心意到了,老师快乐了,就可以了。

最后真诚地祝愿全社会老师教师节快乐!

看了一年级关于教师节的日记的人还看

1.一年级小朋友教师节给老师的话

2.一年级作文:教师节周记

3.感恩教师节的日记精选5篇

4.教师节日记随笔

第2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细节教学 生成 理念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4)02-0050-02

新课改以来,许多语文教师忙于学习、应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使细节教学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其实,重视细节教学并不违背新课程理念。“天下之事必作于细”,要提高教学有效性,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学细节的特点,认真研究提高细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使细节成为生成教学的宝贵资源。

一、关注细节预设,期待有效生成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要根据课堂的实际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灵活处理课堂教学中发生的问题,但这并不等于不需预设。精心地预设细节,可以为教学生成奠定良好的基础。精心预设细节,应做到:

(一)关注学情分析,制定预期目标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应以“生”为本,引领全体学生实现三维教学目标。即教师应在正确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不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知差异,确定全体学生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的教学目标,真正提高教学有效性。

例:某老师执教的《泥人张》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冯骥才先生的小说《泥人张》。首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在课文上圈画出不太理解的词语、句子。

(生大声朗读课文并在书本上圈画约5分钟)

师:请大家提出不理解的词汇和特别感兴趣的语句。

生1:“找乐子”是什么意思?

生2:“怵谁”的“怵”是什么意思?

生3:“架势挺牛”的“架势”是什么意思?

师:好,我们今天这堂课主要就解决这些问题,品析这些语段。

由于该教师能从学生的认知实际出发,设计了围绕“主要就解决这些问题,品析这些语段”展开教学,教学目标指向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所以,学生始终全力投入,课堂上笑声、掌声不断。

(二)关注内容整合,适度拓展知识

新课程理念认为:语文教材是为语文教学提供思维线索,而其呈现方式不一定适应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因此,教师的教学预设也要“跳出学科看学科,跳出教材用教材”,站在“用教材”的高度上整合教学内容。有效的整合,必须充分关注学生原有的经验和体会,结合学生的情感特点,拓展课内外知识。

例: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也高度符合学生生活实际。某教师在中考复习时就以“爱”为话题串联已学的文章篇目,使学生在接受语文教育的同时,养成“爱”人的习惯。

由于所选主题符合学生兴趣,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激发,不但说出了语文教材中关于“爱”的文章,还说出了许多语文教材外的关于“爱”的文章篇目,达到了整合教材、括展知识的目的。

(三)关注进程预设,期待教学生成

语文教学进程包括起始、推进、转换等阶段,良好的教学预设可确保各个阶段顺利推进。教学进程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使每一细节都能启迪学生主动思考,才能期待教学生成。

例:某教师在执教《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时,以钱学森之问引起学生思考:培养“大师级”人才需要怎样的思维品质?接着该教师应用这个思维品质一步步地展开了自己的教学进程,精准地把握了教学内容,充分地预计了学生可能的各种思考,并在最后作了一点 “留白”,为学生的进一步思考预留空间;期待更多的学生能解答钱学森之问,生成发散性思维的特质。

精心地预设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程,可为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师生互动留下时间和空间,促使学生不断思考,为精彩的教学生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捕捉动态细节,创造精彩生成

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是动态变化的,再精准的预设也会出现意外。及时捕捉这些意外细节,引导学生准确思考这些细节的教学成分,促使学生在思维碰撞中不断修正和丰富认识,课堂会因“细节”而精彩。

(一)点拨困惑细节,实现有效生成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关注教学细节,必须关注学生的困惑。对于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学生提出的疑问,教师首先应肯定其积极的思考,接着要帮助学生细化“疑问”,使之更凸现问题的实质,最后要引导学生思考 “疑问”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巧妙地实现教学生成。

例:某老师在上《故乡》时,学生奇怪于“跳鱼有脚”而提出一个意外问题:跳鱼怎么会有青蛙似的两只脚?某老师及时调整了教学计划,围绕“跳鱼有脚”展开探究因势利导地反问学生:“可是闰土就知道,这说明什么?”这一问加深了学生了解少年闰土的迫切性,加深了学生探究少年闰土形象的冲动。最后,该教师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开展深入探究少年闰土形象的活动,促使学生生成一个聪明机灵、见多识广的少年闰土形象在学生探究中自然生成。

问题是思维的开端,也是主动探索、大胆创新的基础。对于教学过程中的疑问,教师应围绕教学目标,点拨困惑细节,剖析困惑原因,在解决问题中实现三维目标。

(二)挖掘表面细节,深化教学生成

在开放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回答往往因个性、认知水平等不同而不同,其中不乏有争议的回答。对于学生的任何回答,教师应将其视作教学资源,挖掘其合理成分,引领学生深入思考,促进教学生成的深化发展。

例:某老师执教《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片段:

师:……这家人盼于勒回来,一盼十年。当发现期望中的“老板”却是穷水手时,骨肉兄弟就形同路人。这一切皆因什么?

生1:人不如钱。

师:请解释一下。

生1:于勒这个人还不如钱重要,盼于勒是假,盼于勒的钱是真。

师:有道理。这件事折射出什么社会问题。

生2:金钱至上。盼是因为有钱,避是因为没钱,金钱至高无上。

生3:世态炎凉。起先他们 盼望于勒并非真心,一旦发现于勒没钱就唯恐避之不及,根本没有兄弟亲情。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由这个细胞可看出社会整个肌体的情况,可见其主题是多么的深刻。

当学生说出“人不如钱”后,许多教师都会就此结束教学。但是该教师却没有陷入这个俗套,他真正地视学生的回答为教学资源,以 “这件事还反映什么社会问题” 来拓宽学生思路、训练学生思维,深化教学生成。

(三)深化交锋细节,丰富教学生成

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其方式不同,对同一问题的理解会产生差异甚至是截然不同的观点。教师若能利用这些互动的教学细节,在学生观点的交锋处、在思维的差异处组织学生讨论,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某老师执教《我的叔叔于勒》时,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于勒兄弟这一家人到海边的栈桥上来干什么?

生1:等于勒回来。

师:这位同学说“等于勒回来”,这个“等”字用得好不好?请说说道理。

生2:好。“等”字是这一家人心情的真实描绘,符合写作的真实性原则。

生3:不够好。“等”字不能反映这一家人此刻的心情。

师:你认为应该用什么词?

生3:应该用“盼”字。

师:很好,我们一起来讨论这个“盼”字,文章哪些细节体现了“盼”?

该片段中,某老师敏锐地捕捉到学生回答中“等”字用得不够准这个细节,组织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等”与“盼”的联系和区别,体会“等”与“盼”两字在情感上的差别。这看似只是让学生斟字酌词,实际上却可以让学生在反复比较与推敲中思维更缜密,生成更准确、丰富。

三、反思重点细节,预约精彩生成

基于教学能力的欠缺,许多教师不能在千头万绪的课堂中发现可资利用的教学细节,但这并不表明我们将无所作为。教师可以通过认真的教学反思来弥补,反思的重点在于教学中的成功细节、困惑细节及遗憾细节,反思的目的在于提升教学能力、相约精彩生成。

(一)反思成功细节,丰富教学智慧

成功的课堂教学总会出现一些成功的细节。及时反思这些成功的细节教学,能使教师享受智慧的氛围,在智慧的海洋中丰富自己的教学智慧。

例:在《寡人于之国也》的教学中,很多学生提出了“申之以孝悌之义”的“悌”怎么解释。笔者只是微笑着请学生做一个猜字游戏:“请同学们把‘悌’字拆开。”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可以拆成‘心’和‘弟’,心里有弟弟啊。”这时候笔者再进行点拨:“心中有弟弟还不够哦”,马上有学生说:“心中有哥哥弟弟!”眼看自己的目标基本达到,笔者又提示了一句:“心中有哥哥弟弟,用简洁点的语言怎么表示呢?”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友爱兄弟!”

就这样,在很轻松的气氛中学生不仅掌握了“悌”这个字的含义,也掌握了利用字音字形特征来推测字义的学习方法。反思这次细节教学,其最大成功点在于抓住汉字特征,引导学生根据汉字结构的规律去分析字义。这次成功的细节教学给我们的启示是:识字断文、看物识人要抓住特征,办事要根据规律。这样的反思,会使人更睿智、更富有教学智慧。

(二)反思遗憾细节,丰富教学经验

成功的细节给人以启迪,失败的细节给人以借鉴。作为教师,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别人的教学实践,都要敏感和机智地捕捉不够完善的细节,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种现象折射出什么深层次原因?

笔者曾听过某教师关于《寡人之于国》一课的教学,由于文中三处(“无失其时”、“勿夺其时”、“不违农时”等)出现了“时”字,这三处 “时”字的涵义因为语境不同而不同。而某教师却令人遗憾地将所有的“时”字都解释成“季节”,这不能不令人深思。

毫无疑问,这位教师的备课和专业知识都存在一定问题。以小见大,我们有理由认为:这位教师的治学不够严谨,工作方式属于粗放型。我们应以此为鉴,避免重蹈覆辙,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三)反思困惑细节,提升教学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总会碰到一些深感困惑的具体问题。比如,课堂上的气氛正处于良好的状态,但由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存在差异和有错位,学生猝不及防的一问,就把认知冲突的表面化摆到桌面上来。如何有效地处理这种不可预测的细节呢?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反思问题的产生和解决方法,让下一次困惑成为生成教学的资源,真正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另外,还需要指出的是,一堂课中真正可资利用的教学细节并不多,只有抓住关键细节,才能突出细节优势、拓展教学生成。突出细节优势需要我们做到:

1.设计兴趣细节,提高文学素养。

2.把握情感细节,促进精神成长。

3.利用疏漏细节,绽放教学精彩。

新课改指出,教学不只是单向、封闭、静态的知识授受过程,而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开放、动态的对话交流过程,而这种对话交流过程意味着更多的细节具有“不确定性”和“生成性”。恰当、灵活地运用这种生成性资源,最能体现教师的实践智慧。只有那些眷顾教育、充满智慧的教师才能主动创设、积极捕捉与有效开掘这些精妙的细节,方可于“细微之处见伟

大”。

【参考文献】

[1]彭 钢.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

[2]施良方.课程理论.教育语文出版社,1999。

第3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英语学习;中国文化缺失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二者密不可分,相互依托。只有在充分了解该语言所在国家文化的前提下,才能更好使用该语言交流。如果不了解目的语的相关文化,在交流过程中经常会导致交流失败或人们之间的误解。在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把文化这一因素考虑在内。教师在讲授英语时,能把西方文化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形式导入到英语教学中,但往往忽略了母语文化的渗透。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实际交流过程中,由于无法对中国文化了解到位,从而无法用英语表述清楚,造成了交流过程的误解。因此,我们应该正视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缺失这一现象,并探讨其解决方法。

一、大学英语教育中“中国文化缺失”现象

由于中国特有的教育体系,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通常把大部分精力放在词汇和语法等基础知识的讲授上,为学生顺利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奠定基础,而忽视了语言学习的根本目的,即交流。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气氛沉闷,在交流过程中不能同外国人有效的沟通。特别是在英汉互译过程中,无法找到合适的词汇来表明自己的意思。同样,在教学环节中,教师会适当的导入西方文化,以便学生更好理解文章。但是有一点往往被授课教师所忽视,即只讲授西方文化,而很少会渗透中国文化,也很少将两种文化对比。因此,学生获得文化知识的机会很少,导致了中国文化缺失现象的出现。

跨文化交际不仅仅意味着学生能用英语同外国人积极有效沟通,更要求学生能通过语言了解学习他国文化,并传播中国文化,促进双方文化的互通互融。这就对高校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教学环节中进行文化渗透,让学生对中西方文化都有着浅显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讲授课堂上需要掌握的词汇和基础知识。这样达到的教学效果将事半功倍。

二、中国文化缺失的原因

1.语言教学的目的存在偏差。在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往往把考试作为衡量英语教学的唯一手段。例如在大多数本科院校中,判断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好坏,唯一的标准就是大学英语四六级的通过率。并以此作为教师教学成绩的考核和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手段。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无论是讲解词汇,课文,还是设计练习环节,基本围绕着考试进行。部分学校还在日常授课过程中增加了四级题型,模拟题和真题的讲解和演练。这就导致了教师在授课时,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与考试相关的基础知识的讲解与练习上,很少或几乎不把文化作为语言教学的基本环节。部分教师为了把时间节省下来做相应的四级练习,甚至连每节课课前的文化背景介绍和导入都省略掉了。可能某些教师在碰巧遇到一些中西方节日时,会在课堂上介绍西方节日的英语名称和文化,饮食文化,大部分学生对于如何用英语表述有一些浅显的了解。可如果让学生把诸如端午节,中秋节这些中国传统节日的名称翻译出来,却是一个大难题了。这点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的翻译就能体现出来。近年来在四六级考试中增加了汉译英的题型,其中一部分就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这说明对文化的了解跟考试也是息息相关的。学生经常遇到对于中国文化都不了解的情况,比如在翻译题型中曾经考过关于端午节的节日文化介绍。端午节用英语怎么说以及这一节日的由来,人们在这一天都会举办哪些活动来庆祝。很多学生对此都了解不多,更不用说能够准确流畅的翻译成英文了。显然,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缺失直接造成了交流的障碍,甚至影响到了基本的日常沟通。

2.课程设置方面忽略了母语文化。大学时,在英语方面开设的主要课程就是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为两年。通过这两年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四级考试大纲中的词汇和语法知识。这是对于非英语专业学生来讲开设的唯一一门同英语相关的课程。有些学校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多元文化,会开设一些关于西方文化的选修课。虽然课时不多,但通过选修课学生对西方文化会有所了解。而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课程却鲜有学校开设,除了大学语文这样基础性的课程之外。在开设选修课时,课时偏少,教学内容不够系统,直接导致了学生对于母语文化了解少之又少。有时,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还不如西方文化。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民俗等话题时,学生不知道用什么样的词汇来表达,导致交际效率低下甚至失败。

3.英语教师自身的素质参差不齐。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担负着语言教学和文化传播的双重任务。但大多数教师没有意识到文化传播的重要性,把大部分或全部精力都放在语言教学方面,不能够很好地设计教学环节。教师从进入教学行业的那一天起,就要对自己的职业前景规划有个设想。比如,除了日常的教学任务之外,定期参加一些培训的课程,多读一些和自己专业或教学有关的文章和书籍。这样做有助于自身素养的提高。中国有句古话“活到老学到老。”否则就会出现一些比较尴尬的现象,虽然教师有兴趣传播文化,但由于自身对中国传统文化不够了解,造成了传播文化的障碍。作为教师,自己有一桶水才能给别人一碗水。可见,英语教师除了具备传播文化的意识之外,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教师自身应该积极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平时多读书,多学习,增强文化底蕴。

三、中国文化的渗透

高校英语教学中不仅仅要求教师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等各个方面的技能,还要求教师把中西方文化渗透到语言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把中西方文化的导入渗透到语言教学的环节当中,变得迫在眉睫。因此,学校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改善:

1.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师对大学英语课程的认识,改变传统的以讲授知识为主的观念,让教师充分意识到文化对于语言学习的促进作用。教师可以在遇到有关文化的话题时,通过中西方文化对比的方式,培养学生对文化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中西方文化之间既有共通性,也存在差异。在教学环节设置上,教师可以通过比较的方法,把历史,宗教,民俗渗透到教学过程中。比如,在关于中西方中比较重要的节日上,可以采取比较的方法。例如把圣诞节和中国的春节,西方的情人节和中国的七夕,西方的万圣节和中国的鬼节放在一起来讲授,说明各个节日的由来以及风俗习惯。比如在讲圣诞节时,可以告诉学生西方主要信仰基督教,所以圣诞节同西方人信仰的耶稣是分不开的,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圣诞节的由来和习俗。而在中国春节的地位同西方的圣诞节同等重要,春节的起源和习俗都有哪些,还可以通过讲除夕的故事培养学生的兴趣。通过这样对比介绍,可以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并了解母语和目的语的文化和相关词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通过课外活动拓宽学生视野。鉴于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种种弊端,教师可以通过课外活动来丰富学生的头脑。比如,在大学内开设同文化相关的各类讲座。可以聘请一些专业人士讲授有关于中西方文化的相关知识和内容,如西方文化及礼仪,中国传统文化与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等等。让学生有机会利用业余时间拓宽自己的视野。如果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教师也鼓励学生自己通过各种方式了解中西方文化。比如,可以通过看电视、看电影、听广播,阅读文学作品等,了解中西方文化,促进学习兴趣的培养。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进步,学生可以利用的手段还有很多,比如网络,只要能够对学生的交际能力有所促进,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都可以加以运用。因此,学校和教师应该尽力为学生营造这样的学习氛围,学生也应该积极利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争取一切学习的机会。

3.培养教师能力。鉴于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作用,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的地位举足轻重,既是英语知识的讲授者,也是文化的传播者。教师首先要对自己担负的双重角色有清醒的认识,不能顾此失彼。如果教师只是注重基础知识的讲授,学生就不可能提高交际能力的运用,无法实现跨文化交际中的有效沟通。鉴于中国教育体制的特点,这在中国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同样,在文化导入的过程中,如果只注重西方文化的导入,而忽略了中国文化的渗透,会导致学生价值观的扭曲,盲目追随西方文化,进而缺失了中国文化。一个中国人,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是很难在跨文化背景下同西方人有效进行双向交流的。因此,教师如何平衡在教学过程中两种文化的关系,也是摆在面前的又一难题。所以教师要提高文化渗透的意识。除此之外,还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丰富自己的知识,接受关于教学,知识以及文化方面的培训。比如通过阅读、旅行增长见识,拓宽视野,向同行或有经验的前辈学习。提高教学能力,认真设计教学环节。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缺失现象已经十分普遍。为了做到积极有效的沟通,应该采取多种方法改变这一现状。语言只是交流的工具,要想真正能够同外国人交流,除了基本的词汇、语法、句型等方面需要加强,更要去主动学习了解中西方的文化。

参考文献:

[1] 张蕴.在英语研究性学习中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J].教育与探索,2007,(4).

第4篇

一、主次搭配,掌控文本解读节奏

文本教材有自身节奏特征,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须要对文本展开深度解析,理清文本内涵、重点、难点,特别是学生感知思维启动点,这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节点。教师要通过节奏调控,在重点难点上施以重锤敲打,其他方面可以简单带过,凸显文本重点难点突出地位,消除学生学习思维阻碍,对优化学生学习环境有重要帮助。课堂教学有高低起伏,其节奏感鲜明,学生学习思维自然顺利跟进,并形成高度契合,这是现代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对文本教学重点、难点有清晰的把握,这样才能展开科学设计。在学习《皇帝的新装》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检查学生预习情况,介入作者作品学习,然后设计导语,进入文本解读学习环节,前面每一个环节用时都比较少,展开文本解读时,教师主要是设计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复述课文:课文是怎么写皇帝爱新装的?两个骗子用什么手段取得皇帝的信任?皇帝派出老大臣、诚实的官员去参观织布,他们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不敢说真话?皇帝亲自去观看,他又看到什么?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展开多种形式的讨论。进入到课文复述阶段。教师让学生分段复述,并组织学生对复述情况展开评价活动,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学生大多能够圆满完成任务。

教师在文本教学时,将主要精力都放在学生课文复述环节,而对其他环节进行简单处理,这是教师教学设计的成功之处。文本学习侧重学生课文复述,其训练目的有明确指向性,就是要通过复述训练,以提升学生理解、表达能力。至于生字词、语言、结构等内容,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可以达成目标。课堂节奏感鲜明,教学效果呈现显性化。

二、动静搭配,调动课堂积极因素

语文课堂教学中,动与静结合是最为常见的教法应用。所谓“动”,是指教师的讲解、演示,以及学生的讨论、朗读、实践操作等;而“静”是指学生的观察、思考、笔记、默读等学习行为。动静结合如何科学设计,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走势有清晰判断。课堂气氛过于活跃或者沉闷,都不适合学生学习,教师要时时观察课堂学生反应,当课堂气氛较低沉时,及时介入“动”因素,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当学生太过张扬时,教师不妨给出“静”设计,让学生尽快平和心态,投入正常学习之中。

《甜甜的泥土》课堂教学展开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歌曲,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学习,然后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理清课文脉络,教师对文本题目展开解读,引导学生感知文本主题。在文本解读时,教师找学生朗读课文,引出小说三要素,让学生理清故事情节。教师对重点段落进行范读,给出思考问题,组织学生展开小组讨论。课堂训练设计时,教师让学生以“母爱”为话题写习作片段,结合自己经历写母爱,展示母爱的伟大,让学生朗读习作,进行课堂评价活动。

从教师课堂教学进程中可以看出,教学设计本着动静结合的方式展开,多媒体播放歌曲、朗读、教师讲解、学生讨论、展示、评价等,都属于“动”环节,而学生自主阅读、思考问题、习作等则属于“静”环节。“动静”间隔搭配,体现了张弛有度原则,为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三、教辅搭配,激活教学多元思维

教学与辅助本来就有主次之别,何时介入教辅手段要综合考量多种教学制约因素。课堂导入时,利用多媒体展示生动图片、形象动画、丰富视频等材料,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立体感知机会;在文本解读时,利用实物展示、信息媒体搜寻,也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多思维启动机会,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的介入,可以给课堂教学提供海量信息服务,对提升课堂教学厚度有重要帮助。

《小石潭记》教学时,教师让学生通读全文后展开文本解读。首先给出思考问题: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写潭上景物的?然后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并鼓励学生提出质疑问题,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小石潭图片,引导学生展开细致观察,结合文本描写,进行比对学习感知。在学生问题解答时,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思路配合多媒体展示,让学生一边观察一边解答,学生大多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给出思考问题,并组织学生展开小组讨论,这是教学的一般组织方式。鼓励学生主动质疑,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信息,给学生带来重要学习启迪。学生结合图片和文本相关描写展开问题解读,其命中率自然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显著。

第5篇

教师节手抄报的图片欣赏教师节手抄报的图片1

教师节手抄报的图片2

教师节手抄报的图片3

教师节手抄报的资料:教师节简介尊师重教是中国的传统,早在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就提出“弟子事师,敬同于父”。教师节,旨在肯定教师为教育事业所做的贡献。1985年,第六届全国人大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建立教师节的议案,会议决定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1985年9月10日,是中国第一个教师节。

教师节手抄报的资料:教师节来历1932年,民国政府曾规定6月6日为教师节,解放后废除了6月6日的教师节,改用“五一国际劳动节”为教师节。1951年,教育部和全国教育工会曾宣布“五一劳动节”同时为“教师节”,但执行的结果是教师节没有了。文化大革命中,教师被贬为“臭老九”,社会地位极其低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从1980年起,全国教育工会开展“庆教龄”、“五讲四美,为人师表”等一系列尊师重教活动,提高了教师的政治、社会地位。

1981年3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民主促进会的17位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一份提案:建议确定全国教师节日期及活动内容案。提案指出,教师担负着培养四化建设人才的重任,应当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

1982年4月,教育部党组和全国教育工会分党组联合,由张承先和方明共同签发的“关于恢复‘教师节’的请示报告”送中央书记处,报告中并建议以马克思的诞辰日5月5日为教师节。

1983年3月全国政协六届一次会议上,方明和民进18位政协委员联名再次提出“为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造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建议恢复教师节案”。同年9月,中宣部办公厅致函教育部办公厅,经研究政协一次会议方明等同志的提案,同意恢复教师节。

1983年12月,由教育部何东昌部长和方明共同签发的教育部党组和全国教育工会分党组“关于恢复‘教师节’的请示”送中央宣传部。

1984年10月,万里、习仲勋等中央领导对教育部党组和全国教育工会分党组的请示圈阅。

第6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细节;教学有效性

课堂教学由许多教学环节组成,而最能体现教学效果的就在于课堂中的那些教学细节。如果教师能在上课前就预设好每个细节,并且在教学中对这些细节加以有效指导,把教育理念落实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中,那么我们的教学将会更加有效,我们的课堂将会更加具有活力。下面我对信息技术课堂中出现的一些细节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对策。

一、教师缺乏良好的操作习惯

目前的信息技术课基本上还是采用“教师演示,学生操作”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演示向来被认为是“权威的”“最佳的”“不可能出错的”,因此教师的操作习惯很大程度上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如,文件保存路径、文件名取法,课堂上往往有不少学生提出来,“老师,文件要不要保存?”“随便。”“那文件保存在哪里?文件名呢?”“随便什么地方,什么名字。”或者“保存到桌面上。”这样的保存,路径不确定,或者全部往桌面上“堆”,文件取名不够规范,又有何意义。根本无法保证学生在下一次需要该文件时能顺利找到。

对策:有些教学看来只是暂时的现象,包括教师自己演示时,随便保存到桌面上,文件名取法教师自己很随意地输了“abc”或“123”,这样的演示很容易让学生理解成保存路径没关系,可以随便保存在电脑中的任何位置,取名也没有什么章法。因此,教师在演示时,要注意保存路径,取名要恰当,尽量做到见名知义。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正确保存,有效整理资源。

二、教师设计任务缺乏合理性

教师在设计任务时没有体现任务的合理性,这就给学生造成为了设计而设计,不能更好地体现教学内容的学以致用。比如,在讲解Word中对于文字的设置时,要对哪些文字设置颜色,对哪些文字设置字体,在什么情况下设置什么颜色,在什么情况下设置什么字体等问题都只是“信手拈来”,至于为什么要这样设置却没有多加思考。信息技术的教学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应充分考虑该任务的拓展性,以更好启发学生学以致用,方便学习、方便生活。

对策:教师在设计任务时不妨多考虑这个任务的优劣,好,好在什么地方,不好,能不能再改进;该任务能不能体现新知识,如何体现的,哪些内容体现了;有没有比该任务更合适的内容体现教学内容等等。比如,在练习Word中的字体设置,可以选择一些重要字句,对其设置不同的颜色;选择精彩语段划“波浪线”,这样的任务还可以和语文学习联系起来。

三、教师忽略课堂临时性问题

在课堂上,尤其是公开课上,教师为了不影响上课进度,往往会忽略课堂上的临时性问题,有时学生举了半天手,教师视而不见,殊不知有些课堂问题往往是临时性的,但可能也具有普遍性。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现象,在一节Excel的公开课上,教师请学生关闭窗口,结果演示的学生单击了内部窗口(工作区域)的关闭按钮,教师见状,不由分说,匆忙夺过鼠标,单击外面(应用程序)的“×”,是关闭了,可是学生见了难道就没有想法吗?可以欣然接受这样的“关闭”吗?

对策:教师在备课时尽可能地从学生角度出发,从新知识角度出发,考虑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产生的疑问,当然备课也不可能全部都备到,教师要对新产生的临时性问题有较强的应对能力。如果教师在巡视时,发现是不少学生的通病,可以集体讲解;如果只是个别现象,可以单独解决,但是要特别注意,学生在集体演示时出现的情况,教师不能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更不能避而不谈。

四、课堂作业流于形式

一节课的学习成果保存,课堂作业的批改是对学生的肯定和激励。教师在课堂上有时因为时间关系,没有要求学生保存作业;有时要求学生把作品放在自己的计算机盘符上,然后进行检查;有时只是要求学生保存作业,而没有进行批改和点评,这些都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一次,无意间听到一个学生小声说,保存有什么用,反正下次都没有了。原来现在的机房为了防止经常重装系统都安装了还原卡,学生机只要重新启动,里面的文件就都没有了,这样给作业的保存和批改增加了难度,同时,一些学生精心制作的作品弄丢了,也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创造激情。优秀的作品得不到表扬,出错的作业没有进行指正,只会使好学生失去创作热情,学困生继续延续错误。

对策: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尝试采取这样的解决方法。在上课前,老师可以在教师机上新建上课班级的文件夹,然后将此文件夹设置为完全共享,要求学生将作品以自己的姓名命名并保存在此文件夹上,并养成定时存盘的习惯。这样,下一堂课,学生又能将自己的作品打开再进行编辑修改。对于作业的评价,教师可要求学生分组,通过这个共享的文件夹互相评价作业,这样优秀的作业能得到大家的赞美,出错的也能及时改正过来,同时每个人的作业都得到了大家的检查和监督。老师只需进行最后的表扬和点评。

五、课堂结尾单调乏味

相信很多教师在一节课结束时会采用这样的结尾:同学们,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这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常见的一种结尾方式,缺乏系统性、针对性、教学目的性。课堂的结尾应该是强化信息传输,促进双边交流,引发认知冲突,促进思维活跃。结尾的设计与安排,是教学艺术中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随意性大,科学性低,艺术性差的课堂结尾,将会使整堂课功亏一篑;好的课堂结尾,不但可以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豁然于胸,而且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热情,展开新一轮教学实践活动。

对策:课的结尾如果达到言已明而意未尽,尾已收而思未止,能够诱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之火花不断涌现,那就足矣。例如,在讲网页制作时,我故意在所用素材中多发给学生一个Flas,到课堂快结束时,学生会发现其他的素材在网页中都用到了,这个动画却没有用到,都想把这个漂亮的Flas插入网页中,我故意卖弄关子,给学生产生一种悬念,预留思考余地,也为下一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

在不断追求“精品”的课堂上,出现了很多值得讨论和思考的细节问题,我们坚信“细节决定成败”,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生成精彩的课堂,还需要教师不断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出发去关注每一个课堂细节,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素养,相信我们一定能打造出精彩的信息技术精品课堂!

参考文献:

[1]魏雄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03-01.

[2]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李树英,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第7篇

今年9月10日是第33个教师节。根据教育部、省教育厅《关于做好庆祝2017年教师节有关工作的通知》精神,现就做好我市庆祝教师节有关活动安排通知如下:

一、2017年教师节主题

2017年教师节主题是“迎接党的,做好学生引路人”。各地各校要围绕主题,在党的即将召开之际,全面展示党的十以来在教育思想引导下,教育和教师工作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教师队伍呈现的新形象新风貌,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社会氛围,提振精气神,凝聚正能量,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新贡献。

二、2017年教师节活动安排

(一)评选表彰优秀教师。开展“优秀教育工作者、先进集体”,“十佳师德模范、师德先进个人、师德先进集体”,“德润彭城,最美教师”等评选表彰活动;开展全市首批“三师工程”申报评审工作。

(二)大力宣传优秀典型。与广电、报业两大传媒集团合作,通过电视、报纸、网站、微信等多种媒体,集中宣传一批优秀教师典型,展示当代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形象。开展“我的教育故事—做好学生引路人”互动传播活动,在微信平台优秀教师教育故事,组织教师、学生、家长点赞,不断激发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教书育人的积极性。

(三)持续加强师德教育。教育部会同中央电视台制作的“寻找最美教师”专题节目,将于教师节当晚播出;教育厅与省广播电视总台制作“做好学生引路人—庆祝2017年教师节主题活动”节目将于9月9日播出。请各地各校要把两档节目作为师德教育开学第一课的重要内容,组织教师收看,并通过座谈讨论等形式教育引导广大教师强化师德观念,努力做好学生引路人。

(四)积极开展走访慰问。通过各种方式看望慰问教师,重点走访慰问一线教师、乡村教师、贫困教师、离退休老教师以及因公殉职教职工家属等,送去党和政府的关怀温暖,送去学校和社会的深情厚意。

三、工作要求

(一)增强大局意识,强化教育引导。各地各校通过座谈会、演讲、征文等形式,认真开展学习有关教育工作系列讲话精神活动,严格贯彻落实教育部、省教育厅、市教育局关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系列文件精神,引导教师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坚决劝阻和自觉抵制学生及家长向教师赠送礼品礼金。同时,持续开展在职教师校外有偿补课专项治理,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发展环境。

(二)主动争取支持,积极营造氛围。各地各校要提前向地方党委、政府汇报,及时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把活动组织好、安排好、开展好。要将教师节的重大意义、有关活动安排及时广泛宣传,特别要宣传党和政府为解决教师实际问题而出台的政策措施,让广大教师感受到新变化新面貌。

第8篇

今年9月10日是第33个教师节。根据教育部、省教育厅《关于做好庆祝2017年教师节有关工作的通知》精神,现就做好我市庆祝教师节有关活动安排通知如下:

一、2017年教师节主题

2017年教师节主题是“迎接党的十九大,做好学生引路人”。各地各校要围绕主题,在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之际,全面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教育思想引导下,教育和教师工作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教师队伍呈现的新形象新风貌,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社会氛围,提振精气神,凝聚正能量,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新贡献。

二、2017年教师节活动安排

(一)评选表彰优秀教师。开展“优秀教育工作者、先进集体”,“十佳师德模范、师德先进个人、师德先进集体”,“德润彭城,最美教师”等评选表彰活动;开展全市首批“三师工程”申报评审工作。

(二)大力宣传优秀典型。与广电、报业两大传媒集团合作,通过电视、报纸、网站、微信等多种媒体,集中宣传一批优秀教师典型,展示当代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形象。开展“我的教育故事—做好学生引路人”互动传播活动,在微信平台发布优秀教师教育故事,组织教师、学生、家长点赞,不断激发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教书育人的积极性。

(三)持续加强师德教育。教育部会同中央电视台制作的“寻找最美教师”专题节目,将于教师节当晚播出;教育厅与省广播电视总台制作“做好学生引路人—庆祝2017年教师节主题活动”节目将于9月9日播出。请各地各校要把两档节目作为师德教育开学第一课的重要内容,组织教师收看,并通过座谈讨论等形式教育引导广大教师强化师德观念,努力做好学生引路人。

(四)积极开展走访慰问。通过各种方式看望慰问教师,重点走访慰问一线教师、乡村教师、贫困教师、离退休老教师以及因公殉职教职工家属等,送去党和政府的关怀温暖,送去学校和社会的深情厚意。

三、工作要求

(一)增强大局意识,强化教育引导。各地各校通过座谈会、演讲、征文等形式,认真开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教育工作系列讲话精神活动,严格贯彻落实教育部、省教育厅、市教育局关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系列文件精神,引导教师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坚决劝阻和自觉抵制学生及家长向教师赠送礼品礼金。同时,持续开展在职教师校外有偿补课专项治理,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发展环境。

(二)主动争取支持,积极营造氛围。各地各校要提前向地方党委、政府汇报,及时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把活动组织好、安排好、开展好。要将教师节的重大意义、有关活动安排及时广泛宣传,特别要宣传党和政府为解决教师实际问题而出台的政策措施,让广大教师感受到新变化新面貌。

第9篇

教师节是为了感谢老师而设立的,但是人们对于教师节的历史却不是很清楚,今天就一起来了解一下教师节的历史吧!那么我国教师节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教师节最早出现在哪里2021_古代教师节和谁有关。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教师节最早出现在:汉朝时期据史书记载,当时的学校“学”和“校”是分开的两个机构别称,把孔子诞辰日(农历八月二十七日)定为教师节,教师节当天,皇帝要亲自率领满朝的文武百官去孔庙祭拜活动。民间,在教师节当天也开始祭奠孔子,行拜师礼。向自己的老师作慰问,也就是送一些银两或者礼物作为教书的费用,送腊肉、粮食、蛋类、蔬菜等一些日常用品。

唐宋时期,承袭汉朝的祭祀 孔子的制度,而且在尊师重道的基础上重奖教师,从全国各地选拔学习成绩优秀者作为奖励,据记载国家级优秀教师最高可奖励白银五百两。国家奖励激励了教师行业的发展,体现了知识的重要性,对文化的繁荣奠定了人才基础。因此,唐宋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商品贸易达到了最鼎峰,成为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最繁荣的时期。

到了清朝,随着教师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读书人选择了教师职业,教师的薪酬变得丰厚多了。而且,教师的升职空间也到的提升,因此,教师成为跳槽和做官的一条捷径。教师节祭奠孔子发展成为全国重大的国庆 节日,成为国家的大典。

新中国建立后,直到1985年,把9月10日定为教师节。直到今天,教师节不断演变发展,已成为公众重视的节日,尊师重教也成为全社会的文明新风尚。

古代教师节和谁有关:孔子古代的教师节和孔子有莫大的关系。在汉、晋时期,每到孔子诞辰日,皇帝就会率领文武官员去祭拜孔庙,还会请教师们吃饭,当时虽没有确立孔子诞辰日为教师节,但教师已开始享受节日休假、会餐等福利待遇了。

唐宋时代,每到这一天国都和各州、府、县都要举行孔子诞辰祭典,当时的祭典非常隆重。并且,国子监、书院以及州、府、县也会选拔成绩突出者为“司业”,报送朝廷,这些“先进教育工作者”最高可获赏银500两。

到了清代,孔子诞辰祭典的规模和范围愈加宏大,成绩最为卓著的教师在这天会被授予八品职衔,提升为院长、监院、掌教、馆师等。清代许多著名学者如颜元、阮元、惠士奇等就是在那时得到的提拔。

教师节古诗《寻雍尊师隐居》

唐·李白

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

拨云寻古道,倚树听流泉。

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

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七绝·师恩难忘》

相逢一见太匆匆,校内繁花几度红。

厚谊常存魂梦里,深恩永志我心中。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天净沙六首·逸仙图》

胸怀万里世界,放眼无限未来。

挥洒旷世奇才,重上瑶台,天地为之惊骇。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新竹》

清·郑燮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远师》

唐·白居易

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

何处遥相见,心无一事时。

《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唐·白居易

绿野堂开占物华,路人指道令公家。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第10篇

关键词:教学细节;隐点;显点;空白点

古人云:“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天下之难事必成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引千年古训,看今日课堂。教学的精彩是由一个个教学细节构成的。所谓教学细节,是指教学行为的最小单位,是教学过程中很小的环节和片断,对课堂教学具有推动和连接作用。教学细节是能看见,能听到的,它可以是学生困难时的引导,迷茫时的指点,失败时的鼓励,出错时的包容,也可以是师生之间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次动作,一种态度……

一、精彩细节,源于对文本“隐点”的挖掘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过:“课前,教师得先和文本对话,即钻研教材,清楚作者的写作意图,正确理解文本的主旨,对其价值和内涵有发掘。”一些课文含义深刻,在备课时,教师应挖掘文本所隐含的价值,即文本的“隐点”,只有这样才能打造精彩的细节。

如教学古诗《江雪》,备课时教师首先得问自己:“这么寒冷的冬天,那个老翁为什么还在江上钓鱼?他能够钓到鱼吗?”果真,上课时学生提到这个问题,老师同样请学生大胆地设想。有的学生说因为他家里很穷,以捕鱼为生,也有的说老翁在享受那份难得的清静,还有的说老翁可能是遇见了什么伤心事在排解伤感。这时老师话锋一转,抛出一个问题:看来大家的理解都是各有各的不同,那么,究竟哪一种比较吻合当时柳宗元的心境呢?这时老师补充介绍了柳宗元的生平简介,特别是这首诗的写作背景,然后请学生再谈谈自己的理解。学生马上领会到柳宗元是借这个“蓑笠翁”表达自己孤傲的心情,诗人目的不是钓鱼,而是表示他面对恶劣环境永不屈服的超然心态。

这样精彩的细节,源于教师对文本隐含部分的全面解读,不然,会被学生突如其来的发问,弄得束手无策。

二、精彩细节,源于对文本“显点”的推敲

文本的“显点”,可能是一个画龙点睛的关键词,一个概括全文的句子,一处生动传神的语言……

比如学习《燕子》时,教师就得思考:描写燕子用尾尖或翼尖点水形成的水圈儿,为什么说成“小圆晕”?“燕子飞倦了,落在远处的几痕电线上”,为什么这里不用“根”而用“痕”?其中的一个“落”是为什么不能换成其他的字?别看只是一个字,这里有多少意趣呀!一些名师的精彩,就是凭借这些文本“显点”,使课堂充满活力,《美丽的小兴安岭》中的“抽”字,抽出了生机勃勃的春天,《草船借箭》中的“笑”字,笑出了诸葛亮的智慧,《猫》中的“蹭”字,蹭出了人与动物和谐情趣……

三、精彩细节,源于对文本“空白点”的悟写

文本往往会给学生留下意想不到的“空白点”,这些空白体现了文本的“含蓄美”,给学生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教师应把握这一细节,让学生用想象去填充。

如老舍《猫》一文,讲到猫很尽职,“她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可以先让学生想象,在猫等待的几个钟头里,他的样子如何,心里会怎么想?又如“满月的小猫更可爱。腿脚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淘气。一根鸡毛,一个线团,都是它们的好玩具,耍个没完没了。”小猫是怎样玩鸡毛,玩线团的,让学生任选一种,想想写话。这样,猫的性格脾气就会跃然纸上!

四、精彩细节,源于“艺术性”的提问

在教学中,教师总会对学生进行提问,特别是在延伸拓展阶段,这就更加要求老师注意到提问的细节。如有两位教师在教完《我有一个梦想》一文后,就采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提问,其效果也就不同。一个老师问:“同学们,学完课文,那你们有什么梦想呢?”这时,教室里静悄悄的,连爱讲废话的孩子也静下来了,可就是没人回答。这时,老师为了达到这一训练点,不得不又提示:“那好,我先说说我的梦想。”虽然如此,但举手的人还是寥寥无几,即使有几个人回答,说的答案也雷同。而另一位老师的问法是:“在上学路上你赶时间,却堵车了,你最希望有什么样的交通工具出现?”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这时老师又问:“假如老师给你们一根魔棒,可以实现你们的梦想,那么你们想干什么呢?”学生同样都举起了手。

同样一个训练点,老师不同的问话,学生回答却大相径同,原因何在呢?其实很简单,提问的艺术不同。前一个老师的提问较笼统不具体,学生找不到思考点,没有打开思维,当然回答的学生少。而第二个老师的提问设置了具体的情景,学生找到思考的触点,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当学生有欲望表达,有兴趣表达时,他们才会畅所欲言。

五、精彩细节,源于教师用心的“倾听”

有这样一个并不陌生的场面:新课开始了,教师让学生逐个朗读课文。在朗读前,教师提出了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其他同学请注意倾听。”而教师在干什么呢?他在低头翻看着他的教案或者在做圈生字标段之类的预习工作。

第11篇

一、关注人文性

我们的课堂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形形活生生的学生,他们多么渴望我们教师的关怀和激励。作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引领者,我们要用一颗敏感而细腻的心去关注孩子,要永远对课堂中的“人”充满真切关注和终极关怀,要让细节教育回归“生命关怀”的教育本质,有效触动学生心灵,让灵动的智慧的人文的光辉盈溢在课堂内外。只有关注细节,给予生命的关怀,教育教学才会是温暖的、美妙的、精彩的。

我校的一位老师借班执教《紫藤萝瀑布》一课,中间朗读的时候,这位老师笑眯眯地请班长过来一下,对他耳语一番,然后由班长指定五位学生分别起来读课文。实际上,这位老师请班长暗地里指出的是五名朗读水平差的“学困生”。结果,被叫起的同学都很高兴,读得有声有色。我们不妨试想一下,如果老师换一种说法,说:“我想请几位朗读能力比较差的同学也读读这一段,哪些是朗读能力不好的同学呢?请你也读一读吧。”结果可想而知,学生要么大声告诉老师谁是本班“差生”,使被“检举揭发者”面红耳赤;要么就是无人响应,而且学生表情惶恐,人人自危,唯恐老师叫到他的名字;即使被老师叫起来也是一脸的不情愿!这种情绪状态下的朗读,效果当然很不理想。

老师关注课堂中的每一个学生,课堂教学折射出人性的关怀,使课堂其乐融融,精彩无限。细节无声,无痕,无语,教育却有慧,有情,有爱。教师唯有具备一颗慧心,拥有一片真情,付出一份真爱,为学生打造一片充满人文关怀的心灵土壤,才能发现一个个细节中蕴含的教育真谛,让教育演绎出迷人的精彩。

二、关注瞬间

1、及时发现“误点”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我们“轻视”了学生细微的错误,没有用心去理会或纠正,结果导致学生一错再错或理解偏差。如果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误点”,用心生成细节教学,加以纠正,不仅能帮助学生拨正偏差,而且能让学生茅塞顿开,深化理解。

2、善于发现“亮点”

丰富的想象力、强烈的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他们总爱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然而正是这些稀奇古怪的想法,反映了孩子的探究心理、创造性思维,这就是学生的“亮点”。如果老师能及时发现学生的“亮点”,巧妙引导,将使学生受益匪浅,也将成为课堂中的亮点。

3、提升课堂评价语水平

课堂中,教师与文本融为一体的语言,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一个诗意的环境,学生们在这个处处散发着人文气息的氛围里,进行着真实而精彩的体验。在课堂评价过程中,教师亲切的语言,更是使学生们真实的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受到了“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与感染。如:“你读得已经很精彩了,但是老师觉得你可以读得更完美。你很大胆,但是你再读得流利一点将更好,再试一试,好吗?”等等。老师那亲切的语言,得体的体态语,恰当的用词都给学生美的享受,课堂上一双双手就会高高举起!

三、体悟细节状态,感受师生情感

课堂教学细节,不仅仅是一种过程,更是师生生命活动的状态。师生的精神状态和情感就是课堂教学效果的直接体现。这里体现着师生的动机,即他们朝着怎样的教学目标在共同努力;表露出师生的情绪,是愉悦还是消沉,是激情还是冷漠;传递着师生的意志,勇于求新的、敏于发现的、乐于探究的那份执著和顽强。正是在这样的细节状态中,我们要关注课堂上不经意间的一个表情、一个动作,关注我们习以为常了的一句评价语、一声激励,关注真实状态下即时生成的一种引导、一种点拨……只要我们敏锐地抓住它,深入地挖掘它,就会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从而给我们的课堂注入养料,成为精彩的一堂课。

第12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过程写作;人教版

写作是四项基本语言技能有机组成部分之一,但是长期以来,这也一直是学生语言学习的疑难问题之一。作为一项综合性较强的语言技能,写作囊括了听、说、读三个方面的基本能力,对一些语言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写作难,难于上青天”。为了进一步促进初中英语写作教学质量提高,帮助学生克服写作难题,进行过程写作法教学研究非常有必要。

一、过程写作教学法的具体概念

过程写作教学法是第二语言写作教学备受推崇的一种教学方法,其观点认为写作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应当将教学重点放在写作内容和写作过程方面,而不是只关注篇章结构、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内容;写作应当与学生人生经验相联系,成为一种有意图、有意义的学习活动。

二、过程写作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课堂的具体应用

根据过程写作法的具体含义,一般可以将其划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话题选择、构思、撰写提纲、收集书面词汇和正式写作。

1.题选择

为了促使学生在写作中充分表达个人意见与看法,教师在每次作文训练中至少应当给出三个话题,以供自由选择。

以九年级Unit 2 I think that moomcakes are delicious!(我觉得那些月饼真是人间美味)一课过程写作为例,教师可以布置这样的题目:What is your favorite traditional festival?Could you introduce it to us?(你最喜欢的传统节日是什么?能不能向我们介绍一下?)根据这一题目,学生可以任意选择The Dragon Boat Festival,The Chinese Spring Festival,The Lantern Testival(端午节、春节、元宵节)等作为主题。

2.构思

教师应当体现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或者个人构思的方式,整理文章写作思路。构思时学生应当考虑这几个问题:这篇文章是关于什么话题的?关于这个话题可以说一些什么?我为什么要选择这个话题写作?读者可能会对文章中的哪些内容感兴趣?关于本次写作,有哪些知识是我已经具备的,哪些知识需要查找工具书?

以The Dragon Boat Festival写作为例,学生需要构思这几个方面的内容:这篇文章是关于端午节的,端午节有什么特色(例如吃粽子、屈原、赛龙舟、插艾叶等)我为什么要选择端午节为话题,是因为喜欢端午节还是其他原因?读者会不会对端午节的来源格外感兴趣?与端午节有关的英文单词,我是否都掌握了(例如traditional Chinese rice-pudding,dragon-boat racing,artemisia argyi等)?

3.撰写提纲

撰写提纲可以帮助学生梳理脑海中纷繁复杂的思路,明确那些最终进入文章的内容和观点。多年写作教学经验表明,学生写作活动之所以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没有掌握提纲挈领的重要方法,写出来的文章自然思路混乱、主次不分。撰写提纲时学生需要经历如下几个步骤:(1)绘制思路图;(2)用几分钟时间,在思路图中最重要的内容上面进行标记;(3)按照重要程度给以上内容排序(这是确定文章段落结构的关键步骤);(4)添加起始段落和结尾段落;(5)拟题。

同样以The Dragon Boat Festival写作为例,按照构思内容,教师应当有效引导学生撰写提纲,包括:端午节特色、端午节来源、我喜欢端午节的原因这些内容哪些是文章一定要体现的,先写端午节的起源还是先写端午节的特色,文章一共可以划分为几个段落,题目是什么。

4.收集书面词汇

词汇是英语写作的基础,词汇量的缺乏常常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词不达意,影响写作质量。现在各种英语学习APP比较普遍,有道词典、牛津词典、英语流利说都是收集书面词汇的有力工具。与此同时,这些APP的另一优势在于,每个单词的后面都附有相关句型,有助于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借鉴揣摩。

5.正式写作

以上四个环节结束之后,学生就可以展开正式写作。因为前面几个环节已经做了充足的写作准备,建议教师要求学生限时写作,以提升训练质量。

过程写作教学法对于增强初中英语写作教学质量具有促进作用,但是教师应当注意,这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过程写作教学法应用于初中英语课堂方面,尚且存在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英语老师应当加强研究,让过程写作教学法更好地发挥原本的优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