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能源问题

能源问题

时间:2023-05-30 08:53: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能源问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能源问题

第1篇

能源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国际油价的高位波动,全球的能源供求形势和能源安全问题变得格外引人注目。目前,我省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发展阶段,国民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巨大。经济快速增长必然会带动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正确把握我省能源生产和消费的现状,在不断变化的国际能源市场中运筹帷幄,对保证我省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我省能源生产和消费主要特点

(一)能源生产和供应主要特点

*6年,我省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为2603.06万吨标准煤(等价值),比上年增长9.0%。原煤产量为2015万吨,比上年略有增长;水电348.45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9.7%。

从二次能源生产看,*6年,我省火力发电555.80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4.2%。

能源生产和供应主要特点有:

1、能源匮乏,一次能源自给率低。我省无原油、无天然气,少煤,优质煤基本空白,常规能源短缺。*6年,我省一次能源自给率为38.1%,比上年降低0.7个百分点,也就是讲,我省经济发展和居民消费所需能源中有六成以上要靠外调。

2、一次能源生产的品种单一。一次能源包括原煤、原油、油页岩、天然气、核燃料、植物燃料、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潮汐能等。目前,我省一次能源的生产只有原煤和水电,以及少量风能。

3、人均一次能源生产量少。*6年,我省人均拥有一次能源生产量0.7340吨标准煤,*5年为0.6776吨标准煤,只相当全国平均水平1.5791吨标准煤的42.9%。

4、能源供应结构主要依赖煤炭。*6年,在可供我省消费的能源总量中,煤占58.1%,油品燃料占20.8%,水电占14.7%,其他能源占6.4%。能源供应过度依赖煤炭,这不仅加重了环境和运输的压力,而且可能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5、一次能源开发具有一定潜力。全省水力资源相对丰富,水能理论蕴藏量为1168万千瓦,年可发电量916亿千瓦时,*6年我省水电占可发电量的比重为38.0%。风能资源开发潜力巨大,风力蕴藏量为1000万千瓦,目前只开发少量风能。全省沿海可利用的潮水面积约3000多平方公里,可开发的潮汐能蕴藏量在1000万千瓦以上,年可发电量约280亿千瓦时。

(二)能源消费特点

*6年,全省能源消费总量为6840.28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11.1%;电力消耗866.84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4.6%。

*7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1862.42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同期增长16.9%,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6%,

能源消费主要特点有:

1、能源消费增长速度慢于GDP增长。*6年,我省能源消费总量比上年增长11.1%,比GDP增长慢3.7个百分点。随着我省经济总量不断增长,能源需求总量将在较长时期内保持较高的增长水平。因此,千方百计增加能源供给,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确保我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2、单位GDP能耗等指标下降。单位GDP能耗(或称能源消费强度)是反映能源消费所创造的经济成果的重要指标,计算公式为:单位GDP能耗=能源消耗总量/万元GDP(不变价)。*6年,我省单位GDP能耗0.907吨标准煤/万元,比上年下降3.2%。第二产业单位增加值能耗1.311吨标准煤/万元,比上年下降3.4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1.37吨标准煤/万元,比上年下降5.27%。万元GDP电耗1149.8千瓦时,比上年下降0.17%。是*0年以来首次由升转降。

3、单位GDP能耗水平好于全国。*6年,我省万元GDP能耗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299吨标准煤,居全国第7位,下降速度居全国第13位。万元GDP电耗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39千瓦时,居全国第11位,下降速度居全国第13位。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16吨标准煤,居全国第5位,下降速度居全国第16位。

4、全省各设区市单位GDP能耗均下降。其中下降幅度超过3%的有三明、龙岩和南平,2%-3%的有泉州、厦门、莆田和漳州,2%以下的有福州和宁德。

5、从终端消耗结构看,耗电和耗煤的比例提高。*6年,在能源终端消耗结构中,电所占比例为39.2%,比上年提高了0.5个百分点;煤所占比例为29.7%,比上年提高了1.4个百分点;石油所占比例为21.1%,比上年下降了1.4个百分点;其他能源所占比重为10.0%,比上年下降了0.5个百分点。

6、工业是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长期以来,我省的经济发展形成了以第二产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这种产业结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省工业是能源消费的最主要部门。*6年,我省工业能源终端消费4590.96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12.3%;占全省能源终端消费总量的69.4%,比上年提高了0.7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3.5%,比上年提高了0.2个百分点。工业能源消费所占比重比增加值所占比重高25.9个百分点。

*6年,我省工业涉及的37个行业中,万元产值能耗比上年下降的有22个行业,下降面为59.5%,其中,采矿业行业下降面为50.0%,制造业为60.0%,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为66.7%。

7、生活消费能源增加。*6年,我省城乡居民生活消费748.88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7.1%。其中城镇居民生活消费390.07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7.7%;乡村居民生活消费358.82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6.4%。

8、年耗能万吨以上的工业企业单位产品能耗八成以上比上年同期下降。在统计的年耗能万吨以上的工业企业单位产品能耗的64个项目中,下降的有54个项目,占比重84.4%;上升的有10个项目,占15.6%。其中吨钢综合能耗539.04千克标准煤/吨,下降4.8%;每吨水泥综合能耗为114.48千克标准煤/吨,下降1.4%,火力发电标准煤耗326.77克标准煤/千瓦时,下降0.82%。

9、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提高。*6年,我省能源加工转换效率为55.0%,比上年提高了0.03个百分点。其中火电转换效率为38.0%,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三)节能情况

*6年,我省万元GDP煤耗0.714吨,比上年下降0.025吨,节约煤188.48万吨;万元GDP油耗0.106吨,比上年下降0.01吨,节约油75.39万吨;万元GDP耗液化石油气0.0124吨,比上年下降0.0029吨,节约液化石油气21.86万吨;万元GDP电耗1149.78千瓦时,比上年下降1.99千瓦时,节约电1.50亿千瓦时。

二、节能降耗面临的主要问题

1、能源消耗总量增长问题。*6年,我省能源消耗总量比上年净增加683.20万吨标准煤,相当于净增加消耗956.46万吨原煤,按等价值计算相当于净增加消耗电209.57亿千瓦时。*6年我省发动设备平均利用5226.79小时,按此利用率计算,相当于要建设3.34台120万千瓦机组发电。

2、一次能源供需矛盾问题。*6年,我省一次能源自给率只有38.1%,而且自给率在逐年降低。要保障我省经济发展和居民消费所需能源,六成以上需外调(外购)。

3、高能耗行业增长问题。从规模以上工业看,*6年,我省六大高耗能行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产值比上年增长32.9%,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28.6%,造纸及纸制品业增长20.3%,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5.4%,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3.5%,燃气生产和供应业9.3%。这六大行业能源消费量占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量的76.1%,而这六大行业的产值只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18.4%。

4、技术装备问题。在重点耗能行业中,落后的生产工艺仍占一定比重。在建材行业中质量不稳定、浪费能源、污染环境的立窑水泥生产仍存在着相当的比例。

5、能源消费结构问题。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煤炭所占比重偏高,*6年为29.7%(按等价值计算),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这种过高的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直接影响到能源利用效率和环境污染。

6、重点耗能企业数增加问题。随着规模以上工业的快速增长,*7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超过5千吨标准煤的增至455家,企业数比上年同期增加91家。其中超10万吨标准煤以上的企业25家,比上年同期增加3家;5万至10万吨标准煤的企业24家,比上年同期增加9家;2万至5万吨标准煤企业50家,与上年持平;1万至2万吨标准煤的企业119家,比上年同期增加25家;5千至1万吨标准煤的企业237家,比上年同期增加52家,显示出重点耗能企业数增加较快特征。

三、若干对策建议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要进一步提高对节能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加强对节能工作的领导,把这项工作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节能降耗涉及到生产领域、流通领域和消费领域等方方面面,节约能源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节能意识,使节能降耗成为全社会的一种自觉行为。

2、加强能源统计工作,提高数据质量。我省目前能源统计工作还不十分完善,能源统计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较薄弱,统计制度不完善和指标体系不健全、分类较粗,给深入研究能源消费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带来一定难度。因此,应加快改革和完善能源统计制度,加强基础统计工作,各级都要依法设置能源统计机构、配备能源统计人员,保障能源统计工作所需的经费,扎扎实实的搞好原始数据的调查和搜集工作,为宏观经济管理和经济分析提供准确、完整的统计数据。

3、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工业是我省能源消费的主体,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火力发电,造纸及纸制品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等是我省能源消费的主要产业。因此,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积极发展能源消费强度低的第三产业,推动国民经济结构的轻型化和节能化,是实现节能降耗的根本途径。

第2篇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不断加深,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力能源的使用也在不断的扩大,为了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和能源的开发利用,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新能源电力开发,风能和太阳能是现如今最优潜力的电力新能源,也是使用比较广泛的能源。

1新能源电力系统的相关内容

1.1新能源电力系统的性质

新能源电力系统具有不可储存性、不稳定性和不可约束性。新能源中,风能和太阳能的发电频率具有不稳定性的特点,受外界的干扰比较强,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大规模的新能源电力接入到电网中才能使电力系统趋于平衡,稳定发电。

1.2大规模新能源电力发展的现状

能源的紧缺是世界各国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面临的一个问题。关注能源紧缺、关注新能源发展和治理能源污染也是各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考虑和研究的主要问题。面对现今社会的发展形势,只有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保护环境才能适应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新能源的开发实现智能化电网是我国进行大规模新能源电力发展的需要。解决新能源的电力的消耗问题和系能源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问题是提高电力系统可靠性、实现高效利用的途径之一。大规模电力系统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系能源电力系统的电源结构不够完善的,不能适应新能源系统不稳定的特点,另一方面是开发新能源的投入成本比较高,但是利用率却比较低缺乏经济性。

2提高大规模系能源电力安全高雄啊利用率的方法

2.1发电技术的应用

新能源的发电技术可以有效的提高能源的使用率,对电网运行的安全性进行保护。新能源发电的过程中,设备的投入比较大但是发电机的容量通常比较小,这样对能量的转换效率就比较匮乏。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对能源发电的原理进一步的研究、创新,采用先进的发电技术和设备进行发电才能减少相关的成本和费用,使新能源发电系统的经济性有所提高。新能源发电系统具有随机性的特点,这种随机性在控制上很难把握,给新能源电力的使用造成了消极的影响。只有不断的改进技术,完善新能源的使用,改进发电功率的分配政策才能提高功率的控制水准。在新能源电力系统的抵用方面,其很容易受到电网的干扰,电压的耐受能力不高,这样电网的安全性受到了威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充分的对新能源电力系统的特点和性质进行全面的了解,从而保障电网的安全运行。

2.2优化电网结构,创新输电的方式

优化电网结构,使大部分的电源满足新能源电力系统的发展要求是对能够有效的提高新能源的电力安全高效的使用率而服务的。在方案上要采取多元化的解决方案,相互补充,相互支持,利用电网实现多种能源的利用。对能源储存方面的控制能够保障电力系统的能量的平衡。输电方式的革新有利于提高电网的输电能力,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3加强电网的安全防御工作

新能源系统的使用要符合发展的要求,尽量在运行的过程中减少问题的出现,保障新能源电力系统能够正常的运行,这就需要加强电网控制和安全防御的工作。电网输送率提高的前提是做好电网的有效控制和安全防御工作,突破电网的输送极限,为新能源电力系统的安全有效运行带来积极的徐进作用。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计算机科学技术遍及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当中,电力行业也需要注入计算机技术的能量。电网的建设向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电网的建设过程中计算机信息量越来越大,需要的数据越来越多。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加入,使新能源电力系统的运行更加的稳定、有利于各方面对电力系统的控制同时提高了电力系统的安全防御指数。

2.4提高能源储存率

能源的消纳问题是大规模新能源电力发展的重要问题,只有有效的进行就地消纳才能使新能源电力系统的消纳能力有所提高,从而加强对电力系统的控制。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利于保障电力系统运行的相对稳定性。能源储存技术的革新是解决平抑问题的关键。在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受到干扰的时候,能够充分的发挥能源储存技术的优势,控制能量保障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

3新能源电力系统基本问题的解决

3.1新能源电力系统的协调问题

新能源系统具有再生性和可操作性,也同样具有延迟性。传统的电力能源系统是多中电力系统的相互配合完成电力的输送,新能源电力系统也需要建立多个系统的相互协作来实现互补和协调控制。

3.2新能源电力系统的安全保障方法

以风能和太阳能为核心的能源是新能源电力的主要来源。这种能源系统常常是在人烟荒芜的的地区进行,地点的分布上没有统一性和规律性。新能源电力系统的发展和研究时间还比较短,在运行过程中容易出现种种问题和故障,甚至造成瘫痪,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就要对新能源电力喜用的安全问题进行保障。新能源电力系统安全性的构建主要在与对系统进行定期的安全检查和系统排查,完善监督管理体系,建立一整套安全、有效的质量监控系统和设计检查方案,在出现问题的第一时间进行报告和检修。

4总结

第3篇

能源是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能源规划是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核心。能源不仅是国内的问题,还是国际问题。能源还涉及国家的稳定和安全,还是国家核心利益组成部分。能源的资源、生产贸易对国际政治、外交军事格局有着深远影响。去年一段时间以来,国际油价居高不下,冲破了55美元,国际上议论纷纷。也有人指责中国,大谈中国能源,这些人不知道中国是能源消费大国,同时也是能源生产大国。中国能源生产举足轻重,进口仅占中国能源中很少部分,即使到2020年我国能源进口只占能源消费的10%,并不是有些人讲的中国能源,不存在这个问题。

需求压力巨大

能源工业现状,可以从七个方面表述。第一,产量进入世界前列,需求增长压力巨大。第二,结构逐步优化,调整任重道远;第三,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与国际比较仍有差距;第四,体制改革取得突破进展,体制约束尚未完全消除;第五,可持续发展受到重视,能源与环境社会发展的矛盾突出;第六,农村能源建设成绩显著,部分地区生活用能亟待改善;第七,节能成效明显,但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

我国能源消费已经进入世界前列。2003年我国能源总量是16.03亿吨标煤,占世界的11%,居世界第三位,我国煤炭生产去年16.67亿吨,今年专家预测将突破18亿吨。我国石油从1964年告别洋油时代到1993年成为原油进口国。现在我国原油进口不断增加,去年进口9112万吨,今年专家预测有可能突破1.2亿吨。天然气去年生产345亿立方米。随着西气东输年底完工,中国天然气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电力是不是发展慢了呢?中国电力工业发展不慢,目前中国电力工业发展是世界最快的国家。去年投产装机3500万千瓦,今年突破4500万千瓦,两年相加相当于一个英国的装机。总的讲起来,在新能源方面,核电方面还是比较小,今后还要加强。

从2000年开始能源形势再度全面紧张,今后能源供应将是在一个很大压力下来发展。整个能源发展结构调整任重道远。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有一个特殊情况,和世界相比中国煤炭消费总量基本上与世界石油天然气消费总量相当,中国煤炭消费67%,世界石油天然气是61.26%,我国的石油天然气占比例25%,与世界煤的平均消费总量26%基本相当。所以这给我国的能源结构调整带来很大困难。但只能根据中国的实际,以煤为主,以煤为基础。我们要调整这个结构,但是不能脱离中国的实际国情。

在技术水平方面,我国的煤炭工业只相当于世界的一半。我国还有很大一部分小煤窑小煤矿。产煤劳动生产率很低,每个工人一天只能生产1吨煤。煤炭工业走向市场,已经形成几个上下游、内外贸一体化的大型企业集团,但是体制约束没有完全消除,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所以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电力工业也存在差距。现在30万、60万千瓦成了主力军,水电设备也在提高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总的来说开发能力还是不足。在技术方面,电力工业还存在着关键技术设备自主开发生产能力薄弱等问题。

我国发电机组平均6万千瓦,原油产量平均每口井6吨,煤矿平均每个矿井6万吨,3个6,这充分说明这些行业中技术进步还有待提高。

石油天然气也一样,几十年来我国在技术上和世界先进水平还是有差距,在地质理论研究上还有不足。炼油工业和其他工业差不多,加工能力低,回收率不高,这些问题,在能源行业都存在。新能源,也有困难,风电的装机单机还很小,风电量在全国微乎其微。

农村能源问题。中西部农民还大量用他们自己制作的能源,而没有清洁煤、商品煤,中西部地区的用煤问题是亟待解决的。

另外,可持续发展问题。能源能不能可持续发展?国民经济能不能可持续发展?当前环境与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当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以后,社会处在两个阶段,一个是发展黄金期,一个是矛盾凸现期,搞得好能渡过这个困难时期,搞得不好社会和经济就会停止。所以中央提出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纲领。

节能迫在眉睫

今年6月30日,国务院批准了我国能源20年战略规划的基本方向。我国能源发展的基本方针是节能优先,效率为本,煤为基础,多元发展,立足国内,开拓国外,统筹城乡,合理布局,依靠科技,创新体制,保护环境,保障安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稳定、经济和清洁的能源保障,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和有效利用,支持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今后我们20年能源发展总的方针,所以这次编制能源规划的立足点是建立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是建立在全民节能,建立节能型节约型社会的基础上。如果不能实现科学发展观,不能全面节能,全社会节能,这样一个能源规划是起不了作用的,所以节能优先放在第一位。

节能优先、效率为本是从我国能源实际状况出发的必然选择,要号召全民每人节1度电,1公斤煤。我国决不能像美国那样消耗,夏天进屋穿毛衣。如果那样的话,整个经济社会无从发展。所以一定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煤为基础,多元发展,是我国未来能源结构政策的基本方略,我国是能源生产大国,又是能源消费大国,要保证我国能源安全必须长期坚持立足国内生产的基本方针,以煤为基础。如果不走这条路,整个经济就没有基础。

第4篇

论文摘要: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快,然而农村能源问题长期困扰着我国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能源的短缺和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能源现状,并提出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的必然性及重要意义,最后,根据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和不足,给出了促进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的措施和对策。

一、我国农村能源的现状和问题

农村能源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紧密相关,农村能源的发展状况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农村地区人口众多,经济不发达,人均商品能源的消费水平很低。目前我国农村能源存在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农村能源利用效率低,能源浪费和短缺并存

我国在过去一段时间积极开展农村节能工作,但农村能源利用效率不高的问题还很严重。乡镇工业单位产值能耗比国有工业高出一倍以上。农村生活用能中,薪柴和秸秆等传统的生物质能的使用绝大部分采取传统炉具直接燃烧的方式,能源的有效转换率仅为10%—20%。

(二)农村能源消费对生态与环境的压力大

农村能源对生态与环境的压力来自开采和使用两个方面。目前煤炭在农村能源中占有很大比例,而农村一些小煤矿的开发不当给当地造成环境破坏的情况屡屡发生。薪柴作为农村生活用能最主要的来源,目前仍占20%左右,其过度采集是导致森林植被破坏的原因之一。在使用能源方面,燃煤烧柴释放出大量温室气体和污染物,也使得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越发严重。

(三)农村能源可持续发展机制仍不完善

解决农村能源问题必须加快农村能源可持续发展建设的步伐。中国在建立农村能源可持续发展机制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从政府到农民和相关企业,能源意识不强,造成了农村能源利用的低效和浪费。农村能源宏观管理体系不健全、管理混乱的问题,仍然比较严重。有利于农村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多元融资机制还没有形成,农村能源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

二、可再生能源在新农村发展中的作用

我国的可再生能源资源绝大部分资源分布在农村。大力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不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改善农村能源结构,保护森林植被

改善生态环境,制止森林过度采伐,必须解决农林区的烧柴问题。各地要根据农林区烧柴的需要,大力发展薪炭林,加快沼气、风力、太阳能、地热、煤炭、作物秸秆等其他能源的开发利用,普及改灶节柴、改煤节柴技术。从而保护农村资源,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严峻形势,保障退耕还林还草战略的顺利实施实施。

(二)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我国农村商品能源地供给一直比较低,农民的很多家用电器因为电力供应不足而闲置,从而不利于各种科技信息在农村的传播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有利于提高农村能源的自供率,农村能源供应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三)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建设已成为各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大力发展的农村可再生能源技术,如沼气发酵技术作为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的一种主要技术,在我国己得到较为广泛的开发利用,取得了很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沼气作为一种可再生洁净能源,不仅可以燃烧,而且可以用于照明;沼肥可以回田,增加土壤肥力;沼液可以浸种,还可以预防虫害。因而,可再生能源建设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三、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一)我国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1、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更新缓慢,开发规模偏小

生物质能源利用来说,绝大部分秸秆、薪柴仍以直接燃烧为主,生物质汽化、炭化技术尚在部分农村试点应用,粪便资源大部分直接作肥料,用作沼气开发的数量,仅占可利用总量的很小一部分,太阳能利用虽己市场化,但还需进一步加强市场推广开发利用,地热能应用技术处于试点阶段。

2、技术开发体系与服务网络尚未形成。

从事农村能源工作人数少,缺少专业科技队伍,可再生能源技术在农村的推广困难,好的可再生能源项目由于技术难以消化而难以进行实施;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尚未形成,可再生能源资源一般较为分散,必须就地开发,就地使用,必须有技术服务、物资器材供应功能齐全、覆盖面广的专业服务网络。

3、可再生能源开发尚未纳入法制管理轨道,缺乏相应的保障激励政策。

农村能源机构所遵循的总体方针和相关政策、规划、计划都属于指导性质,缺乏相应的法规条例的强制作用,主管部门没有强制监督依据,其发展只能更多地取决于各方面的认识,因而发展缓慢;对可再生能源建设的战略地位缺乏足够认识,保障措施力度不够,致使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农村能源产品的生产经营比较混乱,质量低劣的农村能源产品充斥市场,损害了消费者利益。对可再生能源技术推广工程、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缺乏手段和法规依据,从而不能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影响了可再生能源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加快开发利用农村可再生能源的措施

我国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开发利用农村可再生能源是一项很有前景的事业。为了有效地促进可再生能源在农村的推广应用,加快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步伐,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1、制定经济激励政策

激励性政策就是政府提供经济上的扶持。政府采取财政和金融等经济刺激措施是实现规划目标的关键性措施之一,也是促进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要政策手段。特别是在可再生能源技术在农村推广的初期,由于农民现阶段的支付能力相对较弱,新技术的价格与农民的承受力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可再生能源项目的投资回收期一般较长,农民难以接受,政府部门要完成推广目标,必须采取相应经济激励措施。

2、建立技术保障和服务体系

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涉及面广,任务繁重,是为农民办好事、办实事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抓好这项工作,必须建立和加强市、县、乡可再生能源建设管理机构,形成一个比较系统的管理体系。可再生能源资源由于资源分散,不便于大规模集中开发,一般是上门服务,就地建设,就地开发,就地使用。项目的实施必须有覆盖面广,功能齐全的服务网络支撑。因此,乡镇农村能源服务站的建立健全,在技术推广服务中至关重要。服务站负责组织农村能源建设工程施工,物质、器材和产品的就地供应,产品工程的安装和维护等,更重要的一个职责就是对民间技术队伍的管理。

3、建立发展基金

资金匮乏,是阻碍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的一个主要因素。地方组织要多渠道筹集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资金。提倡建立专项资金,其目的是把有限的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然后以低息贷款和分期偿还的方式用于支持和促进农村可再生能源技术应用和可再生能源建设项目的开展。

4、加强国际合作

随着我国加入WTO,可再生能源的国际合作的空间也会越来越广阔。我国政府要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外商以各种方式参与我国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从资金、技术和人万方面争取国际的合作与援助,从而推动我国农村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同时,积极引进一些国家已经达到相当成熟的可再生能源技术,节省我国技术研发时间,降低技术成本,以加快我国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步伐。

参考文献

[1]邓可蕴等,中国农村能源综合建设理论与实践,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第5篇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推广;必要性;存在问题;有效措施

自从新能源汽车被列入我国国务院战略新兴产业之一,相关行业取得了巨大发展。特别是伴随着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新能源汽车的量产和推广就逐渐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新能源汽车商业化推广工作也深入开展起来,然而由于其商业化进程十分缓慢,尚与规划发展目标存在较大差距。在此背景之下,深入探究新能源汽车推广相关问题,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取得预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研究、发展,并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的必要性分析

能源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更是保障和维持人们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自从20世纪70年代阿拉伯石油禁运开始,当前主要和应用最广泛的能源石油的价格就一路飙升,特别是伊拉克战争后,世界各国普遍开始对能源问题高度重视起来。地球上已经探明的石油资源只够开采半个世纪左右,太阳能与核能虽然较为丰富,但使用成本和风险相对较高,且在较短时间内是很难被运用于汽车工业的生产实践当中。

我国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环境会议上承诺,至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较2005年要下降50%,在此基础上,我国政府及相关社会机构组织出台了更加严格的碳排放标准。可以说,研究、发展和推广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减缓世界能源危机,推动经济健康发展的内在需求,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汽车生产企业共同的市场战略选择和汽车产业发展方向。

当前我国尚处于汽车工业化快速发展期,汽车产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量长年保持高位,已成为当前世界上能源消费与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国家之一。但我国石油储量低,人均石油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0%,原油对外依存度较高,其中汽车工业所需石油又占据较大比重。因此,研究、发展和推广新能源汽车对于保障能源供应,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普通民众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个人出行的车辆需求增长迅猛,越来越为市场所关注。但汽车数量的快速增加,使尾气排放、能源需求、燃油经济性等问题突显出来,并制约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加之,近年雾霾天气的频繁发生,传统能源汽车尾气也对城市空气环境造成较大污染。这样,研究、发展和推广新能源汽车就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实现能源顺利转型,实施节能减排,履行国际承诺的重要突破口。

2 当前新能源汽车推广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的出台,我国明确了新能源作为汽车行业发展的重点,这为电动汽车的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然而,在新能源汽车推广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最突出也最急需解决的,困扰新能源汽车推广的是价格过高和相关配套设备不完善两个问题。

2.1 新能源汽车的价格偏高

目前,因扰我国新能源汽车推广中的最大问题就是价格过高。与相对偏高的价格相比,其品质却无法与之相匹配,即便有政府大额政策补贴,电动新能源汽车价格仍然很高,这使其吸引力大大降低。据相关资料显示,比亚迪纯电动汽车的零售价格为人民币19万元起,上汽集团的纯电动车荣威E50售价则为人民币23.4万元。这样的价格水平和国外著名品牌的中级轿车相当,但后者的品牌度和稳定性无疑更高,自然更受消费者欢迎。而国产传统能源汽车的价格普遍在人民币10万元左右,与新能源汽车相比,价格优势十分明显。甚至部分消费者表示,即便价位相同的情况下也不会考虑购入电动汽车,因为对其安全标准及可靠性是否达到传统汽车水平持怀疑态度。

2.2 充电桩等新能源汽车的配套设施尚不完善

人们在汽车购买过程中,除了需要考虑汽车的安全性和经济性以外,使用和维修保养方便与否是也重要的考虑因素。然而,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的建设,在一定时期之内还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据了解,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安装一个充电桩一般需要投入1万元,消费者显然不愿意为其买单,而全靠政府投入也不现实;二是,很多社区、物业管理方也不希望安装充电桩,充电桩一旦安装完成管理者就需对其安全负责。虽然政府对充电设施建设有一定支持,但力度尚有待加强。以上原因在无形当中制约了新能源汽车的推广进度。

3 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的有效措施探讨

3.1 政府须完善相关政策体系,加大财税支持力度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财税政策的大力支持,相关部门应制定和不断优化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财税优惠政策,以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取得快速发展。一方面,在财政政策方面,应继续实施鼓励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的政策,对公共服务领域新能源汽车示范、私人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予以相应补贴。另一方面,在税收政策方面,应对新能源汽车及相关零部件进口予以关税优惠,对生产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优惠,以降低其生产成本;对购买者按其所购车辆的等效节能指标给予一定的购置税减让。

3.2 建设覆盖更广的充换电服务网络

新能源汽车发展、推广需要建设覆盖范围更广的配套设施,如充电站、充电桩、电池租赁厂、加气站等配套设施应进一步完善,才能使新能源汽车得以更好地推广,并实现逐步替代传统汽车的目标。因此,城市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就应考虑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总体发展规划及充电设施设计和建设规范,使其配套设施的建设更加规范化。同时,应当进一步整合配套资源,引导社会资金加大投入,优先考虑在公交车站、停车场、大型商场等人群密度较大的地方加快布点,突出示范效应,强化新能源汽车的可用性和便利性,解除消费者的后顾之忧。

3.3 降低购车成本、健全相应的维修保养体系

一辆新能源汽车的裸车价格通常比同级别传统汽车的价格高出很多,所以早在2009年,财政部和科技部就已经开展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2014年初,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进一步扩大。虽然新能源汽车已经完全达到了商品化程度,但是实现真正的市场化,就必须解决成本过高的问题,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公共和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扶持力度,从各方面着手帮助新能源汽车企业降低成本,使新能源汽车真正成为消费者理想的代步工具。

3.4 加强媒体宣传力度

通过相关媒体大力宣传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技术革新、产品换代等消费者关注的信息,促进新能源汽车知识的宣传普及.这一措施不仅可以让消费者更加了解新能源汽车相比于传统汽车的优势,同时还能形成良好的口碑效应,全面提升新能源汽车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

4 结语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无疑是当前世界汽车产业的热门话题与重头戏,各国均加大了包括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等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推广力度,努力争夺下一代汽车主导权。因此,我国必须针对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采取切实可行的推广措施,使新能源汽车更快地为民众所熟知和接受,从而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新能源,发展,促进

中图分类号:TU241文献标识码: A

一、研究背景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它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同时亦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物资。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与世界经济的进步与发展。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高速发展过程中,能源安全已经上升到国家的高度,各国政府都纷纷出台了一系列能源政策以保障能源安全。

二、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1、太阳能

我国太阳能发展存在的问题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和太阳能热利用产业,虽然发展迅猛,但由于技术和资金等问题,其替代能源的作用仍受到限制。我国尚无成熟的核心技术,生产设备和核心技术大多来自国外,如晶硅提纯技术和设备都靠引进,光伏产业的发展处于被动地位;原材料价格上涨随着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晶体硅原材料供不应求,供需缺口日益增大,价格持续猛涨,而硅材料占整个太阳能电池成本的60%,直接导致光伏电池的成本上涨 ;太阳能热水器普及率不高由于国家对企业和研发的投入力度不够,太阳能热水器的发展远落后于希腊和以色列等国家 ;开发条件受约束太阳能受季节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较大,日照强度大的季节,太阳能产量大,而阴天或地势低的地方,太阳能产量低,这直接导致太阳能开发极不稳定。

2、风能

我国风能资源丰富,风电行业发展迅速。2000年,我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为352兆瓦,2009年达到25853兆瓦,翻了70余倍。2005年,全国已建成并网风场61个,风电机组1864台。2006年,中国新增风电装机量占全球的12.1%,大部分需要从国外进口,特别是大型兆瓦级风电机组的总体设计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设计制造技术都还未掌握,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风电技术,这必然导致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并埋下质量隐患,造成风电项目在未来面临升级改造或者直接被淘汰的压力;电网结构相对薄弱风电是一种间歇性电源,而我国风电场主要分布在距负荷中心较远的地区,电网结构薄弱成为制约国内风电发展的瓶颈;海上风电开发难度大海上风电的作业受气候的影响大,投资成本高,安装维护困难,且技术复杂;上网电价有待调整在我国风电产业发展的重要时期,政府应对其进行宏观调整,无论是政府指导定价还是以招标形式确定的上网电价,风电电价都需要确立一个具体标准;开发的不稳定性风电的发展同太阳能一样,其开发受自然环境的限制,只有在风力资源丰富的季节,风力发电量才多,这种不稳定的发电量导致电网安全受到威胁,因此应加强电网对电力的调度,使其安全运行。

3、生物能

中国生物质能源的资源总量是风能和水能的3.5倍和2倍。我国目前每年可开发的生物质能资源总量大约相当于12亿吨标准煤,超过全国每年能源总消耗量的1/3。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碗在其所写的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研究丛书中测算出,我国农作物秸秆折合热值量约为3.3亿吨标准煤,畜禽粪便产热量折合约为0.72亿吨标准煤,林业生物质热量折合为7200万吨标准煤、我国生物质能发电产业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一部分科研成果己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截止2007年,中国有大小生物柴油生产厂2000多家,而且各地相同项目的立项。2010年,中国年生产生物柴油约100万吨。2006至2009年,生物质能发电投资额从168亿元提高到452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30%以上,2008年和2009年我国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已达到3巧万千瓦和430万千瓦,年均增长达到30%以上。

我国生物质能发展存在的问题:技术装备水平不高,产品成本高,因此对农村居民和工业用户缺乏吸引力;资源评价工作及科技研发工作不到位这主要由于国家对新兴生物质能发展的投入不足。我国生物质能的发展前景生物质能不仅能用于发电、供热,还能转变为液体燃料和生物基工业制品,在石油资源严重不足的国情下,作为替代燃料,它具有广阔的前景。

4、核能

我国核能起步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核工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核工业直接为中国的经济服务,核电成为核工业民最重要的支柱产品,中国开始建造商业核电厂。继大亚湾核电站后,我国相继完成了秦山二期、岭澳、秦山三期。截止到2005年,我国核电装机容量达到854万千瓦,核发电量占全国总发电量的2.2%。

我国核能发展存在的问题我国核电经过30多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也存在一些困扰核电发展的问题:自主能力偏低我国能够自主设计和制造30万千瓦压水核电站,具备自主设计6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的能力,但是我国核电体系技术标准大多采用国外标准,国内没有统一的设计标准;核电核心技术和设备的研发及设计能力欠缺,我国尚未全面掌握百万千瓦级核电站设计技术;核能利用的法律法规体系相对落后,安全是核能领域最重要的问题,而核安全法规体系是对核工业体系的有力保障。

我国核电的发展对保障能源安全有着重要作用。到2050年,全球大约1/4的发电量将来自核电,这将要求其发电量在未来40年里提高3倍。、在成本方面,与传统能源相比,核能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l公斤铀-235裂变放出的能量相当于2700顿标准煤燃烧放出的能量,一个100万千瓦的燃煤发电厂每年需要300万吨燃料,而核电站只要30吨就够了。核电比风电和火电的电源成本都低,核电站每度电成本约为0.33元(中广核数据);环境保护方面,核电生产过程中,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极少,有利于核电产业与环境的友好发展。我国核电在未来发展中有着无限的潜力和市场空间。

第7篇

关键词:合同能源管理;会计核算;计量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2

近几年,合同能源管理以新兴产业的形式在我国大范围兴起,它可以利用市场机制对温室气体的排放、能源的使用等进行有效调节,得到我国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因此,合同能源行业的市场容量非常广阔,而从事这一行业的企业也越来越多。但是,当前还没有完全统一的合同能源管理会计核算体系,在核算的科目、内容以及披露的信息方面等都还存在不规范的现象,因此,很多服务企业目前的会计核算非常混乱和模糊,需要我们进一步对其进行规范。

一、合同能源管理会计核算基本内容

合同能源管理的概念最开始是从欧美地区引进的,它是从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中发展而来,主要是针对一些新型的节能项目的投资机制。它的主要含义是从事节能服务的企业或单位以签订契约的形式规定节能项目的相关节能指标,这些企业主要提供节能项目中的设计、诊断、融资、施工等等服务,然后保证项目的节能率,而用能单位主要达到某种节能效益来支付项目的投资或者利用所得利益改进服务机制。节能服务公司与用能单位签订合同之后,根据项目的设计方案开始进行施工、安装、运行、管理等,对于会计核算来说,主要的内容涉及到以下几方面:第一,在设备的安装过程中所花费的材料费、工时费等应该具有具体的科目和计量方式。节能项目所使用的设备很有可能是从外面购买的也有可能是自己产生的,而工程的时间通常比较久,因此,对于节能公司来讲,到底应该是商品销售还是发出材料应该具有详细的科目和计量规则。第二,融资利息的归属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由于节能项目的工程款通常比较大,所需的资金也比较多,因此,融资利息的归属就成为了一个重点问题。第三,项目的收益问题。在合同的期限内,节能项目根据用能单位的收益来确定收入的详细情况,因此,每一期的收入情况都是不确定的,另外,对于确认收入的时间和地点也要详细记录清楚。第四,资产的折旧问题。在规定的合同期限内,用能单位所用的产品数量、设备运行时间等都不确定,因此,节能效益也是不稳定的,对于计提折旧的问题也需要进一步核实。

二、合同能源管理会计核算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财政部针对合同能源管理还没有出台相关的会计核算规定,很多服务公司在会计科目的设置与核算上做法如下:

(一)把用能单位安装的节能项目作为固定资产处理。在节能项目的安装过程中,采用本单位自己生产的产品,借记“在建工程”科目,贷记“库存商品”科目;在安装工作完成以后,在使用过程中则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在建工程”科目。按期确认合同能源管理收入时借记“应收账款”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科目; 发生融资费用时,借记“财务费用”科目,贷记“银行存款”或“长期借款”科目等;对于设备折旧,根据本单位固定资产折旧方法进行计提折旧计算。采用这样的方法没有把企业的自用固定资产和用能单位的设备资产分开来计算。由于这两种资产都归节能服务公司所有,与固定资产特点一致,但是,两者的收益模式却是不一样的。自用的固定资产主要作用是生产节能产品或其他类型的产品,因此,企业可以自己规定其产品的价格,产品在销售以后就能获得收益,其中的不确定因素比较少;但是安装在用能单位的节能资产,主要依靠用能单位的节能量来确定收益,其中的不确定因素很大。因此,两种资产的计算方法应该是具有差异的。

(二)把安装节能项目的本单位产品作为销售来计算。在使用自己单位产品安装节能设备的时候,借记“发出商品”科目,贷记“库存商品”科目;按期确认合同能源管理收入时,借记 “应收账款”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收入 ”科目,同时按期结转发出商品成本,借记“主营业务成本――节能产品成本” 科目,贷记“发出商品” 科目;发生融资费用时,借记“财务费用”科目,贷记“银行存款”或“长期借款”科目等;在设备的计提折旧方面,由于没有对固定资产进行处理,因此,则不需要进行计提折旧。这样把用于节能项目的本单位安装产品作为销售计算的方式是违背销售实现原则的。由于节能项目在没有达到可使用状态以前很可能会失败,发出产品以后,节能产品的风险与报酬都并没有全部转移,因此,它和销售实现原则是相违背的。

(三)把安装在用能单位节能项目上的设备作为融资租赁固定资产计算。主要由承租单位经营融资租赁固定资产,而出租单位的收益是基本稳定的,因此,其中存在的很多风险与报酬可以转移给承租方;节能服务公司负责安装节能项目资产,因此,在合同期内,资产的所有权归节能公司所有,但是使用权是归用能公司所有,节能公司的主要收益来源则是用能公司产生的节能收益,由此可见,节能公司的风险和报酬存在很大风险。因此,这两种资产的处理办法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

三、合同能源管理会计核算相关建议

合同能源管理的特点与含义都非常独特,现在我们使用的会计科目没有将所有的经济内容都涵盖到其中,企业的会计核算也很难进行完整的、正确的操作。因此,针对目前这些业务需要制定相关的会计准则和处理方法。具体建议如下:

(一)会计科目的设置一定要能够全面反应合同能源管理业务。在当前的会计规范中,对于合同能源管理还没有相关的规范,从目前的会计科目现状来分析,我们可以设置专门的“合同能源管理资产”科目。在核算的内容上可以与其他业务区分开来,尤其是与“固定资产”、“融资租赁固定资产”等严格进行区分,这样可以使会计信息质量得到很大的提升。

(二)对合同能源管理资产的初始计量进行严格的规范。安装节能项目的时间通常比较久,费用的构成内容也非常多,资金数目比较庞大,收益期也比较长,因此,从性质上来分析应该属于固定资产,我们可以采用固定资产的计量方式来处理合同能源管理资产业务。换句话说就是,在开始构建的时候,设置“在建工程”科目,把符合条件的相关材料费、工时费、人工费等等归纳进入本科目,在工程完结以后,根据正在建设的工程成本,借记“合同能源管理资产” 科目,贷记“在建工程”科目。

(三)对于合同能源管理资产的后续计量进行规范管理。通常,合同能源管理资产都是安置在用能单位,因此,节能量完全取决于用能单位使用合同能源管理。用能单位各个会计期间使用的设备时间总量是不一样的,因此,节能的数量每一期都存在差异,由此也导致节能服务公司每一期得到的节能效益都不一样。因此,合同能源管理资产折旧方法我们可以采用工作量法,这样使得节能服务公司的收益与合同能源管理的计算方法保持一致,对于节能服务公司的经营状况可以更准确地反应,对于税务部门的优惠稽核要求也能及时满足。因此,我们根据每月的计提合同能源管理资产折旧的数额,借记“主营业务成本”或单设的“合同能源管理资产折旧费”等相关费用科目 ,贷记“累计折旧――合同能源管理资产”科目。科学技术正在不断发展和进步,在各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合同能源管理资产存在着减值的风险,如果在末期的时候检查合同能源管理资产,发现确实存在兼职现象的,应该进行减值测试,对合同能源管理资产的可回收资金进行预估。如果可收回的资金不账面价值更低,那么就要把差额作为合同能源管理资产的减值准备,将其记在资产损益表之内,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合同能源管理资产减值准备”科目。

(四)收入的确认和计量。基于用能单位在各个期间使用节能设备产生的效益和节能服务公司、用能单位的节能效益分享比例,每一期节能公司所获得的收益都是不一样的。从整体来看,节能服务公司的收益应该与收入实现原则保持一致,也就是在各个会计期末,收入的确定应该由项目节能量的测试结果以及节能效益收益分享比例来决定,借记“应收账款”或“应收票据”等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科目;待收到该款项时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应收账款”或“应收票据”等科目。

总而言之,节能减排是人类生存环境中非常重要的事情,对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方式的转变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当前已经了很多的优惠政策,例如税收优惠、节能专项扶持以及奖励办法等等,因此,合同能源管理企业怎样才能使资产管理、收益计算等做到准确、可靠是会计核算的重要内容。并且,需要我国有关部门对合同能源会计核算问题进行进一步的规范和指导。

参考文献:

[1]刘玉来.我国节能服务公司的营销环境及其优化[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4).

第8篇

【关键词】 合同能源管理 节能服务公司 广西低碳经济 生态文明

一、合同能源管理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合同能源管理(简称EMC)自上世纪70年展至今,在市场运作的基础上,通过节能服务公司与客户所建契约的模式,综合利用一种能减少能源成本的财务与技术的管理方法,从而为客户提供关于节能诊断、评估、融资及改造等活动的一体化服务。合同能源管理实现了节能服务公司、用能单位和社会的三方共赢,并逐步发展形成了以新型合同能源管理机制为商务模式的节能服务新兴产业。

国外的合同能源管理是凭借节能服务公司与客户签订技术和能源管理服务合同的形式,向客户提供能源效率审计、节能方案改造、节能设备采购、节能过程运行维护等综合服务。一方面,节能服务公司可通过向客户提供或者协助客户寻求第三方所需资金的形式,来负责融资并承担技术和财务风险。同时在合同期内按合同规定,将部分投资从因设备运行而节省下来的费用中回收,从而为客户实施和管理节能项目,以获取相应的利润,并在合同履行完成后将节能项目交付用户无偿使用。另一方面,节能服务公司也可作为一个中介者,在提供服务时只需做节能量担保,收取一定的中介费,融资则由用户自主进行,全部节省费用归用户所有。节能服务公司依靠自己的专业优势,有效降低客户的能源消耗,从而分享节能效益并获得利润收益。正因为合同能源管理具有投资少、风险低、节能好等优点,已成为一种新兴产业,并逐步从欧洲、北美等国家与地区向南美、亚太地区过渡发展,正成为推动世界节能减排进程的重要手段之一。

目前,中国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大国,但能源利用结构却不合理,浪费严重。因此,合同能源管理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在我国国内大量存在,市场调查与典型案例研究也表明,目前能源用户中依旧存在大量技术可操作、经济可支持的节能利用措施项目。在政府倡导下,我国于2003年12月注册建立起中国节能协会服务产业委员会(EMCA)。多年来,通过引进合同能源管理节能服务模式,我国已经在工业、交通、建筑、公共机构的节能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2010年,全国共有约782家节能服务公司,累计实施节能项目4000多项,总投资287.15亿元,实现总产值836.29多亿元,年节能能力达到1064.85万吨标准煤。

广西作为中国面向东南亚的重要窗口,产业低碳化发展将是未来广西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近年来广西充分利用自身产业优势,逐步形成了以南宁糖业、百色铝业、柳州冶金汽车制造业、桂林生物医药业、北流陶瓷业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具有产业集群特点的区域经济形态。但目前的产业结构却仍显得不合理,主要表现为:资源型产业所占比重较高;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发展过快;节能减排能力与手段欠缺等。此外,广西区内的节能服务公司相对来说仍比较少,仅占全国的1/90。所以,通过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引进完善,能加快推进产业集群低碳化发展进程,从源头上改善能源利用结构,进而推动广西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生态文明的建设。

二、广西合同能源管理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1、政策约束力低,相关机制不完善

近年来,广西在推进合同能源管理上不断加大力度,而且促进节能服务产业的政策也逐渐增多。2010年12月广西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合同能源管理财政奖励资金管理具体实施办法》,对符合条件的节能服务公司的申报条件、申报范围、申报要求以及奖励标准都作了明确的规范和要求,在财政投入、税收优惠、金融服务等方面也制定了扶持政策。同时,2011年底广西发改委已组织了四批节能服务项目去申请国家备案,对全区共27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提供资金支持。然而,一方面,由于这只是区域性政策,尚不具备法律效力,缺乏强制规定与强制执行的行政命令,对企业的约束力较弱。另一方面,配套措施跟进不到位,有些甚至欠缺操作性,在财政税收补贴上仍缺乏力度,金融服务的明确性及适用性仍不具体,商业风险和成本居高不下,弱化了节能服务公司的服务动力,在政策执行上也显得力不从心。

2、节能服务市场深广面不足

广西政府部门虽然通过政策的制定与互联网站的开设,将广西区域性的节能服务推向市场,但整体来说,宣传力度仍显不足。由于信息流通不顺畅,企业与金融机构双方的交易成本和信息收集成本都将增加。在采购市场上,由于广西采用的节能设备很大程度上依赖其他较发达省市或者进口,所以设备生产成本的变动及更新周期的缩短都将影响企业的正常节能服务经营。此外,世界能源价格的波动也会对企业节能服务效率产生重要影响。在服务市场上,广西区内的大型国有及合资企业仍是开展节能服务的重点,中小型企业迫于竞争及成本的压力,节能服务的意识与合作度仍有所不足,同时政府机关与公共事业部门市场份额的拓展空间也有待提高。

3、节能服务的技术发展存在制约

由于广西节能服务公司的软硬件设施与国内其他地区甚至国际水平相比仍有差距,突出表现在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储备、节能技术的创新发展与节能设备的使用上。因而,能否壮大广西节能服务公司的实力,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节能技术的创新与人才的发展。同时,节能能效的测评目前只有推荐性标准,权威性、操作性和公正性仍有欠缺,在节能量的测量和验证上常常标准不一,合作双方难以达成统一意见,尚未形成规范化标准。

4、节能服务公司融资渠道难

合同能源管理对节能服务公司的技术创新要求很高,初期一般需要大量的投资,通常需要承担巨大的资金风险以及不确定性的收益风险。广西区政府近年来根据节能服务公司的融资需求特点,制定了多种金融服务实施政策,引导和鼓励银行业等金融机构,通过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拓宽贷款担保范围,为节能服务公司提供多种项目的融资、保理等金融服务。但在实施过程中,一方面,以自有资金、银行贷款与自发筹款等单一融资模式仍占据着主体地位,且对金融机构的鼓励政策目标不明确,导致很多节能服务公司的融资都缺乏现实操作性。另一方面,由于很多中小企业规模较小,经济实力尚欠缺,难以提供足额的信用担保,导致常常身处贷不到款的境地,融资困难问题尤为突出。

5、节能服务所获收益存在分歧

合同能源管理的实质是通过向节能服务公司支付部分节省下来的能源成本,让用能企业提高能源利用率,使双方都受益。但在广西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节能服务公司前期诊断的偏差、用能企业在接受改造后缺乏支付诚信以及合作双方关于节能过程的实施、测量存在分歧的现象屡屡发生。由于广西区内的企业信誉监督机制尚未建立,对节能服务的利益分配也没有定规立法来保障,使得一些用能企业违背合同,拒绝付款,而同时节能服务公司也消极开展工作,这对双方合作的深入以及对合同管理模式的健康成长都造成很大影响。

三、广西合同能源管理发展的对策探究

1、建立健全合同能源管理法律体系,提高政策约束力

目前广西关于合同能源管理方面的政策和法规多为程序性的,大多是关于市场进入方面的,而合同能源管理所涉及的节能服务行业的实质性问题是市场进入后所发生的市场经营行为和行为过程的监控。因此,建立新的合同能源管理法律体系,不仅能做到有法可依,界定相关当事人的产权归属,明确双方具体的权利和义务,而且还可以降低市场交易的风险和交易成本。鉴于合同能源管理相关立法在广西及其他经济发达省份的立法现状,建议广西立足于现实经济发展需求,参照《节能能源法》、《环境保护法》和《合同法》的相关规定,理顺所涉及到的复杂法律关系,从而制定《广西合同能源管理条例》,并以法律形式规定节能标准,包括节能服务行业的准入标准、合同能效评价标准、强制性能效标准等,形成可操作性较强的、系统全面的合同能源管理相关法律,解决好目前合同能源管理的相关问题。

2、加深节能服务市场的开发,挖掘潜力市场份额

针对目前广西低碳节能服务产业市场相对狭小的现象,节能服务公司应该开放视野,积极开拓城市项目和乡镇市场,大力争取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不断探索新的盈利模式。在城市项目方面:商业建筑物及办公楼宇的绿色节能改造,包括对建筑物空调系统的改造、高效节能照明的引进、能源效率的审计改造及培训维护等;工厂机电设备的节能改造,包括对耗能设备的更换升级、制冷及空调系统的改造、热电联产及控制系统的管理等;政府机构及事业单位的节能改造,包括对项目开发的可行性研究,室内外照明系统的设计控制与维护保养,节能潜力分析等。在乡镇市场方面,建筑节能改造可分“三步走”:首先,争取和地方政府合作,取得政府补贴,节能服务公司自己则负担剩余费用,先改造一批样板项目;其次,通过样板项目的有力宣传,吸引更多的用户加入,并在政府的补贴帮助下,以节能服务公司与用户分担费用的方式进行;最后,在改造完成后,地方政府应与用户相互协商,通过签订合同来约定收益的分配方式,并积极配合当地政府宣传推广工作的开展,为下一步相关配套工作的开拓奠定基础。

3、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形成节能服务规范化标准

节能服务行业的发展关键在于技术,在现阶段内,节能服务公司应该根据自身的能力,以跟踪引进先进技术与适当模仿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从而加强自身的发展。有效的发展途径为:首先,尝试与相关高校、节能中心、科研院所等开展合作,深入发掘可视化的节能技术。通过签订合同,约定技术合作产权,以及技术买断等,约定相关技术成果的收益分配方式。其次,通过举办技术研究探讨会、项目推广介绍会等相关座谈会,加强与其他公司、用户、科研机构的交流,赢得发展机会。最后,政府应通过相关政策的制定实施,鼓励并引导与节能服务相关的技术研发中介的发展,拓宽节能产品开发与技术推广运用渠道,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化、规模化的形成。

4、拓宽节能服务公司的融资渠道,完善财税政策支持

首先,政府可通过融资担保、资金补助等经济及行政政策为企业提供支持,加强投资者对节能服务产业的投资积极性,并根据实际情况设立专项金融资金,作为银行商业贷款和政府财政补贴的必要补充。同时,还可以进行政府机构节能,对向政府开展节能服务的节能公司给予相对较多的税收减免与财政补贴。其次,金融机构应结合广西能源合同项目开展的地方性特点,设计符合本地需要的金融投资品种,为节能服务公司提供融资支持。金融机构应尝试在了解合同能源管理融资需求与经营模式的基础上,设计出更为新颖可行的金融品种与融资模式。最后,税务部门应根据节能服务公司的经营特殊性,实行相对征收少的税收优惠政策。可将该类公司通过节能方案设计、节能效果评估、设备管理使用等综合服务所获得的增值,适用于5%的营业税税率征收范围,并适当规范符合标准的节能技术与设备的所得税减免标准,对达到预定节能效果的公司给予税收优惠支持。

5、合理分配节能服务收益,建立企业间信誉监督机制

首先,政府应建立一个节能服务收益的合理分配机制,将利益分配强制化、合法化,使利益相关方能有效地形成共赢。努力做到在高能耗企业能耗下降的同时,确保节能服务公司的盈利,降低金融和保险机构的业务风险。其次,建立公司信用体系,规范信用评价等级。规范、有序的信用体系能够为解决融资难问题提供有效实用的工具,该体系应包括信用评价标准、信息平台、监督管理体系、信用维护机制等关键部分。同时,政府还应推动外在制度体系的建设,提高社会公众的信用意识和信用能力。最后,尝试建立第三方担保制度。针对节能服务公司的融资困难和信用不足问题,利用第三方信用担保方式即银行、担保公司、节能服务公司相结合的融资模式,降低资金风险,让节能服务公司在企业风险管理上承受更小的压力。

(基金项目:广西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174),课题组成员:裴梦丹、刘朝阳、庞富榕、孟庚。)

【参考文献】

[1] RGE VORSATZ D.An Assessment of on Energy Service Companies(ESCOs)Worldwide[EB/OL].WEC ADEME project on energy efficiency policies,2007(March)-1-62.

[2] VINEE.An international survey of the energy service company(ESCO)industry[J].Energy Policy,2005(33).

[3] 杨振宇、赵剑锋、王书保:合同能源管理在中国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J].节能环保,2004(12).

[4] 袁海臻、高小均、杨春权、张兴平:我国合同能源管理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公司运营,2011(1).

[5] 王光辉、刘峰、王祎:推进我国合同能源管理的发展[J].中国科技投资,2009(10).

[6] 陈赟:加快我国合同能源管理发展的思考[J].中国能源,2011(1).

第9篇

【关键词】 合同能源管理; 融资租赁; 会计实务

合同能源管理是指节能服务公司与用能单位以契约形式约定节能项目的节能目标,节能服务公司为实现节能目标向用能单位提供必要的服务,用能单位以节能效益支付节能服务公司的投入及其合理利润的节能服务机制。合同能源管理是一种基于市场的、全新的节能机制,其对节能产业的带动作用,对我国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任务、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拟从合同能源管理的发展及主要特征谈起,结合节能服务公司及用能单位的具体实践,对合同能源管理的相关会计理论及实务问题进行探讨,以期能为我国合同能源管理的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

一、合同能源管理在节能核算中的推广及特征

(一)合同能源管理在国内能源管理中的推广

20世纪70年代,“世界能源危机”爆发,合同能源管理在此次危机中应运而生。作为一种基于市场的、全新的节能机制,自出现以来,合同能源管理因其显著的节能效果和极低的风险,获得了长足发展,尤其是在欧盟、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已发展成为一种新兴的节能产业。据美国国家节能服务公司协会(NAESCO)的《美国合同能源管理产业调查:2008至2011年市场增长及发展》报告显示,2008年美国节能服务产业的产值约为41亿美元,较之于2000年的20亿美元产值显著增加。NAESCO根据众多节能服务公司的收入增长预期估计,2011年美国节能服务业的产值将达到71—73亿美元,也就是从2009年到2011的3年间,美国节能服务市场将保持每年26%的增长率。

我国的合同能源管理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在与世界银行的反复研究和讨论过程中,我国政府与世界银行一直认为:在建立和完善节能标准、激励政策和法规的同时,有必要引进和推广一种市场化运作的、节能投资服务管理的新机制,即合同能源管理;与此同时,以盈利为目的的节能服务公司,应当发展成为节能服务产业的大军。1996年,由原国家经贸委、世界银行和全球环境基金共同开发和实施的“世行/GEF中国节能促进项目”,一期在北京、辽宁、山东成立了三家示范性的合同能源管理公司。我国的合同能源管理正式起步。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节能服务公司从单一依靠世界银行和全球环境基金中国节能促进项目的担保基金来获得商业银行的贷款,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众多风险投资公司竞相追逐的对象,并且海内外资本市场也有了节能服务公司的足迹。特别是2010年以来,随着我国节能减排深入,一系列鼓励合同能源管理发展的政策不断出台。2010年6月和12月,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先后下发了《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财政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关于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增值税 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自2010年8月以来,两部委已公布了四批节能服务公司备案名单。各种优惠政策的不断出台,使我国的节能服务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节能服务公司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多极的群体,不但数量有所增加,而且在核心竞争力和资源配置等方面也各具特色,形成了细分的差异和天然的互补性,出现了业内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

(二)合同能源管理的特征

在实务中,依照具体的业务开展方式,合同能源管理可以分为节能效益分享型、节能量保证型、能源费用托管型、融资租赁型、混合型等。其中,相对而言,节能效益分享型业务最为复杂,开展也最为广泛。本文主要研究该类业务的会计核算问题。所谓节能效益分享型合同能源管理业务,是指节能服务公司提供项目资金和全过程的专业技术服务,合同期内节能服务公司与用能单位按照合同约定的比例分享节能效益,合同期满后节能效益和节能项目所有权归用能单位所有。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项目资金主要由节能服务公司筹措

合同能源管理本身属于一种信用形式,节能服务公司需提供或出让节能项目的资产,而取得该项目资产所需的资金,则主要由节能服务公司承担(节能服务公司投资应在70%以上),节能服务公司可采取自筹、向银行借款等多种方式进行资金的筹措。用能单位可以借助于节能服务公司实施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改善自身现金流,把有限的资金投资在其他更优先的投资领域。

2.项目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

合同签订后,在整个合同期限内,用能单位所取得的只是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资产的使用权,而其所有权(与项目有关的投入,如土建、原材料、设备、技术等)仍归属于节能服务公司,节能服务公司按照与用能单位的约定分享节能收益;合同期结束后,节能服务公司所投入的项目资金、运行成本、承担的风险及合理利润得到补偿后,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资产的所有权和节能效益全部归属于用能单位。在整个合同存续期和项目使用期,用能单位的现金流始终是正值。

3.项目的全过程服务由节能服务公司提供

节能服务公司背后拥有国内外最新、最先进的节能技术和产品作支持,是专门从事节能促进项目的专业化公司。在整个合同期,节能服务公司需向用能单位提供能效分析、项目设计和可行性研究、设备选购、施工、验收、运行人员培训、节能量监测和确认等一系列服务。合同期满后,节能服务公司也可应用能单位要求,继续提供技术支持,但已不属于节能服务公司的强制义务。

二、合同能源管理中会计处理的应用和不足

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具有自身特征,与传统节能项目所发生的费用与损益,有着本质的区别,集中体现为明显的“融资租赁”特征,即具有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融资与融物相统一的特点。因此,从根本上来说,合同能源管理实质是一种特殊的融资租赁。

在融资租赁的五条确认标准中,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至少符合其中的三条:1.在租赁期届满时,租赁资产的所有权转移给承租人。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资产,在合同期满后,即全部无偿转移给用能单位。2.承租人有购买租赁资产的选择权,所订立的购买价预计将远低于行使选择权时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因而在租赁开始日就可以合理确定承租人将会行使这种选择权。3.租赁资产性质特殊,如果不进行较大改造,只有承租人才能使用。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均以用能单位原有的用能设备为依托进行节能技术改造,只能服务于特定的用能单位,如针对某台锅炉进行的气封改造、针对某台电机进行的变频调速改造等。这些改造具有专有性,一般来说,无法拆除后再供其他用能单位的用能设备使用。

此外,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还可能满足其中的一条:租赁期占租赁资产使用寿命的大部分。节能服务公司不是公益机构,其经营的根本目的在于盈利。节能服务公司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收益主要来源于合同存续期间从用能单位分得的节能效益,一般来说,合同期越长,所分得的节能效益也越多。为了在扣减融资成本、运行成本等费用后获取合理的利润,节能服务公司更愿意有较长的合同期(即租赁期),但是要满足此条标准,和设备的使用寿命有直接关联。某些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所依托的用能设备可能寿命很长,因此租赁期占租赁资产使用寿命的比例较小,如工业窑炉改造;而某些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所依托的用能设备可能寿命较短,因此租赁期占租赁资产使用寿命的比例较大,如灯具的绿色照明改造。

虽然根据会计理论可以将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认定为融资租赁,但是在具体的会计核算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1.节能收益存在不确定性

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合同签订于项目改造之前,由于项目尚未实际运行,合同中所约定的节能收益只是一个理论上的预测值,每期的实际收益只能在项目运行后通过节能量监测予以确认,而不能在事先签订的合同中予以明确,正因如此,也无法规定一个具体的利率。但在融资租赁的会计核算中,则需要事先确定租赁的内含利率以及最低租赁收款额、付款额,以便确认资产及融资费用或融资收益的入账价值。

2.风险转移存在不确定性

虽然从租赁确认的两个因素(依赖某特定资产、转移了资产的使用权)来看,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可以确定满足《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进行会计处理,但合同期内的节能效益由节能服务公司和用能单位双方共享,从这个角度来说,与节能设备所有权有关的风险和报酬实质上并没有全部转移给用能单位。因此,在确认为融资租赁会计处理方面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三、合同能源管理中会计处理的具体核算

由于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融资租赁性质,在会计实务中,用能单位用节能收益支付的节能合同费用应予以资本化,并形成节能项目的投资成本。节能服务公司在处理这一问题时,明显与公司规模及性质有一定关联。一般非上市的规模较小的节能服务公司绝大部分将节能设备投资作为待摊销的费用处理,在合同期内进行摊销;个别上市的或纳入上市公司报表合并范围的或规模较大的节能服务公司则把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相关设备作为固定资产核算,按直线法以合同期为限计提折旧;销售自产节能产品的同时提供节能改造服务的生产型节能服务公司则将节能设备作为存货核算。本文以资本化处理方式,通过举例将用能单位的会计实务处理予以说明。

(一)用能单位的会计实务处理

例1:某公司2010年电机系统共耗电1 200万千瓦时,支付电费720万元。2011年10月,该用能单位与某节能服务公司同意按照“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就电机系统变频改造项目进行专项节能服务,双方签订了节能效益分享型合同,约定由节能服务公司全部出资,进行项目设计、变频器购买、安装调试、维修保养等,预计的节能效果为每月节约电耗20万千瓦时,节约电费12万元。效益分享期为1年,节能服务公司的分享比例为100%,以后不再分享。变频器的使用寿命为10年,无残值。

1.接受变频器。

借:固定资产——视同自有资产 1 440 000

贷:长期应付款——应付节能项目款1 440 000

2.每月月末,支付变频器使用费。

借:长期应付款——应付节能项目款 120 000

贷:银行存款 120 000

3.月末,按变频器的使用寿命计提折旧额,并计入成本。

借:长期待摊费用——节能项目使用费 120 000

贷:累计折旧 120 000

借:制造费用——节能项目折旧 10 000

贷:长期待摊费用——节能项目使用费 10 000

4.用能单位变频器实现的节能收益,不需做会计处理,自然体现在相关的账户里,如电费支出减少等。

5.一年后,节能合同期满,注销变频器的账面价值及累计折旧额。登记“固定资产备查账簿”或制作“变频器卡片”采用卡片式进行管理,为节能服务公司日后进行维护保养等服务提供管理上的便利,用能单位按期将变频器的折旧额计入相关成本。

(二)节能服务公司的会计实务处理

例2:续例1,上述节能服务公司从银行取得项目融资贷款120万元,购置变频器等出让给用能单位。期间共发生项目设计费、安装调试费、人员培训费以及预计的运行维修保养等24万元。

1.为购置变频器取得银行的项目融资贷款

借:银行存款 1 200 000

贷:长期借款 1 200 000

2.购置变频器,并出让给用能单位

借:节能项目资产——变频器 1 200 000

贷:银行存款 1 200 000

借:应收节能项目款——某公司 1 440 000

贷:节能项目资产——变频器1 200 000

递延收益——未实现节能项目收益240 000

3.每月收到变频器产生的节能收益

借:银行存款 120 000

贷:应收节能项目款——某公司 120 000

借:递延收益——未实现节能项目收益 20 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20 000

(三)实务处理方式分析

参照融资租赁进行会计处理,符合会计确认的权责发生制基础,考虑了货币的时间价值,不论是节能服务公司还是用能单位,节能项目所带来的收益和发生的相关费用都能比较均衡地进行配比,但不利之处是与《关于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增值税 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10〕110号文)中规定的税务处理方法不尽一致,需要进行相应的纳税调整。

【参考文献】

[1]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合同能源管理技术通则(GB/T 24915-2010)[S].2010-08-09.

[2] Andrew Satchwell,Charles Goldman, Peter Larsen, Donald Gilligan,and Terry Singer. A Survey of the U.S. ESCO Industry:Market Growth and Development from 2008 to 2011.

[3] 李英,戴萍萍. 中国合同能源管理的兴起与发展[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4] 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财政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S].财建〔2010〕249号,2010.

第10篇

    我校实行合同能源管理的成功案例

    由于我校是有60多历史的老校,地下管道陈旧老化,校区分散,管理难度大,管道暗漏非常严重,最高年消耗水量近1100万吨,远远高于同类的兄弟院校;同时,因为管道查漏是一个技术非常强的工作,又没有专门的仪器设备(单独购买设备,仅仅在本单位使用,使用率不高,不划算)。针对这种情况,2009年我们与社会上节能服务公司签定合同,由他们投入资金在我校供水管道上安装远程的监控水表,建立监控平台,全天对我校的用水情况进行监测,依托他们的专业技术力量进行合同能源管理,采用的是节能量保证型运行模式。通过这几年的运行2012年我校年耗水量已降到610万吨,共累计节约水费支出1500多万元,效果显着。另外在学校教室通过合同能源管理,引入社会资金安装红外线感应设备,控制教室的照明,也达到了节能目的(节能30%以上),实现了双赢。高校合同能源管理运行流程1.项目洽谈学校相关部门与节能服务公司进行业务协商,因为学校不投入任何人力和财力,各节能服务公司的产品,技术力量也不能进行简单的比较,所以不能完全按招标的方式确定合作对象,只能通过不断的协商、实地考察最后确定合作对象,根据节能服务的内容制定合同能源管理的运行模式。上述案例中,由于是对地下管道进行检测,主要任务是全年对管网供水进行监控和查漏,所以在学校用水规模不变的前提下,要保证降低用水量;因此,我们采用的是节能量保证型运行模式,只有达到一定的节能量,学校才支付约定的费用。2.能源的核定和合作方案的设计节能服务公司对学校能源的管理、使用效率、进行审计核定、监测、诊断和评价,通过能源审计可以掌握学校能源管理水平和用能状况,排查浪费环节,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节能管理和改造方案。上述案例中,节能服务公司从我校的办学规模、学校科研项目用水状况、公共场所的用水器具、地下管线的使用年限及材质、近几年的水耗数据及同类兄弟院校的水耗情况等方面进行调查和审计,并且对地下管线进行了初步的探测,认为我校管线暗漏非常严重,最后合作的方案就是有节能服务公司投资在我校部分管线上安装监控设备,对管线供水情况进行监控,同时全年不间断对我校全部管线进行探测,学校的义务就是尽快组织人员维修漏点,双方合作共同确保降低用水量,改变了以前节能服务公司按检测出的漏点数量收费的模式,实行了现在的节能量保证型运行模式,通过节约达到双赢。3.谈判阶段通过能源审计核定、诊断并通过选择试点进行节能测试,得出项目可行性的分析,最终确定节能量、协商项目日常的管理,达到共识后签定节能合约。总之,我校通过这几年运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证明,基本符合我国各高校实际。首先,解决了高校资金短缺、技术管理力量薄弱及风险承担的问题,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最适合高校在缺少资金及专业管理人员背景下节能的实际。同时因为节能服务公司的利益同节能效益挂钩,节省了用能单位的监督管理,减少了学校管理成本。其次,使学校节能由传统经验自我管理转变到专业管理,充分发挥节能服务公司技术先进、管理专业的特点,再次,节能服务公司担负风险获得节能收益,学校无偿得到高效节能设备,长期受益,实现了学校与节能服务公司的双赢。

    高校实施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节能量计算方法的认定存在一定的困难目前,各高校公共场所的计量设施都不是很健全,特别是一些建校历史比较长的学校,计量设施的改造、安装都还在进行之中,能耗尚未做到分类、分项、分户计量,也没有针对各种能耗类别建立相应的能源消耗定额标准和能源消耗标准成本体系;另外,当前节能量的计算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有些节能服务公司在节能量计算时,将学校管理过程中的节能以及其他投入方面的节能也计算到EMC的设备节能之中,而学校则认为这部分的节能是学校管理上和部分投入上的成绩,不属于EMC的项目节能内容,造成不少的纠纷。因此建议应用在签定合同时,明确、细化节能量的计算方法减少纠纷。能源消耗统计比较薄弱,节能的绩效考核机制有待建立虽然学校有专人负责能源消耗统计,但大多是兼职的,同时能耗计量点和监测点不健全,能源消费统计制度不完算,对一些耗能大的实验室等部位的用能情况尚未做到单独计量和监测,尤其是公共场所水能源的计量有很大的缺少,影响了能源消费统计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另外,学校对节能的绩效考核体系建设不到位,难以发挥有效的激励约束作用。缺乏第三方评估平台由于合同能源管理中,节能的效果受主观和客观等诸多条件因素的影响,为保证节能成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应建立第三方评估平台,由独立的第三方(社会上有关能源审计部门和机构)进行节能成果的核定,保证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顺利进行。

    基本思路及对策措施

    改革节能费用的支付办法。我国公办高校规模普遍比较大,能源消耗性质也比较复杂,要想进行大范围的合同能源项目管理不现实,只能采用局部项目的合同能源管理,这样就有可能局部的合同能源管理效益被学校整体能源消耗支出所掩盖;因此,学校年初预算费用时应列出今年的节能奖励经费,以便对局部的合同能源管理效益实施奖励,通过实行学校内部点点间的合同能源管理,由点到面,不断推进,逐步达到降低学校整体能源的消耗。②加大高校节能的基础设施建设,高校的建校历史一般都在50多年以上,为避免重复投资建议在学校在后勤设施改造过程中做好水电等能耗的计量设备安装工作,逐步建立能源计量、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在分类、分项、分户计量的基础上,制定和实施学校能耗使用定额标准和用能支出标准,逐步建立标准成本体系,为学校财务部门核定能源费用专项预算提供基础。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对重点用能部位和主要耗能设备进行检测,挖掘节能潜力。在能耗使用定额标准的基础上,将节能工作纳入学校各部门用能的考核机制中。③积极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加强行业监管。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EMC从起步到发展壮大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尤其是目前我国的节能服务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更需要政府在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进行扶持。在现有政策框架下,高校应积极向政府争取专项的节能资金,同时政府也应进一步结合我国高校节能实际情况出台具体办法,将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切实解决高校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存在的各项政策障碍。

第11篇

“在我的记忆中,在技术领域,我们看到的都是前所未有的创新。”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兼能源计划主任恩尼・摩尼兹(Ernie Moniz)这样说,“是时候采取规模创新、政策创新以及商业模式的创新了。”

受政治政策的影响,能源行业的发展一直缓慢,摩尼兹指出,改变这种局面将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目前,在几近崩溃的金融市场已经艰难的建立了新的可再生能源项目,如风力和太阳能发电,而这将需要政府在清洁能源领域采取更积极的政策。“如果我们找到了可投资的替代能源,政府将不得不把一些资金投入进来。”巴克莱资本总经理罗斯福说道。

汽车,路在何方

“交通运输行业的‘脱碳’步伐也受到了经济危机的影响。”卡塞萨夏皮罗集团管理合伙人约翰-卡塞萨(John Casesa)认为,经济衰退已大幅削减大型汽车制造商的收入,而这种情况很可能会减缓技术创新的步伐。

“我认为这是不可阻挡的,目前清洁能源是社会变革的需求。但受经济影响,即使一些东西原本很快就会被接受,目前也将需要更长的周期。”卡塞萨举例说,如果现在大汽车制造商被允许破产清算的话,对拥有新技术的小公司来说,将不得不“填补这个大窟窿”。

政策上的艰难

许多发言者都赞同对二氧化碳排放量定价的设想。奥巴马政府已经要求制定超出部分交易制度,大型排污者必须购买二氧化碳排放许可证。它的意义在于,这部分收入可用于清洁能源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研究。

Entergy CEO韦恩・伦纳德(wayne Leonard)认为,美国政府应当增加在技术研究上的资助,将二氧化碳储存在地下发电厂,也就是所谓的碳捕获和储存。不过他指出二氧化碳管理条例或将能推高电价。

美国议员杰伊(Jay Inslee)也在会议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建立法规去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哪怕真的提高了电力的价格,也比无所作为更有意义。他表示,气候变化已经造成了一些经济问题,如在加利福尼亚州因干旱而导致农业生产下降,同时企业也都在抱怨技术和业务解决方案等成本过高。

“创新为我们提供了减少因碳条例给电力价格带来影响的可能性。”杰伊说,如在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些条例,对节约高效的公共事业给予奖励,这可以减轻电费增加的负担――即使电费价格上升,电费账单也可能不会增加。

在公用事业方面,美国正努力通过一项能源法案,今年将建立一个国家级的可再生能源基地。一位观察员指出,具体的细节是如何尽快使新能源技术获得通过,并将这些政策的结构进行区分。

第12篇

世界范围内的环境质量退化使得经济发展与环境压力之间的关系日益得到关注。1995年,Arrow提出了环境压力与经济发展为倒U形关系的假说,即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假说[’〕。EKC假说是建立在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环境压力与经济增长出现脱钩的理论基础之上的。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利用发达国家数据开展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工作,从工业物质消耗、污染物排放与经济发展的角度验证了EKC假说[2j,并且发现环境压力与经济发展还存在同步、U形、N形等关系形式。但是,关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与经济发展的响应关系以及工业化国家能源消费的减物质化历程的研究还非常少。当前,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进人了一个全新的阶段,经济总量的迅猛增长使得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能源短缺与环境退化的双重制约。因此,从宏观经济、工业化进程和能源的综合视角,加强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响应关系进行研究,分析总结能源消费减物质化的国际经验和一般规律,对于滨海新区实现经济、环境与能源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基于计量模型研究主要工业化国家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响应关系,归纳总结其工业化进程中能源消费减物质化的一般规律和经验。然后,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分析滨海新区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响应关系,并据此提出对滨海新区未来能源消费减物质化的认识和建议。

2模型建立与数据来源

2.1指标的选取基于代表性和数据易得性的指标选取原则,本文选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单位GDP能耗作为能源强度指标,衡量能源消费相对减物质化水平;能源消费总量作为衡量能源消费绝对减物质化水平的指标。

2.2数据来源和整理

滨海新区相关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天津统计年鉴))[,l、《天津滨海新区统计年鉴})[4];国际方面的数据主要来自世界银行2008年出版的((WorldDevelopmentIndicators2008》[,]。由于数据源限制,滨海新区研究的时间跨度为2000一2007年,美国、日本、法国和瑞典等国家的时间跨度为1960一2005年,德国、韩国等国的时间跨度为1971一2005年。为便于横向比较以及消除价格因素影响,人均GDP按2000年美元不变价格计算,能源消费总量单位统一折合为标准油当量(toe)。

2.3模型的建立

根据已有的EKC实证研究来看,能够用来模拟能源消费和经济发展响应关系的模型主要有三次函数和二次函数方程。其中,二次函数曲线最为符合EKC曲线特征。但是,考虑到在较长时间跨度内,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可能会出现比倒U形曲线更为复杂的变化。因此,本文优先使用三次函数进行曲线拟合,如果三次项系数未能通过t检验,再选择二次函数进行拟合。夕=ax,+bx,+cx+d+‘(l)式中,a、b、。—回归系数;d—常数项;x—人均GDP;少—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或能源强度,“—回归残差。

3工业化进程中能源消费减物质化的国际经验和规律总结

3.1能源强度与经济增长的响应关系及规律

对主要工业化国家人均GDP与能源强度指标进行曲线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1%0一2005年时间段内,除新兴工业化国家韩国的能源强度曲线为倒N形外,美国、日本等先行工业化国家的曲线均为N形见表l。由于数据源限制,本文缺少1960年以前的统计数据。不过根据Reddy等人对1840一1960年时间范围内发达国家能源强度变化的分析来看,美国、德国等第2代工业化国家的首次能源强度峰值出现在1920年前后,分别为0.9toe/1000$和0.8toe/1000$。该时期的美国、德国正经历着第2次工业技术革命,钢铁、化学等重化工业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阁。1960一2005年工业化国家能源强度与人均GDP关系曲线见图1。日本作为第3代工业化国家的代表,首次能源强度峰值出现在1950年左右,这一年日本的钢铁、化学等行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了最高的54.6%。进人后工业化时期,由于部门能源强度持续上升,结构节能效果并不明显,先行工业化国家的能源强度再度开始上升,并且在人均GDP达到10000$之后,各国的能源强度曲线相继出现了第2个波峰,对应于表1中N形曲线的第l个拐点TPI。其中,德国在人均GDP为10428$(1971年之前)时出现,而美国和日本则出现在人均GDP为15000$左右时。作为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代表,韩国的能源强度曲线实质上为倒U形(曲线第1拐点所对应的人均GDP为O$)。自1973年韩国政府发表《重化工业化宣言》开始,能源强度伴随重工业化过程持续上升。1991年,韩国重工业产值比重达到了巅峰的74.3%t7],与此相对应的是,韩国的能源强度在这一年也达到了峰值,随后便开始持续下降。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l)在特定时间段内,工业化国家的能源强度曲线可以验证EKC假说。但如果将研究的时间段分别向前和向后延伸就会发现,总体上各国的能源强度变化表现为震荡下行的趋势。(2)能源强度与工业化水平、产业结构的演进,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在重化工业加速发展时期,工业化国家的能源强度不断上升,并且在重工业比重达到顶峰前后,出现首次能源强度峰值。随着后工业化时期的来临,由于服务业比重提升趋缓及能源效率持续负增长等因素,在人均GDP达到10000$后,美国、德国等国家相继出现了第2次能源强度峰值。(3)工业化较晚的国家能够在相对较低的能源强度水平上完成工业化。这些国家工业化周期较短,能源强度的峰值也相对较低。美国、德国等第2代工业化国家的能源强度峰值要低于英国,较晚工业化的日本则不到美国的1/2,韩国的峰值虽然高过日本,但仍远低于美国、德国的水平。这说明较晚工业化的国家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在吸取先行国家节能的经验教训、先进的生产技术的基础上,完全可以实现更为节能的工业化过程。(4)结构调整与技术进步对于推动能源消费的相对减物质化缺一不可,兼顾结构节能与技术节能可以实现能源强度的迅速下降,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结构节能的局限性将会显现。在相继出现1960年以来的第l个能源强度峰值后,受结构节能和技术节能的推动,美国、日本等国家的能源强度开始以较快的速度下降。其中,日本在1975一1990年期间能源强度下降了21%,而美国在1970一1990年期间下降了36%。但是,当这些国家服务业水平高度发达、三次产业结构趋于稳定时,能源强度又都开始出现上升。

3.2能源消费总量与经济增长的响应关系及规律

在研究工业化国家能源消费相对减物质化历程的基础上,对各国家能源消费总量与人均GDP指标进行回归分析见表2。在1960一2005年时间跨度内,工业化国家的能源消费总量曲线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美国、日本为同步增长曲线,德国为N形曲线,符合“重组假说”所描述的情况,韩国为倒N形曲线,而法国和瑞典则呈现出典型的倒U形曲线,验证了EKC假说。从以上分析结果可以看出:(1)EKC假说并不普遍存在于工业化国家的能源消费曲线之中,只有法国和瑞典的关系曲线为倒U形。其中,瑞典目前已处于能源消费EKC曲线的右半侧,而法国将在人均GDP达到41602$时出现拐点。(2)能源消费曲线是否为倒U形与经济发展水平及能源强度的高低并无明显的相关性。瑞典的人均GDP低于日本,能源强度与之对比则相对较高,但却先于日本实现了能源消费的绝对减物质化。(3)实现能源消费的绝对减物质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特定的时间段内能源消费曲线可能暂时表现为倒U形,但随着人均GDP水平的不断增长,能源消耗与经济发展仍有重新组合的可能。德国的能源消费总量曾在人均GDP达到17166$时开始下降,但当人均GDP增长到22583$时,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重新藕合。(4)能源消费的相对减物质化是实现绝对减物质化的重要条件,但并非唯一条件。美国和日本的能源消费曲线之所以迟迟未出现拐点,主要缘于经济总量的增长,抵消了能源强度降低所带来的节能量。(5)后工业化国家可以通过产业结构的跨越式演进、缩短工业化周期、推广节能技术等途径,在相对较低的人均GDP水平上,实现能源消费的绝对减物质化。自1960年开始工业化以来,韩国工业在进行短暂的进口替代之后,立即转向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导向模式。并且,在电子信息、造船、汽车等产业达到政府重点扶持的同时,金融等服务业的发展也并未受到影响,即便在1991年韩国进入工业化成熟期时,其工业占GDP比重也仅为42.6%,而服务业比重则达到了49.4%。因此,韩国仅用30多年即走完了欧美国家经历了100多年的工业化历程。按目前的发展趋势,韩国将在人均GDP达到14465$时,实现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脱钩,明显低于德国和瑞典脱钩时所对应的人均GDP水平。

4滨海新区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响应关系

利用公式(l)对滨海新区2000一2007年经济增长与能源强度、能源消费总量的响应关系进行回归分析,具体结果如表3。滨海新区能源强度及能源消费总量曲线方程的三次项和二次项系数均未能通过t检验,但一元线性方程拟合效果较好,通过了t检验和F检验。曲线拟合结果显示,目前,滨海新区能源强度是持续线性递减的,已处于能源消费的相对减物质化阶段,而能源消费总量与经济增长则处于高度藕合的状态,经济的高速发展导致能源消费快速上升。经进一步分析,2000一2007年期间,滨海新区年均节能率为4.75%,GDP年均增长率达到22.5%,工业经济比重由63.9%上升到68.6%。这说明,现阶段能源强度的下降主要由技术节能因素驱动,而经济规模的迅猛扩张,则是导致能源消费总量持续增长的重要原因。根据美、日等国的经验,按照现有产业结构演进及GDP总量增长的态势,滨海新区未来很难实现能源消费的绝对减物质化,甚至会出现加速上升的趋势。