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电磁铁课件

电磁铁课件

时间:2023-05-30 08:53: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电磁铁课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电磁铁课件

第1篇

在热热闹闹的科学课堂背后,大家也经常听到来自老师真实的心声:“40分钟,三个实验,拖课!”、 “提问、假设、设计、操作、交流、总结、应用,一个实验这么多步骤,拖课!”……这些问题正是科学教师的困惑:我们规规矩矩地按教材进行教学,按部就班地执行着探究步骤,为什么时间老不够用?听了张彩琴老师的《电磁铁》一课,我茅塞顿开,原来科学课要追求简约教学,让科学探究成为科学课堂的主旋律。

一、把脉教材,删繁就简三秋树

【片段1】(课始)师(出示一根导线和铁钉):你能用它们组装成一个科学装置吗?(指名一学生在展台上操作在铁钉上绕线圈。课件图示绕制的方法和步骤。)

【片段2】(课中)师:电磁铁的南北极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

生:可能和线圈的缠绕方向有关。(师提供不同缠绕方向的电磁铁,学生探究。)

《电磁铁》一课有两个活动,制作铁钉电磁铁和研究电磁铁南北极。按照教材要求,学生需要两次操作在铁钉上绕线圈。张老师的选择是:请一个学生在展台展示如何制作铁钉线圈,教师课件指导方法和步骤;由教师向学生提供不同缠绕方向的铁钉线圈进行探究。为何张老师要舍教材所说而“越俎代庖”呢?原来课前张老师通过实验发现:学生制作一个紧密的、合格的铁钉线圈需要3分钟;动手制作铁钉线圈,这是科学探究的一个部分,但只是科学操作活动,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探究,之后的实验、观察、交流才是探究的精髓。张老师的删减,可谓妙哉!

简约课堂是精要的课堂。它不是降低目标要求,而是保证重点。因此教师要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内涵,沉下心来研究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探究,再投射到研究教师怎么教。一节课只有40分钟,教学内容不该贪多求全。“冗繁削尽留清瘦”,我们就需要这富有美感的“清瘦”。

二、确定起点,踩出一条捷径来

【片段3】(课前谈话)师:我从泉州到古田,不知道验小学的方位,因此我带了指南针。谁知道指南针有什么作用吗?(生:指南针可以辨别方向。)

师:指南针由什么组成的?(生:指南针由磁铁和磁针组成。)

师:磁铁有什么性质?(生:有磁性,有南北极,同极相吸,异极排斥。)……

《电磁铁》是六年级上册的内容,学生的知识基础是三年级“磁铁”,学生还记得磁铁的知识吗?张老师借课前谈话了解学生的前概念,确定了教学起点。

简约课堂是有效的课堂。它不是手段简单,而是巧妙切入。基于学生原有的经验背景是有效教学的特征之一。现在的学生有许多获得知识的途径,他们早已不是一张可以任意描摹的白纸。教师不能“以己度人”,只有亲身了解学生的原有认识,才能找到最佳的教学切入点。确定起点,找到捷径,走向简约,走向有效。

三、整合活动,千头万绪一脉牵

【片段4】(教学流程)

(一)导入:出示铁钉和导线,展示制作铁钉线圈

(二)活动:

1.出示铁钉线圈、电路装置、大头针,猜想铁钉线圈通电后能否吸大头针;学生实验;交流;给电磁铁命名;揭示课题。

2.提出问题:铁钉电磁铁是否有南北极?猜想,提供指南针验证。学生实验,教师收集数据,交流达成共识。

3.分析数据发现:各小组钉尖、钉头的南北极不是都一样。引出研究电磁铁南北极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学生猜想与电池正负极连接方向有关,学生实验验证。学生还猜想与线圈缠绕方向有关,教师提供不同缠绕方向的电磁铁验证。学生实验交流。

(三)总结延伸

本节课主要有两大活动:一是制作铁钉电磁铁,二是研究铁钉电磁铁的南北极。后者以前者为基础。“研究铁钉电磁铁的南北极”又有两个主题活动:1.电磁铁有没有南北极?2.电磁铁南北极与哪些因素有关? “电磁铁南北极与哪些因素有关?”中,“线圈绕线方向与电磁铁南北极关系”、“电池连接方法与电磁铁南北极有关系”,还是学生要进行的探究活动。这么多的活动,时间、流程都是个问题。

细观张老师的课堂,我发现了她的“战术”:把“研究铁钉电磁铁的南北极” 确定为本节课的核心探究活动,深入开展;导入,开门见山;活动中,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作为科学探究的起点;通过语言指导、材料呈现、记录表指导、发放任务单等方式,不打断学生的探究思路,把一个个小的探究活动串联起来,整合成一个完整的长时间的探究活动。这样既给予学生充足的活动空间,让他们主动、自主参与探究,也整合了环节,简约了环节,打造了一节清晰、深刻的课堂。

简约课堂是凝练的课堂。它不是面面俱到,而是集中探究,整合环节。每节科学课都有多个活动,每个活动的探究步骤是:提出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交流计划、观察实验、汇报交流、得出结论、总结运用。如果拘泥于形式,按部就班,只能各个环节都匆匆而过,等下课了,教学任务还没完成,学生学得不尽兴,教师觉得不到位。所以教学中要遵循“一英寸宽、一英里深”的原则,突出重点,整合环节,为学生开展真正的“科学探究之旅”保驾护航。

第2篇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从这句话中我们能看出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兴趣,只有对事物产生了兴趣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兴趣也并非是天生的,兴趣的发生和发展受后天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其中教育起着主要的作用。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笔者做了以下几点实践:

一、通过层层深入的提问,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的提出往往是从求知欲开始的,探索欲望的形成是以疑问为基点的,学生的思维只有处于主动的地位,他们才能更愉快地获取新知识。所以,我们应该注重提问的艺术,以此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如笔者在讲解“动力从哪儿来”时,找来了电动汽车和带发条的汽车,然后扳动开关,上紧发条,在教室的地面上现场演示,当学生看到两辆小车都欢快地跑了起来,都非常高兴,这时笔者趁热打铁:“同学们,两辆玩具汽车不同,但它们为什么都能飞跑?”学生们经过七嘴八舌的一番讨论,答案不尽相同。接着笔者又分别指着两辆汽车问道:为什么电动汽车跑的时间那么长,而那辆上发条的小车为什么跑一小会儿就自动停下来了,这个问题一下子把学生给问住了。这时笔者顺势拿出起子,把两辆汽车的外壳三下五除二地就拆了下来,让学生仔细观察两辆车动力装置的区别。最终,学生惊喜地发现了其间的奥秘。像这样通过波浪式,层层深入的提问,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科学原来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激起了学好科学的兴趣。

二、以科学探究活动为载体,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让学生在快乐中享受学习,是教师追求的终极目标。笔者以为,在小学科学的教学活动中,以科学探究活动载体,创造多种情境,通过学生亲身参与,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感受科学过程,从而获取事实证据,自己的想法的得以检验,他们的科学态度和情感会逐步形成,它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最佳策略。如笔者在教学《电磁铁》一课中,安排了让学生自己动手,接通电源,来观察磁针的动向;再将电源断开来观察磁针的动向,学生从中深刻地认识了电磁铁的基本性质:接通电流后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会消失。在探究活动中,学生真实地感受到了科学的神奇,对后面的铁钉电磁铁的南北极研究也就充满了解谜的渴望。这样的自主探究,电磁铁的相关知识不仅在轻松中被理解和掌握,同时,学生动手的能力、合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三、采取灵活多变的教法,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兴趣的先导。科学课的学科特点就决定了它本身蕴涵着一种内在的吸引力,对小学生来而言,他们总想问个“为什么”,对于许多科学课中的秘密他们总是要刨根问底。趣味性浓是自然学科本身的特点之一,要将学生的直接兴趣很好地延续下去,科学教师的灵活多变的教法也是至关重要的。如笔者在教学《电磁铁》一课时,先在课内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了电磁铁的基本性质,然后进行提问:如果改变电磁铁磁心,电磁铁的磁力会如何?电磁铁的两极固定不变吗?如教学《鸟》这一课,笔者首先播放了鸟的录像,千姿百态的鸟呈现在学生面前,他们兴趣盎然仿佛置身于百鸟之中,非常乐于跟着老师去学习关于鸟的知识;再如在教《动物和环境》一课时,笔者给学生安排了“你能在什么地方捉到蚯蚓?请说一说理由?”的讨论题,学生进行一番的讨论,笔者也没将答案抛出,而是让学生回家进行实地考查验证……根据不同的问题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形式多样的教学策略不仅能活跃气氛,更能保持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四、丰富第二课堂生活,延伸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科学课的教学不能止步于课内,在教材的基础上,我们还能做课外延伸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精神。现行的科学教材设计中也不乏课外拓展的题型,要求学生在课外独立完成。笔者发现,对学生而言,这些题型反而能更容易吸引学生的眼球,但是组织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是在课外,所以需要教师做更多的预设,没有教师的适时参与和指导,效果不会太理想,因为孩子毕竟还小。如笔者在教学《空气的性质》一课时,有做一个“水火箭”的课外拓展题,当孩子们知道自己要做“水火箭”玩具都显得很兴奋,在笔者的引导下,他们纷纷找来雪碧瓶、橡胶塞、气门芯、卡纸等,分组合作,人人参与,一起做了“水火箭”,当气门芯一打开,“火箭”上升时,孩子们欢呼雀跃。课件课外的延展,学生的课堂生活得以丰富,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总之,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只要我们能做到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各种兴趣因素,灵活运用于教学中,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那么提高小学科学课的质效将不是梦想。

第3篇

【关键词】 小学科学 信息技术 教学质量

我们处于一个知识不断更新,科技迅速发展的新时代。互联网和多媒体成为普遍传递信息的工具,它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现在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小学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自然也涵盖着小学科学教学。由于课程自身的内容所决定,它包含着很多抽象的知识,采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能够有效改变教学的方式,同时也为科学教学注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从视觉、听觉等方面营造了全新的学科教学氛围。用图像、声音乃至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极大的提高了科学教学效果。

一、统观教材,合理安排课程

由于身处农村,设备、资源不足,这就要求教师善于统观教材,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力求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技术在科学教学中的优势作用。

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学生可以通过动手实验体会杠杆、轮轴的秘密,还可以探究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斜面的作用。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可以引领学生关注我们周围很多不同形状和结构的物体,探究它们承受力的特点。这两个单元的教学尽量少用甚至不用信息技术,这样,可以留给学生更多思考与动手操作的时间和空间,也可以为其它单元的教学使用信息技术腾出更多的时空。

二、发挥技术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课前“激趣” 。如在教学“电磁铁的磁力(一)”时,课伊始笔者就用课件演示吊车搬运废钢铁,通电时吸起废钢铁,搬到别处时断开电源,废钢铁便自动落下,这样将无声的图片和文字转化为有声有色的生动画面,使学生如身临其境,感受到强大的磁力所带来的震撼,这就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然后再引领学生探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这样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课中“持趣”。如在教学“电能从哪里来”,笔者先引导学生认识各种电池,再带领学生制作简易的发电机,探究如何发电,如何检测电流,但这种电能很小,学生的兴趣不会持久,如果扩展到我们的生活用电,再利用多媒体资源带领学生参观发电站,以及长江三峡电站,利用多媒体的视频资料把其他不同形式的能量大规模地转化成电能呈现在学生眼前,同时配合声音讲解,给学生以视觉、听觉、心里上所带来的深层次体验,相对于只是让学生干巴巴地收集资料,做模拟实验所无法比拟的,而通过多媒体视频的播放,学生的好奇心都被调动起来,同时多种感官参予到学习当中,可以想象得到,学习效果要远远超出传统教学所带来的学习效果。

三、正确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

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就是希望通过信息技术的介入,能够有效的改进现有的课堂教学;通过发挥信息技术资源的丰富性,交互便捷的特点,发掘学生最大的学习潜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对于信息技术的运用,笔者曾有过一次深刻的尝试,在教学 “电磁铁的磁力(二)”时,引导学生猜测电磁铁的磁力大小除了和线圈圈数有关外还可能和 ①电池节数 ②导线粗细③铁芯粗细④铁芯长短⑤导线长短等因素有关。这里由于因素众多,笔者怕学生们控制不好变量和不变的条件而拖延时间,于是笔者用CAI 课件展示了三份研究计划表,然后让学生根据计划表做实验。汇报交流的时候,学生们纷纷拿出实验记录表,大多数学生的意见趋于一致,难点很快突破,比笔者预设所用的时间要少得多,笔者预计要生成的“吵闹激烈”思维碰撞的场面没有出现,笔者不禁暗自失望,课前的准备工作,未能发挥应有的价值,真可谓“厚积薄发”。

第二次上课,在引导学生猜测后,笔者没有急于应用课件,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经历“问题――预测――设计实验计划――完善实验计划――动手实验、记录――整理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反思、应用”等一系列探究活动。 等到汇报交流的时候学生们各不相让,纷纷发表自己的结论,一番唇枪舌战之后,笔者再出示课件,所有的疑问与争论都可以水落石出,意见趋于一致。学生们通过验证,如果与猜测的一致可以获得极大的满足感,体验收获成功的喜悦,如果实验证明自己猜测是错误的或不全面的,可以使学生重新组合脑中的原有知识,形成新的认识,使其思维更灵活。相比之下,第二节课的教学效果大大超出第一节课。

四、总结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滥用,更不能因为赶潮流而乱用。我们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恰如其分地在科学课中运用好信息技术,为科学课堂注入新的血液,让科学课堂充满活力!

参 考 文 献

第4篇

一、在亲身实验中发现问题,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实验是小学科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方法,它可以很好地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在实验操作中提高学生实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它是学生能够很好掌握知识重点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在实验中自主思考并发现问题,从小就培养学生的实验知识技能。如在六年级上册《电磁铁》一课的教学中,对于电磁铁的两极极性的影响因素这一教学重难点,可以首先给学生准备所需器材,如导线、电池、铁钉等,然后由学生自主制作电磁铁,并利用指南针来判断铁钉的钉尖与钉帽的极性。

学生的实验结果肯定只有2种:钉尖N极和钉帽S极,或是钉尖S极和钉帽N极,这时候学生就会自主发现问题,通过小组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学生可以自主发现并提出铁钉两端极性的影响因素,也就是导线的缠绕方向和电池的连接方式。这样的教学设计,比直接灌输给学生结论的方式要容易理解得多,而且学生易于掌握。通过这样的实验,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让学生尝试着进行解释性回答,或者通过进一步自主实验进行论证。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的兴趣得到极大的激发,思维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同时在生动且富有乐趣的实验中掌握了书本的知识,还激发了学生勇于探索、敢于质疑的精神。

二、注重实验方法的引导,培养实验思维能力

实验对于小学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关键就是每节课实验方法的选择,一个实验的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本节课的知识能力的掌握水平。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一个实验的设计与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我一直主张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实验方法的设计最好是由学生自己提出,而不是教师主观地告知,这样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更加的活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更加理解实验设计的目的,而且实验操作可以提高学生实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作为教师,在任何一门课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充当书本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应当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设计,自主完成教学目标的学习。如在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教学中,对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发声物体的本身在振动这一教学重难点,实验教学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验的间接转化,学生可以明显地看到发声物体本身的振动。然而,将发声物体振动的不明显现象,通过什么实验方法转化为大家都可以看清的现象,这个思路的提出应由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提出,如果学生实在想不出来,教师可以抛砖引玉地进行引导,最终想出转化的实验方法。在鼓皮上放一些碎纸屑,通过观察纸屑的跳动来间接理解,鼓皮在发声的时候本身在振动这一事实。将发声的音叉插入水中,通过观察水面的飞溅现象,来间接理解音叉在发声时,其本身是在振动的这一事实。通过这样的实验锻炼,可以提高学生通过提出实验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注重信息技术的课堂整合,利用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理解

信息技术在现代课堂教学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运用到小学科学的教学中,则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首先,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它可以运用图片、声音、视频等资源,强化对学生的感官刺激,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书本的知识点,使学生对于书本上一些抽象的概念有一个直观的理解与观察,这样课堂的效率会大大提高。如在五年级上册《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一课教学中,主观地告诉学生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从而使地表的地形地貌发生改变,这样的知识点对于学生而言不是很好理解。但是如果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化地展示一些雨水和径流侵蚀土地的动画,利用动态的图片,再加以声音对环境的渲染,营造出一个形象的情境,让学生在各种感官的参与下来理解土地的侵蚀,则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与理解。

再如在六年级下册《在星空中》一课教学中,若直接照本宣科地讲解书本知识,只会增加学生对于天体运动和星座的神秘感,因为教师无法做到让学生主观理解星座的相关形象。但是如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则可以很好地展现各种星座的图片和视频信息,此举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好地让学生掌握星空中的各种星座的模型,很容易就达到了教学目标,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作者:徐大志单位: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第5篇

关键词:多媒体 优化 实验教学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践技巧,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素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但由于传统教育理念的制约,目前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还是教师包办过多,学生按照老师的设计思路一步一步操作,学生的自主性很差,教学目标完成情况不理想。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出现,有效地解决了这一教学难题,多媒体与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机整合,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了教学环节,突破了教学难点,提高了教学效率。以下是我对多媒体优化物理实验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巧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书本是船,兴趣是帆”说的就是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兴趣是学生进行物理实验操作,完成物理实验的助推剂。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巧妙使用ppt课件、flas课件创设教材情境,给学生一种现实生活中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教学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绪论”一节教学时,可以播放一些有关物理知识的资料,如雨后的彩虹图片、三号火箭发射现场视频、静电使头发直立的图片、上海磁悬浮列车运行视频、共振现象的视频等等。这些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展示,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被一种不可抵挡的吸引力诱导着学习。

二、巧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难点

多媒体课件能形象生动地展示物理实验的全过程,通过对电脑的控制实现对实验变化过程的控制,使学生能清楚地观察到物理现象,理解物理实验的本质,从而深刻理解物理原理。如在“电磁继电器”的教学时,这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于电磁铁在通、断电时电磁继电器的触点的接通情况是怎么变化的。由于继电器的触点很小,学生看起来很不清楚,如果教师在讲台上进行实物演示,后边的很多学生基本看不清触点的接触情况和电磁铁对衔铁的吸引、释放情况。因此,在教学中,我将电磁继电器的电路放在实物展台上,通过屏幕将实物电路进行适当放大,从而增加实验效果的直观性,学生观察明了,理解准确到位。学生对这一演示操作过程,感到新颖有趣,效果直观易懂,从而轻松地将教学难点突破。

三、巧用多媒体突破教学疑难

教师要灵活运用多媒体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化静为动、使学生的思维由被动变主动,从而解决教学中的疑难问题。例如“凸透镜成像”一课,学生对物距变小像距变大这一内容始终难以理解,教师可设计智能化软件,随着鼠标将物体从远而近地拖向透镜,即时显示出像的大小、正倒、虚实的变化,帮助学生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这样演示,既形象具体,又简明易懂,从而巧妙地将疑难问题化解。

四、巧用多媒体展示受限实验

由于实验器材的限制,高中物理很多实验是无法真实完成的,这些实验被称为受限实验。往往这些实验看不见摸不到,很抽象,学生理解难度大。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flash课件,进行模拟展示,使学生理解实验的整个过程,理解实验本质。如在“α粒子散射”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我利用动画课件展示α粒子散射的过程,把放射性物质钋放在铝盒中,发现有连续的α粒子的运动轨迹发生了很大角度的偏转,并发现有个别α粒子偏转的角度超过了90°,更有极个别的有的α粒子被弹回。学生看过α粒子散射实验的动画模拟实验后,分成小组讨论和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物理原因,从而有效探索了原子的内部结构。这样教学,效果直观形象,学生比较容易理解α粒子散射实验的装置,理解实验过程,容易观察实验现象,深刻理解卢瑟福的原子核结构理论,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五、多媒体辅助教学应注意的事项

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已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我们还要不断探索多媒体与物理课堂教学整合的新思路,从而获得更高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比如我们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应根据教材内容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制作,要弄清自己设计课件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些都要从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出发,但又不能被课本所束缚,要充分增加课件的知识含金量。不要生搬硬套,要集科学性、趣味性、直观性等于一体,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潜能,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多媒体以其独特的优势进入课堂教学,尤其是物理实验教学,涉及的实验很多,利用多媒体设备有效将实验现象放大,使效果更直观,有的实验由于条件的限制无法进行,利用多媒体可以有效模拟实验,使学生明白其中的原理或过程,大大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结合教材特点可以启迪学生求异思维,创新思路,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季.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出版社,2011(25).

第6篇

新的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物理教育的根本目标;把“突出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作为基本理念。科学探究成为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而实验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手段,物理学又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由此可见,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活动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产生的,感性材料是思维活动的源泉和依据。各种实验现象具体形象地展示物理知识形成和发展过程,为学生学习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

既然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就要对物理教学中的实验教学有全面认识。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来教学实际,以及自己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谈谈我对物理课程中的各类实验的认识。我认为初中物理实验主要有演示实验、探究实验、课外实验以及综合实践小制作四种类型,现就各种类型实验做具体介绍:

一、演示实验

新课程标准提出:“通过基本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初步了解自然界的规律,使学生逐步客观地认识世界、理解世界。”而演示实验是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利用知识与技能由教师表演的实验。其作用是将一些抽象的物理概念和规律通过生动形象的演示为学生所接受,同时还能将教师的思维方式、操作技能以及科学作风形象地表现出来,从而使学生的认识过程从空洞的理论变为感性的认识,给学生以较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了解到更多的内容。记得我在讲“大气压强”时利用课件演示了托里测利实验测大气压的过程。期间,我首先让学生回顾液体压强的特点,然后让学生观看了相关影像资料,之后让学生叙述实验过程的规范实验操作,最后结合实际实验操作让学生认识理解与该实验相关的物理问题,譬如:“水银柱的高度及其变化;水银柱上方的真空;水银柱的高度与长度等。”其实,演示实验是一种具有教学功能的创造性活动,缺少演示实验,教学活动就缺少灵性,教学效果就大打折扣,特别是学生实验方面就缺少尺度,缺少规范。

二、探究实验

新课程标准对实验探究提出了这样的具体要求,即:“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究真理的科学态度。”科学探究作为物理课程标准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教学改革中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科学探究成为教学改革过程中物理课的重要学习方式,而探究实验是这种方式的具体体现。其实,这类实验是根据教学内容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做实验,从而获得知识以及能力的课堂教学形式。探究实验和以往的学生实验相比有很大优点,这类实验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分布到课堂的任意环节,实验时间可长可短,实验小组可大可小,实验器材可提供可自制,实验过程也不一定按照探究的所有环节。记得有一次上课,讲“浮力”这一节时,当学生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之后,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也就是“浮力大小是否与物体重力有关”同学们经过一番讨论、一番实验之后,一位同学给出的方案出乎我的意料,他说:“我先把橡皮泥捏成船状,放在水中漂浮说明浮力等于重力;而当我将橡皮泥捏成块状,放入水中下沉说明浮力小于重力,橡皮泥形状变化可它的重力不变,漂浮、下沉说明浮力发生了变化。由此可以说明物体所受浮力与物体重力无关。”作为教师我带头给这位同学鼓掌,同时也使我发现学生丰富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课外实验

课外实验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是在教师安排下,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一些简单器材独立完成的一些教学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不一定有现成的器材,教师也不一定做现场指导,在很多情况下是靠学生自找器材,自己设计,自己制作,自己独立做实验并得出结论。我记得在我们学习“机械能”的时候,为了让学生认识影响重力势能的因素,结合影响动能因素的实验,给学生布置了课外实验,学生有的用砖块,有的用橡皮,还有的用课本都能自行探究得出正确结论。在说明重力势能大小时,有的借助于坑的深浅,有的借助于撞击声的大小,这些都使我感到吃惊,同时为学生的动脑而感到欣慰。

四、综合实践小制作

综合实践小制作是一种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以学生的自主学习,直接体验和研究探索为基本方式,以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个性养成为基本目标的学习活动。当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排除重重困难,获得制作成功时就会有莫大的成就感,就会为自己的杰作雀跃。有一次,上课我给学生布置小制作利用铁钉自制电磁铁,每位同学完成的都比较好,并且都展示给全班同学,有一位学生不但自制了电磁铁,而且又利用所制作的电磁铁结合教材自制了电铃。当他把电铃拿到讲台上时,就获得同学们的赞许;当这位同学闭合开关电铃发出清脆铃声时,全班同学一起鼓掌。课下这位同学说自己从来没有像那节课那样开心过。以后这位同学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就更高了。由此可见,综合实践小制作使学生在不断遇到新问题、新情况的过程中,不断的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同时,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在真实的活动中自主学习。综合实践小制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活动空间,同时学生们在制作活动中学会了互相尊重、互相合作、不怕困难、积极进取、勇于创新,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方面获得全面发展。

众所周知,物理学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只要我们紧抓基础实验教学,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利用实验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突出实验重要地位,利用物理知识与科学技术,社会实际的联系激发学生爱国热情。这样在当代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才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合格人才。

第7篇

[关键词]大学物理 多媒体技术 优势 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 O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8-0168-02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和运动普遍规律的基础学科,大学物理对很多理工科专业的学生都是必修课程。物理学在为理工类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因此做好大学物理的教学工作显得至关重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受到高校老师的重视。多媒体技术相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有诸多优势,因此将多媒体技术与大学物理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对提升大学物理的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一、大学物理教学的意义和现状

当前大学物理的教学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刚进入大学阶段的学生对物理既熟悉又陌生,他们从初中开始接触物理,到高中有了较深层次的理解,再到大学利用高等数学等相关知识对物理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然而,也正是因为对物理的比较熟悉,使得学生在深入学习“重复知识”时会感觉乏味[1];第二,大学物理作为基础课,主要在大一、大二开设,此时大部分专业课程还没开,很多学生对本专业整体的知识架构还不了解,尚不清楚物理学和专业课之间的关联,容易产生不重视物理学的现象;第三,大学物理教学中普遍都存在学时少、课程多的情况。例如徐州工程学院开设的基础课“大学物理C”(共12章)、专业课“原子物理学”(共11章),都只有48个学时,教学难度较大。

在这种形势下,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效率也比较低,在学时少的情况下,教学效果一般。多媒体技术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使课堂变得生动、形象,也能提高讲课效率,进而促进大学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多媒体技术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优势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教师以粉笔和黑板为主要教学媒介的单调模式,图文并茂、声像俱佳、表现形式多样化,深受广大师生欢迎。

(一)信息量大,教学效率高。大学物理课程中有大量的公式、图形,如果仅靠手写,会耗费大量的教学时间,而且在合班教学时,教师较多手写的内容不易被所有学生看清,这都会影响到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备课时将要讲的知识点事先做好课件,可以在课堂上节省出较多的时间,这些时间可以用来讲解原理、公式的发现和推导过程。多媒体授课形式直观、有效,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传授知识的效果更好。

(二)直观、生动,便于学生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物理课中有很多难以直接感知的概念和运动过程,例如:气体分子速率分布、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狭义相对论等,学生对这些物理模型仅凭想象很难理解。多媒体教学能够将这些概念和运动过程用模拟的图像、动画等多种方式表现出来,这样使学生能够直观、生动的去感知物理现象和物理内涵,再由表及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加深学生对物理模型的理解。另外,物理是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一些经典的实验过程做成演示课件,紧密配合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演示,对物理理论知识的教学有积极促进作用。[2]

(三)多媒体课堂互动性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能够提升学习的主动性,多媒体教学可以实现互动式教学。当讲解完某一知识点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大家分析、讨论,当教师总结时,可以将已讲过的相关内容用多媒体课件再次演示,在这个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教师也知道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因地制宜地调整教学节奏。针对一些难懂的知识点,可以根据多媒体课件反复演示、讲解,以免学生因不理解而造成兴趣低落。

(四)有助于学生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和物理学在本学科中的作用。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更多地演示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和相关的物理学家图片、视频等,这有助于学生了解物理学的发展脉络。也可以介绍一些当前的研究特点,尤其是物理学和本专业学科的交叉领域的研究特点,这样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物理视野,同时还能使学生对专业、学科有一个综合的理性认识,也就是对物理学的重要性有了理性的认识,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

三、大学物理多媒体教学实例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具有上述优势,可如何将多媒体技术优势与具体的物理教学结合起来?我们以光的粒子性为例进行探讨。光的粒子性在《大学物理》的近代物理基础部分,《原子物理学》、《固体物理学》和《半导体物理》的量子物理部分,以及《量子力学》均有体现,是大学阶段很重要的物理概念。因为光具有粒子性,所以当光照射到金属表面时,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称为光电子。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为了加深学生的认知和理解,可以将光电效应的原理和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

利用光电效应开发的光控继电器,如图1所示,其原理是:当光照在光电管上,光电管电路中产生光电流,经过放大器放大,使电磁铁M磁化,而把衔铁N吸住。当光电管上没有光照时,光电管电路中没有电流,电磁铁就把衔铁放开,将衔铁和控制机构相连接,就可以进行自动控制了。这种光控继电器可以用于自动控制,如自动计数、自动报警、自动跟踪等设备。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示意图,并让学生对光控继电器的这些应用展开探讨,拉近物理理论和现实生活的距离,同时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多媒体教学应注意的事项

多媒体教学虽然有诸多优势,但在教学过程中也碰到了一些问题。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因此我们也不能过分夸大多媒体教学的作用。以下结合多年教学经验,谈一下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教研室群策群力开发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课件的质量影响着多媒体教学的效果,如果不结合教学实际,仅仅是网上复制、粘贴制作而成的课件,其教学效果难以保证。针对这一问题,我院应用物理教研室各位老师在素材的收集和编排上融入了集体的智慧,针对每个章节、每个演示内容都做到精益求精。课件在教学使用中,我们还不断收集学生对课件的意见和建议,而后进行推敲、修改。制作课件要摒弃一劳永逸的态度,应该紧跟学生的特点和时代的特征,不断的优化和完善课件内容,从而使其作用发挥到最大。

(二)把握好教学节奏。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使教师部分摆脱了手书的辛苦,但也出现了一些老师讲课速度过快,或者仅仅照着课件读出来等现象,这非但不能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还会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低落。[3]对此,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工具,不是万能的,只有对知识系统、详细的讲解和剖析,才能够使学生听到关键内容。教师备课时对课件内容要烂熟于心,授课时可以以课件为提纲,实现课件页面与知识点讲解的有机对接,游刃有余地组织教学,并且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适当调整、安排进度。

(三)多媒体教学应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如果过分强调教学手段现代化的作用,只能导致教学重“形式”轻“效果”。从本质上讲,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只是不同的教学形式,并不对立。[4]尤其是对于大学物理教学,里面有很多重要公式,如果仅靠课件的展示,学生很难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这时传统教学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教师将公式的详细推导过程逐步书写出来,学生在了解公式推演过程的同时,能够加深对公式的理解。对于部分例题,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地书写出每一步的推导过程,同样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所以,在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应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巧妙地结合起来,交替使用,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果。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多媒体教学具有效率高、内容直观、生动、互动性和拓展性强等诸多优势,给大学物理教学提供了很多便捷,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和局限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科和专业、学生情况、教学需要等各方面的综合情况,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融合起来,充分协调发挥两者的优势,以提高大学物理的教学质量。

[ 注 释 ]

[1] 樊群超.大学物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13(2):27-31.

[2] 汪红,李春密.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初步探索[J].教育探索,2012(5):71-72.

第8篇

关键词: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 选择材料 小组分工 思维发展 探究意识

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科学探索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所以,科学实验非常重要。实验是让学生实地观察,培养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在开展实验教学时,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以提高实验教学的实效性。

一、教师课前把握实验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做好预设

教师在上课前事先要亲自做一遍实验,把握实验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进一步熟悉实验的仪器性能,熟练掌握实验的方法和步骤,把握学生的设想,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有所估计,如学生对演示现象的反应;学生能否理解实验方法、学生一般会想到什么实验方法;学生对实验结果会如何解释等。教师事先如果不对这些有所洞察思考,那么,进行主体性活动时就很难给予充分的指导。

例如:在做《摩擦起电》这一课的实验时,如果在阴天、雨天或橡胶棒老化的情况下,可能实验难以成功,或者还可能出现“同种电互相吸引,异种电互相排斥”的现象。

又如在学生做溶解实验前,教师应事先调查把握食盐、糖等物质的溶解度;食盐、糖的用量;食盐、糖溶解于水所需的时间;所需烧杯数量;应该准备多大烧杯。

教师还要通过事先实验把握学生实验的安全性。如在教学热的传递时,教师在做热传导实验时除了把握好粘凡士林的火柴棒掉下来、流演示器里水循环流动所需的时间外,更应该考虑实验组器材如何摆放合理,酒精灯和加热铁棒的安全使用问题等。

二、合理选择科学、典型、贴近生活的材料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在探究学习中,为学生提供合理的实验材料有助于学生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只有通过对合适的材料的操作、摆弄和思考,才能使学生从中感悟获取科学知识的方法和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实验材料并不是信手拈来就可以使用的,教师应当精选最能达到预期实验效果的典型性材料,增强实验效果,彰显科学原理。如教学《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时,对岩石标本的选择要下工夫。从颗粒、颜色、层理、软硬度、光滑度、是否透明等方面考虑,使提供的岩石标本涵盖大理岩、板岩、页岩、砾岩、花岗岩、石灰岩六类岩石的基本特点。又如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时,在选择乐器类实验材料时,有目的地选择吉他、小鼓、锣、笛子等发声方法和原理不同的弦乐器、打击乐器、金制乐器、管乐器。像这样精选具有典型性的材料组织实验,有利于学生建构正确完整的认知结构,符合概念建立应从一般到特殊的科学规律。如教学《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这一课中“土电话”的制作,教材选用一次性杯子和棉线,取材方便,贴近生活,效果很好。选取全面、科学、典型、贴近生活的材料,有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

三、合理组织探究活动,加强小组分工合作

1.实验探究要有明确目的任务和活动要求

探究目的和任务不明确,就会导致学生置身于探究活动之外,显得漫无目的。虽然有时学生的兴致很高,但不能达到探究活动的目的。因此在组织探究之前要让学生明确所要探究的问题和目的,知道他们要完成的任务,并以适当的激励语言激励他们,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探讨的主动性。我觉得较好的一个方法是在课件上黑板上写上学生要探究完成的目的和任务,或是要验证的假设和注意的事项。

明确的活动要求是指引学生顺利完成探究的保障。如果没有明确的要求,学生不按正确或是特定的要求去做,那么探究目标的完成就没有保障,也可能出现事与愿违的相反结论。小组探究活动前有时教师应当给学生做必要的引导或演示实验方法,步骤。如教学《运动后会怎样》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收集一瓶新鲜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用什么方法对它们加以比较等问题,同时把收集一瓶纯正的空气和一瓶呼出的气体的过程方法用图文形式在课件中展示给学生参考,达到很好的引领示范效果。

2.合理分工合作

小组合作是当今课堂组织探究活动的主要形式,小组合作学习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划分成几个小组,而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小组合理搭配。在课堂教学中将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结合起来,组成若干个四人学习小组,每一位学生都要被指定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小组长、记录员、中心发言人、操作员、协调员等,这些角色可以轮流互换,保证每个成员都体验难度不同的角色,都有动手操作和记录观察的机会,可以采取小组长负责制。小组成员的合作分工,具体任务事项要落实到人。小组合作探究时,教师可以在组间巡视、注意观察学生的操作、学习情况,在一些活动的关键之处适时予于指导和讲解,化解难点,使探究顺利进行。

四、组织交流汇报,引导实验现象分析,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实验做完之后,教师必须了解学生是怎样做的,看到了什么现象,有什么发现和疑问,这就有了交流汇报的环节。教师可以请实验很成功的小组交流他们探究的问题、实验的步骤、看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总结概括实验结论,这是实验探究活动由动手转入动脑的过程,是思维从感性到理性的质的飞跃,只有实现了这个飞跃,学生才能真正获得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运用学过的科学知识解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这既巩固了学生已有的科学知识,又锻炼了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这个过程是整个探活动最困难的阶段,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科学知识储备、认知能力、思维规律给予恰当的引导。如教学《运动后会怎样》一课,实验后让学生交流竹签在新鲜的空气瓶里和呼出的气体瓶里燃烧有什么不同,学生很容易通过实验明确燃烧的时间不同,然后出示呼出的气体和空气成分的对比表格,让学生提升认识:呼出的气体与空气比较含氧气较少,二氧化碳较多。

五、重视实验与生活的联系,将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促学生形成探究的意识

科学源于生活,生活蕴含科学。小学科学教学应该贴近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生活化,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科学,在实践中探究科学,将学习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让学生明白自然界中处处有科学,生活中到处是科学,特别是经过实验后,及时出示一些与实验结果联系紧密的例子或问题,使学生真正意识到科学的重要,对后续的学习将产生很深的影响。如在学生认识了电可生磁、利用电可以制造电磁铁之后,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观察哪些地方用到了电磁铁,它们各自起着什么作用?自己能不能制作一个磁力强大的电磁铁?又如教学《种子的萌发》时,经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特别是实验、交流、总结后,可以提出了下面一些问题:(1)插秧前,为什么要把稻谷种子浸泡后堆起来,用稻草盖几天后种在地里?(2)为什么粮食必须晒干后才能入库贮存?这些问题让学生感到很有兴趣,他们当然就乐于探索。长此以往,他们的探究习惯就会不知不觉地养成。

总之,在科学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使学生乐此不疲地进行探究,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是一个科学教师教学的出发点和目的所在。要进行有效的实验教学,就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学生认知水平和实验教学设备等,不拘一格地灵活选择适当的教学形式,设计行之有效的实验方案,使实验教学与科学探究过程实现互相和谐的统一。

第9篇

关键词:以探究为核心;小学科学;以知识为载体;因材施教

小学科学是义务教育阶段一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要课程。学好科学课程将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发展。学习小学科学的主要方式是观察和实验,通过学生的亲自探究激发兴趣、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和形成科学态度。《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科学探究不仅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的有效途径,同时还是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科学素养的基本载体。”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科学探究是不可或缺的主要方式。让学生亲历探究学习的活动过程,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逐步学会探究问题的策略,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笔者结合自己长期在一线教学的工作实践,谈谈对科学课堂上开展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思考,希望能更高效地开展探究性学习,打造一个具有生命活力、让学生素质得到发展的科学课堂。

一、让学生学有所得,探究性学习要以知识为载体

当前有这样一种教学思想:重探究过程轻知识结论,认为探究过程的训练是使学生终生受益的,是否探究出结论是不重要的。这种观点看似强调教学过程,重视学习方法,实则是要将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相分离,孤立地进行探究过程技能的训练。长期下去,对知识结论的轻视,没有科学知识目标的达成,没有成功的体验,纯粹为“探究”而开展的“探究活动”不能使学生真正学会如何进行科学探究。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应该包括从发现问题、提出假设、直到得出对问题的解释(结论)、重复验证结论等,没有得出结论这个环节,就不是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笔者观察到有些课堂过分追求探究过程的形式和方法,一节课热闹新奇,但探究过后不及时归纳总结本课的知识点,造成学生上完课后除了感到新鲜有趣外,对本课蕴含的科学奥妙则不明白其中意义。这种课堂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展探究,又带着未解的同一个问题离开课室,没有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科学教学是指导学生探求科学新知的过程,科学知识是科学学习的目标之一,如果探究性学习不以知识为载体,那么这种探究就会失去意义。只有以科学知识为探究性学习的基础,探究性学习才能起步,学生才有实质性的收获,从而不断得到提高。

二、教师是学生探究过程的促进者和伙伴,处理好“扶”与“放”的关系

探究教学的典型特征是,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与教学目标有关的知识与认知策略,而是创造一个特定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经过探索后去亲自发现和领悟它们。教师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而非传统的只注重“教”的“传授者”。这就导致一些老师对探究性教学的理解片面化、教条化,在教学实践中不敢指导学生探究,认为进行指导和讲授就不是探究性教学,是观念陈旧的教学方式,从而对学生的探究过程“放”得太开,导致学生缺乏必要的指导,使探究活动无从入手甚至失败。适应探究学习的需要,教师的角色从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但这决不意味着对学生放任自流,在探究过程中,教师永远是促进学生成功的伙伴。促进者的角色绝不意味着教师的作用降低,甚至无足轻重,完全放任自流的探究既不符合科学研究的实际,又不符合学生科学学习的现实。最有成就的科学家最善于吸收前人已有的成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攀登科学高峰,而不是什么都要靠自己去探究。

笔者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的《电磁铁》一课时,简单介绍了电磁铁的工作原理后,完全放手让学生动手制作电磁铁。我巡视了一圈,发现成功者寥寥无几:有的没有固定导线引线两头,导线松开,不能绕紧在铁钉上;有的导线松松地绕在铁钉上,导致铁钉磁力不够不能吸起大头针;有的没有剪去导线两端的胶皮,导致不能通电。学生因为实验过程中出现种种困难,致使不能顺利地完成探究任务。我发现了问题所在,及时演示实验并详细解说步骤和注意事项,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从学生的探究能力上来说,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他们不可能一开始就有独立从事探究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开展探究教学时,要根据各种具体情况,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扶”与“放”的关系,逐步让学生学会独立地探究学习。当然教师也要避免指导过度,使学生开展在教师指令下的非自主性的探究活动。

三、探究不是科学课唯一的学习方式,要因材施教,多种教学方式灵活运用

从学习方式的角度来说,探究是基于过程的科学学习的方式,但它绝不是唯一的科学学习的方式,在学习中还要灵活运用视频、课件、资料、讲解等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进行教学,各种学习方式有机并存才能促进探究性的学习。

部分教师产生了将探究性学习理想化的倾向,对其他教学方式持怀疑态度。依据探究性学习过程的特性,笔者认为探究性学习是一个开放系统,具有包容性,在探究的不同阶段或由于探究的内容不同,我们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比如,在探究学习的起始阶段,教师需要用讲述的方式向学生传授观察记录的方法;在讨论阶段,教师要运用一定的启发式方法挑起矛盾,使讨论更深入;在进行通过查阅资料的学习时,教师在学生占有资料不足的情况下,要对有关的科学事实进行讲授。笔者在教学六年级下册《物质的变化》单元中的《物质变化和我们》一课时,给学生观看水泥生产与应用的录像和不同物质变化的图片,让他们体会物质的变化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让学生结合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向全班同学交流自己的收获,笔者还适时补充了例子并进行知识性的讲授,明确纠正他们的错误;最后将物质的物理、化学变化特点用表格归纳起来,让学生清晰地理解物质变化的要点。类似的例子还有《电能和能量》《能量与太阳》《太阳系》《在星空中》等课。教无定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倡导“教教材”而非“用教材教”,在遇到一些开展探究性教学不明显的内容时,要大胆打破“必须开展探究性实验才是真正的科学课”的思想,避免从一个误区进入另一个误区。

探究性学习从方法论上来说是着重于教学或学习过程的方法,而依据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其他教学法可以发挥各自的长处作用于其中。我们必须正确地看待探究性学习与其他教学法的关系,诸如有意义接受学习、掌握学习、范例教学、非指导性教学、启发式教学等。这些先进的教学形式都是在反对传统教学过分注重灌输的背景下产生的,实质上也含有“探究”的某些因素。探究性学习虽然与其他的教学法有相对独立性,但与其他的教学法也有共通之处。我们要善于从中吸取长处,以促进探究性学习自身的完善与发展。那种认为探究性学习高于一切,是一种完美的教学形式,从而将其与其他教学对立起来的做法,有悖于探究性学习的精神实质。

四、教师要与时俱进,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学高为师”道出了作为一名合格教师,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文化水准,庸师必会误人子弟。现代社会每天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知识更新快,不及时学习新知识的人很快就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在一些教龄较长的教师身上,遇上了职业倦怠期,对学习新知识缺乏动力和兴趣,仅凭旧经验教学,导致知识结构落后,对学习先进的教学技术思想上也有抵触。比如,学校引进了先进的白板多媒体教学设备,部分老教师不愿意学习使用方法,上课时教具依旧是粉笔一支。甚至部分老教师对继续教育学习以杂事多、没时间为理由,让年轻教师“代劳”学习。教师这种故步自封的态度必定会在课堂上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减弱他们探究新知的兴趣。

第10篇

关键词:课程特点;课件展示形式;课件内容组织结构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7-0000-02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在课堂教学及实践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教学中合理应用多媒体课件既可以提高教师教学效率,又可以使学生学习效果有效提高,是辅助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因此,制作并使用符合课程教学特色的多媒体课件在整个课程教学的有效实施中起重要作用。

1 《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特点分析

1.1 液压(气动)元件结构复杂。液压(气动)元件是整个回路及系统的最基本的组成元素,只有了解了元件结构才能理解其工作原理,进而掌握其在系统中的应用,进行回路及系统的分析和设计。但是元件一般为各种机械零件组合体结构,阀体中具体结构难于观测到;教材中多为二维机械图,不直观,对于没接触过元件实物的学生不易于理解其装配关系;并且课时有限,实验教学中不可能对所有元件进行拆装实验。如何将液压(气动)元件复杂的结构在课件中展示清楚并讲解清晰,直接影响课程学习效果。

1.2 液压(气动)回路及系统组成复杂。液压(气动)回路及系统由动力、执行、控制、辅助等各种基本元件组成,并且油路连接较多,回路结构复杂,在授课过程中要完整、清晰、美观的展示给学生,才能更准确的分析回路组成。同时实际回路及系统的工作过程均为工作介质液压油作用于各元件形成的元件运动的动态过程,而教材中只有符号连接图,需要学生根据控制电路的电磁铁通断电情况或行程阀工位情况想象元件实际动作情况,从而分析回路及系统的工作过程,比较抽象,不易分析理解。

1.3 课程实践性强。本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每章节理论课堂教学的同时相应进行实验教学,学生通过动手拆装典型元件、连接基本液压(气动)回路及其控制电路验证所学知识点或进行简单回路及其控制电路的设计。通过实践环节巩固所学知识点,同时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1.4 课程知识具有广泛性、先进性、时效性和前沿性。液压(气压)传动和控制技术作为主要传动方式和控制手段,广泛应用于行业企业各类工程机械中,随着人们对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率的工程机械需求越来越迫切,液压制造商不断对液压、气压元件研究开发和技术革新。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为学生夯实基础知识,同时又能紧随市场产品更新的步伐,给学生提供更前沿的知识。

2 课件内容展示形式多样性

课件制作过程中使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文字部分和整版出现的图表,PowerPoint软件是专门用来制作演示文稿的工具软件,用其制作教学课件操作简单、方便,便于修改;使用Flash软件制作各种体积小、动态效果较好的动画。结合《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特点的分析,要将元件、回路及系统各知识点讲解清晰透彻,所制作课件的内容表现形式一定要生动、全面,以各种方式制作课件素材,采用多种表现手段,以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1 结构图、回路图。结合各章节知识点文字部分插入与教材一致的元件二维机械装配图,保持课件内容与教材内容上的一致性,在此基础上配以相应的元件三维剖分彩色结构图,并标注序号注明组成元件的各零件名称。三维立体图更加形象直观,学生容易看懂各部分装配关系,便于理解,并且用彩色图比二维黑白线条图视觉冲击性更强,更能吸引学生注意。三位四通手动换向阀三维剖分彩色结构图如图2.1所示。

图2.1 三位四通手动换向阀三维剖分彩色结构图

回路分析、系统分析部分的课件制作结合知识点插入回路或系统的图形符号图,也可加入回路或系统的半结构原理图,有助于学生了解元件结构、理解工作过程。

2.2 元件拆装动画。结合元件结构利用Macromedia软件制作.swf格式的Flas,展示元件拆分为各个零件的过程及零件组装为液压元件的过程。更加清楚的展示出元件的结构组成,同时可以作为学生后续元件拆装实验的演示,让学生熟悉拆装步骤,为实验环节做准备。

2.3 元件工作原理动画。通过Flas展示元件工作过程中阀芯移动到不同位置是的油路通断情况,从而理解各种元件的基本工作原理。

2.4 回路动作顺序演示动画。结合各种作用回路或系统工作运行时动作顺序利用Macromedia软件制作.swf格式的Flas,展示不同工作阶段回路中各元件的阀芯位置和油液(压缩空气)流动情况。使回路、系统工作过程动作表现更形象,便于学生观察、理解。如图2.2所示为双泵快速回路动画截图。

图2.2 双泵快速回路动画

2.5 视频。结合课程内容在课件中插入搜集、制作的.flv格式的视频文件,涵盖液压气动发展应用、液压油、动力装置、执行装置、控制阀等各个知识模块,同时结合各专业插入各专业典型液压气动控制系统视频,如为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学生上课制作的课件中插入汽车自动变速器液压控制系统。也可剪辑制作一些液压气动前沿知识科技视频,在授课过程播放,既可以拓展学生知识面,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节课堂授课气氛。

2.6 行业网站。课件中还可以链接一些行业网站,既是作为授课内容的材料支撑,又是向学生提供一个学习了解前沿学科知识的平台。

3 课件内容组织结构符合课程教学改革模式

本课程进行了教学模式改革,教学过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所以课件的内容组织安排上应与课程教学改革中对教学过程的设计相一致。如图3.1所示为控制元件及对应回路部分内容的教学过程设计,其对应课件内容结构应与之一直。

4 课件使用效果

4.1 课堂教学容量增大,解决课程课时少问题。

4.2 用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刺激学生感官,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4.3 可以让学生看到许多实习中接触不到的实际应用的视频,弥补了时间、空间的限制。

4.4 结合课程教学改革进行课件内容重组,有助于教学改革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168-01

物理高效课堂是指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和了解物理知识,提高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促进课堂效率提升,打造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本文就此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首先介绍了构建初中物理高效课堂教学的意义,然后提出一系列构建高效课堂的建议,希望能够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一、构建初中物理高效课堂教学的意义

构建初中物理高效课堂教学是顺应时展的需求,它与传统教学不同,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各种方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放在主导地位,激发其学习兴趣。构建初中物理高效课堂教学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优化教学模式。

1.能够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打造高效课堂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还能够提高中考物理成绩,同时通过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小组间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以小组为单位提出不会的问题,然后教师进行统一讲解,将课堂教学模式由被动式的学习,转换为主动性的学习。这样可以极大地节省课堂时间,提高整个课堂教学效率。

2.可以优化初中物理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下面听课,导致课堂效率不高。而打造高效课堂教学,从各个方面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采取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可以转变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把学生放在主要位置,以学生为中心,能够从各方面提升学习热情,这样可以优化学习进程,提高学习效率。

3.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初中物理教学中打造高效课堂教学,能够提高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度,充分发挥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式,转变教学观念。另外,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意识、学习情趣、知识能力等方面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与此同时会不断提高分析能力以及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自我创新意识。

二、构建初中物理高效课堂教学的对策分析

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果,不仅有利于创新物理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教学中提高学习成绩。当然,提升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还需要物理教师根据自我教学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制定出适合物理教学的教学模式。具体来说构建初中物理高效课堂教学的方法有以下几点:

1.有效开展物理竞赛,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物理竞赛不仅能够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物理学习中,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在学习中学生也可以提高自己的操作能力和团队配合性,是一种有效的物理教学模式。同时也可以针对那些父母忙于工作而没有时间监督学习的学生做很好的引导,增加其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物理教师可以联合其他班级上课的物理教师,两个班级组织一次物理竞赛,规定好比赛某一个章节的内容,也可以是某一个试验。看哪一个班级的学生取得的最终结果比较让人满意,获得冠军的班级,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容易促进学生学习热情的提升,能够有效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果。

2.塑造影视课堂,创设多彩教学

在物理教学中,会涉及到一些虚拟的教学知识,不容易理解,这时就需要利用现代化工具。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教学内容,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课件进行课堂讲解,这样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例如在讲解《电磁铁与自动控制》这一章节时,由于磁场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体,所以需要教师通过媒体来展示磁场在我们生活中的运用以及磁场的作用。教师可以先播放一些和磁场有关的视频,比如磁悬浮列车、电磁感应器、指南针的应用等。通过视频的播放,引出磁场的内容,然后可以通过课件演示磁场作用,生动形象地讲解出磁场在生活中的运用。

再如在讲解《认识浮力》这一章节时,教师可在讲解前给学生们播放一段《泰坦尼克号》沉船的片段,引起学生们的兴趣,然后进行引导,让学生分析为什么这么一艘大船会沉没,为什么海水没有把它给浮起来,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这样可以把学生的积极性给调动起来,与此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自己所学的知识是非常有用的。

3.使用关联性教学,拓展学生想象空间

关联性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物理课程自身的特征,利用物理模型以及物理同其它事物的关联性进行教学探究。另外,物理也是与其他课堂联系比较紧密的课程,因此可以在教学中建立与相邻学科的关系,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物理知识的印象,而且有利于学生掌握其它学科的知识点,认识到学习物理的重要性。同时,不仅能够让抽象的知识更加具体,而且有利于对其它课程的学习,对于建立物理模型来讲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例如在学习与振幅有关章节的时候,为了促进学生更加快速地理解物理知识,教师可以联系数学教学中正弦函数的知识,让学生回忆学习正弦函数时的图形,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振幅的理解,促进其学习效果提升。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高效课堂教学的方法。巧设情景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关联性教学法等方式实施,虽然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合作性,但是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选择较为合适的方法,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提高初中物理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卫珊.培养初中物理教学中合作学习能力[J].中国西部科学.2010.2

第12篇

关键词:多媒体 营造氛围 高效课堂 创新能力

每位初中物理教师都想自己的课堂是高效的,并且也在不断的研究如何开辟一条课堂高效的新道路,不断地钻研达到高效课堂的策略、理念、课堂流程等,那么怎样才能开辟一条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新道路呢?

一、多媒体渲染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国大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巨大动力。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开辟一条课堂教学的新道路。运用多媒体对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帮助学生营造一种学习氛围,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学生高效学习的目的。多媒体教学能够把抽象的物理知识变成形象的图像展现在学生面前,同时也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插入课堂的有关信息,多媒体能够改变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营造学习的氛围,使学生能够形象地理解教师所讲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解“机械能和内能的相互转化”这部分内容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动画使学生能够明白物体的内能可以通过做工和热传递2种方式来改变,做功=机械能和内能的相互转换热传递=内能间的相互转移。通过这样的情境教学,不但让学生形象的理解了机械能与内能相互转化的原理,也让学生充满了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多媒体播放物理实验,优化实验效果。

物理是以实验为主的学科,物理知识、物理的原理都要来源于实验教学,初中物理教师讲解物理知识离不开理论联系实验,通过生趣盎然、丰富多彩的物理实验,让学生分析物理现象、归纳物理的原理和规律,从而使课堂高效。但因为有些学校实验器材有限,不能保证学生做到实验进而无法感受实验的效果,因此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就出现了很多的困难,而通过多媒体可以帮助学生模拟完成实验,使现实很难完成的教学环节通过多媒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可以模仿实验的录像来理解,学习其中的重要原理。这样就可以提高物理实验的演示效果。如:电动机,激光电源,失重状态等实验,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再现模拟,这些都是教师用挂图、讲述等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效果。

三、多媒体掌控教学节奏,提升课堂效果。

多媒体可以掌控教学节奏,提升课堂效果。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把学生的答案全部显示出来,能够及时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掌控教学的节奏,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这样会使教学的能够顺利的进行,学生学习有了激情,从而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实验对于物理教学太重要了,实验能使物理原理得到再现。他可以很好的辅助教学,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但同时不可能每个实验必做,这样花费的时间就太长了,对于一些简单的演示实验就不用了,例如,用天平测量物体的实验、焦耳定律、牛顿第一定律等可以在实验室进行,其他很多使用电原理等性质的示范性实验,则可以通过多媒体来进行辅助尝试。利用多媒体的演示实验可以使实验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合理掌控教学节奏,使教学过程能够按照预定的思路进行。这样才能使课堂高效。

四、多媒体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太重要了。多媒体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够使知识富有生动性、丰富性。把一些难以记住的知识形象化。多媒体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提供图形图象、文本、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它能够创设直观、生动形象的学习氛围,使课堂教学模型化、直观化、生动化,这样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激发了求知欲,创新的思维就出现了。例如,在做探究电磁铁的磁性试验时,利用多媒体的音像实验,学生观看,之后又对实验进行了讨论,学生这堂课领会非常好,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有的学生也自己尝试去做这样的实验。像这样的实验还有很多,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去探求新知,从而获得创新的思路。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学生会有更多的感触和启示,有效地丰富了学生的认知意识,提高了初中物理课堂的教学效果。

五、多媒体与品德教育融合,提高学生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任何课堂的教学都离不开品德的教育,物理学科也不例外。在初中的物理课堂上,教师要把德育渗透到课堂里,应该加强学生知识性、趣味性的德育教育模式,多媒体在这方面表现就很重要。多媒体教学使课堂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很容易激励初中生学生的学习物理兴趣和内部动力。例如,在有关火箭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展现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一些图片,使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通过多媒体对热能的利用的演示,增强学生的爱护能源意识。多媒体还能把一些喜闻乐见的方法渗透在初中物理课堂里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效果是非常好的。

总之,在初中的物理课堂教学上使用多媒体,它为初中物理学科开辟了一条捷径、光明的道路,显示了它的优越性,同时它使初中的物理课堂极其高效。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多媒体本分无比优越的特点,所以它开辟了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新道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